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开发

2024-08-22

数据库的开发(精选12篇)

数据库的开发 篇1

1 应用开发现状

从2003年安迪鲁宾等人创建Android公司, 并组建An- droid团队开始 , 到2012年的果冻豆的开发出现 , Android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Android市场”里的软件也软件成几何级数的增长。Android版本的变化, 也带来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软件技术的发展。Android系统开发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碎块化问题, 一方面是系统的碎块化, 从Android 1.5系统至Android 4.3系统同时存在 , Android应用开发时需要兼顾。另 一方面是 设备的碎 块化问题 , Android设备的CPU、内存、屏幕大小、屏幕分辨率、 存储器等各个参数各不相同, 导致Android设备的性能差别巨大, 这个问题也是An- droid应用开发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1.1 数据库链接技术

Android系统属于Google公司的云计算计划的一部分 , 其主要是作为谷歌云计划的云接入终端的操作系统。根据云的设计理论, 接入云的设备不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其主要负责与云的数据交互功能即可, 数据存储和数据计算功能均可以放在云端进行。所以, 由于此特性, Android系统的设计原则应该是具有轻量级的本地数据处理能力, 而较强的远程数据传输能力。Android系统包含了JDBC的库函数, An- droid应用可以使用JDBC的API对远程数据库进行直接访问。其次是使用Socket进行远程通信服务。Android应用也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自带的Socket类与远程服务器的Socket服务端进行通信, 使用方法与运行在Windows系统的Java程序使用Socket通信的方法基本相同。

最常用的数据库连接方法是通过WebService转接的方式进行通信。利用服务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将数据需求发送到WebService中。由WebService与数据库连接, 获取数据之后封装成XML格式或是JSON格式等数据包, 再发送给Android设备请求端。Android系统连接WebService最常用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HTTP协议进行连接, 另一种是通过SOAP协议进行连接。在Android应用的开发过程中 , 各种连接方式均由开发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

1.2 插件式开发技术

在Android平台上, 由于Android系统的特性以及Android系统运行设备的性能特性, Android程序插件式开发并没有Windows系统平台那么方便。Google公司在开发Android系统时, 即为插件式开发设定了众多困难,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机制让插件式开发存在着可能性。如今, Android插件式开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但纵观市面上已有的Android应用, 很多知名应用都使用着插件式开发的形式, 例如腾讯公司的手机QQ、微信、支付宝Android客户端等, 它们的开发者在开发这些应用时都在使用着不同的形式进行插件式开发。

2 数据库链接

数据存储是应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An- droid系统平台对于数据的存储和调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本地数据而言, 可供选择的存储方式有4种, 分别为: 系统配置、 文件存储 、SQLite数据库和 内容提供 器 (Content provider)。前3种主要应用于程序的内部存储。内容提供器机制主要用于不同的Activity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应用程序外部数据的存储问题, 即远程数据库的数据存储问题。

Android客户端在与Web服务器真正实现数据的获取时大概分为3个步骤: 首先是Android客户端和数据库建立连接, 然后客户端设置相关参数构造数据的请求指令, 服务器收到指令后从数据库取出相关数据并制作成JSON数据包发送到Android客户端。最后Android客户端解析出获得的JSON数据包获取所需数。

2.1 数据库链接函数

以网购软件为例, 继续数据库链接的设计。因为作为在线网购系统, 需要和服务器进行大量有效的数据交互, 故数据库链接模块是一个最重要的模块。

由于每一次Android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数据请求都需要做同样的服务器连接, 所以将其封装成一个类方便重复使用。首先是设计这样一个连接服务器端WebService的类, 将该类的名字设置为ConnectWeb, 其部分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该段代码中, 首先定义了服务器的IP地址, 以及相应的WebService的地址。编写内置函数ConnWeb (String url), 它负责完成所有的数据获取工作。在调用该函数时, 用户将请求参数写入参数url中, 该函数根据url中的参数, 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响应之后, 首先收到的反馈数据格式为一系列字节数列, 该程序还负责将其转换为字符串然后向上一层返回该字符串。

2.2 数据库对象获取方法

在数据对象的获取上,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ConnectWeb类负责与服务器端WebService连接并传输数据。需要传入的参数为商品的编号commodityid, 然后将商品编号写入参数url中, 通过调用函数ConnWeb (url) 可以很容易获取到包含该commodityid所代表的商品的所有信息的JSON数据包。

2.3 JSON 数据对象的解析方法

由于JSON类数据中包含的是一个个的键值对, 所以只需要根据相应的键的名字, 即可轻松取出其中的数值。此处同样以解析一个单独商品的详细信息为例。在获取到某单个商品类对象数据后, 对其数据进行解析的代码如下所示:

上述几段代码完整覆盖了Android客户端连接数据库并获取相应数据的整个核心过程。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函数包含数据库连接函数、 命令参数编写函数、发送请求及解析获取数据函数等。通过这种方法, 本应用程序中的绝大多数数据都可以成功获取。

3 插件式开发技术

插件式开发也是一个需求较大的Android开发技术, 特别是功能越多的应用, 越是需要将部分功能制作成插件, 这也正是为什么现在存在插件式开发的程序均为大型IT公司名下的应用程序。

3.1 查找插件方法

在程序开发过程中, 目的是将主程序和插件程序作为一个独立应用的集成, 不管它们由多少个APK构成, 都可以并为一个单独的Dalvik虚拟机来运行, 直观地反映给开发人员就是在Shell下列出进程, 那几个APK同时加载后会以一个进程存在。正是利用这一点, 来设计插件程序的查找方法。而若要实现这一机制, 则需要在主程序和插件程序各自工程目录中的核心配置文件AndroidManifest.xml中设置同样的Shareduserid参数。

在配置文件中相关代码如下:

package = " com.dlz.electronicmall"

android:Shareduserid = " com.dlz.emplugin"

当设置好主程序和插件程序的Shareduserid之后, 就有了主程序能够查找插件程序的前提。正是利用这一点, 在主程序中遍历包名, 找出具有特定Shareduserid的包, 这些包就是可以作为插件使用的包。代码如下:

关键词搜索模块插件以一个单独的APK发布, 而采用了上述的插件扫描的方式, 这样可以在程序中很灵活地知道是否有新的插件。在插件应用的核心配置文件AndroidManifest. xml中需要描述为Action而非Luncher, Category参数需要设置为Default。

3.2 调用插件方法

当主程序和插件程序都安装完毕之后, 运行主程序, 进入插件选择页面之后主程序会使用上一小节所列代码扫描所有可用插件, 并将它们以按钮的形式列出。由于共享一个Uid之后, 不同APK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插件程序中的各种资源均可以在主程序中调用。所以需要考虑到在主程序直接将插件作为View的形式附加到主程序中执行的情况。所以在主程序调用插件应用的代码中需要编写处理此种情况的代码。部分代码如下:

主程序在获取插件程序的包后, 通过调用系统的API可以得到与主程序具有相同的SharedUserId的插件程序的Con- text, 也就是插件应用句柄。获得了句柄之后 , 通过这个Con- text可以得到ClassLoader。可以使用XML文件来描述插件提供的功能。比如在插件应用中有个XML文件是插件APK中的一个资源, XML中描述了这个插件有哪些类, 提供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传入什么参数, 返回什么类型等。程序中使用预设的接口, 每个插件都需要继承这个接口, 并提供这个接口中一个相同的方法, 来获取一个Map集合, 从而获得这个插件的描述, 即可以知道加载的插件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在上面贴出来的代码中, 是循环遍历每个插件, 并把每个插件提供的功能以Button的方式显示给用户, 点击按钮, 就执行了插件的功能, 执行时, 可以是Activity转向, 也可以是在主程序自身的Context句柄中执行, 也就是在自身的窗体中执行。

4 结语

在Android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 除了基于Java开发技术的Android开发基础技术之外, 数据库连接技术和插件式开发技术都是比较重要的扩展性技术。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几乎所有Android应用都需要和远程数据库进行交互。而在未来的云时代, 单机应用将更加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 远程数据库连接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插件式开发技术所能带来的便捷升级和维护, 也是众多应用特别是大型应用所需要的, 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插件式开发过程中, 如果插件的功能较为单一, 且插件对主程序的返回值也较为单一时, 可以采用非独立APK的内嵌式插件方式。插件的功能页面采用本地网页或是远程网页均可以实现。 在未来, 当HTML5技术逐步成熟之后, 此种方案将会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果插件程序与主程序的交互较为广泛或是功能较为复杂, 则需要采用独立APK的插件开发方式。

数据库的开发 篇2

1、负责公司开发平台日常维护、二次开发修改及升级工作;

2、使用后台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工作;

3、采用系统维护方案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4、使用相关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测试并撰写测试报告;

5、为客户提供售前技术咨询讲解答疑并提供专业的软件安装、实施、培训及顾问工作;

6、起草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特定用户的系统使用说明手册。

【任职要求】

1、专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

2、必须熟练掌握SQL Server 或 MY SQL 两者中的其中一种(此点不适者勿扰);

3、了解软件架构体系,熟悉Microsoft SQL等数据库系统的安装、配置和优化设置,熟练操作数据库备份和恢复;

4、能够理解软件设计中的表间关联关系,对常规程序进行的数据库操作有一定认识;

浅谈人事管理数据库的开发 篇3

[关键词]数据库;人事管理;计算机

0.引言

一个数据库是和企业数据有关联的多样使用的一个集合。在数据库里,数据的数据定义和数据关系是从一个程序的程序称述中分离出来的。而一个系统要把数据文件整合到一个数据库里,并且提供不同的视野给不同的使用者。软件、硬件、固体和处理数据库的程序构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人事管理系统的概况及发展

1.1国外的情况

21世纪80年代,随着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仍旧是他们基本的特点。

日本的人事管理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复苏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企业在人事管理中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比较低,企业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日本企业中独到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关于改革这些人事管理模式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

1.2国内的情况

浙江邮电管理局人事管理有关人员曾经这么说过:“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各项管理只能和管理水平的加强刻不容缓。其中,加强对企业人事管理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浙江邮电管理局这个拥有2.5万职工,9300名干部的机构是如何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干部队伍呢?基于当时国内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发展,他们认识到要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要借助计算机这个高效率、准确性强的系统。为什么?随着发展,涌现出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人才的管理,合理配置这些人力资源,尽量避免由于管理上的不完善带来的浪费。随着信息量不断增大,人事信息查询、统计、预测等功能的要求不断增多,手工管理或单个微机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引进先进的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条必经之路。浙江邮管局的决策层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于1993年拨出专款进行计算机人事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反复调研,最终采用了北京金益康新技术公司开发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GPMS,当然随着人事信息系统不断升级换代,他们的人事管理系统也有着相应的快速扩展。

1.3人事管理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可能趋势一:人事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传统的规模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都不再占有往日的有时,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高,为用户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管理部门,尤其是职能管理部门的浓缩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方法。可能趋势二:人事资源职能的分化。人事管理的全部职能可能简单概括为人事资源配置、培训和开发、工资与福利、制度建設。这四大类职能活动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独立的,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分化组合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可能趋势三:人事管理的强化。看上去,这部分内容和前两部分相互矛盾,实际上在某些职能不断弱化和分化的同时,人事管理的另一些职能却在逐步的加强。

2.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

2.1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人事数据库的系统功能可实现对企业人事、工资管理及各类报表的处理等功能。需要考虑的是用户可能多为非计算机人员,所以此系统应该操作简单、界面友好、运行速度较快;此系统为多个用户使用,可移植性要强:由于各个企业的部门、人员、物品等不尽相同,所以此软件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要强,以便修改维护。此数据库可在window 2000/xp,delphi6.0/7,0下开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delphi6.0/7.0版本),有些系统没有经过软件包装工具,所以用户机上应配置数据库引擎,以delphi6为例,用户可安装BDE(BoAand公司数据库引擎)。

2.2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

此项目是可开发的。此软件为一个小规模的单版机数据库应用程序,代码个人编写长度有所不同。通过软件的开发,不仅能更加熟悉软件开发的工程思想,还能开发出一个比较有实用意义的管理系统。个人不同开发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

2.3总体设计方案

首先要有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是由客观世界到具体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转换的过程。其中包括E-R实体一联系图、E-R模型,E-R模型的转换(包括E-R模型到关系模型之间的转换,E-R模型到网状模型之间的转换:物理设计:数据库最终是要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过程,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那么如何对文件组织进行存取?由于人事管理数据库查询和处理频繁,而用户要求的速度快,采用计算式和直接式相结合的组织存取策略,利用BDE(BoAand公司数据库引擎)实现。可多采用工工able组件、工query组件和SQL聚居的数据存取算法进行取或查询。最后选择索引和记录聚集。

接着是数据库设计。此软件为数据库应用型,所以数据类型应严格按照事务处理的数据要求格式处理。假设要求建立一个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在这个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中,需要调查业务现状包括经营方针策略、企业组织结构、经营内容、约束条件、各种业务的过程和信息源流包括各类人员、工资信息、各类票据的产生、修改、查询、更新等,及外部要求包括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查询响应时间,输入方式的要求,输出报表的要求,各种数据的精度要求,吞吐两的要求及扩展要求。此数据库能处理的数据应包括人事处理模块、工资处理模块、及用户处理模块中的内容,可对其中所有模块进行功能划分,此概念设计为局部视图设计。

还有,编写总体设计书,根据总体设计书中编写的详细设计文档应能详细的描述系统的实现方式,包括每个具体函数的实现方式、整体结构的实现方式、并且也能直接指导后期的编码工作。包括类的详细设计。编写各类数据组件的属性配置表(包括类名、父类、类功能说明、类属性定义等等)。

接着,进行编码设计。可使用你所熟悉的语言来编写代码以及各个窗口界面。界面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部门。当然随着众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如何使自己的软件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性能稳定,方便使用,界面设计应该简单大方,有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之一。

最后需要系统测试和实施。尽可能的找出软件的不足,提高软件的质量。软件应是有效的,并确保此软件是可维护软件。

3.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开发的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人事管理越来越重要。这项数据库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健全,在国内这方面的发展也在发展,但实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人事管理系统的任务就是在窗口操作系统下,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登陆,通过运行程序,得以对企业和数据库实行管理权限。开发更好的人事管理系统,能为企业的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慨论(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2]冯飞,姜玲玲,数据库原理(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刘云生,卢炎生,数据库系统慨论(第二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4]王珊,陈红,数据库原理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基于MATLAB的数据库开发 篇4

MATLAB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被称为“草稿纸式的科学计算语言”。它具有强大的符号、数值计算、矩阵运算及图形显示功能。在MATLAB实际应用中, 除了工程设计外, 用户经常需要实现在MATLAB环境下自主开发数据库的功能, 完成MATLAB与数据库的通信, 从而充分发挥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鉴于此, 本文将介绍开发设计MATLAB数据库的3种方法。

1 基于外部数据源的MATLAB数据库开发

ODBC (开放式数据库连接) 是对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的统一数据库应用接口 (API) , 由3部分组成:API、驱动程序管理器和驱动程序。ODBC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接口, 从而使编程人员不必关心底层的DBMS, 简化了不同DBMS的数据交换。MATLAB与数据库的接实现的依据就是数据源链桥 (ODBC—JDBC) , 如图1。

1.1 数据库的配置

在建好的外部数据源的情况下, 首先需要完成数据库的配置, 即在系统中配置数据库驱动, 为MATLAB访问外部数据源提供接口。这里以MS Access数据库为例, 介绍基于外部数据源的MATLAB数据库开发步骤。

现已有某数据库CurveDataDB.mdb文件。该数据库由两个数据表组成: SRPResult表, 该表中有well_name、pr_min_f等40个字段, 21118条记录;Cord表, 有well_name、Maxload等47个字段, 50条记录。数据库配置的基本步骤为:①通过windows中的控制面板进入“管理工具”, 选择管理工具中“数据源 (ODBC) ”双击, 进入“ODBC数据源管理器”。ODBC数据源存储了如何与指定的数据提供程序连接的信息;②在“用户DNS”面板中列出了系统中MS Access Database、Excel、Files、DBASE Files等用户数据源;③点击“添加”按钮, 创建新的数据库, 并为数据源选择相应的驱动程序, 本例中选择Driver Do Microsoft Acess (*.mdb) , 点击“完成”进入相应数据库的安装对话框, 并将相应的数据库件作为数据源, 本例中选择的是CurveDataDB.mdb。

配置成功后将在“ODBC数据源管理器”中显示相应的数据库, 如图2所示。

1.2 MATLAB环境下数据库连接

完成数据库驱动配置后, 要在MATLAB中进行数据库的程序连接, 用到的函数及方法如下。

超时设置:设置或获取建立数据库连接的超时时间, 即MATLAB通过ODBC-JDBC驱动建立数据库连接所允许的最大时间, 函数为

logintimeout (Time, Driver)

调用方法:

t=logintimeout (Time, Driver) ;

其中参数Time和Driver为可选, 前者为时间参数, 后者为JDBC驱动器。当不设置参数时, 函数返回当前超时时间;若返回值为0, 表示还没有设置;若没有连接成功, MATLAB则将立即停止重试。

数据库连接:建立MATLAB的JDBC-ODBC连接, 函数为

database (Instance, UerName, Password, Driver, DatabaseURL)

调用方法为

conn=database (Instance, UerName, Password, Driver, DatabaseURL) ;

其中数据库名称Instance为必选参数, UserName、Password是用户名和密码, 若不需要可用空字符来代替, 数据库驱动参数Driver和数据库统一资源定位参数DatabaseURL为可选参数。

连接测试:获取数据库连接的状态信息, 函数为ping (conn) ;其中conn为数据库连接时连接的数据库。

已经建立的CurveDataDB数据库的数据连接程序为

其中AutoCommitTransactions的状态为True, 表明连接成功。

1.3 数据库查询

由于MATLAB数据库支持SQL语句查询, 所以可以满足用户的查询需要。命令分别为:exec、fetch命令和“.”运算操作符。exec命令执行一个有效的SQL查询并打开一个游标;fetch命令把conn连接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到单元数组中;“.”运算操作符用于提取数据库中的数据。

查询本例数据库CurveDataDB中SRPResul表中的pr_min_f字段, 程序代码为

Sqlquery=’select pr_min_f from SRPResult’

curs = exec (conn, sqlquery) ;

Curs=fetch (curs) ;

Data=Curs.data;%返回满足要求的查询记录集。

1.4 数据库记录操作

在数据库中添加新纪录, 即把一个MATLAB单元数组的值输出到外部数据库的新纪录中:

Insert (Conn, Tablename, Filedname, data) ;

其中Conn为已存在的数据库连接, Tablename为要操作的数据表名称, data为单元数组。

更改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一般用update命令, 用MATLAB中的单元数组值替代外部数据库中的记录, 方法为update (Conn, Tablename, Fildnames, data, WhereClause) ;

其中WhereClause为SQL语句, 制定要更新的记录。

2 基于database工具箱的VQB访问

MATLAB本身自带的基于database工具箱的可视化数据库访问功能, 可以方便开发者的访问。在MATLAB命令窗口中键入“querybuilder”命令, 进入Visual Query Builder (简称VQB) 界面。

VQB主要适用于已搭建好ODBC-JDBC数据引擎的数据库对象。启动VQB之后, 通过数据源管理器配置的数据库就自动添加到Data Source中, 这样就为数据库开发者省去了前期的数据库连接工作, 且数据表和字段名也能自动显示在界面中, 本文以CurveDataDB数据库为例, 其查询界面如图3所示。

Display功能是VQB的另一个亮点, Display除了能自动完成数据直接显示外, 还提供了plot, stem, stairs, surf等多达38种的图形、图表显示, 以及html超文本的报表显示等多种功能, 为数据分析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强大支持, 如图4所示。

VQB在MATLAB6.5后的版本都支持中文的字段名及中文记录, 它第一次将数据库开发功能集成为可视化的界面, 为用户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数据库访问坏境, VQB的的主要优势集中在查询和显示功能方面, 在数据表的编辑、记录的增删修改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待扩展。

3 基于结构数组的MATLAB数据库开发

结构数组 (struct) 是一种可将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组合在一起的MATLAB数据类型, 它可以动态扩充数据和字段, 数据类型非常灵活, 可以是单个数据元素, 也可以是向量、数组、矩阵甚至还可以嵌套结构数组, 而且不同字段之间的数据类型也不需要相同, 这些都为用结构数组创建数据库提供了可能。

结构数组以指针操作符“.”来连接变量和字段名, 在结构数组中可以直接添加或删除记录和字段, 方法为

Database.fieldname=record;

Database=rmfield (Database, ’fieldname’) ;

其中fieldname为添加的新字段名, record为该字段下的一条记录。有两个命令能够从数组中获得数据, 分别为setfield和getfield函数命令。

例如, 要建立一个销售业绩数据库, 可编写如下代码:

DB.sale.code=[1:9];

DB.sale.in=[100, 270, 590, 58, 121, 99, 12, 498, 79];

DB.sale.out=[37, 58, 480, 28, 40, 35, 2, 186, 29];

DB.sale.price=[10.5, 2.3, 19.5, 25.5, 40.8, 128.0, 1.2, 6.6, 5.5];

DB.sheet.code=DB.sale.code;

DB.sheet.city={‘北京’, ‘太原’, ‘成都’, ‘西安’, ‘广州’, ‘上海’, ‘无锡’, ‘武汉’, ‘桂林’};

此时便建立了一个名为DB的数据库, 它有sale和sheet两张表, sale表中有code、in、out、price 4个字段, sheet表中有code、city两个字段。

结构数组数据库的本质就是一个结构数组, 因此对其进行数据查询和记录操作十分方便, 一般利用MATLAB的通用指令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结构数组数据库中引用数据就像引用变量一样便捷。例如, 要计算DB数据库中商品销售总金额, 并根据进货和销售量做销售业绩图和销售百分比图, 相应代码如下:

DB.cout.sale=DB1.sale.price.*DB1.sale.out;

Y1=DB.sale.in;

Y2=DB.sale.out;

X=DB.sale.code;

subplot (1, 2, 1) ;bar (X, Y1, 'w') ;

hold on;

bar (X, Y2, 'y') ;

xlabel (‘商品代码’) ;ylabel ('商品数量') ;title ('¨销售业绩图’) ;

subplot (1, 2, 2) ;stem (Y2./Y1, 'b') ;

xlabel ('’商品代码') ;ylabel (销售百分比') ;title ('Ï销售百分比图 ') ;

运行结果如图5所示。

运用MATLAB结构数组设计数据库具有运行速度快、数据类型灵活、构造简单、引用便捷等优点, 并且无需引擎接口编程, 这使得数据库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是, 它也具有不足, 首先, 对于MATLAB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其次, 该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和字段名均不能使用中文。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3种开发MATLAB数据库的3种方法, 外部数据源数据库编程开发, 在已拥有外部数据库的情况下, 用户可以实现在MATLAB中直接与此数据库通信, 从而实现在MATLAB环境下, 对外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充分发挥MATLAB的数据处理功能;database工具箱VQB数据库开发, 为数据分析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强大支持;结构数组数据库编程开发方法, 使得引用数据就像引用变量一样便捷。可见, 基于MATLAB数据库的开发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在应用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开发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杰.MATLAB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何强.MATLAB扩展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楼顺天.MATLAB程序设计语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4]周燕, 雷小平.MATLAB在统计与工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的具体职责 篇5

1.参与项目需求分析, 研究项目技术细节,进行系统框架和核心模块的详细设计;编写相应的技术文档;

2. 根据公司要求规范,编写相应的技术文档;编制项目文档、记录质量测试结果

3. 完成项目初始至终结的全部技术跟踪协调工作

4. 根据开发进度和任务分解完成软件编码工作,配合测试工程师进行软件测试工作;

5. 参与客户沟通、项目需求调研分析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6. 进行用户现场软件的部署和实施

7. 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要求:

1.计算机相关专业,数学专业优先,本科以上学历;

2.熟悉Oracle、Sqlserver等数据库及SQL语言;

3.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及沟通协调能力;

数据库的开发 篇6

关键词:综合案例系统 数据库设计 覆盖关键知识点 提高学习兴趣

一、前言

在现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材中,很多教材的综合案例是围绕学生选课管理或者图书管理来设计并实现的。这些案例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案例没有覆盖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事务和游标的使用,导致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使用感到茫然;虽然学生对综合案例中数据库数据中的数据容易理解,但普遍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系统开发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形式单一。因此,我们基于Visual C# 2010和SQL Server 2008设计并开发一个C/S结构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较好地弥补了上述综合案例系统的缺陷。

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好的综合案例系统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反映的业务知识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既不能太简单,否则可能不能完全体现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也不能太复杂,太复杂可能会使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这也是我们并没有采用一个完整的或者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该课程综合案例的原因。我们把传统的综合案例系统中的学生选课数据库进行完善,共包含八张表,如把我国计算机领域中的院士和一些其他杰出专家信息保存在学生表中,把国际上获得ACM图灵奖的专家的信息保存到教师表中。其他表还有专业信息表、课程信息表、成绩信息表、用户表、角色表、教授课程表。通过这样的数据库设计,既满足了综合案例系统应该尽量覆盖教材中绝大多数关键知识点的要求,又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综合案例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计算机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了解计算机学科各个专业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案例系统覆盖了教材中绝大部分的关键知识点,包括E-R图设计,范式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表的各种操作,支持比较复杂的查询如多重嵌套相关子查询,支持文本和变长二进制数据类型等较为复杂的数据类型,支持游标、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系统函数和自定义函数、事务,以及备份与恢复等特征。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案例系统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Visual C# 2010和SQL Server 2008开发平台进行综合案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类似的功能。综合案例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1和图2所示。图1和图2的界面类似,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程方式,图1是通过在Visual C# 2010集成开发环境中设置控件属性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图2则是采用直接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编程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应用开发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今后的工作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开发学习环境。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继续丰富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对该系统进行扩展以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同时着手进行基于ASP.NET 2010和SQL Server 2008的B/S结构程序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郑阿奇.SQL Server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杜金莲.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1(7).

[3]周书仁.数据库原理与信息系统案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9).

[4]于志敏,陈明霞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团队(ZLGC2011JXTD04)”。

数据库的开发 篇7

关键词:数据库开发,Delphi技术,软件编程

1数据库开发

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3个部分: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数据库[1]。 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库信息的程序进行组织和管理; 数据库应用程序则提供了获取、 显示和更新DBMS存储数据的功能; 数据库则是按照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

DBMS是用于描述、 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统, 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部分。 它以操作系统为基础, 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其主要功能包括描述数据库、 管理数据库、 维护数据库和数据通信。 在DBMS中, 关系型数据库的应用最为广泛, 一个关系数据库包括若干个表。 DBMS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而数据库应用程序正式与DBMS进行通信, 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访问, 它是DBMS实现对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的唯一途径。 近年来出多种面向用户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利用这些工具可以使DBMS的过程更加简化, 而不需要进行专门的编程, Delphi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2组件功能

Delphi是由Inprise公司所开发的一种可视化编程环境, 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编辑器以及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 可以同时应用于多种数据库结构的开发。 Delphi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提供了管理、 存储以及维护信息的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数据库信息进行管理。 Delphi自带40多个预先建立的数据库组建, 包含了集成的代码编辑器、 Database Formwizard、 加速可浏览的数据库表单、 Data Module Designer以及用于多个表单之间的数据共享。 组建面板的Data Access向用户提供了连接数据源的组件, Data Controls中的数据可视化组建则用于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或者将数据发送到数据库。 ADO页的组件利用Active X技术通过OLE DB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访问。

2.1数据访问组件

数据访问控件在Delphi组件面板的Data Acess选项卡上面, 可以通过TTable、 TQuery以及TStoredproc 3个空间对数据库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表中的字段进行访问。 学习者在对它们进行操作时, 可以将这些控件看作虚拟的数据库, 即操作过程就是对数据库的操作。

2.2数据库的字段对象

TTable及TQuery控件中包含一个类型为TField的属性Fie lds, 该属性是TField类型的对象列表[2]。 字段对象TField对记录字段可能出现的每一种数据类型都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TFiled类型。 通过将Fields Editor在应用程序中进行使用, 可以为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创建对应的静态TField对象。 字段对象的生成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 其中动态生成主要由应用程序实现, 而静态生成则是由字段编辑器Fields Editor创建, 字段对象虽然在设计和运行的过程中均是不可见的, 但是它们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属性、 方法和事件, 因此, 在应用程序中可以访问和控制字段对象。

2.3数据浏览控件

数据浏览空间的控件, 主要功能是对用户界面进行数据访问,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浏览、 编辑、 插入及删除等多项操作。 数据库浏览控件为开发Delphi数据库应用程序提供了可视化界面, 应用程序无论是对本地数据库中的数据还是远程数据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访问, 都采用相同的用户界面。 Delphi中常用的数据库浏览控件主要包括TDBGrid控件和TDBNavigato控件。 其中, TDBGrid控件主要用于在控件中对整个表或者整个数据集进行显示和编辑, 通过网格的形式将数据库中的字段信息显示出来; TDBNavigator控件则提供了一组用于数据库表中的导航按钮, 编辑修改、 插入、 删除记录以及刷新数据的显示。 除了上述主要控件外, 还包括DBtext、 DBMemo以及DBList Box等用于显示数据库字段信息的控件。

2.4各控件之间的联系

基于Delphi数据库程序设计最关键的组件是与数据库进行连接的TTable控件[3], 该控件的主要功能是连接数据库文件中的表。 通过应用该控件的相关方法、 属性以及事件执行新增、 编辑、 删除等多种数据操作, 可以直接进行连接。 当连接控件将数据库文件中的表连接起来后, 表的内容无法连接控件并直接交付给数据库浏览控件进行显示, 必须通过Data- Soruce组件对数据库表中的内容进行解析, 然后将解析得到的结果交付给数据库浏览控件进行显示。

3开发步骤

3.1设计方案

Delphi数据库的设计方案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分析, 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主要是结合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确定程序的主要功能, 其次, 确定一些通用的功能和辅助功能, 最后建立数据结构。 在确定具体的设计方案之后, 根据数据库对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设计, 选择对应的数据库类型和数据表, 包括每个数据表的长度、 字段以及索引等。

3.2数据库流程

根据制定的设计方案, 编写程序设计流程。 为了对后期程序的设计提供指导, 最好详细编写每个功能模块的基本流程。 虽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可能需要对程序进行多次改动, 但是基本流程的设计可以保证程序设计的主线不会出现太大偏差, 因此, 程序的改动幅度也相对较小。

3.3准备编程资源

结合功能设计, 列出需要的功能模块, 分层次、 分结构地对可能需要编程的资源进行分析, 并将这些资源储备好, 方便后期开发的使用。

3.4程序整体界面

结合程序实际设计需求, 可以对登录界面和主界面进行初步设计, 将整体界面框架设计好, 并将主要的菜单、 状态栏、 工具栏等界面插件设计好, 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3.5详细系统分析及解决方案

在编程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编程设计, 最好结合实际功能需求以及程序流程对整个程序的框架进行分析,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 技能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比如, 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查询, 可能通过一条SQL语句无法获取查询结果, 此时就需要分析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是否需要采用临时数据表来实现, 如果需要使用临时数据表, 那么如何将数据导出到临时数据表中, 这样的SQL语句如果还不会, 那么就即是通过资料查找等方式来解决, 最好找一个临时的数据库对代码进行验证, 确定能否解决该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 则将代码保存作为备用资料。

4结语

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模式探究 篇8

1数据库的开发流程

数据库作为存储数据的容器, 对于系统信息数据的存储与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 出现了很多的数据库开发流程, 大部分都是从数据库的设计标准和系统主要阶段进行探索, 然而要考虑整个开发过程中, 需要从用户的角色来进行考虑, 强调数据库开发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多数情况下, 数据库不能良好的运行是由于技术开发人员不能准确的估计某个角色和职责的重要性, 所以在对系统实现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用户所具有的职责进行分步骤分析, 这样表明了一个完善的系统真正实现的复杂性。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如图1所示的角色主导的数据库开发流程图, 在这里, 并不是每个角色都参与整个数据库开发流程, 在开发过程总要考虑不同角色对于开发各阶段的角色职责是否被满足。

2 C/S模式的应用局限性

传统的C/S开发模式是两层的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 用户根据自身需求直接向服务器提出对数据操作的请求, 数据库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判断处理任务, 并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客户。在这里, 将表示层和功能层都放置在了客户端中, 容易出现负荷太重的情况, 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变差甚至瘫痪, 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C/S三层开发模式, 使业务处理逻辑和显示逻辑分别放在不同的层次端, 这样事务处理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能够在企业内部对信息进行快速的通信与处理, 但由于C/S开发模式的分布功能弱, 只适用于中小规模、用户少的企业, 具有局限性。

3 B/S模式的应用局限性

B/S模式是通过Web技术来实现的, 通常所说的B/S模式都是三层结构, 分别为数据库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客户端显示层, 用户通过浏览器, 与业务逻辑层进行信息交互, 在业务逻辑层中将用户请求的任务转化成数据库语言, 并实现与数据库服务层的交互动作, 并将结果以HTML代码的形式反馈到客户显示层, B/S模式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B/S模式具有分布性强, 用户操作简单、共享性强等特点,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使B/S开发模式具有安全性低、传输速度慢、对于服务器要求过高等缺点, 此外, B/S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构造困难, 开发过程具有局限性。

4 C/S和B/S混合模式的应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C/S和B/S这两种单一的模式都各自有自己的应用范围, 这两种模式不能被相互取代, 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不能完全满足整个企业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 为了全面的考虑企业数据的流向, 保证数据库的良好性能与安全, 要将信息系统对于数据库操作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研究, 在此背景下, 笔者提出了一种将C/S和B/S想混合的模式开发模式, 能够从企业的各个层次的用户角度出发, 解决单一模式带来的不足问题, 真正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本文提出的C/S和B/S混合模式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C/S和B/S混合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4.1数据传输效率高

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会在数据库中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系统的服务器运行中产生的保持信息、客户端用户产生的访问或者上传的信息, 与系统相关联的设备信息, 对于这些数据的管理和存储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系统的实时性, 要求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的速率高, 采用C/S和B/S混合结构, 能够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直接通信, 不需要通过中间的网络服务器, 控制了数据的响应时间, 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这样使系统的数据库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广泛。

4.2系统的完善性、可扩展性强

采用C/S和B/S的混合模式, 使用户不仅通过在本地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查询、浏览, 还能够在远端来实现数据的交互, 使系统的完善性增强。于此同时, C/S和B/S的混合模式对于复杂的业务、大量的数据报表、数据打印具有良好的支持性, 为不同的应用场合提供良好的数据库开发模式。

4.3利于各个功能模块的集成

采用C/S和B/S混合开发模式, 能够将系统在不同运行环境下的产品进行整合, 实现不同子功能模块的信息共享, 也为数据库对于数据的集中管理提供了方便, 既能够保证各个功能模块实现良好的交互, 又能使复杂的功能和简单的功能统一实现。

4.4系统的维护成本低

C/S和B/S混合模式适用于企业的不同环境, 系统形成后, 对于前端的功能修改还是对于数据库内容的增、删、改、查都起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 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维护。

5总结

本文通过对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提出了C/S和B/S混合开发模式, 该模式能够为企业的业务进行全方位的实现, 提升了企业的商业竞争力, 所以, 本文研究的数据库开发和应用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当今社会企业竞争越来越激励的大环境下, 企业需要打造一个业务流程完整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数据库的C/S和B/S单一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业务需求。本文针对这种状况, 通过分析数据库在开发全过程中根据角色所需要实现的工作, 表明了一个全面系统实现的复杂性。又通过研究C/S和B/S单一模式的应用局限性, 提出了C/S和B/S混合模型, 它能够结合C/S和B/S的优点, 避免了它们自身的缺点, 使数据库更好的被应用。

关键词:数据库,C/S,B/S,模式

参考文献

[1]项宗新.C/S与B/S模式下分布式多层测控系统的实现[J].电子工程师, 2004, 30 (5) :68-70.

[2]陈欣.MIS系统开发中C/S与B/S模式结合的探讨[J].西北电力技术, 2005 (3) :33-35.

[3]王献辉.应用VS.NET开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Web系统软件[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03, 27 (1) :41-44.

[4]罗英, 张铭.三层数据库开发模式[J].科技信息, 2009 (08) :256-257.

数据库开发的瀑布模型设计过程 篇9

关键词:软件工程,开发模式,瀑布模型,CMM

在最初的程序设计阶段,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编写程序,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人用十几条指令,有人可能要用50条指令完成,由于编写程序是注重技巧,导致程序难写、难懂,更难以维护。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已开始注意软件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并用框架结构—软件开发模型来反映软件生存期的各项活动,而且随着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人们一直寻找新的开发方法,使软件的开发技术不断在提高。瀑布模型在对软件开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本文将把并行和迭代机制引入到瀑布模型中,并运用CMM模式对瀑布模型进行扩展,将会弥补瀑布模型的缺点,并将瀑布模型应用到数据库开发的设计过程中。

1 软件工程学的瀑布模型

1.1 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及其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存期划分为计划、开发和运行3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设计、编程序、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各项工程活动[1]。

在这类模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顺序展开,如奔流不息自上而下的流水,从上面一阶落到下面一阶。在整个瀑布模型中贯穿有以下几个观点:

1)各阶段具有顺序性,一个阶段的开始是以上一个阶段工作作为基础的。图1显示了阶段间的顺序和依赖关系。

2)在整个模型中贯穿的是一种推迟现实的观点。瀑布模型在编码之前安排了分析和设计阶段,这两个阶段只考虑目标系统的逻辑型,不涉及软件的物理现实,其好处在于抛开具体实现的限制可以找到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严格质量管理的观点。

1.2 软件工程学的瀑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1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用户要计算机做什么”[2]。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搞清楚了要干什么,才能够进一步去做,否则可能做无用功。一般由系统分析人员通过对用户和有关部分的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根据对问题的理解,首先提出系统的目标和方案,然后和用户反复交流,对含糊不清和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修改,最后得到一份双方都认可的问题定义文档资料。

1.2.2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前一步提出的问题寻求一种或几种技术上可行、且在经济上能够提高效益的解决方案,即上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否可解。因此,这一阶段系统分析人员要做一次简化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高层次的、较抽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报告的结尾要提出选择方案的建议或提出终止项目的建议[3]。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包括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用数据流程图表示),并且要准确地、具体地确定工程规模和目标,然后须估计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1.2.3 总体设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软件的总体结构,即“概括地说如何解决问题”。总体设计主要有两步工作:一是确定系统的方案,一般从数据流程图可以导出几种系统解决方案,对每一种方案估计它的成本和效益,在充分权衡各种方案利弊的基础上,推荐一个较好的系统给用户,用户认可后着手下一步工作。二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一般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确定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模块间的关系,通常用层次图或软件结构图描述。

1.2.4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是针对单个模块的设计,根据总体设计说明书给出各模块内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描述。即“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4]。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合在一起称为系统设计,是软件开发的主要阶段,工作量大约有25%~40%。

1.2.5 编码

按照选定的语言,把模块的过程性描述翻译成源程序,与需求分析和设计相比,编码相对容易得多,一般由程序员可完成,工作量大约是15%~20%。

直到这一阶段,才产生能够在机器上运行的程序,前面各个阶段产生的都是文档资料。

1.2.6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时开发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层次又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依据模块设计说明书,对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和性能测试。这一部分有时候在编码阶段和调试一起进行,但是对重要的模块要单独测试。

1.2.7 软件运行/维护

软件开发结束后,软件即可交付使用,软件的使用通常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整个使用期间,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修改软件,这就是软件维护。引起软件修改的原因主要有3种:一是软件运行中发现了软件开发中隐藏的错误而修改软件;二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修改软件;三是为了修改或扩充原有软件的功能而修改软件。

从认识论角度看,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循环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但瀑布模型中划分的几个阶段,没有反映出这种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软件开发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开发活动,需要相互合作完成,但瀑布模型没有体现这一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瀑布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优点很多,但是单纯依靠瀑布模式还难以开发出优秀的软件,还需要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充分发挥瀑布模式的优势。

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循环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做两次,第一次只是试验开发,其目标只是在于探索可行性,弄清软件需求;第二次则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满意的软件产品。所以出现了瀑布模型的演化模式。

2 数据库开发过程的瀑布模式

2.1 项目建模

1)分析当前的数据处理;

2)分析总的业务功能和它们的数据需求;

3)证明能够支撑业务的新数据和数据库的需求。

2.2 概念数据建模

1)为信息系统确定数据库的需求范围;

2)为数据库支持的业务功能分析全部数据需求;

3)开发包括实体和联系的初步的概念数据模型;

4)比较初步的概念数据模型和企业数据模型;

5)建立包括所有的实体、联系、属性和业务规则的详细的概念数据模型;

6)使数据概念模型与信息系统的其它模型一致;

7)用全部数据库规格说明填充信息库。

2.3 逻辑数据库设计

1)详细分析需要数据库支持的的业务功能中的事务、表单、显示和查询(数据库视图);

2)将数据库视图集成到概念数据模型;

3)确定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需求并填充信息库;

4)为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和明确定义的结构。

2.4 物理数据库的设计和定义

1)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通常从信息库生成)定义数据库;

2)决定数据的物理组织;

3)设计数据处理程序。

2.5 数据库实现

1)编码和测试数据库处理程序;

2)完成数据库文档和培训材料;

3)安装数据库并转换以前系统的数据。

2.6 数据库维护

1)分析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以确保它们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2)调整数据库以改进性能;

3)修补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错误并恢复受损害的数据库。

3 数据库瀑布模型的扩展

传统的生存周期瀑布模型,对现实软件生产的工程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这一模型来开发软件,只有当分析员能够做出准确的需求分析,才能够得到预期的正确结果。然后在需求分析阶段用户对需求的表达和系统分析员对问题的理解总有一定的差距,用户对计算机及软件的设计不了解,系统分析员对涉及的专业往往也不了解,所以定义的用户需求常常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另一方面,因为生存周期瀑布模型开发周期长,有时软件还没开发有开发完成需求就已经发生了变化,造成了软件即使顺利完成,用户也不会使用。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重复的进行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严格控制,就可以对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以线性开发模式为主,并结合并行、迭代的开发模型。所谓线性为是指瀑布模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顺序展开,如奔流不息自上而下的流水,从上面一阶落到下面一阶,具有瀑布模型的优点。通过在瀑布开发模式中某些阶段引入并行开发和迭代开发的机制[5,6],使局部灵活性增强,从而有效地克服瀑布模型的某些缺点。

4 CMM的管理模式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7,8]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它是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成果过程改善的框架,吸取了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它指明了一个成熟的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管理的那些主要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怎样的先后次序,一步一步地做好这些工作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CMM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阶梯共有五级:

1)初始级。初始级的软件过程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项目的执行是随意甚至是混乱的。

2)可重级。第二级的焦点集中在软件管理过程上。

3)定义级。在第二级仅定义了管理的基本过程,而没有定义执行的步骤标准。

4)管理级。第四级的管理是量化的管理。

5)优化级。第五级的目标是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境界。

从第一阶段到第五个阶段,软件开发过程质量不断的在提高,软件开发周期不断在变短,每个阶段的成本不断的在降低。因此,如果将CMM与瀑布开发模式相结合,会使软件的开发质量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知识,阐述了数据库开发的瀑布模型设计过程,浅谈CMM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扩充,通过对传统的瀑布模式的分析指出其不足,同时引出CMM的管理方式,并对瀑布模型进行了扩展,对于瀑布模型的研究有待于深化,才可能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合理软件。

参考文献

[1]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4-65.

[2]张海潘.软件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78-82.

[3]周苏.软件工程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1-123.

[4]张海蕃.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4-90.

[5]梁颖红.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J].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207-210.

[6]高琰,李建华,费耀平.基于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9):249-251.

[7]刘琳,吴永英.一个CMM自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2004(16):85-87.

Delphi下的数据库开发探析 篇10

数据库编程是Delphi最强大的优势之一。Delphi中提供了数据库引擎BDE (Borland Database Engine) , 在其中存在许多的数据库调用构件, 为编程人员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了方便。利用TTable、TData Source、TDBEdit、TDBNavigator等构件, 就可以很轻松地应用Delphi开发数据库程序。所需要的工作只是属性设置以及少量的事件处理代码。通过这些操作就能够完成对多种数据库进行的数据处理, 例如:记录的输入、修改、删除和查询等。

1 数据库开发

目前为止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分为两个不同的体系, 一个体系是使用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 (包括Pascal、Basic和C等) 开发数值控制、数值运算等软件, 重点是算术、数据结构以及近年产生的面向对象技术;另一个体系是通用的数据库管理软件领域 (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 。数据库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它是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数据信息的程序) 、数据库应用程序 (它使我们能够获取、显示和更新由DBMS存储的数据) 、数据库 (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是用于描述、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程序系统, 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 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其主要功能有:描述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库、数据通信。DBMS中的关系数据库 (Relational Database) 系统应用最为广泛。一个关系数据库是由若干表组成。DBMS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而数据库应用程序正是与DBMS进行通信, 并访问DBMS中的数据, 它是DBMS实现其对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简单地说, 数据库应用程序是一个允许用户插入、修改、删除并报告数据库中的数据的计算机程序。近年来出现了多种面向用户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这些工具可以简化使用DBMS的过程, 并且不需要专门编程。Delphi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2 Delphi数据库接口

Delphi中处理数据库主要有两种方法, 也就是BDE、ADO, 从Delphi 6.0开始还加入了一种db Express方法。另外, Delph还提供了专门处理Borland公司自己的数据库产品Inter Base数据库的专门的方法。

(1) BDE接口BDE (Borland Databas Engine) , 一直是Delphi处理数据库的事实上的标准。它是一个基于驱动程序的体系结构, 每一种数据格式或数据源都有一种驱动程序来驱动相近的数据源。BDE可以很好地支持现在最流行的ODBC-API方法。同时, 由于BDE的驱动程序主要直接来自于第三方开发商, 所以, 对于像Oracle这些非微软的数据库, 执行效率上比较高。正是这些特点, 使BDE技术还是得到了很多数据库开发程序员的欢迎。

(2) ADO接口从Delphi 5.0开始, 加入了ADO技术的模块, 并逐步成为Delphi数据库设计的主流。但是, 和VB的ADODC相比, 它还是有所不同的。在数据绑定上, 它更多地吸收了BDE的特点, 以做到和原来的程序兼容。同时, 它又可以接受标准ADO技术的各种属性和方法。在接受这些属性和方法时, 它是和数据绑定控件脱离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方案提高了执行效率, 给设计人员以更多的选择。

(3) db Express方法db Express是Delphi 6.0加入的最新的数据库模块, 它不使用缓存, 可以快速浏览大量的数据。但是, 不使用缓存就不能更改, 所以它的标准方式是只读的。它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交叉平台, 可以和Linux数据库连接, 速度相当快。

3 Delphi的开发组件分析

Delphi部件板上有两页数据库部件用于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

TTable、TQuery、TStoredproc部件负责与实际的数据库表联系, 并从中获取数据信息, 因而它们又常常被称为数据集部件, 它们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是可见的, 但在程序运行时是不可见的, 它们通过BDE为应用程序提供与数据库的连接, 数据控制部件通过TData Source部件与数据集部件相连, 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界面, 并在其中显示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

数据控制部件页:数据控制组件也可称为数据显示组件或数据浏览组件。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和数据访问组件配合供用户对数据进行浏览、编辑等操作。数据控制组件在组件板上的Data Control页上, 共有15个组件。常用的部件有:TDBGrid、TDBEdit、TDBCheck等, 可以让用户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浏览、编辑、插入、删除等操作。

数据访问部件页:数据访问组件在组件面板的Data Access组件页上, Table、Query和Storedproc等3个组件也称为数据集组件, 用于和数据库连接, 可将这些组件视为数据库, 对它们的操作就可认为是对数据库的操作。例如应用程序要访问 (连接) 的数据库, 要访问数据库中的具体的数据库表, 以及要访问表中哪些字段等。特别是Table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件。该组件通过数据库引擎BDE来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的, 并通过BDE将用户对数据库的操作如添加、删除、修改等传递回数据库。

4 应用实例

实际上对于其数据库的开发应用相当简洁实用, 例如, 如下代码就完成了对数据库表的访问。其具体的代码如下:

Query中的SQL属性是一个TStrings对象。在代码中调用的话, 步骤如下: (1) 调用Query的Close方法关闭Query; (2) 调用TStrings的Clear方法清除Query中的SQL属性值; (3) 调用TStrings的Add方法向Query的SQL属性中添加SQL语句; (4) 调用QUery的OPen方法或者Exec SQL方法恢复Query对象的打开状态。

5 数据库经验

如下是笔者的Delphi数据库开发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里提供给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文钰.Delphi程序设计经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MARCO CANTU.Delphi4从入门到精通[M].王辉, 张晓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数据库的开发 篇11

关键词: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tabase Design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Wu Shuang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Database design is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By example,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atabase design step.

Keywords:Software development;Database design;Needs analysis;Logic design;Physical design

一、数据库设计概述

软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5个阶段: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此阶段又可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维护。在详细设计阶段,首要任务设计模块的程序流程、算法和数据结构,次要任务就是设计数据库。不难看出,数据库的设计在软件开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指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实现通过设计出数据库的结构并建立数据库的这一过程。总之,数据库的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一种技术,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议中的一项核心技术。

二、数据库设计步骤及实例分析

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6个阶段(如下图示)。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详细介绍各阶段功能及特点。

(一)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用来分析调查其用户的业务及其数据使用情况,进而搞清楚这些业务活动及数据的类别、数量和使用范围以及它们在业务活动中的交流情况,以此来确定用户对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条件及各种约束条件,达成共识,形成用户的需求。另外,在需求分析阶段中,它要求必须在定义数据库表及字段需求时,首先要求检查现有的或已经设计出来的报表,查询和视图,为了支持这些输出,以此决定哪些是必要的表和字段。例如,假设一客户需要一个报表按照其邮政编码的排序,求和及分段,那么就必须保证其中包括了单独的邮政编码字段,而不要把这些邮政编码错乱的糅进地址字段里。

(二)概念设计阶段。概念设计阶段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它通过对用户描述的现实世界的某一处的分类概括以及聚集,进而建立一种抽象的概念数据库模型。在这一模型中,概念模型必须能够真实反映出其现实世界的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的流动状况以及信息之间的互相制约的关系和各级部门对信息的储存,查询及加工的要求等;因此,其所建立的模型必须避免数据库系统在计算机上的具体的实现细节,在这一基础上,要求用一种抽象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下面就以扩充的实体联系模型的方法为例子,首先应明确在现实世界中的各部门所包含的各种实体及属性,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对信息的制约条件等关系和条件,列出各部门内的所有信息的局部描述环境,这一局部的描述也可以被认为是局部的视图;接下来再将前面所得到的多个用户的局部视图集合成为一个全局的视图,换句话说也就是形成了用户要求描述的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

(三)逻辑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把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设计发展成为数据库的逻辑模型,这种逻辑模型应适用于某一种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说,这一阶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可能还需要建立出为各种数据处理的应用领域而产生的相应的逻辑子模型。因此,这一阶段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的“逻辑数据库”,而在逻辑设计这一阶段中,它对表的设计有一些固定的原则和要求。

(四)物理设计阶段。到了物理设计阶段,它就要求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多种储存结构和存储方法中,选取适当的存储结构和方法路径,同时,这些方法和路径还要依赖于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物理数据库”。

(五)验证设计阶段。在物理设计阶段中,主要是通过建立具体的数据库,然后通过验证数据库设计的准确与合理的与否来完成,而到了这一阶段,就发展成为了设计原理阶段。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大型数据库的设计往往需要多重循环反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一步发生错误,就必须要求回到上一步加以调整和修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其设计应该考虑到以后的修改及解决方案。

(六)运行与维护设计阶段。在数据库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改。

三、总结

从目前的数据库研究状况及前景来看,今后的数据库设计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其理论方面的东西,通过理论研究建立准确必要的模型,创造良好的数据库设计环境,在整个数据库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其先进的思路和方法,最终使整个数据库的设计更加的工程化、规范化和便捷化。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苗雪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数据库的开发 篇12

1 有关数据库在系统方便选择方法

ORACLE数据库系统在国内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这是美国OR-ACLE公司生产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产品, 这种系统一直处于流行趋势, 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和颇受欢迎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较为完善和具体化的产品, 在原有传统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很强大的数据管理的分布功能, 它可以通过系统管理模式在一种数据库机型的基础上共享并分析ORACLE知识, 通过系统优化并设置ORACLE的应用环境便可在各种类型和操作特点的机器上应用该ORACLE数据库系统。除此之外, ORACLE相对以往的数据库管理方法具有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 数据量存储空间较大, 数据保存为持久性和可保护性, 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安全的可靠性等特点。用ORACLE能轻松实现数据仓库的操作。

2 对信息构成全面分析

工程类数据, 分拆类数据和剖面类数据是地质勘测原始资料, 可分为三大类数据, 它们既具有独立性, 又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个数据可以大致的分为若干个关系, 比如:

1) 钻孔基本信息:钻孔编号、类型、开孔和终孔日期、孔口坐标、施工质量、编录人员、检测人员等。

2) 钻孔回次信息:钻孔和回次编号、回次进尺、分层深度、取心长度、岩性名称等。

3) 钻孔分层信息:钻孔和分层编号、分层深度和岩性等。

4) 钻孔层位信息:钻孔和层位编号、层位代码、层位岩性名称等。

5) 钻孔取样信息:钻孔和样品编号、取样位置、取心长度、取样日期等。

6) 样品基本分析信息:钻孔、样品编号。

7) 勘探线剖面信息:勘探线编号、起点坐标、剖面长度。

建立ORACLE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数据设计。地质勘探数据实体联系E-R模型实体-联系模型 (简称E-R模型) 它提供不受任何DBMS约束的面向用户的表达方法, 在数据库设计中被广泛用作用作数据建模的工具。E-R数据模型的构成成分是实体集, 属性和联系集。

3 地质勘探数据库组成分析

综上所述、将整个地质勘探数据库, 即基表组成。基表一般采用2NF候选码作为主码, 个别采用3NF, 将整个地质勘探数据库共设计为28个关系, 共包括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一切地质勘探所需的数据资料。根据地质数据的类型可以分为3大类:第一是共有13个基表的工程数据, 包括矿区钻孔分层情况表、钻孔的封孔表和层位表、钻孔轴夹角表、矿层结构表和回次表、钻孔测钭表等;第二是共有10个基表的分析类数据库, 其中包括矿区采样登记表、内外检分析表、光谱分析表、组合登记表和分析结果表等;第三共有5个基表的剖面类数据, 包括勘探剖面以及地表层测量表、勘探剖面支点表和方向表等。

4 地质勘测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分析

在实际的地质勘探应用开发过程中, 涉及到数据库分析的包括很多模块, 在勘探线剖面图绘制、矿区三维的地层坐标计算、勘探工程的质量验收分析的储量计算、勘探找矿的工作中都需要数据库的运用。

1) 从地质勘探数据库的基表中提取有关的各类原始数据, 利用ORACLE据库PRO*C使用C语言编程预编译各模块接口信息,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分析, 整理成在勘探的初始阶段的绘图过程中所需的地质勘探的数据运用类型和所需转换的数据格式文件, 并最终将系统编程结果调入到Auto CAD软件所开发的地质勘探柱状分析图的模块中, 系统绘制成矿区钻孔柱状结果图。

2) 地质储量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模块:集中整理并统计勘探矿区的钻孔、剖面、分层的基本信息, 运用C语言编程综合处理、整理成地质统计学数据文件。

3) 矿区代码智能翻译模块:为了方便矿区复杂而多变计算机处理的实际情况, 需要统一数据代码的处理方式, 例如可以统一岩性代码的编码编号方式, 确定固定的每一位来设定特定的数字或英文字母来代表一种矿区矿物名称。举例说明:0为缺少, 英文符号R-为岩石, M-为矿石, E-为互层, 最后使用SQL编程将代码翻译中文岩性的名的称。

4) 矿层的三维座标计算模块:在地质勘探数据库中选择钻孔分层表、测斜表, 根据三维数据库需要提取数据计算形成新表。

5) 计算岩矿采取率模块:分别从钻孔分层表、层位表中根据需要提取相关数据, 系统计算出勘探的采取率。

参考文献

[1]李建锋.浅谈工程地质勘察中的误区与需要注意的问题[J].云南水力发电, 2011.

[2]其华.边坡地质工程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廖黎韦.地质勘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上一篇:创新创业的课程下一篇:制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