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

2024-10-29

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精选9篇)

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 篇1

整体说来, 新智能主机这条跑道长期看好, 应该会出现大家伙, 但当下的优质投资标的仍然稀缺, 整体比较偏虚热。

大概每隔十年会有一波技术创新, 从PC到移动互联网, 下一个新的终端, 新的技术是什么?我们认为可能是Io T (Internet Of Things) 和人工智能, 一方面我们相信会有下一个类似Smart Phone的终端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相信人工智能可以打破效率瓶颈。不过就像侏罗纪时代之于地球的发展史, 智能机器和人工智能还处于初始阶段, 长路漫漫, 刚刚开始。

Io T的两条路:新消费电子vs新智能主机

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名词叫智能硬件, 其实智能硬件是一个伪概念, 硬件只是一种外在形态, 手环是硬件, 机器人是硬件, 具体到每个品类它的内在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是把它分成左右两条路, 一条路是叫新消费电子, 另外一条路叫新智能主机, 新消费电子面向我们的日常生活, 新智能主机面向的五年后的未来。

起于新消费电子

2013年到2014年智能硬件这一波大多数是新消费电子, 新消费电子有两个特征:第一, 它是一个大规模的存量市场, 是对已有电子产品的改造升级, 而非创造新品类。第二, 它是用互联化的手段改造关键节点, 是否智能不关键, 关键是有没有提升体验。它取代的对象是松下、索尼这类旧的消费电子公司。比如, 我们小时候家里用的是机械洗衣机, 在单片机足够便宜后, 都变成了微控制洗衣机, 未来几年, 在联网模块足够便宜后, 会升级为联网洗衣机。

做新消费电子时, 千万不要被智能硬件的“智能”两个字蒙蔽, 新消费电子卖的好不好, 关键点不在智能上, 而是在下面这些要素:

1.选对品类——尽量选存量市场, 挑那些出货量大、又没有强势品牌的品类改造, 找软柿子捏, 如果一个品类里已经有十个强势品牌, 并且分布于各个价格区间, 那么慎入。选品类尤其重要, 是决定消费电子产品成败的第一步。

2.对功能和性价比重塑——重塑功能点, 重塑交互方式, 重塑性价比。消费电子发展史是一部降价史, 用高性价比产品来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 能把供应链成本压缩到极致, 本身就是一种壁垒。

3.建立品牌壁垒——没有别人造不出的消费电子产品, 只有别人打造不出的消费电子品牌, 消费电子通常没有强技术壁垒, 也不具备网络效应, 想单纯依靠产品形成壁垒是行不通的, 如果想形成壁垒, 打造消费电子品牌是逃不开的。

新消费电子因为立足于当下, 是比较现实的, 能不能快速起量很关键, 有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很关键。消费电子当然还是要看销量, 看营收, 最终看利润。

从新消费电子到新智能主机

看新智能主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 和新消费电子截然不同, 甚至相反。

从PC到智能手机, 下一个智能终端是什么呢?可能是机器人、无人机、VR或者AR, 它们不会完全替代手机, 但是可能在某些场景上会分流手机的时间, 完成手机没法完成的一些工作。新消费电子改变的是一个功能, 一个行业, 而新智能主机改变的是若干个行业, 就像无人机, 现在改变的是仅仅是相机, 未来有可能会改变物流和安防。2015年涌现的智能硬件很大一部分都在新智能主机这个范畴。

新一代的智能主机出现时, 往往伴随两个特征:

1.交互方式上维度的提升——从PC到手机, 人机交互上增加了三个维度, 一是移动性, 二是LBS, 三是语音, 这些维度增加后, 终端就变得更加强大, 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就可以完成了。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多少年来, 都是我们给手机一段信息, 手机返回给我们一段信息, 这是传统的交互方式。但是机器人不同, 你给它一个指令, 它返回给你的可能是一个动作, 或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任务, 信息和动能之间第一次有了交互。VR/AR则是在手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维空间这一维度, 可发挥的空间大了很多, 互动娱乐碰上三维空间, 这里面可发生的化学反应太多了。

2.极大的延展空间——一个未来的智能化主机, 改变的往往不只是一个行业, 而是若干个行业, 这终端不是featurephone, 而是smartphone, 可以承载很多应用和内容。

长远来看, 我们相信新智能主机里会涌现出下一个Smart Phone, 并且会诞生下一批杀手级应用。从PC到手机, 涌现出了微信、百度地图、美团等杀手级应用, 这些应用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巧妙利用了智能机的特性, 从而完成了之前PC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同理, 新的智能终端出现时, 应该也会完成之前手机上无法完成的一些任务, 比如MOOC教学缺少沉浸感, 比如多故事线的游戏。

但回归到当下, 新智能主机还处于“SP时代”, 距离“i Phone”的诞生还有时间间隔, 好的投资标是很稀缺的。通过和大量的创业者交流, 我们观察到如下问题:

1.跑道选对了, 但不是创业者应该选的跑道。以VR眼镜为例, VR这条跑道对不对呢?大概率上是对的, 但VR眼镜是创业者适合做的事情吗?VR除了拼技术拼产品外, 很大程度上是在拼品牌和渠道, 拼产业号召力, 巨头没进来是因为现在看不清, 一旦看清了, 又是必争之地, 一定会调用各种资源拿下的。这就像应用商店一样, 2010年市面上有十多家应用商店, 都占有一定的份额, 等到BAT360们意识到这是必争之地时, 2013年局势急转直下, Top3变成了百度、腾讯、360, 当年的创业公司基本只剩一个豌豆荚。历史总是重演的。

2.高估了单品的价值, 低估了底层技术的价值。机器人、无人机、VR、AR的底层技术并不成熟, 这导致单品的体验也欠佳, 这里面有大量底层技术创新的机会。就像我们在投资Face++时, 是因为以后所有的机器都需要一双眼睛, 投资思必驰, 是因为所有的机器都需要多轮次对话, 底层技术还有很多可为空间。

3.高估了2C的价值, 低估了2B的价值。一个新的技术、新的终端起来时, 想让C端大规模的使用往往是有难度的, 需要底层技术相对成熟, 产品打磨的极度到位;从B端切入是一个更“温柔”的切入方式, 因为B端的痛点相对集中, 对产品的容忍度更高, 也更愿意掏钱。

整体说来, 新智能主机这条跑道长期看好, 应该会出现大家伙, 但当下的优质投资标的仍然稀缺, 整体比较偏虚热。作为投资人, 我们对智能主机的项目有更多耐心, 因为往往需要更长的研发周期, 和更长的市场培育过程, 但前提是这个项目真的有自己核心的技术优势。

新智能主机中的智能机器

前面说过, 机器人也是新智能主机的一种, 为什么我们认为机器人会起来呢?出于下面三点原因:

1.人力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工业上逐步开始有用工荒的趋势, 另一方面人力成本逐年上升, 放眼十年, 当人力成本到了临界线时, 一定会向机器人作业转变。

2.互联网自身的瓶颈:互联网正在对各个行业进行改造,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但是有瓶颈。以电商为例, 电商的效率提升主要是在信息和交易层面, 一旦到了实实在在的仓储物流, 真真切切的涉及到了人力操作, 互联网的局限就出来了, 而机器人是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其实, 也正是因为互联网把整个工作流程信息化, 机器人才得以衔接上去。

3.技术突破发展:技术分两块, 一块是机器技术, 一块是智能化技术, 就像PC硬件和软件项目拉动发展一样, 这两种技术也会相互拉动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机器人会先起来呢?我们认为2B的机器人会先起来, 之后才是2C的机器人的形态;最先起来的机器人应该是机器形态的, 而非人类形态的;最先起来的机器人是人机混合的, 而非完全靠机器独立完成任务。因为是2B的机器形态的机器人, 我们称它为智能机器, 这些机器人会用到物流、安防、农业等行业。

为什么是2B比2C先起来呢?一是因为B端的痛点更突出和具体, 只要解决好几个特定场景下的问题就可以了, 而2C需要解决全场景的问题, 更加复杂和抽象;二是2B比2C的容忍度高, 对B端客户而言, 只要智能机器能解决他的问题, 价格问题和美观度问题都好说。

从新智能主机到人工智能

为什么我们在积极地看人工智能?因为移动互联网和Io T的效率问题都指向人工智能。首先, 对移动互联网来说, 它背后的逻辑是流量=>交易=>效率, 未来几年, 流量会逐渐被瓜分完, 流量之上构建交易, 该有的交易也会被构建的七七八八, 这时会逐渐开始拼效率, 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流量, 如何降低人工成本, 效率这个环节指向的是人工智能;其次, 对Io T来说终极状态是自动化, 而自动化背后的引擎也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听起来很玄乎, 其实拆解开来看主要是三个要素:计算能力、算法、数据。人工智能最先应用的领域是互联网行业本身, 最早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搜索引擎。互联网刚起来时, 最不缺的就是文本数据, 所以搜索引擎会最先起来;智能手机出现后, 图像数据也不缺了, 人脸识别也有了足够的数据样本;像金融、电商这样的行业也属于数据密集型行业, 也是适合人工智能进入的;但有的行业明显时间点未到, 比如教育行业、工业, 这些行业的数据还没有存到云端, 是很难去挖掘的。

人工智能并不是忽然间创造一种石破天惊的技术, 而是先把互联网行业智能化的能力用到其他行业, 先把巨头们智能化的能力用到中小公司身上。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 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在逐步从大公司脱离出来创业, 有人在做人工智能芯片, 有人在做预测学习, 有人在做异构计算, 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再是互联网巨头, 而是其他行业。这些团队背后的创始人, 都是BAT相关业务板块的负责人, 是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我们相信, 这些仅仅是开端, 随着其他行业对效率的追求, 随着资本对人工智能行业的投入, 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团队从大公司解构出来。

Smart Phone出现后, 带来的不是手机的十年, 而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 这十年中, 我们用移动互联网改造了很多传统行业。现在又有一批新的硬件终端会起来, 看似是硬件的十年, 但我们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十年, 在人工智能的十年里, 智能技术会改造移动互联网本身, 大幅提升效率, 也会改造Io T, 实现自动化。

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 篇2

2、未来智能家居将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部分,并且通过云储存来实现远程医疗和远程报警。

3、未来智能家居的竞争将在三方面集中体现:①服务②云存储、软件③硬件会作为载体,靠软件和服务做增值。

4、未来智能家居产品将会取代传统的开关和灯光,智能家居产品将会成为居家生活必备品,智能家居也将是主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5、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以及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立,将会出现专业的细分市场,比如专业智能开关插座面板,专业智能灯光,专业智能家电等。

6、未来将出现专业的智能家居大卖场以及专卖店,并且会独立于苏宁、国美以及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这些连锁卖场,强调消费体验和服务。

7、未来三年内将是智能家居厂家建立品牌的黄金期,能建立较好的品牌的厂家将会在竞争中较好存活下来,不能建立品牌的大量智能厂家将会被淘汰。

8、未来,众多微智能中小企业面对无线智能家居成本的降低,以及微智能尴尬地位和较差的扩展性和集成性,将会面临大量淘汰或转型。

9、未来一些低端的智能家居产品,将会在网络上大量销售,作为一种快速推动和增长的方式,这个前提是智能家居行业相对成熟,在消费者心中有较好的品牌选择。面对智能家居这个充满前景的行业,对企业来说,既是机会,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简析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3

一、智能建筑的特点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二、智能建筑的发展背景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资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交通、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即所谓BOT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全面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企业实现“军转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智能建筑的基础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 ,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 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四、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1、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保障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而且舒适宜人。

BAS按建筑设备和设施的功能主要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变配电控制子系统(包括高压配电、变电、低压配电、应急发电等),主要功能有监视变电设备各高低压主开关动作状况及故障报警;自动检测供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及参数;监控机房供电状态;控制各机房设备供电;自动控制停电复电;控制应急电源供电顺序等。

(2)照明控制子系统(包括工作照明、事故照明、舞台艺术照明、障碍灯等特殊照明),主要功能有控制各楼层门厅及楼梯照明定时开关;控制室外泛光灯定时开关;控制停车场照明定时开关;控制舞台艺术灯光开关及调光设备;显示航空障碍灯点灯状态及故障警报;控制事故应急照明;监测照明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3)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包括空调及冷热源、通风环境监测与控制等),主要功能有监测空调机组状态;测量空调机组运行参数;控制空调机组的最佳开/停时间;控制空调机组预定程序;监测新风机组状态;控制新风机组的最佳开/停时间;控制新风机组预定程序;监测和控制排风机组;控制能源系统工作的最佳状态等。

(4)交通运输控制子系统(包括客用电梯、货用电梯、电动扶梯等),主要功能有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处理停电及紧急情况;语音报名服务系统等。

(5)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主要功能有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状态;测量用水量及排水量;检测污物、污水池水位及异常警报;检测水箱水位;过滤公共饮水、控制杀菌设备、监测给水水质;控制给排水设备的启停;监测和控制卫生、污水处理设备运转及水质等。

(6)停车库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出入口票据验读及电动栏杆开闭;自动计价收银;泊位调度控制;车牌识别;车库送排风设备控制等。

(7)消防自动化子系统,主要功能有火灾监测及报警;各种消防设备的状态检测与故障警报;自动喷淋、泡沫灭火、卤代烷灭火设备的控制;火灾时供配电及空调系统的联动;火灾时紧急电梯控制;火灾时的防排烟控制;火灾时的避难引导控制;火灾时的紧急广播的操作控制;消防系统有关管道水压测量等。

(8)安保自动化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

2、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上,同时与外部通信网(如电话网、数据网、计算机网、卫星以及广电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的系统。CAS按功能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固定电话通信系统,设PABX或采用公网的集中小交换机。

(2)声讯服务通信系统(语音信箱和语音应答系统),具有存储外来语音,使电话用户通过信箱密码提取语音留言;可自动向具有那个语音信箱的客户提供呼叫(当语音信箱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连接后),通知其提取语音留言;通过电话查询有关信息并及时应答服务功能。

(3)无线通信系统,具备选择呼叫和群呼功能。

(4)卫星通信系统,楼顶安装卫星收发天线和VAST通信系统,与外部构成语音和数据通道,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

(5)多媒体通信系统(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Internet可以通过电话网、分组数据网(X25)、帧中继网(FR)接入,采用TCP/IP协议。Internet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内部计算机网络。

(6)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由网络结构、网络硬件、网络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部分组成。

五、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

主要参考文献:

《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智能照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4

据业内专业人士调查,95%的白领认为不良的灯光照明环境会引起眼睛疲劳、眼睛干涩和视力模糊,从而也会引起工作效率的下降。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舒适的灯光、适宜的温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不仅要合理地选择光源和适宜的温度,而且要采用合理的控制灯光和温度的方式,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达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多贡献的目的。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智能”二字,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的全数字、模块化、分布式总线型控制系统。它主要采用场景控制、定时控制、现场末端机电设备控制、照度及红外等探测器控制、中央监控软件控制等的方式对灯光、空调、窗帘、遮光板、排气扇等进行控制,对灯光可以进行开关及调光控制,从而达到方便控制及节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设计师只是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理解成“照明控制系统”,而且是只对灯光进行开关控制的系统,并没有理解“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真正涵义以及该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自然就设计不出理想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使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应用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是设计成了“照明控制系统”不能够充分体现智能照明的真正的价值。

近几年节能研究发现,要想达到节能的目的,不管照明灯具安装得多么合理,多么美观,若没有有效的控制,节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目前现行的标准和规范也提出了照明控制措施,但仅仅为一般性条文,设计师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出台的国家和各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也仅有LPD值控制,照明的控制要求没有明确规定,设计图纸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更没有具体要求,项目的前期设计工作中就把该系统的功能发挥出来,自然就制约了智能照明的发展和推广。

此外,智能控制照明的关键技术如探测器、控制器及其系统集成存在着质次、价高、系统的理论分析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一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品牌产品价位太高,质次价低的工程采用后很快就失效而弃用,进一步影响了推广应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智能照明厂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许多厂家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而不得不从生产成本上进行制约,使产品的稳定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最终到用户使用的时候发现很多功能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智能照明的优势有哪些?智能照明要达到什么效果?

智能照明系统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照明、温度、光照等的智能控制

场景控制:预先设置不同的场景(营造出不同的灯光环境、适宜的温度、适度的自然光),通过切换场景时的淡入淡出时间,使灯光柔和变化、温度适宜、尽量利用自然光照,这样可以降低照明的能耗。

时钟控制:利用时钟控制器,使灯光呈现按每天的日出日落或有时间规律的变化。

(2)良好的节能效果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借助各种不同的“预设置”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光照度进行精确设置和合理管理,实现节能。

充分利用自然光,只有当必需时才把灯点亮或调到要求的亮度,利用光及移动探测器设置用最少的能源保证所要求的照度水平,节电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可达30%以上。

智能照明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展示出智能照明应具有的功能及应达到的效果。

因各种建筑的种类繁多,智能照明的场景控制也纷繁复杂,无法一一列出,下面我们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描述智能照明应用较多的写字楼场景控制,如会议室、电梯厅、公共走廊、重要办公室等场景描述。针对不同的区域可以采用相应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如表1所示。

以下针对大开间办公区的控制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由于办公区域面积大,可以将整个办公区分成多个独立的照明区域,采用多种控制方式进行控制。

照度控制:通过照度探测器感光控制,靠近室外的照明回路,根据外界自然光的亮度自动开关控制,当外界亮度很强时,靠近室外的回路关闭,当外界照度不够时,系统自动开启靠近室外的照明回路,补充照度,这样既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又可以保证照明的效果。

红外控制:每个区域(如4或6座位)可以设置一个回路,通过红外探测器控制,当有人在时,触发红外探头开灯,当该区域内所有人员都离开时系统延时关闭灯光,达到节能舒适的效果。

定时控制:根据人流量可以将灯光场景模式分为上班模式、下班模式、接待模式、晚上模式等,通过时钟控制器进行定时自动控制。

现场面板控制:在现场墙面安装1个控制面板或者液晶触摸屏,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控制灯光。

人体探测技术控制:根据现场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控制方式,若现场层高比较高时,可以采用人体探测技术进行控制,当系统识别有人在时开灯,人离开后延时关闭灯光。

智能控制面板和射频遥控器控制:根据需要开启相应区域的照明。

由于出入口多,在每个出入口都配置智能控制面板,实现办公室内多点控制,方便使用人员操作。在每个出入口都可以开启和关闭整个办公区所有的灯,这样可根据需要方便就近控制办公区域的灯。同时可根据时间进行控制,比如平时在晚上自动关灯,如有人加班可切换为手动控制。

给每个办公区员工配置一个射频遥控器,使每个员工还能单独控制自己办公区域的照明,可根据自己不同的工作状态来调节不同的照度需要。也可以在每个区域(如4或6个座位)内配置一个桌面恒照度控制器,确保桌面照度恒定,达到最佳的照度,若桌面照度低于设定照度时,可以通过桌面恒照度控制器进行逻辑判断,发出开窗的命令,若照度还是不够,则可以继续调亮灯光,从而达到舒适、节能的效果。

2 智能照明的发展前景

展望智能照明的未来,智能照明的发展趋势是应将智能照明发挥至最理想的状态(如本文上述所描述的功能),实现智能照明的理想功能,实现绿色照明,达到节能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照明行业将迎来更多更广的空间,智能照明使用范围也将不断地扩展。照明控制系统已在建筑照明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一个照明系统若没有照明控制,这个建筑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照明控制是在不断发展的,它的硬件、软件系统都随着时代的技术发展在不断前进。未来照明将走向智能、艺术、高科技。智能照明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照明行业的命运,让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商机。优胜劣汰已经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照明的控制方式也不例外,第一代传统的拉线式开关方式已经被淘汰,第二代翘板开关及复位开关方式已经面临即将被淘汰的趋势,第三代智能控制面板已经慢慢地将市场占有率变大了,第四代大数据时代精准的照度控制技术也即将闪亮登场,绿色节能的智能照明将会彻底地取代普通的照明。

参考文献

[1]李明.现代建筑电气.维普资讯网,2010第4期

[2]《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 篇5

作者:佚名 来源:慧聪化工网时间:2010-12-7 16:23:23 责任编辑:杨卫强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保证有效供给,实现行业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一体化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仍是核心动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以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技术引领发展:原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成为战略重点,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绿色”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将成为高度关注焦点。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保证有效供给,实现行业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一体化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仍是核心动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以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技术引领发展:原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成为战略重点,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绿色”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将成为高度关注焦点。

在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要实现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品方向转变,从以规模化人手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方向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支持发展与现代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市场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行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到“十二五”末使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行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水平进一步提升。空间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创新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通过5-7年的努力,实现我国由石化工业大国到石化工业强国转变。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6.5万亿元增长到12万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

两化融合取得进展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据报道,在2010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十二五”期间包括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内的制造业两化融合的重点,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节能降耗和减污减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的现代物流。

据了解,目前石化工业9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控制,实现了信息化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融合。全行业在两化融合方面取得了5个方面的进展:信息化与生产过程相融合,通过生产过程的先优控制,促进了行业的精益化生产;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电子商务与产供销体系创新融合,提高了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正在构建新的行业价值链体系;信息化与研发相结合,正成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尽管石化工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也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中国原油资源短缺,依赖进口原油加工;炼油及石化原料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原油价格波动大、生产成本高,经营风险;安全、节能、减排、环保等规范要求严格要求;国外知名石化企业在中国建厂,市场竞争激烈。因此,石化企业需要降低生命周期成本,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发展集成自动化系统成为行业热点

随着系统集成成为自动化领域的一种新趋势,石化工业集成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也随之成为全行业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石化工业集成自动化系统包括DCS/FCS、APC、安全仪表系统、火灾和气体检测系统、压缩机控制系统、转动设备监控系统、设备包装控制系统、分析数据采集系统、储运自动化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操作数据管理系统,操作培训仿真系统等。

探析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6

1 智能建筑具备的优势及前景

智能建筑具备以下优势:优化环境;节省能耗;信息服务;综合管理;结构清晰, 便于管理维护;材料统一先进, 适应今后能的发展需求;灵活性强, 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便于扩充, 既节约费用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等。

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行业市场规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 2006年达到238.5亿元, 2011年超过650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建筑行业研究小组预测, 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仍将保持在10%~20%之间, 市场前景可期。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分析:

(1) 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数据显示, 2006~2009年, 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年均增长率为21.91%。2009年, 中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为259.25亿元, 同比增长22.16%。2010~2011年, 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分别是324.42亿元和408亿元。

(2) 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预测。分析认为, 大型公共建筑中采暖和空调系统能耗约占50%~60%, 照明能耗约占20%~30%, 电梯能耗约占8%~10%。通过设计有效的楼宇系统集成方案以及良好的管理, 可以实现空调和照明设备实现较大幅度的节能。据测算, 通过智能建筑中BAS的核心系统:HVAC (供热、通风、空气调节) 系统自控设计和良好管理, 将实现有效节能20%~25%。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改造是已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最主要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 中国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改造市场前景广阔。同时,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标志性建筑、办公大楼、中高端酒店、机场、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的投资建设, 中国新建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非常好。

2 重视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1) 重视智能建筑的宣传工作。智能建筑存在虽然有了一定的时间, 但很多开发商和消费者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少, 因此, 很有必要加大对其宣传力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度, 推进其健康发展。

(2) 提高集成设计能力, 培养智能化系统集成商。改变集成设计弱的现状, 需要市场对系统集成公司进行一定的引导, 鼓励科研院所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并采取国外相结合的集成思路, 通过消化改变, 充分发挥国产计算机系统的优势, 提高元器件国产率和质量, 形成规模化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3) 培养合格专业的技术人才。智能建筑是一个新兴产业, 针对专业人才缺少的现状, 施工单位应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 引进高科技人才, 组建一个专业的施工团队, 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3 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扩展

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 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特点。智能技术通过非线性控制理论和方法, 采用开环与闭环控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控制相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 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简单直观的工作界面;通过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 对人的行为、思维和行为策略进行感知和模拟, 获取楼宇对象的精确控制;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的特点, 具有自寻优、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能力。

3.2 城市云端的信息服务的共享

智慧城市中的云中心, 汇集了城市相关的各种信息, 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等方式, 为智能建筑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与应用服务。因此智能建筑要具有共享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能力, 尽量减少建筑内部的系统建设, 达到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简单来说, 物联网是借助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能建筑中存在各种设备、系统和人员等管理对象, 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 来实现设备和系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远程共享。

3.4 三网融合的应用

三网是指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主要指通过技术改造,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互相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通信网络, 形成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广播电视等综合业务的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智能建筑中, 通过三网业务的融合, 使建筑内部的人员不再关心谁是服务商, 自由自在地获取各种语音、文字、图像和影视服务。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 智能建筑将会在未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将会作为现代建筑甚至未来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断吸收并采用新的可靠性技术, 不断实现设计和技术上的突破, 为传统的建筑概念赋予新的内容, 稳定且持续不断改进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智能建筑的发展, 是标志现代建筑产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逐步实现,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智能建筑规范工作的加强, 智能建筑的建设已逐步趋于理性化、实用化。

关键词:智能建筑,数字化建设,趋势

参考文献

[1]明兴.论高度集成化是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J].科技信, 2013, (19) .

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 篇7

随着电商网络的迅速发展, 我国互联网物流行业面临着机遇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国家邮政局的统计, 在2013中国快递业快递业务完成9200000000件;快递业务收入达到14430亿元, 而这种状态, 导致我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快递件量的国家[1]。发展这么迅速强大的产业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缓解这种劳动力的需求, 智能快递盒的应用将会加速这个产业的发展。快递员不在需浪费时间在等待领取包裹上, 据分析这个只能快递盒子能提高快递员3-5倍的工作效率, 重点是收货人能够24小时随时领取, 而且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快递也能解决我们寄件的问题, 我们不需再找快递代收点, 我们只需到有智能快递柜的地方自行操作即能完成。重点是何时何地都可以, 只要有智能柜的地方就能寄到我们想要寄的地方。这样的生活便捷将会是质的飞跃, 加速我们科技智能化生活的进程。

2 目前我国智能柜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迅速发展拓广智能快递柜, 在上海, 北京, 深圳、南京、成都、福州等地已经实行, 而且全国各地都在紧急加入当中, 目前的智能快递柜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在技术上我们应用到的领域有RFID (射频技术) 、传感器和二维码等随时获取物体的信息, 通过各种传感网、电信网和互联网, 将物体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 使用云计算和模糊辨认等智能处理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剖析及处理[2]。

RFID (射频技术)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能,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的数据, 同时被称为最终将取代我们传统的条形码, 它的特点就是: (1) 读取方便快捷--数据读取可以在无光的条件下使用, 而且能透过包装进行有效的识别, 最长距离可达30米以上; (2) 识别速度快且容量大:只要标签一进入磁场, 解读器就能读取其中的信息, 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 它最大能储存2725个数字, 其标签课根据用户扩展到10K; (3) 动态实时通信, 他之所以用于智能快递柜中, 很大原因在于它的这个特性, 标签以与每秒50次-100次的频率与解读器进行通信。只要快递员拿着快递扫描, 收获人能马上收到信息[3]。其缺点是:RFID技术属于新科技并且比较复杂, 且本身造价就比较昂贵, 再加上它的安装配置也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 所以要快速普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4]。

虽然现在的智能快递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是它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快递末端派送的问题, 从而也就缓和了电子商务快速化带给物流的巨大压力。在未来的道路上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智能快递柜的未来发展趋势

按照国家邮政局2013年“双十一”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11.11-11.16期间, 全国快递业务总量为346000000件, 比去年在此期间的数据增长73%。显而易见网上购物占据了传统快递行业的很大一部分, 据统计2013年“网上购物”快递占到总量的70%, 预计在2014年将会达到75%左右。快递业务量同比将在45%以上的速度增加, 业务收入同比将呈现33%以上的增长速度[5]。这也预示着智能快递柜的发展前景非常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养成了网购的习惯, 它的市场需求不可限量, 然而我们科技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 我们的宗旨是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我们的智能快递柜不仅要帮我们解决快递终端问题, 我们快递始端也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方便, 其未来的基本功能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将收钱、称重、地址管理这三大模块融合进去:

(1) 称重:因为快递收取费用是按重量及距离的一个综合数据计算的, 此时需要结合电子称, 其内部结合DSP处理器时, 通过重力传感器、调整电路、A/D转换电路组成称重采集电路, 当有重力加载上面时将产生的信号传到DSP, 完成重力信号的采集。并将电子称结合RS232通信接口, 即可实现上机位的通信, 将货物重量信息也发到收货人的手中[6]。而且能够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并结合通信并结合物流距离价位, 最终计算出所付金额。

(2) 信息系统:在寄件时, 首先按照顾客的喜好与需求选择自己寄件的快递公司, 当选择好快递公司以后, 输入你收件人的地址。

(3) 支付问题:当你输入相应的地址与称重之后, 系统会计算出相应的价格, 此时你只需支付即可, 和货到付款支付时的情况是一样的, 只是货到付款是当你输入取快递密码时, 你要支付完对应的金额你才能打开快递盒子取走快递。而在寄货支付的时候, 只有你付完款才会打印出快递单, 他可以支持两种付款方式, 一种是现金, 另一种就是银联, 所以这个智能快递柜必须还要具备识钞找零功能和刷卡功能, 难点是现在的支付, 现在要攻克的就是找零的最佳方案, 而这个最佳方案就是当你支付完后找回的钱是正确的。

4 结束语

目前智能快递盒子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未来他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加上2014年3月在第十二届两会上提出智能快递的方案并得到了一致的认同, 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智能快递必将普及到每个高校和社区, 同时加速科技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勇.2013年快递业发展回顾[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4 (4) :49.

[2]张译.互联网大趋势[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乔强.RFID技术的应用[J].现代情报, 2005 (4) :150-1+4.

[4]袁胜军, 黄立平, 詹锦川, 等.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蔬菜供应链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069-70.

[5]徐勇.2014年快递业展望[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4 (4) :50.

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分析 篇8

1 今后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

“车联网”实际是把互联网和以车为主体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络。是智能技术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运用方式之一, 是以实现道路出行的安全、高效、节能和环保为主旨, 对拉动整个产业链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车联网”时代的智能汽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车与车之间能够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 可以实现零碰撞;第二, 车与车之间的组队是随机进行的, 根据车主的目的地, 通过GPS定位和车辆之间的自动沟通, 车与车之间可以临时组队或离队, 提高交通效率。在未来的几十年内, 半自主或者全自主的汽车操作系统会解决人类面临的交通堵塞问题, 从本根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使得汽车行驶中的安全保障的到充分的发挥。绿色汽车和智能化汽车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模式。绿色汽车以低排放和零排放为标志, 在发动机的使用中寻找新型、污染小、释放能量大的能源, 部分或者全部以电机驱动, 其结果是汽车电气化。汽车电气化已经进入汽车各个系统, 智能化也随之而出, 这个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并将带来汽车工业革命性的变化。在当今, 超大功率发动机的排烟系统造成的污染是毋庸置疑的, 新型能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汽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转变需要在许多技术上实现突破。高端的数字化通信技术是汽车智能化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以前, 简单、易用的使用效果需要通过合理的按键编排和人机工程才能实现, 中控台将是一个触摸式大屏幕, 任何操作, 通过手指轻轻一点便能实现。

2 汽车智能化需要技术突破

汽车的“绿色”和“智能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结局, 汽车在面临智能化发展的前提之下能不能做到保护环境, 降低环境污染, 还取决与绿色汽车的发展。绿色汽车以低排放和零排放为标志, 部分或者全部以电机驱动, 其结果是汽车电气化。汽车电气化已经进入汽车各个系统, 是汽车适应当前时代潮流与时代发展的前提和主旨。汽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是电子通信技术在汽车行驶中运用的产物, 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的转变需要在许多技术上实现突破。智能汽车的实现必须以众多高端前沿技术为前提, 譬如通过GPS对汽车定位并指出行驶路线, 利用各种视觉和超声波传感器精确探测周围的行人或障碍物, 利用无线通讯判断车与其他交通设施的关系, 最后还要通过人工智能作出判断并自动执行各种转向、加速、停车等命令。

3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化系统发展趋势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化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所承受的电荷载也越来越大, 电源系统面临全面升级。据介绍, 目前汽车使用的14伏电源系统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种电子设备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车载传感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常用的车载传感技术有微波雷达和超声波照相等, 但每一种传感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 因此传感技术的关键是多模态融合, 既挥各自优势又提供功能互补。

4 加快汽车电子业发展为智能化做准备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通信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逐步广泛, 汽车智能化技术也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智能技术使得汽车在技术行驶上操作简单, 动力性和经济性逐步提高, 行驶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虽然“车联网”目前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 但是随着实践证明, 车联网技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尝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在前几年, 车载信息服务就开始投入汽车行业中, 车载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碰撞自动救助、全程音控导航、被盗车辆追踪等11项服务, 可以说是我国车企在汽车智能化之路上的一个初步尝试。由于我国汽车行业的起步晚,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 国内汽车电子在企业规模、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由于汽车智能化与汽车电子密切相关, 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决定汽车智能程度的高低。

5 汽车安全性是智能化汽车面临的一大挑战

新型汽车安全系统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 汽车安全问题确实让人不得不顾虑的一个严峻问题, 技术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飞思卡尔拥有广泛的中高级加速度传感器和相关的控制技术, 能提供更复杂的安全气囊系统, 包括前部和侧面碰撞保护以及其他头部和膝盖防护。

6 高级信息娱乐系统

采用新兴显示技术的高级信息娱乐系统逐渐将汽车电子的仪表盘转变成先进的信息和娱乐中心。驾驶信息系统 (DIS) 和远程信息处理技术日益体现出消费电子行业与汽车电子行业的融合, 越来越适合汽车应用。

7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面临考验

我国的汽车电子产业与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相比, 相对还比较滞后, 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起步晚、发展慢, 受当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国汽车行业与国际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状态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短板。目前国内汽车电子在企业规模、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这种背景之下, 发展汽车行业首先要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开始, 从产业规划、技术标准等多方面着手, 加大对车载信息服务的支持力度, 以推进车联网产业的全面铺开。业内相关专家人士认为, 在推进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 要对汽车电子产业给予高度重视, 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业的竞争力, 为未来实现汽车智能化打好基础。

8 结论

当前社会, 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正在飞速的发展, 汽车技术正朝着安全、适宜、简洁的方向努力发展, 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发展。卫星导航系统是智能化汽车发展的基柱, 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 汽车技术逐步从软硬件、系统集成慢慢改进。

摘要: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朗化, 汽车智能化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看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剧烈,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口号随之提出。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然而今天, 我们的道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如交通拥堵问题、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 仅仅发展绿色汽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 因此, 智能化是当前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主旨。在发展智能化汽车的同时应结构绿色汽车原理。

智能机器未来发展趋势 篇9

通过对2010北京国际包装博览会参展商提供的参展机械数据统计发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包装机械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较之传统包装机械,参展的新型机械具有注重简洁化、注重生产率、更具完善性、更具自动化等特点。

新型包装机械普遍具备多功能、调整操作简单等条件,基于电脑的智能型仪器将成为食品包装控制器的新趋势。制造企业将趋向购买操作简易且安装容易的包装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等事关包装机械性能的优劣,可通过马达、编码器及数字控制(NC)、动力负载控制(PLC)等高精密控制器来完成。

在包装机械自动化方面,自动化操作程序已获得广泛应用,如PLC设备、数据收集系统等。机械制造企业在为用户提供生产自动线或生产流水线设备时更注重成套完整性,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较简单的设备门类,都按配套性要求提供。

通过此次统计发现,新型设备及技术得到了普及,如高智能数控系统、编码器及数字控制组件、动力负载控制等新型智能设备已经普遍应用到包装机械设备中,使设备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更具有独立性、灵活度、操作正确性、高效率和兼容性。

上一篇:陕西中考下一篇:频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