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敏感性实验

2025-01-11

药物敏感性实验(共7篇)

药物敏感性实验 篇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鸭疫里氏杆菌病,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 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本病多发在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在一般情况下, 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雏鹅, 尤以2~3周龄雏鸭最易感, 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 因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 死亡率在5%~75%不等, 病菌易出现交叉感染, 使疾病长期存在于鸭场内, 死亡率有很大差异, 一般为10%~30%, 高的可达50%以上。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鸭业的迅速发展, 该病的流行日益严重, 使患病的鸭群生长发育受阻, 饲料转化率下降、死亡淘汰率及屠宰废弃率增加, 种鸭及产蛋鸭的蛋质量降低, 以及治疗费用增加等。由于本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该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在鹅群中发生。1932年美国学者Henderickson和Hilbert在纽约鸭场的白色北京鸭中发现, 当时称之为“灰鸭病”。随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报道了该病。Dougherty等最初将本病命名为“传染性浆膜炎”。Leibovitz建议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这一名称, 以突出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所引起, 并与具有相似病理学的其他感染相区别。在我国, 1975年荣禄等首次报道本病在广州存在。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病原。1983年郭予强等先后从深圳及广州郊区鸭场分离出病原并成功复制出该病。以后在江苏、广西、浙江、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发现了该病, 目前该病呈全球性流行。

该病的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 为革兰氏阴性、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的小杆菌, 瑞氏染色时大部分细菌呈两端着色特性, 呈单个、成双, 偶尔链状排列。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 适宜的分离培养基是巧克力培养基、血液培养基或者胰酶大豆培养基, 在胰酶大豆琼脂中添加0.005%酵母浸出物、5%新生牛血清以及含有5%~10%的CO2环境可促进其生长。血液琼脂上培养24 h, 形成凸起、边缘整齐、透明、有光泽的奶油状、无色素的光滑型菌落, 无溶血现象。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不同血清型, 即使同一血清型不同分离株的生化反应也不尽相同。总的生化特点是, 该菌发酵糖的能力弱, 少数菌株只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肌醇和果糖, 产酸不产气;不产生吲哚和H2S, 不利用柠檬酸钠盐, 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 不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不水解淀粉, 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呈阳性。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 在37℃或室温条件下, 大多数菌株在固体的培养基中存活不超过3~4 d, 肉汤培养物贮存于4℃条件下则可存活2~3周, 55℃作用12~16h, 细菌全部失活。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 但是对卡那霉素和多粘菌素不敏感, 对庆大霉素有一定的抗性。

在自然条件下,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尤以低温阴雨、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较为多见。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 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 (尤其是足蹼部皮肤) 而感染。不同品种的鸭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狄高鸭、水鸭、番鸭、半番鸭、麻鸭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 1周龄内的幼鸭和种鸭、成年蛋鸭很少发病。它的发生与鸭龄的大小、饲养管理的好坏、不良应激因素或其它病原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死亡率一般在5%~75%。如卫生条件差, 饲养管理不善, 或雏鸭转换环境、气候骤变、受寒、淋雨, 及有其它疾病 (番鸭花肝病、禽大肠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病等) 混合感染时, 更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死亡率往往可高达90%以上。耐过鸭常生长不良, 增重缓慢, 失去饲养价值, 而且该病在养殖场能持续存在, 引起不同批次的鸭感染发病, 加上本病难根治, 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该病的严重性, 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 对该病致病微生物进行一系列研究, 采集病料, 分离鸭疫里氏杆菌, 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指导其使用合理、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避免该病的大面积爆发, 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1.1 器械

离心机, HPS-250生化培养箱, 高压锅、水浴锅、电子天平、镊子、微波炉、电磁灶、光学显微镜、JPA型天平、HG101-2A电热鼓风干燥箱、打孔器等。

1.2 材料

药敏材料:新华1号定性滤纸,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粘杆菌素, 复合磺胺,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氟苯尼考, 阿莫西林, 头孢噻呋, 强力霉素, 四环素。

培养基:马丁肉汤, 营养琼脂, 麦康凯培养基, 其它培养基按微生物实验教程自制。

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吲哚、MR、V.P、枸橼酸盐、明胶液化、接触酶、尿素酶, 糖酵解管 (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果糖) 、甘露醇、卫矛醇。

2 试验步骤

2.1 病料采集

地点:天津市宁河县某养殖场。

对发病鸭进行病料采集, 包括脑、脾、肝、心血等部位。然后分装于1.5m L无菌离心管中, 编号装入放有冰袋的保温箱中尽快送回实验室, -20℃低温保存。

2.2 实验室检查

2.2.1 细菌的分离纯化:

无菌取其脑和心脏血液接种至巧克力平板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 初步分离, 在病料采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污染。将采集的病料进行抹片, 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钩取采集的病料划线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上, 初次分离要供给5%~10%的CO2, 放入厌氧培养罐或者蜡烛缸中, 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 h, 然后观察其菌落形态, 并挑取疑似菌落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将初步分离的细菌单菌落, 接种马丁肉汤, 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 h, 取出, 划线培养至巧克力平板培养基、血液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 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 h, 取平板菌落和肉汤培养物染色, 镜检, 观察记录结果。重复该操作3次, 进行纯化。

2.2.2生化鉴定:

将已纯化的细菌做生化试验, 吲哚试验、MR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明胶液化试验、接触酶试验、尿素酶试验, 同时做分解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阿拉伯糖、甘露醇、卫矛醇、鼠李糖、果糖发酵试验, 37℃于厌氧罐中培养, 连续观察6 d。通过其生化试验表现判定细菌种属。

2.3 药物敏感性试验

增菌:将测定菌株从琼脂培养基上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马丁肉汤中, 置37℃条件下培养12 h, 取出备用[11]。涂菌:在超净工作台中或酒精灯旁, 用无菌棉棒蘸取菌液, 于管壁挤去多余液体, 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均匀涂抹, 具体方法:用蘸菌棉棒首先在平板营养琼脂边缘涂菌一圈, 然后分别在平皿边缘相对四点涂菌, 以每点开始划线涂菌至平皿的二分之一。然后, 找到第二点划线至平皿的二分之一, 依次划线, 直至细菌均匀分布于平皿。加平皿盖后在室温下放置5 min。贴药敏片:用无菌镊子将纸片放于巧克力培养基表面并轻压, 使纸片与培养基表面完全接触。为了能准确观察结果, 要求药敏纸片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上, 位置安排适中, 防止出现抑制圈重叠。一般各纸片中心相距应大于24 mm, 可在平皿中央贴1片, 外周等距离贴6~7片。记住每种药敏纸片的名称。贴完纸片的平皿15 min后再置于37℃温箱中厌氧培养16~24 h, 观察记录结果[12]。试验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药敏参照NCCl S最新版本的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分离结果

从采集的15份病料中分离出5株疑似菌株, 其生长和染色特性如下:在血液琼脂培养基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划线, 放入蜡烛缸, 在37℃培养48h, 平板上长出光滑的、1~2 mm大小、似露珠状的菌落, 有折光, 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有荚膜, 无运动, 无芽孢, 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瑞氏染色大部分菌体呈两极着色[13]。5株疑似菌株编号分别为L1, L3, W3, W2, W6。

3.2 生化培养结果

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一系列细菌学及生化试验结果, 5株分离菌株中有3株L1;L3;W3符合鸭疫里氏杆菌生化特性。

3.3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按常规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3株菌对硫酸新霉素、头孢噻呋、痢菌净等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等中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土霉素等低度敏感。通过实验可以得出, 使用硫酸新霉素、头孢噻呋、痢菌净等药物能够有效的控制该病。

4 小结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鸭传染性浆膜炎在现代养鸭业中是最为常见、易发的一个疾病, 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在宁河县地区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对生产中常用的抗生素中庆大霉素CN/粘杆菌素PMB/复合磺胺SXT/氧氟沙星OFX/强力霉素DO/四环素TE/卡那霉素KAN均耐药, 提示这些药物不能用于该病的防治。在大范围发病时可以先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

产品橱窗

鸭浆膜炎疫苗自动注射机

1~7日龄雏鸡/雏鸭颈部皮下注射疫苗 (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鸡新城疫疫苗、鸡新支流疫苗、鸡马立克氏病疫苗、鸭肝疫苗、鸭瘟疫苗、鸭浆膜炎疫苗、鸭流感疫苗) 、抗生素, 营养液等的专用设备。自动注射机有单液 (一次注射一种疫苗) 和双液 (一次注射两种疫苗, 如新支流和法氏囊, 新城疫和流感, 新城疫和法氏囊, 新支流和抗生素等) 两种规格。具有自动注射、自动计数、自动控制接种雏鸡数量的功能。一名熟练操作人员的速度约为:3 000~5 000羽/时。

鸭浆膜炎疫苗自动注射机由莱姆哈特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电话01082573927.

摘要: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 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1]。多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 临诊上主要表现为眼和鼻分泌物增多、喘气、咳嗽、下痢、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 少数慢性病例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在病变上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及部分病例出现关节炎为特征, 常引起小鸭的大批发病和死亡。本文即从实际需要出发, 采集病料, 分离鸭疫里氏杆菌, 进行药物敏感实验, 指导其使用合理的、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避免该病的大面积爆发, 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鸭疫巴氏杆菌病,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试验

药物敏感性实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16~56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年。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明确诊断,确定研究对象。

1.2 标本采集与培养

标本留取:在鼻内镜引导下取术中水肿息肉组织,放细菌培养管,30min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常规分离培养。细菌培养鉴定:将所取标本经过预处理后分别接种于血基础、伊红美兰、巧克力和沙保罗培养基,进行分区画线。置37℃、5%CO2培养18~24h。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单个菌落进行纯化。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compact 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

1.3 药敏实验

将分离到的病原菌溶解于无菌生理盐水,制成0.5麦氏单位的混悬液,涂布于MH琼脂,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试验方法与结果判读标准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原NCCLS) 2008年版规定进行。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肺炎克雷伯菌产酶株ATCC700603。对所分离到的菌株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5.4软件进行菌株及耐药性分析统计。

2 结果

60例送检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菌株42株,其中G+菌株25株,表皮葡萄球菌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肺炎链球菌3株,G-菌株17株,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流感嗜血杆菌、恶臭假单胞菌各3株。详见表1。

由表2可知:在慢性鼻-鼻窦炎常见菌谱中,敏感的抗生素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的抗生素依次为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其中对G+球菌敏感的抗生素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对G-菌敏感的抗生素依次为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氨曲南、左氧氟沙星。

3 讨论

本研究中试验组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鼻-鼻窦炎感染细菌主要为G+球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肺炎链球菌较少,与文献报道一致,G-菌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未检出大肠埃希菌,与文献报道不一致[2,3,4,5]。

表皮葡萄球菌是广泛存在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疗技术的进步,该菌已成为慢性鼻-鼻窦炎的常见致病菌。本组的药敏试验结果证实,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唑林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对头胞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呋辛、亚胺培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主要是与它产生β-内酰胺酶有关,故考虑为表皮葡菌球菌感染所致慢性鼻-鼻窦炎时,应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再根据药敏结果和临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

在慢性鼻-鼻窦炎常见菌谱的药物敏感试验中,对G+球菌敏感的抗生素依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对G-菌敏感的抗生素依次为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氨曲南、左氧氟沙星,故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宜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然后根据致病菌特点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如未能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应首选对革兰阳性和阴性需氧菌均有较高抗菌活性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呋辛等,而亚胺培南等抗菌活性更强更广的抗生素则可作为严重鼻窦感染或鼻窦炎并发症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44 (1) :6-7.

[2]赵运华, 刘学兵.1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42) :37-38.

[3]Chan J, Hadely J.The microbiology of chronic rhinsinusitis:resultsof acommunity surveillance study[J].Ear Nose Throat J, 2001, 80 (3) :143-145.

[4]Araujo E, Palombini BC, Cantarelli V.Microbiology of middle meatus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J].Am J Rhinol, 2003, 17 (1) :9-15.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选择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通过急性盐水负荷试验所筛查出来的180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0例, 女60例, 年龄24~65 (48.6±8.1) 岁, 78例为2级高血压患者, 102例为1级高血压患者。病程1~23年。通过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以及病史询问, 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其它的一些疾病, 所有患者在试验前2w均服用了降压类药物。

1.2 方法

(1) 盐敏感性判断:上午9:00开始对患者给予急性盐水负荷试验, 让患者静卧20min后, 对其血压进行多次测量, 取其平均值作为试验前的血压值。在4h后对患者给予2000ml 0.9%氯化钠静脉注射, 2h后对患者给予40mg速尿口服, 从试验开始到服用速尿后的2h, 每间隔1h, 对患者给予1次血压检测。如果患者的平均血压在盐负荷试验后有所升高与在口服速尿后2h比服用前下降的总和≥1.33千帕, 则可以将其判定为盐敏感者。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早晚各给予1次依苏片 (5mg/次) 和硝苯地平缓释片 (10mg/次) 治疗, 观察组患者早上给予1次武力都 (1片/次) 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对比应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对比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压参数变化

见表1、2。

注:与给药前相比, P<0.05

注:与给药前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的日均药费

对照组患者的日平均药费为3.513元, 观察组为0.725元, 两组存在较大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有研究资料表明,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表现在细胞膜的功能以及结构的改变, 使得信息传导以及离子运转出现异常的情况, 过多的盐分摄入就会对细胞膜的主动运转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2]。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其降压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患者的日平均药费存在较大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3,4]。

从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每天对患者给予1次武力都治疗, 不仅可以达到降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目的, 而且还具有费用低廉、服用方便、安全性好等优点[5,6]。因此, 在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首先要对其盐敏感性进行判断, 对于盐敏感性过高的患者, 最好选择武力都来对其进行治疗。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还可以降低治疗过程中所需的费用[7]。

参考文献

[1]侯丽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盐敏感性肥胖型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9) :4119-4121.

[2]华琦, 任海荣.正确认识高盐和高血压[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5) :617-625.

[3]Du W, Yang JA robust Hough transform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the radiation centers of circular and rectangular fields withsubpixel accuracy[J].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09, 54 (3) :555-567.

[4]Mulvany, MJ.Small artery remodelling in hypertension:causes, 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Medical&Bio-logical Engineering&Computing, 2008, 46 (5) :461-467.

[5]Reisin E, Jack AV.Obesity and hypertension:mechanisms, cardio-renal 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J].The Medical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9, 93 (3) :733-751.

[6]Jain A, Jain SK.In vitro and cell uptake studies for targeting ofligand anchored nanoparticles for colon tumor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8, 35 (5) :404-416.

药物敏感性实验 篇4

1 药敏纸片的制备

(1)选用质地均匀、吸水力强的滤纸 (如国产新华1号滤纸) ,印上药物名称,然后用打孔机打成直径6mm的圆纸片,置于干净的小西林瓶内,压线后瓶口以单层牛皮纸包扎。经15磅20min高压灭菌,置于超净工作台内,将灭菌纸片倾倒于灭菌90mm培养皿,均匀铺开,然后置于60℃干燥箱内充分干燥。

(2)在超净工作台内,将纸片倾斜于培养皿一角,然后按每100张纸片加入一种抗菌药物1ml,用灭过菌的小镊子翻动纸片,使各纸片充分浸透药液,翻动纸片时不能将纸片搅烂。同时在培养皿上记录药物名称,浸泡0.5h后,将培养皿放平后,用小镊子将纸片在培养皿内均匀铺开,置37℃温箱内干燥,干燥后即可在超净工作台内装瓶,密塞,如有条件可真空干燥。置阴暗干燥处存放,避免受潮,有效期3~6个月。

(3)各种抗菌素纸片的制备:青霉素: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0000u/ml,吸取1ml加甲醇9ml即成。每片含药量10IU。链霉素:称取原药10mg,加无菌生理盐水1ml混匀,再加75%的甲醇9ml,即成。每片含药量10µg。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称取原药10mg,加0.9%甘氨酸钠1ml,再加p H3.6甲醇9ml即成。每片含药量10µg。新霉素、新生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呋喃西林:称取原药10mg,加无菌生理盐水1ml,再加甲醇9ml混匀即成。氯霉素、合霉素、红霉素:称取原药10mg,加甲醇10ml即成。每片含药量10µg。卡那霉素:称取原药10g加无菌生理盐水1ml混匀再加50%的甲醇9ml混匀即成。每片含药量10µg。粘菌素: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000000IU/ml取1ml加甲醇9ml混匀即成。每片含药量10IU。磺胺类药物:称取原药10mg加甲醇10ml混匀。每片要含量100µg。

2 药敏试验操作步骤

2.1 涂菌

用灭菌棉花棒蘸取试验菌涂布于培养基表面,倒置37℃温箱中20min,使培养基表面干燥。

2.2 放纸片

将各种抗菌素纸片放置于培养基表面,用灭菌小镊子轻压,使其紧贴于培养基上,置4℃冰箱中放置2~4h,再取出置37℃温箱内培养16~24h。

2.3 测抑菌圈直径

取出培养皿,测量各纸片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准确到0.1mm。

3 影响药敏结果的因素

3.1 培养基

应根据试验菌的营养需要进行配制。倾注平板时,厚度合适 (约5~6mm) ,不可太薄,一般90mm直径的培养皿,倾注培养基18~20ml为宜。培养基内应尽量避免有抗菌药物的拮抗物质,如钙、镁离子能减低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活性,胸腺嘧啶核苷和对氨苯甲酸 (PABA) 能拮抗磺胺药和TMP的活性。

3.2 细菌接种量

细菌接种量应恒定,如太多,抑菌圈变小,能产酶的菌株更可破坏药物的抗菌活性。

3.3 药物浓度

药物的浓度和总量直接影响抑菌试验的结果,需精确配制。商品药应严格按照其推荐治疗量配制。

3.4培养时间

一般培养温度和时间为37℃8~18h,有些抗菌药扩散慢如多粘菌素,可将已放好抗菌药的平板培养基,先置4℃冰箱内2~4h,使抗菌药预扩散,然后再放37℃温箱中培养,可以推迟细菌的生长,而得到较大的抑菌圈。

4 应用

药物敏感性实验 篇5

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药物敏感性,方法学

耐药结核病是结核病控制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国内外关于耐药情况的报道很多, 但由于药敏方法常有差异, 耐药水平可比性仍存争议。绝对浓度法被国内很多结核病实验室采用, 但该方法与目前WHO推荐的1%比例法在药物临界浓度、试验方法和判别标准都有较大不同。本文通过同时用绝对浓度法、比例法对2946株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进行测定, 比较了两种方法耐药性的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菌株:2006年03月至2006年12月间, 本实验室试验的涂阳肺结核患者痰标本临床分离株2946株, 经对硝基苯甲酸 (PNB) 、噻吩-2-抗结核药物纯品:异烟肼 (INH) 、链霉素 (SM) 、乙胺丁醇 (EMB) 、利福平 (RFP) 纯粉, 为上海五洲制药厂产品。

1.2 方法

1.2.1 培养基制备 基础培养基:为无淀粉改良罗氏培养基, 制备方法按照《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1] (以下简称《规程》) 进行。含药培养基:RFP、EMB、SM和INH溶解、稀释浓度均参照《规程》。试验步骤:2946株结核分支杆菌分别用绝对浓度法和比例法测试其药物敏感性。菌悬液制备:刮取菌龄2~3周的结核分枝杆菌菌落, 配成1 mg/ml菌悬液。绝对浓度法:制备10-2 mg/ml菌悬液, 以灭菌吸管准确吸取菌液0.1 ml, 分别接种于含药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斜面上, 每管接种菌量为10-3 mg, 37℃培养4周后报告结果。低浓度含药培养基分支杆菌未生长者报告敏感 (S) , 生长 (1+) 以上者报告耐药 (R) 。比例法:制备1 mg/ml菌悬液, 用22SWG标准接种环将菌液逐步稀释至10-2和10-4 mg/ml。用22SWG标准接种环分别沾取1满环 (即0.01 ml) 10-2和10-4 mg/ml的菌液, 用划线法均匀接种至对照及含药培养基斜面。最终接种菌量为10-4和10-6 mg。37℃培养4周后观察结果并计算耐药百分比:耐药百分比= (含药培养基上菌落数) / (对照培养基上菌落数) ×100%。若耐药百分比>1%, 则认为受试菌对该药耐药 (R) , <1%判断为敏感 (S) 。

1.2.2 质量控制 每批药敏试验用H37RV做含药培养基质控;本实验室每年均接受一次跨国参比室分枝杆菌试验菌株做室间质控, 均达到标准。

3 结果

3.1 两种方法耐药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用比例法测得的RFP耐药率略低于绝对浓度法。但SM、INH、EMB三种药用比例法测得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绝对浓度法, 耐药率相差分别为:4.41%、6.65%、3.09%。

3.2 两种方法测试药敏符合情况见表2。

注:括号前数字为株数, 括号内数字为率 (%)

从表3可以看出, 用两种方法测得四种药物的结果一致率分别为:97.83%、96.71%、94.30%、92.33%。在两种方法测试结果不一致的菌株中, EMB、SM、INH比例法耐药而绝对浓度法敏感占绝对大的比例, 分别为:3.19%、5.06%、7.16%, 只有RFP比例法敏感绝对浓度法耐药略多于比例法耐药绝对浓度法敏感。虽然两种方法测得结果一致率都在92%以上, 但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别 (P<0.05) 。

3 讨论

比例法测得的SM、INH、EMB三种药耐药率均明显高于绝对浓度法 (P<0.01) , 比例法测得的RFP耐药率低于绝对浓度法 (P<0.05) , 其中INH用两种方法测得的耐药率差别最大, 达到6.65%。因此, 此两种方法测得的耐药率之间无可比性。目前我国现行的绝对浓度法临界药物浓度是在小样本菌株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国外有关标准达成的“协议”性规定, 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以及WHO推荐的浓度[2], 这可能是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比例法与绝对浓度法相比, 在药物临界浓度、试验方法和判别标准都有较大不同, 此方法虽然操作繁琐, 但其试验结果是通过计算活性单位的比值, 即耐药百分比获得的[3], 有准确、客观、直观等优点, 正逐渐被国内外更多实验室采用。这将有利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横向、纵向比较分析, 有利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中国:中国教育文艺出版社, 2006:30-51.

[2]程绍基, 潘毓萱.我国结核菌耐药标准及国际现状.中国防痨杂志, 1996增刊:49-55.

药物敏感性实验 篇6

红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表, 曾被用作军团菌病治疗的首选药物[2]。然而随着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出现而逐渐被取代[3]。Tano等报道新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于抑制和杀灭细胞内军团菌效果更佳, 且副作用较少[1,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多种放线菌属的次级代谢产物, 红霉素作为代表药物在1951年应用于临床, 其后相继有20余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问世[5]。新一代大环内酯类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等) 具有高效、长效、生物利用度好等优点, 引起了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重视。氟喹诺酮类是一种具有超广谱抗菌活性的药物, 因其良好的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而被广泛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喹诺酮类抗生素约占有1/5的抗菌药物市场[6]。近年来, 喹诺酮类抗生素被用于治疗军团菌病, 并且与红霉素、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细胞内及细胞外对军团菌的作用及药效进作了分析比较[4,7,8]。

1 杀菌作用机制

抗生素杀菌作用机制主要有4种: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由于军团菌的细胞内寄生特性, 抗生素需到达肺泡细胞内才能更好的杀灭细菌, 彻底治疗军团菌病。因此需选用脂溶性强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利福平等抗生素。

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细菌为原核细胞, 其核蛋白体为70S, 由30S和50S亚基组成, 哺乳动物是真核细胞, 其核蛋白体为80S, 由40S与60S亚基构成, 因而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核蛋白体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 而不影响哺乳动物的核蛋白体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透过细胞膜直接进入菌体内与细菌70S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10,11], 结合的部位在核蛋白体的供位 (P位) , 此位点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链延长阶段所必须, 正在延长中的肽链与肽链相连接的转移核糖核酸 (t-RNA) , 每接受一个新的氨基酸都是在受位 (A位) 接受后移至P位。与t-RNA结合至P位上形成竞争, 同时也阻断了肽链延长, 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目前认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 (DNA gyrase) [12], 从而干扰细菌的DNA复制。DNA回旋酶是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A亚基先将正超螺旋后链切开, B亚基结合ATP并催化其水解, 使DNA的前链经缺口后移, A亚基再将此切口封闭, 形成DNA负超螺旋。喹诺酮类药物则作用于DNA回旋酶A亚基, 通过抑制其切口和封口功能而阻碍细菌DNA合成, 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此类药物的作用靶位除细菌DNA回旋酶外, 还包括拓扑异构酶Ⅳ (topoisomeraseⅣ) [6]。拓扑异构酶Ⅳ主要负责将子代DNA解环连, 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影响子代DNA解环连而干扰DNA复制。另外新喹诺酮类抗生素泰利霉素可抑制拓扑异构酶Ⅱ。因其独特的抗菌机制, 而与其他常用的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2 药物代谢动力学

影响药物脂溶性扩散的因素有很多, (1) 膜面积和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2) 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转运, 反之难跨膜转运。离子障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通过生物膜, 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此现象称为离子障现象。

2.1 大环内酯类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 该类药物在组织与细胞内浓度常较同期血浓度高, 不能以血药浓度为分析基础, 应将感染部位药物浓度或细胞内药物浓度结合MIC进行分析[13]。红霉素口服不易吸收, 需用肠溶片。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后迅速吸收, 生物利用度较高, 体内组织分布广泛, 药效维持时间长。与红霉素相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2.2 喹诺酮类药物代谢动力学

大部分喹诺酮类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血药峰浓度相对较高, 除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外, 其余药物的吸收均达给药量的8 0%~1 0 0%。喹诺酮类可螯合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 如C a2+、Mg2+、Al3+、Zn2+等, 因而不能与含有这些离子的食品和药物同服。喹诺酮类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多数为20%~40%。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 除脑组织外, 绝大多数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 药效强, 副作用小、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14]。

3 军团菌病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研究

3.1 红霉素

红霉素曾一度被用作军团菌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临床上亦有红霉素用于治疗军团菌病的报道[15]。最近,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被推荐为治疗军团菌病的一线药物。因此军团菌对红霉素及新一代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样被许多学者青睐。Tano[4]等在试管内模拟红霉素对人类喉鳞癌HEp-2细胞内军团菌作用, 实验结果红霉素的MIC为0.5mg/L, 生物半衰期为3.4小时。Furuhata[16]等采用E-test法测得不同抗生素的MIC50及MIC90, 其中红霉素MIC50为0.5μg/ml (0.5mg/L) 。Stout[2]采用人类单核细胞系60 (human monocyte cell line, HL-60) 细胞进行军团菌细胞内实验, 红霉素对嗜肺军团菌 (L.pneumophila) MIC为 (0.125–1.0 mg/L) , 对麦氏军团菌 (L.micdadei) ATCC 33218 MIC为1.0mg/L, 对波兹曼军团菌 (L.bozemanii) ATCC 33217MIC为0.125mg/L。可见对于不同种的军团菌红霉素作用有所不同。对细胞内及细胞外军团菌的作用亦不同。

3.2 新大环内酯类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等。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 为一个甲基取代的氮原子加入到红霉素内酯大环中, 故为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作用于体外军团菌MIC为0.5mg/L, 而作用于Mono Mac 6细胞内的军团菌, 其浓度在0.125mg/L时即可有效抑制军团菌在细胞内的复制[17]。同样细胞内实验采用头孢唑肟, 亚胺培南, 克拉维酸则没有任何效果[17]。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是一种广谱、高效的半合成红霉素。与红霉素比较具有口服吸收良好, 对酸稳定, 组织药物浓度高, 抗菌力强, 半衰期长, 胃肠道反应较小等优点。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 为半合成的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基本上与红霉素相仿,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红霉素略差, 对嗜肺军团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强。口服吸收好, 血药峰浓度 (Cmax) 高, 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比较, 罗红霉素的半衰期较长, 末端血浆t1/2大于12h, 而且具有组织渗透性强等优点[18]。泰利霉素为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耐药菌非常有效。目前军团菌的耐药菌株临床上并未发现, 仅试管内抗生素诱导实验有耐药基因的出现[6]。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在不久的将来耐药菌株是否会在临床上出现呢?

许多研究表明在抑制和杀灭军团菌方面,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足, 且副作用较小。早在1998年Stout等对红霉素及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内的军团菌进行了研究。结果阿奇霉素对于细胞内军团菌 (嗜肺军团菌、麦氏军团菌、波兹曼军团菌) 抑制作用均大于红霉素[2]。其余新大环内酯类活性相对阿奇霉素较低。Bobyleva[19]等对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一次军团菌爆发流行的202例病人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结果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军团菌病有效且未给病人留下不良反应。

3.3 喹诺酮类抗生素

近年来军团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常常看到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影子。由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受BCYE-α培养基中碳粉影响较大[7], 因此用该培养基作为基质进行的研究得出的数据要经过换算才能更接近真实值。为此科学家们改用试管内模拟细胞实验, 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更加真实可靠。Tano[4]等在试管内模拟抗生素对HEp-2细胞内军团菌的作用, 莫西沙星对试管内HEp-2细胞内军团菌作用MIC为0.0156mg/L。相对红霉素 (0.5mg/L) 较敏感。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治疗军团菌病, 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究竟谁的功效最显著, 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话题。Griffin[20]等通过监测病人的临床稳定性及住院时间对39例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及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军团菌病患者进行测试,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lcó[21]等通过比较临床上53例使用克林霉素, 43例使用阿奇霉素, 18例使用左氧氟沙星的军团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得出类似的结论。即三者对于临床军团菌病患者治疗无差异。Pedro-Botet[22]等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无论是在试管内模拟实验还是动物模拟实验喹诺酮类抗生素都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 且临床病例分析得出喹诺酮类抗生素 (主要是左氧氟沙星) 治疗效果较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好, 患者退烧快, 药物副作用小。新的抗生素仍在源源不断的出现, 无论是试管内模拟实验、动物细胞内模拟实验还是临床病人用药后观察分析, 都引领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

4 小结

军团菌分布广泛, 河流、湖泊、沼泽等无处不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造水系统如自来水管, 空调冷凝塔水等成为军团菌的新的滋生地。军团菌可引起人类军团菌病, 使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2]。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脂溶性强, 组织分布广泛被用于军团菌病的治疗。红霉素曾被作为军团菌病治疗的首选药物。然因红霉素具有口服需用肠溶片助吸收, 药效低, 胃肠道刺激大等缺点而逐渐被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所取代[3]。前面提到Stout的试验, 我们再看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红霉素对比的实验结果:对于嗜肺军团菌, 红霉素 (0.125~1.0mg/L) , 阿奇霉素MIC (0.06~1.0mg/L) , 克拉霉素 (0.03~0.25mg/L) , 罗红霉素 (0.06~0.25 mg/L) 等;对于麦氏军团菌 (L.micdadei) ATCC 33218克拉霉素 (0.125mg/L) , 阿奇霉素 (0.5mg/L) , 罗红霉素与红霉素相当均为1.0mg/L, 对波兹曼军团菌 (L.bozemanii) ATCC 33217, 克拉霉素 (0.03 mg/L) , 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与红霉素相当 (0.125mg/L) [2]。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新的喹诺酮类抗生素问世后, 凭借其抗菌谱广, 药效强, 副作用小、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优点已逐渐占据抗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的众多市场。Griffin[20]和Falcó[21]等研究结果都表明无论是试管内模拟实验、动物细胞内模拟实验还是临床病人用药后观察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军团菌的作用及对军团菌病的治疗都没有多大差异。而Pedro-Botet[22]等研究结果则不然, 无论是在试管内模拟实验还是动物模拟实验喹诺酮类抗生素都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 且临床治疗中喹诺酮类抗生素药效更强, 副作用也较少。然而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现象甚为严重, 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呈增长趋势, 并且各品种间呈交叉耐药, 尤其是大肠杆菌, 对该类药物耐药的菌株已达50%以上。军团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许多研究者参照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诱导拓扑异构酶II编码基因、DNA螺旋酶 (螺旋酶A, 螺旋酶B) 和拓扑异构酶IV编码基因的突变[6,23], 已成功孵育出试管内军团菌耐药菌株。这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红霉素因其口服吸收不良及副作用大已逐渐被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取代, 而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用于军团菌病治疗时临床上并无显著差异, 此外临床上的不正常用药有可能使军团菌基因结构发生变异出现耐药菌株。

摘要:嗜肺军团菌是引起人类军团病的重要病原体, 治疗军团病的首选药物是红霉素。近年来,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被推荐用于军团病的治疗。本文就嗜肺军团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药代动力学及其敏感性做一简要概述。

药物敏感性实验 篇7

目前针对奶牛乳房炎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仍然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但随着药物的不断使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养殖业的发展,更威胁到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试验对沈阳市某奶牛养殖户4 头患乳房炎病牛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测定分离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该养殖户及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1 材料

1. 1 试验动物

沈阳某奶牛散养户4 头乳房炎病牛。乳房炎诊断标准为乳房皮肤发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肿胀; 触诊乳房有大小不均的硬块,疼痛感明显; 体温增高,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患牛有踢人、逃避现象; 乳汁呈黄色或灰白色,内有絮状物,严重时乳中带脓、血或为水样乳。

1. 2 培养基

营养肉汤( NB) 、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高盐甘露醇琼脂培养基,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改良爱德华琼脂基础培养基,购自青岛高科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 3 生化鉴定管

肠杆菌科生化常规鉴定管、葡萄球菌属生化鉴定管、链球菌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 4 抗菌药物敏感纸片

氨苄西林( 10 μg /片) 、链霉素( 10 μg /片) 、磺胺甲基异恶唑( 300 μg /片) 、卡那霉素( 30 μg /片) 、磺胺异恶唑( 300 μg /片) 、四环素( 30 μg /片) 、青霉素( 10 IU/片) 、庆大霉素( 10 μg /片) 、恩诺沙星( 50 μg /片) 、红霉素( 15 μg /片) ,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 方法

2. 1 样品采集

用温水清洗采样乳头及乳区,再用75% 的乙醇棉球对乳头及采样者的手指进行消毒。弃去头3 把奶,用无菌离心管采集3 m L乳样,密封于4 ℃保存。

2. 2 病原菌初步分离

按照培养基使用说明书要求制作麦康凯培养基、高盐甘露醇培养基及改良爱德华培养基,于37 ℃ 倒置过夜,检菌合格后备用。其中改良爱德华培养基需加入5% 的自制脱纤维兔血。

用三角玻璃棒将乳样均匀涂于三种培养基上,每个培养基上涂1 m L乳样,涂抹均匀后正置片刻,待其完全吸收后于37 ℃下倒置培养。观察各鉴别培养基中的典型菌落,挑取麦康凯培养基中圆形具有红色金属光泽的菌落、高盐甘露醇培养基中圆形金黄色菌落、改良爱德华培养基中米粒大小圆形具有灰白色金属光泽的菌落,初步分离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将上述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在37 ℃ 下恒温振荡培养箱中180 r/min培养8 ~ 12 h,然后于30% 甘油中- 20 ℃ 保存。

2. 3 病原菌生化鉴定

将初步分离的病原菌分别接种于肠杆菌科生化常规鉴定管、葡萄球菌属生化鉴定管、链球菌细菌生化编码鉴定管中,37 ℃孵育18 ~ 24 h后观察结果,根据鉴定结果表或编码鉴定手册判定细菌的种类。

2. 4 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将经生化鉴定后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接种于3 m L营养肉汤中( 扩增链球菌的营养肉汤加入5% 的胎牛血清) ,37 ℃ 培养18 h。用灭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均匀涂抹于检菌合格的琼脂平板上( 链球菌涂抹于5% 的血液琼脂平板中) ,正置待其完全干燥吸收后,用灭菌镊子夹取抗菌药物敏感纸片间隔一定距离均匀平贴于平板上,37 ℃ 过夜培养。测量抑菌环直径,判定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药物敏感性判定标准见表1。

注: 肩注e为大肠杆菌解释标准; 肩注s为葡萄球菌解释标准; 肩注r为链球菌解释标准; 无肩注为通用解释标准。

3 结果

3. 1 奶牛乳房炎患病率

该散养户共养殖泌乳期奶牛20 头,4 头为患病牛,其中2 头为2 个乳区患病,2 头为1 个乳区患病。乳房炎患病率为20% ,乳区阳性率为7. 5% 。

3. 2 病原菌分离结果

经病原菌初筛及生化反应管鉴定,从4 头患乳房炎奶牛的6 份乳样中共分离出链球菌6 株( 23. 1% ) 、大肠杆菌8 株( 30. 8% ) 、葡萄球菌12 株( 46. 2% ) 。在12 株葡萄球菌中,10 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 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 株为腐生葡萄球菌。病原菌分离结果见表2。

3. 3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病原菌分离株对受试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链球菌对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在16. 7% ~ 100% 之间; 大肠杆菌对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在0 ~ 100% 之间; 葡萄球菌对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在8. 3% ~ 100% 之间,具体结果见表3。

分析结果可知,乳房炎链球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较为敏感,对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卡那霉素、四环素及红霉素耐药率较高; 乳房炎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最敏感,对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率较高; 乳房炎葡萄球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敏感,对氨苄西林、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四环素耐药率较高。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对80% 的受试药物均有较高耐药性。

%

4 结论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随着药物的不断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给疾病的治疗及预防造成的新的困难[4]。试验对沈阳某奶牛养殖户进行乳房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耐药性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该养殖户病原菌链球菌分离率为23. 1% ,大肠杆菌分离率为30. 8% ,葡萄球菌分离率为46. 2%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大肠杆菌分离率较高[5,6],链球菌分离率较低,但主要致病菌均为葡萄球菌,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养殖户奶牛乳房炎病原菌中链球菌耐药水平最高,与其他文献[7]报道的大部分地区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的结果不同。建议该养殖户可根据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如庆大霉素等敏感药物进行乳房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倪春霞,蒲万霞,胡永浩,等.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2):20-24.

[2]王玲,李宏胜,王正兵,等.规模化奶牛养殖区奶牛乳房炎的调查及病因分析[J].中国乳业,2010(10):50-53.

[3]甘露,李姝,徐君,等.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和PCR方法快速鉴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35(4):344-350.

[4]郭梦尧,王洪海,王国卿,等.奶牛乳房炎的病例机制及中药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0):92-95.

[5]罗超应,胡振英,郑继方.奶牛乳房炎的复杂性及其对传统科学观念的挑战[J].中国兽医学报,2009,29(1):117-120.

[6]寨鸿瑞,田甜,朱伟,等.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132-134.

上一篇: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规划下一篇:变频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