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备份恢复

2024-09-27

数据备份恢复(精选12篇)

数据备份恢复 篇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位、机构的运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信息系统作为电子、信息产品,有其特有的脆弱性,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面前难免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进而直接影响单位、机构的产品服务的持续提供。对单位机构、社会生产环境、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数据备份、灾难恢复、灾备建设逐渐成为与信息化建设同等重要的课题,并成为衡量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标准之一。

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

1、灾难的定义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 B/T20988-2007)将灾难定义为: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备用场地运行的突发事件。典型的灾难事件包括自然灾难,如火灾、洪水、地震、飓风、龙卷风和台风等,还有技术风险和提供给业务运营所需的服务中断,如设备故障、软件错误、通讯网络中断和电力故障等;此外,人为的因素往往也会酿成大祸,如操作员错误、破坏、植入有害代码和恐怖袭击。各事件造成的灾难统计数据比例如图1所示。

2、灾难恢复的含义与目标

灾难恢复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而设计的活动和流程。它的目的是减轻灾难对单位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信息系统所支持的关键业务功能在灾难发生后能及时恢复和继续运作。

灾难恢复主要涉及的技术和方案有数据的复制、备份和恢复,本地高可用性方案和远程集群等;但灾难恢复不仅仅是恢复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风险分析、业务影响分析、策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灾难恢复是一项系统性、多学科的专业性工作。

3、灾难恢复的特点

(1)灾难恢复是为高风险、小概率事件作准备的。灾难是低概率事件,在一般情况下,灾难备份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但当灾难来临时,若灾备中心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将对单位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2)灾难恢复系统建设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构建第二个数据中心来备份主要数据中心,需要类似的基础设施、设备、人力投入等,并保证计算机系统的高可用性。与发生灾难的低概率相比,灾备中心建设投入的成本还是太高。在运行维护期间,涉及设施的维护、设备的更新、运维的人员及其管理,其成本也很高。

(3)灾难恢复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灾难恢复团队的成员须对系统比较熟悉,经常参与灾难恢复演练,具有处理日常问题的丰富经验,才能保证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沉着应对。但维护这样的灾难恢复团队,使他们有足够的恢复演练机会,成本是很高的,长期维护一支高水平、具有丰富的演练实践经验的灾难恢复队伍十分困难。

(4)灾备中心的管理十分规范和严格。为了保持灾备中心的正常运行,灾备中心的管理应该具有严格的规范,具有先进的灾难恢复理念和完善的管理模式,用以保障平时的安全运行及在发生灾难或演练时候能够及时地接管。

4、我国灾难恢复的标准法规

2003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工作的通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报告》、《国家信息安全“十一五”规划》等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对我国灾难恢复工作和国家灾难恢复体系建设,制定了基本目标、任务和原则。

此外,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标准在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中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于2005年4月份下发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国信办[2005]8号文件),明确了灾难恢复工作的流程、灾难恢复能力的等级划分及灾难恢复预案的制定。2007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正式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 B/T 20988-2007),该标准于2007年11月正式实施。

三、灾难恢复与灾难备份、数据备份

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称为灾难备份。灾难备份是灾难恢复的基础,是围绕着灾难恢复所进行的各类备份工作,灾难恢复不仅包含灾难备份,更注重的是业务的恢复。

数据备份通常包括文件复制、数据库备份。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目的是为了在重要数据丢失时能够对原始数据进行恢复。从灾难恢复的角度来看,与数据的及时性相比更应关注备份数据和源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而不应片面地追求数据无丢失。任何灾难恢复系统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数据备份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数据备份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灾难恢复的目标。

四、数据备份技术

1、主要的数据备份方式

正常情况下,系统的各种应用运行在主中心计算机系统上,数据同时存放在主中心和备份中心的存储系统中。当主中心面临断电、火灾、地震及恐怖袭击等灾难无法工作时,则立即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将网络、数据线路切换至备份中心,并且利用备份中心计算机系统重新启动应用系统。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保证切换时间满足业务连续性要求,同时尽可能保持主、备中心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如何解决主、备中心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则是备份方案的重点。

以下对灾难恢复系统所采用的几种常用技术作一简单描述。结合应用系统的相关特点(实时性要求、运行中断敏感性等)、数据更新频度、数据量大小、相关条件等因素,实际的灾难恢复系统解决方案可能是多种技术方案的组合。

(1)基于磁带的数据备份。利用磁带拷贝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是常见的传统灾难备份方式。使用这种方式的数据拷贝通常是存储在盘式磁带或盒式磁带上,并存放在远离基本处理系统的某个安全地点。磁带通常是在夜间存储数据,然后被送到储藏地点。而在灾难或各种故障出现、系统需要立即恢复时,将磁带提取出来,并送往恢复地点,数据恢复到磁盘上,然后再恢复应用程序。这种方式的实现过程复杂,恢复效率低,已越来越不适合用户不断发展的业务系统的需要。

(2)基于应用软件的数据备份。是指由应用软件来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和同步,当主中心失效时,灾难备份中心的应用软件系统恢复运行,接管主中心的业务。

这种技术是通过在应用软件内部,连接两个异地数据库,每次的业务处理数据分别存入主中心和备份中心的数据库中。但这种方式需要对现有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比较大的修改升级,甚至重新开发,增加应用软件的复杂性,对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系统实施难度大,而且后期维护比较复杂。并且由应用软件来实现数据的复制和同步会对整个业务系统的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3)远程数据库复制。是由数据库系统软件来实现数据库的远程复制和同步。基于数据库的复制方式可分为实时复制、定时复制和存储转发复制,并且在复制过程中,还有自动冲突检测和解决的手段,以保证数据一致性不受破坏。其实质是实现主、备用系统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实时或者准实时同步),即将主系统数据库操作Log实时或者周期性地复制到备用系统数据库中执行,实现两者数据的一致性。

远程数据库复制对主机的性能有一定影响,可能增加对磁盘存储容量的需求(包括对Log的存储),但系统恢复较简单,在实时复制方式时数据一致性较好,所以对于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数据修改更新频繁的应用可采用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备份方案。

(4)基于逻辑磁盘卷的远程数据复制。是指根据需要将一个或多个卷进行远程同步(或者异步)复制。该方案通常通过软件来实现,基本配置包括卷管理软件和远程复制控制管理软件。远程复制控制管理软件将主用节点系统的卷上每次I/O的操作数据实时(准实时或者延时)复制到远程节点的相应卷上,从而实现远程两个卷之间的数据同步(或准同步),主、备节点之间通常需要配置相应带宽的IP通道。

基于逻辑磁盘卷的远程数据复制会增加各节点主机的一些处理性能需求,在此前提下且通信带宽保证时,远程复制效率和数据一致性可以得到保证。基于逻辑磁盘卷的远程数据复制因为是基于逻辑存储管理技术,一般可与主机系统、物理存储系统设备无关,对物理存储系统自身的管理功能要求不高,有较好的可管理性,也便于主、备系统的扩充和发展;同时,也可方便地做到多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远程数据复制。

(5)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远程数据复制。是由智能存储系统自身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和同步,即智能存储系统将对本系统中的存储器I/O操作请求复制到远端的存储系统中并执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由于这种方式下,数据复制软件运行在存储系统内,因此较容易实现主中心和备份中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库和目录的实时拷贝维护能力,一般不会影响主中心主机系统的性能。如果在系统恢复场所具备了实时数据,那么就可以做到在灾难发生的同时及时开始应用处理过程的恢复。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方案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数据复制过程不占用主机资源,操作控制比较简单,但该方案也有开放性差(不同厂家的存储设备系统一般不能配合使用)、对于主备中心之间的网络条件(稳定性、带宽、链路空间距离)要求较苛刻等缺点。

(6)远程集群主机切换。远程集群(Cluster)主机切换技术并非是一种数据复制技术,但该技术能和上述的数据复制技术相结合,对分布在多个节点的主机系统进行集群化管理控制。当主节点系统故障无法正常运行时,控制系统对相应应用系统的运行在主机间进行切换(检测到故障后人工干预切换或者自动切换)。一般情况下,考虑远程集群主机切换方案时,应首先解决数据的远程复制,否则单纯主机系统间的应用切换就失去意义。此外,远程集群主机切换方案要求节点间具备通信条件(如IP通道),每个节点主机需配置相关的集群管理控制软件以及管理代理。

2、网络存储备份渐成主流

网络存储是目前数据备份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发展比较迅速的数据存储备份技术。

(1)N A S(N etwork A 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是采用独立于PC服务器,单独为网络数据存储的一种文件服务器。N A S服务器中集中连接了所有的网络数据存储设备(如各种磁盘阵列、磁带、光盘机等),基于以太网设计,存储容量可以较好地扩展,同时由于这种网络存储方式是N A S服务器独立承担的,所以,对原来的网络服务器性能基本上没什么影响,以确保整个网络性能不受影响。它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性价比、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和低总拥有成本(TCO)的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2)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与NAS完全不同,它不是把所有的存储设备集中安装在一个专门的NAS服务器中,而是将这些存储设备单独通过光纤交换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光纤通道的网络,然后这个网络再与企业现有局域网进行连接。SA N对于LA N的带宽占用几乎为零,而且服务器可以访问SA N上的任何一个存储设备,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SA N网采用光纤传输通道,可以得到高速的数据传输率;SA N可以把异构环境下不同厂商的存储设备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凭借解决方案的集成特征、对开放标准的支持、虚拟化和自动功能,SA N将成为企业存储应用的主流,SA N与N A S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五、结束语

当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时,数据丢失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灾难恢复与数据备份成为保证信息系统投资的必由之路。对很多用户来说,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与数据备份虽然已经不是一个全新概念,但它的重要性及地位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吴世忠,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基础[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渝次,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规划及实施[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冬,大话存储-网络存储系统原理精解与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http://www.chinaitlab.com[EB/OL].

数据备份恢复 篇2

一、系统不认硬盘

系统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端口上,硬盘本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过重新插接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就会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也不被接受,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如果一条ide硬盘线上接两个硬盘设备,就要分清楚主从关系。

二、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盘类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它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三、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主引导程序位于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驱或光驱启动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

四、分区表错误引发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的错误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

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

分区表中还有其它数据用于记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它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

恢复的工具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方便。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五、分区有效标志错误的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此字节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盘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六、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它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

在windows 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后使用sys c:命令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七、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记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

数据恢复基础 篇3

当今社会,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许多的工作成果也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各种磁盘上,如硬盘、闪盘等。一旦磁盘上的数据损坏,有时损失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可见计算机数据的重要性。也因此,催生了数据恢复这一市场的发展。本系列,我们就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数据恢复的理论知识及实战,希望能给大家在就业或创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业界探幽

CFan:飞客作为一家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也在做这方面的培训,能否请你们谈谈数据恢复市场的现状?

聂阳:据IDC调查分析:数据存储量以年均80%的速度增长,数据备份恢复服务市场到2010年将增长到100亿美元以上,中国市场也将猛增到7亿美元。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数据问题爆发得愈加频繁。一方面数据恢复的需要促进了市场供给,另一方面数据恢复相较传统维修业务的高回报率,促使了数据恢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目前这一领域,代表性的如江民科技旗下的飞客数据恢复中心,已发展成大规模的全国性连锁服务商。

CFan:数据恢复工程师,一般薪资待遇如何?

聂阳:巨大的市场需求造成了短期的数据恢复人才短缺,国外经验丰富的数据恢复工程师薪金最高可达每月7万美元,国内水平较高的数据恢复工程师年薪也超过了10万元人民币。

芝麻开门

CFan:数据恢复工程师需要什么样的基础知识?

聂阳:到了数据恢复公司,一般会问你“用的操作系统是什么?”“分区类型是FAT32还是NTFS?”“存放的是什么类型的数据?”之类的问题。这就如同去医院看病,医生会问很多问题以判断是什么疾病一样。其实这几个常规问题,也反应出了对数据恢复工程师的基本知识要求:需要对各类操作系统、FAT32及NTFS等常见的硬盘分区格式、不同类型的文件格式等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在培训的初始阶段,我们一般要先讲解硬件的工作原理。

知己知彼

了解数据存储原理

无论是有实力的数据恢复公司还是市场上的那些零散的“专业数据恢复提供商”,其实从大家所使用的工具软件上来讲,都是类似的。差别就在于经验和对软件的了解——每种软件对于恢复不同的文件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不同情况的故障原因,效果差别极大。而这也是一般用户所不了解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件系统、不同的故障,适当地选择数据恢复软件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抢救。

怎么选择及合理应用数据恢复软件?首先必须了解存储介质的存储结构以及数据的存储原理,了解文件的读取方式、写入方式以及删除方式等。

文件的读取

操作系统从目录区中读取文件信息,包括文件名、扩展名、文件大小、修改日期和文件在数据区保存的第一个簇的簇号等。我们这里假设第一个簇号是0023,操作系统从0023簇读取相应的数据,然后再找到FAT的0023单元,如果内容是文件结束标志(FF),则表示文件结束,否则内容保存数据的下一个簇的簇号,这样重复下去直到遇到文件结束标志。

文件的写入

当我们要保存文件时,操作系统首先在DIR区中找到空区写入文件名、大小和创建时间等相应信息,然后在Data区找到闲置空间将文件保存,并将Data区的第一个簇写入DIR区,其余的动作和上边的读取动作差不多。

文件的删除

看了前面的文件的读取和写入,你可能没有往下边继续看的信心了。不过放心,Windows的文件删除工作却是很简单的,简单到只在目录区做了一点小改动—将目录区的文件的第一个字符改成了E5就表示将该文件删除了。

网络大补贴

当然,数据存储的原理,不是上面几段文字就能够说清楚的,所以对有志于数据恢复这一行业的朋友来说,应该多找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深入研究阅读,另外,网上也能搜索到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下面就列举一些。

★FAT文件系统原理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AT32&variant;=zh-cn

● http://www.mypm.net/blog/user2/shujuhuifu/archives/2009/33442.html

★NTFS文件系统原理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NTFS&variant;=zh-cn

★Linux常见的ext3文件系统原理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xt3&variant;=zh-cn

任务实战

在整个PC与服务器架构中,硬盘可谓是最为脆弱的部件,却又担当着最艰巨的任务—数据存储。正所谓“硬盘有价而数据无价”,一旦硬盘出现故障,用户的数据将无法得到保障(见图1)。

从故障上来看,一般的数据恢复公司会把故障分为软件、硬件、开盘、磁盘阵列等几类。这几个分类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软件方面可以细分为:误删除、误格式化、误合并分区、文件损坏、病毒破坏等等。针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般用户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不管什么问题一律用从网上找到的恢复软件扫描修改,结果有可能加剧数据损坏。

实战:抢救RAW闪盘中的数据

当你把保存有重要文件的闪盘插入电脑的USB接口中,资源管理器中也很快显示出“可移动磁盘(X:)”的盘符,可是当你双击打开它时,却弹出磁盘未格式化的窗口,肯定会吓你一大跳。当然不能点击“是”了,里面还有重要文件怎能格式化!当右击出问题的盘符,选择“属性”时,可看到它的文件系统变成了RAW。

RAW英文有未经加工的意思,Windows中则是指未经格式化的磁盘。本来用得好好的闪盘,因为中毒、误操作、读取数据过程中强行拨出、设计不良的USB接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闪盘分区被破坏,都会出现RAW问题。从RAW化磁盘中抢救数据,目前EasyRecovery(试用下载:http://www.onlinedown.net/soft/73968.htm)做得比较好。

第一步:下载后解压安装,然后插入故障闪盘,另外再插入一块好的闪盘(容量要大于故障闪盘),然后运行EasyRecovery,进入软件主界面后点选左侧“数据恢复”,然后点击右侧“Raw恢复”。

图2

第二步:软件扫描系统后会发现RAW化的闪盘(见图2),点选它,再单击前进(Next),接下来是漫长的扫描过程。完成后将显示如图3所示的界面。因为它没有显示具体的文件名,所以你要自己确定文件类型(比如要恢复的是RAR文件就勾选左侧DIR.RAR),并根据文件大小判断并选定要恢复的文件。

图3

第三步:选好后点击“前进”进入下一个界面,在这里通过“浏览”设置恢复后的文件保存位置(见图4)。最好是选择其他的磁盘,比如保存到另一块好的闪盘或移动硬盘上,实在没有第二块磁盘的话,可选择与要修复的文件不同的另一个分区。设置完毕,点击“前进”。恢复完毕,在设置的目标磁盘中会找到“DIR2.RAR”之类的文件夹,打开后就可以看到你需要的文件了。

图4

小提示

★小编在做测试的时候,发现有些恢复的RAR文件头损坏,无法用WinRAR打开。这时可先启动WinRAR,在WinRAR内嵌的资源管理器中选中损坏的RAR文件,再点击工具栏的“修复”,根据向导提示操作,可修复RAR文件。

★在确认需要的数据都已经恢复完毕并已安全保存到别处之后,我们可以试试Mformat(U盘修复工具,http://work.newhua.com/cfan/200913/MformatV1.00.zip)这款软件来修复闪盘。解压后运行软件,它会自动检测到闪盘,本例中闪盘为H盘,点击“H”按钮即可开始修复(见图5)。如果是同时修复多个闪盘,也可点击左下角“全部开始”,就不用一一点击了。修复好的闪盘,又会变回FAT32格式,可以正常使用了。不过这样的闪盘终究不是很稳定,重要资料以后最好不要用它来保存。

试论Oracle数据备份与恢复 篇4

随着各单位局域网和互联网络的深入应用,系统内的服务器担负着企业的关键应用,存储着重要的信息和数据,为领导及决策部门提供综合信息查询的服务,为网络环境下的大量客户机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查询、数据处理和Internet等的各项服务。因此,建立可靠的网络数据容灾系统,保护关键应用的数据安全是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发生人为或自然灾难的情况下,保证数据不丢失。

2 数据容灾备份

2.1 数据丢失的原因

数据丢失通常很难防范,一旦数据丢失,就会产生接二连三的问题。造成数据丢失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处理和访问软件平台故障;2)系统的硬件故障;3)人为的操作失误;4)黑客的恶意攻击;5)供电系统故障;6)自然灾害等。

2.2 数据容灾

所谓数据容灾,就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一个可用复制。在本地数据及整个应用系统出现灾难时,系统在异地至少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数据。该数据可以是与本地生产数据的完全复制,也可以比本地数据略微落后,但是一定可用。数据的容灾技术,又称为异地数据复制技术,按照其实现的具体技术方式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传输方式。根据容灾的距离可分为远程数据容灾和近程数据容灾。

2.3 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计算机里面重要的数据、档案或历史纪录,不论是对企业用户还是对个人用户,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不慎丢失,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轻则辛苦积累起来的心血付之东流,严重的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给科研、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生产、销售、开发的正常运行,企业用户应当采取先进、有效的措施,对数据进行备份、防范于未然。

3 Oracle数据备份

3.1 Oracle数据库的备份种类

Oracle数据库备份分为三种:冷备份(Cold Backup);热备份(Hot Backup);逻辑备份(Export),前两种备份又被称为物理备份。

3.2 Oracle数据库备份的工作原理

冷备份(Cold Backup)主要指在关闭数据库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的完全备份,备份内容包括所有数据文件、控制文件、联机日志文件、Init.ora文件。

热备份(Hot Backup)是指在数据库运行的情况下,采用归档模式(Archivelog Mode)备份数据库的方法。

Exp的原理是把数据库中用户的对象全部进行处理,对象的定义转变成DDL语句写入dmp文件,表中的数据转化成insert的语句写入dmp文件中,在Imp导入时候重新建立用户下的对象,并且通过dmp文件中的语句建立对象,通过insert语句写入数据。用Imp导入数据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日志写入联机日志文件中,恢复的速度比较慢。而且Exp/Imp工具在不同的Oracle数据库版本之间还有一定的限制,只能遵循由相同版本或者低版本的Exp来导出高版本数据库的数据,然后再由相同版本或者低版本的Imp向目标数据库中导入。

4 Oracle数据库逻辑备份方法—导入/导出(Exp/Imp)

导入/导出(Exp/Imp)是Oracle最古老的两个命令行工具,也是许多用户经常使用的两个工具。它们常用来做数据库逻辑备份,数据库重组和数据库转移等工作。从Oracle 10g开始,增加了数据泵导入/导出工具(Expdp/Impdp)。

4.1 数据导出工具Exp

Exp是客户端工具,该工具不仅可以在Oracle客户端使用,还可以在Oracle服务器端使用。当在Oracle客户端使用时,必须带有连接字符串,在Oracle服务器端使用则不需要。导出包括导出表、导出方案、导出数据库三种模式。关于Exp的主要参数,请参见表1。

4.1.1 命令行方式下导出数据实例

1)导出表

导出表是指使用Exp工具将一个或者多个表的结构和数据存储到OS文件中,导出表使用Tables关键字来完成。普通用户可以导出自己方案下的所有表,但是如果要导出其他方案下的表,则必须有EXP_FULL_DATABASE或者DBA权限。当表导出时,其上的触发器,约束,索引都会一并导出。下面用sys用户导出public的sczcb和jsxx表为例,具体如下:

Exp sys/manage@pan table=public.xszcb,public.jsxx file=testtable.dmp log=testtable.log

2)导出方案

导出方案是指使用Exp工具将一个或者多个方案中的所有对象数据存储到OS文件中,导出方案是使用owner选项来完成的。普通用户可以导出其自身方案,如果要导出其他方案,则必须具有EXP_FULL_DATABASE或者DBA权限,导出自身方案时,不必指定owner。下面用sys用户导出public方案的所有对象为例,具体如下:

3)导出数据库(完全模式)

导出数据库即备份完整的数据库,一般业务数据库不用此方法。备份命令如下:

Exp sys/manage@pan rows=y indexs=n compress=n buffer=65533 feedback=100000 full=y file=testfulldb.dmp log=testfulldb.dmp

对数据库的备份,建议使用增量备份,即只备份上一次备份以来改变的数据。但增量备份须得满足以下条件:⑴、只对完整数据库备份有效,且第一次需要使参数full=y,以后需要是参数inctype=incremental;⑵、用户需具有EXP_FULL_DATABASE权限;⑶、话务量较小时方可采用数据库备份

4.1.2 交互式导出数据

1)导出表

如图1所示。

2)导出方案

如图2所示。

上面我们已经对Exp的命令行和交互式两种导出方法分别举例加以说明,想必大家都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至于详细的使用方法,请参照Oracle联机帮助文档。

4.1.3 Oracle数据的自动备份机制

一般业务数据库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数据量也是与日俱增。有时候一次备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对于DBA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工作量。如何快速简捷的实现数据备份,并不对业务系统造成影响呢。我们一般选择在半夜来备份数据,但是DBA不可能那么晚还来工作,因此我们就要考虑使用脚本程序来完成数据的自动备份。

Linux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Crontab程序,Cron是一个永久进程,它由/etc/rc.local启动执行。Cron检查/var/spool/cron/crontabs目录中的文件,找到所要执行的任务和执行时间,并自动完成。

crontab文件每行中有6个字段,前5个为时间设定段,第6个为所要执行的命令。时间段分别为:minutes、hours、day of month、month、day of week,字段之间用空格或Tab分开。字段如果为“*”,表示该字段在所有可能的取值范围内取值;如果一个字段是由连字符隔开的两个数字,表明命令可以在两个数字之间的范围内执行。

以root用户登录数据库服务器,在“#”提示符下执行:

#crontab–l

将会得到下列返回信息(根据实际情况会有所不同)

30 01***su-oracle-c'/bak/test_atuobak'

这说明自动备份脚本就是/bak/下的test_atuobak,并于每天凌晨1:30自动执行数据备份。

如要更改执行时间,则在提示符下输入:

#crontab–e

但是cron中无法读取环境变量,必须在shell中声明Oracle的环境变量。下面我们用vi打开自动备份脚本test_atuobak,会得到下列返回信息:

自此我们就可以利用上述脚本自动进行数据库的备份,只要负责定期去整理磁盘空间就行,工作量得到大大的减少,也会降低因误操作而造成数据丢失的概率。

4.2 数据导入工具Imp

Imp的功能正好跟Exp相反,用于数据的导入。导入也包括表方式、方案方式、全库方式三种。

4.2.1 命令行方式下Imp恢复数据

1)导入表

导入表是指利用Imp工具将Exp文件中的表结构及其数据转载到数据库中,导入表使用Tables选项来完成。普通用户可以直接导入其拥有的表,但如果要将表导入到其他用户中,则要求该用户必须拥有IMP_FULL_DATABASE或者DBA权限。还有如果要将表导入其他用户,必须使用Fromuser和Touser两个参数。例子如下:

Imp public_data/zjly@pan file=testtable.dmp tables=xszcb fromuser=test touser=test11

上述例子表明要将testtable.dmp中test用户下的的xszcb导入到test11用户中。

2)导入方案

导入方案是指使用工具Imp讲Exp文件中的特定方案的所有对象及数据转载到数据库中。普通用户可以直接导入其自身方案,且在导入时只许提供Userid和File参数即可。但如果要将一个方案的所有对象导入到其他方案中,则该用户必须拥有DBA或者IMP_FULL_DATABASE权限,并且还要用到Fromuser和Touser两个参数。例子如下:

Imp public_data/zjly@urp file=testscheme.dmp fromuser=test touser=test11

上述例子表明要将testscheme.dmp中test用户的所有对象及数据导入到test11中。

3)全库方式

Imp sys/manage@pan rows=y indexs=n commit=y buffer=65533 ignore=y feedback=100000 full=y file=testfulldb.dmp log=testfulldb dmp

4.2.2 交互式导入数据

IMP交互式数据导入跟EXP交互式数据导出的格式基本类似,本文就不再加以赘诉。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实践一下,以便加深印象。

5 优化EXP和IMP的性能

Exp和Imp可以通过配置一些参数,来提高Export和Import的性能。至于性能到底能提升多少,还涉及导入/导出的数据,以及数据量的大小。

为了优化Exp的性能,我们可以通过设置Direct和Recordlength两个参数来完成。当Direct=Y时,将数据直接转移到Export客户端。这样的转移可以绕过SQL命令处理层(估值缓冲区),从而避免了无谓的数据转移。改变Recordlength的值,可以改进Exp的性能。该参数的推荐值是DB_BLOCK_SIZE的一个整数倍,或者是文件系统I/O块大小的一个整数倍。更改这个参数值会影响写入磁盘前积累的数据量,该参数的最大值为64KB。

为了优化Imp的性能,我们也可以通过设置Buffer、indexes、indexfile三个参数来达到效果。Buffer参数指定了输入缓冲区的大小,数据行将通过这个缓冲区进行转移,因此决定了Import导入的每个阵列插入中的行数。如果配合Commit=y参数指定Buffer参数,则Import会在每个阵列插入之后进行提交,而不是在载入完整的表后进行提交。但是Buffer的值也不能过大,反之会造成OS分页和换行,从而影响性能。Indexes参数指定是否导入用户生成的索引。如Indexes=N,则将提高Import的性能,原因是忽略了索引的存在。

此外还可以通过修改其他参数来提高Exp和Imp的性能。方法如下:

(1)修改Sqlnet.ora,在里面增加trace_level_client=off

(2)执行dbmspool.sql,然后SQL>begin;SQL>dbms_shared_pool.sizes(300);SQL>end

(3)SQL>Alter system flush shared_pool

(4)SQL>alter system set fast_start_mttr_target=24000

(5)SQL>alter system set pga_aggregate_target=100M

6 结束语

本文对Oracle数据容灾备份技术做了一个简略阐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数据容灾技术的研究远没有这么简单,需要在实际中不断加以完善、发展。总之只有充分了解数据容灾备份技术,才能保证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数据的安全性、业务的连续性。

摘要:因Oracle数据库在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方面性能优越,且支持跨系统,跨平台操作,故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其作为应用数据处理系统。文章就如何正确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功能来保证其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数据,Oracle,备份,恢复

参考文献

[1]袁姗,刘长生,施伟.Oracle数据库热备份过程中被中断的数据恢复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9).

[2]曹美琴.基于RMAN技术的ORACLE数据库备份恢复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3]刘军,崔宝江,刘璟.远程异步数据复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5(19).

[4]伊岚.浅谈数据的备份和容灾[J].电信快报,2004(8).

数据备份恢复 篇5

针对用户网络内复杂的IT系统环境需要集中备份的需求而设计,只需在用户局域网内进行相应产品模块的部署,即可为网络内服务器、桌面电脑等所有计算机提供集中备份保护。

方案特色

全方位保护

跨平台支持各类桌面电脑、服务器及小型机;支持Windows、Linux、Unix 等操作系统及 VMware ESX(i)、Hyper-V等虚拟化系统;支持Oracle/SQL Server/My SQL等多种数据库;支持双机、虚拟机等服务器架构;适用于 LAN-Base、LAN-Free 等多种备份存储架构;提供手动备份、定时备份、实时备份等备份策略设置;提供数据库、文件、应用及操作系统的全方位保护。

简易化操作

数据备份恢复 篇6

[关键词]程控交换机;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原理

一、程控交换机的数据备份概述

要想使丢失数据尽快恢复,交换网络维护管理人员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备份方案。业务数据的完整备份和科学的恢复方案可使交换设备在出现故障后迅速恢复。合理的备份策略应该容易操作并对各种重要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通信交换网络系统的风险。数据出错或丢失后,若没有事先备份,要想恢复数据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不可靠,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恢复,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备份管理措施。以下是笔者根据平时维护的经验,讲述了对这两种型号的交换设备如何进行数据备份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二、Harris20-20数字程控交换机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1.数据备份:

即从交换机当前激活的公共设备机架把数据库、杂项文件或ACD统计表拷贝到其他存储介质上。其中的杂项文件包括:专用缩位拨号码,人工呼叫转移,激活的呼叫转移组等。使用系统维护终端执行联机操作,并输入用户名、密码后,选择当前所用的数据库,并进入EDT(Configuration Editor)程序,在该程序下输入UTI(Utility)命令,此时即可使用BAC(Backup)命令来备份数据了。具体的操作如下:

键入"CTRL+C"命令;开启维护终端并联机。用户名…?ADMIN,回车;输入用户名"ADMIN"。口令…?*****,回车;输入口令。ADMIN…?EDT,回车;进入数据库编辑程序。EDT…?UTI,回车;进入UTI编辑程序。UTI…?BAC,回车;进入备存(Backup)程序。备存[DB]…?DB,回车;指示系统备存数据库。此时有三个选项:DB(数据库),MIS(杂项文文件)与ACD(ACD统计),本例选择了备存数据库。备存的数据库…?A,回车;输入备存数据库名称A。…将标有(1/*)的空盘插入机架并回车…;系统提示用户放入磁盘,"*"表示此次备份操作过程总共需要的磁盘数。需要指出的是:若磁盘上存有其它内容,系统会在向磁盘拷贝文件的过程中抹去磁盘上的信息。…备存数据库A…;备存过程的提示。系统会在磁盘满时提示用户插入下一张盘,直至备存完毕。UTI…?EXI,回车;返回上一级程序。EDT…?EXI,回车;返回最高一级程序,系统会提示"您已脱机"。

备存操作完毕。

2.备存数据的恢复:

使用RES(Restore)命令将数据库、杂项文件或ACD统计从备份的软盘拷贝到激活的公共设备机架的硬盘中。具体操作如下:

联机后进入UTI程序(进入步骤同"数据备份")。系统提示:UTI…?RES,回车;输入恢复数据命令RES(restore)。恢复[DB]…?DB,回车;仍以恢复DB为例。将标有(1/*)的空盘插入机架并回车。此后,依次放入磁盘直至恢复完毕。然后退出。

三、MD110型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1.数据备份:

MD110型交换机的数据做了改动以后,不会立即写入硬盘,而是由存储单元MEU存储。因此,在做此种型号交换机的数据备份时,应遵循以下步骤:MEU数据→交换机硬盘单元QDLU→维护终端硬盘→软盘

第一步,转储操作。

交换机的转储操作有2种,可根据需要分别执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交换机的QDLU硬盘单元上有原始程序文件"LOVOL"和包含程序代码与用户数据的后援加载文件"RELVOL"。

系统转储:交换机MEU中正在运行的所有程序单元和所有数据转存到交换机硬盘。过程如下:

-执行EQ硬盘维护程序;

-将QDLU硬盘单元中的文件指针指向relvol文件,此文件应是新的或可以删除的;

-退出EQ程序,执行FIOL联机操作程序,输入指令;

-FAVOE:VOL=RELVOL;

-FATAE:CTU=0;

-FASTI:CTU=0;(用命令删除旧的文件)

-FATAL:VOL=RELVOL,TAPE=0,CTU=0;

-FAVOI:VOL=RELVOL,TAPE=0;(建立新的后备文件)

-CATII:DATE=2002-5-28,TIME=6-23;

-CASII:STN=SUN(建立时钟日期与工作站标志);

-ALREI;

-FTREI(清除告警标志);

-DUSYI(输入命令进行转储);

此后,系统将把新的系统文件转存入交换机的硬盘单元中。

数据转储:维护人员修改交换机数据以后,将修改内容转存入交换机硬盘单元。过程如下:

-ALREI;

-FTREI(清除告警标志);

-DUUDI:DUMP=ALL;或DUMP=CHANGES{输入命令与参数进行转储。前者(ALL)为转储全部的数据,后者(CHANGES)为转储改变了的数据)}。

第二步,运行EQ转存数据。

即把转储操作中存入交换机硬盘单元的文件转存到维护终端的硬盘。首先运行EQ软件,进入交换机硬盘维护界面,并找到上一步所创立保存的文件。

-在此文件上,按下字母C,选定做为要保存的源文件。

-在维护终端目录上选定目标文件,回车,系统开始根据设定速率转存数据。

此过程把交换机上的数据导入了维护终端。

第三步,将数据存入软盘,保存。

可以运行维护终端的WINDOWS操作系统,用压缩软件将其转换为压缩文件,拷贝入软盘保存。

2.備存数据的恢复:

若需以备份的文件为源文件恢复交换机系统的数据,首先将软盘的文件拷贝入维护终端的硬盘(或利用维护终端上已有的备份文件)。之后运行交换机的硬盘维护程序EQ,选定维护终端上的备份文件为源文件,并且在交换机硬盘目录上选定目标文件的位置,回车,开始拷贝。拷贝完毕后,将此文件激活,作为当前文件。

此后,需将交换机中央处理单元复位,使之执行加载过程,即将硬盘单元的数据重新读入MEU存储单元,从而使系统恢复到从前(数据丢失前)的运行状态。

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

问题1:某多模块局在更换版本正常运行12h之后,近端突然全阻。检查局数据发现部分出局码混乱,新业务局码变为出局本地网码。主叫号码由2602100变为2100100。而2600本局局码根本不存在。

处理方法:重启2#MP,再重启3#MP之后,恢复正常。这说明当时数据已经混乱。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数据混乱时绝对不能存盘,以免破坏硬盘上本来正常的数据文件。

问题2:某多模块局数据在开局过程中一直数据乱,本局局码不能删除,号码资源段及用户数据错位。

处理方法:经分析,发现3#、2#模块局数据不同步,2#的局数据乱,将3#MP局数据拷入2#MP后重启2#MP即恢复正常。这说明模块间数据不一致。

问题3:某局割接第二天,发现有一个单元用户或是摘机无音或是号码不对,CHANGESDNSPN和CHANGESPNSDN查看数据正常。

处理方法:由于是整个单元用户不正常,后检查发现为后备板问题,更换此单元后备板后正常。

问题4:一次发现用人机命令CHANGESDNSPN能执行正确,而用CHANGESPNSDN不行,执行结果显示“机框机架未安装”。

处理方法:这一问题一般为“-RSHRNG.SUB”文件被破坏,用以前备份数据替换之即可。

结束语

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程控交换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鉴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数据出错或丢失后,若没有事先备份,要想恢复数据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不可靠,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恢复,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备份管理措施。

服务器数据备份和恢复研究 篇7

1.1 概述

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 直译为“独立冗余磁盘阵列”, 也简称为“磁盘阵列”, 通俗的说, RAID就是通过将多个磁盘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方案组织起来, 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获取比单个硬盘更高的速度、更好的稳定性、更大的存储能力的存储解决方案, 用户不必关心磁盘阵列究竟由多少块硬盘组成, 使用中, 整个阵列就如同一块硬盘一样。

1.2 RAID技术的优越性

1.2.1 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

使用RAID技术, 就可以把多块硬盘组成一个更大的存储空间供用户使用。比如, 利用RAID-0技术把5块2 TB的硬盘组织起来, 能够提供10 TB的存储空间。

1.2.2 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

著名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 CPU的处理速度以几何数量级迅猛增长, CUP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会提高1倍, 可见其速度增长之快。然而, 硬盘作为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设备, 在容量飞速增长的同时, 速度却提高缓慢, 已经成为计算机速度发展的瓶颈。如果采用RAID技术, 可以让很多硬盘同时传输数据, 而这些硬盘在逻辑上又表现为一块硬盘, 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硬盘几倍, 甚至几十倍的速率。

1.2.3 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RAID可以通过数据校验提供容错功能, 在很多RAID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冗余措施, 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像备份, 从而大大提高了RAID系统的容错性, 让系统的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1.3 如何实现RAID

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RAID, 一种是使用RAID控制器组建RAID, 称为硬RAID;另外一种是直接用程序创建RAID, 称为软RAID。

2 RAID-1技术详解

RAID-1又被称为磁盘镜像, 需要两个物理盘共同构建。使用磁盘镜像 (Disk Mirroring) 技术, 方法是在工作磁盘 (Working Disk) 之外再加一额外的备份磁盘 (Backup Disk) , 两个磁盘所储存的数据完全一样, 数据写入工作磁盘的同时也写入备份磁盘, 也就是将一块物理盘的内容完全复制到另一块物理盘上, 所以两块物理盘所构成的RAID-1阵列, 其容量仅等于一块硬盘的容量。

RAID-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 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物理盘失效时, 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 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3 服务器故障处理

服务器在使用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与RAID相关的常见故障, 这也使得RAID-1在给我们带来高冗余的同时, 带来了很多难以估计的数据风险。

3.1 常见RAID故障及可恢复性分析

3.1.1 软件故障

软件故障主要有:1突然断电造成RAID磁盘阵列卡信息丢失数据的恢复;2重新配置RAID阵列信息所导致的数据丢失恢复;3如果磁盘顺序出错, 将会导致系统不能识别数据;4误删除、误格式化、误分区、误克隆、文件解密、命毒损坏等数据恢复工作。

3.1.2 硬件损坏

硬件损坏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RAID一般都会有几块硬盘, 其中某一块硬盘出现损坏, 数据将无法读取;2RAID出现坏道, 导致数据丢失, 这种恢复成功率比较大;3如果硬盘同时出现2块以上的损坏, 恢复工作非常复杂, 成功率也比较低。

其中, RAID-1逻辑盘丢失或不可访问, 导致RAID-1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RAID控制器出现物理故障。RAID控制器如果出现物理故障, 将不能被计算机识别, 也就无法完成对RAID-1中各个物理成员盘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RAID控制器虚拟出来的逻辑盘自然就不存在了。2RAID信息出错。RAID信息出错就是指该RAID-1的配置信息出现错误, 导致RAID程序不能正确地组织管理RAID-1中的成员盘, 从而导致RAID-1逻辑盘丢失或不能访问。3RAID-1成员盘出现物理故障。RAID-1可以允许其中一块成员盘离线, 如果RAID-1中的某一块成员盘出现物理故障, 比如电路损坏、磁头损坏、固件损坏、出现坏扇区等, 该成员盘就不能正常使用, 但剩下的一块成员盘中的数据完好无损, RAID-1还不会崩溃。4人为误操作。如果误将RAID-1中的两块成员盘都拔出, 或不小心删除了RAID-1的配置信息等, 都会造成RAID-1崩溃。

3.2 RAID-1数据恢复思路

RAID-1是所有RAID中最简单的一种, RAID-1中两块硬盘互为镜像, 所有数据都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是RAID控制器故障或RAID信息出错导致RAID-1的数据无法访问, 只要将两块物理盘中的一块从服务器上拆下来, 作为单独的硬盘接在一台计算机上, 就很容易恢复数据。

如果RAID-1中一块硬盘出现故障, 则不会影响服务器的运行, 只要把故障硬盘更换为一块好的硬盘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及时更换, 导致第二块硬盘也出现故障, 这时, RAID-1就会失效, 因为先出现故障的硬盘中的数据已经不完整, 所以不能以第一块硬盘为基准进行数据恢复, 而应该用后出现故障的硬盘进行数据恢复, 一般情况下, 都能够完全恢复出所有的数据。

3.3 RAID故障注意事项

RAID故障注意事项主要有:1数据丢失后, 用户千万不要对硬盘进行任何操作, 而要将硬盘按顺序卸下来, 用镜像软件将每块硬盘做成镜像文件, 也可以交给专业数据恢复中心进行;2不要对RAID卡进行Rebuild操作, 否则会加大恢复数据的难度;3标记好硬盘在RAID卡上面的顺序;4一旦出现问题, 可以拨打专业数据恢复中心的咨询电话找专业工程师, 切忌盲目修复。

4 结束语

服务器的运行方式、状态、故障类型对备份与恢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数据备份是保障服务器数据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 也是最至关重要的。

摘要:从服务器数据备份、恢复着手, 详细介绍了服务器RAID-1常见故障及相关处理方式。

关键词:服务器,数据备份,数据恢复,软件故障

参考文献

[1]金志刚, 陈开奇.服务器、网络、存储虚拟化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方案设计 篇8

一、威胁数据安全的原因与考虑因素

信息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系统失效,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

1、威胁数据的安全,造成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

(1)硬盘驱动器损坏,由于一个系统或电器的物理损坏导致文件、数据的丢失;

(2)人为错误,人为删除一个文件或格式化一个磁盘(占数据灾难的80%);

(3)黑客的攻击,黑客侵入计算机系统,破坏计算机系统;

(4)病毒,使计算机系统感染,甚至损坏计算机数据;

(5)自然灾害,火灾、洪水或地震也会无情地毁灭计算机系统;

(6)电源浪涌,一个瞬间过载电功率损害计算机驱动器上的文件;

(7)磁干扰,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磁场可以破坏磁碟中的文件。

2、建立完整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必须考虑以下内容

(1)计算机网络数据备份的自动化,以减少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

(2)使数据备份工作制度化,科学化;

(3)对介质管理的有效化,防止读写操作的错误;

(4)对数据形成分门别类的介质存储,使数据的保存更细致、科学;

(5)以备份服务器形成备份中心,对各种平台的应用系统及其他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的备份,系统管理员可以在任意一台工作站上管理、监控、配置备份系统,实现分布处理,集中管理的特点;

(6)维护人员可以容易地恢复损坏的整个文件系统和各类数据;

(7)备份系统还应考虑网络带宽对备份性能的影响,备份服务器的平台选择及安全性,备份系统容量的适度冗余,备份系统良好的扩展性等因素。

二、需求分析

针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现状,为了保障信息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行,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方案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操作系统恢复

实现所有操作系统的容灾与快速恢复。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故障时,能通过快速恢复手段,恢复操作系统与相应的应用程序,使其正常运行,故障恢复要求操作简单、快捷。

2、数据库实时保护

实现ORACLE、SQL、DOMINO等数据库的实时数据保护,数据丢失为0(包括备份和恢复);实现数据库服务器故障情况下的快速恢复,数据恢复要求简单、快捷。

3、关联数据一致性保护

实现PDM系统文件服务器与PDM数据库服务器的实时备份与同步恢复,并能实现PDM文件服务器与PDM数据库任一时间点的同步回滚(到同一时间点,且能保证文件卷与数据库在回滚时间点的一致性),对备份的快照数据可直接加载和使用。

4、异地容灾保护

实现信息系统的异地容灾,通过IP网络实现。将本地备份的数据能以增量方式实时备份到异地且数据完整,并可以恢复任意时间点的异地备份数据到本地。对网络不应产生过大压力,允许夜间进行异地备份,本地与异地之间有一条100M光纤以太链路。

5、ESX虚拟机数据系统保护

由于部分系统是运行在ESX虚拟机上,需要对其中重要的服务器进行数据和系统保护,一旦运行虚拟机的物理服务器出现故障,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

6、系统扩展性

方案具有可扩展性,满足未来信息系统扩展需要。

三、方案设计

1、现状分析

目前,企业信息系统很多,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器数据库系统,ERP系统,OA办公系统,文件服务器及各种应用软件等,担负生产管理和办公业务等极其重要的工作,每天数据增长约为20M。数据的安全性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做好数据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一直以来,为了保护数据,技术人员采用手动备份方式,利用磁带对数据进行备份存储。这种备份方式只适用于数据量很小的非关键应用领域。随着数据量的增大,系统管理人员很难管理备份介质。同时,当对同一个数据库的容量超过一盘磁带的容量时,手动备份工作就变成了一个极其复杂、效率极低、风险很大的工作了。

随着系统数据量的不断增大,数据维护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备份对业务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其自动化程度低,出错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所以现有的备份手段已经不能保证快速、有效的保护数据,并且直接影响到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2、备份系统架构

企业对数据库的安全要求较高,既要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实时备份,又要对数据库数据恢复提出数据高度可用性和数据库服务器故障情况下的快速恢复,因此采用基于相应数据库技术的同步复制以及Snapshot快照技术才能很好地达到要求,因为目标复制和快照数据可以直接加载使用,也可以转向映射,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提升数据库恢复速度。

PDM系统应用具有独特性,即PDM文件服务器存放的数据,必须与PDM数据库服务器存放记录保持完全一致性,否则备份的数据对用户将毫无意义。因此,通过布署“同步复制结合快照”的技术,并在任意时间点数据恢复功能的支持下,完全能实现用户PDM系统一致性恢复的需求。

对于操作系统的保护与快速恢复需求,只需要通过实时复制技术,将操作系统实时备份到基于存储设备的磁盘阵列中即可实现,在操作系统故障时,故障服务器从存储设备中直接引导操作系统,不仅满足用户对操作系统故障情况下快速恢复的需求,也可能通过WMWARE软件,实现用户故障操作系统的异机启动。

对用户异地容灾需求,从技术上直接采用基于IP的网络复制,策略上按用户网络的流量情况制订对应的复制策略,即可满足用户对异地容灾的需求;并且,此技术支持用户未来的扩展,当用户有基于光纤的快速网络时,用户完全能够从异地直接启动操作系统和映射数据到本地服务器,为用户提升更多的应用价值。

综合考察国内、国际市场对信息系统安全产品的各类解决方案,我们认为Net Stor NRS快速恢复与异地复制解决方案最适合企业的需求,通过软硬件的搭配,异地复制功能的配合,用户在不改变现有应用架构的前提下,轻松实现上述数据实时保护与快速灾难恢复功能。

3、方案拓扑结构图

4、方案总体描述

本方案中,本地机房购置两台NRS1000-F设备,异地购置一台NRS1000-S;放在本地的NRS1000-F设备通过FC-SAN/IP-SAN网络与生产服务器系统相连,实时保护生产数据和应用系统,并通过日志和快照记录任意时间点数据变化状态,防止数据逻辑错误。异地NRS1000-S通过IP网络与本地NRS-F相连,在NRS同步软件的控制下,本地和异地NRS数据按策略进行同步备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实现本地和异地的实时备份,只需要调整同步策略即可)。

通过Net Stor NRS管理界面,在NRS1000-F设备上为每个应用服务器创建对应的虚拟硬盘,并指定给相应的应用服务器。

正常工作状态下,应用服务器从本地硬盘引导操作系统,所有数据I/O均在本地的硬盘上执行。在数据I/O的同时,NRS代理软件以及相应数据库的Snapshot Agent会根据设定好的数据复制策略,将应用服务器本地硬盘的数据和系统复制到Net Stor NRS创建的相应的虚拟磁盘中。

如果应用服务器中用于存放应用数据的磁盘出现故障(非系统盘),我们可以通过NRS代理软件或VM管理功能,使用相应的虚拟磁盘顶替应用服务器的故障盘工作;当用户在线更换了故障磁盘后,通过NRS代理软件或VM,我们可以将虚拟磁盘中的数据复制到新更换的物理磁盘中,数据复制完毕后,我们可以将业务数据的I/O转向新更换的物理磁盘,而虚拟磁盘仍作为实时复制备援磁盘。整个过程无需重新启动应用服务器。

如果应用服务器的系统盘出现故障,我们可以选择从NRS设备的虚拟磁盘引导操作系统,业务系统即可恢复正常工作;如果在线更换了应用服务器的系统盘,通过NRS代理软件或VM,我们可以将虚拟磁盘中的数据复制回更新了的系统盘,复制完毕后,重新启动应用服务器,这时我们就可以像正常一样从本地物理磁盘引导操作系统了。整个过程视系统盘数据量而定,但总体的系统停机时间会非常短。

通过NRS代理软件或VM以及相应与设备配套的Snapshot Agent软件,我们可以将系统的数据库、操作系统恢复到任意一次的状态,从而大幅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FC或i SCSI技术使得数据I/O性能得到大幅的提升,而系统的整体投资却没有上升。在快照与快照时间差(由策略引起)内的数据保护,通过CDP(连续数据保护)技术,解决时间差而带来的数据保护盲点。

对于文件与数据库分离的PDM系统,本方案在按标准的数据库保护、操作系统保护技术进行数据备份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中找到正确时间点,而直接将另一台服务器快照恢复到正确状态的技术,从而实现数据库与文件服务器的快速同步恢复。

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不断上线情况下,企业只需为新系统购买相应的Snapshot Agents即可轻松实现,这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极大提高系统的应用价值。

5、方案优势

(1)数据保护完整性好

数据从服务器同步到本地NRS的同时,使用了NRS数据库代理的快照以及磁盘日志功能,保证了同步到本地NRS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其次,数据异地保护是通过NRS自身的复制功能来实现,在复制数据的同时,也启用NRS的快照复制功能,有效保证复制到异地数据的完整性。

(2)数据存储合理

在整个数据保护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底层数据块复制方式,数据库数据一直保留了原有数据结构,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可以直接用于启动数据库,而不需要Restore的过程,为应用系统的快速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复制方式灵活

在数据复制过程中,使用的是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相结合的方式,一旦远程连接出现故障,NRS自动缓存更改数据,变同步为异步复制,网络恢复后,存储的更改数据自动复制到异地,并更改复制方式为同步。此数据复制方式,充分利用了宝贵的异地数据传输带宽,并保证了异地数据复制的可靠性。容灾复制采用数据块级增量复制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异地数据复制的数据量,节省了宝贵的异地网络带宽。

(4)操作简单

在方案设计中,所用功能在同一设备下实现,提供单一管理界面,简化管理步骤,提升信息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

(5)数据恢复快捷

借助于虚拟机软件vmware,可以把多个崩溃的系统恢复到同一台服务器上,为所有系统同时应急启动提供可能;不存在硬件兼容问题,也不需要加载额外的驱动,简化异机恢复步骤;目标数据与操作系统结构完全一致,重启系统不需要恢复过程,减少了系统恢复时间,简化了恢复过程。

(6)数据复制可靠

在此方案中,使用了数据复制增量缓存技术,在任何复杂的网络情况下,都能保证复制的可靠性。

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服务器的应用系统制定Snapshot(快照)策略设定。

四、实施效果

数据备份恢复 篇9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数据使用中,信息数据随时面临着因为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破坏,这就对数据存储恢复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做好对数据备份恢复效率进行不断地优化,以改善数据备份恢复效率。

2 数据备份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保障

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数据,从美国9.1 1恐怖袭击,到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等,充分说明企业当前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这些灾难事件给那些依赖信息系统开展业务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严重影响。人为的错误,硬盘的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给企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备份作为保护这些重要资源的基本手段,占有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里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一般来说,各种操作系统所附带的备份程序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若想对数据进行可靠的备份,必须选择专门的备份软、硬件,并制定相应的备份及恢复方案。如果每一台服务器或每一个局域网络都配置了数据备份设备以及相应的备份软件,那么无论网络硬件还是软件出了问题,都能够很轻松地恢复,数据备份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保障。

3 数据恢复效率是企业生存能力的表现形式

在系统的建设和保障稳定运行过程中,备份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将数据进行备份,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随着对各个应用系统的全面覆盖,备份的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恢复速度难以达到设计预期,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恢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恢复速度根本无法预测,这给我们的数据保护管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以某商业银行为例,在某次生产系统维护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磁盘I/O错误,由此造成生产和灾备中心同时故障无法对外服务,不得不采取数据恢复方式恢复业务。由于缺乏数据恢复的演练,不仅恢复流程不熟悉耽误时间,而且由于系统缺乏优化,使得原本2小时的恢复作业,花费了整整6个小时,严重影响了第二天全行网点的正常营业,造成业务损失。

因此,对备份数据恢复效率进行研究,了解并优化现有环境下备份数据恢复效率,分析并掌握影响数据恢复效率的策略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恢复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4 数据备份恢复效率研究方法

通过对数据备份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有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数据备份恢复效率,而且这些因素与恢复效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法时考虑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定性的影响性分析,所谓定性的影响性分析是通过对可能影响备份恢复效率的诸多因素的罗列,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二是定量的演练测试,所谓定量的演练测试是选择影响性比较大的因素进行对比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验证这些因素对备份恢复效率的影响。通过两方面结果的汇总比对,确定对备份恢复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性,从而为我们确定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如图1所示。

基准演练:选取典型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备份数据恢复演练,记录数据恢复流程、恢复速度,作为研究的基准数据。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影响恢复效率的策略因素、并对齐影响性进行分析。

因素影响性测试:组织环境资源对这些因素进行逐一优化,逐一对优化后的环境进行影响因素的对比测试,对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

优化演练及总结:基于最终的优化环境进行数据恢复演练,记录恢复流程、恢复速度,作为演练分析的对比数据并进行总结。

5 选择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了银联技术部办公网备份系统典型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环境包括虚拟环境的应用系统和物理机的O racle数据库,拓扑如图2所示。

5.1 虚拟机应用环境

虚拟机名称:NBU_SELS1 1_TST。

系统配置。CPU:4 vCPU;内存:8GB物理内存+4GB swap空间;存储:80GB本地硬盘+300GB LUN;操作系统: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1 SP3;应用:主数据应用服务/文件系统。

5.2 物理机数据库环境

设备型号:IBM x3650 M3。

硬件配置。CPU:E 5640,2.67GHz,2个物理CPU,每个CPU 4个内核;内存:16GB物理内存+8GB swap空间;存储:500G B本地硬盘(RAID 1)+300G BLUN+50GB LUN;操作系统: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1SP3;数据库:Oracle Database 11 g EnterpriseE ditionRelease1 1.2.0.4.0 64bit。

6 数据恢复基准演练效率

在现有环境下对数据恢复效率进行演练测试,记录数据恢复的流程、速度、耗时,形成文档,作为研究的基准数据,具体演练过程如图3所示。

环境准备:为不影响基准环境的生产应用,全部采取异机恢复的方式进行演练。

数据库恢复及验证:首先进行数据库的恢复,恢复后的数据库连接生产应用,验证数据一致性和业务的可用性,记录恢复数据的时间。

应用服务器恢复及验证:恢复应用服务器的数据,连接恢复的数据库,验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业务的可用性,记录恢复数据的时间。

最后进行生产环境的完全还原,保证演练不对原环境造成影响。

基准演练结论:数据恢复后,数据量一致,业务应用经验证后完全可用,说明备份数据已完整地恢复,整个恢复过程总耗时为4小时25分钟,基准演练数据恢复效率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7 数据备份恢复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测试

通过基准演练,我们发现在数据库恢复操作耗时最长,因此我们对影响数据库恢复速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几类。

硬件及网络环境:备份的目标系统的硬件环境决定备份恢复效率,主要包括系统CPU/内存大小、存储I/O、网络带宽等。

备份参数:NBU是备份作业调度的管理平台,所以备份参数的设置也是影响恢复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备份通道调整、Buffer参数、重删和虚机镜像恢复功能等。

数据库参数:NBU是通过调度Oracle数据库的备份接口进行的,Oracle一些参数的设置同样会影响备份速度,主要包括同步/异步IO机制、数据库Large-pool、以及数据库的压缩机制。

其他恢复机制:存储快照、虚拟机镜像快速恢复功能。

根据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设计了这些因素影响性的测试,主要是通过调整因素的设置来测试这些因素对备份恢复效率的影响,从而验证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找到优化的方案。

针对我们所选取的典型环境,这些因素对备份速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硬件环境因素对备份速度的影响是线性的,硬件条件越好则备份恢复速度越快,考虑到硬件环境基本固定,所以选择了SAN和LAN两种方式的对比测试。

其次,NBU参数设置会提高备份恢复速度,但同时会占用硬件资源,所以对于备恢复速度的影响性比较综合,在硬件资源足够的情况下表现为线性,在后续的影响性测试中我们重点关注的不同通道数的对比测试以及重删、虚机镜像快速恢复功能对备份性能影响测试。

然后,Oracle的这些参数对速度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尤其是开启压缩机制,因此是我们测试的重点,分别对开启和关闭压缩机制进行了测试。

最后,对可能影响备份恢复速度的其他因素进行测试,如存储快照回滚技术。

7.1 硬件及网络环境测试

备份的目标系统的硬件环境决定备份恢复效率,包括系统C PU/内存大小、存储I/O、网络带宽。

7.1.1 系统CPU/内存及存储I/O

系统CPU/内存大小决定计算能力,影响数据恢复速度,系统计算能力越强,数据备份恢复速度越快;前端存储I/O存储的吞吐量大小影响数据读取和写入的速度,I/O吞吐量越大,数据备份恢复速度越快。如表3所示。

7.1.2 LAN/SAN备份方式对比数据

测试数据:测试中使用一台物理机作为NBU模拟测试备份恢复客户端。操作系统: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 1 SP3;CPU:1 6(2.67G Hz);内存:1 6G;LUN:300G;IP网络带宽:1 Gb;SAN网络带宽:4Gb。

分别测试三种类型数据:Oracle、应用及文件、MySQL数据,测试数据表4所示。

测试结论:在同时满足SAN、LAN通道的环境优先使用SAN通道进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当前千兆网络环境下,数据备份恢复速率峰值为11 0MB/s左右,生产环境中NBU 5230同一时刻可能需要与其他业务系统交互,导致传输速率无法持久保持满带宽状态,仅数据传输方面物理主机与虚拟主机无太大差别。

7.2 备份参数测试

NBU是备份作业调度的管理平台,所以备份参数的设置也是为了提高备份恢复速度而设置的。

7.2.1 Oracle备份多通道测试

测试数据:根据对基准环境LAN方式开启数据库压缩的情况下反复备份恢复测试,测试数据如表5所示。

测试结论:选择2~6通道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备份恢复速度:为尽可能利用整个通道带宽,在Netbackup中可选择并发数据量越多,数据备份恢复速度越快;每增加两个通道,速率提升约为30%。

7.2.2 NBU Buffer参数调整测试

NBU的Buffer参数是各个组件之间通讯时的数据缓冲区,通过调整这些参数的大小可以影响备份恢复速度,其中NET_BUFFER_SZ:NB 介质服务器与客户端通信的缓冲区;Size_DATA_BUFFERS:NBU介质管理程序bptm和策略库进程bpdm间的缓存大小;Number of Data Buffers:NBU bptp进程可以使用的Data_buffer的数量。

测试数据:Buffer更改前后的备份I/O对比测试(2通道),如表6所示。

测试结论:NBU Buffer的数量和大小影响备份数据的写入速度,Buffer数值越大,备份恢复速度越快,但提升效果非常小。

7.2.3 备份重删机制测试

Net Backup可以选择在客户端或介质服务器上进行重复数据删除。在靠近数据源位置删除冗余数据,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重复数据删除功能的优势。Net Backup客户端重复数据删除功能可以删除源数据位置的冗余数据。与传统备份技术相比,它所占用的CPU、I/O和内存会更低。客户端重复数据删除功能还可以实现增幅高达1 0倍的备份速度。如果客户端计算机没有足够的CPU资源执行重复数据删除操作,那么可以将该操作放到Media服务器上,或存储目标端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

测试数据:使用办公流程平台Oracle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缩减后),在SA N网络备份的条件下,测试启用重删功能对数据库类备份效率的影响以及客户端资源的消耗情况,如表7所示。

测试结论:删重率与数据类型有关系,文档文件、虚机以及数据库的删重率比较高,而这些删重率高的数据类型,备份恢复时需要消耗更多的CPU和内存,虽然一定程度影响备份速率,但因实际写入数据量少,备份恢复速度还是相对高,删重率与备份速率有关,但不是绝对线性关系;数据重删是在备份策略中默认开启的功能,无重删会占用更多备份存储资源、消耗更多备份时间。

7.2.4启动虚机镜像恢复功能(即时恢复)

Net Backup的即时恢复虚拟机功能,不需要等待从备份中传输该虚拟机的数据,可直接从备份映像中启动虚拟机,并且目标ESX主机上的用户可立即访问该虚拟机。恢复虚拟机后使用vMotion将虚拟机数据文件从备份映像迁移到其他ESX主机,恢复过程如图6所示。

测试数据如表8所示。

测试结论:利用N B U的快速开启任何以已备份到磁盘的虚拟系统,通过N F S快速将虚机镜像启动,可以实现系统快速恢复的目的,提高备份恢复效率。相比常规的虚拟机恢复方式,节约了系统从备份集恢复到存储资源池的时间,快速启动系统,如果需要系统长期运行则需要将其迁移到相邻存储中去。

7.3 Oracle数据库参数测试

NBU是通过调度Oracle数据库的备份接口进行的,Oracle一些参数的设置同样会影响备份速度。

7.3.1 改变ORACLE异步I/O参数

测试数据如表9所示。

测试结论:改变oracle数据库异步IO参数后,使用不同的通道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对恢复速度有一定

7.3.2 调整Large-Pool测试

RMAN备份过程是将数据读到buffer,然后通过MML接口写到备份设备。依数据库不同的设置,这块buffer会使用SG A区不同的部份,推荐设置合理的Large pool,让RMAN的Buffer出自Large Pool。

测试数据如表1 0所示。

测试结论:将数据库的SGA参数large_pool_size由200MB改为1 GB,修改完成之后并没有对备份速度有所优化。

7.3.3 启用数据库压缩机制测试

测试数据:使用基准环境数据库280G数据在2通道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测试,如表1 1所示。

测试结论:Oracle压缩机制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开启关闭压缩机制,备份数据恢复速率提升7-8倍。

7.4 启用存储快照功能测试

Huawei S5800T的快照功能,实现在不中断正常业务的前提下,生成源数据在某一时间点的一致性数据副本,并且可在几秒内完成。快照生成后可以被主机读取,也可以作为某个时间点的数据备份。

测试方法及数据:划分了一个300GB的LUN存储空间挂载到物理机测试环境,并将Oracle测试数据库数据部署到该挂载点,步骤包括对LUN建立快照;在数据库中模拟了数据误删的操作(删除表空间),然后使用快照回滚功能验证快照回滚完成后数据一致性,如表1 2所示。

将LUN快照映射到另外一个Oracle系统,调整参数后启动数据库,验证通过快照重新定义数据用途的特性。

测试结论:修改机制可大幅提高系统恢复效率,但数据不能长期保存,可作为恢复效率的辅助手段。

8 数据备份恢复效率因素影响性分析及测试总结

8.1 影响性分析

通过对系统硬件环境到应用软件参数的逐级分析和对比测试,优选硬件资源配置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备份恢复性能,同时根据场景调整参数配置可进一步充分发挥性能。

在目前收集的数据中,物理服务器与虚拟服务器的磁盘IO有一定差异,但在整体的备份恢复周期中IO性能未发现形成瓶颈,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物理服务器与虚拟服务器的CPU计算能力。相较于系统IO性能及CPU计算能力,网络传输速率为重点考虑对象。

网络方面,目前服务器接入层网络速率为1 Gb/s、光纤存储速率为4Gb/s,故测试结果中光纤网络数据传输速率明显高于LAN网络,但未经优化的数据传输速率并未达到SAN与LA 之间的既有速率之比,同样LAN网络的平均传输速率也未达到1 Gb/s网络所具备的速率,可见参数优化是资源使用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数据库参数调整的案例中,在Oracle数据库的恢复测试案例中开启了压缩模式的优势是能减小网络传输量、缩小备份集大小;而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压缩模式将失去优势,导致备份恢复周期较长,无法实现数据的快速恢复,故不同应用场景调整优化参数是不完全相同的。

备份数据重删功能是NBU的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是虚拟机备份还是文件备份,通过重删扩展了备份二级存储的逻辑存储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客户端删重功能减小网络传输量,缩短备份、还原周期。

除参数配置优化外,使用某些可选的功能也可以优化数据恢复策略,如NBU即时恢复和存储快照。NBU即时恢复可通过配置好的NFS环境将虚拟机备份文件直接挂载在虚拟资源池中,省略了虚拟机恢复的耗时而实时启动故障虚拟机;存储快照功能并不能归类为备份方式,但可实现数据快速回滚适用于数据状态保护及测试环境(功能仅用于测试,目前存储资源池空间暂无法支撑生产业务的数据快照功能)。

概括备份恢复效率影响的的因素包括:SAN/LA 备份方式、重删功能、虚机快速恢复、数据库压缩机制以及存储快照功能,其影响性表示如图7所示。

8.2 测试总结

通过对备份和恢复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测试,我们发现这些因素对备份和恢复的影响是综合而且复杂的,实际优化过程中可自下而上,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优化备份架构。

首先,考虑备份系统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如备份存储设备,选择的次序依次为磁盘、虚拟带库、物理带库,这些设备合理搭配,不仅可提高备份速度,还能更好的满足法规、制度的要求;再比如备份网络,是否规划备份专网,是否能提供SAN或万兆网等。

其次,优化备份架构,合理的调整配置参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备份和恢复性能的提升。如数据库备份参数的调整,大数据平台的直连备份等。

最后,充分利用备份系统中新的优化功能选项,可大大提升备份和恢复性能。如重删功能、虚机即时恢复、备份加速和虚拟合成技术、数据库压缩机制以及存储快照功能等。

9 实施优化策略后的演练效果

根据影响性测试结果,我们采用了最优的备份和数据库参数组合,并选择能提高恢复效率的功能和机制,对当前备份恢复环境进行了优化,具体措施涉及几个方面。

事前准备:(1)异机恢复准备一个相同系统版本、数据库程序版本、相同环境变量的虚拟机的环境作为冷备;(2)恢复之前,暂停备份作业。

修改参数:(1)关闭oracle数据库压缩机制;(2)调整备份通道至6通道;(3)多个虚拟机恢复由并行改为串行操作,减轻NBU资源占用;(4)改变Oracle异步IO参数、SGA内存参数、修改Net Buffer值。

优化演练效果:在完成优化后,再次对数据恢复进行了演练,在保证恢复数据及应用可用的情况下,恢复效率大幅度提高,如表1 3所示。

1 0行业借鉴意义

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90%以上的金融行业使用Symantec NBU进行数据备份,其中60%都是Oracle数据库备份,80%以上存在虚机备份环境,通过我们对数据备份恢复效率策略的研究对同行业的数据灾备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一般同行业单位多关注备份,而忽略数据恢复的重要性,通过研究结果输出可帮助同行业单位重视数据恢复的有效性验。

二是在重视数据恢复有效性的情况下,研究结果有助于同行业同类型数据备份及恢复研究,分析并掌握影响数据恢复效率的策略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性,不断摸索优化方案从而提高恢复效率。

备份恢复效率的优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Symantec N B U在最新版本提供了文件和虚机的加速备份功能,可以提高备份恢复速度,而且我们也发现建立一套恢复演练的机制并定期演练也是提高备份恢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IT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

摘要:论文通过数据备份恢复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测试,并进行基准演练和优化演练的对比分析,全面阐述数据备份和恢复效率优化策略,提高企业IT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数据备份恢复 篇10

1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的种类繁多,各个备份方式适用的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尽相同,根据冷热备份分为:冷备份和热备份;根据物理距离分为: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根据完整性分为:完整备份和增量备份。

1.1备份任务策略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了财力、业务量、操作便利性等诸多因素,采用了本地和异地结合的完整双保障冷备份。考虑到备份时尽量地不影响服务器性能、不影响业务的连续性,尽量避开高负荷时间段进行备份,制定了自动备份的计划表,如表1所示。

1.2本地备份策略

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和可维护性,采用脚本和第三方数据库备份软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任务计划列表,将已建立好的备份任务,及时调用执行,来实现本地、异地备份,部分备份脚本如下:

1.2.1 EMR本地备份脚本

1.2.2 PACS本地备份脚本

1.3异地备份策略

异地备份,采用第三方备份软件,涉及SQL Server和Oracle类型,所以只选取一张典型截图说明,如图1所示,其中Hp370是远端备份服务器,在改服务器上开启了Samba共享服务,并且设置了专用的用户名、密码,并设置严格的读写权限,部署Trend杀毒软件,防止病毒入侵感染,避免备份数据库被感染。

1.4异地备份拓扑

异地备份,为了防止本地因火灾、地震等意外因素发生时,尽量避免或降低数据损失,采用专线VPN/10M,承载基本业务的同时,也承载异地备份的传输任务,专线的高可靠性,保证异地备份的传输安全,如图2所示。

2数据恢复

为应对业务过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无可预见的灾害导致数据丢失,最大限度地较少因数据丢失引起的损失,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数据恢复方案。需要数据恢复情况主要包括:服务器系统故障导致数据库丢失、损坏;病毒引起的数据丢失、损坏;地震、火灾等情况,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库数据恢复。

2.1方式

恢复的方式根据原始备份方式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分为:完整恢复、差异恢复、脚本恢复和向导恢复,因为涉及到Oracle和SQL Server两种类型数据库,备份机制采用完整备份方式,所以我院采用向导和脚本方式两种方式进行数据恢复。

2.2步骤

比起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的步骤和流程显得非常重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做好通知工作、选取备份时间点、防止现有客户端数据丢失等,都与数据恢复的步骤有很大关系,如表2所示。

2.3脚本恢复

SQL Server的数据库恢复向导方式比较简单,不在此详述,仅列举Oracle脚本恢复方法,如下所示:

3结语

所述备份和恢复方案针对目前的业务量情况,完全符合,但随着业务发展要求,今后需要考虑热备份和专门备份软件来实现该功能,备份软件考虑自行开发,可以支持多种类型数据库和多任务多时段的备份机制,使过程变得高效、简便。

参考文献

[1](美)弗里曼,(美)哈特.Oracle Database11g RMAN备份与恢复.王念滨,陈子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梁庆枫.SQL Server2005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东明.Oracle11g管理备份恢复从入门到精通.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谈谈硬盘数据丢失与恢复 篇11

关键词:数据损坏;数据恢复;硬盘故障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Talk about Hard Disk Data Loss and Recovery

Zhang Xin,Yun Yonggang,Bai Lu

(Department of Basic Xuzhou Air Force College,Xuzhou221000,China)

Abstract:Data stored in the computer hard drive is the main site,so data security can not be ignored.Because people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data,human error operation,virus attack,hardware damage,data loss may lead to the user's work and life bring great distress and inconvenience.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a variety of data loss caus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Data loss;Data recovery;Hard disk failure

一、概述

現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离不开计算机,电子格式的数据显得极其重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500G、750G的硬盘在普通用户中已屡见不鲜了。硬盘是电脑中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因此数据安全性不可忽视。数据丢失的原因各种各样,最大因素是硬件或系统故障,再加人为误操作,其他还包括计算机病毒和自然灾害。那么,采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常见的硬盘数据丢失故障,已成为用户十分关注的问题。遇到数据丢失该怎么办?本文就此向大家介绍一些数据恢复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恢复硬盘数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硬盘数据丢失的原因

(一)人为误操作。作为计算机使用者,日常使用中难免会犯一些操作上的错误。一般可分为二类:误删文件导致重要数据丢失;没有备份就格式化硬盘导致数据大面积丢失。

(二)硬盘故障。此类故障大致分为三类:(1)硬盘分区表损坏:病毒通过攻击并破坏硬盘主引导扇区中的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表中数据被破坏导致记录被损毁,就可以毁掉硬盘分区信息,从而达到破坏数据的目的。(2)硬盘磁道损坏:可分为“0”磁道损坏和“非0”磁道损坏。“0”磁道处于硬盘上一个重要位置,主引导记录区(MBR:Main Boot Record)就在该位置上。MBR位于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其中存放着分区表与主引导程序。MBR扇区的总容量为512个字节,其中446个字节划给硬盘主引导程序,64个字节分给硬盘分区表(DPT),两个字节(55和AA)为分区结束标志。“0”磁道一旦遭到破坏,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分区表信息将丢失,直接导致硬盘无法引导。“非0”磁道是相对“0”磁道而言的。这些故障一般都由非法操作、电脑USB口供电不足及硬件老化所引起。(3)其他故障:硬盘磁头损坏、电路板故障、微型马达失灵、芯片信息丢失等。

三、硬盘数据恢复一些常用方法

(一)误删除之后的数据恢复。计算机使用中常见的数据恢复就是被误删除之后的数据恢复,但是在这时候千万不要再向该分区或者磁盘写入信息了,因为刚被删除的文件被恢复的可能性最大。现象上是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也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其实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发生变化。删除与格式化操作对于文件的数据部分实质上没有什么变化,这就给文件恢复提供了可能,只要利用一些反删除软件就可以实现文件恢复。误格式化同误删除的恢复方法在使用上基本没有大的不同,Fdisk命令没有打乱分区的硬盘,需要恢复的文件所占用的簇不被别的文件占用,那么,格式化前的大部分数据是可以恢复的。

(二)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在某些磁盘操作系统(DOS)版本下,格式化命令Format缺省情况下都有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Fat分区表,DOS引导区(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后几个扇区中(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因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变化。此时就可以使用多种恢复软件来进行数据恢复,例如可使用Easyrecovery等恢复软件均可以进行数据恢复。

(三)0磁道损坏时的数据恢复。在0磁道上硬盘的主引导记录区(MBR)就放在此处。0磁道受到损坏会使硬盘的分区表信息和主引导程序破坏,导致硬盘无法引导。0磁道损坏判断:虽然系统自检能通过,但启动时候,C盘目录或者分区丢失,硬盘将呈现“咯吱••••••咯吱”的有规律的寻道声。可运行SCANDISK扫描C盘,这时在第一簇出现红色的“B”,或者Fdisk找不到硬盘、DM死在0磁道上,这种情况即为0磁道损坏,属于硬盘坏道之一,0磁道遭到破坏,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可以用工具软件PCTOOLS的DE磁盘编辑器(或者DiskMan)来使0磁道下移一个扇区,把1磁道作为0磁道来使用。而数据可以通过Easyecovery来按照簇进行恢复,但数据无法保证得到百分之百的恢复。

(四)分区表损坏时的数据恢复。病毒重点攻击的地方是硬盘主引导记录(MBR)所在的扇区,可通过破坏主引导扇区中的DPT(分区表)容易地损毁硬盘分区信息,对资料进行破坏。记录被破坏是由于分区表的损坏而造成的。那么就可以使用一些软件来进行修复。所以一旦硬盘分区后,应该马上备份分区表把它放在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中。诺顿磁盘医生NDD对恢复分区绝对是一种强劲的工具软件,可用来自动修复分区丢失等情况,还可以抢救磁盘坏区中的数据,能够强制读出数据后移动到其他空白扇区。在硬盘异常的情况或崩溃下,有希望对数据恢复。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后,用准启动盘启动计算机,运行诺顿磁盘医生,选择Diagnose来进行诊断。诺顿磁盘医生能够对硬盘进行全盘扫描,发现错误,会提示错误信息,可根据软件的提示选择修复项便可,针对这些问题诺顿磁盘医生都能够很容易地解决。可用工具软件:DiskMan,对于重建分区表方面有非常实用的功能,在修复分区表的损坏是很合适的。但重建分区表的功能并不能做到完全修复好硬盘分区表,故保护好硬盘更为重要,应尽可能避免病毒的侵扰和硬件损伤,要定时做好分区表备份。

如果Windows系统还可以正常使用的话,那么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就是Windows版Easyrecovery软件,它恢复硬盘数据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能恢复被从回收站清除的文件,而且还能恢复被格式化的FAT16、FAT32或NTFS分区中的文件。

四、结束语

数据的存储备份及灾难恢复技术 篇12

一、数据的安全分类和备份要求

对数据进行分类保护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原则。按照数据的价值划分类别, 对不同类别的数据, 应实施不同的安全等级保护, 而对不同安全等级的数据进行备份, 要求也不能相同。其数据分类和对应的安全等级备份要求如下:

一是公开数据。该类是公开发布的数据, 需要进行完整性保护, 应按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进行常规备份。二是一般数据。该类数据具有一般使用价值, 需要进行一定保护。该类数据的破坏和泄露, 将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应按第二级, 即指导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进行定时重点备份。三是重要数据。该类数据具有重要价值或机密程度, 需要进行重点保护, 应按照第三级, 即监督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应进行冗余备份 (一式两份) 。四是关键数据。该类数据具有很高使用价值或机密程度, 需要进行特别保护, 应按第四级, 即强制保护级的要求进行安全设计, 数据应进行冗余备份并异地存放。五是核心数据。该类数据具有最高使用价值或机密程度, 需要进行绝对保护, 应按专控保护级的要求进行设计, 数据的备份按一式多份并异地存放的原则实施。

二、数据备份方式的选择

数据备份的含义是: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而将整个系统数据或部分重要数据集合打包, 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中复制到其他的存储介质的过程。目前, 数据备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即标准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标准备份是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完全备份, 包括系统和数据。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 将灾难发生之前的备份还原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增量备份是对上一次备份后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差分备份是对上一次标准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

目前, 多数系统进行数据备份时均是在后台进行, 所以, 备份时间的长短对应用系统的影响不大, 我们应根据单位存储介质的容量和系统的具体情况, 来选择合适的备份方式。

三、数据备份系统的选择

沿用至今的计算机备份技术有磁带、磁盘镜像、光盘、双机热备份、冗余阵列等。近年来, 在数据地理分散化新需求的推动下, 又出现了网络连接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存储备份技术。

传统的存储模式是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服务器上, 它的缺点是当存储容量迅速增加时, 这种方式很难扩展。另外, 当服务器出现异常时, 将会导致数据的丢失。为了提高数据备份的效率和可靠性, IT界又开发了双机热备份系统, 它的出现适应了网络化的发展。当前, 网络操作系统正在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平台,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造成存储量的倍增, 因此, 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备份已成为数据备份的主要手段。

双机热备份系统工作原理是:数据备份由专门的数据备份软件来实现, 系统应用切换一般也由专门的软件来控制。这种软件使用远程动态监测功能, 通过专线监测系统主机运行状况, 实时或定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信息备份。

企业信息系统可配置双服务器系统, 一台为运行服务器 (主) , 另一台为备服务器, 当主服务器提供的服务不作用时, 备服务器将接替主服务器工作并重新启动系统, 当主服务器恢复时, 可以采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切换到主服务器工作。备份服务器不仅能承担主服务器的工作, 同时还可以执行其他应用程序工作。因此, 一台配备充分的主机可同时作为某一服务的主服务器和另一服务的备份服务器使用, 即两台服务器互为备份。企业信息系统可采用双机共享磁盘阵列技术 (建议采用TOYOU的Net Stor9000S系列磁盘阵列柜) , 在RAID5冗余技术基础上, 运行高可靠性软件 (建议采用Veritas阵列服务器管理软件) 构成高可用性数据库双机系统。双机容错软件通过RAID盘、芯跳 (heart beat) 网线对对方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确保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双机热备份系统基本工作机制如下图所示:

网络连接存储设备一般由硬件、软件及存储设备等多个部分构成, 独立封装在一个工控机壳内, 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上, 作为网络共享盘提供数据和文件服务, 通过网络连接存储管理软件, 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可以自动进行备份, 而当存储设备出现故障时, 自动进行切换和恢复工作。

存储区域网络则是通过特定的互连方式连接若干存储服务器组成一个单独的数据网络域, 提供更便捷的数据存储服务。该方式易于集成, 并可扩充, 能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及网络使用的性能。利用存储区域网络, 不仅可以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数据, 而且地域上也可分散、缓解大量数据传输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与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存储技术的发展, 数据备份技术与设备也在不断进步, 采用虚拟存储技术、数据迁移技术、LAN free技术、I P存储技术的新产品渐渐浮出水面。因此, 设计数据备份系统方案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企业应从实际需求出发, 综合考虑系统的性价比, 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数据备份方案。此外, 在数据备份方案的硬件系统设计时, 应重点考虑以下性能:一是存储介质的容量;二是存储介质的费用;三是系统的备份速度;四是数据的易保管性;五是硬件的可维护性。

在选择备份系统的管理软件时, 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软件界面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二是软件的备份管理策略;三是软件的可靠性;四是软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五是软件的可扩充性;六是软件的费用和后续技术支持。

四、数据备份的管理策略

在信息安全领域, 核心是人, 其次是管理, 第三是技术。组织者通过制度进行管理, 管理内容则通过技术来实现, 从而达到安全的要求。数据备份也是如此, 有了先进的数据备份系统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各企业还应制定详细、明确的数据备份管理策略, 如组织、人员、制度和法规等。制度中应包括以下五项内容:一是建立数据备份岗位责任制, 定编定人;二是人员的培训、教育;三是任务、责任的明确;四是备份数据核查;五是认真记录备份日志。在备份系统运行后, 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日常备份, 并记入日志。

五、数据的灾难恢复措施

灾难恢复技术也称业务连续性技术, 是目前在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的IT技术。它能够为重要的计算机系统提供在断电、火灾等各种意外事故发生, 甚至在如洪水、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 保持持续运行的能力。企业信息系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因此, 对企业计算机系统必须采用灾难恢复技术予以保护。

数据备份的最终目的就是灾难恢复, 一旦系统遭到攻击或因自然因素导致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灾难恢复可以最大程度恢复系统, 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灾难恢复最重要的是建立异地存储备份中心, 同时, 在制定灾难恢复策略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保护完整的系统配置文档;二是根据业务需要决定数据异地存储的频率;三是保护关键业务的服务器。

灾难恢复措施在整个数据备份策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关系到系统在经历灾难后能否迅速恢复。灾难恢复措施包括:灾难预防制度和灾难演练制度。

灾难预防制度:为了预防灾难的发生, 需要做灾难恢复备份。企业信息系统在数据实现大集中的节点上, 应采用网络连接存储或存储区域网络备份技术进行灾难恢复备份系统建设, 在紧急情况下, 它会自动恢复系统的重要信息。

灾难演练制度:要保证灾难恢复的可靠性, 只进行备份系统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要进行灾难恢复演练。各企业可以利用淘汰的计算机或多余的存储介质进行灾难模拟, 以熟练灾难恢复的操作过程, 检验在用的存储备份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和备份的数据是否可靠。

灾难恢复拥有完整的备份方案, 并严格执行制定的备份策略, 当企业信息系统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时, 它可以应付自如。

上一篇:健康发展林业经济下一篇:国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