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

2024-09-08

《觉醒》(精选12篇)

《觉醒》 篇1

摘要: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 凯特·肖邦在其著作《觉醒》中通过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身份、婚姻、家庭与自由等方面的思考。艾琳娜觉醒的意义在于她对自我的寻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觉醒”的意义, 本文从她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凯特·肖邦,《觉醒》,寻找自我

一、引言

凯特·肖邦 (Kate Chopin) 是19世纪美国的南方女性作家。生活在夫权统治的社会里, 她感受着妇女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没有自我和独立人格, 只是以丈夫的附属品的身份存在着。因此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 凯特·肖邦在其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妇女的身份、婚姻、家庭、自由等的思考, 《觉醒》 (The Awakening) 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觉醒》讲述了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她“觉醒”的意义可看作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本文对从过程的三个阶段对此进行探讨, 以求得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二.寻找自我的过程

1. 艾琳娜自我意识觉醒和性觉醒

作为《觉醒》小说中的主角, 故事一开始, 艾琳娜就困惑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需扮演的三个角色:母亲、妻子及女人。不同于她周围的那些女人, 她不遗余力地寻找自我、争取自由, 这便是艾琳娜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 艾琳娜并非是“贤妻良母”, 她对这种她周遭人们所持有的这种“贤妻良母”的价值观丝毫不认同。他们坚持传统, 认为贤妻良母就应该宠爱孩子、崇拜丈夫, 为了家庭的幸福可以完完全全交出自我, 以一个天使的形象管理着她们的家。作为妻子, 她们即使无所事事也需待在家里, 因为她们是作为丈夫的宝贵财富存在着的。她们无法作出任何选择, 为了满足丈夫, 只能将自己作为自我的需要抹去。这些传统贤妻良母的特征在艾琳娜的好朋友莱迪奈太太身上一览无遗。作为传统的拥护者, 莱迪奈太太就像贤妻良母的标本一样, 她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传统贤妻良母的反映。在她的眼里, 丈夫和孩子是生活的全部。为了他们, 以及维持整个家庭的和谐, 她可以完全放弃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权利。如当还是夏天时, 她就开始为孩子们制作冬天御寒的衣物。莱迪奈太太弹得一手好钢琴, 可这并非出于她对艺术的热爱, 而仅仅是因为钢琴可以让整个家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她享受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也尽着全力为此付出着。

然而, 作为一年轻的美国女性, 艾琳娜需要更多的自由和自我来支持自己的生活。她对周遭克里奥尔人的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充满了疑惑, 她尽全力地去寻找她真正所希望和想要的生活方式, 而现状中的那三个角色都不是她所期许的。作为母亲, 她却觉得孩子是一种束缚。当孩子们离开去拜访祖母时, 她如释重负, 觉得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作为妻子, 她更希望和丈夫处在平等的位置上, 而不是作为他支使的奴隶抑或供他把玩的宠物。然而, 和莱迪奈太太有着相同传统的丈夫的想法却和艾琳娜相左。在丈夫眼里, 妻子无外乎是他自己的财富, 她也需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如果不是的话, 他的权威就相当于受到挑战。这时候, 他会用把戏的方式来惩处。当艾琳娜对丈夫所发起的对话不感兴趣时, 丈夫真的就对她开了个玩笑。也正是因为这玩笑, 艾琳娜在那夜落泪了:

她说不出为什么要哭。这样的经历在她婚后的生活中已经有过多次了。可是, 从前发生的这类事情, 同她丈夫对她的一往深情和忠诚不渝的诚实相比, 又算得了什么。 (10)

虽然她对自己为什么哭也不清楚, 可丈夫的玩笑让她开始对婚姻产生了质疑。事实上, 这些年来, 她也努力让这个家能和平相处。她不解, 这种方式的母亲和妻子的身份并非她所愿, 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的身份才是她需要的呢?偶然间和罗伯特出游时窥见的大海给了她一个模糊地答案:

总之, 彭迪列太太开始领悟到她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这个茫茫宇宙空间所处的位置和同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感觉犹如一种智慧的厚赐落在这位二十八岁的年轻妇人的灵魂上——或许这种厚赐比上帝平素赐给任何一位妇人的都要多些。 (21)

在大海的怀抱中, 她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想作为一个体存在于这世间的愿望。这样的个体, 不仅和男人处在平等的位置, 而且高度地靠自己存活。然而, 这样的想法还相当模糊, 她依旧充满着困惑。即使这样, 此时, 艾琳娜很清晰地明白艾黛儿的生活方式并非她所追求的, 她也不想依着丈夫的期望去做个好妻子、好母亲。她想要的是一种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一种可以允许她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生活。

在那个社会中艾琳娜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女人。身为女人, 她希望能和男人处在平等的地位。然而, 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 发语权完全被男人掌控着, 这也让艾琳娜无法表达出心中所想。在她第一次拒绝丈夫之前, 她总是遵从着丈夫的指令——这甚至成为她的一种生活习惯。她也因此渐渐失去了自我的表达。事实上, 她很希望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希望自己能被别人理解。在她心里, 只有罗伯特才真正懂她。他的陪伴和理解让艾琳娜的内心重新燃烧起爱恋之火——这可看作她性觉醒的开始。她开始重新审视她那没有爱为根基的婚姻。无论在他人眼里丈夫是多么完美, 她却从未从他那体味到幸福。同时, 她也开始意识到爱在她生命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强烈的爱的需求让她对罗伯特的感情越来越深。当她和罗伯特在安东尼太太的小屋时罗伯特就像天使般守护着她。这个场景让艾琳娜回忆了又回忆。但是, 罗伯特要去墨西哥的决定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但同时也让她意识到他在心中占据的位置。这让她的性觉醒更前进了一步。

对母亲、妻子及女人的角色的疑虑让艾琳娜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觉醒虽然她对这新的自我与性还是很不清楚。

2. 夹在梦想与现实的缝隙里

由于认识到自我和极度地需要爱, 艾琳娜模糊地察觉到较之作丈夫和孩子的奴隶, 她希望过一种她能活出自我——不受世俗限制, 做自己原意做的事——的生活。在度假回到奥尔良之后, 艾琳娜就勇敢地开始尝试打破社会传统与习惯的束缚, 毫不理会丈夫和其他人的反对。作为传统, 星期二下午艾琳娜本应该穿上礼服在家招待客人, 然而她逃离了。她不穿礼服, 也没经过丈夫的允许就自己独自一人出去了。当丈夫问她原因时, 她说她只是很想出去就出去了。她不遵从丈夫的话, 也不顾社会制约束缚了。为了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独立, 她把绘画当成自己的事业来追求, 结识艾洛宾, 然后在丈夫出差时搬进鸽屋独立生活。对艾琳娜来说, 丈夫的那传统风格的大房子就像婚姻、家庭和传统的监狱把她束缚着, 她想要打破它, 获得自由。她改变了, 开始有热情地生活。正如曼德莱特医生所察觉到的:“这位他向来熟悉的无精打采的女人完全变成了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她的话语热烈有力, 目光和举止中没有畏惧和自卑感。 (112) ”他感到此刻的艾琳娜就像“明媚的阳光下精力充沛的魅力而健壮的动物”。虽然自己的改变让艾琳娜兴奋, 但对这种独立自我的新身份, 她还是充满了疑惑。她的所有举动都仅是源于她的直觉。她完全不清楚当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她只是觉得画画能让她暂时逃离现实;她只是觉得自己想成为像好朋友莱思那样完全不受婚姻、家庭还有社会的束缚。然而, 当她按莱思的方式生活时, 她陷入了更大的困惑——这种方式并非她所希望和追求的。莱思可以对一切不管不顾, 尽情享受自己的音乐, 可这却不是艾琳娜追求自我的最终目标。她更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她享受于独立自我的新身份。从这点看, 艾琳娜并不清楚如何在她的社会圈中以独立自我的身份生活。

同时, 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她困惑不已。丈夫在察觉艾琳娜奇怪的举动后选择听从医生的意见, 给她自由做一切她所想做的。这也让艾琳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面上看似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艾琳娜都已经能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可事实不然。她的身体依旧在寻找着复苏。对罗伯特的爱欲依然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这么多年来, 她从未从丈夫那里得到些许身体上的快乐。她期待着身体上的觉醒。家庭音乐会上的男士的个性吸引着她, 虽然她发现自己并没真正被打动。接着, 艾洛宾, 这个和罗伯特有着同样工作的男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罗伯特, 不过也只是肉体上的代替。艾琳娜一边从罗伯特给莱思的信件中源源不断地得到他的消息——这让她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另一边从艾洛宾的身体上寻求自己在身体上的快感。她满足于艾洛宾给她带来的满足感, 这是她丈夫从未给过的, 即使她很清楚地知道艾洛宾对她来说什么也不是, 仅仅是因为“他的出现, 他的举止, 他那热情的目光”, 以及“他的嘴唇与她的手指的接触都像兴奋剂一样, 对她产生了作用” (125) 。通过这种不正常的结合, 艾琳娜品尝着爱情的甜蜜滋味。可是随着她和艾洛宾关系的更进一步, 她有了一种罪恶感。然而, 在这罪恶感的同时, 她获得了一种对生活的领悟:

更重要的是她获得了一种领悟, 好像以往迷浸在眼前的那层迷雾消失了, 使她能看清和理解生活的意义——它无非是一个由美和残酷构成的怪物而已。在那些强烈撞击着她的各种相互冲突的感觉中, 既没有耻辱, 也没有悔恨, 但却有一种深深地遗憾, 因为这部是一个使她燃烧着爱情的美酒, 也不是使她畅饮人生美酒的爱情。 (136)

艾洛宾的吻的确唤起了艾琳娜肉体上的欲望, 但艾琳娜还是对此产生质疑。因为这并非是爱的产物。她对丈夫还有艾洛宾有着深深的歉疚感, 但这并无是一种“耻辱”。她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久之后她便搬进了鸽屋, 继续寻找着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没有了丈夫和孩子的陪伴, 她有时会觉得孤单, 会想念她的孩子们。她去看望孩子, 和他们一起玩耍, 开始对自己摈弃他们独立生活的举措感到不安。艾黛儿建议她要多想着孩子, 这也让她对自己选择有些后悔。她意识到“有时候人是应该想一想孩子们, 并且越早越好”。 (179) 她陷入了独立自我和母亲两种角色的两难中, 就像是被夹在现实和梦想的缝隙中。可是, 对罗伯特的爱让她始终相信他可以带她冲破社会的牢笼得到自由。然而, 这愿景最终也落空了。和彭迪列先生一样, 罗伯特也很传统, 他无法做到无视传统, 无视艾琳娜已为人母的事实。他宁愿牺牲自己对她的爱也不愿去破坏彭迪列一家的完整。从某种程度上讲, 艾琳娜的翅膀还不够硬朗, 这使她无法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独立自我;同时罗伯特也无法给予她支持, 帮助她挣脱社会、婚姻和家庭的枷锁。艾琳娜迷失了, 迷失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中。

3. 死亡是她觉醒的唯一出路

孤立无援让艾琳娜不得不寻求大自然的帮助。正如第一次大海激发她对自我的渴望那般, 她希望这次也能从它那获得释然, 似乎也只有这样一种方法才能让她从束缚和梦想的失败中解脱:

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赤裸着身体站在海天之中, 任凭阳光的抚慰和微风的轻拂, 谛听着海浪的耳语。

赤裸裸地站在天地间, 是多么奇怪和可怕!又多么甜美!艾琳娜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孱弱, 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里睁开了双眼。 (184)

艾琳娜脱去全部的衣服, 让自己完全没有任何负担——来源于社会也来源于她内心实和梦想间的挣扎。她期待着彻底地觉醒, 期待着找到一条适合她那独立自我的生活之路。她虽心怀理想, 可现实却无法让她实现。她终也无法摆脱束缚。同那强大的舒服相比, 她终究是太过孱弱渺小。无论她如何的努力, 都跳不出那个困住她的圈。她第一次独自下海游泳, 本以为可以摆脱束缚了, 而丈夫的远远观望让这一切泡汤。她摔碎花瓶、扔掉戒指来表示自己的反抗, 却被仆人看到, 以至于她不得不重新将戒指戴上。无论她怎么挣扎, 都无法逃离社会的眼光。这一切都预示着她追寻自我身份的失败终局。周遭的人群里, 只有她一个人意识到了需要觉醒。她就像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鹦鹉那般, 想要表达却无人能懂。死亡是她觉醒的唯一出路, 也只有在自然的怀中, 她可以完全脱去一切来自生活的束缚, 享受完全的自由。

三、结语

艾琳娜不遗余力地为挣脱社会传统的枷锁而努力着, 可最终却失败了。这也是为何肖邦在小说标题上用“awakening”而非“awakened”的原因所在。觉醒的意义就在与艾琳娜寻求独立自我的过程。即便她到最后没有成功, 她的勇气和获取自我和自由平等的愿望仍鼓励着更多的女性, 去思考存在的意义, 为她们的自由平等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戴雪芳.艾琳娜的觉醒三部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

[2]甘文平.艾琳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3][美]凯特·肖邦.觉醒[M].北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

[4]张梅.《觉醒》中女性身份重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5]尹姬.《觉醒》中的存在主义观——追求有意义的存在.安徽文学, 2009, (12) .

《觉醒》 篇2

我是一条河中的小鱼,这里的水十分清澈,常年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十分美丽。每天,我与同伴自由的玩耍、嬉戏,日子过得十分快活。

可最近,来了一帮可恶的人类,他们肆无忌惮地乱砍乱伐,原来的河岸两边繁花似锦,满岸都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万紫千红,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现今,昔日那遮天蔽日的森林变为了一个个小木桩,呆在那里诉苦,呆在那里哭泣。他们又把一个个小木桩拔了出来,使水源大量的流失,有的地方甚至变为了一片黄沙,上面堆积着成千上万个干死的同伴的尸体,他们又把各种工业废物和药物残渣倒入河里,让我的许多同伴吞食后都中毒死亡了。这些还不算,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类又开始往河中排放废水和人与各种动物的粪便,把碧波荡漾的小河污染的臭气熏天,一时间,河上浮满了鱼虾、蟹的尸体,让我们这些幸存者不得不顺流而下,进入大江躲避灾难。而那些罪恶滔天的人类早已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等待多时,等我们一到,他们就“万网齐发”,把我们捉的只剩我们十五个了,当我们不分昼夜的感到大江时,一群游船又在我们的栖息地上乱丢垃圾,使我们不得不打着雨伞走……生活都如此艰难困苦,呜呜呜……唉!

赶紧觉醒吧,人类!在破坏环境,受害者不是动植物,还有你们啊!臭氧层出现漏洞,厄尔尼诺几度袭击五大洋,全球气温急剧上升……你们难道想彻底的灭亡吗?燕子飞走了,它们会飞回。花儿谢了,它还会再度开放。但是地球走了,还能回来吗?

丰田的中国觉醒 篇3

丰田汽车公司是最早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国外汽车厂商之一。早在1980年,丰田汽车公司就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但是,在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为上海的汽车项目挑选合资伙伴时,丰田作为首选目标,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了中国人的邀请。丰田的领导层可能没有预见到,当时的上海市在中国的地位日趋上升,有日本媒体称,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后来近20年北京对待丰田的态度。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汽车市场逐渐显现了巨大的财富潜力,同时,中央政府对进口汽车的控制也不断加强,如果不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仅靠向中国出口整车,势必影响未来盈利。丰田公司察觉到了这—点,组织兵马开始了进军中国本地化的道路。

第一梯队——零部件与产品保障

丰田首先选择中国政策法规限制不那么严格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投资。既然不是整车厂,也就免去了很多的限制和审批。因此,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丰田进驻中国的先头部队,首先在中国大陆扎下根来。

1993年12月,丰田通商在江苏昆山建立合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在随后的几年里,丰田的“汽车零部件”厂在中国的华北、华中等地区遍地开花。

自1994年至今,丰田已在大陆投资了500亿日元,在天津、上海、江苏昆山、四川成都等地建立了30多家合资企业,其中大多数是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天津,丰田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了对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据丰田公司称:“这正是为了配合未来的整车厂诞生”。

丰田集团不仅让其直属的零件厂进入中国,丰田公司占20%至30%股份的零部件公司也被要求在中国设立据点,以配合丰田的计划。丰田还不断地向中国派出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到中国零部件合资企业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5月,是丰田公司在中国的主力之一。其产品8A/FE发动机在天津夏利和夏利2000系列中使用。并且同时供应着海南马自达、宁波美日、优利欧,以及悦达起亚等众多国内汽车厂家,造成了很多同类型竞争对手争相使用同种发动机的奇怪现象。

第二梯队——四川丰田

四川成都地处中国大西南。四川旅行车厂的项目开始于1993年。最初,丰田对这个年产1万辆的项目并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当时丰田主要的期望是在沈阳金杯。但是,华晨的出现打乱了丰田的计划,所以,丰田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回到四川。

1995年丰田恢复了与四川旅行车厂中断了一年多的合资谈判,一改以往对中国技术保守的做法,拿出90年代的“考斯特”新车型,大有势在必得之意。最终结果也遂丰田所愿,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于1998年11月成立。2000年12月,以CKD方式组装的新型“考斯特”旅行车下线,成为第一辆中国造的丰田车。

丰田在四川的“胃口”当然不只是年产1万辆规模的旅行车。旅行车只是丰田进军四川的一个楔子,目的是制造一个突破口。突破口一旦打开,丰田就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然后就是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会不断升级,直到实现最终目的。这一战术被日本人用在扩张的各个方面,并且屡试不爽。

丰田制造越野车有丰富的经验,再加上近年来世界性的SUV热潮,丰田越野车的品种已经建立了从城市休旅级的RAV4到大型的Sequoia一整套完善的产品系列。

在过去的几年中,丰田公司的高层领导多次表示要在成都生产丰田越野车。丰田越野车在环境艰苛的中国西部地区已经赢得了相当高的品牌忠诚度。早在一年前就有消息说,丰田准备安排四川丰田生产霸道(PRADO)系列越野车。2003年9月5日,在四川丰田工厂内举行了盛大的PRADO下线仪式,来自中央、四川省、成都市的领导,一汽集团、丰田高层等相关贵宾,以及全国各地数十家媒体的近500名代表共同见证了“霸道”的下线。

现在中国的轻型越野车市场主要由原装进口的日本车型把持,包括丰田、三菱和日产。戴姆勒·克莱斯勒旗下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和通用雪佛兰是两个主要的合资生产厂家。此外,同样是来自日本的日产和韩国现代(Hyundai Motor)在中国也都有生产企业。丰田在四川生产越野车,产品可以轻易覆盖中国西南、西北两块对越野车存在巨大需求的市场。只要产能能够跟上,那么必然会对现有越野车企业形成巨大的威胁。

主力梯队——天津丰田

在正式进驻天津之前,丰田已经在天津周边以及华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各个零部件与产品保障企业各就各位,配套设施完善,为丰田入主天津做好了铺垫。

丰田进入天津,使用了一种类似“买壳上市”的手法。1995年9月,丰田把在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的持股比例从17%加倍增至33%,后又增至51%。日本大发汽车公司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国外汽车厂商之一,并且已经与天津市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丰田借着对日本大发的合并,名正言顺地进入天津夏利。

进入天津以后,丰田公司逐步获得了天津市政府对丰田的支持。2000年6月12日,真正属于丰田自己的工厂——天津丰田宣布成立。天津丰田由丰田和天津夏利合资组建,双方各自控股50%,生产在Corolla平台上发展而成的威驰轿车,主攻家用小型车市场。

威驰上市不久,丰田公司内部透露,丰田准备在天津与威驰共线生产“花冠”轿车。在技术方面,因为威驰与花冠共用平台,因此,共线生产不成问题。而在市场方面,丰田此举无疑是竞争对手不愿听到的消息。因为丰田用最少的投入,换得了市场竞争力的成倍增强。

另一方面,丰田还准备在天津建立中高档轿车生产基地,有望生产丰田佳美或皇冠。年产能力达15万辆,对手直指本田雅阁、上海帕萨特和通用别克。

更重要的是,由于现在汽车技术的发展,多款汽车可以共用一个平台,因此,丰田很有可能在未来中国政策放宽以后,依靠共用平台技术,低成本延展产品线。

按照丰田和一汽的合作协议框架,丰田还将和一汽在“红旗”的平台上开展技术合作,这就意味着丰田进军高档车的大门已经打开,拥有世纪Century、凌志Lexus等高级轿车技术的丰田,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侧翼梯队——沈阳日野,天津华利

2000年,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通商株式会社与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沈阳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高中档大客车。随后的2001年,丰田公司把对日野公司的持股比例从36.6%提高到50.1%,日野成为丰田的一个子公司。这与几年前丰田控股大发、从而进入天津夏利的做法如出一辙。设在沈阳经济开发区内的新厂房是日野汽车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厂,并有望成为出口基地。

丰田同样不会放过低端市场。微型车方面,一汽控股75%的天津华利汽车将延用“大发”的品牌和技术,对目前已经生产的车型进行全面升级,建立一座年产能力达15至20万辆的生产基地,生产大发擅长的小型车。

预备队——广州丰田?丰田金融?

近来,丰田公司在广州寻找合作伙伴的消息甚嚣尘上。丰田发言人保罗·诺拉斯科(Paul Nolasco)证实,该公司正在与华南的广州汽车集团进行谈判,以提高中国的本地生产能力。但他指出,目前尚未达成任何协议。

丰田正在中国寻求另一次“艳遇”的消息传出之时,距离丰田与一汽在人民大会堂发表合作协议的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丰田此举令一汽——这个中国最早建立的汽车集团非常难堪。因为正是一汽自己,造就了丰田在中国的优势地位。

按照中国的政策,只允许外国汽车公司最多有两个合资厂。为了突破这一限制,丰田开始与一汽、二汽和上汽接触,探寻合作的可能,并最终与一汽达成了共识。2002年2月后,丰田社长张富士夫多次密访长春,基本确定了与一汽联合进军市场的目标。然后丰田又在天津市政府与长春一汽之间穿针引线,促使天津夏利并入一汽集团。接着,川旅80%的资产划归一汽,最终使得丰田与一汽的合资水到渠成。2002年8月29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中国一汽的合资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合作内容涉及中高档轿车、微型车、中高档SUV等。

从名义上,丰田只有一汽一家合作伙伴,完全符合相关规定。而实质是,一汽的介入给了丰田在天津、四川之外,再度发展合作伙伴的宝贵机会。丰田显然不会浪费政策限制中有关“两家”合作伙伴的条款。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丰田汽车可能投资超过300亿日元在广州兴建合资工厂,并且在2005年开始生产畅销的中型佳美轿车。丰田汽车与广州汽车集团的合作将使丰田迅速形成对广州本田雅阁的打压态势,并可藉此制约一汽的势力。

丰田汽车金融公司也是丰田公司进军中国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中,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国外的大型汽车信贷公司进入中国并经营汽车信贷业务已成定局。目前,率先进入中国的国际汽车公司——福特、大众、通用等,均有各自的金融服务机构。

丰田金融服务公司也在积极地开展行动,寻求与其它国际汽车信贷公司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合作。一待时机成熟,丰田金融服务公司就会大展身手。

几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对于丰田公司来说似乎还是“近在咫尺、无门而入”,然而转瞬间,丰田已经一举在中国扎稳了脚跟。

中国的轿车销量每年以大约30%的速度增长,按官方预计,到2006年可达350万辆。不过这些数据仍旧显得过于保守。日产和本田等日本厂商预计,到2005年中国对它们利润的贡献将达到10%。如果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一致,那么一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000美元,汽车销售将加速增长。目前中国有7个省份接近这一水平,这些地区总人口超过3亿,比美国的人口总数还多。

在中国,丰田有自己的目标——2010年占有中国10%的市场份额。丰田在中国建立的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系列之完备,是任何其他外国厂家不具备的。丰田,将可能成为唯一一家有能力在中国生产从微型车、小型车、中高级轿车到越野车、轻型商用车、旅行车、大客车全系列产品的汽车厂家。丰田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手段和谋略,恰恰是很多中国本土企业所缺少而应该学习的。

《觉醒》 篇4

关键词: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艾德娜,艾米丽

一、相似的觉醒历程

20世纪初, 清教主义的思想笼罩着整个美国社会, 它借以上帝的名义, 用各种残酷的道德律令压制着人性, 尤其是它所主张的妇道思想, 成为了束缚女性身心自由的枷锁。清教主义一贯主张妇女应保持贞洁, 遵守妇道, 并服从于男性与家庭。桎梏在这种妇道观下的艾德娜与艾米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正常的欲望无法得以满足, 更无法实现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此外, 当时的美国也是一个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 男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女人却只能从属于男人和家庭。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艾德娜必须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艾米丽在父亲的掌控下断送了自己美好的人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社会里, 艾德娜与艾米丽的身心都受到了一定的奴性与麻痹。

直到爱情的降临才使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在格兰岛度假期间, 面对大海自由的呼唤, 艾德娜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Chopin19) 。那时的她自我意识还很朦胧, 直到遇见了罗伯特, 然而他却选择了离开。正是他的离去使艾德娜如梦初醒, 她不愿再过以前的那种生活, 更不愿让社会预设的性别角色限制自己的发展 (Chopin 2) , 于是她决定反叛社会。在那期间, 她结识了艾洛宾。他柔情的触摸唤起了艾德娜沉睡的性意识, 并让她认识到她的身体只属于自己, 而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最后, 从墨西哥回来的罗伯特在听了艾德娜的表白后再次临阵脱逃。他的离去使艾德娜彻底地觉醒了, 她终于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总有一天, 自己对罗伯特的思念也会从她的生命中消失, 只剩她孤伶伶的一个人。” (Chopin166) 至于艾米丽, 在她的灵魂深处, 对正常生活的渴望正强烈地召唤着她。父亲死后, 艾米丽“剪短了头发”, 打扮得像个“女孩儿一样。”这似乎在暗示艾米丽没有被击垮, 她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寻找久已失落的自我意识。

觉醒后的艾德娜与艾米丽毅然决定勇敢地站起来, 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反抗社会。艾德娜拒绝了丈夫的性要求, 告别了以往的生活 (贺) , 并搬出了豪宅住到了“鸽楼”里, 靠卖自己的画来赢得经济独立。而艾米丽也勇敢地走出了象征着传统束缚的大木屋。每逢周日下午她甚至与荷默一起驾车出游, 并把头抬得高高的。艾米丽用独特的反叛行为向世人证明了她决定自己掌握命运的信念。然而, 当初曾一度唤醒她们自我意识的爱情最终无情地摧毁了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艾德娜在罗伯特回来后大胆地向他表白, 却换来了他再一次的离去, 内心对爱情的向往也因此彻底幻灭。而艾米丽, 在决定背弃传统观念不顾一切追求自己所爱时, 却得知荷默无心娶她, 内心的希望瞬间破灭。一面是爱人的背叛, 一面是内心传统观念的谴责, 艾米丽的精神终于崩溃了, 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走向了极端。

二、不同的结局

艾米丽最后选择杀死自己的爱人, 并和一具男尸共枕40年。这样的结局反映了她自我意识觉醒的不彻底。她虽然勇敢地反叛传统与一个北方佬在一起, 并走出了囚困她身心多年的大木屋, 但事实上她只做到了身体上的独立, 而在精神上却始终受到南方旧传统道德的控制。即使是在反叛之时, 她仍不忘保持南方固有的贵族气质, “把头抬得高高”的。试想如果她真的摆脱了自己的精神枷锁, 又何必还要那所谓的贵族尊严呢?最终艾米丽还是屈服于传统社会, 回到了牢笼之中。而艾德娜最终融入了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勇敢恰恰与罗伯特等人的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是对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思想和自由禁锢的强烈反讽。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两位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分析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从各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她们觉醒的心路历程。而她们不同的结局更是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前景和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因此,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值得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梅:《觉醒》中女性身份重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9 (4) 。

[2]Chopin, Kate.The Awake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觉醒的作文 篇5

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中心发射,中心有一座巨大的发射塔,塔上面安装“长征三号甲”它将运载“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经历三次轨道变轨,预计于10月31日进入地球转移轨道,奔向月球。说道“嫦娥一号”,就想起了神州六号,还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经过战争的洗礼,我们更加坚强;经过穷苦的考验,我们充满力量。

在五星闪耀的光芒下,我们从落后走向了富强;在“起来-前进”歌声中,我们昂首挺起了胸膛。 繁荣昌盛的今天,“嫦娥”又承载了众人的愿望,在十三亿个期盼中,即将乘风飞翔!湛蓝色的天空啊!系挂着多少人的遐想!而中华民族的“嫦娥”,却能够看清它的模样!

视觉与性爱觉醒 篇6

异性之美首先是由视觉发现并引起的愉悦感觉刺激大脑而唤醒性爱意识,然后加以判断才得出结论。

古代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在西方堪称妇孺皆知。安东尼本是一位驰骋战场,所向无敌的将军。他曾征服过无数土地,傲视过一切的霸主,从不贪恋罗马的衾枕,拒绝过多少名媛淑女于千里之外。但是,当他遇见美貌绝伦的克莉奥佩特拉,立刻就受到一种惊艳的震撼。一个异性美的形象如同在平静的水中陡然翻起滔天巨浪,性爱意识的觉醒使他眼花缭乱、心荡神移,不知不觉地被这条“古老的尼罗河畔的花蛇”迷住了心窍,宝剑屈服于爱情。

由此可见,在视觉客体和视觉状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几乎我们所能看得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性爱觉醒的刺激物。但是,尽管视觉与性爱觉醒密切相关联,可同一刺激物不会对所有看见它的人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有的人可能弱些,有的人可能强些。尽管对有些人来说存在着与“性爱”的间接联系,但是,这些间接的、次等的视觉刺激是很重要的。

作为人类,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当我们看到具有魅力的异性时,都会感到赏心悦目,亦即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唤醒性爱意识。然而,目前电视、报刊广告中的“性感染”几乎全部直接对准了男子,广告的角色大部分由着衣或几乎不着衣的颇具性感的诱惑力的美艳女人扮演。

这难道就意味着女人看男人的身体时就不会感到性刺激,抑或会引起反感吗?当然不是。不过,视觉在唤醒男女性爱意识上的确有所差异,我们应当识别和理解这一差异才是。

仔细观察一下,在五彩缤纷的报刊杂志中,那些封面装帧着美女,插页充斥着裸体或半裸体靓女的彩色照片的杂志,都有着极大的发行量,就连相当有影响的严肃杂志,为了经济效益,也不得不害羞似的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开了“天窗”,刊出比基尼泳装或丰乳之类的广告照片。与此相反,男人的身体则远远没有如此招摇过市,就连男人的健美杂志也少有女读者。从这一反差强烈的现象,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断言:女人对男人的身体缺少兴趣,或者说女人看到男人的身体时不会引起性爱觉醒(而男人却发现性感或美艳或一丝不挂的女性非常刺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若想解释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性刺激物的确定,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男孩子和女孩子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男孩子被“教”做一个观看者,而女孩子则被“教”做一个展示者。社会要求男人通过观看女性的身体而得到刺激,从而唤醒性爱意识;而女人被要求满足于显示她们的身体,被男人欣赏。其中有多少成份来自天性,有多少成份来自后天影响,目前实在无法断言。

由此,而作出妻子看丈夫的裸体,不会获得性爱觉醒的结论,无疑也是错误的。如果她爱她的丈夫,如果她想将这一积极的态度发展到性的程度,那么她将会从看到丈夫健壮的裸体而获得性爱觉醒。

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妻子抱怨她们的丈夫,当看到杂志上性感或美艳的女子时,那种如醉如痴的神情,差点让人气得眩晕过去,并同时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推论:有的妻子指责丈夫对杂志上的美女害单相思;有的斥责丈夫想人非非,搞精神恋等等。但是,这些妻子却难得反省,从自身找一找原因。有一位思想比较解放的已婚少妇,她在看待上述问题时,颇有感触地说“这些女人想知道为什么她们的丈夫喜欢看脱衣舞女和性感、美艳的女人照片吗?这是因为作为妻子,她们都是吝啬鬼。她们不知道,男人的视觉,天生就喜欢对女人的身体进行不安分的‘窥’视,尤其在夫妻生活中,他对妻子身体的更清晰更彻底的审视,不断激发出他性爱的热情。”这番话对于许多妻子来说,都是颇有教益的。许多妻子自命清白高尚、纯朴无邪,她们理直气壮地谴责性感或半裸体的女人和作为欣赏者的男人们,但是恰恰是这些“清白高尚”作怪,使得她们拒绝当着丈夫的面脱衣服,或常常有挑逗地展示她们的身体。这便形成了一个令人可悲的讽刺。以挣钱为目的的模特和性感女郎,能站在男人群中展示身体,而出于性爱目的的妻子们拒绝向自己的夫君展示玉体。

这种看法并非是在给脱衣舞女、充斥裸体照片或性感女郎的杂志提供理论依据,也不是说它们之所以流行是一些妻子拒绝向丈夫展示身体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当前,女性身体暴露和展示的趋势,愈加商业化、大众化,实是一股潮流势不可挡。但是,许多妻子应对直接刺激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一方式可激发丈夫的性爱觉醒,妻子应解脱任何的压抑心理和虚伪的道德观,因为这将阻碍她们不能向丈夫展示她的玉体,也等于扼杀了唤醒丈夫性爱觉醒的意识——在夫妻之间的裸体欣赏是正常的,丝毫没有玷污道德观、情爱观。在夫妻的亲昵中,裸体如同一个相互分享的微笑或祝福一样的自然。毫无扭捏之感,这才是夫妻间性爱刺激和觉醒的最佳环境和条件。

在夫妻生活中,如果妻子因裸体而感到困扰和羞赧,或者压抑时,丈夫应帮助妻子渡过这一难关。特别是在新婚的最初几个月中,更应帮助她。因为许多东西她是从未学过的。他可以给她鼓励、赞赏、安全感。最重要的是给她爱,爱可以使得她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向他展示全部胴体。没有他的鼓励,她可能羞羞答答,畏畏缩缩。有一位结婚七八年的先生抱怨她的妻子说:他的妻子很少情愿当着他的面脱衣服。他的妻子先是坦白地承认了这一点,然后她解释说:“我一直无法断定他是否有想看我身体的欲望,因为他从来没有赞赏过我的仪表,也未透露过喜欢我的暗示。去年情人节,我要求他在结婚八周年时,能不能送一件属于我专用的礼物,而不是家庭用品,结果你猜他送给我一件什么礼物?一条很值钱的金项链。”

我们不能说,这位丈夫不爱她的妻子,但他着实应学会一些如何使妻子满意的知识。如果他送给妻子一件透明的内衣作礼物,这将会明白地传递过去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件礼物告诉她,他发现她性感,很有魅力。而且又是以—种充满柔情蜜意的微妙方式告诉她,他渴望看到她的玉体。如果她与丈夫感情默契,她也会明白他的暗示,丈夫期待她通过展示身体向他施爱。

期待企业自律精神觉醒 篇7

在市场化用工背景下, 劳动关系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可以表现为轻微的心理对抗, 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群体行动。近年来, 在我国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就是劳动关系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劳动关系风险不仅仅存在于劳动关系领域, 还经常外溢为社会风险。因此, 强化劳动关系管理、及时化解劳动关系风险, 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种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 部分企业滥用劳务派遣, 在主营业务岗位上长期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一方面使劳动派遣人员同工不同酬、损害被派遣工合法权益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劳动用工管理的难度, 致使劳动关系风险加大。因此,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 既是对劳动合同法律体系的完善, 也能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减少劳动关系风险。

从减少劳动关系风险角度来看, 政府、工会、企业都应该成为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救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通过倾斜立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定的法律法规经常会显示政府的态度, 进而影响劳动关系。比如, 以倾斜立法纠正“强资本, 弱劳动”, 实现劳动关系均衡, 即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的集中体现。

工会是协调劳动关系、实现劳资力量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会可以通过组织实现劳动者个体间的联合, 改变劳动关系中工人群体的弱势地位。工会影响劳动关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通过提高劳动标准, 改善工作条件, 使其更加健康安全, 也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协商影响劳动关系。我国的工会组织承担了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在微观层次上, 要实现企业员工的利益诉求;在宏观层次上, 则需实现社会管理的职能, 必要地干预和引导劳动争议事件, 以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劳动关系管理主体。近年来, 国家理性立法维护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而且效果显著。工会组织虽然在提升自身协调能力、推动建立劳资协商机制方面尚有较大空间, 但其在协调劳动关系、减少劳资冲突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维权觉醒时代的企业公关 篇8

消费者维权: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说起消费者维权,不得不提一个人。1995年,王海成为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设立“消费者打假奖”后首位获奖者。王海是那个时代的打假英雄,尽管备受争议,但是这位短头发带墨镜的王海先生,通过自己的作为,从客观上提升了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

而十余年之后,另一个叫罗永浩的人在微博上向大品牌“西门子”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权运动,这时候罗永浩不再是一个人,站在他背后的还有各界社会名人、舆论领袖,还有数十万网友,最终迫使西门子道歉。

罗永浩砸冰箱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事件,而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主流化,自媒体的崛起,中国的消费者将不再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反观近年的各大公共关系危机事件,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消费者关系:顾客就是上帝

1961年,一位日本歌手三波春夫在一次演出时说了一句“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在企业界和商界得到了巨大的反响被视为服务业的宗旨,道理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但也往往变成企业宣传的噱头,口惠而实不至糊弄顾客,并没有真正像敬畏上帝那样对待消费者,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糊弄消费者无异于自杀。

在市场竞争愈加充分的今天,公司及其品牌的声誉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这提醒企业必须把产品或服务放在首位;重视处理客户投诉;重视自身声誉管理;不仅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更应该善待客户,令客户愉悦。“令客户愉悦”是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

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在销售终端,销售人员为了促进销售,总是想方设法取悦客户,甚至不惜过度承诺,这往往成为很多投诉和公关危机的源头。在这里需要注意,1、依据事实承诺给客户的好处而非夸大和吹嘘;2、管理好客户期望,避免过分承诺,不要受竞争对手的行为影响;3、加强一线员工的培训,将承诺落实到位;4、重视售后服务,及时有效处理客户投诉,因为客户的不满极易形成坏口碑,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导致危机。

公关危机:积极应对而非误读

公关危机通常是指那些可以引发媒体关注,导致公众的责难的事件,它对企业的销售、品牌甚至经营产生重大冲击。造成公关危机的原因很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如自然灾害,突发事故、人为错误、管理决策失误等,处理不当容易使企业与公众的关系紧张而形成进一步危机。

总的来讲,大部分的危机都不是突发的,而是渐进性的,往往都是源于企业漠视来自公众的警告,没有采取措施,这些问题最终传递到公共领域并引起媒体关注并演变成公共关系危机,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缺陷,错误的应对以及各种隐患引起的。

中国古话“家丑不可外扬”,这也反映了很多企业处理公关危机的心态,平常不正视负面报道,能屏蔽就屏蔽,总想着眼不见为净而放弃了借助负面报道完善自身的机会。出现了危机,能回避则回避,能堵住就堵住,堵不住再想着花钱搞定,像达芬奇家具那样,寄希望于通过所谓潜规则,通过高人指点花钱搞定。企业普遍对公关危机的处理存在误读。

危机公关:未雨绸缪,责任第一

未雨绸缪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指避免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另一个是在危机发生后能够有序的应对。虽然家具行业不像食品领域那么敏感,但家具的产品质量、材质标示、夸大宣传等方面也一直是家具消费的投诉热点,并时常引发公关危机。加上微博等新媒体兴起,危机爆发的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如何应对消费投诉、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不仅是家具企业品牌市场部门需要学习,家具企业高管、经销商、销售人员也需要接受专门的危机公关培训。

在日常经营中加强危机公关意识,通过专业培训,建立危机公关的预警和应对系统,这样就算出现危机也能从容应对。但归根结底,企业还是要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首先确保自身没有硬伤,然后做好危机预警,没有危机才是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

当然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很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危机都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各种专业书籍上都有阐述,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责任意识,缺乏担当,那么再高明的危机应对技巧都无济于事。所以,责任永远都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关键词,负责任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危机发生的机会,在应对危机时表现责任和担当则更容易赢得同情和谅解。有责任感有担当,尊重公众的利益永远是企业危机公关的不二法门。

促进孩子内在理性的觉醒 篇9

面对应试教育,现在只要考试成绩好,其他一切都可以由父母家人替代,甚至包括背书包、系鞋带这样简单的生活技能。如有报道,前些年有的孩子上了大学还不会剥煮熟的鸡蛋,孩子想吃饺子了,妈妈竟然从千里之外飞到学校送来热腾腾的饺子。这种全方位的满足,使孩子对父母、他人强烈依赖;过度的保护,导致孩子生活无能;优越的条件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孩子在坐享其成中养成骄娇二气。由于生活在成人刻意打造的“虚假空间”中,许多孩子缺乏生活体验,不会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常常表现为和家长对立,和伙伴对抗,和自己过不去。有的甚至在家里飞扬跋扈,不仅是“小皇帝”,简直就是“小霸王”。这种一直在父母羽翼庇护之下,自由自在、长期养尊处优的习性,一旦进入强制性的秩序以及陌生的人际关系场域,他们极其有限的经验完全不足以应对万变的情况与事物,于是就疑惑丛生,产生严重的“饥荒心理”而不能自拔。由此,案例中的小林虽然已经是个高中生,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劳神伤心,甚至不想上学,自然也不足为怪了。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等级六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服从于惩罚定向,天真的利己主义;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后习俗水平: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个人良心式原则的道德观。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看,显然,高中生应该已经达到高级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学生在相应发展阶段的教育不完善、不成熟,于是造成了严重的成人依赖症。由此可见,对孩子的过度满足与保护,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很大的伤害。

中国的独生子女制度是人类史上的“奇迹”,独生子女的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史的“奇迹”,更是中国世纪教育的难题。一方面,我们把这一类孩子置于传统教育体系当中,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分数,同时,又希望他们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难为孩子,也让家长与教师感到束手无策。解决案例中的短信发与不发或如何让小林上学,这其实是个简单的技术活,就事论事地讨论意义并不大。关键是要透过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走出学校、家庭教育唯分是举的窘状,促进孩子内在理性的觉醒,这就应当从改善学校和家庭教育做起。

一、学校教育一定要回到原点

学校教育的原点就是学生的生长。从卢梭到杜威,都从“教育即生长”中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挖掘和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知识灌进容器。用功利狭隘的尺度衡量教育,人为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如分数、今后的职业与成就等,这实际上就否定了“教育即生长”。面对应试教育的持续高烧不退,对分数的迷恋与追逐,学生负担日益加重,我们一定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真正关注人格健全,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开发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公民素质,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根本精神润泽我们的学生。学校教育作为积极成就学生的实践,就是要扩展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生长。好的教育就是培育年轻一代健全的生命气息,激扬蓬勃向上的生命理想,说到底,好教育就是全人格教育。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句话,“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回到原点的学校教育要创造丰富生动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得以生长。怀特海曾提到过:“但愿那些还在梦中的教育者惊醒: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里的生活不是一般的社会生活,而是学校家庭的健康生活,是经过加工过滤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是关乎儿童道德发展的认识提升。儿童的道德成熟与完善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儿童的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组成。其中,道德认识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清醒理智的道德认识,根本不会有理性的道德行为。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价值观的,都是对自身愿望的一种诉求或保卫。面对小林这样的孩子,学校与班级要围绕“相亲相爱一家人”、“美好祝福有你我”等话题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或体验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增加理解与友情,也更加认识到人与人健康相处的真正意义与快乐。

二、家庭教育也要回归原点

毋庸置疑,案例中小林的家庭教育是存在问题的,长期的娇生惯养养成了他强烈的任性、自私与依赖性人格。家庭教育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健康的孩子。上个世纪的著名教育家胡先骕先生在《教育之改造》文章中开宗明义地讲到,“教育之目的在教人如何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性,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能达成此目的者为优良,不达成此目的者为恶劣教育”。什么是“生活”呢?他认为:“所谓生活乃包括人生之一切活动,包括:谋生之知能,物质之需要,身体之发达,保健之方法,求偶生殖之本能,求知之欲望,情感之发泄,道德感与美感之满足,宗教伦理之信仰,德性之修养,社会政治之活动,等等。此多方之活动若能平均发展,则为美满之人生。”胡先骕所阐释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只有学校、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才会是健康的教育。当代独生子女身上存在诸多毛病,常常被家长忽视。我们的家长应当觉醒。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文化,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我国历来有重视家风的传统,如宋朝陆游的《放翁家训》,清朝的《曾国藩家书》、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近代的《傅雷家书》,等等,都体现了各自家庭的良好家风。良好的家风给予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消解自私、任性、虚伪、自我、贪婪等不良人格,解决“饥荒心理”与“成人依赖症”等问题。家庭教育的改造是中华文化走向自尊、自信、自强的重要表征,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之中,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同样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落实;而且,相比较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与实践性。

论公众海洋意识的觉醒 篇10

关键词:公众,海洋意识,觉醒

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从希腊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 再到美国和东亚, 全球经济中心一步步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太平洋, 每一次转移都离不开沿海的依托。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 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都是沿海省份。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做为一个临海国家如果只限于陆地发展, 而忽视海洋的优势, 必然导致发展缓慢甚至衰退。只有注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实现陆地与海洋发展的一体化, 才能繁荣和壮大国家经济。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 一个沿海国家的公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 对海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以及海洋意识的强弱,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要实现和平崛起, 必须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 应“以海为途”, 以开放的胸怀和气魄驰骋海洋、走向世界。

1 海洋意识的理解和重新定位

海洋意识是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性秉赋, 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具有明显海洋内容倾向的意识能力。海洋的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 形成了人们关于海洋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的认识。这种认识又促使人们考虑对海洋做什么、怎么做等等一系列问题, 进而采取探索、利用与征服海洋的一系列行动。从古代到公元15 世纪, 人们靠海吃海, 以兴渔盐之利和通舟楫之便;从公元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到时期, 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 二战结束至今, 海洋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1]。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海洋意识, 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开放融入意识、海洋战略安全意识等。

1.1 海洋历史文化意识

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在开发利用海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性文化成果及多种涉海实践活动的科学认识。我国不仅是一个有悠久大陆农耕历史文明的国家, 也是一个有悠久海洋历史文明的海洋国家。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 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华夏儿女栖息生存的领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 沿海一带的气候与资源条件又有利于海上活动, 因此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海洋资源的利用有关。如古代中国制造了指南针,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 利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 开辟了众多新航道, 不仅震慑倭寇, 牵制蒙元势力, 而且发展海外贸易, 传播中华文明, 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 维护了国家安全。“读史使人明智”,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轨迹, 文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诉求。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公众的海洋历史文化及教育, 我们亦应重视提升全民的海洋历史文化意识。

1.2 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是指人们处理与自然环境, 特别是与海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意识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拥有了海洋就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将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第二大生存空间——海洋, 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财富。海洋中有多种得天独厚的资源, 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新的生产要素。比如海洋底部丰富的油气资源, 大量贵重的多金属结核矿, 以及利用价值极高的深海热液硫化物等。在占地球资源不足30%的陆地资源已被人们大量消耗的今天, 如果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忽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承载能力, 忽视系统的反馈作用包括未来对过去的反馈, 整体对局部的反馈等, 将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 宣扬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强调环境调控和发展平衡, 教育人们减少资源与能源不合理消耗及减少干扰破坏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1.3 海洋开放融入意识

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是海洋开放融入意识的写照。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邓小平同志访美时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海洋再也不是障碍, 而是一条联系世界的纽带。”在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 虽然世界各大洲和岛屿被海洋割裂, 但全球政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海洋进行, 以世界大洋航线作为通道。海洋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间自然也是彼此相连、相互依存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区域经济发展, 惟有融入,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配置生产要素,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树立海洋开放融入意识即应有大海的胸襟和气魄。

1.4 海洋权益安全意识

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海洋权益、领海争端、国家安全的认知。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 沿海国家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具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从资源专属权利的角度说, 这些区域是准海洋国土。公海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土”, 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因此世界各国都可以开发利用。在全球化的今天, 海外利益越来越大, 国家制裁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的生存和世界融为一体, 我们需要海洋, 不仅是要从时间、空间上占有, 而且要获取实际利益。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 是海洋国土, 海洋安全则国家安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海洋权益安全意识。

2 我国公众海洋意识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

2.1 重陆轻海, 海洋强国意识一直被漠视

中华5000年的历史证明了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 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重陆轻海是中国在过去四五百年间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 以及鸦片战争后100 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领导人开始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安全, 并给以政策上的保证和行为上的实施。而公众的海洋强国意识仍极度缺乏。我国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反映传统农耕历史和文化的题材很多, 而反映民族海洋历史和文化的题材则很少。近年来不少城市已不将地理纳入高考范围,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海洋教育主要载体的地理课程教育出现弱化倾向, 青少学生的接触面、知识面窄, 对地球环境缺乏了解, 海洋国土观教育更是严重不足。共青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 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 不知道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2]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却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 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这反映的不只是教育的疏漏, 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陆观”的疏漏, 与我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极不相称。

2.2 内忧外患, 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敏感度欠缺

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对内肩负海洋开发利用的秩序维持;对外面临与周边国家划界, 以及涉及公海、极地和国际海底等海洋权益维护的严峻形势。我国海洋疆域局势纷繁复杂, 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经名存实亡, 海洋划界争议不断, 海洋资源遭到掠夺, 渔民生产安全得不到完善保障。尽管我国享有主权的海域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但却是主要海洋国家中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海洋面积仅为0.0025平方公里;世界人均占有海洋石油可采储量为22吨至27吨, 我国人均不足10吨;我国海港的分布密度为每千公里海岸线2.2个, 而美国为8.3个, 日本为33.1个。我们比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而公众对我国海洋权益所面临的威胁没有充分认识。我们因海洋权益意识淡薄而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不会按照国际海洋法游戏规则打擦边球, 为子孙后代多争取海洋权益, 吃了不少亏, 付出了沉重代价, 丧失了许多机遇。

2.3 无序无度, 海洋生态资源意识薄弱

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 海洋开发迅速升温。突出的问题主要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缺乏政策和法律的指引和约束;海洋相关产业间、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矛盾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处理问题不力, 民间环保组织和人士少之又少, 公众普遍缺乏海洋生态资源意识。以海岸带为例。海岸带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活跃和理想的地方, 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带, 诸如乱采珊瑚礁, 乱砍红树林和沿海防风林, 过度捕捞, 电鱼毒鱼等等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司空见惯。但在海洋法制日益被重视的今天, 一部海岸带立法至今还没有出台。我国的宪法里也没有提及“海洋”二字, 在中小地理教科书里找不到我国按照《公约》可以主张的管辖海域。无法可依的结果, 导致公众本来应该享有的公共资源被少数人用来牟取暴利和占用, 大部分人的权益被剥夺却只能望洋兴叹。

2.4 青黄不接,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严重滞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我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活动需要依赖海洋。发展海洋高科技, 开发利用好我国管辖海域的丰富资源, 积极勘探开发国际海底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等战略金属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深海生物基因, 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均以技术研究为主, 没有设立专门的海洋战略研究部门。面临如此数量多、难度大、领域广的海洋问题, 甚至是对韩国建立 “苏岩礁平台”, 日本主张 “中间线”以及“钓鱼岛”、南海诸岛归属等问题, 没有专门的海洋问题研究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长期研究, 而是采用成立课题组, 委托研究的形式进行。给人一种“任其自然”的印象。海洋类院校, 培养和科研领域仍然仅限于水产、矿产、航运等传统技术领域。由于战略研究人才缺乏等原因, 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政府找不到专家, 专家也找不到政府”的尴尬局面。我国在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 由于对海洋权益方面的科学决策滞后, 其研究更是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的海洋大国, 所以我国只是过多地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并未获得更多相应的权益保障。

3 唤醒公众海洋意识, 重振海洋强国雄风

3.1 顺应时势, 高度重视海洋发展战略

历史上中国人民对海洋倾注了无限的情感, 郑和七下西洋等就是最伟大的明证。今天, 海洋是联系世界的纽带而不是分隔的界线。世界各国已经进入了共同的海洋时代。各临海国家提出了发展海洋的具体计划:韩国为加快发展海洋战略的实施, 提出了海洋防卫新指针和新海洋发展计划;美国为了控制全球的海洋制霸权, 拟建立全球海洋监测网;日本为了争夺海洋资源, 不仅提出了海洋防卫新指针, 还提出了将渔民改称为“海民”, 这一概念的提出, 将原来国民海洋资源的利用从渔业扩大到整个海洋资源的利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国际能源、资源的需求一方面产生了与其他同样资源短缺、主要依靠外部资源的国家的矛盾甚至冲突, 另一方面中国对海洋资源和海洋安全的需要也为世界经济发展, 主要是亚洲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从长远看, 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将继续遭遇到国内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需要一个安全的海洋环境, 需要公平贸易的国际规则, 需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规定, 维护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 并深入开展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国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 国家高层应高度重视海洋发展战略, 关注海洋问题, 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

目前, 从中东, 经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和我国台湾海峡, 到朝鲜半岛的海洋通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能源生命线。这条国际能源通道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安全。中国已经与有关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02年) 。作为域外国家, 中国第一个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3年) 。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 (2003 年) , 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2010年前后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这些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将越来越相互依存追求共同发展。近几年来, 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亚洲政策”, 其核心是“和平、合作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稳定, 将给亚洲及至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和平崛起指日可待。

3.2 推陈出新, 深入研究海洋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的涉海历史源远流长, 公众海洋意识也早已出现。《山海经》及古诗词中有大量反映先民海洋意识和文化的内容。许多先辈在利用海洋资源和争夺海洋权利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开拓了我国海洋经济事业的发展。前几年, 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加文?孟席斯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人比哥伦布早70 年发现美洲大陆, 并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比麦哲伦早100 年完成了环游地球的壮举;中国人比库克船长早350 年发现了澳洲和南极洲, 领先欧洲人300 年解决了经度测量的问题”等, 引起了世界轰动[2]。尚且不论这一研究成果是否经得起推敲,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海洋历史和文化都表现得如此关注, 我们就更应深入研究自己国家的海洋历史和文化, 用正确的海洋历史观和海洋文化来向世界展示和教育公众。大力弘扬先辈们开拓进取、崇尚科学的航海精神, 不断创新海洋科技, 切实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

在具体研究上有两个突破点:一个是国内目前结合近现代渔业、渔政、航运、海滩、海岛开发的社会历史背景, 分析研究相关人物对我国近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的研究比较少, 资料也比较分散。要尽可能的收集这些资料, 要在研究上体现历史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 突出政府政策、公众海洋意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民间有关海洋生产经验、海洋生活习俗等海洋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民间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史料正在逐渐散失, 应抓紧收集整理。

3.3 统筹规划, 合理健全海洋管理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 给我们提出了合理健全海洋管理体系的新标准和更高要求。我们应建立一体化的海洋事务领导机构, 通过考查、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根据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能力, 科学设置海域的功能;在海洋产业发展和用海项目建设过程中, 严格遵循自然规律, 坚决克服海洋开发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 建立良好的海洋开发秩序, 合理配置海域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资源的整体效益。应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和执法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 规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 增强公众的海洋法制意识,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普及海洋法律知识, 提高执法队伍的海洋管理水平, 加大依法治海力度, 确保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只有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生态与效益并重, 遵循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科学规范的原则,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管海、科学用海, 优化海洋资源利用。

3.4 宣传普及, 切实加强海洋意识教育

要在公众当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国土观念教育、海洋法制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

第一, 抓住热点, 找准契机。

我们的身边就是浩瀚的大海, 一尊海洋雕塑、一个海洋主题公园, 甚至一场关于海洋的演讲比赛, 都可能激起公众对海洋的向往和热爱。要抓住各种纪念日、活动, 引人关注的事件, 通过读物、广播、网络、宣传栏对公众进行宣传。如通过一年一度的中国“航海日”这一文化平台,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纪念中国航海事业辉煌历史的活动, 灌输和宣传我国悠久的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 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 增强公众海洋意识, 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逐步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同时, 结合诸如深海可燃冰、波浪能发电、能源运输和战略石油储备等热点问题, 既提高了公众对海洋能源问题的关注度, 又增强了公众海洋权益的敏感度。

第二, 加强监督, 自我约束。

要宣扬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的意识, 宣扬海洋生态资源意识。大海再丰饶, 资源也是有限的;大海再广阔, 容量也是有度的。人们在大海中获取丰厚收益的同时, 理应珍视资源, 保护环境。必须广泛提高公众的海洋生态意识, 约束自己影响环境的行为, 监督破坏环境的不良做法。发动社会各界, 动员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加强舆论监督, 提高公众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推动公共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这样, 才能使我们与大海和谐相处, 使海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第三, 注重实践, 不断更新。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已开始重视对公众海洋意识的教育, 如中央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放了四十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走向海洋》, 收视率也不错, 一些地方定期举办海洋文化节和海事论坛, 我国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海洋国土》课程并出版了有关教材。我们应尤其重视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 不断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海洋文化资源, 并融入课堂教学, 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广泛又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有些做法:实施亲近海洋教育活动, 鼓励并规定学生每年需到沿海渔村进行生活实践。在沿海地区和渔村设立学生观光住所, 让学生亲近海洋, 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对海洋的认识, 这将培养起公众强烈的海洋意识。

4 结束语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预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浪潮中, 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新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 谁就拥有了主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成为焦点, 海洋维权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 专业性强, 国家应建立和完善海洋综合性研究机构, 培养更多的海洋问题专家、更多的海洋综合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航海先辈们开拓进取、崇尚科学的精神, 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 不断创新海洋科技, 推动海洋生产力的发展, 使我国早日重返世界海洋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饶咬成.中国的海洋意识与海权现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5) :86-92.

教会学生自我觉醒 篇11

我们发现,母亲在哺乳、游戏和前三个月的抑郁期内对孩子传达出来的信息的反应和敏感程度能够暗示孩子在快一岁的时候,这种“安全依赖感”发展到何种程度。如果母亲在照顾孩子期间对孩子传达出的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孩子在之后的发展中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往往体现出一种缺乏安全依赖感的倾向。

我们都知道在关于“阅读力恢复”的例子中,由于孩子没有在早期获得阅读的技能,就必须在后天进行培养,而在获取行为能力和技能方面,这一点也同样适用。早期安全依赖感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尽管如此,如果能够锁定到底哪一方面缺失并加以补救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当我们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向心理学专家寻求帮助;但是,班主任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指导,就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这正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教师们发现,他们总是在批评学生哪里做得不对,却从不对以后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

这一番批评将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班主任如何运用辅导规划更好地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对原因和结果做出分析以及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些人担心,过多关注于行为会使人们沦为繁文缛节的践行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啰嗦的大人总是命令我们“好好说话”“别那么做”,或者“要说‘请’”。还是有很多教师会认为行为规范的辅导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此。

有趣的是,教育的不公正现象之一就是,一些学生总是带着“不愉快”的心情跨入校门,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不恰当的语调和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有时,表露出不愉快的心情无可厚非,人们也能理解。但即使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也希望限制感情的外露,以便找到解决争端的积极对策。相关的问题就是:

学生是否意识到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学生是否意识到这种情感的表露对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20世纪70年代的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会仔细观察每个人性格的外在表现,而关于这方面我们总是浅浅地谈及。这就是“孩子们对自控力和记忆处理的理解”。无怪乎专家曾说:

年龄小的孩子们对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情感回应二者的关系也心知肚明。但是同10岁或10岁以上的大龄儿童相比的话,他们很少能意识到情感方面的精神因素,以及情感隐藏和情感外露二者可能产生的冲突。

辅导规划中应该对这一问题给出进一步明确的表述:

“人们通常会流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如果……?”

“如果有人带着上述表情走进办公室,其他人会做何感想?”

“教师因为你不作声而对你严加批评,你会选择哪一种表情?”(提供要进行选择的照片)

调查表明,那些不受同学们欢迎的学生往往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判断不准确,因此对他人的感情也错误地理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理解力和控制力也在不断加强,但对这个调查中的男孩子来说却不是这种情况。下列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如何帮助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一些提示性的建议。辅导规划是否能促进所有学生的理解力和自控力的发展呢?

结果表明,正常的男孩子和适应能力差的男孩子之间的主要区别不是他们亟待表现出的情感,而是在面临责难的时候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说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缺乏控制策略方面的知识是极为草率的。但是,尽管他们具备某些知识,他们发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对所面临的责难给予回应,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事实上,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适应力差的学生,尽管他们不能主动地提出控制策略.但是在实验指导者的提示下,他们仍然能够说出相应的策略加以回应。

仍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支持一种所谓的“常识”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年轻人自己的行为结果会影响到他人对这种结果的反应,反过来会影响年轻人以后的行为。反抗型的孩子会比被动抱怨型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方式,积极自信的孩子往往同他们的同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此加以理解和实践。

《喜福会》中的女性觉醒 篇12

一、封建社会里母亲的觉醒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男权文化就一直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男权文化以男性为轴心, 它设置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既树立了“男性标准”, 也塑造了“女性”模式。在男权中心的旧中国, 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生存。“作为妻子要贞专柔顺, 要忠于丈夫, 孝顺公婆, 生儿育女;作为母亲要捍卫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效忠家庭;作为女儿要遵从伦理教化, 端庄识礼, 服从尊卑次序。长久依附的女性, 逐渐将男性的这些要求内化。”

许安梅的母亲年轻守寡, 不幸被富商吴青强奸, 后被赶出家门。无所依靠的她成为了吴青的妾室, “完全违背了一女不事二夫的常道”。而她的形象在安梅外婆舅舅舅妈的口中完全变了样, 成了教育安梅的反面教材, 甚至不屑提及。在吴家她也是不得不看人眼色行事, 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卑微的身份地位最终导致安梅母亲服毒自杀。自龚琳达四岁被许配给黄家做儿媳开始, 家里似已将她看待成别姓人并对她严加约束。吃相不好时, “妈妈就会说:‘看呀, 洪家的媳妇这种吃相!’”嫁到洪家后, 琳达更是努力学着做个贤惠的妻子、儿媳, 并时刻告诫自己必须对天余惟命是从, 对洪太太要取悦和服从。映映的丈夫花心又不负责任, “他还有好多姘妇:舞女, 美国太太, 妓女, 甚至他的一个比我还要年轻的表妹, 她神秘地去了香港不久, 我的丈夫也一下不见影踪了。”

在男权中心的文化里, 女性时时刻刻被监视和侵蚀, 它是女性接受那些道德规范的要求, 将其作为行事标准, 甚至成为这一文化价值体系的追随者和捍卫者。然而《喜福会》里母亲们却并没有听天由命。许安梅的母亲精心策划了自己的自杀事件。她故意选定在小年夜自杀以保障女儿的出路。因为她的牺牲, 吴青应诺将安梅和她的小弟视为正出, 也应诺将她的母亲作为明媒正娶的夫人看待。也是从那时起, 安梅“学会了大声反抗”。龚琳达则是巧妙地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她利用汪太太的迷信和儿子至上的思想假托祖先显灵, 要她必须和天余离婚, 否则天余就会丧命。她就这样让笃信宿命的汪太太主动结束了她和天余的婚姻。而映映更是以激烈的方式, 以扼杀腹中的胎儿来反抗丈夫。为了自由和幸福, 她们采取各种手段反抗传统, 与命运抗争, 最终怀着美好的愿望踏上去美国的旅途。

二、美国社会里女儿的觉醒

《喜福会》里的女儿们都是在美国长大, 这些女儿们耳濡目染的是美国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是否在美国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呢?虽然经历过女权运动, 美国的不平等现象却仍然存在, 只是更隐蔽罢了。伍尔夫在《自己的房间》里说道, 没有经济的独立, 女权就将无从谈起。旧中国的妇女因为经济上不独立, 从经济和心理上依附男性实为不假。但经济上独立的女性也并不意味着拥有完全的自由和平等。映映的女儿丽娜与丈夫表面上讲求平等平摊各种费用。同在一个公司, 她为丈夫出谋划策, 使他获得名誉和地位, 而她却开始反思为何自己与克丈夫为公司付出的努力是相等的, 但丈夫的工资却是自己的七倍。这种隐藏的不公平同样反映出男性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许安梅的女儿露丝与特德结婚后退居家庭生活, 不知不觉什么都以丈夫为主, 但是当特德的自信被摧毁后, 依赖他的露丝就成了他急于甩掉的包袱。在经历了种种不幸后, 这些女儿们也开始思考问题所在, 探索自己的出路。映映看到女儿的不幸后, 通过打破茶几引导女儿知道婚姻出问题的根源在哪儿。露丝也意识到自己的软弱, 最终坚持要特德搬出他们共同居住的房子, 以此来换取尊严。女性要获得平等, 经济上独立是一个基本条件, 但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独立。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树立自我价值。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影响的女儿们努力想摆脱华人的身份成为地道的美国人。对于母亲们屡次提到的中国和中国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显得遥远而陌生。他们主动疏离自己的母亲和中华文化的背景, 然而这对于已在无形当中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女儿们来说两种文化的交错影响让他们的身份更加复杂。当特德把露丝介绍给他的家人时, 他的母亲避开儿子对露丝说他需要致力于他的医学深造, 所以不能过早考虑成家。虽然她保证对少数民族没有一丁点偏见。很明显, 她是在暗示露丝主动离开特德。而她越是标榜没有偏见, 越是反衬出他们的排他性。母女两代人都受到中美两种文化的影响, 作为兼有两种文化身份的独特个体在自我的身份构建过程中刻意逃离一种文化都是不可取也不可能找寻到出路的。实际上, 应争取两种文化的调节与和谐, 才能确立自己的身份角色。在小说的最后, 吴精美回到祖国找寻到姐姐们, 她在两个姐姐脸上看到了共同的妈妈, 她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 中国的基因, 经过这么多年, 终于开始沸腾昂起。”母女两代在经历了自我身份危机后, 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 最终认识到只有将两种文化连接到一起才能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有一席之地。这正是谭恩美对华裔女性自我身份觉醒的独特认识。

摘要:《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优秀作品。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入手, 分析书中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 探索华裔女性对平等独立、自由解放的追求。

关键词:《喜福会》,女性主义,觉醒

参考文献

[1]周艳.《喜福会》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3) .[1]周艳.《喜福会》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3) .

[2]唐碧莲.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索尔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22 (3) .[2]唐碧莲.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索尔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22 (3) .

[3]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 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3]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 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医院影像资料下一篇:数学体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