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研究

2025-01-23

敏感性研究(精选12篇)

敏感性研究 篇1

一、引言

胡文仲 (1999:186-187) 曾在1990年对在中国7所高校工作的英语为母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92%的教师承认他们和中国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异, 并认为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应成为教学的一个目标。Thomas (1983:96-97) 指出:“语法结构的错误受话者很容易发现, 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并可以谅解。但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者不友好, 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会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Kasper和Rose (2002:96) 也认为:“目的语与母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也是目的语语用特征的一部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越高, 就可以使言语在特定的场合下、特定语境中得体, 从而减少语用失误。”因此, 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对于减少语用失误, 避免中外之间造成不良感情并使交际得以成功有重要的意义, 应成为英语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将分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阐述文化差异敏感性概念及要素, 进而探讨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的途径及策略。

二、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Tylor (1903)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将文化定义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以后, 文化的概念层出不穷, 其中Triandis (1983:306) 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 其中有物质成分 (工具、道路、大楼、美术作品) 、机构 (政府系统、学校、军队) 、主观成分 (信仰、爱好、角色、知觉、价值) , 这些成分是相互联系的。他还指出, 将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区别出来的重要标准是“交往机会”。交往的一方说的一种语言, 另一方的人们能理解吗?交往双方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吗?交往的双方生活于世界的同一地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交往双方就有同一种文化。如果任何一个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交往双方可能有两种以上的文化。由此可见, 语言、时间、地点都能导致非常不同的文化结构进而导致文化差异的产生。

三、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概念及要素

在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概念及要素方面, 国外的Bennett (1986) 、Ruben (1989) 、Bhawuk和Brislin (1992) 、Thomas (2003) , 国内的刘显才 (2004) 、樊习英和周荣辉 (2007) 等都进行过阐述。

通过对比中外学者的阐述, 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文化差异敏感性讨论多着眼于有碍交际因素的理解把握和识别, 而国外学者的落脚点在于信息转换、思想开放与灵活对文化的接受。在此基础上, 笔者将文化差异敏感性概括为:它是在交际过程中, 个体利用自身建构的文化模式对相对自身不同文化的感知、识别、判断、正确归因及适应, 并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适当调整行为准备状态的一种能力。它的要素包含个体对文化输入的积累及文化模式的建构, 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识别、判断与正确归因, 个体对文化差异的适应及根据交际语境的要求适当调整行为的准备状态。因此, 文化差异敏感性不仅仅是由文化知识来衡量, 而且由心理认知技能、情感与行为准备的调整能力来衡量。文化差异敏感性不仅在各异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中体现, 而且也在个人与个人的交往、主流文化群体与共生文化群体的交往、主流文化下的共生文化群体之间的交往中体现。它不仅仅是个文化范畴, 也是社会范畴, 还是个人心理认知及行为能力的范畴。

四、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的途径及策略

(一) 个体对文化输入的积累与文化模式的建构

1. 文化输入的积累

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意识地输入并积累:

1) 学习谚语

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经验的总结, 是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的反映。Seidensticker (1987:8) 认为, “谚语表达的事物人们都认为很重要, 人们容易记住谚语的表达方式, 谚语是文化价值的体现”。由于谚语容易学习, 大量重复, 很快能成为个人信念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 对自己国家、目标语国家及目标语交际发生的第三方国家的谚语的掌握都有助于文化的积累。

2) 阅读童话故事、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反映人们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 反映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等。每种文化都包含成千上万的传说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基本的文化价值。神话故事中由于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诸如对生命、死亡、关系、自然、喜好等方面的看法, 人们常用它来作为文化教学的有效工具 (Samovar 2000:39) 。

3) 鉴赏艺术品

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参观一次就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是传承文化的另一种方法。人类学家Nanda (1994:403) 指出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艺术是交际的象征方式, 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交际、展示、强调文化主题和价值的重要性。”通过鉴赏艺术品, 人们了解自身、了解文化、了解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仅学会鉴赏本民族艺术品而且学会鉴赏异民族艺术品, 这对文化积累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接触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不仅仅具有娱乐功能, 而且具有教化功能。Delgado (1993:12) 概括了大众媒体的作用:“大众媒体通过塑造我们的经历, 在人际交往层面上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我们谈论的内容”。各种文化可以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 重复并强调各类信息, 人们通过接触媒体传递的各类信息来接触文化进而亲身体验文化、直观地了解文化。

文化除了通过有意识地输入, 还可在家庭或地区范围内无意识地输入。在一些环境里, 取得食物如果是通过相对独立的活动 (如一个人捕鱼或采集食品) 或一个人独自工作能最有效地开展工作 (如工业化国家里创造性的专业人员) , 父母倾向于宽厚地抚养孩子, 鼓励孩子探索, 喜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创造性的孩子。在另一些环境里, 如果只有多人联合起来才能得到食品 (如要得到食品就要挖掘灌渠) , 或者只有几个人协同才能开展工作 (如在工业化国家的工厂里) , 父母则倾向于严厉地抚养孩子, 强调服从权威, 父母喜爱驯服、顺从的孩子。以上表明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 文化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无意识地输入。

2. 个体文化模式的建构

Triandis (1983) 认为, 交往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 处于不同的时期, 位于不同的地区, 都会导致不同的文化结构, 进而导致文化差异的产生。笔者认为, 构成社会或地区最小的单位是家庭, 不同的家庭诞生认知水平各异的个体, 即使是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处于同一时期、位于同一地区但不同的家庭中, 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对同一文化的输入积累后进行文化知识内化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 对个体光是进行文化输入的积累对于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是不够的, 还应在对文化知识内化的同时从主观认知层面及现实基础层面建构包含性格、知识与能力、信念、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在内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如图1所示:

(二) 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识别、判断与正确归因

个体文化模式的建构为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参照物, 而个体还需要发展对文化差异进行感知、识别、判断与正确归因的能力。如上文所述, 不同的家庭诞生认知水平各异的个体。个体心理活动能力存在着先天的差异, 而且胎儿期的一些因素, 如母亲的营养状况、焦虑的水平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此外, Berry (1969) 探讨了生态环境和生存经济的性质在“认知型态”分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知觉测验可以测量认知的型态, 这种型态表现为场依赖型与场独立型。个体依赖环境提供的信息、较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 这种情况属于场依赖型, 相反情况则属于场独立型。不同的“认知型态”影响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感知。

在对文化差异的识别与判断中, 联想思维的作用不可忽视。Cole (1972:1066-1084) 认为, “借助于熟悉的文化材料使用量表或问卷, 文化差异通常可以控制到最低限度”。例如, 未受过教育的Kpelle人在回忆测试项目时, 如果与自己传统的民间故事相联系, 回忆的成绩就大大提高。因此, 胎儿期因素、个体教育方式、联想思维等因素对个体对文化差异感知、识别、判断与正确归因都有重大影响。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过程也是培养个体在交往中利用所构成的文化模式对相对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的快速识别并及时联系相关进行判断的过程。

交际双方利用掌握的文化知识与建构的文化模式对文化差异的感知、识别、判断、正确归因的步骤。如图2所示:

交际一方感知另一文化之初带来的范畴称之为外加的etics (imposed etics) 。交际者在利用外加的etics感知另一文化时谨慎地对新异的甚至相反的材料保持开放态度, 参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对外加的etics进行修订, 直至与另一文化的纯粹的emics观点完全吻合。如果此时仍能保持原范畴的外来特性, 那么就说明这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有某种共同的范围和概念, 由此可以建立一种推导的etics (derived etics) 。这种推导的etics就是可用于有效地比较这一种不同文化模式的描述性框架。然后再将此推导的etics作为外加的etics用于比较第三种文化, 重复上述过程便可得出适用于三种文化的推导的etics框架。对所有可比较的文化模式重复此程序, 就可以得到对最初那个特定文化模式的超文化普遍性的描述。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试图证明不同文化间不存在差异的方法比寻求差异的方法更富有成效, 也就是说, 我们提倡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的主要目的应为寻求跨文化的相似性与普遍性而不是纯粹比较差异。

(三) 个体对文化差异的适应和根据交际语境的要求适当调整行为的准备状态

个体已获得文化知识及建构了文化模式, 并能对文化差异进行感知、识别、判断与归因, 但如果对文化差异持不同的态度, 文化差异敏感性培养程度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 要培养较强的文化差异敏感性, 个体对文化差异应采取主动适应的态度及整合的模式。Berry (1988) 对文化适应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首先他认为在文化适应的结构中要区别不同的水平, 即总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和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 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组织在总体变化上是非常频繁的, 相反, 在个体水平上, 行为、价值观、态度等的适应文化并不是和总体的适应变化完全同步。也就是说, 不是每一个文化适应的个体都参与总体的变化, 个体的文化适应也不是以相同的程度和相同的方式进行的。Macionis (1998) 曾通过U形曲线来表明文化适应过程的几个阶段。如图3所示。

在上述几个过程中应尽快缩短冲突期, 加速进入恢复期与适应期。文化人类学家大量的田野调查的资料显示, 个体对文化适应方式通常有四种模式:同化 (assimilation) 模式、分离 (separation) 模式、整合 (integration) 模式和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 模式。如图4所示:

我们认为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个体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是积极主动的, 既不是力图使自己融于异文化中的同化模式, 也不是力图避免同异文化接触的分离模式, 更不是既无兴趣保持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愿与异文化接触的边缘化模式, 而是既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又要同异文化保持接触的整合模式。

从对文化差异的适应的整合模式到交际发生前的行为还存在一个行为准备调整的过程, 不同的适应模式就有不同的行为准备调整过程。行为的许多方面随着文化适应的进程发生变化。Berry (1988:491-511) 提出了一个不同文化适应模式与行为变化程度的关系图。如图5所示:

在上图的纵轴上, 越高说明文化和行为变化相关程度越大, 越低说明变化程度越小。从横轴来看, 文化接触的程度从准备到初步的接触进入冲突阶段, 有时冲突导致危机, 危机之后便是三种可能的文化适应模式, 即同化、整合和分离。在同化模式中, 行为的变化最大;在分离模式中, 行为变化最小;在边缘化模式中, 个体悬浮于两种文化之间, 常常处在个人与社会冲突的状态。我们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 提倡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所导致的行为准备调整应在个体文化、本族文化与异文化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培养。文化差异不仅存在于异族之间, 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 主流文化群体与共生文化群体之间、共生文化群体相互之间。文化差异敏感性也不是一个静态的事物,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发展的连续体, 具有迁移性, 光靠进行文化导入来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结合不同的个体的实际经历、生态环境、生存经济进行研究。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过程是一个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集文化输入积累、文化模式建构、个体对文化差异认知及对行为调整于一体的动态的过程, 它不仅是个文化范畴, 也是个社会范畴, 还是心理认知及行为能力范畴。当然, 在培养的过程中, 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比较差异, 而更应寻求文化间的相似性与普遍性, 也不能过分强调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可教性, 而更应强调个体对文化差异情感内化及行为准备调整的可行性。

敏感性研究 篇2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株的离子束辐射敏感性研究

选取一株由离子束辐照诱变获得的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株,研究其在不同离子辐照剂量范围的辐射敏感性.结果发现,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株因其线粒体及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在离子束辐照时,在低剂量区域表现出较高辐射敏感性,在高剂量区则表现出对于辐射的抗性.

作 者:毛淑红 靳根明 卫增泉 颉红梅 MAO Shu-hong JIN Gen-ming WEI Zeng-quan XIE Hong-mei  作者单位:毛淑红,MAO Shu-hong(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靳根明,卫增泉,颉红梅,JIN Gen-ming,WEI Zeng-quan,XIE Hong-mei(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原子核物理评论  ISTIC PKU英文刊名:NUCLEAR PHYSICS REVIEW 年,卷(期): 23(3) 分类号:Q937 关键词:呼吸缺陷型   线粒体DNA   细胞凋亡   辐射敏感性  

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篇3

敏感性问题是指机构、组织或个人由于经济、安全、形象等原因不宜或拒绝让外部知晓的问题,如政府机密、企业商务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性问题一般具有隐秘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用一般的调查技术难以获得有效的数据资料,若采用直接调查的方法,调查者将得不到可靠的样本数据,无法作出可靠的推断,就会产生无法控制的非抽样误差。因此研究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调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何获得可靠的样本信息是研究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方法的关键,处理敏感性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设计过于复杂的模型,而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消除被调查者的担忧与顾虑,达到提高调查数据可靠性的目的。

1965年Warner提出了敏感性问题的随机化回答调查方法。随机化回答是指在调查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以预定的概率p来回答敏感性问题,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从而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该方法是设置一随机化装置,让被调查者根据随机化结果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如调查某校学生的作弊率,向被调查者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你在考试中作过弊吗?

问题2:你从未在考试中作过弊吗?

被调查者随机抽取一个问题回答,调查员不知道每个人具体回答的是哪个问题,但回答问题1的人占的比例p是事先确定的。当被调查者抽到的问题与自己的情况一致时,回答“是”;相反时回答“否”,调查者只知道最后的回答结果,从而起到了为被调查者保密的效果。

由于在Warner的方法中所提的两个问题都具有敏感性特征,被调查者可能仍存戒心。不予配合,而且回答问题的被调查者占的比例不能为1/2。因此,统计学家在Warne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随机化回答调查方法,1967年Simmons提出了用无关问题y去替代Warner模型中的对立问题,使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无关问题发生的概率是待定的。估计量的估计偏误会引起敏感性问题所占的比例的估计量的估计偏误,导致总的误差增大;1969年Greenberg提出了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的无关问题随机化回答方法;1971年Moors针对具有两项选择的敏感性问题提出了双样本随机化回答模型,从总体中抽取两个相互独立的样本,第一个样本使用随机化回答,第二个样本直接回答无关问题,该模型进一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1973年Greenberg针对Simmons模型中无关问题的概率未知的情况下,提出了双无关问题的双样本随机化回答模型,在该模型的随机化调查中,每一样本的被调查者均需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被调查者使用随机化装置选择的问题;一个是调查者直接询问的无关的非敏感性问题;1977年K·Jakhasi和H·Sahasegawa提出了隐含的随机化回答模型,这一模型操作简单,不需使用任何随机化实验装置,又不失随机的特性;2000年Sargin-der等人对Moors模型作了改进。提出了相关样本下的随机化回答方法;2000年Padmawar等人提出数量特征敏感性问题的随机变量和模型;2004年Kim等人提出了多样本下的Wamer模型。

二、敏感性问题抽样调查的模型设计

根据抽样调查的理论,随机化回答模型一般应符合以下的条件:

首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对被调查者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被调查者的合作程度就越高,取得的调查数据就越真实;否则,被调查者就会拒绝回答或作出错误的回答,从而增大由错误信息引起的误差。在新建立的随机化回答模型中,应尽量使被调查者对所提问题回答“是”或“否”的概率基本相同。以使被调查者认为调查者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推测被调查者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敏感性特征的概率接近于1/2,从而,消除了被调查者的顾虑。

其次,估计量应具有较小的误差。对于随机化回答模型,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同一个目标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模型会产生不同的抽样误差,抽样误差越少,估计的精度也就越高,调查才有实际意义。

最后,建立的随机化回答模型要简便易行,模型越简单,实施越方便,工作量就越少,调查的费用就越少,同时,也易于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避免回答差错。在建立随机化回答模型时,我们应首先考虑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有时甚至宁愿牺牲某些精度来换取被调查者的配合,只有这样。被调查者才会作出真实的回答,调查者取得的数据才可靠。敏感性问题的随机化回答技术的宗旨是尽可能地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并使估计量的方差尽可能地小,建立的模型必须首先考虑是否能消除被调查者的担忧,在此基础上,使得调查的误差尽可能的少。

三、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调查方法的展望

由于敏感性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在进行敏感性问题的随机化调查时,往往要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每一个调查人员必须准确掌握随机化回答模型的原理,同时,要让被调查者对随机化装置进行确认,使每一个被调查者确信调查人员无法从其回答中推断自己对敏感性问题的真实回答。随机化回答抽样调查的时间过长,费用增大,不利于在实践中推广,有时被查者并未理解或不相信这种方法。使得敏感性问题的随机化回答调查法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敏感性问题的抽样调查,Warner首先提出了随机化回答技术,此后,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抽样调查方法。方法一是Simith等人1974年提出的“区组化总计回答技术”,它不是让被调查者根据随机化装置来决定回答哪个问题,而是将问题进行随机化,最简单的二元回答的情况下,把问题分为二类,一类包含敏感性问题和几个非敏感性问题;第二类仅有敏感性问题,在调查中只要求被调查者提供问卷中所答问题的答案之和,这样既可以对敏感性问题的答案保密,又可以根据两类问卷中平均总量的差异进行估计。方法二是Oh和Scheuren 1983年提出的“拟随机化回答技术”,它建立在被调查的总体可以分为回答层和无回答层的假设上,对回答层的每个个体来说,所调查的问题并不存在敏感性,被调查者以概率1真实回答敏感性问题;无回答层的个体以概率p随机化回答敏感性问题,由二层的估计量对总体敏感性问题进行估计。方法三是涂光华和马岚提出的“分层弱化模型”,它根据敏感性调查的不同目的,研究造成该调查问题为敏感性问题的原因,由此选择与之相关的非敏感分层标志以划分不同的调查层,再根据每层被调查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或性格特征相应设计分层弱化或非弱化的敏感性问题,达到降低敏感性问题的敏感度争取被调查者合作的目的。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风险控制研究 篇4

一、利润敏感性分析的含义及作用

利润敏感性分析就是研究当制约利润的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化时对利润所产生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 对利润影响大的因素利润灵敏度就高, 对利润影响小的因素利润灵敏度就低。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更应当关注利润灵敏度高的影响因素, 因为它对经营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要。所谓经营风险是指企业预期未来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收益是指息税前的利润, 因此在不考虑资本结构对经营收益的影响前提下, 影响企业经营收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和固定成本四个因素。通过对影响企业经营的敏感性因素具体分析, 可以知道各因素的敏感性程度的强弱, 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对各因素不确定性程度的强弱加以控制, 实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具体体现在:

(一) 有利于确定影响利润的敏感因素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利润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 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利润的实现产生影响, 敏感因素是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 在找出敏感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 控制其变化范围和幅度, 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二) 有利于测算各因素的利润灵敏度和临界变化范围, 判断风险状况

影响利润参数的临界变化范围越宽, 利润下降到临界点的可能性就越小, 其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反之, 当影响利润的参数的临界变化范围越小, 不确定因素稍微变化, 利润就有可能降到临界点以下, 风险就大, 提醒企业经营者要注意风险控制。

(三) 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

影响利润的各因素中, 单价是灵敏度最高的, 单价的变化会引起利润以几倍于单价变化的速度发生变化。其次是单位变动成本和销量, 最低的是固定成本。在经济决策中, 应有效采用定价策略。如果价格下调带来的利润损失, 若不能通过扩大销售量或降低单位成本予以更大程度的补偿, 企业的整体利润肯定会下降, 目标利润难以实现。如果价格上涨应尽可能地抑制销量的大幅缩减和成本的大幅上升, 否则目标利润同样难以实现。

二、影响利润灵敏度指标的分析

(一) 单一因素敏感性分析

单一因素敏感性分析是指对单一不确定因素变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在分析中假定各相关因素不变, 考虑某一因素变动对最终经济效益的影响。当影响利润的任一因素 (假定为第i个因素) 以任意幅度和任意方向变动 (假定变动率为Ki=Di%, Di为因素变动百分比) 时, 可以利用事先测算出来的因素利润灵敏度指标Si预测出某一因素变动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任意第i个因素的利润灵敏度指标 (Si) =该因素的中间变量基数/利润基数×1%=Mi/P×1% (i=1、2、3、4) 。其中Mi为中间变量, 指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计算替代指标。一是中间变量的变动率必须等于因素的变动率。二是中间变量变动额的绝对值必须等于利润的变动额。

某因素变动使利润变动的百分比 (K0) = (-1) 1+i×该因素变动的百分比×该因素灵敏度指标= (-1) 1+i×Di×Si (i=1、2、3、4)

例:某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 单价100元/件, 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 固定成本3 000 000元, 2010年实现销售100 000件, 利润1 000 000元。假定企业的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和固定成本分别上升了5%, 要求计算这四个因素变动后对利润带来的影响。

根据以上资料, 假定1:利润仅受单价p、单位变动成本b、销量x和固定成本a四个因素影响。假定2:为正确反映各因素对利润的影响, 任一因素的变动均不会引起其他三项因素变动。假定3:每个因素变动最终能够导致利润增加。要求正指标的p与x的变动率为增长率, 反指标的b与a的变动率为降低率。假定4:为考察利润受因素变动影响程度的大小, 必须排除各因素变动率不一致的现象, 假定任一因素按同一幅度 (如1%) 变动。即p与x增长1%, b与a降低1%。

第一步:先计算各因素的灵敏度指标:

M1=px=100×100 000=10 000 000 (元) ;M2=bx=60×100000=6 000 000 (元) ;M3=Tcm=cm×x= (100-60) ×100 000=4000000 (元) ;M4=a=3 000 000元;单价的灵敏度 (S1) =10 000000/1000 000×1%=10%;单位变动成本的灵敏度 (S2) =6 000000/1 000 000×1%=6%;销量的灵敏度 (S3) =4 000 000/1 000000×1%=4%;固定成本灵敏度 (S4) =3 000 000/1 000 000×1%=3%。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p的灵敏度指标最高, b的灵敏度指标次之, x的灵敏度指标第三, a的灵敏度指标最低。即企业利润受p的影响最大, 受a的影响最小, 即S1>S2>S3>S4。

第二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利润变动的百分比;K1= (-1) 1+1× (+5) ×10%=50%;K2= (-1) 1+2× (+5) ×6%=-30%;K3= (-1) 1+3× (+5) ×4%=20%;K4= (-1) 1+4× (+5) ×3%=-15%。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 p的变动对利润变动影响最大, b的变动对利润变动影响次之, x的变动对利润变动影响第三, a的变动对利润变动影响最小。同时, 利润变动率随p与x的变动率呈正方向变化, 而随b与a变动率呈反方向变化。

(二)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考察多种因素同时变化对于方案经济效益的影响, 称为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多因素同时变化的设想比单一因素变化的设想更接近于客观实际。当影响利润的任意因素 (假定为第i个因素) 以任意幅度和任意方向同时变动 (假定变动率Ki=Di%, Di为因素变动的百分点) 时, 可以利用事先测算出来的因素利润灵敏度指标Si很方便预测出这种变动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多个因素同时变动后使利润变动的百分比 (K0) = (D1+D3+D1×D3/100) S1- (D2+D3+D2×D3/100) S2-D4×S4。在多个因素共同变动时, 利润变化幅度不等于每个因素单独变化时引起的利润变化幅度简单叠加, 应该在各个因素独立影响基础上再加上p与x、b与a的交叉影响。

三、基于敏感性分析的风险控制对策

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 经营风险的控制应该根据各种经营因素对经营收益不确定性的影响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对策。通常可以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策略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策略。

当只有单因素作用时, 经营风险控制较简单, 可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利”和“损失”。可以采用该因素在现有基础上的敏感性系数去乘该因素最大可能的不利变化程度, 测算经营收益最大可能的下降幅度, 并分析经营收益下降的幅度能否为企业所接受。如果不能接受, 则除加强对该因素变动的控制外, 还需要对该因素的敏感性系数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如果单价为不确定性因素时, 则应该调整定价策略, 提高产品价格。价格变动对经营收益变动影响是最强的, 故价格提高时, 价格的敏感性系数降低, 对于同样的价格不确定性程度, 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降低, 从而企业经营风险下降。二是如果单位变动成本为不确定性因素时, 则应该尽可能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从而使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程度下降。三是如果销量为不确定性因素时, 则应该增加销售量, 可以使销售量的敏感系数降低, 从而降低了经营收益因销量的不确定而变动的程度, 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四是如果固定成本总额为不确定性因素时, 应该尽可能降低固定成本。这样既可以增加经营收益, 又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当多因素共同作用时, 则可以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进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 分析因各因素变化组合对经营收益的影响程度, 确定最优的各因素变化组合, 作为经营风险控制的依据。基于调研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前提下, 企业经营者应该一方面考虑单价和销量因素对经营效益的贡献程度, 即尽可能提高企业营业收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控制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因素, 即尽可能降低成本, 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同时, 对各因素要分清主次, 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敏感性研究 篇5

半干旱区陆面模式参数对水分循环的敏感性研究

植被覆盖对陆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植被覆盖对于交换过程的影响因子很多,关系复杂.作者研究了各种植被因子对陆气之间水分循环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首先通过单点NO-AH模式对吉林通榆农田下垫面土壤和边界层各物理量进行模拟,并与观测结果比较和评价,肯定了单点NOAH模式模拟能力.使用这一模式进行敏感试验,将与植被有关的`参数分别在其取值范围取较大与较小值,比较水分循环各物理量如土壤湿度、土壤蒸发、植被蒸腾等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在各参数中植被气孔阻抗、根系深度、土壤湿度初值和反照率对水分循环的影响较大,而叶面积指数、粗糙度和冠层阻抗则影响较小.

作 者:佟华 刘辉志 赵琳娜 TONG Hua LIU Huizhi ZHAO Linna  作者单位:佟华,赵琳娜,TONG Hua,ZHAO Linna(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刘辉志,LIU Huizh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4(6) 分类号:P463 关键词:植被   陆气间相互作用   水分循环   vegetation   land and atmosphere interaction   water cycle  

氧化锌纳米梭酒精敏感性能的研究 篇6

氧化锌(znO)是一种重要的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室温下禁带宽度为3.37eV,远大于其它金属氧化物,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气体敏感材料,可以对多种氧化或还原性气体具有百万分之一及以上等级的检测能力,特别是当Zno材料纳米化后,使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并且由于纳米尺寸效应引起的高密度表面活性位点的存在,使得纳米材料的灵敏度、选择性、重复性及可靠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endprint

氧化锌(znO)是一种重要的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室温下禁带宽度为3.37eV,远大于其它金属氧化物,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气体敏感材料,可以对多种氧化或还原性气体具有百万分之一及以上等级的检测能力,特别是当Zno材料纳米化后,使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并且由于纳米尺寸效应引起的高密度表面活性位点的存在,使得纳米材料的灵敏度、选择性、重复性及可靠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endprint

氧化锌(znO)是一种重要的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室温下禁带宽度为3.37eV,远大于其它金属氧化物,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气体敏感材料,可以对多种氧化或还原性气体具有百万分之一及以上等级的检测能力,特别是当Zno材料纳米化后,使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并且由于纳米尺寸效应引起的高密度表面活性位点的存在,使得纳米材料的灵敏度、选择性、重复性及可靠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endprint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综述 篇7

一、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成因分析

(一)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尽管绝大多数研究结论都发现了企业投资支出与内部现金流之间显著相关性的存在,但在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成因的探索上,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是由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融资约束问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不足;而另一种解释根据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当企业存在自由现金流时,管理者或控股股东为满足私人利益,倾向过度投资,从而产生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Myers和Majluf(1984)通过对企业内部人融资行为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管理者和现有股东可以利用内部信息,通过溢价发行证券,将新进投资者的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由于外部投资者可以预见这一情况,当企业需要投资项目进行外部融资时,外部投资者就不会投资,或者要求额外补偿。当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过高的时候,企业就会面临十分严峻的融资约束———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得到融资,或被要求付出很高的融资成本。这使得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得不依赖自己的自有资金,从而企业投资对现金流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Greenwald等(1984)研究发现,信息不完全对于资本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根本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是资本的可获得性而不是资本成本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水平,一些前景良好的项目是否可以得到融资就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代理问题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在融资约束解释中,暗含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一致这一前提假设。但根据代理理论,现代公司治理中主要存在两类代理问题:一类是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另一类是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将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导致的代理问题与企业投资行为结合起来,他在《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接管》中把自由现金流定义为企业在满足全部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后的剩余现金流,并指出只有把自由现金流支付给股东才会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由于现实中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普遍分离,若缺少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者为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更倾向留存自由现金流,并做出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投资决策,如建立“企业帝国”获取更多企业资源控制权以及建立个人威望、声誉,维护职业安全等私人利益,由此引起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第一类代理问题)。然而,20世纪70年代前分散的股权结构是大企业的主要特征,但在70年代之后,股权结构出现集中趋势,全球大部分地区与国家的公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大股东控制。由于大股东在企业中拥有大量股权收益,且拥有足以影响企业决策与投资行为的控制力,所以大股东能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缓解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冲突。但是股权集中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在股权控制链条上,控股股东位于链条顶端,其股权控制具有与其现金流权相关的管理者———股东利益趋同效应及与控制权相关的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效应。特别是在那些对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弱的国家里,大股东能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获得控制权收益。由于控制权收益来源于企业的控制资源,这一资源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行为。所以,大股东为满足私人利益,有动机以小股东的投入资本为代价进行扩张,利用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来取得超出其现金流价值的控制资产,由此造成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类代理问题)。由此可见,不论是融资约束还是代理冲突,这两种原因都会使企业扭曲投资行为,呈现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是这两种原因所导致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信息不对称引起融资约束的结果是企业投资不足,而自由现金流引起的代理冲突会导致企业投资过度。因此,不论对学术研究还是现实意义,研究投资现金流性形成的真正原因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实证依据

(一)融资约束解释的验证

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认为,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美性,内源融资相对于外源融资具有成本优势;企业投资受到融资因素的影响,而企业间外源融资成本加成存在差异等原因,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就可以作为融资约束的度量。他们以股利支付率度量融资约束程度,以1970年至1984年的421家美国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较严重的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相对较高,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呈正相关关系。Hoshi,Kashyap和Seharfstein(1991)将公司与银行的关系作为公司是否受到融资约束的标准,考察了两组日本企业,一组企业与主银行有紧密联系,主银行为其主要外部融资渠道,该组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轻;而另一组企业则与主银行关系较为疏远,该组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由于银行与公司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减轻,与银行关系较密切的公司集团较易从银行获得投资所需资金,因此公司无须保持大量流动资金,也就是说投资受到流动性限制降低;反之,与银行往来关系较不密切的独立公司,企业较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投资受到的流动性限制程度较高。随后一些学者使用不同的标准如宏观信贷环境(Kashyap,Lamont和Stein,1994)、企业存续年限(Athey和Laumas,1994),以及包括股利支付率、企业存续时间等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Hu和Schianterelli,1998)等,来度量融资约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均支持Fazzari(1988)得出的结论。然而,Kaplan和Zingales(1997)对Fazzari等人的研究进行了检验得到之相反的结论。Kaplan利用现金流、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倍数和负债比率等指标构造出一个综合财务状况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的依据,并且构建了一个包含投入产出函数和外部融资成本函数的模型,仔细考察了FHP中的49家低股利支付公司,实证结果显示,融资约束较低公司的投资行为受到内部现金流的影响更大。这与Fazzari(1988)的结论相反。作为对Kaplan回应,Fazzari(2000)认为,前者实证研究中样本数量太小且融资约束标准掺杂了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Kaplan等人的结论并不足以否定融资约束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存在单调关系。另外,Kaplan研究中融资约束公司具有较小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可能是由财务困境引起的。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扩大考虑因素范围,如Hadlock(1998)考虑了内部人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并将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是否一致作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部人持股比例和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内部人的持股比例从零开始增加,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急剧增加,这种关系在内部人持股比例很高时弱化了。该结果支持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是由融资约束问题驱动的观点,与代理冲突解释不一致。Allayannis和Mozumdar(2004)研究了美国制造业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Fazzari的结论。Allayannis等发现,当自由现金流为负的公司被排除之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公司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融资约束程度越高,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越大。Evgeny Lyandres(2007)研究了外部融资对企业投资最佳时机的影响。最佳投资时机的改变,可以使外部融资影响当前投资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外部融资成本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当外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递减;当外部融资成本较高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递增。·enay A·ca和Abon Mozumdar(2008)检验了美国制造业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资本市场不完美有关的五个因素:资金流量、机构持股、分析师分析、债券评级和反收购修正指数。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稳步降低。当资金流量、机构持股、分析师分析、反收购条款修订增加并且债券评级稳定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下降。研究证据表明,当导致资本市场不完美的因素减少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降低了。国内最早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做出研究的是冯巍(1999),他在《内部现金流和企业投资》一文中按照Fazzari等的思路与模型,以股利支付率与企业性质作为融资约束分类标准,考察沪深两市135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结果表明,股利支付较低、非国家重点公司存在显著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面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但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普遍较低并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所以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使用其他融资约束分类标准,并得出更为丰富的结论。如何金耿(2001)从股权角度出发,考察不同股权控制类型公司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研究发现,法人控股公司和股权高度分散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主要源于融资约束的存在,而国有控股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自股东过度投资行为。考虑到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支晓强与童盼(2007)借鉴Broussard(2004)的方法,以管理者持股和股票期权计量的业绩报酬敏感度作为管理者与股东利益接近程度的衡量指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主要由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融资约束造成的,并建议采取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完善会计准则等措施,以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融资约束。汪强(2008)发现,一般而言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比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并指出在公司治理较好的情况下,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高。沈红波(2010)也得出类似结论,并发现由于受到融资约束程度不同,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低于民营上市公司。

(二)代理冲突解释的验证

对于自由现金流引起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分散股权下由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冲突导致的过度投资上。Devereux和Schiantarelli(1990)研究表明,由于大公司股权结构更加分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也更严重,所以,企业规模越大,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相关性也越大。Vogt(1994)在Fazzari等人(1988)的检验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现金流量与投资机会的交互项检验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他认为,如果交互项的系数为正,表明样本中较高Q值的企业的现金流与投资的相关性比同一样本下低Q值的企业两者的相关性要强,由于融资约束现象一般发生在有较多投资机会的企业中,因此,现金流量增加所导致的投资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的投资需求是一致的,换言之,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反映了样本中的企业总体上虽有投资机会,但受到融资因素的制约,从而支持信息不对称理论;如果为负数,则表明样本中低Q值的企业比高Q值的企业的投资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更高,在企业缺乏投资机会的条件下,内源融资对投资水平的高制约性无疑支持了过度投资理论。Vogt(1994)对美国数据的检验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中主要存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冲突引起的过度投资现象。Kumar(1998)对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六个国家的上市公司分别用公司市值、总资产与销售额来衡量公司规模,并对样本进行大、中、小的划分,对公司规模、投资、现金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规模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比小公司更强。原因在于大规模公司在投资的时间安排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内部资金。而小规模的公司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即使要使用更加昂贵的外部资金,也不会放弃投资机会。所以,大规模公司更容易受到代理问题的影响。Cleary(1999)通过对美国1987年至1994年间的包括拥有负的自由现金流的1317家公司的样本的研究证实了Kapla n等人的结论,Cleary把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绝大多数公司都利用内部资金作为其投资的主要来源,而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则带来了管理者追求公司规模盲目扩张的过度投资行为。Broussard、Buchenroth和Pilotte(2004)把股东与管理者利益一致程度纳入研究范围,并将管理者业绩报酬敏感度作为其代理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股东与管理者利益一致程度的提高能降低由自由现金流导致的过度投资。以上研究主要从股东与管理者代理冲突角度考察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成因,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企业股权是集中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大股东控制现象,而大股东控制的监督效应与侵占效应也开始引入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研究之中。Pawlina和Renneboog(2005)利用英国上市企业数据,发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是由自由现金流问题引起的,且敏感性的大小与管理层持股大小呈非单调关系,同时,外部大股东通过有效监督可以减弱这种敏感性。Julio Pindado,Chabela de la Torre(2004)考虑了资本市场摩擦,利用拓展的托宾Q投资模型,检验了内部人股权和股权集中情况对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激励作用和大股东的监督效应能够减轻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时会加剧主要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从而使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问题加剧。Wei和Zhang(2008)拓展了Hadlock(1998)的工作,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前八个东亚新兴市场的融资与所有权数据,并以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及其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来区分控制股东的监督效应与侵占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控制大股东现金流权负相关,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负相关,这说明大股东会侵占小股东利益,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验证主要参照国外思路与方法,如何金耿与丁加华(2001)参考Vogt(2004)的方法,引进交互变量Q*CF/K检验不同控制股东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成因。研究表明,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国有控股企业存在着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其主要投资行为是过度投资,并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另外,还有李维安等(2007)及崔爽等(2009)也证实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自于管理者的过度投资行为,即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从大股东控制角度,王建华(2008)考察了股权制衡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发现在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企业,股权制衡对其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并且存在控制股东的企业比不存在控制股东的企业会更谨慎地进行投资,由此证实大股东的监督效应。考虑到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中国更具有代表性,张翼与李辰(2005)假定管理者与大股东利益一致,并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一致性纳入研究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方政府或一般国企控制的公司,投资敏感性随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即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而下降,这说明在此类公司中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源于大小股东之间冲突引起的国度投资。饶玉蕾与汪玉英(2008)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投资现金流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投资对现金流敏感的原因是投资过度。为检验终极股权控制利益趋同效应与侵占效应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孙晓琳(2010)利用2005至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Fazzari等(1988)和Vogt(1994)模型为基础,引入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现金流的交互项。研究发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并且对于国有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这种敏感性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增加而降低,并同时随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结果体现了控股股东利益趋同效应与侵占效应对投资支出的影响。

三、结语

敏感性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研究 篇8

敏感性水凝胶是一种亲水性但不溶解于水的高分子交联网络,具有感知环境细微变化(如pH值、离子强度、温度、光场、电场等变化)并通过体积溶胀和收缩来响应这些外界刺激的功能[1,2],同时水凝胶吸水后还具有生物材料“软而湿”的形态,这些特点是设计仿生材料、力学体系、药物释放体系、固定化生物催化剂以及化学阀门的基础[3,4]。目前,敏感性水凝胶的研究已成为功能高分子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敏感性高分子水凝胶研究发展的基础是Flory P J的凝胶溶胀理论,利用分子间作用力场、离子电场及光化学作用等使凝胶产生体积响应。从凝胶基体的选择来看,国内外大都采用合成聚合物,由均聚物、接枝或嵌段共聚物、共混物、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高分子微球等作为响应体系。鉴于敏感性水凝胶在生物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具有凝胶相转变特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生物降解的壳聚糖水凝胶的研究受到了相当的重视[5]。

本实验介绍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形成机理,研究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敏感性,同时通过红外光谱对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为该凝胶在仿生材料、力学体系、药物释放体系、固定化生物催化剂以及化学阀门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 实验

1.1 药品与仪器

壳聚糖(生化试剂,DD≥90%),冰醋酸(AR),聚醚4110(AR),戊二醛(AR),盐酸(AR),磷酸(AR),硫酸(AR),氯化钠(AR),氯化钙(AR),氯化铝(AR),氢氧化钠(AR),氢氧化钾(AR),氢氧化钙(AR)。

HHS-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JA5003型电子天平,102-2A型数显电热鼓风干燥箱,PHS-3C型酸度计,温度计,WS70-1型红外线快速干燥器,Vector 33 FTIR红外光谱仪。

1.2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制备

称取1.5g壳聚糖(CS)溶于60mL稀醋酸中,加入0.9g聚醚(PE)、12mL戊二醛交联剂,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于50℃凝胶,而后于室温下放置40h,绞碎,于6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得到干燥的壳聚糖-聚醚(CS-PE)水凝胶。

1.3 平衡溶胀度的测定

称取3.0g干凝胶,于蒸馏水或酸、碱、盐溶液中浸泡,多次换水至溶胀平衡,滤去多余水分,用滤纸吸干其表面水分,称重,用式(1)计算样品的平衡溶胀度(Equilibrium swelling ratio,简称为溶胀度,简写为SR)[6]:

undefined100% (1)

式中:SR为水凝胶平衡溶胀度(%);Ws为水凝胶在蒸馏水或酸、碱、盐溶液中达到溶胀平衡时的质量(g);Wd为干凝胶的质量(g)。

1.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将壳聚糖、壳聚糖水凝胶干燥磨成粉末,与溴化钾压片,采用Vector 33 FTIR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测试,扫描范围为500~4000cm-1。

2 结果与讨论

2.1 壳聚糖-聚醚的形成机理

壳聚糖可通过双官能团的醛类和酸酐等进行交联,戊二醛等醛类常用作壳聚糖(基)水凝胶的交联剂,其中戊二醛是壳聚糖交联反应中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交联剂。壳聚糖分子链上的C2-氨基由于其氮原子中的未共用电子对也具有亲核性,易于与带有正电荷的羰基碳发生缩水聚合反应生成亚胺键(-C=N-),即生成Schiff碱。戊二醛上2个醛基同时发生该反应,使线形壳聚糖分子的分子间和分子内发生共价键交联,构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将水包络起来从而形成壳聚糖水凝胶[7]。

壳聚糖分子链的刚性较强,经戊二醛交联形成的水凝胶较脆,稳定性差,如加热干燥会破坏壳聚糖水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丧失吸水溶胀能力,从而限制其应用。而线形分子聚醚是高分子链中含有醚键的聚合物,含有[-CH2-CH2O-]n亲水链段以及亲水基团-OH、疏水性基团-CH3,在戊二醛交联作用下壳聚糖与聚醚形成半互穿网络水凝胶,其中壳聚糖是交联的,聚醚的线形分子链缠绕在壳聚糖高分子网络中,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羟基、氧及聚醚分子中的羟基和氧等均可形成氢键,故聚醚的加入可降低壳聚糖分子的刚性,增强水凝胶的结构稳定性,改善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提高其应用价值。

壳聚糖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是相对分子质量和脱乙酰度[8],本实验所采用的壳聚糖脱乙酰度大于等于90%,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万。一般来说,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制备的壳聚糖水凝胶的力学强度和溶胀度也越大;脱乙酰度是指壳聚糖中脱乙酰基链节的质量分数,脱乙酰度越高,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游离氨基越多,离子化程度越高。脱乙酰度是影响壳聚糖水凝胶孔隙、pH值敏感性、溶胀性、硬度等性能的重要因素。

2.2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pH值敏感性

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浸泡于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制的不同pH值溶液中,测定其溶胀度,以研究pH值对水凝胶溶胀度和硬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单纯的壳聚糖水凝胶在pH=3时吸收水量最大,发生体积相变,溶胀度达到最大,而引入聚醚与交联的壳聚糖共同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由于聚醚是含有醚键和多羟基的化合物,从而改变了水凝胶对环境pH值的敏感性。

在pH≤6.0的溶剂中,随着pH值的增大,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溶胀度逐渐增大。原因是在酸性环境中存在较多的H+,使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发生电离生成-NH3+,壳聚糖链段上分布的-NH3+之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使渗透压增大,从而导致水凝胶吸水溶胀,壳聚糖分子链更为舒展。壳聚糖链上未电离的氨基-NH2是亲水性基团,易与水分子接触形成氢键,将水分子固定,吸附在-NH2周围。

在6≤pH≤8的溶剂中,随着pH值的增大,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溶胀度逐渐下降,pH=8时降到最低,pH≥8时溶胀度又逐渐增大,pH=10达到最大。原因是聚醚中的醚键和羟基,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电离,使得交联壳聚糖网络在pH=6时最为舒展,pH值增大,环境中H+减少,-NH3+也随之减少,电荷数减小,水凝胶溶胀度下降。pH≥8时溶胀度逐渐增大,原因是环境中的OH-增多,聚醚分子链上的多羟基带负电荷产生静电排斥作用,高分子链更为舒展,同时也使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内外的渗透压增大,溶剂中水分子向水凝胶高分子网络扩散,导致水凝胶吸水溶胀,溶胀度增大。pH≥10时,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处于强碱环境中,壳聚糖易溶于稀酸中,而不溶于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大量的OH-使水凝胶脱水收缩,体积变小。

壳聚糖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天然生物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分子中含有大量的氨基,正是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基团使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结构和溶胀性能随着环境pH 值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导致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具有显著的pH值敏感性。

2.3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酸敏感性

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浸泡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酸溶剂中,测定其溶胀度,以研究水凝胶对酸的敏感性,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在磷酸和盐酸溶液中都具有较好的溶胀度,相反凝胶在各种浓度的硫酸溶液中都收缩。原因是磷酸和盐酸都属于弱氧化性酸,而硫酸的氧化性非常强,即使将其配制为稀溶液,仍有一定的氧化性,凝胶的网络结构在磷酸和盐酸溶液中没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仍能溶胀,但在硫酸中受到氧化而遭到破坏,壳聚糖和聚醚分子链不能在硫酸溶液中伸展开,凝胶网络不能张网进行吸水膨胀,且凝胶网络结构原来吸收的水分也随着网络结构的收缩而进入溶液中。

2.4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离子敏感性

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浸泡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铝溶液中,测定其溶胀度以研究水凝胶的离子敏感性,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铝溶液浓度的增加,溶液离子强度亦增加,壳聚糖水凝胶的溶胀度逐渐减小,在相同浓度的情况下,则随金属离子价态的增大而减小。

溶液离子强度与聚合物的有效交联密度有着密切关系[9]。随着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铝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壳聚糖的有效交联密度增大,水凝胶中所含的水减少,疏水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壳聚糖网络逐渐由松弛转变为紧密,有效交联密度也逐渐增大。当Na+、Ca2+、Al3+存在时,冻结水更倾向于与Na+ 、Ca2+、Al3+发生水合,从而产生过冷现象[10]。由于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铝溶液的盐析效应增强了疏水基团的相互作用[11],所以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壳聚糖疏水作用逐渐增强,壳聚糖-溶剂相互作用力减弱,同时有效交联密度的增大直接导致网链分子量减少,使水凝胶含水量减少。

2.5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碱敏感性

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浸泡于不同浓度碱溶液中,研究其对碱的敏感性。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钙溶液对溶胀度的影响见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钙溶液浓度比较低时凝胶溶胀,当碱液浓度增大时,壳聚糖-聚醚半互穿网络脱水收缩,壳聚糖、聚醚高分子链变得卷曲,壳聚糖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减小,壳聚糖高分子网络发生坍塌,宏观上表现为壳聚糖水凝胶被碱液凝固,凝胶脱水收缩。

2.6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温度敏感性

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分别浸泡于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研究其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对温度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响应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当温度为8~80℃时,壳聚糖水凝胶的溶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原因是交联壳聚糖大分子链的构象能响应温度(刺激)而变化,当温度升高时,凝胶在水中溶胀,大分子链因水合而伸展,壳聚糖、聚醚分子链上的氨基、羟基等亲水基团易与水分子接触,与水分子的亲合作用也变大,从而导致溶胀度增大。

2.7 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原料壳聚糖(CS)、聚醚4110(PE)、戊二醛(GA)及壳聚糖-聚醚水凝胶(CS-PE)的红外光谱图如图6所示。

在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中,3432cm-1的宽峰是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与N-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重叠而成的多重吸收峰,1601cm-1是氨基的δ(N-H)弯曲振动吸收峰,1156cm-1是氨基葡萄糖单元间的糖苷键γ(C-O-C)伸缩振动吸收峰[12]。在聚醚的红外光谱图中,3407cm-1属于γ(O-H)伸缩振动吸收峰,1095cm-1属于γ(C-O)伸缩振动吸收峰。在戊二醛的红外光谱图中,2951cm-1、2873cm-1是戊二醛次甲基的γ(C-H)伸缩振动吸收双峰,2733cm-1是醛基的费米共振吸收峰,1720cm-1是羰基的γ(C=O)伸缩振动吸收峰,1462cm-1是次甲基的δ(C-H)弯曲振动吸收峰[13]。

在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红外光谱图中,因受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的影响,2929cm-1、2880cm-1 2个次甲基γ(C-H)伸缩振动吸收峰变为并肩峰,说明戊二醛的次甲基(-CH2)已经接在壳聚糖分子链上。1556cm-1氨基的δ(N-H)峰减弱,且戊二醛的1720cm-1处羰基的γ(C=O)伸缩振动吸收峰消失,而在1640cm-1处出现Shiff碱的γ(C=N)伸缩振动吸收峰,说明壳聚糖主链上伯胺基(-NH2)和戊二醛上的羰基(C=O)发生缩水聚合反应生成了亚胺键(C=N),即生成了Shiff碱。1155cm-1处氨基葡萄糖单元间的糖苷键γ(C-O-C)伸缩振动吸收峰基本不变,说明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氨基葡萄糖单元仍以糖苷键相连,壳聚糖分子链没有发生断裂。1073cm-1是由壳聚糖和聚醚γ(C-O)伸缩振动吸收峰叠加产生的。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未形成新的化学键,因此推断壳聚糖与聚醚形成了半互穿网络水凝胶。

3 结论

戊二醛的活性醛基与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生成Schiff碱并以共价键交联形成壳聚糖-聚醚水凝胶三维空间结构,聚醚的线形分子链缠绕在壳聚糖高分子网络中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具有显著的pH值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在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酸、碱、盐溶液中浸泡,其溶胀度明显不同。

摘要:以壳聚糖和聚醚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合成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探讨了壳聚糖-聚醚水凝胶的形成机理,研究了该水凝胶的pH值、酸、碱、盐、温度等敏感性,并通过红外光谱图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聚醚水凝胶具有显著的pH值/温度敏感性,酸、碱、盐的种类和浓度也是影响其溶胀度的重要因素,戊二醛的醛基与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生成Schiff碱交联,从而形成壳聚糖-聚醚水凝胶三维空间结构。

敏感性研究 篇9

关键词:高管薪酬,企业绩效,分层次管理

一、引言

基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理论, 使得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研究一直是公司治理的难点和热点。对高管薪酬的研究起源于西方, 且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 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及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导致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趋成熟, 企业规章制度逐步完善, 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 高管薪酬制度已经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 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绩效敏感性, 国内外进行了哪些研究, 本部分试图对此进行梳理。

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最优契约理论认为, 企业可以设计一套完美的机制并按此执行, 就能很好地解决基于委托代理而产生的管理者与股东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学者们对此进行长达90余年的研究。最早对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关联性产生兴趣的是Taussing&Barke (r1925) , 为此他们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 但他们的研究并没有证实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结论让这一领域的学者相当吃惊。早期的学者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研究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股票变动关系之上 (Murphy, 1985;Coughlan&Schmidt, 1985;Rosen, 1992) , 他们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薪酬与公司股票价格存在正显著关系。之后, 有大量学者研究证实了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Kaplan, 1994;Mehar, 1995;Hall&Liebman, 1998;Finkelstein etal., 1998;Leone etal., 2006;Carpenter and Sanders, 2002;Jackson etal., 2008;张俊瑞等, 2003;张雪岷和张德明, 2006;周仁俊等, 2010;孙世敏等, 2011;刘绍娓和万大艳, 2013)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Jensen and Murphy (1990) 从美国上市公司中选取1974~1986年的1, 29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研究企业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 研究结果显示当股东财富每增加1, 000美元, 企业高管薪酬增加3.25美元, 而且3.25美元中有75%左右是由企业高管本身持有公司股票的股票价格上升带来, 也就是说只有大概0.8美元是由企业经营绩效和股权激励所产生, 所以Jensen and Murphy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比较低, 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作用不明显;Duffhues and Kabi (r2008) 选取1998~2001年荷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究表明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存在负相关, 可能是管理者权力的存在使得企业高管自定企业薪酬。

基于最优契约理论认为, 企业设计良好的薪酬契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两权分离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建立企业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成为企业薪酬契约的关键。上述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已经表明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基于企业经营业绩为标准的激励契约, 即当企业经营业绩上升时, 企业高管薪酬会随之增加;然而, 当企业经营业绩下降时, 企业高管薪酬是否会随之下降, 下降的幅度是否也如企业业绩上升时企业高管薪酬增加的幅度, 国内外学者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高管薪酬的粘性研究

最早研究粘性问题的并不是关于企业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Noreen and Soderstrom (1997) 在对医院作业量和医院成本进行统计时, 发现当作业量上升时作业成本随之上升, 当作业量下降时, 医院成本也下降, 但下降的幅度却没有作业量上升时成本上升的幅度大, 于是他们提出了医院有关费用的不对称性。之后研究企业高管薪酬的学者也注意到企业高管薪酬也可能存在粘性。Gaver and Gave (r1998) 在1998年时, 从美国上市公司的前500强选取1971~1997年的CEO薪酬, 对他们的薪酬与他们企业当年的经营绩效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 当企业经营绩效上升时, 企业CEO获得了基于经营绩效提高的激励薪酬, 而当企业绩效下降, 甚至发生亏损时, 企业CEO的薪酬并没有降低或者CEO受到相应的处罚;他们的研究还发现, 企业基于非经营性的收益也会导致企业CEO薪酬相应提高, 而对于非经营性损失, 企业CEO的薪酬没有变化, 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被他们称为企业CEO薪酬经营业绩的不对称性。

我国最早开始研究上市公司中的粘性问题是从研究上市公司中的成本开始的, 孙铮和刘浩 (2004) 对成本 (营业成本+销售成本) 粘性的定义为: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变化, 其边际变化率在不同业务量变化方向上的不对称性, 他们选取1996年之前上市的292家上市公司, 对其1994~2001年8年间的成本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当期收入变动1%, 成本增加0.5396%, 当期收入减少1%, 成本减少0.0517%, 实证研究确实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 文中对此解释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水平效率低下和企业高管的代理成本过高。刘武 (2006) 选取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5年相关财务数据, 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进行了分行业计量研究, 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 且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距, 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表现出的成本粘性最为显著, 而房地产行业的成本粘性最低或者几乎不存在。之后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研究结论基本趋于一致, 都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 (孔玉生等, 2007;刘彦文和王玉刚, 2007;曹晓雪等, 2009;万寿义、徐圣男, 2012) 。

但是, 我国学者对于企业高管薪酬粘性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有限。方军雄 (2009) 选取我国2001~200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首先从企业高管薪酬的绩效敏感性角度出发, 研究表明我国确实已经建立了基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薪酬契约制度, 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高管薪酬存在粘性特征, 但是文章对同一企业的普通员工的薪酬是否也存在粘性没有形成结论;另外, 高文亮等 (2011) 从管理者权力的角度出发, 也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粘性, 同时文章的研究表明, 管理者权力型企业的高管薪酬粘性比非管理者权力型企业高管薪酬粘性强。方军雄 (2011) 从管理者权力视角出发, 再次对我国上市公司薪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存在尺蠖效应, 即当企业业绩上升时, 企业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大于普通员工薪酬的业绩敏感性, 而当企业业绩下降时, 企业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小于普通员工的业绩敏感性。

四、现有研究评价及探索方向

大量的学者也证实了企业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确实存在, 当然也有少量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证实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笔者查阅了相关部分文献, 发现产生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1) 样本的选取方面。有不少学者选取研究样本时, 只选取1年或者2年的相关数据; (2) 衡量指标的差异。不同的学者在选取研究指标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 上市公司特殊的背景。从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角度来看, 不同性质的上市公司在诸如企业目标、治理结构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而查阅相关文献, 对此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

基于此, 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进行研究时, 充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不同控制背景, 将符合研究样本的上市公司根据终极控制人不同分为中央政府控制背景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控制背景的上市公司和非政府控制背景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样本逐步检验, 以此来实证分析, 基于不同终极控制人背景下企业高管薪酬的绩效敏感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未来可以探讨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军雄.高管权力与企业薪酬变动的非对称性[J].经济研究, 2011.4.

[2]Firth, M, Fung, P.M.Y, and Rui, O.M.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CEO Compens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6.12.4.

浅谈室内实验研究储层敏感性 篇10

关键词:储层敏感性,室内实验

1 储层敏感性的概念

储层敏感性的广义概念为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它的狭义概念即储层与不匹配的外来流体作用后储层渗透性往往会变差, 进而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油层, 从而导致产能损失或产量下降。

2 室内实验

2.1 实验前提

通常室内实验的进行是以室外地质环境的调查为前提的, 了解当地储层的结构采集岩石样本对其进行岩性及物性分析后, 以进行室内的储层敏感性研究的评价实验。

2.2 实验准备

2.2.1 岩样制备

⑴岩样尺寸

直径:2.54cm或3.81cm;长度:不小于直径的1.5倍, 应选用接近夹持器可以允许的最大长度的岩样;使岩样端面与柱面均平整并保持端面垂直于柱面, 不能出现缺角等结构缺陷。

⑵清洗的标准与方法

(1) 单相流动条件的评价实验岩样均应按SY-T5336的规定洗油至亲水;

(2) 两相流动条件评价实验, 若已知油藏润湿性为亲水时, 选用酒精-苯清洗;

(3) 若已知油藏润湿性为油湿时, 用高标号溶剂汽油清洗;

(4) 不知道油藏润湿性时, 需先用溶剂清洗为亲水后, 再用油藏原油恢复其润湿性。

⑶烘干

岩样烘干的温度应不高于80℃, 温度波动小于±5℃。 (含生石膏的岩样, 温度控制在60℃~65℃) , 同时将相对湿度控制在40%~45%。烘48h后, 每8h称量一次, 两次称量的差值小于10mg时, 记下岩样的实测质量。

⑷测定空气渗透率

按照SY/T 5336的规定测定空气渗透率。

⑸测定束缚水量

两相流动有关的评价实验的岩样需要在评价实验前造束缚水, 其驱替速度小于临界流速, 驱替流体为白油。方法为:开驱替泵, 连续驱替12h以上, 当岩心两端压差不再发生变化时停驱替泵;接着在岩心下端加装水湿半渗透隔板, 继续恒压驱替。驱替8h以上出水量不再增加时, 停驱替泵。记录出水量, 计算束缚水 (做两相流动实验前, 应先进行单相速敏实验) 。

2.3 实验内容

2.3.1 速敏性评价实验

速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流体在地层中流动时其流动速度对储层渗透率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 以确定注采速度对储层渗透率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测定岩心在不同注入速度下单相流体 (地层水或煤油) 的渗透率, 分析流体的流速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来判断储层的速敏性。

2.3.2 水敏性评价实验

由于开采时会对地层进行注水, 此时地层中的一些粘土矿物会因所处化学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膨胀、分散、运移等状况而造成孔隙喉道堵塞、渗透率的降低, 而这种地层遇淡水渗透率降低的现象就是地层的水敏性。水敏性实验可以确定储层的水敏性强弱的程度。

2.3.3 盐敏性评价实验

盐敏性是指渗透率随注入液矿化度降低而变化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地层的盐敏性实验就是要找出地层渗透率显著降低的临界矿化度值为确定现场使用的进入储层的流体 (如注入水) 的矿化度提供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储层敏感性相关实验研究可以发现储层损害是十分复杂的, 具有叠加性、动态性、广泛性等特点, 又因为储层敏感性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广, 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诊断、预测储层损害的不确定性的难度也很大。因此在对储层敏感性研究时我们需要理清思路, 预测储层敏感类型并对症下药, 针对储层敏感类型制定出相对应的开发方案。这样做才能更有效的保护油气储层。

参考文献

[1]游利军, 康毅力, 陈一健等.含水饱和度和有效应力对致密砂岩有效渗透率的影响.天然气工业, 2004;24 (12) 10.

[2]张浩, 康毅力, 陈一健等.岩石组分和裂缝对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的影响.天然气工业, 2004;24 (7) :55~57.

[3]于兴河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4]徐同台, 赵敏, 熊友明.保护油气藏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9.

敏感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 ACE基因多态;高住高练低训;血象;最大摄氧量

Association between ACE Gene of Men of Han Nationality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Effects of the HiHiLo Training

ZHOU Duo-qi1, GONG Li1,HU Yang2,LI Yan-chun2, YI Long-yan2,WU Jian3

1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011;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3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of the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 gene and the effects of HiHiLo (living at high altitude-exercise at high altitude-training at low altitude) training, Seventy-one healthy men of Han nationality in northern China underwent HiHiLo training for 4 weeks. Training programme was as follows: exposure in hypoxic environment (14.5%~14.8%O2, 10h/day), three times hypoxic training per week (15.4%O2), and training at sea level. VO2max and Haemogram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tocol, and the ACE gene I/D polymorphism was detected by PCR.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genotypes in the subjects was in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in the baseline VO2max、VO2max/W、RBC、HB and HCT among groups. VO2max、VO2max/W、RBC、HB and HCT all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otal and II、ID after training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aining(P< 0.01),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showed in GG(P> 0.05) except HCT.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HiHiLo could be helpful for developing aerobic ability. Moreover, men carrying II and ID probably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hypoxic training than those carrying DD.

Key words: ACE gene polymorphism; HiHiLo; haemogram; maximal oxygen uptake

敏感性研究 篇12

关键词:应力敏感性,承压含水层,渗流,数学模型

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由于水的产出,地层压力下降,使含水层岩石受力发生改变并发生弹塑性变形;而弹塑性变形反过来又影响到含水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含水层岩石渗透率受应力变化而减小的现象称为含水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含水层岩石应力敏感性在存在客观上将导致管井出水能力下降,研究含水层应力敏感性对于设计合理水位降深,保持管井出水能力以及含水层岩石物性的实验室分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2]。

本文针对单井取水条件下,具有应力敏感性承压含水层内稳定渗流问题的进行研究。

假设承压完全井以某一定流量Q抽水时,供水边界的水位保持不变,可保证无限供给定流量。井流服从D a r c y线形渗透定律和连续定律,并按轴对称井壁进水且无阻力地汇入井内,如图1所示:

1数学模型

1.1渗流基本方程

(1)、运动方程

对于单向液体稳定渗流,根据达西定律,渗流速度可写为:

式中,v为渗流速度,m/s;K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s;dh/dr为水力坡度。

(2)、状态方程

由地层应力敏感性实验,可知地层渗透率与压力之间满足如下函数关系[3]:

式中,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s;K0为含水层的初始渗透系数,m/s;β为应力敏感性系数,m-1;h为水头高度,m;H为供给边界水头高度,m。

1.2出水量方程

将状态方程(2)代入运动方程(1),渗流速度可写为:

根据平面径向渗流流量公式,管井出水量可写为如下形式:

式中,δ为含水层厚度,m。

上式分离变量,可得:

对(5)式进行积分,可得:

根据边界条件,确定积分常数,对于外边界,满足定压边界条件,即当r=R时,h=H,代入上式,可得

(7)式变形,可得积分常数为:

将积分常数代入(6)式,可得:

根据内边界条件,当r=rw时,h=hw,代入上式可得:

(10)式整理可得出水量公式为

令Δh=H-hw,上式中指数函数可展开成如下级数形式:

若当β→0时,则有βΔh<<1,此时可取级数前两项,代入公式(11),可得:

上式表示,不考虑含水层应力敏感性时,出水量公式即退化为一般形式的承压井流量公式。

根据(11)式,若已知任一水位降深,便可求得流量以及承压含水层水头分布状况。

2计算实例

2.1基础数据

以某承压含水层抽水井为例,水井及含水层有关参数如下:初始渗透系数K0=1.2×10-4m/s,井的影响半径R=1000m,井半径rw=0.1 m,承压含水层厚度δ=15m。

根据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应用以上基础数据,可以求得不同应力敏感性下水位降深-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含水层水头分布。

为了分析含水层应力敏感性对承压含水层渗流的影响,应力敏感性系数分别取0、0.01、0.02、0.05m-1,计算四种情况下,水位降深与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可以求得任一水位降深时,当不同应力敏感性系数条件下含水层水头分布曲线,水位降深Δh=10m时,含水层水头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

2.2结果分析

由图2可见,在稳定渗流条件下,不同应力敏感性系数下,流量都随着水位降深的增大而增大,应力敏感性系数越小,水位降深-流量关系曲线越接近于线性关系,随着应力敏感性系数逐渐增大,水位降深-流量关系曲线越来越偏离直线,表现出非达西性渗流特征,表明由于应力敏感性,含水层渗透率将随着水头的降低而减小,从而使得在相同的水位降深条件下,应力敏感性较强的地层中,流量将小于应力敏感性较弱的地层。

由图3可见,在稳定渗流条件下,沿着径向距离增加的方向上,含水层水头是逐渐增大的,应力敏感性越大,靠近井底附近位置处水头损失也越大。

3结论

(1)本文所建立的渗流数学模型,可以求解具有应力敏感性承压含水层中的单井稳定渗流问题;

(2)对于应力敏感性含水层中的渗流,水位降深-流量关系曲线将偏离达西线性渗流关系,随着应力敏感性系数增大,靠近井底附近位置处的水头损失也随之增大,相同的水位降深条件下,井的出水量将随之减小。

参考文献

[1]庞宏伟,岳湘安,李丰辉,孙立旭,赵春.有效压力对低渗透变形介质油藏物性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01):54-57

[2]张浩,康毅力,陈一健,李前贵,游利军,何健.致密砂岩油气储层岩石变形理论与应力敏感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5):482-486

上一篇:建筑石材下一篇:电力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