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规划论文

2024-07-24

修建规划论文(共10篇)

修建规划论文 篇1

1 专业发展的背景

中南林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 于1999年依托学校的生态和园林学科优势成立了城市规划专业, 2000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至2014年, 已培养本科毕业生十届。2012年, 顺应全国高校学科目录调整, 城市规划专业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目前, 专业归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管理, 学院设置城乡规划、建筑学及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 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人居环境学科群。专业遵循“求是求新, 树木树人”的校训, 利用学校的生态园林学科优势, 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 逐步形成了稳抓专业基础, 重视专业实践, 拓展专业视野的教学特点。

2 修规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学科发展面临新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 陆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大力提速城镇化等与城乡建设领域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 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同时对专业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追求。目前城市规划主要目标重点转向揭示城镇建设发展和人居环境整体优化途径及其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规律, 成为一门以物质空间环境规划为核心, 且涉及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以及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学科[1]。2013年, 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出台, 明确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的4个知识体系、5个专业知识领域、25个核心知识单元、10门核心课程。其中, 《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作为最为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进行设置, 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2实践教学出现新问题。在专业成立十五年来,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在课程衔接上紧接建筑设计类课程, 设计题目从几百平方米或者几千平方米的建筑设计场地直接跨越到数十公顷的居住区规划场地, 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巨大, 学生在思路转换上需要时间。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专业综合性比建筑设计要求复杂得多, 通常会涉及到建筑、景观、管线、土方、造价等多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的消化应用需要更多的实践体验。传统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 基本按照“原理讲解-下发任务书-分阶段草图绘制-分阶段方案点评修改-绘制正图”的流程操作。在实际教学中, 存在学生对教师改图依赖性大, 主动思考的意识不强以及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缺失的现象。2.3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不明确。修建性详细规划关注具体的空间设计, 除科学性特征之外, 还具有艺术性和主观性, 这也使得其课程成果评定和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评价标准主观性过强, 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

3 教学理念的转变

3.1 加强实践, 面向市场。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 做到设计题目与规划设计市场紧密结合, 鼓励教师将工程设计的真实题目或者科研成果的最新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3.2倡导开放, 鼓励交流。改变传统“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倡导开放课堂, 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进行设计交流,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开阔视野, 活跃思想。3.3整合资源, 建立信息库。整合相关教学资源, 化零为整, 积少成多, 科学合理地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料库, 为教学活动的规范化, 高效化打下基础。3.4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轻能力、重绘图轻写作的教育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2]。必须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使学生具备“能画” (方案设计) , “能写” (文本编制) , “能说” (汇报解说) 的综合素质。

4 课程体系的调整

4.1 实践学时调整。根据修规教学改革的需要, 增加设计实践类课程学时, 丰富设计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在由64个学时改为80个学时, 一个规划设计变更为了一大一小两个规划设计, 意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专业的教学特点, 对接市场的人才需求。4.2课程内容调整。增加了空间尺度介于建筑设计和居住区规划之间的建筑群设计, 通过这个过渡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小尺度思维到大尺度思维的过渡。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应包括建筑要素与城市要素, 但又不能比居住小区规划复杂, 而应是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把握的规模和尺度[3]。4.3课程大纲优化。对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对大纲中的课程考核指标进行规范统一, 明确设计类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分为考勤、草图、方案、表达、成果等因子, 并设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在相关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评价上, 要求统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 并采取集体评阅的方式以避免过度主观化判断现象的出现。

5 教学手段的优化

5.1 教学阶段的重构。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教学参考了传统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抄绘-测绘-设计”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同样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阶段:通过优秀居住区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理解;通过实地调研感受居住区规划的现场尺度, 发现当前居住区规划的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般方法, 探索居住区发展的未来趋势。5.2善用多媒体, 分阶段汇报答辩。将传统的一对一改图模式调整为“改图+汇报”的形式, 将整个设计课程的教学无缝对接到每个学生。在改图过程中对学生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及时总结并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演示讲解。同时,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做阶段性汇报并答辩, 同步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加强学生之间的设计交流, 促进其主动思考。5.3打造案例库和设计题库。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上, 拓展案例来源, 鼓励资源共享, 把握“熟、新、趣、精”的原则[4], 即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选择近期的案例、选择有吸引力的案例、选择经典的案例。课程设计题库的建立则是根据授课年级及要求的不同, 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题目分类建档, 并统一拟定设计任务书。

结束语

本文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改革为例, 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在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尝试。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化。

摘要:通过调整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内容, 增加实践学时, 优化教学手段等措施对传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进行改革研究, 在研究基础上探寻相关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教学改革,资源共享,开放交流

参考文献

[1]阳建强, 王承慧.城市规划教育的转型与重构与拓展——以东南大学城市规划教学改革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1.

[2]张加颖, 孙洪庆.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4 (1) .

[3]王承慧, 吴晓, 权亚玲, 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 2005 (4) .

[4]李文杰.开放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1) .

[5]张燕妮, 谭光营.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 2009 (15) .

修建规划论文 篇2

(1998年10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根据2002年4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9号修正并重新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有关用语的含义)

本办法所称城市详细规划,是指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而提出具体规划要求的地区性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各层次总体规划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的目标,对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具体控制性规定的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实施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建筑空间、绿化配置、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建筑保护等作出具体安排的规划。

第四条(作用)

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制定。

经批准的城市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第五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详细规划管理工作。

第六条(编制和审批的原则)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符合城市防火、抗震、防洪、民防等要求,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市容景观,改善城市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城市历史风貌。

(二)以经批准的上一层次的总体规划为依据;上一层次的总体规划正在作调整的局部地区,以市规划局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为依据。

(三)旧区改造地区的城市详细规划与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调整用地,控制高层建筑的数量,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公共绿地,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第七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地区现状分析。

(二)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目标。

(三)各类不同用地的使用性质和界线,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别。

(四)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交通出入口方位、公共停车场库、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市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配置和地下空间开发等规定。

(五)建筑和绿地系统的布置,道路系统和交通的组织,城市空间控制要求以及道路、河道、轨道交通和主要管线工程、主要微波通道等设施的规划控制线。

(六)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要求。

(七)有关地块需要专门规定的其他要求。

位于重要地区、重要路段和居住小区的,还应当包括城市景观和民防工程等规划控制要求。

第八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实施开发地区的建设条件分析、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分析。

(二)建筑和绿地系统的布置,道路和交通的组织,其他各类设施的总平面布置图以及各地块规划控制指标。

(三)专业工程管网的空间位置。

(四)在地形复杂和地上、地下空间衔接紧密的地区,编制竖向规划设计。

位于重要地区、重要路段和居住小区的,还应当包括城市景观分析和民防工程具体布置要求。

第九条(技术规定)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用地分类、规划设计标准和技术规定,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本市城市详细规划的技术规定,由市规划局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组织编制主体)

本市城市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一)重要地区、重要道路两侧以及对城市布局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

(二)浦东新区除中央商务区和世纪大道两侧外的城市详细规划,由浦东新区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

(三)中心城一般地区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四)宝山、嘉定、闵行、金山、松江区和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历史文化名镇、独立工业城镇以及市级工业区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他建制镇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其中毗邻中心城的建制镇的城市详细规划,如镇域规划或者镇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或者调整而需要直接编制的,应当按照市规划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组织编制。

经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同意,可以由开发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城市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十一条(编制资格)

本市城市规划设计单位需要在本市从事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应当持有相应等级的城市规划设计证书,方可从事有关设计。

外省市城市规划设计单位需要在本市从事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应当向市规划局备案。

香港者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城市规划设计单位需要在本市从事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签订规划设计任务合同书)

组织编制单位应当根据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原则和要求,与规划设计单位签订规划设计任务合同书。

第十三条(调查研究)

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第十四条(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

组织编制单位在组织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应当征求有关专业管理部门和所在地的单位代表以及市、区、县、乡、镇人民代表对初步规划设计方案的意见;对未采纳的意见,应当在编制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十五条(方案评议)

组织编制单位在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形成后,应当组织审批机关、有关单位和有关专家对初步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议。

第十六条(城市详细规划报批文件内容)

申报城市详细规划,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编制报告及其说明。

(二)规划文本。

(三)规划图纸。

(四)其他有关附件。

第十七条(审批机关)

本市城市详细规划,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一)重要地区、重要道路两侧以及对城市布局有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浦东新区除中央商务区和世纪大道两侧外的城市详细规划,由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

(三)中心城一般地区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审批。

(四)宝山、嘉定、闵行、金山、松江区和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历史文化名镇、独立工业城镇以及市级工业区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审批;其他建制镇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规划局备案,其中毗邻中心城的建制镇的城市详细规划,如镇域规划或者镇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或者调整而直接编制的,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征求市规划局的意见后审批。

经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同意,由开发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城市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本条前款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八条(审批要求)

审批机关收到城市详细规划申报文件后,应当征求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

参加城市详细规划论证的专家,应当在经市规划局认可的专家名录中选择。

第十九条(审批期限)

审批机关受理城市详细规划报批文件后,应当在法定工作日50日内予以审批。经审批同意的,审批机关应当制发批复文件,并在批复文件所附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上加盖证章。

审批机关认为报批的城市详细规划文件需要修改的,应当向申报单位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修改期不计入审批期限。

第二十条(规划的公布)

对已经批准的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单位应当在城市详细规划批准后60日内向社会公布,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单位和个人可以查阅已公布的城市详细规划。

第二十一条(备案要求)

按照本办法规定,城市详细规划应当报市规划局备案的,审批机关应当在批准后15日内将下列城市详细规划材料报市规划局备案:

(一)批复文件。

(二)规划文本。

(三)规划图纸。

第二十二条(规划修改或者调整)

城市详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或者调整。

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建设条件发生变化,需要对城市详细规划进行修改或者调整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修改或者调整,并按照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报批。

第二十三条(违法处理)

对违法编制或者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编制的城市详细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

违法审批、审批不当或者违法变更城市详细规划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市规划局予以撤销。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应用解释)

市规划局可以对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解释。

第二十五条(实施日期)

修建规划论文 篇3

关键词:公园绿地;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东山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广州市老城区的公园的建成时间一般较早,由于公园建设时广州市还未建立严格的规划审批制度,所以现在不少公园因缺乏规划审批依据而难以进行完善建设。这些公园要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为公园完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公园普遍存在绿地率偏低和园路铺装占地比例偏高的问题,要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难度很大。最近笔者参与了广州市东山湖公园、东风公园和草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本文尝试在梳理城市公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东山湖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城市公园的概念

1.1城市公园的定义、分类及服务半径

1.1.1城市公园的定义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以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为主要功能,并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和防灾避灾等功能,具有相应设施和管理机构[1-2]。

1.1.2城市公园的分类城市公园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3]四大类型。其中前三类还可细分:综合公园分为全市性综合公园和区域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等等。

1.1.3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中的基础性公园,基础性公园是设有规模和服务半径指标的(表1)。由于现在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不但指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文体娱乐活动服务区域的半径,也包含了城市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区域的半径,所以虽然专类公园原则上不设服务半径,但从城市公园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考虑,专类公园也可参照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规模和服务半径指标,确定其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区域。

实现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是城市公园体系合理分布规划的目标。在城市基础性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分布不均,服务半径未能达到全覆盖的情况下,有些专类公园还要承担综合公园的部分功能,并按其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区域,融入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的体系规划。

1.2城市公园的功能及作用

1.2.1城市公园的功能

1)游憩功能(主要功能):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

2)生态功能:单个城市公园是改善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半径);城市公园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4]。(生态质量)

3)美化功能:良好规划的城市公园能提高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5,6]。(景观质量)

4)防灾功能: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1.2.2城市公园的属性及作用城市公园的作用和功能关系密切,分开论述有一定难度,故以表格归纳反映(表2)。

2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

新建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7]等四个阶段。技术要求复杂、规模大于50hm2的大型公园建设,可在总体规划前增加概念性规划;技术要求简单、规模小于1hm2的公园,可把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并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没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和建成公园完善建设一般不设总体规划阶段(表3)。

3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目的和意义

3.1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目的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是指以经核准的公园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情况为基础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近期、中期完善建设的调整规划。一般用规划说明书和现状、规划总平面图以及各种专项规划图来表达规划意图。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是城市公园业主为了获取公园近、中期完善建设的合法依据而组织编制的。

3.2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意义

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能为公园未来的建设提供指导性的方向,使公园完善建设具有科学的前瞻性也为公园建设项目的报建提供必要的合法依据。公园可以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这一机会,找出公园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改进,让公园更好地为游人服务。

4. 东山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思路

4.1 现状分析

4.1.1公园概况及周边环境

广州市东山湖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东湖路,占地31.7hm2,是广州四大人工湖之一。东山湖公园建于1958年,是区域性综合公园,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周边城市居民。该园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园内优美,湖中有5个半岛和1个小岛,岛间以九曲桥、五孔桥、拱桥相连,与各具特色的亭、廊、榭、阁、花架连为一体。1963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东湖春晓”,因此,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东山湖公园总体情况周边环境景观性良好,其中南边的景观界面略欠不足,主要是周边一些居住建筑立面较为不雅,影响公园南边的视线景观。

4.1.2存在问题

根据东山湖公园现状分析和业主的需求,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

nlc202309032040

1)绿地率严重不足(见表4);

2)游人活动场地不足,但园路铺装严重超标(见表4);

3)园路系统不完善,主园路未能成环(见图1)。

4.2 规划思路

4.2.1规划依据和原则

1) 规划依据

包括法律法规、上层次规划和技术规范(相关的国标、行标、地标)及相关文件。

a.国家、省、市城乡规划和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如:《城市绿化条例》、《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广州市绿化条例》、《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等;

b.公园规划用地所处的城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c.技术规范,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公园分类》、《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

d. 规划任务书、规划委托函或标书等相关文件。

2)规划原则

东山湖公园参考规划依据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条列出几点规划原则:

a.生态优先的原则;

b.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c.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原则;

d.丰富内容完善设施的原则。

以上规划依据和规划原则在整个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详规)修编过程中均起着指导性作用。

4.2.2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东山湖公园的功能定位不作调整,保持区域性综合公园的性质。

发展目标:将公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和野生动物进城示范基地及4A旅游景区的区域性综合公园。

4.2.3平面布局调整

针对东山湖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要,主要作以下的调整:

1)绿地率的调整

东山湖公园是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之一,现状其水体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72%,绿地面积占陆地面积只有51.99%,而按照规范要求绿地率必须达到70%,严重不足的绿地率成为东山湖公园修详规中亟需改善的问题。几年前广州荔湾湖公园修详规修编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后来通过征用邻近公园的地块,扩大公园绿地面积,从而达到规范要求的绿地率。但是东山湖公园周边并不具备可征用地块的条件,因此,解决东山湖公园绿地率严重不足的问题只能另辟途径,我们按照“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尝试结合造景和水质治理,采用清挖湖底淤泥的方式,在不改变湖水容量的前提下,在东山湖公园沿岸区域设置了大量的沼泽绿地(图2),不但使公园的绿地率由原来的51.99%上升到72.10%(表5),还软化了湖岸岸线,增加了公园植物景观的层次(图4)。同时也为净化湖水和遮挡公园南边沿岸不良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绿地类型调整

城市公园不仅要考虑美化环境这一功能,更应对城市的生态文明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广州流花湖公园设置的鹭鸟岛(图3)成功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前往栖息,不仅成为特色景观,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按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吸取流花湖公园的成功经验,在东山湖公园的湖中新增了若干个沼泽绿岛(图1),其中大部分为孤岛,既为野生动物提供少受干扰的生存空间,增加了东山湖公园的植物种类,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丰富了东山湖公园湖区的景观层次。

3)活动场地调整

随着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游人量大量上升,以及城市人口老龄化增加、人们保健意识增强等等,公园活动场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但是这对本来绿地率就不足的城市公园来说,无疑是很矛盾的。对于不同情况的公园,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我们针对东山湖公园游人场地不足和园路系统不完善的存在问题,按照“丰富内容完善设施”的原则,在规划中通过开发东山湖公园水上区域,设置木栈道、木平台和水上建筑来满足游客对活动场地的需求(根据规范,水上栈道、平台及建筑并不算入公园的园路及建筑指标内)。新增的水上活动场地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游园体验,同时也完善了公园的游园路线(图1)。新增的3568㎡水上栈道活动面积,既缓解了东山湖公园游人量增加和活动场地不足的矛盾,也使园路及铺装场地占陆地面积的比例从39%降到23%,从而符合规范要求(表5)。

4.2.4专项规划调整

公园专项规划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竖向规划、应急避难规划、给排水规划、电气规划等。我们按照东山湖公园平面布局的调整对公园各专项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并按4A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改造完善相应设施。以下列举在该项目中两个最主要的专项规划作为说明:

1)道路交通规划包括规划新增的栈道更好地连接原有的主园路,同时在新增园路的基础上完善或减少原有的次要园路,使整个园路系统更合理统一;

2)绿化规划主要为绿化的升级改造,勘察现场现有的植被情况,对照原有的植物规划,找出适合场地的植物种类在新规划中多加应用,同时避免使用在该场地容易枯死或生长状态不良的种类,减少成本支出。

4.3 完善建设计划

4.3.1近期建设计划

公园近期建设计划一般安排急需解决问题的项目。例如:三年内,在东山湖公园水体相对独立的锦鲤湖景区进行生态改造和在地铁借用归还的地块上重建儿童活动区。

4.3.2中远期建设计划

公园中远期建设计划一般安排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项目。例如:五年至十年,东山湖公园全园生态沼泽绿地及南部湖区栈道等建设项目。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首先在南面沿岸设置生态林带,形成天然屏障,然后先建设其中部分的栈道及生态沼泽绿地,将建成部分先向游人开放,再建设剩余项目,最后逐步完善整个公园的建设项目。

5 结语与讨论

5.1 结语

nlc202309032040

公园修详规修编是使城市公园完善建设合法化的重要手段,公园修详规修编获准后,公园的完善建设才能有据可依。由于公园修详规用地平衡指标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是获准的关键,因此,公园修详规必须严格按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修编,同时整合业主意见、游人需求和公园发展需要等因素,使公园修详规修编的成果更加合法合理。

5.2 讨论

笔者在城市公园修详规修编工作中,发现若干问题,望与同行探讨研究:

6.1根据《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8]第十三条“城市公园、风景林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铁路沿线两侧、江河两岸、水库周围等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广州市城市公园的修详规应报广州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是报规划局审批,不符合法规所述。

6.2规划局的审批要求与广州市技术规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中的要求不一致,导致规划修编时引起不少疑惑,规划局制定的《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于2005年开始实施,广州市的《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于2009年开始实施,后者制定时已征求前者的意见而且比前者完善,前者能否参照后者的内容略作修改,方便规划编制单位的操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建设部.CJJ/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2]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1—2007城市公园分类[S].

[3]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4]A CHIESURA.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2004: 129-138.

[5]M FAIZI.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in a Metropolitan C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12): 29-34

[6]I C LAURIE. Nature in Citi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of Urban Green Space.[M].Chichester: John Wiley&Sons, 1979

[7]李永雄,温墨缘.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与技术管理[J].中国园林,2010(9):82-84.

[8]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Z],2012(修正)

岳阳双湖湾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篇4

1.1 区位与环境

岳阳双湖湾小区位于岳阳市南湖景区外围, 该地块因东西紧靠两湖, 风景独好。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已成为城市新的投资热点和增长极, 地块周边的配套设施水平也日益完善, 所以开发可行性良好。

1.2 现状及交通

基地地处南湖板块中间地段, 东西北三面为城市道路所围绕, 南边为湖滨办事处居民点, 周边交通畅达, 区位优势明显。其北为穆家坡路 (红线宽度25米) , 西为杨家山路 (红线宽度12米) , 东为湖滨大道 (红线宽度42米) , 距市中心车程为20分钟左右, 对外交通比较便利。基地内除有10米多高的小山包, 地势整体平稳, 适宜工程建设。

1.3 规划要求和功能构成

本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26285m2, 净用地面积21352m2 (详见用地红线图) 。根据招标建议书, 该地块规划容积率为3.4, 建筑密度为25%, 绿地率为35%, 商业建筑面积为5950m2, 且附设相应的物业管理和运动休闲设施。项目应结合环境, 采用高规格设计, 打造出格调高雅、环境优美的精品楼盘。

根据开发意向, 本项目功能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某单位团购房, 需提供住房数在240个左右;第二部分面向市场公开出售的住房, 需提供住房数在266个左右;第三部分是配套商业, 需提供营业面积5950m2。

2 规划构思

2.1 项目设计定位

本着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土地资源利用应当最优化。本项目设计亦当如此, 以最优方式利用每一块土地, 将土地资源的价值作为小区布局的重要因素, 让最有价值的设施占据最有增值潜力的空间, 最终实现小区开发与购房者双方收益的最大化, 使二者取得平衡。

2.2 难点与策略

2.2.1 如何满足功能需求

本项目功能由3大主体构成:定向开发、市场出售和商业配套, 另有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在满足开发要求的同时, 如何合理规划布局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策略:因地制宜, 实现三位一体

经过多轮方案比选, 将地块划分为东西两区。西区远离城市干道, 较为安静, 可作为定向开发用地;

东区临近城市干道, 背山面水, 景观资源独特, 若开发为点式商品住宅, 将利于市场销售;

商业裙楼则沿湖滨大道布置。三者间通过大小绿化节点联系, 相对独立又互为整体。

2.2.2 可操作性与居住舒适性

随着城市用地紧张, 楼房建设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本项目因定向开发需求, 有限土地和定额住宅户数之间的矛盾, 是需要设计解决的核心问题。

策略:利用场地进深, 合理规划

经过多轮方案比较, 结合场地实际大小, 本小区全部采用了大进深、窄面宽的户型, 其中:

西区以两梯三户为主, 一梯两户为辅以满足定向开发需求, 并利用南部不规则边界, 错位布置, 保证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东区全部采用两梯三户, 设置成两排商品房, 以高间距获得良好的绿化效果和沿街景观。

同时, 在中部设置中心绿地, 提供足够的户外活动场所, 提高居住质量。

3 总平面规划 (图1)

3.1 功能结构

规划方案以小高层为主, 配合完善的绿化景观系统与道路系统, 将小区划分为两个组团, 并组合成院落———组团级的空间组织结构。其功能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3.1.1 西区组团

该组团共三排小高层住宅, 为定向开发用房。组团有两个独立庭院, 并与中心绿地相连。既能共享中心绿化景观, 又减少东区组团对其的干扰。该组团提供住宅套数为255户。

3.1.2 东区组团

该组团共两排小高层住宅。间距开敞、景观优质。其底层沿湖滨大道设置有3层商业裙楼。该组团提供住宅套数为251套。

3.2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采用人车分流系统, 小区内部道路设计与景观环境相结合, 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

3.2.1 动态交通

采用“组团-院落”二级结构模式, 隐形消防车道4米, 入户道路为2.5米, 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

结合用地特点和规划设计要求, 小区设有两个车行出入口, 一个人行出入口, 车行连接穆家坡路和杨家山路、人行连接湖滨大道。整个道路呈现为环路, 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小区内的道路及铺装根据功能选取不同材质。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 入户路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 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

3.2.2 静态交通

考虑住户实际情况, 临时停车位83个, 主要采用路边停车的方式;固定停车位499个, 主要采用地下停车为主, 共计582个, 满足规范要求。

3.2.3 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平时为人行系统, 结合庭院铺装设计, 紧急时可通行消防车, 以及满足消防登高面的要求, 其中消防车道的拐弯半径为9m。

3.3 开放空间和景观绿化

3.3.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以中心绿地为核心, 以十字相交的“绿轴”和“道路轴”为骨架, 形成贯穿小区的步行通廊。在通廊方向安排绿地、雕塑及小品, 使出入口及活动场所对小区内主要景点有通透的视线联系。

共分为三层景观层次。第一层, 南边生态绿化带设计, 注重观赏性与隔离作用;第二层景观, 贯通南北的中心绿轴和开放空间, 其上布置有中心广场、公共绿地等, 为小区主要活动场所;第三层景观, 组团庭院景观, 前庭后院, 同时相邻庭院保持一定的空间渗透性, 为小区次等级的活动空间场所。

3.3.2 绿化组织

绿地规划具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中心绿地、院落绿地、步行绿化空间。三者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4 建筑设计

4.1 建筑风格定位

本建筑风格定位于现代简约风格, 去掉不必要的装饰, 以建筑空间自身的大小、形态、色彩进行有机组合, 通过比例尺度的控制, 营造一个简洁大气的建筑形象, 使居住者感受到一种“家”的氛围。

4.2 建筑平面设计

按照设计要求, 本小区西区住宅套型分为三大类, 120m2户型, 为三室二厅二卫;130m2户型, 亦为三室二厅二卫, 但有独立衣帽间;150m2以上户型, 为四室二厅二卫。 (图2)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1) 功能分区合理, 睡眠、活动、就餐等功能区域明确, 减少相互干扰。

2) 户型内部平面交通流线顺畅, 无交叉无干扰。给住户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3) 自然的采光与通风, 明厨明卫, 给住户干净明亮的居住环境。

4) 户型设计,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在经济实用的原则上, 强调舒适性, 例如2米7的宽大厨房、北向服务阳台、南北通透等来提升居住的质量。

4.3 建筑立面造型

依照《岳阳市城市风貌规划》的管理规定, 本工程依托现有的青山绿水, 体现南湖风景区的良好山水格局, 建筑主色调采用易于山水自然环境融合的淡黄色。造型上以现代简约风格与多层次坡屋顶结合的形式, 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 没有过分的装饰, 一切从功能出发, 讲究造型比例适度, 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 (图3)

具体材质与色彩运用:

采用经典三段式布局, 建筑主体墙身部分主要为淡黄色的劈离砖;外墙面底层部分则采用外挂棕黄色石材, 体现建筑的的稳重、大气;屋顶瓦片材质为灰蓝色琉璃瓦。阳台护栏主体采用双层钢化玻璃, 在色彩上即与建筑主体色彩相协调又彰显了建筑的现代感, 品位高端, 与绿色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摘要:商品住宅小区作为目前国内开发投资热点, 其所面临的问题各种各样, 本文以岳阳当地住宅小区为例, 介绍了规划设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案, 以供广大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划设计,住宅,岳阳

参考文献

[1]王仲谷, 李锡然.居住区详细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韩秀琦.当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精选:第2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篇5

——目

录——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二、项目概述及现状分析篇

1、区位分析

2、现状条件及评价

3、设计条件分析

三、规划篇

1、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2、规划目标

3、规划设计原则

4、规划设计方案篇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篇

6、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篇

7、绿化景观设计

四、建筑设计篇

1.建筑设计构思 2.住宅户型 3.住宅立面设计 4.建筑造型

五、新型技术的运用

六、环卫规划与消防规划

七、技术经济指标

水岸观邸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水岸观邸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随着淮安市的快速发展,该市加大打造人居城市的力度,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该市对该市楚州广播电视大学周边用地进行了综合整治。水岸观邸小区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水岸观邸小区力图打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人类居住圣地。

3.1 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多次讨论,确定该项目的产品定位,定位于中端及高端的产品,与周边的楼盘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定位。

3.2 基于用地现状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地块划分,明确公建、市政配套设施规模,开发时序的灵活性。

3.3 严格控制各等级道路周边的建筑退线,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的需要。

三、规划篇

1、规划依据及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第146号令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第333号文(4)、《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7版)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建规【2002】218 号文

(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7)、《民用建筑设计节能标准》

(8)、《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5年12月)

(9)、《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2、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所具有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与交通条件,将湖北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具有极大吸引力与品牌效应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二、项目区位及项目现状分析篇

1、区位分析

水岸观邸小区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该小区左边紧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学院,文化气息浓厚。小区的北边和东边与清安河相邻,增加了河文化气息。西边和南边紧挨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规划区域内路况比较好,交通便捷,增加了该规划区与周围区域的联系。

2、现状条件及评价 2.1 用地周边情况:

用地西面为城西北路,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隔路相邻,北面和东面紧邻滨河小路,南面紧邻城市支路。

2.2 用地周边情况:

2.1、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仅要齐全,而且要做到安全、高效、可靠,建设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和协调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设施。

2.2、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加强绿化,保护生态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防止污染。

2.3、高品质的物质形态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小区。

2.4、高水平的规划管理 水岸观邸小区现状条件较好,主要用地为耕地。该处地形平坦,整个区域地质状况良好,无需做人工改造即可施工。北面和东面的清安河为小区提供了很好的景观条件。不必考虑从其他地方引水。因此,从总体上讲水岸观邸小区的现状为其能顺利的施工及竣工验收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2.3 用地现状市政设施:

本地块市政设施的接入引出均通过周边区域道路的管网。

3、设计条件分析

水岸观邸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加强小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增加弹性和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规划设计原则

绿色生态及人文性原则:强调能够在生态上相互作用的整体绿地系统的建立。创造一个高效、健康、洁净、持续的绿色新城。

城市尺度景观规划原则:使景观构建与社区开发建设相统一,加强新区与南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合理组团构成,理性分期原则:形成结构完整,组团院落统一,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体系合理的居住区。

人车分流原则:既为步行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社区休闲环境,也为行车者提供便捷的交通、停车及入户线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意采用具有灵活性和可改性的技术处理方法,在建设中留有发展余地,在道路、停车位等方面作前瞻性的策略布置,使规划具有弹性,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

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造舒适、优美、卫生、安宁的生活环境。规划的用地布局及空间组织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便捷性及舒适性,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强调绿地景观系统的均好性,使居民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

“两心”是由社区服务中心、会所、幼儿园结合中心绿地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和组团内部服务的公共设施中心组成。

“两带”为与公共中心、小区步行入口结合景观绿化带和组团之间的步行景观带。“四片区”为由道路、景观带等分隔而成的四个居住片区。4.3、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4.3.1区位性与方便性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结合整个居住小区建设的情况,以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使用为原则,以适应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和市场需求。整个规划区以广场为中心,各住宅组团分片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小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中心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作为小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供人们居住的居住区,而却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方便居民我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小区的中间位置,小区还是设置了幼托、小学、会所以及服务组团的公共设施。

同时,所配置的内容也避免与周边地区的设施不必要的重复,兼顾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考虑现有地块的商业价值及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在小区的中心布置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内设有老年文体活动站、医务室、警务室、等功能,从而使小区公建的配置能最大程度地为全区服务。小区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住宅组团设垃圾收集点,其设置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及便捷的原则。

4.4 规划结构

4.4.1 一个绿化带四个居住组团的规划格局

中心绿化景观带,是整个小区的中心客厅,串连四个居住组团,在中心绿化带上安排了组团的主要人行出入口。是小区的公共人行集中带。四个居住组团,各自形成自己的内部中心庭院。规划设计上利用四个组团绿地的营造,让每个组团的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朝向。

4.4.2居住组团设计特点

居住组团为1、2、3、4 组团,其中1、2、3 组团均为多层住宅组合而成,在组团的内部形成中心绿化院落,4 组团是小高层住宅组合而成,加强了院落的围合感。居住组团面对城市道路的退线均满足规划管理条例的要求,各个组团均满足各个组团车辆的出入要求,提高便捷性,减少车辆在小区内部的穿插流动。组团的人行出入口都设置在中心景观轴线上,通过中心景观轴的营造,使得公共活动空间相对集中,达到人车分流的设计目标。

各个组团之间既开敞又封闭,便于管理及高效组织交通,同时试图营造出一种更具活力,亲切

4、规划设计方案篇 4.1 功能布局

人类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都市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地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种高标准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绿化环境成为居住空间真正的主题。本地块规划用地性质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公建用地。

4.2、住宅布局

本次规划结构为“两心、两带、四片区”空间布局模式。

水岸观邸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感的社区文化和人居模式。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篇 5.1 小区交通组织

整体性与景观性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加强各组团相互贯连并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创造合理的道路系统。道路设计与住区内城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整体道路交通系统以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为框架,同时,宅间道路和步行道路有机结合,使二者自成体系。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依据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围城市道路妥善设置小区出入口。小区道路分三级:小区级主路(宽8米),小区级次路(宽5米),宅间路(3米),区内道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能够杜绝穿越性交通。小区车行道路格局为一站式。步行则主要通过小区内部的步行轴线进入各住宅组团,居民沿可就近通达居住地,保证居民生活的宁静和舒适。在入口处规划设置残疾人坡道,实现小区无障碍设计。小区内道路及铺装根据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材质。如小区内主要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住宅院落内的车行道采用彩色混凝土地砖,室外停车场采用植草砖,以丰富小区景观。5.2 出入口设置:

于小区西侧的城北西路和小区南侧的一条支路,分别设置小区的主次入口。分别是小区南侧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和一个次入口,小区西侧设置一个次入口。

5.3 道路宽度设计

连接机动车出入口的小区主要道路均按9米宽设计。

作为消防辅助道路的其他小区车行道路按照4-7 米的等级设计。组团内的人行道路按照2.5-4 米的标准设计。5.4 静态交通设置

结合各个组团的车行口设置地面停车带,主要是在小区车行道路边缘及建筑架空部分设置,其他的停车泊位可通过设置地下停车库。

6、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篇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结合整个居住小区建设的情况,以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和日常使用为原则,以适应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所配置的内容也避免与周边地区的设施不必要的重复,兼顾其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本次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为小区服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教育设施配置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社区活动用房、物业管理等。本小区居住人口为3388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幼儿园一个(建筑总面积3690㎡)、会所一个(建筑总面积面积2745㎡)。

小区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住宅院落设垃圾收集点,其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及便捷的原则加上结合各个居住组团设置垃圾回收站若3个。另外,遵循布局均衡的原则,合小区公共设施进行设置在人流聚集处规划了1处公厕和变电站一个。

7、绿化景观设计

7.1、总体设计思想

系统性与生态性结合整体布局与组群规划,本规划以步行绿化主轴为设计重点,以带状绿化为

主要布置形式,结合步行系统规划,有机联系各组群绿地,使各个组群绿化连为一体,增强户外空间连续性。将中心绿地、宅间绿地和沿街绿地相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绿化系统。绿化环境设计在强调组团空间个性化塑造的同时,更为注意整体意境,将小区户外环境书写成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篇。

7.2、绿地系统

本社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在社区中心位置修建了一个大型的花卉广场,为社区居民在劳作之余提供一个休闲活动、放松身心的场所。充分利用清安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小区游园内设置喷泉。同时每个片区又有属于自己的公共活动场地。在景观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的规划手法。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

利用小区内建筑布置的形式营造小区中心的主景观轴。主景观轴结合休闲广场,水体及硬质铺地、绿化形成界面丰富而连贯的景观带,同时由主景观轴向小区各组团中心延伸,形成各组团中心的次景观核心。各组团轴之间形成,或种植形态优美的大型乔木,绿楔与主轴的交汇处形成新的景观节点,进一步强化了主景观轴。组团内部各院落绿化以朴实、自然为原则,种植多样的地方树种,乔、灌木、地被相结合,形成各组团院落的绿色景观特色。

四、建筑设计篇

1.建筑设计构思

依托地域特点,传承时代文化;注重文化特质,丰富建筑内涵;强调环境的融合和肌理的延续。在整体设计中利用环境优势,营造生态景观,建筑群体布局强调与环境的连体与融合,充分利用景观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共生,建筑与环境共同营造富有特色的新区整体空间。

2.住宅户型

住宅采用小户型:一类住宅为两室两厅一卫97平方米/户;二类住宅为三室两厅两卫100平方米/户;三类住宅为四室两厅两卫135平方米/户;四类住宅为三室两厅两卫138平方米/户。户型朝向争取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客厅与餐厅都有大面积的采光窗。

水岸观邸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3.住宅立面设计

七、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风格服从全区整体定位,体现特有风格,并进行适当改造。因为住宅层数不高,并且多为横向延伸,因此在设计中将阳台板,空调器放置板和凸窗结合考虑,强调水平线条。并利用窗框和阳台栏杆等元素加强了这一趋势。设置空调器放置板以维持立面的整洁划一。

墙体装饰材料使用面砖,以求达到良好的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卧室采用凸窗,增加室内的视野,并使立面更显精致剔透。

1)本次住宅规划设计着意强调环境与生态。住宅布局尽可能紧凑简化,注重立面的转折变化与高低错落。并通过规划排布与户外绿化环境设计融为一体。

2)住宅单体采取平板、折板、错拼与转角单元相结合,以丰富住宅建筑造型与户外空间效果。3)坚持主力房型概念,即适应住宅市场发展需求。4.建筑造型

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气息,充分反映了其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领先品质。同时,在阳台、凸窗、檐口等细部处理上也力图做到亲切生动,营造自然的居家风格。总体上给人以细腻、精致、优雅的感觉。使建筑形式清新典雅而又符合现代城市气氛,建筑造型表现出一种自由韵律,增强亲切感和生活气氛。建筑风格统一而又不千篇一律,共同和谐相处使小区必将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景及强烈的可识别性。

五、新型技术的运用

太阳能热水系统 节能型保温外墙涂料 内隔墙使用新型轻质墙体

生态设计观念和措施:良好的社区通风和户型通风,减少纯硬地,采用植草砖;拥有充沛的日

照。

全部住宅采用无障碍设计,环境全部设导盲石和无障碍坡道。

六、环卫规划与消防规划

在每个居住组团按60米的服务半径,布置垃圾收集点;小区道路采用环形道路,组团道路5米充分的保障了消防车能够直接到达每个组团区。小区内超过150米的建筑都设有4mx4m的消防通 道。

修建规划论文 篇6

从金塔城市空间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县城酒航路过境交通的限制,金塔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沿解放路发展。随着城市发展和过境交通的改道,金塔县城发展正逐步向酒航路沿线和西侧迈进。县城发展亟需摆脱旧有城市框架限制,整合城区用地,开辟城市新区,进行跨越性拓展。因此,为适应金塔县城市发展的需要,加速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改善金塔城市面貌,核心区作为其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规划编制突显其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金塔县新城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探讨了河西地区小城镇详细规划设计的编制理念和策略,主要讨论在县城发展建设中提升城市能级与品质的有效方法,通过合理规划,引水入城,塑造良好的生态基底,处理好核心区与老城区发展的和谐关系,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

1 现状分析

1.1 规划区概况

1.1.1 区位条件

金塔县位于酒泉市东北部,从宏观来看,酒泉(肃州)自古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酒-嘉一体化”的政策,更是加快了酒-嘉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从中观来看,金塔县是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次双心,一轴三区”中的主中心,是市域的核心区域,是酒-嘉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从微观来看,规划区位于金塔县城老城区西部、神舟大道和航天大道交叉口、航天大道西侧,其中航天大道为规划中县城城区最重要的南北向核心轴线道路,神舟大道为县城城区东西向连接的主要城市干道,两路相交之处亦是城区最重要的功能节点,是规划中的城市新中心。规划区紧邻规划中的西干渠生态公园,是未来进入金塔县城的门户空间,亦是老城区西拓的桥头堡,交通环境优越。

1.1.2 金塔县经济发展现状

金塔县产业发展阶段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设施农业取得初步成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副产品加工、矿山采选、建筑建材及生化机械制造等四大产业初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金塔县工业的生产发展。依托航天城、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神舟飞船发射场、基地历史展览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以航天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所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色市场初具规模,城乡贸易活跃。

1.1.3 规划区现状分析

1)自然情况:规划区内现状地形坡度平缓,视线全部开敞,高程在1264m至1274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下沉。区内有大面积的农林用地,以自然景观为主,有一条宽约3m南北向的金大渠灌溉水渠从规划区内穿过,是规划区内主要景观。规划区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有西湖生态公园、黑河环流沙漠景观区、大墩门峡谷枢纽、苇坑泉、怪石海自然风景区、东风水库、鸳鸯湖风景区、金鼎湖清泽溪风景区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

2)空间发展现状:金塔现状城区南北向长约7.4公里,东西宽约3.5km。由于县城酒航路过境交通的限制,城市发展基本上沿解放路线形发展,带状城市格局比较明显,带状城市格局在河西地区比较少见,现状城区基本形成了“一轴两区”的空间结构金塔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沿解放路发展,亟待向酒航路沿线和西侧迈进。

3)土地利用:区内现状地势平坦,有金大渠灌溉水渠穿过,建筑物较少,主要用地为农林和其他非建设用地,规划区东侧为上杰村一组至四组村庄建设用地,一组和二组中有少部分工业用地。

4)道路交通:区内除东侧有一条44m宽的酒航路作为城市级干道质量较好外,其他道路多为简单的水泥路面,路况较差。

5)建筑情况:区内建筑以村庄住宅为主,年代久远,建筑质量差,有部分工厂、企业建筑,建筑质量一般。

6)绿化与空间景观及建筑特色:规划区内有大面积的农林用地,以自然景观为主,有一条宽约3m南北向的金大渠灌溉水渠从规划区内穿过,是区内主要景观。城市建筑特色不突出,建筑风格混乱,缺乏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地段;城市环境特色不突出,没有体现出作为绿洲城市的环境特色;文化环境特色不突出。

7)市政工程:区内现状无系统性的城市级市政工程设施,现有村镇市政设施没有改造利用的价值。

2 总体思路

2.1 规划目标与定位

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周边生态要素,通过合理的规划,引水入城,塑造良好的生态基底,处理好核心区与老城区发展的和谐关系,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将金塔县城核心区建成集行政、文化、办公、商业、生活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充满活力的“生态中央服务区”。

2.1.1 提升城市能级的公共服务中心

构建县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同时对周边地域产生影响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2.1.2 引领转型升级的商务办公中心

集中建设商务办公区,设置金融办公、酒店、SOHO,着力构筑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金塔产业升级。

2.1.3 彰显人文和谐的高尚宜居社区

结合规划区内的自然基础与环境优势,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提升与优化环境品质,实现新城的生态平衡发展,将新城区建设成为引领金塔住宅开发的高尚宜居社区。

2.2 规划构思

充分结合金塔县现状及城市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等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景观规划设计,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特点,高效率、高起点、高品位的现代化核心区。

2.2.1 建立核心区与老城区的发展联系

依托幸福街、文化街、神舟大道、中山街、宝塔街和园林街等东西向道路,建立核心区与老城区之间强而有力的交通联系,带动核心区的开发建设,提升新区组团的土地价值。

2.2.2 强调核心区功能复合化开发,激发活力

复合功能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行政办公、文化、商务、金融、酒店、休闲、娱乐、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功能复合,为规划区发展带来人气,激发新区活力。

2.2.3 引水入城,构建生态格局

规划利用规划区现状金大渠水系,引水入城,结合核心区景观设计,形成贯彻核心区的景观水系,构建核心区生态基底。

3 空间布局研究

片区的整体用地布局结构可概括为“两轴三心八区”。

3.1 两轴

1)南北向行政礼仪轴。以公共服务与管理中心为轴线,串联了生态居住、金塔文化展示中心、文化商业休闲中心、公共服务与管理中心、生态休闲公园等功能,结合金大渠水系,形成贯穿南北的公共行政礼仪轴。

2)东西向公共服务轴。沿神舟大道形成联系新区组团和老城组团的东西向公共服务功能轴线。沿线布置行政办公、会展、体育、商业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通过该轴线加强新区与老城区的联系,相互协同发展。

3.2 三心

沿着行政礼仪轴,形成公共服务与管理中心、文化商业休闲中心和金塔文化展示中心三大核心。该区域是金塔市民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展示金塔地方文化,强化城市中心的集聚作用,带动整个用地结构的调整,延续和构建城市景观轴线,塑造城市空间形象。

3.3 八区

形成行政办公区、商业金融区、体育中心区、文化休闲区、会展中心区、中学区、生态公园区和生态居住区八大功能组团。

4 空间景观设计

核心区空间景观系统以生态性和环境均好性为原则,采用园林绿化和庭院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布局景观,塑造园林化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规划形成“一区双轴,一核三心”的空间景观结构。其中:“一区双轴”,一区为规划区核心景观区,位于泰和西路与泰和东路之间,包括公共服务与管理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建筑景观,及生态休闲公园、行政文化广场、金塔文化公园、市民休闲广场等绿地广场景观。双轴为一纵一横十字核心景观轴,纵轴以公共服务与管理中心、文化设施为骨架,自北向南串联生态休闲公园、行政文化广场、金塔文化公园和市民休闲广场,是规划区绿化核心景观主轴;横轴串联体育中心、商务中心和文化商业休闲中心等功能。

“一核三心”,规划依托主要的开敞空间形成规划区景观核心,一心为金塔文化公园,位于纵横两轴的交叉点,是整个规划区的空间景观核心。景观核心沿纵轴向北形成行政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公园,向南打造市民休闲广场等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场所,软硬质结合,形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景观。如图1所示。

景观系统整体形成以点带面、以线连点的景观系统,使市民及访客能够体验到步移景异、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

5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与过境交通的增加,金塔老城区已经难以承载戈壁明珠城的发展定位以及引领全县跨越式发展的重任,金塔应顺应县城向酒航路沿线和西侧发展的趋势,以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为重点,改善过境交通,创新城市经营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成为酒泉宜居、宜游的后花园。本文对金塔县新城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的规划思路进行了梳理分析,强调了新城建设中需要注重建立与老城的协调关系,在功能上复合多样,利用区域生态要素构建城市基底等重要手段,规划将其建成集行政、文化、办公、商业、生活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中央服务区”,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借鉴。

摘要:金塔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环境变化对金塔县城市本身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县城发展亟需摆脱旧有城市框架限制,整合城区用地,开辟新区,进行跨越拓展,详细规划编制势在必行。本文以酒泉市金塔县新城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为例,对其的规划思路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合理规划,处理好与老城区发展的协调关系,并塑造良好的生态基底,改善过境交通,创新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规划将其建成功能复合符合多样的“生态中央服务区”,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为其他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借鉴。

关键词:县城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金塔县

参考文献

[1]金塔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金塔县新城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Z].2015.(下转第41页)

[2]笪晓军,赵培根,张祥德.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以甘肃省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

[3]罗艳林.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J].中外建筑,2001(2).

[4]孙施文.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实效──关于《城市规划实效论》的评论[J].规划师,2000(2).

[5]王庆春.生命城市概念、模型与路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

[6]郑大伟,阮平南.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广义宜居城市概念[J].城市发展研究,2007(03).

[7]黄肇义,杨东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1(03).

修建规划论文 篇7

浭阳新城 (暨唐山北站片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历经三年, 在协同甲方 (丰润区规划局) 理清思路的过程中, 将此次修规变更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城市设计, 第二阶段才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就分析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实践经验, 与建筑师同行们共勉。

一、概念性规划阶段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经分析确定, 以唐山北火车站为交通枢纽核心, 并可将长途汽车站、公交首末站等交通设施综合考虑;以天宫寺塔公园为文化景观核心, 并以此辐射带动周边用地。进而从优化分区规划入手, 定位从还乡河北岸经天宫寺塔公园, 直至京秦铁路南侧一线为“协调区域发展的桥头堡, 京东人文休闲生态区”。这条城市发展主轴, 依次布置北部行政中心区、河滨红楼文化区、北站交通商务区、站南仓储物流区等, 形成高品质增长极, 促进丰润城区的整体发展。从工作前期的着力理顺用地范围内地块之间功能关系, 直至用大局观跳出给定设计范围, 从分析全市角度提出了“城市轴线”的理念 (见图1) , 获得概念性突破。

二、控制性规划设计阶段

(一) 确立路网, 划分地块

控制性规划设计的第一步, 是从城市的角度, 按照不同道路等级和密度, 合理划定城市路网。路网确立的本身, 即是划分地块。依据规划原则, 必要时进一步划小地块, 限定地块边界。

在这个设计阶段, 路网规划需要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方式运输能力等综合要素来确立, 同时兼顾美学因素 (见图2) 。

(二) 功能分区, 地块定位

控制性规划的第二步, 是在深化定义每条城市干道和城市道路的职能属性之后, 以城市道路系统和功能分区确立片区规划格局。规划以车站路向北延伸直至还乡河北岸, 向南通过唐山北站与丰润区南部连通, 成为“城市主轴线”;以曹雪芹大街沿线为生活商业街区;以润泽路和唐丰路为城市交通干道;以祥云道为城市景观主街的道路功能定位。另外, 明确以唐山北站为核心的交通板块, 以天宫寺塔公园为中心的文化板块, 以片区西部为主体的居住板块, 以及车站路和曹雪芹大街沿线的商业板块。至此, “一轴两心四板块”, 仿若丰润的“丰”字一般的城市格局和地块分布初具规模。

在大构架形成之后, 我们协同甲方, 为方便以后地块开发划小地块。同时满足分区规划对此片区的市政设施建设要求, 明确划分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配建用地。将居住区地块切小划细, 以避免出现后期建设只顾自身开发利益而不满足城市配套要求的消极社区。同时给予不同板块用地以不同的设计重点, 例如商业带地块划小时考虑各类流线;文化用地兼顾多元使用需求;居住地块划分时有意对位在斜向道路尽端或曲线道路转折处设定公服配套用地, 以丰富沿街景观 (见图3) 。

(三) 容量控制, 开发强度

控制性规划的第三步, 是确定地块开发强度。在城市系统健康运行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强度。片区西南部和东南部的铁路沿线地块, 作为高容积率居住社区, 最大限度满足城中村回迁需求;唐山北站北广场和车站路北端街口, 分别设置高层酒店和高层写字楼, 达到商业效益的同时, 塑造城市标志物;天宫寺塔公园周边, 布置文化设施用地, 土地开发强度相对降低, 营造精神文化氛围。

土地开发强度确立, 涉及开发经济效益, 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点。规划过程中既需要站在城市空间形态和适度开发的立场去分析决定, 又需要居住和商业土地产出最大化, 以求开发经济效益。在规划设计中力求相互调和, 又不断促进。最终在原有规划路网格局和功能板块分布不变的条件下, 平衡了各方的利益要求。

(四) 完善指标, 设定强条

控规阶段控制性指标除了前面提及的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等, 还要按不同用地规定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需配置的公共设施。

三、城市设计阶段

(一) 完善指标, 控制全区

浭阳新城控规完成之后, 设计工作深入城市设计阶段。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和塑造城市形象, 保证城市风貌形成, 同时满足土地开发需要 (见图4) 。这一阶段的控制指标, 主要体现在分图图则上, 包括控制建筑退线、街道建筑视高比、建筑形式、体量和风格要求、建筑色彩要求及环境要求等。城市设计并非具有法律强制效用, 但却是未来城市风貌的一次前期意向展示, 具有积极指导后期设计的现实意义。

(二) 深入设计, 落实空间

我们分三个阶段开展城市空间形象设计。第一是城市设计角度, 按人群疏密和流动特质设立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大型绿化带等;第二是街区设计角度, 按道路属性和地块类型控制街角开放、街心公园和街道对景;第三是社区设计角度, 主要由地块内部公共活动场所、公建附属景观和小区及组团绿化中心组成 (见图5—8) 。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修建性规划是深化细化控制性规划的过程, 包括对于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用地布局的推敲, 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以及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竖向规划。如果说控制性规划相当于建筑方案设计阶段, 那么修建性规划就是建筑施工图阶段。

规划后期, 在具体落实土地出让和商业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的规划设计又经历了多次调整。其中包括交通设计单位确定某些道路拓宽, 电力部门协调开闭站, 开发商将一些前期划小的地块又统筹合并等这些都在讨论之后协调解决 (见图9) 。各个地块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 以及部分地块的土地性质, 是修规阶段调整的重点, 建筑组团布局也随之相应变化。

时至今日, 浭阳新城修建性规划项目基本完成, 与前期控制性规划成果的比较, 规划大原则虽然没变, 但是出现很多调整。包括部分用地性质和开发容量改变, 部分地块合并出让, 以及部分建筑控制高度调整 (见图9) 。回顾这段创作过程, 得到以下体会:

(一) 作为设计者, 我们坚持了什么

1. 路网格局:城市规划骨架没有改变, 规划原则体现的“丰”字格局得以贯彻。

2. 功能分区:四大功能板块布局没有变动, 主要绿化带、视线通廊得以控制。

3. 容量分布:开发强度密集区和低开发强度高品质区的布局不变。

4. 空间形态:城市公共空间分布及片区天际线趋势保留。

(二) 作为协调者, 我们妥协了什么

1. 地块性质:

经济利益最大化驱使下, 片区内消化产业商业能力有限, 部分公建用地改为居住用地。这与中型城市现有经济发展阶段相关。

2. 容量控制值:

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土地开发强度整体上升。

修建规划论文 篇8

0.1区位关系

项目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大龙镇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南部, 依山傍水, 北部和西部与舞阳河相邻, 对岸是湘黔铁路大龙火车站, 是成都铁路局与广州铁路局的口子站, 东部和南部紧靠大山, 铜大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201省道跨境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0.2场地分析

规划用地面积71.7公顷, 范围内高差变化较大, 地势相对复杂, 基地内靠近舞阳河的中间地段地势平坦, 为农田及村庄用地。其余的地势为较复杂的丘陵地势, 南部大部分是高山, 由北向南山体高度逐级升高。

基地分为3种类型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占38%;改造后可建设用地占18%;不可建设用地占44%。

0.3文化特色

玉屏是侗族自治县, 具有浓郁民族风情, 侗族歌舞、傩技、节日、手工艺品, 民居建筑、鼓楼、风雨等等, 地方特色鲜明, 为传承侗族民族文化提供了舞台。

1 上位规划解读

《大龙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坚持“三产转型、适度超前”战略, 明确经济开发区应主要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商贸产业、房地产业、观光旅游业。

本次规划基地位于大龙经济开发区的南部边缘地带, 用地性质定位为商务用地, 拥有背山面水的优越地理位置, 因此本规划结合总规划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旅游观光业共同打造基地产业文化。

2 规划目标和原则

2.1 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侗族文化和舞阳河流域商贸文化的交汇点的优势, 合理调整、优化交通, 进行科学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规划, 结合移民安置, 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 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商业娱乐、养生体验、美丽乡村为一体, 多元功能结合功能区。

2.2 规划原则

1) 经济性原则。利用山水脉络机理现状, 尽量少填挖, 降低造价, 节约成本。

2) 灵动性原则。以灵动曲化的布局来匹配和展示山水旅游的慢城机理氛围。

3) 本土性原则。科学合理地对各种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 打造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品牌, 即顺应时事发展的新要求, 也是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传统的客观需要。

3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3.1 空间结构

规划将舞阳河水体引入区域内部, 形成平行于舞阳河的东西向水体景观轴线, 同时依山就势地沿高铁城方向视线廊道布置独具山地特色的爬坡建筑群———鼓楼天街, 并于最高处布置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作为轴线的收尾, 形成由芦笙广场-鼓楼天街-鼓楼广场的南北向空间轴线, 由此确定整个地块的十字型空间布局结构。整个空间由北至南, 建筑高度逐渐增加, 将滨河的绿化景观引入综合体内部, 延续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貌, 做到了地方文化的良好传承与体现,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空间结构见图1。

3.2 功能分区

1) 商业旅游服务区。以低层侗民族文化建筑为主, 为商业服务、休闲及旅游服务区, 中间分布形态自由的休闲步道、河滨步行道及绿化景观。芦笙坪位于区域中部及高铁城方向主轴线上, 是主要的游客集散广场, 以芦笙为主题集中展示地方民俗文化;水上街市借助临江面, 打造水岸商业, 展现侗民族风情及舞阳河的河运商业文化, 为高铁站方向来的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接待服务。

2) 休闲文化体验区。该地块位于规划地块北面与舞阳河相接, 规划将水引入街区, 提升街区的环境品质, 业态以休闲体验为主, 主要由风情水街、风雨广场、儿童乐园、水岸会所、影院、休闲酒吧、茶吧、咖啡屋、手工艺展示、画廊等娱乐设施组成。

3) 房地产开发娱乐区。包括高品质的山地爬坡建筑、鼓楼天街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风情建筑群和山顶星级酒店等;鼓楼天街位于地块中部的山体, 同时也是高铁城方向景观视线的收尾, 与跨河风雨广场连接, 形成区域主要景观轴线。山顶假日酒店在区域中部山顶, 环山面水, 位于该地块最佳视线点, 是区域地标建筑, 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使其更具有侗族山地建筑特色 (见图2) 。

4) 接待服务区。位于规划地块的东南面。作为整个区域的次入口接待缓冲区, 提供集中的商业、办公及旅游接待服务。

5) 老年之家。该地块位于规划地块南部, 在两座大山之间, 山谷地势平坦, 环境清幽, 空气质量较好, 适合修建老年之家作为老年人的养生之地。

6) 移民安置区。分别在规划地块西面滨水地带以及东部的山谷区域, 其中西区102户, 东区82户, 增加相应配套设施, 设置健身活动广场、商业服务点以及公厕等。民居建设与旅游有机结合, 安置区可以发展民俗客栈、农家乐等旅游服务功能, 为移民就近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7) 山林农家体验区。利用山林间山头种植经济果树, 打造农业采摘园, 同时利用现有农田设置农业项目体验点, 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南部山头高差大, 地势险峻, 可作为野外登山区。中部的山头是地块内最佳观景区域, 规划设置观景平台。

8) 露营区。在规划范围舞阳河西段河流中央, 有河流沉积形成的小岛, 四面环水, 植被丰富, 是背包客们露营驻扎理想之地。规划考虑在岛上布置水上露营区, 设置露营、垂钓、烧烤、篝火晚会等项目设施, 满足游客丰富多样的体验需求。

4 道路交通

4.1 地块内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依地形设计15 m区域内部环道, 结合局部4~9 m小区级道路, 形成规划地块的快速交通系统, 并于其上部布置4处停车场, 将快速交通控制在区域外围, 区域内部以慢行交通为主。基地北面设置12 m宽风雨桥, 中间为车行道, 连接新320国道及舞阳河对岸的大型广场和停车场, 为地块的主入口;南面沿地块原有道路扩宽至15 m, 连接原来的320国道, 为基地次入口 (见图3) 。

4.2 地块内步行游览系统规划

基地内可分三类步行区域:商业主导的步行区域、绿化主导的步行区域、滨水主导的步行区域。三类区域相互连接, 提供多样化的步行环境。

在基地中心位置的旅游集散点设置自行车租赁点, 沿线宜结合步行通道、绿化空间设置休闲驿站, 最大程度地实现无动力游憩活动的可达性和舒适性, 同时还可与山林体验区结合设置山地自行车体验项目。

考虑到舞阳河水量充沛, 水势较深, 适合游船通行。拟在沿河设置游船码头, 在地块的东西两侧, 舞阳河的上、下游增设水上流线和游船码头, 增加舞阳河船游旅游项目, 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慢行交通需求。

5 绿化景观规划

绿化景观规划为:“一心、三廊、一带、多点”。“一心”指位于基地中心的核心景观区, 由芦笙广场、鼓楼天街、鼓楼广场等环境要素组成;“三廊”首先是基地内部曲折变化的以旅游生活休闲为主的蓝绿水廊, 包含水系、绿化、岸线、广场、绿化等多种景观要素, 提供多样的场所空间, 其次是成十字型交叉的自然山体景观通廊与区域中部对应高铁城方向的景观视线通廊;“一带”指滨河休闲景观带, 融入多功能的休闲设施与滨河休闲绿道;“多点”指分散于各功能块的景观节点和自然绿化节点。

河道驳岸, 在满足河湖护岸泄洪等基本安全功能的前提下, 结合岸线不同功能要求, 本规划灵活设置三种不同岸线类别, 同时大力提高水岸绿化, 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6 分期实施与建议

6.1 阶段性开发理念

本片区的开发应采取阶段模式, 分阶段合理配置资金、人力、物力、开发适合各阶段发展的项目, 做到最优配置下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规划, 避经营风险。

6.2 综合开发理念

本中心功能多样, 开发时应注意每一周期中资源与功能、功能与功能的叠加, 使其平衡发展, 且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6.3 分期建设策略

分期开发建设遵循“依托现状、逐步发展”的原则, 考虑到村庄的拆迁及河对岸高铁站建设的居民拆迁安置现状, 故采取“先安置、后开发”的策略。

7 结语

规划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用地性质、业态布置、交通区位、生态保护等功能相互交错又相互冲突的问题, 需要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 寻找各种功能融合的切合点, 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摘要: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内一段复合型商业地块规划思路的分析, 全面阐述了笔者对协调环境影响因素、整合多种功能用地、山地建筑空间组织、民族文化元素运用、滨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见解和方法。

修建规划论文 篇9

关键词: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檀香苑

1 前言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必要的中间环节, 针对不同编制主体、不同的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取向。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要表达建什么怎么建的终极目标蓝图[1]。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多以开发商为主体, 组织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在于对项目自身实施性的物质空间的环境塑造, 使之更适合人的居住。规划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和建筑设计, 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居住区[2]。明确居住区定位, 根据居住区的地势特点及合理用地构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出让, 城市住宅也不断的拔地而起, 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之而来的是居住区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格局千篇一律, 功能定位不明确, 缺乏个性与深层次的内涵等问题突显。所以设计更高水准的居住区成为规划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 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 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 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等内容。一套完整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应具备科学性、现势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实现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住宅居住区的观念[3,4,5]。

2 主体规划探索与实践

2.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扩容, 铜仁市加快碧江新区的城市建设。拆迁及安置工作是重点, 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确保铜仁市碧江新区桃源广场及铜仁市快速路沿线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铜仁市人民政府积极探索拆迁、失地安置模式, 妥善解决农民安置问题, 编制铜仁市檀香苑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2 项目特征

规划用地位于铜仁市碧江新区快速路沿线的芭蕉村桐木懂村民组;城市快速路东侧;220KV城东变的北侧。与城区的联系主要通过滨江大道和城市快速路。规划用地周边情况:西北为芭蕉村村民组;南抵220KV城东变用地;东靠自然山体;西与规划中的中小学用地相邻。本项目距市铜仁市中心商业区约10千米。

用地局部地块位于《铜仁市川硐城市快速路南部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内。规划用地四面临路。其中南侧、东侧规划道路为30米的主干道, 其它规划道路为21米。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林地和消防用地;规划主管部门给予规划条件时把消防用地调至其它地块;居住用地开发强度见《规划用地红线图》。周边用地规划情况:北侧为规划的小学和城市体育公园;西侧为规划的居住用地;南部为绿地和供电用地。

规划用地面积为77962.4平方米 (约为117亩) , 用地呈L型。规划场地北高南低, 最高点高程为505.6米 (北部) , 最低点高程为452.5米 (规划场地东南部) , 高差达53.1米。场地内无断层、滑坡、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条件, 地基基础整体稳定, 适宜建设。规划设计中要求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量, 加大对空间的利用和景观组织, 在充分保持原有的生态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 强化“山与城”的关系。规划用地及周边自然环境优美、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地势高低起伏, 富有变化。场地内多为田、土、山体和林地, 植被保护较为完好。规划用地内有一棵10KV的高压线和一组在建的220KV高压线, 规划拟给予迁走。基地南部有一条铜仁市至滑石乡的6米宽通乡公路。

2.3 规划思路

首先, 合理利用高压走廊:规划用地被在建的220KV高压走廊划分为东西两地块, 规划利用高压走廊的绿地作为中心绿地, 并将中心绿地延展至和组团, 加强东西两地块的联系和呼应。远期220KV高压走廊拆除后, 对方案没有影响;其次, 尊重地形、利用地形的竖向设计:本项目除了考虑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视景的审美要求外, 更要对设计的经济性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如对土石方工程、边坡支护、建筑基础造价等进行量化综合比较, 从建设成本与投资效益的角度来优化设计, 并结合山地住宅的具体地理形态确定合理的竖向设计。

整个项目设计中在满足地块合理使用的前提下, 顺应地势高差住宅区域做台地高于周边道路, 地块外围形成的高差作为沿街商业铺面。充分的结合地形高差设置吊层、架空底层, 形成地下、半地下空间, 合理布置设备用房及居住区停车, 也避免了过量的深度开挖所带来的高成本。

2.4 规划结构

规划的总体结构为, 一心、两带、多组团。其划分以道路结构、自然地形为分合线, 建筑布局分别围绕一心、两带、多节点来组织。“一心”为规划用地的中心, 也是景观中心。规划用地被高压走廊一分为二, 用地较为零碎。规划通过弧形建筑及道路组织, 加强两块用地的联系, 增强规划方案的向心力。“两带”即为:一是南北向的高压走廊, 也是视线通廊;二是联系各组团的L型景观联系带。“多组团”即为三块规划场地, 也是三个城市居住组团。

2.5 规划用地布局

结合用地的实际特点和规划设计的要求, 考虑到规划用地紧邻规划的城市主干道, 规划沿街商业, 并在沿城市道路的地块规划2层的商业建筑, 这样能更好的营造商业氛围;在西南角河东北角结合地形高差, 局部提高商业建筑。由于地块东北角现状场地标高低与周边的市政道路, 在此处规划一个地下停车场, 解决居住区的需求, 同时节约土石方开挖量。在地块西部规划一座9班的幼儿园, 解决居住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居民子女学前教育。规划设置一个管理用房、公厕及两座垃圾转运站。在地块西南部规划一座酒店。

2.6 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

空间规划部分继承传统以功能组团为规划骨架的原理, 采用以常人视点参与性动线为空间主轴的设计方法, 摈弃纯图面化空间组织, 以达到步移景异、“庭院深深几许”的幽远意境。居住区整体空间组织围绕一心、两轴、三视线通廊, 组成不同形状的空间层次, 着力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精心结合现有地形、地貌, 设计环境小品, 布置绿化景观, 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而步行系统的空间组织、山体景观设计与空间演变的系列相结合, 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景观。

2.7 道路交通系统

规划用地外围交通条件好, 规划主要解决3个组团内部的交通问题。居住区道路组团主要道路为7米, 组团道为4米;居住区内的道路布置, 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联系;居住区内部的有效联系, 并与居住区的建筑布置相呼应;居住区内的交通便于管理, 避免混乱交叉。基于上述设想, 我们在居住区内设置相对的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环通成整体, 能方便的到达各栋各户;同时环路也能满足消防上的要求。步行系统和居住区绿化结合考虑, 让居民可以在绿化、景观漫步中到达各家各户。在停车方面, 整个居住区以地下停车为主, 地面停车为辅的方式进行设计。停车位配比均满足每户0.4个车位, 商业100m20.7个车位的要求。

3结语

从人类社会学角度来讲, “家”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互交识、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中的最基本单元。“家”兴则“大家”兴。居住区作为“家”与社会的过渡,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是一个多角度复杂的过程, 需要多学科协同完成。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 城市特色, 文化背景, 从人的需求出发, 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要求来综合设计,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檀香苑居住区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是铜仁市规划管理的一次探索性实践。在方案编制阶段没有拘泥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办法与要求, 而立足于规划编制开发管理的属性, 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使其满足规划管理的需求。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使居住区生活空间环境更好、品质更高。

参考文献

[1]李晖.市场经济条件下修建性详细规划问题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 2008 (3) :4-6.

[2]王朝海.小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J].科技信息, 2007 (8) :256-258.

[3]陈建平, 蒋雅峰, 凌燕青.用心灵感悟自然, 让环境融于设计——宜兴市宜园东溪望族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随想[J].江苏城市规划, 2006 (9) :109-111.

[4]余瑛, 聂泽仙.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知识经济, 2013 (7) :61.

修建规划论文 篇10

关键词:山地校园,生态型景观,山水环境

自然、幽静的林荫道穿梭与环绕在群山之中, 茂密的山林赋予校园童话般的迷人气质, 山地的特殊地形构造使得校园建筑此起彼伏、错落有致。从校园小道迈进山坡上的教学楼, 需要步步为营, 盘旋而至, 仿佛在告诫学子“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朴道理——这是漫步于武汉大学, 一所典型的山地校园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

山水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 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无不建在名山胜地与风景优美之处。从古代书院到近代史中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 都体现了“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人文理念, 充分反映出校园建设与山水环境的关联。

然而, 随着人类需求的增加和对自然改造能力的不断加强, 不尊重山地特质和过度的建设开发已经远远超出山地资源的供应能力。山林生态失效对人类的惩罚近年来正不断浮现, 山体滑坡、洪水成灾、山林大火、沙尘侵袭……如何使人类和生态在可持续中不断发展和共存, 规划和建设具有山水形态和人文品质追求的大学校园, 实现山地校园生态型景观, 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方向, 也是当前校园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对建设我们的大学校园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文化的高地”有深刻的意义。

1 项目概况

百色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坐落在广西百色市城区, 学院占地面积127.67万m2, 分东合、澄碧两个校区, 校舍面积约13万m2。近年来, 百色学院发展迅速, 现有的东合校区校园用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因此扩大校园规模、建设百色学院澄碧校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位于百色市东北郊澄碧河畔, 盘百公路东侧, 离百色市中心区约6km。本次规划范围99.87hm2, 东西方向长约1470m, 南北方向长约1210m。澄碧校区处于低缓起伏的丘陵河谷小区, 山水特征明显, 山水格局完整, 西邻澄碧湖, 地势东高西低, 逐渐平缓。

2 构建山地校区生态型景观的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的概念最初是由著名学者钱学森提出。山水泛指大的自然环境, 城市则泛指人工环境, 山、水和城市三个要素是可以也应该相得益彰的。

“山水城市”的构想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展开, 涉及山水美学、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脉继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边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山水城市”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和谐, 重视对环境的研究和保护, 要求设计师更多考虑城市环境整体和生态平衡。

2.1.2 大地景观规划

大地景观规划由著名的景观建筑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提出, 其中涉及组群规划、生态决定因素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结构、各种方式的交通运输设计、社区规划、水和空气的保护以及动态的保护方针等。大地景观规划中论述的种种问题、观念、理论和对策与当今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贴近, 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2.1.3 生态学、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和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将生态学的理论和生态价值观引入美学领域, 深化了社会对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的认识, 拓展了美学的研究范围, 从而形成了生态美、生态审美、生态艺术等新概念。

环境美学以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以及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2.2 设计原则和方法

2.2.1 自然主导原则

山地区域在我国分布广泛, 在建筑学范畴中, 无论是高原山区还是海滨平原都是地势起伏不平的山地环境。抛弃地形限制, 盲目地进行平地化的规划对学校生态环境和经济投资都是破坏性的打击, 对所处不同环境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的成败。因此, 山地校园生搬硬套某种模式对山地环境进行规划是行不通的, 应采用因地制宜的灵活布局。

2.2.2 环境设计人本化原则

针对山地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山地特征, 在规划设计中应当结合山地传统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和校园山地环境, 营造丰富的校园环境与建筑景观校园。同时, 还应因势利导, 顺应地形、地势, 营造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

2.2.3 强调山地环境完整性原则

优美生动的校园景观是山地校园形态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原生性和人工性结合是山地校园的景观的特点, 充分利用原生性景观是创造山地校园特色的重要原则。原生性的视觉客体主要包括山体、水体、植被等,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加以保留和利用这些元素。同时, 对于人工景观系统的建立, 则需要达到多层次的视觉景观特点。

3 实施策略

3.1 设计对策

3.1.1 山地环境评估

在规划设计适宜澄碧校区生长发展的各要素之前, 首先要对山地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

(1) 自然要素——未被发掘的胜境幽谷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处于低缓起伏的丘陵河谷小区, 地势东高西低, 山水特征明显, 格局完整。山谷在不同高程上分布呈线状排列的山塘, 由西向东呈“Y”字形展开, 将校区分为三大块:北坡、南坡和半岛。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将雨水于中间山谷处汇集成深浅不一的冲沟和水面, 地形复杂, 有岗岭梁谷、坡坪场坳等, 空间形态变化丰富, 错落有致。现状高程介于109m~317m之间, 相对高差较大;现状地形坡度较大, 40%~90%的坡度占相当比例, 15%以下坡度的用地很少, 道路与建筑的建设需做特殊处理;以南向坡与北向坡为主, 西向、东向坡较少。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的用地范围内植被茂盛, 物种丰富。有大片未经开发的自然山林, 土地肥沃, 植被茂密, 原始生态环境保持较好, 不仅分布有油杉、棘树、栓皮栋等树种, 还有金银花、首乌、鸡骨草、千里光等上百种药材, 芒果、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等多种亚热带果树在校区内也随处可见。

(2) 人文要素

百色历史悠久, 山川秀丽, 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更是邓小平等同志领导和发动的百色起义的发祥地、红七军的故乡, 是一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 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百色学院在这个革命老区生根发芽, 已有70年不间断的办学历史, 校训“志远行敏, 德高业精”传递出百色学院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和办学态度。

领会百色学院的文脉底蕴, 对澄碧校区营造一个赋有乡土环境视觉记忆的景观空间和精神场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1.2 校园功能结构把控

山地校园是山地群体建筑的组合, 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 各功能分区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 最终形成具有山地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规划依据澄碧校区地形地貌“两边高中间低”的特征, 注重公共教学空间的向心聚合与生活空间的生态形分散布局, 因地制宜以中轴为公共开敞空间, 两边为公共教学空间, 靠近山顶为学生宿舍等“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逐渐过渡”的总体布局方式, 形成“一轴一心、山水夹峙、组团布局” (见图1) 。

“一轴”——以入口区为起点、经由轴向步行广场、体育馆、轴向景观水系, 最终到达图书馆、主山景观亭和主山山脉的功能景观轴线。

“一心”——以东区校园中部水体为核心, 以图书馆、公共教学楼、会议中心等主要公共建筑围绕而成的校园核心景观区。

“山水夹峙、组团布局”——充分依托自然地形形成的南北山体天然屏障, 并利用山嘴、山腰、山坳等不同的地貌特征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团式布局, 形成建筑散落于在山水中的空间形态。

3.1.3 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校园景观结构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的校园景观是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 中轴线大强度人流、交通流通过景观空间, 造成景观系统的相对开放;人的活动及所创造的信息流渗透到环境中, 以“集天地之美, 明万物之理, 以聚学海”的设计理念构建校园景观并赋予其文化特质和视觉多样化。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及其内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变化, 得出高校景观内部的变化规律和结构特征——“一心、一轴、四园区、五节点” (见图2、图3) 。

“一心”——以学海景观区为核心;

“一轴”——贯穿整个校区的景观轴;

“四园区”——以居住区为主的四个主题园区分别为“兰园”、“馨园”、“竹园”、“茶园”;

“五节点”——位于中轴线上的景观节点, 自西向东分别为澄碧流芳、志远广场、绿语方舟、博思聆涧、学海、书山。

3.1.4 建筑形体创新

分析校区内复杂的地形, 为保护山体结构, 节约土石方工程量, 争取建筑空间, 竖向设计应顺应地势, 使建筑群顺山势布局, 形成良好的山地建筑特色。设计以尽量利用自然地势为原则, 依山就势, 合理利用错层、架空、下沉地坪、标高错落等布置手法, 使建成后的校园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建筑根据地形大小的不同, 采取与等高线平行或垂直两种方式。

(1) 大型建筑

大型建筑依山就势, 建筑层层爬升。充分结合山地的地形特点, 使建筑尽可能显露最大的纳风面, 从而达到自然通风与生态节能的效果。建筑的形体组合也注意了有山谷向上观看的视线通道, 山景成为景观元素引入建筑和庭院中, 形成“山中见校, 校中见山”的校园景观。

(2) 院系办公楼

院系办公楼底层架空, 营造空气流动的院落。建筑底层架空, 可以使院落建筑前后的空气流动提供条件, 使整个建筑群体空间达到理想的通风效果。

(3) 公共教学区

公共教学区采用了开敞与围合的建筑布局形式, 收放有致、空间舒展、视线通透。采用连廊、底层架空、相对高差、平台等手法打破封闭的建筑空间, 引导景观视线, 形成开敞通畅的景观环境。

3.2 实施效果

根据上述设计, 百色学院澄碧校区的校园景观实施效果良好 (见图4) 。

4 结语

山地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 其规划方法和原则都区别于一般校园之处。山地校园的生态型景观设计, 应全局考虑其整体构成的系统与山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才能得到良好的环境提升, 以达到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应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校园形态的构筑上, 应顺应自然山体形态, 减少对山体形态的破坏;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 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在校园视觉景观的建立上, 注重将山体自然环境纳入到校园景观系统中;在文化的形成上, 引入山地文化, 造就山地校园独特的文化现象。

上一篇:认证学员感言下一篇:校本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