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景观(精选6篇)
西湖文化景观 篇1
1前言
2011年6月25日,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 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 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 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占地面积3322.88公顷, 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六大核心要素组成。
杭州以西湖文化景观闻名于世界, 杭州营造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有什么曲折坎坷, 有什么教训和经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历代的兴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2西湖的产生与杭州城的发展繁荣
据魏嵩山先生的研究, 直到秦代, 杭州现城区和西湖所在, 当时仍是海湾。自东汉筑塘防海, 西湖与海隔绝, 湖水才逐渐淡化, 城区才逐渐成陆。隋唐以后, 杭州陆地面积继续向外扩展。隋代杭州开始筑城, 当时城区内皆咸水。唐代李泌在杭州建六井, 把西湖甘水引到市区, 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唐李泌任杭州刺史, 为了解决城市居民饮水问题, 又引西湖水入城, 于城内开凿六井:相国井在今延安路、解放路口, 西井在今延安路西口, 金牛井在旧涌金门内, 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在今湖滨路。于是杭州城市日趋繁荣, “骈墙二十里, 开肆三万室”, 成为江南大郡。不过比起苏州当时杭州的地位仍然居下, 所谓“稚亚吴郡”。经过五代吴越的发展, 到了北宋时期, 杭州已是“四方之所聚, 百货之所交, 物盛人众, 为一都之会”, 城市人日骤增到“盖十余万家”, 地位遂跃居苏州之上。“江帆海舶, 蜀商闽贾, 水浮陆趋。……有安康之麸金、白胶, 汝南之蓍草、龟甲, 上党之石密、赀布, 剑南之缟紵、笺锦, 其他球琳琅玕, 铅松怪石, 缤蛛檿丝, 杶榦栝柏, 金锡竹箭, 丹银齿革, 林漆丝枲, 蒲鱼布帛, 信都之枣, 固安之橹, 暨浦之三如, 奉化之海错, 奇名异状, 伙够堆积”。当时有所谓“天上天堂, 地下苏杭”之谚。[1]
由上可知, 西湖由泻湖到筑塘与海隔绝, 湖水逐渐淡化, 城区逐渐成陆。在隋代之前, 杭州城市一直发展缓慢, 因“水泉咸苦”, 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唐代李泌引西湖水入城, 城内凿六井, 促进了杭州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 西湖的淡水是杭州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没有西湖, 就不可能有美丽的杭州城。
3苏轼名言: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
杭州西湖并非生来就美丽无匹, 她曾多次濒临湮灭。北宋苏轼就面临拯救西湖的严重问题。
苏轼曾于北宋熙宁中 (1068~1077) 做过杭州通判, 元祐五年 (1090) 为杭州太守, 见西湖有湮废之虞, 特向朝廷奏议, 认为西湖不可废。“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
把西湖比作人的脸面眉目, 是宋代苏轼在宋哲宗元祐五年 (1090) 给朝廷的奏议“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的名言。
苏轼在奏议中论述:
臣闻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 废兴成毁, 皆若有数。惟圣人在上, 则兴利除害, 易成而难废。……
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 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 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 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 置撩湖兵士千人, 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 稍废不治, 水涸草生, 渐成葑田。熙宁中, 臣通判本州, 则湖之葑合, 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 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 水浅葑合, 如云翳空, 倏忽便满, 更二十年, 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 如人去其眉目, 岂复为人乎?
臣愚无知, 窃谓西湖不可废者五。天禧中, 故相王钦若始奏以西湖为放生池 (图1) , 禁捕鱼鸟, 为人主祈福。自是以来, 每岁四月八日, 郡人数万会于湖上, 所活 (放) 羽毛鳞介以百万数, 皆西北向稽首, 仰祝千万岁寿。若一旦堙塞, 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 臣子坐观, 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废者, 一也。杭之为州, 本江海故地, 水泉咸苦, 居民零落, 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 然后民足于水, 井邑日富, 百万生聚, 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 六井渐坏, 若二十年之后, 尽为葑田, 则举城之人, 复饮咸苦, 其势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 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记》云:“放水溉田, 每减一寸, 可溉十五顷;每一伏时, 可溉五十顷。若蓄泄及时, 则濒河千顷, 可无凶年。”今岁不及千顷, 而下湖数十里间, 皆菱谷米, 所获不赀。此西湖之不可废者, 三也。西湖深阔, 则运河可以取足以湖水。若湖水不足, 则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过, 泥沙混浊, 一石五斗。不出三岁, 辄调兵夫十余万工开浚, 而河行市井中盖十余里, 吏卒搔扰, 泥水狼藉, 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 四也。天下酒税之盛, 未有如杭者也, 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 仰给于湖, 若湖渐浅狭, 水不应沟, 则当劳人远取山泉, 岁不下二十万工。此西湖之不可废者, 五也。[2]
苏轼“开湖祭祷吴山水仙五龙王庙祝文”中亦云:
杭之西湖, 如人之有目。湖生茭葑, 如目之有翳。翳久不治, 目亦将废。[3]
在这里, 苏轼认为西湖就是杭州的眼睛。没有了西湖, 杭州就如同人失去了眼。
苏轼所云, 句句在理。“使杭州而无西湖, 如人去其眉目, 其复为人乎?”杭州无西湖, 就如同人的眼睛已盲, 她还算是杭州吗?无西湖的杭州, 已经面目全非, 还是“人间天堂”吗 (图2~4) ?
4五代至两宋对西湖的建设、管理及西湖十景的问世
4.1五代至南宋时期对西湖的管理和疏浚[4]
(1) 五代钱镠特置撩兵千人, 浚治西湖, 并开涌金池, 引湖水入城利舟楫, 并作大、小堰以蓄水。
(2) 宋真宗景德四年 (1007年) , 郡守王济命浚治西湖, 增置斗门, 以防溃溢。
(3) 宋哲宗元佑五年 (1090年) , 苏轼守杭, 大力浚治西湖, 为西湖建设立不朽之功。
(4) 南宋建都杭州, 西湖浚治建设更好, 增置开湖军兵, 修六井阴窦水口, 增置水门斗闸, 蓄泄有度。禁官民抛弃粪土, 栽芰荷, 秽污填塞湖港, 增筑堤岸防水溢致灾等等。
4.2吴越国和两宋尤其是南宋对西湖的文化景观建设
西湖的魅力不只是一湖碧水, 幽深洞壑, 潺潺清泉, 还在于有精致的亭台楼阁、凿刻神奇的石窟造像和繁花似锦的各种园苑。这些文化艺术的建树, 历史上首推吴越国和南宋两个朝代。吴越国的三代五个皇帝, 都信仰佛教, 现在西湖属于古迹的寺庙、宝塔、经幢、石窟造像, 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建造和镌刻的。那时除扩建东晋的灵隐寺外, 新建的寺庙就有: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 (在九溪) 、六通寺 (在赤山埠) 、灵峰寺 (在灵峰) 、云栖寺 (在云栖) 、韬光庵 (在北高峰) 、法喜寺 (在上天竺) 、宝成寺 (在吴山) 、开化寺 (在月轮山) ;改建的有:玉泉寺为净空院、中天竺寺为崇寿院、下天竺寺为五百罗汉院等, 所以一时杭州有“佛国”之称。兴建的宝塔有:保椒塔、六和塔、白塔、雷峰塔;经幢有:灵隐天王殿、法镜寺、梵天寺、虎跑寺共四对。飞来峰、紫云洞、烟霞洞的石窟造像, 也有这个时期镌刻的作品。这些栩栩如生的造像, 成为今天西湖宝贵的艺术珍品, 显示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操。
偏安杭州的南宋朝廷, 给西湖添景增彩的, 除在凤凰山一带营造宫殿园苑外, 又在西湖四周修建了不少御花园, 供皇室、官宦寻欢作乐。著名的有万松岭一带的富景园、御东园、秀花园、北园、三茅观等, 城东的东御园、五柳御园;城西的聚景御园、曹园;南山的庆尔御园、屏山御园、真珠园, 北山的集芳御园、四圣延祥御园、下竺御园;钱塘门外的云洞园、玉壶园、具美园、山涛园、水月园、凝碧园;孤山路口的总宜园;苏堤的九里松嬉游园;涌金门的泳泽园、环碧园, 总共四十多座。这些花园中布置有亭阁斋台、清泉秀石、奇葩异木。它们象一朵朵鲜花, 环绕着秀丽的西湖, 诱得明朝正德年间日本国使者路过这里, 赞叹地写下“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着工夫”的诗句。到了清朝, 这些园苑中虽有不少堙废, 但一个名上田休的日本友人看了西湖, 仍赞叹地写下了:“西湖今日放扁舟, 淡淡轻烟隔画楼。不料功风名雨际, 三潭别有小瀛洲。”
“西湖十景”的命名也是在这时开始的。1131年 (南宋绍兴初年) , 宋高宗赵构在万松岭紫云殿主持成立了“南宋画院”, 集合了一批画家游山玩水, 画了不少西湖山水风景。画成后在题景目时, 画家马远等分别题“柳浪闻莺“、“苏堤春晓”、“麯院荷风” (清朝改名曲院风荷) 、“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 (清朝改名雷峰西照) 、“南屏晚钟” (清朝改名南屏晓钟) 、“两峰播云” (清朝改名双峰插云) 、“花港观鱼”十景图, 自此, 一直流传至今。当时画家们因慨宋室偏安局面, 在画面上往往只画西湖景观的一角, 以表示剩水残山之意。
这一时期, 朝廷对西湖的管理也十分精心, 曾规定:“着令地方里甲, 日遂巡探, 若有倾撤污秽之徒, 即行拴缚送该管水利官痛责。”又有“西湖惟务深阔涓净, 禁止官民不得抛弃粪土, 栽植菱茭, 请佃包占, 或有违戾, 许人告捉, 以违制论”等。这些建筑和这一类严格的管理, 终于把“不是人寰是天上”的西湖绣得更美。西湖在历史上还有过三个名字, 最早叫“武林水”, 以后又称“金牛湖”、“明圣湖”。唐朝当时州城从钱塘江边移到今天钱塘门内的冲积平原上, 因湖的位置在钱塘县西, 才改称“西湖”。[5]
5天堂美景——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出现在南宋。宋本《方舆胜览》云:“西湖, 在州西, 周回三十里, 其涧出诸涧泉, 山川秀发, 四时画舫遨游, 歌鼓之声不绝。好事者尝命十题, 有曰:平湖秋月 (图5) 、苏堤春晓 (图6) 、断桥残雪 (图7) 、雷峰夕照 (图8) 、南屏晚钟 (图9) 、曲院风荷 (图10) 、花港观鱼 (图11) 、柳浪闻莺 (图12) 、三潭印月 (图13) 、两峰插云 (图14) 。”[6]祝穆《方舆胜览》原本刻印于理宗嘉熙三年 (1239年) , [7]至迟在此前, 西湖十景已形成。
西湖十景也采用四字景名, 由于南宋定都临安, 杭州有“天堂”之称。西湖十景的影响力比潇湘八景更大, 更进一步推动了景观集称文化的发展。
5.1平湖秋月 (图5)
西湖十景之一, 是在中秋之夜观赏万顷平湖中的明月沉浮美景。“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这一楹联, 正好描绘了这一美景。[8]
5.2苏堤春晓 (图6)
苏堤, 自南而北横贯西湖, 全长2.8km。“西湖景致六条桥, 一枝杨柳一枝桃。”风光旖旎的“苏堤春晓”就在这里。
提起苏堤, 人们自然会记起北宋诗人苏东坡。苏东坡曾于宋代熙宁四年 (1071年) 、元祐四年 (1089年) 先后到杭州, 做过三年通判和两年知州。他组织二十万民工疏浚西湖, 然后利用湖泥葑草, 筑成了这条从南屏山下直通栖霞岭麓的长堤, 又自南而北在堤上建造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拱桥。苏东坡有诗记述此事道:“……我在钱塘拓湖渌, 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 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 老葑席卷苍烟空。”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 就把这条长堤叫作苏堤。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 晨昏各异。春日之晨, 六桥烟柳笼纱, 几声莺啼, 报道苏堤春早, 风光最为秀丽, 所以历代诗人多有吟咏。南宋画院的画家把这里称为“苏堤春晓”, 列为“西湖十景”之首。[9]
5.3断桥残雪 (图7)
断桥, 是白堤的起点, 正当外湖和里湖的分水点上。“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断桥之名最早起于唐代, 诗人张祜有“断桥荒藓涩”之句, 可见这里当时是座苔藓斑斑的古老石桥。宋代称宝祐桥, 附近有总宜园、凝碧楼、秦楼等亭台楼阁。元代称段家桥, 诗人钱惟善有“阿姨近住段家桥”之句。又因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 故一名断桥。
现在的断桥是一座独孔环洞桥, 两边有青石栏杆, 远远望去, 势若长虹。桥堍东北, 在绿树嘉荫之下, 有朱栏青瓦的“断桥残雪”碑亭。亭旁有一座飞檐翘角的水榭, 原题名“云水光中”。冬日站在桥上赏雪, 远山近水,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根据我国民间故事《白蛇传》, 白娘娘和许仙曾在这里相会。《断桥相会》这出折子戏, 更给断桥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10]
5.4雷峰夕照 (图8)
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前的雷峰上。公元975年, 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 特建此塔以示庆贺, 名黄妃塔。又因它建在当时的西关外, 所以也称西关砖塔。
雷峰塔当年原拟建造成为高达一千尺的十三层塔, 用来藏佛螺髻发和八万四千卷佛经, 后来只造了七层。初建时, 塔上重檐飞栋, 洞窗豁达, 十分壮观。明嘉靖时, 倭寇入侵, 疑心塔中有伏兵, 纵火焚塔, 仅存塔心。后来底层砖块被挖一空, 终于1924年农历八月坍圮。塔圮后, 在塔砖孔内发现藏有《宝箧印经》。印经开卷写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 舍入西关砖塔, 永充供奉, 乙亥八月。”算起来雷峰塔从建塔到塌圮首尾有950年历史。
雷峰塔之所以远近知名, 不仅因为这个塔塔形古朴, 在斜阳夕照中别有一番景色;更因为它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蛇娘娘与许仙的美好婚姻, 又将她禁锢在雷峰塔下。人们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白娘子深表同情, 对法海这一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十分憎恨, 所以千方百计想把白娘子从雷峰塔底救出来。而据说过了许多年之后, 白娘子终于被修炼成功的小青从塔中救了出来, 法海则被迫躲进了蟹壳。[11]
5.5南屏晚钟 (图9)
“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都列入“西湖十景”。这两个风景点在葱笼苍翠的南屏山下。虽然如今钟废塔圮, 但仍然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南屏晚钟”指的是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净慈寺的钟声。净慈寺在慧日峰下, 是五代后周显德元年 (954年) 吴越国王钱俶为了供奉当时有名的永明禅师而造的, 原名“慧日永明院”。永明禅师是西湖南山佛教的开山祖, 入室子弟多达二千多人。他编纂的《宗镜录》对佛教界有很大影响, 据说许多国外佛教信徒曾远道航海前来向他求教。
净慈寺在南宋时曾改为“寿宁禅院”, 后又改为“净慈招恩光孝禅寺”, 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 规模宏大。据说苏州西园的五百罗汉堂, 就是仿照这里的样子建立的。明朝寺院两毁两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 重修。以后又经过四次修缮, 才逐渐恢复壮观。当时的寺宇建筑布局和灵隐寺一样雄伟壮丽, 分前、中、后三殿。中间的大雄宝殿1955年曾重新修建过, 单层重檐, 黄色琉璃瓦屋脊, 显得庄严宏伟。寺里旧有一口大钟, 每到傍晚, 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荡, 格外悠扬动听:这就是“南屏晚钟”题名的由来。
净慈寺所以名闻遐迩, 是与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分不开的。相传宋朝嘉泰年间, 净慈寺大殿被焚, 长老无力修建。济公自称三日之内可以弄到木料, 兴工建寺。谁知济公说过以后, 不见行动, 天天喝酒, 烂醉如泥。他整整睡了三天, 长老十分着急。到第三天, 济公突然大嚷:“木料到了!”长老惊问木料在哪里。济公说:“我去四川募化大批木料, 现己从海上运来。寺里的醒心井与大海相通。只要在井上搭起木架, 装起辘轳, 一根根拉上来就是了。”长老将信将疑, 叫人搭好木架。井内果然有一根木头高出水面。大家七手八脚用辘轳将木头往上拉, 拉了一根, 井内又有一根冒上来。这样一直拉到第七十根, 不知谁喊了声:“够了!”说也奇怪, 最后一根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从此, 这口醒心井被称为“神运井”, 又叫“运木古井”。这最后的一根木头就一直留在井底。
南屏山是我国饲养金鱼较早的地方。苏东坡诗云:“我识南屏金鲫鱼, 重来拊槛散斋余。”可见北宋时这里就有人养金鱼了。[12]
5.6曲院风荷 (图10)
“曲院风荷”在苏堤跨虹桥西北角, 面积半亩, 为“西湖十景”之一。宋朝诗人杨万里对西湖夏日荷花曾有题咏:“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据地方志记载, 宋朝时这个风景点是在灵隐路洪春桥的溪流旁边。当时那里有一家酿造官酒的曲院, 里面种了许多荷花, 芰荷深处, 清香四溢, 称为“曲院风荷”。后曲院湮没, 风景点沦为废墟。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在岳湖引种荷花, 建亭立碑, 题为“曲院风荷”。
现在这个风景点已着手扩建。计划以现有的碑亭为起点, 把岳湖、金沙港、郭庄连成一片, 改建成一座大型公园。公园内辟五个荷池, 将分别栽种红莲、粉莲、白莲以及花瓣重叠的“重台”等各种荷花, 使“曲院风荷”成为“芙蕖万斛香”的游览胜地。[13]
5.7花港观鱼 (图11)
花港观鱼, 前接苏堤, 背倚西山。这里有四时开不败的奇葩异卉, 有晶莹如玉、左右映带的清澈港汊, 有唼喋嬉戏、泼刺水中的锦鳞赤鲤……, 吸引着如织的游人。它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可是, 历史上“花港观鱼”却并非以花得名。据志书上说, 以前, 在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麓, 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 因名“花港”。至于“花港观鱼”的名目, 则源于宋朝。宋时, 有个内侍官叫卢允升的, 在这花家山下建造了一座花园别墅, 名曰“卢园”。园内栽花养鱼, 风光如画, 游人云集, 雅士题诗, 极一时之盛。南宋宁宗时 (1195~1224) 宫廷画院画师马远等创立“西湖十景”名目, 把卢园列为十景之一, 题名“花港观鱼”。从此这偏处西湖一隅的私人花园, 就蜚声遐迩。后来清代康熙皇帝手书“花港观鱼”四字, 在池畔勒石镌碑;乾隆皇帝又在这里对景吟诗, “花港观鱼”更成为西湖著名的游览胜地了。[14]
5.8柳浪闻莺 (图12)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出涌金门, 沿着湖岸漫步, 一眼望去, 尽是密密的垂柳, 仿佛为这座秀美的公园张挂起一道绿色的帐幔。“晴波淡淡树冥冥, 乱掷金梭万缕青”。每当烟花三月, 看万树柳丝迎风摇曳, 那光景宛若翠浪翻空;在那望不尽的浓荫深处, 时而传来呖呖莺啼, 清脆悦耳:“柳浪闻莺”即由此得名。
“柳浪闻莺”原为宋朝的聚景园。南宋高宗、孝宗两朝, 君臣耽乐湖山, 曾在西湖四周建造了许多著名的御花园, 其中以聚景园最为宏丽。据志书载, 当时聚景园中, 建有会芳、瀛春等殿堂楼阁以及瑶津、寒碧等亭台轩榭。这里泉池澄碧, 垂柳成荫, 流水小桥, 风光如画。然而时间的浪涛, 冲击着历史的陈迹, “柳浪闻莺”的依依杨柳, 虽然一岁一枯荣, 但当年规模宏丽、气象万千的皇家花园——聚景园, 早已变成荒丘瓦砾, 不复辨认了。
过去, 在“柳浪闻莺”有仙姥墩和钱王祠等古迹。仙姥墩原是一个高约数丈的土墩, 相传为仙姥卖酒处。据《神仙传》记载:仙姥原是余杭一农妇, 嫁与西子湖畔的一户农家。她善采百花酿酒。王方平曾以千钱与农妇沽酒, 饮后觉得酒味甘美无比。从此群仙常来聚饮, 并曾授药一丸, 以偿酒价。农妇吞服这颗药丸以后, 居然化为神仙, 飞升而去了。过了十余年, 有人经过洞庭湖边, 复见这农妇在洞庭湖边卖百花酒。于是众人就呼她为仙姥。宋代王安石曾有诗咏其事云:“绿漪堂前湖水绿, 归来正复有荷花。花前若见余杭姥, 为道仙人忆酒家。”
钱王祠是祀五代吴越国王钱镠 (852—932) 的祠宇。钱镠是临安人, 原以贩盐为业, 因有军功, 升为节度使, 后又依靠武力, 扩展地盘, 建立吴越国, 以杭州为都城, 号为吴越王, 雄据一方。钱镠虽然镇压过黄巢起义, 但他治理杭州颇著功绩。他曾大兴水利, 组织民工疏浚西湖, 又曾修筑钱江海塘, 防止潮患。因为他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 所以后人建祠纪念他。
钱王祠内, 宋时有苏东坡书写的表忠观石碑四块, 故钱王祠又称“表忠观”。后因碑文字迹漫漶, 被废弃。现在的表忠观石碑, 是明代嘉靖年间杭州知府陈柯重新摹刻的。[15]
5.9三潭印月 (图13)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 (另两岛为湖心亭、阮公墩) , 占地105亩 (其中水面约占60%) , 素有“小瀛洲”之称。瀛州是古仙岛名, 可见历来人们是将这里比作“蓬莱仙境”的。
“三潭印月”的三个石塔始建于宋元祐四年 (1089) 。那时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 组织力量疏浚西湖, 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 规定三塔以内不准种菱植藕, 防止西湖淤塞。元代三塔被毁。明代万历初重建 (位置不在原处) , 这才出现了“天上月一轮, 湖中影成三”的奇丽景色。万历三十五年 (1067) , 这里用疏浚的湖泥堆积成绿洲, 后来又在绿洲上自南至北建造了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 自东至西修筑了一条竹荫夹道的绿堤, 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布局。这里湖岸叠石参差, 池中莲荷高下, 水面亭楼倒影, 湖边垂柳拂波, 处处有景, 风光旖旎。“三潭印月”有一种含蓄的美, 全岛景物, 不是一下子都拥到你的眼前, 使你一览无遗, 而是引你渐入佳境。
“三潭印月”古来就是赏月的胜地。三个石塔, 亭亭玉立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石塔高2m, 塔基系扁圆石座, 塔身球形, 排列五个小圆孔, 饰着浮雕图案, 塔顶呈葫芦形, 造型优美。每逢月夜, 特别是中秋佳节, 在塔里点上灯烛, 洞口蒙上薄纸, 灯光从中透出, 宛如一个个小月亮, 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 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 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 “一湖金水欲溶秋”, 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16]
5.10两峰插云 (图14)
从洪春桥透过九里松林, 远望巍然耸立的南高峰和北高峰, 可以见到“双峰插云”的奇异景色。每到春秋雨日, 浓云浓得象远山, 远山淡得象浮云, 是山是云, 不易辨认;而云雾缭绕的南、北高峰, 却忽隐忽现插入云端, 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卷。
“双峰插云”, 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 到清代康熙皇帝游杭州时改为“双峰插云”, 过去人们在最适宜于观赏双峰景色的洪春桥畔造了一座碑亭, 这就是“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一。[17]
6西湖十景的传统美学内涵
为了说明西湖十景的传统美学内涵的丰富, 我们将燕京八景与之作一对比。
乾隆年间的燕京八景为:琼岛春荫、居庸叠翠、太液秋风、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玉泉趵突、蓟门烟树。这八景有空间美, 包括了燕京四境的美景;有时间美, 包括了春、夏、秋、冬四季和朝、夕的景致;有自然美 (晓月、夕照等) , 又有人工美 (卢沟桥、金台等) ;有色彩美、形态美、风韵美, 等等。
南宋西湖十景为: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荷风、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 (两) 峰插云。这十景的景目两两相对:苏堤春晓对平湖秋月, 曲院荷风对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对南屏晚钟, 花港观鱼对柳浪闻莺, 三潭印月对双峰插云, 富于韵律感;还有空间美 (八方美景) 、时间美 (春、夏、秋、冬四季和朝、夕景致) 、自然美 (秋月、残雪、荷风、夕照) 等和人工美 (苏堤、断桥等) 、静态美 (平湖、秋月) 等和动态美 (荷风、观鱼) 和声音美 (晚钟、闻莺) 、动物美 (鱼、莺) 和植物美 (花、柳、荷) 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 西湖十景比燕京八景有更丰富的美学内涵。除了画家和诗人的天赋之外, 最重要的是杭州西湖景致的确迷人, 如同西子, 美貌无匹, 这是杭州赢得“人间天堂”美誉的重要原因。西湖十景成为园林造景的典范之作, 圆明园中就有仿西湖十景之作。[18]
7西湖十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刻影响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写出论文“宋代八景现象考”, 文中指出, 受中国八景现象的影响, 日本室町时代 (1336-1573) 以后, 各地也都选出八景。在室町——江户时代初期所选定的日本八景有:近江八景、金泽八景、博多八景、南都八景、松岛八景等。朝鲜在高丽朝后也与日本一样, 有代表性的八景有:平壤八景、扶科八景、丹阳八景、关东八景等 (其形成时间未详) 。
内山精也指出, 为宋代八景现象的结局增添光彩的, 是杭州的“西湖十景”。认为西湖十景是日本近世八景现象的原型:
“西湖十景”就其对外效果来说, 具有其他八景所不具备的强有力的几个有利条件。
首先在于杭州是首都。虽然说是行在所, 杭州却是皇帝坐镇的、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皇帝、宰相以下, 文武百官常住这里。外放的士大夫也从这个地方出发, 最后再回到此地。而且它还是各行各业的人们从全国各地前来汇集的一大枢纽。在情报还专门靠人传递的当时, 这一事实实在具有很重大的意义。这些人对亲眼看见的“西湖十景”的描绘, 可能会被迅速传播至全国。
第二, 西湖和“西湖十景”具备了极其便利的游览条件。西湖和杭州市街相邻接。造访杭州的人, 即便目的不在于观光, 只要人到杭州, 自然可以接触到西湖山水。而且, 如前所述, 因为西湖的周长不到15km, 若有意于此, 甚至可能在半天内绕湖一周。因此, 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劳力, 就能够游览十景的各个景点。
第三, 西湖山水具备集约性优美的特点。这点和第二点也有关系, 西湖除去邻接市街的一面, 三面环山。这样, 山遮挡了视野, 限定了视界。而这一闭锁性反而令湖水成为前景, 山变成背景, 使一个独立的山水构图浮现出来。
而且, 因为西湖也正好是视界能容纳的大小, 对来访的游览者来说, 作为没有显著差别的映像, 盘结在各自的心里。山水的配置, 防止了游客对于景观注意力的扩散, 起到了向某一种意象集约的效果。
第四, 西湖被唐宋许多诗人歌颂过, 具有极为有利的文学传统。而且, 作为唐宋诗人代表的白居易和苏轼, 各自都作为地方官在这里羁留过, 并留下了许多名作。他们留存的遗迹作为西湖的景点装饰着山水。“西湖十景”的主脉里有着文学性传统的律动, 几乎可与“潇湘八景”相匹敌。而且, 这些唐宋诗人所开发的西湖意象里, 没有潇湘文学所具有的的“不遇”、“悲伤”、“旅愁”等阴郁的一面。澄澈明亮, 并且纯粹是作为游心的空间。它被意象化这一点可能也是重要的吧。
综上所述, “西湖十景”具备了其他地方很难得到的种种固有的有利条件。处于宋代八景现象终点位置的“西湖十景”, 一面充分吸收这样良好的条件, 一面对外宣传这种具象性的意象, 这一事实具有极大的意义。“西湖十景”的诗画, 本来并非阻碍“卧游”之物, 却拥有了引诱鉴赏者感发与“卧游”正好相反的兴趣的效力。也就是水, 通过与诗画接触, 引发了人们想要亲眼观赏实景的兴趣。潇湘八景的世界是虚构的世界, 因而适宜于在想象的世界里畅然“卧游”。而“西湖十景”却是确实的存在, 只要条件具备, 任何人可以享受那里的美好风光。因此这里便具有了产生旅游文化的线索。
而当时接触到这些景观的日本文化人, 亦一概率直地表现出对同时代西湖的憧憬。面对眼前所见的日本八景, 令他们有所联想的并不是潇湘, 而是西湖。
12-16世纪, 在日本的中世纪, 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享受者是禅宗的僧侣门。元至清代, 从中国来访的禅僧很多,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在杭州一带的禅寺长年修行的僧侣。同时, 从日本渡往中国的僧侣也很多, 他们的目的地是西湖畔的禅寺, 或者杭州郊外的径山寺。为此, 经由他们宣传的西湖山水之美, 是在日本流行八景的重要契机。
“西湖十景”不仅单独成为中国国内近世八景现象的范式, 而且作为来自外国的一种文化珍果, 也让东瀛的知识人着了迷, 因而在那里也出现了八景现象。[19]
经提升的西湖景观反映了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 如“佛之平和”和“自然如画”, 进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景观设计。其堤、岛、桥、寺、塔和风格鲜明的景色在中国各地和日本被广为效仿, 尤其是北京的颐和园。西湖十景的设计在整个中国流传了7个世纪, 并在16世纪朝鲜文人造访西湖后传到朝鲜半岛。[20]
8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给我们的启示
为何“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以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如此久远的影响, 最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历史上的兴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我觉得有如下五方面的启示。
(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兴于文化盛世之宋, 是文化景观的巅峰之作
陈寅恪先生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 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 虽已凋落, 而本根未死, 阳春气暖, 萌芽日长, 乃至盛夏, 枝叶扶疏, 亭亭如车盖, 又可庇荫百十人矣。由是言之, 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21]
读了陈寅恪先生这段话, 心中豁然开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是萌芽于唐, 孕育于北宋, 至南宋问世,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巅峰之作。其影响遍及中国乃至东亚。宋代乃有“天上天堂, 地下苏杭”之谚。[22]
(2)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因白居易、苏轼等文化名人而兴
白居易对西湖建设立下了巨功。
唐穆宗长庆二年 (822年) ,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 进行西湖的水利建设。
乾隆《浙江通志》记载:
居易为杭州刺史, 始筑堤捍钱塘湖, 钟泻其水, 溉田千顷。[23]
白居易筑白堤以蓄湖水, 又建石涵以备水暴涨泄水“防堤溃也”。[24]
据钟毓龙先生考证, 白居易为杭州刺史, 由石函桥筑堤, 迤北至余杭门, 外以隔江水, 内以障湖水 (按余杭门, 即今之武林门, 宋时始有之。在唐时, 并未有城, 武林门一带, 犹为泛洋湖与西湖相通之地。故白居易筑堤以隔之。此所谓白堤也。[25]
苏轼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在西湖面临湮灭之虞时给朝廷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把西湖比作人的眼睛, 认为西湖有五条理由不可废。苏轼的奏议句句在理, 得到朝廷采纳。于是苏轼组织二十万民工疏浚西湖, 利用湖泥葑草, 筑成长堤 (即苏堤) , 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又在湖水最深处建三座石塔作为标志, 其内不准种菱植藕, 防止西湖淤塞。苏轼这一创举成就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两景。
苏轼不仅为营造“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立下奇功, 他也为颖州西湖、惠州西湖、许州西湖、雷州西湖的景观建设留下佳话, 故有“西湖长”之美称。
(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因杭州是南宋王朝的都城而兴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 也因为杭州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是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是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城市。
柳永写的“望海潮”描写宋代的杭州: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荣。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胡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26]
柳永此词, 把杭州的秀丽风光, 繁华气象, 写得生动传神, 引人入胜。相传金主完颜亮读此词后垂涎于如此大好山河, 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乃杭州西湖由唐、五代至宋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 尤其是南宋朝廷自帝王至大臣, 文人学士们的集体营造而成。
(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之兴废, 是该时代的文明是发展或是倒退的试金石
邓广铭先生指出:
就因为宋王朝没有实施文化专制, 所以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多年里, 能收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这种发展势头, 在遇到文化落后的蒙古贵族的统治, 自然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挫折。[27]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形成于两宋, 具有无穷的魅力, 影响中国和东亚。而到元代, 西湖废为民田, 文化景观丧失。可见,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之兴与废, 是该时代文明发展或倒退之试金石。
(5) 历代的仁人志士保护和建设、管理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得以发扬光大的关键
元代一度废而不治, 听民侵占, 全湖尽为桑田。明初仍元之旧。明宪宗成化十年 (1474年) 郡守胡浚, 稍稍辟治外湖。成化十七年 (1481年) , 进一步清理占湖者。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1518年) , 郡守杨孟瑛锐意恢复, 力排众议, 上书言西湖当开者五:以风水言, 西湖塞, 则杭州形势破坏, 生殖将不蕃;以守备言, 西湖塞, 则城之西部, 无险可守;以人民之卤饮为言;以运河之枯竭, 妨害交通为言;以田亩之缺乏灌溉为言。朝议许之。于是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 西抵北新路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 阔五丈三尺。西湖大部始复唐宋之旧。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 (1533年) 、十八年 (1539年) 、四十四年 (1565年) 皆有管理防止侵占西湖。神宗万历间 (1573-1620年) , 太监孙隆修白沙堤, 建风景名胜。
清康熙、乾隆帝多次来杭, 西湖建设更好。雍正间 (1723-1735年) , 总督李卫, 浚湖三次。嘉庆时 (1796-1820年) , 巡抚阮元, 二次浚湖。同治时 (1862-1874年) , 巡抚左宗棠、布政使蒋溢澧并加浚治。后又设浚湖局, 由绅士管理, 民国后, 改由官办。[28]
除西湖外, 城壕、城河均有管理浚治, 使杭州的城市水系完整而有各种功效。
杭州西湖历代的管理、兴废, 说明人之管理不可废。有管理浚治, 则湖兴, 否则, 湖就废, 成为民田。若此, 杭州城就不成今日的杭州矣!
正是唐、五代、宋、明、清、民国、新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持续保护、建设和管理,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才能保存至今, 并发扬光大,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结语
杭州西湖能保留至今, 实属不易。《永乐大典》上记载的西湖有三十六个, 其中一些, 已难寻踪迹, 例如, 颖州西湖就已湮灭。杭州西湖不仅保存至今, 而且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历史经验可谓珍贵。面对现代许多城市“千城一面”, 文化特色逐渐消失, 杭州西湖以水营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图片来源
图1: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 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58;
图2:雍正浙江通志, 卷一, 图说;
图3:摹自民国杭州府志;
图4: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244;
图5: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3;
图6: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38;
图7: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5;
图8: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2;
图9: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6;
图10: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1;
图11: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39;
图12: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0;
图13: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4;
图14:新镌海内奇观, 夷白堂刻本。1609年。刘昕主编.中国古版画, 地理卷, 胜景图:47。
西湖文化景观 篇2
项目业主:浙江省/杭州市建设厅,西湖文化广场建设指挥部 项目投资:14亿元人民币
项目性质:2001年3月国际竞赛 项目规模:
总用地面积: 166665 m2 总建筑面积: 252915 m2
地上部分: 152241 m2 地下部分: 100674 m2 总计: 252915 m2
其中计入容积率部分:200075 m2
建筑高度: 市民文化娱乐中心为4层(24m)
商业办公综合体(269m)容积率: 1.20
绿化率: 49%(含水面)
设计背景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布局合理、品位较高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全省文化中心的作用。西湖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是集科技、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面向人民大众的公益性事业项目,是这些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基地位于京杭大运河末端,与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隔河相望,基地西、南面是京杭大运河,视野开阔,运河西岸、南岸的绿地景观已初步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多角度内涵,解读并传达城市特有信息,再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华,在设计中我们做出了规划,建筑和景观层面的应答。
设计目的
展现杭州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强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视觉上将整个城市的标志点联为一体 将该项目与其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揭示杭州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体规划
以西湖与宝淑塔为原型,参照小瀛洲的形式,在圆形的平台上建造一座岛屿。同时将基地的界限向北、东两方向推伸,营造大片水域,重新勾勒运河的转角,形成一座方圆相济的运河之岛。
以小岛作为平台,构筑一个直径258米,高24.5米的大型碟状物:一座形式独特,体现文化功能的四层建筑。高270米的塔楼便矗立在其东西方位。
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与两条东西走向的轴线对小岛进行了划分,并界定了各个区域的功能。东部区域为长方形广场,东北部区域为展览馆、培训中心与工艺品专卖店,西北部区域为商用与办公综合用途,西部为歌剧院,南部则是电影院与娱乐中心。
小岛与河岸均由多座步行桥连接。在西面,横跨运河的步行桥连接了新开发的港口;北面步行桥位于通往文晖路的中轴线上,可引导北区居民和消防车;东侧的一系列步行桥连接了东岸与广场;在密渡桥路中轴线上的斜坡入口可引导车辆经过地下通道通过运河,并连接了地下停车场。最后的一座步行桥纵贯整个小岛,支撑商业区,连接运河南北两岸,沟通西湖文化广场与即将改建的武林广场(位于延安路中轴线上)。
将南面沿岸进行重新规划;基地的东北角结合不同地势变化作了相应标高的景观处理。
立面设计手法
整个建筑群落的材料选择铝合金和表现力丰富的玻璃。
圆型裙房二至四层立面被三条带型窗贯通,纵向分成四层。
广场四周的建筑立面延续外侧的处理方法,顺理成章地形成相对独立的五个功能分区。
建筑首层层高6米,在层高相对较高的前提下,支柱与围护结构相互剥离的作法 使建筑物的轻盈感更加强烈。
商业办公综合体依靠三段圆柱体造型,获得强烈的高耸感,并吸收西湖灯笼的造 型 特征,体现了杭州特有的人文历史景观。
塔楼纵向一分为三,其中下面两段为办公用房,上部一段为酒店,顶部为可俯瞰杭州城市全貌的餐厅和观光层。
在塔楼的底部依靠少量的透空空间直接与周边的商业用房相连。
广场与地下室
岛下二、三层为车库和机房,整个基地依靠三条河底隧道顺利地解决人车分流,减轻了基地现有的交通负担。
基地中部东侧有一下陷式广场,广场底标高与地下室一层地标高相同。既为商业、杂技、健身,展览中心提供主要通道,又为机动车与自行车提供了主要安全出口。
广场两侧舒缓的坡道与台阶为露天音乐会和表演提供了可能
机动车通道
专为机动车辆设置的地下车库,使步行系统得到最大限度的地表空间。
地下二、三层便捷的机动车入口,规则的车行通道,大面积的停车空间共同组成了利用率极高的地下交通系统,同时预留了消防车道。
景观设计要点
东北部沿岸新建带状景观区,基地南侧的环北公园在设计中被改造。
在展览中心顶层预留一个空中花园。
(附)设计师名单
建筑师: 冯越强/Frederic EDME 主要设计师: Thierry GORE 项目经理: 白羽西
主要设计组成员:杨光伟/李桃/彭鸿/汤淼 景观建筑师: Pierre Alain/康永生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大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景观质量。但是,当我们为一个城市的新建筑总量相当于建设了几个旧城、为“××建设速度”而自豪,或者津津乐道于某些优秀的建筑时,回过头,会突然发现,许多有浓郁特色的城市被大量单调寡味的规划设计所代替,许多曾被赞誉过的工程由于前期工作被决策者或者建筑师忽略,最终转为他用,或者闲置,甚至荒废。因此,如何在工程建设前期系统分析各种约束因素,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前期操作问题,日益受到决策者和建筑师的关注。
西湖文化广场是由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组织、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杭州市中心区建设的公益性城市综合体。建筑面积22万 m2,主楼控制高度170m;基地西、南两面是京杭大运河,东侧是中山北路,北面是文晖路;划定面积约16.7 hm2,其中科技展览、娱乐健身、演出和电影用地约10 hm2,配套商业用地3.3 hm2,预留用地3.3 hm2(图1,2)。一 四种价值准则
价值观念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但是对于项目的开发意向,“通常在各种不同业主之间存在着矛盾,在未来的用户与为专业服务出资的人之间也可能存在尖锐的差别”[1]。因而,在项目前期必须首先分析与项目相关各类人的价值准则,才能准确确定项目的意图和方向。西湖文化广场受到政府、业主、使用者和专家等四方面价值准则的影响。1 政府
政府的目标是 “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各自为政、结构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同时期望以该项目整合城市空间环境,扩展和美化运河沿岸景观。业主
该项目的业主有三家:省文化厅、省文联和耀江集团(房地产公司)。前两者较多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后者则期望更多的经济回报。3 使用者
使用者主要包括市民和旅游者。他们和建筑发生最密切的联系,是城市的主体。保证全民共享、社会公正是这一主体的价值准则。使用者的另一个层面是管理者,他们更关注项目的有效运行。4 专家
专家系统总是以理想化模式表达自己的价值准则,他们从整体出发,把一个庞大的项目纳入多学科体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何体现“文化”内涵和风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如何保证经济良性运行,如何整合项目与周边交通的关系等,成为专家的关注内容。二 效益约束与对策 1 环境效益约束
滨水环境特点决定于环境的约束。该项目是对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工程,工程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
(1)景观约束 滨水带的城市中心区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是人们聚集的中心,也是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图3)。
西湖文化广场兼具城市滨水带和城市中心双重景观意义,被定位为“城市中心商贸区的滨河自然生态和游乐空间”[2]。项目主楼高度与规模,决定了它将成为一个制高点和景观构图中心。它必须承担比一般建筑更多的城市景观职责。
对策:①以西湖为基点,处理主楼位置与高度以整合城市空间环境,使其形成有机整体,减少对西湖景观影响;②借西湖文化广场的建设,完成经吴山广场、武林广场的杭州城市中轴线,保证城市南北主轴线的完整性;③改善运河北岸、东岸的景观,使运河南北两岸景观连成一体,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弥漫历史气息和充满生机的运河岸边风景。
(2)交通约束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位置,其规模与性质,决定了它对该地区交通负荷的影响。项目的建筑高峰人流特征明显,预测高峰小时人流量为8 000人。但是周边道路的交通适应能力、停车状况短期内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形成对项目容量的约束。
对策:①近期交通对策,主要调整现有公交系统,利用东、北主要道路组织人、车、物流系统,控制对城市道路的不利影响;②远期交通方面,2010年前后建成过运河地下通道与城市轨道交通联接(图4);③重组步行系统,使环境与人流相适应,保证区块使用达到理想状态。
(3)生态约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工业类历史地段,由于工艺流程和交通流线的特殊要求,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往往更加严重。此类地区的再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设计就更为重要。
西湖文化广场基地作为工业用地被三家工厂和一家农贸市场所占有。废水、废气、废渣,甚至有毒、有害重金属的排放,严重影响运河水质和沿岸生态环境质量。该项目建设改变了基地不合理的用地性质,削弱了三废排放对周边环境和运河水质的破坏。但是,项目的性质和规模非比寻常,会聚集大量的人流、车流和物流,同样要产生有害气体、污水污物和噪声;高层主楼会复杂地块风力环境,对局部小气候产生影响。决策者必须在前期给予考
虑,最大程度消除负面影响。
对策:①保护基地内原有的香樟、白玉兰、大叶黄杨等高大乔木,保护运河水体水质不被破坏;②绿化系统以乔木为主,结合草坪、硬地,既可以吸附粉尘、降低噪音,又可以在夏季遮阳降温,改善小环境气候;③使用洁净能源,科学组织废物处理,减少废物排放。2 经济效益约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建设项目都应该争得市场,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项目前期必须做好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市场运营、资金回收和财务效益评估,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预测将来的市场份额是否会实现。
西湖文化广场项目内容包括展览、观演、娱乐健身和商业办公,资金筹措是由政府牵头,通过业主投资、贷款和预售其中商业建筑面积来完成。全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市民对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萧山和余杭并入杭州市后市场消费总量的扩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资金的筹措和回收。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固定资产投入、营运收入、营运成本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项目内部收益率。固定资产投入和营运成本的提高会降低项目内部收益率。营运收入的提高则会提高项目内部收益率,例如固定资产投入上升10%,项目内部收益率会减少1.7%;而营运收入提高10%,项目内部收益率会提高0.26%。
对策:①项目性质与内容符合市场发展需求;②控制项目资产投入,保证资金及时到位;③科学营运与管理,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收入;④灵活使用预留用地以平衡资金。3 社会效益约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投资主体是提高城市效率和活力的源泉。但是,仅仅追逐经济利益的狭隘效益观会破坏社会公正,浪费社会资源。而“以提供人类活动场所为目的的建筑,其成败与否的关键首先就是能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合社会生活的方式”[3]。所以,城市建设的成功不只表现在经济收益上,更体现在项目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每个美好的城市都应该充满活力,给人们提供最佳生活环境。
西湖文化广场是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项目的文化性是第一位的。其设计、造型和空间都应该从文化性的角度出发,以优化浙江省文化设施资源、繁荣和发展浙江文化产业,为杭州市民提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空间,服务社会为目的。对策:①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开发原则;②合理设置项目的功能,以文化娱乐为主,设计面向使用者,保证项目的可达性;③以项目的建设促进区块的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环境。三 准则与约束的矛盾 及引发的问题
城市建设和更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矛盾和转化矛盾的过程。西湖文化广场的政府决策、市场化运作模式,使这种矛盾和引发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价值准则与效益约束的矛盾
经济效益约束常常是矛盾的中心,不仅它和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不同的价值准则也常是因为对待经济效益的不同态度而产生。项目的业主总是偏重于经济效益追求,认为开发效益等同于高容积率;忽视使用者对环境效益的要求,使得项目超出基地的交通和环境承受力。专家对项目约束的综合思考常会超越现实,理想化模式可能会限制项目的进行。决策者必须正确选择才
能既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又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社会效益应该是政府建设该项目的最终目标。然而投资利益是市场化资金的驱动性动机,资金的来源往往对项目有着决定性影响。政府作为决策者要维护使用者的利益,最大程度地保护社会公正、保证社会效益,必须在前期缜密分析项目的投资收益,确定出资准则,选择可靠的出资者。2 准则与效益矛盾引发的问题
(1)交通 吸引人流是项目能够正常运作、保持活力和生机的前提。但是该项目基地近期的主要交通出口道路中山北路平均宽度只有16 m左右。项目只有尽可能减少人的聚集,才能保证交通的通畅。在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前,能否保证项目周边的交通,尤其在高峰时段,人流、车流的顺利集散,成为必须慎重考虑的首要问题。
(2)功能的选择 杭州存在许多在建、或者将建的展览和观演建筑(如49万 m2国际会展中心)。很多建成的该类建筑,有的勉强维持运营,有的改为他用,运转良好的寥寥。在此背景之下,项目功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别。项目如何保证良好的运作,或者怎么运作才能保证项目的生存,不被转为他用,成为决策者急需解决的矛盾。
(3)基地的使用 专家与决策者、业主在对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上经常存在矛盾。如何使基地产生最大效益,国外对类似地段的再开发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保留基地中的部分历史信息,才能丰富城市的记忆,为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提供共同喜爱的公共空间。那么,现在全部拆迁的做法是否值得考虑?
(4)成功案例 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滨水区功能重组改造中,设计师保留了基地昔日的工业构筑物及设施(如建于1876年的门式起重构台),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西湖文化景观 篇3
1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分布及原因分析
1.1 遗产地分布现状
自1993年第17届世界遗产大会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个文化景观遗产 (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 以来[3], 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中发展迅速, 文化景观遗产数目不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73项文化景观收入到遗产名录中。从图1可见, 文化景观遗产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 (40项) , 其他地区均分布较少, 尤其是亚太地区面积广大, 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景观遗产却只占全球的19% (10项) 。这种地区性的和遗产种类的不平衡引起了委员会的注意。为了保证遗产名录能够真正具有全球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 世界遗产委员会发起了“全球战略”, 1999年通过了《凯恩斯决议》, 再次强调了“平衡”的原则, 即要求地区的平衡和遗产种类的平衡, 而在2008年修订的《操作指南》中又重申了这一文件。同时, 为了让名录真正多样化、具有平衡性和杰出代表性, 遗产委员会建立了与各国政府以及三大咨询机构 (ICOMOS、IUCN和ICCROM) 的合作, 这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发展无疑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注:数据整理自http://whc.unesco.org/en/list/stat。
1.2 分布不均衡原因分析
突发事件: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稳定是发展世界遗产的前提条件, 一些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缺失并不是由于当地缺乏这类景观, 而是由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或经济严重欠发达而导致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无力申遗。相比之下, 欧洲和北美地区突发事件少而且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较小[4] (表1) 。从表1可见, 突发事件的爆发与该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名呈负相关关系。
注:W:战争 (war) ;EC: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ND:自然灾害 (nature disaster) ;AP:积极的政策 (active policy) 。资料整理自Sirisrisak and Akagawa, 2007年[4]。
东西方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文化景观的东西方理解不同, 亚太、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完全了解和掌握遗产中心相关的规则还需要时间。现存的文化景观鉴定指导对这些地区也并不完全切实可行[4], 导致这地区文化景观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开发。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和遗产大国, 文化景观类遗产地的不足便是一个典型。
城市化:城市化表现在人口过快增长,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00—2010年期间北京市人口从1382万人增长到1961万人, 平均增长57.9万人/a (其中, 2009—2010年人口增长206万人) ;浙江省人口从4596万人增长到5443万人, 平均增长74.7万人/a。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过多的人口给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带来巨大考验;另一方面城市化还表现为经济的过快增长, 为发展经济而失去对遗产提名的兴趣。经济发展带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随着地价的不断提高, 遗产缓冲区 (甚至是核心区) 被开发为其他用途, 要政府继续严格保护遗产地变得难上加难, 这都直接影响到申遗工作[5]。
2 实例分析——以西湖为例
2011年6月24日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杭州西湖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湖成为我国第41项世界遗产, 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之一 (山西五台山在2009年收录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成为我国唯一一处湖泊型世界文化遗产, 实现了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西湖也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中独一无二的文化名湖。
2.1 西湖遗产概况
西湖文化景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侧、历史古城杭州以西, 界于30°14′15″N、120°8′27″E。遗产地的核心区为3323 hm2, 缓冲区为7270 hm2, 湖的西北、西南、东南三面被山围绕, 东面是杭州市区, 形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优美自然环境 (图2) 。
2.2 西湖遗产特征
西湖文化景观 (表2) 符合 (ⅱ) 、 (ⅲ) 、 (ⅵ) 三条遗产标准, 即西湖拥有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关联价值。西湖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 对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设计影响深远, 体现了现代社会活动、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和谐, 具有世界遗产拥有的独特的突出的全球性价值。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之一, 西湖是一种无可取代的文化景观, 这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类文化景观, 西湖列入名录中也是对我国园林景观价值的肯定, 同时西湖今后的发展和保护也将向前迈进一步[6]。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2.3 西湖文化景观遗产SWOT分析
从SWOT分析可见, 西湖景观的保护面临旅游发展和城市化的挑战, 对内部劣势 (W) 和外部威胁 (T) 应加大管理和监测力度, 保护遗产原真性。同时, 西湖具有充分的内部优势 (S) 和外部机遇 (O) , 借助申遗机遇和政府的支持, 大力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
3.1 申遗建议
将文化景观作为申遗的重点: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国土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变化大, 文化景观资源丰富,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发展潜力大, 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文化景观遗产只占我国遗产总数的5%不到 (其中, 五台山申请混合遗产不成功, 而被改为文化景观[8]) 。而我国的许多文化景观综合品质都很高, 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是发展我国申遗事业的一个突破口。同时,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上对文化景观越来越关注, 文化景观申遗也成为一大趋势, 这将是我国文化景观申遗的一大机遇。
挖掘深层价值, 建立项目的资料库:建立和完善项目的基础资料库, 准确评估景观价值, 不仅便于促进预备项目的申遗工作, 同时易于发现其潜在的遗产价值, 最终有助于项目的申遗、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进行。西湖作为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其历史文化内容丰富, 具有很大遗产价值。但由于许多历史资料和文化内容保存不完整, 没有足够的实物和资料来支撑其价值内涵, 导致西湖申遗之路曲折, 因此建立遗产信息资料库,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种尴尬现象。
提高我国预备项目的遗产价值:我国历史文化深远, 许多文化景观遗迹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但不一定具有世界遗产的普遍性价值, 在遴选预备名单项目时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 考虑景观在世界上的申遗价值和意义, 可利用如层次分析法等量化的分析方法, 评估各预备项目的价值, 对我国潜力较大的文化景观加以重视, 严格国家预备名单的准入机制和评审制度[9], 提高名单中项目的国际竞争力。
遗产种类多样性发展:文化多样性才是遗产发展和保护的宗旨, 遗产名录的不平衡将阻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我国申遗应注意预备项目的多样性发展。目前, 我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适宜作为“文化景观”申报项目的有:藏羌碉楼与村寨、哈尼梯田[9]、坎儿井等。这些景观与西湖不同, 它们都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具有很强烈的人地关联特性, 同时又互相区别, 带有显著的民族特征。针对这些潜力项目, 认真研究OUV评估体系[9], 积极关注世界遗产发展趋势, 做好申遗的准备工作。
3.2 保护建议
文化景观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系运作下形成的真实的历史记录, 它是动态发展着的, 是多层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叠加, 因此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在保护其原真性的同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西湖能较完整的留存至今, 与历朝历代的不断疏浚和保护工程分不开[12]。对文化景观的保护要强调整体性, 包括物质景观和特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非物质遗产都要加以保护。结合西湖实例, 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杭州统计年鉴》。
加强周边居民的遗产价值和及其保护教育。杭州人一向以西湖为傲, 当地百姓对西湖文化的了解和保护是西湖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产地的居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深刻影响着它的发展。提高居民保护和发展遗产地的意识, 将成为遗产保护的长久而重要的课题。寻求国际合作, 积极发展与国际上一些专业遗产保护机构 (如ICCROM) 的合作[12], 是解决保护和修复遗产地问题的一个便捷高效的方法。发展专项立法和加强管理。我国许多遗产地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严重, 加强专项立法和遗产地的管理是应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有效措施。保护文化景观遗产必须确定遗产地内涵、准确评估其价值、针对个例制定专项法规。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景观的保护刚刚起步不久, 与此相关的教育和研究还在探索之中, 必须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 开展教育与科研;同时要与相关学科融合, 开展跨学科合作和研究。政策措施要积极付诸实践[13], 相关的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应有效地实施, 而不应被搁在一旁, 最终成为一个形式。日本在遗产保护方面, 法律法规制定比较完善, 在2004年颁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修正案 (2005年执行) , 并把文化景观加入了其中[5], 值得借鉴。
4 小结
文化景观遗产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指出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的印记, 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及其文化的象征, 它是过去和现在活动的记录者[14]。人们与周围的自然、社会因素结合在一起, 记载着人们生存状态和自然面貌的变迁, 给后代人留下历史的“活化石”, 因此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景观的破坏是历史和文化特征的丢失, 为完成对具有“突出人类价值”景观的保护, 我们应积极参与到申遗过程和遗产保护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方面注意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另一方面关注国际上的发展新动向, 不能固步自封。西湖在遗产保护与管理方面的采取了比较好的方式, 在申遗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积极了解遗产中心的走向;同时申遗后及时作出政策调整, 加强保护,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文化景观是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完美结合体, 文化景观遗产的设立不但改变了世界遗产对价值的认识, 而且拓宽了世界遗产的实践领域。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入手, 分析了它的分布现状及其原因;介绍了我国两项文化景观遗产之一的西湖, 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西湖进行分析, 总结西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 提出我国文化景观申遗和保护的建议。
游西湖文化广场三年级作文 篇4
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一家人决定去西湖文化广场走一走,因为那里有很多的博物馆,尤其有我特别喜欢的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
我们首先来到了自然博物馆,那里的生物可真多啊!一进门就看到了巨大的灰鲸骨架,栩栩如生,还有很多的大鲨鱼的标本,无声的描述着生命的辉煌,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沿着走到,我们来到了地球的故事专栏,包括“生命的家园”、“生命的诞生”、生命的登入“、”恐龙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五个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原来的地球的怎么样演变过来的,还有一些千奇百怪的`化石。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生物的世界,见了许多我都没有见过的动植物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可神奇可好玩了,比如猛犸象,那一对象牙比普通的起码大了十几倍,我当时还特别天真的问了一句:”这么大的象牙,可以卖多少钱啊,可以做多少珍贵的装饰品啊。“参观完了自然博物馆,我们又往科技馆进军了,但是悲剧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一家子找到了一大圈才找到科技馆的入口,结果看到门牌时心都凉了,上面写着:周一周二闭馆!!我们只能失望而归了。
《西湖梦》的文化解读 篇5
关键词:《西湖梦》,西湖,文化,批判
《文化苦旅》是一部集学术性、文化性、思想性为一炉的散文集。余秋雨教授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深刻理解和悲壮的忧患意识,抒写了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感慨、反思和评价。
《西湖梦》是《文化苦旅》的压卷之作,由于凝结着中华千年的文化沉淀,西湖成了作者文化探寻的对象,《西湖梦》的写作便是要对西湖文化进行筛选和批判,严肃地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的问题,彰显了文化散文的独特品格和力量。
一、文化的西湖
西湖经历了太多的朝代,历代文人有很多关于西湖的描写。但由于西湖承载着许多的文化传承,作者仍然还是要写西湖,因为西湖在文化人的眼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遗传因子,西湖不再是一汪普通的湖水,它是文化的西湖。
在散文的一开始,作者便给作品定下了调子,点名了写作的主旨:“西湖的文章实在做的太多,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人,始终被西湖千年的淤积所吸引,还是要冒险写西湖,因为“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他”。这样,作者便点明了自己对西湖的看法,西湖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被历史反复经营、制作了的人文景观,这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作者笔下的西湖不再是一篇写景记游的作品,作者要开掘的是西湖凝结的文化味。
西湖作为人文景观,作者看重的也不仅仅是与西湖有关的历代流传的或虚构的故事和传说,而是在这些表象掩盖之下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正是在这一点上,西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者便是试图通过对西湖这些富于文化意味景观的考察,去探寻它们深藏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人格。因此,在古今西湖文章中,它又显得风格独具,后来居上。
西湖名望太高,遗迹很多,山水亭台总是与它的历史紧密牵连着。为了真正体验出西湖的文化味来,作者跳进了湖里,与它肌肤相触,并且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游到了一位清人的遗迹,于是作者愈发感到了西湖文化意蕴的身后,盛大得如同“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西湖变成了文化的象征,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在西湖,通过那些古迹、建筑和传说,我们可以领略到儒、道、佛等宗教的氛围。在这里,宗教和世俗融为了一家。宗教进驻到这繁华盛地,表现出的不是宗教对世俗的入侵,而是世俗对宗教的接纳和改造。西湖充分显现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中国的宗教不像西方宗教一样,充满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它是平和的,世俗的,充满人间情调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消化性极强的机制,任何对它单一的确认都是一种误解。西湖之所以令历代文人骚客着迷,不仅仅是因它秀丽妩媚,更多的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西湖,以及它对各种文化都兼容并收,是中国文化显示了它的丰厚、宽容和自由的精神。西湖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西湖,而是一个抽象的西湖,是各种文化人格的集合体,因而它具有很好的向心力。
二、西湖的文化
西湖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上,西湖为历代名胜,自古文人汇聚,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作者通过审视西湖的文化审视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建构。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直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徘徊,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身在江湖,是隐的文化;心存魏阙,是仕的文化。作者对知识分子文化的反思和探讨是围绕着历史上两位有名的文人苏东坡和白居易写的。他们二人都是治国良才,可是和封建时代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还险遭杀身之祸,仕的文化在知识分子身上难免以悲剧告终。作者遥想当年白居易和苏东坡被外放来到西湖的心境,并从白堤与苏堤这两处景观去挖掘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中可贵的一面,白居易和苏东坡虽也放歌西湖,但没有被西湖的美景所俘虏,白堤、苏堤正是他们当年为人民兴办水利的政绩,所以,作者谈起苏东坡时,说他是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人。
作者又由赞叹变为遗憾和感喟,以白居易、苏东坡这样的人格和才干,给我们留下的也不过就是一段长堤,除此,便是诗文。诗文固然宝贵,但是“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文化的悲哀,因此许多古代知识分子看破仕途功名,选择退隐山水。
在西湖的文化中,作者热情地赞美了苏小小,把她当作中国文人人格的对立面,给了她无尚的尊重。苏小小本是一名纯情的少女,她曾将终身托付给一个有情有义的郎君,但那个昔日潦倒的书生得其资助后再也没有回来。然而苏小小并没有把这一切演绎成一部始乱终弃的悲剧,她成了一代名妓。在女性的眼光中,有两样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一是爱情,一是美色。当苏小小的爱情没有得到回报时,她便开始了对美的追求,“把自己的美色呈于街市,不守贞洁只守美”。妓女的生涯只是一种形式,内里的关键却是女性对自己生命的高扬。她对美的追求意味着对人的肯定,和对人性的追求。她这颇有哲理感的超逸,让无数鸿儒高士显示出了委琐和逼仄。因为只有苏小小才“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做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为西湖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她比王侯将相更懂得珍惜感情,更懂得为人尊贵。
三、西湖文化的批判
幽静又繁荣的西湖风光旖旎,是个美丽的地方。但作者却不是一个用文字给西湖涂脂抹粉的庸常游客。作者看到的是西湖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始终让自己与西湖保持了一段距离,冷静地对其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作者是对中国人的命运充满了忧患意识的学者,他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化固然有可取的一面,但存在着更多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地方。作者以一种严肃的理性精神和深刻的批判态度审视着西湖文化和中华文化。
在《西湖梦》里,作者对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隐逸文化进行了批判。西湖边上的林和靖,隐居孤山二十年,梅妻鹤子,远避俗世与官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在作者看来,这种无奈的文化人格显然是生命的浪费,透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与空虚。透过林和靖的隐居避世,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九州处处有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
尤其是通过苏小小、白素贞的传说,作者对中国文化对人的戕害做了激烈的批判,历史竟如此的畸形:“社会污浊中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性的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
面对白素贞乞求做人而终遭迫害的厄运,作者感叹道:“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鄙夷地没有留出几页笔墨。”白素贞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作者给这个凄美的故事加上了一句重逾千斤的评价: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西湖文化景观 篇6
1 开封“文化+”的旅游发展背景
2015年5月, 开封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 并相继出台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等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 其中“文化+体育”专项计划中明确提出打造开封西湖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 充分利用汴西湖水面、草地、桥梁、园林、道路、广场等各种户外运动资源拓展全民健身场地, 形成集生态、体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实现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利用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 举办环湖健身走、健身跑、自行车比赛;利用水面开展游泳、垂钓、龙舟、赛艇、皮划艇、滑板比赛及水上体育项目训练, 在丰富赛事项目的同时, 提升景区知名度与旅游吸引力。
“十三五”期间, 开封将贯彻落实“文化+”理念,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 推动“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在文化载体的开发设计方面, 坚持“文化+演艺”的指导思想, 打造具有“宋韵”风格的旅游演艺产品, 通过差异化定位丰富表演形式, 使演艺剧目更加多元化, 观演方式趋向体验化。根据“文化+节庆”的发展思路, 深度挖掘水文化、大宋年文化、菊花文化、清明文化等文化资源, 将节庆旅游作为彰显开封地域特色的关键。在旅游要素的配置方面, 坚持“文化+餐饮”和“文化+住宿”的经营发展方向, 推动开封饮食文化和传统民居文化与旅游的全面深度融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始终围绕“文化+创意”的开发方向, 挖掘开封民俗文化及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 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文化+”理念的提出, 为开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 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进而形成以文化带旅游和以旅游促文化的发展局面。“文化+旅游”是塑造开封旅游品牌形象, 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2 开封水系旅游开发的现状
为传承古都水系文脉, 开封市政府自2002年组织动工建设水系工程。水系工程立足于宋代水文化的挖掘, 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 全线以乘船观光为主要游览方式, 重点突出开封水文化和历史民俗特色, 打造连续的城市“蓝色文化链”和“生态文化链”。通过水系建设将老城区主要景点串联起来, 游客乘坐小型游艇便可实现全线游览, 夜间游览活动的设置更能增强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水系工程共分三期, 一期打通广济河, 实现铁塔湖与龙亭湖二水联通;二期联通包公湖与龙亭湖, 恢复原有的城市暗渠, 6条市政道路跨越此段水系, 使水系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三期致力于护城河与城内水系的联通, 旨在形成开封环城水系旅游线。目前, 开封一期正在疏浚, 二期水系已全线贯通。水系建设不但优化了周边休闲娱乐环境, 更盘活了沿河旅游业态。
水系工程重视水系周边的建设。沿水系设置了小型码头和人行步道, 可供游客随时登岸, 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游览方式。水系两岸多为商业购物休闲区, 设置特色商铺和人文景观, 以展示开封民俗文化为主, 将豫剧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游览体验。据不完全统计, 大宋御河年游客接待量已近百万人次, 为开封市旅游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开封西湖作为2014年新建成的水域, 作为新生力量, 其在新老城区联动发展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开封各段河道在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蓄水量等方面各具特色, 在旅游开发方面拥有不同的优势。龙亭湖凭借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成为开封旅游知名度最大的湖泊;包公湖因其月牙形状的湖泊外轮廓和包公文化而得名;而开封西湖集休闲与游憩功能为一体, 正在倾力塑造古都水系特色文化景观。
3 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
3.1 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现状
开封西湖是位于开封新区的湖泊-森林生态景观风景带, 于2011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 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邻晋安路、东至开封市护城大堤东侧环湖路、西到马家河北支, 南北长5.5公里, 东西最宽处1.2公里, 最窄处211米, 占地面积9000余亩。工程分为两期, 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 水库库容量1000万立方, 为小Ⅰ型水库, 具有防洪、除涝、灌溉、城市生态用水、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二期工程北起晋安路南至宋城路, 为湿地和滞洪区及生态景观, 2015年底启动建设。商业服务区上馆驿项目于2016年8月开始建设, 至2017年8月建成, 可提供物业管理、旅游服务、应急医疗卫生等综合服务, 并且配备电子服务台、常用医疗设备、数控管理系统等设备。
在规划设计方面, 开封西湖坚持“中外结合、中国园林为主, 古今结合、古典园林为主, 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 划分为6大功能区, 依次为生态湿地体验区 (孕水) 、滨水休闲商业区 (乐水) 、文化艺术展示区 (赏水) 、历史文化演绎区 (戏水) 、人文主题体验区 (恋水) 、生态郊野体验区 (憩水) 。
在旅游演艺方面, 开封西湖拥有夜间大型水上演艺项目———西湖水秀。该项目以“古都童谣”为主题, 以折扇、明月为背景, 结合声、光、电等技术, 建设中心扇形喷泉, 彰显古都因水而兴的繁荣景象。人造沙滩是开封西湖有别于其他水域体验的代表性景观, 其设计不但满足了休闲者的亲水需求, 也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
3.2 开封西湖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
3.2.1 有助于带动开封西部的旅游开发, 缓解中心城区旅游压力
开封西湖自建成以来, 吸引了大量本地休闲者以及外来游客。据统计, 2016年开封西湖在4月1日至10日的清明文化节中, 景区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 城区西部的整体旅游消费呈逐日增长趋势。开封西湖不仅有效缓解了清明上河园、龙亭、天波杨府等中心城区景点的游客接待压力, 也促进了开封市景区间的联动发展。在后继开发中, 开封西湖景区有望成为开封最具代表性的滨水旅游区。
3.2.2 有助于扩展公共游憩空间, 打造宜居城市
开封西湖作为公共开放性景区, 凭借良好的游憩环境, 成为市民进行文化活动、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在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开封西湖景区地处新城区西部, 占地面积广阔, 生态环境优良, 不但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公共空间, 也通过吸引老城区内居民进一步缓解了东部城区休闲消费人口压力, 促进了新老城区的协调发展。景区整体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满足人们养生、社交、文体、购物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有利于优化居住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打造宜居城市。
3.2.3 有助于促进郑汴一体化, 增加城市互动
开封西湖位于郑开大道, 交通可通达性强。在郑汴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 开封西湖有望成为郑州市民周末和小假期出游新的目的地。在日后的发展中, 开封西湖将立足于城市自身文化特色, 坚持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在加强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人员流动方面发挥纽带作用, 进而促进两地之间多方面的交流, 为郑汴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
3.2.4 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 提供新水源
开封西湖建成后, 将替代原有马家河、西干渠、七支渠3条河道的水系功能。首先, 作为开封市的泄洪通道, 防洪排涝是其必不可少的功用;其次, 向干旱农区输送农业用水;再次, 补给新、老城区的生态用水;最后, 向市民提供生活用水。开封西湖占地9000亩, 沿湖植被覆盖率高, 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3.3 开封西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文化挖掘不深
开封西湖忽略了水文化的延续, 以单项工程为重点, 缺乏整体性。在笔者调查过程中, 游客反映开封西湖的水景观在宋文化彰显方面依旧不足, 周围建筑与城市文化在时空上产生断裂, 缺乏地域特色。据调查显示:50.7%的游客支持以宋代为主的中式建筑风格, 28.8%的游客则支持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3.3.2 旅游形式单一
开封西湖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 缺少历史演绎、民俗文化、亲子互动、水上游乐、休闲养生等体验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据调查显示:26.4%的游客希望增设水上游乐项目, 22.9%的游客希望增设亲子互动, 22.9%的游客希望增设民俗文化表演和水上演义项目。调查样本反映了游客不同类型的娱乐休闲需求, 统计发现, 游客普遍倾向于亲水性强、可参与度高的活动。
3.3.3 功能分区不明显
开封西湖非常重视环境改造和景观视觉效果, 但却忽略了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使用对象的多样性, 缺乏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区分, 未能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银沙滩及假山的亭廊未依据公共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在私密空间和开敞空间的设计布局中, 忽略了满足休闲者对安全感、舒适感、交往与联系等不同需求的空间特点。在使用对象上, 由于缺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休闲者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分析, 具体功能区无法满足不同休闲群体需求, 致使各个功能区之间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3.3.4 旅游辐射能力弱
开封西湖的游憩群体多为开封本地人, 对本市以外的游客吸引力有限。据调查显示 (如图1) :客源地为开封市内的比例达54.1%, 省内其他地区游客比重为10.8%, 而省外游客比重仅占4.1%。由此可见, 开封西湖的旅游辐射能力较弱。
3.4 开封西湖旅游开发的提升举措
3.4.1 注重文化的挖掘与塑造
从全国范围看, 开封是北宋文化的集聚地, 在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中应重视水文化、水利文化、城建文化的挖掘与载体设计。水系景观构建方面, 可从人文素材、建筑要素两方面着手。人文素材可选用碑文、浮雕等表现形式将宋词和书法融于景观, 另外可定期组织民间或专业表演团队, 为滨水艺术增彩。建筑风格设计方面, 紧扣“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主题, 景区建筑应以宋式仿古为主, 在原有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凸显中式底蕴。细节方面, 如:木材、草坪砖、垃圾桶、路灯、亭廊、导示牌、广场砖等细节处, 将历史素材融入铺装内容, 在体现野趣之余隐喻文化内涵。湖岸的功能区在综合考虑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 可设水利文化科技展示区, 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3.4.2 推进全时段深度体验游
开封西湖应打破时间的局限性, 因地制宜设计全时段旅游产品, 推进深度体验游。春天组织环湖骑行比赛、风筝比赛、接待学校春游等;夏天举办水上傀儡大型文艺演出、赛龙舟、亲子脚踏船比赛、沙滩画大赛等, 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满足亲子互动和体育竞技需求;秋天设计“彩林游”, 与相关学校合作举办科普生物知识、写生、树叶标本采集等活动;冬天由于天气原因, 可设置室内棋牌休闲室、书法阅读室等供本地居民休闲娱乐。此外, 要充分发挥传统节庆活动的魅力, 实现开封西湖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的紧密结合: (1) 元宵节 (上元节) :还原北宋时期上元节夜游观灯的集会场景, 举行大型灯展;“乙酉, 罢鱼龙曼延百戏。”开封在北宋时期每逢节日, 举行歌舞百戏盛会, 可根据历史记载的活动内容演出百戏;将灯球、绢灯笼、日月灯等代表性工艺根据现代人的需求, 加入科技成分, 设计成便携装。游客也可购买拼装自制版纪念品, 根据图纸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从而提高对传统工艺的认识, 促进东京元宵节习俗的传承。 (2) 端午节: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活动记载, 制作小鼓、百索、画扇等一系列有趣而生动的旅游工艺品, 并运用北宋的传统图案设计装点。 (3) 乞巧节:“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人俱习之”, 乞巧节即七夕节的前身, 汉代时期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将该日最具调表性的磨喝乐土偶和水上浮等题材的工艺品在保留其原始特点的基础上加工制作成现代化水灯、玩偶、木雕、泥塑等。
3.4.3 整合功能分区及配套建筑
根据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公共空间的使用原则、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与特殊性需求, 完善各个功能区的配套建筑。文化艺术展示区可规划工艺一条街, 开设传统式、改良式工艺品展馆和民间艺人表演示范区;建设艺术家交流活动中心, 形成北宋文化传承基地, 供外来游客交流学习, 促进本地居民的文化传承;人文主题体验区建立交流中心, 布局动态展馆、图书阅览室、小型资料室和会议室供游客考察学习;设立亲子互动教学区, 涵盖美术、绘画、陶艺制作手工DIY, 丰富游园体验;滨水休闲商业区建立手工作坊一条街, 将草编、汴绣、木版年画、“秦氏绢艺”、泥咕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对外展示, 进行文化传播。
3.4.4 加大对外宣传和区域协同
通过网络检索发现:百度百科搜索“开封西湖”, 首页显示开封西湖简介、开封东京大桥、西湖水岸、开封新区等;知网检索“开封西湖”得到相关文章为《开封汴西湖水库功能分析与设计》;在凤凰旅游网搜索“开封西湖”未得到与开封西湖旅游相关文章;与开封西湖相关视频有开封西湖航拍练习、游我的家乡开封西湖, 但没有相关旅游宣传片, 说明媒体宣传不到位, 造成空间上的信息封闭, 远距离游客无法全面掌握开封西湖景区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 开封西湖休闲带与周边景区尚未形成片状化发展格局, 导致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开封西湖景区应与开封大宋御河等水系联动宣传, 设计整体旅游线路, 进而扩大自身知名度。
3.4.5 强化市场的巩固与拓展
在资源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可进入性方面, 很长时期内本地游客和邻近地游客将是一级客源市场的主要构成。开封西湖游客量总体虽呈上升趋势, 但游客总量与景区预期目标依旧存在一定差距, 可见开封西湖景区的旅游市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 要在巩固开封市一级客源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省内其他邻近城市和较远地的二级市场, 努力争取省外的三级市场, 将开封西湖景区打造为开封市新的旅游增长点。
4 结语
本文在对开封水系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选取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开封西湖景区作为案例, 结合开封市实际发展情况, 从开封西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三方面对其旅游开发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开封水系旅游开发的重点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水文化的挖掘应作为彰显地域特色的关键。第二, 开封水系的文化开发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目前水系的地理分布是河道经过多次变迁的自然选择, 应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不同功能进行延伸开发, 切勿捏造事实。第三, 在开封西湖的水文化旅游开发中, 水系景观的规划再建与水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建设存在问题。在原有中西合璧园区风格的基础上凸显宋文化的内涵, 在现有演艺的基础上继续还原历史民俗表演, 有望在今后成为开封西湖深度旅游开发的方向。
摘要:随着“文化+”理念的提出和落实, 开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逐步实现深度融合, 开封水系借此契机, 迎来了发展旅游的良好机遇。作为开封水系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依然面临文化挖掘不深、旅游形式单一、功能分区不明显、旅游辐射能力弱等问题。开封西湖旅游开发的提升策略应是:注重文化的挖掘与塑造, 推进全时段深度体验游, 整合功能分区及配套建筑, 加大对外宣传和区域协同, 强化市场的巩固与拓展。
关键词:文化+,开封西湖,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勇.基于“宋都水系工程”的开封文物型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 .
[2]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5, (01) .
[3]闫石.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