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结构

2024-05-25

煤质结构(精选7篇)

煤质结构 篇1

1 概况

钱营孜选煤厂设计能力为240万t/a, 是炼焦配煤与动力煤兼顾的矿井型选煤厂。2008年12月破土动工兴建, 2009年10月底竣工调试运行。工艺流程为:300~50 mm块煤动筛分选, 50~0 (6) mm有压两产品重介旋流器主再选, 粗粒煤泥RC煤泥分选机分选, 细煤泥浮选, 浮选精煤加压过滤机回收, 浮选尾煤压滤机回收[1,2]。

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 存在的问题

2015年4月中旬矿井主采3226工作面, 洗选系统生产时出现精煤筛和中煤筛煤量时大时小现象, 精煤产率低 (12%~13%) , 精煤灰分超标 (11%~12%) 。当密度稍降0.002 g/m L时, 精煤覆盖不了筛面, 中煤带精煤20%~30%, 给选煤厂正常生产带来困难。其浮沉数据如表1所示。

3 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调整入料压力、介质密度, 洗选效果均不明显, 安排技检人员对主洗精煤进行浮沉实验, 数据如表2所示, 可选性曲线如图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1.36~1.40 kg/L密度级产率高至45.66%, 灰分为15.98%。从图2可以看出, 当精煤灰分为10.50%时, 理论产率为43.30%, 理论分选密度为1.327 kg/L, 属极难选煤。

分选密度邻近产物多、灰分高, 是造成入洗此种煤质精煤产率低、精煤灰分高的主要因素。

4 解决方案

入洗原煤煤质无法改变, 只有调整旋流器结构参数来适应此种煤质需要, 通过延长中心管长度、缩小中心管内径, 改变底流口尺寸3个方面进行调试。

延长中心管长度具有憋压、增大内部压强、分选时间长、浓缩效果好、提高分选密度的作用[1,2]。缩小中心管内径具有分选精度高、分得纯这一效果。改变旋流器的结构及取得的效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次将旋流器中心管进行调整效果不明显, 精煤灰分仍然不合格;第二次将中心管长度由690 mm延长至1 590 mm, 中心管内径由500 mm缩小至460 mm, 窜料情况大大改善, 精煤质量合格, 中煤带精煤在14%~15%之间;第三次将底流口内径由360 mm缩小至340 mm后, 窜料情况基本稳定, 中煤带精煤在6%~10%之间;第四次将中心管长度由1 590 mm延长至1 780 mm, 内径由460 mm缩小至440 mm后, 窜料情况基本稳定, 中煤带精煤在13%~15%之间。

5 效果分析

根据调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在目前煤质情况下, 再洗旋流器的中心管内径为460 mm、长度为1 590 mm、底流口直径为340 mm时的效果最佳。投入使用后, 精煤灰分为10.0%~10.5%, 中煤带精煤为6%~10%, 精煤产率为16%~17%, 精煤产率提高了4%。按照入洗9 000 t/d原煤计算, 可多生产精煤360 t/d,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瑞, 李明, 汪海平.有压两产品主再洗和无压三产品重介旋流器工艺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3 (6) .

[2]戴少康.选煤工艺设计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0.

煤质结构 篇2

随着人们对电能需求的增多,火力发电厂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电厂出现了煤炭存储量不足的情况,经常因缺少煤炭导致停机,不仅影响到社会用电,还会使电厂机组运行受到威胁。尤其是近年来,很多火力发电厂都出现了运行中的锅炉灭火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这不仅与设备自身有关,也与煤种不符合原设计有一定关系,进而导致煤质发生变化,因此就需要从煤质化验和煤质变化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煤质化验对火力发电厂的影响

由于煤质化验直接影响到电厂运行情况,所以发电机组十分关注煤炭质量,虽然都是煤炭,但却不是任何煤炭都能用于发电,这需要与发电机组类型与煤质有关,所以,火力发电厂一定要重视煤质化验工作,深入研究煤炭的挥发分、发热量以及水分等多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电机组正常运行,才能实现火力发电的目标,真正为社会服务。

1. 挥发分的影响

对于挥发分来说,它是燃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人们通常用它判定煤炭种类与质量。由于挥发分大小并不相同,所以可以将火电厂所使用的煤分为三种,分别为无烟煤、有烟煤以及褐煤。通常情况下,挥发分含量越高,越容易起火,但这并不意味着挥发分越高,煤质就越好,还需要与锅炉设计情况相符才可以,这样不仅可以准确的测出煤炭的挥发分,还可以对煤炭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一般而言,与原设计相接近的挥发分煤种,锅炉运行情况就越好。

2. 灰分的影响

所谓的灰分实际上就是指煤炭燃烧后与煤种无机物在分解后所剩下的残渣。通过观察灰分含量就可以了解热能消耗情况,一般灰分含量越高,所消耗的热能就越多。灰分的高低将影响到煤炭着火点,灰分越高越会延长着火时间,并降低燃烧温度,降低其稳定性的同时也会降低燃烧充分度,进而导致燃烧却不充分,有时还会出现灭火甚至打炮的情况,致使机组不能安全运行。通常情况下,灰分含量越高,炉膛所遭受的磨损就越严重,有时还会威胁到整个机组。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多,原煤与煤粉的重量就会越大,可燃组分也就越低,进而影响到煤粉的充分燃烧。所以,火电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精准测量煤质中的灰分情况,以便提高煤炭利用率,确保发电机组正常运行。

3. 发热量的影响

火力发电厂的发电原理就是将燃煤所产生的热能转变为电能,所以发热量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测量发热量就可以获知炉膛热负荷,进而确定磨煤机容量和煤耗率。此外,也可以将发热量看做是煤计价的主要参数,很多人也利用煤炭发热量来确定煤炭经济价值,同时它也是了解是否需要再次改进操作条件与工艺的重要依据,以便使热能实现利用最大化,借助煤发热量也可以获悉容气量以及烟气量等,它对研究煤质也有一定作用。

4. 水分的影响

煤炭中的水分可以细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两种,水分的存在不仅能弱化发热量,还可以降低炉膛内部温度,引起煤粉燃烧困难,产生大量烟雾,对煤炭燃烧影响很大。如果煤炭含水量高于5%,便会影响到机组运行,如果煤炭水分超出了12%,就会威胁到发电机组运行安全。通常情况下,煤炭含水量越少,燃烧程度就越好,发热量也就越高,相反,则否。煤炭中的水分也会影响到煤炭质量,更会影响发电机组能否安全运行,所以一定要重视煤炭水分构成情况。

5. 含硫量的影响

在煤炭中存在两种硫,一种是有机硫,另一种是无机硫,只有少数煤炭中含有单质硫。硫一直是煤炭中较为有害的一种元素,在煤炭燃烧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硫。将其排放到空气就会形成酸雨,不仅污染环境,还会腐蚀其他设备,严重的会致使锅炉管道发生爆裂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发电厂也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维修或更新设备。有些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铁,这些物质在氧化后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煤堆的温度就会升高,造成自燃,也会给电厂带来一定损失。所以,一定要重视含硫量的检测,选择含硫量少的煤炭。

二、煤质变化对火力发展厂的影响

1. 煤质指标的影响

煤质指标构成部分主要有挥发分、灰分、水分以及发热量等构成,随着煤粉颗粒中挥发分含量的增多,煤粉燃烧也就越充分。同时,在煤炭挥发的过程中将产生很多煤颗粒等物质,以便促进煤炭充分燃烧。如果挥发分含量偏低,就会导致煤粉不易着火,也会降低燃煤稳定性,更会导致各种设备发生爆裂的情况,随着锅炉尾部烟气温度的升高,也会损失很多热量。如果煤粉中灰分含量越大,煤粉颗粒的可磨性就会越差,在相同条件下增加给煤量,很容易导致煤粉颗粒硬度和浓度增加,严重的会造成漏煤的情况,威胁到机组安全运行。由于煤体中存在的水分过多,不仅不利于燃烧,还会将炉内的很多热量吸走,通常情况下,如果蒸发一千克的水分就需要消耗2510k J热量,这些热量消失以后,炉内的温度便会骤降,致使煤粉着火困难的同时,也会弱化锅炉利用率。此外,如果煤炭中的水分过多,还会促使排烟量不断提升,在损失大量热能的同时,更会损害引风机性能。过高的含水量,也将导致烟气中携带一定的硫酸,如果排到大气中将污染环境,如果这些烟气聚集到锅炉尾部,还会出现堵灰的情况,甚至对锅炉尾部造成腐蚀,电厂能耗也会因此大大齐声。为解决这些不足,在锅炉设计中,应根据发热量数值高低确定煤炭品质。如果燃煤发热量比原设计低,炉内温度就会比理论值低很多,这样就不利于煤粉燃烧,更会造成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也会引起排烟损失,弱化发热效率。如果发热量低于一定数值,就会导致燃烧不稳定,甚至造成熄火,这就需要将助燃剂加入其中,确保机组正常运行。如果煤炭的发热效果较差,又不断的为锅炉增加煤炭,就会出现蒸汽参数与发热量骤降的情况,若为了降低锅炉内部的温度,向锅炉中增加大量水分,就会促使省煤器发生沸腾,从而降低企业所获利润,所以,一定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2. 煤质变化对锅炉的影响

在燃煤过程中,应使用与锅炉设计相同或相接近的煤种,这也是保证锅炉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锅炉用煤质量得不到保证,或所使用的煤种超出了原有设计范围,就会导致锅炉运行发生故障,也容易引起锅炉温差等。通过研究发现,很多锅炉过热器的爆裂都是由于管材自身温度余量过小而造成的,它与煤质变差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在锅炉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要素,并使用与锅炉设计相符的煤种,以便降低锅炉发生故障的机率,保证锅炉始终安全运行,提高锅炉稳定性。

3. 煤质变化对燃料系统的影响

煤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煤炭市场,如果煤炭价格上涨,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成本就会增加,生产经营也将受到挑战,为减少不利影响,及时完成发电指标,就需要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始终处于健康发展状态,所以,应做好燃煤结构调整工作。而燃煤结构调整对煤质变化影响很大,燃料系统会影响到锅炉运行情况,所以,一定要做好煤质化验,保证进入锅炉中的燃煤能够达到相应标准,满足实际发电需求。对于煤质变化给燃料系统所带来的影响,可以从发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发热量来说,煤炭发热量的高低是评价煤炭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煤质下降,电厂的燃煤量就会增加,输煤系统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影响,设备健康状况也会下降,引发很多故障,锅炉也会因负担过重,而出现停运的情况,同时,输煤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因此上升,由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下,其神经也容易出现麻痹的情况,不仅影响到输煤运行安全,还容易引发各种不利因素。

其次,灰分也会影响燃料系统。通过煤炭的灰分,还会影响到煤质好坏,更是鉴定煤质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讲,灰分是没有任何益处的,还会给运输代理一定负担,如果煤炭的灰分越高,则意味着固定碳越少,煤炭发热量也很高,所以,在这一过程就要加强对灰分的重视。

再者,煤炭中的含水量也会影响到燃料系统。如果煤炭的水分过多,就会引发堵煤的情况,导致运行人员工作量增加,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尽量控制好煤炭的含水量,尤其是在冬季,煤炭容易发生冻结的情况,不仅影响煤炭的装卸,还会导致供煤挥设备发生损坏,所以,应尽量控制好煤炭的含量水。

最后,煤炭挥发分用户含硫量对燃料系统的影响。它们的燃料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易燃上,如果煤炭挥发分与含硫量增大,落在皮带下放的积煤等容易发生自燃的情况,将设备烧毁,它与煤质变化有直接关系,所以,一定要控制好煤炭质量。

要防止以上问题的发生,在输煤过程中,如果发现部分煤炭含水量较大,就要将水分小的煤炭混入其中,以此降低煤炭含水量。同时,根据煤炭品质进行储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煤种。在雨季一定要做好防汛工作,尤其是在冬季以前,最好将含水量大的煤炭用尽,以便减少煤炭冻结情况的发展,对于含水量过小的煤炭可以适当注水,降低输煤运行粉尘,确保输煤人员身体健康。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联系机组负荷曲线控制好耗煤量,保证机组在运行中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真正实现促进火力发电厂安全运行的目标。

结论

火力发电厂是我国获取电能最主要的方式,煤炭又是火力发电厂主要原料,煤炭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火电厂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在火力发电厂在实际生产中,应联系实际情况,满足锅炉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煤种,控制好煤质,用长远眼光看问题,不断提高锅炉稳定性与安全性。发电厂也要做好在线检测工作,为机组运行提供可靠依据,并做好煤质化验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对化验人员的要求,适时调整投入成本,提高电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铭.煤质化验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的重要性分析[J].硅谷,2014,15:151+134.

久长煤矿煤质特征简析 篇3

1 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1.1 煤的物理性质

全区煤层颜色为黑色~灰黑色,形态以粉状、粉粒状、细粒状、碎块状,少量块状;光泽以似金属光泽为主,其次为玻璃光泽,少量沥青光泽;结构以线理~中条带状结构;硬度为半坚硬,少量为松软;内生和外生裂隙发育,充填有薄膜状及网格状方解石;断口以参差状为主,少数为棱角状;含较多微粒状、细粒状、结核状黄铁矿。

1.2 煤的化学组成

各可采煤层工业分析及有害元素统计情况见表1。

1.2.1 水分(Mad)

可采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0.35%~2.44%,全区均值为1.17%。C1煤层平均为1.09%,C2煤层平均为1.32%。

浮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0.24%~1.64%,全区均值为0.90%。全C1煤层平均为0.83%;C2煤层平均为1.05%。

1.2.2 灰分(Ad)

从表1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基灰分为11.32%~39.70%,全区均值为22.73%。浮煤干燥基灰分为4.57%~12.84%,全区均值为7.02%。

依据《煤炭质量分级(灰分)》标准(GB/T15224.1-2004),区内C1、C2煤层原煤灰分在16.01~29.00%之间,按照动力煤属中灰煤(MA)。

1.2.3 挥发分(Vdaf)

从表1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为10.01%~21.93%,全区均值为14.33%。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产率为8.99%~17.82%,全区均值为12.34%。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GB/T5751-2009的规定,区内C1、C2煤层均属于低挥发份煤。

1.2.4 硫分(St,d)

A:全硫(St,d)

从表1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基全硫两极值为2.64%~11.89%,平均为5.04%。根据《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GB/T 15224.2-2004的规定,各煤层实测干燥基发热量不等于基准发热量时,对硫分进行了折算,原煤干燥基全硫折算后硫分两极值为2.32%~13.09%,平均为4.71%。C1、C2煤层均为高硫煤(HS),浮煤干燥基全硫含量为1.04%~7.42%,全区均值为3.21%。

B:形态硫

根据表6-7可知,原煤中各种硫测试了9件,原煤硫分以硫铁矿硫(Sp,d)为主,含量0.44%~10.97%,平均为3.95%;有机硫(So,d)少量,含量0.39%~6.10%,平均为1.94%;硫酸盐硫(Ss,d)微量,含量0.00%~0.15%,平均为0.03%。

浮煤中各种硫测试了9件,浮煤有机硫(So,d)含量0.80%~7.38%,平均为2.72%;硫铁矿硫(Sp,d)含量0.02%~1.26%,平均为0.52%;硫酸盐硫(Ss,d)微量,含量0.00%~0.03%,平均为0.01%,测试结果说明浮煤硫分中含有机硫较高,较难脱除。

1.2.5 元素分析

从表1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浮煤干燥无灰基碳含量为86.23%~92.47%,平均为90.07%;浮煤干燥无灰基氢含量为3.41%~4.24%,平均为3.79%;浮煤干燥无灰基氮含量为0.66%~1.31%,平均为1.07%;浮煤干燥无灰基氧加硫含量为2.47%~9.66%,平均为5.08%。

1.2.6 灰成分

从表1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可采煤层中原煤灰成分以含Si O2为主,含量为21.51%~51.83%,平均为36.74%;其次为Al2O3和Fe2O3,含量分别为5.57%~29.74%和4.25%~41.89%,平均为16.76%和22.19%;少量的Ca O含量为2.93%~30.12%,平均为11.46%。上述四种主要灰成分占灰成分总量87.15%,其它煤灰成分含量占有的比例不大,Mn O2仅占0.14%。

2 煤的工艺性能

2.1 发热量

从表1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为18.97MJ/kg~31.33MJ/kg,全区均值为26.63MJ/kg。原煤干燥基低位发热量(Qnet.d)为24.94MJ/kg~28.59MJ/kg,全区均值为27.26MJ/kg。

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32.44MJ/kg~33.93MJ/kg,全区均值为33.34MJ/kg。根据《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GB/T15224.3-2004的规定,按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进行分级:C1煤层原煤属高热值煤(HQ),C2煤层原煤属中热值煤(MQ)。

2.2 煤灰熔融性

从表3主要煤层煤质特征表可知,各可采煤层中煤灰软化温度(ST℃)为1150℃~1320℃,全区均值为1209℃;煤灰流动温度(FT℃)为1200℃~>1420℃,全区均值为1272℃。各煤层煤的熔融性平均测值及质量分级见表2。

根据《煤灰软化温度分级》MT/T853.1-2000的规定,普查区内可采煤层均属较低软化温度灰(RLST)。

3 煤质特征及工业用途

区内可采煤层浮煤挥发分(Vdaf)产率为8.99~17.82%,平均为12.34%,其中C1煤层浮煤挥发分(Vdaf)产率为8.99~17.82%,平均为11.74,绝大多数粘结指数G<5;其中C2煤层浮煤挥发分(Vdaf)产率为9.70~17.07%,平均为13.70,绝大多数粘结指数5~20。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 5751-2009),区内C1煤层为贫煤,C2煤层为贫瘦煤。

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探讨 篇4

关键词:煤质变化,燃烧,影响

0 引言

目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对能源需求旺盛, 国家对煤矿业的整顿力度逐步加大等诸多原因导致煤炭供应紧张, 煤炭质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品质高低不等, 使得锅炉燃用煤质难以得到保证。在锅炉运行实践中, 煤质变化所引起的燃烧器结焦、水冷壁结焦、锅炉受热面超温等一系列问题, 给锅炉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也直接影响着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因此, 研究煤质对锅炉燃烧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采取控制调整措施, 能够提高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1 电厂燃用煤质特性分析

燃煤电厂燃烧的煤炭是经过磨制过后的煤粉, 主要由挥发分、固定碳、水分以及灰分等成分组成。因此, 在分析煤的常规特性对锅炉运行的影响时, 主要从其工业分析成分及其他有效显著影响的特性进行分析。大唐长春第二热电厂200MW燃煤锅炉为哈尔滨锅炉厂生产, 型号为HG-670/140-YM9, 锅炉采用自然循环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固态排渣煤粉运行模式, 运转层以上露天布置, 全钢架悬吊结构。

2 煤质特性指标对锅炉稳定燃烧的影响

2.1 水分的影响

燃煤所含的水分是惰性物质, 它的存在会使煤中的可燃质含量相对减少, 降低发热量, 影响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 也增加了厂用电率和给煤系统堵塞的机率, 影响正常供煤。此外, 煤中水分所带来的排烟量增加, 将增加引风机的负荷, 减短其使用寿命。一般来讲, 当煤中水分大于8%时, 就会给制煤系统带来一定麻烦;如果水分超过12%-17%, 则会严重威胁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另外, 煤中水分也会浪费消耗掉运输能力, 降低煤炭的性价比。因此, 煤中的水分含量过高, 对煤粉的着火、充分燃烧都不利。

2.2 挥发分的影响

挥发分是煤在加热过程中分析出来的一些可燃性气体, 其着火温度低, 是固体燃料的重要成分特性, 对燃料的着火和燃烧有很大影响。煤中挥发分含量大小是评定其燃烧性能的重要指标, 也是发电厂用煤的重要煤质指标。挥发分着火点低, 能在较低温度下析出和燃烧, 并且释放大量的热量。一方面, 这些热量被焦炭粒吸收后, 温度迅速提高, 为煤粉的燃烧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化学反应, 挥发分的析出使煤粉颗粒具有孔隙性, 增大了与助燃空气的接触面积, 这有利于提高焦炭的燃烧速度。因而, 挥发分的高低对煤的着火和燃烧有较大影响。挥发分高的煤粉燃点温度约在800℃左右, 挥发分低的煤粉燃点温度可能达到1100℃以上。挥发分含量越高, 煤中难燃的固定碳含量越少, 煤粉越易着火、燃尽, 燃烧也越稳定。挥发分含量降低时, 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显著提高, 着火热随之增大, 着火困难, 燃烧不稳定, 化学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加, 排烟损失增大, 严重时可能引起炉膛灭火。一般来说, 火力发电厂用煤, 要求燃煤挥发分不低于18%。

2.3 灰分的影响

煤中灰分是有害成分, 在燃烧过程中不但不会发出热量, 而且还要吸收热量, 损失大量的物理显热。灰分对锅炉燃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着火、燃烧过程。灰分含量增加, 会使煤粒表面形成灰分外壳, 阻碍碳与氧气接触发生化学反应, 造成燃烧不尽, 降低热能的利用, 增加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造成燃烧不良。同时, 炉膛温度降低, 煤的燃烬程度降低, 造成的飞灰可燃物高。

(2) 影响安全运行。从运行的安全角度来看, 随着燃煤含灰分的增多, 锅炉设备运行寿命缩短, 经济性降低。从具体成分数据的角度来看, 当煤的折算灰分大于15%时, 会造成输煤、制粉、引风、除尘等设备的磨损, 增加锅炉设备的漏风、堵灰等事故的发生率, 带来安全隐患。因此, 从燃烧稳定和运行安全、经济的角度来考虑, 固态排渣炉燃用的灰分不宜超过40%。

(3) 环境污染严重。灰分是造成坏境污染的根源。多灰煤的燃用会使得电厂排放的粉尘、灰渣也随之急剧增加, 严重污染环境。

2.4 硫分的影响

硫分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杂质, 对焦化、气化和燃烧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煤粉的含硫量过高, 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 硫酸蒸汽冷却后变成硫酸, 会腐蚀锅炉高、低温受热面, 导致堵灰和烟道堵塞问题的发生。同时, 随着含硫量的增加, 会加剧煤的氧化自燃的倾向, 因而, 高硫分煤不宜在仓内久存。另外, 可燃硫在燃烧过程中被氧化产生SO2随烟气逸出烟囱, 加大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5 煤粉细度的影响

煤粉的细度对锅炉的燃烧有很大影响。煤粉细度, 它象征煤粉中各种大小粒度的质量百分率, 能很好的反映煤粉的均匀特性, 是监督制粉系统运行工况的重要煤质指标。从燃烧的观点来看, 煤粉越细燃烧越完全, 未燃尽的热损失就越少,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锅炉的结渣。但是, 煤粉过细, 炉膛出口温度将升高, 增加了磨煤机使用时间, 电能消耗也就越大。相反, 煤粉过粗时, 煤块在锅炉内停留时间过短, 煤炭中的焦碳没有完全燃烬, 增加了锅炉炉渣的物理热损失;另外, 粗煤粉燃烧温度比烟温高许多, 融化比例高, 冲刷水冷壁后容易引起结渣。因此, 应根据不同煤种的特性, 将对煤粉细度的要求与制粉系统费用二者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来确定最合理的煤粉细度, 以达到锅炉的最佳经济燃烧系统。

2.6 发热量的影响

煤的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由煤中固定碳含量来决定, 是煤炭作为燃料利用的一个重要的煤质特性指标, 也是反映煤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煤作为动力燃料, 其发热量越高, 经济价值就越大。煤的发热量降低, 则同样的锅炉负荷的情况下, 实际燃料量增大, 引起炉膛出口温度升高, 而炉膛内单位辐射吸热却降低。同时, 输送煤粉所需的一次风量也相应增加, 导致煤粉细度相对变粗。当煤的发热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会使煤粉气流的着火延迟, 燃烧稳定性变差, 影响煤粉的燃尽, 而且可能导致锅炉灭火等严重事故的发生。

3 结语

近来年, 由电煤供应紧张、煤质多变而引发的锅炉燃烧问题日益严峻, 各发电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 降低煤质变化给锅炉燃烧带来的不利影响, 确保锅炉设备的稳定经济运行。首先, 应加强混煤或配煤工作。要降低煤质变化对锅炉不良影响, 尽量选择与设计煤质相近的燃煤, 控制混煤的质量, 提高劣质煤的利用率。其次, 应加强煤质管理。锅炉运行人员要准确掌握入炉煤的煤质分析情况, 清晰入炉煤的工业分析数据, 如挥发分、发热量、灰分等相关数据, 以便及时调整并确保各参数在正常范围内运行。煤粉浓度是锅炉煤粉燃烧最为密切的控制参数, 通过燃烧调整试验确定锅炉一、二次风的配风方式, 根据煤质情况调整控制一次风速在合理的范围, 从而有利于煤粉燃烧。加大锅炉运行人员的现场巡检力度, 着重检查炉内煤粉燃烧情况, 及时掌握是否存在结渣或燃烧不稳现象。最后, 加强设备检修管理。加强与锅炉燃烧有关设备的检查维护, 当出现缺陷时及时消除, 保证设备工作正常。

参考文献

[1]沈桂男.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经济性的影响[J].华东电力, 2005, (3) .

[2]李天光, 刘志超, 张传清.锅炉煤质变化应对措施探讨[J].山东电力技术, 2007, (2) .

[3]李亚军, 朱国琪.煤质变化对锅炉燃烧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宁夏电力, 2009, (6) .

[4]范玉勤.煤质变化对火电厂生产运行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8) .

煤质对锅炉设备运行的影响 篇5

近年来, 由于外部煤炭市场形势变化, 兴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锅炉燃煤采购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为此燃煤品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灰分高、挥发分低、硫分高、热量低等等。锅炉的设计煤种是一定的, 受热面的布置型式、大小、管子壁厚余量的选取、燃烧器的型式以及燃烧室的高度、宽度、深度的选取均取决于煤种。锅炉对于煤种的适应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 偏离设计煤种就会造成设备健康水平的降低, 以及设备维护费用的增加。近年来由于煤炭供应紧张, 煤质变化较大, 煤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锅炉燃烧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同时也对输煤和锅炉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很大影响。通过分析煤质不同成分对锅炉燃烧的影响, 提出了在煤质发生变化时的应对措施, 来保证机组安全平稳运行。

2 煤质对锅炉设备影响分析

2.1 煤质对锅炉承压部件泄漏的影响

近年来, 兴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锅炉四管泄漏次数明显增多, 其中与煤质有关的约占1/3。大多数机组的运行接近和超过100 000 h, 炉管趋于老化不可避免。但由于煤质变化较大, 造成燃烧状况恶化, 加速了炉管的老化进程, 增加了炉管泄漏次数。

由于近年来入炉煤热量低、挥发分低、灰分高, 导致的结果就是煤粉在锅炉内的着火推迟, 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升高, 但水平烟道后部和尾部受热面处烟温偏低, 吸热量不足, 再热汽温上不去。为了调整汽温, 必须加大燃煤的投入量, 为此又进一步使前部受热面壁温超温, 形成恶性循环。机组在大负荷运行或是负荷大幅度调节及制粉系统的启停操作中, 受热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过热现象, 受热面从原来的局部过热发展向高度、深度、宽度全面过热。主要表现形式有:高度向顶棚发展, 主要为高过、高再, 宽度也由原来的对流热段向对流冷段发展, 深度由外圈向内圈发展。

由于燃煤的灰分高, 热量低, 使锅炉的耗煤量增加;煤中带有大量石头, 使灰的硬度增加。高灰分、大流量的煤以及高硬度的灰, 不仅造成尾部烟道受热面磨损加剧, 而且造成水平烟道受热面磨损现象, 磨损有从尾部受热面向水平烟道受热面移动的趋势。

煤中的硫分在高温下形成SO3气体, 该酸性气体对受热面金属直接产生腐蚀, 此腐蚀气体混合于熔融的灰分中, 形成垢下腐蚀。目前, 燃煤的硫分超过设计值2倍~4倍, 垢下腐蚀的速度也大大提升, 此种腐蚀对于受热面管子的寿命影响大, 而且面积分布广泛, 已深入内圈管排。

近年来设备抢修增加, 每次抢修材料费用为5×104元左右, 每年抢修费用增加50×104元之多。近年来每次小修费用由原来的15×104元~16×104元升至25×104元~26×104元, 每年小修费用增加60×104元之多。

2.2 煤质变化对飞灰可燃物的影响

2.2.1 挥发分对飞灰可燃物的影响

挥发分是固体燃料的重要成分之一, 对燃料的着火和燃烧有很大影响。挥发分是可燃性气体, 其着火温度低, 易于从煤中析出。挥发分含量高, 煤中难燃的焦炭相对含量少, 当大量挥发分析出着火后, 燃烧放出热量较多, 有助于焦炭的迅速着火和燃烧, 因此挥发分高的煤易于燃尽。挥发分从煤粉颗粒内部析出后使煤粉颗粒具有孔隙性, 挥发分越多, 煤粉颗粒的孔隙越多, 与助燃空气接触面越大, 因而易于燃尽, 燃烧损失较小。反之, 挥发分低的煤较难燃尽, 燃烧损失较大。由试验可以说明飞灰可燃物是随着煤质挥发分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的。

2.2.2 固定碳对飞灰可燃物的影响

煤粉在燃烧过程中, 挥发分析出后剩余的主要是焦炭。固定碳含量较高的燃煤, 在燃烧过程中煤粉颗粒周围助燃的空气量相对较少、燃烧时间长、燃尽程度差、火焰中心上移, 飞灰可燃物相应升高。燃煤中固定碳的指标对飞灰可燃物的影响也较大, 飞灰可燃物随固定碳的降低相应降低, 当固定碳接近设计值时 (不一定低于设计值) , 飞灰可燃物低于较低水平。

2.2.3 煤中灰分对飞灰可燃物的影响

煤中灰分有两种:a) 原煤形成过程中所固有的有机灰, 此种灰质地松软易于破碎, 其对设备的磨损小:b) 原煤开采过程中人为夹带进去的矸石或石块等。灰分在煤中不具有热量, 煤粉在燃烧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一方面被工质吸收, 一方面被灰分吸收。而且灰分越多对固定碳包裹越厚就越不容易燃尽, 灰分粘附在受热面上形成的热阻很大, 影响传热效果, 再热汽温偏低, 燃烧不完全使飞灰可燃物升高, 锅炉效率下降。因飞灰增大使飞灰可燃物升高而形成的飞灰浓度也增高, 飞灰浓度与锅炉受热面的磨损是成正比的关系。飞灰浓度越大, 灰的颗粒撞击受热面的点数多, 磨损加剧, 尤其是省煤器外侧部分将产生较大的磨损。每年仅因“四管”磨损泄漏所造成的非停达36次, 累计抢修时间100 h~300 h, 按可调负荷220MW计算, 影响发电4 000×104k W·h~7 000×104k W·h, 如将人力、物力、燃油及调度罚金均算其损失更大。降低燃煤灰分无论对设备磨损还是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影响都是很大的, 据测算煤中灰分每降低1%其对设备的磨损就减少1%, 设备可靠性就增加1%。也可减少锅炉因“四管”磨损泄漏所造成的频繁启停, 提高机组的使用寿命。由于灰分增加造成受热面积灰, 预热器堵塞等, 使传热效果变差, 排烟温度升高。排烟温度每升高10℃, 锅炉效率下降1%, 影响机组煤耗升高2 g/ (k W·h) ~4 g/ (k W·h) 。

2.3 煤质对制粉设备及单耗的影响

由于入炉煤热值低、灰分大, 造成燃烧困难使原煤消耗量增加, 只有采取降低煤粉细度值R90的方法来提高煤粉的燃尽程度, 从而达到降低飞灰可燃物的目的。由此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磨煤机出力降低, 导致磨煤机长时间运行, 加之高硬度 (包括石头) 、多杂物、大流量的煤造成制粉系统磨损加剧, 钢球耗量大大增加, 磨煤机出入口经常出现漏粉现象, 排粉机叶轮检修次数增加、损坏严重, 检修周期缩短, 维护费用增加。每年加钢球400 t~700 t (包括小修、技改及正常维护补充) , 按每吨钢球7 000元, 年消耗约150×104元~300×104元。

为保证制粉系统的运行, 公司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派专人对上煤各环节进行监控, 拣出煤中杂物, 防止铁块、木块、石块等进入磨煤机;在各原煤仓来煤口均加装了篦子, 并严格控制篦子网格尺寸, 防止大块进入磨煤机, 造成磨煤机的损坏;对磨煤机装载钢球量进行技改, 减少制粉单耗, 延长钢球的使用时间等等。

3 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煤炭供应的紧张形势和煤质变化,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积极试验和摸索, 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 切实做好燃煤的掺配工作, 努力调整好锅炉的燃烧运行工作, 以保证整个机组工作的安全、平稳、经济运行。上述分析只是建立在煤质常规试验上的, 要达到更好的掺配效果还需要进行掺烧试验, 对煤种化验煤、灰特性, 对不同比例的混煤进行燃烧试验和结渣性评价, 在高、低负荷时对锅炉进行热效率试验, 找出对制粉系统和燃烧的影响, 从而制定相应措施, 在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混煤比例。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3.1 加强燃料管理

由于煤炭本身存在偏析现象, 即使同一批来煤也存在允许差, 需提高煤质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强化人员责任心, 保证入厂煤和炉前检验的准确性, 为配煤和燃烧提供依据。由于火车或汽车进来的煤需采样化验才知道数据, 而化验单又不能及时出来, 又因锅炉急需上煤时, 输煤运行只能根据调度室提供的预报目测数据进行配煤, 加之配煤不能做到精确配比, 因此造成配煤的误差, 从而直接影响锅炉燃烧的经济性和稳定性。由于燃煤的短缺经常会出现来煤矿点多、煤种复杂的情况, 对于不同煤种的入厂煤和煤质波动大的矿点要实施分矿堆放, 依据烧旧存新的原则进行配煤。加强对进煤质量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开辟煤质较好、较为稳定的煤源市场, 及时准确地掌握进煤的工业分析数据, 提供给运行人员, 以便运行人员选择较为适应本单位锅炉的煤种, 进行相应的运行调节。

3.2 严格标准规范采样

燃煤质量验收工作的采制化应以国标为依据, 不能随心所欲。采制化各环节在整个电煤验收工作分析过程中给最终结果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采样误差约占80%以上, 制样约为16%, 化验约为4%。因此采制化各环节的操作均是取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一环, 其操作程序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国标规定执行, 按照国标所规定的要求去采样。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掺杂使假的现象在所难免。针对个别来煤煤质不稳定这些情况需要管理者做到查、检相结合、动静相结合。所谓查就是根据工作经验, 观察煤车装煤情况, 抽查部分车辆并结合过衡计量去发现装车异常, 查看时要做到全面彻底;所谓检就是要对来煤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的抽检, 对于信誉高、煤质稳定者可放宽采样深度;对于不稳定者就要相对增加深度和改变采样方式以采到有代表性的煤样。对于车辆的采样, 不需要做到每车必检, 不然既增加不必要的劳动量, 又影响进车速度。因此有条件的可进行现场监装, 了解供方情况、运输情况, 做到及时反馈, 使质检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这就是动;所谓静就是要在卸车时到货位上去检查煤况, 根据卸车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对采样方式做调整, 尽可能地采取到有代表性的煤样, 问题特严重者应及时制止, 并积极与供方联系来共同处理解决问题。

3.3 优化配煤方式

燃料运行人员应掌握火车和汽运煤以及煤场存煤的煤质情况, 依据有关数据对不同煤种精心计算配煤比例, 对于不能直接进入煤仓进行燃烧的煤质普遍采用的是从不同的煤源取煤在式输送机上混合, 煤场取煤受煤堆平整、操作人员技术和斗轮机“月牙损失”的影响煤量具有不确定性, 影响到配煤效果, 可以给煤源设备上加装电子皮带秤便于随时了解运转出力, 进行煤量的调整。燃料运行人员必须及掌握来煤煤质和煤场存煤的煤质情况, 精心计算配煤比例。通过皮带电流显示和工业电视等手段认真监护和调整, 配煤时严禁劣煤超比例。

3.4 加强对锅炉的燃烧调节工作

保证煤与空气量要相配合适, 并且要充分混合接触, 炉膛应尽量保持高温, 以利于燃烧, 调整锅炉负荷按规定操作, 监视炉膛负压、排烟温度、O2、CO2等含量, 使锅炉运行参数保持到最佳数值。采用周界风可以扩大燃烧器对煤种的适应性。燃用较好烟煤时, 可以起到推迟着火, 旋托煤粉, 遏制煤粉离析, 以及迅速补充燃烧所需要的氧量。对于挥发分高的优质烟煤, 周界风量开大。周界风有阻碍高温烟气与燃烧器出口气流的掺混, 降低煤粉浓度, 当燃用低挥发分的贫煤或者无烟煤时, 会影响燃烧的稳定性。对于贫煤或无烟煤, 应适当关小或者全关周界风, 减少周界风量和一次风刚性, 使得着火提前稳定燃烧。

燃用灰熔点低容易结渣的煤种时, 燃尽风量影响有2个方面:燃尽风增加, 主燃烧区温度相对降低, 对减轻结渣有利;但是主燃烧区出现还原性气氛, 又会使得灰熔点下降, 加重炉内结渣。

燃用贫煤和无烟煤时, 燃尽风应适当减少, 否则过大的燃尽风会使得主燃烧区相对缺风, 主燃烧去温度降低, 不利着火稳定。

燃用灰熔点低容易结渣的煤种时, 燃尽风量影响有2个方面:燃尽风增加, 主燃烧区温度相对降低, 对减轻结渣有利;但是主燃烧区出现还原性气氛, 又会使得灰熔点下降, 加重炉内结渣。

燃用贫煤和无烟煤时, 燃尽风应适当减少, 否则过大的燃尽风会使得主燃烧区相对缺风, 主燃烧去温度降低, 不利着火稳定。

3.5 严格监督入厂入炉煤采制过程

不定期抽查采制化过程, 检查是否符合采制化标准要求, 最大限度保证机械采样, 做到采样具有代表性。监督制样系统完整、科学, 各级破碎必须达到标称粒度后方可缩分、制备。根据实施情况确定是否可调整筛孔尺寸, 使最大出料粒度小于13 mm。根据现场情况, 将入炉煤采样周期调整为3 min。入炉煤缩分器接料口尺寸调整为25 mm。

采用真实的水份值:

当入炉煤水份大于15%时, 按以下公式计算真实水分值:

式中, Y为真实水分值, %;X为采样分析值 (X>15) , %。

按上述公式计算真实水份, 以真实水份计算低位热值。

3.6 对混煤的燃烧工况进行监视和调整保证燃烧的稳定和经济性

采用流程模式提高煤质管控水平 篇6

1 严把质量关口, 推行生产流程管理

1.1 严把毛煤质量关

(1) 严把工作面设计和采区优化布置关。从工作面设计入手, 组织好优劣、厚薄不同煤层配采, 避开大断层和大的冲刷带, 减少矸石进入煤流。

(2) 严把生产运输提升关。合理控制工作面的推进速度, 优化配采, 控制好灰分和水分, 抓好煤流清洁生产。推进新工艺和新方法, 重点解决好毛煤质量考核的方式、方法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煤流系统中的软杂物含量等问题。

1.2 严把洗煤质量关

(1) 严把杂物粒度控制关。选煤厂要保证除杂设备设施正常投入使用, 严格控制原煤、精煤的杂物含量, 确保完成公司要求的万吨含杂目标。

(2) 严把灰分水分控制关。选煤厂煤炭洗选设备、脱水设备、煤泥水回收设备等要完好正常使用, 确保生产过程中产品灰分、水分的合格稳定。

(3) 严把品种优化关。要灵活调控工艺流程, 根据需要合理优化产品品种, 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重点解决目前煤泥水系统个别设备脱水效果差、除杂效果差等问题。

1.3 严把商品煤质量关

(1) 严把调煤配煤关。要加强配煤技术管理, 提高配比准确度, 实现配煤煤质均匀。

(2) 严把装车外运关。高度重视清修车、加固车、装车及表面拣杂的工作, 确保煤炭火车外运质量合格。

(3) 严把煤质检验关。落实好煤质跟班及采制化检验人员的责任, 把好商品煤出矿的最后一道关口。

重点解决目前在线测灰仪老化需要更新及配煤不均、原煤灰分不能在线检测的问题;淘汰落后的采制化设备设施;逐步推行机械化采制样, 取消商品煤人工采制样。

2 建立预警机制, 加强矿井原煤生产质量管控

矿井建立了“3+6” (三级六关) 矿井原煤生产质量管理预警机制以及煤质“七控”管理流程。

(1) 三级。当原煤灰分超过40%时, 启用A级预警;超过37%时, 启用B级预警;超过35%时, 启用C级预警。达到B级预警时要下发预警通知单。

(2) 六关。原煤质量达到B级预警以上时, 要及时通知相关单位人员采取强化措施, 把好毛煤质量、原煤质量、动筛精煤质量、洗精煤质量、调煤配煤质量和商品煤质量“六个关口”。

(3) 七控。包括技术设计预控、生产源头管控、运输过程防控、洗选加工精控、调煤配煤调控、发运关口稳控、监督考核严控。

3 建立三个规范, 推行采制化标准管理

3.1 规范采制化工作环境

按照集团公司统一要求, 建成标准化的商品煤制样室和化验室, 规范采制化工作环境, 制样室达到器具规范、操作规范、管理规范、卫生整洁;化验室达到仪器先进、设备齐全、操作准确、数据可靠、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提升煤质检验的对外整体形象。

3.2 规范设备设施管理

对现有采制化设备进行日常的巡检维护, 建立机电维修人员包机责任制。对老化或过期的设备予以报废并清退。适时购进新的先进设备, 以满足建设标准化制样室和化验室的需求。对各类计量器具及设备要及时进行计量检定, 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完好性, 提升采制化硬件整体检验水平。

3.3 规范煤质检验操作管理

要求采制化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新的国标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杜绝采制化不规范、不标准行为, 确保煤炭检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树立矿井煤质检验的权威和形象。

4 制定流程模板, 提高煤质事故分析处理能力

针对煤质管理中发现的商品煤质量问题, 及时分析、核查和处理, 确保煤炭质量, 制定的《质量异议煤质分析内部核查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对用户反馈的质量异议, 及时安排人员处理, 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上力争做好, 制定的《煤质投诉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5 结语

关于加强煤质管理的措施探讨 篇7

1 煤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煤质管理工作相对于以往而言已经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 但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社会环境不断更新与变化的今天, 传统的煤质管理中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并成为了阻碍煤矿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总的来说, 煤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煤质管理意识不足导致煤质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煤矿企业管理意识不足。煤炭生产主要依赖于一线员工, 但目前, 一部分一线员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存在重生产轻质量的问题。部分企业及员工以生产量的扩大去保证整个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短时间内, 大量生产煤炭产品是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的,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 扩大生产量的方式是无法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 究其原因, 很大一部分在于生产量的扩大会导致生产质量达不到标准这是因为一部分企业以及员工会用矸石混在煤中, 以次充好, 这对于煤炭产品质量而言是十分不利, 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 深部开采与地质变化会影响煤质煤炭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煤炭的开采一定要坚持适量的原则, 同时也要将开采工作控制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 这是保证煤炭质量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看, 存在一部分煤矿企业在对煤炭开发的过程中, 已经将深度拓展到了-450水平, 这样的深度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在这一深度下所开采的煤炭, 相对于正常情况下的煤炭而言, 其质量必定会存在问题, 这是由这一深度下的地质构造所决定的, 断层带以及石包的增多会对煤炭质量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

(3) 排矸设施不健全排矸是当前煤炭生产领域的一个主要过程, 在排矸过程中, 分装分运非常重要,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 存在一部分煤矿企业在排矸过程中, 并没有实现分装分运,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排矸设施的不健全所导致的。很多煤矿企业只存在运煤系统, 并不存在排矸系统, 这会导致两种工作存在过多的交叉, 同时也会对运输系统的性能以及煤质造成影响, 在具体的煤质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解决这一问题。

2 加强煤质管理的主要措施

(1) 以设计代替统计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 不是统计出来的。为使煤质管理中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能够被有效解决, 一定要加强对这一理念重要性的认识, 要改变以往重统计的观念, 将发展的关键点转移到设计中来, 从对煤质管理方案的设计到对先进技术以及具体流程的设计, 要将以设计代替统计的理念融入到煤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以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

(2) 以生产代替检验质量和可靠性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检验出来的。针对煤矿开采工作中存在的深度开采也导致煤质不符合有关标准的现象, 一定不能依靠检验过程去对其中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煤炭进行处理, 这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煤质管理水平的, 对此, 一定要重视生产的重要性, 要在煤矿开采过程便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煤矿企业煤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3) 以管理代替试验质量和可靠性是管理出来的, 不是试验出来的。针对煤矿企业存在的排矸过程中设备不足的现象, 一定要从提高管理水平出发, 加大力度引入新技术, 以使设备能够有效的满足当前的需要, 而不应从不断的试验过程中找出最佳的生产方式, 这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要在提高管理水平与力度的基础上, 将矸石与煤炭分开来进行输送, 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设备的性能, 同时也使煤质能够得到保证。

另外, 煤矿企业还要加大力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只能作为解决一时之需的方法, 在具体的煤质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加大对自主技术的研发,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对于煤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3 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 煤炭的采集与生产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工作过程, 加强煤质管理十分重要。就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在煤矿企业在煤质管理工作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如对煤炭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 均属于其中重要的问题, 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整个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措施去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煤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还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力度,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煤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思英.关于加强煤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煤质技术, 2010, (01) :145-156.

上一篇:数字电路课程改革下一篇:建设工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