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思(共4篇)
教育的意思 篇1
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带着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们的仰慕,2016年7月6日-14日,我参加了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的2015届华中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第二年的暑期培训。
今年的培训以专业课为主,陈秀玲老师的《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改革》,陈龙海老师《语文教育简史》,晓苏老师的《写作教学论》,张筱南老师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魏天无老师的《文本解读与经典重读》,刘云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论》,均让我们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印象最深的是国家一级作家、博士生导师晓苏教授的课。短短几天的时间,晓苏老师以点带面,虽只讲述了写作教学的三个内容,让我们对写作教学从畏难到感兴趣,从无章法到有方向,实现了一次认知上的巨大跨越。
一是作文要有意思。
晓苏老师首先区分了有意义作文和有意思作文,告诉我们写有意思的作文更有意义。然后,围绕“怎样写出有意思的作文”,从选材生活化、立意人性化、表达细节化三个维度进行了逐一说明。他讲的每一个要点,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事例的佐证。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他说,“让学生写自己的世俗的日常生活”,“作文不要提纯,要像刚从泥土地里扯出来的花生。”“要从人性出发,既写生本能,也写死本能。既写自然属性,也写社会属性。写出两者的对抗。”“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非要细节不可。用细节吸引人,说服人,打动人。”“细节要有真实感、要独特、精细、开放。”
在讲到细节要独特时,晓苏老师讲了一个《残缺创造完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我。瞎子老爹、哑巴姑娘、聋子儿子,三个残疾情况各异的人,通过默契的配合,实现了一次完美的沟通。整个过程,三个人缺了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完成。“只有每个人都有缺陷,才会彼此需要,才能创造和谐。”晓苏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这个一直在追求完美的人幡然醒悟,明白了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残缺的个体组成,也终于读懂了断臂的维纳斯、读懂了阿炳的《二泉印月》。在讲到细节要精细时,晓苏老师用王祥夫短篇小说《上边》中“儿子撒尿”的细节,形象的诠释了“叙事的长度一定要长于故事的长度”这句话的内涵,真让我大开眼界。
二是作文要有现代性。
与传统主义的保守、实用、本质不同,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晓苏老师通过列举莫言、江青、卞之琳、高玉宝、葛非、余华、老子、庄子等人的作品,对现代主义的三个特性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他特别指出,作文要创新,现代性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个环节中,《半夜鸡叫》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对如何运用怀疑主义写出具有现代性的作品,有了初步的认知。而根据“啊!啊?跳吧!啊———”这段对话写一篇文章这一例子,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品要彰显现代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能读出多个主题的作品才是现代性的作品。此外,现代性的作品还应该是相对的,是否定的。这些知识的获取,让我产生了急于实践的念头。
三是作文要有究形式感。
说来真是难为情,教了这么多年语文,我第一次听说作文有形式感这个概念。
晓苏老师从形式感的概念、意义讲起,重点讲了形式感的分类:思维形式、结构形式、语言形式。在这个部分,他的许多话语都让我耳目一新,思维受到了剧烈的冲撞。他说,“对于写作者来说,形式永远重于内容。”“作文不一定要扣题。扣题是一种艺术,跑题也是一种艺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定要警惕网络语言,千万不要用网络热词。”“语言切忌网络化、港台腔、成人腔、政治化。”
为了让大家明确三种形式感的运用,晓苏老师列举了很多的实例。如,中国当代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继明采用圆形结构,让原本庸俗的婚外恋故事《明天大选》变得耳目一新,与众不同。又如,《去张城》这个故事,运用逆反思维,不按读者的逻辑写,让跑题也变成了一种艺术。还有,铁凝在《春风夜》中的反讽框架,苏童在《神女峰》中的傻瓜叙事,余华在《七天》中的死亡视角等等,都充分证明了好的结构形式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形式可以改变内容,形式可以创造内容。”老师的这句话,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我对作文的形式感充满了敬畏。
晓苏老师的课是有趣的,晓苏老师这个人也是有趣的。他独有的冷峻、睿智、风趣,让课堂变得轻盈、丰满、生机盎然。我相信,一个有意思的老师,一定能让他的学生也变得有意思,进而有意义的!
教育的意思 篇2
2、创客活动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因为创客活动能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创客是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4、创客是得到隐形知识的重要渠道,隐性知识是指不能从书本上获得,只能从实践或者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
5、 创客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6、创客与STEAM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盘点“意思”的意思 篇3
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句,需要向别人请教,比如你会问老师:“‘迤逦’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你:“‘迤逦’的意思就是曲折连绵。”这里的“意思”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含义”。这是“意思”一词最基本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时常会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同学也会向你请教:“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都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当你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许有人对你说:“请谈谈你的意思!”也许有人会高声嚷:“请不要误解别人的意思!”这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意见”。
星期天到了,有同学问你:“我们大伙都有一起去爬山的意思,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呢?”这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愿望”。
爷爷奶奶说,听戏有意思;爸爸说下棋有意思;媽妈说韩剧有意思;哥哥说踢球有意思;姐姐说跳舞有意思;小朋友说:“动物园里的小猴最有意思!”这里的“意思”表达的都是“情趣”“趣味”之意。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的发言虽然简短,却非常有意思。”就是在夸你说的话有意义,有道理,耐人寻味。如果有人对你说:“今天的晚会单调枯燥,没意思透了!”那就是批评今天的晚会办得不成功,很无趣。
若在“意思”的前面加上表示肯定的形容词“好”,就成为“好意思”,表达的意思则变成表否定的“不害羞”或“不怕难为情”。比如:“做了这种事,亏他还好意思说!”
若在“意思”的前面加上表否定的形容词“不好”,就构成新的词语“不好意思”,其表达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因难为情而害羞”,比如:“嘿,他被大伙笑得都不好意思了”;二是“碍于情面而不便或不肯”,比如:“大家约他去踢球,他不好意思推辞啊!”
“意思”一词还可以指代“礼品所代表的心意”。比如:“这不过是我的一点意思,你就收下吧!”而在“意思”之前若用“小”字加以修饰限制,就形成了“小意思”,属谦辞,表达的含义则是“微薄的心意”。比如:“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送给你做个纪念吧!”需要指出的是,这类“意思”如果送错了对象,或者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演变成为“贿赂”,触犯了党纪国法,那时候可就没意思了。
若将两个“意思”连用,其词性会发生变化。“意思意思”,表达的意思是“表示一下心意”,两个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却是动词性短语。例如:“听说你今天过生日,我们买了个蛋糕,意思意思!”
有意思的事要写得有意思 篇4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六·我的小笔头”:有意思的事。
你看, 例文的小作者只写了两件小事, 就让人感到王蒙叔叔的确很有意思。你的朋友也一定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事, 写出来告诉大家吧!
拓展思路
1.写有意思的事。即有趣味的、非平常的或是意想不到的事, 同时又是积极的、健康的、非庸俗的事。事件发生的场景可以是生活中的, 也可以是学习中的;可以是朋友独自发生的, 也可以是与自己相关联而发生的。事件不在大小, 强调的是有意思, 而有意思又不是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因此, 不要想得太高、太远、太大。例文中王蒙叔叔的事不就是“甩菜篮子”和“对大树唱歌”两件小事吗?
2.写朋友的事。朋友是广义的, 小伙伴、小同学、小弟兄是朋友, 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可能会很多很多, 要认真梳理一下, 看发生在谁身上的事最多、最有意思, 有选择地写出来。此外, 长辈们也可以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叫“忘年交”, 例文不就是写叔叔的事吗?别忘了父母、亲戚也是朋友, 难道爸爸、妈妈不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吗?
习作提示
1.要写“事”。这篇习作要写的是事件, 不要用太多的笔墨写“人物”, 事件就要写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要把事件说清楚、写真实, 着重写出有意思的“点”来, 让人读了就觉得有意思, 不是件“一般”的事。
2.要有“数”。例文中写了王蒙叔叔的两件事, 我们的习作可以写两件, 也可以集中笔墨写好一件事, 不必再多。
3.要说“他”。也就是写别人、写朋友的事, 若想要写自己的事, 也得把自己当别人来写, 这就是“第三人称”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