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发展前景(精选8篇)
下一代网发展前景 篇1
引言
广义上的分组传送网基于分组交换技术而形成,能够满足传送网对于运行维护管理以及网管等方面的要求,以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以及传送多协议交换技术为主要分组交换技术形式。当前传送网面临着复杂的形式,本文主要从MSTP入手,分析下一代传送网新技术的发展走向,以实现科技进步,推进社会发展。
1.当前传送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1从MSTP谈起
MSTP是在传统SDH基础上,不断引入多业务接入能力并提供以太网类接口和ATM类接口后所形成的传送平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直接与数据业务进行对接。基于MSTP的传送网技术具有诸多特点,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MSTP不仅承载原有TDM业务,并开展了可靠性更强且容量更大的业务,包括太旺专线、以太环网等业务,能够为大客户提供可靠的综合接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DH设备的同步性能逐渐完善,其业务颗粒调度能力更为灵活高效,促使传送网的组网功能和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WDM设备的出现和应用,对光领域进行了初步拓展,通过对光纤通信的波分特性进行优化利用,切实提高了传送网的容量,逐渐成为长途传输的重要手段。当前点对点长途传输大多运用WDM系统,联网于SDH电层上完成。在实际应用中,若能够将OADM设备应用于WDM系统业务的中间节点上,能够最大程度上节约网络建设成本,并且提高网络的灵活性。随着SDH技术的有效应用,支撑数据业务能力逐渐完善,SDH多业务平台逐渐形成,通过VC级联方式映射,促进了实体的集成,从而实现了业务层和传送层一体化的网络节点的形成。
1.2下一代传送网面临的挑战
随着超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的传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传送技术在业务接口侧存在不匹配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对传送网结构进行探索。随着电信运营格局的转变,业务传送环境也发生一定变化,传统业务转移到IP承载方式,而新业务接口主要针对数据应用,以太网接口和PO是接口逐渐成为业务主要接口形式。但MSTP传送技术及设备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基于MSTP的合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网络和业务管理等问题,并且应当对业务流程重组和网络管理流程等进行规范,以满足业务综合和网络融合的总体要求。
2.传送网体系架构的具体要求
2.1具有面向包的处理能力通用平台
为满足业务需求,应当积极建立一个新的传送网络体系结构,确保其具备面向各种业务接口的能力,并能够实现信息的统一化处理,确保多种业务得到经济高效化应用。传送网体系架构应当具备面向包的处理能力通用平台以及层间接口协议,接收来自各种客户层协议的同时,为下层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路径。此种条件下,IP数据业务量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传送网络体系结构应当全面衡量此类因素,通过动态分配和调度,促进网络优化的实现,最大程度上减少全网中光接口及相应波长数目,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切实提高宽带利用率。
2.2具有优良的可扩展性
为保证生成树大小及VALN标签空间大小满足网络系统运行需求,应当对运营商网络与用户网络进行有效隔离,优化调整网络使用层次化结构,切实提高分组传送网的可扩展性,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具有运营管理维护和保护
分组传送网在运营管理上应当具备业务管理特性,能够对不确定业务进行快速反应,并及时对业务进行调整或扩充,强化系统业务再工程设计能力的同时,促使其平滑过渡到新的运营形式,合理控制成本投入,并采取连接故障管理等方式,对系统进行科学化管理,并依据自身保护特性,对端与端之间的通道及群路线路进行妥善保护。
3.分组传送网新技术的发展走向
3.1基于以太网的包传送技术
以太网是用户领域内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形式,因此在下一代分组传送网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可以对客户驱动投资进行科学化利用,将以太网技术进行改进,不断强化其OAM能力、流量管理能力和可扩展性。当前以太网技术发展形势下,一些基本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PBB技术、PBT技术等是针对以太网包传送技术的主要成果。
就PBB技术来看,其主要目标是由规定的提供商网桥网络在数量上对业务VALN进行有序支持,并对商网桥骨干网络的架构进行准确定义,通过桥接协议促进了商网桥网络的兼容性和互联性的顺利实现。
就PBT技术来看,PBT是提供商网桥(PBB)的改进,允许配置流量工程和保护点到点业务实例。PBT在几乎是标准的提供商骨干网桥(PBBN)上添加路由配置,PBT配置和管理的方式是配置点到点骨干链路(Tmnks或业务实例),每个Trunk由16bit VLANID和96bit的源/目的地址对组成标识。
3.2 T-MPLS
T-MPLS将具有和传统传送网络相似的OAM&P能力,端到端的维护,保护和性能监测,能够融合任何L2和L3的协议,构建于统一的数据传送平面,能够利用通用的控制平面GMPLS以及现有的传送层面(波长和/或TDM),CAPEX和OPEX将低于MPLS。
T-MPLS的主要的选项是:一是将原有IETF RFC所制定的PHP和ECMP可选项弃为不用,以简化OAM处理过程。二是将原有IETF RFC所制定的合并(Merging)可选项弃为不用,以简化OAM处理过程,同时因为降低几个LSP的数量相对来说并不是可扩展性的主要问题。三是与IETF相一致,仍然预留下编号16~3l的标签作未来使用。
4.结束语
随着分组传送网的形成和应用,现代化的传送技术也逐渐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波长一级或物理层一级的传送机构,丰富了物理层的使用功能。通过多项新技术之间的协调融合,层处理逐渐完善,部分层功能也逐渐被精简,以切实提高系统实际运行效率。统一的模型在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中均具备良好的适用性,能够对基本假定进行精确性描述,促进分层简化的顺利实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势下,下一代分组传送网确定自身架构体系后,将逐渐成为主流的传送网结构。
参考文献
[1]曹伟,陈莹.下一代分组传送网的生存性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4):11-11
[2]王玮.下一代分组传送网的生存性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4):11-11
下一代网发展前景 篇2
(1)基础网络设备提供模式
在基础网络设备提供模式下,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紧密耦合,业务控制完全分散于网络中。
初期电信网业务主要是话音业务,通常由分散在网络中的基础设备来提供,如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PSTN/ISDN)中的端局交换机、公众陆地移动网(PLMN)中的移动交换中心/拜访位置寄存器(MSC/VLR)与归属位置寄存器(HLR),为用户提供各类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这种提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业务完全分散在网络的各个设备中,业务修改或新业务开发需要全网交换机同步改动,提供的业务功能相对比较简单。
(2)本地业务平台提供模式
在本地业务平台提供模式下,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松耦合,业务控制相对集中,业务数据相对集中。
随着人们对业务需求的增加,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由基础网络设备提供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新业务的引入将导致基础网络较大的改造),于是本地业务平台应运而生。
在用户不是很多、不漫游的情况下,可在一个本地网的范围内建设一个业务平台提供业务,如200电话卡业务。交换机把用户对200的呼叫统一送到200业务平台,由平台对呼叫进行处理。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平台集呼叫接续和业务处理于一身,处理能力有限;业务相对集中于本地业务平台,叠加在基础网络上,便于业务处理;在用户漫游到外地时,需要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提供业务范围有限。
(3)智能网提供模式
在智能网提供模式下,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业务控制完全集中,业务数据完全集中。
随着用户漫游需求的增强和业务量的增加,智能网作为一种能够实现集中业务生成、业务管理和业务控制的技术,在固定和移动网络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在原有基础网络上建设了智能网体系架构,提供卡类、预付费、800、虚拟专用网等业务。
在智能网体系架构中,业务控制和业务数据完全从基础网络分离出来,由业务控制点(SCP)设备实现业务逻辑的统一控制,由业务数据点(SDP)设备实现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由业务管理点(SMP)设备实现业务的集中配置和管理。智能网作为一种重要的业务提供方式,在现有电信网中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由电路交换向分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仍旧占有一席之地,与会话初始协议(SIP)服务器、开放业务接入(OSA)服务器一起,构成3种重要的业务提供方式。
(4)第三方提供模式
在第三方提供模式下,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业务控制完全集中,业务数据完全集中,业务提供商与网络提供商彻底分离。
业务提供模式由基础网络设备、本地业务平台发展到智能网,基本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由综合到分离的发展趋势,电信网络衍生出业务层面。但业务仍旧由网络提供商提供,业务种类相对有限。
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电信业务提供模式逐渐向第三方方式演进,以充分利用第三方丰富的业务和内容资源。第三方提供模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通过Parlay等应用编程接口(API)开放第三方接口,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ICP)合作提供彩铃、听网页、利用互联网发短信等业务,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运营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第三方丰富的业务和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
业务提供模式由分散到集中、由综合到分离、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虽然业务的提供模式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由综合到分离、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在电信网可运营可管理的经营理念下,现有电信业务提供所涉及的角色比较单一,在从需求走向市场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中,网络提供商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务的提供一般先由网络运营商将用户的业务需求提交给设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按照网络运营商的要求开发业务,后续业务的部署和运营均由网络提供商完成。业务的提供过程如图2所示。
业务的开发基本依赖于设备制造商,即使网络运营商开放第三方业务接口,但业务提供的框架和主体仍旧是网络运营商,提供方式相对封闭。可以说业务主要由网络运营商提供,用户可以在网络运营商界定的范围内,定制自己的业务特性,但不能作为业务提供的主体。而第三方也是在网络提供商设定的架构和范围内嵌套业务所需要的一些内容和信息,如铃音、网页等,参与业务提供的程度较小。这一点与互联网人人参与业务提供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业务提供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标准化情况看,下一代网络将有SIP服务器、OSA应用服务器和智能网3种业务提供模式,为用户提供各类业务和应用。下一代网络业务提供模式如图3所示。
长远来看,下一代网络不再提供单一的通信服务,而是以综合信息服务环境呈现。随着宽带接入和互联网的普及,下一代网络将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和谐的通信社会,继承电信网可盈利可管理的业务提供模式,并吸收互联网灵活开放的优点。下一代网络业务提供模式将呈现一些新的趋势。
2.1价值链不断拉长、细分和开放
下一代网络的价值链不断拉长、细分和开放,并由链状向“网”状发展,多种角色参与业务提供,业务提供更加开放、融合,形成合作共赢、繁荣有序、健康的下一代网络生态系统,将是一个和谐的通信社会,业务无处不在。
下一代网发展前景 篇3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相关领导应邀出席, 和业界专家、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代表共同见证了大赛颁奖典礼, 并针对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与发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共议网络商务创新驱动发展
据了解, 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自2007年起, 在政府部门、中国互联网协会及企业、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之下, 已连续举办八届。大赛以推动网络商务创新为主题, 针对企业在网络商务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引导参赛团队利以创新的思维、新兴的互联网工具在商业模式、营销方案、应用体验等方面进行探索, 积极助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的创新与融合。
邮储银行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自2015年5月启动以来, 历时8个月, 共吸引了全国2000余所高校积极参赛, 直接参赛团队近5000支, 其中来自207所高校的318支晋级全国总决赛团队, 参与高校数、参赛团队均创造了大赛的新高。
在颁奖典礼上,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指出, 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我国互联网产业正在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 新型生产型互联网不是面向个人, 而更多是面向企业。可以预见, 未来, 互联网将形成消费型互联网和生产型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新格局, 这就是互联网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就目前来说, “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发展的新起点, 各个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是当前创新的重点。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的举办有利于促进当前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产业转型期, 为网络商务的创新与融合带来积极的借鉴意义。
企业鼎力支持助推网络创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赛事的主协办方, 已连续主协办大赛三年。自大赛启动以来, 邮储银行在400余所高校开展了700余场入校活动, 传递互联网金融前沿理论与实践;举办“校园之星”活动, 为150支团队提供实践平台和教官指导;推出“暑期菁英训练营计划”, 为近1200多名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和实践平台, 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和创业、就业能力。同时, 邮储银行还推出大学生创业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致力于关注并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表示, 今年初,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已成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构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 “互联网+”新形态已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邮储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 致力于打造成为一家线下网点数量最多、线上功能丰富、有特色的大型零售银行, 构建起一个“O2O”的立体化金融服务网络。协办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帮助大学生创造出一批能够落地的优秀互联网商业项目, 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条件, 符合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理念, 也是邮储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据悉, 截至2015年9月末, 邮储银行总资产近6.8万亿元, 拥有4万多个营业网点, 服务近5亿客户, 其中电子银行客户达1.42亿, 是全国网点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客户数最多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为满足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 邮储银行打造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及7.4万台ATM在内的, 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同时, 邮储银行依托互联网新技术, 研发了包括移动展业、邮乐贷APP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 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更优质的体验。
除邮储银行之外, 微商科技、南京奥派等企业也对大赛进行了支持。在大赛期间, 微商科技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携手大赛组委会和协办企业共同推出微商创业平台, 给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零起点实现创业梦想的难得机会;南京奥派联手大赛组委会, 为全国大学生搭建一个零投入、零风险的网络商务创业实践公益平台——易赢美生商城, 得到了众多有志于自主创业的高校学子的积极参与。
大赛虽已落幕创新仍在路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处长徐强表示, “十三五规划”提出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 发展分享经济, 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互联网行业的核心价值。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 大赛基于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 从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商务应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其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高校及参赛团队, 用互联网思维, 应对“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这一点, 才是连续举办多届大赛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赛团队表示, 在大赛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获奖证书和荣誉, 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和企业需求更好的结合, 在参赛过程中去检验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并以时间为基础去实现自己的创业、就业梦想。
邮储银行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圆满落幕, 但是对于互联网产业的探索、对于企业网络商务应用的创新、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尝试, 并没有因为大赛的结束而停止, 在大赛的带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之下, 仍然在继续。
日前,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关于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建议, 又对新一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的举办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让各界对大赛在促进网络商务创新方面, 尤其是建议中提及的“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充满了期待。
三网融合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 篇4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NGB)是指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具有双向宽带互动、可管控、支持“三网融合”和遍及服务的特点。
1 “三网融合”及其现状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 。
目前普遍存在的是比较浅层次的物理线路上融合,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多种业务通过一条线入户。如电信运营商的PSTN与ADSL通过同一条入户电话线传输,为用户提供电话以及计算机上网服务,电信运营商还设想,如果再在ADSL宽带网入户的条件下,提供APTV服务,是不是就称得上是某种意义上的“三网融合”呢。广电部门在同一条入户同轴电缆上用DVB-C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另外还为用户提供Cable Modem用以宽带上网,也称得上是对“三网融合”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2 NGB的提出及技术体系
“宽带瓶颈”是互联网永久的痛。“人多网堵”是互联网难以挣脱的局限,而广播电视网天生没有宽带瓶颈,因此构建NGB,可弥补互联网的不足。
根据广电总局的NGB实施计划,首先是建立NGB的技术体系,建立规范技术,最终建立NGB的标准体系以及业务体系。并且规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覆盖主要城市,服务500万到1000万户的示范网,最终用10年的时间建成NGB。
NGB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为技术基础,借鉴并使用了IP技术。核心传输带宽将超过每秒1千千兆比特。以大规模汇聚接入器为中心构建扁平式的边缘网络结构,直接将高速网推到搂头甚至用户门口。以无源光网络和缆桥技术为主要接入方式,不需要改变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机构和用户接入电缆,接入带宽超过每秒40M比特。
NGB的技术体系分五个方面:
2.1 NGB的网络传输技术
NGB的网络由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三个部分组成。(1) 骨干网。骨干网的核心技术就是路由交换传输技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科技部开发的“3TNet”的研究成果。(2) 城域网。城域网通常是局域网的流量汇聚,目前城域网的接入汇聚技术采用了3TNet的科技成果,即全分布式无阻塞交换结构——大容量的宽带远程接入路由器ACR,交换容量达到了640G,单点覆盖6万户,直接将高速网推到用户门口,凸显了“出门就上高速路”的高性能宽带特性。(3) 接入网。NGB包括多种接入技术,各网根据各自的网络现状和架构运用不同的技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NGB接入技术是PON+揽桥,另一个重要技术就是DOCSIS3.0技术。
2.2 NGB的网络管理监控技术
NGB能够承载不同的业务,包括现在的广播电视视频业务,宽带接入业务,以及其它很多不同的新兴业务。NGB的网络管理和监控技术是综合的管理技术,除了网络传输设备,还要包括各类广播电视设备。NGB的网络管理系统还要与业务管理系统协同工作,在用户开通或关闭某些业务时,打开或关闭相关网络设备的某些功能,能监控网络流量,并能根据需要调配相关网络资源。
2.3 NGB的业务系统平台技术
从网络的业务传送分布方式来看,NGB业务可以分为单向广播式,基于双向交互的广播式和点对点双向交互式三种形态。不同的业务系统,将会采用不同的业务平台方式,而且各个业务之间通过相互的接口和融合能产生新的业务。在NGB的前端以及用户终端,都只有一个承载平台,这个承载平台使得所有的业务系统按需且协调一致做好交互,使得各业务系统高效地工作。
2.4 NGB的运营支撑技术
NGB的运营支撑技术是支撑全业务的,能够支撑所有的“三网融合”业务。同时它还是跨局域网运营。NGB运营支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突破是NGB可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2.5 NGB的业务和内容交换及保护技术
它包括各音视频节目制作中心的内容交换和NGB跨区域业务交换技术,NGB业务和内容保护技术包括条件接收技术和DRM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各大电视台的节目资源,通过NGB的网络任意交换以及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
3 NGB与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关系
NGB是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其3TNet核心技术主要有自主研制的Tbps级光传输系统,自动交换传送网络,IPv4/v6路由器等核心节点设备,点到多点组播和突发调度交换链接的自动交换光网络;电路与分组混合交换式为基础的城域网体系架构,以及将大规模汇聚路由器用于接入控制和组播复制及一体化的接入网架构。
广电媒体网络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接入层,网络层,控制层和应用层,并以媒体运营为核心,可以满足各种业务的扩展需求。
接入层:以开放标准的家庭媒体中心和智能监控终端为边界网管设备,综合各种终端设备,实现用户的全业务接入以及视频交换。
网络层:将广电传输网络和双向数据网络融合为一体,以开放的IP协议为核心,承载双向交换等扩展业务,满足分组化,开发化,标准化的要求,以满足不同接入方式,不同业务模式的需要。
控制层:实现对整个网络的统一管理,包括媒体资源子层,网络资源子层和用户资源子层,各个子层既相互独立运行,又可开放接口交互信息,整个控制层为应用层提供的中间件接口,满足广电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运营要求。
应用层:以不同的业务为核心,承载不同的业务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语音,视频三网融合。
4 发展NGB是推进三网融合的重要途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3G建设的全面铺开,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二网融合”实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三网融合”实际上是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两网在融合,互联网是一个公用平台。
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是三种特点不同的网络。这三个网络在处理信息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处理不是自己擅长的交易信息的时候都是无一例外地表现得不太理想。
电信网和互联网是天生的双向网,而广播电视有线网大都没有完成双向改造,仅能满足基本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既不能承载多媒体交互业务,也不能实现网络业务和用户的有效管理。但是广播电视有线网由于有其得天独厚的宽带优势,所以特别适合做传输码率比较大的高清节目。而电信网由于双绞线入户,其带宽相对较窄,不适合做高清节目。
2009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了1.74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突破6500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了37%以上。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的推进,为构建NGB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电网络采用自主创新技术,经过双向数字化改造,将具有业务内容丰富,内容可控可管,用户群体巨大等方面的优势,完全符合以视频为主导的宽带业务发展趋势,可以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的优势,建立提供包括话音业务,宽带高速数据接入等在内的各种综合信息服务的NGB,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需求。
NGB建成后,观众不仅能够看到高清晰电视节目,还可按照个人需求爱好定制各种节目,随点随看。它能同时提供互联网业务和电信网业务,上网速度将提高几十倍,打电话也更加方便,便宜,还具有强大的监管能力,解决了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的困扰,为网络的可控可管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5 结束语
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广电网(NGB)还是电信网(NGN)都很难独立承担全部业务,即使能够完成也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因此,未来最好的发展模式是两个网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互联网曾被视为广播电视网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广电部门在新一轮网络大发展中大有可为。有线电视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将完成向NGB的演进,从而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冉.NGB:下一代广播网的辩证观[J].中国数字电视,2008(5):38-40.
[2]李幼平.给您一个“库”——下一代广播网NGB[J].中国数字电视,2008(9):47-49,51.
下一代传送网技术T-SDN 篇5
关键词:传送网,SDN,T-SDN,SDH,WDM
SDN被认为是将改变网络架构的革命性技术。基本思想是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分离以及通过集中控制实现网络的灵活配置和资源的按需分配。
电信网从以电话业务为主发展到以数据业务为主, 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阶段。为了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业务, 电信网不断变得复杂。电信网是多个烟囱式的业务网并存的状态。
一、光传送网演进过程
光传送网伴随着传输业务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SDH、WDM、OTN、ASON和PTN这些技术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数字通信发展的初期, 大量的数字传输系统都是准同步数字体系。PDH的缺点是:没有世界性的标准光接口规范互通困难;帧结构是建立在点对点传输基础上只能组成线状网;帧结构中未安排用于网管的开销。
SDH建立了统一的光电接口类型、具有统一的帧格式, 具有良好的互通性;设置了丰富的开销用于网管和环网保护、有强大的生存性, 可以进行灵活的组网和进行网络保护。因此SDH迅速成为被广泛采用。但是SDH要进一步的提高传输容量, 难度非常大。
WDM轻松的解决了容量的问题, 但是基于SDH的WDM缺乏光层开销, 调度能力差、组网能力弱。OTN通过规范新的帧结构, 复用、交叉和配置的颗粒明显要大很多, 显著提升了高带宽数据客户业务的适配能力和传送效率。
为了进一步解决WDM业务配置繁琐;缺少先进的业务保护、恢复和路由选择功能;多点故障难以应付;网络自愈保护性能差的问题ASON应运而生。它在传送网中引入了信令, 并通过增加控制平面, 增强了网络连接管理和故障恢复能力。
二、SDN (软件定义网络)
2.1 SDN的概念
SDN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 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 通过集中的控制层实现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 通过开放的接口为网络应用的创新提供平台。
2.2 SDN的架构
SDN的架构如图1所示, 该架构将网络分为三层:应用层、控制层和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主要由通用的转发设备构成, 基于控制层下发的指令和策略进行分组的转发。控制层由原有网络设备中的控制功能抽取出来, 采用独立的控制软件来实现。应用层由软件形态的应用程序构成, 可通过Restful API的方式或者网络操作系统API的方式调用控制层提供的控制转发面的能力。
2.3 SDN的优势
从设备层面来说, 通用的转发设备将能根据需求来实现各种专用设备的功能。转发设备能够根据网络的实际需要而“变身”成不同的传统网络设备。从管理层面来说, 控制软件可统一的为业务应用呈现逻辑拓扑视图, 便于实现面向业务的网络管理。从应用层面来说, 可以通过API的方式, 把网络的能力开放出来提供给应用层, 然后通过在应用层的软件开发, 调用这些API, 快速实现网络功能的变化。
这种可编程软件控制、网络向业务靠近的理念与对下一代通信网络的要求不谋而合。
三、T-SDN (光传送网SDN)
3.1 T-SDN的架构
光传送网SDN架构由底层的物理设备、传送网控制器T-SDN控制器和应用层软件构成。T-SDN控制器通过对传送网物理设备的集中控制来实现对带宽资源的调度。T-SDN与IP-SDN控制器进行协同工作。
如图2所示为T-SDN的架构。
3.2 T-SDN的优势
T-SDN控制器的集中控制和全网多层协同能力有很多直接的优势。
从资源使用效率来讲, T-SDN可以实时掌握网络流量和带宽使用情况, 按需提供带宽;另外T-SDN可以对网络带宽进行虚拟化, 提高传送网的灵活性。
从业务部署上讲, 在新增业务时可以在线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 自动为业务计算路径, 加快新增业务部署时间;基于开放的北接口, 运营商或者第三方可以快速的进行二次开发, 加快新业务部署时间。
从用户体验上讲, T-SDN控制器通过与应用层的连接, 可以实现传送带宽和流量需求自动联动调度;也可以灵活配置带宽分配方案, 提供差异化的客户体验。
从网络管理上来讲, T-SDN可以解决日益复杂的波分网络网路运维管理问题
四、结束语
传送网引入SDN技术将提高传送网带宽使用效率, 加快通信网业务部署节奏, 提高用户体验。T-SDN技术将成为传送网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肖萍萍, 吴建学, 周芳, 等.SDH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
[2]雷葆华, 王峰, 王茜, 等.SDN核心技术剖析和实践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3]张卫锋.深度解析SDN[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4]Thomas D.Nadeau Ken Gray.软件定义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014.
[5]Lubo Tancevski.SDN Concept:From Theory to Network Implementation[J].OFC 2014
下一代网发展前景 篇6
IMS是一种全新的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架构, 它能够满足用户更新颖、更多样化的多媒体业务需求, 由于IMS系统主要面向多媒体用户, 其终端主要有PC软终端和移动客户端, 这种面向个人的客户端将需要大量IP地址。因此, 3GPP R5和R6版本指出, IMS需要支持IPv6和IPv4作为其地址协议。
目前, 试商用部署的IMS网络信令及媒体多采用IPV4协议承载,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全球IPv4公有地址耗尽危机, 全面引入IPv6地址体系已经不可避免。因此, 在IPv6地址开始启用前, 需要考虑IPv6用户的IMS业务实现, 未来一段时间IMS系统也要充分考虑并面对v4和v6终端并存的局面。
2 IMS网络现状
目前, IMS试商用网络多以省为单位部署, 省内核心网元 (如:S/I/P-CSCF、HSS、SLF、ENUM/DNS、MGCF、IM-MGW等) 采用容灾备份方式集中设置, BAC原则上下沉放置在各地市。各省根据业务需求, 集中设置补充业务服务器及其他业务平台AS, 例如:C网锚定、彩铃、彩振等业务平台等。
按照目前的网络部署, 除部分终端及接入设备之外, 整体网络以支持IPv4协议为主, 从主设备厂家的调研情况来看, 目前各大IMS设备厂商的IMS系统仍主要支持IPv4, 若要支持端到端IPv6, 则计划要到2012至2013年之间。
现有IMS网络组网示意如图1所示:
3 IMS网络向IPv6演进思路分析
(1) 为了实现IMS网络向IPv6过渡, 同时兼顾与现有固定、移动软交换网络的互通, IMS网络向IPv6演进应关注以下几个层面:
(2) IMS核心网设备应逐步升级采用V4/V6双栈, 支持V4/V6用户接入及与业务平台、软交换核心网互通;
(3) 边缘接入控制设备BAC负责不可信任终端与内网隔离, 需具备IPv4/v6双栈及协议翻译能力进行V4/V6的转换, 同时支持V4/V6用户接入;
业务平台采用V4/V6地址双栈, 与IMS核心网元同步。
同时, 为了保证网络的平滑过渡, 在IMS核心网络向IPv6过渡过程中, 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为保证IMS相关业务的正常接续, 对同一个IMS核心网域内的所有网元, 组网时只遵循一种IP协议, 即要么选择IPv4, 要么选择IPv6;
(2) 在IMS核心网域中进行IPv4和IPv6协议倒换时, 所有核心网元都要求同时倒换, 否则将影响现有业务。
(3) 在I M S核心网域的边界网元, B A C、M G C F/MGW、IBCF/IBCG、AGCF、IM-SSF需要支持双栈, 即具备对信令和媒体进行IPv4和IPv6的转换功能, 保证IMS域与他网在协议倒换前后能正常互通;
(4) 为保证IMS核心网在IPv4和IPv6协议倒换前后, 所有业务还能正常接续, 现有的业务平台AS要求支持双栈。第三方业务平台AS与IMS网络之间的ISAG网元必须支持双栈, 解决协议转换问题。
(5) 为保证IMS核心网在IPv4和IPv6协议倒换前后, 所有计费操作、业务管理、操作维护还能正常进行, IMS网络自带计费网关CCG、业务发放系统和网管系统OMS都要求支持双栈。
4 IMS网络向IPV6过渡组网方案
根据以上思路分析及组网原则, 现网IMS网络向IPv6过渡的组网结构, 主要是在边界网元都要求支持IPv4/IPv6双栈功能, 解决在协议倒换过程中协议兼容问题。具体组网示意图如图2所示:
注: (1) 接入层设备BAC要求支持双栈以解决多协议接入问题; (2) 省际互通话务通过新增支持双栈的边界网元IBCF解决; (3) 综合业务网关ISAG要求支持双栈, 解决IMS与第三方业务平台的协议转换需求。
5 IMS网络向IPV6演进步骤
根据IMS网络现状, 结合IP承载网向IPv6演进的要求, 现有IMS网络向IPv6演进将分为三个阶段:试商用阶段、规模商用阶段和全面商用阶段。
(1) 试商用阶段
试商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择既有IPv6试点又有IMS试点的地区进行BAC双栈方式并行接入IPv4/IPv6的验证。在试点IMS网络, BAC作为内外网的隔离设备, 启用IPv4/IPv6双栈功能, 完成IPv4/IPv6用户的信令和媒体代理, 以及IPv4/IPv6的地址转换功能。
在媒体层面, 此阶段MGW和MRF仍沿用IPv4地址, IPv6用户与软交换网络的用户通信时, 媒体需要通过BAC实现IPv4/v6协议转换。
(2) 规模商用阶段
在BAC双栈方案得到验证后, 在部署有IMS网络, 同时移动分组域支持IPv4/IPv6双栈的城市启用BAC双栈接入方案, 实现IPv6用户和IPv4用户的并行接入。
现有的IMS核心网仍通过VPN承载在IPv4平面上, IMS网络新增网元设备要求支持双栈, MGCF和I-BAC支持IPv4/v6的协议转换, 为全面向IPv6网络迁移做准备。试点验证端到端IPv6的方案, 在新引入IMS的省份视业务产品及承载网条件成熟度, 逐步引入基于IPv6的平面部署。
(3) 全面商用阶段
IMS全网支持IPv4/IPv6并行接入, 并根据业务需求逐步推进IMS业务向IPv6平面的转移。随着IPv4终端/接入设备的萎缩, 逐步停用BAC的IPv4栈;再结合移动和固定软交换网络向IPv6转移的计划, 逐步停用MGCF/MGW的IPv4栈;推进IPv4平面的IMS业务向IPv6平面转移, 最终实现IMS统一承载于IPv6平面。
摘要:中国电信自2010年起在8省开展了IMS的试点工作, 验证了IMS商用成熟度, 提出了“IMS基本具备正式商用条件”的试点结论;但是前期部署的IMS网络以支持IPv4为主, 随着IPv6在网络中的逐步引进, 如何实现IMS核心网络由IPv4向IPv6的演进成为网络发展中必须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根据IMS商用推进情况, 以及IMS向IPv6演进的具体要求, 对IMS整体网络向IPv6演进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可行的演进步骤, 为后续的网络演进及基于IMS的下一代核心网的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网络演进,IPv4/v6双栈,BAC (Border Access Controler)
参考文献
[1]、3GPP2 X.S0013-002-B_v1.0_080224All-IP Core Network Multimedia Domain IP Multimedia Subsystem-Stage 2
浅谈新一代高清制作网技术 篇7
1 万兆以太网更适用于高清制作网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万兆网络已经不再是新技术, 在制作网的高清改造中, 随着万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和万兆NAS存储的性能提升, 万兆以太制作网已经开始渐渐取代基于SAN存储的光纤双网架构制作网。在视音频行业, 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也已经从物理分辨率为720×576像素的标清格式发展到物理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的高清格式, 而且物理分辨率为3840×2160像素及以上的超高清电视格式也崭露头角。电视台全面高清化, 台里的以千兆以太网络已经不能承载高清视音频数据的业务流程, 而基于SAN存储架构的光纤双网制作网, 其网络架构的封闭性、极差的扩展性也不能满足电视台全媒体业务的流程发展。电视台在以局域网应用为主的节目制作环境中, 基于NAS存储的万兆以太能将能够取代光纤SAN架构的网络架构。
万兆以太网应用于高清制作网有两种工作模式, 分别是“万兆核心+千兆接入桌面”和“万兆核心+万兆接入桌面”, 后者能够提供更高的站点读写带宽, 但成本也相对较高。但与之前的千兆以太网络和SAN架构网络相比, 万兆以太制作网有很大的优势[1]。
首先, 与SAN架构相比, NAS架构结构更为简单, 便于实施和维护。如果原来的网络架构为千兆NAS制作网, 将原来的千兆链路升级为万兆的链路, 其网络结构是没有变化的, 也不需要部署MDC服务器、文件系统等, 而且同样使用了光纤链路, 继承了光纤链路优秀的带宽优势。
第二, 网络兼容性更好。一般电视台中的网络多是百兆以太网或者千兆以太网, 涉及网络互联时, 万兆以太网技术是可以向下美兼容百兆、千兆以太网的, 完全符合电视台的网络继承的发展方向, 有利用台里基础网络的无缝统一, 同时为台里节省了更多的建设成本和建设时间。
第三, 万兆以太网的成本更低。随着万兆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不可缺少的基础设备——万兆网卡和万兆交换机的价格也逐渐降低;另外, 部署万兆以太制作网, 不需要对其他上层的应用系统进行升级, 再加上网络架构的简单化, 使万兆以太网的建设成本与SAN架构的FC网络相比, 优势非常明显。
第四, 有利于网络架构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以太网络的更新换代, 带宽提高, 逐渐可以满足高清制作网的需求, 从百兆到千兆, 千兆到万兆, 甚至从万兆到十万兆都是呈几何倍数上升的, 现在很多城域网的核心层、汇聚层也在使用万兆以太网。展望今后电视台网络架构的发展趋势, 必定要与互联网接轨, 所以万兆以太网技术更有利于电视台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现在的万兆以太网络链路的建设成本与千兆网络相比, 还是比较高的,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价格差距必定会进一步缩小, 尤其是万兆网络和万兆以太网卡都会更便宜。综上所述, 与FC-SAN相比, 基于NAS存储的万兆以太网技术, 更适合高清制作网。[2]
2 数据库技术对制作网的影响
非编制作网的正常运行, 离不开数据库和存储。制作网的元数据信息需要高性能的数据库来记录和管理, 而编辑的视音频素材则需要高性能的存储来存放、读写和管理。随着数据库技术和制作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非编制作网也迎来了新时代。
在高清综合制作网中, 高清素材码率高、容量大, 数据存储规模大, 对数据库的性能要求较高, 比如:多用户并发性能、操作便捷性、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等;同时从安全角度考虑, 要求数据库具有自动备份和容灾能力。目前, 常见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有IBM公司开发的DB2数据库、甲骨文公司开发的Oracle数据库、微软公司开发的SQL Server数据库等。
根据很多电视台用户的实用情况来看, 在制作网中, 这些数据库各自的特点非常明显。
DB2数据库是IBM的产品, 运行于各种主流的系统平台, 也具有很好的并行性, 适用于制作网这种多用户环境, 获得了ISO标准安全认证 (最高认证级别) , 具有极强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许多大型企业广泛实用。用户操作起来很简便, 同时提供GUI和命令行, 在Window和Unix下操作相同, 不过总成本很高, 而且需要更高的安全保障, 需要额外购买插件, 所以适用于大型制作网。
Oracle数据库是甲骨文公司的优秀的数据库产品, 主要优势是其极强的多用户并发性能, 非常稳定, 适合多用户并发访问, 而且其也获得了ISO标准安全认证 (最高认证级别) , 适合各种主流操作系统平台, 包括Unix、Linux、Windows等;具有超强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但同样, 价格昂贵, 需要更高的安全保障, 需要额外购买插件, 且操作相对复杂, 适用于站点数较多的大型制作网。
微软公司也致力于数据库产品的研发, 推出了SQL Server数据库。SQL Server只能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 并没有官网的安全证书, 而且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也一般, 但是其结构相对简单, 操作便捷, 采用了图形界面。最重要的是, 与其他两种数据库相比, 价格最低廉, 不同版本的安全性能都不额外收费, 性价比最高, 所以对于中小型的万兆高清制作网来说, SQL Server数据库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数据库存有制作网所有重要的元数据信息, 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数据的安全保护, 有几种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 数据库服务器的存储硬盘必须实现配置冗余。如果服务器有两块磁盘, 可以做Raid1, 两块磁盘互为镜像, 任意一块硬盘坏掉, 都不会影响数据安全;如果是4块硬盘的服务器, 就可以通过Raid5冗余机制, 四块盘中有一块热备磁盘。
当然, 高清制作网必须实现数据库服务器的双机热备, 任何一台数据库服务器, 系统会自动切换, 也不会影响制作网的工作。一般来说, 微软的SQL Server数据库、甲骨文的Oracle数据库, 都可以使用NEC公司的Express Cluster3.1热备软件实现备份, 而且为了实现更高的安全性, Oracle数据库还有自己的RAC集群备份机制, 在这里不在赘述[3]。全凭设备的备份机制, 还是不够的, 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比如:定期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检修维护, 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定期的手动备份等。
3 制作网安全设计与防毒
对于电视台的业务流程来说, 高清制作网是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的生产工厂, 其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整个高清制作网的安全规划应该考虑到系统、业务流程的方方面面。
现在多数主流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软件, 大多都运用在Windows平台。而Windows操作系统近几年内实现了32位到64位的升级, 具备了良好的数据并行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系统稳定性, 从基础平台层面提高了制作网的安全性。
网络中的重要核心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等, 都采用冗余电源机制, 而且都可以通过集群软件实现双机热备的机制, 实现宕机后能够迅速自动切换, 不需要人为干预。其他重要性稍微低一些的服务器, 则可以通过冷备机制, 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人为操作实现切换, 不影响正常的业务流程。所有的服务器硬盘均通过Raid技术实现硬盘的备份, 完全做到数据安全。
存储阵列作为节目素材的存放介质, 硬盘必须通过Raid技术实现冗余设计。对于大型制作网, 可能会用到分布式节点存储系统, 节点之间也应该通过镜像机制或者节点间互相备份等手段实现数据备份。链路方面, 系统中用到的交换机最好实现主备配置, 而且都要预留冗余的端口。
防毒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编辑的素材来源非常多, 包括外系统互联接收的素材、手动插入移动存储设备导入等, 就有可能侵入病毒, 导致非编软件报错, 素材错误、丢失, 严重的话会导致制作系统崩溃[4]。
高清制作网中所有的站点都要通过网络管理员统一管理, 通过划分域等办法, 实现不同站点权限的限制, 而且站点上除了编辑软件和必要的软件, 不允许安装其他的软件。
每台站点上的光驱、USB接口的使用都需要严格控制, 最好是禁止使用, 素材的上载需要通过单独的上载工作站进行, 而且上载工作站需要部署杀毒软件。如果是从其他网络传入素材, 则需要经过安全网关的隔离, 与外网之间需要配置防火墙、网闸等安全设备。
摘要:随着万兆以太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新一代的万兆高清综合制作网已经有了新的面貌, 逐步支撑起了电视台的业务。本文介绍了万兆以太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在新一代万兆高清制作网中的应用, 并介绍了基本的制作网网络安全措施。
关键词:高清制作网,万兆以太网,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谭锋, 邱宇哲, 余晖.南方电视台600高清新闻演播室视频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 2010 (11) :60-62.
[2]孙淑芬.NAS-SAN和FC-SAN两种技术对比分析——吉林电视台制作网建设中的选择[J].硅谷, 2011 (20) :15.
[3]牛新庄.DB2数据库性能调整和优化[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下一代网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新一代,电资源管理
一、资管系统的实现目标
通过对各种网络参数和业务参数的可视化查询、统计和分析,实现网络资源信息共享、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布局、高效利用。
为公司领导在网络整体规划、网络设计、应用维护和应用研究等日常运营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信息。
帮助公司领导掌控在线网络资源的总体情况,在宏观上了解当前网络的整体分布与结构情况,明确自己的网络规模,以及网络规模的变化趋势,了解网络资源的闲置情况和各个工程的进展情况。为市场预测、投资建设方向、资源合理调配、节约成本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系统演进路线可按如下几步(考虑到部分急用先行需求的支撑,部分应用功能应该可以放入第一步实现)推进:
二、资管系统构建的原则
(一)先进性:应尽可能地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综合考虑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结合,采用先进的系统软件和前端技术实现。
(二)规范性:
符合国际、国内广电网络建设和资源信息管理的有关标准,遵守国家软件开发及软件质量管理的有关标准;按照全市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方案进行建设;提供规范的技术文档、图表数据接口,支持目前通用的输入输出数据格式,满足总公司及各级分公司的实际运营需求和后期扩展需要。
(三)可扩展性:
系统采用SOA架构,基于多层次、平台化、模块化的设计,降低系统对硬件系统、网络体系结构的依赖,构建出一个可灵活扩展的资源管理系统;系统不但能够满足公司现有的网络组织、网络容量和服务质量等要求,还必须支持灵活方便的二次开发功能,以适应公司的发展、运行管理的变化以及下一代广电网络技术更新的需要。
(四)准确性:
物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多重校验机制,检查网络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提供全流程的监控功能,以控制整个系统流程的正常运行。
(五)高效性:
系统应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在符合公司现有业务开展和工程建设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优化系统结构,优化和规范网络元素的使用、调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出运算速度的要求,如连续拖动,感官的速度要求。
(六)稳定性:
稳定依赖于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GIS平台、应用软件以及网络等全方位的稳定性保障。系统中的关键硬件设备参照电信的可靠性标准执行;系统相关软件的BUG能得到及时的修补;整个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10000小时,并且具有较高的自恢复能力,保障物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
(七)安全性:
系统应确保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数据以及系统自身的安全。系统对操作人员的权限管理采用分角色、分权限、分区域的多级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的操作人员设定数据访问权限,对关键性数据进行用户权限认证,在数据传输中采用数据加密处理,保证网络资源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库支持按策略自动备份数据。
(八)易用性:
系统面对的主要用户包括:公司管理人员、网络规划人员、运维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在规划设计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应用水平、使用习惯等,构建易理解、易操作、易推广的实用的系统,真正减轻使用者的操作工作量。
(九)可维护性:
系统的硬件、软件设备便于维护,一般性故障可由系统管理员在现场自行处理。软件留有备份,便于管理员安装启动。应用程序易于扩充。数据库存取为用户程序留有接口,便于用户自行编制的程序加入系统中运行,并具有远程诊断功能。
(十)可移植性:
应用系统软件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在服务器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升级甚至更换的情况下,能够保证系统的平滑过渡。
三、资管系统的整体建设思路
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专业化、平台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专业化是指“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系统来做”,切合了IT技术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针对业务支撑要求,细化支撑能力,做好边界切分,高效能力交付。如GIS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在资产管理系统中,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站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从工程转资,到动态管理,再到资产核算及资产实时统计,完成了专业资产管理能力的交付。
平台化是指“一点创建,全局共享”,基于灵活的底层模型和成熟的技术架构,实现IT能力从数据到应用的定制封装,帮助企业在市场增长和业务发展过程中准确、快速、灵活的获得支撑能力,达到最佳的IT叠加效应,并进一步指导和推动营维开展以获得企业利润最大化。如综合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资源数据的大集中平台,提供了资源数据总线的能力,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数据,除本期功能范围外,后续可以满足企业售前、售中、售后对于跨系统业务支撑和服务提供的“蓝海级”应用。同时在自身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的前提下,对企业全局的IT系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得企业信息化能够向着理想、成熟的体系架构稳步推进。
可持续发展是在专业化、平台化的基础上,伴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大连天途有线市场的开拓及业务的丰富,企业的信息化架构的也不断完善,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确化营销从IT层面的有效保障,使得企业在竞争加剧大环境中灵活高效应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大连天途有线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应用实际、三网融合的要求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特点,通过管理创新、IT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企业信息化架构体系,并依据企业信息化滚动规划,提出建设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我们基于多年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实践及对大连天途有线业务特点的深刻把握,提出以上建设思路,用以保障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稳妥落地,为大连天途有线精细化基础管理、运营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贾涛,李云海.三网融合下打造新一代广电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J].有线电视技术,2012-01-20.
[2]米丽娟.从概念到运作——“三网融合”研究述评[J].编辑之友,2015-01-05.
【下一代网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下一步发展党员工作思路08-10
关心下一代07-12
投资下一代12-20
下一代视频编码11-15
2016关心下一代总结08-29
下一代网络(NGN)06-01
下一代网络过渡技术08-31
下一代移动通信12-02
下一代数据保护技术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