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2024-06-08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共9篇)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1

从目前学校档案管理现状看, 还有大量有价值的档案没有转变成电子形式。现在, 信息传媒日益发展, 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频、视频等等, 如果把这些信息变成电子形式, 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数据库系统, 进行传统的利用服务或者借助Web的传输机制提供即时的信息服务就相当方便了, 这将给档案事业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面, 就建立档案多媒体数据库谈几点拙见。

一、多媒体数据库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是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实时性、直观性、虚拟性, 它已经广泛运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个学校建校至今保存的档案数量种类繁多, 而且新的档案还在不断地产生。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杂琐, 而且利用率较低, 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些档案不仅难以真正反映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 也难以成为学校日常工作、学习的得力助手。但现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使得我们建立大型档案管理数据库成为可能。

(1) 多媒体数据库有利于档案存储。

档案多媒体数据库是以数字形式存储档案信息的, 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容易进行存储、显示、编辑、打印等操作。虽然这种多媒体信息需要很大的空间来存放, 但光盘、磁带的海量存储技术为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几张光盘就可装下一个小型的档案馆变成可能。

(2) 多媒体数据库有利于档案保护。

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可以保护原件、修复破损件。数据库建成后, 大量的利用服务就可以转移到计算机上进行了, 调用原件的次数减少, 它们的机械损害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而在建库的过程中, 一些破损的传统档案也可以得到修复, 如利用字迹恢复技术对模糊字迹进行恢复;电子档案的编辑、数据恢复也更加方便。随着光盘等存储介质耐久性研究的进展, 多媒体档案的保护将越来越完善。

(3) 多媒体数据库有利于档案检索。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和实时性, 是提高档案检索水平的秘密。便捷的操作界面、简易的输入方式, 使一般用户检索基本没有什么障碍。除了人们习惯的传统文字上的题名、责任者、主题词等多个检索入口外, 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撑, 人们还可以把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作为检索标志。目前, 对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方法有全文检索法、特征描述法、模糊识别法、特征矢量法和超文本法等。检索的效率大大提高, 档案人员的工作量也可大大减少。

(4) 多媒体数据库有利于档案编研。

有了海量的数据库, 档案编研工作自然比从前简单了。例如:制作档案馆指南, 馆藏档案介绍等只需文字的剪剪贴贴、稍加润色, 再增加一些声频、视频服务及实时的链接就基本完成。而以前耗时耗力的专题编研的资料收集工作, 现在也只需输入检索词, 几秒钟内信息就铺天盖地而来, 通过高级检索, 编研档案信息的灵活度还是较高的。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 我们的编研成果集图、文、声、像为一体, 人机交流方便快捷, 其市场前景比传统编研成果好得多。

(5) 多媒体数据库有利于档案信息交流。

用传统的方法是很难实现馆藏的规模传递的, 多媒体数据库是展示各档案馆馆藏的大型仓库, 也使规模传递成为可能。如今, 多媒体存储技术的发展, 光盘、磁带的广泛运用, 使得档案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极为方便;再加上环球的网络, 就使多媒体档案信息的远距离资源共享也只需在鼠标的轻轻点击中完成。

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档案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学校档案部门与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的协同工作, 他们的主要工作有两方面:一是将多媒体档案数据通过各种输入设备, 输入到计算机中, 进行数字化、压缩处理, 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这就是数据的采集。二是将已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存入数据库中, 以便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和访问。

(1) 档案数据采集的方法。

档案数据的采集或者说数据准备是建立一个良好系统的基础。因为目前学校档案馆的馆藏量较大, 因而在数据录入之前, 要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对非电子档案进行鉴定, 确定出转换与不转换成电子形式的档案及转换先后的大致界限, 对已经是电子形式的档案也要简单鉴定后再转移到数据库中。这样, 便于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尽早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然后, 才是数据的正式录入、存储和编辑的工作。数据的录入、存储与编辑分基本数据和原文两部分, 工作人员依据档案鉴定人员提供的鉴定结果顺序录入与存储。基本数据的录入方式有:用选择、联想式的键盘录入, 这种方法速度较慢, 但数据经过人工判断, 质量一般较高;用智能方式自动录入责任者、标题、主题词、发文字号、主题曲、主要图表、主要图像、主要影像及半自动方式录入内容提要等基本信息。这些基本数据按档案全宗原则, 分类存储在各个子数据库中。对此, 档案多媒体数据库要进行如下设计:基本数据的编辑分卡片编辑和快速编辑, 通过提示给出条件, 很快找到编辑点进行编辑, 条件给定是在条件框图中完成, 它应当打破系统的条件给出必须是固定几项的束缚, 由编辑者给出条件并任意组合。为了防止表达式书写错误, 系统还应在表达式类型和关系符上都加入出错处理, 确保表达式书写正确。原文录入是通过扫描仪将非电子文件一页页录入、压缩, 存储。其编辑在扫描过程中或扫描后进行, 一旦刻入光盘后就不能再编辑。

(2) 档案数据存入数据库的方法。

档案多媒体信息存入数据库的方法有两种:基于文件的方法 (File Based) 和二进制域 (BLOB:Binary Large Object, 二进制大对象) 的方法。基于文件的方法适用于大数据量的档案, 比如多媒体数据等, 它将数据信息分成两部分:数据的基本信息 (比如文件位置、文件名等) 以及档案数据的具体内容。其中数据的基本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具体档案数据存储在其他位置, 例如:硬盘、光盘等。检索数据时, 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基本信息得到数据文件的位置, 从而获取该档案数据。这种方法容易实现, 它减轻了数据库的压力, 方便档案信息的修改, 但是我们需要额外的开销来维护档案数据文件。

二进制大对象方法是把档案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个字段存储于数据库中。这种技术将档案数据当做数据库的普通字段, 操作该字段与其他一样, 这样更利于我们的检索读取。但是, 另一方面, 这种技术将大数据存储于数据库中, 增加了数据库的开销, 数据库延迟相对要大, 而且不利于档案数据的修改。

当前学校的档案多媒体的存储方法两者皆有, 它根据档案的类别而采用相应的存储方法。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用的是基于二进制大对象方法的多媒体数据库, 这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建立以及统一管理;而在档案的前期编研、对外提供多媒体信息共享时, 对档案的操作较多, 但是要求的技术较低, 适合采用基于文件的方法。

目前, 学校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应用广泛, 但是在实施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多媒体数据库的有关标准的制定, 不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 以及档案多媒体数据库的备份、安全性等等。这些问题, 影响着档案多媒体数据库的维护以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胜娟, 孙炳文.多媒体技术在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学报, 1998 (6) .

[2]盛春梅, 王原.多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作用[J].浙江档案, 2000 (7) .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2

地图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结点与弧段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弧段与多边形间的关系。拓扑关系的建立是数据建库的基础,拓扑关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数据库的整体质量,因此,拓扑关系的构造势GIS数据库管理和更新的重要内容。

目前利用Map3D建立空间拓扑关系,最后用ARCGIS软件完成对数据的质量检查,最终完成了多个图形拓扑关系的建立以及数据检查。笔者曾结合两种软件软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本文以全国二次土地调查(城镇部分)为标准,介绍本人建立图形拓扑关系的相关方法进行交流。

2、数据空间拓扑关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图形的准确性,保证面积统计、数据管理的严密性,数据建库必须实现图形拓扑关系的建立,拓扑关系的检查可利用ARCGIS软件提供的采用基于拓扑规则的拓扑关系验证方法。即: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拓扑规则来描述图形要素间的拓扑关系。如房屋必须被宗地完全覆盖。空间实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有点与点关系、点与线关系、点与面关系、线与线关系、线与面关系和面与面关系,是地理空间图形数据处理的主要依据。具体分类及拓扑描述。

3、Auto Map 3D图层提取

3.1 Auto Map 3D拓扑关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创建多边形拓扑前必须先清理数据;多边形拓扑中的任何线之间不能有间断、交叉或重叠。此外,不能有零长度的对象或缺少质心的区域。

1.打开需要建立拓扑关系的图形。

2.在菜单栏中,选择“地图” “地图工具” “图形图面清理”。设置允差,选择好清理内容。

3.在菜单栏中,选择“地图” “拓扑” “创建”。

4.在“创建拓扑 - 选择拓扑类型”对话框中,单击“多边形”以指定要创建拓扑的类型,设置拓扑名称。

5.指定用于创建拓扑的对象。

6.要在地图中亮显或标记错误,请单击“错误标记”。

7.在“创建多边形拓扑 - 设置错误标记”对话框中,指定是否要亮顯和标记检测到的错误,如果是,请指定标记设置:

a)要以红色 X 亮显错误,请选择“亮显错误”复选框。使用重画、重生成或保存命令可以删除亮显的对象。

b)要用指定形状和颜色的块来标记错误,请选择“用块标记错误”复选框。

c)在“标记大小”框中,按屏幕大小的百分比来指定标记大小。一般 3% 到 7% 比较合适。

d)如果选择“用块标记错误”选项,请指定要用于标记各个错误的块的形状和颜色。

e)单击“完成”以创建网络拓扑。

f)如果需要,可将拓扑信息存回源图形。

3.2 图层获取的基本思路

4、Arcgis中建立检查方案的制定

根据提供的拓扑关系的相关拓扑规则,对(表一)中的这些数据逐一进行拓扑检查。具体步骤如下:

利用Arcgis进行拓扑错误检查,确保Auto Map 3D软件中建立的拓扑关系的准确性,特别注意2个软件允差设置的一致性,防止出现错误。

5、结束语

Auto Map 3D软件提供了管理拓扑规则的工具,运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为每一幅图件进行装载、卸载、重新命名已存在的拓扑关系,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Arcgis是目前地理信息中建库最高效的GIS软件,两种软件结合的方式进行图形数据拓扑关系的建立,更能发挥两种软件的特长,提高图形数据拓扑关系的准确性,目前国内数据建库软件中大都提供了拓扑检查的功能,但运用在大数据建库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获得图形数据拓扑关系建立的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郑思成.矢量图形数据拓扑结构的生成及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邓敏、冯学智.地理信息系统中拓扑关系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 2004年9月.

[3]冯杭建,叶建生,许佳立.基于规则的地籍数据拓扑关系高效检测(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3

1 评价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 分析其用地规模, 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 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 保护粮食安全, 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2 技术方法及流程

2.1 评价主要依据

(1)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4-2003) ; (2)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5-2003) ; (3) 《农用地估价规程》 (TD/T 1006-2003) ; (4)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168号) ; (5)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试行) 》的通知 (农办农〔2012〕35号) ; (6) 贵州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 (7) 县级最新度变更调查资料; (8) 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 (2011年) 。

2.2 资料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涉及区 (县) 的变更调查、遥感影像、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成果、项目区勘测定界范围、补充耕地台帐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核实。

2.3 内业评价

以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图斑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分等单元, 结合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中农用地分等因素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获取相应的指标控制区属性值, 并赋予分等单元产量比系数、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重新进行分等单元等指数计算, 确定耕地质量等别。具体如下:

2.3.1 确定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 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 在不造成生态破坏, 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农作方式。按照《贵州省标准耕作制度》, 确定项目所涉及区 (县) 的标准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

2.3.2 确定指标控制区

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耕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的组合, 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 充分考虑地方特点, 并体现土地自然属性, 体现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同时保持行政村界完整性的原则进行划分。根据贵州省分等指标区划分占用和补充耕地所涉及区 (县) 的情况。

2.3.3 确定光温、气候潜力指数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用于水田) 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水分、CO2供应充足, 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 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为 (用于旱地) 。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合状态时, 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 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根据贵州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指导组提供的《贵州省分县主要作物调查表》, 得到所涉及区 (县)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值。

2.3.4 确定产量比系数

产量比系数是指以基准作物为基础, 按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与当地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即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2.3.5 确定评定因素及其权重

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 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自选因素自行确定, 一般不超过3个。采用特尔菲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通过因素间成对比较, 对比较结果赋值、排序, 按指定作物分别确定了因素的分等因子权重

2.3.6 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在Arc GIS系统中完成各因素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挂接, 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数据模型联为一体,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查询与检索, 形成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分值数据库[2]。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 将选取的因素分值图进行空间叠加, 获得评价单元因子质量分, 形成评价因子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具体见流程图。

2.4 外业评价

2.4.1 自然质量状况调查

实地踏勘补充耕地的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及周边污染情况等。若补充耕地地区及周边土壤和水有可能被污染的, 还要调查污染源和污染类型以及耕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等[3]。

2.4.2 补充耕地质量核查

对补充耕地进行外业踏勘和实地核查, 收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涉及的土地层度、剖面构型、表土质地、灌排条件、土壤PH值、障碍层深度、岩石露头度等指标评价因子及相关资料。根据踏勘结果, 按照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核查。

2.5 内外业综合评价

根据外业实地踏勘结果, 修正内业预判结果, 通过综合评定, 最终得到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地类以及质量状况。

2.6 评价流程图

如图2。

3 评价结果

根据项目区勘测定界图、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 结合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 采用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 评定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状况、项目补充耕地状况。对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核实项目是否实现了占用和补充耕地数量上相等, 质量上相当, 或略有提高, 符合国家占补平衡相关要求。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 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 分析其用地规模, 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 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 保护粮食安全, 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关键词:占用,补充,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参考文献

[1]董秀茹, 尤明英, 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336-339.

[2]董焱, 叶公强, 刘定祥, 等.耕地整理潜力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4) :287-289.

煤质化验中减少误差的途径和方法 篇4

【关键词】:煤质分析 检验数据 减少误差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T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99-01

在煤质检验工作中,采制样和实验室检验工作是两项重要的内容。根据煤种的不同,需要检验人员采取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检验手段以提供相应的检验数据。各种检验数据作为判定产品质量的客观依据,首先必须具备可靠性和精确度,因此检验数据精确度的控制是煤质分析检验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质量检验是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工作的技术基础之一。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影响着质检部门的声誉,而且也影响着政府的声誉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质检的失误把不合格的产品判为合格的产品,或把合格产品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而衡量产品合格与否,就要靠检验人员对其内在质量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从事质量检验的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对工作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保证尽可能提高检验数据精确度。

二、煤样的采取和制备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样品是检验的对象,如果样品出了差错,所有检验活动可能成为无效劳动,由此导致的检验结论亦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因为煤炭是一种很不均匀的物质,采制样必须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才能达到化验用样品的代表性,所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正确采取和制备能全面代表产品质量的试样,对判定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采取并制好的分析样品不能全面代表产品的真实质量,那么无论分析结果多么正确无误也没有什么意义。对于煤样的采取,主要是掌握好采样点的位置和在该采样点应采取的煤量;制样主要要掌握好筛分、破碎、混合、干燥等几个基本过程的操作及煤样制备系统中粒度与质量的关系等。

三、在分析过程中尽量减少由于检验方法和仪器等引起的误差

实验室检验多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和手段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测试,各种仪器、设备、仪表、化学试剂等是最主要的试验条件。另外,对各种不同产品的质量检验,国家或有关部门均有标准检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检验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地按照标准所要求的试验条件,严格按标准所规定的实验方法进行,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仪表。此外,应当定期应用标样进行仪器校正。在煤质分析中经常使用自动测硫仪来测量煤样中的全硫含量,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零点的调整,保持4 个铂金电极的清洁,时刻注意气密性检查,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应先做1~ 2 个废样,将电解液中的碘——碘离子的电极电位校正到仪器所需的数值后再正式测定煤样中的全硫含量,否则会使结果偏低。并应当随时注意电解液的pH 值,当电解液的pH 值小于1时,此电解液应当弃除。另外每隔3~ 5 天应当用标样校验一次,以检查燃烧管是否破裂,其他部分是否有漏气现象,零点是否有所变化。在煤样的灰分、挥发分测定中,温度对检验数据的精确度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定期对热电偶、温控仪进行精确度的校验, 以减少实验设备所造成的误差,提高检验数据的精确度。同时,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所规定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例如:挥发分的测定中,如送样后炉温回升的时间、7 分钟灼烧时间掌握不准,将会大大影响实验数据的精确度。

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仪器设备的定期校验与否、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对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将会有很大的影响。

四、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

质检部门承担仲裁和公正的职责,对每一项数据的准确程度都应当认真负责,力求准确、真实、可靠。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强化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其内容包括:

1.加强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建设。对主要的仪器设备应当建立完整的档案,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并指定专人管理,对所有设备及时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检查、检定和校准。

2.加强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当有新的标准颁布时,应当及时组织检验人员认真学习,尽快熟悉标准,以便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得出更加精确的实验数据。例如:由于煤样的采取与制备在煤质分析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所以对采制样人员的上岗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应当给预备上岗的人员简单地讲解采制样的目的及过程,然后把他们分到现场跟有丰富经验的采样人员学习实际操作, 最后再进行采制样有关术语、采制样标准的内容与原理以及相关内容的理论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分析试样的代表性。

3.抓好技术验证工作。严格执行“三核”“三查”制度,对检验结果进行自核、复核及审核;对出现的异常结果除进行查仪器、查方法、查试剂外,还应进行复检,以提高检验数据的精确度。

4.检验结论要描述准确。检验结论是质检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检验依据进行比较后,对被检产品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因此,检验结果的描述必须准确、完整,用词须科学、严谨,文字要简明扼要。归纳起来,检验结论的描述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检验结论须与检验依据一致;其次不按标准进行全项检验时,特别是监督检验,往往只选择标准中的重要项目,最后检验结论应当准确、严谨,不易引起误解。

总之,检验结论是整个检验工作结束后对产品质量的总体评价,它既是生产企业的产品能否出厂的依据,也是产品经营者能否接受产品来经营的依据;既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法院或其他执法部门执法的技术依据,又是消费者保护其权利的技术依据。这也是质量检验机构自我保护所必需的,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能出现错误。

五、深化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检验手段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5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专门的驱动控制电路及专用驱动控制软件支持下,形成一种有实物介入的手弧焊高仿真训练系统。如图1所示。

在实施仿真焊接时,通过测量仿真焊钳与焊件(液晶显示屏)距离(电弧的长度)换算而成仿真焊机的工作电流。根据测得的电流、仿真焊钳移动速度以及预设的焊条直径等参数,从PC数据库中读取相应的图像,并按一定规则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形成焊道(焊点)图像。并调用防护面罩上液晶显示屏控制驱动电路中弧光显示程序,并在防护面罩的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模拟弧光。因此需要建立各种工况下的焊点数据。本文主要介绍焊点数据的建立方法。

2 焊点数据库建立

2.1 数据建立的基本原理是

焊条直径一旦确定,则焊点数据与电流成对应关系。因此可按焊条材料,建立不同焊条直径的各种电流下的焊点图形数据库。数据库地址编码规则,可以采用焊条直径代码+寻址监测电流代码方式,也可以可以采用焊条直径代码和寻址监测电流代码进行与运算方式。焊点图形通过实验的方法取得。同一直径的焊条焊点数据库分为引弧、稳定工作、焊穿、灭弧(熄弧)四个区域。如图2所示。例如,选择焊条直径为2mm,电流为50A时对应①位置,51A对应②位置,53A对应③位置。

引弧区域与手工电弧焊引弧过程相对应。常用的引弧方法有划擦法和敲击法两种,如图3所示。焊接时将焊条端部与焊件表面通过划擦或轻敲接触,形成短路,然后迅速将焊条提起2~4mm距离,电弧即被引燃。若焊条提起距离太高,则电弧立即熄灭。

在本系统中可通过软件判断仿真焊钳,从接触屏幕(工件)到使电弧稳定燃烧时的距离及所用的时间来确定。

稳定工作区域是指焊接过程中能使电弧稳定燃烧所对应的焊接电流区域,即手工焊焊条的操作运动阶段。此阶段焊条应向前倾斜70~80º,合理的电弧长度约等于焊条直径,合适的焊接速度应使所得焊道的熔宽约等于焊条直径的两倍,焊速太高时焊道窄而高,波纹粗糙,熔合不良,焊速太低时,熔宽过大,焊件容易被烧穿。

焊穿区域是指当电流过大或移动速度过小时,将工件焊穿的工况。可通过软件判断仿真焊钳与屏幕的距离、单位时间内仿真焊钳与焊缝的基点(定位参照点)位移变化来确定电弧长度及焊速。

灭弧(熄弧)区域与电弧的熄灭操作过程相对应。在焊接过程中,电弧的熄灭是不可避免的。灭弧操作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焊条运条至接头的尾部,焊成稍薄的熔敷金属,将焊条运条方向反过来,然后将焊条拉起来灭弧;二是将焊条握住不动一定时间,填好弧坑然后拉起来灭弧。在本系统中可通过软件判断仿真焊钳距屏幕(工件)距离来确定。

2.2 数据库图形采集基本方法

数据库焊点图形通过实验的方法取得。

2.2.1 实验主要器材

交流弧焊机、焊钳、铁板(2mm)、焊条等常用焊接设备;高精度电流表、电压表,高精度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及电流电压实时存储记录设备;三台高速高清数字摄像机及高清数字图像采编存储计算机。高精度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及用于采集焊接时实时电流、电压数据的存储记录设。一架摄像机主要用于采集焊接时焊道(熔池)形成图像,另一架摄像机主要用于采集焊接时焊弧长度,第三架摄像机主要用于采集焊接时焊条移动速度、运条及引弧、灭弧图像。

2.2.2 实验方法

首先给3台摄像机配备滤光片,并调至50帧/秒高速高清录像格式,将设备连接并调试至运行状态,由熟练手工电弧焊技师按照规范操作。按焊点数据库要求同步采集记录引弧、稳定工作、焊穿、灭弧四个过程的电流、电压数据、焊道(熔池)形成、焊弧长度、焊条移动速度、运条图像。对电流、电压数据、焊弧长度、焊条移动速度图像进行分析,找出焊接电流与焊弧长度、焊条移动速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当保持焊弧长度不变,焊条移动速度过快或过慢对电流影响,及对焊道(熔池)形成图像的影响,找出电流与焊道(熔池)形成图像的对应关系。用专用软件将录像分成帧,将与检测电流对应的效果好的帧图像进行修正制作,形成焊点图像。焊点图像分别存放在相应的位置,形成焊点数据库。实验时焊接电流级数取得越小,数据焊点图像制作越精致,则数据库越精确。

2.2.3 引弧数据库焊点图形采集

引弧是手工电弧焊最基本的操作,对初学者十分重要。如上所述,手弧焊主要有两种引弧方法,但引弧机理相同,即将焊条端部与焊件表面接触,形成短路,然后迅速将焊条提起2~4mm距离,电弧即被引燃。

分析实验中引弧过程数据,找出两种不同引弧方法的瞬间短路及电弧稳定燃烧时电流数值,以及电流变化规律。确定引弧过程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引弧数据库。用同样方法采集灭弧数据。

2.2.4 稳定工作(运条)数据库焊点图形采集

运条是手弧焊使焊过程,焊弧长度、焊条的移动速度、焊条运动形式影响焊接质量。运条数据需采集:

(1)采用合理的焊弧长度、焊条移动速度、焊条运动形式焊接过程中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2)当焊条移动速度、焊条运动形式保持不变,焊弧长度变化时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3)当焊弧长度不变,焊条移动速度、焊条运动形式变化时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4)当焊弧长度不变,焊条移动速度过慢,出现焊穿现象时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5)当焊弧长度不变,焊条移动速度过快,出现断火现象时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6)当焊条移动速度不变,焊弧长度增加,出现断火现象时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7)当焊条移动速度不变,焊弧长度减小,出现焊穿现象时电流数据及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

3 结语

分析实验中引弧、运条过程数据,找出焊接电流与焊弧长度、焊条移动速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引弧过程电流与焊点成像对应规律。以此为基础建立引弧数据库。对电流、电压数据、焊弧长度、焊条移动速度图像进行分析,确定当保持焊弧长度不变,焊条移动速度过快或过慢对电流影响,及对焊道(熔池)形成图像的影响,找出电流与焊道(熔池)形成图像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梁森,王侃夫,黄杭美等主编.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2).

[2]陈志恒,胡宁等主编.汽车电控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

[3]伍广主编.焊接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4).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6

1.1 分析结果的主要误差来源

煤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 而测定方法、测定过程和被测样品是分析化学的三要素, 也是分析结果的主要误差源。分析过程所用仪器示值的可靠性、仪器的稳定性、试剂的纯度均可能给分析结果带来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实验室环境条件, 如温度、湿度、灰尘也可能影响仪器性能或影响被测样品;分析者的经验和操作技术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取样方式、取样过程、制样过程中样品的损失或沾污往往成为分析结果的主要误差源;数据处理也可能引入误差。

测定值 (含直接的和间接的) 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成为误差, 它反映测定值的准确性。误差有正有负, 当测定值大于真实值时为正误差。小于真实值时为负误差。真实值虽是无法获得的, 但可用精密度和正确度都很高的标准方法测定多次的平均值作为真实值.也可用经权威机关确认的标准样品的特性量值作为真实位。偏差与误差不同, 它是指测定值与其平均值之差, 只反映单次测定结果的偶然偏差。偏差同误差一样, 有正、负偏差之分。当测定值比平均值大时, 称该次测定值为正偏差。反之, 则称为负偏差。在实际计算中常把多次测定的平均值视为真实值。这时, 偏差也就相当于误差。

1.2 评价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对分析方法的固有系统误差、精密度、灵敏度、被测样品的变动性、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沾污与损失、标准的可靠性等进行系统研究后, 可以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做出评价。但由于分析测定过程相当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而对所有的或可以想象的影响因素都进行系统研究是不经济的, 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做出全面评价。在实际分析工作中, 常用标准物质或准确的方法来核验、评价分折结果的准确度。

1.2.1 用标准物质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选择浓度水平、准确度水平、化学组成与物理形态合适的标准物质。若分析测定方法处于正常的条件下, 运用与分析实际样品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去测定标准物质, 最好是将标准物质与样品作平行测定。如果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与证书上所给保证值一致, 则表明分析测定过程不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 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可近似地将精密度作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2.2 用不同原理的方法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假定方法B为经典法, 用B法来评价A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Y和X分别表示A法和B法同时对不同含量样品的测定值, 测定结果应符合线性关系, 即:

若两种方法间无系统误差, 应有a=0, b=1, 此时证明方法A测定结果准确。但由于测定数据的有限, 无法将随机误差缩小至忽略不计, 因此只能用最小二乘法求得a和b的估计值, 并根据估计值不为0和1时, 也不能判断两方法间必定存在系统偏差, 而应当根据估计值的置信区间是否分别包括0和1来判断。若包括则说明无系统偏差, 否者当且仅当不包括0和1时, 即可判断方法A测定结果准确度不能保证。

2 煤质分析结果的审查

煤质分析结果的审查是一项技术性和经验性极强的工作。其基本方法为通过不同测定原理的方法来审查, 通过不同试验室测定相同项目来审查, 通过不同化验员测定相同项目来审查和通过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来审查。对煤质分析结果的审查, 以测试项目多、有配合煤样和既有原煤又有浮煤化验结果者最易发现其差错和相互矛盾之处, 因而能及时复验加以改正, 以避免给用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但审查人员的实践经验越丰富, 则对反常化验结果也越易发现。

2.1 对仅有原煤实验结果的审查

没有浮煤试验的原煤分析结果, 可根据煤的挥发分及焦渣特征与发热量、碳、氢等标准的内在相互联系, 再结合灰分的高低, 即可判断化验结果的正确性。如对同一煤层品种的煤来讲, 一般灰分越高, 就会使挥发分增高超多, 但是焦渣特征的号数也有显著降低。此外, 由于矿物质中常含有结晶水和结合水, 因而灰分越高的烷氢含量就会比低灰分煤高出很多, 一般可超过0.5%以上, 至于碳含量, 也受矿物质中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这些因素均使得发热量有所降低。灰分对水分的影响, 一般炼焦煤很明显, 但对低煤化度的褐煤、长焰煤和不粘煤来说, 往往是灰分越高, 煤的水分越低。

2.2 对原有煤及精煤化验结果的审查

对既有原煤、又有精煤化验结果的审查比只有原煤化验结果的审查是容易些。如精煤灰分总比原煤的要低, 其降低幅度大小主要与煤的可选性好坏有关, 但对某些年轻褐煤来说, 由于减灰时其内部的毛细孔吸附了大量的氯化锌, 在用清水洗涤时又不易洗净, 因此也可能发生精煤灰分比原煤灰分高的情况, 特别是当原煤灰分不高时, 这种现象更易显露出来。在正常情况下, 精煤和原煤的水分应该相差不大, 但对褐煤等高水分煤来说, 由于精煤的有机质含量增高, 因此其水分应比原煤的也有所增高。有时在烘烤精煤的外在水分时, 因不注意而使烘烤温度超过45~50℃时, 致使一部分内在水分也被蒸发掉, 所以就会出现褐煤精煤水分反而比其原煤低很多的意外情况。同样, 当原煤尚未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就去制备分析煤样时, 就会产生原煤水分显著地高于精煤的情况。从这里说明了制样正确与否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化验结果的正确与否。所以, 如经常发现上述反常现象, 就应及时检查制样室的操作方法是否完全符合国标要求。

在多数情况下, 精煤挥发分总低于其原煤, 这是因为洗选后使煤中矿物质含量有大幅度降低的缘故。但对某些煤岩显微组分特殊的煤样。当原煤灰分并不高时, 就可能出现精煤挥发分比原煤还高的情况。对全硫小于0.5%的原煤, 其煤中硫分多以有机硫为主, 即这种煤中的硫大多来自其原始成煤植物, 所以洗选后由于矿物质的降低, 有机质含量的相对增高而使精煤硫分有时反而比原煤稍有增高。即使有所下降, 其幅度也较小。精煤的碳含量有的高于原煤, 也有的低于原煤。当原煤碳酸盐含量较高而又没有测定和对元素碳含量进行校核时, 则精煤的碳含量就比原煤低。由于矿物质中常含有不同数量的化合水和结晶水, 所以精煤的氢含量多比原煤低。且原煤的灰分越高, 其氢含量比精煤的高出也越多。煤炭经过洗选后能脱除大量的惰性物质——矿物质和丝碳组分, 因此精煤的粘结性指数总要比原煤的高, 所以, 精煤的焦渣特征序号数总要大于或等于原煤的焦渣特征序号数。如发现矛盾, 则必须找出原因进行复查纠正。

最后, 需说明的是, 由于各矿井的成煤时代、沉积环境和原始成煤植物的组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且煤质牌号的变化也千差万别, 因此在审核煤质分析结果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对煤质的影响, 才能准确找出测定结果的错误所在。审核煤质化验结果是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各煤质检测技术负者人应通过不断实践, 逐步掌握其规律, 从而保证煤质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把握分析质量关。

摘要:本文主要对煤质分析数据的质量控制及结果的审查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煤质分析数据,质量控制,结果审查

参考文献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7

1.1 保证规范的实验环境

进行煤质化验的设备属于精密仪器, 比较娇贵, 对工作环境要求也很苛刻, 如果不规范就会影响测试结果。为此, 国标对实验室条件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比如对发热量来说, 在进行发热量测试的房间内不得进行其他测试项目, 室温应尽量保持稳定等;另外, 从人身和环保方面考虑, 还应设置合理的废水、废气排放设施;化验室环境不应受外界尘土、振动或噪音影响。规范的工作环境是化验设备正常运行、化验数据真实、准确、可靠的前提。

1.2 保证试验仪器稳定可靠

1.2.1 做好仪器的定期标定和反标定工作。

对于煤质化验来说, 首先应配备比较精良的化验仪器, 并且对所有的化验设备均要进行定期标定和反标, 其性能和规格应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 其技术参数和标定期限必须符合试验项目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严格按照国标要求进行标定和反标。例如热容量的标定一般进行5次重复试验, 计算5次重复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相对标准差, 其相对标准差不超过0.20%;若超过0.20%, 再补做一次实验, 取符合要求5次结果的平均值做为仪器的热容量。如果仅凭一、两次测试结果与标准值符合就认为合格, 这样是很不科学的, 很容易造成数据误差。所有的化验仪器应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反标, 反标的时间和期限可以根据各化验室自身情况自行确定。

1.2.2 做好仪器的定期检定校验和维护工作。

用于化验的仪器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老化现象, 应做好化验室仪器设备的定期检定校验工作。对检定校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器件应及时更换和维修, 从而避免因化验设备不良而造成化验结果误差。另外, 化验设备还需要精心维护, 如氧弹应及时用酒精擦洗以保持干净整洁;天平内部要及时清扫等, 再好的化验设备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检定校验和维护, 不但会缩短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而且会造成测试数据不准确。

1.3 保证试验操作严谨规范

操作不规范也是导致化验数据不准确的一个直接原因, 因此化验员在进行化验操作中要遵照国标要求, 并做到谨慎细心操作。如果违规操作或粗心, 不仅有可能造成化验数据不准确、设备损坏, 而且有可能给人身带来伤害。例如在整个热容量的标定时, 苯甲酸要用干净的镊子夹入坩埚中, 以防污染;在充氧时应观察氧弹有无漏气, 以保证试验安全等。另外, 国标中对煤样粒度和状态、操作原理及过程都有具体要求和规定。只有保证试验操作严谨规范, 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化验数据。

2 加强制度建设, 实行规范化管理

2.1 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 燃料管理的效果取决于各种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我公司和部门就在落实上级公司有关煤质化验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公司系统燃料管理实际,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如《燃料质检中心工作规范定期试验制度》、《煤质分析项目操作考核标准》、《试验室文明卫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涉及到煤检验的各个环节。伴随着煤炭市场形势的快速变化,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需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适时地修订、完善和补充规章制度, 规范煤质检验管理。

2.2 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落实, 只有严格贯彻执行制度, 制度建设才有实际效果。首先, 要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学习、座谈、讨论等方式, 使部门员工真正认识到规范建章立制是工作要求、现实需要, 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 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其次, 要强化制度执行。将制度进行分类、统一整理、编辑成册, 做到人手一册, 方便大家遵守, 提高制度执行力。再次, 要抓好责任落实。可以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 增强员工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措施,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把服从规范管理列入对部门员工的考核范畴, 强化制度的执行效果。最后严格按照公司和本部门的相关制度对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 确保公司和部门的利益不受损失。

3 创新管理模式

3.1 化验操作在摄像装置监控下进行

对于煤质的化验工作, 国家出台了详尽的国标进行规范, 然而, 尤其是在入厂煤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使规范的约束力降低。一些供煤方钻国标空子, 利用各种手段和办法, 接近煤质化验人员, 采取偷换试样等方式钻企业漏洞, 这些直接影响煤质化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应尽可能在关键区域和关键岗位安装摄像装置监控, 使化验操作在摄像装置监控下进行, 一是可以完全掌握各化验员的每项操作, 给化验员以警示作用, 防止偷换试样等各类不良事件发生, 二是万一出现什么问题, 亦可做到有迹可查。

3.2 实行“编码化验”, 使化验数据数字化、信息化

针对入厂煤的化验和管理方面, 不少煤炭供应商很熟悉电力企业内部入厂煤质量监督的过程、化验的程序, 甚至掌握化验工作某个工作岗位的人员情况, 对化验工作中容易存在的漏洞也很了解。受利益驱使, 一些不法供应商, 以相当的丰厚的经济回报诱使煤质化验人员篡改化验数据, 造成化验结果失真, 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给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威胁。针对这种情况, 最好能对入厂煤实行“编码化验”, 在矿方和发电企业化验人员间建立“隔离层”, 在企业煤质化验人员之间建立来煤信息“屏蔽墙”, 这样保证入厂煤化验结果真实, 有代表性, 使得化验数据数字化、信息化, 让那些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 无机可寻, 有效维护入厂煤质化验人员的行为安全。

4 建立素质过硬的化验队伍

煤质化验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首先应加强对每个化验员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 在本单位组织化验理论和操作技能学习, 还可以举办理论、操作技能大赛, 提高煤质化验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专业的业务培训考核, 使化验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其次应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在公司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厂为家的先进事迹, 开展廉洁教育, 使每一名煤质化验人员具备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不怕脏、不怕累、实事求是等综合素质, 努力建立一支立场坚定、不受利益驱使、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化验队伍。

5 结语

煤质化验工作是燃料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燃料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电企业成本的高低, 以上是我公司煤质化验中的一些做法, 通过实践是可行的, 并为公司创造了一定的效益。燃料管理工作还需要通过控制各个环节、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创新, 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才会使火力发电企业的盈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摘要:煤质化验工作是发电企业燃料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化验数据作为煤质计价、指导锅炉燃烧的依据, 关系到煤炭供需双方的切身经济利益及锅炉燃烧的稳定性, 特别是在煤炭市场供应紧张情况下, 化验数据不真实、没有代表性, 往往会造成供需双方发生争执, 影响正常的煤炭供应。所以确保煤质化验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是发电企业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控制燃料成本的需要, 也是确保安全生产、稳定生产的前提。

关键词:煤质化验,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曹长武.火力发电厂用煤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1]曹长武.火力发电厂用煤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2]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2]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8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对活性炭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活性炭性能指标测试中, p H值的测定已经成为常规测试 (通常客户要求p H值在5~7) 。但是由于目前对活性炭p H值的检测存在多种不同版本的标准, 生产厂家和活性炭用户之间又缺乏沟通, 加之有的p H值测试方法与物料水分有很大关系, 而活性炭丰富的孔隙结构又使其易吸潮, 结果导致彼此间测出的p H值存在较大差异, 缺乏可比性。这不仅影响了对产品质量的监控, 还经常引起贸易纠纷, 给客户在选择上带来麻烦, 给生产厂家在过程控制上带来了困惑。因此, 全面了解p H值不同测试方法的内容及其之间的差异, 找出适合生产实际的测试方法十分必要。

1 p H值主要测试方法

目前国内常用的煤质活性炭p H值测试标准主要有以下四种:GB/T7702.16—1997;美国材料试验协会的ASTM标准;日本工业协会的JIS标准以及美国卡尔冈碳素工业公司的TM标准。这几种方法对活性炭p H值测定所规定的内容基本一致, 即:取一定量的活性炭试样加水煮沸, 测其水溶液的p H值。

2 方法比较

虽然以上几种标准测试p H值的内容基本相同, 但在实验条件的规定上却存在较大差异,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国标GB/T7702.16-1997与美国ASTM的测试方法除了滤液是否需要补足100 m L不同外, 其他基本相同。这两种方法都对蒸馏水的状态、操作方法及测试温度做了明确规定, 但是, 由于这两种方法对试样的初始状态没有明确规定, 导致同一实验室内测定同一个试样时, 因试样水分不同, 在试验中所称取的样重也不同, 因而测出的p H值也不一样 (见表2) 。

对于美国卡尔冈碳素公司的p H值测试方法, 尽管其测定时间长, 由于其对试样的测试状态、蒸馏水的状态及测试温度均有严格规定, 测试条件较为严谨, 所以, 在试样水分含量不同的情况下, 同一实验室所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见表3) 。

对于日本JIS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 其测定过程规定不够严谨。首先, 众所周知制好的蒸馏水在贮存过程中, 如与空气接触, 空气中的CO2和其他杂质会污染蒸馏水, 使其电导率迅速下降, 致使测定出的p H值有偏差。其次, 炭样的存放环境不同, 导致其水分不同, 测定时所称取的炭样重也不同, 导致测定结果有偏差。第三, 水溶液过滤与否均可, 也是导致测定结果有偏差的原因。这几种基础条件不一致, 就更加导致不同化验室和测试条件下, p H值的测试结果有很大差异。

从表1、表2、表3中不同标准、不同实验条件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 美国卡尔冈碳素公司的p H值测试标准是较为严谨和科学的。它避免了在不同测试状态下测定试样的p H值不同而给生产控制带来的麻烦。但是, 由于该方法测试过程耗时较长, 不利于生产调控。从表2可看出, GB/T7702.16-1997与美国ASTM的p H测定值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同一试样的p H值基本相同, 其操作时间也比美国卡尔冈碳素公司的测试时间短, 因此便于生产控制。但是, 由于同一个试样在水分不同的情况下, 测试过程中所需试样重量不同, 使得测试结果不同。这不仅不利于活性炭生产厂家的生产控制, 同时也不利于与客户的贸易。如果GB/T7702.16-1997与美国ASTM的p H值测定方法能像美国卡尔冈碳素公司的p H值测试方法那样要求干燥试样的话, 使同一个试样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所取的试样状态一致 (干燥) , 就可避免上述各方法的弊端, 进一步起到控制生产、指导贸易的作用。

3 建议

随着我国活性炭出口量不断增加和国内活性炭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对活性炭产品的检测标准和检测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p H值作为活性炭产品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检测标准既要满足贸易需求, 又要满足实际生产的指导需要。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在进行p H值测定时, 应将试样的初始状态统一要求为干燥试样。这样就如同测定灰分、碘值一样, 不仅可在同一化验室进行对比交流, 在不同化验室同样也可对比交流, 从而省去了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一些琐事及与客户交流的麻烦, 使检测结果更具有可比性。

总之, 在活性炭检测中采用国际标准, 实现标准趋同, 已成为全球普遍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 相关人员应认真研究分析活性炭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 同时积极引进、吸收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标准, 促使我国的检测标准更加完善、严谨。

参考文献

[1]李昌贤, 秦廷武.煤质活性炭[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3.

[2]曹玉登.煤制活性炭及污染治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3]沈曾民, 张文辉, 张学军, 等.活性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4]梁大明.中国煤质活性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5]岳秀萍, 员建.水处理滤料与填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煤质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篇9

煤质化验就是对煤炭的固定C、S、P、发热量、胶质层指数、粘结指数、全水份、分析基水份、灰份、挥发份等属性的化验分析。其中误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尽量找到误差所产生的原因及误差解决方法。误差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认真分析误差产生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采取合理控制方法, 才能尽量规避这些误差, 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和研究, 为以后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

1 误差的表示方法及分类

1.1 误差的表示方法

a)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x与真实值a之间的差值ε, 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即绝对误差有正负之分;b)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测量值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因此又叫百分误差。

1.2 误差的分类

a)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叫规律误差, 是指在使用同一量具的情况下, 对同一被测物进行反复多次测量, 测量数据的正负号和数值大小呈现一定规律的分布。它是非校准测量设备引起的错误, 也被称为固有错误, 这个误差可通过修正测量方案、改进测量工具的方法来消除, 也可通过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正测量设备等手段来消除。

系统误差属于可测误差, 特性是重复出现、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单向性;

b)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个样本重复进行多次测量, 所得到的测定值不完全相同, 有一定误差。即随机误差具有各不相同的数值与符号。测量时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电场、磁场、光照等因素的微小波动都会带来随机误差;测量过程中测量工具、被测量、工作状态的略微改变, 如机械设备内部的摩擦、弹性变化、传导系统中电液控制传输不稳定都会带来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又称为不可测误差, 其数值的正负性、大小都是不可测的, 在满足正确测量条件下, 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来处理随机误差, 一般情况下在测量次数足够多时, 随机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服从正态分布规律的随机误差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a) 单峰性。越靠近真实值则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就会越大,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b) 有界性。当误差绝对值大于某一值时, 其出现概率无限小, 可认为随机误差是有界的 (拉依达准则) ; (c) 对称性。即出现比真实值大的测量值和出现比真实值小的测量值其概率相同; (d) 补偿性。正负误差是相互抵消的, 当测量次数足够多, 随机误差的代数和为0;

c) 粗大误差 (Gross Error) 。粗大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同一被测物, 某些测量值很明显偏离了真实值所形成的误差。在测量数据处理时, 所有粗大误差必须去除。尤其在煤质化验中, 更要尽量避免粗大误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高化验准确度。

2 煤质化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

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 包括误读、视差等。在一些测量过程中, 人是主导因素, 而由于人测量数据是凭肉眼去观察, 而眼睛分辨率达不到测量所需精度要求, 因此产生了误差。这些误差常发生于容量计、流量计仪表类量具。在测量仪器数据时, 人的视野平面与读数平面不重合, 在读取尺寸不垂直于刻度面时, 会产生误差。其次由于人在操作各种仪器时会因为各种原因使得整个实验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再加上不能按照实验仪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带来很大误差。这种情况下, 要求必须端正工作态度, 避免误差产生。

2.2 煤质采样过程带来的误差

进行煤质化验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煤质采样, 只有当采集到的煤质样品达到进行化验的标准, 才能保证煤质化验顺利进行。因此煤质采样在化验中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整个煤质化验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根据相关性理论可知在进行实验时, 起始误差对于整个实验的误差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 误差会不断进行累积, 也就是说起始误差会贯穿整个实验过程, 影响整个实验数据测定。因此在进行煤质采样时要把选取煤质样品当做首要任务。只有进行煤质采样时选取了具有能代表整个煤质特性的代表样品, 才能科学有效地测量出煤炭质量。

在选取煤质样品时, 由于采样对象及采样方法都会对整个采样过程造成巨大影响。在采样时对于某一群体的样品过多或过少地选取, 或选取的样品不具有很强代表性, 那么这样选取的样品都不是合格的, 不能满足煤质化验中对于煤质样品代表性的要求。因此化验出来的结果具有很大误差, 不能代表整个样本。

2.3 制样过程中带来的误差

煤质制样是煤质化验的前提条件也是必须条件, 是决定煤质分析好坏的重要因素。在制样过程中由于混入了其它物质, 如灰尘等粉末性物质, 这样就会使得制样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样品中颗粒粉末状物质及水分的增加, 降低了样品总质量, 无形中改变了C含量所占百分比。由于煤质是一种多孔疏松结构物质, 具有很强吸水性, 因此如果在制样过程中不注意隔绝空气和整个环境中的水分, 那么就会对制样煤质样品的实际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实验前需对制样样品进行脱水处理, 一般情况下选择自然脱水或人工脱水办法来进行脱水处理。有时为了提高脱水速度, 实验人员会提高烤箱温度或直接在电炉上进行烘烤, 尽管这样会提高脱水速度, 但也会给样品带来巨大影响。因为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煤质中有机物会和空气中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样会改变煤质成分比例, 使得煤质样品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甚至会出现样品报废情况。

2.4 环境影响及仪器影响

进行煤质化验时, 环境的磁场、温度、气压、光照强度等因素会对化验测量设备带来影响。温度发生变化、人体接触量具、测量工具发生热变形, 都会对测量带来误差。在测量电磁量时, 在周围环境发生磁场突变时, 会给测量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是错误。其次测量工具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致其测量精度下降, 包括不能正确归零、刻度线划分不均匀等问题。同时测量工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很多误差, 如零度线产生误差、量具刻度误差、磨损带来的误差, 因此量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用更加精密的仪器来检测与校正。

3 煤质化验中误差的控制方法

3.1 培养高素质的实验人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对于实验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煤质专门人才应具有完整知识结构脉络, 熟练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不断适应社会对于实验人才的要求, 不断拓宽知识面,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能紧跟煤质发展前沿并掌握最新前沿动态;拥有较强自学能力及不断进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煤质化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性工作, 这就要求煤质化验人员在化验工作中不断要有专业的实验知识, 同时要有丰富的实验技能, 能对棘手实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实验人员转变观念, 在学习理念上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 能赶上并超越现有实验科学的发展脚步。对专业相关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要始终抱着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 不断掌握新技能, 提高解决疑难实验的能力。

3.2 提出整套煤质化验管控体系

提高煤质实验质量需要整套煤质化验管控体系。

a) 选择科学试验方法。采用新试验方法可以不断提高试验精确程度, 不断满足煤质工业对于煤质样品分析的要求。在经过科学对比论证后, 使用先进实验仪器进行分析;

b) 经常检查仪器工作状态。通过经常检查仪器工作状态, 保证仪器各项参数设置都满足实验要求, 进而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对于每台仪器要进行参数记录, 对于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记录, 并且计入每个仪器单独的档案里面。定期对相关实验器具如天平、烤箱等进行检查, 充分保证这些仪器的精确度与稳定性;

c)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采样及化验。无论是采样还是制样都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来执行, 及时了解采样地点及采样样品的信息。在进行制样时要将煤质样品进行充分的破碎、搅拌均匀, 并采用合理脱水方式。其次完善管理考核制度, 对分析煤样建立抽查制度, 不定期对分析煤样进行抽查, 保证煤质样品符合要求。

4 结语

通过研究可很明确地知道误差在任何实验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由于真实值是理想状态下的测量值, 实际上不存在, 因此在进行煤质化验时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只有当实验次数足够多及试验方法正确时, 才能得到接近真实值的化验结果。只有进行煤质化验时, 采取认真严谨的态度, 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控制误差, 从而保证煤质检验质量。

摘要:对煤质化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 提出科学的测量方案及控制方法, 以消除或减弱误差给煤质化验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保证煤质检验质量。

上一篇: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养殖示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