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逮捕

2024-10-06

批准逮捕(共3篇)

批准逮捕 篇1

摘要: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重要任务, 在具体的措施上细化了逮捕条件, 完善了逮捕审查程序。从立法宗旨、人权保障角度来看, 减少逮捕措施的适用、降低羁押率是贯彻新刑诉法应有之义。为进一步提高逮捕案件质量, 体现逮捕强制措施的谦抑性, 我院对新刑诉法实施以来, 即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日期间, 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进行分析, 总结了原因特点,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刑诉法,逮捕

一、基本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之规定, 不批准逮捕的情形分为以下两种: 可以不捕与应当不捕。上述期间, 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案件265 件363 人, 审查后依法不批准逮捕案件53 件78 人, 分别占受理案件总数的20% 和21. 5% 。其中, 依法认定构罪但可以不予逮捕案件43 人, 占55. 1% ; 依法应当不予逮捕案件35 人, 占44. 9% 。

二、不批准逮捕案件原因及特点

( 一) 为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对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轻微刑事案件不批准逮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77 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第144 条第4 款之规定, 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达成和解协议, 经审查, 认为和解系自愿、合法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可以不逮捕。上述期间, 公安机关报捕案件中, 当事人达成了刑事和解协议的轻微刑事案件有10 件11 人, 我院从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出发, 依法不予批准逮捕。如杜某故意毁坏财物案, 2013 年8 月, 被害人罗某某与犯罪嫌疑人杜某发生口角, 杜某邀约钟某等人将罗某某停放在二乔公园处的一辆轿车砸坏, 经物价部门鉴定损失价值15000 余元。案发后, 杜某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 如实交待了全部犯罪事实, 其家长主动与被害人沟通, 得到被害人谅解, 双方达成了刑事和解协议, 且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未满十八周岁, 属未成年人, 综合上述情况, 我院依法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

( 二) 从教育挽救未成年人和社会危害性考量不批准逮捕。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第144 条第2款之规定, 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犯罪后自首, 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赃、赔偿损失, 确有悔罪表现的, 可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或者不予逮捕。2013 年1月1 日至2015 年5 月31 日期间, 我院共办理无逮捕必要性不捕案件31 件43 人。例如周某故意伤害案, 犯罪嫌疑人周某在本案中起次要作用, 属于从犯, 且作案时未满十六周岁, 案发后其家长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鉴于上述情况, 我院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 三) 从保障羁押安全性考虑, 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不批准逮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2 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第109 条之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符合逮捕条件, 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犯罪嫌疑人, 可以监视居住。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第145 条规定: 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72 条第1款规定的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不需要逮捕的, 可以在做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予逮捕决定的同时, 向公安机关提出监视居住的建议。上述期间, 我院共对4 件4 人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的刑事案件不批准逮捕。以黄某某盗窃案为例, 我院审查发现案卷中附有医院诊断黄某某患癫痫病的病历, 且提审犯罪嫌疑人黄某某时, 其当场发癫痫病。根据上述情况, 为确保羁押安全, 我院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并建议公安机关对其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

( 四) 从构建审判为中心的证据体系考量, 对事实不清案件不批准逮捕。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 对于无直接证据、间接证据不能形成锁链的, 言辞证据有矛盾、没有客观性证据印证的, 认定事实存在分歧、证实有罪无罪的证据间存在重大矛盾, 达不到定罪要求的依法不批准逮捕。上述期间, 我院因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案件17 件22 人, 分别占不批准逮捕案件总数的32. 1% 和28. 2% , 个别提请逮捕案件属明显错案。例如刘某某开设赌场案, 公安机关第一次提请批准逮捕的案卷材料中, 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否认其开设赌场, 现场抓获的参赌人员中只有三名参赌人员“听说”刘某某开设赌场, 没有获取主要参赌人员彭成林、石玉树、李季委的供述, 不足以证明刘某某涉嫌开设赌场罪, 遂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并列出了补充侦查提纲。至2014 年3 月19 日, 公安机关补充了有关证据后重新向我院提请批准逮捕刘某某, 经审查认为有证据证明刘某某涉嫌开设赌场罪, 才依法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 五) 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出发, 对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试行) 》第143 条之规定, 对没有实施犯罪和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上述期间, 我院因无罪不批准逮捕案件3件7 人, 分别占不批准逮捕案件总数的5. 6% 和9% 。如, 何某某开设赌场案, 虽然公安机关认定何某某在2013 年9 月至10 月28 日期间, 以盈利为目的, 在嘉鱼县鱼岳镇某民居车库内购置两台赌博机, 多次招揽二十余人进行赌博活动, 但是我院审查认为, 犯罪嫌疑人何某某只是赌场内一名打工者, 实际开设赌场的是王某某与汪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3 条之规定, 只有赌场的经营者或者合伙开办、经营赌场的人才构成开设赌场罪的主体, 普通雇员不构成犯罪, 遂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又如张某某故意伤害案, 公安机关认为张某某于2013 年11 月20 日14 时许, 以拖把将杜某某左手打致轻伤, 涉嫌故意伤害罪, 提请我院批准逮捕张某某。我院审查后发现, 张某某于案发时没有去过案发现场, 更不可能将杜某某打伤, 因此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经公安机关侦查, 此案为张某某所为, 属错案。

三、需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审查逮捕, 既是对案件证据材料的实体审查, 也是对侦查活动的一种有效监督。通过对上述不批准逮捕案件情况分析, 有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 一) 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有待提高。构罪的证据没有在侦查初期固定下来, 尤其是盗窃案件中的痕迹物证、开设赌场案件的证人证言等, 因没有收集到位或没有收集完整, 各证据之间无法相互印证, 难以形成有效的证据链条, 特别是在犯罪嫌疑人作无罪辩解的情况下, 没有深挖案件、深入侦查, 仓促报捕, 导致我院审查核实证据时, 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无法查证属实, 应当不捕率偏高。

( 二) 对逮捕条件的把握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考核中, 往往采取以诉讼结果来判断一个批捕案件的质量和对错, 对捕后不诉、撤案、判无罪以及轻刑化均设定了考核指标, 甚至出现一旦出现捕后不诉案件, 年终考评不能评优秀的极端考核指标。由于审查逮捕尚处于诉讼环节的前端, 如何结合具体案情, 预判诉讼后期的司法结果有较大难度, 检察人员出于求稳怕错的思想, 以公诉和判决的证据标准来审查批捕案件, 人为地提高了逮捕条件。

( 三) 逮捕必要性的证明机制有待健全。逮捕三个要件中, 证据要件、刑罚要件是前提, 必要性要件是关键,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每个条件都应当有证据证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逮捕必要性条件, 对“发生社会危险性, 而有逮捕必要”的情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 意味着侦查机关在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时, 不仅要在提请逮捕意见书中有逮捕必要性的情况说明, 还要提供证明犯罪嫌疑人有逮捕必要性的证据材料, 同时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犯罪嫌疑人时要对逮捕必要性进行论证。在司法实践中, 侦查机关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等传统执法观念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 表现为强制措施的适用侧重于有效追究犯罪, 而案件中有无逮捕必要的事实和情节往往被弱化, 在报捕材料中往往缺乏逮捕必要性的证据和逮捕必要的分析说明, 对于证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逮捕必要的相关证据, 如犯罪嫌疑人的一贯表现、家庭环境、职业状况等, 往往怠于收集, 致使检察人员在对各种社会危险性作出判断时, 缺乏相应的证据作为支撑, 主观性太强, 难以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

( 四) “以捕代结”问题比较突出。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适用逮捕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有些交通肇事案件、轻伤后果的故意伤害案件、被害人一方有过错的寻衅滋事案件等轻微刑事案件, 如果能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不适用逮捕强制措施更有利于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但在提请逮捕的案件中, 此类的逮捕措施的适用与否, 往往被视为对犯罪嫌疑人罪与非罪的界定, 出现“以捕代结”不良倾向。特别是在新刑诉法背景下, 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宗旨, 对部分案件不予批捕, 群众不理解, 被害方不认同, 往往会激发社会矛盾, 有时甚至引发当事人无理闹访。

( 五) 不捕案件后续侦查活动有待加强。对于部分需要补充侦查的不批准逮捕案件, 我院向公安机关提出了补充侦查意见, 建议公安机关补充相关证据后将不批准逮捕案件重新提请我院批准逮捕。目前补查后重新提请批准逮捕案件只有4 件4 人。大多数不批准逮捕案件即使在移送我院审查起诉阶段, 也没有补充新的证据, 这从侧面反映对这些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并非必要。

( 六) 不捕案件说理有待规范。对于检察机关如何说明理由, 以怎样的形式说明理由, 法律均无明文规定。在具体办案中, 案件承办人虽然进行了不捕说理, 但理由比较简单笼统, 没有从犯罪的构成要件、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逮捕的必要性方面进行阐述, 说理性不强, 不利于消除执法分歧, 不利于公安机关进一步补充侦查, 甚至个别不捕案件的理由经不起推敲、质疑, 难以令人信服。此外, 公安机关在报捕文书中没有从犯罪事实、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等方面对逮捕必要性进行说明, 也导致检察机关的不捕说理书针对性不强。

批准逮捕 篇2

(甘南州玛曲县人民检察院 张会锋 747300)

摘 要: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正处于探讨和试点阶段,它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法定的程序,但公开审查模式是符合全面深化检察改革形势的,也是符合新刑诉法对侦查监督工作要求的,具有明显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公开审查是审查逮捕环节去行政化和保障人权的重要途经,也是一项加强检务公开而积极推进的工作。本文从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诠释入手,着重分析了批准逮捕案件公开的意义和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几点看法。关键词:批准逮捕,公开审查,司法公开,检务公开

批捕案件公开审查有利用进一步强化对刑事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监督,促进刑事司法活动的公开、公正,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效防范执法风险,保障审查逮捕案件质量和效果,提高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执法公信力。

一、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诠释 批准逮捕案件1,是指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办理同级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其不包括本院侦查部门或者监所检察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的直接立案侦查案件;本院公诉部门移送审查逮捕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报请决定逮捕的直接立案侦查案件。这些案件一般为移送审查或者报请审查案件,处理结果为决定逮捕而不是批准逮捕。

公开审查制度是检察机关推行检务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监督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保障法律监督职能正确行使的重要举措。检察机关办理的审查案件有逮捕案件、移送起诉或不起诉案件、申诉和控告案件、民事行政监督案件等,公开审查制度是在办理上述案件前,召开听证或公开征求意见,特别是案件当事人参与进来,将听证结果和反馈意见用于案件结论参考的一种准司法化的办案方式。

2目前已有研究定义侦查监督案件公开审查,其实批准逮捕案件作为侦查监督三项重点工作(审查逮捕、侦查监督、立案监督)之首,其公开审查的定义也包含在侦查监督案件公开审查范围之内。笔者认为,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是指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办理审查逮捕案件过程中,对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组织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辩护人、被害人、控告人、申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人民监督员、基层组织代表等相关人员到场,公开听取其意见后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办案方式。

二、批捕案件公开审查的意义

1、顺应全面深化检察改革形势,有利于增强司法民主性和检务公开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和目标,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深化 *作者简介:张会锋、男、玛曲县人民检察院、侦监科科员、玛曲县西环北路61号、***、内网QQ3821

1*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3年版)》,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2月6日第一版,第96页。

2粱田:《应势推进侦查监督案件公开审查》,检察日报第03版,2014年5月26日。“侦查监督案件公开审查,是指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组织侦查人员、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辩护人等诉讼参与人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人民监督员、基层组织代表等相关人员到场,公开听取其意见后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办案方式。” 检察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均明确指出完善保障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机制、完善检务公开工作机制,规范检察机关各项业务工作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法律文书、办案进程、处理结果、理由及依据。这也是检务公开由事务性公开向业务性公开的一个明显标志。司法审查公开,不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且着力解决影响检察执法公正和制约检察监督能力的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不仅促进检察职权优化配置,而且完善检察机关保障人权和执法为民工作机制;不仅充分体现检察机关的司法民主的属性,而且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公信力。随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必然要求侦查监督案件的审查过程更具有可参与性。司法公开审查就是让当事人和公众更直观、更便捷地参与和了解案件的办理过程,增强司法的民主性。

2、实行批捕案件案前公开审查,有利于减少不批准逮捕案件的申诉和复议复核。审查公开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案件事实和证据本身认识不一致,导致案件性质判断上的偏差,要及时地解决在源头上。批准逮捕案件期限短,案件处理结果对犯罪嫌疑人意义重大,能在期限较短的情况下开展公开审查,本身是一种诉讼资源的浪费,但从公开审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来看,它的结果具有既定性和稳定性,不会轻易的改变,反过来就减少了对案件处理结果的申诉和复议复核程序,实际上减少了后续的诉讼成本和空间。这也体现了公开审查要处理的重点案件类型,也即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有严重分歧,以及社会影响和矛盾纠纷严重的案件。

3、推行批准逮捕案件审查公开,有利于提升侦查监督部门的执法公信力。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公安侦查机关的执法行为,包括侦查活动的合法性和侦查结果的正确性,但长期以来,侦查监督部门在浓厚的“司法神秘面纱”下进行着行政审批式的办案方式,无法让公众了解逮捕权的运作。导致公众对案件审查的过程无法知晓,严重影响了知情权,也对司法民主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公开审查批准逮捕案件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经,让程序运作在阳光下进行,让司法民主深入人心。

4、抓住侦查监督工作公开审查重点,有利于探索成功案件公开审查模式。侦查监督案件有司法化的趋势,作为司法案件审查就应当公开,公开审查是司法的属性,所以侦查监督案件公开审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公开审查是一种创新的办案方式,对现有办案模式是全新的挑战。要探索出一条合法有效的公开之路,必须秉承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取向,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存在“一体独大、两翼不张”(即以审查逮捕为主体,以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为两翼)的“弊端优势”,对熟悉的业务领域优先探索,创新性革命性地开展案件公开审查模式,是有探索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公开审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1、厘清检务公开和审查公开

厘清检务公开和审查公开两个概念,要从司法公开和审判公开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审判公开和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司法公开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司法公开的一个方面。司法公开是司法的属性决定的,公开的范围不仅包括实质意义的司法内容,还包括形式意义的司法内容3。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是由法律意识和社会意思决定的,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有所扩展和限制。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在变化,那么司法审查公开和检务公开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检务公开4,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向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公开与检察职务相关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有关的活动和事项。检务公开活动作为一项司法实践,既是顺应司法程序透明化的需要,也是基于程序价值判断所进行的理性选择。检务公开的内容包括检察事 34 刘敏: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论司法公开的扩张与限制》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第45页

叶莹: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差序格局》载《犯罪研究》2010年第3期,第80页 务的公开和检察业务的公开5。检察事务是检察机关为了保障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而对其内部的人、财、物和权等资源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分配和利用活动。检察业务的公开,是将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涉及案件的有关情况、信息和相关制度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审查公开,是指案件审查过程中引入案件当事人、案外无关法律人等参与案件审查过程的办案方式。案件公开审查,不仅是办案信息的公开和透明过程,更是当事人参与案件办理的过程,这种参与方式,让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更具有司法效果,同时也体现更好的社会效果。

审查公开在检察机关包括在检务公开的范畴,包括实体公开和程序公开。公开的方式一般为信息公开,当事人参与等形式。审查公开的重点不是形式的公开,而是实质公开,这种实质公开特别体现在当事人参与、审查去行政化等方面。实质的公开更体现出检察机关的司法性。

2、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目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现已有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侦查监督案件公开审查的指导意见》以及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出台的《侦查监督部门关于开展不批捕听证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等规范性的工作指导意见,但以上工作制度或意见过于简单概括,没有具体的实质操作性,所以规范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同样需要具体可行的工作办法,应该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这种公开的制度必须依法、便民、高效。当然,这种公开审查案件的制度不必要上升到立法层面来解决,只要符合公开的原则,操作可行,就能体现公开的真正价值。

四、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实现

1、公开审查的原则

办理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办案制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诉讼经济性,注重实效;要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注重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下原则:(1)严格依法原则。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保密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规定公开审查批准逮捕案件的公开范围和程序,形成有效的工作制度。(2)便民高效原则。依申请或者依职权进行公开审查要方便当事人,不能重形式,轻实效,不能浪费诉讼成本,要兼顾办案期限和办案效率双赢,充分体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3)规范有序原则。执法办案过程和结果的公开体现了案件审查公开实体性内容,涉及的公开事项可能较为敏感,存在一定的舆论风险。因此,对案件进行公开审查必须遵循规范有序的原则,严格案件公开审查机制的程序规范,进行必要的风险研判,保证公开的效果。

2、公开审查案件的范围

为了实效便民高效的原则,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当事人和公安侦查机关均无异议的案件,不予启动公开审查程序。对于案件事实和证据有争议的,需要召开科务会议或者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可以依申请或依职权启动公开审查程序。对于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绝对不公开,对于重要同案犯在逃的,或存在其他重大犯罪,待进一步侦查的;经审查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公开可能影响案件侦查的;当事人系未成年人;等以上案件一般不予公开,除有其他情形。

2、公开审查案件的启动方式

批准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启动方式有依职权和依申请。其中依申请主体包括公安侦查机关、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等。依职权启动公开审查案件时,必须符合公开审查案件受理的条 5魏贤刚 张瑞莲:江苏省徐州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务公开实务研究》

件,即符合公开审查原则和案件受理范围。侦监部门案件承办人经审查认为有必要启动公开审查的,应当向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请,并经分管检察长同意。部门负责人认为案件有必要公开审查的,也可以自行向分管检察长提出建议。

3、公开审查案件的公开方式

批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公开方式可以是召开听证会、书面听取当事人或侦查机关意见、当面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注意在当面听取意见或者召开听证会时,各方只提出申辩意见和理由,但不能进行“法庭”式辩论,以防止意见分歧和矛盾加剧,造成不必要的新的社会矛盾。

4、公开听证的结果

不批准逮捕律师意见书 篇3

一、组织领导

二、主要任务

按照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和测评操作手册,责任分工我局具体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做好志愿者招募工作

根据中央文明委、省文明关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明风尚,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提出的建立志愿者登记制度,要求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认真做好志愿者招募工作。责任部门:机关党委,责任领导:。

2、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产商品

主要做到我市无影响恶劣的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伪劣产商品事件。要求市级主管部门列举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置机制的主要内容,此项工作责任部门:市知识产权局,责任领导:

3、活动阵地建设

主要做到我市所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公益文化设施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具体任务是提供本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政策规定。此项工作责任部门: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服务处),责任领导。

4、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主要参照国家科技部制定的中部(R&D)A>1.2%,B>1.0%,,C≤1.0%:具体配合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做好分别统计近两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及其平均数。此项工作责任部门:发展计划处,责任领导。

三、措施与要求

上一篇:香气成分下一篇:银行业流程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