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业

2024-10-05

露天煤业(精选5篇)

露天煤业 篇1

一、煤炭市场拐点出现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2001年的15万吨标准煤, 增长到2011年的31万吨, 年均增幅10.4%。十年间, 我国煤炭行业资产总额增长了8倍, 净资产增长了9.5倍, 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20.9倍, 利润总额增长了103倍。这十年, 被业界称为煤炭的“黃金十年”。

多年来, 煤炭市场一直都是3到5年一个周期, 时好时坏地延续。自2000年以来, 煤价一直在上行, 然而目前, 煤炭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原煤产量递增、进口煤数量激增、煤炭消费需求萎缩、港口和电厂库存爆棚, 煤价深跌。诸多迹象表明, 我国阶段性的煤炭“黄金十年”已走向终结。

透过错综复杂的数据和应接不暇的现象来分析煤炭市场由阶段性“鼎盛”走向“过剩”的原因, 不外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主要因素。从短期看, 经济增速的放缓, 导致下游需求增速放缓, 这是煤炭过剩的直接原因之一, 但并不是根本性原因。根本性的原因是:在过去的几年里, 诸多资金疯狂进入煤炭采掘领域, 扩张的节奏远远超出潜在的需求, 而经济增速放缓只是让这个问题提前暴露出来。

二、露天煤业市场现状

1.市场范围

露天煤业销售辐射区域主要以辽吉两省及蒙东通辽区域市场为主。目前主要用户27家, 2011年总计 (褐煤) 用煤量约5300万吨, 其中由煤业供应量3774万吨。2012年预计总用煤量5690万吨, 预计与煤业签订供需合同4450万吨。

2.主要特征

电煤为主:露天煤业销售量中, 始终以电煤为主, 且电煤比重逐年增加, 2008-2011年, 电煤销售量分别为2582、3178、3566和3811万吨, 分别占销售总量的72%、75%、80%和87%。2012年计划电煤3645万吨, 占81.91%。

系统内用量占绝对比例:2008-2011年, 系统内销售量分别为1944、2562、3082和3324万吨, 分别占露天煤业销售总量的54%、61%、69%和76%。2012年预计3310万吨, 占销售总量的74%。

3.价格情况

2008年以来, 由于霍林河区域内其他煤炭均为非重点电煤和市场煤, 不受国家监控, 在需求拉动作用下, 区域内同质煤价格上涨态势明显, 提升速度较快, 露天煤业电煤价格已经低于区域同质煤销售价格30元。2011年, 在集团的强力推动下, 通过采取增量加价的方式, 首次实施了重点电煤和非重点电煤两步单价的方式, 重点电煤158元/吨, 非重点电煤188元/吨, 但增量完成仅400万吨。2012年, 计划外运电煤2500万吨, 占外运煤的78%, 其中有1985万吨执行了发改委5%的涨价政策, 达到166元/吨, 515万吨计划执行188元/吨非重点电煤价格, 占外运电煤的20%。计划外运市场煤700万吨, 价格随行就市, 当前价格比区域同质煤实际价格高出30元/吨左右。

4.运输环境

通霍线是目前霍林河通向东北区域的唯一一条铁路运煤通道, 目前运输能力达到1.5亿吨/年。随着近几年市场需求旺盛及霍、白区域煤炭产能、产量的增加, 露天煤业在通霍线的发运比例下降幅度较快, 2008-2011年, 所占发运比例分别为51%、48%、37%和29%, 2012年预计为21-24%。在运能增加的同时, 通霍线的两条延伸线珠-珠线和沙-霍线目前已建成通车, 数据显示, 霍林河矿区的煤炭产量已不能满足通霍线的货源需求, 预计在后期, 锡林郭勒盟和蒙古国的煤炭资源将是通霍线未来运量的主要增长点。

三、综合分析与判断

综合分析宏观和区域环境, 初步判断, 目前及未来几年, 全国及本区域的煤炭产能均呈过剩态势, 全国煤炭产量及需求虽呈增加趋势, 但增长幅度放缓。在产能释放速度加快、供应量增加、需求增长放缓、运输瓶颈逐渐打破以及区域销售竞争逐渐形成规模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前期的供应量矛盾逐渐趋于缓和, 供应紧张的态势逐渐趋于供应宽松, 即供需关系由供不应求开始向供大于求的态势转变。在此条件下, 用户的供应渠道将逐渐增多, 用户用煤的选择性逐渐增强。按照供需关系走向直接决定价格走向的市场规律, 今后一段时间, 预计价格矛盾将成为主题, 价格将成为用户选择供应商的关键对比因素 (无论系统内外) 。同时, 由于价格是促进销量和占有市场的关键因素, 未来煤炭企业间的 (价格) 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 总体看, 虽然需求量有所增加, 但煤炭价格的上涨动力已经不足, 在价格拐点出现后, 进而下行。

对于露天煤业的煤炭价格来说, 露天煤业电煤价格因国家严控电煤价格、重点合同所占比重较大等原因, 近几年虽有增长, 但始终低于区域整体价格;同时, 露天煤业具有煤源稳定、生产稳定、煤质稳定和运输稳定等多重优势, 预计未来电煤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市场煤价格 (非电煤) 有下降趋势。

四、营销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与预测情况, 露天煤业在市场下行的形势下, 营销策略可概括为以电煤销售为核心, 以市场煤销售为辅助, 在立足和巩固核心市场的基础上, 适当维持辐射区市场煤销售比例, 保持市场辐射能力和价格拉动趋势;坚持价格市场化、公允化运作, 逐步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发挥区域龙头优势, 形成区域销售合力, 逐步实现区域价格并轨;发挥企业综合优势, 拓宽销售渠道, 加强售后服务, 占据和巩固区域销售主导地位。

目标市场:以中电投东北、蒙东区域电煤为核心市场, 以系统外电力、小型供热、玉米深加工及民用需求市场为辅助市场。

产品策略:依据褐煤属性, 以大宗、稳定的“电煤”品种为主, 以差异化热值分级产品为辅, 力求产品结构合理, 品种多样, 附加值提升。

结构策略:确保电煤主体比例, 适度保持市场煤比例15-20%。

价格策略:坚持价格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露天煤业重点电煤价格与非重点电煤价格向上并轨;遵循市场煤随行就市, 力求电煤价格向市场煤价格靠拢。

促销策略:突出“质量稳定”特征, 发挥“保障有力”优势, 强化售后服务体系。

从长期看, 露天煤业可否尝试在煤炭产销的链条上, 增加深加工环节, 在更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从而获得企业效益最大化, 得到业界的认同与尊重, 为我国能源发展与利用做出更大、更多、更瞩目的贡献。

摘要:本文是在煤炭市场挥别“黄金十年”后, 正值库存爆棚, 煤价深跌, 煤炭市场由阶段性“鼎盛”向“过剩”转换这一周期拐点, 阐述原本炙手可热的煤炭市场为什么进入过剩时代, 就褐煤龙头企业露天煤业的市场现状, 在煤炭形势发生逆转的形势下, 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 才能获得企业效益最大化, 并且得到业界的认同与尊重, 为我国能源发展与利用做出更大、更多、更瞩目的贡献。

关键词:露天煤业,煤炭,过剩,营销策略

露天煤业 篇2

——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科学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山西省的不少地方,因为地下采煤而造成土地下陷、水源枯竭、林草干枯、房屋裂变等严重问题,特别是地下开采和煤炭安全生产形成尖锐矛盾后又不得大面积停产和关矿后,人民把目光投向了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处雁门关外塞上高原的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重要的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单一煤炭生产矿区——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个以露天开采为主的企业里,有着年产千万吨的露天矿井,却看不到沟壑交错的土地下陷;动用了20平方公里的采矿面积,却没有造成一处水源枯竭、林草干枯或者房屋裂变;开采了5亿吨的储量,却看不见大量裸露的土石方;拆迁了几百个村庄,却没有一个农民因为失地而走向贫困;年产8000万吨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38,2008年更是创下了零死亡率的骄人记录……在平朔的生产矿区内,如果不是巨大的露天矿井和机器的隆隆声,很难让人感觉是身处煤矿,相反,在这里的几个排土场和废弃地上,长满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在一个排土场堆起的山上,树木、灌木错落分布,野兔、野鸡、狐狸等动物不住的穿行……

那么,平朔公司是怎样发展的?露天煤矿挖出的大量的土石方、留下的废弃地到哪里去了?它的发展壮大对我们的煤炭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平朔公司进行了调研并得到了答案:

平朔公司在中煤集团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正式投产近22年来,特别是在现任公司总经理刘泽民同志的努力下,提出“123”发展战略,进行“四个平朔”建设,在大力发展煤炭主业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用黑色和绿色两条产业链,开发地上、地下两座宝库的战略性计划,在坚持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的同时,下大力气,投入大量的资金,担起了建设绿色和谐环境、安臵周边失地农民就业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平朔公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榜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竖起了新的标杆。

平朔公司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实践的见证:1981年7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具有“红色资本家”之称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时提出要在平朔搞露天煤矿,得到哈默博士的支持;1982年,在邓小平的亲自关怀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设提上日程。期间,邓小平多次过问项目进展,并做出重要批示。随后,在平朔先期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们顽强拼搏,日夜操劳,于1987年9月完成安太堡开发建设任务,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平朔速度;20年后,即 2006年3月,特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矿建成投产,创造了煤炭史上的无数个第一;2009年1月,平朔东露天煤矿举行开工典礼……20多年间,平朔公司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完成了从中外合作建矿到独资经营、从摆脱煤炭市场低谷到自行开发安家岭矿项目、从单一露天开采到实施露井联采、从单一煤炭生产到打造黑色、绿色两条产业链、从生产1500万吨原煤到8000万吨原煤的历史变迁。平朔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中国煤炭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一、安家岭——亿吨级巨轮启航

如果说安太堡煤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臶,那么二十多年后建成的安家岭露天煤矿,则是煤炭工业的新突破,是平朔公司这个亿吨级巨轮启航的标志。“安家岭项目真是太不容易了!”面对笔者,每一位亲历过安家岭建设的平朔人都会感慨,一位参加过安家岭建设的公司中层干部说:“记得刚开始筹建安家岭项目的时候,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刘泽民是穿着皮夹克、踌躇满志地去北京,而等到拿到所有的批文的时候,是穿着半袖回来的。他走的时候是满头黑发,等到回来却是一头白发了!”而刘泽民自己说:“思路与方法是开启人生的两把钥匙”。的确,安家岭的建设,曾经面临着两条路:一是照搬安太堡模式,但是需97.43亿元人民币,而能用的日本能源贷款只有4亿美元;二是超越安太堡模式。项目建设者们认为安太堡模式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毅然选择了后者。安家岭建设初期,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煤炭部撤销、安家岭项目贷款被停止、煤炭市场低谷等困境,很多人开始怀疑甚至断言:“安家岭建成之日就是关闭之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思路与方法决定安家岭的命运,于是,建设者们开始思考,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

安家岭的建设者按照创新的思路,实施了很多方法:

第一,“产量不变,投资减少一半”:选设备立足国内,关键设备进口或合作制造;充分利用安太堡矿地面设施富余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增加外包黄土剥离;减少工作线长度,减少基量剥离。这样优化设计的结果,使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由原来的90多亿缩减到48.38亿。

第二,“投资减半,产能翻番”:在进行18个技术方案的综合比较后,决定利用建设安家岭项目剩余的10亿元资金在安家岭露天矿区再建一个现代化大型井工矿,实施井露联采,这样使产能由150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实现了投资减半,产能翻番。

第三,在项目法人责任制中实施终身制:这是安家岭在建设的时候一个制度上的创新,平朔公司与1997年11月在项目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先法人后项目,组建了独立法人公司——山西平朔安家岭露天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对项目筹款、建设实施、生产经营、贷款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全程负责。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投资约束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投资效益责任,促成了安家岭矿“不乱花一分钱,不早花一分钱”的还贷理念。

除此之外,安家岭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实施了全公开、全覆盖的招标投标制;分段制约的合同管理制;全程控制的工程监理制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路与方法,安家岭创造了我国煤炭史上无数个第一:中国第一座露井联采的资源节约型煤炭生产基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管理的现代化煤矿,亚洲最大全重介动力煤选煤厂;中国第一次在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条件下成功应用综采放顶煤工艺;中国煤炭建设史上第一项实现“投资减半、产量翻番”的成功案例;中国第一个通过国产设备反承包的方式,带动国内制造业发展,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安家岭的成功,不应该仅仅是定位于他投资的减少、生产能力的提高,而是应该看到安家岭的思路与方法已经上升为一种理念和文化,这种理念和文化必将对平朔公司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123”战略

“123”战略:一个目标——2010年前建成亿吨级大矿区;两个产业链——用黑色煤炭、绿色生态两条产业链,开发地上、地下两座宝库,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社会发展;三个支撑 ——建成设计院、研发中心和职工技术学校,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建设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一个目标——使命之行建设亿吨煤矿。平朔公司总经理刘泽民曾说他的这一理念“企业只有发展壮大了,才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有能力回报股东,有能力给顾客创造好的产品,给员工创造更好的福利。”是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发展壮大了,才能更好的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为此,平朔公司提出了一个目标,即2010年前建成亿吨级大矿区。这一目标不是谁凭空捏造的,是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在公司财力、物力允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平朔公司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对平朔矿区380平方公里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露井联采全面提高整个矿区的资源回收率;通过扩能改造、新建矿井、联合改造地方小煤矿,稳步推进亿吨级矿区建设。

(二)、两个产业链——双腿走路开发两座宝库。如何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6中央经济会议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针对这一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平朔公司提出了两条产业链——用黑色和绿色两条产业链开发地上、地下两座宝库。

黑色煤炭产业链是按照“资源开采精细化、废物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原则,将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吃干榨尽”。总的思路是精采、细采、多采煤炭;全部回收洗选后的煤泥;煤矸石用来发电;发电后的粉煤灰用来提取氧化铝和其他稀有金属;发电余热用来为矿区集中供热;炉渣等废料用来做墙体材料;石头用来做石材、石料、石子。通过这一产业链,将煤炭及其伴生物全部利用。同时,矿区内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表水、矿井排水等水资源,经过收集处理后实现了重复利用,矿区水资源实现了全闭路循环。这样的产业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露井联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的实施实现了煤炭的“精采、细采、多采”;与厂家合作开发的国内首台专用于回收煤泥的加压过滤机,不仅彻底解决了煤泥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填补了国内在煤泥回收利用方面的技术和设备空白;已经投入运营的2×50NW的煤矸石电厂每年消耗煤矸石60万吨以上,二期2×300MW项目建成以后,每年可消耗煤矸石600万吨以上……

绿色生态产业链是对露天开采中破坏的土地、生态进行复垦和重建,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给失地农民创造重新就业的机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总的思路是:利用排土场的土地,先种植草、树、药材等,实现复垦绿化;然后养殖牛、羊、鸡、兔等;接着把肥和草生产沼气,解决农民的炉灶和厕所问题;剩下的沼液再用于种菜、种粮、从而行成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平朔露天矿与多家专业机构合作,通过技术攻关和应用,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到2007年年底,平朔矿区累计投入绿化复垦资金2亿多元,矿区完成土地复垦面积2.6万余亩,排土场复垦率达到40%以上,工业广场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整个矿区绿树成荫、生机盎然。

(三)、三个支撑——造就平朔人才辈出。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两条产业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平朔公司充分尊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成立建成设计院、研发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研发中心以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重点,包括两个露天矿扩能改造、开采工艺和开采程序研究,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等在内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2007年研发中心成立后,一年的时间研发160多项技术,20个人创造了1000万元的价值。而职业技术学校为煤矿提供技术人才。通过加强设计院、研发中心、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投入和管理,形成技术创新、科学研究、职业技能支撑体系。这三个支撑都是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以建设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

三、打造企业文化,提出“四个平朔”

四个平朔:节约平朔、绿色平朔、安全平朔、阳光平朔

(一)、精打细算做减法。作为企业,市场产出减去投入,等于利润的最大化,这是企业追求的根本,企业的经济建设就是怎么样把这道减法做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这套公式里面,产出是由社会决定的,即企业赚多少钱,由社会决定,这是因为所有企业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竞争。但是投入多少钱,这是企业决定的。平朔公司在实践中就是精打细算做好这道减法,以“节约平朔”作为支撑平朔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来辐射日常所有的工作:两条产业链,煤电一体化、露井联采的互补的合理产业机构,避免了决策或者设计失误造成的浪费——平朔煤矿在这20个年里头,累计才动用20平方公里的采矿面积,动用了5亿吨的储量,而产出了4.6亿吨煤,资源的回收率是93%,这远远领先于全国的水平;“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的理念,让平朔煤矿在小事上处处节约——在设备管理中实施“终身制”,即使每一台设备,都是从生管到死,这个设备是花多少钱买来的、服务了多少年、企业给它投入了多少、它给企业回报了多少都“记录在案”。平朔公司还成立设备闲臵中心,归集整理闲臵的东西。例如废铁,废垫板、废轮胎等都开发利用、都循环到生产中。

(二)、“五个绿色”构和谐(绿色:环境、生态、自然、人文、采矿)。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和谐发展,绿色平朔包括很多内容,有环境绿色、生态绿色等、自然绿色、人文绿色、采矿绿色,其中,环境绿色里包括人际环境,平朔公司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在这里,无论是领导与职工之间,还是领导与领导之间,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能开诚布公,这样就创造一个良好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非常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这里的采矿也是绿色的,即用更科学的方法来把煤炭“吃干榨尽”。另外,平朔的生活、理念都体现绿色,他们提出在生活区、矿区搞森林,现在,整个矿区就是个大森林,生活区已经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的园林式生活小区。昔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远近文明的塞外明珠,赢得了花园式矿区的美誉,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文明社区示范点”;被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最近,又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命名为“全国十佳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三)、“四无”理念促安全。煤矿企业要搞好矿区的建设,前提就是安全。在平朔露天矿区,不仅仅是要求没有生产事故,而是用“四无”理念来进行管理,即没有一个重伤,没有一起死亡,没有一起火灾,没有一起设备事故,实现了本质安全。公司总经理刘泽民认为:“煤矿的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如社区安全、矿区财产安全、生产安全等等。”因此,平朔公司在各个方面下功夫,保障社区安全、矿山财产安全、煤炭生产安全,所以,在平朔公司的生活区里,没有偷盗事件的发生,这让矿工能在矿区安全工作;百里矿山,财产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护,这使生产能够顺利进行;露井联采,分分秒秒注重生产安全,创下2008年平朔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零的傲人成绩。平朔公司结合煤炭开采业的特点,结合面临的问题,追求“四无”的目标,其理论根据就是党的十七大的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四)、党政公开促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尤其是人事、财务制度,在平朔,这些制度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党政工团齐公开,谁不公开谁下台”。平朔公司的领导意识到:阳光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企业的管理,还是对一个国家。目前社会上的一些问题,都是因为不公开引起的,要让所有的事情都在阳光下进行,这样企业就安定了。因此,平朔煤矿这些年在花钱、用人等方面都要阳光化运作,每招聘一个员工,提拔一个干部,都要公开。提出一个岗位,把岗位说明书写好,然后公开报名,通过一整套的程序,360度投票,让大家评价,做到用人公开。每花一分钱,也都是公开的。因此,公司总经理刘泽民说:“把阳光平朔做好了,就是企业最大的政治建设。”

“安全平朔、绿色平朔、节约平朔、阳光平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安全就是最大的节约、绿色促进本质安全、阳光使绿色得以发展,而这些自身特色的煤炭企业文化,又促使“123”战略得以实现。这些年,平朔人正是秉承这样的文化理念,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基业长青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四、三点建议

山西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很多问题,传统的挖煤方法带来很大的破坏性,“鼠打洞”和“掘墓式”开采的结果是山西的经济利益损失、安全事故上升、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劳动力健康受损、最紧缺的劳动力、水资源和资金都被大量的占用……而平朔公司的发展,解决了煤炭行业在发展中遇到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技术落后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矛盾;解决了高危行业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了资源型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新标杆,指引着我国煤炭业发展的未来。因此,结合平朔公司的发展,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尽快在山西省推广平朔露矿的生产模式

早在1989年,朔州撤区建市的时候,第一届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就提出,山西在采挖煤炭资源中普遍存在问题,用什么方式挖,用什么工具挖?其中大有文章。1989年5月4日,前苏共中央委员、煤炭部长到朔州调研时,曾问朔州市市长:“苏联露天开采产量有3亿多吨。山西露天开采条件这么好,为什么露天矿这么少?。”当时,朔州市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地告诉他:“我们已决定大面积复制平朔煤矿这一案例,解决煤炭开采的问题,继续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再进行小露天开采。”当时的市长、市煤炭系统负责人还和当时在山西进行投资的港商张桂兰女士进行了洽谈商定,准备在山阴县合资进行小露天开采,当一切都已经提上日程的时候,这个方案却因为主要领导调动而搁浅了。而山西省在日后的20年间没有复制露矿的生产模式,应当是个沉痛的教训。

其实,山西近几年发生的30多个县的以露天挖浅层煤为目的的民间国土资源整治就是露天开采的粗放形式,现已叫停。现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平朔公司的露天开采模式、安全的生产方式、绿色的人文生态环境、节约的生产理念、阳光的管理制度,都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时代要求的。平朔公司的发展,为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模式,这个模式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点向面上,在适宜的地区推广,为此,建议省政府应作为战略尽快研究,拿出方案和计划。

(二)、要将平朔露矿的管理发展经验作为案例推广

山西经济的发展,一直被外界议论,很多人称之为“带血的GDP”。因此,山西省的经济转型也就成了很多领导头疼的问题——一个资源大省以其固有的模式发展了几十年,该如何改?王君省长在平朔露天煤矿的煤矸石发电厂调研时,看到煤矸石被充分的利用,非常高兴,一再嘱托平朔的领导要把这个搞好,因为这样的项目节能环保、利国利民,可见王君省长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

其实,这种重视或者改革是一种危机导向,如果意识不到危机、意识不到问题,就不会进行改革。可以说,山西省的煤炭经济已经在走向绝路,必须走改革的路子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平朔公司的发展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案例就像是一个药方,可以医治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毛病”。因此,我们建议大张旗鼓地推广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经验,不仅将这些案例作为改革的一个导向,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归纳、演绎形成文件,以用来解决面上类似的问题。

(三)、建议继续优化创新型企业家的发展环境,稳定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班子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向上的班子,尤其是总经理刘泽民同志,在平朔公司的发展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广大管理者和生产者认为刘泽民同志有5大优点:

1、以率先垂范推动干部作风改变:在调研的过程中大家讲到刘泽民很多感人的小故事:睡在潮湿的办公室,以至于被褥同样潮湿、用废旧的机器包装板做办公桌椅等等,而刘泽民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领导要给职工带头,要做榜样。”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改变了平朔公司的干部作风,让领导干部吃苦在先、工作在先,这样的作风让职工们感动,更看到了平朔的希望,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团结一心为平朔的发展做贡献,才造就了今天的平朔。

2、他坚持改革,践行科学发展观:平朔公司的领导班子是团结的,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以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提出“123”发展战略、进行“四个平朔”建设。实践证明,这样的战略是符合平朔公司实际情况的,“四个平朔”更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建设的规律。平朔公司的领导是改革的先行者、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这让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发展壮大中前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模板。

3、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着,在为企业发展谋划的同时,还考虑到周边农村的发展,通过在复垦地上建立大棚、养猪、养羊等方式缓解和农民的关系;利用煤炭伴生物建立化肥厂、发电厂等方式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落实失地农民的工作、子女就业等问题,让周边的农民富裕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做法,得到平鲁区广大干部的赞扬。

4、他勤奋学习,勇于思考,有思路,有理论功底,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著书《战略与人事》、《为信心而战》、《危机来了》等,是 “2005当代中国优秀企业管理者”金奖得主,2006年获得“中美文化十大魅力人物”称号。

5、他对中煤平朔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有一整套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3”发展战略、“四个平朔”建设,将平朔公司打造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的新标杆。

因此,我们建议要优化创新型企业家的发展环境,确立符合改革要求的企业家考核标准,让坚持改革的企业家在第一线担重担子,以稳定中煤平朔煤业有限公司的领导班子,避免出现因为领导班子的不适当变动导致“人去改息”的状况。对于像刘泽民这样的领导者,不仅应该要让他继续在原来的位臵上为平朔公司的发展做贡献,省里在适当的时候应考虑他在省的人大和政协中任职。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

北京华创天成咨询有限公司

联合调研组

申纪兰精神研究中心

晋商文化交流协会

露天煤业 篇3

一、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影响分析

1. 工程质量对其他部门的成本影响分析

对采掘环节的影响。工作平盘工程质量, 影响电铲作业效率, 平盘工程质量不好, 造成电铲降效, 另外, 电铲作业时站立不平稳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电铲相关部件的磨损, 增加了电铲的故障率, 从而对产量产生影响。工程环节的疏干不及时, 将直接制约电铲的作业, 造成陷镐、降效等问题。

对穿爆环节的影响。对穿爆环节则表现为, 钻机作业环境起伏不平、上部浮货较多, 增加了废孔率, 加大了穿孔过程中的钻机磨损, 浪费了人力, 同时加大了柴油消耗。而且, 由于上部浮货的回落, 影响炮孔深度, 直接造成爆破拉底等爆破质量问题, 进一步影响采掘质量。

对运输环节的影响。道路工程质量的好坏 (平整度、坡度等) 则直接影响柴油、轮胎的消耗, 加大运输成本的投入。

2. 穿爆质量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分析

对采掘环节的影响。穿爆质量对采掘环节成本影响主要为, 超限大块、硬帮、拉底等爆破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电铲的作业效率, 增加电铲的电度电费消耗、钢丝绳成本消耗, 间接导致对运输设备的损耗。

对工程环节的影响。增加了工程环节的推土机处理拉底的工作量。

对穿爆环节的影响。对爆破质量不合格的区域进行的重复爆破、超限大块的二次爆破, 增加了穿爆本环节的成本消耗。

对岩破系统的影响。根据岩破的试运要求, 土岩粒度要求直径大于40cm块不能超过30%, 因此必须提高爆破质量, 增加火药单耗保证岩破的正常试运。如果土岩粒度过大, 造成料仓堵料, 又需要动用小镐清理, 增加工程小镐的柴油、轮胎消耗。

3. 采掘质量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分析

对工程环节的影响。采掘环节中的“底不平”、三角量过大直接加大了推土机工程量, 增加工程环节的成本。电铲采掘位置的火煤未按要求采出、2.6立小镐作业场地不规范将导致工程环节的二次处理, 增加成本。

对穿爆环节的影响。采掘段高达不到计划标高, 底部剩余爆破量, 直接影响下一步的穿孔环节, 增加穿孔难度与废孔率。另外, 重复穿孔、爆破将加大穿爆环节的成本投入。

对运输环节的影响。装车不满、粘勺斗、车斗不及时处理, 直接增加采掘、运输成本。装车过满, 造成物料的洒落, 加大工程设备的道路清理工作。

二、解决方案

为避免各成本环节将本身成本压力向下一环节传递, 我们将各环节对下一环节影响的可控成本进行量化, 由值班经理执行并填写当班质量及相互影响情况, 由相关工长进行确认, 责任成本金额作为年终成本考核依据, 支付责任成本单位减少成本结余金额, 从冲减成本责任单位增加成本结余金额, 各部门除考虑自身成本外, 还需考虑对其他环节的影响, 从而达到整体效益最佳的目的。

1. 各部门必须区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以便明确成本责任

·穿爆部主要可控成本为柴油、火工品;

·采掘部主要可控成本:电度电费、电缆、钢丝绳、火工品 (外委爆破) ;

·工程部主要可控成本为:柴油;

·运输部主要可控成本:柴油、轮胎;

·岩破系统主要可控成本为电度电费、配件、材料。

2. 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完善的各类型设备的单机成本消耗, 为计算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

3. 应制定合理的计算依据以核算其责任成本, 并兼顾实用性原则

·参照公司的设备台班费, 并考虑柴油涨价因素

·轮胎成本按本年此类型轮胎综合价格、单耗计算。

·镐降效按GPS当月对应镐的小时效率计算降效对产量的影响, 按综合电价和对应镐的功率, 从而计算出对镐电度电费的影响。

三、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影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以9月份部分有代表性的发生项目为例:

简要分析:

工程部 (疏干) 水位降深不够, 造成采掘位置有水, 使1406电铲降效2小时, 按当月14立电铲小时效率600立/小时计算, 影响产量1200立方米, 14立电铲功率750度/小时, 电费单价0.39元/度, 共使采掘部浪费电费750×2×0.39=585元, 成本由工程部负担。

由于采掘部司机操作水平问题, 造成1412电铲位置挖大坑, 使工程部工作量增加30分钟处理场地, 按一个台班6713元计算, 需负担成本6713/8/2=420元, 此成本由采掘部负担。

爆破公司爆破质量不达标, 出现了拉底现象, 造成1412电铲位置底盘不平, 电铲降效, 使工程设备处理场地40分钟, 影响镐产量1500立, 按5906元/台班计算, 使工程部浪费成本5906元/8小时×0.67小时=492元, 使采掘浪费电费支出750×2.5×0.39=731元, 由爆破公司负担成本492+731=1223元。

穿爆部放炮拉底, 造成1412帮硬、帮不齐, 影响电铲效率, 影响产量1500立, 浪费电度电费750×1500/750×0.39=731元;工程部处理场地40分钟, 按台班4865元/台班计算, 浪费成本4865/ (8×60) ×40=405元, 穿爆部承担成本1136元、采掘部减少成本731元、工程部减少成本405元。

爆破公司在802镐位爆破出现硬帮, 使穿爆部钻机重复穿孔210米, 造成设备人力物力损耗, 可控费用柴油按DM45型号单机单耗7.13吨/万延米计算7.13吨/万延米/10000×6567元/吨×210米=983元, 由外委爆破公司承担。

露天煤业 篇4

注:本表及下文所涉数据经过同比例调整加工, 只是说明问题, 仅参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自干剥离每立方米的单位成本比外委剥离成高, 现就个人了解的情况对自干剥离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材料费略高

材料费略高于外包剥离队伍, 但从原理上分析, 不论是自干和外包, 这两种模式在材料消耗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因为都是通过把一种能量转化为动力作功实现物质的空间位置发生转移, 并且能量转化的方式也是相同的 (柴油燃烧转化) 。

材料费略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外包剥离队伍大多是在最佳气候情况下集中作业, 而我们的设备现在基本上一年四季全天候作业, 是单耗略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设备有效实动率低于外包剥离队伍。根据常理:设备越大, 单位产量的消耗越低, 这是规模经济摊薄的道理, 但我们大型设备的单耗却大于外包剥离队伍的单耗, 这表明我们设备运行起来的有效作功要低于外包剥离队伍。另外, 可能存在材料的管控节约力度小于外包剥离队伍。外委剥离队伍大多都是个人资本投入经营, 并且大多是本人直接参与, 这就相当于把节约成本的管理压力分散了, 所以他们的管控力度要远远大于我们这么宠大的复杂队伍。

二修理费过高

从对外包剥离队伍的询问和了解, 发现露天煤业自干单位产量的修理费要比外包剥离队伍高出很多, 露天煤业对设备的修理支出仅材料费部分就在0.9元/立方米以上, 不包括检修设备所占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人员的人工成本, 而外包队伍的整个的修理成本也就在0.3/立方米-0.5元/立方米之间, 每立方米高出0-4元以上。

修理费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露天煤业大型设备的备件生产厂家相对少, 一般要从主机厂采购, 可采购性差, 基本上属于半垄断状态, 价格和利润高出社会平均劳动很多, 并且备件的可拆分性差, 存在局部损坏可能要整件更换的现象。而小型设备的配件同质性强, 市场供应相对丰富, 价格和利润接近社会平均劳动, 并且可拆分性强。另外, 修理费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露天煤业设备的使用年限远远长于外包剥离队伍的设备, 露天煤业的大型运输设备最少要使用10年, 而外包剥离队伍的运输设备大多使用3年就卖掉更新, 最多也就服役5年。这样, 露天煤业的大型设备超过3年后基本上就要投入大量的维修成本, 并且由于大型设备的技术含量较高, 使得修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也较高。露天煤业有的设备超期服役, 在折旧上虽节约了成本, 但可能维修成本过高, 有可能接近新设备折旧加维修成本之和。如果把维修成本和折旧两者合在一起再相互比较使这个问题更明清楚了。

三折旧费基本一致

露天煤业每立米成本的折旧费如果不考虑超期服役设备应该在1元左右。外包队伍的设备按平均4年更换一次计算, 每立方米的折旧费也在1元左右 (一般情况下, 一台镐150万元左右, 配5台车, 平均每台车25万元左右, 年工作量75万立方米左右, [150+5*25]/4/75=0.92元/立, 再加上一部分附属设备) 。

从上面明显可以看出, 外包队伍的设备平均四年就更新一次, 而我们的设备10年更新一次, 这种情况下两种方式的折旧费基本相同, 而修理费相差很大, 从这里也就可以推论出这是修理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人工成本较高

差别最大的是在人工成本, 他们的人工成本最多最多不会超过0.5元/立, 与我们每立相差1元以上。在人工成本相差近1元当中而修理环节的人工成本占70%左右, 操作过程的人工成本相差30%左右。相差的主要原因是外包剥离队伍工资水平低, 劳动时间长 (一般每天12小时) , 辅助人员少。

按着原理, 设备型号越大, 一个作业循环单人产量越大, 人工成本越小, 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之所以愿意使用大型设备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发达国家人工成本是比较昂贵的。而在我们国家的初级阶段, 人工成本较低是很正常,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用工市场化和规范化, 人工成本的差距逐渐缩小至拉平。

通过对当年两种采剥方式成本差异分析比较以后, 我们从当前不难看出外包方式更利于成本降低, 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但我们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平均劳动逐渐发挥作用, 人工成本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发展大型设备是发展趋势。因此, 对现有的大型设备采剥方式要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优势, 为以后条件成熟时采取大型设备采剥做借鉴。对当前新建或即将投产的煤矿先采取外包剥离的方式较好, 可以降低成本, 节约资金。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 象设备的维修成本等很多方面仍分析的不透, 两种方式的选择还要从能否满足生产规模和效率以及采矿工作面的多少和大小等方面综合考虑, 个人只是从成本角度分析。对采矿、机电知识不了解, 有很多偏颇之处, 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露天煤业的采剥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自干和外包两种 (在理论称为橄榄型和哑铃型) , 这两种采剥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究竟选择哪种更好?必须对露天煤业当前两种模式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 找出两者在效率、成本、未来发展趋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究竟在什么地方, 再结合企业和环境特点加以判断。不能认清差异的真正所在, 就不会有强烈的改进意识, 更不清楚改进的重点。本人仅从成本角度对两种生产采剥方式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供参考。

露天煤业 篇5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部, 研究区的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义马组, 2-3煤层, 全区可采, 煤层厚度较稳定, 煤层稳定程度类型为较稳定型。研究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两翼不对称的向东收敛仰起的向斜———渑池向斜, 断层不发育。勘探工程和采矿工程揭露的断层共计5条, 其中正断层4条, 逆断层1条。区内无岩浆岩, 本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构造。

1 滑坡历史及滑坡原因

研究区自1962年6月开始剥土至今, 发生多次滑坡, 研究区边坡滑坡位置如图1所示, 滑坡及原因分述如表1所示。

2 采场滑坡的形式

(1) 软弱岩层滑动:采掘工程接近软弱或强度低岩层时, 岩体沿软弱岩层滑动, 切断岩层, 较常见的软弱岩层为2-3煤及其下部炭质泥岩等[1]。

(2) 黄土层、卵石层等滑动:采掘工程切断采场上部土层与其下部卵石、砾石层的接触面, 砾岩层与其下部泥岩层等接触面, 或当岩体滑动使采场上部土层、砾石、砾岩层下部失去支撑后, 引起土层、砾岩层沿其下的泥岩接触面发生滑动。大气降水或卵石层渗水浸润接触面, 黄土层、卵石层等滑动倒塌, 散落于煤层底板[2]。

3 采场发生滑坡的原因

内在因素:软弱层、低强度岩层的存在;构造因素:断层、节理、裂隙的发育, 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 是影响矿坑边坡稳定的不利因素, 如采场南帮东区的煤层发生强烈的揉皱, 破碎, 同时, 岩层倾角大也是发生滑坡的重要因素;水因素:雨水、地下水浸润软弱层、接触面, 岩层抗剪强度明显降低, 老窑、采空区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 增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 容易引发边坡滑动[3];外部因素:采掘工程接近或切断软弱层, 打破了岩体的原有平衡, 是诱发滑坡的动力因素。

4 影响采场最终边坡稳定的因素

4.1 岩土类型

上三叠统谭庄组泥岩和砂岩层分布范围有限, 仅分布在采场北帮及东端上部, 对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 中侏罗统义马组。 (1) 底砾岩层:成分复杂、岩性变化大, 泥质胶结, 易风化。其在采场东区埋藏较浅, 局部地段与2-3煤层直接接触, 开采作业时容易产生滑动。 (2) 煤矸互叠层:由泥岩、炭质泥岩和薄煤层组成, 炭质泥岩的RQD值23%~49%、岩体完整性差、岩石质量劣~极劣。 (3) 煤层:煤中夹矸多集中于中、下部, 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 被水浸润后, 可泥化, 呈塑性, 易形成滑动面。 (4) 泥岩层:分布于采场23地质剖面线以西, 薄层状层理发育, 易风化成片状或小块, 岩体强度较低, 完整性差, 易形成切层、顺层滑面。由于该层位于南帮上部, 局部影响最终边坡的稳定性。

(2) 第三系。砾岩层不整合于中侏罗统之上, 钙质或泥质胶结, 裂隙发育。在采场西北帮、东北帮及西南帮局部出露, 局部可形成滑面。

(3) 第四系。下部为卵石、砾石, 上部为黄土, 地下水在采场北帮上部局部地段渗出, 地下水浸润与其相接触的滑面使其不断向采场坍塌、滑动;采场北帮第四系局部为灰白, 灰褐色薄层泥岩, 具塑性, 此层可成为下滑面。

4.2 构造

褶曲、断层、节理以及岩层产状变化, 破坏岩体完整性, 降低岩层整体强度, 减小抗剪强度;断层、节理面也可成为滑动面和地下水的渗流通道, 对边坡的稳定极其不利。 (1) 地层倾角:研究区构造形态为向斜构造, 向西倾伏, 东区岩层倾角大, 边坡稳定性较差;中、西区岩层倾角小, 边坡稳定性较好。 (2) 断层:Fc16和F8为高角度正断层, 倾向西, 构成采场东、西端边界。Fc16断层虽与东端帮同倾向, 但东端帮不高, 对东端帮的稳定性影响不大;F8断层与西端帮反倾向, 对西端帮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3) 节理:特别需说明的是南帮东区煤层内节理局部异常密集, 煤层被揉皱、粉碎、呈鳞片状, 其强度大为降低。

4.3 岩体结构面

(1) 软弱夹层。根据探井T88-1~T88-3揭露, 煤矸互叠层中有1~3层塑性软泥或泥岩薄层, 被水浸润或有渗水后, 强度甚低, 构成滑动面, 软弱层的深度和厚度如表2所示。

(2) 第三、四系。黄土层与卵石、砾岩与其下部泥岩等接触面, 北帮边坡的许多滑动正是沿这种结构面发生的。

4.4 岩体结构

层状或薄层状结构岩体易产生顺层滑坡,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体结构类型分类标准, 2-3煤层以上砂岩属层状结构, 分层甚密;采场西区黑色泥岩和煤矸互叠层呈薄层状结构。

4.5 水

地下水浸润了岩体结构面, 使其抗剪强度急剧减小, 降低了边坡稳定性, 引起采场边坡失稳。

4.6 开采因素

采掘工程切断或接近煤矸互叠层, 第三、四系与其下部岩层联系, 使边坡下部岩层失去支撑, 引起滑坡;采掘作业使煤矸互叠层及其上部地层裂隙和破碎程度增加, 产生卸荷裂隙, 引起水的下渗, 从而降低了煤矸互叠层的强度;爆破产生了裂隙, 影响边坡岩体的完整性, 加速地表水渗漏、岩体风化等;老窑, 采空区及小煤窑都会引起边坡岩体局部破碎、塌陷, 破坏岩体的完整性, 增加边坡内的积水、渗水, 降低岩体强度, 不利边坡稳定。

4.7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内排土场基底软弱层土大多数为弱~中等膨胀土, 含伊利石、蒙脱石或伊利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 这些粘土矿物具有强烈的亲水、膨胀和塑性;另一方面, 当其干湿交替时, 产生胀缩, 对工程地质产生不良的性质。综上所述, 研究区采场工作帮的地层复杂, 局部地段构造发育, 软弱夹层、结构面发育, 含水性较好, 这些对边坡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 南帮稳定性评价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E11剖面稳定性较差, 应加强支护和加固工程。

5 结论

通过滑坡历史统计、岩性描述、弱层岩样液限、塑限、塑性指数试验等, 认为研究区滑坡具有两种形式, 分别为软弱岩层滑动与黄土层、卵石层等滑动。采场发生滑坡的原因与影响:采场最终边坡稳定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为软弱层、低强度岩层的存在, 构造裂隙发育和含水因素;外在因素为采掘工程接近或切断软弱层, 打破了岩体的原有平衡, 是诱发滑坡的动力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采场工作帮的地层复杂, 局部地段构造发育, 软弱夹层、结构面发育, 含水性较好, 这些对边坡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 南帮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 东南帮剖面稳定性较差, 应加强支护和加固工程。

摘要:通过滑坡历史统计、岩性描述、弱层岩样液限、塑限、塑性指数试验等, 认为研究区滑坡具两种形式, 分别为软弱岩层滑动与黄土层、卵石层等滑动。采场发生滑坡的原因与影响采场最终边坡稳定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为软弱层、低强度岩层的存在、构造裂隙发育和含水因素;外在因素为采掘工程接近或切断软弱层, 打破了岩体的原有平衡, 是诱发滑坡的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场工作帮的地层复杂, 局部地段构造发育, 软弱夹层、结构面发育, 含水性较好, 这些对边坡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南帮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 东南帮剖面稳定性较差, 应加强支护和加固工程。

关键词: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滑坡

参考文献

[1]岳洋.煤矿区开采地质条件分析[J].煤炭技术, 2011, 30 (2) :125-126

[2]姚淑荣, 张腊梅.顺发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与充水因素分析[J].煤炭技术, 2011, 30 (2) :136-137

上一篇:网络恶意营销下一篇: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