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散文随笔

2024-11-13

品茶的散文随笔(精选8篇)

品茶的散文随笔 篇1

关于品茶的散文随笔

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有的人生像酒,酣畅浓烈;有的人生像水,细水长流;而有的人生则像茶,不同的茶,不同的`韵味,不一样的人生。

品茶,和喝酒喝水不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也不仅仅是一次感受,品茶,更是在品人生的味道。沏茶,品茶的阶段也是人生的阶段。

沏茶之器,有千年紫砂精珑之艺,亦有普通陶瓷粗糙之功。精艺之器,配上好茶种,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白毫银针,未尝其味便已深醉其中。粗糙之器,往往与普通茶种搭配,分寸刚好,只为让人一品。这茶器与茶种之分,不正如人之出生高低贵贱。然而,高贵之茶,未必段入人口,不绝余味,如若品茶人心境不达,反感涩口。

沏茶与品茶的阶段,正如人的一生。

沏茶就像人生的青少年,我们怀揣梦想,为之奋斗,沏茶的时候,我们也想象着品茶时能收获到最美的茶香。如若心不在焉,火候拿捏不好,再好的茶器,再名贵的茶种,也会失去茶的韵味,让茶味从壶嘴中溜走,氤氲缭绕,消散在雾蒙眉眼之上。人生若茶,无论先天条件怎样,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未来。用最平静的心境沏茶,享受沏茶与人生的韵味。

品茶,绝不是单纯地汲取,更多地是对人生的不断反思。人入中年,你会变得不再那么执着,不再那么心高气傲。茶炼人生,甘从苦来,在多少次失望之后,我们更懂得了珍惜,珍惜口中余韵,珍惜身边的人。最后,从余韵中品味新生,反思过往,迈向人生新的高度。

茶若人生,人生如茶,每一次品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请用心感受正在品茶的你自己。

品茶的散文随笔 篇2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历代茶论家还提到水的“轻”。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影响茶汤品质的是水的清洁度。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只有清洁透明之水才能使茶色完全显现出来。明代高濂在《遵生七笺》中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这是因为泉水中有微量的碳酸氢钙,古人不懂这个道理。

古代典籍中最早关于茶水关系的论述可以追述到《茶经》。《茶经》是唐代陆羽写的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在《茶经·五茶之煮》中就有关于水的论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他认为,煮茶用水要以山水也就是泉水为最好,并说流动缓慢的水最宜煮茶,而湍急的水不要取来喝,常喝会使颈部生病;取江河的水要去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取,井水要到经常汲水的井中去取。以上论述一直影响了后来历代的论水观。如明人许次杼的《茶疏》:“江,公也,众水共入其中也。水共则味杂,故曰江水次之。其水取去人远者,盖去人远,则湛生而无荡漾之漓耳。”就是直接引用陆羽的观点来论水。

煮茶时的水温也很重要。陆羽在《茶经?五茶之煮》中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荡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这是说,当水沸腾时,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声时是第一沸;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是第二沸;水面波浪翻腾时,是第三沸。三沸后,水已经煮老,不宜煮茶喝了。因此,前两沸是煮茶的关键时间,尤其是第二沸时,是放茶的最佳时机,要量出一定的茶末,于沸水中心投下。当水再次煮出如波涛并溅出许多沫子时,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以止其沸腾,使生成“华”。此处的关键是指出放茶的时机以及怎么放茶的做法,告诉人们这样煮会达到较好的效果,随后可以进行下一步分茶了。

宋人罗大经也在《鹤林玉露》论到煮水:“余同年友李南金云:《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故以第二沸为合量而下末……则当用背二涉三之际为合量也。”其中,“背二涉三”也是古代的一种点茶法——当水煮到二沸刚到三沸时,立即停火冲茶——用此温度的水煮出的茶才最佳。但罗大经也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虽然声辩诗中已经说的很精确了,但他认为移瓶去火之后,还应少待其沸止而瀹之。这样茶汤才不老不嫩,胜过醍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对瀹茶以及煮水的重要性的重视。

2 古代诗文中的茶水关系

宋代茶文化十分兴盛,饮茶在社会上也非常盛行,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好饮茶。其中文人饮茶对茶文化的普及和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尤以一些著名文人的参与为甚。文人品茶时会论述到茶水关系,并作诗来表达对茶的喜欢和赞美,如黄庭坚、欧阳修、杨万里等大家。他们的品茗诗也因此有意或无意地传播了茶文化和知识。

黄庭坚作品中对茶艺的诸多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精通茶艺,在《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中精要地表述了煎茶过程当中应掌握煮水品茶的诀窍:“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干雷。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眼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绳床过疾雷。”诗中的“鱼眼”、“蟹眼”都是在煮水过程中水的状态:前四句谈碾茶的作用和诀窍,中间四句为烹茶,谈煮茶以泉水为最好,后四句为赏茶,描绘了茶煮后的色、香、味、形及饮用后的感受。还有一首诗《谢人惠茶》:“一规苍玉琢蜿蜒,藉有佳人锦缎鲜。莫笑持归淮海去,为君重试大明泉。”诗中写到有人将珍贵的龙团贡茶送给了诗人,诗人不忍独自享用,要小心翼翼地把它带回扬州,用大明泉的水来烹煮。在另一首诗歌《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中他更明确地表示了对好水的渴求:“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诗中好友送来了惠山泉水,作者立即要用来煮茶,可见诗人认识到名茶需要用好水来烹煮才更香馥。

宋代文人在茶艺方面也讲究用水和环境的选择。欧阳修对茶之于水的重要性也有论述,并写了论水的杂文《大明水记》,进一步论证陆羽提出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正确。他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应证了陆羽的论水观,否定了张又新的观点。欧阳修论水在诗中更精辟。《尝新茶呈圣俞》中的名句“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道出了煎茶品茶的要义:煎茶必须要用甘甜的泉水和洁净的茶具,加上宜人的好环境,方能达到“真物有真赏”的艺术境界。

南宋杨万里在喝了双井茶后有咏茶诗《以六一泉煮双井茶》:“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诗中提到的日铸和建溪都是当时的名茶,而双井则是江西名茶。杨万里是江西人,他在朝廷做官,当喝到自己家乡的双井茶时,倍加赞赏,并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想到了故乡的滕王阁,希望亲自到滕王阁上去煮茶。我们难以想象他会用什么水来煮家乡的双井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也一定会如欧阳修一样要求“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的境界。

品茶的意境 篇3

春到江南,茶楼依着青青的杨柳。柳枝刚刚发芽,宜远看。嫩绿与鹅黄色,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茶楼上几把竹椅,几張小桌,和三两友人围坐一处,来一壶陕南碧绿的清茶。江水如蓝,远山如黛,相看两不厌。有时,傍晚时分,天阴沉了,落了细雨,江面上就升起淡淡的雾,白雾迷茫,汉江就如一条玉带,绕城而过。江心划过一只小船,船后泛起一层层微澜。渔人头戴着斗笠,不慌不忙,一下下摇着船桨,夕阳把渔人涂上一层金色,人便仿佛游在画中一般。

作家周作人写过品茶的文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约三两知己,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弯新月爬上柳梢。茶楼亮起一串串红灯笼,清风拂面,灯影摇曳,汉江的夜晚有了几分妩媚和诗意,仿佛一脚踏进沈从文夜色迷离的凤凰小城。有一女子在茶楼抚琴,水波如镜,琴声如诉,流水一般洗过心田。

茶,适宜和三两故友同品。有时谈天说地,有时,不说什么也是好的。夜深了,有了几分凉意。江心泊着半弯新月。就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的也是茶楼。竹帘半卷,一弯新月,茶几,竹椅,茶杯几盏,就是没有一个人物,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仿佛一位大家的文章,懂得取舍、进退、有节制,但更显得气象万千,意味悠长。

成都城里一家公园中的茶楼,以薛涛井水为招牌,店家言说,谁能品出并非薛涛井水者,有重奖。其实,薛涛井中的水,是用来制薛涛笺的,没听说能煮好茶。茶楼的店家这样说也没什么,反倒添几分风雅和古意。而汉江的水,以汉江中心之水“中零水”煮茶最佳。江畔的石头上刻着张补山的竹枝词:茶煮中零水,羹调勒漠鱼。

张潮写道: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我说,品茶宜对知己。可以清心暖肺。犹如清风明月入怀,心中之事,只说三分。

品茶中的自娱自乐随笔 篇4

在一个寂寞深重、月光走失的夜色里重读《宫乐图》,会莫名地联想到诗人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诗作说的是唐宫里那些宫女们无援、寂寥、孤独的后宫生活,读来催人泪下,正如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所言及的,“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有无穷之味”,其实也是我读《宫乐图》的真切感受。

看起来,这十位围坐于一张巨型方桌上的宫女,分别有筚篥、琵琶、古筝、笙等古代乐器助兴,甚至有旁立的侍女轻敲牙板,以为节奏,陶醉其中的她们意态悠然,像是一杯清茶带她们去了一个极乐世界似的。稍稍细心一下,还能发现方桌中央置一很大的茶锅(即古代的茶釜),右侧的一名宫女手执长柄茶杓正将茶汤分入茶盏,而她身旁的一名宫女手持茶盏,似乎因听乐曲而入神,暂时忘记了饮茶之事;对面的另一位,似在细啜茶汤,侍女在她身后轻轻扶着,仿佛醉了。我特别注意到,连蜷卧在桌底下的那只温顺的小狗,都静若处子,丝毫未被惊扰。

如此悠闲、舒适、缓慢的茶时光,在我看来,绝非宫女们及至内心的快乐,而是她们集体在自娱自乐,一种以苦为乐的自娱自乐。在高墙深院的后宫里,她们除了茶,还能靠什么打发无聊的时光呢?我猜想,得过且过一定是她们的集体心态,这些宫女们在品茗之际一定不再说宫里的.旧事了,不是忘说了,而是说烦了,说得娇嫩的嘴皮都起了茧,说得自己都不爱再说了。所以,看上去一个个慵懒无比的宫女们,在贵族身份的背后,内心深处其实藏着太多太多的哀怨与伤感。

这些绛色的寂寞,让我想到了另一幅唐代的饮茶图——周防的《调琴啜茗图》。这位擅长用画笔表现古代贵族妇女以及佛像的长安人,予茶以美妙琴声,虽秾丽悠闲且不失贵族之态,但我还是感到有一份一份迥异于寂寞宫女们的空虚扑面而来。承载了宫女们太多心思的《宫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轴,绢本,为设色画,纵4817公分,横69.5公分。

据说,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是后来改鉴为唐代的。从元到唐,那是因了宫女们的发式。唐代宫女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向两侧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如此种种的“坠马髻”、“垂髻”、“花冠”,都是唐代女性在发型上的典型特征。此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侍女的琵琶横持以及手持拨子弹奏的方式,皆与晚唐之风俗相近。所以,这幅曾经名为《元人宫乐图》一跃而成为唐代的《宫乐图》。亦有论者以为,此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完全契合唐代工笔画的风格。

当然,作为一幅茶画,它所勾勒出的唐代饮茶之风,才是最有力的佐证。

大唐帝国正值我国饮茶之风昌盛之际,有名的《茶经》亦完成于此时。陆羽在《茶经》里极力推崇的煎茶法,改变了唐以前粗放式的煮饮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赋予饮茶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一经推出,立即得到了广泛响应。而从《宫乐图》中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而此前的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诸多繁琐程式皆由侍女们在画面以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碗状且有圈足的茶盏饮用——所有这些,都是唐代“煎茶法”场景的生动再现。

品茶_初中随笔 篇5

茶,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几片茶叶用水泡了泡。

在家里的每一天早晨,起床后,总能闻见一股清香。我不用看就知道是爸爸在泡茶。起床后,泡上茶,喝上几杯,这已成了爸爸的习惯。

“你要不要来喝一杯?”早上刚起来,爸爸看见我便说道。

“嗯!”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漫不经心的答着。

说到喝茶,我喜欢喝泡过三四次后的那种颜色淡淡的茶,有着一种清淡的香味。

我在沙发上坐了下来,便和爸爸品起茶来。过了一会儿,一杯茶放在了我的面前。我拿了起来,喝了一口,便觉得一股苦味在口腔里回荡着。

“爸爸,这茶怎么这么苦啊!我不要喝浓的,要喝比较淡的!”我不满地说道。

爸爸拿起一杯茶,对我说:“是你不会品尝,你要像我这样!”

边说边端起一杯茶示范便说:“看好了!先喝一口茶,含在嘴里,慢慢地咽下去,你就能感觉到一种清甜。”

我照着爸爸说的,先喝一口,再含在嘴里,便有着一种苦味触摸着我的味觉。然而,当我慢慢地咽下去,换来是另外一种清甜的味道。

我像发现了绿洲似的,对爸爸说:“爸爸,真的有着一种清甜的味道,变得好好喝!”

“你知道苦尽甘来这个成语吧!今天,我就是要告诉你,凡事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去努力,成功便会在前头等着你。其实这跟学习是一个道理。就那你的成绩来说吧!虽然,你现在与跑在前面的`同学有着一段距离,只要你肯加油,肯吃苦!就一定会换来成功的!那时就是“苦尽甘来”!”爸爸语重心长地说道。

听到爸爸说的一番话,我的心不禁地颤了一下,想起爸妈对我的期望和鼓励,眼睛不由的湿润了。

“爸爸,你和妈妈都放心好了!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用汗水换来甘甜!”我说道。

品茶品思念散文 篇6

当夜幕拉下它黑的帷幕,一壶清茶伴我度过夜的漫长。

我安静地注视着浸泡在开水里的茶叶一片一片神奇的慢慢舒展开它们婀娜美妙的形体,最后宛若花一样漂浮着,那漂浮在茶壶被水泡开的茶叶分明是卧在壶里与水飘舞的花儿。

壶中茶,水中花。

放一曲雅尼美妙的音乐,我喝着泡好的茶水,看起喜欢的书。第一壶茶水喝来茶香浓烈醇厚绵长,香气沁人心脾。再喝第二壶加过水的茶水,入口清香依旧,只是少了第一壶茶香的浓烈和苦涩,茶香荡在唇齿间仍回味不绝。

夜的漫长,渐渐消融在雅尼那为生活歌唱的音乐中,也荡漾在随水飘舞的.茶叶里。

这样的夜,心总会升腾起莫名的思念。

若浸泡在水里的茶叶是开在茶壶里的花,那落在心里的思念也定是开在心里的一朵花,总让人难以割舍思念的美丽。

年少时,想念一个人想的彻夜难眠,感觉思念象是长在胸中挥不去的一缕至痛伤;象是忧伤编织的一串梦笼罩着我;又象是孤独砌成的一道凄美风景叫我独自欣赏;也象放在手中读过千遍万遍仍理不出千头万绪的一本书;更象千丝万缕柔情编织的千千结网着我的心,逃不开思念的煎熬。

不论思念给我怎样的痛楚,思念终象一朵开在心里的花,永远盛开着花的迷人和娇艳,思念的瞬间,满心幽然飘着花儿浓郁的芬芳,醉人的香甜,思念永远是心幸福的花儿。心绽放一朵思念的花,心就收获着美丽,享受着幸福……

初尝思念,那感觉,那滋味恰如喝第一壶茶,有些苦涩,却又浓得醉人,也香得品味不够。

后来当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后来也学会了怎样把爱放在心里,把思念藏在心底。思念一个人时,细品茗茶间,也品味着思念真正的味道。

我终于知道再美再强烈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也会象加过两次、三次水的茶叶慢慢会变淡。那朵绽放心间为思念而存的花儿,终会消褪思念最初动人的娇艳和浓郁的芬芳。可茶水淡了,茶香总叫人回味无穷,于是喝茶成了我生活中一成不变的习惯。喝茶是生活中的习惯,思念是生命中情感需求的习惯。变淡的思念早已储存在心里开做一朵不凋零的花,展示着生命因思念而有的美丽。原来思念如茶,越淡越久。

品茶赏茶联 篇7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南京雨花台“永亭泉”茶舍的对联。联语取自大文豪苏东坡的茶诗, 巧妙地将该茶社特有的“小团月”茶和“第二泉”水嵌入联中, 名茶名泉, 相得益彰, 谁不想喝上一杯呢?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主人则更加聪明, 从苏轼所作的诗歌中各撷取一句, 集成一副绝对:“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联拟人化地将美丽的西湖和芬芳的茶香交融在一起, 令人叹为观止。

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室, 门前挂有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此联言辞俱美, 温润可感, 把该茶馆龙井茶的茶、泉、情、味都点化其中, 美妙无比, 让人心生向往。

“黄鹤计前程, 问迁客长沙, 谁管梅花吹玉笛;堂山怀去路, 怅斜阳古道, 暂为杨柳息君鞍。”这是江西兴国“黄堂”茶亭外的嵌名联。联语以亭子名“黄堂”二字冠首, “问迁客长沙, 谁管梅花吹玉笛”一句是引用大诗人李白《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诗句。以“计前程”、“怀去路”入题, 突出茶亭特点。上联规劝过往客人不要太计较名利得失, 下联告诫过往客人要心怀美好的希望。此联寓意深远, 对仗工整, 韵律和谐, 堪称佳对。

有些茶联虽然通篇无一“茶”字, 却也彰显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建于1915年的著名茶楼, 叫“来今雨轩”。鲁迅、朱自清等文学大师常来这里品茶。茶楼有一楹联:“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上联特指陆羽的茶专著《茶经》, 下联特指卢仝的茶诗《七碗茶歌》。

杭州“茶人之家”门联云:“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这副茶联看似与茶无关, 但它茶趣融融, 啜茗抒怀, 共饮同乐。乾隆嗜茶成癖, 不可一日无之, 在他85岁让位于嘉庆时, 一位老臣十分惋惜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大笑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清代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 店主为了扩大影响, 招揽生意, 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 出重金征联。有一才子的应征联是:“陶潜善饮, 易牙善烹, 饮烹有度;陶侃惜分, 夏禹惜寸, 分寸无遗。”这副茶联用了四个人名: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 巧妙地将四个典故嵌入联中, 既点出了馆名“陶陶”, 又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 耐人寻味。

在众多茶联中, 极尽雅致风趣的, 恐怕要数这样一副脍炙人口的回文对联:“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倒过来读则为:“心清可品茶, 意适能言趣。”无论是顺读还是倒读, 皆成妙联, 品之有味, 情趣盎然。

以品茶的心态对待教育 篇8

关键词:品茶 心态 教育

夜很静。

半夜醒来竟毫无睡意。披着一件外套坐在书桌前,不知不觉地泡上了一杯庐山云雾茶。看着透明的杯子里的大大小小的茶叶一片片轻轻的降落在杯底,听着窗外明亮的月亮的低唱,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从教的几年时间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那些点点滴滴就像夜色中沉睡的大街一样安静地藏在我的心里。在杯子里的香茗接触嘴唇的一刻,我突然有一種很强烈的感觉:教育其实不就像一个品茶的过程吗?我何不以品茶的心态去对待教育?

从踏出大学校门来到现在从教的这所学校,时间不长,可是一直作为低年级班主任的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疑惑,心情也起伏不定。在班上四十五名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眼里,有时在他们面前声色具厉的我可能真有点“母夜叉”的味道吧。想想自己开心地和他们奔跑在操场上、耐心地回答他们课间许多有趣的问题、放学时跟他们真诚地说着有趣的童话故事的时候,他们那可爱的小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让我的内心有多么的开心啊!为什么我不能以一种耐心和平和的心态去跟他们沟通呢?而我需要的耐心和平和不是一直在自己品茶的良好习惯中吗?

在品茶中,我习惯耐心地等待茶叶慢慢被泡出味道的过程,可以用心地在不同的心情下选择不同的茶叶,可以静心地品味茶接触我的舌头和滑进我的喉咙时的细微感觉,静心地发现每一种茶叶的优点和特点。在平凡而有意义的教育中,其实每个学生就像杯子里的一片茶叶。虽然学生也像茶叶一样,有所不同,可是性质相似,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茶叶会分为各种不同的品种,例如我常喝的红茶、绿茶、铁观音、普洱和庐山云雾等,可是它们都是我的选择。学生也有不同的类别,如调皮的、安静的、捣蛋的、乖巧的、散漫的、好学的、懒惰的、勤奋的等等,可是他们也是我的选择。品茶需要耐性,教育学生其实也需要耐性。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品茶的耐性,对自己的工作操之过急,对自己的学生整天“恨铁不成钢”地拼命地不断要求,可能就会出现一般喝茶者只知道喝茶不知道茶味道的情况。可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急躁和高压下,学生也会渐渐地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

另外,教师的形象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试想,一个做事急躁、急于求成、整天凶恶着脸孔的老师,怎能塑造出身心健康、性格良好的好学生呢?在我的心里,老师的形象是高大而优秀的。我一直有一个良好的信念,那就是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推动一批批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在时间的考验中,我有时对自己有一种莫大的失望。偶尔的冲动,使我并没有以最好的自己来面对学生,没有把自己一直养成的良好习惯完全展示在他们的面前,这是我的一个失责。我内心一直有一个名言:“对自己负责!”这是我一直对自己的要求。“尽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对自己的生命价值负起责任。”这是我最最坚守的要求。当我站到三尺讲坛跟学生面对面地成长时,我多了一个名言和要求:“我要对我的学生负责!”可是我完全做到了吗?没有。我的急躁把我的初衷掩盖了。学生的笑声少了,学习的压力在幼小的心灵里感觉越来越重。这样下去,我很可能成为剥夺他们美好童年的“刽子手”。

想到这,我的心里真是不是滋味。看着杯子底部早已经静止而泡开的茶叶,忽然感觉,曾经的慌乱、迷茫和失望其实也像这些大大小小的茶叶一样变得沉静。生活其实早就不断地变化着,只是我一直没有留意身边美丽的风景。在参加教育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接触了每一片独特的“茶叶”,我从每一片“茶叶”的身上都能寻找到优点,寻找到快乐。他们给予我的,其实不只是别的老师口中的“难教”,而是一种无言的信任。每一双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的是一中活泼和可爱,一种对我的尊重和崇拜。有一位老师说过:“学生多年以后能记住的不是您传授给他的知识,而是您曾经在他性格形成中给过的影响是什么。”是啊,人的知识随着接受的教育不断深化,多年以后,学生可能早把你传授的知识忘却了。可是你当年的品质却可能深深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正如我小学时班主任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大部分我早已经忘记,但是,那位老师在品质上对自己的影响却深深地烙在里心底。看来“教书”与“育人”之间,或许还是“育人”在学生的纯洁心灵上占有主导地位吧。

在我的眼里,“教育”其实可以分解成数学上的加法算式:教书+育人=教育。现在的我,更愿意把另一个数学等式归纳到我的“教育”这一本大书中,那就是:教育=品茶。用品茶时的用心、耐心和静心去对待教育,把品茶的心态带进课堂、带进校园生活和教育工作,让它带给自己更多的欣慰和快乐。认真珍惜和对待每一片“茶叶”,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和发掘他们的赏光点,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和保护他们的心灵,用自己的耐心和赞赏帮助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品出他们的“味道”。

魏书生老师说过:“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学生是各有差异的。但是,正是由于他们的各有差异,才形成了一个个各有风格的班集体。正是他们的差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五彩斑斓。正是他们的差异,让我们的内心多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的内心深处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教育,但是我们自身的成长不是也很需要学生的帮助和影响吗?

品茶是一个感受和享受的过程,教育其实也是这样。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心地品味“教育”这一杯香茗,用心地去感受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一个品茶者的身份去品味每一天。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信,多年以后的我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变更,可是我会不悔今天的所想和所作的决定,我想我一定会“桃花依旧笑春风”。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3年福建省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笔试真题及其答案解析下一篇:办公用品日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