论通讯写作

2024-07-16

论通讯写作(共8篇)

论通讯写作 篇1

汪家驷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可以说,典型报道就是对时代精神、发展潮流的集中反映、生动展示和有力弘扬。

典型报道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因此,典型报道历来为党报所看重。一篇好的典型报道,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有的典型甚至影响着几代人。

从题材上来看,典型报道总是紧扣时代脉搏,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有关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从报道角度上来看,典型报道注重挖掘报道对象中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给人启迪的新闻价值;从报道组织上来看,报道强度远远超过一般报道,往往是不惜人力物力、时间跨度、版面篇幅,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报道。

在新形势下,如何挖掘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何让典型形象立起来,使宣传效果达到最佳?如何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找准典型报道与读者兴趣的”结合部”,以引起社会共鸣?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一、选择与挖掘

典型报道具有政治敏锐性和重大影响力,因此精心遴选典型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到蒋筑英、罗健夫、孔繁森、徐虎,再到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典型人物的推出,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此外,大量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也不断被报道,如宝钢自主创新、张家港市文明创建、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济南交警执法为民、天津和平区社区建设等。这些典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

典型必须是时代性、个体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深入考察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这是大前提。先进的典型,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在典型报道中,增强大局意识,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精神,增强现实针对性和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典型才更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典型,都是”应时而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就是说这一典型具有其他先进人物、事件、工作经验不具有的特殊价值,典型就是”这一个”,有着超出一般的冲击力、震撼力。

典型选择得当,就为这一典型推得出、叫得响奠定了基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最早只是当作一般性的先进人物进行报道。穆青敏锐地看出了这一典型蕴涵的不寻常的时代意义。因此,他带着记者重新深入采访,深度挖掘,才推出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典型。无疑,典型的发现、选择,是对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验。

典型的内在价值必须深入采访、挖掘。就报道典型人物而言,要想让典型人物立起来、活起来,就需要以深入的采访为基础。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深入递进的过程。一般地说,初次接触典型人物,或闻或见,总是一粗浅的印象,当你发现这一人物身上确实存在与社会、与时代有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东西时,必须深入采访。既要理清典型事迹的来龙去脉,又得问明其前因后果;既要关注他做出震撼人心的大事,也要了解他工作、生活中感人的细节;既要了解他做了什么,又要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为什么”,就包括对典型人物内心活动的发掘,对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探索。根据报道需要,有时还

要进行体验采访,亲身感受典型的艰辛和崇高。这样,下笔才有情、才有力。与挖掘典型的先进性、时代性相比,更难的是还原典型的个性、本色。个性是典型的生命,有个性的事物,才有鲜明的色彩,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记者必须在发现典型体现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的个性、特点,表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把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充分表现出来。能打动人的正是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不平凡的那面,这才可敬、可信、可爱、可学,才更贴近读者。

现在的典型报道,非常重视还原典型的个性、本色。媒体逐渐解放思想,不再用放大镜看典型人物。近年来,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出现了任长霞的化妆品,许振超的汽车、工资,牛玉儒喝酒的豪爽等。我们在采访典型人物时,要先把典型看成凡人,然后挖掘这个凡人身上的不凡之处。这样,典型的意义就立刻不同寻常起来,典型的形象也立刻会丰满起来。

二、文体与表现

典型报道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通讯以较大的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要手段。

报道典型的通讯,是在丰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讲述典型事件来龙去脉,传播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传统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往往只是一般性的记叙、描写、议论,虽然对典型报道得非常全面,但在深度上显得不够,在风格上显得单调。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表现方式需要改进。

遵循新闻宣传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借鉴西方新闻的报道形式,通讯这一体裁在具体操作中发生裂变,产生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报道文体。对于典型报道而言,主要有实录性典型报道、传记性典型报道、解释性典型报道、调查性典型报道等四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这四种文体,各有侧重,风格鲜明。

实录性典型报道以颇具镜头感的描写见长,忠实地再现重大的典型新闻人物、事件。实录性典型报道形象、生动,新华社对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建设的报道,《人民日报》对信访干部吴天祥的报道,就是采取实录性报道方式,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串联起来。

传记性典型报道以宏大的背景、全景式的画面,再现新闻人物经历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形式更重视文学性,接近报告文学,很多典型人物如蒋筑英、孔繁森、郑培民等的报道,都是采用这一形式。

解释性典型报道是对典型事件、工作进行解释或分析的典型报道,这种文体最能体现出典型报道以教育和启迪为主要承载的新闻写作思想。《安徽日报》曾推出的《安徽崛起看皖江》系列报道、《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崛起》系列报道,就属于这一种。

调查性典型报道以展现事实为基础,阐述记者鲜明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在调查性典型报道的采写中,记者更像是一位调查者和研究者。新华社对农村税费改革、广东抗击非典的报道,都采用了这一形式。

各种文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具特性,但在深刻性、生动性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都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表现典型。这如同烹调莱肴,虽然准备的原材料、调料一样,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绝不一样。当年,穆青等同志为了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关在旅社里改了十多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再现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一般来说,典型报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特别注意下面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选材以凸显主题。记者采访中占有大量材料,但真正用到新闻中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选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立意的过程,要善于沙里淘金,选取贴近读者、凸显主题的视角,把”大部头”做细,把新闻做足。以人物典型任长霞的报道为例,她的事迹有特点,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正因如此,记者在写任长霞时,注意着力从一个执法者如何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并与群众打成一片来搜集素材、深入挖掘,使这一典型的意义立刻非同凡响。

二是通过谋篇布局引人入胜。巧妙的起承转合,如同”彩线穿珠”。众多的素材恰似珍珠,熠熠生辉,但如果散落遍地,就会黯然失色,派不上用场。如果用一根彩线,依照色泽、大小、形状等因素,合理搭配,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串珠珠辉映的项链,自然使人爱不释手。

三是通过情节、细节塑造形象。情节、细节是典型人物形象的主要支撑。细微之处见精神,抓住一个好的细节就要把它写透、写细。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有时能最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境界,对人物的一段心理描写,往往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情节、细节并不只是人物通讯的专利,写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更要有表现主题的情节、细节,这样才不会干巴巴,才会有生气和灵动。

四是通过情感、思想震撼人心。典型报道增强感染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以情感人、以思想感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被人们称为”激情社长”,他说,写人物通讯,要能使人读了掉眼泪才算本事,否则不算好通讯。除了人物典型报道,其他的典型报道同样必须以情感人、以思想动人。立意高远,能使人胸襟开阔,便以立意感人;气势磅礴,能使人油然感奋,便以气势感人;底蕴深沉,能使人遐思连绵,便以底蕴感人……这些都是感情、思想所致。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笔下有情、言之有物,就会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开花”。

不论哪种文体,都必须重视这些环节,都必须努力以最佳表现手法创造典型。

三、策划与创新

避免典型报道的程式化、雷同化、一般化,争取出新出彩,引发共鸣,这是新形势下党报新闻宣传实践”三贴近”需要深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报道面临一些困惑、,树立一个典型,叫响一个典型,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前,典型报道存在以下困惑:

一是真实性规律与”高大形象”的矛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本质规律。读者希望通过媒介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即使面对先进人物也是如此。而一些典型报道为了突出感召力,将人物的形象刻意拔高,使他们在读者眼中成了十全十美的”完人”。经常听到读者这样说:”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二是读者需求与宣传意愿的矛盾。根据

三是认知心理复杂性与宣传方式单一化的矛盾。传统的典型报道往往只将读者看作宣传和教育对象,认为他们对信息只能被动接受。而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独立思考、辨别,对于外来的信息不会轻易地”听之信之”。而且,一些读者经常有一种逆反心理,对强加而来的说教常怀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是对搞好典型报道的严峻挑战。为此,典型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要高度重视把握好人物先进性与时代感的关系。有着时代特征的精神力量,必是社会的主旋律,是人们所渴求的。从这个角度讲,典型报道如果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就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二要高度重视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突出人物的个性。典型人物也是平凡的人,他会有缺点。当他们通过媒体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报道,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三要高度重视创新报道方式,注重与读者互动。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典型报道也要善于动态跟进,多方创新报道形式,争取更多读者。

做好典型报道,采编人员应当始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创新的目标追求。尤其在策划上;要善于在广度、密度、进度、深度上下工夫。策划典型报道,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要准备充分。充分的超前性思考尤其重要,包括对典型的时代精神做深层次的剖析,对掌握的新闻素材的深入挖掘,对党的中心工作和读者关心的热点的准确把握,对典型报道新闻价值的着力提炼等等。二要精心组织。要发挥报社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部与部之间、版与版之间优势互补。不仅如此,还要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前后响应,形成氛围。三是寻求突破。典型报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报道是否找到与读者关注的热点的最佳切合点。因此,要尽可能找新亮点、新角度、新方式,改灌输为引导,改宣传为传播。

典型报道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新闻宣传手段。如何使之常出常新,影响深远,是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懈探索的课题。

(新闻战线2005年第12期)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它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

做好典型报道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1.选择典型并挖掘其内在价值。一方面,要深入考察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

2.典型报道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以通讯为主要手段。典型报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特别注意通过选材以凸显主题,通过谋篇布局引人入胜,通过情节、细节塑造形象,通过情感、思想震撼人心。

3.加强策划,注重创新。要高度重视把握好人物先进性与时代感的关系;高度重视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突出人物的个性;高度重视创新报道方式,注重与读者互动。

论通讯写作 篇2

“大散文”意义上的通讯定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两千多年前, 先哲孔子曾经站在河边, 对着不断流逝的河水, 感慨着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然而, 源远流长的中国散文传统至今仍饱润着中国文化的河床。春秋时期, 诸子峰起, 百家争鸣, 他们用当时的新闻体———散文向世界发表宣言, 表达自己的观点, 开放了一朵朵瑰丽的散文花朵。中唐年代, 韩愈、柳宗元等针对六朝以来的靡丽之陈腐习气, 提出“文以载道”, 发动古文运动, 发挥自己的政治热情。直到清代方苞、姚鼐、梁启超, 而后至现当代的鲁迅、梁实秋、林语堂、秦牧等等, 把散文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散文是千年以来我们语言的稻米。一代代人杰以心灵之水, 以激情之柴, 以生活或生命状态之米, 炊雪白雪白的饭给我们餐。

古人通常将文学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韵文, 另一类为散文。大凡抒情者用诗行表现, 说理者则多出以散文形式。散文和韵文这两大源流, 亦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一样, 带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不必对散文进行奥博的“考古”, 就可感受到散文这种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深厚的民族传统的文体, 是一种永远受广大人民喜欢并使用的文体。散文原本是最自由的文体, 13亿人民每天的对话, 主要是“散文”, 而较少“诗歌”和“小说”。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比重最大。一年一度的高考, 数百万考生在汇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情况时, 他们通常要根据命题, 完成一篇散文。从“大散文”的传统意义上看, 散文是个种类繁多的家族, 小品、随笔、游记、纪事、巡礼、速写、书信、日记、札记、寓言、杂感、深思录、短论……均属散文家族的成员, 而这些成员中有些又属当代通讯体的成员。

20世纪20年代初, 现代散文刚露雏形, 文学圈里的“小品之王”周作人为了给现代散文定位, 就在“文”前加了一个形容词“美”, 于是有了“美文”的名字。若从科学角度来考证, “美文”之谓不伦不类。“美文”应是美丽之文的总称, 既是美丽之文, 应涵盖新闻类洋溢才情的精品之作。朱自清在《什么是“散文”》里曾把论文、宣言等归为“引号里的散文”, 那么通讯也该算作“引号里的散文”吧?

新闻界提倡写美文由来已久。从名彪新闻史的前辈记者身体力行写新闻美文到新华社倡导新闻改革破新闻八股, 都反映了传统的大散文观的生命力之旺盛及对新闻的渗透和冲击。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事物, 文体间的交叉、互渗、兼容是其必然。把梨嫁接在苹果上, 或把苹果嫁接在梨上, 产生了梨苹果或苹果梨。生物学上的这种优化, 人们不是早已接受了吗?那么, 对文体上的这种优化又该怎么看呢?以魏巍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 有学者将其归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 另有专家则将此文列为新闻体裁的一种———通讯, 当然, 还有将此列为报告文学的。那么, 这篇文章到底属于什么文体呢?其实它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苹果梨或者梨苹果。因为连魏巍本人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没究其必须是什么体, 而只言“这篇东西”。

从通讯的窗口探出头去, 我们会有一种发现, 有一种亲近, 通讯是在中国散文脉流的浸润和包围中生存着的。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中国散文是一条自新的河流, 它波光闪闪地漫进新闻的堤岸。以散文为鉴, 将通讯写精、写短、写美、写鲜, 是需要有一种大散文观和美文意识的。“四不像”也好, “苹果梨”也罢, 让散文和通讯在介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边缘地带进行契合与互动, 这种定位是有实际意义的。

通讯体中凸显的散文特征

千古文章, 由远及近, 皆为时而作。新闻文体问世的历史虽然短暂, 但它也没有脱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普遍规律。然而, 与其他类文体不同的是, “新闻是新近发生 (或发现) 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它写作的特殊规律必然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文体中的通讯类, 其写作特点也一定要以事实影响人。但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报道客观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除了要具有新闻性、翔实性外, 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使它在各类新闻体裁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讯既可叙述、描写, 又可议论、抒情,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这种多样性的表现手法给通讯带来了生动、形象、真切、感人的客观效果。通讯体是闪耀在报刊版面上的“明珠”。有人称, 未来新闻的较量是通讯体的较量。

通讯在新闻体裁中所具有的独特性的一面恰恰与散文有着天然的渊源。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 是最灵活、最自由、最没有拘束的应用性最强的文体。它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夹叙夹议、可以刻画人物、可以描绘风物……凡是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 都可以通过散文这种“快餐文化”的形式及时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特点是以情动人, 事实是抒情的基础。通讯是以事实为主体, 不排除用散文文体的表现技巧和手法丰富自己。二者的同一性、互融性已经在很多通讯作者中产生了心理定势效应。精美的通讯和精美的散文一样, 是作者阅历、智慧和学养淬炼而成的。如果能借助散文之翼驱驾通讯之马, 通讯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会骤增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像枝叶与树那样一脉相承的联系。研究、探讨通讯能否散文化, 就要对通讯“把把脉”, 找到它身上诸如短小、直切生活、文无定式等散文特征。这就像通过枝叶认识一棵树或通过这棵树认识它身上的枝叶一样。

通讯的报道领域像散文的笔触一样广阔无垠。当代通讯作品作为“时代的日记”、“明天的历史”, 可以从不同侧面走笔丰富多彩、流动不息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醇厚美酒是岁月和情感在作家心灵深处酿制出来的, 写作天地无疆界, 时空转换任驰骋。同样在船上做文章, 邹韬奋可以写成通讯《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 刘白羽可以写成散文《长江三峡》。记者的笔, 作家的笔, 究竟哪一方水土归属哪一种文体描摹呢?

通讯写作也讲究“立意”, 它与散文创作的意在笔下同等重要。所谓立意, 是指确定中心思想。范仲淹有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传世, 不是因为他把洞庭景象写得如何壮美, 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意新颖、高远, 引起百代仁人志士的共鸣。再来看这样一句话:“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对人无所求,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假如杨朔的《荔枝蜜》中没有这一深刻的立意, 那么这篇散文就会降格为一篇介绍蜜蜂生活习性的科学小品了。通讯也如此, 升华一寸, 眼前的世界就放大一倍。发表于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原来的主题只是表现吴吉昌的科研精神, 介绍种棉花的辩证法。后来经穆青力挽通讯的路子, 将主题拨正在吴吉昌不屈不挠献身真理的高深立意上, 使这篇通讯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作品。

通讯与散文一样要求谋篇布局, 即结构方式浑然天成, 富于变化。古人构思散文主张“文如看山不喜平”, “纵横自有凌云笔”。通讯的纵式、横式及纵横交叉式等结构方式, 是与散文的章法有序又行止自如有相通之处的。南振中发表在1978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鱼水新篇———沂蒙山纪事》, 层层扣紧党和人民鱼水关系的主题安排材料, 结构纵横交叉, 开篇便唱民歌“河里的鱼儿啊, 没有水就没有家。”全篇不断采用倒叙、插叙和空间排列事件, 任抒情、议论手段于其间, 表现出作者思维过程中的每一转折、间歇, 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 可谓形散神凝。

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优秀的通讯作品沉淀在读者心壁上经久难忘, 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破除了“新闻八股”的清规戒律, 凸显出散文的特征。散文是边缘性特点相当突出的文体, 把它身上镶嵌的某些特征“拿过来”, 与通讯中的某些特征交合, 一种暗香浮动的文气自会袅袅升腾, 潜移默化为通讯散文化的意境、语言、气韵、情致, 并渐成一种通讯作者的行文风格。当我们把今天的通讯体还原在中华民族散文的沃土上再汲取一些养分时, 其收获一定是茂林修竹再现, 莲叶田田一片。

散文式通讯的审美价值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睡美人在接受了王子的吻之后, 获得了美的生命。这个“吻”就是情感的力量。为什么有些通讯“水过鸭背不透毛”, 不能打动人心呢?问题大都出在作者的真情实感没有糅进作品的字里行间。散文之所以称之为美文, 美是离不开情感的 (爱憎喜恶皆是情) 。散文之美正在于它以情取胜。提倡通讯增加散文色彩之美, 并非指在通讯作品中徒增一堆花椒、味素、大料式的形容词, 搞那种花哨的广告般的美化和夸张。所谓作品的审美价值, 就在于它能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篇《背影》, 沟通了人间多少父子情, 维系了多少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隐藏在心底的祈盼。

列宁说得好,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散文式通讯是倾注人的感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合成文体, 是引起受众直观了悟式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散文式通讯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用形象的事实说话上。有学者说:“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可信性、可亲性, 首先是可读性。没有可读性, 那可信性和可亲性也就无从谈起。”可读性是作者借助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审美想象完成的。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理性认识过程中, 不抛弃能够表现本质的感情材料, 以形象形式从整体上把握现实。《史记》上说:“庄周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一代又一代中国老百姓之所以能够接受庄周, 盖因庄周的书里随处可见的都是他用故事、神话说出来的思想。可见, 栩栩如生的生动语言总比概述式的枯燥语言易于接受。于是, 我们说当代通讯的文章完全不必像个尚未熬出天日的小媳妇一般, 畏畏缩缩地生活在“纯新闻”的角落里, 而应该大胆地与文学姐妹搭肩挽臂地相处。

美学认为, 形象大于思想, 形象可以传情。散文式通讯正是以再现特定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运用美的法则完成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报道。翻开《中国优秀通讯选》, 我们看到许多经典内容既不是纯客观的东西, 也不是纯主观的东西, 而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穆青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牢记马克思所教导的名言, 决不让玫瑰花和紫罗兰呈现同样的颜色和发出同样的芳香。愿我们每一个作者的文风都像自然界的奇花异草一样, 尽量显示它们各自独特的光彩吧!”实际上, 穆青同志谈到了采写通讯的艺术性。积60年办报经验的我国报界老前辈徐铸成认为, 新闻艺术离不开最基本的传播载体———语言文字。“在运用语言方面如果没下千锤百炼的工夫, 达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信手拈来, 恰似‘言从己出’的境界, 就很难状物叙事, 使人喜读、可信, 有震人心弦、沁人心脾、如在目前之妙, 写出真实、准确、生动传神的报道。”散文式通讯所追求的至高之境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真、善、美”的完整统一。给受众有激情、有文采、有思想的好看的东西, 才能达到教人、育人、喻人、冶人、悦人的目的。没有美学价值的通讯是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新闻价值的。我们在对通讯“散文式”的积极探求和倡导中, 会越发觉得在求新求实求深求活的心态驱动下, 以“真感情”、“美文字”切入社会和受众的关注点, 不仅是一种审美品格的追求, 而且还蕴涵着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在通讯的多元景观中扬起一束散文式通讯的花朵, 对我们民族总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弘扬吧。

(作者为党的生活杂志社副总编)

一篇写作新颖的人物通讯 篇3

通讯从杜小平脚上那双污垢的大头鞋入笔,经过记者的直接观察、间接釆访、面对面沟通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坦坦然然的环卫工呈现给读者。整篇通讯都是记者的亲见、亲闻与被采访者的亲诉,没有材料“二传手”的痕迹,将被釆访者写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通讯虽然没有明确分几个部分,也无小标题,但在行文中思路清晰,逻辑结构严谨。通讯开头并没有介绍杜小平是干什么的,而是由杜小平那双大头鞋入笔,写他到不远处的平房开出一台奇怪的拖拉机,车尾安置着一个周身是污水残渣的废水罐,杜小平要去工作了。至此,对杜小平的工作,己给了读者一个大体的交待,接着以极简的笔墨介绍了杜小平的工作。

通讯第二部分用适当夸张的笔法写污水的臭味几乎渗透到杜小平的身体里,但他的名字却留在了人们的心间,记者用这种强对比写法,记述了间接采访得来的素材并高度浓缩,将居民们同杜小平这个环卫工之间的关系、情感写得真真切切,十分感人。这部分用这样一段话概括:“在乌拉盖,说起环保局长的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说起杜小平,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人不认识。”将一个“官本位”思想还很浓重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动感人的环卫工呈现给了读者。

通讯第三部分记者以提问的方式与被采访者互动沟通,将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环卫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展现了出来。记者以凝炼的笔法既简单地介绍了杜小平的经历,又以回忆往事的形式,让被采訪者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过往,文章写得自然流畅,读起来没有雕琢的感觉。在这个“拼爹”“啃老”的年代,在人们普遍纠结于子女上学、社会就业、看病养老等问题时,记者与一个环卫工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使读者很想知道这个普普通通的环卫工是怎样看待和对待这些实际问题的。从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到杜小平的回答实在而豁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环卫工的思想情怀和精神境界。这一部分是通讯写得最成功的地方,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这篇通讯由表及里,由远及近,最终进入被采访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既不被拔高、又很普通、且人格高尚的环卫工的形象。整篇通讯思路清晰,文字清新,写法自然流畅,叙事生动感人,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附原文:

脏兮兮的杜小平 干干净净的乌拉盖

□本报记者邓玉霞

下午三点,杜小平蹬上他那双穿了两年的大头鞋,从家里出发了。被污垢覆盖的鞋,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他步行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平房。平房有个院子,院子里的两只小狗,看见杜小平便汪汪地叫着扑向他,在他身边亲昵地玩耍,他走到哪儿,小狗就跟到哪儿,仿佛他们是相识多年的老友。

杜小平走进院子里的仓库,不一会儿,清脆有力的声响传到耳边,他开着一辆奇怪的拖拉机出来了:车尾安置了一个长约2米,直径约1.5米的废水罐,废水罐上面有个口子,周围全是污水残渣。

他要去工作了。

杜小平是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一年365天, 十二年如一日。他每天都挨家挨户去收污水,等废水罐装满了,便拉到郊区垃圾场倒掉,每天来回好几趟。

污水的臭味儿,几乎渗透到他的身体里,怎么洗都洗不掉,但是杜小平这个普通人的名字却留在了百姓心里。

趁他收污水的时候,记者随机走访了街边几家商店,问店里的人:“认识杜小平吗?”所有人一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都立刻挂起温暖的笑容。五金用品店的老板郭先生说:“他非常敬业,那么脏、那么累的活儿,一干就干了这么多年,实在是不容易!”百货商店的周女士告诉记者:“杜小平,对工作太负责任了,有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把污水桶放在门口,他就会主动进屋里把污水收走。”还有一位白发老人,见杜小平来收污水,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今天天气冷,冻坏了吧,谢谢你啊,辛苦了!”

有人曾说,在乌拉盖,说起环保局局长的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一说起杜小平,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人不认识。其实,现在的社会,干点啥一个月不能挣个千八百块,他这是何苦呢?“既然当初我选择了这份工作,那我就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杜小平告诉记者。

杜小平是土生土长的乌拉盖人,90年代的时候,他曾在当地一家地毯制造公司当技术员,主要负责按照客户提供的样图在地毯上绘制坐标,供其他技术员绣出图案。可是没几年,公司倒闭了,1年的时间里,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刚结婚的杜小平来讲,压力巨大。后来的一段时间他靠做点零工挣钱养家。

回忆往事,他开玩笑说,幸亏在公司倒闭前娶了媳妇,不然以他的条件,这辈子估计都娶不到媳妇了。杜小平的儿子在霍林郭勒读高中,说起儿子他一脸骄傲的表情:“我儿子可懂事儿了,学习很努力,而且还擅长画画儿,获了很多奖。”记者问他,儿子对他是否有抱怨的时候,他说:“在他小的时候,同学之间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但是我儿子从来不说。因为我经常帮他同学家收污水,大家都知道我。但是我告诉儿子,爸爸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没啥丢人的。”

记者去他家拜访的时候,杜小平把获得过的奖状、证书都拿了出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到:“这是我们环卫系统颁发的证书,这是盟里发的奖状,还有这个是乌拉盖管理委员会发的证书……”记者问他:“除了这些纸上的荣誉和百姓口中的表扬,您还得到过什么实际的奖励吗?”他说:“这就够了,这是一种光荣,我很骄傲。”

杜小平一家三口全靠他一个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可想而知日子过得不算太如意,记者问他:“想过以后怎么给儿子娶媳妇、买房买车这些问题吗?想过怎么养老吗?”他回答:“儿孙自有儿孙福,他的未来只能靠他自己打拼了。对于养老问题,虽然我是个临时工,但是单位给我五险一金的待遇,老了有养老保险,不怕……”

杜小平心里清楚,这份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他终有干不动的一天。对未来,他虽然有些忧虑,但是他觉得,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环卫工人杜小平,他黑黑的,胖胖的,脏兮兮的,但是心灵却是洁净美丽的。

责任编辑:赵萱瑞

通讯的写作方法 篇4

1、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二、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1.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4.概貌通讯

主要是反映一个单位、地区的某种气象、面貌。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三、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选材不同,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而消息选材不受此限制。

2.详细不同,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而消息内容要求简 单概括。

3.表达方式不同,通讯除叙述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而消息多用叙述。4.结构不同,通讯无固定格式,而消息却有严格要求。

四、通讯的写作技巧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五、通讯稿的标题

(1)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正标题:﹡对于一般的小活动,可以使用对偶句形式,以增强文采;

﹡对于一些比较大的活动,可以用相对正式的标题,如“##学院成功举办某某活动”。副标题:是对标题的补充。“——记##学院举办某某活动/比赛”的形式。例如:“写一手好字,抒万句真诚——记##学院举办第三届“三字一话”比赛(2)拟对偶标题的小方法:

1.利用活动中数字的巧合:四人四载四枝花,一室一生一颗心” 2.化用诗句:“电影共欣赏,党史相与析”

3.使用叠词增加韵律感:“党史口口相传,党魂代代益彰” 4.将活动名称巧妙加进标题:“为青春写诗,替岁月喝彩”(3)必须有谓语。如:**学校举办校园开放日。

六、通讯稿的结构(正文“三段论”)

(1)开头:交代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及简要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主办方、参加者等)。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关键词:为了。

(2)中间:交代活动具体过程,简要陈述活动内容及步骤、观众反应、现场气氛、比赛结 果等。切忌过于冗杂,要详略得当字数:在200字左右。关键词:伊始、接着、然后、最后等过渡词

(3)结尾:主题升华

(由个人上升到学校或者社会,国家,民族精神等高度)(包括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民族交流,促进就业、传统文化继承等。)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关键字:不仅、而且、更。

七、通讯稿范文 会议通讯稿范文:

教育系教学座谈会圆满成功

10月12日下午,教育系在瑞园4105教室召开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座谈会。教育系

副主任吕纪增、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迎春、教学秘书马壮、教学信息员牛金芳、团总支副书记杨晶晶、各班辅导员以及各班级学生代表参加此次会议。系党政领导对开展教学座谈会很重视,吕主任强调了开展此次座谈会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针对教学情况提出意见。座谈会上,各班级代表依次根据各班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建议,特别是10级新生表示虽然对大学学习和生活还有些不适应,但是经过为期三周的学习,同学们被任课老师们的学博才实、激情幽默所深深折服,纷纷表示一定会更加努力 学习。出席会议的各位老师也对同学们的提问分别作出答复,师生之间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予以及时的修正,为广大同学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条件。

通过此次座谈会增进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解决了同学们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问题。教学座谈会也渐已成为我系连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重要桥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师生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河南大学汪基德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做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15日下午,河南大学教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汪基德教授应我系邀请,在龙子湖校区学术报告厅为我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特点》的学术报告。系主任王洪成教授主持了报告会。系党总支书记贾桂钊、副书记段茹宏、副主任吕纪增等出席了本次报告会。

汪教授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大家讲解了教育技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是教育技术的起源与演变;二是教育技术研究重心的演变与启示;三是当前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汪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使广大师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并激发了大家进一步探索教育技术的兴趣和愿望。活动通讯稿范文:

教育系首届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技能比赛成功举办

11月9日下午,教育系首届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技能比赛在瑞园1207教室隆重举行。本次大赛得到了省军区幼儿园、院教务处、艺术系、纪委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军区幼儿园资深园长李萍老师、院纪委副书记邹丽娜老师、艺术系主任郭锄非教授、艺术系音乐教研室主任王旭老师、魏莱老师出席并担任评委。教务处长季荣臣教授、教育系全体党政领导等出席了本次大赛。教务处长季荣臣教授对我系的首届儿歌弹唱比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他指出,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工作已经走在了学院其他各专业的前面,儿歌弹唱活动的举行为同学们创造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创造条件强化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对教学成果的有效检验,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系主任王洪成教授对本次活动的举行表示肯定,他提出希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能够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为将来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比赛采取班级推荐和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参赛的各位同学经过了前期的精心准备、刻苦练习,在比赛现场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奏出一曲曲活泼轻快的儿歌,博得了观

众的阵阵掌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儿歌比赛顺利进行并获得圆成功。经过激烈的角逐个人共有19人次获奖,其中苏靖涵、刘娇娇等获个人一等奖;有三个班级获团体奖,08学前班获团体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2010级樊庆庆、唐哲同学为大赛助兴,演奏了《报春》、《秋天多么美》的曲目。比赛结束时,艺术系主任郭锄非教授和军区幼儿园园长李萍老师分别从专业教学、幼儿园教育实践等角度对我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儿歌弹唱技能活动作了重要点评,他们对我系同学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指明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儿歌弹唱技能方面努力的方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儿歌弹唱活动本着“以比赛促练习、以比赛促提高、以比赛促技能”的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们对儿歌弹唱技能的重要性提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赛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质量,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同学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平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系“迎新春 展才艺”汇报演出—暨2011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

12月15日下午,教育系“迎新春展才艺”汇报演出,暨2011届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并设启智楼301教室、文渊楼201教室为分会场进行现场直播演出盛况。院党委副书记田俊廷,组织部部长陈亚非、党委组织部部长杨少伟,团委书记王艳、团委副书记副书记葛元涛系主任王洪成、书记贾桂钊等院系领导应邀参加了晚会。此外还有来自省军区幼儿园、省实验幼儿园、管城区创新街小学、五里堡小学等29家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老师等参加了晚会,并进行现场招聘会。节目开始之前田俊廷副书记发表致辞,首先对莅临晚会的单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指出此次晚会是展示和检验我院学生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的机会,是各位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在临毕业之际给母校留下美好的回忆,并对招聘阶段做了简要说明,同时预祝本次晚会圆满举行。

通讯写作侧记 篇5

侧记——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通讯。取材自由,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全过程,但求抓住特点,扣紧受众的兴趣点、回答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作时往往夹叙夹议,兼谈感受。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侧记的标题:

一是标题信息化。例如报道会议活动时,尽量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会议”两字和大而空的套话,而将一些信息含量高的内容提炼出来制作标题。另外,制作有些标题时,要尽量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这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直接入题:

用诗歌演绎青春

————第24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朗诵组决赛侧记

共忆流金岁月

——1983级测绘校友聚会侧记

概括性标题:

文化交流的使者

————诗琳通公主来校访问侧记

站在新闻最前沿

————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演讲侧记

塞纳河畔珞珈风 ————法国巴黎狄德罗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侧记

诗歌、歌词、成语、典故等做标题:

相逢是首歌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校友团聚侧记

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校新专业预评估侧记

伯乐相马

——中南医院行政副职面试会侧记

新锐、时尚标题:

24岁很痛 24岁不哭

————师生义演捐助白血病女孩侧记

相望樱花树下

————第23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朗诵决赛侧记

将激情进行到底

————2006年十大新闻和新闻人物评选侧记

侧面引用话语或有代表性的新闻点:

“我会是你最好的作品”

——“最想对父亲说的一句话”大型校园签名活动侧记

15斤备课案

——胡钋“电路”双语教学课侧记

导语: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导游”,导语便是第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好不好看,是能否引导读者继续往下走的关键。有关大会议程的侧记,过去也是新华社的独家产品。随着大会的开放,近年来,几乎所有采访“两会”的中央新闻单位,都在大会开闭幕时采写侧记。

侧记是对大会主体消息的补充,是对大会主题的深化,写法应该不拘一格。但写得多了,缺乏变化,就容易落入“俗套”,天气、心情、气氛,代表委员说等等,几乎都是一个模式。

相比而言,由于策划周密,今年新华社的几篇“两会”侧记都很有特色。最大的突破,是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从百姓视角看“两会”,拉近了“两会”与百姓的距离,增加了议程报道的厚度。

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侧记《心声,在这个春天交汇》,在形式上进行了完全创新,采取“开幕会前联线报道”的方式,把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青少年“网络综合症”、稳定土地承包、下岗再就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全面小康和百姓生活等,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让老百姓和政协委员对话。这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人民政协“把握人民意愿,建言国计民生”的主题,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坚实基础的。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侧记《风雨兼程铸辉煌》,开头是这样写的:

“一群白鸽从北京东四的上空飞过,留下一串悠长的哨声。上午近9时,53岁的刘冬打开家中唯一的电器──21寸的旧彩电,直播人大开幕式实况的电视播音员的声音在东四北大街163号大杂院响起。这名因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北京市民说:„我很想了解人代会还有哪些好政策。‟

与此同时,在距刘冬家5公里外的天安门广场,佩带着6枚闪光的奖章、48岁的全国劳模丁晓莲向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走去。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来自西部贫困干旱地区的西海固妇女说:„当一个好代表,就是要反映社情民意,使政府工作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无论是刘冬还是丁晓莲,都切实感受到5年来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篇侧记不是从大会意义写起,不是从天气写起,而是从个体的百姓和个体的人大代表在特定场景的心情写起,把百姓和人大代表、人大会议一下拉得很近。这就还了会议的本来面目——人代会本来就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依法行使权力的,人民若不关心,这会还有什么基础?因此,这两个典型场景的选择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人民和人代会的关系。

分类: 【书房】 2009-12-09 13:22 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5.常见通讯简介与实例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可

(4)概貌通讯

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尤其是改革、开放、搞活所带来的变化,又为这类通讯增加了新的内容。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一个点、一个方面的风貌变化,展现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读者介绍。

(5)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实例〉

温馨留蓝天 爱心在人间

——陈太菊家人向西南航 空公司致谢

陈 波

3月22日下午,因丢失一年血汗钱受到西航乘务员帮助的打工妹陈太菊的两位姐姐陈太凤和陈太翠,从广汉市专程赶到成都双流机场,亲手将书有“温馨留蓝天,爱心在人间”的一面锦旗赠送给西航总经理王如岑,以表达全家人的诚挚谢意。

去年12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一童装厂打工一年的陈太菊从珠海机场乘机到成都,过安检时忙乱中不填将12900元血汗钱丢失了。当她痛不欲生之际,西航乘务员带头为其捐款,从而感动了全机123位旅客纷纷为其解囊相助。当晚23点过,同机旅客古和强、张其君夫妇在回家整理行李时意外发现了陈太菊的钱盒,于是连夜驱车冒着浓雾赶到双流机场,将钱盒交给西航乘务部值班领导。元月一日,西航派人到广汉寻找到陈太菊后及时归还了钱盒。陈太菊得到失款后,感动不已,当场将在飞机上所得的6000元捐款委托给西航的同志,请转捐给“希望工程”。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到这笔捐款后,打破常规,速将该款划拨给朱德同志的故乡仪陇县,从而使15名失学儿童得助重返校园。“这一串串动人的真实故事,就像是导演编的,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自家人的身上”。陈太凤噙着泪水,满怀感慨地握着王如岑的手说:“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乘务员,我们全家人永远都会感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3天前才从北京开完人大会议归来的王如岑托着锦旗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把它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陈太菊把款转捐给„希望工程‟的举动,做得很好,它对我们继续抓好安全服务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通讯的写作 篇6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通讯员写作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篇7

一要做到持之以恒。基层通讯员大多身兼数职, 白天忙里忙外的, 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 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一种激情。写稿子是件清苦的事情, 基层通讯员一定要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发稿子不罢休”的信念, 不能因为稿子屡投不中就心灰意冷, 更不能怨天尤人, 或者就此撂笔, 要善于查找自身原因, 做到静下心来多看报纸、多研究报纸, 及时调整写作思路、调整写稿角度, 持之以恒地热爱基层通讯报道工作。要做到持之以恒就要克服三种心理:一是工作忙, 没时间写稿;二是担心水平低, 怕写不好;三是怕不好发稿, 写作劲头低。不少人写过新闻稿, 然而能坚持下来的不多, 其重要原因就是吃不了苦, 有时有耕耘未必会有收获, 但是有毅力坚持下去, 成功的概率就大得多。

二要善于挖掘线索。基层通讯员由于掌握的信息源相对较少, 常有不知从何写、写什么的困惑, 其实只要留心一下自己身边的生活和工作, 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值得挖掘。要“多学多问”, 增长见识, 向书本学习, 向别人学习, 看看别人是怎么

影响了现代新媒体广告的创意, 因此在现在的许多媒体广告中, 中国的女性形象还是以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在承担着角色的扮演。

一是贤良淑德的家庭妇女形象, 这类角色的广告主要出现在一些家庭用品和保健品或者儿童用品的广告中, 例如洗衣机、洗衣皂、感冒药等的广告。

二是性感诱惑的妙龄女郎形象, 这类角色的广告主要出写的, 有意识地加以借鉴和模仿。要“多思多看”, 把握大局找准亮点, 多找有价值的新闻, 把企业开展的活动与当前宣传报道的重点结合起来, 从“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 这样不仅容易写, 还符合时代特点, 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作为企业通讯员, 还要多关注企业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的文件、简报、事件、报告、会议、通报等能够反映企业当前最新信息的所有资料, 了解自己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工作方法, 从中找到新闻线索。

三要学会找米下锅。写稿需要深入细致的采访, 很多基层通讯员不善于深入基层采访, 热衷于当总结材料、领导报告的“二传手”, 写出来的稿件没有情节和细节, 不鲜活, 不能打动人。这就要求基层通讯员多下基层, 多了解基层动态, 多和普通职工接触, 多和职工交流, 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身边发生的事, 及时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身边每天不会发生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 我们只有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 才能在平凡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脚板底下出新闻。所以, 基层通讯员一定要腿勤、手勤, 多跑、多问, 要用一颗敏感的“心”, 把握新闻工作的重点;用一双锐利的“眼”, 敏锐发现最具新闻含量的信息;用一双灵巧的“手”, 把新闻报道做活做深做精。

四要做到常写常新。吃菜喜欢吃新鲜蔬菜, 吃鱼喜欢吃新鲜的活鱼, 基层通讯员写稿一定要做到常写常新、标新立

现在一些以男性为受众的广告中, 如汽车广告以及一些女性的美容品或者内衣广告。而后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否美好, 同样也是由男性视角下的审美来确定的。

步步高智能手机在腾讯网上的广告 (图2) ,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对女性这种不平等地位的颠覆, 它以广告语“我是我主宰”来表达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主张。

中国汉字构意的过程, 不仅仅是将汉字外部形态所传递的意义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同时也是在汉字具象含义中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将汉字构意思维借鉴到广告创意之中, 重新思考和审视中国汉字构意思维与新媒体广告创意思维之间的深层关系。从汉字意蕴中发掘出的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人伦观以及两性观为新媒体广告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土壤和思维借鉴, 为新媒体广告的创意增添更多的宝贵空间和灵感来源, 使新媒体广告在内容和表现上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与飞跃。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11ybb11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项目批准号:xys11s23) , 项目名称:中国现代设计与汉字文化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新华出版社, 2002:241.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

编校:张红玲异、抓人眼球。一是思想新, 要多用新观念, 抓住新问题, 写出新主题。2010年, 为了充分展示单位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成果, 我们抓住图书漂流活动、班组管理、干部一线蹲点几个基点, 创新思路, 写出了《遍地飘书香》、《我们班里有三宝》等专题, 相继在企业报的重要位置发表。二是角度新, 写稿就像拍照片, 同是一个人物或事物, 由于拍摄角度不同, 拍摄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去年6月, 我们参加基层单位的党员民主生活会, 突然收到一名困难党员的感谢信, 之后经过详细了解, 从“意见征求会上的表扬信”这个角度, 写了一篇新闻故事, 很快就见了报。三是标题新, 标题好看了、抢眼了, 才能吸引人。通讯、言论标题要俏皮、新颖、含蓄, 消息、简讯标题要简洁、实在、精练。如我们撰写的《静水深流》、《爱在地下三千米》、《灶台人生》、《电机情缘》、《粗人细思量》、《企业“埋单”员工“买账”》、《把“独白”变成“对话”》等标题, 设计新颖,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四是写法新, 写稿子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只有在写法上有所突破, 才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五是语言新, 语言新才能使人感到“味道美”, 一篇文章就是一桌丰盛的午餐, 有没有味道, 能不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关键看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我们采写的一篇反映职工培训的稿件, 标题叫《“知味厅”里“配好餐”》。“知味厅”是一个饭店的名字, 内容分别是“自助餐———好味道自己‘调’出来”、“营养餐———好技能职工‘吃’出来”、“基础餐———好队伍全靠‘调’出来”, 全文将培训工作比作吃饭、如何吃、怎么吃出营养, 语言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五要投其所好。“投其所好”是提高上稿率的关键。基层通讯员投稿往往缺乏针对性, 只要写好稿子就天女散花一样四处乱投, 不注意研究不同报纸对新闻稿件的不同要求。新闻稿件由于注重时效性, “生命力”又极短, 一旦错过最佳时机, 再精华的稿子也只能进“垃圾箱”。或许细心的基层通讯员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稿子, 虽然写得并不怎么好, 却被编辑下很大工夫、花费很大精力给予修改并及时编进报纸;有的稿子, 自己认为很有把握, 却石沉大海不能发表。这是为什么?不是我们写得不好, 而是那家报纸不需要这样的稿子!其实, 每一张报纸都有自己的定位, 都有该报纸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尤其是每张报纸都有许多不同的栏目, 不同的栏目所反映的主题不同, 视角不同, 张力不同;只要下工夫仔细研究, 找到“芝麻开门”的钥匙, 提高上稿率也就不成问题了。

同时, 基层通讯员写稿还要注意做到“五不要”:

一是不要“追风”。一张报纸,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宣传重点, 不可能总是连篇累牍、没完没了地宣传某一件事情。“追风”虽然最省事, 可一旦“风”过, 实际上就是适得其反的做法。去年, 我们“追风”写了一篇《科技创新, 给力油气上产》的稿子, 就是因为滥用“给力”一词而石沉大海。

二是不要“炒剩饭”。“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离开了“新”就不叫“新闻”了, 离开了“价值”也就没有新闻意义了。有的通讯员不爱动脑子, 文章构思、谋篇布局、思想和问题的提出, 总是走老路、炒剩饭, 自己重复自己, 自己蹈袭别人。看到别人写某方面的稿件刊登了, 自己也“依样画葫芦”, 往往是成功率很低。所以要有自己的个性追求, 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要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意识和勇气, 今天不能与昨天一个样, 明天要比今天有进步。

三是不要“作报告”。新闻与材料、报告的最大不同是新闻鲜活, 有现场性、有生命力。新闻靠事实说话, 不宜过多的评说与议论。有的稿子有多重主题、有多个例子, 让人看了不知道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有的语言不简洁, 套用总结汇报材料, 如“一是……、二是……、三是……”, “强调一个×字, 突出一个×字……”, 实际上, 这是不受欢迎的“八股”文章。基层通讯员写稿时, 切忌全篇讲大道理、作报告, 丝毫没有可读性。

四是不要做“二传手”。有一些通讯员图省事, 在了解情况时, 走马观花地问问情况, 甚至是拿着别人的材料修改为新闻, 稍微改头换面就变为己有, 应付了事, 这是最懒的做法, 这种一问情况, 二拿材料, 三回家写稿的“二传手”式工作方法, 是最不应提倡的。

五是不要无的放矢。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 要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是心灵的波动。因此, 在构思的时候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定位: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看这篇文章的读者特点和需求是什么?如果没有真正地把握好读者对象而写稿, 没有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 那么就会使自己的文章“无的放矢”, 就不可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写稿前, 不妨想想, 这篇稿子要寄到什么地方, 想发表在什么栏目中, 然后再根据报刊及栏目要求选择成文方式, 这样才会有的放矢, 用稿率才会高,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对想要投稿的报刊的类别、性质、特点、重要栏目等, 有个大致的了解。

基层通讯员写稿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 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趣、提升自己的事业。一个人能够在物欲中突围、坚守自己的写作阵地, 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 但愿基层通讯员从“野鹤无粮天地远, 家鸡有食刀汤近”这副对联中悟出道理。

编校:赵亮

封面人物·王俊杰

论通讯写作 篇8

[关键词]手机阅读 首选 文本生产 商品化 接受困境

作为在新兴出版媒介下一种新的阅读形式,“手机出版”在近年来已然成为中国大陆出版产业中的新增长点。那么,“手机阅读”究竟是“网络阅读”的一种扩展、充实,还是继“纸 质阅读”、“网络阅读”之后的另一种新兴阅读形式?

结合先前的调研结果(指笔者所发起、主持完成的“中国大陆社会各阶层阅读调查”,此阅读调查报告先前已在《中国图 书商报》上连载),笔者在近日专门就“手机阅读”这一新生事物做了颇为全面性的补充调研与分析,进而在本文中尝试以“手机阅读”为研究核心,通过问卷形式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当下手机阅读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接受状况、关注内容及受众反馈,并试图审理这一新兴出版产业在当下中国大陆所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640份,占到发放总量绝大多数的88.00%,符合社会调研数 据要求标准;有效问卷遍及北京、上海、陕西、辽宁、广东、 湖北、江苏、浙江、河南、云南、四川十省市,基本遍布大陆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其职业涵盖公务员、教师、媒体从业者、 学生(含研究生)、自由职业者、企业从业人员、失业(离退休) 者与进城务工者,基本上与中国大陆社会各阶层职业分布基本 一致,被调研者的收入分布于无收入至高收入(平均20000元 /月)之间,这亦与中国大陆社会各阶层收入基本吻合;从性别 角度看,男性为1398人,女性1242人,为1.12:1,这与中国 大陆人口性别比例亦基本相持;从年龄分析,最年轻的受访者 为14岁,最年长的受访者为70岁,平均年龄39.43岁,与目前 中国大陆公民平均年龄相当;从学历上看,最低学历者为小学 四年级,最高学历者为博士研究生,受访者呈不均匀状在各阶 层散点分布,平均学历为初中三年级,与目前中国大陆城镇居 民的平均学历基本趋同。因此,本论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在学 理上具备真实有效性,有调研价值。

接受状况分析:并非首选的选择

在调研问卷中,我设置的是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什么样的阅读形式?无疑,“纸质阅读”成为最受欢迎的候选对象,其中有1343人选择了“纸质阅读”,占到了样本总量的50.87%, 为绝大多数;765人选择了“网络阅读”,占到了样本总量的 28.98%,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手机阅读”,为429人, 占到总人数的16.25%;最后是热衷“有声阅读”有103人,约 占到总人数的3.90%。

与网络阅读、纸质阅读相比,目前手机阅读仍然是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当然,这一状态并不能证明“手机阅读”的前景与未来为何。但是通过抽样散点分析,从不同的选择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在阅读方式上的不同选择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职业与收入,而这又是颇具研究意义的。

在选择“手机阅读”的429人中,203人的职业为“企业 从业者”、134人的职业为“学生”、112人为包括但不限于媒 体从业者、公务员、自由职业等其他职业,但在2640位被调研 对象中,企业从业者总共为340人,学生总共为200人。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企业从业者”与“学生”是青睐于“手机阅读”的。

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收入的分析,笔者也归纳出了新的结论。

正如图三所描述的那样,选择“手机阅读”的429人平均 月收入为1275元,这个收入大致略低于中国大陆城镇人均月收入。从收入分段来看,在429人中,月收入“无收入至800 元”的占到了193人,为总人数的44.99%,居于首位;“800 元至1400元”的占到了173人,为总人数的40.33%,居于其 次;“1400元至2200元”的占到了36人,为总人数的8.39%, 居于第三;最少为“2200元”以上,占到了27人,为总人数的 6.29%。

但是在整个样本容量中,并非上述这几个等级所能概括,在被统计的2640人中,月收入在“2200元至3000元”为最多, 为1095人,约占到总数的41.48%,由此可知,从收入上看,热衷于“手机阅读”的基本上为“中低收入阶层”——即以无收入的学生与低收入的企业从业者为主,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大量被称之为“蚁族”的大都市低收入知识青年。

年龄、学历与所在地亦是本次调研关注的方面之一,在选择“手机阅读”的429人中,年龄最小者14岁,年龄最大者46岁,平均年龄为24.43岁,最低学历者为“初中在读”,最高学历者为在读硕士生,平均学历为大专;其中426人来自于大中型城市与城镇,占到总人数的99.30%;这些数据亦基本上与先前调研的情况相符合。 通过对受访者的回访与调研分析,笔者获悉,目前青睐“手机阅读”的基本上为35岁以下、低收入且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城 镇居民。在429位受访者中,选择“手机阅读”基本上出于三种目的:不产生费用、不占空间,可以打发路途中的时间。

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式,“手机阅读”在當代接受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位居再次”的局面,从受众分析来看,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这一新兴阅读形式本身是充满了期许、好评与热情的,但是笔者认为,一代人阅读方式之培育、改变,并不是只靠摇旗呐喊便能解决,既要需要漫长的适应时间,亦要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效应。

关注内容分析:作为商品性的文本生产

在调研中,笔者还设置了一个问题:你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图书?一共是八个选项:散文随笔(含诗歌)、时尚资讯、保健养生、奇幻悬疑、中外经典、青春校园、励志传记与军事战争等八项,要求被调研者每人选出自己最常看的一个。

在这些选项中,选择“奇幻悬疑”的有649人,占到总人数的24.58%; 选择“ 青春都市” 的有474人, 占到总人数的17.95%;选择“军事战争”的有264人,占到总人数的 10.00%。这三者总数为1387人,占到总数的52.53%,正好过总量的一半。

在本文中,笔者有意将429位热衷“手机阅读”的受访者 与这1387位热衷于“叙事性”作品的受访者进行比对,在429 人中,有384人是热衷于“叙事性”作品的读者,占到了首选 “手机阅读”总人数的89.51%,由此可知,热衷于“手机阅读” 的读者实际上青睐于利用手机进行阅读带有情节性的通俗文学作品。

“内容通俗”是“手机阅读”目前呈现给大众的内容景象。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分类中,亦标明分为“新书速递专区、 都市言情专区、玄幻仙侠专区、历史军事专区、时尚女频专区” 五个分类。这一分类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目前手机阅读者对于不同类型作品的选择偏好。

在调研过程中获悉,“手机阅读”的拥趸多半是看重于手机这一便携、夜间可读与保密性好的自身特质,而往往忽略了作为传播过程中的手机,本身有着较为重要的特质。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作为图书的生产者,“手机阅读”的发行是从“生产者” 直接到“消费者”,省略了“书店”这一分配环节,这是与传统出版行业相比最大的显著特色。因为这种方式正好构成了点到多点的大众传播,使得文本的传播更加直接、迅捷。

nlc202309030418

受众反馈分析:“技术中心”的解答可能

在429名受访者中,笔者重新又进行了第二轮回访,回收有效问卷374份,占样本容量的81.18%,具备真实有效性。从 受访者的情况看,374份问卷中,无论是所在地、职业,还是 年龄,基本上与429份问卷中受访者的各项比例指标类似,呈散点状分布,在社会学上存在分析价值。

在回访问卷中,我设置的问题是:你认为当下手机阅读在 接受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选项为五个,需要受访者从中选取一个。五个选项分别是:提供内容太少、阅读方式不习惯、不利于藏书、感觉不方便,以及“其他”。

其中,选择“阅读方式不习惯”的有203人,占到总人数 的54.29%,为绝大多数;选择“提供内容太少”的有128人, 占到总人数的34.22%,居于其次;选择“感觉不方便”的有 21人,占到总人数5.61%;选择“其他”的有22人,占到总人 数的5.88%。

为“手机阅读”的拥护者,对于这一阅读状况所提出的批评性建议,理应是中肯之言,势必对业界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因此这也是笔者缘何设置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其他” 选项中,受访者可以自由写出自己的意见——而这意见基本上是以“担心因为上网阅读而造成被运营商乱扣费的可能”为主。

事实上,“手机阅读”在当下已经被不自觉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网络上下载txt文档,然后利用手机内安装的阅读软件阅读,手机在此时充当的是“阅读器”的功能,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相当于改换了文本载体的“纸质阅读”;而另一类就是依托运营商提供的平台,进行在线下载、阅读,等于是昔日“网络阅读” 在手机上的延伸。从这一层关系来看,“手机阅读”本身就扮演 着“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双重“继承人”的角色。 那么,在规范版权管理与运营商制度的前提下,如何让 “手机阅读”更全面、更纵深地实现其传播价值呢?笔者认为,“双向开拓”则是当下“手机阅读”打破瓶颈,实现自我超越的路径。

所谓“双向开拓”,指的是建构在“纸质阅读”与“网络阅 读”上的“手机阅读”如何吸取前两者固有的优势,进行自我 发展的可能——笔者认为,这种借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技术上的因素。“纸质阅读”的审美特性、容易做旁批等优势我们可以在技术上介入到“手机阅读”当中来,而“网络阅读”则因其潮流性、不受传统出版束缚等特点被“手机阅读”所借鉴,但是“电脑阅读”的高分辨率、便捷操作以及廉价的上网费用又是“手机阅读”目前不具备的,如何在技术上打破这种束缚, 这亦是业界绕不过的一个重要议题。

结语:论打碎接受瓶颈的可能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手机阅读”在当下中国大陆 的处境相当尴尬。笔者认为。这种尴尬其实正反映了其目前所 面临的机遇与困境。明确了这两点,“手机阅读”这一新兴产业 的生产者才有在真正意义上打碎接受瓶颈的可能。

首先,机遇在于两点。

其一,作為一种移动通讯语境下的文本生产,“手机阅读” 具备大众文化的一切特征。以资本与消费为核心的大众文化, 所体现的其实是文本内涵的“情节化”。换言之,“手机阅读” 并不可能取代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但是它可以承担两者中的 某些文本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执行这类文本的传播效应。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阅读的呈现并未取代纸质阅读, 而是部分地承担了之前纸质阅读中的轻小说、随笔、时评与一些情节性文本的阅读功能。“手机阅读”亦是如此,在潜意识里,业界不能有“手机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网络阅读的想法,进而用对纸质阅读、网络阅读的营销策略来对待“手机阅读”, 这是势必会失败的。

其二,“手机阅读”本身有着开拓空间,目前的“手机阅读”, 只是传播方式,并非阅读方式,更不是文本生产方式。因此,与纸质阅读、网络阅读不同,手机阅读现在许多地方尚待开掘。 事实上,网络文学开始向传统文学出版倾斜,使得“两个文坛” 逐渐朝“一个文坛”靠拢,因而当下“手机阅读”从媒介所执行的功能上可以看做是“网络文学”的延伸,作者以文本为载体,可以越过传统的“出版商—书店—读者”中“书店”这一分配环节,进行信息的传播,从而提高文本传播的速度、效率。 这意味着“手机阅读”可以传播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所不同的 文本。

当然,通过如上的报告我们也能看出,就中国大陆而言,大量的“手机阅读”的拥趸并非是有较高审美品位以及一定消费能力的读者,无论是其拥趸还是其他读者,“手机阅读”基本上是一种被边缘化的、居于其次的阅读形式,这显然是一种接受困境。从一项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既不适合其良性、可持续的发展,也不适应于对于一种阅读习惯的培育,如何全面地培养一批阅读品位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手机阅读”的读者群,从而建立一项新的阅读习惯,无疑,这是摆在“手机阅读” 策划者们面前的一个巨大困境。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Diana Crane( 2002).Global culture: media, arts, policy, and globalization, Kentucky, Routledge Press. 2.Jeanniey Mullen, David Daniels, David Gilmour( 2008). Email Marketing: An Hour a Day, New York, Wiley Press 3.陈清河(2008). 后电子媒介时代. 台北市:三民书局

上一篇:教学报告下一篇: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