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2024-11-03

逮捕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共5篇)

逮捕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篇1

阅读率下降的三大因素

国民阅读率下降是近一段时期媒体和出版人关心的热门话题.据“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阅读率为60.45%,下降到54.2%,下降到51.7%.20识字人群中只有51.7%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比历史最高的19下降了8.7%.读刊率从年57%下降到年46.4%.调查显示,只有5%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现实情况也是如此.

作 者:汪修荣  作者单位: 刊 名:编辑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EDITORS BIMONTHLY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逮捕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篇2

关键词:农机,检审验率,措施

近几年来, 彭阳县的农业机械稳步增长, 但是农机年度检审验率却逐年下降。2010年, 农业机械的在册数为3 251台, 检验率为79%;2012年, 农业机械的在册数为5 312台, 检验率为41.5%。农机驾驶操作人员2010年的在册数为2 367人, 审验率为80%;2012年在册数为3 456人, 审验率为67%。农机检审验的难度越来越大, 直接影响其安全有效运行, 存在着较大的农机事故隐患。

1 影响农机检审验率的原因

1.1 农机手的安全意识淡薄

彭阳县农机手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对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不了解, 法制观念淡薄, 有忽视安全生产的心态。有相当一部分驾驶员对检审验的目的不明确, 存在抵触情绪, 不愿意参加农机年度检审验。一部分驾驶操作人员年龄都已在47岁以上, 已经较少从事运输作业, 大多仅从事季节性农田作业,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年度检审验, 从而影响了检审验率。

1.2 农业机械现状的影响

随着农机化的蓬勃发展, 农业机械也在不断更新。许多农业机械年久失修。有的因自然磨损, 已经达到了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报废界限, 或者已经损坏, 无法使用, 机手又重新购置了新机具;也有的农机户仍在使用旧车, 这不仅使其难以通过检验, 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而影响了检审验率。随着农用运输车的不断增加, 拖拉机已不再是农业运输的主力军, 而是用于农田作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动力机械。这些因素使许多农机户产生了麻痹思想, 认为农机不上路, 也就无需进行检验。

1.3 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流动性增加

目前, 彭阳县有许多农业机械和驾驶操作人员在外地工作, 由于受雇于人, 且路途遥远, 加上许多工程施工紧张, 而农机手认为在工地上干活, 农机无需上路, 可检可不检;大部分车辆闲置在家, 而驾驶操作人员却外出打工。农机手认为车辆在家闲置, 未上路运营, 也未从事农田作业, 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检审验, 造成了部分机车和驾驶员的漏检漏审;还有部分农机手驾驶农业机械外出搞副业, 副业搞完之后, 就地将机车变卖。这些农业机械几经转手之后, 已经面目全非, 不知原籍在何处, 无法纳入管理, 无法进行检审验。

1.4 监理工作开展不到位

农业机械分布面广线长, 机主变换频繁, 管理比较困难。许多偏远地区乡镇机构不健全, 农机检审验率低。加之机构改革后, 全县所有乡镇农机站都撤销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机工作人员也全部划归乡镇, 削弱了农机管理职能, 形成了乡、村两级疏于管理的现状。而农机监理部门由于人手有限, 工作不到位, 难以准确掌握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具体分布情况, 给监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影响了农机检审验。

2 提高农机检审验率的途径

2.1 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充分了解农机和机手现状

2011年, 彭阳县农机部门主动同孟塬、小岔、冯庄等乡镇联系协商, 并组织8名农机监理人员集中利用1个月的时间, 同乡村干部一道深入农户家, 一边调查摸底, 一边宣传农机管理的法规、政策精神,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将356台农业机械、286名驾驶操作人员纳入了牌证管理, 并对126台农业机械和113名驾驶操作人员进行了检审验,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检审验工作的开展。

2.2 建立健全村级安全联组, 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村级安全联组的作用, 对提高检审验率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村级安全联组的协调配合、宣传教育、传递信息和直接参与管理的职能, 逐步形成一个运作良好、上下协调的运转体系。以一个村为一个基本单位, 扎扎实实地把每个村的工作抓好, 再通过典型引路, 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 以此来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 农机监理部门应主动与乡镇政府、派出所等单位密切配合, 通过乡镇农机专干来掌握本辖区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2.3 加强安全宣传, 提高农机手遵章守法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好有关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根据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 采取广大农机手喜闻乐见的方式, 积极做好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每个季度都要组织农机手开展联组学习, 同时采取安全宣传栏、墙报、广播、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 讲解农机事故案例, 以血的教训来增强广大农机手的安全观念, 提高其遵章守法意识, 促使农机手自觉参加年度检审验。

2.4 认真做好安全检查, 加大农机执法力度

积极认真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工作是提高检审验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安全检查中, 要重点查处漏检车辆和漏审驾驶员, 坚决杜绝漏检车辆上路行驶及漏审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违章行为。继续加强“黑车非驾”专项整治工作, 从源头上遏制不参加检验的机车上路。强制“黑车非驾”入户、办证, 彻底杜绝未参加检验的机车和带病机车作业。

2.5 加强监理队伍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逮捕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篇3

本文分析了进医院图书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并针对此原因进行了探讨。

医院图书馆读者减少的原因

图书馆方面的原因:①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计算机普及后,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特别是年轻的医师,他们业余时间更愿意宅在家里“读网”,而不是“读书”,究其原因,“读网”更快捷,超前,便宜,可以随时阅读和查寻所需要的最前沿信息。②图书更新慢,质量差:近年来,由于物价的上涨,书的价位也在猛涨,而医院的购书经费比较有限,造成了医院图书馆购买图书的能力日趋下降,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不完善,藏书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等。医院图书馆所藏的书有30%都是2000年左右出版的,难以满足临床工作人员的日常需求。③馆室建设理念陈旧: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医院图书馆的发展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临床医务人员对图书馆的要求日趋多样,而许多的图书管理员仅仅停留在“书刊管理”上,沿用传统的服务方式,存在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对于读者借阅率下降的原因,不查找根源,就归结为“读者不来,没有办法”。④馆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服务难以向深层次发展: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由护理专业改行的,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学历和职称,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图书情报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教育,缺乏图书管理学专业的知识培训,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专业性不强的工作,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低,外语程度差,临床医学知识欠缺,不能对临床的工作给予有效地指导。

医院领导方面的原因:①对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不够重视:因为医院的图书馆是非盈利的服务科室,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为了创收,改善福利条件,医院领导不得不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临床工作上,而对于处于边缘位置的图书馆,在许多领导的心目中,图书馆的发展与否,对医院的影响不大,可有可无。②没有良好的奖励办法,学习兴趣不浓。对于在临床刻苦钻研,取得一定成绩的医务人员其努力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打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学习气氛不浓,医务人员进馆查阅资料的动力不足,对于是否学习,医院没有明确的要求,临床的许多医生凭自己多年的经验看病,对于论文的书写,医院也无具体要求,医务人员只有在评职称时,才肯到图书馆查资料完成一篇文章。

工作人员内在的原因:①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近年来科室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临床医师的收入与收住的患者数量紧密相连,临床医务人员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收住的患者身上,看病只靠吃老本,对学习没一点兴趣。②次要原因是工作忙碌,难以脱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现在小病也要上大医院,看病难,患者多,看病贵,使医患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局面,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们医疗知识的增加,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大大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使临床工作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每天忙于临床工作,无法脱身进馆阅读。

对策

确保图书馆的特殊重要性和作用:医院图书馆是医院提供医学最前沿信息的“窗口”。如果不善于利用图书馆,缺乏信息的支持,缺乏高效益的图书情报系统,就会信息不灵,耳目不聪,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只有充分利用图书馆“窗口”的优势,才能掌握国内外大量的最新的医学信息,吸收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避免浪费劳力,使科研课题在方向选择、方案确定上从一起步就处于领先水平,医院的科研医疗需要信息,信息是决定医院科研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信息来源最主要窗口是图书馆,所以一定要确保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争取固定的经费,完善藏书体系:充足的购书经费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重,必须有固定的购书经费,才能使藏书建设有计划,有目標的进行。其次,购书前加强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订购临床急需的图书,以满足临床的工作需求。

建立特色的服务方式:对于专业性强的科室,如麻醉科、检验科、皮肤科、病理科、胃镜室等科室,帮助科室建立自己的图书馆,定期送期刊,图书过去,定期收回,节约了临床医务人员的时间,充分发挥了每本期刊的作用,提高了临床的阅读率;对于比较忙的科室,只要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只要一个电话,告诉所需的图书,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医务人员手中,对于借出的期刊、书籍,到了归还日期,打电话通知,对于临床太忙,走不开的科室,只要电话里说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亲自上临床办理,不仅大大节约临床医务人员的时间,还满足医务人员阅读的需求。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建立高素质的队伍:在医学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图书馆的馆员除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外,对每位工作人员提出更新的挑战,要求要有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务人员。

争取医院的重视:图书馆要想争取医院的重视,要扩大业务范围,从馆内服务发展到关外服务,要参与临床的查房,病例讨论,了解一线医务人员所需的资料动向,及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料。为他们节约宝贵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临床的患者,在临床工作人员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用事实证明,临床许多课题的研究,病例的分析,与我们的帮助密不可分,从而看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指导医务人员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好好地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才能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档次,医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并提高坚持学习的医务人员的奖励力度,使整个医院形成一种崇尚读书,渴望知识,努力钻研的良好风气[1]。

参考文献

增长率(下降率)问题漫谈 篇4

增长率(下降率)的基本数学模型为:若平均增长率(下降率)为x,增长(下降)前的量是a,增长(下降)后的量为增长(下降)前的量与增长(下降)量的和(差)。则:

一次增长(下降)后的量为:a(1±x);

二次增长(下降)后的量为:a(1±x)2;

……

N次后增长(下降)的量为:a(1±x)n。

设N次增长(下降)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a(1±x)n=b (增长取“+”,下降取“-”)

一、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中的增长率(下降率)率的问题

在增长率(下降率)率问题中,当出现二次增长(下降)的问题,一般可考虑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解题。如何正确分析这类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现举例予以说明。

【例1】 据报道,某省农作物秸杆的资源巨大,但合理利用量十分有限,2006年的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秸杆被直接焚烧了,假定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不变,且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相同,要使2008年的利用率提高到60%,求每年的增长率。

【解析】 由于不知道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可引入辅助元,设该省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为a,每年的增长率为x,则2006年的利用量为30%a,2007年的利用量为30%a+30%ax=30%a(1+x),2008年的利用量为30%a(1+x)+30%a(1+x)x=30%a(1+x)(1+x)=30%a(1+x)2,则有30%a(1+x)2=60%a,即(1+x)2=2,

解得x1≈0.41,x2≈-2.41(不合题意舍去),所以x≈0.41。

答:该省每年秸秆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约为41%。

〖点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增长率问题变化前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为:后来量=原来量×(1+增长率);当两次增长率相同时,连续变化两次:后来量=原来量×(1+增长率)2。

【例2】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某市的商品房成交价由今年3月份的14000元/m2下降到5月份的12600元/m2。

(1)问4、5两月平均每月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参考数据: )

(2)如果房价继续回落,按此降价的百分率,你预测到7月份该市的商品房成交均价是否会跌破10000元/m2·请说明理由。

【解析】 (1)如果设4、5月份每月平均降价的百分率为x,由降价后的价格=降价前的价格-降低量,那么可得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为14000-14000x=14000(1-x)元/m2,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为14000(1-x)-14000(1-x)x=14000(1-x)(1-x)=14000(1-x)2,则有14000(1-x)2=12600,解得x1=0.05,x2=1.95。

因为x=1.95>1,不合题意,舍去,所以x=0.05=5%。

(2)按照每月5%的降低率,由题意,

到7月份的房价应为12600(1-0.05)2,

计算可得12600(1-0.05)2=11371.5。

答:(1)4、5两月平均每月降价的百分率是5%。

(2)到7月份该市的商品房成交均价不会跌破10000元/m2

〖点评〗 由此可见,降低率问题变化前后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为:后来量=原来量×(1-降低率);当两次降低率相同时,连续变化两次:后来量=原来量×(1-降低率)2。

二、指数、对数运算或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应用中的增长率(下降率)问题

在增长率(下降率)问题中,当出现三次以上(含三次)增长(下降),一般在解题中需要进行指数、对数运算或运用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这类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或函数式,再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

【例3】 2008年我国人口总数是13.28亿,如果人口的自然年增长率控制在5‰,问哪一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5亿·

【解析】 设x年后人口总数为15亿,由题意,得:

13.28×(1+0.005)x=15,

即 (1+0.005)x= 。

两边取对数,得:

xlog1.005=log15-log13.28,

所以x≈24.4。

答:25年后,即2033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5亿。

〖点评〗 这是根据增长率(下降率)的基本模型,列出方程,再运用指数方程的解法,两边取对数,即可求得结果。

【例4】 某林场对其所管理的树林每10年规划一次,或让其继续生长,或砍伐重栽。假设该种树木在其生长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个10年中,平均年生长率依次为15%、8%、3%、1%。40年后,树木的生长极其缓慢,可忽略不计。试问:怎样确定砍伐时间,能使木材的生产量最大·

【解析】 设新树苗的木材量为Q,

到第一个10年后,木材量为:M=Q(1+15%)10≈4.046Q,

到第二个10年后,重栽过一次的方案的木材量为:

M=2Q(1+15%)10≈8.091Q,

而连续生长20年的木材量为:

N=Q(1+15%)10(1+8%)10≈8.734Q,

所以,20年中是连续生长的方案较好。

到第三个10年后,每10年重栽一次的方案的木材量为:

M=3Q(1+15%)10≈12.137Q,

而生长20年后重栽的方案的木材量为:

N=Q(1+15%)10(1+8%)10+Q(1+15%)10≈12.780Q,

连续生长30年的方案的木材量为:

L=Q(1+15%)10(1+8%)10(1+3%)10≈11.738Q,

答:每20年重栽一次的方案,能使木材的生产量最大。

〖点评〗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讨论,相互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各种方案的木材量的计算用到了增长率(下降率)的基本模型和指数运算。

三、等比数列应用中的增长率(下降率)问题

在增长率(下降率)问题中,第一次增长(下降)后的量、第二次增长(下降)后的量、……、N次后增长(下降)的量构成等比数列,当出现几次增长后,求各次量的总和时,一般在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及求和公式。

【例5】 北京市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决定从2003年到2007年5年间更新市内现有全部出租车,若每年更新的车辆数比前一年递增10%,则2003年底更新的车辆数约为现有总车辆数的(参考数据:1.14=1.46,1.15=1.61)(   )

A.10% B.16.4% C.16.8% D.20%

【解析】 设市内全部出租车为b,2003年更新的车辆为a,则2004年更新的车辆为a(1+10%),2005年更新的车辆为a(1+10%)2,2006、2007年分别更新的车辆为a(1+10%)3、a(1+10%)4,由题意可知:

a+a(1+10%)+a(1+10%)2+a(1+10%)3+a(1+10%)4=b,

即:a×(1+1.1+1.12+1.13+1.14)=b,解得: ≈0.164,

所以2003年底更新的车辆数约为现有总车辆数的16.4%,选B。

〖点评〗 此题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利用增长率(下降率)及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列出方程求解。

四、公务员考试中的增长率(下降率)问题

由于公务员考试中题量较大,数字复杂,且都为选择题,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往往采用近似计算或其它特殊的方法以提高解题速度。

常用近似公式:(1±x%)n≈1±nx%; (当n+x<10时适用)

【例6】 假设某国外汇汇率以30.5%的平均速度增长,预计8年之后的外汇汇率大约为现在的多少倍·( )

A. 3.4 B. 4.5 C. 6.8 D. 8.4

【解析】 (1+30.5%)8=1.3058≈1.38=(1.32)4=1.694≈1.74=2.892

≈2.92=8.41,选择D。

〖点评〗 本题速算反复运用了常用平方数,并且中间进行了多次近似,这些近似各自只忽略了非常小的量,并且三次近似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有效的抵消误差,达到选项所要求的精度。

年均增长率:假设第一年的值为A,第n+1年的值为B,这n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r,则有B=A×(1+r)n,此即年均增长率的模型。

计算公式:年均增长率r= 。

当r比较小时(5%),可近似计算为r 。

【例7】 设2005年某市经济增长率为6%,2006年经济增长率为10%。则2005、2006年,该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多少·( )

A.7.0% B.8.0% C.8.3% D.9.0%

【解析】 r≈ = =8%,选择B。

若已知n年的增长率分别为r1、r2、……rn,年均增长率为r,则年均增长率模型为(1+r)n=(1+r1)(1+r2)……(1+rn)。

计算公式:年均增长率r= -1。

当r1、r2、……rn接近时,可近似计算r≈ 。

上述近似计算大小关系为r< 。

两期混合增长模型。对某个量,基期量为A,第一期的增长率为r1,第二期的增长率为r2,则从基期到第二期的增长率为r=r1+r2+r1×r2当r1、r2均为正值时,r>r1+r2。

【例8】 2007年第一季度,某市汽车销量为10000台,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长了12%,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17%,则第三季度汽车的销售量为( )。

A.12900 B.13000 C.13100 D.13200

【解析】 12%+17%+12%×17%≈12%+17%+12%×1/6=31%,10000×(1+31%)=13100,选择C。

公务员考试试题中的增长率(下降率)问题比较复杂,还涉及到近似计算、识图、经济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对逮捕条件的分析与思考 篇5

一、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分析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逮捕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实践中较难掌握的条件。它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实体事实的要求,即存在“犯罪事实”;二是对证据的要求,即要“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有“证据”证明、客观存在的。

(一)关于“有”字的使用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表述中使用了两个“有”字,其含义是什么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字具有九种含义,其中之一是“存在”的意思。此处两个“有”字的含义应该说是相同的,都有“存在”的意思。“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中的两个“有”字理解为“存在”,即“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

(二)对“犯罪事实”的理解

1.立法学分析

要理解“犯罪事实”的字面含义,就必须先准确理解“事实”的含义。所谓“事实”,《现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词典》、《精编当代汉语词典》以及《新华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致的,都把“事实”界定为“事情的真实情况”。因此,“犯罪事实”光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犯罪的真实情况”,但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使用了“犯罪事实”,但这里的“犯罪事实”不一定属于经过审判,最终由法官认定的客观事实,而是“重大犯罪嫌疑的事实”。由于逮捕不是终结处理,所以逮捕后的案件情况和有关证据需要进一步查证核实,先前认定的犯罪情况往往会发生变化,甚至有被推翻的可能。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所使用的“犯罪事实”是“重大犯罪嫌疑的事实”,刑事诉讼各阶段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也是基于此。

2.准确理解“有犯罪事实”是指“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事实”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有权批准和决定逮捕,审判机关有权决定逮捕,因此对于是否属于“犯罪事实”,该两机关都有权认定。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任何人未经审判都不能定罪处刑。在批准或决定逮捕过程中,如果认定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实际上就相当于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了,这就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相悖。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侦查过程所查明的犯罪情况,不一定是全部犯罪的真实情况,在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诉讼过程中,证据和侦查结果还可能发生变化。批准逮捕时认为符合法定逮捕条件的,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可能认为不能起诉或不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因此,这里的“有犯罪事实”只是在采取强制措施环节的一种判定,既不是定案,也不是处理结果。

由上可以看出,对于逮捕的条件,“有犯罪事实”理解为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事实”更为合理和科学。

(三)对“有证据证明”的分析

通常认为,逮捕的证据条件,应当高于立案条件和刑事拘留条件;又应当接近但略低于起诉条件和审判条件。实际上,无论是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还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案件,肯定都有一定的证据证明存在犯罪嫌疑,只存在证据多少、充足与否问题,而不存在没有证据的问题。

既然无论是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还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案件,都符合“有证据证明”的条件,如果再符合逮捕的其他条件,就可以作出逮捕的决定。然而,司法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充分证据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所作出的逮捕决定就可能因证据不足而出现错误。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于自己决定逮捕的案件,如果没有充分证据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都会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由此可见,“有证据证明”这一逮捕条件,客观上已被“有证据足以认定”所取代。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有证据足以认定存在重大犯罪嫌疑”,这样更能正确理解和适用刑诉法有关逮捕的证据条件,把握审查判断证据,准确区分和把握批捕的证据要求。

二、对“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分析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作为逮捕的前提性条件之一,对于保障人权与防止滥用逮捕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条件是适用逮捕的刑罚条件,是逮捕在犯罪严重程度方面的要求。虽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如果根据这种犯罪事实只可能对犯罪嫌疑人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则仍然不能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

一方面,《刑事诉讼法》之所以把“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规定为逮捕的条件之一,是根据罪刑相当原则提出的。确定一个人的刑罚要罪刑相当。同样,在刑事诉讼中采取强制措施,也要考虑与其所实施的犯罪相当。逮捕是剥夺犯罪嫌疑人自由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如果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逮捕的羁押期限要折抵刑期;但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在刑事诉讼中便没必要把他逮捕羁押起来。从各国关于逮捕的规定看,也都把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作为逮捕的一个条件,有的国家甚至规定可能判处1年或者2年以上刑罚的才能予以逮捕。

另一方面,“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而不是肯定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如何判断是否可能判处以上刑罚,主要根据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实践中,如果根据当时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判断可能对犯罪嫌疑人要判處徒刑以上刑罚,但人民法院审判时综合考虑其他量刑因素,判处被告人徒刑以下刑罚的,不能认为是错捕。

三、对”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分析

新的《刑事诉讼法》采取列举的形式明确了社会危险性的五种情形,着重强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逮捕措施必须满足“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这一必要性条件。这里的社会危险性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法律规定的社会危险性,二是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这种社会危险性。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适用逮捕措施。也就是说,不具备第一款规定的五种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为不符合逮捕条件,而具备了该五种情形也不必然导致适用逮捕措施,此时还须首先考虑对其适用取保候审措施,只有在适用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五种社会危险性的,才能认定为有逮捕必要,进而考虑对其适用逮捕措施。

四、对“曾经故意犯罪”的分析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身份不明的。”是此次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新增的径行逮捕条件之一,充分体现出刑诉法加大了对有故意犯罪前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打击力度。根据上述条文,只要“曾经故意犯罪”就应当逮捕,而无须考量其他要件,即无论有无逃跑或毁灭证据的可能,都应该直接予以逮捕。但是,曾经故意犯罪的人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改造,可能已经悔过自新,尤其是当其后次犯罪为过失犯罪时,完全可能与前次犯罪毫无关联,如果一概对其适用径行逮捕,显然有违适用逮捕措施的比例性要求,也与我国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法律政策不符。

在以往的审查逮捕工作中,对有刑事前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是否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的决定时,是否构成累犯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因为累犯依法不能适用缓刑,对其采取逮捕措施自属应当。而“曾经故意犯罪”与累犯相比,其在主观故意、时间限制、刑罚规定、例外情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它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受刑事处罚的种类及前、后罪的时间间隔上均未加任何限制,对后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也未加以区分,这就可能导致适用逮捕范围不当扩大的风险。

当然,在《刑事诉讼法》已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司法机关自不能作出背离法律的决定。我们完全可以对相关规定作出善意的解释,因为前述法条中只是规定了“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并未明确这里的“徒刑”是否包括缓刑在内,实践中不妨将之解释为仅指执行刑而不包括缓刑。当“曾经故意犯罪”的人再次犯罪,但系过失犯罪,且依其犯罪情节及悔罪表现可以适用缓刑而又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完全可以将之排除出径行逮捕的条件之外而不批准逮捕或不予逮捕。

这就要求我们在审查逮捕过程中,不能把可能判处徒刑与先前的故意犯罪简单相加,进而得出对再次犯罪的人即有逮捕必要的结论。而是要更加细致、准确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再次实施犯罪时的状态进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讯问,结合案卷中的相关材料,重点考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前罪被刑事处罚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改造,对于所犯罪行是否已经真诚悔罪、改过,在准确定性的同时精准判断其社会危险性,从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给予更为恰当的把握。

上一篇:观放牛班的春天下一篇:风筝课文字词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