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2024-07-18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共12篇)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1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应分为两个层面:数据的静态安全和数据的动态安全。静态安全是指防止存放在数据服务器存储设备内的数据被盗窃、修改、删除和破坏;而动态安全则指在数据传输交易过程中, 防止被截获或篡改。所以, 保证数据安全至少要有两方面技术手段及工具。一是系统防护技术, 指从桌面系统至网络环境到数据服务器的防病毒、防黑客入侵技术, 重点在于“防”;二是系统保护技术, 指数据备份、快速恢复、异地存放、远程控制、灾难恢复等技术, 重点在于“保”。目前, 系统防护技术是网络安全的课题, 而系统保护技术主要是指数据备份及恢复技术。本文重点探讨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技术。

一、数据的安全分类和备份要求

对数据进行分类保护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原则。按照数据的价值划分类别, 对不同类别的数据, 应实施不同的安全等级保护, 而对不同安全等级的数据进行备份, 要求也不能相同。其数据分类和对应的安全等级备份要求如下:

一是公开数据。该类是公开发布的数据, 需要进行完整性保护, 应按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进行常规备份。二是一般数据。该类数据具有一般使用价值, 需要进行一定保护。该类数据的破坏和泄露, 将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应按第二级, 即指导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进行定时重点备份。三是重要数据。该类数据具有重要价值或机密程度, 需要进行重点保护, 应按照第三级, 即监督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应进行冗余备份 (一式两份) 。四是关键数据。该类数据具有很高使用价值或机密程度, 需要进行特别保护, 应按第四级, 即强制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应进行冗余备份并异地存放。五是核心数据。该类数据具有最高使用价值或机密程度, 需要进行绝对保护, 应按专控保护级的要求进行设计, 数据的备份按一式多份并异地存放的原则实施。

二、数据备份方式的选择

数据备份的含义是: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而将整个系统数据或部分重要数据集合打包, 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中复制到其他的存储介质的过程。目前, 数据备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即标准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标准备份是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完全备份, 包括系统和数据。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 将灾难发生之前的备份还原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增量备份是对上一次备份后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差分备份是对上一次标准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

目前, 多数系统进行数据备份时均是在后台进行, 所以, 备份时间的长短对应用系统的影响不大, 我们应根据单位存储介质的容量和系统的具体情况, 来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

三、数据备份系统的选择

沿用至今的计算机备份技术有磁带、磁盘镜像、光盘、双机热备份、冗余阵列等。近年来, 在数据地理分散化新需求的推动下, 又出现了网络连接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备份技术。

传统的存储模式是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服务器上, 它的缺点是当存储容量迅速增加时, 这种方式很难扩展。另外, 当服务器出现异常时, 将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为了提高数据备份的效率和可靠性, IT界又开发了双机热备份系统, 它的出现适应了网络化的发展。当前, 网络操作系统正在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平台,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造成存储量的倍增, 因此, 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备份已成为数据备份的主要手段。

双机热备份系统工作原理是:数据备份由专门的数据备份软件来实现, 系统应用切换一般也由专门的软件来控制。这种软件使用远程动态监测功能, 通过专线监测系统主机运行状况, 实时或定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信息备份。

企业信息系统可配置双服务器系统, 一台为运行服务器 (主) , 另一台为备服务器, 当主服务器提供的服务不作用时, 备服务器将接替主服务器工作并重新启动系统, 当主服务器恢复时, 可以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切换到主服务器工作。备份服务器不仅能承担主服务器的工作, 同时还可以执行其他应用程序工作。因此, 一台配备充分的主机可同时作为某一服务的主服务器和另一服务的备份服务器使用, 即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企业信息系统可采用双机共享磁盘阵列技术 (建议采用TOYOU的Net Stor9000S系列磁盘阵列柜) , 在RAID5冗余技术基础上, 运行高可靠性软件 (建议采用Veritas阵列服务器管理软件) 构成高可用性数据库双机系统。双机容错软件通过RAID盘、芯跳 (heart beat) 网线对对方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确保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双机热备份系统基本工作机制如下图所示:

网络连接存储设备一般由硬件、软件及存储设备等多个部分构成, 独立封装在一个工控机壳内, 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上, 作为网络共享盘提供数据和文件服务, 通过网络连接存储管理软件, 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可以自动进行备份, 而当存储设备出现故障时, 自动进行切换和恢复工作。

存储区域网络则是通过特定的互连方式连接若干存储服务器组成一个单独的数据网络域, 提供更便捷的数据存储服务。该方式易于集成, 并可扩充, 能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及网络使用的性能。利用存储区域网络, 不仅可以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数据, 而且地域上也可分散、缓解大量数据传输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与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存储技术的发展, 数据备份技术与设备也在不断进步, 采用虚拟存储技术、数据迁移技术、LAN free技术、I P存储技术的新产品渐渐浮出水面。因此, 设计数据备份系统方案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企业应从实际需求出发, 综合考虑系统的性价比, 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数据备份方案。此外, 在数据备份方案的硬件系统设计时, 应重点考虑以下性能:一是存储介质的容量;二是存储介质的费用;三是系统的备份速度;四是数据的易保管性;五是硬件的可维护性。

在选择备份系统的管理软件时, 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软件界面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二是软件的备份管理策略;三是软件的可靠性;四是软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五是软件的可扩充性;六是软件的费用和后续技术支持。

四、数据备份的管理策略

在信息安全领域, 核心是人, 其次是管理, 第三是技术。组织者通过制度进行管理, 管理内容则通过技术来实现, 从而达到安全的要求。数据备份也是如此, 有了先进的数据备份系统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各企业还应制定详细、明确的数据备份管理策略, 如组织、人员、制度和法规等。制度中应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一是建立数据备份岗位责任制, 定编定人;二是人员的培训、教育;三是任务、责任的明确;四是备份数据核查;五是认真记录备份日志。在备份系统运行后, 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日常备份, 并记入日志。

五、数据的灾难恢复措施

灾难恢复技术也称业务连续性技术, 是目前在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的IT技术。它能够为重要的计算机系统提供在断电、火灾等各种意外事故发生, 甚至在如洪水、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 保持持续运行的能力。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因此, 对企业计算机系统必须采用灾难恢复技术予以保护。

数据备份的最终目的就是灾难恢复, 一旦系统遭到攻击或因自然因素导致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灾难恢复可以最大程度恢复系统, 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灾难恢复最重要的是建立异地存储备份中心, 同时, 在制定灾难恢复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保护完整的系统配置文档;二是根据业务需要决定数据异地存储的频率;三是保护关键业务的服务器。

灾难恢复措施在整个数据备份策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关系到系统在经历灾难后能否迅速恢复。灾难恢复措施包括:灾难预防制度和灾难演练制度。

灾难预防制度:为了预防灾难的发生, 需要做灾难恢复备份。企业信息系统在数据实现大集中的节点上, 应采用网络连接存储或存储区域网络备份技术进行灾难恢复备份系统建设, 在紧急情况下, 它会自动恢复系统的重要信息。

灾难演练制度:要保证灾难恢复的可靠性, 只进行备份系统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要进行灾难恢复演练。各企业可以利用淘汰的计算机或多余的存储介质进行灾难模拟, 以熟练灾难恢复的操作过程, 检验在用的存储备份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和备份的数据是否可靠。

灾难恢复拥有完整的备份方案, 并严格执行制定的备份策略, 当企业信息系统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时, 它可以应付自如。

数据正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和重要财富, 加强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系统建设, 是确保企业信息系统持续正常进行的重要举措, 关系到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环节。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数据和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做到未雨绸缪, 积极建设企业数据备份系统, 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技术, 保护企业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可靠、不间断的运行。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2

如果主数据库发生故障,那么微软的SQL Server可能会怦然倒下。看看如何面对这种事件,了解如何用企业管理器和查询分析器修复主数据库。

作为一名微软SQL Server的管理员,您必须知道如何修复一个崩溃的主数据库。主数据库保存有您的登录信息,以及最重要的、指向您所有数据库的指针。如果没有主数据库,您就无法成功地启动SQL Server。在本文里,我将向您介绍在发生崩溃的情况下如何修复主数据库,并告诉您如何重建主数据库,如果有必要的话。

制定预案

制定一个应对崩溃和/或主数据库故障的预案十分重要。这将有助于您在碰到灾难的情况下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处理,而不是迫于压力仓促作出反应。我碰到过很多很容易就陷入惊慌的状况,但是由于保持冷静并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我最后成功地度过了所有的困境。

怎么才能知道您的主数据库已经崩溃?

在正式开始讨论碰到系统故障如何修复和重建的主数据库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如何辨别它已经崩溃了。要说明这一点,我会弄垮一个主数据库,告诉您主数据库崩溃会发生什么样的症状。

现在让我们假设您的公司碰到了电涌,造成SQL Server重启。在重新启动的时候,SQL Server却没有正常启动。如果查看错误日志(图A),您会看到主数据库崩溃或者丢失。既然您知道需要查看什么信息,那就让我们看看如何修复主数据库。

图A

修复您的主数据库

修复主数据库的第一步是使用“重建向导(Rebuild Wizard,Rebuildm.exe),它放在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Server80ToolsBINN目录下。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重建向导是如何工作的。

双击Rebuildm.exe启动图B所示的对话框。

图B

在这个对话框里,您可以指定数据库服务器的修复设置,以及原始安装的数据文件的位置。要让这一过程更容易和更快,就要把x86目录从SQL的光盘上复制到硬盘上,并把指向改到本地的副本。一旦验证完了所有的信息,点击“重建(Rebuild)”。然后系统就会提示您确认操作,如图C所示。

图C

点击“确定(Yes)”。一旦重建过程完成,您会看到一条重建成功的消息,

您现在就有了一个全新的主数据库,准备好修复主数据库了。

首先,打开命令行提示符,输入Program FilesMicrosoft SQL ServerMSSQLBINN目录下的sqlservr.exe –c –m命令,启动单用户模式下的SQL Server。结果如图D所示。

图D

在单用户模式下启动SQL Server之后,您可以利用备份文件修复主数据库。您可以用“查询分析器(Query Analyzer)”或者“SQL企业管理器(SQL Enterprise Manager)”来修复它。如果使用查询分析器,您就要像图E一样运行查询。

图E

如果使用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相关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48-2

0 引言

网络化发展中,计算机应被看作存储及调配信息必备的载体。从企业视角看,计算机调控了各时段的运营流程,可用作组织数据、提取及解析数据、统计相关数据。自动新式的办公应能节省耗费的额外资金,提升了成效性。然而,剧烈竞争态势下的计算机办公也隐含了多样的漏洞:数据易被窃取、被同行业盗用,威胁到持久性的企业进展及生存。微机配备的软硬件都很难真正规避漏洞,损毁后的硬盘也增添了更多潜在损失。随时备份数据、必要时恢复数据,是防控隐患首选的最佳方式。

1 关于数据备份

计算机设定的备份数据借助于数据库,可复制保存下来的某些信息,采纳服务器或另一介质予以存储。若原先服务器突发了故障,那么备份仍可提供有待调取的信息。数据库故障时,恢复数据也依赖于留存的这种备份,在最大范围内降低了丢掉信息带来的损失[1]。意外损坏数据库或硬件可用到备份,归档及保留也可采纳备份。从备份方式看,常见备份可分成完全性的、文件性的、差异事务设定的备份。各类备份占有差异性的存储空间,可选的备份类别也显露了各自弊病及优势。

第一类为常见备份。常见备份设定为完全状态的,复制完整性的数据库而后存储至选定的另一介质。完全性的备份涵盖了一切信息,例如系统表单、索引以及存储的流程、视图用户表等。用户日常留存至系统内的函数及日志也可予以备份。然而,完全备份也会耗费较长的总时间,占有较多空间。

第二类为日志备份。数据库可用作留存事务性的日志,日志文件被存储于数据库。在各个阶段内,数据库都可删减或增设日志,依照给出来的指令查找某一现有日志。数据库可录入的备份信息涵盖了登录及各步骤执行的多样数据,查询可得日志结果。事务日志也应被视作备份,记载了各流程细微性的操作。查到日志文件,即可恢复所需的某一数据[2]。

第三类为文件性的备份。现存文件备份仍占有较少的总比例,若有必要留存大量数据那么即可考虑文件备份。数据库含有多样文件,很难快速都做好备份。选用文件备份,可视情况留存文件性的备份。在各个日期内,都可分批增设这类的备份。此外,相比于完全性的备份,还可选取新式的差异备份。这种备份是指变更上次留存的备份数据,变为现存范围内的新备份。差异备份可加快速度,占有更小的总体空间。

通常来看,定时或不定时双重的备份都可用作数据库,二者划定了不等的总范围。相比而言,定时备份预设了固有的某一间隔时段,在给出来的时段内予以备份;不定时备份并没能预设精确间隔,依照现状灵活增设必备的数据备份。着手备份某些数据,先要录入初期精确的信息。应当构建日志,避免较大范围内的备份偏差,也可便于后续恢复。

2 关于数据恢复

常规而言,数据库本就需要被恢复。遇有突发性的多样故障,应能着手恢复原先构建好的数据库。借助于数据恢复,可复原数据库内的缺失信息。若数据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统一,也应恢复至彼此吻合的状态。恢复数据库可看作冗余,可否顺利恢复关乎存储至冗余中的现存信息[3]。在给出来的系统位置都留存了冗余性的某些信息,物理备份可预留这种冗余。从现存状态看,恢复数据库可凭借于如下途径:

首先,是全部的恢复。全盘范围内的恢复数据更适宜意外损毁,恢复了意外丢掉的某些数据。发生不可抗力,损毁了配备的数据库,这就增添了遗失数据的更多风险。在这时,有必要修复全盘性的数据库。借助于修复手段,恢复了留存至原先数据库内的一切信息。全盘恢复表现出更简易的优势,常用这类的恢复方式。

其次,是恢复设定好的某一文件。在给出来的数据库内,相比于总体恢复,恢复给出来的单一文件应是更为便捷的。恢复单独的文件,只要增设备份即可予以恢复。例如:可浏览拟定的库存目录,查出库内必备的某一文件。在这种基础上,触发恢复性的动作,自动驱动并调取了存储性的这种文件。再次加载并存储,这就完成了指定性的数据恢复[4]。

最后,是重设指定的恢复。在选定的另一系统若要恢复原本拥有备份的某一文件,则要重设原先的定向。这类恢复数据选定了另外的位置,而非原先存储的位置。定向恢复可针对于选定的文件,也可针对于整体。重设定向的数据恢复增添了灵活可调配的优势,选择性也较强。

3 探析合适的技术路径

运行中的微机若突发了意外,很易错误删掉或丢掉某一数据,带来了后续调取时的不便。为了防控隐患,就要配备最佳状态下的备份数据,妥善恢复原有的存储信息。备份及恢复数据应能采纳新式流程及技术,结合实情选取合适的技术方式:

3.1 借助于专门性的恢复软件

数据恢复可选专门性的配套软件,这类软件可被随时

调取,用作恢复数据。选取专门软件,还应衡量综合范围内

的软件性能。软件要配备较强的本体性能,针对于错误格

式化的、分区带来的遗失数据都应予以恢复。扫描硬盘区域,从而恢复了被损毁的表单。例如:现存某些软件拟定了逻辑路径下的分区,扫描细化的多扇区以便于探寻丢掉的某些信息[5]。

3.2 增设防护性的存储

备份及恢复数据现今可选用硬盘类的内嵌工具,即BIOS。这类数据防护给定了独特的介质用于存储,适合多样的硬盘。针对于完整性的数据备份,BIOS恢复及备份的时间都应延长。硬盘内在的某一分区含有镜像文件,经常很难辨别出来。在这种状态下,不可错误删掉镜像文件,病毒也很难侵蚀文件。若选取了自动备份,还应自动记下各阶段内的日志。若查出了异常,及时予以报警,这就增设了多样形态的备份保护,防控复杂环境内的备份丢失。

3.3 妥善管理备份

若数据被留存至分布性的网络,则应有序整合软硬件搭配的存储系统。集中管理现存的所有备份,落实自动备份。依照细化的备份等级,逐一予以恢复。此外,还可以规划选取的备份文件,给出可执行性的备份策略。系统增设了管理性的呼叫功能,在同一时段现存服务器都可用作存储备份。灾难状态下的恢复还可凭借于备份软件,软件整合了优良的自身性能,缩减了消耗掉的备份时间并且增添智能性。

4 结语

企业日常存储下来的各类信息都依托于数据库,运转中的计算机应被经常修护,注重于根本性的数据安全。维持平稳运转、实时扩展现有的可用空间,是企业平日必备的维护途径。计算机设有内在的数据库,应能留存详尽性的各类数据备份。健全营运机制,遇有突发状态则要及时恢复备份性的数据。唯有如此,才可协助企业减低突发状态下的总体损失,完善配套性的数据恢复及备份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王暤.浅谈计算机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技术[J].科技资讯,2012(01):26.

[2] 王晓箴,于磊,刘宝旭.基于EDK2平台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J].计算机工程,2011(15):262-264.

[3] 潘峰.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5-156.

[4] 蔡晓莲.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在计算机网络犯罪侦查中的应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08):79-82.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4

Oracle数据库备份方式分为数据库冷备份、数据库联机热备份、逻辑备份及恢复管理器备份。数据库冷备份要求正常方式关闭Oracle数据库,物理拷贝所需的全部Oracle数据库文件;数据库联机热备份需要将数据库相应表空间设置为Backup状态,然后开始在线数据文件拷贝,其思想是,当用户执行事务时,将对数据库所做的所有更改(提交或未提交的)都存储到重做日志缓冲区中,随后由LGWR进程把它们写到联机重做日志文件中;数据库逻辑备份创建数据库对象的逻辑拷贝,并将拷贝存入一个二进制文件,逻辑备份只备份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记录数据位置,但在执行数据库导出工作时不能对数据库做任何改变;恢复管理器(RecoveryManager,简称Rman)是专门用于备份与恢复的工具,它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建立到Oracle数据库的客户端连接,以访问数据库内部的备份和恢复数据包。

数据库冷备份需要停机,联机热备份效率不高、难以维护,逻辑备份在导出过程中不能对数据库做任何改变,最好的备份方式是利用Rman来进行备份恢复。

2 Oracle数据库恢复方式

数据库恢复方法取决于故障类型,总体上可分为实例恢复与介质恢复。数据库实例故障,例如,意外掉电、后台进程故障、以Abort选项终止数据库实例等,在启动数据库时就需要进行实例恢复,实例恢复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之前的事务一致性状态。

介质恢复主要在因介质故障引起数据库文件的破坏时使用。如果数据库是在归档方式运行,可以实施完全介质恢复和不完全介质恢复。

完全介质恢复可恢复全部丢失的数据,使数据库恢复到最新状态。但是,这种状况必须保证连续的归档日志记录可以使用。实施完全数据库恢复时,根据数据库文件的破坏情况,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当数据文件被物理破坏,这时数据库不能正常启动,但是可以安装,此时可进行全部的或单个被破坏的数据文件的完全介质恢复。当数据文件被物理破坏,这时数据库还处于打开状态,则可以进行离线的表空间的恢复。

不完全介质恢复是在完全介质恢复不可能进行或有特殊要求时进行的介质恢复。例如,系统表空间数据文件损坏、在线日志损坏或认为误删除不应该删除的基表和表空间等,这时可以实施不完全介质恢复,使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或用户出错之前的一个事务一致性状态。

不完全介质恢复包括基于撤消的恢复、基于时间点的恢复以及基于数据库改变的不完全恢复。基于撤消的恢复是在进行不完全恢复时在某一个恢复点可撤消指定的操作。例如,在一个或多个在线日志文件由于介质故障被破坏,不能实施完全数据库恢复,这时可以进行基于撤消的恢复,在恢复到最近的、未被破坏的日志文件后终止恢复过程,数据库从这一点重新开始运行。基于时间以及基于数据库改变的恢复主要用于将数据库恢复到过去的某个指定点。例如,当用户意外删除一个表,需要对该表进行恢复时,可将数据库恢复到该用户删除基表之前的某个数据库运行点;再如,由于系统故障,在线日志文件的部分被破坏,所有活动的日志文件突然不可使用,实例被终止,此时需要进行介质恢复。在恢复中可使用当前在线日志文件的未损坏部分,利用基于时间的恢复,一旦将有效的在线日志应用于数据文件后即停止恢复过程。在这2种情况下,不完全介质恢复的结束条件可由时间点或系统改变号(即SCN号)来确定。

3 Oracle数据库备份恢复原理分析

Oracle数据库使用数据库后备副本、日志、回滚段和控制文件这几种结构来保护数据。它采用日志文件及回滚段的形式保存日志信息。当某事务修改一个数据块时,修改前的数据信息(称为前映像)被存储到回滚段中。由于事务内部故障出现的概率大于其他类型故障,把回滚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内部的对象 (回滚段) 中,而不是写在日志文件中可以明显地提高故障恢复的效率(类似于CPU中Cache的作用)。

当打开数据库的时候,Oracle会去比较控制文件中数据文件记录和数据文件头的检验点号。如果两者相同,则判断数据库是同步的,不需要介质恢复;如果不同,Oracle就会报错,提示某某文件需要进行介质恢复。然后必须拷贝回数据文件的备份,开始做恢复,这时数据库就会从上次成功备份时的检验点开始恢复,选定恢复时使用的日志,直到恢复结束。

4 湖北电力数据中心系统数据库二级备份模式的实现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的大力推进,湖北省电力公司于2007年底进行了数据中心系统建设,数据存储平台采用Oracle 10G,以主备方式运行在2台IBM P560Q小型机上。

为提高数据安全性及数据恢复的快速性,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及社保系统磁盘阵列HP EVA4000作为备份磁盘阵列,先将Oracle数据库数据从IBM DS4700磁盘阵列上备份至HP EVA4000磁盘阵列,再备份至ADIC 10K的磁带库中。为实现该D-D-T (Disk to Disk to Tape) 的二级备份方式,需增加采购Symantec NBU备份软件的磁盘阵列管理许可、虚拟磁带库及物理磁带库的磁带管理复制模块,为节省投资,决定自行在IBM P560Q上编制Rman备份脚本,做Crontab定时任务,将数据备份至备份磁盘阵列上,再通过Symantec NBU备份软件将备份文件备份至磁带库中。该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

(1) Rman备份脚本如下:Configure retention policy to recovery window of 2 days;//备份保留周期为2天;

每天晚上24∶00时启动Crontab任务,运行该脚本将数据库全备份至备份磁盘阵列上。数据中心系统现有数据库数据文件占用存储空间约为120 GB,利用该Rman脚本进行一次数据库全备份约需12min,备份出来的文件大小约为36GB。再利用Symantec

NBU备份软件将这些文件备份至磁带库中,约需60min。

(2) 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性试验。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最为不利的情况,模拟IBMP560Q服务器、IBMDS4700磁盘阵列、HP EVA4000磁盘阵列全部损坏,仅仅是磁带库中有最近一次完整的Oracle数据库全备份。利用备用的IBM P550Q小型机,安装好Oracle数据库(文件系统、目录路径、实例名都与数据中心数据库系统相同)。

恢复步骤如下:1) 利用Symantec NBU备份软件将最近一次完整的Oracle数据库全备份恢复至IBM P550Q小型机相应目录下 (该目录路径需与备份的存储路径一致) ,这一步骤需要时间约为60min;2)从控制文件的备份中恢复Spfile文件。命令为:Restore spfile to‘/**/spfile*.ora’from‘/oradata/rman_back/

**cntl_20080610*’;3) Spfile文件恢复后,将Oracle数据库启动到Nomount状态。然后从控制文件的自动备份中恢复控制文件。命令为:Restore controlfile to‘/**/controlfile01.ctl’from‘/oradata/rman_back/**cntl_20080610*’。再从恢复过来的这个控制文件产生其余几个控制文件。命令为:cp controlfile01.ctcl ontrolfile02.ctl, cp controlfile01.ctl controlfile03.ctl;4)将Oracle数据库启动到Mount状态,开始拷贝回数据文件。命令为:Restore Database,这一步骤约需时间为20 min;5)进行数据库恢复,命令为:Recover Database;6)开启数据库并进行日志截断操作。命令为:Alter Database Open Resetlogs。

数据库开启成功,恢复完成,经测试,数据与执行全备份的时刻相比没有任何丢失。

5 结语

湖北省电力公司自2001年起就开始使用Veritas NetBackup备份软件进行重要应用系统的数据备份。其中Oracle数据库备份必须采购NetBackup备份软件的Oracle Agent模块,编写Rman脚本,由该Oracle Agent模块进行备份调度,将数据库数据备份至磁带库中。进行数据恢复时,将由该Oracle Agent模块直接从磁带库中进行数据库Restore和Recover的调度。经过多年的运行,发现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 磁带库设备故障率较高,尤其是驱动器和机械手故障频发,经常导致备份不成功。如果在数据恢复过程中出现故障,后果更为严重; (2) 备份数据只存在一份拷贝,若磁带库磁带出现故障,备份数据将完全失效; (3) 磁带库读写速度过慢,备份、恢复时间都较长。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探索利用空置的磁盘阵列存储空间作为数据备份的一个中间缓冲区,以缩短备份恢复时间窗口,提高数据安全性和恢复的快速性。相比直接往磁带库中备份数据库的方式,湖北电力数据中心系统Oracle数据库的这种两级备份模式有以下优点:(1)除生产系统上存储有一份数据外,在备份磁盘阵列及磁带库上还存储有2份数据拷贝,提高了备份数据的安全性;(2)数据备份、恢复时间窗口缩小了。在数据恢复时,只要不存在2台磁盘阵列同时出现故障的情况(概率极低),就不必直接从磁带库中恢复数据,而从备份磁盘阵列上恢复数据(仅需25min)比从磁带库中恢复数据(约需145min)要快得多;(3)由于利用的备份磁盘阵列是现有设备的空闲存储空间,并没有增加投资,相反可以减少购买NetBackup备份软件的Oracle Agent模块的费用,节约了投资。

逻辑备份与恢复实战数据库教程 篇5

1. 数据库工作在归档状态

2. 给数据库管理员授予角色权限

(1)如图12.2所示的编辑用户的【角色】选项卡,

(2)在【可用】下拉列表框里选中EXP FULL DATABASE和IMP FULL DATABASE角色,单击按钮,在【已授予】列表框里出现已经授予的角色权限。

3. 给NT管理员授予批处理作业权限

(1)如图12.3所示的本地安全设置界面。

(2)出现如图12.4所示的【本地安全策略设置】界面。

(3)出现如图12.5所示的【选择用户或组】界面。

4. 设置节点的首选身份证明

(1)如图12.6所示。

(2)切换到如图12.7所示的编辑管理员首选项的【首选身份证明】选项卡。

5. 设置数据库的首选身份证明

用exp命令文件实现逻辑备份

(1)数据库连接成功后出现如图12.9所示界面。

(2)出现如图12.10所示界面。

(3)开始逻辑备份过程,出现如图12.11所示界面。

(4)在c:oracleora90bin目录下已经有名为EXPDAT.DMP的二进制文件存在。

用imp命令文件实现逻辑恢复

(1)数据库连接成功后出现如图12.12所示界面。

(2)出现如图12.13所示界面,

(3)出现如图12.14所示界面表明利用imp命令文件成功完成逻辑恢复,

(4)出现如图12.15所示的界面显示其参数配置。

用导出向导实现逻辑备份

(1)如图12.16所示。

(2)出现如图12.17所示的导出向导的【简介】界面。

(3)出现如图12.18所示的导出向导的【导出文件】界面。

(4)出现如图12.19所示的导出向导的【导出类型】界面,有3种导出类型。

(5)出现如图12.20所示的导出向导的【关联对象】界面,指定要导出的关联对象。

(6)出现如图12.21所示的导出向导的【调度】界面,包括6种调度方式。

(7)出现如图12.22所示的导出向导的【作业信息】界面。

(8)出现如图12.23所示的导出向导的【概要】界面。

(9)出现如图12.24所示界面。

(10)成功完成的备份作业如图12.25所示。

用导入向导实现逻辑恢复

(1)如图12.26所示。

(2)出现导入向导的【简介】界面。

(3)出现如图12.27所示的导入向导的【导入文件】界面。

(4)出现如图12.28所示的导入向导的【进度】界面。

(5)出现如图12.29所示的导入向导的【导入类型】界面。

(6)出现如图12.30所示的导入向导的【用户选择】界面。

(7)出现如图12.31所示的导入向导的【用户映射】界面。

(8)出现如图12.32所示的导入向导的【关联对象】界面,用于设置要导入的关联对象,包括。

(9)出现导入向导的【调度】界面。

(10)出现导入向导的【作业信息】界面。

(11)出现导入向导的【概要】界面。

计算机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研究 篇6

一、 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

计算机数据库备份是一种将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妥善存储的方式,计算机管理员可以将计算机数据库当中的所有数据或部分数据复制到另外一个磁盘中,即为数据库的备份。

通常数据库的备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备份与静态备份。静态备份,即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备份的过程中不能对数据继续修改与挑战,也不能开展任何的存取活动;动态备份,即在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备份过程中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与修改操作,备用与用户操作可以同时完成。通常来说,数据库的静态备份操作较为简单,但是其却存在一定的备份局限,只有在用户不需要进行操作或操作完成后才可以进行备份,这一情况会导致数据库数据的实用性降低。数据库的动态备份则可以弥补静态备份的缺陷,可以同时进行数据库备份与用户操作,但是动态数据备份的缺陷在于无法完全保证在备份副本上全部数据的准确性。

在选择数据库备份时间方面,根据数据库备份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周期性数据库备份以及非定期数据库备份,其中非定期数据库备份通常是用户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修改与操作后开展的。周期性数据库备份,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备份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计算机资源,因此不适宜进行频繁的备份,而是应该在全面了解数据库数据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备份周期。例如,数据更换频率较快,或者数据在丢失后找回难度较大,数据丢失后损失严重的数据就需要较短的备份周期;而数据更新相对不频繁,数据丢失找回难度小则适合较长的备份周期。计算机数据库的不定期备份,即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之外,如果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修改操作后也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数据库备份。例如,对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创建、删除、修改等;在数据库对系统存储进行了操作等。

计算机数据库备份技术:第一,数据SAN备份。SAN数据备份技术主要是指利用高性能光纤将计算机中的磁盘与服务器连接起来,进而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集中管理模式,并且利用高速率的光纤技术开展数据传递,同时,可以根据数据接收端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访问方式,以充分保证数据存储设备可以备份与共享。第二,数据归档与分级备份。该技术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计算机数据量过大而导致的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计算机数控数据信息的存储需求。数据归档即为对数据进行复制,从而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通常来说,使用数据压缩器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与存储,将所有数据库备份至移动存储设备当中进行备份管理。第三,数据网络备份。该技术主要将数据信息传输到被备份数据的主机上,将数据信息传递至另外一个服务器当中,从而对数据进行备份管理。数据网络备份技术能够对数据库备份工作进行分流处理,降低服务器备份压力,并且能够强化数据库备份的安全性能。因此,数据网络备份技术拥有较为明显的应用优势。

二、 计算机数据库的恢复

计算机数据库的恢复是指恢复数据库本身,即为当某种故障或非法入侵导致数据库出现故障或数据状态被改变的时候,利用恢复技术将其恢复至正常状态。通常来说,计算机数据库故障主要分为事故故障、系统故障及介质故障。其中,事故故障又可以分为预期故障以及非预期故障;系统故障即为让计算机数据库失去正常工作状态的故障;介质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中存储了相关数据的磁盘载体出现故障。

当前,计算机数据库恢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全盘恢复。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由于意外导致的数据损坏的恢复过程中。例如,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导致计算机数据库被损坏,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则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全部恢复。这一技术可以全面地恢复计算机数据库中的绝大多数数据信息,并且操作方式便捷,是当前常用的恢复技术之一。第二,指定文件恢复。在计算机数据库恢复过程中,单独文件的恢复相对于数据整体恢复较为简易,只需要在基于网络备份系统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恢复单独文件的过程。利用备份数据库中的目录进行浏览,搜索其中所需要文件并且进行恢复操作,计算机数据库恢复技术即可恢复所需文件。第三,重定向恢复。该恢复技术即为将完成备份的数据恢复至其他计算机其他位置中,不是将数据恢复至其原来位置。该恢复技术不但可以重新恢复数据库系统,而且还可以针对指定文件进行恢复,使用过程中拥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恢复需求来进行灵活选择。

计算机数据库的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第一,转储建立日志文档。该技术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同期性的复制拷贝,然后再将所备份的信息存储到其他介质当中,进而再进行恢复处理。这一技术的操作过程简单,步骤少,是计算机数据库最为常见的修复技术之一。第二,在进行数据库恢复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处理方法。第一种情况,假如计算机数据库由于受到外界影响或内部破坏而导致严重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时,则需要使用新磁盘对实时数据进行拷贝,然后利用日志库处理来对新数据库进行更新。这一过程不但可以让计算机数据库恢复正常,同时还可以升级数据库中的数据,以保持数据库的完整性。第二种情况,假如计算机数据库没有遭受到严重破坏,则无需对已存档数据库进行复制拷贝,仅需要利用日志库中的撤销处理功能便可以让数据库恢复至正常使用状态。

三、 计算机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的结合使用

只有将计算机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结合使用才能够高效地保证计算机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在使用数据库恢复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备份技术的使用,以配合备份技术来完成数据恢复。在计算机使用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企业业务将会不断增加,企业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与范围也将持续增多,这些工作都要求计算机数据库能够持续长时间的提供服务,并且充分保证计算机数据库中数据运行的可靠性。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进步,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计算机用户只要能够根据数据使用需求灵活地使用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选择不同类型技术,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与真实。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7

1 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技术分析

(1) 备份技术的基本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备份, 实际上就是指为尽可能地避免一些由于电脑故障而导致的文件应用损坏、丢失的情况出现, 因此将单独存储的应用程序或者文件副本独立出来。更加简练的说法就是计算机备份技术是指复制数据库里某些数据的一项操作技术。此项技术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即使电脑遭受到入侵时, 其中一些较为关键的文件和信息不会丢失, 同时也不会对其他人员的正常使用造成不良影响。

(2) 备份技术的具体形式。计算机的备份技术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基本形式。结合实际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首先, 静态的备份方式不允许使用者在数据备份存储过程中同时进行另外的备份活动, 而动态备份则与它恰恰相反, 在动态备份形式下, 计算机的操作人员能够有权处理并修改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

备份速率较低、数据可利用性不高是静态备份方式的主要缺陷, 在这种备份模式进行备份时, 两个备份活动无法同步进行, 大大降低了备份工作的效率。而动态备份恰巧解决了这一矛盾, 可是动态数据并非整个备份过程中都是有效的。例如, 在操作者使用动态备份形式进行备份时, 最好建立相应的记录文档, 把接受备份数据在备份阶段所产生的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记录。

(3) 备份技术的几种主要方法。第一, 数据网络备份。所谓网络备份, 实际上就是把需要备份的数据信息经网络处理备份到电脑主机中, 接着由专门的处理器进行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的过程。这种备份方法能够令处理器的负担减小, 进而增加备份的质量。然而, 考虑到网络备份必须要将电脑直接同服务器进行连接, 所以相关数据的安全会受到一定威胁。第二, 归类分档贮存。和网络备份的方式不同, 这种独具特色的备份储层方法能够过多的数据同物理存储空间的矛盾。分档归类后, 把相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压缩或打包处理, 最后使这些数据可以长期的保留以备使用。第三, 远程备份。此备份处理能防止由于洪涝、火灾或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电脑数据库系统造成的难以修复的破坏。但需要考虑的是, 若要进行数据的远程备份操作, 本地的高性能系统不可或缺, 经由和远程数据建立联系, 采用同时或分步的形式既可以有力保障本地系统的正常运转, 又能够达到数据备份的科学、合理。

2 计算机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探析

2.1 恢复技术的内涵

数据库的恢复技术, 又称“修复技艺”, 是指当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存在故障而引起数据丢失等现象时再次对毁损、丢失的数据信息进行修复的操作技术。为降低由于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以及系统本身的缘故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同时也是出于减少客户自身损失的考虑, 所以进行数据库系统的恢复备份必不可少。

2.2 恢复技术的基本形式

数据库的恢复技术主要可以按照普通恢复、全盘恢复、邮件恢复和批日志恢复等进行归类。

首先, 普通恢复就是说在数据修复环节, 对之前已经备份完毕的数据信息进行简要补充, 或者采用经过远程控制的分步备份方式对数据进行简单修复的形式。由于未涉及到使用者之前的日志文档等的备份, 所以它并不是对所有数据的完全恢复。

其次, 全盘恢复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当进行数据库的恢复操作时, 涉及到了整个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备份数据以及使用者处理个人事务的备份文档等。因此, 这种恢复手段即便可能耗费大量的功夫, 但其可以使电脑数据库中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 它也可以使计算机恢复到之前某个还原点的状态。

还有, 就是批日志恢复的形式。此恢复技术形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降低恢复数据时所占用的储存空间, 相比之下, 其操作步骤也比普通恢复和全盘恢复更为简便。

邮件恢复要求相关处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 它也是一项针对管理者的技术性的恢复形式。除此之外, 务必要维护好所需处理的数据信息, 更有效地提高数据恢复的安全性、科学性。

2.3 恢复技术的主要方法

计算机数据库主要的修复方式可分为转储并建立相关日志、依照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解决两种。

第一, 转储并建立相关日志文档。它要求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并循环拷贝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 然后再把所备份的信息储存到其他介质中。因其简易的操作方法, 这种数据库的修复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第二, 根据具体状况进行操作处理。如果计算机数据库存在着某些问题或故障, 可以依照以下两种情况做出判断、进行处理。一, 假设计算机数据库因受到的损坏过于严重而无法继续使用, 这时候就应当启用一张新磁盘, 并在其中拷贝一份实时数据, 之后再借助日志库的重做处理进行新数据库数据的更新操作。这样不光能够恢复到之前的样子, 同时又令现有的数据库数据得到更新升级;二, 若是数据库未遭到损坏或程度较轻的话, 再或者只是其中某几项数据不再可依赖的话, 是完全没有必要拷贝已存档的数据库内容的, 只要通过日志库中撤销处理的执行便能够那些没有考虑好便做出的改动, 进而让数据库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现代社会对计算机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技术的深入探索、分析研究,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技术对于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等的重要性。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等技术层面必将取得更加惊人的成绩, 从而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谢振坛.计算机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1, 24 (2) .

[2]梁晓明.试析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24) .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8

1 计算机数据库的主要备份方式

1.1 网络备份

单机备份资料时与服务器相连往往会格外增加服务器的运行负担, 导致备份操作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而在使用网络备份的方式则可以减轻服务器在使用集群过程中的运行压力, 提高备份效率。网络备份能够传输大量数据至需要备份的主机中, 并通过客户端软件和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专门的服务器进行备份。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服务器负担, 使备份的操作变得更为简便与高效化。同时, 网络备份的方式还能够对备份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并同时支持增量备份、差量备份等功能, 无疑为计算机数据库的数据备份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数据备份方式。

1.2 SAN备份

SAN又叫存储区域网。SAN通过性能较好的光纤接口连接前端服务器并进行磁盘列阵, 再通过管理人员的集中化管理来强化存储系统备份和恢复策略, 从而改善并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同时, SAN备份方式还能够通过高速光纤进行远距离访问, 并进行存储设备共享。如果数据库的备份能够在SAN局域网内部完成, 就无需通过服务器进行数据流通, 从而极大的降低备份操作对生产系统带去的不良影响。

1.3 数据远程复制备份

计算机数据受到外来攻击、病毒植入、认为误删或者软硬件出现故障等问题, 造成数据完整性被破坏后, 都可以通过数据备份进行恢复。但在遭遇一些不可逆的自然灾难时, 数据备份技术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存储性。这时通过数据远程复制备份方式则可以保证本地数据库中心与远程数据中心一致性, 从而进行数据的备份与存储。数据远程复制备份主要有同步复制与异步控制两种。在本地数据库遭到袭击后可及时切换到远程备份程序中, 为本地数据库故障进行及时的诊断, 从而避免数据遭到损坏。

1.4 分级存储管理

分级存储管理主要用于解决网络数据过大所造成的数据库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由于数据量在备份存储过程中会不断增量, 导致计算机存储空间无法满足数据库的存储, 从而堵塞数据的传输。如果复制数据包或打包数据使数据资料能够长期保存, 就能够保证一些有价值性数据的安全性。对数据进行归档以及分级, 可以通过数据服务器进行统一备份, 或通过备份系统把数据备份到可移动介质中进行存储管理。

1.5 备份计算机数据库时间

计算机数据库备份的时间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备份形式。定期备份能够在一个固定时间段里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但备份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过多的时间, 因而定期备份往往存有每年、每月甚至每日的系统备份, 既可手动备份也可自动备份。在数据备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建立备份日志, 避免备份过程出现问题时造成资料出现滞后。此外, 在创建、修改以及删除数据库之前一定要进行数据库备份, 要增加服务器系统存储过程也要注意数据库的备份, 防止数据出现错误。

2 数据库的恢复技术

2.1 数据库运行

数据库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磁盘损坏、电源中断、软件乱码以及病毒攻击等情况, 在发生这些情况时, 数据库的数据往往会发生损坏与丢失, 从而进一步导致数据库的瘫痪, 增大后续工作的压力。因此, 技术人员必须重视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数据库的恢复原则与方法主要是建立备份日志或转储。数据库发生故障时, 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为数据库未遭到损坏但某部分信息库出现异常, 如在程序进行批量修改时异常中断等, 出现在这种情况时, 只需要通过日志数据库进行撤销命令执行即可将数据库恢复到正常状态。第二是数据库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磁盘损坏, 已经无法继续使用, 这时就需要将最近一次复制的数据库备份至新磁盘, 在采用日志数据库进行恢复。这种方式除了可以恢复最初的数据库, 还能够对数据库进行自动更新操作, 使其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应恢复功能。

2.2 检查点方法

故障发生时恢复子系统从日志中判断哪些事务需要重做、撤消, 这在整个日志中查找速度较慢, 且许多事务实际上已把修改写入磁盘, 再做无所谓的重做将会引起恢复过程的冗长。为提高日志技术的效率, 一般采用检查点方法。在DBS运行时, 系统保持一个日志并周期性地产生一个检查点。在检查点时刻, 第一把仍在内存的所有日志记录输出到稳定存储器;第二把数据库缓冲区中修改过的缓冲块内存内容输出到磁盘;第三写一个“检查点记录”到稳定存储器的日志中;第四把稳定存储器的日志中检查点记录的地址写到“重新启动文件”中。每个检查点记录应包括在检查点时刻的所有活动的事务一览表及每个事务最近日志记录的地址。重新启动时, 恢复子系统先从“重新启动文件”中获得最近检查点记录的地址, 从日志中找到该检查点记录的内容, 通过日志往回找就能决定哪些事务应重做, 哪些应撤消。

2.3 阴影页技术

阴影页技术在用户环境下, 不必使用日志, 它把数据库考虑成由若干个定长的磁盘块组成 (称磁盘块为“页”) 。在事务运行时, 保持当前页表和阴影页表。事务开始时两个页表的内容是一样的, 在事务运行期间不允许修改页表的内容;在执行写操作时, 有可能改变当前页表的内容。所有input和output操作都是在当前页表基础上去查找磁盘上数据库的页面。

假设事务执行写操作write (X) , 数据项X在第i个页面。写操作write (X) 的执行过程如下:第一, 如果i个页面不在内存, 那么发出input (X) 命令;第二, 如果这个事务对第i个页面第一次执行写操作, 那么自由页面空间找一个空白页, 并修改当前页表, 使第i个指针指向刚找到的空白页;第三把X (j) 值送到缓冲页的X处。一般阴影页放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当前页表放在易失性存储器中。发生故障时把阴影页表找出来, 实际上起到恢复原状的作用, 故这个操作不用做REDO和UNDO。如果事务执行成功, 那么取消原有的阴影页表, 用当前页表去替换, 成为新的阴影页表, 并且是个有效的页表, 然后继续执行下一个事务。

3 结语

数据库运行过程中, 会产生事务故障、系统故障、磁盘故障。DBMS应能把数据从不正确、被破坏的状态, 恢复到最近一个正确的状态。综上所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 计算机已经逐渐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而计算机数据的备份以及恢复作用更是对社会的生产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以及恢复技术, 才能够提高计算机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 从而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网络便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利用网络技术为生活创造便利时, 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在计算机数据库的资料常常遭遇不可控的因素和破坏, 导致资料受损。而要想最大限度保证计算机数据库资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本文将就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技术进行分析, 提出和探究计算机数据库的主要备份方式及恢复技术, 以期减少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备份,恢复,技术探讨

参考文献

[1]郭小雪.数据库在备份与恢复中的安全策略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07 (10) :47-50.

[2]赵威.利用块拷贝技术进行数据库恢复的一种方法[J].气象与环境学报, 1999 (1) :36-38.

[3]黄淑芹.计算机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技术研究[J].电子游戏软件, 2014 (5) :197-197.

[4]吴田甜.计算机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电脑维护与应用, 2014 (14) :37-41.

[5]潘峰.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简[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 :155-156.

浅析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策略 篇9

关键词:数据库安全,数据备份,数据恢复

1 数据库备份策略

1.1 数据库备份

数据库备份是指对数据库的完整备份, 包括所有的数据以及数据库对象。实际上备份数据库过程就是首先将事务日志写到磁盘上, 然后根据事务创建相同的数据库和数据库对象以及拷贝数据的过程。

这种备份类型不仅速度较慢, 而且将占用大量磁盘空间。正因为如此, 在进行数据库备份时, 常将其安排在晚间, 因为此时整个数据库系统几乎不进行其它事务操作, 从而可以提高数据库备份的速度。

1.2 事务日志备份

事务日志备份是指对数据库发生的事务进行备份, 包括从上次进行事务日志备份差异备份和数据库完全备份之后, 所有已经完成的事务。

由于事务日志备份仅对数据库事务日志进行备份, 所以其需要的磁盘空间和备份时间都比数据库备份 (备份数据和事务) 少得多, 这是它的优点所在。正是基于此, 在备份时常采用这样的策略, 即每天进行一次数据库备份, 而以一个或几个小时的频率备份事务日志。这样利用事务日志备份, 就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任意一个创建事务日志备份的时刻。

1.3 差异备份

差异备份是指将最近一次数据库备份以来发生的数据变化备份起来, 因此差异备份实际上是一种增量数据库备份。与完整数据库备份相比, 差异备份由于备份的数据量较小, 所以备份和恢复所用的时间较短。进行恢复时, 可先恢复最近一次的数据库备份, 接着进行差异备份, 最后进行事务日志备份的恢复。

2 数据库恢复策略

在数据库处理中, 可能发生不同种类的故障, 从输入不正确的值到数据库的完全丢失或破坏。利用数据库的备份就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某一致性状态, 对于不同的故障恢复的策略也不同。

2.1 事务故障的恢复

事务故障是指事务非正常的终止。这种故障的原因是人为错误、输入无效数据、运算溢出、违反完整性限制、硬件故障和死锁。一种普遍的硬件故障就是事务运行中通信链中传输数据的丢失。事务故障有的是可以通过事务本身发现的, 有的是非预期的, 不能由事务程序处理的。

当一个事务中止时, 想要“取消”这个事务并且去掉任何已经对数据库做出的改变 (但没有提交) 。恢复管理器通过后向恢复 (将前像应用到问题中的事务) 来完成。

2.2 数据故障的恢复

当数据库已经用不正确的, 但是有效的数据更新时, 就会产生更复杂的情况。例如, 可能记录一个学生不正确的成绩, 或者客户不正确的付款数。不正确的数据很难发现而且常导致复杂化。当已经处理过不正确的数据时, 数据库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之一来恢复:

(1) 如果错误被发现的很早, 可以使用向后恢复。

(2) 如果只有几个错误发生, 可以引入一系列补偿事务, 通过认为介入来改正错误。

(3) 如果前面两项措施都不可行的话, 就需要从错误发生之前最近的检查点重启, 而且后续事务处理没有错误。

2.3 系统故障的恢复

系统故障是指造成系统停止运转的任何事件, 使得系统要重新启动。其中包括特定类型的硬件错误、OS故障、DBMS代码错误观点, 突然停电, 计算机病毒等。这类故障影响正在运行的所有事务, 但不破坏数据库。这时主存内容, 都容易被丢失, 所有事务都非正常停止。发生系统故障时, 一些尚未完成的事务的结果可能已送入物理数据库, 从而造成数据库可能处于不正确的状态。另一方面, 发生系统故障时, 一些已完成的事务可能有一部分甚至全部留在缓冲区, 尚未写回到磁盘上的物理数据库中, 系统故障使得这些事务对数据库的确修改部分或全部丢失, 也会使数据库处于不一致状态。

当系统崩溃时, 一些事务可能正在运行。恢复的第一步就是取消那些使用前像的事务。然后, 如果系统是镜像的, 就可以转向镜像的数据而且在一个新的磁盘恢复毁坏的数据。

2.4 数据库故障的恢复

在数据库故障的情况中, 数据库本身丢失了、破环了或不能读了。数据库故障指外存故障, 一个典型的数据库破环的原因是磁盘驱动器故障。这类故障将破坏数据库或部分数据库, 并影响正在存取这部分数据的所有事务。这种故障发生可能性小, 破坏性大。

使用数据库拷贝镜像是从这一事件恢复的优先策略。具体来说: (1) 装入最新的数据库拷贝镜像, 使数据库恢复到最近的一次转储时的一致性状态; (2) 装入相应的日志文件副本, 重做已完成的事务。如果没有镜像拷贝, 则需要数据库的备份拷贝。前向恢复用于恢复数据库到丢失发生之前时刻的状态。在数据库丢失时任何进行中的事务, 都有可能重启。

数据库故障的恢复需要DBA介入。但DBA只需要重装最近转储的数据库副本和有关的各日志文件副本, 然后执行系统提供的恢复命令即可, 具体的恢复操作仍由DBMS完成。

参考文献

[1]阚德涛.数据库备份策略设计[J].电子工程师, 2004 (10)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10

一、导出/导入 (Export/Import)

利用Export可将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出来, 利用Import则可将提取出来的数据送回Oracle数据库中去。

(一) 简单导出数据 (Export) 和导入数据 (Im-port)

Oracle支持三种类型的输出:

1. 表方式 (T方式) , 将指定表的数据导出。

2. 用户方式 (U方式) , 将指定用户的所有对象及数据导出。

3. 全库方式 (Full方式) , 将数据库中的所有对象导出。

数据导出 (Import) 的过程是数据导入 (Export) 的逆过程, 它们的数据流向不同。

(二) 增量导出/导入

增量导出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备份方法, 它只能对整个数据库来实施, 并且必须作为SYSTEM来导出。在进行此种导出时, 系统不要求回答任何问题。导出文件名缺省为export.dmp,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输出文件定名为export.dmp, 必须在命令行中指出要用的文件名。

增量导出包括三个类型:

1.“完全”增量导出 (Complete)

即备份整个数据库, 比如: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complete file=990702.dmp

2.“增量型”增量导出

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改变的数据。比如: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incremental file=990702.dmp

3.“累计型”增量导出 (Cumulative)

累计型导出方式只是导出自上次“完全”导出之后数据库中变化了的信息。比如: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cumulative file=990702.dmp

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排定一个备份日程表, 用数据导出的三个不同方式合理高效地完成。

比如数据库的备份任务可作如下安排:

星期一:完全导出 (A)

星期二:增量导出 (B)

星期三:增量导出 (C)

星期四:增量导出 (D)

星期五:累计导出 (E)

星期六:增量导出 (F)

星期日:增量导出 (G)

如果在星期日, 数据库遭到意外破坏, 数据库管理员可按以下步骤来恢复数据库:

第一步:用命令CREATE DATABASE重新生成数据库结构;

第二步:创建一个足够大的附加回段。

第三步:完全增量导入A:

$impsystem./managerinctype=RECTORE FULL=Y FILE=A

第四步:累计增量导入E:

$impsystem/managerinctype=RECTORE FULL=Y FILE=E

第五步:最近增量导入F:

$impsystem/managerinctype=RESTORE FULL=Y FILE=F

二、冷备份

冷备份发生在数据库已经正常关闭的情况下, 当正常关闭时会提供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冷备份是将关键性文件拷贝到另外位置的一种说法。对于备份Oracle信息而言, 冷备份是最快和最安全的方法。

(一) 冷备份的优点

1. 是非常快速的备份方法 (只需拷贝文件) ;

2. 容易归档 (简单拷贝即可) ;

3. 容易恢复到某个时间点上 (只需将文件再拷贝回去) ;

4. 能与归档方法相结合, 作数据库“最新状态”的恢复;

5. 低度维护, 高度安全。

(二) 冷备份的不足

1. 单独使用时, 只能提供到“某一时间点上”的恢复;

2. 在实施备份的全过程中, 数据库必须要作备份而不能作其它工作。也就是说, 在冷备份过程中, 数据库必须是关闭状态;

3. 若磁盘空间有限, 只能拷贝到磁带等其它外部存储设备上, 速度会很慢;

4. 不能按表或按用户恢复。

如果可能的话 (主要看效率) , 应将信息备份到磁盘上, 然后启动数据库 (使用户可以工作) 并将所备份的信息拷贝到磁带上 (拷贝的同时, 数据库也可以工作) 。冷备份中必须拷贝的文件包括:

(1) 所有数据文件;

(2) 所有控制文件;

(3) 所有联机REDO LOG文件;

(4) Init.ora文件 (可选) 。

值得注意的是冷备份必须在数据库关闭的情况下进行, 当数据库处于打开状态时, 执行数据库文件系统备份是无效的。

5. 下面是做冷备份的完整例子。

(1) 关闭数据库:

$sqldba lmode=y

SQLDBA>connect internal;

SQLDBA>shutdown normal;

(2) 用拷贝命令备份全部的时间文件、重做日志文件、控制文件、初始化参数文件:

SQLDBA>!cp

(3) 重启Oracle数据库:

$sqldba lmode=y

SQLDBA>connect internal;

SQLDBA>startup;

三、热备份

热备份是在数据库运行的情况下, 采用archivelog mode方式备份数据的方法。所以, 如果你有昨天夜里的一个冷备份而且又有今天的热备份文件, 在发生问题时, 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恢复更多的信息。热备份要求数据库在Archivelog方式下操作, 并需要大量的档案空间。一旦数据库运行在archivelog状态下, 就可以做备份了。热备份的命令文件由三部分组成:

(一) 数据文件一个表空间一个表空间地备份

1. 设置表空间为备份状态;

2. 备份表空间的数据文件;

3. 恢复表空间为正常状态。

(二) 备份归档log文件

1. 临时停止归档进程;

2. log下那些在archive redo log目标目录中的文件;

3. 重新启动archive进程;

4. 备份归档的redo log文件。

(三)

用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命令来备份拷贝文件。

(四) 热备份的优缺点

1. 热备份的优点

(1) 可在表空间或数据文件级备份, 备份时间短;

(2) 备份时数据库仍可使用;

(3) 可达到秒级恢复 (恢复到某一时间点上) ;

(4) 可对几乎所有数据库实体作恢复;

(5) 恢复是快速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数据库仍工作时恢复。

2. 热备份的不足

(1) 不能出错, 否则后果严重;

(2) 若热备份不成功, 所得结果不可用于时间点的恢复;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11

【关键词】HIS系统 数据备份 恢复

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又会不断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现代医院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来对医院的业务的开展和管理的今天,数据的安全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国内和国外因数字信息数据丢失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先例给了我们启迪。数据的安全是建立在存储系统的基础上,因此,构建一个架构完整、合理、科学的存储系统,是实现现代医院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走的重要的一步。

一、什么是医院HIS系统

所谓的H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医院的数字信息系统,通过一定的程序和专业的技术,把医院的各项业务以数据的方式保存在数据库中。这种方式给医院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数字化管理减少了很多的人员需求,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医院的HIS系统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导致医院HIS系统中的数据丢失的原因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医院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医院的业务不断的增长,而在业务不断增长的同时也给医院的HIS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各种突发的问题使医院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面临着丢失的危险。因此,对医院HIS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导致医院HIS系统数据丢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界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时无能为力的,谁也不可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会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医院的HIS系统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信息系统很有可能会被破坏,进而数据也会丢失,给医院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计算机服务器或操作系统出现问题。计算机作为人们发明出的机器,存在着自身的隐患,很有可能在硬件和软件上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使得数据丢失。例如计算机服务器突然死机,系统突然不能运行等等,这都可能成为信息系统数据丢失的原因。

(三)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这也是一个不能够避免的因素,在操作数据时,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可能会把系统中的数据误删掉,从而导致数据的丢失。

(四)计算机病毒的侵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让人们防不胜防,病毒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破坏使得计算机瘫痪,进而导致系统不能运行,数据也就随之丢失。

三、医院HIS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的解决方案

(一)采用大容量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作为一个专业存储数据的工具具有一定量的存储空间,在存储量达到最大限度时,系统有可能会自动的删除最原始的数据已增加存储空间,这样就使得原有的部分数据丢失,给医院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建立数据信息系统时,应尽可能的采用存储空间大的数据库,使得数据最大限度的得到保存,避免系统自动删除数据的情况发生。

(二)采用多种备份方式。在对医院各种业务的数据进行操作时,为防止数据丢失,对数据进行备份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对数据进行了备份,有时也会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使数据丢失,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行数据备份的方式不对。例如,有些医院仅仅是在一天工作完成后,对医院这一天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再备份,可是如果发生了突发状况呢?很有可能使医院这一天的数据丢失甚至使所有数据都丢失,便会给医院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对数据应该实现多方式备份,不仅要对每天的数据进行备份,还要做到实时备份,对每一次数据的变化都进行备份,以确保数据不会丢失。在对数据进行实时备份的同时,还要做到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备份,不能仅仅把数据保存在同一台机器、同一个文件夹、同一个一、存储系统内,而应在其他的地方也对数据进行备份,例如,把数据同时拷贝在多台计算机内,以避免一台机器出现故障而造成数据丢失,使得丢失的数据及时得到恢复,另外,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到来时给数据带来的影响,还应该对数据进行异地备份。自然灾害往往比较严重,所波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所以,自然灾害来临时,很可能导致整个区域内的系统全部瘫痪不能使用,数据得不到恢复,因此,还应对数据进行远距离的异地备份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

(三)及时对计算机进行检修。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因时间过长、年久失修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使用从而使得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不可避免,要减少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就必须对计算机进行及时的维护,对软硬件及时的更换,对计算机病毒及时的查杀,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数据丢失的可能性。

(四)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于进修工作。因为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数据丢失的事件也不断发生,这与工作人员个人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出现,应及时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减少工作失误。

(五)加快科技化进程,尽量避免更多的人工操作。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为计算机实现自动化操作提供了可能,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失误,还应该在自动化方面多下功夫,减少更多的人为操作,避免更多的人为失误。

四、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实现数字化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紧跟时代步伐,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在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应认真看待出現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得数字化信息系统更加完善,使得医院的各项业务有条不紊的进行,从来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马宁,夏杰峰 构建医院信息系统的快速备份和恢复 《科技信息》2009年第01期

[2]黄晓亮,构建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计划的几个基本要素《现代计算机》2008年第5期

数据库的备份及恢复 篇12

MYSQL是一个多线程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服务器。SQL在世界上是最流行的数据库语言。它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其执行性能和运行速度都非常高,非常容易使用,是一个很捧的数据库。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目前被已经广泛地服务于各种行业中。因此,MYSQL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已经成为每一位信息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数据库的备份、检查、修复等成为必修课。

2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重要性

很多用户都有过丢失宝贵数据的经历,随着大量的数据被存入到MYSQL数据库中,再加上错误地使用DROP DATABASE命令、系统崩溃或对表结构进行编辑等操作,都可能酿成灾难性的损失。另外,目前大部分的网站如果发生数据库中的数据丢失或服务器长时间的失去响应,轻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进行数据恢复;重则永久失去所需数据,影响网站的正常运作。所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以备在出现意外时及时进行恢复是非常必要的。

3 My SQL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3.1 使用mysqldump程序备份恢复

MYSQL有一个内建的命令行工具——Mysqldump,它可以和MYSQL服务器一起创建一个独立的,包含有数据库数据的文该文件。

3.1.1 备份

使用Mysqldump进行备份时我们使用如下命令:

mysqldump–u用户名–p密码数据库名>备份数据库路径

My SQL会使用用户名、密码和主机来检查用户是否具备对该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完成权限检查后,MYSQL会在指定的位置输出Mysqldump命令指定的文件。加上适当的参数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完成数据库的导出。例如:-h、-P、-add-drop-database等。

如果数据库里的某些表更新非常频繁,那么用户可以只备份一个数据库中的更新频繁的表,而不必将整个数据库进行备份。命令如下:

mysqldump数据库名表1名表2名表3名……>备份数据表路径

3.1.2 恢复

mysqldump–u用户名–p(密码)–h主机名还原数据库名数<备份数据库路径(其中括号表示密码可以不先输入,在连接时再输入,若密码为空可缺省-p参数)。

3.2 直接拷贝备份与恢复

备份数据库最为快速、直接、方便的方法当然还是直接拷贝数据库文件。假设服务器关闭或已经锁定了你想拷贝的表,下列显示如何将整个stuinfo数据库备份到一个备份目录(DATADIR表示服务器的数据目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是在直接拷贝备份时,必须保证被备份的数据库没有在使用。如果你在服务器对表作出修改的时候拷贝它,那么你的备份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只有先关闭服务器,然后拷贝数据库,再重启服务器。二是要直接把一个数据库文件从一台电脑拷贝到另一台电脑上,只需要将该数据库拷贝到另一台服务器主机的适当数据目录下即可。但是要确保该数据库文件是My IASM格式或确保两台电脑的硬件结构相同,否则你拷贝的数据库在另一台主机上会出现问题,这种方式同样需要保证在服务器没有对数据库进行修改的时候进行。

3.3 使用工具备份恢复

L)PHPMYADMIN是一款在线管理工具,目前已经应用得非常广泛,它提供了从数据库权限分配到数据库远程备份打包下载的日常所需要的大部分功能。

2)SQLyog是一款多功能的My SQL客户端,可以在服务器或本地进行安装使用,它提供了全部我们需要的功能(除数据表损坏修复),不但能方便地完成远程查询,还能将我们查询的结果

导出成为我们需要的文件格式,方便提取数据报表。同时,对不同字符集的支持比较全面。对于My SQL管理员或开发人员来说,它能完成触发器、存储过程代码的编写是一款非常出色的MYSQL远程管理利器。

4 结束语

My SQL的备份与恢复的方法有很多,该文介绍的是windows下几种常用的方式,其他的操作系统与此在原理上类似。采用合适的策略备份和恢复数据,可以在数据出现问题时,从容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波诺赛克.Web开发入门经典——实用PHP6、Apache和MySQL[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MySQL5.1中文参考手册(电子版).

上一篇:鼻咽喉镜下一篇:金属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