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敏感与灵感(共9篇)
新闻记者的敏感与灵感 篇1
新闻敏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集中表现。它表现为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 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反应能力, 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 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它的核心是要具备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新闻敏感来自新闻实践, 但是并不因为记者有一定的新闻实践就自然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 它需要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意识地不断总结积累。要广泛积累知识, 深刻分析了解形势, 全面熟悉各方面情况;努力学习成功记者的新闻业务经验, 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坚持不懈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追踪和规律性的探索。这是提高记者“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 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
“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是指记者判断哪些人和事具备新闻价值的能力。体现在判断同一事件的各种事实构成中哪个最重要, 哪个次要;判断某些看来不太显著的社会信息和新闻线索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判断某个已经报道的新闻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的新闻内容;判断全国新闻报道中有无适合地方进一步扩展报道的内容等多个方面。
由于电视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因此, 电视新闻记者的思维, 不仅要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而且还要有“直觉思维”, 这是一种快速地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并用的思维, 也就是“一触即拍”的电视记者的思维。对于一个电视记者来说, 必须具备对新闻事实有多方面的判断能力, 也就是说, 要有敏捷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概括起来, 新闻敏感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意义及作用
电视是一种运用视听语言和现代综合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服务, 就必须服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 并积极地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和愿望。所以, 记者的新闻敏感, 首先是一种政治敏感。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 即对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 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问题。
2.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 在事物发展阶段上的影响
世界各类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些事实, 虽属平常小事, 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区却成了突出矛盾, 成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新闻记者要对这类事物具备敏感的嗅觉。
3.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推断事实的洞察能力
能否迅速推断某一新闻事实在观众中可能引起的反响程度, 既表现为记者的判断能力, 也表现为记者的预见能力。
4.新闻敏感是记者见微知著, 在平常事实中发现新闻的能力
记者的功力就是要徽知著见, 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 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些小事往住不为人注意, 但只要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 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 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 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新闻记者只要做有心人, 经常注意和留心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就可以见微知著, 在不显眼的小事中发现重要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新闻界前人的经验是“五多”: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外国有些记者也认为:“敏感来自勤奋”、“懒人当不了记者”, 这些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如何锻炼记者的新闻敏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所报道对象进行对比
新闻是在事物变化进程中即时发生的, 原有基础是新闻得以产生的生长基, 新闻所以为新, 是以旧事作参照系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种对比, 察觉这种变动, 是发现新闻的关键, 也是锻炼、打磨、培养新闻敏感的极好办法。每年年初, 每个地方都要举行很多门类的经济工作会议,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机关报要报道好会议, 读者又要求从年年大致相似而又必开的例会中了解会议的新精神、新信息。如何既报道好会议, 又要满足读者的需要, 从会议中撷取新闻就成了改革会议报道、实现对上对下双向满意的关键。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对不同门类的经济工作的历史现状有着透彻了解, 新旧反复比照, 提取新闻, 激活新闻敏感。
2.对宣传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
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虽然不是一回事, 但二者密不可分。这里说的政治敏感, 其实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政治敏感高的人未必新闻敏感强, 但一个新闻敏感性强的人, 一定会有相应的政治敏感。不懂政治, 不讲政治, 新闻敏感也不会敏锐, 采写稿件就会做很多无用功, 稿件的落地率也会很低, 所以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 胸中有全局, 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必修课。记者首先要学习和熟悉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 只有这样, 记者才能知道当前应宣传什么, 不应宣传什么。记者的政治敏感集中表现在对社会宏观和微观现状的把握上:既要明确党的方针政策———抓什么, 如何抓;又要知道基层的情况———群众想什么, 需要什么等等。这样才能善于发现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
3.激发联想、捕捉“线索”
记者的新闻敏感, 事实上就是一种思维活动, 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或者灵感, 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这种“偶然”中包含一种“必然”。作为记者, 日常的工作就是采访。面对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大量情况和信息应如何处置?如何消化和储存?只有储存才有财富。当这些情况和信息在我们的思想中经过一定的沉淀、过滤处理后, 便会留下许许多多“新闻敏感点”, 对于一名记者, 学习、积累直至联想的过程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论新闻记者的问题敏感 篇2
例一:港台人士的名字究竟能不能命名希望小学?
2003年年初《中华读书报》某期曾刊载一篇介绍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报道《寻找林清玄的心灵地图》,其中写到一个细节:"林清玄用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方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方老先生生前是台湾颇有声望的教育家,浙江田野里长大,早年来台,认为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希望。因此林先生亲自撰写碑文以纪念方老先生,亲自来到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为希望小学奠基植树。令人想不到的是,学校建成后,当地的主管部门以国家有令,不能以港台人士名字命名希望小学为由,三番五次地要求林先生更改校名,经纪人不知如何与林先生做出解释。林先生表示了他的尊重和理解。"
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当地主管部门当初知道不知道"国家有令"?如果知道而在捐建意向磋商时不予告知,这是以欺骗手段获取港台捐助者的捐助金,这对国家形象是一个损害,也伤害了捐助者的感情。第二,即便国家确有此"令",那么此"令"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港台人士的其他捐助为什么就可以以其名字命名?各地大学里到处都是"逸夫楼"、"英东馆"。按照常理,如果某一做法不伤害国家、社会和别人,就应该被允许做;如果这样做有人明显受益,就更应该被允许做。像林清玄先生以岳父之名命名希望小学来纪念岳父之举,它损害谁了?它没有损害任何人嘛。不仅没有损害他人,反倒使当地孩子和林先生受益(林先生所受之益是完成一桩爱心和孝心),是应该允许、应该支持的。第三,此"令"是否只限制"港台人士"?澳门人士、海外华侨、国内人士和西方人士捐建希望小学是否允许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第四,有没有开禁的可能?不能"与时俱进"的原因是什么?
林清玄先生是宽厚的,虽然以岳父名字命名希望小学未得遂愿,但他"表示今后每年将在祖国大陆的贫困地区捐一所希望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然而作为媒体记者,有权利和义务追问上述问题,以使我们的希望工程更健康、更有理性地发展。这样一来,就比仅仅拿"林清玄心灵地图"说事儿立意要高远许多,视野也开阔得多。
例二:火车票涨价的理由是什么?
春节期间火车票涨价已经有好几年了。每年此时,媒体通常都做报道,有些媒体还进行质疑性报道。可是自2001年1月《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火车票涨价,请拿出你的理由来?》发表之后,媒体与铁路主管部门就开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后来律师行业和消费者协会都加入"混战",与媒体一道"三英战吕布",最终导致次年春节火车票涨价的听证会。这是中国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第一次听证会,意义非同寻常。
为什么《火车票涨价,请拿出你的理由来?》这篇报道能起到转折点的作用?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它的标题很醒豁,直指"命门"。第二,文中它提出一系列"致命"的问题,如"春运期间铁路系统的员工固然几倍辛苦于平常,可是这个时期拥挤不堪,旅客的辛苦也同样几倍于平常,为什么不在平常票价的基础上降低20%~30%的票价,以补贴他们的辛苦?你会说,那是他们回家团圆,辛苦应该。怕辛苦就别回家嘛!我说你生当中华民族一员,而且你既已入铁路这个行当,就该辛苦。怕辛苦就别进这个行当!既生在过春节的国度里,既选择干这个行当,这个时候受累是应该的。战争爆发的时候,军人比平时辛苦几百倍,危险几百倍,他们的津贴涨价了吗?春天和秋天是流行病发作的季节,那是医生的'春运',挂号费得涨价吗?药费住院费要涨价吗?突发事故来了,那是警察和记者的'春运',他们得加薪吗?"三夏"大忙,抢收抢打抢种,那是农民的'春运',谁给他们加薪?就像权利和义务是配套的一样,忙和闲也是配套的,你选择这个工作,忙和闲都是你的,闲固然是你的福气,忙也没什么怨言可讲。闲时没扣你的薪水,忙时不加薪理所当然。闲,我享着;忙,我加你们20%~30%的价,有铁老大这等美事的行业中国恐怕不多吧?当今中国,各行业普遍是盼着能忙一些,可是再忙也不会给客户加价20~30%呀;偏偏铁路系统就敢这么邪,说加就加,足见其垄断经营是如何公然地侵害消费者的利益了。春运大涨价,国人大年没过先放一回血,实在糟糕透顶。过去有'发国难财'之说,这春运涨价叫发什么财?叫发中华民族团圆财!"
上述这些问题,既包含情绪,又包含情感,感染了公众,又让铁路系统难以"狡辩",根本扭转了消费者与服务业者的话语地位。
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 篇3
1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作为新闻行业的从业者,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其必需的职业素养,那就是新闻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众多事件中过滤、 提炼、搜索出能够成为新闻事件的事例, 并把握住其折射出的能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特质,并快速、准确地报道出事实真相。社会责任感则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素质。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来则是在制、采新闻且最终报道时,能够还原事实真相,并在新闻中表现出具有正确的社会、政治导向。
1.1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在行业生存的基础
由于新闻时效性的特性,要求记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能够快速捕捉事件中能够成为新闻热点的话题。新闻记者通过自己的新闻敏感,深刻挖掘新闻中的社会话题与社会导向性问题。只有快速反映才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这也是新闻记者这新闻行业能够立足的基石。例如,笔者所在的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际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在进行新闻的采编过程中,需要深度挖掘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各民族间相互融合、交流互助的重要事件点,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同时引导话题的走向。
1.2新闻记者在生存前提下应以社会责任感为导向
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素质,这一素质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活动中, 以社会的基本规则为活动前提。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同样需要以社会责任感为前提。 在大众的眼里,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 由于人们自身条件所限,人们信息接受的来源就是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报道。人们愿意相信记者所报道的事件就是真实的。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深刻地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以一名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来保证社会事件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社会舆论的来源往往是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事件,由此新闻记者肩负着为社会舆论提供话题的重任。这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的选择时,应有重大的使命感来选择社会正能量话题,同时要不畏强权, 报道真实事实。
1.3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互助关系
新闻记者要想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 就要求其必须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及丰富的社会实践。在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社会责任感对其进行世界观的引导,通过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促进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保证新闻记者在行业中能够立足并进一步发展。此外,社会责任感的发挥是以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为前提的,只有新闻记者通过其敏感的新闻嗅觉, 才能及时发现并报道可能成为社会热点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体现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2新媒体趋势下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2.1新媒体发展需要新闻记者的高度敏感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新闻行业发起了挑战。新媒体就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发展前提的网络媒体为代表的媒体行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移动终端的大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报刊或电视等转变为手机、电脑等网络移动终端上来。人们接受信息的广度、宽度的增加及速度的提高,造成人们在进行新闻浏览时,收到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这就给新闻记者的新闻制采业务带来了新的挑战,新闻记者必须通过其自身的高度新闻敏感来判断事件成为新闻后的热度,寻找吸引大众眼光的事件,提高大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
2.2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新闻记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导向作用
尽管新媒体的发展迅速极快,但是其存在的时间较短,因此对于网络新媒体的监管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网络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审核的权限极低,所以网络关注热点有可能与事实并不相符。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更加需要新闻记者具备极高的职业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来净化新媒体的新闻土壤。
3结语
尽管时代在发展,但在新闻记者工作的过程中,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永远不会过时。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准绳, 通过自身的新闻敏感来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正确地引导舆论方向。
摘要:新闻记者作为新闻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自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其在行业立足的根本。同时,记者也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并以此为导向,这是保证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期,新媒体的发展也呼唤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的存在。
关键词:新闻行业,记者,新闻敏感,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任雁兵.浅析新闻记者的素质和品德[J].新闻天地,2012(5).
新闻记者的敏感与灵感 篇4
2003年夏季非典席卷中国,一时间国人谈非典变色。地处中俄边境口岸的满洲里市也一时成了邻国俄罗斯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中国不时传出有死亡病例的消息,俄罗斯与满洲里市接壤,每日的出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数千人,能否把非典传入俄罗斯成了俄罗斯人较为担心的事。同时一些俄罗斯媒体在没有正面采访的情况下,大肆渲染满洲里有非典的事件,说什么满洲里市的政府官员整天戴着口罩办公,这更加增加了俄罗斯民众的恐慌。一时间,口岸出入境人数在几个月之内竟然锐减成几百人,口岸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为了以正视听,扭转不利局面,满洲里市委宣传部邀请俄罗斯赤塔州新闻媒体代表团来满洲里市进行采访。当时笔者在满洲里报社俄文刊当记者,陪同俄罗斯媒体代表团进行深入采访成了我们编辑部所有成员的任务。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两国边境经济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两个友好邻邦人民的深厚友谊和身心健康。
在官方的安排下我们陪同俄罗斯记者团走访了人员客流比较密集的车站、客运站、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所到之处都是在听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介绍如何防护非典如何采取隔离措施等,并没有俄罗斯记者想要知道的非典病例。他们好像不太甘心,于是提出想要在第二天早上到公园里看看中国的太极拳。作为记者的我突然敏感起来,难道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直接采访公园里的平民百姓吧!记得当时是6月份,马上就要过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了。公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除了晨练的人们,还多了一些卖鲜花、葫芦和中国结的小摊贩的叫卖声。这些赤塔的记者们,看着那些他们从没见过的红红绿绿的小玩意顿时喜欢了起来,东问问西摸摸爱不释手。一位叫玛丽娜的女记者拿起了小本子问旁边晨练的小伙子知道不知道满洲里有没有非典,害怕不害怕?小伙子是位外贸公司的职员,如实告知满洲里没有,很安全。摄影记者阿列克看到两位中国姑娘在打羽毛球,一时兴起也上前攀谈了起来,并且跟她们打了一会,兴高采烈的走了过来。一对卖中国结的中年夫妇看着俄罗斯人这么喜欢他们的小玩意,高兴得汉俄夹杂的说:满洲里非典捏度(没有),欢迎俄罗斯人来满洲里做客!引得俄罗斯记者们兴致大发,不但买了他们的商品还和他们合影留念。公园附近有一个菜市场,记者们又走入了早市。看着新鲜的西红柿和黄瓜,还有那琳琅满目的水果,记者们仿佛忘记了非典,纷纷掏起了腰包准备回宾馆享用。这一切都被笔者写入了自己的文章《收获的早晨》,参评当年内蒙古好新闻荣获一等奖。更主要的是俄罗斯媒体把在满洲里的所见所闻进行了通篇报道,消除了俄罗斯民众的恐慌心理,口岸渐渐繁荣起来,满洲里口岸从非典阴影中慢慢走了出来。可见,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是新闻记者的生命。不仅关系着新闻工作的成败,更是衡量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标尺和准则。他是记者出精品的根本要素,是发现、鉴别、采写、发掘重大新闻主题与新闻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治敏感是一个成熟记者的重要标志,所以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注重政治敏感的培养。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培养新闻记者政治敏感的重要性;2.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理论政策水平;3.深入实际,善于分析和比较,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政治敏感;4.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5.不断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俄语新闻中心)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 篇5
1 电视新闻记者的敏感性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能力
1.1 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加强的政治敏感性
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新闻敏感性首要的应该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电视作为一种集合了视频、音响和文字为一体的现代新闻报道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一个国家的宣传作用。在我国新闻媒介隶属于国家, 是党政机关的喉舌, 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主要通过新闻媒体传达给受众, 因此带有某些新闻报道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因此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应该熟悉国家最新的政治动态和最新的政策和规章制度, 如果缺少较强的政治素养, 那么在以后的新闻报道中很可能会因为不熟悉政治动态而导致发生政治问题。在我国, 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倾向性比较高的栏目主要有《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因此, 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的报道中应该具备强烈政治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用新闻记者特有的敏感性去发现新闻线索, 报道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1.2 新闻记者要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前瞻能力
电视新闻记者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这个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或者能够引起较大的反响, 就应该对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前瞻能力。具体说来电视新闻的记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记者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 准确、及时的把握舆论发展的方向, 要紧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要坚决对相关的理论和决策理解透彻, 并以此作为判断新闻事件是都有价值的准绳, 做到合情合理, 重点把握;其次, 新闻记者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和其它知识的积累和提高, 新闻记者被称作“杂家”,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知识渊博, 见识广博, 雄厚的知识积淀往往能够培养强烈的新闻敏感度, 能够准确的从纷杂的信息中抓取有价值的信息, 获取独特的新闻材料;最后, 电视新闻记者要关注普通大众最为关系的问题, 切实把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从业的准则, 这有这样, 当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出现之后, 记者才能正确的判断出, 线索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新闻价值。
1.3 电视新闻记者要具备在现实中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
新闻记者要想能够在实际生活动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就要新闻记者有一个良好的新闻敏感性,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应该善于从似乎被规定化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敏锐的捕捉新闻线索并将其追究下去, 例如《新闻调查》中的《双城的创伤》中, 就是记者发现的一个线索, 后来进行不间断的调查, 最后引起了全国的范围的轰动。
2 新闻记者应该怎么把握受众的心理
2.1 新闻报道中的相关信息应该充分引起受众的新区
电视作为一种具备了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媒体, 以其特有的报道形式和优势不断吸引着电视的受众, 可以对人们的思维、行为等方式产生直接且严重的影响。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中要想能够抓住受众的心理, 就必须对观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关注的重点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知, 这样才能够使报道的内容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受众的心理需求, 为了能够到达上述的要求, 就需要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付出巨大的努力, 拿出自己的真本事, 通过事物表面面目看到其本质, 把新闻中的潜在的新闻价值挖掘出来, 尽量让观众在看到新闻报道时能够引起相关的联想, 让其有所思、有所想, 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充分的引起观众的兴趣。
2.2 新闻报道要注意减少新闻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电视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向受众传递正常的价值取向, 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环境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与电视前面的观众拉近心理方面的距离。现今, 电视观众的文化修养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因此, 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报道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强制观众必须收看我们的新闻报道, 更不能强迫受众接受媒体的立场、方针和报道的内容, 观众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对于电视受众来说, 他们更加喜欢新闻报道中存在冲突的新闻, 更愿意清楚争议双方的观点和情况, 不愿意新闻内容添加任何的主观评论, 任何评论只需要观众自己评论即可。因此,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应该树立观众的观点, 不断的研究观众的心理变化状态, 让电视画面与观众建立一种近距离的密切关系, 提高新闻节目在受众心理的地位。
2.3 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充分的引起受众心理的共鸣
新闻报道的内容只有能够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才能吸引受众继续观看下去, 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把新闻中涉及的各个要素描述到位且精炼, 使新闻的报道更加生动有趣, 贴近观众心里, 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保持更久的注意力。
3 结论
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想把新闻报道做的更加贴近受众心理, 就需要记者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要养好良好的新闻敏感度和职业道德, 切实抓住受众的心理, 从而能够更好为社会和群众服务, 发挥其应用的职能。
摘要:新闻的敏感性是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具有强烈新闻敏感的新闻记者能够在复杂的信息中抓取最吸引人、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并能够运用有效的新闻语言进行组织,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递给受众。本文主要论述一个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性的电视记者应该具备那些能力, 并结合电视新闻记者的敏感性进一步讨论了受众的心理, 强调了记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受众的心理。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性,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李云雅.新闻专业学生如何培养新闻敏感[J].青年记者.2010, 7 (6) :92.
[2]初小燕, 赵治国.新闻采访中受众心理的把握[J].采写编.2010, 1 (1) :52.
[3]王丹.研究受众心理需求实现新闻传播功效[J].记者摇篮.2010, 8 (1) :532.
[4]梁新梅.受众心理:社会新闻的切入点[J].编辑之友.2010, 11 (2) :25.
论新闻敏感的意义与培养 篇6
新闻工作者准确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新闻辨别能力。新闻辨别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记者是否能够在同一事件中准确判断出主与次; (2) 在某些表面看来并无显著信息的新闻线索中发现重要新闻内容; (3) 在已经报道的新闻中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 (4) 在经全国报道的新闻中判断出适合地方进一步扩展报道的新闻内容。
电视新闻具有传播迅速、形象生动、内容立体丰富等特点,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 不仅要具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能够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并用的一种思维模式, 对于形象立体的电视新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 是由感知进行判断的方式。新闻敏感也是一种感知的方式, 要求记者对新闻具有敏捷的嗅觉, 正因如此新闻敏感也被称作“新闻鼻”。新闻敏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的意义及作用
电视新闻作为利用综合技术及视听效果进行的传播形式, 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 必须以服从党在一定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为前提, 以为人民和社会服务为根本, 积极反映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愿望。因此, 新闻敏感度也是建立在政治敏感的基础上, 善于发现事物的政治意义, 根据人民大众关注的问题, 从政治角度观察问题。
2 判断某一新闻事物在全局中的影响地位
新事物的生成、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类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即使某些对应的事实只属小事, 新闻工作者也应具备敏感的观察力, 因为在某个时间或地区此类小事也许就会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
3 善于捕捉新闻细节, 判断新闻事实的切入点
新闻敏感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准确判断某一新闻事实中能够引起观众反响的切入点, 发现新闻的关键细节。
4 突破思维定式, 拓宽眼界善于发现新闻事实
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在平凡的事物中判断新闻线索, 发现新闻, 分析事实。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敏感能力, 加上细心的观察与捕捉,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 在琐碎小事中判断出其背后的重要新闻内容, 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新闻工作者要经常关注身边的大事小事, 观察其中细微的变化, 合理预测其发展趋势, 就会在表面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新闻内容。新闻工作者培养新闻敏感能力并不在于一时半刻, 而是要勤学习, 多提问, 多思考,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来提高新闻敏感能力。对于新闻工作者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具体办法, 主要可以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重点开始着手。
5 学会比较, 察觉新闻变动
新闻不是独立发生的, 而是在原有事物发展的基础上即时发生的突发事实。了解新闻发生的规律, 掌握新发事件与旧事物的参照对比技巧, 是在事物演变过程中发现新闻的重要手段。学会比较, 善于察觉新闻变动是新闻工作者培养提高新闻敏感度的有效方法。最具特征的例子就是每年都会召开的各地党委政府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的形势与主要内容每年都大致相同, 但是若只是表面上不变的事实报道是无法满足受众想要了解新动态、新信息的要求的。对于在准确如实地报道新闻的同时, 满足受众的新闻要求, 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报道内容的历史与现状都有着透彻的了解, 通过将以往的报道与以新的报道作比较和分析, 从中发现新闻, 这样既满足了对新闻的如实报道, 也满足受众希望了解新信息的要求。
6 培养政治敏感、准确把握方针政策
政治敏感可以理解为对政治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以及对政治时局变化的捕捉和洞察力。政治敏感与新闻敏感虽然是两个概念, 但是掌握政治敏感度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条件。政治敏感度高的人未必新闻敏感就强, 但是不懂政治不谈政治新闻敏感就一定不会敏锐。因此加强政治理论与方针政策的学习, 熟悉大局对培养新闻敏感非常有利。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主要表现在对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的把握, 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才会明确当前形势下应该宣传哪些内容, 不应该宣传哪些方面, 了解受众群体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 以此为目标明确地判断事物的新闻价值。
7 提高逻辑思维, 捕捉新闻线索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 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用感性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千千世界中如何获得新闻线索, 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采访。在对采访中获得的大量繁杂的信息时, 如何判断哪些信息是普遍的, 哪些信息是有新闻价值的, 这时除了表面信息和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之外, 合理的联想与灵感是过滤信息的重要方式, 并在众多信息中进行整合预测, 提炼出新闻,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敏感。
参考文献
[1]邢英.论培养新闻敏感对做好新闻工作的现实意义[J].经济师.2009 (07)
[2]徐明泽.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J].传媒观察.2010 (05)
新闻记者的敏感与灵感 篇7
策划编辑新闻敏感意识的培养
所谓新闻敏感意识, 一般情况下是指新闻工作者识别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否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能力。针对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事件, 别人看不出其价值所在, 而你却一眼便能识别这是有价值的新闻, 这就是新闻敏感意识, 它是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条件。[2]谈及新闻敏感意识, 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和做新闻采访的记者联系起来, 似乎只有新闻记者才需要培养对新闻的敏感性, 其实不然, 策划编辑具不具备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性强不强和新闻记者同样重要, 甚至在有些时候还超过了新闻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李建新老师[3]于2005年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新闻意识的观点, 笔者对此非常赞同, 并认为同为从事出版工作的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为了策划能引领市场的图书, 也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意识。
新闻敏感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磨炼过程。首先要求策划编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意识, 且在很大程度上新闻敏感取决于政治敏感, 因此就要求综合性出版社的策划编辑要具备政治家的眼光, 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形势有宏观上的了解, 对社会上各行业、各系统的具体微观情况也要心中有数。其次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在占有更多实际材料的基础上, 对周围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 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多方面流动, 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构成对事物的立体式的、新颖的和独特的认识, 从他人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的闪光点, 从别人不留意之处发现有价值的选题[2]。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4]:
强化自身专业水平, 做内行中的里手、外行中的专家。目前, 图书市场的出版节奏越来越快, 所出版的图书数量越来越多, 但高质量的图书却凤毛麟角, 这与策划编辑的专业知识缺乏、把握市场不够、职业新闻敏感性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专业知识不够, 对本专业领域内的新动态、新方向或远期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没有职业敏感性和预见性, 不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有意义的选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新闻敏感性是对事物的一种下意识反应, 是本身潜意识中的一种“直觉”, 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相结合, 才能碰撞出新闻敏感的“火花”。自身专业知识积累贫乏的策划编辑, 就算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再强烈, 因为其思维空间的狭隘, 联想的匮乏, 也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 提出有价值的策划。
深入一线, 与广大读者、作者和专家交朋友, 把握市场、创造市场。海尔集团行政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市场永远在变, 如果只是适应市场, 你可能永远落在市场后面, 而要想走在市场前面, 对市场起导向作用, 就应该去努力创造市场、创造用户。如果把市场比做一个蛋糕, 我们不必过分地在现有市场中抢份额, 而是去创造另外一个市场, 另做一个蛋糕, 那么这个市场便是你独有的了。同样, 出版社要想发展, 策划编辑就要去“创造市场、创造用户”, 争做伊索寓言中喝上游水的“狼”。
目前, 图书市场的竞争如火如荼, 一本图书从选题的策划到出版都要以读者的需求为主去适应市场, 读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 策划编辑的工作目的就是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要深入市场的一线。国外出版业者认为, 一项成功的创意选题首先应当来自详尽的市场分析, 对图书市场进行细分, 考虑所策划选题的读者定位, 知晓读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另外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所策划的图书读者是否能够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 满足了这几个条件, 就为占领市场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 策划编辑还要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 了解国内外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 尽可能多地了解和分析出版专业分工相同或相近、经济实力相当、经营水平相似的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社有关此类图书的出版信息, 或者预测他们的出版计划和远景规划。只有了解了对手的最新动态, 知道竞争者的想法和行为, 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另外, 策划编辑所策划的选题应该符合本出版社的出书方向, 与本出版社的出书品种、选题的总体规划思路相一致, 找准自己的强项, 充分体现本社在出书范围方面的优势, 出版别人很难或无法替代的图书精品, 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市场。
记者练就的新闻敏感性绝非凭空获得, 而是养之有素的, 归纳起来有“三多”和“三勤”, 即“多看、多听、多问”及“眼勤、腿勤、嘴勤”[5], 笔者认为, 当好一名优秀的策划编辑亦应该具备这些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在选题策划中独特的新闻敏感性, 多出书, 出好书。
策划编辑情报意识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情报意识通俗地讲就是意识情报的能力, 它是指从众多纷杂的信息源中收集、鉴别知识的性质及其价值的一种专业素质, 主要体现为对相关知识的敏感力、洞察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情报意识处于图书策划工作的核心位置, 它在工作中表现为策划编辑的能力, 在非工作时表现为策划编辑的素质[6]。策划编辑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培养自己的情报意识, 掌握相关的情报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收集分析情报的经验, 才能策划出优秀的学术著作。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图书市场化运作的程度逐渐提高, 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趋向于图书选题策划的竞争和较量。编辑策划是指出版单位的编辑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 对选题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如果说信息的获取是策划编辑工作的起点, 那么其后续工作如对科技发展信息、图书市场信息、读者需求信息、作者研究信息等诸多信息的优化、加工及分析等则是策划编辑付出的一种再创造性活动。策划编辑的信息情报意识不强或分析把握信息情报的能力欠缺, 就不能获取价值较高的选题。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许多种, 如可以通过广播、各种文件资料、报纸、电视、期刊以及网络等媒体获取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类相关行业的新闻报道、调查分析报告、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专业信息;还可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的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的交流获取信息等, 这样, 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可以迸发出选题的灵感。
比尔·盖茨曾说过:“你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你的输赢。”所以, 仅仅是占有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在社会资源逐步共享、信息获取方式日渐趋同的今天, 图书选题的竞争也同社会竞争一样日益激烈。策划编辑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报信息分析能力对选题进行综合、归纳、评价, 把握本社图书选题的品牌和范围, 鉴别各类出版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 调查选题是否符合读者与市场的需求, 抓住机遇, 果断做出选题的取舍和优化。
总之, 选题策划是出版活动的开始, 是图书出版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好的选题策划是图书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 有了优秀的选题, 就占有了市场的主动权。“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已经成为经营型企业单位,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其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诸多压力。对于“转企”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来说, 策划编辑就像是发动机, 是整个出版社的动力来源, 大学出版企业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策划编辑, 策划更多成功的、能产生品牌效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选题, 增强所出图书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为其更好地发展壮大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金兰.策划编辑制在我国的发展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0 (2) .[1]李金兰.策划编辑制在我国的发展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0 (2) .
[2]王熙珩.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J].新闻爱好者, 2010 (10下半月) :130-131.[2]王熙珩.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J].新闻爱好者, 2010 (10下半月) :130-131.
[3]李建新.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新闻意识[J].编辑学报, 2005, 17 (1) :46.[3]李建新.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新闻意识[J].编辑学报, 2005, 17 (1) :46.
[4]张可丹.行业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新闻敏感[J].新闻爱好者, 2009 (12下半月) :80.[4]张可丹.行业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新闻敏感[J].新闻爱好者, 2009 (12下半月) :80.
[5]刘荣亚.创新采编机制加强新闻策划[J].新闻爱好者, 2010 (7上半月) :47.[5]刘荣亚.创新采编机制加强新闻策划[J].新闻爱好者, 2010 (7上半月) :47.
新闻记者的敏感与灵感 篇8
该文说的是洛阳市民韩某, 13年前杀人后畏罪潜逃。当时, 他协迫不明真相的妻子四处流浪, 后来, 他有了儿子, 终在西安市郊区落脚, 以打零工为生。看着儿子逐渐长大懂事, 他的心灵却生发出深深的忏悔。有一天, 他终于想到自首, 而《洛阳晚报》记者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 千方百计协助他回洛投案。
该文讲述了一个杀人嫌疑犯曲折复杂的自首历程, 我们从中看到了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与社会责任。
7月5日是星期六。《洛阳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杨海彤浏览呼叫中心网页, 在杂乱繁多的新闻线索中发现了一条信息:“韩先生说他的一个亲戚十多年前杀人潜逃, 现在想自首, 语言混乱。”杨海彤认为此信息有一定价值, 当即指派记者张喜逢与来电显示的手机号联系, 但手机关机。
张喜逢问接线员接话时的情况, 接线员说:“韩先生就说了那一句话, 问详情时, 他却匆匆挂断电话, 好像很紧张。”张喜逢认定其中必有隐情, 于是, 连续两天, 他几十次拨电话, 不通, 又不厌其烦地发出几十条短信:“你好, 我是洛阳晚报记者, 我们可以聊聊吗?”“理解你的苦衷, 我们愿意帮助你的亲戚重回正道, 争取宽大处理。”“如果看到短信, 请与我们联系, 他这样 (逃亡) 不是办法。”……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7日7时40分, 韩先生终于回电, 他用沙哑的嗓音说了他的“亲戚”犯罪的过程、逃亡的经历以及自首的矛盾心理。他说话思路清楚, 讲的事件情节细致, 还偶尔带出“我”字。张喜逢隐隐感觉到, 这个韩先生恐怕就是逃犯本人。
张喜逢故意提议:“能不能让我和你的亲戚直接通话?”韩先生显然有些慌乱:“不用, 不用, 还是我传话, 咱以后再联系吧!”随即关机。
“别说了, 逃犯就是我!”两个小时后, 韩先生再次来电。
这次他说, 他的“亲戚”非常想知道家中的情况。算来, 老母亲今年快80了, 不知她是否健在?他说了老人的姓名和住址后, 又关了机。
张喜逢等记者立即出动找寻。看来, 韩先生或者他的“亲戚”是离洛阳太久了, 他说的单位早已不复存在、说的××建筑公司大杂院早已拆迁。费尽周折, 记者们才在一街坊老人那里得知这位老母亲的下落, 她住在玻璃厂路旁一栋旧二层楼里。
闻听有了儿子的音讯, 这位老母亲眼含热泪。老人说:“不管怎么说, 那也是我的小儿呀。13年了, 我等他恨他了13年, 如果我能替他赎罪, 我早把我这把老骨头还给那家人 (受害人) 了……”
通过短信联系, 韩先生又打来电话。他一通话便迫不及待地问:“我亲戚母亲身体咋样?生活咋样?”张喜逢平静地将老人的话一五一十学给韩先生听。当学到“不孝的儿呀, 咱娘儿俩今生今世不知还能不能见上一面”时, 电话那头突然大叫:“别说了!求你别说了!那个不孝的儿子就是我!逃犯就是我!我叫韩辉……”
喘息、哭泣……良久, 电话那头却传来韩辉异常平静的声调:“好了, 我知道我妈还好, 放心了。人吃地一生, 地吃人一口, 我也该上路了。”
“上路?是自首, 还是……”张喜逢问。
“是回家, 不过, 我会选择自己的方式。”韩辉的语调仍出奇地平静。
自己的方式?难道……张喜逢预感到了什么, 一急, 大声喊出来:“你是个混蛋你想自杀?你死了, 你老母亲受得了?你媳妇怎么办?你孩子咋养活?你是一个逃犯, 投案自首是你唯一的出路!你只有投案自首, 才能减轻你的罪责, 才能扫除你全家的阴影!”
也许受到这番话的极大震撼, 韩辉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我能不能和母亲通话?”最后, 他小声请求。
张喜逢等再次来到韩辉母亲家。
老人拿电话的手颤颤巍巍。“乖, 你是小辉吗?”老人话刚出口便泪流不止。“我的儿啊, 这些年你咋过哩?你可不能再错下去了, 你回来吧, 妈等着你。你回来就是被枪毙了, 妈也能再见你一面……”
接着, 老人又问儿媳情况, 孙子咋样, 她说:“妈没教育好你这个儿子, 但是现在懂法律了, 能带好孙子。你把孙子带回来吧, 妈想孙子……”
这是韩辉逃亡13年来第一次和母亲通话。通话不久, 他即向张喜逢表示:“我决定回洛自首。”但是, 他说了几个担忧。一是他没有身份证, 现在住西安, 恐怕一上车就会被查出来, 那自首就变成了抓捕。二是儿子现在是黑户, 没有户口, 不知能不能回洛入户上学。
杨海彤迅即联系。公安机关承诺安置事宜, 报社决定派车接韩辉回洛自首。一切停当后, 当张喜逢把消息透露给韩辉时, 韩辉立刻回短信:“张记者, 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关心。辛苦您几位了。一路顺风, 我静候您的到来。”
7日21时40分, 杨海彤、张喜逢等驱车赶赴西安;8日6时30分, 韩辉一家3口乘车返洛;13时06分, 韩辉的姐姐、哥哥搀扶着老母亲在洛阳高速公路口与韩辉见面;14时40分, 韩辉走进凯旋东路派出所投案自首。
韩辉投案自首了, 由张喜逢、杨海彤撰写的《“浪子”联系记者回洛自首纪实》见报了, 市公安局有关领导送来了锦旗……似乎整个事件圆满结束, 但这些对《洛阳晚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来说, 都不是句号。
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 杨海彤又带领记者, 跑公安局、跑学校, 为韩辉儿子上户口、入学忙碌。其中仅张喜逢一人就进出公安局5趟, 直到所有遗留问题得以解决。
有人说, 你们为啥对一个逃犯的亲属这么热心?杨海彤正色道:“这是必要的人文关怀, 体现了党的政策、法律的尊严、社会的责任。”
新闻敏感——记者的“财富” 篇9
美国人约斯特说:“一个不善辨别色彩的人,就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就不能成为音乐家。社会上的事,纷繁复杂,事物又不断发展变化,对于记者来说,如果失去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思考,新闻就会从身边溜走。当你暮然回首,发现它在灯火阑珊处时,它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只能扼腕叹息, 后悔不迭。”这段话深刻的指出,一个新闻记者有无新闻敏感,其差别是巨大的。那么要增强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应注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要培养新闻记者的洞察力
这个洞察力,即应该有政治家的眼光,又应该有很强的新闻责任感和业务水平。记者在采访同一事件时,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把事件中最有意义的事实挑出来,加以突出报道。新闻敏感的触发形成有许多种形式,但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即点面比较式、两点对接式、积累升华式、深层开掘式。
一个新鲜的信息进入记者的感觉器官,立即与大脑中保存的同类信息相比较,从而发现这一信息的新闻性;记者接收到一个新鲜的信息,恰好解开了头脑中潜藏的问号,两个信息对接闪现出新闻的光彩;对某种现象和问题,记者不断积累同类信息,偶然遇到一个信息更强烈的刺激感官,认识于是升华为信息;记者发现异常现象本身新闻价值不大,挖掘现象背后发现了隐藏的大新闻,只有这样,才能一次次强化新闻敏感。
阜新广播电视台政法部的一名记者,去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采访春耕生产工作,阿尔乡位于辽宁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当地沙化非常严重,遍地黄沙严重影响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村民自发组成一支护林队,看护仅有的一片树林,一些农民甚至不惜耽误自家的农活,要知道当地是个相当贫困的地区。记者随即进行了细致的采访,系列报道《马背上的110》一经播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新闻获得当年的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关心社会、关心新事物是不可或缺的,新闻在哪里,在火热的生活中
作为地方台的阜新广播电视台从2011年起陆续推出的《走基层》栏目, 栏目开播不久便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期间记者走社区,访农村,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播发了大量的现场报道,无论是心酸喜悦的讨薪记,还是艰难的寻医路,都始终立足于维护群众利益,用电视新闻声画结合的报道形式, 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非常典型的就是《寒冬中坚守的城市美容师》这个新闻片,这个片子之所以突破了一般的新闻,赢得了社会上从上到下广泛的喝彩,就在于它用拍纪录片的方法拍新闻,通过年轻的新闻记者在冬日与环卫工人一起劳动和生活,呈现了以环卫工人为代表的广大职工的真实的生活场景,用完整的生活段落和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呈现内容,大量使用同期声增强片子的现场感,同时以积极的价值取向还原了人物的真实生活形态与性格特征, 没有虚构加工,也没有歪曲事实。报道的场景是真实的,讲述的故事符合生活规范,提升了客观性与可信度。针对人物行动与事情发展进行流程式跟踪,充分呈现形成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力;突出细节的挖掘与运用,使特定环境下的细节充分呈现,起到巨大的冲击作用,成为点睛之笔。
要不断增强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吸引受众,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直接动力。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价值是新闻采访者和传播者衡量事实是否构成新闻,以及从大量的事实中选择新闻的标准。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当中,它不是主观想象的产物,更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实是构成新闻的首要因素,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新闻的这种属性,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也就是说,新闻价值存在于新闻事实本身。当一个记者遇到一个新闻事实在自己的头脑中,他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事情重要不重要?这个事情及时不及时?有没有新意?掌握了这三条法则,就可以自己去判断新闻价值了。
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必要条件
培养新闻敏感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新闻工作要不断加强学习,具备丰富的新闻理论知识,只有有理论的记者,才能写出站得高、看得远的好新闻;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只有将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地步;要熟悉党的政策,才能够用政策的尺度去衡量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或者当他发现一件新鲜事物时才能提到政策的高度去认识和判断它, 从而确定它的新闻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和掌握政策就是产生新闻敏感的基础。
总结
总而言之,新闻记者对新闻的嗅觉,应当像猫对老鼠那样灵敏,需要用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去挖掘。这种敏锐性不是记者与生俱来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的。
【新闻记者的敏感与灵感】推荐阅读:
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11-03
记者新闻敏感培养06-11
记者新闻敏感性培养11-11
新闻记者的责任与素养10-16
新闻记者的素质与能力11-25
新闻敏感与素质培养06-09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05-30
新闻记者的品质10-20
新闻记者的修养06-15
新闻记者的使命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