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随笔散文(共14篇)
帽子的随笔散文 篇1
“失踪”的帽子幼儿园教师随笔
这几天离园时有小朋友找不到帽子,这不,王方晨的姥姥又来说:帽子不见了。接二连三的“帽子失踪”事件使我非常奇怪。外面橱子上没有,睡眠室没有,别班的衣帽柜里也没有,难道帽子会飞吗?我决心把这件事弄清楚。
第二天我值午班,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跑入睡眠室,经过十多分钟的“前奏”,一个个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我在一张张小床边巡视,发现孩子们的帽子、坎肩都整整齐齐地摆在枕头边。起床时间到了,随着老师一声令下“起床”,睡眠室里象开了锅一样热闹:有忙着叠被子的,有忙着穿衣穿鞋的,有忙着打招呼的,还有忙着捣乱的――看!一顶帽子呼啸而过,落在了一张小床上,冬冬把帽子塞到了被子底下!――这是怎么回事儿?整好队后,我没有把队伍领下楼,而是开始询问:“现在谁的帽子没了?”“我!”“我!”平平和琪琪举手说。我又问:“你们的帽子不是在枕头边上放着吗?”平平和琪琪异口同声地说:“是昊昊给扔了!”我严厉地目光转向昊昊:“帽子呢?”昊昊低下头:“冬冬给我藏了!”原来是这两个调皮的小家伙捣的鬼!他们觉得这个“恶作剧”很好玩,一直没被老师发现,太刺激了!
我在批评昊昊和冬冬的同时,对没过帽子的几个孩子提出疑问:“当时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请求老师的帮助呢?”孩子之间也是一个“小社会”,作为老师,我们不光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同伴间如何相处,如何自主地交往。老师要切实担负起教育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责任,引领不同性格的孩子们得到共同的发展。
帽子的随笔散文 篇2
一、饮食散文第一人唐鲁孙之“馋”
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生于1908年,是满族镶红旗的后裔,原姓他他拉氏,是清末珍、瑾二妃的侄孙,七八岁时即被封一品官职。他生于北京,逝于台湾,熟悉清宫礼仪,深谙北京风俗掌故,有民俗学家之名,尤精于北京的饮馔。他晚年写下了《中国吃》《天下味》等系列作品,对昔日京城的饮食生活倾情回忆。对于好吃,唐鲁孙自称:“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肴海明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5梁实秋读了唐鲁孙的《中国吃》后,说:“中国人馋,也许北京人比较起来更馋。”6对此,唐鲁孙回答说:“在下忝为中国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以够得上馋中之馋了。”“我的亲友是馋人卓相的,后来朋友读者觉得叫我馋人,有点难以启齿,于是赐佳名叫我美食家,其实说白了还是馋人。”而馋又成为唐鲁孙写作谈吃美文的动力。
美食的境界首先是讲究,唐家系官宦世家,饮食非小事。“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澥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7自小长在这样的家庭的,唐鲁孙的饮食散文精于谈食之艺、味之细。一生钟情于味觉的快意,最终使他成为古城北京饮食文化最卓越的记录者,他的饮食文化散文深具有民俗文化的考察价值,帮助我们认识旧北京日常饮食的物质内容、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情致,进而窥探到这个古老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往与变迁。
二、京城世家子弟之“馋”
一些京城世家子弟钟情于“吃”的纯粹,乐为饕餮之徒。他们大多术业有专攻,有的甚至堪称学术泰斗,但是,他们不避讳嗜好美食美味。
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收藏名家王世襄自称“老饕”,他出身于晚清官宦世家,祖籍福建,生于北京,晚年所著《锦灰堆》在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等十二类随笔外,也写下了不少饮食题材的随笔。王世襄不仅是美食家,还是擅长烹饪。徐城北《鳜鱼宴》记叙他文革后期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大做鳜鱼宴的经历。“他先去附近的窑嘴买了十四条约两斤重的鳜鱼,一律选公的,回来亦中亦西,一共做了七个菜:咖喱鳜鱼、干烧鳜鱼、炸鳜鱼排、糖醋鳜鱼、清蒸鳜鱼、清汤鱼丸和鱼白溜蒲菜……做成后鱼白柔软鲜美,腴而不腻,蒲菜脆嫩清香,恍若青玉簪,加上香糟,其妙无比,妙就妙在把糟溜鱼片和糟煨茭白两个菜的妙处汇合到一个菜之中,吃的人眉飞色舞,大快朵颐。”关于这次宴请,王世襄也自作《鳜鱼宴》,篇首即称:“由于我是一个老饕,既爱吃,又爱做,遇有学习机会绝不肯放过。往年到东兴楼、泰丰楼等处吃饭,总要到灶边转转,和掌勺的师傅们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关于席间做的菜,得自他对“吃”的精研,他说:“自己做的香糟菜,和当年师傅做的相比,总觉得有些逊色。思考了一下,认识到汤与糟之间,有矛盾又有统一。高汤多而糟少则味足而香不浓,高汤少糟多则香浓而味不足。香浓味足是二者矛盾的统一,其要求是高汤要真高,香糟酒要糟浓。”至于如何做出汁清味浓的香糟酒,吊出清如水的高汤,王世襄回忆了北京大饭庄的名厨不厌其烦的做法。
赵珩自称:“我是馋人,故以‘老饕’自谓。”8赵珩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在治学之外精于烹饪饮馔,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等作品集以白描式的笔法写口腹之欲,以及围绕饮食的风物人情、历史掌故。在《老饕漫笔》的自序中,他说:“伊尹曾谓:‘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以文字叙述饮馔,大略只能达到‘耳食’与‘目食’的效果。”作者就是以文字谈吃喝,宣泄自身食之欲望。
朱家溍在《饮食杂说》中也自称“馋人”,作为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是宋明理学家朱熹的第25代孙,生于北京,成长于鼎食之家,不仅对北京的府第、园林、京剧等地方文化知之甚详,对北京的著名饭庄、官府菜及其由来,也如数家珍。
三、旧京平民阶级的“馋”
梁实秋,“馋和阶级无关”。9不只是富贵之家、文人学者们乐享绝味,追求鲜美食材、精湛厨艺,普通北京市民也有其对丰美五味的追求。旧京有各种专供穷人解馋的民间小吃,如卤煮火烧、爆肚儿、艾窝窝、藤萝饼等,所用原料低贱,但制作用心、独特,老百姓粗茶淡饭之外可以之“解馋”。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崔岱远描述北京人的基本伙食“炸酱面”时说,“对于善于享受的北京人,在吃上是从不马虎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加上许多样的面码儿,比如最基本的:开春放小萝卜丝或是小萝卜的嫩缨儿,到了端午放新蒜,伏天的面码儿除了黄瓜丝还有焯过的鲜豌豆,立秋以后放刚下来的水萝卜丝,入冬以后最好吃的面码就是焯好的大白菜头切成丝……除了面码,面里还要再浇上点儿熏醋,再啃上两瓣爽口的大蒜,就更爽了。”10可见,底层平民也会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吃得好一点,借助于四季食材的变化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今日北京人的“馋”与满清旗人有莫大关系。清人入关之后举办过许多宴席,大吃大啖,相传康熙举办过两千八百人的宴会。满清政权稳固、战事消退之后,汉人无不纳税,而旗人不事劳作,却可以坐领饷糈,每日沉浸在包括“吃”在内的各种物质享受之中。正所谓:“爱新觉罗的后裔长着一副不能动弹的四肢,却保留了一副能说会吃的嘴巴。”11即使清末以后旗人没落了,也依然没有撼动他们对口腹享受的追逐。梁实秋称:“然而一般中国人之最善于吃者,莫过于北京的破旗人。从前做旗人,坐享钱粮,整天闲着,便在吃上用功,现在旗人虽多中落,而吃风尚未尽泯。四个铜板的肉,两个铜板的油,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内,他能设法调度,吃出一个道理来。富庶的人,更不必说了。”12徐霞村记叙北京小吃时写到,“北平各胡同里售卖零食的小贩之多,也为国内任何城市所难望其项背……假如你和一个没落的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做着邻人,同时你又是一个细心的人的话,你便可以看到他们有时即使剩了少数买米的钱,也要把它拿出来在门口买一串毫不解饿的糖葫芦吃吃。”13即便在饥饿半饥饿的生活状态下,没落旗人仍然有可能把少量的钱拿来解馋,而不是解饿。三百年满清历史,旗人的饮食文化足以深深地影响到北京人的生活,从王公贵胄到黎民百姓。
四、既是人欲,也是天理
关于北京人的“馋”,后辈文人依然津津乐道。回族作家霍达写道:“家父生前常以‘吃主儿’自诩。‘吃主儿’这个词儿是地道的北京话,普通话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儿。译成陆苏州所谓的‘美食家’,雅则雅矣,但仅含‘吃的专家’这一层意思,原意未能尽括。‘吃主儿’还有一层意思,即:大饭庄子的常客、贵宾。家父引以为自豪的包含着前者,但偏重后者。他固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不仅满足于此,似乎更陶醉于饭庄子老板、伙计们对他的尊重。”14作家刘心武《什么都吃》从日常语词的点滴揭示中无处不在的“吃文化”。他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是贯穿在一日不可废除的吃喝中的,对情的寄托,对自己与别人的慰藉,对今日与未来的期许,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桌享受中。”15崔岱远则认为:“北京人闲适而安稳,散淡而追求品位,自尊而又有些自傲用现在话儿说,叫做懂得享受生活。”“北京人不但琢磨怎么做,还研究怎么吃。在北京人眼里,并不是谁都会吃的。吃,讲究个过程;会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再精致的美味摆在您面前,您要是不会吃,那也是糟蹋东西。北京人已经把吃的过程发展成为一种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造。”16所不同的是,当代作家们试图从精神的高度上去认识饮食,或者从文化,或者从艺术上为北京人的“好吃”延伸出更多附加的意义。
儒家对“饮食之人”的否定,在朱熹那里有清晰的辨析:“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17要去人欲存天理,就需舍弃对于美味的追求,治学之人自当如此。但以上北京学者、文人大多从饮食之极致的享受、体验上赞美美味,由物质享乐带来的欢乐溢于言表。对于朱熹之学说,梁实秋说:“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18“馋,则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19梁实秋肯定了那些特别爱吃、会吃的人他们的生理本能既是人欲,又是天理。
等待的随笔散文 篇3
我被放在路口,还有一同放下的四条轮胎。朋友开车去市里的学校,送孩子落在家里,一本有关思想品德的书。我知道,他必须回去,因为学习一直是朝圣之旅,让人不会计较时间与金钱付出的东西,更何况是儿女的未来。于是,我开始等待,等待那个来取轮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朋友只是告诉我那个人来到的方向,根本无法确定几时几刻现身眼前。其时,我被放下的须臾间,就隐隐感到这也许是一次漫长的等待。我张目四顾了一下所处的环境: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公路,来往的车辆不间歇地呼啸而过,像是疾驰掠过的烈马;被路横刀一切的北面,是零零散散,透着寒酸气息的低矮平房,似乎孤单单地如繁华遗忘的弃儿;我就站在对面,一路相隔的对面,一片落成已久的五金物流园墙网外。显然,这里还未成气候,商铺一家挨一家,门前却车冷人稀。我看到园深处,一趟趟举架高耸足有两层楼的库房,像发髻一样梳理的纹丝不乱;灰色的外墙与今日天空的颜色遥相互映,比作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定不为过。我站在园外的空场上,脚下码着半米见方的`水泥砖;还有数块水磨石垒筑的椭圆形花坛,胸怀宽大到土壤上可以植树成行。一棵紫红皮桃树已盛开出炫目的花,只是少有人枝下走过,有些许孤芳自赏的不甘。今天有风,风不小也不柔,呼呼地扑到脸上,撞到胸背上。倥立在这寥旷的地域,风兜头盖脸浪潮般涌来,的确不是惬意的感受。风不止息,我如孤立在风中一面猎猎鼓荡的旗。我做了改变,把之前抄写电话号码的广告纸铺在花坛台沿上,坐下来,来减缓因站立徐来的疲劳。掏出手机看软件上的诗词,我想用这种笃学的形式度过这段无用的时光。想法与姿态的转换的确不错,可效果差强我意。溜光水滑的池台不是想的那样,可以随意轻薄到肌肤相亲。四月,这北国处处在冒出绿意,还有鸟儿的呢喃,但春寒顽固地没有褪尽身上最后的几片羽毛。那池台上的凉寒温度,让我禁受不住几秒钟的曲膝而坐。我只有起身,向它投去落寞与不舍的眼神。我恢复了我的习性,是每个常人共通的习性。我开始踱步,像是一根十米线段的距离上往复地踱步。我口里念念有词,嚼着前人的牙慧,这就成了我心里分娩出的救主,是小耳铜炉上的一柱安魂香,袅漾到脑神经支支叉叉的思绪里,稀释着焦灼、躁动、不安,还有如箭的归心。我适应了等待,我扣问内心,答案不言自明。像一块纤尘不染的镜子,让我看的一清二楚,前面已无路可走,除了等待,我已粮尽弹绝。
我也知道,我并不善于等待,那份耐心跟我毫无瓜葛。这从念书一直到走入社会,我对等待没有深刻的剖析与认识。每个路口,每个弯道,每个斜坡,我缺乏深思而后行的缓冲,也差那么一点点等待的信念。它如一道界岭,把我雍隔在难见日月的山林深处。这里幽暗潮湿,几不见光。常常散发着枯叶的腐味,也能听到山魈的厉音。
盼望的随笔散文 篇4
盼望中的人生是充实的。
春天里,盼望充满绿意的夏天来临;夏天里,又盼望充满幻想的多彩的秋天呈现;秋天里,更盼望充满期待的肃穆的冬天到来;而严冬之际,我盼望什么呢?
把生活的相册倒回翻阅,让时光的丝线牵回到那令人难忘的童年:那大眼、小嘴、虎牙、浓眉、圆脸的是我。
那时,我在南国梅县的客家山村。那里山多,地少,水瘦,人穷。照片上的我显得那么幼稚,那大眼睛里没有贫穷的忧虑,却充满对未来的憧憬。那时的盼望是:快长成小伙子,小伙子多帅!
人说,岭南客家山村山灵水秀,人杰地灵,而我却长成个瘦骨伶仃的小伙子。在那开门见山、人穷水瘦的山沟里,我实在帅不起来。故乡真个“开门见山”,穷山恶水,难养活人。难怪解放前村里的男人十中有九下南洋。我父亲就是这样抛妻别子离家去南洋的。
那时叫“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粮食定量是:一个月只供应12斤谷,就是只有8斤米!而且,终年吃不到一两肉、一斤油!那时,我最大愿望是:祈望将来每日能吃到一斤米!
于是,心里发愿:有朝一日,一定要离开穷地方!跑南洋不行就到大上海去闯荡吧!
1961年,考大学时先后七次填志愿,我全部填广东以外的学校,我誓言离开广东家乡,不愿再过一贫如洗的生活!
盼望,成了我生命的原动力。在盼望中使生活过得充实。虽然我依然帅不起来,依然在匮乏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呼号。
那年,终于我如愿以偿,赤着双脚踏进了上海著名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
记得我离开山村时,老人、妇女、少年等许多人送我,直到山道转湾时,我们才含着泪水,依依惜别。
这时,我才体会到“故乡”二字的份量!生我育我的故乡啊故乡!
人生如斯,足矣,斯世复何求哉?!
然而,“知足常乐”的古训并非人生的真谛。新的企望又在心中躁动。
人,不能仅仅为活命而活着,而应当为大众做点实在的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才是生命的真谛,才有人生的乐趣。
我盼望当个人民教师,待春花烂漫时桃花李花同盛开;
我祈望当个警官,维护社会治安、挽救失足青年的灵魂。我盼望有个太平盛世的社会空间;
我希冀当个记者、作家,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为净化社会环境作微薄的贡献……
我一一实践着,我执过教棒,穿过警服,跟笔结缘……
我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春华秋实。当我看到秋来红叶遍野,果实处处时,我不由心花怒放。
像自然界的时序变化、日月运行一样,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秋色将尽,严冬将临……
在盼望中的失望,失望中的盼望;盼望中的满足,满足之中的失落;对于盼望中的实现和实现之中的盼望,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严冬。
严冬里,我又充满盼望。
严冬里,孕育我新的盼望。
严冬里,孕育生命的春天。
严冬的严酷才能使春的生命更加纯净,更加美丽……
秋日的随笔散文 篇5
即将要告别十月,迎接着十一月的到来。南方秋季的天空依然很明净,云朵很轻盈,
不管白天抑或夜晚,秋季看天空会给人一种很舒然的感觉,
若是在家乡的话,还可以看到满天星。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只身来到虎门,两年了,一晃眼就过去了两年,
流年似水,岁月如梭,忆起当年初来虎门的情景,似乎近在昨日,
然而我已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走过了两个完整的秋冬春夏。
看着窗前随风飘动的绿色的窗帘,感觉挺温馨的,
绿色,象征着生命的颜色,小时候的我,买的很多东西,绿色必定会是首选,因为喜欢,
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喜好的记忆也不曾褪减,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总希望可以随身携带,
哪一天它变旧了,要到扔掉的时候了,我也定会伤心的吧,
毕竟跟随了自己那么多年,毕竟一起度过了那么多年的岁月。
微弯着腰趴在房间的窗台前,边吃那些不常吃的零食边看窗外的风景,
每每看风景,总会幻想到自己置身于辽阔大草原的情景,
放眼看去,一大片的绿色,属于生命的颜色,
躺在草地上,随意看天上的云卷云舒,日起日落,
这一生,不知道我会否有机会看一看东北的大草原呢?
窗外,似乎也看不到我喜欢看的风景,
没有一草一木一花瓣,没有丝毫流水的痕迹,
有的只是规划得不那么规范的密麻的房屋,
可是依然喜欢往窗外看,
看空中动物掠过的身影,看天上飘悠的云彩,有时候在夜里还可以看到轮廓模糊的月亮,
总是习惯了仰首看天空,即使它只是一个茫茫的无边际的大宇宙,
也习惯在天空下看自己的手指,感受风儿吻过手指的感觉,感受时间从指间流走的感觉,
看天空,也总是会令我思绪翩翩。
秋季的十月比较糟糕,职业病鼠标手病突显,腰酸,手酸,颈累,背累,看着电脑还会晕眩,想吐,
至于怎么解决鼠标手病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只能在工作之余少接触电脑,早点休息,
难道我就那么脆弱吗?难道我就真的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么?我有了怀疑,
这使我没有太多心思去面对工作,没有了往日的精力和激情,加上恰逢是服装淡季,有了很多闲余的时间,
于是,开始胡思乱想,
想到了以前的物流职业,但是我知道,既然选择了服装,就不会再走物流的路线吧,
只不过空闲的时候,多想了一些,难免就会唠叨两句,
这时候我希望通过看天空去化解一些心头的混乱,
可最后往往总是越理越乱,我始终没有快刀,所以斩不了乱麻,
或许,人的一生,也总是会有“乱”这个插曲吧,
所以,随它去罢,
心情,有时候,也并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最终还是觉得,我只是累了,需要好好的休息一会,一切便会没事,累,偶尔说说就行了,不能似个怨妇一样,
所幸的是,今年除了这个十月比较堕落颓废之外,其他的日子我都可以过的比较安然,比较平静,
十月,或许是遇到了一些事,这些事让我甘愿在这个月份里沉淀,
希望我的人生可以不悲不喜,我也希望我可以不悲不喜的看待人生,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历经了两年多的`社会阅历,自己的心智成熟了些,
起码不像初出社会的时候常常向朋友诉苦,可也从来不会向家人诉苦,
以前累的时候总是想着法子去逃避,逃避这个世界,逃避社会现实,逃避自己的思想,
翻看那些那时候定的目标,发现自己终究是把社会想得美好了些,
现实永远都比理想来得骨感。
但是自己也终究是人生道路上最主要的导航者,即使有人引导你,自己也要有最基本的掌舵力,
还是那句话,念书那么累那么艰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而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想常常去抱怨生活的种种,总是需要自己去适应的,所以很多东西就藏在心里,更多的是自我勉励吧,
不过偶尔也还会向朋友诉苦,有你们的倾听和鼓励,我觉得很幸福。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我,一直以来,在他人的眼里,还算是比较坚强独立的一个,所以,我会一路坚毅。
兜兜转转,转转兜兜,出口其实就在前方,人,也总是会越挫越勇,
赠一句:“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古寒来”。
即将十一月了,重新收拾心情,勇敢的阔步向前吧,
再见了,
2012最堕落的十月,
再见了,
2012最颓废的十月,
我要热情迎接崭新的十一月,
我要在激情的十一月里重生,
然后在十二月里绽放,
然后灿烂一辈子,
就如同夏季的太阳一般灿烂并微笑着!
虽然我没有万丈光芒普照这大地,
但是起码我还有一把心烛,可以照亮自己,
让它永远都亮着吧,
工程机械圈里的“帽子戏法” 篇6
足球比赛中,如果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连入三球,有一个术语称之为“帽子戏法”。2011年12月底开始,山东临工连续几场重要活动的举行,宛如足球场上连入三球的前锋,上演着属于自己的“帽子戏法”。
第一球:携手凤凰加快国际化进程
2012年1月6日,凤凰卫视“走大读中华”栏目的节目风格与以往相比,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开头的片花也基本沿用了2011年的版本。然而,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从这一期开始,在这个栏目的片头上,增加了企业的冠名,这家企业就是——山东临工。
2011年12月27日,山东临工与凤凰卫视在唐山正式签约。自此,凤凰卫视作为山东临工全方位立体品牌形象宣传的重要载体,将多维度的推进其多元化的品牌战略。与凤凰卫视的战略合作,必将加快山东临工的国际化进程。
事实上,近年来山东临工在品牌推广方面已经屡次重拳出击,从携手央视黄金剧场到赞助中超联赛,乃至2011年3月份成功启动山东临工品牌专列,再到携手凤凰卫视,这一系列活动无疑都彰显出企业对于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渴望。
自从与沃尔沃合作以来,山东临工的国际化进程便日益加速。2011年,临工装载机出口增速位列行业之首,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临工在国际化战略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11年10月,山东临工的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如何谋求与企业规模相称的,或者能够进一步协助山东临工实现其产业发展的品牌地位,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这便引出山东临工与凤凰卫视牵手的一幕。山东临工将借助凤凰卫视的全球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加快推进临工国际化品牌建设的新步伐。
第二球:第二代节能产品全新发布
同样是在2011年12月27日,同样是在唐山,山东临工自主研发、制造的新一代节能新品——LG953N型轮式装载机正式亮相。该产品不仅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成果,更是引领行业绿色节能的又一实质性举措。
之所以选择在唐山举行节能产品的新品发布会,山东临工执行总裁于孟生说,这是因为唐山是节能型产品销售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山东临工上一代节能产品的首个巡展地。与第一代节能产品的推出相距不足一年,这也充分体现出山东临工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和收益都是巨大的。
面对2011年,工程机械市场所经历的冰火两重天,如何挖掘潜力,争取更大效益,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节能环保,正是企业重点攻关的方向。
山东临工总工程师支开印说,第二代节能产品不但采用重新优化设计的轻量化节能工作装置,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改进了液压系统(即全液压负荷传感转向系统),并使用高效低排量工作泵,大大降低了能量损耗。此外,优化了散热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耗能。
此外,相比第一代产品而言,山东临工通过对产品细节的优化配置,大幅提升了二代产品的可靠性及舒适性,全方位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说,“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要严格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优化产品结构。临工二代节能产品的推出满足了市场对节能降耗、可靠性、舒适性等多元需求,在行业节能发展中也起到了先锋典范作用。
第三球:2万台挖掘机生产基地正式落成
2012年1月6日,山东临工2万台挖掘机生产基地落成典礼暨新产品发布会在山东临沂举行。发布会现场,临工同时推出了LG6150E、LG6225E、LG6250E、LG6300E和LG6360E等5款新一代挖掘机产品。
在沃尔沃的支持下,山东临工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上线挖掘机项目,这使得原本以装载机为主打产品的临工,真正走上了全面工程机械产品线的平衡发展之路。而随着新挖掘机生产基地的投产,山东临工挖掘机年产能将达到2万台。山东临工董事长王志中表示,“新一代挖掘机产品是临工自主研发与沃尔沃技术支持的结晶,也是临工5年战略的重要支撑。”
“新一代挖掘机产品,除了在技术、性能方面的整合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是将全面更换新的统一外观设计,并且这种外观识别系统的统一更换是在全球范围内同步进行的。”于孟生介绍道。
其一是LOGO的全面更换,此前LOGO的字体并不统一,出于统一临工产品视觉识别与品牌建设的考虑,临工本次新产品在LOGO上统一了各个设计元素,以期未来临工的LOGO能够在大众与消费人群中形成统一的认知,进而促进临工品牌识别的统一性。
其二是外观设计,主要是对于驾驶舱以及整机配重进行了统一更换,在外观设计理念与识别性上进行了统一。并且,这种外观的统一并不仅仅局限于挖掘机产品上。
“我们对于旗下所有产品线的外观统一均有长远的整体规划,基本遵循从挖掘机到装载机再到其他产品线的安排来推进,最终达到使临工所有的产品系列均覆涵有共同DNA的传承,不会各自为政,最终达到成为靠自身产品标识驱动品牌的目的。”于孟生表示。
梦的随笔散文 篇7
姬发喃喃道:“我不能负她……”他蓦地抬起头,“既然这样,这个王位我――不要也罢。”
姜尚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望着他:“武王,您说什么?!”
苏惑心也被吓了一大跳,姬发居然要为她放弃王位,这怎么可以!
周武王,他做定了!
但是现在,有什么方法能让他放弃她?
“我不要。”她忽然冷冷开口。
姬发一愣:“妲己,你说什么?”
苏惑心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如果你放弃了王位,我是不会跟你走的。我已经过惯了这种享受的日子,怎么可能跟你去过穷日子?如果你真有诚意,那么就先叫你宫里的王后走人。”
姬发半晌没有说出话来,忽然轻叹一声:“妲己,你变了。”
“我是变了,不要以为青梅竹马的你能让我死心塌地。告诉你,在我的心里,你远远及不上他。”她索性再添上一把火。
他的眼眸一暗,脸上掠过了一丝怒意:“此话当真?”
“不是真的,我怎么会为他怀孩子?”她笑了起来。
他的嘴唇轻轻颤动,怒意一丝一丝地从他的眼中蔓延开,心如同在炼狱中煎熬,那嫉妒而愤恨的火焰烧得他浑身疼痛……
“武王,你也看到了,留下她只是个祸害。如果武王还犹豫不决,臣惟有死谏。”姜尚不失时机地说道。
底下又是一片惊天动地的喊声。
他死死盯着她,声音微颤,轻得只有她能听见:“告诉我,你只是在骗我。”
她笑着摇了:“我是在骗你,你以为我真的喜欢你吗?”
说完,她掏出那块玉佩,重重地掼在了地上。
洁白的玉佩顿时碎成了一块块,就像他碎裂的心……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犹豫了片刻,他终于低低地吐出一个字:“斩!”
在这个字说出来的同时,苏惑心忽然感到自己的身子轻了许多,飘飘荡荡地浮到了半空中……
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
在失去所有的意识前,她看到――
周武王的眼角边无声地流下了一滴眼泪。
得到了江山,却失去了心爱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如果是真正的妲己,她又会怎样做?
日子随笔的散文 篇8
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窗外是什么天气,这已成了习惯。
今天,照常的打开帘子看,外面却是一片雾气,好大雾啊,天空完全被浓雾笼罩,远处,那几幢高楼隐隐约约地,似飘浮于云雾间,地上很湿,一定是半夜里下过雨,树上的叶子也是一片水雾,苍绿的叶,经这样的一场雨雾滋润,该很快就会萌发新芽,彰显生命的绿意了。
每天,习惯上天台望一望,就算这样的雨雾天,就算只有5分钟的时间,也一如既往。
匆匆地叫女儿起床,匆匆地做早餐,女儿7点20分就要到校,7点前一定得出门,每天我们俩都似打仗似的,特别天冷的时候,更不愿起床,每天的早餐也是简简单单,不是吃面条,就是吃包子,女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营养远远跟不上,但也没办法,城市的节奏就是那样的紧张,上班的是,上学的更是。
等女儿出门,我就抓紧时间上天台看看,5分钟,十分钟,做不了什么,只匆匆的望一眼,花,依然很美,有些许的雨珠更显柔润,桑果树上早已结了果实,毛茸茸的,绿绿的,嫩嫩的,就象一个不染纤尘的女子,在春风中,在浓雾里,摇曳生辉。
葡萄树还依然是一条老藤,那棵紫薇也是,干枯了似的,还看不到有新芽萌出,经了这一场雨雾,应该很快就会发新芽的了,我只静静的陪着它们经历风雨,然后,返老还童,给生命以绿色。
远处,总有我们看不够的风景,而今天,隔着那么浓的雾,再远望,隐约间,似有海市蜃楼,似有神仙腾云驾雾而来,飘飘然地,离我不远,也不近。
天气温暖,空气湿润,而心,也就这片刻的清闲,真舍不得离开这片充满生机,花香飘散的小小天台院子,但,不得不匆匆下楼,就快7点半了,该出门上班去了。
每天,如常一样,出门前,叫老公起床,跟他说锅里有面,有包子,记得吃,饭盒记得带,他上班比我迟,工作比我辛苦,所以就尽量的让他多睡一会儿吧。
日子,有序地进行着,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雾锁楼台,不管是春暖花开,还是冬寒萧瑟,总有其让人或感怀,或欣喜,或浮想联翩,或愉快忧伤的心情与风景,一路倍伴着。
常常,感觉自己仍是个有活力的人,浪漫的.人,不拘于现实的约束,该悠闲的时候适时地悠闲,该抓紧时亦会抓紧,每天赶地铁,换三趟车,人跑,我也跑,感觉自己一如多年前,内心里依然充满着激情。
塞着耳机,听着音乐,匆忙中寻一份闲适,也许,这才是战胜衰老,战胜病痛的最好良药。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既匆匆也慢长。忙碌的工作,让人充实,以愉快的心境,拾掇每一个流年。
日子,总是这样的一天一天的过,心,也不会时时都晴朗光明,有时,也会感觉到累,也会有烦恼忧伤,就如这天气呵,前两天阳光灿烂,瞬间却是飘渺灰霾。
“首饰”最初指男人帽子 篇9
“首饰”一词今天专指女性佩戴的装饰品, 可是在古代, “首饰”的意思却完全相反, 专指男人所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秦雄诸侯, 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 以表贵贱。”其中, “袙 (pà) ”是古人戴的头巾。秦代的时候, 给武将戴的帽子上增加了红色的头巾, 用来区分贵贱。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冠礼, 要戴上帽子了, 可见在秦代之前, 人们就已经把帽子称作“首饰”了。周代时, 女人头上的冠戴服饰叫“首服”或“首伏”, 头上的装饰品也叫“翠翘”。“翠”是翠马, “翘”是鸟儿尾巴上的长羽毛。韦应物《长安道》:“丽人绮阁情飘飘, 头上鸳钗双翠翘。”
大约从西汉末年开始, “首饰”一词才开始通用于男女, 男女头上所佩戴的装饰品一律称作“首饰”。《汉书·王莽传》:“百岁之母, 孩提之子, 同时断斩, 悬头竿杪, 珠珥在耳, 首饰犹存。”曹植著名的《洛神赋》中也写道:“戴金翠之首饰, 缀明珠以耀躯。”到了唐代, “首饰”一词开始专指女人头上的装饰品。
旅者的随笔散文 篇10
蛙声与黑夜奇异的交融着,构成了此刻寂寞的独奏。旅者以高傲的步调,快步在黑夜的最深处。风声交错着树叶的轻响,是夜,月光殒落、星辰黯淡。他要趁着夜色,逃离…
他从喧嚣的城市里,仓皇的逃出。从那些拥有着伪善面具的人们中间脱离,因为他知道充斥着虚伪、贪婪和欲望的城市里,即便是永生他也不会快乐。他要逃离,他要回归到自然中去,寻找心中的那份洒脱。所以他要到传说中的森林去,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在那里没有利益的纠葛,金钱的纷争。
旅者疲惫的靠在梧桐树上,喘着粗气。惶然的抬头,看着如墨的天空,似乎才知道黑夜的到来。倔强的望着前面的路,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满载疲惫走到这里又是为何?是那性子里仅剩的倔强的.使然,或者对于未来的期许。感受着黑暗的寂寞,旅者依旧默然。
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时,才发觉他并不坚强。背上行囊,风摇着梧桐叶。似乎在提醒着,这是新的一天。
总以为世上的东西都会是纯粹的对与错,而今才知道对与错的界线是那么的模糊。我就是那个旅者,那个想要逃离喧嚣的人。已经不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逃避了多少次?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荒唐那么一两次。或是放浪形骸的大笑。或是不计形象的大哭。很可惜我并没有试过那样的大笑,那样的大哭。不是天涯客,难懂碧海潮生的孤独。
我也曾埋头找过,属于儿时的梦。但醒来之时,却发现现实就在窗外。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灿烂的有些让人睁不开眼。习惯一睁眼,就能看到屋外飘来的阳光,和那透过玻璃饰品折射出来的彩虹。迷醉的七彩,什么时候看彩虹。也不需要刻意的等待?身边的事物一直都在日新月异,只是深陷其中的我,还是那么迟钝。
在很小的时候,很喜欢站在山崖上,迎着徐徐而来的风,大声的欢叫。那个大夏天的中午,一群孩子光着脚丫满山遍野的嬉笑打闹。即便被弄得满身沙泥,虽摄于父母的威严,却也乐此不疲。其实快乐在那个时候是这样的简单。
突然很怀念,被父亲满山遍野的追打的日子。那个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的自己,哭喊着向已经怒火中烧的父亲求饶。原来小时候的自己是那么的欠揍。父亲已经垂垂老矣,斑白的白发,渐渐发福的身体。母亲的唠叨,眼角的鱼尾纹已经清晰可见。其实岁月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逃不出它的掌控。
风吹过的时候,年华会就此停顿?万般无奈,是应该把期望寄托于下一个二十年?那个还在路上的,孤绝少语的旅者。是否也能,频频回首?二十的自己,已经显得不是那么的少不更事。
抬头,有些浮云的天空。记得儿时的天空,是那般的蔚蓝。喜欢小孩子,明亮而清澈的眼神,那种不需要任何修饰的流光溢彩。总是会被深深的迷醉,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眼神里的那一丝清澈。
旅者依旧在前行,不管路途中有多少荆棘。那怕旅者要到的终点,仍是看不到。沙漠中,没有海市蜃楼。一切的一切,旅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属于他的终点。即便风霜改变着,艰难的岁月,即便旅途中已经只剩下斜阳和脚印,即便到了生与死的边缘。旅者只是为了一尝儿时的夙愿,那个在很小的时候对着天空所做的承诺。
谁没有在很小的时候,许下一些荒唐誓言呢?只是长大后,又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呢?也许会很多的事情,在成人之后会渐渐的忘记。或许有人会记起,终不过是讪讪一笑,之后便忙碌于所谓的事业当中。
真的,是年华在改变着我们吗?
旅者是倔强,而风是无奈。小时候的承诺,只会被人们丢在风里。只有一个旅者会把它拾起。只为了完成一个夙愿,走遍天涯。
想的随笔散文 篇11
也许,你那时是我脚下的一株仙草吧,或者是仙草上的一颗露珠。我伸出舌头,轻轻舔舐一下草叶上清凉凉的露珠。慢慢舒展着柔软的腰肢,在你的身边四周缠绕盘旋……细嫩洁白的小身影,在你眼前游来荡去……如果一条蛇也会笑的话,那时你听见的,一定是我无忧无虑的笑。
日子就这样过着。
你就在我身边日夜陪伴。而我每天舔舐着草叶上的露珠,单纯、快乐、放肆地在你身边,在你脚下,在你的怀里游来荡去……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但我知道我是一条蛇——一条因为有你而快乐无忧的蛇……
我们的情缘,早已注定了一千年。
一千年后,也是那个细雨如织的清晨,我们又相遇了。
只是你已经是一个人了——一个俊秀文雅的书生。而我仍然是一条蛇,一条为爱为情修炼、等候了千年的蛇。
你已经不记得了。一千年了,你怎么可能记得啊!你可知道,从我飞下峨眉起;从我擎着纸伞,在断桥边与你相遇起,我已经是你的娘子了。我等了你整整一千年!
一千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我潜心修炼;苦苦等待与思念,只为不再以一条蛇的形态与你相见。我想成为你心中完美的娘子。想和你一样做一个人——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人。
我学会了以人的身形出现;以人的方式生活;以人的语言表达情感;以人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我已经学会了怎样模仿,做一个真正的美丽女人。但我还是一条蛇——一条已经超过了人,但却永远也成为不了人的蛇……
我用我温柔的笑,唤醒你爱的记忆;用我轻柔的触摸和环绕,来给你千年前的感受;用我一颗积聚了一千年的炙热的爱心,给你以温暖。我想用这短短几十年的时光,来还清这一千年的相思和等待……
我等待的……只是让你亲亲蜜蜜叫我一声:娘子!
我是你的娘子。我努力修炼了一千年!但我还是躲不开生命里注定的蛇的卑微!尽管我的身体;我的容颜;我的温情;让你那么激动,那么迷恋,当我满怀热爱,为你盗取仙草换回你的生命,你清醒的瞬间,还是把我定性为一条蛇……
我知道有一种酒,它能让你的爱在瞬间化为泡影,那是我永远逃不脱的劫……
也许,我不能再责怪法海的无情了,他手里的钵盂,不容他心生悲悯。我毕竟是一条蛇。虽然我努力想做一个人——一个美丽、善良、多情重义的好女人,但恰恰却是人无法容我于他们的世界……
我是一条白色的蛇,美丽、善良、温顺、多情,但我依然是蛇。
当我耗尽了心力;耗尽了精神;耗尽了我一千年的渴望,终于无奈地屈服于法海的钵盂之下,那漫了金山寺的岂止是水!那是我积聚了一千年的相思的泪!
累了!虽然我是一条修炼成精的蛇但我还是累了。
就让心安安静静地锁在雷峰塔里吧。为我身体里那一直蕴藏不灭的爱的种子去修成正果。
帽子的随笔散文 篇12
一、背景:谁拿走了大学的“帽子”?
近三十年来, 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 (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 、国际化 (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的合并) 、产业化 (如疯狂扩建和建大学城) 三大高潮。[1]大学像变戏法一样在不同角色间疲于奔命, 大学变得神经质、效率低下、容易沮丧, 很难成熟起来。大学没有自己的本色, 没有自己的坐标, 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见风使舵, 摇摆不定。具体来说, 面对不同对象时, 大学会自然而然地戴上不同的“帽子”:有接受领导检查时的帽子, 有面对教师时的帽子, 有和学生相处时的帽子。大学在不断换“帽子”的时候, 实际上正离大学最最根本的工作越来越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正式发布, 其中明确指出, 大学要去行政化。
二、表现:“张冠李戴”为哪般?
关于“去行政化”, 我的理解就是找到属于大学自己的“帽子”, 而且一直戴着它。当然, 这只是一个隐喻。笔者想说的是, 大学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只戴一顶帽子”意味着坦诚、公正、富有激情, 也意味着大学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无限的活力。显然, 找到自己的那顶“帽子”就意味着, 大学将以真实的自我面对所有挑战和成败, 同时, 他们也将反过来塑造大学看待事业与生活的方式。然而, 在“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和“正确地去做”这两种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由于大学戴错了帽子, 导致大学栖息者们也戴着错误的“帽子”走街串巷。
先来看看教师戴错的“帽子”。首先, 在利益的诱惑下, 教师作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体制内资源成为体制外教育产业营利的招牌。一些迅速崛起的校外培训机构、有偿家教等正蚕食着大学教育的空间。这些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许多来自名校。再次, 大学中出现的行政—学术“双肩挑”教师, 在不同角色间不断转换, 难以招架, 其结果是行政工作做不好, 学术研究很糟糕。其次, 学术研究应该实事求是, 尊重事实。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学术造假事件, 也说明部分教师扔掉了自己的“帽子”, 戴上了不属于他的“帽子”。大学教师的“帽子”就是教书育人, 立身行道, 而现在很多教师却戴着“赚钱为主”的帽子大行其道。
再来看看学生戴错的“帽子”。第一, 古语云: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何为人。学生的“帽子”就是求学修身, 致君泽民。时下, 学生们却在忙着做家教、搞推销、发传单、当礼仪……不是说学生不可以在课余时间做这些事情, 而是说学生不应该把这些事情当做主业, 把学习当做副业。赚钱不是学生该做的, 那是商人的事情。换句话说, 学生戴着商人的“帽子”是不合理的。第二, 知识和能力才是幸福生活的加速器, 而不是把关系和“潜规则”当做制胜的唯一武器, 但是眼下这种相信“走后门”和“潜规则”的趋势却在愈演愈烈, 令人痛心。
接下来看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戴错的“帽子”。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帽子”就是为全校所有教师和学生服务, 即服务于人的“帽子”。就现时的情况来看却并非如此。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戴着官大爷的“帽子”高高在上, 服务工作不到位, 早就把服务于人的“帽子”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就是学校的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行政应当服务于学术, 而不是凌驾于学术之上, 妨碍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三、对策:问渠哪得清如许?
诸如此类戴错“帽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批评这些戴错“帽子”的现象, 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前文已经提到, 笔者认为, 大学去行政化, 就是找到属于大学自己的“帽子”, 而且一直戴着它。这个“帽子”就是大学自治,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只有大学的“帽子”戴对了, 戴正了, 大学栖息者们才能把自己的“帽子”戴好。为此, 笔者认为, 大学去行政化,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简单, 而不是复杂。大学要精简机构, 减少管理层级, 使信息流畅。当前大学的组织结构规模较大, 层次太多, 导致信息沟通不畅, 管理效率低下。按照经济学原理, 组织存在的理由在于其内部交易成本低于社会交易成本。但组织结构复杂时, 其内部的交易成本会越来越高, 直至完全高于社会交易成本。因此, 大学去行政化必须简单。
第二, 开放, 使其组织结构开放开放而不是封闭。大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这里的开放有两层含义:其一, 就开放的对象而言, 大学要向所在的社区开放, 大学要向学生家长开放。从更大的范围来讲, 大学要向社会公众开放, 包括社会组织、企业、社团、研究机构等。其二, 从开放的内容来讲, 大学的日常管理、招生、就业等等都要向社会开放。一切封闭的组织, 其初衷都是为了逃避外界的监督。然而其最终结果, 都是因为内部无法监控而崩溃。一个没有秘密的大学, 就是一个制度成本最低的大学。大学保持健康的奥秘, 就在于阳光开放, 这是最好的消毒剂。
第三, 做学术, 而不是权谋。学术研究是大学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 各尽所能, 彼此协调。学校行政工作为学术研究服务, 不要干涉学术研究, 也不要为学术研究增加不必要的人为障碍;学术研究人员不要觊觎行政职位, 要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教学和研究上, 而不是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谋取行政职位和钩心斗角上。权谋与诚实守信的理念背道而驰, 而诚实守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权谋泛滥而不是学术繁荣的大学, 造成的内部消耗和资源浪费极其巨大。一个习惯于权谋化交往模式的大学, 在内部不可能建立规范、真诚的校园文化, 不可能建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 不可能建立“亲贤臣, 远小人”的人员选拔机制。尊重学术, 淡化权谋的学校是轻松的、愉快的、有活力、有前途的。
第四, 追求“人才的成功”, 而非“金钱的多少”。大学属于公共组织, 不以营利为目的。大学追求的不应该是就业率、考研率等无聊的数字, 大学要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就教师而言,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切实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 学生更应该牢记本分, 刻苦学习,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像眼下这样, 一到周末、节假日, 教师和学生都往外跑, 忙着去挣钱。时下的情况是, 学生之间彼此欣赏的不再是精心苦读, 而是挣钱的多少。一所大学之所以被人们记住, 是因为它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就是笔者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笔者深知, 让大学找回自己的“帽子”实非一日之功, 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笔者所希望的是:我们对“应该去往何方”没有任何异议, 我们只会为“如何到达那里”进行争论。
参考文献
想念的随笔散文 篇13
在这路上,总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人与其陪伴,然后又各奔东西。那是留不住的情,却又难以忘却。蓦然回首,也就在那一刻绽放出别样的芳华,而最珍贵的你,也消失在路的尽头了,留下的只有那淡淡的却无法忘记的记忆了。
第七个年头了,就像酒一般越发的浓厚了细细品尝,浓浓甘醇,外加一点点苦涩。是啊,七年一晃而过,不能过去的也都过去了,不能忘却的也都变得模糊了。现在回想你的样子也变得不再那么的清晰了,是我不懂感情,是我不懂的感恩,是我过于无情。独坐在阶前,静听风过的声音;在红尘一隅,与记忆熙熙做伴;偶尔一阵凛冽,也是一种温馨的想念。一路一落叶,一路一悲哀。偶过锈迹的窗台,遥望远处的雾,昔日的欢馨,在脑海里若隐若现。轻轻的抬头,对着天空微微一笑,笑里还带着淡淡的.泪光。是啊,想念了,在这个日子里想念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梦醒了,也就结束了,而快乐的也留在了你给予的日子。
我不太喜欢那种悲凉了,太过于压抑,太过于孤单,苍白了灵魂,压迫了精力。因为你的给予,所以要更加的珍惜。过于我一度的害怕,害怕得到,害怕失去,后来累了,放纵了,原来是我错了,分别也可以是重逢的开始,就像重逢是分别久后的期盼一样。我一直期盼着与你重逢,就像你当初极力舍不得离开一样。时间久了,那份羁绊也就淡了些,日子还是要向前啊,我是你的延续,我得替你去尝试你所不能经历的。
都说当人孤单了,就愈发的想念,是这么个理。都说得不到的是最好的,往往最容易得到的也就不那么珍惜了。还记得我们的唯一一次吵架,时过境迁,也变得越发的怀念,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像以前一样大吵一架呢?不会再有了吧,,我会很听话的,不会惹您生气的。。。还是期盼吧。悔么?不悔,因为更加深刻。
在这夜色里,细细数着这悄然而至的思念,还有多少个这样的秋夜要走过,黯然神殇。曾经行走的路上,遗落的都是那些不能想起的温馨,多少茫然,还在记忆里辗转。
仅仅只是想念。。。。。。
爱情的随笔散文 篇14
但是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他读高中的时候,曾经喜欢过一个同班的女孩子。一个很优雅的女孩子,喜欢笑,笑起来的时候脸上会有一对小小的酒涡,很可爱的样子。
而他当时在班里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还很内向,不善言辞,根本没有勇气向心怡的女孩表白自己对她的感情。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也一天天的痛苦着,那种想说又不敢说想放弃又不舍得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他。但他又是那样的善于掩饰,他从来都只是把自己对女孩子的爱恋放在心底的最深处,以至于从没有一个人知道或者哪怕是发觉他是在暗暗的喜欢着那个女孩子。
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总想着,等等吧,等到以后高考我一定和她选择同一所大学。那时,也许有更合适的机会。
然而永远都不会再有那样的一天了。
高考前的一段时间里,他最好的朋友突然对他说自己很久以来一直很喜欢那个女孩子。那时,他才有种真正的惊愕和无奈。
没有多想,在友情和感情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高考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甚至尽心尽力的帮助好友去追那个女孩子。但每次替朋友送信给那个女孩子时他从不敢抬头去认真的看一眼女孩子。
他只是匆匆的把信从窗口处递给她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开。于是他也就永远不会知道其实每次女孩子都在等他抬头,等他抬头认真的看他一眼,只要一眼,然后女孩子便会邀请他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整个故事的男主角便会改变。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直到接到一所大学的通知。
他没有选择和那个女孩同一所学校。而是离女孩的学校很远很远。
他想尽快的忘记以前的一切。
也许是那些从没有过开始便已经结束的故事从来不会让人有多少的心痛。
也许是他真的把友情看的太重。总之,从他开始读大学以后,他很少再想起女孩,即使想起,也只是淡淡的一笑。
而真正的心痛,是在三年以后,他从好友那里得知,女孩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他的感情。朋友说其实她喜欢的一直都是你。而那个时候,他已经接受了系里一个同乡的女孩子的感情。那是一个在一次车祸后曾主动把自己的血输给他的很安静的女孩子。
女孩不漂亮,但对他一直很好。女孩也喜欢伴在他身边,让他从来都有种安静的感觉。虽然,他一直不知道他对她的感情和感激到底哪个更多。
毕业后,他和女友一起租了一间小小的门面房,做起了电脑的生意。象所有的喜欢电脑的人一样,他很快的迷上了网络,连同那个很流行的Q Q。
每天白天女友过来帮他照看店子,晚上他便一个人留在店里看店同时也上网。上网没多久的时候他在QQ上认识了一个叫做海星的女孩子。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学着最流行的计算机专业,却有着很好的文采,并且固执的喜欢着满天星,排斥着玫瑰——尤其是代表爱情的那种红玫瑰。
更特别的是她象他一样的白天从不上网,只是在每晚的一点到三点之间才出现。于是,每于晚上的一点到三点之间的那段时间对他来说便变的有些重要。
他不得不承认从一开始,他便迷上她那个金色的小鱼头象了。
他喜欢和她聊天,每次读着她的话,他总感觉象是在读一首很雅致的小诗,只是那字里行间总有着一丝丝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而他,是喜欢读的也是可以读得懂的,那感觉,有时,可以让他想到“高山流水”四个字。
他从和海星的聊天里可以知道,她该是一个美丽而寂寞的女孩子,并且有过一段伤怀的恋情。但她从不曾对谁提起过。她说她是一个很虚荣的女孩子,死要面子的那种。但他知道,她只是缺少爱。她的寂寞有时甚至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痛。
是的,心痛的感觉对他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所以当他第一次对她有那种感觉时,他突然害怕起来:他怕他真的会迷失在她的字里行间然后会真的爱上她。
其实那时的他已经是真的有些喜欢她了。只是他一直不愿也不敢面对自已的感情。
他知道,自己是有女友的人,他也知道,他不能放弃责任——对女友的责任。他曾经对她说过:照顾你,一生一世。
刚刚开始的爱情可以让它慢慢的死亡,但是说过的誓言却不可以反悔。
在勇气和责任之间,他又一次的逃避了爱情。
在他对海星说他要结婚的那个晚上,海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了电话电话中的海星的声音很美,只是有些哽咽。海星说新娘很幸福,代我向她问好也祝福她。
【帽子的随笔散文】推荐阅读:
神奇的帽子07-24
关于帽子的想象作文07-03
武士帽子的折纸教程07-12
中班剪贴画:漂亮的帽子07-01
中班故事老爷爷的帽子07-06
这不是我的帽子教案07-11
各种各样的帽子(中班综合)07-23
苏珊的帽子语文教学反思10-26
戴着帽子的小老虎作文05-30
千姿百态的帽子详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