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来信

2024-11-27

母亲的来信(共3篇)

母亲的来信 篇1

拜读了第一期李冬梅老师的《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一文, 真是深受启发:一是, 通过利用“纸杯”进行的活动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是什么, 采用这种处理方法, 让知识的讲解一气呵成, 让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这个例子选取得真好!二是, 通过“分享”、“共享”两个词汇来理解信息的共享性, 切入点真实巧妙, 既能够准确说明信息的共享性, 又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信息的真伪性, 我是从两个方面分类的: (1) 人为故意制造。“增兵减灶”是孙膑故意制造伪信息, 庞涓获取的信息是伪信息, 因此做出了错误决策。 (2) 误解。盲人摸象、传话游戏等则由于获取信息不全面, 或者误听、误传造成了伪信息。另外, 也有主观原因。例如今天最高气温8度。听到这则信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东北人听了, 可能会表达“今天非常暖和”, 香港人则表达“今天非常阴冷”。如果一个香港人将东北人的表达传达给另一个香港人, 那么第二个香港人也会认为自己获取的是伪信息。

这是我的粗略看法。希望能看到李老师更多的关于教材处理的案例。

感谢李老师的分享!

母亲的来信 篇2

在子女面前,父母都具有爱的超能量,明明只有一片绿叶,却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无限春光;明明只有一颗水滴,却可以给予孩子浩瀚的海洋。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我们应该懂得去感恩他们,而有许多人却不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就如《母亲的来信》中的文卡。

《母亲的来信》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卡告别了母亲,来到大城市里工作。他的母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他写信,刚开始,文卡一收到母亲的信,总会迫不及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但半年以后,他不再愿意拆信,因为母亲的信总是那样地千篇 一律。直到有一次,母亲寄来一封泪迹斑斑的信,文卡才答应母亲的请求,打算写封回信,顺便寄些钱。他仔细计算着自己第一份工资的支出,发现最后只剩下10卢布。他当然没把这10卢布留给母亲,仍然自己花销。

一封“意外”的教师来信 篇3

这封教师的来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我们对幼儿园的绩效考核进行了审慎的分析。考核是教工最关心的管理环节, 要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更要系统考虑各类人员获得公平、均衡评价的机会, 兼顾质与量的有效分配与整合。而过于关注公开课、成果发表等量化指标, 在激励了一部分优秀教师的同时, 也削弱了另一部分教师的自我发展热情。因此, 我们从园本实际出发, 设计创新了能促进每位教师发展的平等、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制度。

制度一:自主申报制

我们在考核中设立了自主申报项目, 该项目的考核内容源自幼儿园每学期的教研重点研修内容, 在学期初公布, 因此, 它们体现的是基础性和通识性。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及实践情况, 在每月规定的日期自行做出是否申报的决定, 即:主动向幼儿园考核组申报考核时间, 参与考核争取得分;或者权衡个人表现情况, 放弃本月考核申报, 只得基本分60分。由于考核内容具有普适性, 因此各层面教师只要努力, 均可能获得成功。

制度二:“专利”发布制

为保护、激励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智慧, 我们每月安排一次“专利”发布会, 由教师整理归纳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创意做法、作品等向全体教师进行推介发布, 并在“专利”发布栏中展示至下一个“专利”发布会召开。从“专利”发布之日起, 凡其他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取经的, 我们就给予专利发布者当月考核加分, 学习参照者越多, 加分越多;若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便可投入下一次“专利”发布。

制度三:比例调适制

我园的考核设日常保教工作、个人实绩、自主申报项目和学期班务工作四大板块, 目前各块所占比例分别为20%、15%、35%和30%。为更合理地体现全面、平等、客观以及激励每一位教师的原则, 我们实行比例调适制, 即每学期根据不同的考核重点, 广泛征求教师意见, 对比例进行调整, 并在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执行。这种灵活的机制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认可, 大部分教师的日常工作得到肯定, 个别骨干教师的成绩也得到激励。

上一篇:节水技术改造下一篇:农业机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