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与特异性

2024-12-20

敏感性与特异性(精选6篇)

敏感性与特异性 篇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起病危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其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内膜撕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血液进入内膜下之中膜内,而造成主动脉腔剥离。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且费用昂贵,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以其无创、经济、简便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弥补了这些方面的不足。本文收集了我院AD病例32例,均行MSCTA检查,并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回顾性地分析其影像表现,旨在提高MSCTA对AD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33~70岁,平均57.5岁,32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24例,动脉粥样硬化20例,马凡综合征2例。临床表现胸背痛22例,疼痛性质为撕裂样或压榨样,伴咳嗽12例,呼吸急促9例,腹痛8例。体检发现3例双上肢血压不等,6例腹部可扪及搏动性包块。

1.2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机,美国Medrad公司生产双筒高压注射器,扫描体位为仰卧横轴位,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平面,头足方向扫描,层厚8 mm,扫描参数电压120 k V,电流100 m A,准直器宽度16×1 mm,床速12 mm/s,球管旋转2 r/s,螺距1.25,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为碘海醇(碘的质量浓度:P(I)=300 g/L),剂量1.3~1.5 m L/kg体重,一般用量为80~100 m L,流率4~4.5 m 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采用相同流率注入生理盐水30~40 m L进行冲洗,扫描延迟时间通过团注追踪法(bolus tracking)确定,在主动脉弓设定感兴趣区(ROI),CT值达到100 HU自动触发扫描,延迟时间20~23 s。

图像后处理:扫描结束后所有图像传输至AW4.3图像工作站,用层厚1 mm,重建间隔0.75 mm,薄层重建,标准算法。采用3 D和Inspace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

2 结果

CT平扫26例见主动脉增宽,22例主动脉壁见有不规则钙化,CT增强扫描32例病例均清晰显示低密度线样内膜片及破口,内膜片内移均大于5 mm,内膜片将血管腔分为真假两腔(见图1)。

32例患者均显示了第一破口,MSCTA显示单一破口25例,2个破口5例(见图2),2个以上破口2例。主动脉溃疡5例,附壁血栓8例。主动脉各分支未见受累5例,内膜片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及头臂干受累3例,腹腔干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5例,肠系膜下动脉2例,髂总动脉5例,4例双侧肾动脉分别起自真、假两腔(见图3,4),1例双侧肾动脉均起自假腔,2例可见肾脏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造影剂灌注明显减低和延迟。AD破裂6例,CT表现为胸、腹腔或心包腔积液影,增强扫描及延迟后可见造影剂渗入其中。32例中按De Bac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17例。按Stanford分型,A型15例,B型17例。本组MSCTA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为100%。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AD)过去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病理基础是内膜与中膜内层形成内膜瓣,内膜瓣将主动脉分成真腔和假腔,真腔常较小,血流速度快,假腔常较大,血流速度慢,且常呈涡流,易形成血栓[1]。其常见形成原因有囊性中膜坏死、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机械力损伤等。目前临床上对主动脉夹层通常采用两种分型方法:De Backey将主动脉夹层分为3型:Ⅰ型夹层起自升主动脉并延至降主动脉,Ⅱ型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夹层起自降主动脉并向远端延伸。此外,Stanford又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两型:凡升主动脉受累者为A型(包括De BackeyⅠ型和Ⅱ型),病变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为B型(即De BakeyⅢ型)。因Stanford分型简单、实用,目前已得到广大临床和影像医师认可,因此本研究采用Stanford分型法。

3.1 影像诊断

AD的影像诊断较容易,直接征象为撕裂的内膜片内移(大于5 mm)和真假腔,在增强图像上内膜瓣片表现为平直弧形或S形线样低密度影,两端与主动脉相连,但不超过主动脉边缘,为AD的特异表现,间接征象有真腔受压,主动脉壁增厚,血栓形成以及主动脉壁上小龛影和分支异常等。据Khan等[2]报道,利用MSCTA诊断AD时可根据主动脉扩张、真假腔以及钙化内膜片内移大于5 mm等征象作出明确诊断,其敏感性为82%~90%,特异性为99%,本组32例病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了100%。

利用MSCTA诊断AD,轴位图像是各种图像后处理的基础,能清楚显示钙化的内膜瓣内移,各种图像后处理方法是对轴位图像的有力补充,弥补了轴位图像对病变三维空间关系显示的不足。MSCTA运用较多的后处理技术常见有MPR、CPR、MIP、VR等,但重建图像各有优缺点:MPR是一种操作简单、实用直观的成像方法,可对某些径线精确测量:如破口的上下径、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等,缺点是图像整体感不强,特别是对血管扭曲部位显示困难。而CPR是对这一缺点的有力补充,但其图像失真,解剖关系失常是其缺点。MIP及VR图像可提供类似于DSA的血管造影图像,可作任意角度旋转,从多方位观察AD,清楚显示夹层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为临床应用较多的成像方式,缺点是显示内膜片及附壁血栓欠清楚。通过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各种后处理技术合理灵活运用,能清楚显示AD发生部位、范围、真假腔情况、受累血管分支情况以及有无合并钙化、血栓形成等。

3.2 预后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

AD临床特点是起病危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要求临床检查安全、快速、准确,而MSCTA能满足临床需求,能指导AD的临床治疗并能对其预后作出评估,当AD累及重要分支血管时,很容易出现相应终末器官缺血和器官灌注不足,并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肠缺血、肾缺血、脊髓缺血等。出现重要器官的低灌注表现是预后较差的重要因素[3]。本组5例AD患者肾动脉受累,2例可见肾脏强化明显减退,显影不良,均提示了肾脏功能明显受损。另外AD还可逆行扩展进入心包和累及心脏瓣膜,引起心包填塞和主动脉关闭不全,对这类患者往往需急诊手术治疗。对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腹腔、心包积液或积液较前增多,增强扫描及延迟后造影剂渗入其中,常是主动脉破裂最有力的证据,本组6例AD患者具有上述特点,经采用紧急手术治疗均得到了证实。近年来,主动脉腔内修补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在De BackeyⅢ型中运用最为广泛,徐克等[4]认为,无髂动脉严重扭曲,至少一侧股动脉未受夹层累及的De BackeyⅢ型AD,均能行腔内修补术,而MSCTA能为这些患者术前提供强有力的参数依据。

3.3 与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鉴别

主动脉壁内血肿(AIH)又称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是主动脉中层的内涵性血肿,系AD的一种特殊变异类型,即没有内膜破裂与真腔无相通的AD,发病率占AD的5%~20%。虽然AIH的临床表现与典型AD相似,但在病理基础和影像表现上却有许多不同于AD的特点,多数学者认为AIH是AD的一种早期状态和征兆,最终多会进展为AD,但AIH无内膜撕裂,在主动脉腔与血肿之间无交通,因此可自行吸收。其最典型最直观影像表现是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等于5 mm[5],CT平扫呈高密度,增强后因与主动脉腔无交通,因此无强化,无内膜破裂移位及“真假双腔”等征象,与AD鉴别不难,重要的鉴别是与主动脉附壁血栓、假性动脉瘤的鉴别,可以通过主动脉壁的钙化位置以及主动脉细小分支是否穿行于血栓之内及壁周结构、边缘情况来予以鉴别[6]。

总之,MSCTA在诊断AD时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在确定AD分型、破口位置和范围、评估病变累及分支血管血流灌注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并能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评估受累器官功能及预后,常可替代DSA作为AD术前诊断和评价的首选检查[7],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血管成像CT(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临床考虑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MSCTA扫描。随后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回顾性地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MSCTA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发生部位、范围、真假腔的大小与形态、受累血管分支情况以及有无合并钙化、血栓形成等。本组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检查。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图像后处理,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蔡军,张宗军,郑玲,等,双源CT主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2):159-164.

[2]Khan LA,Nair CK.Clinical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of aortic dissection[J].Chest,2002,122(1):311-328.

[3]Helene V,Jearn MS,Mohama D,et al.Abdominal CT angiographybefore surgery as a 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death in acute aorticdissection[J].AJR,2004,182(4):875-879.

[4]徐克,吴瑕,陈冉,等.腔内修补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8):567-569.

[5]杜渭情,张雪林,郑敏文,等.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4):338-341.

[6]张灿,周运峰,韩萍,等.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24(5):480-483.

[7]Chiles CC.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thorax:evaluation with multide-tector CT[J].Radiol Clin North Am,2005,43(4):543-549.

敏感性与特异性 篇2

(一)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

例:原问题 max 360x1+200x2+300x3 s.t.9x1+4x2+3x3≤7 4x1+5x2+10x3≤12 x1,x2,x3≥0 对偶问题 min 7y1+12y2

s.t.9y1+4y2≥360 4y1+5y2≥200 3y1+10y2≥300 y1,y2≥0 1.对偶问题总结的结论: 1)原问题求极大(小),对偶问题求极小。

2)原问题目标函数的系数变成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的右边项。对偶问题目标函数的系数是原问题的约束方程的右边项。

3)原问题的变量个数,约束方程的个数,分别等于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的个数和变量的个数。

4)原问题的约束系数矩阵与对偶问题的约束系数矩阵存在转置关系。

注:原问题的约束方程取等号,其对偶问题的对偶变量的取号没有限制要求。原问题的决策变量的取值没有限制性要求,对偶问题的约束方程取等号。

2.使用单纯形表求解min型问题,在进行检验时和max型相反。当所有检验数≥0时为最优。

3.CBB-1一方面是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另一方面还表示原规划中个资源分别增加一个单位时总利润增加多少。

(二)线性规划对偶问题的几个基本性质或定理

1)对称性:对偶问题的对偶便是原问题。

2)弱对偶性: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以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为上界,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以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为下界。3)无界性:原问题为无界解,则对偶问题无可行解。

该命题的逆命题不成立。4)强对偶性:若原问题有最优解,那么对偶问题也有最优解。且对偶问题与原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相等。

注:对偶问题的最优解为原问题的最优单纯形表中相应的松弛变量的检验数的相反数。5)最优解性质定理:X*,Y*分别是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可行解,若有CX*=bY*存在,则X*,Y*分别是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即Z=Z’)**6)互补松弛定理:X,Y分别是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可行解,若Y*XS= X*YS=0,当且仅当X*,Y*为最优解。XS,YS分别为原问题和对偶问题的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

(三)对偶解的经济解释

1.对偶解与影子价格

对偶解(影子价格 CBB-1)的经济含义:资源的单位改变量对目标函数值的影响。影子价格是一种虚拟价格,通过影子价格,可以对系统内部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2.影子价格的特征:

1)最优性:影子价格是对系统内部资源利用情况的一种最优估计。只有到达最优状态时,才可能赋予资源这种价值。

2)动态性:影子价格的取值与系统的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系,并受系统状态变化的影响。

3)边际性:影子价格是一种边际价值。

4)评价性:影子价格能客观反映资源在系统内部的稀缺程度,影子价格越高,表明资源在系统中越稀缺。

3.利用影子价格改善经营策略:

1)影子价格>市场价格,有获利能力,应购买; 2)影子价格<市场价格,无获利能力,应卖出;

3)影子价格=市场价格,该资源在系统内部处于平衡状态。

4.检验数与边际贡献

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检验数所代表的边际贡献,同影子价格具有一样的特征。

(四)对偶单纯形方法

1.对偶单纯形方法解的判定规则: 1)B-1b≥0 已求出最优解。

2)B-1b中至少有一个负分量,且该负分量所在行的各元素都是非负数 无最优解。

3)B-1b中至少有一个负分量,且该负分量所在行的元素中存在负数 继续迭代。

2.对偶单纯形算法的过程 1)标准化处理;

2)确定一个初始对偶可行解; 3)编制对偶单纯形表;

4)判定目标函数是否达到最优; 5)换基迭代,直到能判定为止。

(五)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与特异性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DSA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男81例, 女39例, 平均年龄 (56.84±7.63) 岁, 平均病程 (7.13±3.42) d, 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的评价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尺度 (NIHSS) 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 96例患者评分在Ⅰ~Ⅱ级, 24例患者在Ⅲ~Ⅳ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和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及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颅脑DSA与颅脑CT诊断为脑梗死, 然后行MRA检查。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造影剂过敏试验;术前4 h禁食;烦躁的患者检查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 mg[5]。利用机器所带的定位线确定扫描范围, 内定位线对准颅顶上缘, 水平定位线对准外耳孔;定位线的中线与头颅正中矢状面重合。颅脑MRA一般需要包括颈动脉。扫描方向一般选择头尾向, 定位像取侧位像, 扫描基线取听眦线, 扫描范围自动脉弓上缘至颅顶。当需要时, 扫描程序中的任何参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也可以选择相应程序后再手动修改参数。参数设定完毕, 启动扫描程序, 设备自动完成扫描。颅脑MRA必须要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及存储:颅脑的MRA检查, 一般都在普通的常规颅脑MR扫描后进行。因此图像后处理是在处理完普通扫描图像基础上进行脑血管的重组。完成处理好的MRA图像并将其推至激光相机打印胶片, 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自动传送进行图像存储, 也可以刻光盘进行存储, 同时图像自动传送到后处理工作站, 在工作站也可以进行图像后处理。

2 结果

共检查120例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血管1320支, 以DSA为标准, 比较MRA发现相应血管病变的数目, 并计算出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达到83.3% (240/288) , 特异性达到93.6% (966/1032) , 符合率达到91.4%[ (240+966) /1320], MRA与DSA检出率有一致性, 具体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危重病症, 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都较高, 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6]。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过程, 但是由于脑动脉往往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患者在长期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 并不会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使血细胞黏附、凝聚以及纤溶等系统的退化, 最终就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7]。影像学诊断对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探讨了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的诊断价值。

一般的脑血管造影需经动脉穿刺或插管进行, 数字减法血管造影 (DSA) 可经静脉注射造影剂摄取动脉图像, 神经外科应用时, 于肘静脉快速注射40 m L造影剂, 4~6 s后做颈部摄影, 6~8 s后做头部摄影, 只要血内浓度达到2%, 即可获得清晰图像, 对脑动脉硬化狭窄、闭塞、脑动脉血栓形成, 特别是颈部大血管病变显示最为有利, 可替代一部分传统的脑血管造影[8]。但对颅内较小血管, 特别是被颅骨掩盖的血管, 显影不满意。对颅内较小的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亦较难显示清楚。DSA最大优点是当颈动脉已结扎, 如再要做颅内血管检查时, 本技术是唯一可行的办法[9]。对颅内颅外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DSA为观察动脉吻合口通畅与否的理想方法。对颅内大静脉窦闭塞性疾病, DSA比传统的脑血管造影容易取得较好的图像。近年来经动脉注射的DSA已开始应用, 图像有较大改观, 可以诊断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MRA即MR血管造影 (MR angiography) 、MRA技术有时间飞越法 (即TOF法, 包括黑血法和白血法) 、相位对比 (PC) 法、对比增强法[10]。各成像原理不同, 依赖3种效应: (1) 流空效应:血流中的氢质子在选定层面停留时间太短, 未激发产生MRI信号 (黑色) , 与周围组织信号形成明显的对比, 因此无需注射造影剂, 显示的血管为低信号, 又称黑血法; (2) 流入性增强效应:成像层面内的静止组织的质子, 受到RF脉冲反复激励 (在没有充分弛豫时就接受到下一个脉冲) , 当受到激励后, 产生较强信号, 两者从而形成对比, 因此无需注射造影剂, 显示的血管为高信号, 又称白血法; (3) 短T1效应。经过上述各个方法的信号采集获得原始图像之后, 必须进行图像后处理以获得整个成像范围的血管影像, 使用最多的后处理方法是最大强度投影重建技术 (MIP)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目前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他的一些后处理方法[11]。

应用钆 (Gadolinium, Gd) 造影剂的增强3D血管造影术已经成为无创性显示血管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顺磁性造影剂缩短纵向弛豫时间 (T1) 的效应, 为血管与周围组织提供了强烈的对比[12]。不论采用何种采集平面, CEMRA都可以使用较大的激发角度最大限度地抑制背景信号, 同时保留流入层面及流经层面血流的信号强度。采用短TR可通过几条途径提高CEMRA的图像质量。短TR允许快速数据采集, 可以减少由于患者移动带来的影响, 并可消除呼吸伪影。短时间扫描, 能获得更加紧密的造影剂团, 由此可以增加强化噪声比 (CNR) , 减少造影剂的用量。扫描时间的缩短也可以通过减少相位编码的数量获得。

颅脑MRA常应用于脑血管瘤、脑血管畸形以及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 并且评估脑缺血部位的责任血管;某些颅内外肿瘤的血供研究等。MRA与传统DSA血管造影比较的优劣势主要有: (1) 创伤较小, 患者接受检查的时间相对较短; (2) 可以在任意的角度获得影像, 从而有利于显示出重叠的血管结构; (3) 可以显示出三维的结构, 包括病灶与周围血管结构的毗邻关系; (4) 可获得血管腔、动脉壁及腔内血栓等信息; (5) 利用横断面显示, 可获得周围结构及其异常改变的信息; (6) 一次成像获得大面积的容积数据和三维影像, 而传统血管造影必须分几次完成影像采集[13]; (7) 可重复性好, 患者可接受性强; (8) 费用相对低; (9) 技术简单, 适宜于门诊检查。

Boosman等[14]以DSA为金标准, 应用3D CEMRA与2D TOF对照诊断46例颈动脉狭窄。3D CEMRA在缩短成像时间, 提高信噪比, 消除层面错位和层面内饱和效应等方面优于2D TOF。在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 MRA可发现最小5 mm的动脉瘤, 但对于各部位动脉瘤大小的报道有差异。一般而言, 与DSA相似, 常规MR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小动脉瘤不敏感, 原因在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扭曲, 导致涡流现象, 质子失相位信号丢失, 但3D CEMRA可弥补这一不足。对于鞍上前交通及基底动脉等巨大伴有血栓的动脉瘤, 常规MRA因其瘤内涡流效应信号缺失或充盈缺损, 同样3D CEMRA和DSA在这方面有其优势。对于颅内血管畸形, 常规MRA与DSA相似, 但3D CEMRA因其增强效应, 对于供血动脉细小分支显示良好, 优于常规MRA。另外, 2D TOF MRV对于引流静脉的显示比常规MRA和3D CEMRA要好。但与CTA一样, 两者对隐匿血管畸形均不敏感, 尚不能完全取代DSA。

本研究中共检查120例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血管共有1320支, 诊断出脑梗死的敏感性达到83.3%, 特异性达到93.6%, 符合率达到91.4%。由此可见, MRA与DSA的检出率具有一致性, MR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 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重要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MR血管造影术 (MRA) 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已经过DSA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 并与其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以DSA为标准, MRA对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83.3%, 特异性93.6%, 符合率91.4%, MRA与DSA检出率有一致性。结论:MRA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较高的符合率, 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重要参考。

敏感性与特异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丙肝患者和同期50例肝正常人。丙肝患者中男45例, 女22例, 年龄24~76岁, 平均年龄 (45.2±10.7) 岁;肝正常人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 (41.5±10.6) 岁。

1.2方法67例丙肝患者和50例肝正常人均行FQ-PCR和RT-PCR检测HCV RNA。①FQ-PCR检测:取空腹静脉血4 ml, 分离血清后低温保存, 采用HCV RNA提取液提取HCV RNA后逆转录、不对称扩增、信号扩增, 采用荧光免疫分量分析仪 (江苏南京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型号Getein1100) 检测扩增后产物, 设置阴性、阳性及强阳性对照, 以<1.2×102 copies/ml为阴性界线。②RT-PCR检测:提取HCV RNA后核酸扩增、逆转录, 经2次PCR反应, 取10μl PCR反应物在酶标仪紫外线灯下检测, 根据OD值判定阳性、阴性, OD≤0.3判定为阴性, >0.3判定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丙肝患者FQ-PCR检测HCV RNA阳性率较RT-PCR检测显著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T-PCR检测肝正常人HCV RNA出现3 例阳性, 而FQ-PCR检测0 例阳性, FQ-PCR存在一定的漏诊可能。见表1。

注:与RT-PCR检测比较, aP<0.05

3 讨论

HCV感染是各种慢性肝病、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常见病因, 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典型[3]。据统计近年来因HCV感染造成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 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达3.2%, 因此加强病毒HCV RNA早期筛查检测对尽早确定病情、指导治疗尤为重要[4]。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HCV RNA检测技术得到重大进展, 在传统定性RT-PCR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定量检测方法并广泛用于临床中, 其中以荧光定量FQ-PCR较为常见[5]。本院本次研究通过选取丙肝患者和肝正常人分别行两种检测, 进一步研究FQ-PCR与RT-PCR检测丙肝患者HCV RN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医学临床证实, 传统RT-PCR检测较为繁琐, 易出现检验样本交叉污染、灵敏度较低等弊端, 且PCR产物必须经电泳或杂交检测, 仅能做定性分析;荧光定量FQ-PCR是在逆转录后的非对称PCR产物中添加荧光基团, 利用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 能准确定量待检模板的拷贝数, 最大程度降低PCR产物交叉感染而引起的假阳性, 在早期监测中应用较为普遍[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67 例丙肝患者行HCV RNA检测, FQ-PCR阳性检出率为64.18%, 而RTPCR检测阳性率仅为46.27%, 可知FQ-PCR检测HCV RNA的敏感性相较RT-PCR检测明显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FQ-PCR检测具有减少PCR产物污染、准确定量进而提高检出水平的优点, 这和丁雪莲[7]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50 例肝正常人HCV RNA检测中两种检测的特异性均较高, FQ-PCR检测均为阴性, 但RT-PCR检测结果中出现了3 例显示为阳性, 本研究分析认为这可能和定性PCR循环检测的范围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假阳性出现, 也有研究[8]认为FQ-PCR检测为阴性时不能排除该患者病毒血症水平低于检测极限的可能性, 检测结果与病毒感染的潜伏和活跃期有关, 因此临床检测中可多次检测, 尽量避免漏诊、误诊。

综上所述, FQ-PCR检测丙肝患者HCV 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临床检测中结合RT-PCR检测结果对避免漏诊误诊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 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检测丙型肝炎 (丙肝) 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V RNA) 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67例丙肝患者和同期50例肝正常人, 均行FQ-PCR和RT-PCR检测HCV RNA。观察两种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丙肝患者FQ-PCR检测HCV RNA阳性率为64.18%, 较RT-PCR的46.27%明显较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肝正常人HCV RNA检测中RT-PCR检测有3例阳性, FQ-PCR存在一定的漏诊可能。结论 FQ-PCR检测丙肝患者HCV R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但极少数FQ-PCR检测为阴性不排除HCV RNA为阳性的可能, 临床诊断中可参考两种检测结果 , 尽量避免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丙型肝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参考文献

[1]邱秀霞, 陆伟, 左苗, 等.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相关因素探讨.中国医药, 2012, 7 (4) :431-433.

[2]陈继梅, 许叶虹, 丁雪芳, 等.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多项指标动态监测结果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7 (6) :548-550.

[3]李妙羡, 王香玲, 吴晓康, 等.HCV抗原检测与HCV-RNA和HCV抗体检测的比较研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2, 27 (4) :55-57.

[4]洪俊, 饶永彩.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丙型肝炎早期诊断中价值.职业与健康, 2013, 29 (9) :1080-1083.

[5]黄秀琼, 吴英.110例丙肝患者HCV-RNA载量及抗-HCV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5) :1809-1810.

[6]王剑, 金茜, 饶慧瑛, 等.国产试剂与Roche COBAS Taq Man试剂对慢性丙型肝炎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的比较研究.传染病信息, 2012, 25 (3) :177-179.

[7]丁雪莲.198例丙肝患者HCV-RNA定量检测结果分析.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 (z1) :201-203.

敏感性与特异性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SPF级BALB/C裸小鼠, 雄性, 4w龄, 体量18~22g, 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为SCXK (京) 2002-0003]。人鼻咽癌细胞系5-8F, 作者实验室保种。

1.1.2 试剂

Survivin山羊抗人多克隆抗体, 驴抗山羊IgG FITC (荧光标记) 二抗, 购自天津灏洋生物公司;脂质体转染试剂, RNA提取试剂 (TRIzol reagent) 购自Invitrogen公司;RT-PCR试剂盒及所用酶购自TaKaRa生物公司。Survivin上游引物5′-AAA TGC ACT CCA GCC TCT GT-5′, 下游引物5′-TGT CGA GGA AGC TTT CAG GT-3′, 扩增产物为311bp;内参照GAPDH上游引物5′-CCA CCC ATG GCA AAT TCC ATG GCA-3′, 下游引物5′-TCT AGA CGG CAG GTC AGG TCC ACC-3′, 扩增产物为598bp。引物均由上海博亚公司合成。

1.1.3 仪器

多功能高速冷冻离心机 (德国Eppendorf) , UV-24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公司) , PCR扩增仪 (德国BIOMETRA) , 全自动数码成像分析系统 (英国SYNGENE) , 制冰机 (日本) , DYCP-31系列水平电泳仪, CO2培养箱。

1.1.4 培养基

RPMI1640培养基、小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人鼻咽癌细胞系5-8F, 作者实验室保种。在含10%小牛血清1640培养基, 37℃、5%CO2浓度条件下培养。

1.2.2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Survivin特异性SiRNA序列1:5′-UUU CUC CGC AGU UUC CUC AAA UUC U-3′;序列2:5′-AUC CAU GGC AGC CAG CUG CUC GAU G-3′;序列3:5′-AAU AAA CCC UGG AAG UGG UGC AGC C-3′。经BLAST查询, 不与人其它基因同源。阴性对照SiRNA序列为:5′-CGU ACG CGG AAU ACU UCG ACG AUC G-3′, 此序列不与人类任何基因序列同源。SiRNA序列由Invitrogen公司合成。

1.2.3 实验分组和转染

取对数生长期5-8F细胞, 接种于10cm2培养瓶中, 培养细胞至融合达约50%时进行SiRNA转染。设:1) 对照组 (脂质体试剂) ;2) 阴性对照组 (转染阴性SiRNA序列) ;3) Survivin特异性SiRNA组。SiRNA浓度为200nmol·L-1, 每组设3次重复。转染按脂质体转染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转染后再培养48h, 收集各组细胞进行survivin表达分析。

1.2.4 流式细胞仪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

1) 收集细胞于1.5ml离心管中, 用0.01mol PBS缓冲液 (pH 7.2) 洗细胞3次, 3 000r/min离心去上清。2) 用打孔液浸泡细胞15min, 使细胞浆中Survivin暴露。加入山羊抗人Survivin抗体100μl, 37℃孵育60min, 室温条件下, 用0.01mol PBS缓冲液 (pH7.2) 洗3次, 离心去上清。3) 加入驴IgG封闭液100μl, 室温放置5min, 0.01mol PBS缓冲液洗细胞1次, 离心去上清。4) 加入驴抗山羊IgG FITC抗体100μl, 4℃孵育2h (避光) , 用0.01mol PBS缓冲液 (pH 7.2) 洗细胞3次, 然后用1%的多聚甲醛固定, 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1.2.5 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

参照TRIzol试剂说明书提取总RNA, 用DNaseⅠ消化总RNA中的痕量DNA, 取0.1μg总RNA, 参照一步法RT-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扩增反应。反应条件为:50℃ 15min, 94℃ 40s, 57℃ 30s, 72℃ 1min, 35个循环, 72℃ 5min。设3种对照:分别用无核酸酶水替代RNA样品进行扩增;不加逆转录酶进行扩增;用阳性样品替代RNA样品进行扩增。

1.2.6 裸鼠致瘤实验

细胞培养至50%融合时进行SiRNA转染, 设:1) 对照组;2) 阴性对照组 (转染阴性SiRNA序列) ;3) Survivin特异性SiRNA组;4) 阴性SiRNA+放射组;5) 特异性SiRNA+放射组。SiRNA浓度为200nmol·L-1, 每组进行3次重复。阴性SiRNA+放射组和特异性SiRNA+放射组, 转染SiRNA 24h后, 放射处理1次, 剂量为6GY。各组细胞在转染后计时, 总共培养30h, 然后, 终止培养, 收获细胞, 无血清1640培养液洗3次, 离心去上清, 定容至0.2ml, 裸鼠皮下接种, 观察50d后处死裸鼠, 分析移植的肿瘤大小等指标。

1.2.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SiRNA抑制鼻咽癌5-8F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

Survivin特异性SiRNA组Survivin表达阳性率12.37±1.86%, 与对照组91.93±1.3%和阴性对照组92.43±2.34%比较, Survivin表达阳性细胞显著减少 (p<0.01) ;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 Survivin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2 RT-PCR检测5-8F细胞SurvivinmRNA表达

Survivin特异性SiRNA组, Survivin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见图1。

M:PCRMarker;1:对照组;2:阴性对照组;3:特异性SiRNA组。

M:PCRMarker;1:Control group;2:Negative control group;3:Specific SiRNAgroup.

2.3 特异性SiRNA和放射对5-8F细胞裸鼠成瘤性影响

5-8F细胞皮下接种12d后, 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皮肤开始有小突起, 皮下有明显的肿块;17d特异性SiRNA组开始有小突起, 皮下有明显的肿块;接种20d后, 阴性对照加放射组开始有小突起, 皮下有明显的肿块;23d特异性SiRNA加放射组, 小鼠皮肤开始有小突起, 皮下有明显的肿块。50d处死裸鼠, 分离移植瘤。特异性SiRNA加放射组小鼠移植瘤 (0.03±0.03) 显著小于特异性SiRNA组 (0.28±0.02, p<0.01) 与阴性SiRNA加放射组 (0.17±0.02, p<0.01) 。对照组 (1.34±0.18) 和阴性SiRNA对照组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别 (1.35±0.14, p>0.05) ) , 见表2。

3 讨论

Survivin在肿瘤组织特异性表达, 在正常成人组织几乎不表达, 这使得Survivin 的肿瘤靶向治疗有很高的特异性及安全性。目前, 以Survivin作为肿瘤靶向治疗分子, 主要有二个技术:反义核苷酸技术 (antisense oligodeoxy nucleotide, ASODN) 与RNAi技术 (RNA interference) , RNAi是双链RNA (double stranded RNA, dsRNA) 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有效性, 正成为基因功能研究、肿瘤和病毒性等疾病治疗的有力工具[8,9,10]。Survivin特异性SiRNA封闭Survivi的表达, 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改善肿瘤治疗效果[5,7]。由于鼻咽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 临床治疗的中远期疗效不理想[11]。因此, 寻求有效的鼻咽癌治疗方法与措施是该领域的重点工作。本文研究Survivin 特异性SiRNA与放疗联合对鼻咽癌5-8F细胞致瘤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Survivin 特异性SiRNA有效抑制鼻咽癌中Survivin表达, Survivin 特异性SiRNA与放射结合, 明显抑制鼻咽癌5-8F细胞的成瘤性。细胞接种裸鼠皮下后, Survivin特异性SiRNA加放疗组, 裸鼠成瘤时间明显延长, 肿瘤体积与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urvivin特异性SiRNA处理组。以SiRNA介导的Survivin表达抑制增强鼻咽癌5-8F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Survivin的特异性SiRNA与放疗结合, 有可能成为鼻咽癌治疗的有效手段,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Filipowicz W, Jaskiewicz L, Kolb F A, Pillai RS.Post-transcriptional genesilencing by siRNAs and miRNAs[J].Curr Opin Struct Biol, 2005, 15 (3) :331-341.

[2]Li F.Role of survivin and its splice variants in tumor genesis[J].Br J Can-cer, 2005, 92 (2) :212-216.

[3]向秋, 曾思恩, 刘强和, 等.Survivin、Bcl-2的表达与鼻咽癌相关[J].癌变.畸变.突变, 2006, 8 (5) :384-386.

[4]Nikitakis NG, Scheper MA, Papanikolaou VS, Sklavounou A, Sauk JJ.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the oncogenic molecules active Stat3 and sur-vivin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salivary gland tumors[J].Oral Surg Oral Med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9, 107 (6) :837-843.

[5]李长锋, 张斌, 张金萍, 等.靶向存活素的RNAi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移植肿瘤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 (4) :430-432.

[6]胡国清, 齐卫卫, 汪锐;鼻咽癌中Survivin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37 (1) :109-111.

[7]张燕, 孙婷, 曹祥荣.Survivin基因特异性siRNA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放射增敏作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7, 14 (1) :59-63.

[8]Umbach JL, Cullen BR.The role of RNAi and microRNAs in animal virusreplication and antiviral immunity[J].Genes Dev, 2009, 23 (10) :1151-1164.

[9]Devi GR.siRNA-based approaches in cancer therapy[J].Cancer GeneTher, 2006, 13 (9) :819-829.

[10]Shabalina SA, Koonin EV.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eukaryotic RNA inter-ference[J].Trends Ecol Evol, 2008, 23 (10) :578-587.

敏感性与特异性 篇6

关键词:薄层细胞学检查,宫颈涂片检查,敏感性,特异性

近十几年来,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检查方法的提高, 宫颈癌发病率及诊断率较前明显升高[1,2]。有研究结果表明, 宫颈癌早期大部分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均在门诊常规体检或晚期出现症状时才明确诊断[3,4], 因此, 提高常规体检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提高早期宫颈癌诊断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拟初步探讨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涂片检查对宫颈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从而能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 在我院妇科常规检查, 无临床症状女性158例, 年龄为40.5±8.6岁。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涂片检查, 同时进行宫颈组织病理活检术。薄层细胞学检查:收集宫颈口及颈管处的上皮细胞, Thinprep保存液洗脱宫颈刷上采集的上皮细胞后, 采用Thinprep2000系统处理上皮细胞洗脱液, 使洗脱液中血液、粘液和炎症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 然后将上皮细胞制成薄层细胞涂片, 95%酒精固定后采用巴氏液进行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宫颈涂片检查:刮取宫颈及宫颈管内上皮细胞后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 95%酒精溶液固定, 采用巴氏液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1.3 评价标准

参照伯塞斯达系统 (The Bathesda system, TBS) [5], 诊断包括:正常范围 (WNL) 、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HSIL) 和鳞状细胞癌 (SCC) ;宫颈组织病理活检标准为, CINⅠ级 (相当于LSIL) 、CINⅡ级和Ⅲ级 (相当于HSIL) 、鳞状细胞癌 (相当于SCC) , 分别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方法检验结果比较:

由表1.可见, 以病理活检作为诊断金标准, 与宫颈涂片结果相比, 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较相似,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差别在正常人群和宫颈存在病变人群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versus宫颈涂片组

2.2 两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由表2可见, 以病理活检作为诊断金标准, 与宫颈涂片法相比, 薄层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无临床症状, 门诊常规行宫颈癌筛查妇女, 与宫颈涂片法相比, 采用薄层细胞学检查对宫颈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我国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 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6]。多数宫颈癌早期患者均无临床症状, 因此, 如何提高早期筛查诊断率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宫颈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 但由于组织活检术为有创性检查, 且对于存在宫颈炎症妇女, 宫颈组织活检术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 采用宫颈脱落上皮细胞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早期无临床症状妇女宫颈癌的筛查。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薄层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涂片检查, 由于地区差异性以及检验水平的不同, 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报道不一。本研究结果表明, 以宫颈组织活检术作为参考标准, 与宫颈涂片检查结果相比, 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与宫颈组织活检术较相似, 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优于宫颈涂片检查, 我们认为, 这可能与如下机制有关[7,8,9,10]: (1) 宫颈涂片法由于容易受到宫颈粘液、血液和炎症细胞等的影响, 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下降, 导致误诊或漏诊; (2) 薄层细胞学检查在标本取出后即对细胞进行特殊液的保存, 从而保证了取材标本的完整性, 还避免了因细胞采集后干燥所导致的结果误差; (3) 薄层细胞学检查对细胞进行筛选后, 制作成薄层涂片, 不但可以避免炎症细胞等对结果的干扰, 还有利于显微镜下对细胞的观察与分析, 从而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对于门诊无临床症状行宫颈癌常规筛查的女性, 与传统宫颈涂片法相比, 薄层细胞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赛斐.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检测及意义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7 (15) :2392-2393.

[2]李伟宏, 凌奕, 张峻霄, 等.宫颈癌筛查系统不同点探区间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7 (9) :1171-1174.

[3]晋生, 解胜兰, 王冬梅, 等.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社区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8 (17) :3244-3245.

[4]廖英艺, 谢荣誉, 冯兰兰.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筛查方法及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08, 9 (9) :46-47.

[5]Solomon D, Darey D, Kurman R, et al.The 2001 BethesdaSystem: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2, 287 (16) :2114-2119.

[6]张升红, 杨志成.107例宫颈癌临床分析.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5, 7 (1) :21-22.

[7]裘红梅, 于增国, 张丽.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与巴氏涂片法在宫颈癌中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0 (5) :487-489.

[8]李英伟, 刘海枝.宫颈癌高危因素及检测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 2010, 8 (5) :98-99.

[9]罗建芳.液基细胞学在宫颈上皮病变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12) :71-72.

上一篇:原子的吸收下一篇:药物成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