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共12篇)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1
摘要:根据《结构风工程》课程的特点, 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体系、方法、内容以及考核手段的改进等方面, 进行了《结构风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旨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研究性大学的教学要求,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使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和掌握结构抗风设计方法。
关键词:结构风工程,土木工程,研究生教学,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间的竞争, 从经济竞争到科技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端, 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 负有为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职责。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 培养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关系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分支, 涉及知识面广、专业要求高、专业方向多, 亟需探索有效科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结构风工程》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 它涉及气象学、空气动力学及气动弹性力学、结构工程学、振动工程学等多门学科[1]。其学科基础是风工程和结构工程, 而南航作为国内外最早开展风工程研究的高校之一, 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具有创新精神的结构风工程师[2]。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结构风工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南航这门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 作者结合多年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 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课程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随着我国超大跨度空间结构、超高层建筑和特大跨度桥梁的频繁出现, 《结构风工程》已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解决和研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风荷载和风效应问题,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是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3,4]。《结构风工程》又是一座建立风工程学者和结构工程师之间联系的桥梁, 可以说它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是结构抗风设计的指南, 并且实际的结构抗风设计准则也是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的。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 学好这门课对于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构风工程》研究生课程以人们从事结构设计中对“风荷载”以及“风效应”强度设计方法的认识发展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建筑结构为背景, 讲授结构抗风理论及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抗风设计方法。
二、课程面临的问题
《结构风工程》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 授课对象主要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面临着研究生课所共有和特有的问题。部分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只是为了拿学分才去应付课程学习;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开设过这门课或自学过相关知识, 因而出现课堂疲乏缺乏学习兴趣;研究生教学区别于本科生教学, 怎么能够不仅要讲述书本上的内容, 而且要结合实际工程对学生有所启发, 对其今后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也成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课, 《结构风工程》内容涉及面广, 怎样设计教学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次序和突出土木工作专业的特点, 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 教学理念的革新。
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 不需再像本科生阶段, 每一部分内容都详细地讲授。有些内容可以介绍自己的观点或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教师只是起到引路人的作用。例如讲授“风灾危害”部分内容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所遭受过的台风及强风破坏事件, 归纳出建筑结构风灾破坏的特点, 然后我们再启发学生进行抗风设计的重要性, 从而使得学生对风灾危害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提倡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思维, 尊重学生的个体和特性, 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课程体系的优化。
《结构风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目的在于结合风工程基础知识, 完善学生结构设计知识构架, 使其了解风工程理论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此, 该课程不能像以往类似课程单一具体地讲解某一种强度设计理论, 而是需要集空气动力学、随机振动理论、结构工程学和概率统计学于一门课程, 并且按照结构设计中的认识过程进行排序, 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 搞活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每位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学生兴趣, 再加上板书对于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引人入胜, 两者结合便于学生做笔记和理解, 紧跟老师思路。 (2) 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试验和动手能力, 南航拥有空气动力学部门开放实验室, 这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就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课非常感兴趣, 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和知识点, 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建筑抗风试验, 为他们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相关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开设课堂讨论课。讨论教学作为研究生教学的重要手段, 能培养学生表达、应变和资料搜集能力。讨论课主要以学生讨论或ppt介绍形式为主, 再结合教师的点评, 给学生表现空间。 (4) 考核手段的改进。对于《结构风工程》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 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 作者认为采取开卷考核结合试验设计的方式比较合理。培养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帮助。
4. 综合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往的结构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 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对工程现象形态的描述。我们在新的结构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突出重点, 精简原来过于烦琐的记忆性内容, 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应的参考文献,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 写出该方面学科发展综述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四、创新之处和结束语
首先, 《结构风工程》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开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它打破了以往将这门课内容放入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讲解的传统。因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来说, 学习这门课需要具备空气动力学和随机振动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其次, 《结构风工程》课程以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为背景, 一改以往抽象的设计教学模式, 把抽象“风”与实体“结构”结合, 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该门课的理论和应用方法。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 《结构风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不断充实完善, 如何切实跟随当前状况, 设计、完善和发展该门课程, 使其满足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笔者也将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起促进《结构风工程》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勇, 尉耀元, 谷玉荣.本科生风工程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0) :118-121.
[2]王晓军, 丘志平.航空专业研究生课《飞机结构强度》教学改革探析[J].力学与实践, 2013, 35 (4) :60-62.
[3]吴谨.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 2004, (4) :31-33.
[4]葛耀君.大跨度悬索桥抗风[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2
工程结构接触问题的研究及进展
针对国内外工程结构接触问题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各类研究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特点,指出了其中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这一问题求解的优化计算方法以及板片结构接触计算模型,所建立的结构分析和计算模型能真实反映工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给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
作 者:郭小明 赵惠麟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6 刊 名: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3(5) 分类号:O343.3 TU398.01 关键词:接触问题 工程结构 数学规划法 有限元模型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地质模型 土石混合体 地应力 多尺度 地质与数值建模
Abstract:The planned task of this year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by the ways of in situ investigations,experiments and researches. It mainly included:(1)The geological data of three landslides were acquired by on site investigation,the hazar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was analyzed and the control plan was proposed.(2)A mor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GSI quantization table is proposed.(3)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rock mechanics experiments, the related laboratory equipments were developed and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 failure mechanism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 were got.(4)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seepage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rock aggregate were got through the experiments.(5)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ule between the underground mining area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slope in Wulong Jiwei mountain area,the impact of the underground mining on landslide was determined.(6)The interfac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formation were improved.(7)By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and microscopic contact damage characteristics when it was creeping of fractured rock, it showed the long term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the precursor information of the unstable failure.(8)Three key issues of the multi-scale geological modeling were solved and applied in Huating coal field.(9)The partial least square method was appli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in situ stress field.It was more advantaged when combining with multi-scale method;the complex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used to inversely calculate the in situ stress field on the basis of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ABAQUS software,which is more clos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1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amage was studied based on Fushun east open mine,and the damage variable calcul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on based on detection method for elasticity modulus and resistivity, at the same tim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rock was created.For Haishiwan coal mine,the simi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moving damage of rock and numerical analysis were done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after mining,it showed the damage and moving rule of the slope with the progress of excavation.(11)The system for the slop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disaster analysis and early warning was improved.
Key Words:Geologic model;Rock-soil aggregate;Ground stress;Multi-scale;Geolog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4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合并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广泛、支系众多、科目复杂,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1]。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水工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研究、教育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专业课程,它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结构选型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强等特点,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其课程基础是各种工程结构设计规范;其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且随着规范的调整而不断更新;该类课程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我校新版(2011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主要科目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设计)、砌体结构(双语)、砌体结构(课程设计)、房屋混凝土设计、房屋混凝土设计(课程设计)、房屋钢结构设计、房屋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大跨与特种结构选型及设计、木结构、木结构(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试验、组合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建筑质量与事故处理等23门课程,其中必修课14门,选修课9门。
教育部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是新办专业,自开办专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缺乏办学经验,尤其是缺乏科研训练基地等。毕业生能从事工程结构设计工作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之一。自2001年至今,经过多方积极努力,我校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主讲教师的教学评价优良,学生参赛作品在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联赛专业组比赛中获奖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普遍反映工程结构课程很难,有些问题模糊不清等。
在新版教学计划已经实施的大背景下,为保证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教学水平,是摆在各位主讲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优劣。因此开展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显得特别重要。
1 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学科和活动的总和,是教学的基本单元。高等学校课程是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者教学的共同体。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纵观国内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作者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建设定位不准,导致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学术型人才强调和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应用型人才强调和偏重于新知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强调和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由于学生生源质量、培养方向的不同,不同高校的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忽视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建设定位,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认识不足,致使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教学实践表明,学术水平几乎相同的两位教师在相同条件下讲授同一课程,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部分高校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轻视教学方法的积累,致使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程内容把握不透,使得教学方法使用不妥。
教学内容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教学方法是认识规律的运用,离开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本身不能自动由外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所接受和吸收的内在东西。部分高校教师立足片面教学内容,忽视课程全面内容体系的融合和渗透,缺乏全局观念,使得教学方法使用不妥。
4)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导致“教”与“学”的方法脱节。
教学方法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孤立地指教师单一方面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方法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活动(教授)的逻辑程序和心理方面。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授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部分高校教师只关心如何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完,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教”与“学”的方法严重脱节。
2 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的若干问题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书与育人是教育的任务,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1)“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3]。
“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课堂讲授部分。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增加工程实践知识和感性知识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工程概念和课程学习兴趣;探索课程理论教学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所学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要求,反映现代课程的新技术及新成就,以及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能否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教学对象要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基本功的体现。重视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建设定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为辅,本质上属于“填鸭式”教学,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容易形成“上课满堂灌,下课就再见”的局面。
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讲授的方法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不同的课程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及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实现“基本原理”的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认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激励学生去“疑”去“问”,以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基本原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爱学习”“想学习”“会学习”的氛围。
启发、引导及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进行讨论,采用启发、引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讲授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基本假定、基本计算公式、适用条件及界限配筋率等内容时,教师提出观点、学生讨论,结合在实验室适筋梁受弯正截面破坏实验或演示性实验录像进行讲解,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4]。
“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参与各类设计竞赛)等等。“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即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第39卷第16期2 0 1 3年6月管理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设计规范是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证设计质量和统一设计方法的国家技术法规,同时也是本学科在一定阶段的科研成果的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我国规范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国家规范的讲解,不应该盲从规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规范的主人。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工程,比如开展“连续化设计教学法”“同步示范设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实现“结构设计”的教学。
连续化设计教学法:认真研究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结构设计”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排定各门课程教学的先后顺序,在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时,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设计题目,全面系统地完成设计题目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比如选择框架结构作为设计题目,在学习房屋混凝土设计(课程设计)、基础工程、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设计)等课程时,依次完成框架结构设计(地上结构)、框架结构基础设计、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等设计任务,然后在综合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同步示范设计教学法:有目的的以教师的同步示范“结构设计”作为有效的引导,以引起学生的“结构设计”行为,尽可能应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和探索等技术手段,通过工程案例同步示范,把抽象的规范条文适应地用于具体工程,有层次、有步骤地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设计技能,逐步增强学生的结构设计的综合能力。
3)各种教学方法的对比及综合应用效果研究。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教师自己必须是这种人。由于教师的水平差异,适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适合于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启发、引导以及讨论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法、采用CAI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连续化设计教学法、同步示范设计教学法、网络反馈式教学法、互动研究式教学法、讲解答疑式教学法、工程实例分析教学法、创新设计教学法、设计辩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对比分析式教学法、导入式教学法、串解式教学法、多维教学法、重方法论教学法、自我导向式情景教学法、螺旋渐进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等。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明显特点,都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各种教学方法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在运用上应是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将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转换成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比如直观教学法适用于抽象的概念和较复杂的结构类型、构造等教学内容;多维教学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发、开拓学生思维;互动研究式教学法强调构筑一种全新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互动研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体现教学方法效果的根本点。相比传统教学法,以现代化教学方法为主,辅以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
我们将近几年拍摄的“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周庄新村A区(山水文园)7号、8号、9号楼工程”“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六道口7号文城杰座3号高层住宅楼工程”“北京回龙观镇科协家园住宅小区36号住宅楼工程”“北京王府井大厦(校尉胡同北口)工程”“北京大兴芦城自行车训练场钢结构工程”“北京市三元东桥航科大厦工程”“北京大学留学生公寓1号~6号楼工程”“北京东湖湾名苑住宅楼工程”“北京亚运村大屯东路金泉广场工程”“北京朝阳区望京B23号地项目配套管理用房工程”“北京市昌平区温都水城水域广场项目工程”和“北京福临家园经济适用房工程”等,经过剪辑,制成教学图片、教学录像片,根据教学进度及内容,配合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库,自主研制了CAI课件,将工程结构做法制成视频文件,配合flash动画,供学生观看,营造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教学环境,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结语
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教学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等知名土木类院校的办学经验,找准课程建设定位,重视教学方法的积累、探索与实践,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使课程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研究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启发学生思维转变的途径,提出适合于学生的清新活泼的授课思维模式,积极研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以及综合化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用于指导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的教学。通过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经验和水平,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多种类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摘要:针对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基本原理及结构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进行了教学方法的对比及综合应用效果研究,对改进工程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1998(10):398-43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1(10):468-471.
[3]顾祥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5
摘 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也如雨后春笋,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被视建筑工程的核心,人们对工程质量的重视也随即提高。在建筑工程中一些质量问题会导致整个工程陷入不堪的后果和重大损失,并且可能对人们的安全有威胁。因此认真负责结构施工是重中之重,并在一些新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的辅助下将建筑工程质量做到最好。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对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以及质量管理进行简单概述。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
一、前言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一直被视为建筑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因为建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施工阶段。为搞好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分三个步骤进行施工前进行技术安全指导;施工过程中加大各项安全以及技术检查工作;工程结束后对工程工作进行检查和验收,以此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在施工之前,认真仔细去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结构组织和管理特点,把丰富的经验、较高管理水平以及发达的科技带入到施工中;在施工过程中,对关键部位进行反复有序的检查,并且按照操作规则规范个人作业;在建筑工程结束之后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尤其在特殊重要部位,不得有半点疏忽和意外。全方面的进行质量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安全可靠。
二、工程结构施工质量管理原则
1.落实“安全第一,质量为先”的基本原则。由于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建筑工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所以将建筑工程的质量奉为最重要的宗旨也不为过,但在施工同时安全问题也是需要严加重视。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打造好工作同事之间的和洽关系,树立责任感,调动全员积极态度,营造和谐轻松气氛。毕竟在工程建筑中,人是为唯一劳动力,有着强大的自我控制力和调动力,在工程建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将预防视为施工主要任务,毕竟工程质量的保障来自于全面的预防工作,预防工作为接下来的工作打好了根基,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检测和预防过程对于整个工序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4.根据国家相关制度文献操作规范以及质量监控数据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以规范为准,以严谨态度对待工程中质量出现的各种不合格现象。
5.质量监控人员要做到遵法守法,并且秉持“三公”原则,认真落实公平、公正、公开,以科学的态度秉公办事,切不可徇私舞弊,固执偏见。同时还应该做到热心助人,不骄奢淫逸,在工作问题以德饶人,以理治人。
三、加强施工前的管理工作
在足够了解整个建筑工程之后监理工作才可以开始展开,这样有利于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建筑工程的了解可以从建筑工程的地理位置、地质情况、气候、输电线路等各方面进行全方面的大概了解。另外,还可以向建设工程的设计组询问相关问题,以此得到相关有用的建议。施工单位也是建设工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施工单位与质量问题有不可磨灭的联系,其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此加强施工单位自己的素质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所以在最后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的培训和提高是势在不行的环节,这是提高施工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施工图纸的设计应该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分析地形和地势,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对施工有较良好的建议。
1.施工材料的质量监测。施工材料可谓是建筑工程的最基本的程序,为此对材料提出高要求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这是对施工前的事项检查提出的高要求。在对砂石、水泥等材料进行检测时要严格审查其合格证书和保证书,并且对其所承诺的事项进行一一核对,坚决不马虎。此外,尤其在考虑砂石、钢筋等材料的来源时,要事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考核,避免砂石等材料出现质量不一的现象。对于外地进口新材料更是要加大审查力度,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入库,一经发现不具备合格证书以及经检测不合格的材料都要进行严肃处理,以防对建筑工程造成质量影响。
2.制定相关的规划和细则。抗震性能很好的体现了工程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构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选择的措施也是截然不同的。抗震性能结构的设计要通过对钢筋、箍筋进行不同的调整和规划来实现,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完全不了解标准规划和细则,反而出现盲目模仿他人这样的举动,从而出现质量问题。由此可见制定一套标准的规划和细则是施工的前提条件和必定过程。
3.检查现场施工条件,签发开工报告。在一番仔细检查开工条件之后,工条件配备方面满足开工要求时,按照施工单位的合理方案,申请施工,领取施工证明并签发开工报告,期间扫除妨碍物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4.检查复核测量放线成果时。在对工程进行复核时,要严格按照施工单位上报的放线成果,对施工地进行全面勘查和测量,以确保数据准确有效,施工质量有保证。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之后,确认各防线时结果达标时可申请施工许可签证。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
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不足之处。钢筋混合土结构在建筑应用中任然存在一些不可解决的不足之处,钢铁的腐蚀和混凝土受冻膨胀对混凝土会造成严重损害。钢筋腐蚀时其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会随着腐蚀面积慢慢的变弱甚至消失,而混凝土在遇到其内部水分被凝固体积变大时,这种膨胀力度的存在长年累积就会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现象并且裂缝不断扩大以至于无法弥补的后果。钢筋只有在碱性值超过9.5的碱性环境下才不会出现腐锈情况,而碱会与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之后慢慢失去碱性,使得水泥水泥不再具有碱性甚至变为酸性。而在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更容易进入水泥内部,严重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次,骨料中硅元素的存在使得混凝土在内部会发生硅碱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会导致混凝土不规则膨胀开裂。
2.预防措施。(1)在选材方面严格控制水泥材料,在骨料的选择时,要尽量选择不与碱反应的材质,同时具备较小孔缝特质;(2)在设计材料配比时,勿擅自加大水量,严格参照规定进行,灰比和水量都得应该着低配比。混凝土则要在离析之后不断均匀搅拌,才可以进行浇筑;(3)模板的合计要合理,要考虑到载荷问题,所以必须满足所需硬度,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这样的不良现象;(4)浇筑之后的保养十分重要,湿润混凝土表面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了简要的认识和了解,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监控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结构工程作为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要规范准确的进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茁壮成长,人们对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建筑的好坏以及人们的生活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安全信息工程的体系结构研究 篇6
【关键词】安全信息工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安全监控
0引言
安全信息工程是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在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安全信息系统的构建,能更好的监测、监控、管理、预测安全生产中的事务,保障生产的安全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国家高度重视安全信息工程的发展。早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安全科技“十一五”规划中,就把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列为重点工程。
1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设计保障
通过安全设计保障功能和系统设计的前后关联,一个被选择的系统体系结构可被公式化,并转换为稳定的系统设计。对信息系统而言,这种转换一般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设计,还包括信息数据库或知识库的设计。安全体系结构只是从安全的角度对整个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
一个简单视图。它提供了对那些能满足信息系统需求的安全服务、安全保障机制和安全特性的深刻理解。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安全视图把集中在系统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上,分配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到信息系统配置项、接口和较低级的组件,确认与安全相关的组件、服务和机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安全视图仅是许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视图中的一种。
2安全信息工程的主要内容
2.1安全策略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策略的制定是为了提供一套行业服务准则,根据该行业的安全需求来确定。一般的步骤是首先对生产现场进行数据采集,然后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接着数据集成,接着实现软件分析与预算算法,最后总结前面的不足,实行软件的管理与编制,使得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和保护信息有理可循。
2.2安全内置
的指引同样不能懈怠。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强信息一体化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要用在刀刃上,避免虚假的繁荣和实际的浪费现象。安全信息工程配有一套硬件设置。传感器是安全信息工程的检测和监控的基础,其检测的信号经过变送器的作用转换为标准的信号。传感器奠定了基础,网络的构架将信息工程的方方面面连接起来,变成一个有条理清晰化的系统。安全信息工程的软件设置包括下位机的软件编程,上位机的编程,数据库的建立和保护。硬件设施的提高和软件的交互作用使信息安全的到信赖的保障。
3信息系统保障的实施步骤
第一,弄清信息系统的全部情况。如:系统的功能、可能具有的工作模式及其变化规律、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故障判断和相应的可靠性等。
第二,正确划分信息系统的功能级。一般大致分为五个功能级,前一级的故障影响是后一级的故障模式。功能级的划分是相对的。
第三,按要求建立分析系统的故障模式清单,不可遗漏。
第四,分析造成各种故障模式的原因。
第五,分析各种故障模式可能导致的局部影响和最终影响。
第六,研究故障模式及其故障影响的检测方法。
第七,针对各种故障模式、原因和影响提出可能的预防措施或改正措施。
第八,确定各种故障影响严重程度等级。
第九,确定各种故障模式的出现概率。
参考文献:
[1]张献英,冯志波,王俊.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2]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4]张刚: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教程,程度[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7
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推动了国内房地产的兴起, 建筑行业的进步, 大型建筑譬如写字楼、办公楼、居民楼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深基坑的工程, 其发展、安全可靠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深基坑的支护主要有几个作用, 保证施工的安全可靠, 稳定坑壁, 同时保护了建筑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 对开挖和建造地下室, 保证支护施工的经济与合理提供便利性。因此基坑支护的设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直接影响着深基坑工程整体的质量[1]。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 深入研究了深基坑工程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应用最优化设计理论着探讨了如何选择支护方案决策的方法。
1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意义
基坑工程既古老却又与时俱进, 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基坑定义为在对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而开挖的地面以下的空间, 而开挖深度等于或大于5.0m的基坑一般被划归为深基坑。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 挖掘深基坑的方案是整个项目正常施工的基础和关健, 特别是高层的建筑物, 深基坑的施工质量, 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的寿命[2]。如何在已有大量建筑的市区内挖掘深基坑对基坑工程和支护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严格的要求, 也加大对深基坑工程的设计理论和现场施工技术的要求, 即基坑支护构造不仅要满足承载能力设计要求, 还要满足地下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所以,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周围建设的使用正常和安全性, 避免挖掘基坑影响地下室和地下管道的正常使用, 事先需要对施工的地面进行全面仔细的施工检测和勘察设计。在挖掘建筑物的深基坑时会遇到结构力学、液压等方面的问题, 综合性很强, 因此有必要进行正确有限的的理论计算。构建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需要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及功能不受到影响, 并且防止地下水进入基坑中, 保证深基坑施工环境的干燥程度[3]。
2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种类
深基坑支护结构种类有很多, 根据地质环境、施工地貌的不同, 可选择不同结构自由组合, 极大的确保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般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有边坡稳定结构、护坡桩与板墙结构、泥土挡墙结构、排桩支护结构、内支撑支护结构、拉锚式支护结构和复合型支护结构。边坡稳定结构有喷灌支护和土钉墙两大结构, 土钉墙主要由密集的土钉群组成, 通过喷射混凝土面层, 确保了原位土体的牢固性。护坡桩与板墙结构主要由土层锚杆、围护墙和防渗帷幕组成;水泥土挡墙结构通常没有支撑, 主要通过抗变形能力和本身重量来确保基坑坑壁安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在需要加固的局部位置加上支撑;排桩是采用密排或一定间距排列的桩组成的挡土结构, 适用于侧壁安全等级为一、二、三级的基坑非软土场地当基坑不太深时可采用悬臂式, 悬臂式结构在软土场地中不宜大于6.0m。当基坑较深时可与支撑、锚杆等配合组成挡土。内撑式支护结构由支护结构体系和内撑体系两部分组成。支护结构体系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桩排桩墙、以工法、钢筋混凝土咬合桩和地下连续墙型式。内撑体系可采用水平支撑和斜支撑。拉锚通过在在开挖基坑的稳定地层中锚固段固定一种新型受拉杆件的一端, 而将另一段与工程构筑物 (钢板桩、挖孔桩、灌注桩以及地下连续墙等) 相联结, 主要作用确保了土层或构筑物的牢固性。近几年来兴起的复合型支护体系, 作为新的深基坑边坡支护方法, 摒弃传统单一支护的概念, 对于同一个基坑,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支护手段支护深荃坑的边坡土体。
3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流程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 通常包括:支护结构体系方案的选型和对比, 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强度计算, 围护墙的抗渗计算, 基坑稳定性验算, 降水方案, 挖土方案, 环境保护和监测方案。在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和依据下, 对建筑物总平面配置、基坑开挖范围及深度、工程勘察资料、建设单位要求、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分析周边现状建筑物状况、周边管线状况、周边交通状况、相邻地区基坑设计施工经验、主体结构配置要求;根据这些分析, 对基坑安全等级、岩土参数选取、重要性参数进行设计, 完成初步设计, 在初步设计完成以后, 进行对支护开挖、基坑降水或排水方案的设计, 最后进行稳定性的运算, 如果满足强度控制、变形控制, 那么再进行施工图的设计[4]。
4 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 其一般应遵循的设计原则是: (1) 重视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2) 设计中计算分析全面, 避免“漏项”, 并且应考虑各种不利条件下的“工况”; (3) 做好基坑工程总体方案的选择; (4) 做好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控制; (5) 充分运用“时空效应”的概念解决支撑工作和软土地区基坑开挖中遇到的难题, 科学合理的制定支撑和挖土方案, 减少位移、保证基坑安全; (6) 认真仔细监测工期,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 应立即采取有限措施解决问题; (7) 研究和应用己有的基坑工程行业的和地区性规范以及当地的工程经验。以以上原则为依据选定合理的的设计方法。在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时, 应当根据极限环境下的状态表达式进行计算, 同时需要划分支护结构的极限状态, 一般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为主。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其所对应的状况是支护结构产生严重变形已妨碍了结构施工甚至于影响到了周边建筑的正常使用。承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支护结构已承受了最大限度的压力甚至于土体变形严重、存在着失稳从而破坏了基坑周围环境和支护结构。因此在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时, 需要计算其承载力极限状态, 通过计算支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土体稳定笥、结构承载力及锚杆后, 从而对极限状态进行掌握。另外对于支护结构变形有限定的基坑侧壁, 则还需要验算基坑周边环境及支护结构变形的情况。
5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1)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案的选择在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中, 其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案的选择要考虑到深基坑开始挖掘时有关土壤以及土壤中地下水等造成的影响, 所以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的选择要根据施工地点的地下土壤情况、深基坑的挖掘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选择合适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
(2) 优化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设计的参数
优化桩与桩径间距。桩与桩径的间距是直接影响了支护结构的经济性及稳定性。一定范围, 桩间距的变大会影响基坑的变形。减小桩间距会增加桩数量, 提高造价, 并且不能充分发挥桩间土体的承受能力。增大桩间距, 会造成桩间土体不稳从导致其从桩间滑落。所以科学合理选择桩间距十分重要, 合理的桩间距能充分发挥土拱效应, 既保证了经济效益, 也确保了基坑的稳定性。
优化嵌固深度。设计深基坑支护结构中, 设计桩所嵌固的深度是关健, 过浅的嵌固深度会降低基坑稳定性。过深的嵌固深度无法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会额外的消耗资源能源, 加重经济成本。因此, 对合理的选择桩的嵌固深度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安全及经济两个方面的平衡来选择。
在实际施工中, 深基坑支护可以选择的类型较多, 所以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相关的工程经验来进行选取, 同时基坑支护作为一种结构体系, 要设计时要充分地满足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 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同时在设计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水文和地质条件来进行分析, 从而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肖荣军, 史宏彦, 杨雪强.深基坑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土工基础, 2013 (3) :50~53.
[2]朱占国, 赵文, 李慎刚, 纪新博, 唐志扬.地铁深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 (5) :1109~1114.
[3]朱桂春, 刘兴鑫, 韩武娟.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研究及优化设计[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 (1) :124~128.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8
钢结构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在各种建筑中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钢结构工程所用材料可以实现系列化、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生产, 现场仅需简单、快捷的安装即可完成工程。
1 钢结构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1.1 重视钢结构工程详图设计及详图设计员
钢结构工程详图的设计直接影响着钢结构构件的制作、施工质量和钢结构工程的造价, 不合理的节点构造设计, 不仅会改变结构的受力特征, 还有可能引起应力集中、产生过大的残余应力以及残余变形, 给钢结构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此, 在钢结构工程设计阶段, 首先即要保证钢结构工程详图的质量。
同时, 还应重视钢结构详图设计员的设计资质和专业素质。优秀的详图设计员可以全面地将蓝图上平面表现的各种线条在大脑中转化成空间的立体结构;熟悉设计规范, 掌握规范中关于构造要求和连接计算方面的内容, 对连接节点形式、常用结构的受力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对不满足施工条件的细节如螺栓间距、螺栓数量、焊缝高度、焊缝长度、檩条留孔包边外形等可以进行调整改善;还能考虑到现场焊接、安装螺栓的操作空间以及构件吊装顺序等问题。详图设计是作为项繁重的脑力劳动, 强调详图设计员素质、提高相应待遇、重视其工作地位将有效提高钢结构工程详图的设计质量。
1.2 运用先进的详图设计软件
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 如果经由熟练的详图设计师使用, 将会成倍提高则钢结构详图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 所需的详图设计人员也将大幅减少。
1.3 明确钢结构工程详图设计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
业主有责任把钢结构工程详图的设计费用专款专用, 同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定。设计单位有责任审查钢结构工程详图中构件的连接形式与原设计意图的符合性。钢结构工程详图设计单位应该对焊缝长度与质量等级、构件放样尺寸的准确性、螺栓数量等连接件的可靠性, 及详图与设计图之间的一致性负总责。
2 钢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钢结构焊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钢结构工程的制作和安装工艺中, 零件与零件、零件与部件、部件与部件之间的连接, 结构节点的连接都是通过焊接工艺而被连接成整体结构的。因此可以说, 钢结构的焊接连接约占钢结构连接工作量的90%, 是钢结构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2.2 钢结构安装阶段的质量控制
2.2.1 钢柱和钢梁的安装
1) 钢柱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1) 吊运机具。根据构件的设计参数、现场条件、施工工期, 选配相应的吊运机具和人力。
(2) 吊装前的检验。柱子吊装前要再次验收基础和地基螺栓、柱子外观质量、几何尺寸。
(3) 柱子吊装时要确定合适吊点。
(4) 柱子就位时回钩要缓慢, 穿引螺栓要准确, 柱子地脚螺栓紧固。
2) 钢柱校正质量控制
工程中钢柱安装校正采用单构件安装校正法, 以每节柱的柱顶中心线相重合为原则进行安装校正。校正方法用2台经纬仪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测控, 如果两条基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柱子不垂直, 需要进行调整, 最终将柱顶偏差控制在2mm范围内。
3) 钢梁安装质量控制
钢梁安装是钢柱安装到位后, 以每两根柱为一安装组, 将梁起吊, 进行对正。先调整好构件的准确位置, 当连接板螺栓孔对正后即用螺栓将其穿入固定。安装时以每两层为一安装单元, 先固定下层梁, 再固定上层梁, 主梁安装后再安装次梁, 次梁的安装方法与主梁相同。
4) 整体校正质量控制
待钢柱及梁全部就位后, 再用2台经纬仪从不同方向进行跟踪测控, 全方位校核梁、柱的标高和柱垂直度, 直至达到规定的范围后, 方可进行高强度螺栓的终拧。再加焊梁, 柱连接板和焊钉。
5) 构件安装质量检测监督
对钢结构构件安装质量的检测与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是确保钢结构工程质量的必要手段。检测的重点是控制顶层柱垂直度偏差及底层柱垂直度偏差, 保证构件连接做到原孔装配。
2.2.2 高强度螺栓安装
采用高强度螺栓进行安装时, 应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中时时对其检测。首先, 用与高强度螺栓直径相同的普通螺栓从同一侧面穿入螺栓孔中。在每个节点上穿入临时螺栓的数量一般不得少于高强螺栓综述的三分之一, 最少不得少于两个临时螺栓。允许使用高强度螺栓作为临时螺栓。
当临时螺栓拧紧后, 应查看所拼装的构件的轴线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存在扭曲变形, 接触面的间隙是否大于1mm。如不符合要求, 则应进行校正。
因板厚公差、制造偏差或拼接偏差产生的接触面间歇不符合验收规范规定的, 则应按下列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当两个连接板接触面间歇小于或等于1mm时, 可不加工处理;当接缝间隙大于1-3mm时, 将厚板的一侧磨成1:10的缓坡, 使间隙小于1mm;当接缝间隙大于3mm时, 应加垫板。垫板的材质和摩擦面的处理与构件相同。
当上述问题全部处理结束后, 方可进行高强度螺栓的连接。一定要注意, 每一节点上安装的高强度螺栓, 要选用同一批量的高强度螺栓、螺母和垫圈的连接副, 一种批量的螺栓、螺母和垫圈不能同其他批量的产品混同使用。
同时, 当气温低于-10℃或摩擦面潮湿以及暴露于雨雪中时则应停止高强度螺栓连接实施作业。
3 钢结构工程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3.1 检验批的质量验收
钢结构工程的检验批质量验收是由建设单位的专业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察员进行的验收。一般情况下, 分项工程是由一个或多个检验批组成的。钢结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主要审核检验批的质量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若不符合要求, 则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3.2 分项工程验收
钢结构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是由建设单位的专业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察员进行的验收。一般情况下, 分部工程是由一个或多个分项工程组成的。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的前提是, 其所包含的检验批必须全部验收合格且记录完整。如果发现分项工程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则应立即通知承包商进行处理。
3.3分部工程验收
钢结构的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是由建设单位的专业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察院和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进行验收。一般情况下, 单位工程是由一个或多个分部工程组成的。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前提是, 其所包含的分项工程必须全部验收合格且记录完整, 其观感质量验收符合要求。如果发现分部工程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则应立即通知承包商进行处理。
3.4 竣工验收
钢结构的竣工验收作为钢结构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 左右尤为重要。竣工验收应审查包括竣工图在内的所有竣工验收文件资料, 并进行现场初验。竣工验收的前提是, 所包含的单位工程均已验收合格且记录完整且施工单位已进行了自查和自评工作
4 结束语
总之, 钢结构工程作为目前建筑市场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类型, 它的制造和安装技术含量高、需要的机械设备数量多, 质量控制工作要求高、难度大。因此, 对钢结构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需要建立和健全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将科学实用的理论方法真正用于管理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郭荣玲, 马淑娟, 申喆.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与检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9
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试验》等重要的实践课程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因此, 很多学生存在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的现象, 从而直接导致了大批毕业生不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环节, 更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2《结构试验》实验教学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包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敏锐捕捉异常现象的直觉能力及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的精神等。
(4)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未来土木工程相关的从业者, 实验教学的诸多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实现的。
3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 在整个土木专业中, 实践教学对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观点将实验课看成辅助理论和验证理论的作用, 实际则不然。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这种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科学试验作为知识创新的基础, 而实践也是不断积累科学知识的过程, 因此, 实践教学除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提高综合素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之中, 缺乏主动性。目前, 高校试验教学基本都具有完整的实验指导书, 包括实验原理、过程、指标测试方法以及仪器使用说明和详细的实验步骤, 由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操作中, 从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 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脱轨。大多数高校为了试验教学起到服务于理论教学、验证原理以及深化理论理解的作用, 大多采用验证型和演示型试验, 但这样却忽略了实际中无法忽略的因素, 从而进行理想化教学, 从而与实际工程不符, 导致培养的学生根本不具备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经费短缺。由于土木工程实践环节需要设备更新和维护的费用、制作试验构件的费用以及属于破坏性试验不能重复利用构件等, 因此, 土木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试验经费支撑才能顺利完成。由于高校的实践经费多由学校投入, 其他方面的投入基本没有, 受到学校经济情况的限制导致缺乏实践教学经费。原有土木工程专业院校的设备陈旧老化, 因此很多项目不能及时开设或根本没有相应的实验室, 新开设土木专业的学校无力购买设备等, 都严重阻碍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4《结构试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 使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但是很多学生却错误的以为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辅助教学。因此,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或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工程单位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宣讲。
(2) 采用积极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实验土木和基本要求, 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以及分组讨论和处理实验数据, 最终, 以报告书的形式整理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从而扭转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被动意识, 此外, 为了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实践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式、学生汇报式或小组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阐述实验现象。
(3) 产学研三位一体相结合。提倡将教学、科研、社会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其得到符合工程实际状况环境的锻炼, 逐步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 开展科学研究第二课堂活动, 建立业余科研小组, 通过不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以培养其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组织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 改革考核方法。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加大实验成绩所占比重, 并在理论课考试中加强对实验方面内容的考核, 对于平时实验课成绩不合格者, 没有资格参加理论课考试。
(5) 加大投资力度。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由于资源不能共享而造成有的实验形同虚设, 只能作“示范性”演示。要争取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 论证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经费中尽可能多的增加对实验室的投入, 同时实验教学人员应积极动手改进、维修保养设备, 节约实验耗材, 并多方筹措资金。
(6)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学水平。实验教师为了顺应与时俱进以及新的教学方法, 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以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 从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
5 结束语
针对本文总结的实验教学的不足和改革探索的方法, 除了有效提高《结构试验》教学效果外, 还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化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 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蓬勃兴起。土木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祖国发展的新时期, 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动手实验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构试验》作为土木工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做到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点真正运用到实践的环节中, 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结构试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研究探讨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友兰, 谭菊香.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2]郭蓉, 赵少伟, 周明杰, 郝春森.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教学水平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07 (03) .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工程结构中裂纹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缺陷形式, 如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早期养护过程中因温度变化、机器加工金属构件时因刀痕或淬火、钢结构构件在高温焊接时以及构件在装配过程的损伤等情况均易出现裂纹缺陷。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还未定量考虑裂纹缺陷对结构和构件的影响, 并且结构的承载过程将引起裂纹进一步的扩展, 其实际承载能力将比无缺陷设计时低得多, 大大降低了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大量的高层与超高层建筑, 大跨度桥梁以及大型水坝等重大工程结构相继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与此同时, 自然灾害频发, 地震、飓风、洪水等发生时将产生巨大的荷载效应, 特别是在裂纹缺陷等薄弱部位, 将使结构变得极为脆弱, 结构一旦破坏将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 对含缺陷结构进行极限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含裂纹缺陷工程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1 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可知, 含裂纹缺陷工程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实验法和数值法。
1.1实验法
实验法是测定结构极限荷载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 通过对实体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观察记录结构破坏时的荷载及变形等现象, 根据荷载─应变曲线确定结构极限荷载[1]。实验法通常只能针对较为简单的结构形式和简单加载情况, 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实验法耗资巨大, 耗时长久, 不适合普遍推广。
1.2数值法
1) 弹塑性增量法。
弹塑性增量法是一种通过逐步加载直到结构失效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能够清楚的反映结构塑性破坏过程, 是一种较为经典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其特点是计算工作量大, 且需考虑加载历史。然而对于实际工程结构, 往往很难确定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历史。在采用增量加载时, 需对每一个荷载增量步平衡方程进行迭代, 从而使得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同时在增量加载过程中为了满足计算结果精度要求, 常需设置较小的荷载步, 因此计算效率较低。弹塑性增量法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裂纹板[2]以及焊接结构[3]中。
2) 数学规划法。
数学规划法是将数学规划理论与有限元相结合而得出的一种方法, 将应力场空间离散后利用数学规划法求解满足平衡条件的容许应力场[4,5]。该方法可以优化工程结构极限分析中的问题, 因而一直贯穿于工程结构极限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中。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法早期被用于求解杆系和梁系结构的极限荷载中, 随后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被引入数学规划法中以离散相对复杂的实体结构, 获得结点上满足约束条件的极限荷载数值解, 此后又发展出数学规划法与有限元法、无网格法、边界元法等相结合的多种极限分析方法。遗憾的是随着结构离散单元和结点数量的增加, 数学规划法由于非线性约束条件等造成计算量大的问题, 较难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3) 弹性模量调整法。
弹性模量调整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求解结构在初始荷载下的应力, 利用调整策略不断地降低高应力单元的弹性模量实现结构的应力重分布, 据此模拟结构的塑性变形过程, 通过迭代获得逼近极限状态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进而求得极限荷载值。根据弹性模量的调整策略不同, 目前已发展出了多种方法, 在缺陷结构的极限分析中, 修正的弹性补偿法[6]与弹性模量缩减法[7]较为常用。修正的弹性补偿法, 通常根据结构最大应力、最小应力和修正系数确定基准应力, 以基准应力为标准只对高应力单元进行调整, 但对于复杂结构, 仍需改进其调整策略。弹性模量缩减法是杨绿峰课题组提出来的一种新方法, 并且成功应用于结构的上下限极限分析, 该方法根据单元承载比和基准承载比确定弹性模量是否调整, 并且弹性模量的调整过程中保证了单元的应变能守恒, 其结果的计算精度不依赖于初始荷载的选取, 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4) 逐步崩溃法。
逐步崩溃法由Simth[8]在1977年提出, 最开始应用于船体结构的分析当中, 该方法假定结构绕中性轴转动, 通过逐步增加中性轴的曲率,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求得单元平均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在应力重分布后重新确定结构瞬时中性轴的位置使结构单元应力达到平衡, 依此逐步迭代求得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的极值。逐步崩溃法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单元平均应力─应变的关系, Gordo[9]根据加筋板的受压破坏模式, 提出了强度折减因子与平均应变关系式, 以考虑初始变形和残余应力对极限强度的影响。
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以上归纳总结, 在带裂纹缺陷结构的极限分析中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可拓展的研究方向, 包括:
1) 不同荷载形式和加载方式, 对带裂纹工程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分析有较大差别和影响。今后应结合各影响因素, 加强多元化结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2) 将带裂纹缺陷结构的极限承载力研究与耐久性研究相结合。通过结构损伤与成因的分析以及这些损伤对材料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确定构件的服役寿命, 为工程结构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3) 大型的含裂纹缺陷结构的安全性通常采用安全系数来保证, 但安全系数多以经验方式给出, 无法从力学层面上合理评价结构的承载能力, 后续工作可考虑将极限分析推进到大型结构的整体分析中。
3 结语
优良的工程结构需要满足安全性, 适用性和耐久性这三项基本要求, 而安全性是三者之中的重中之重。因结构裂纹缺陷引发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忽略裂纹微缺陷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所以, 分析带裂纹结构极限承载力以确保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工程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阐述了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优缺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为含裂纹缺陷工程结构的极限承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结构设计;线形设计;原则;要点
一、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线形设计的原则
1、平面线形必须适应于地形、地物,并和附近环境和谐发展
以方向作为平坦地势平原微丘地区路线的主导,平面线形主要以直线为主。以高程作为地势较大起伏的山岭重丘地区路线的主导,为了与实际地形相适应,曲线占有较大比例。根据实际施工地形地物情况,确定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取及有效组合,在施工中不能片面强调路线的线形。
2、与平面线形保持均衡及贯通
长直线尽头位置与小半径曲线不能相接,长直线与大半径曲线的结合情况下车速较高,当小半径曲线突然出现后,因减速不及时,极易出现交通事故。在高、低标准之间要有明显过渡。在地形因素的影响下,等级相同的道路选用的指标也会发生一定改变,相同道路按不同设计速度的各设计路段之间也会形成技术标准的改变。
3、平曲线应具有较长的长度
如曲线路段汽车行驶时,具有较短的曲线,驾驶员应极速进行方向盘转动,这种现象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当缓和曲线长度设置不足时,则使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比一定数值小,这种情况下将增加乘客的心理与生理负担。如具有较小的道路转角,与实际相比,曲线长度要短出许多,极易出现很小曲线的错觉,由此可见,平曲线应具备相应的长度。为确保行车安全,确定最小平曲线长度时,应对以下几点进行充分考虑,如在操纵方向盘时汽车驾驶员没有困难感,最小平曲线长度设置通常按照6秒通过时间进行确定,当设计车速在每小时100千米时,平曲线长度通常设为1000米,最小值为200米。在小偏角平曲线长度确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小偏角就是路线转角小于7度与等于7度的角,在转角等于7度时,遵循6秒进行平曲线长度设计,当转角在7度以下时,曲线长度和路线转角成反比增长,如转角在2度以下时,遵循路线转角等于2度进行设计计算。
二、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结构及设计要点分析
1、路基面层裂缝控制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控制道路路基路面裂缝时,其基层应选用具有良好稳定性及较小收缩性的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类材料产生裂缝的原因,从大量实践得出,材料收缩是这类材料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温缩与干缩是材料收缩的主要形式。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直接影响到材料收缩情况。因此,在施工前期应检测施工材料的相关指标,确保其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如达到最佳含水量,往往在材料中掺加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这样才能降低裂缝出现的机率,提高工程质量。
2、基层平整度控制
作为道路施工的重要构成成分,路基稳定性良好及具有较高强度是路面平整度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施工设计阶段必须确保路基的质量,基层平整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将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及舒适度,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路基路面平整度控制。如基层选用石灰稳定土的工程,具有较低的平整度要求和标准,因此基层为石灰稳定土的工程平整度控制难度较低,可以选用平地机进行刮平作业,达到施工相关设计规定即可停止施工。
但基层选用水泥稳定碎石的工程,相比石灰稳定土工程,其平整度控制难度较大,并且在平整度及标准方面具有较高要求。在压实方面,水泥稳定碎石相比石灰稳定土,具有较为严格的时间要求,如压实时间不足将严格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水泥类稳定材料都具有较多接头,这种情况下,为延长初凝时间可以适当添加缓凝减水剂等。通过初凝时间的确定,可以进行摊铺长度及压实程序的设计。选用摊铺机对基层进行摊铺施工时,应对摊铺宽度加以重视,当宽度较宽时,布料器具有较快的转速,两侧混合料将出现离析状况,进而影响到面层的平整度。
为提高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及强度,必须对路基压实度加以严格控制,特别对路堤和人工构造物连接位置的压实度进行有效控制,起到降低沉降差的作用。碾压路基后,应检测其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及标高等指标,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后,应进行路面结构施工。施工设计阶段应检测路面材料,確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要求。
3、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进行相应厚度沥青混合料的铺筑,这种面层路面结构为沥青路面。沥青路面设计中应严格遵循施工要求及当地地质、水文及气候等情况进行施工,同时与当地实践经验密切结合,确保路面结构设计具有经济性与合理性,进而对交通荷载及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承受,在预定使用期限内对各级公路的承载能力、耐久性、舒适性及安全性要求加以满足。按照当地实际情况与规范要求与各种材料的具体特性,在设计过程中面层选用沥青混凝土材料,选用水泥煤灰碎石、水泥稳定碎石、天然砂砾等材料作为基层与底基层施工材料。施工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计算,要采用正确、科学以及合理的计算方法,防止工程出现损坏等现象,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为方便新、老规范中各结构层厚度的计算,本文通过表1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在容许弯沉值设计路面厚度计算中,老规范相比新规范要大出许多,但在老规范3层补强(4层体系)和新规范4层体系内具有相同性。由此可见,通过老规范经验补强过程中,如果选用双层补强,选用初年路表弯沉值应比选用末年容许弯沉值要小出许多,使用路面时则加大了安全性。如选取3层补强,选用初年路表弯沉值则符合选用末年容许弯沉值,此时路面极易产生损害,将大大降低其使用年限。
4、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水将直接影响到路基稳定性及强度,大多数路基病害问题都因水侵蚀造成。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设计中应做好路基排水作业,在路基路面排水设计中应和地区排水规划相适应,建立与完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应对施工排水工作加以重视,防止各种病害的出现。
1、地面排水
急流槽是地面排水常用设施,在设计高等级公路排水设施时,一般要求进行铺砌防护。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浆砌片石加固。
2、路面排水
及时将路面降水排除,减少渗入路面,防止路基边坡被水冲刷是路面排水设计的主要目的。分散排水与集中排水是路面排水的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在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采取分散排水,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水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3、地下排水
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是路基地下排水的主要形式,渗透式排水是其主要特点。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国家重视道路工程设计的直接原因。作为道路工程结构的中重要组成部分,路基路面设计是否良好将对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设计单位必须重视路基路面结构设计,按照线形设计原则,加大施工力度,才能确保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向一鸣.季节冰冻区道路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罗林峰.水对路基路面稳定性的影响和控制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
[3]汪双杰,黄晓明,侯曙光.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的数值分析[J]. 冰川冻土,2006(02)
[4]苏红梅.成自泸高速公路自贡连接线公路工程设计及软土路基处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3
[5]庄传仪.基于加速加载响应的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2
[6]吴东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
工程结构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1教学内容选取与教学设计
1.1课程目标
《钢结构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 属于必修的岗位课, 主要培养土建类钢结构技术人员的施工和管理技能, 主要讲授建筑钢结构用钢材的主要性能和选用, 钢结构连接的构造要求, 钢结构加工制作的生产准备, 钢结构涂装, 轻钢门式刚架结构、 钢框架结构、钢网架结构、索膜结构、管桁架结构等基本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树立质量意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钢结构加工制作、施工安装和质量控制技能, 能在国家规范、法律、行业标准的范围内, 提交钢结构工程的施工方案, 完成施工设计并在施工一线付诸实施, 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需求的施工安装技能。
1.2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开发团队对大量从事钢结构施工的186名毕业生进行了回访并走访了大量有关钢结构制造安装类企业, 包括河南亚鹰钢结构有限公司、河南省万泰钢结构有限公司、开封市黄河钢结构有限公司、开封天元网架工程有限公司等, 调研结果使我们掌握了钢结构企业的人才需求量, 以及对钢结构施工人员的要求, 基于此结合课程团队人员的自身工作经历, 依托不同层次的建筑施工企业, 从岗位需求出发以钢结构现场施工员的主要工作调查为基础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以之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 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参照《建筑施工手册》并依据《钢结构设计规范》和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行业标准与规范, 并结合钢结构加工和施工安装的常用工法, 按照钢结构识图与材料选用→钢结构构件的加工制作→钢结构构件拼装→钢结构的施工安装与质量控制→钢结构的验收的工作过程进行教材编写和教学, 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能力,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 提升工作能力, 争取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1.3课程内容选取
本课根据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围绕“钢结构工程加工制作-拼装-安装”技能的培养, 分离出施工技能所需的技能子项, 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 针对学生课程实训情况, 逐步淡化不适宜掌握的手工计算等技能。课程设计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学习项目, 并根据情境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如表1。
2深化“产教融合”, 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宽、实践性强, 且知识更新快的特点, 单纯依赖校内教师培养往往造成实践课程力度不够, 或者不够新颖, 即使钢结构施工单位往往侧重一种结构形式[3]、[4], 为此课程开发团队在学院支持下与四个钢结构施工单位合作, 施工单位的业务覆盖全部教学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 全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训、 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过程, 充分保证了课程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 以及单项实训, 合作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综合实习实训, 在课程研发上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开发了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融入大量企业中的真实钢结构施工案例并选取国家典型的比如鸟巢, 国家大剧院等新型结构, 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的吻合得到了保证, 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生产同步, 单纯的校内学习变成了校企 “轮换”学习, 学生进入企业综合实训期间, 课程团队8名教师轮岗进入企业, 在指导学生同时, 在企业顶岗挂职, 锻炼自己实践技能, 企业分派技术人员与课程团队教师共同指导学生, 保证10名同学平均一名企业师傅, 同时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协同创新中心, 与企业教师共同开发技术难题, 申请横向课题。
3钢结构工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单项实训主要在校内进行, 学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 建立了钢结构施工实训室、钢结构检测实训室以及仿真实训中心, 其中钢结构施工实训室主要包括模型展示、识图实训、钢结构工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课程建设总体思想为依据拟定建设方案, 建设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技术资料模块, 材料、零件和工器具展示模块, 钢结构实体与模型展示模块, 多媒体教学和必备模块。
4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仿真课程
加工车间和工地现场作为上课地点进行真实实训等方式进行教学前, 为保证钢结构深化设计、放样下料、制作、焊接、焊缝打磨、 涂装、钢结构构加工制作、钢结构施工安装等进行的顺利以及效率性, 在校内仿真实训室采取观看动画、模拟安装, 掌握钢结构安装的正确工序和工法, 另外不能在学习周期内完成实地操作的, 进行仿真教学,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实训效果。
结束语
面对钢结构快速发展的趋势, 社会需要大量具备钢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的钢结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教学应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对接最新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 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深化课程改革, 推广项目教学,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协同育人, 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为钢结构企业陪养出更多零距离上岗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鹏《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63-65.
[2]焦有权, 高红孝, 赵海艳等.以职业标准引领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库建设[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3, (6) :89-93.
[3]杨晓敏, 唐丽萍.高职高专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3 (7)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