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细读法分析诗歌

2024-07-05

新批评细读法分析诗歌(共3篇)

新批评细读法分析诗歌 篇1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新历史主义批评论文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历史主义”,作为后现代批评的一种尝试,突破了传统浪漫主义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范式,同时也颠覆了传统文学自律性的美学观,把文学、历史与政治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探析审美和非审美话语之间、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文关系,重塑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繁荣的局面。回首这些过去,对于我们当前研究浪漫主义诗歌和反观“新历史主义”批评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浪漫主义 新历史主义历史化 文化诗学

1、从传统的眼光审视,对浪漫主义的研究有很多明显的共同特征和关注重点

这种研究一般是以通过对想象力的研究,来分析想象力怎么转变感情与事物为艺术。想象力对于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研究这个中心议题不可或缺,原因之一也许在于浪漫主义诗人本身对想象力的关注。韦勒克提出浪漫主义艺术的三大标准,指的就是“诗艺观上的想象力,世界观上的自然,诗歌风格上的象征和神话”。意思就是,在文学形式、内容以及诗学上,浪漫主义文学都与之前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眼里,这也就是“镜子”与“明灯”的区别:假如在浪漫主义之前,诗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通过艺术反映现实,那么浪漫主义重点要表述的就是怎么通过诗歌的想象去改变现实,去指引现实。他的《镜与灯》和《自然的超自然主义》两部作品非常系统的总结和描述了对传统浪漫主义批评,将其对想象力的崇拜表现出来,这两本书著作代表了传统研究很高的成就。

2、传统浪漫主义研究中,存在对浪漫主义诗人的思想和著述过分依赖的倾向,就像诗人对自己的作品有着不可质疑的解释权

浪漫诗人对想象力的推崇影射了对艺术创造的一种看法,他们觉得诗人的内心才是创作的源头,而不是对外部现实存在的依赖,诗歌所表达的本质上是诗人的一种内心活动。然而,并不是说诗人的心灵是一个很闭塞的空间,他们也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也一样是构成社会的成员。但是传统的浪漫主义研究却没有注重这个方面。创作者从所处的环境中得到素材及语言,创作的作品最后也返回到社会,接受读者的检阅。

文学创作不只存在作家的思想,因为其大脑参与了社会的运作,也被社会运作过程所塑造。所以,归根到底作家并不是作品的唯一创作者,而是由公众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必须杜绝“孤立主义”的限制,将作品和社会与历史联系起来。

对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不能只是局限于作家的自我表述,光从浪漫主义作家的看法,通过眼光来进行对他们作品的研究。浪漫主义诗歌很多地方有着情境上的升华和概念化,很多实际的社会问题放置在到被理想化了的情境中,因此导致其社会历史意义的丧失。而新历史主义方法的目的与方式,就是要把这些理想化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让它重归社会历史环境中。

3、新历史主义是在后现代思想潮流中,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批评方式

在文学的范畴中,新历史主义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第一是针对历史的真实性问题,第二是针对文学和历史的界限问题。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中,审美活动跟其他的社会活动是不可分割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和社会话语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穿插的结构体制。从二者的关系来看,传统美学所描述的前者并不能反映出后者,只是二者之间的往复交替,是结合了“谈判”、“交易”与“协商”形成的艺术作品。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中,文学批评为了重现社会和审美话语二者之间的“谈判”和“交易”,要杜绝文学与历史、审美与真实之间的隔阂与芥蒂,不但要求文学批评的“历史化”,将文学融入历史环境,还要求在尝试中使历史“文学化”。

因为新历史主义在历史学方面,目的、方法以及对象都要有“自我意识”的体现,它能够体现出传统历史研究出现的不足和漏洞,进而产生不足和质疑。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在也很好地反映出了这样一种观念。

4、在文艺复兴研究的领域中,一方面新历史主义把蒂利亚德当成批评的对象,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在研究的范畴进行着相同的转变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浪漫主义研究的权威人物艾布拉姆斯及其学生布鲁姆。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来,二者至少有这两方面的问题存在:首先,他们觉得可以确定浪漫主义的起始点;其次,他们将浪漫主义定义成英国文学的统一的运动。

实际情况下,浪漫主义作为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使用,也就是说,浪漫主义作家对自身的浪漫主义作家这一角色根本没有概念。对于法国大革命,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意见不一。所以,在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中很明显有着相当多的`不协调和不连续。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式通常情况是由细微的细节出发,并逐渐深入挖掘这个细节,探究其包含的历史渊源,然后通过历史渊源当作支点,对作品中的意识以及思想采取批判。

5、“新历史主义批评”是浪漫主义研究领域出现的特别现象,存在正确的理论导向和清晰的理论构想

然而其本身针对浪漫主义而言,研究的适应性是还有待商榷,原因在于其暗示的思辨以及理性思维对于浪漫主义中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是难以肯定的。理论与浪漫主义的相对立,其依据也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特殊看法。在“新历史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之后,人们已能渐渐地认识到,把浪漫主义当成想象力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体,这只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想象构造。而对我们而言,还是存在其它建构方式的,所以浪漫主义会表现出很多各异的特性。我们并不只有一种浪漫主义,相反,我们拥有很多浪漫主义。

历史从某种角度而言并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过去事情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主要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以及诠释这些作品的策略组成的。后现代批评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信念,一种使我们感知到这一切的形式。新历史主义理念表现出历史的叙事性以及建构性,重点表述了认知主体和对象二者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阻隔,也就是即知识跟真理的脱层。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已经渐渐延伸到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上,假如我们可以通过独立的态度面对新历史主义的获得与失去,彰显出它的优势,指出它的不足,就能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事情,再做出自己的决策。

6、结语

在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只有把握住新历史主义的转向、在文学批评中的源头和发展、在研究中的各种运用,当然,还包括其引起的一些争端和异议,才能做到对历史以及这种批评现象在浪漫主义文学方面的研究变得有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宏为.理念与悲曲:华兹华斯后革命之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丁宏为.济慈看到了什么[J].外国文学评论,(4).

[3]Saree Makdisi William Bleaker and the hnpossible History of the 1790s,.

[4]张旭春.没有丁登寺的(丁登寺):英国浪漫主义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范式[J].国外文学,2003(2).

[5]M.H.Abrams Doing Things with Texts:Essays in Criticism and Critical The-ory,.

新批评细读法分析诗歌 篇2

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以兰色姆《新批评》 (1941) 一书得名。大体上说, 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 再发展到“耶鲁集团”, 构成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新批评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 以“含混”“反讽”“悖论”“张力”为主要的理论观念, 新批评的理论认为诗歌文本是由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语言的张力结构, 由于作品本身的复杂含义往往是隐蔽地深藏于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之中, 一目十行式的阅读和简单的分析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为此, 新批评派创造发明了“细读法” (close reading) 或者说层面分析法。勒内·韦勒克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它们分别是: (1) 声音层面, 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 (2) 语义单元层, 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问题的规则; (3) 意象和隐喻, 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 (4) 象征和神话层, 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 这可以由意象和隐喻几乎难以觉察地转换而成。[1]

新批评细读法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 其语义分析独特的审美角度为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的批评开了一扇方法门。笔者试图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解读杜甫的《客至》, 以期挖掘出它新的意义和内在深度。

二、细读杜甫《客至》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完全抛开历史现实以及杜甫本人的身世背景, 而对诗语词句进行回溯性阅读, 我们可以发现, 这首诗绝不仅仅写出了诗人迎接款待客人的热情和诗人质朴、亲切、率直的明朗心境, 它的独特魅力来自于诗文一唱三叹的修辞力量以及内部整体意义上的欢笑背后抹不去的寂寥, 热切之下浓重的孤独, 和古往今来任意一个孤立无援的生命个体, 在漫漫无期的光阴沉浮里, 任谁都逃避不了的孤寂。

(一) 声音层

在情感节奏上, 此诗五言三音步, 平缓中夹杂着轻快欢愉, 暗合故人或朋友来访之心情。用韵上, 前两句押ai韵, 后两句押ei韵, 二者都是双元音韵脚, 造成鲜明的节奏, 蕴蓄了气势, 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兴奋喜悦, 读起来有种心绪开阔感, 不押韵的字“水”“扫”“味”“饮”除“味”字, 其余皆上声, 情绪是上扬的, 愉悦的, 然而四句末都是结于阴平的调子, 内心的喜悦显然是被克制了, 而不至于欣喜若狂。句式上, 首联平白如话, 面对眼前之景的脱口而出的轻描淡写, 随性至极, 却又于随性中显出整饬。中间两联, 造语极工, 却又不露痕迹。两联均含句式倒装, 友人来访, 心境之不平静、与朋友边饮酒边话家常, 语无伦次之感于句式中显露出来。尾联, 信口而出, 有如半酣之际, 放开胸怀, 语气就更为随意了。全诗句式上的整与散的交错使用, 正是感情不那么平静而又有所克制的外化。

(二) 语义层

标题“客至”, 有客来访之意, 心情该是不错的吧?抑或是被人打破了生活的宁静而不喜或者有其他的复杂情绪?标题没有告诉我们这些, 让我们到诗歌中去寻找吧。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点明了时间 (春) 、地点 (乡野屋舍) 。“皆”写出了春水满溢之态, 鸥鹭以“群”饰之, 可见鸥鸟之多, 而非单独的一只。“但”, 含转折之意, 屋南屋北, 春水荡漾, 只有群鸥每天飞来这里, 可理解为:如此美丽的春景, 只有群鸥翩飞, 却无人来欣赏, 不免为此景不被人注意而感遗憾。 (或春水, 鸥鹭组成的秀景, 却无人与我共赏, 含人感孤单之意) ;理解成:春江涌动, 乡野宁静, 群鸥之声难免聒噪, 引发内心的焦躁不快, 也未尝不可。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扣题“客至”。花草繁茂的门前小路还没有因为客来而打扫过, 言外之意是过去少有人来 (自己不轻易迎客) , 或是有人来我也未曾刻意打扫过 (今日你来, 我才打扫, 显出今日之客之珍贵) , 还有一种解释, 你今日来了, 我也一样如故, 不扫花径, 可见主客之关系亲密。“蓬门” (与下联的“家贫”相照应) 一向紧闭, 今天特意为你打开, 写出此客与主人之深情厚谊, 也可以将两句互文理解。另, “花径”——“蓬门”, 含有自然与人之观照, 花径不会因谁来而自动显出干净来 (拟人) , 而我的蓬门却特意为你打开着, 似说, 自然之无情, 而人之有情, 同时也使人感到这里的环境清贫而不失美丽, “不曾”——“今始”, 有对比之意, 与君之情之浓厚显露于字里行间。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正常的语句顺序应是:市远盘飧无兼味, 家贫樽酒只旧醅。运用倒装, 是为了突出“盘飧”“樽酒”, 写出主人殷勤待客, 边以自谦自歉的口吻边劝酒说:“因屋舍离街市远, 买东西不便, 盘中菜肴简单;因家贫而只能以家酿的陈酒招待你了!”“市远”“家贫”因倒装而置于后, 说明物质之贫穷是可以被忽略的, 而人情之可贵才是重要的。还可以理解为, 遥远的街市上也未必有美味多样的菜肴, 兴许吃起来索然寡味呢! (原因是没有人共享吧) , 而今简易的菜肴, 未过滤的浊酒, 却能尽欢, 精神之愉悦是可以超脱于物质之上的。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笔锋陡转, 似征询客人, 如果愿与邻翁饮酒, 立刻请他们过来一块儿喝, 这一解失之拘谨。解作:我想与隔壁的老头儿一起喝酒, 隔着篱笆就呼喊起来了, 这样更能写出主客酒至半酣, 言行更为放任随性之貌, 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快乐的时刻吧, 实在太畅快了。然而, 这邻里的融洽还是隔着“篱”呢, 只是在某些时刻, 我们才能越过这篱笆共享片刻的欢乐。

(三) 意象—隐喻层

首联:“皆”——春水满溢涌动之生机勃发, 这是地上的自然景观;“群鸥”——鸥鸟成群结队 (反衬出人之孤立) , 日日来—鸥鹭天天来 (而有意无意所盼之人却不曾出现) , 这是天上的景观, 屋舍便被包围在这春水与蓝天之下。首联的寥寥数语展现了一幅阔大闲远的水墨画, 囊括了天、地、人 (或者说整个宇宙自然界) 。“皆”“群”“日日”极度渲染了大自然的丰盈与活力, 而人之存在显得多么单薄无力, 个体孤立于大自然的凄凉意味与淡淡的衰飒之情包蕴其间。

颔联:“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此一词已然将包容了自然与人之交融, 花是自然的, 小路乃人为之。“蓬门”为君开之时, 亦我之心门为你敞开之际, 此“君”定非任何人可担, 必是能走入灵魂 (或精神) 之人, 唯此, 方能激荡起魂灵的欢愉, 而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恰如这不速之客。

颈联:“市远”——也许远离尘嚣, 方能固守心灵。“无兼味”“家贫”“旧醅”——质朴、简约的生活与大自然之美才是和谐的, 无冲突的。在此, 精神之富足与物质之贫乏形成比照。

尾联:“相对饮”“尽余杯”人情之温暖, 灵魂的沟通方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客人来访, 打破了宁静得过甚而显孤独的生活平面, 带来了此际的欢乐。在这快乐之时, 邻翁的加入, 更将快乐推向了最高潮, 这时邻里 (外界) 的藩篱 (隔阂) 是被打破了, 一派融洽祥和 (平日里的融洽来往只是表面的人际交往, 是隔着藩篱而走不进内心的和睦, 孤独是无法根治的痼疾) 。

(四) 象征—神话层

只是酒尽人散之后, 快乐又在哪里?是否留得住?恐怕留下的只有自己与舍南舍北的春江水与日日飞来的群鸥作伴, 重新处身于阔大的自然宇宙间, 虽有美景相伴, 可是孤立之感不也蚀骨而入吗? (在缺失了真情与交流的现实世界, 孤独成为人类不可逃避的命运。) 渴望独处, 又免不了孤独, 这是一个悖论。客来, 快乐便不期而遇 (孤独得以救赎, 暂时的) ;客走, 人便回到原初的孤独里。然而, 客来了又走了, 快乐何时会降临?谁又能把握得住呢?快乐是偶然的、短暂的, 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快乐与孤独, 短暂与恒久, 偶然与必然。人生充满了悖论, 这便是标题与诗的隐喻与象征之所在。

三、结语

杜甫的这首《客至》以“春水”“群鸥”展春光明媚, 以“扫花径”“开蓬门”示朋友之谊, 诗里编织着话家常、交邻舍, 仿若一幅极富人情味和农家情趣的“春酒宴客”图, 然而其中的柔肠百转, 跌宕起伏, 贯通古人今人情思的曲婉之妙, 唯有专注于诗歌本身, 通过对诗歌自身韵律和节奏特点以及其修辞和结构内部的分析和鉴赏方可得其精妙。

参考文献

新批评细读法分析诗歌 篇3

新批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它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现象,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英国,40-50年代风靡美国,6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它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40多年,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英美新批评解读关注的焦点是作品本身,它采用的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和细读式的方法论。所谓细读,是文本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主张从文本最基本、最微小的单位入手,客观、细致、审慎地细读每一个字词,体味其本义与引申义,注意文本中句与句之间的微妙联系,对词义、词序、句型、词语搭配、语气、韵律、意象和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在阐明文本中各种要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推敲和揣摩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形式与意义的整体特征。一部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全在于它的各个形式因素是否构成了一个富有张力而又复杂统一的有机整体。细读法是诗歌分析尤其是古代玄言诗和现代诗歌分析的重要方法,主要从语言和结构两个层面进行,本文仅从文本结构层面对文本的意义加以探讨。

新批评解读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将文本看成是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体。波兰哲学家英伽登认为,作品文本是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独立存在物,是一个具有物理性质的精神性存在。解读文本时必须分析它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由四个层面构成,即语音与语音组合层、意义单元层、再现客体层和图示化外观层。韦勒克在英伽登四分法的基础上,划分出了文本分析的八个层面:声音层面,指谐音、节奏和格律等;意义单元层面,指语言修辞、风格和体式等;意象、隐喻层,指意象类型、隐喻方式等;象征世界层,指神话、宗教诗等;形式、技巧层,指叙事形式,模式等;文学类型层,指小说,戏剧诗和悲喜剧等;文学评价层,指文学功能、审美评价等;文学史层,指发展过程、文学运动等。我们将其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语音层;语言修辞、风格层;意象、隐喻层;文本价值层。下面我们依据这种分法来解读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一)语音层

徐志摩受西方近代诗歌的影响,在创作中实践着他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理论。这首诗共七节,每一节各自押韵。第一节押[ai]韵,第二节押[ang]韵,第三节押[ao],第四节押[ong]韵,第五节押[e]韵,第六节押[iao]韵,第七节重复第一节韵,押[ai]韵。在这里,每节首句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节内隔句押韵,每一节诗内部韵律和谐,读来有音乐美感。而每节换韵又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温馨而凄美、充实而失落的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用韵上的回环复沓,营构了一种悠远、怅惘、醇厚的氛围,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语言修辞、风格层

《再别康桥》的语言简洁明快而诗意盎然,是新诗形式美的典范。在语词的选择上,本诗首节三处使用了叠词“轻轻”,结尾两节三处用了“悄悄”。“轻”和“悄”本身就有柔和的音乐感,加上重叠,就更显细腻缠绵。在全诗中,诗人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如艳影、榆荫、清泉、荡漾、青荇、招摇、斑斓、别离等等,创造出纷至沓来的音乐效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一腔柔情,不尽思念,渲染出全诗的情感基调。所以陆耀东先生认为:“诗的第一节前三句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像是诗人的飘逸的温柔的风度音乐化。”①,叠词和双声叠韵词的灵活运用,强化了诗歌的表意功能,极大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不仅在选词上,而且在句式选择上也可以称为诗歌语言美的典范。“作别西天的云彩”与日常说的“向西天的云彩作别”不同,这种细微的句式变化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有力地增强了日常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了诗的艺术价值。作者与西天的云彩作别而不是向康桥告别,看似矛盾,实则是以西天的云彩指代康桥。剑桥大学以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传统深深地吸引着作者,凝成康桥情结,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似乎只有拿璀璨无比的西天云彩作比才能表达自己对剑桥大学的崇敬之情。语言极富诗情画意,体现了徐志摩诗歌追求绘画美的创作观。

(三)意象、隐喻层

这一层面是诗歌最核心的部分。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体,是作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物与心会、思与境偕,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统一起来而达到的一种审美契合。徐志摩的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无限痴情。“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水草”“清泉”“天上虹”“梦”“星辉斑斓”“别离的笙萧”与“轻轻的”“悄悄的”交相辉映,构筑了一种充满温馨、静谧,令人痴迷、沉醉而难以忘怀的情景和氛围,创造出了一个超然物外、通透空灵、和谐完美的意境,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忘怀的无限深情和无比眷恋。而康桥之所以令诗人依依难舍,不仅仅是由于那些怡人的景致,更是因为那里曾留下他初恋的美好情感、青春的足迹和对自由生活的憧憬。诗人眼中的康桥不只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他曾经有过的一个用浪漫、唯美和性灵构筑起的“彩虹似的梦”。这个梦虽然早已被残酷的现实击碎,难以找寻,只能无奈地悄悄作别,却永久地珍藏在了诗人心里,是他无论何时都不忍挥手、不忍作别的。这“梦”也以其神秘莫测的魅力牵引着读者的心绪。诗中还用了隐喻的手法,“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隐喻了诗人为追求自由,愿放弃一切而与康桥相伴的意愿。这种难以实现的愿望十分有力地表达了一种物我合一、难以言喻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又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本是用来指代声音或音乐的,而作者独辟蹊径,将声音比作笙箫,反衬别离之际的静谧,这是一种不常见的比喻,也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绝好体现。同时,整首诗又隐喻了一个求之不得、挥之不去的人生美好理想,形成了极富弹性的情感张力,引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情感共鸣。

(四)文本价值层

《再别康桥》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意象、意境说,采用现代诗体形式,改变了传统别离诗的低沉、悲情、伤感情绪,赋予它曼妙洒脱而又有一丝惆怅落寞之特性,是一种“诗化”的别离,被誉为现代离别诗的经典。离别中隐含的对“爱、自由、美”的理想追求和诗歌本身韵律的和谐错落、意境创造的空灵悠远以及言外之意的无尽阐释,直至今天仍散发着她的无穷魅力。

解释学哲学赋予文本以历史性特点,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则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再别康桥》是读不完的。

————————

注释:

①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上一篇:题红叶唐诗鉴赏下一篇:基本养老保险申报开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