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读后感

2024-07-01

科学读后感(共15篇)

科学读后感 篇1

《可怕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读后感

我非常爱读书,看过的书不计其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在我的书架上,有小说集,有漫画书,有文章精选,也有科普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的科普书就是又厚又宽的《可怕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了。其实,我买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由于家里的书太多,一直没看过来,最近才开始看。我一旦拿起这本书,全部精力都在这本书上,手不释卷,看完一遍还想再看。我一有时间就会拿起这本书来,细细品读,仿佛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看见了美食一样。

我之所以爱看《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是因为它的内容并不只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它还时不时地会有一些幽默的语言,使人愿意看下去,让我在欢声笑语中汲取知识。而且,它还设置了一些悬念,让你情不自禁地想继续看下去,让你迫不及待地想一直读下去。《可怕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就是如此,既幽默又易懂,还有一些引人捧腹大笑的插图。例如,在做‚人为制造的呕吐‛这个实验时,它就注明上了这样一段有趣的标识:‚一定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剁菜,格雷姆格里夫医生的处方是‘一盘剁得十分碎的胡萝卜’,而不是‘一盘剁得十分碎的手指’‛;在‚要命的医学实验‛章节之前,它还写了‚是的,下一章我们要用身体做一个绞痛实验,好可怕啊!‛而且还画了一个

《可怕的科学之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写的是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书中的科学实验一共有七个章节:格雷姆格里夫医生的‚要命的医学实验‛,冯肯斯坦教授的‚古怪的大脑实验‛,比斯特博士的‚噩梦般的生物实验‛,伯金斯老师的‚奇怪的化学实验‛,拉兹教授的‚疯狂的力学实验‛,维耶博士的‚伴有剧烈震动和巨大响声的实验‛以及布热芙教授的闪耀的光电实验。这些实验都是非常著名的,要不然怎么叫‚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呢!有一些实验是我们平常不能做的,例如‚给树称重‛、‚炸毁房屋‛;而有一些则是轻而易举的实验,例如‚手指摆动‛、‚飞球实验‛。我也根据书上的步骤做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在实践中得到了知识,也让我的动手能力更强了。

看完了《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我也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实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一次,我对书上的‚令人迷惑的颜色‛很感兴趣,它需要一幅图和你的眼睛——当然,只是盯着图看而已,没必要想得那么恐怖。但最终实验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于我的眼睛——我实在没办法持续30秒盯着图不眨眼呀。自己不行,那就叫别人来吧!于是我‚招兵买马‛,把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叫来,轮流做这个实验。结果十分令人遗憾的,他们也无能为力。失败是成功之母,于是,我把目标转向另一个实验——‚在胳膊上划字‛。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指甲轻轻的在手臂上写字,再用揉搓。嘿,字变成红色的了。其实,我早以前就

发现了这个现象:有一次,我手被课桌角划了一下,手上出现了一道白色的痕迹。我觉得痛,就用手指反复磨擦。过了一会儿,原来的白色痕迹变成了红色的,并且肿了起来。做了这个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处处都有知识,关键在于细心观察。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有些人没有呢?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细心观察。比如说,苹果砸到你的头上,也许你也只是抱怨几句罢了,但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是因为牛顿聪明吗?不是的,是因为牛顿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心。许多科学家都是如此,别人摸瓜他寻藤,别人摘叶他问根。你瞧,只是一个砸在头上的苹果,一砸砸出了一个真理,一个改变世界的真理。

读了《可怕的科学之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我更理解了‚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一定会细心,坚定不移地做好每一件事!

读了《可怕的科学之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我更理解了“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这句耐人寻味的话。

-----读《可怕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有感

暑假中,我读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知道了科学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语句既搞笑又夸张,还有一些搞笑的漫画,又可以长知识,真是学习娱乐两不误呀!

《可怕的科学之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写的是各种各样的实验,有关于医学的,有关于生物的,还有关于化学的。这些实验都是非常著名的,要不然怎么叫“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呢!有一些实验是我们平常不能做的,例如“给树称重”、“炸毁房屋”;而有一些则是轻而易举的实验,例如“手指摆动”、“飞球实验”。书中的科学家为了他们的信念,疯狂的实验着,哪怕受伤流血也不会放弃。约翰上校为了他的“疯狂火箭”计划,虽然受伤,但仍坚持实验了26次,直到成功。我也根据书上的步骤做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在实践中得到了知识,也让我的动手能力更强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科学,我们的世界将会面目全非~~~。你会没有电视观看,没有电脑供你使用;你会吃不到美味的食物,想睡觉却没有一张好床~~~。由此可见,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小学生虽然能力有限,但也要有一心探究科学,对知识刨根问底的精神,更不要丢掉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努力学习,在将来用科学改造我们的世界!

读《可怕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有感

我买了全套《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目前,我只看了十几本,每一本我都爱不释手。我一有时间就会拿起一本,细细品读。我之所以爱看《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是因为它的内容并不只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它还时不时地会有一些幽默的语言和一些搞笑的漫画,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汲(ji)取知识。而且,它还设置了一些悬念,让你情不自禁地想继续看下去。

这套丛书中我尤其爱看 《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是因为这本书中写着各种各样的实验——有关于医学的、生物的,还有关于化学方面的。这些实验中有些是我们平常不能做的,例如“给树称重”、“炸毁房屋”;而有一些则是轻而易举就能做的实验,例如“手指摆动”、“飞球实验”。通过亲手去做这些实验,能让我的动手能力变强了;通过做这些实验,能将平日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变得通俗易懂。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现在能力有限,但我们要怀有一颗探究科学,对知识刨根问底的好奇之心。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将来用科学改造我们的世界而努力学习。

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

科学读后感 篇2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这是2 3 0 0年前我国思想家庄子《天下篇》中的语句, 其意是把“判美”和“析理”看成人们认识事物相连的两个方面。“判美”和“析理”今天在周世斌教授《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一书中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给“美”和“理”来了一次亲密的碰撞。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方式, 是人们对审美的追求, 其直接目的是求美, 重在强调个性, 反对雷同, 体现自由性, 结果往往呈现多样化。科学是探求真理的方式, 强调严谨性。直接目的是求真, 结果通常呈现唯一性。当艺术与科学相遇、艺术与科学碰撞, 艺术似乎不再飘渺, 科学似乎不再无情, 因为他们在“这里”产生强烈共鸣。

一、当下音乐教育研究存在的普遍现象

1、中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差异

国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研究生从1 9 8 9-2 0 0 1年在国内某音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抽取1 4 0篇学术论文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性为主 (1 1 7篇) , 科学实证 (1 4篇) 为辅;从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来看, 大部分论文都是从个人的教学感受、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进行理论阐发, 研究结果主观色彩浓烈。

国外:对全美最大的音乐教育组织“全国音乐教育大会”的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从1 9 5 3年至1 9 9 7年的5 8篇关于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具体学术问题的论文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其中4 6篇论文是通过调查、测量或实验研究的方法, 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具有科学实证性质;只有1 2篇论文是采用历史实证和理论思辨方法。从中不难看出, 其研究成果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占主要, 较为客观、可信。

从以上关于国内、国外音乐教育论文的研究方法情况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其直接反映出国内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这种科学实证研究方法意识的淡薄;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科学实证意识, 把科学实证作为理论思辨的前提、基础, 而不是仅从个人教学感受和主观体验出发去进行理论思辨, 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2、国内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作者群体分布和地区分布

从群体分布来看, 以上从1 9 8 9-2 0 0 1年在国内某音乐学术刊物抽样的1 4 0篇学术论文中, 小学音乐教师撰写的论文1 2篇, 中学音乐教师撰写的2 8篇, 大学音乐教师撰写的9 0余篇, 其他为教研室人员所写。抽样显示大学音乐教师仍是当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主体。

从地区分布来看, 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北京 (1 8%) 、湖南 (1 1%) 、广东 (8%) 、江苏 (8%) 、山东 (7%) , 中西部地区发表的论文较少, 关于农村音乐教育的论文更少。从中可看出欠发达地区论文较少, 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关于农村音乐教育的论文很少, 仅有3篇, 这引发我们一些思考?——农村音乐教育发展是当下需要重点关注的, 也是迫切需要改善的, 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不多, 其反映出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对关注农村音乐教育状况意识的浅薄,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农村、关注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的特点和内容

1、特点

音乐艺术与科学两门看似相去甚远的学科在里这有了交叉点, 使科学为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提供依据。周世斌教授正是这样一位践行者, 其专著《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主要特点是从方法论的层面去探究音乐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现象, 以科学实证的眼光去审视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研究, 并力图体现其对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上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2、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章, 第一章比较与启示——主要是关于中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研究情况的介绍和研究方法的比较, 和学习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的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第二章至第十章是对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知识的具体阐述和采集到实际数据后的具体操作方法。

其写作方式与内容呈现出直观性、实用性, 让人读后一目了然, 书中在讲述统计基础中的统计图表、集中量、差异量、标准分数等一些数学公式时, 采用的均是与音乐相关的数据, 体现出了音乐的学科特点。这无不都体现出周世斌教授作为一个音乐学人身上所闪烁出的科学光芒, 这是他智者与学者的综合显现。笔者读后以为略显不足的是整书除第一章外其余章节大部分都是一些数学图表和数据, 难免使读者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让人感到敬畏。何况一些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如能让统计知识的内容发散些、趣味性增加些, 其受众面是不是会更广些。

三、《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在本书开篇介绍中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状况的时候发现中国与美国在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主要是以概括、总结个人在音乐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教学体验去进行理论思辨,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思辨主观色彩强烈, 普遍呈现发散性, 缺乏系统性、广泛性。美国主要是通过调查、测量或实验研究的方法, 依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结果具有客观、可信性。正因为中外音乐教育研究存在如此差异, 周世斌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所在, 以倾其课余精力著出《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及其后续《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以科学思维的训练, 呼唤国内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这种科学实证意识。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学术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 学术研究又为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学及其他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动力。

2、意义

(1) 当代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密切与频繁, 这就要求国内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工作者俱备国际性学术视野, 准确把握国内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学科动向, 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最新的学术成果来憨实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学术架构, 从而为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和音乐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周世斌教授正是以其敏锐的眼光觉察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俱备国际性学术视野的重要性, 并身体力行之, 其除在《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第一章中介绍、分析了国内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动向外, 还和宫正编著有《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一书专门介绍、分析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2) 科学思维方式训练与个人研究基本素质的需要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成果主要是建立在成千上万个音乐教师的个人教学感受和经验基础上的、其研究成果是主观的, 甚至是停留在相互矛盾的观点所形成的困境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个人研究基本素质的薄弱和科学思维方式意识的淡薄。因此, 掌握一些必要的数理统计常识与方法对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工作者去给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科学的统计与分析和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中俱备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两门学科可以说是感性学科与理性学科的交叉 (音乐学与教育学、音乐学与心理学) ,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研究工作者 (包括广大的音乐教师在内) 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胜任当下呈现出的横向型 (学科间交叉) 和纵向型 (学科间延伸) 的学术研究形态。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正处在这种科学意识的初始阶段, 周世斌教授的《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和另外一本著作《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来的及时, 给国内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工作者起了表率作用, 带来了一股新的学术气息。笔者相信周世斌教授三本关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著作的问世将给当下正处在科学意识初始阶段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乃至其他音乐学科刮起一阵科学之风。

四、结语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正在从应试、技术教育向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转变, 正在改善种种滞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建立要依赖于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心理研究的提升, 而理论层次的提升要依靠于研究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心理研究也只有借助科学之翼才能稳步前行。“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在研究一项事物时只有寓“理”于“美”之中才能真正遁其形, 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研究何不是如此呢?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与心理统计基础》 (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第二版

《科学》读后感 篇3

我最喜欢问为什么,一天到晚的都在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刮风?”,“云怎么形成的?”,“鸟为什么会飞?”,“我为什么会打嗝?”……妈妈叫我“十万个为什么”。可是有的问题妈妈也回答不了我,于是给我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科学漫画之鸟类卷》。因为它是以漫画形式出现的,而且有我最喜欢的植物大战僵尸里的人物,同时它还是以对话形式来讲解,而不是生硬的文字堆砌。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鸟原来是没有牙齿的,这是为了帮它们减轻体重,便于飞行,所以它们有嗉囊来储存、软化食物,然后用砂囊来磨碎食物,再用小肠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鸟类为了更加适应飞行的生活,居然能在飞行的时候排泄粪便,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突然头上被鸟拉了一泡屎的原因了。以前经常听别人说鸵鸟遇到敌人时候会把头埋到沙子里,结果就会被敌人抓住,我觉得这鸵鸟也太傻了,但是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原来“鸵鸟在受惊或发现敌情时,它会将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成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所以鸵鸟还是很聪明的,这是它们的伪装手段,而不是我们常说的遇到困难就去把自己头藏起来,逃避危险,这是我们对鸵鸟的误会。有时候我会看到小鸟在树上睡觉,我就想小鸟睡着了不会掉下来吗?原来“鸟类脚部的肌肉不同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肌肉在用力时才能抓紧,鸟类和哺乳动物相反,它们肌肉放松时,脚部是抓紧的,而它们要离开脚抓住的树枝时,需要用力才行”所以小鸟在树上睡觉是不会掉下来的。有次我看到我外婆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巢,里面有几只小燕子叽叽喳喳的等着爸爸妈妈来喂食,我问外婆:“燕子为什么在这里筑巢啊?”外婆说这是因为燕子要给我们家里带来福气。我当时半信半疑的。现在我知道了,这是因为“屋檐一般又宽又平,有利于燕子筑巢,还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同时夏季居民家中的灯光可以吸引夜间的.昆虫在屋檐下聚集,为燕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而且屋檐较高,一般能够避免猫和狗的袭扰”,燕子也是很聪明的呢。

我还知道了原来企鹅属于鸟类,雷鸟会根据季节变换羽毛的颜色,居然还有能把狼打跑的鸟,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那么多我不懂的知识,同时我也为鸟儿们的智慧感到惊叹,每种鸟都有它自己的本领,我也要和它们一样,努力的学习本领,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并努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智慧的小学生。

《科学》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由清华大学毕业的高云峰教授所著的《异想天开的科学游戏》,这本书讲了很多好玩有意思的科学游戏。此书分为三大板块:太空实验,情景实验和创意游戏。由作者多年从事创造力培养课程案例以及策划的大型科普电视节目的汇集。每个游戏都渗透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我们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增长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本书共设计有18个游戏单元,游戏创意均来自高云峰教授参与的太空授课,设计的科普节目以及研发的创客教育课程。

读了《异想天开的科学游戏》这本书,让我对科学激发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我更多的了解怎样用科学解决方法!我长发了也要做一个细心,善于发现生活的科学人!

科学大众读后感 篇5

这几天我读了《科学大众》这本书,书中分为13个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德少年榜中的《科幻电影激励他成为环保小卫士》。文中讲的是1994年7月出生的张畅煊,他看了美国电影《后天》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他的家人在他的要求和督促下,纷纷加入了环保志愿者的队伍。

又一次他看到外婆家的卫生间的污化管是后池塘,他便告诉外婆,让外婆建化粪池,几经周折外婆答应了。他想到许多和河流是现状,就去了好几个村庄,小河的水污染也有所不同,他后来将调查结果写成小论文《清澈的池塘,美丽的家》。几天后他把文章发送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引起了关注。

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知道了保护坏境的重要性,并决定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去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大众读后感(二)

我们的童年是书是世界,我们的童年是科学的世界,我们的童年是想象的世界……我也不例外。

这个暑假,我便看了《科学大众》。科学大众有很多内容:沙漠大冒险,介绍了沙漠、科技情报站,交给我们更多知识、我是小科学家,让我们看到更多同学的发明……在这些板块中,我最喜欢酷酷新品和科学动漫接力。

在酷酷新品中有飞行汽车、奇特的u盘和奇特的手机套,让我一一为大家介绍吧!飞行汽车就是空路两用汽车,这款汽车有苗条的身材轻轻的体重。它能借助旋翼在天空中飞行。他需要150多米长的跑道。这款飞行汽车可厉害了,时速可达180千米!奇特的u盘像牙刷它被放在U盘大小的盒子里使用时把刷头取下,翻转后接上盒子就能使用。出远门时,把刷头塞进盒子就好了。奇特的手机套像半个马克杯。它不但外形新颖还很使用,马克杯的手把是一个支架,可以让手机45度、70度横放或竖着放。这样,看视频就轻松多了。

科学动漫接力告诉了我们夜行动物的秘密。周末,小璐、小诺来到了动物园。他们知道了小兽展览馆里有夜行动物。夜行动物在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早上9点就要关灯。他们要活动了!在黑暗的地方怎么活动?大家十分奇怪,其实是因为它们的眼睛能反射。

说道夜行动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一次,我准备去上学,发现家门口有一只小猫在睡觉。我就学着猫喵喵叫了起来。小猫立刻走了。我又去叫他,这次它不理我了,我走了。如果我知道它是夜行动物就不叫醒它了。

读书可以知道这么多有趣的事,以后我们要多读书,知道更多的事。

科学大众读后感(三)

我最喜欢的书就是《科学大众》。这是一本关于科学、益智类的杂志。

《科学大众》上面有许多生活小常识,比如:哪个指甲长得比较快、为什么脸上汗毛看不到、为什么白糖放久了会变色、水果为什么有香味、人为什么会有饿和饱的感觉……也有一些很有趣的板块:酷酷新品show,上面有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比如有一颗红色的灯泡,上面有水泡,其实他是一瓶饮料。还有《小璐填字》、《智力大挑战》、《眼力大比拼》、《科学为什么——奇妙的世界》、《科学为什么——问题对对碰》。

地球最小的青蛙身长9毫米,体型不及巧克力豆:尽管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还是有一些新的物种陆续被发现。科学家在巴布亚新几内发现2种新种青蛙,新种青蛙的体型还没有一粒巧克力豆大呢,身长大约在8.5——9.0毫米之间。新发现的这2种不仅是地球上已知最小的青蛙种群,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小的四足动物或者四足脊椎动物。怎样,这一段很有趣吧,这就是《科学大众》的1个小小小小的部分哦。如果你有兴趣,就去看吧

《科学大众》还有一些益智类的游戏,比如迷宫啊,填字啊,眼力啊……这可以休闲一下,让大家非常放松。书后面还有一些漫画,这可以让你边学习科学知识,也可以让你没有压力的看书。

科学备课, 备好《科学》课 篇6

一、备目标———明确要做什么

《科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我们兼顾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事实上, 我们在备课时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目标抄下来, 却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由此, 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 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例如, 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 有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但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既定目标进行, 每种过程都要让学生再重复一次, 最后得出加热、搅拌、碾碎都能加快溶解的结论, 这就是教学目标定得太低,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改成探究温度、搅拌、碾碎哪一样对溶解影响更大就好一些。因为在这种探究实验里, 首先得把其中一个量固定, 改变其他的两个量来进行比较, 这种实验方法在叫比较实验法, 在实际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什么叫比较实验法, 实在比单纯让学生重复他们在生活实际里已经做过的实验好得多。

二、备材料———明确用什么做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探究, 而要探究就得有材料, 因此材料的准备成为一节课的必备条件。上课过程中的观察探究则是科学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材料空谈活动, 那就是纸上谈兵, 如观察探究不够充分, 则是有形无实。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 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科学实验材料准备存在很大的问题, 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 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也有许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满足, 例如, 《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 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 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 这对科学教师来说准备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让学生体会材料的选取体验准备过程中的得与失。我相信这个过程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科学的欲望。

三、备活动———探究的关键, 课堂的成败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 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因此, 备好教学活动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来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 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如果一节课上有几个活动, 那么活动之间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

拿《点亮小灯泡》来说, 可以由尝试点亮灯泡———观察灯泡构造———再次点亮灯泡———多种方法点亮灯泡四个活动构成。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 真正做到“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根据我们实际需要去改变教学顺序是完全可以的。

另外, 如果课堂活动多的话, 教师更要规划好时间, 合理利用, 这又要求我们要区分好实验的主次, 哪些可以做演示实验, 哪些是学生实验。

四、备变化———预测教学变故,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我们不能对此“措手不及”, 要有化险为夷的精神, 把课堂小插曲转为精彩的生成。因此, 教师备课时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测, 并做出应对的预设。

在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 对于铜、铁、铝谁传热快这个实验, 由于是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的, 事先要求准备同样粗细、同样长度的铜铁铝棒, 学生基本准备到位。但实验过程中, 有的小组发现铝传热比铜快了些, 有的小组发现铜比铝快, 这样的矛盾把课堂一分为二, 学生都相信眼见为实。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寻其原因, 最终发现原来有的小组买的铜棒并不是纯铜的。我想和学生一起证实结果的过程, 也是个学习科学的过程。

五、备板书———明确教学主线, 清晰思路

板书能够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清楚地呈现出来,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板书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体现。

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 由于这节课有两个活动:一是探究两种不同的液体;二是通过调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根据这样的教学顺序, 我起初设计的教学板书是“水溶解了物质”“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在了水中, 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两段话。但课后自己经过反复思考, 觉得这样的两段文字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水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质, 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学生也容易理解。

六、备反思———二次备课, 促进成长

我们的备课都要求二次备课, 那么两次不同备课中一定有很多教学感受值得记录。“反思”是教师成长最有效地途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学反思也被视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

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问题的关键, 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 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日积月累,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下, 写下该活动的特点, 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 设计教学程序, 做到一课一特色, 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 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我爱科学读后感 篇7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我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我们从小做起。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动物故事是写大熊猫青青逃跑的故事,在卧龙、在碧峰峡大熊猫自己想方设法逃跑的机智故事,你不知道她有多可爱,青青还小不够高的时候她让一只熊猫站着,自己爬到它的背上翻出院墙。嘿嘿和我一样想象青青正在一点大熊猫身上站着想爬出墙外的可爱动作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小动物吧。

“科学家故事”是科学家们细心观察,坚持不懈,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发现“百牛定理”。

可以让你大开眼界,异想天开的是“纪想屋”,以这里你完全可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遨游。一起来看看纪想者们的杰作吧。“身边的科学”:身边有个怪‘骡子’,我们家的‘骡子’也多呢,有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游戏机,猜不出来了吧,这就是液晶。一起来看有关液晶的知识吧。

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

很久之前一个最令我兴奋的科学事件发生了:神七 & 问天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那一刻,中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天到底有多高?天外究竟还有什么?小时候的我常常望着天空问自己,我梦想着能飞到天上,去看看月亮什么样子,去看看星星是怎么回事。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不知道,这种天方夜谭似的神话竟然真的实现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自然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分析、探索,才能了解自然界的秘密。

科学故事读后感 篇8

里面记载了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李时珍。近代的两弹元勋――邓稼轩。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还有因一个小苹果而受启发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通过阅读他们的励志故事,让我了解了每个科学家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比常人刻苦,执着的精神。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自己欠缺的东西,比如自觉,刻苦,知难而进,执着和坚定的信念。

这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的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他们有着独特地思维,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以及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为现代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要学习他们刻苦学习,永不言败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

1.《史记》读后感

2.简爱读后感

3.读后感400字

4.读后感600字

5.《论语》读后感

6.《超级市长》读后感

7.《传统中医》读后感

8.时间之书读后感

9.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科学观察——学习科学的法宝 篇9

一、培养观察兴趣———学习科学的切入点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也可以说兴趣是诱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智力开发的钥匙, 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是成才的起点, 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从小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 也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欢新奇, 好热闹, 喜欢动手, 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科学教材上的内容本身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 而这种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内容, 更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兴趣, 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研究探索。因此, 我在教学中就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 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 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先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开始观察, 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以及观察的能力。

例如, 在《简单电路》一课的教学中,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有:电池夹、小灯座、电池、导线, 这些五颜六色的器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材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 有的摸一摸、动一动、连一连、拼一拼、摆一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材料的观察兴趣, 又激发了学生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然后我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 并指出学生在观察中的不足。又如, 在《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教学时, 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食品, 如小朋友最喜欢吃的“上好佳”“旺旺雪饼”“绿箭口香糖”“德芙巧克力”“奥利奥”“上好佳”, 等等。课堂上, 让学生把带来的包装食品仔细观察, 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配料、标准号、生产日期、净含量、厂址、保质期、条形码、安全生产标示, 学生恍然大悟, 想不到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也会有这么多的学问,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身边物体的观察兴趣, 体验到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又如, 在《蜗牛 (一) 》一课的教学时, 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任务, 让学生利用星期天放假后去寻找蜗牛, 抓到蜗牛后饲养在家里, 因为小学生天生对小动物感兴趣, 所以多数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上课时大多数学生带来了观察的样本—蜗牛, 然后借助于同学们的观察兴趣,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蜗牛有没有嘴?有没有触角?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如何排粪便?我想数一数蜗牛的壳上一般有几个圈?”于是, 同学们就忙着用放大镜专心地观察起蜗牛的外壳有几圈, 眼睛、触角、嘴长在哪里?由于学生对蜗牛比较熟悉, 有些学生还发现蜗牛爬行时腹部有一道一道的粘液, 干了以后有点亮亮的……只要我们关注生活, 留心观察, 就会发现许多科学小秘密。

二、制定观察计划———学习科学的核心点

观察, 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也是儿童获得感知材料的前提, 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入门”, 从而达到学习科学的“启蒙”教育。小学生和学前儿童一样容易为一些新先怪异、有刺激性的现象所激动而兴奋不已, 在科学教学中, 创设一个学习情境, 正是利用了儿童的心理特征, 引起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不仅要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带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 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感知材料、观察材料、了解材料, 进而对实验材料感兴趣, 激发其探究材料的欲望。同时在观察之前, 先要制定观察计划, 否则观察就是盲目的, 没有计划的, 毫无科学根据的乱观察, 所以制定观察计划, 将成为学习科学的核心。

如我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教学时, 就让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先观察蚁蚕刚孵出时的形态, 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蚁蚕, 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养蚕大概需要两到三周左右 (放在3龄或4龄时上) , 让学生观察交流蚕的变化, 描述蚕的外形、吃食、蜕皮、睡眠和生长情况, 当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吐丝6~7天时) 再观察, 通过观察、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汇报蚕是怎样吐丝做茧的, 多少天后变成蛹。要实现这些观察目标, 学生必须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三、落实观察活动———学习科学的关键点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耳去听, 用嘴去说, 用自己的手亲自去操作, 用心去想象、去体会、去感受。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促进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生命活力的源泉。只有将制定好的观察计划, 落实到行动上, 才能起到培养教育学生的目的。

我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教学时,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再把马铃薯放在准备好的清水与盐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 看到不同的结果。学生感到好奇, 预先看过书本的学生, 回答道: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放了盐。于是, 我就问:放进了盐的水真的会使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吗?我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放入一匙盐, 把马铃薯放入水中, 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学生发现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没有浮起来, 这时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开始产生了怀疑。于是, 我引导学生如果再放进两匙盐、三匙盐、四匙盐呢?大家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大家一口同声地回答:要。学生于是就真刀真枪地动起手来了, 有的组先试着放入两匙盐、三匙盐、四匙盐还是没浮起来, 有的组不甘心, 于是把就把整包盐倒进水中, 搅拌一下, 发现沉下的马铃署终于慢慢地浮起来, 并得意地把这一发现告诉相邻的小组:要放进大量的盐, 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的!其它组的同学迅速动起手来实验, 最后发现, 马铃薯真的浮起来了。相信通过这样的观察探究实验活动,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终身难忘的。

四、提高观察能力———学习科学的落脚点

科学教学是通过学生对具体感性材料的观察获得知识的。因此, 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相互渗透, 同时进行的。实验教学为观察能力的训练创设了条件, 为观察能力的形成提供保证。不能把实验视为“变戏法”, 把观察当作“看热闹”。

例如, 我在《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时, 课前在实验桌上准备了小电珠、电池、电线等, 4人1组, 合作实验, 自己动手把小电珠、电池、电线连接起来, 在实验中有几组学生因为太着急, 连接方法是错误的, 接触不好, 导致小灯泡不能亮起来, 有几组学生的灯泡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于是我就让实验失败的小组仔细观察成功小组的接线方法, 有个同学说:“只差那么一点点。”在科学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挖掘观察的潜能, 在观察中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 表现自我, 发展自我,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自己。

总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讲的少, 学生才能学得多。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摸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体验到了。多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拉一拉、闻一闻、选一选、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听一听、演一演、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动一动、创一创, 让他们在课堂上活动起来, 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要动、要想、要做、要摸、要数、要看、要调查、要访问、要制作、要测量、要观察、要操作、要思考、要研究、要猜测、要交流、要分析、要归纳、要整理, 使学生对学习科学变得兴奋不已。此外还要让他们主动去观察, 去实验, 去摸索, 去探索, 真正体现:“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干”的实质所在, 同时还应把小学生本能的对科学观察的好奇心、“探究反射”和“收集欲”引导到科学观察的道路上来, 引导到对科学的热爱上来。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 2012, 1.

[2]教师之友.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01) ~2013, (06) .

[3]冯春河, 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山东教育出版社.

[4]刘默耕.小学自然改革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

[5]李培实.小学自然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6]成都市教委高等教育与师资培训处编.小学自然教师教学基本功专题讲座.

[7]崔树毅.科技活动实验.中国标准出版社.

科学怪人读后感 篇10

文中的“我”为科学痴狂,用科学创造出了一个其丑无比的怪人,“我”厌恶自己创造的人,人们也不欢迎他,使怪人由本性善良变成了一个恶人,他四处杀人,最后把“我”杀了,忏悔者……

这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故事。我觉得主人公一开始就做的不对。1、他根本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好奇而创造出人,这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冷静;2、他看见怪人的面目后十分厌恶,不给予怪人任何美好的情感,而是施予憎恶,所以才导致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被怪人杀死。

由此可见美好的感情对人的重要性啊!感情是人类精神的支柱,美好的感情更是人类本性所向往的、单单想拥有的、宝贵的东西啊!

还有曾经我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政府将执行把囚犯精神禁锢的方法,先由一位警察试着执行,结果他遭到众人的冷落,谁也不和他说话,他的日子过的.苦不堪言。最后请求长官不要执行这种方法折磨囚犯,还是被枪毙好!试想一下,他会怎样?日日遭受众人的鄙视眼神,大家都甚至懒得看他;说话不跟他说;卖东西不卖给他;警方随时关注他的动态,他一有什么异常的行为便要公诸于众,多可怜呀!

《小学科学》读后感 篇11

暑假,我看了《小学生不能不知道的100个科学秘密》。这本书汇集了古往今来100个科学秘密,通过动植物大世界、人与微生物、地理大观、科学奇人奇事、生活中的科学、世界真奇妙、宇宙大探秘、游戏中的科学、最雷人的科学常识等内容,处处凸显科学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不知不觉就把我的思维发散到广袤的神奇之中,读完后我忍不住感叹:“哦,原来是这样啊!”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秘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鲨鱼是海洋中的老大,是其他鱼类的克星,可是,在看了“小鱼也能吃大鱼吗”这个章节后,我发现在鱼类中还存在着吃大鱼的小鱼,比如吃鲨鱼的硬腭鱼,能吃鳕鱼的盲鳗等等。硬腭鱼虽然很小,可是它能在鲨鱼的肚里把自己鼓成一个刺球,采用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战术,到处乱刺乱撞,还不停啃咬鲨鱼的胃壁,直到咬穿。等到鲨鱼的肚皮被啃出一个大洞,吃饱的硬腭鱼就大摇大摆地钻出来了。看来万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也想到了秋天路上看到的很多落叶,可也不是所有树上的叶子都落光啊,这就是常青树与落叶树的区别。珠穆朗玛峰每年都在增高,这是在没看这本书前我就知道了,所以当看到“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汪洋大海吗?”这个章节时,我当起了小老师,一本正经地跟妈妈介绍起了它的变化,也对地壳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每天利用时间去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然后我会给妈妈讲“废电池应该往哪儿扔”,给爸爸讲“植物比人长寿吗”……我就这样畅游于这些科学小秘密中,时而惊叹,时而激动,时而感慨。读书,收获的不只是一本书的知识,更有学习的理念,留心观察生活和思考的习惯会永远保持下去,我感觉我更加热爱生活了。我想这就是阅读的价值吧!

科学计算器应当科学使用 篇12

计算器的使用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把学生从繁琐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更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上去,但学生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后,就很有可能过分依赖计算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只要遇到计算,就不加分析地、习惯性地拿起计算器计算,而必备的口算能力、估算能力和笔算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增强了计算器的应用意识,却淡化了计算能力的训练,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使用计算器.

一、让学生明确计算器的使用范围

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的学习内容是:

(1)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或小数位数较多的数值计算.计算器为数学学科提供了先进的计算工具,便于处理生活实际中的真实数据,使数学应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2)利用计算器进行估算.如在八年级上册无理数概念教学时,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在九年级下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等内容都要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估算.

(3)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如在七年级上册使用计算器验证、探索“黑洞数”的规律.

(4)利用计算器处理统计中一组较多且较大的数据的特征数.如在八年级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5)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实验.如在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一节内容就需要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实验.

(6)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三角函数值.如九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问题的解决.

二、让学生体验计算器只是一个计算辅助工具

要让学生明确计算器的用途.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有的题目直接口算或简算,或通过找算式得数的规律后再计算比用计算器还要快;有的题目计算器只能给出近似的结果,缺乏数学的精确性,也不符合计算的常规要求;有的题目由于计算器的计算数值范围有限以及取近似值等原因甚至可能给出错误的结果.引导学生将口算、简算、笔算、找规律巧算和用计算器算做比较,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况且生活中我们也不可能把计算器时时带在身上,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计算器只是一个数学计算的辅助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口算、简算、估算和巧算等能力的培养.

三、对计算器尽可能统一管理,集中时间使用

数学运算需要学生准确、简捷、迅速,良好计算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法则、算理理解透彻,还必须加以一定数量的计算训练.如果学生一味地使用计算器,就只会简单、机械地把数据输入求解,不去理解概念、公式、法则、算理,不去思考如何快捷地解决问题,就会造成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基本公式、法则、算理掌握不透,就失去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可以在加强算理、法则运用教学,鼓励简便算法,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统一上使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课,在此之前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脱离了计算器,学生就不得不重视运算法则、算理与计算技巧的训练.统一使用过后,可以把计算器收回统一保管,再次需要使用时下发.

四、在练习和考试中提出精确度及简算等计算要求,适当限制使用

为了适当限制学生使用计算器,在练习和考试中可以提出简便运算或结果保留精确值等方面的要求.如七年级(上)“有理数的运算”学习后,计算18.75-15.39+1.25-14.61时要求学生必须用简便方法;七年级(下)学习“乘法公式”后,可提出利用乘法公式计算:1992,201×199;在一些实际问题中可在题后注明要求:如结果保留π或保留根号等.通过这些限制要求,不但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对计算器的过分依赖,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算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简捷性.

科学书读后感 篇13

为什么它是最脏最脏的书呢?这是因为里面描写的东西都是人们觉得恶心的东西,比如:便便啊,鼻涕啊,虱子啊,寄生虫啊,痔疮啊,都是人们不情愿听到、不情愿看到的东西。所以叫它世界上最“脏”的书!

看完了这本书我简直就要呕吐了!人的身上竟然有这么恶心的东西!可是这本书我也很喜欢,因为我可以在里面学到许多知识,比如:为什么人脸上会长痘痘?为什么人身体中有许多寄生虫?为什么有人会长痔疮?为什么睡醒就会出现黄黄的眼屎?为什么头发里会掉落白色粉末头皮屑?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可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喔!

在这本书中有着众多恶心的图片,包括很多虫子,人身体的肠道,还有一些恐怖的疾病等等。看,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正穿着漂亮的衣服躺在自己的被窝里,正同自己的两只可爱的宠物狗嬉戏着,打闹着,,但是在狗狗的身上有着一群螨虫在跑着,跑到被子上,跑到这个小女孩的身上,密密麻麻。那个小女孩的头发里,眉毛上,衣服里,手上,脚上有着数不清的虫子,这个小女孩被吓得直流眼泪,她还在不停的抓着身上的皮肤抓得破了,变红了,那些虫子也趁机钻到了皮肤里贪婪的吸允着鲜红的血液。还有一些小螨虫不停地在小女孩的皮肤里钻来钻去,跑进跑出。这些图片恶心吧!很脏吧!但是它却告诉我一个道理,自己的宠物要注意卫生,我们自己更加要讲究卫生,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真是没有比这更脏更恶心的书了,也没有比这更好看更耐人寻味的书了,原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脏的东西,那些所谓的脏东西里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神奇的科学知识!

《科学大众》读后感 篇14

忽然,“白糖烧焦了会变黑变苦”这几个字跳入了我的眼帘。“咦?白糖烧焦了,真的会变黑变苦吗?”我好奇地问妈妈。“你自己做一做不就知道了。”妈妈也不知是不否,抛给我一句话。

问人不如问己,我自个儿来张罗。不过一会,我就把材料准备齐全――白糖、锅,铲子、盘子。实验开始了!打开煤气灶,我先瞒着奶奶,偷偷放了一大勺(盛粥的勺子)白糖在锅里,学着妈妈炒菜的样子,用铲子不停地翻炒,过了30秒、50秒、1分钟……白糖开始发生了变化,先是黄色,接着是深橘色,最后变成了黑色。我把烧焦的白糖放进碗中,舔了一小口。呸,我立马把那烧焦的白糖吐了出来,因为它太苦了。“为什么白糖烧焦了,会变黑变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一下“无声老师”――还是那本科技书。上面写着: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水受热蒸发掉了,剩下了黑糊糊的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道也有甜变苦。

做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白糖烧焦了会变黑变苦了,那有没有毒呢?我立马查了一下电脑,上面说――不管是白糖还是红糖,烧焦后就变成了另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就是起了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糖色(shai),从理论上说有害,但随着食物吃一些是不会对人产生多大危害的。看到这,我悬着的心就落地了。

科学读后感 篇15

同时, 科学史料以及其呈现方式的选择决定了科学教育给学生何种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形象。甚至, 国外有学者提出较为极端的观点:“仅仅使用历史的方法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 近年来, 国际科学教育界逐步达成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科学课程中的共识, 这说明国际科学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历史的科学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科学本质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史是促进学生理解、把握科学本质的载体

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 科学观念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本质就在于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 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获得科学证据、提出各种理论的过程、方法, 以及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史与科学的本质紧密相连, 开展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目前, 人们对科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 开始转向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学科要不断发展, 就需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开拓、创新, 原有的内容因具有人类主观建构性的特征, 而可能是不严密、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加以修正、完善或推翻。因此, 科学本质的教学应成为科学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我国新制订的《科学 (7—9年级) 科学课程标准》中己有体现, 它指出“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建立科学课程的基础”。正是由于科学的本质贯穿在科学的发展历史中, 所以在科学课程中要进行科学本质的教学, 必然难以完全避免以科学史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

具体说, 科学史教育至少能促使学生从以下四方面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所有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 在原则上都要进行改进。但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 在未来不可能有大变化;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构建和检验对自然界的解释, 当遇到与已有的解释不一致的新实验证据时, 就要改变关于自然界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 如果缺乏大量实验性和观察性证据, 科学家们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是正常的, 不同的科学家可能会公布不同的实验结果, 或者从不同样的数据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科学家会认识到分歧并努力消除分歧;对已公布的科学研究成果加以评价, 包括审查过程、检验证据、找出错误推理, 同样的观察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

二、科学课程文件对科学史部分的界定

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融入科学史是科学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传统的而又不断变化的课题。科学课程融入科学史体现在以下层面:教育理念上的倡导,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教材中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科学教材中的融入是一个中间环节, 它既是教育理念、课堂标准的具体体现, 又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融入科学史的提示和指导。

因此, 我国在初中科学教育改革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都注重倡导科学史教育。我国教育部颁行《科学 (7一9年级) 课程标准》中, 说明教材编写应该包括科学史的有关方面,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科学丰富人文内涵的体会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标准》明确突出了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 由于许多教师对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偏差和不足, 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误区。所以, 《标准》除了进一步突出科学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外, 还对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作了相应的变化。《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 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 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来实现。”

这是从课程政策的角度, 体现了我国对科学史教育的重视, 说明我国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科学史是体现、传授科学本质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如何通过编写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来体现科学本质, 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问题, 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科学史融入初中科学教材的现状分析

科学本质这一理念的提出, 不仅影响到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教材。教材不论从编排的指导思想, 还是从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五种方式: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资料、作为例题与习题、作为相关资料插入、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和作为科技活动素材。我国初中现行的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三套科学教材基本上是从这五个方面的对科学史进行了编写。但是, 由于过去长期统编制的教材政策, 教材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从整体来说, 我国对科学教材中科学史的融合问题还缺乏实证和精细的研究。同时由于我国初中科学的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初步阶段, 对科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则更加有限。

刘娟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初中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关于科学本质的分析》中, 通过对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三个不同版本的全套教材的研究分析后认为, 各册教材中的科学史在科学本质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三个层面均有所涉及, 且涉及最多科学知识层面的均是第1册, 最多科学过程层面的, 浙教版、华师版、上教版分别是第3册、第2册和第2册, 最多科学文化层面的是第5册、第4册和第6册。总体而言, 浙教版、华师版和上教版的科学史内容在三个主要类目层面上, 知识层面涉及最少, 而较多反映的是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层面。她认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推测, 我国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这三套科学教材更加重视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价值。

从以上结论可以推测, 我国现行的科学教材同传同教材相比,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新的科学教材开始有目的地、系统地安排科学史内容, 科学本质的三个层面对我国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史进行分析后, 发现教材中的科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本质的有关层而 (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及三者的子层面) , 虽然在强调程度上有所差异, 然而, 当教材一次涉及到较多科学史内容时, 一般将这些内容安排在“阅读”、“阅读材料”、“小资料”等非正文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 科学史并没有成为科学教学内容的主题。

尽管,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 我国在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方面都倡导科学史教育, 却对如何在科学教材编写中贯彻这一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科学史虽然引起了一定关注, 但依然只是科学教育总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分支, 是“教育中的科学史”而非“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 但并没有引起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即使是现有教材中编写的科学史部分, 多是预定了某些教育目的, 如爱国主义教育、唯物主义教育等等。未能充分发挥科学史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 科学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反映还有待提高。这点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有关。我国在《科学 (7一9年级) 课程标准》中, 虽然明确规定了科学史的教学内容, 但并没有引入对科学史学习的评价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的编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为, 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考试文化氛围极深的大国, 如果没有相应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史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特别其作为反映科学本质的载体作用, 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袁维新.科学史教育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模式.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

[4]马勇军.国外对科学教材中融入科学史的研究评介.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1) .

上一篇:教师学习师德师风个人有感20下一篇:二中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