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下降综合症防治

2024-09-02

产蛋下降综合症防治(共8篇)

产蛋下降综合症防治 篇1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能使蛋鸡产量下降的病毒性传染病。病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以产蛋量下降、蛋壳异常、蛋体畸形及蛋质低劣为特征。本病可使鸡群产蛋量下降20%~30%左右, 在产蛋高峰期, 产蛋量可骤然下降30%~40%甚至更多。

1 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鸡对本病最易感, 在鸭、火鸡、鹅及野禽中广泛存在该病毒抗体, 在该病的传播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鸡早龄阶段感染病毒可导致鸡群开产期推迟6~8周。该病以垂直感染为主, 水平感染较慢且不连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特点:该病以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鸡群发病时, 精神、采食和饮水无明显变化, 死淘率增高, 鸡群产蛋量下降20%~30%, 有时可达40%~50%或更多。此外, 所产蛋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有无壳蛋、软蛋、薄壳蛋、蛋壳表面如石灰样, 各种形状的畸形蛋, 蛋壳由褐色变浅呈白或粉皮蛋。鸡蛋品质下降, 蛋白稀薄如水, 卵黄与蛋清分离, 有的蛋白中混有血液。同期所产的种蛋孵化率降低, 其中以软蛋数量和比例最大。产蛋下降可持续6~8周, 10周后开始好转, 鸡群产蛋率可接近原有水平, 蛋壳颜色、形状及质量均恢复为正常。

病理变化特点:发病鸡卵巢发育不良, 输卵管萎缩, 卵泡软化, 子宫及输卵管黏膜发炎及卡他性肠炎。

2 防制措施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 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尽量预防本病的发生。

避免在同一场内饲养鸡和鸭, 更不要从发病场引进种蛋和雏鸡。

在鸡只开产前每只鸡注射疫苗0.5 mL, 可保护鸡群整个产蛋期, 有的鸡场一旦发病立即用疫苗紧急预防接种, 可以起到缩短病程, 促进鸡群早日康复的作用。如果使用该疫苗对60日龄左右的鸡进行一次免疫, 可以预防鸡群早龄阶段感染病毒引起的产蛋下降。

母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母鸡产蛋量;下降;原因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35

现阶段,养殖业发展日趋规模化,大大拉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母鸡的产蛋量严重下降而导致农户经济效益受到损失,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导致母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与饲养方式、病害的威胁以及外部环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若想提高母鸡的产蛋量,应先对母鸡产蛋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建设性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养殖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母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1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导致母鸡产蛋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外部环境对于母鸡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光照、湿度、通风、温度等条件。在光照条件方面,若光度强弱经常发生变化,或是将光照的时间缩短,亦或是突发的光照停止现象等都会让母鸡产生恐惧心理;在通风条件控制方面,很多鸡舍在冬季为了达到保温的效果,未及时进行通风换气;在温度控制方面,外部气候条件会对鸡舍的温度产生影响,当出现气温骤降或骤升的情况时,会严重影响母鸡的健康,且极易导致多种疾病的滋生,导致母鸡身体机能不协调;在湿度方面,应保持舍内湿度维持在80%左右,且保持通风。

1.2 疾病问题

疾病直接影响着母鸡的产蛋量,导致产蛋量下降,也会对母鸡本身的体质构成威胁,影响养鸡业的发展。其中传染性疾病是致使产蛋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急慢性传染病的滋生,会导致母鸡产蛋量骤然下降,且鸡群会呈现规模性的传染,进而导致整体产蛋量下降,甚至死亡。傳染性疾病对产蛋量的影响与疾病的类型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会根据传染病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母鸡的产蛋量下降,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传染性疾病对产蛋量的影响

在诸多疾病中,本文以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鸡痘传染病为例,针对其对母鸡产蛋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产蛋下降综合征,简称为EDS-76,该疾病发生时的症状表现为产蛋量下降,产蛋率会下降七成,且出现大量的异常鸡蛋,以薄壳蛋与轻壳蛋为主,甚至还会出现无壳蛋情况;鸡痘传染病是鸡群传染病中的主要疾病类型,若属于良性病症,会诱发禽类败血霉形体发生感染现象,进而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对母鸡身体构成严重的威胁,会导致其产蛋量下降。

1.3 饲养问题

饲养与管理是影响母鸡产蛋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饲料质量和饲养管理方面。在饲料喂养方面,部分养殖户为了降低饲养成本,选择廉价、营养不均衡,甚至是劣质或变霉饲料进行喂养,也有使用变质或受潮的饲料进行喂养的情况,这些都会对母鸡的机体构成威胁,进而影响母鸡的产蛋量。此外,养殖户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由于其饲养的专业知识缺失,对饲料的搅拌不够均匀、配比不当,或是突然更换日粮、饲料中的食盐过多、石粉添加量以及选择生豆饼等,匀会引起母鸡的消化不良及食欲下降等问题,影响母鸡的正常新陈代谢,最终导致母鸡产蛋量下降。

2 母鸡产蛋量下降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对环境条件的控制与管理

现阶段,环境问题是制约母鸡产蛋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蛋的产量与质量,应加强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与控制,为母鸡产蛋营造良好的环境。应注重对温度的调节,保证母鸡产蛋阶段的温度控制在10℃~26℃之间,其中最适合产蛋的温度是14℃~2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蛋的产量与质量;严格控制好湿度,产蛋期间所要求的湿度为55%~70%,最适宜的湿度应控制在62%~65%[1];要控制光照,禁止出现灯泡忽开忽关的现象,为了保证光亮度的一致性与均匀性,应对灯泡进行及时的擦拭。白天若出现阴天下雨或下雪天气时,应开灯进行补光;及时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定期对鸡舍进行清理与消毒。若鸡舍长期密闭,会产生有害气体,会对鸡群产生健康威胁,极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的滋生。由此可知,要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并选择2种以上的消毒液对鸡舍进行消毒处理,以抑制病菌与细菌的繁殖与传播。

2.2 保证母鸡饲养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提高母鸡产蛋量是养殖户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决定着养鸡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母鸡的产蛋量,保证母鸡饲养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对饲料的管理,要保证饲料的干燥性,及时对鸡群的食槽进行清洁与处理,避免母鸡误食变质、过期或残渣的饲料;二是养殖户应根据专家的建议及经验,合理控制鸡群饲料的喂养量,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母鸡产蛋量下降,通常会下降12%左右,应根据鸡的体重与产蛋量数据,进行饲料量的控制;三是在饲养过程中,应控制饮水量与水质,为产蛋鸡提供足够的水源,不可出现断水情况,否则1天出现断水,产蛋率会下降三成[2]。因此,在母鸡产蛋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水资源,需要注意的是雏鸡进行转笼时,要控制好饮水量的供应。

2.3 及时做好母鸡的疾病防疫工作

疾病对母鸡产蛋量的影响最大,各类传染类疾病的威胁与病毒的不断传播,将会导致母鸡呈现大规模产蛋量下降的情况。为了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应及时做好母鸡的疾病防疫工作,对鸡舍的各个部分、死角、器具以及饮水器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能够有效的防治疫病的发生。若是非饲养员进行鸡舍,必须先换装、戴帽、换鞋,鸡舍的门外也要彻底的消毒,以便维持健康及和谐的养殖环境,是提高母鸡产蛋量的有效途径。

3 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现代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旨在满足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需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所需的农副产品,鸡蛋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经过细致性的分析,了解到导致母鸡产蛋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威胁、饲养方式以及外部环境影响,为了提高母鸡的产蛋量,应严格规范母鸡的饲养方式,保证外部环境的均衡,及时做好疾病防疫等工作,是提高母鸡产蛋量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晓昕,丁光霞,施玉凯,马红丽.母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4,17(17):16-17.

[2] 季爱芳,徐国庆.蛋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剖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兽医杂志,2015,8(08):104-106.

[3]陈茂刚,周庆雨,满永华,陈光伟.鸡群产蛋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07):46-49.

[4] 周庆雨,陈光伟.鸡群产蛋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养禽与禽病防治,2005,(03):46.

[5]黄万国,李一心.夏季母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00,(08):46-47.

[6] 王高凡.引起蛋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7):63-64.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 篇3

1 营养因素

蛋鸡必须严格按照营养标准配备, 这是保证蛋鸡生产性能的最本的因素, 营养不足直接导致产蛋率下降。

1.1 日粮供应要充足蛋鸡在产蛋高峰前期日粮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产蛋率、造成产蛋下降, 后期喂料量不能过量否则过肥, 也可引起产蛋率急剧下降。

1.2 供给充足饮水水是蛋的主要成份, 约占蛋重7%轻度缺水即可导致产蛋下降。

1.3 蛋白质供应要充足饲料中蛋白质不足会引起氨基酸缺乏, 造成产蛋下降, 蛋鸡配合粗蛋白量不低于16%, 如果不足应添加0.1%~0.2%蛋氨酸和赖氨酸或添加2%鱼粉。

1.4 能量供应适量产蛋期能量应适量, 不仅要满足产蛋需要, 还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增减, 特别是应随着季节变化采用不同日粮水平, 冬季寒冷季节能量供应适当高些。能量过高易引起肥胖, 脂肪肝等出现这种情况应控制能量在饲料在中添加1%氨化胆碱。

1.5 足量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易使皮肤组织受损, 骨骼和肾脏的生长障碍变性多发性神经炎, 维生素B缺乏易引起消化障碍和神经炎, 维生素D缺乏易引起骨质疏松症等, 生长素缺乏时易引起爪部发炎, 鸡冠、眼帘、喙角质化, 泛酸等缺乏都可使与体内代谢有关系, 密切的酶和辅酶缺乏导致机体生理代谢紊乱, 影响物质代谢吸收从而影响产蛋量。

1.6 钙化磷及微量元素比例适当钙、磷、镁、铜等是骨骼形成所必需的物质, 也是参与机体代谢所必需的矿物质元素, 其中钙磷的比例对产蛋影响最大, 产蛋饲料中正常钙应为3%~3.5%, 钙化磷比例为1∶3~1∶4。

1.7 盐分适量产蛋鸡日粮中盐分量为0.3%, 最高不能超过0.5%。

2 饲养管理因素

2.1 温度产蛋期最适温度为15℃~25℃, 温度过高、温度过低都会影响其产蛋率, 冬季应做好防寒保暖、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

2.2 疫苗接种时也可引起产蛋下降。接种时应轻拿轻放, 尽量减少应激。

2.3 产蛋期注意药物的使用, 不宜选用磺胺类、金刚烷胺、硝基呋喃类、金霉素等药物。

2.4 鸡舍应及时清粪, 并搞好通风换气。鸡舍内粪便堆积过多产生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当氨气浓度超过2%二氧化碳超过0.15%对鸡健康又不利的影响, 可诱发呼吸道疾病, 并可引起产蛋下降。

2.5 光照应充足产蛋鸡对光的要求非常严格, 每天至少应保持16个小时。

2.6 注意饲养密度, 密度过大对鸡群产蛋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鸡场应根据饲养规划量进行饲养, 不要盲目扩大规模。

3 疾病因素

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脂肪肝、输卵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等对产蛋鸡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对产蛋鸡应勤于观察, 把疾病控制在初期。

4 对产蛋下降的预防

4.1 做好减蛋综合征、新城疫、禽流感、传支、传喉、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种。

4.2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

4.3 供给营养平衡的饲料长期在饮水中添加恒通金芪补液多维并在饲料中添加恒通激蛋散 (主要成分:虎杖、当归等) 。

产蛋下降综合症 篇4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是鸡易感, 自然宿主为鸭、鹅和野鸭。鸡的品种不同对本病毒的易感性有差异, 蛋鸡和肉鸡均可发病, 但以产褐色蛋母鸡易感较为严重。肉鸡受危害较轻。本病主要侵害26~32周龄的鸡, 35周龄以上较少发病。产蛋下降可达30%~50%, 经济损失巨大。本病属于流行性的发生, 但水平传播较慢。本病的垂直传播较为重要, 临床上表现为本病多发于特定种鸡群里。多发在母鸡性成熟后的生长阶段, 而在产蛋高峰前后表现出特有的临床症状。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感染鸡没有明显的症状, 主要的表现鸡群的产蛋率骤然下降, 比正常的下降30%~50%或更多。病初蛋壳的颜色变淡, 紧接着产畸形蛋, 蛋壳皱褶, 蛋形改变, 蛋壳表面粗糙像砂粒样, 有的出现软皮蛋或无壳蛋, 蛋的大小也很不一致, 蛋的品质也发生异常, 有的蛋清稀薄如水, 卵白部见到浑浊的絮状物附着。

本病无明显的病变, 发现卵巢变小, 萎缩。子宫和输卵管粘膜出血和卡他性炎症。有时还可见到坠卵性腹膜炎。

3 防制

主要采取如下综合防制措施:

3.1 本病主要是经鸡胚垂直感染的, 所以必须从非疫区鸡群引种, 引进种鸡后要严格的进行隔离饲养, 产蛋后经HI检测呈阴性者, 可留作种鸡用。

3.2 加强鸡场和孵化场的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营养平衡。

产蛋下降综合征 篇5

1 流行病学

该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鸡, 人工感染可出现毒血症。 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鸭和鹅。 从健鸭和病鸭分离到EDS-76 病毒, 但不能用此分离物复制该病。 经口感染后, 在鼻黏膜增殖是有限的, 可发生病毒血症, 感染后3~4 天可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复制, 特别是脾和胸腺。感染后7~20 天卵壳腺发生严重炎症, 导致蛋壳畸形。 主要经受精卵垂直传播。 病毒可经泄殖腔粪便间歇排毒, 水平传播是缓慢和间歇性的。 在一幢笼养鸡舍中要传遍全舍常需两个半月时间, 有时相邻鸡群之间的传播可被一层铁丝网阻挡, 而铺有垫草的平地鸡舍传播速度要快得多, 运输时使用未消毒的笼具、车船, 使用有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采血或接种也容易传播该病。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人工感染7~9 天出现最初症状, 也有的延至l7 天才见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 开产期推迟, 常常是20~36 周龄产蛋鸡突然出现群发性产蛋量下降, 下降20%~30%, 甚至达50%, 同时产出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小蛋和蛋体畸形, 蛋壳表面粗糙 (一端为细颗粒状, 一端为砂布样) 、蛋壳由褐色变浅, 蛋白如水样, 蛋黄色淡或蛋白中有血液。 总之异常蛋占15%以上, 蛋的破损率增高, 所产的正常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不受影响。 产蛋率下降持续4~10 周后又恢复正常。 病鸡还表现暂时性腹泻、减食、贫血、冠髯发绀、毛松乱、呆滞, 但不具有诊断价值。

3 病理变化

仅偶见卵巢、输卵管萎缩, 人工感染常见子宫黏膜皱褶水肿性肿胀, 有时见卵巢萎缩, 在9~14 天内卵壳腺有渗出液。 脾轻度肿大, 腹腔中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蛋。 蛋壳腺表层上皮细胞产生核内包涵体, 多见于感染后7 天。 产生畸形蛋3 天后即不见包涵体。

4 诊断要点

正常蛋受精率、孵化率不受影响。 病鸡呆滞, 毛松乱, 减食, 贫血, 暂时性腹泻。 剖检可见卵巢、输卵管萎缩, 卵壳腺表层上皮细胞产生核内包涵体。 通过血凝抑制试验 (HI)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 A) 、免疫斑点试验 (IB) 可以做出诊断。

5 类症鉴别

(1) 病毒性关节炎。 类似处有传染性、减食、消瘦、产蛋率下降 (10%~l5%) , 不同处有病原为呼肠孤病毒、跗关节肿胀、不愿走动、勉强驱赶时步态不稳, 剖检可见关节腔有黄或血色分泌物, 肌腱断裂与周围组织粘连。

(2) 禽脑脊髓炎。 类似处有传染性、毛松乱、减食、产蛋率下降 (16%~43%) , 不同处为病原为禽脑脊髓炎病毒。 走几步即蹲下, 常以跗关节着地, 驱赶时用跗关节走路并拍翅膀, 眼晶体浑浊失明。 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 神经元肿大, 树突和轴突消失。 用荧光抗体技术 (VA) 诊断, 阳性鸡的组织中可见黄绿色荧光。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类似处有传染性、 毛松乱、减食、下痢、产蛋率下降和出现软皮蛋, 不同处为病原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咳嗽、喷嚏、气喘、啰音、张口呼吸、双翅下垂。 剖检可见鼻窦、咽喉、气管稠痰多, 病程长时呈干酪样, 气囊浑浊, 有条状、点状干酪样附着。 用间接血凝法可判定。

(4) 楔形前殖吸虫。 类似处有产畸形蛋、软壳蛋、无壳蛋, 不同处有病原为楔形前殖吸虫。 常在水边吃螺蛳或蜻蜓而发病, 有时排出石灰质、半液体物质。 剖检可见有石灰质、蛋白质进入腹腔。 在腔上囊、输卵管、泄殖腔可见虫体。

6 防治措施

浅谈产蛋下降综合征 篇6

1临床特征

该场感染鸡群以突然发生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病鸡下痢,有时混有无壳卵。开始发病时表现为一般性的下痢、食欲下降和精神萎顿,蛋壳色泽变淡,随后产畸形蛋、薄壳蛋、无壳蛋,蛋壳很粗糙,蛋的内部品质也发生异常,蛋黄色素变淡,蛋白低劣,产蛋率下降2~3周后,开始有所回升,但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2病变特征

剖检时无明显特征性眼观病变,输卵管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输卵管腔内有许多黏液渗出,黏膜水肿,蛋白分泌部皱襞成明显水肿,蛋白分泌腺数量减少。重症病死鸡剖检可发现卵泡充血、变形或脱落,或发育不全,卵巢萎缩或出血;子宫和输卵管管壁明显增厚、水肿,表面大量豆腐渣样子分泌物有的病鸡泄殖腔脱垂。

3原因分析

3.1该场为获取高利润,降低成本,在育雏期六周内体重不够重视,在饲喂过程中食用廉价饲料或者添加少量蛋白质饲料,甚至饲喂发霉饲料,造成鸡在内脏器官和免疫器官发育的重要阶段体重不达标,也就意味着内脏器官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而这一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3.2育成期体重不达标,均匀度不好,骨骼发育不良,胫骨发育不好而导致鸡只开产后体能不足,无高峰期。

3.3疾病因素。鸡新城疫、禽霍乱、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会导致输卵管萎缩、对终生的产蛋性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4防治对策

4.1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把好防止疫源侵入这一关,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由于本病主要是经蛋垂直传播的,所以应严禁购进该病毒污染的种蛋,不使用该病毒污染的疫苗等。对感染鸡群进行净化。淘汰阳性鸡,阴性鸡群建成健康鸡群,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提高鸡群抵抗力,防止水平传播,对鸡舍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通风换气,防止带进粪便。

4.2免疫接种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7

1 蛋鸡产蛋下降的原因

1.1 环境因素

(1) 光照程序或光照强度的变化, 如随时改变光的颜色, 突然停止光照, 光照时间缩短, 光照强度减弱, 光照时间不规律, 晚间忘记关灯等。 (2) 通风严重不足, 长时间不通风等。 (3) 自然恶劣天气的袭击;未提前做好准备或预防, 突然遭到热浪、台风或寒流的袭击。 (4) 长时间断水, 因供水系统发生故障或忘记打开开关, 造成长时间供水不足或断水等。此外应激也可使产蛋下降, 如转群、防疫、外界惊扰都会造成蛋鸡产蛋量下降或产白壳蛋。

1.2 饲料因素

日粮中饲料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或质量有问题, 可引起产蛋变化。日粮中饲料搭配不当, 营养过剩导致蛋鸡过于肥胖也会影响产蛋。日粮中没注意加钙导致缺钙, 会影响产蛋率或产薄壳蛋。日粮中的原料种类突然改变、饲料搅拌不均匀、饲料发霉变质、更换鱼粉及酵母粉、食盐含量高、石粉添加量偏高、将熟豆饼换成生豆饼、饲料中忘记加盐或盐分过多等, 降低了鸡的采食量, 引起消化不良等均可导致产蛋率下降。

1.3 鸡群患病

急慢性传染病会使鸡群的产蛋量突然下降。如鸡群受强毒型新城疫侵袭, 常使产蛋量下降50%以上;感染减蛋综合征能使产蛋率下降20%~40%, 如混合感染其他疾病, 产蛋率下降20%以上。另外, 鸡群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霍乱、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禽流感等, 都会使产蛋率大幅度下降。

1.4 用药不当

因疾病使用药物不当或预防疫病使用药物也会引起产蛋率下降。如金霉素使用不当, 对鸡的消化道有刺激作用, 影响蛋鸡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并且对蛋鸡的肝脏有一定损害, 能使蛋鸡体内的血钙形成难溶性钙盐而阻碍蛋壳的形成, 使蛋鸡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蛋鸡产蛋期服用氨茶碱、氨甲酰胆碱、巴比妥等会造成产蛋周期异常, 薄壳蛋增加, 影响产蛋量。又如抗球虫类药物使用不当, 如氯苯胍、球虫净、克球粉、硝基氯、苯酰胺等药物, 既可抑制产蛋, 又会使药物残留, 危害人体。

2 防治措施

2.1 创造蛋鸡适宜的生活环境

要让产蛋鸡多产蛋, 就必须想法尽量给鸡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和产蛋环境, 要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 采取相应配套的饲养管理措施。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 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 加强舍内通风, 保持干燥的环境卫生, 向鸡群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 并适当增加青菜的饲喂量, 以提高鸡的采食量。进入冬季, 要特别注意做好鸡舍的防寒保温和人工补充光照, 舍内温度应维持在13℃以上, 光照15~16 h, 饮水适当提温, 不饮冰冷水。减少外界应激和干扰。

2.2 合理搭配产蛋期饲料

日常必须关注蛋鸡的饲料和蛋鸡的肥胖情况, 合理搭配产蛋期的日粮, 不要浪费。饲料槽的安装高度、深度、长度要根据产蛋鸡的不同周龄和笼养密度而进行调换, 饲料饲喂添加量不能超过槽深的1/3, 要少喂勤添, 减少槽内剩食, 以产蛋率来确定饲料日喂量, 一般产蛋率在50%~60%时, 每只鸡每日饲喂量约95~100 g;产蛋率60%~70%, 日喂量105~110 g;产蛋率为70%时, 鸡的日喂量为115~120 g;产蛋率达到80%以上时, 饲料不再限量, 让鸡自由采食。

2.3 断喙与淘汰

由于鸡有刨食的习性, 因此, 在7~9日龄应给雏鸡断喙, 到15周龄左右, 对断喙不良者需进行修喙。及时淘汰不产蛋鸡或产蛋性能不佳的鸡, 在育成结束转入产蛋舍时应进行一次淘汰, 凡发育不良、个头太小、太肥、患病、精神不振的均应淘汰。在产蛋过程中, 应随时淘汰抱窝鸡、患鸡、伤残鸡、停产鸡。进入产蛋后, 要淘汰停产鸡, 凡冠髯、脸苍白、冠萎缩的母鸡应立即淘汰。发现过肥、过瘦的鸡也应立即淘汰。

2.4 疾病的预防

(1) 定时巡查鸡群, 认真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等,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 (2) 定期驱虫, 特别是对经过夏天虫卵繁殖迅速季节的鸡除应注意驱蛔虫、线虫、球虫外, 还应注意驱绦虫。 (3)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按照蛋鸡的免疫程序做好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2.5 消毒

2.5.1 环境消毒

鸡舍周围环境每2周左右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 每1~2个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设消毒池, 池内加2%火碱或煤酚皂溶液。

2.5.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经过洗澡、更换衣、帽、鞋和紫外线消毒。

2.5.3 鸡舍消毒

进鸡或转群前将鸡舍彻底清扫干净, 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 再用0.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或碘伏等消毒液全面喷洒, 然后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2.5.4 用具消毒

定期对蛋箱、蛋盘、喂料器等生产用具进行消毒。

产蛋下降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篇8

1 流行特点

1.1 本病主要感染鸡, 自然宿主是鸭、鹅, 但均不表现临床症状;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发病, 海兰褐种母鸡最易感, 高峰期蛋鸡易感, 26~32周龄的鸡群易感, 35周龄以上的鸡群很少发病, 未产蛋鸡可感染本病毒, 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只有在产蛋初期, 由于各种应激反应致使病毒活化后鸡才发病, 血清抗体才转为阳性。

1.2病鸡、带毒鸡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是垂直传播, 由于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粪便中都存在病毒, 所以本病也可以通过交配、排便等方式水平传播。

1.3 本病可使鸡群产蛋量下降30%~50%。

2 临床症状

病鸡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减料、下痢, 突然群体性产蛋下降, 降幅20%~40%, 高者可达50%;病初蛋壳退色, 随后畸形蛋显著增多, 多为软壳、白壳或无壳蛋, 可占产蛋量15%以上, 蛋壳变薄易碎, 蛋品质下降, 蛋清稀薄如水, 而受精率和孵化率不受影响;一般产蛋下降2~3周后开始恢复, 病程长的可持续4~10周, 但产蛋量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3 剖检变化

本病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可发现卵巢变小、萎缩、出血, 卵泡充血、变形、掉落或发育不全;子宫和输卵管粘膜出血, 并伴有卡他性炎症, 个别输卵管糜烂, 甚至形成输卵管囊肿, 其表面有大量灰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分泌物, 输卵管腺体水肿, 输卵管壁水肿、增厚;单核细胞浸润, 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病变细胞中可见到核内包涵体;肝脏肿大, 胆囊明显增大并充满淡绿色胆汁, 病程稍长者, 肝脏发黄萎缩、胆囊萎缩, 出血性肠炎或渗出性肺炎, 泄殖腔脱垂的病例增多。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4.1 病原分离试验

从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肠内容物和粪便中采取病料, 经无菌操作后, 以尿囊腔接种10~12日龄鸭胚。首次分离鸭胚死亡不多, 随着传代次数增加, 鸭胚死亡数增多。分离的病毒血清有血凝特性, 再用已知抗EDS76病毒血清做HI实验和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4.2 血清学试验

鸡感染EDS76后, 能产生高效价抗体。HI试验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如果鸡群HI效价在1:8以上, 证明此群已感染。

5 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只能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5.1 因为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垂直传播, 所以, 一定选择大型的厂家, 引进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都优良的种鸡, 经严格消毒和隔离饲养, 产蛋后经HI试验监测, 确认HI抗体阴性, 才能留作种用, 严格淘汰阳性鸡群, 减少垂直传播。

5.2 由于病鸡、带毒鸡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 而且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粪便中都存在病毒, 并通过交配、排便等方式水平传播本病, 所以要严格执行兽医卫生许可, 加强鸡场和孵化室的消毒工作, 病死鸡要经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5.3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日粮营养水平的均衡性, 尤其是蛋氨酸、赖氨酸、胆碱、各种维生素及钙磷比例的平衡, 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5.4 加强防疫, 严格执行本场制定的免疫程序, 做苗时配合使用电解多维, 以减少应激, 配合使用左旋咪唑, 以提高疫苗效价, 一般在13周左右进行免疫接种, 颈部皮下注射“新、支、减”三联灭活油苗0.5 m L/只鸡, 最好使用进口疫苗, 免疫后HI抗体效价可达8log2~9log2, 免疫后7~10 d可检测到抗体, 免疫期10~12个月, 在产蛋中期可加强免疫一次, “新、支、减”三联灭活油苗0.5 m L/只鸡, 能获得更坚强的免疫力。

5.5 降低饲养密度, 经常通风换气, 给鸡群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定期投喂一些抗病毒中草药和黄芪多糖, 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 可降低本病的发生率。

【产蛋下降综合症防治】推荐阅读:

下降趋势07-17

视力下降07-19

指数下降06-18

成绩下降07-29

绝缘下降08-06

人数下降11-09

功能下降11-22

真空下降11-24

突然下降12-23

能力下降12-25

上一篇:误差影响因素下一篇: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