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安全管理

2024-10-18

火灾安全管理(精选12篇)

火灾安全管理 篇1

1 引 言

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阻止火灾的蔓延,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型公共建筑越来越多,其特点是使用功能复杂、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大多数人员对建筑物结构不熟悉,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大型公共建筑火灾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在火灾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影响火灾发生发展和风险评估的火灾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分为建筑所有者、使用者和火灾风险管理者三类。其中,火灾风险管理者包括火灾风险评估、消防设计、现场安全管理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他们与火灾的关系比较密切。为了更好地控制火灾发生、降低火灾损失,笔者将针对不同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

2 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与火灾的关系

2.1 建筑所有者与火灾的关系

建筑所有者最关心的是与火灾安全相关的经济效益,其对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消防安全的投入上。针对某一特定功能的建筑,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火灾安全和火灾损失目标,采取什么样的火灾控制方法和措施,怎样进行合理的安全投入,如何实现火灾防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统一,这是建筑所有者及火灾安全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图1是火灾损失与安全投入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安全投入与安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要提高安全效果必须合理增加安全投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安全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安全投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再增加安全投入,取得的安全效果增长幅度相当微弱。因此,有必要对火灾安全投入进行最优化分析。

火灾安全投入优化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安全效益,而效益是与消耗同时存在的。火灾安全消耗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火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火灾安全投入成本费用。两者之和构成了火灾安全经济负担的总量。如果火灾安全经济负担总量用函数B(s)表示,则有公式(1):

B(s)=L(s)+C(s) (1)

式中:L(s)为火灾损失函数;C(s)为火灾安全成本函数;B(s)为火灾安全经济的总体消耗。

火灾安全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标就是B(s)取最小值。由图1可以看出,火灾安全负担经济总量B(s)在S0处取得最小值。S0可由(2)式得到:

undefined

火灾安全投入成本与火灾损失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投入越低,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越大,火灾的损失额度也越大。

2.2 建筑使用者与火灾危险源

对任一建筑而言,其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引发火灾的危险源。按照危险源在事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其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包括可燃物、火灾烟气及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成分;第二类危险源是人们为了控制火灾发生、减小火灾损失所采取的消防措施的缺陷造成的隐患。

建筑物内可燃物的存在是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中国火灾统计年鉴》对大型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分析表明,造成火灾的诸多原因中,火灾荷载过大是最主要的,其次是人为用火不当。这说明建筑使用者没有火灾危险源的意识或者意识不强。在火灾危险源存在并且聚集的环境中,人为用火不当或意外失火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防止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损失,人们总是要采取各种消防措施和管理手段控制或改变火灾的发展过程。理想的状况是这些措施完全能够约束、限制火灾危险源,采用了消防措施的建筑就不会发生火灾,是安全的。然而,依据系统安全观理论,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这些消防措施和手段中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这些隐患在一定时间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火灾的可能。

3 火灾风险管理者的分析

火灾风险评估是火灾风险管理中的一部分内容。火灾风险管理者包括:火灾风险评估、消防设计、现场安全管理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涵盖了火灾风险评估整个过程的所有专业人员。笔者将着重对火灾风险评估、安全管理以及消防设计人员对火灾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

3.1 火灾风险评估者对火灾的影响分析

一个细致、完善的风险评估必须包括计算机模拟计算以及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然而这些历史数据往往难以得到。因此,性能化设计中的大多数风险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危险评估。火灾危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火灾场景的后果,较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火灾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问题。这样火灾危险评估可以被认为是火灾风险评估的子集,即一个火灾风险评估过程是一系列加以概率分析的火灾危险评估的集合。

在进行火灾风险评估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模型并辅助以专家判断来确定事件发生的后果。采用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其标准形式是给出所设定的风险指标出现的频率和概率,这些风险指标组成了一个风险评估基础的风险图。

由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经过简化的定量方法计算得到的风险指标,并不能充分描绘未来事件(火灾)发生发展的真实情况,且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作为评估者在选择方法时不要盲目认为定量评估方法是最好的。笔者认为,应该选择以半定量评估方法为主,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为辅的组合式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火灾风险评估是预测未来可能的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引起的后果,并采取相应降低风险的措施的过程。实际上,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考虑时间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在规模、影响方面会更大、更复杂。而火灾风险评估是人为的活动,如果再考虑人的主观性因素,可以想象,在火灾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是不能不认真对待的。

3.2 安全管理人员对火灾的影响分析

人员安全疏散在火灾风险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员疏散和火灾发展可以认为同时沿着一条时间线不可逆地进行。在人员疏散过程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可低估。火灾发生时,安全管理人员对火灾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的时间,以及该行动产生的结果对于延缓火势发展甚至扑灭火灾,及时顺利地疏散人员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火灾发生后采取各种行动的起始时间在火灾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由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员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缺乏大量基本的数据资料,考虑安全管理人员对火灾反应的影响进行定量计算是较为困难的。

要定量地考虑人员反应对火灾发展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确定安全管理人员采取消防措施的起始时间。文献[14]描述了日本消防部门对一个消防安全中心的人员训练调查,显示了保持安全人员采取正确行动能力的必要性。在大多数情况中,一个消防控制中心有3~6人值班。显然,安全管理人员的数量对反应时间的分布是有直接影响的,其行动实施比例的大小以及分布时间范围,都对火灾的蔓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行动实施的成功率越高,分布范围越小,越有利于阻止火灾蔓延。火灾紧急情况下,由于人群在慌乱中发生挤压、踩踏所酿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屡有发生。因此,火场中的安全疏散指挥和管理显得格外重要。

3.3 消防设计人员对火灾风险评估的影响

消防设计工程师对消防系统,尤其是自动灭火系统的可靠性应有合理的认识。消防系统优劣的概率是一种“条件概率”,它依赖于系统响应效率、在线可用性和操作可靠性。因此,消防系统性能优劣的度量参数是系统响应效率、在线可用性和操作可靠性。

一般地说,消防系统功能的失效是指当紧急情况发生需要消防系统启动时,系统却不在可用状态或无法起到初始设计的作用。消防系统失效可分为:有紧急需求时系统处于不可用状态;由于未知错误导致无法满足要求;在限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

消防系统性能优劣的可靠性参数包括:

(1)系统可用性。紧急情况发生时在线,系统运作及时,即在线可用性;

(2)功能可靠性。有紧急需求时,系统具有满足功能要求的能力,即操作可靠性;

(3)时间可靠性。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其功能,即响应效率。

因此,消防工程师如果在设计阶段考虑到消防系统的功能失效性,会对火灾风险评估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 论

(1)为了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对建筑所有者必须要进行合理的、适当规模的火灾安全投入,对各种消防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从根本上降低火灾发生的风险。对于使用者要充分了解所处建筑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在线性能,以便在火灾初期尽可能地控制火灾,阻止或延迟火灾的蔓延。

(2)火灾风险评估者应合理地选择评估方法,针对特定的对象实施具体的火灾风险评估。性能化设计思想中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方法,应当充分考虑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在完成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3)消防设计者在作出合理的消防系统设计时,还应从专业的角度根据建筑本身及其使用的特点设置应急预案,以防不测。

(4)建筑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提高防范意识,管理工作重在预防。发生火灾后及时进行报警和疏散人群,是保证人员安全、减少火灾损失的最终保障。

(5)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所有人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必要的消防演习,提高民众的消防意识和应对火灾等灾害的技能,并且要严格把好建筑消防设计的验收关,消除重大的火灾安全隐患。

火灾安全管理 篇2

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保不齐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将危害降到最低,往往需要预先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那么优秀的应急预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火灾安全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火灾安全应急预案1

一、一般性火险

一、宿舍内发现起火,学生一方面组织灭火,一方面立即派人报告值班教师。

二、班教师立即赶往火险地点,利用灭火器火消防栓进行扑灭。

三、另一值班教师组织学生有序的撤离宿舍到安全地带。

四、各宿舍长负责组织本宿舍成员按顺序离开宿舍。

五、楼梯口对应宿舍的宿舍长负责本层及楼梯秩序,以免发生人为挤压造成人员伤亡。

六、全体住生心理要镇定,不要发生恐慌。

七、值班教师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八、值班教师负责按宿舍清点人数。向有关领导汇报安全撤离人数。

九、撤出人员集合地点在篮球场。

二、严重性火险一、一值班教师负责组织灭火队及时灭火。

二、另一值教师负责报火警电话:1十九、及报急救电话:120。然后负责组织学生有序的撤出。

三、楼梯口对应宿舍的宿舍长负责本层及楼梯的秩序。

四、没能及时撤离宿舍的宿舍长要稳定人心,组织本宿舍成员自救。高层的不能跳窗户,要等待救援人员及时救援。

五、值班教师负责在篮球场按宿舍清点安全撤离人数。

六、值班教师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告之安全撤离人数。

火灾安全应急预案2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1、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体教师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消防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和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救设备等物资准备工作,强化管理,使之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安全稳定。

2、灭火行动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利用学校配置的消防器材及有关设施,全力进行扑救。

3、通讯联络组及职责

组长:江年杰

副组长:黄书斌张献卫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迅速与学校保卫处或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引导人员和设施进入事件地;拨打119消防电话,联络有关部门、个人,组织调遣消防力量;负责对上、对外联系及报告工作。

4、疏散引导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引导有关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负责重要物品的看守工作。

5、安全防护救护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利用现有器材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联系有关医院抢救。

二、应急行动

应急前准备:

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消防救护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应急过程行动:

1、领导小组得悉消防紧急情况后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种救护队伍迅速集结待命。

2、通讯组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疏散组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3、灭火行动组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4、灭火行动组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供电输电、保管室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5、安全救护组迅速关闭、切断输电、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滋生其他灾害。

6、安全救护组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7、灭火行动组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的发生。

三、火灾后有关行动

1、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家长的思想稳定工作。

2、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学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3、迅速了解和掌握学校火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火灾安全应急预案3

一、指导思想:

1、以确保幼儿园全体幼儿、教职员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为根本。

2、以尽一切力量扑救初期火灾、控制火势,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目的。

二、组织机构:

1、义务消防队队长:xx荣

2、义务消防队副队长:xx娜

3、义务消防队分2个消防小组,每组6人。

第一组:疏散组,组长:蔡x。组员:潘x、李x、潘x。

第二组:救援组,组长:王x。组员:白x、徐x、徐xx、韩x。

三、人员分工:

1、疏散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班级教师、保育员一道,共同负责幼儿的疏散、逃生工作。保健老师张x,负责师生在疏散、逃生过程中,突发意外事故的处理。

2、救援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班级组员一道,共同负责幼儿园初期火灾的扑救工作。

四、各项要求:

1、疏散组成员必须熟悉本园的消防通道;

2、疏散组成员必须熟练组织好幼儿,一切以本园幼儿的生命安全为重;

3、救援组成员必须熟悉本园防火重点部位;

2、救援组成员能够熟练使用本园灭火器材,清楚各项应急装置的操作;

3、救援组成员必须熟悉本园灭火器材的位置;

4、救援组成员在消防安全责任人组织下,参加过至少一次以上的消防应急演习。

五、灭火预案程序:

1、火灾发生时,救援组成员立即召集分工,王志惠负责报警,其余人员抢救物资。首先是关闭电、运用灭火器,其次是关闭煤气,最后是打开水源备水。

2、救援组成员在抢救过程中,原则是以保证人员生命安全为第一。如果,不能扑救火灾,则以逃生为原则,保健老师王志惠负责第二组在逃生过程中,突发意外事故的处理。

火灾安全应急预案4

学校防火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学校消防管理规定和各项制度,加强重点部位及学生宿舍的管理,配备好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把火灾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提升学校的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上海市消防条例》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预案。

一、可能引起学校火灾事故的原因

电线老化、乱拉接临时线,违章用电炉和其它电器设备,液化煤气及其储藏室过于密封、食堂油锅过热、实验操作不当、易燃易燥物品使用、保管不当,违章动用明火、乱扔烟蒂诱发原因。

二、预防措施

1、校长是学校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根据消防法律、法规,制定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

2、对师生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基本消防知识,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掌握逃生方法。

3、加强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要及时整改。

4、保持通道畅通,不堆物。

三、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火灾,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打“119”电话报警,同时上报局办公室和相关科室。

2、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

(1)人员疏散:救人是第一原则,学校消防责任人和舍务教师应在第一时间,有序地组织学生疏散转移。

A、火灾时,由于有烟气,能见度差,现场指挥人员应保持镇静,稳定好人员情绪,维护好现场秩序,组织有序疏散,防止惊慌造成挤伤、踩伤等事故。

B、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快速疏散。下层着火时,楼梯未坍塌的采用低姿势迅速而下,有条件的可用湿毛巾,堵住嘴、鼻,用湿毯子披围在身上从烟火中冲过去。

C、高层着火时疏散时较为困难,困此更应沉着冷静,不可采取莽撞措施,应按照安全口的指示标志,尽快从安全通和室外消防楼梯安全撤出,切忌用电梯或跳楼。火势确实较大无法逃生,可躲避到阳台、平台或关闭房门用湿毛巾堵塞门缝防止烟火进入,并用水浇湿房门,等待救护人员到来。

D、火灾时,一旦人体身上着火,应尽快地把衣服撕碎扔掉,切记不能奔跑,那样会使火越烧越旺,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如旁边有水,立即用水浇洒全身,或用湿毯子等压灭火焰,着火人也可就地倒下打滚,把身上的火焰压灭。

(2)物资疏散:火场上的物资疏散,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和扩大。

A、首先疏散的物资是那些可能扩大火灾和有爆炸危险的物资。例如起火点附近的油桶、液化气罐、化学实验室易爆和有毒物品,以及堵塞通道使灭火行动受阴的物资。

B、疏散性质重要、价值昂贵的物资。例如机密文件、档案资历料、高级仪器、珍贵文物以及价值贵重的物资。

3、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通知家长。

4、等待消防车到来期间,可组织学校教工义务消防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灭火。

灭火扑救:初起火最易扑灭,在消防人员未到前,如能集中合力抢救,常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根据不同的火原因,可采取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火灾现场指挥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内和临近所有灭火器,不要零打碎敲,集中使用对准火点,尽量抓住战机把火消灭,或控制住火势的发展,最后由消防人员彻底扑灭火焰。

5、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原因,维持秩序。

火灾安全管理 篇3

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一)火势蔓延快。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多,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发生火灾时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尤其是高级宾馆、综合楼和图书馆、办公楼等高层建筑,一般室内可燃物较多,一旦起火,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据测定,在火灾初期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3米每秒,在火灾燃烧猛烈阶段,各管井烟气扩散速度则可达3~4米每秒。假如一座高度为100。米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其扩散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十倍以上。

(二)疏散困难。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的时间长;二是人员集中;三是发生灾时由于各竖井空气流动畅通,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增加了疏散的难度,我国有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消防部门赃詈了少量的登高消防车,但大多数有高层建筑的城市尚无登高消防车,而且其高度也不能满足安全疏散和扑救的需要。普通电梯在火灾时因不防烟火或停电等原因而无法使用。因此,多数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靠楼梯。而楼梯间内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疏散。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三)扑救难度大。高层建筑高达数十米。甚至达数百米,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一般要立足于自救,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所限,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可能很完善,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仍以消火栓系统扑救为主。因此,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往往遇到较大困难。例如:热辐射强、火势蔓延速度、高层建筑的消防用水量不足等。

美国年均发生高层建筑火灾7000多起。平均每天近20起。但美国城市高层建筑一流的消防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了损失。

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址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发生火灾。据北京市消防局发布的消息,导致火灾的直接原因是在工地附近违规燃放礼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施工阶段的央视配楼尚未开启防火系统,工地缺乏自救措施。

由于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多,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国内外对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和安全管理有严格规定。

法律监管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在各国高层建筑防火的立法方面,无论是法规的数量还是完善程度,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美国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高层建筑防火法规的权威性,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下,哈佛大学现火灾科学研究之父霍华德·艾蒙斯教授,经过大量实验,建立了被广泛认可的哈佛火灾模型。在这种模型的基础上,美国高层建筑防火法规更加完善,成为许多国家的样板。

我国现行的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是1995年颁行的《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GB50045—95),该规范的条文严谨细致,在耐火等级、平面布置、安全疏散、消防给水、防(排)烟和电气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兼顾防火安全性和投资合理性。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有时达不到规范要求,这就留下了安全隐患。近年来。建筑工地火灾频发,这与大量保温防水易燃材料的堆积和暴露在外有关,同时也由于高楼自身消防设施还没有完善。有专家称,有必要通过尽快制订、修订有关建筑工地的防火管理规范,填补在建建筑防火薄弱的空白,从根本上减少建筑工地火灾多发现象。

防火设计是保护伞

针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国内外在防火设计上达成了共识。—般说来,要做好以下4方面的防火设计。

第一。保证主体结构有足够的耐火稳定性。目前国内外高楼多依赖钢结构,虽然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都很好,但耐火性能很差。钢材的抗拉和承重等性能均会因温度的升高而急剧下降,通常在450~650摄氏度就会失去承载能力,发生变形,钢柱、钢梁弯曲,不能继续使用。一般情况下,不加保护的钢结构耐火极限只有15分钟。“9·11”事件中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就是因钢结构遭大火高温炙烤。上部结构不稳定向下塌落,结果一塌到底。人们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钢结构保护方法,如用耐火材料包覆,喷涂石棉或防火材料等。已被证明在应对大火时效果不佳,建筑界和消防界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仍任重道远。

第二,强化自救设施。高层建筑不同于一般的低矮建筑,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主要依靠自身的消防措施来保障安全。消防部门云梯车所能达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如果几百米高的高楼出现火灾,很难靠外部力量救援。目前,高层建筑的自救措施主要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两大类。主动性措施指直接限制火灾发生和发展的技术,如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喷水灭火等灭火技术、烟气控制技术等;被动性措施指提高或增强建筑构件或材料承受火灾破坏能力的技术,如提高建筑构件耐火性能的技术等。这些完善的自救措施,比大量消防队员更能应付突发火灾。 第三,做好防火分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规模形状不同,地理位置及室内火灾荷载、装饰和陈设等不同,建筑防火规范不可能把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防火都详细地规定下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针对所设计建筑物的具体条件。灵活运用,加强防火隔断,增加灭火手段,加强防排烟措施,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达到防火目的。

从国内外火灾现场统计来看,近六成火灾死亡是烟熏致死,或者被烟熏晕后烧死的。科学的防火分隔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如,一旦发生火灾,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如果能保持较高的气压。逃生者开门进入后,风就会从里面往外吹,将烟雾拒之门外。

第四,室内装修选用阻燃材料。在建筑中消除火源是不可能的,但是采用阻燃装饰是可能的,是避免和减少火灾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

严格消防管理不可缺少

如果说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侧重从硬件方面应对火灾隐患,那么,严格的消防管理则是从软件方面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遗憾的是,高楼盖成后,人们往往忽视这种管理工作的作用。

美国年均发生高层建筑火灾7000多起,平均每天近20起,但美国城市高层建筑一流的消防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了损失。“9·11,”后,美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管理工作细化到对室内烟灰垃圾桶的设计,同时要求物业管理人员在清理烟灰垃圾桶之前要确保桶内绝无火种。

另外,美国还全面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如让城市居民组成义务消防队等。现在,纽约等大城市均设立了自动消防安全电子访问台,通过电话、电脑、移动电话等与城市高层建筑义务消防队保持联系。一旦发生险情,由城市居民组成的、经过专业训练的义务消防队可以在几分钟内被召集起来,配合消防员进行灭火和救援。

火灾安全管理 篇4

虚拟火,即Dummy Fire。2006年Sarah Vap因《Dummy Fire》诗集而闻名,并获得了2006年农神节诗书奖。书中采用“自然诗”体深入细腻地描写了毫不相干的动物和植物相处的敏感性。此处借以说明现实与隐患的关系。虚拟火的控制从安全意义上是把“火灾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这是比现实火灾扑救更为重要的环节。因此,火灾危险性指数、火灾危险源辨识、火灾概率、火灾风险评估、火灾危险性评估等就成为虚拟火的描述参数。

在火灾风险分析中,危险和危害两个词用得相当广泛。危险性不仅指火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且包括火灾危险的程度及产生危害的后果。危害性则是指事件万一发生或已经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两个词密切相关,含义中有相同的成分,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虚拟火不仅要考虑火灾的可能性,还应考虑火灾的危害性,它涵盖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虚拟火存在环境

每种材料、物体或空间不管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单个物体还是系统、安全产品还是危险产品,都是虚拟火载体,只是虚拟火发生的几率不同而已。因此,每种材料都具有火灾危险性,只是发生火灾的因素不同。材料的对火反应特征即虚拟火特征,通常包含有阴燃性、引燃性、闪燃性、火焰传播性、释热性、耐燃性、自熄性、生烟性、有毒气态产物量、腐蚀性气态产物量等。

当评价材料、产品及组件的火灾危险性时,必须注意产品的着火难易性如何?材料是否具有自发热特性?如果有,在什么情况下自发热性会使其自燃?不同的点火源在不同点火密度和暴露时间下怎样才能被点燃?产品一旦着火,其火焰增长速率和传播速率有多快?在什么情况下火焰会蔓延至附近区域?火将变得多大,会燃多久?作为时间的函数,释放的热量会有多大?产品燃烧时会产生多少烟?燃烧产物是什么?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分析出材料、产品及其组件在特定的应用情况下的火灾后果,即虚拟火的发生、发展及产生的后果。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虚拟火可变因素和材料的性质与外形。因此,希望能确定和测量材料的基本性质,结合相应的分析或计算模型来评价材料、产品及组件在全部可能的应用场合下的预期性能。

可燃物的存在是虚拟火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可燃物质就不会发生火灾,这种可燃物实际上就是虚拟火。由于可燃物的理化性质不同,其燃烧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确定的物体,其火灾荷载密度、热释放速率、对环境的辐射热流量等参数相对确定。同时,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除温度会随时间、空间状态及供氧情况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外,其遮光性和毒性也都相对确定。因此,虚拟火随着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物体的确定而相对固定,即只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存在一定数量的物体,则虚拟火就永远存在。

2 虚拟火的发生

对于材料的自燃性、阴燃性、易燃性以及点燃后的火焰传播速率和热释放速率,其火灾危险性十分复杂,它取决于若干因素,包括物理形状、定向性和材料的化学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等,这些因素都控制了虚拟火的发生。

当虚拟火源表面附近达到可燃的浓度时,也不会发生引燃现象,除非在可燃蒸气处有点火源,这一点类似于液体的闪点。除非蒸气能以连续充足的速率产生以维持连续的燃烧,否则在固体表面的燃烧将终止,这一点类似于液体的着火点。如果气体被加热到自燃温度时,没有点火源也能发生点火现象,这类似于可燃气体或液体的自燃温度,被称为自燃。

固体表面的热解速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使用有效着火温度来表达点火的含义,则有一些材料在低于点燃温度时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当虚拟火源表面温度达到有效点燃温度时,开始燃烧;而另一些材料因在点火之前会慢慢地、完全热解,虚拟火呈明显化,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假设不适合这种情况。在虚拟火发生前,材料的变化是连续的,一旦着火,则是质与量的飞跃。

因此,虚拟火发生度是一个衡量材料着火性的指标。图1为虚拟火发生的示意图。

3 虚拟火的评价

20世纪已经开发了许多火灾试验方法以适应规范的要求。在这些火灾试验方法中,有很多只是评价某个产品或产品中某个组成的一种或几种火灾危险特性。通常采用这些火灾试验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以技术指标的形式提供给规范使用的,而与材料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火灾危险性或虚拟火发生度有很少的联系。因此,尽管某些产品具有严重的火灾危险性,还是被使用了。虚拟火已经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每个方面。

过去十年发展的性能化建筑火灾安全分析方法和采用建筑性能化防火安全规范的设计,其核心是确定基于设定火灾的火灾场景和分析这些火灾所造成的可能后果。因此,性能化火灾安全分析、设计和规范发展的要求,比使用传统的规格式方法更应该掌握材料火灾危险性和建筑火灾动力学的知识。

材料火灾危险性评价过程很复杂,有许多可变因素会影响这个评价过程。可变因素包括材料的性质、结构、环境条件和室内火灾效应。因此,不同材料的火灾危险性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还与其应用情况有关,如同样的纺织物用在墙上和吊顶时与用在地板的火灾危害性和风险都是不同的;折叠堆放的报纸与同重量松散放置的报纸其燃烧过程相差甚远;放在饭店大厅中的圣诞树着火后比放在家中的圣诞树燃烧的要猛烈得多。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对材料、产品及其组件在其可能的应用范围内评价其虚拟火发生度的方法。

该评价方法的目的:(1)真实地量化虚拟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2)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事故扩大的装置;(3)向管理部门通报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4)使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各工艺部分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帮助确定减轻潜在事故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而又经济的途径。

4 虚拟火发生度及指数

4.1 采用归一化条件概率Pimi法

(1)确定虚拟火转变为明火发生概率因子上下限。

从各种材料、环境中发生着火的资料中,找出对应每种材料着火因子的极值、区间(极小值、极大值),即为因子变动范围,并将各种材料各因子的变动范围进行均分,划分出因子区间,均分份数可自定,但因子区间大小须大于或等于该因子单位的2倍。

(2)计算因子区间因子数(Yi)。

计算各种材料及环境中每一个着火因子在每个因子区间的因子数。

(3)计算因子区间的火情数(Fi)。

统计各种材料及环境中各着火因子区间的火情数之和。

(4)计算各因子区间的因子数和火情数阶段平均值。

阶段时段的选择和材料均可不同,但时段内的采集资料及火情资料应完整无缺。各因子区间的因子数和火情数历史平均值分别用AveYi和AveFi表示。

(5)计算分类条件概率Pi。

按(1)式计算分类条件概率Pi,Pi为在AveYi发生条件下AveFi发生的概率,Pi大小反映了不同组区间条件下虚拟火发生的情况。

Pi=AveFi/AveYi (i=1,2,…,N) (1)

式中:N为因子区间数。

(6)计算归一化条件概率Pimi。

按(2)式计算归一化条件概率Pimi。

Pimi=Pi/Pm (i=1,2,…,N) (2)

式中:N为因子区间数;Pm为N个区间内Pi最大值。

(7)绘制归一化概率图。

以各单因子归一化概率Pimi为纵坐标,以N个组区间为横坐标,采用三点二项平滑来处理概率曲线,滤去一些小扰动或短波,可以得到12张归一化概率图。

4.2 虚拟火发生度数学模型

(1)模糊数学模型。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假定x为虚拟火被环境诱发的因子的实验值或观测值,U为单因子火险贡献度或虚拟火发生度,取(0,1)或(0,100),a,b,c为待定系数,则有(3)式:

undefined

(3)

式中:xc为环境不利于诱发明火。

(2)确定待定系数a、b、c。

R0为火概率图中虚拟火突变为明火的临界值,R0.5为火概率图中虚拟火转变为明火几率开始明显增多的临界值,R1为火概率图中虚拟火转变为明火几率开始大量发生的临界值。R0、R0.5、R1可以从归一化概率图中查算出。

当x

即:(a(c-R1))b=0。因此,有c=R1。

同样,当x>c时,假定U=0.5,则有:(a(R1-R0.5))b=1。

公式成立的条件为:b=0或a(R1-R0.5)=1。

因为b=常量,故b=0舍去。a(R1-R0.5)=1,则有undefined。

假定不再有明火发生时,U有3个精度值,即:U=0.05,U=0.01,U=0.005。

对x

可以推出:undefined

对x>c,有undefined

同理,对U=0.01时,有

undefined

当U=0.005时,有

undefined

由此可计算出,12个因子的单因子贡献度模糊数学模型的待定系数a、b、c。

4.3 虚拟火发生度指数综合指标计算

(1)虚拟火发生度U计算。

根据各因子的预报值计算出12个单因子火险贡献度,反映了在各个单因子条件下火险程度的大小,即虚拟火发生度。

(2)计算当前因子指数Uj和前期因子Uq。

计算当前因子的平均Uj,并计算前期因子的平均(Uq)。

(3)三级判别(计算多因子综合指标G,即虚拟火发生度等级指标)。

采用多因子综合指标法的归纳方法,可有如下计算方法:

undefined

(4)四级判别(虚拟火发生度等级定级)。

将虚拟火发生度等级分为5级,以上述计算出的U值作为划分依据,表1为U值范围与对应虚拟火发生度(G)等级对照表,可以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环境等对各级虚拟火发生度的指数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5)虚拟火发生度等级的划分,见表2。

5 研究虚拟火的现实意义

从相对安全观的角度看,安全是具有一定危险条件下的状态,安全并非绝无事故,安全与事故之间是对立的,是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虚拟火是客观的、潜在的、与物共存的、可变的,它决定了安全与事故的转变。虚拟火是危险的,同时也存在永恒的风险,是从非以火为中心的角度理解火灾危险性分配和火灾危险源管理。对虚拟火的研究有助于重视火灾的危害性,扩大对火灾的意识范畴,主动从根源上采取相应控制火灾的发生,这对于积极防火是相当重要的。加强对虚拟火和虚拟火战略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火灾危险环境,创新火灾管理制度,有利于构建火灾安全战略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邹亮,史文中,任爱珠.用GIS与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火灾过程——应用和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3):83-89.

[2]李志宪,杨漫红,周心权.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技术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2(2):30-34.

火灾逃生安全知识 篇5

很多人可能觉得在灾难发生时,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即使做了一些防护措施以及掌握一些逃生方法也无济于事,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火灾发生时掌握一定的正确的逃生方法是很有可能帮助自己逃生成功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在火灾逃生中应该怎么做呢?

1、逃生路线被火封堵时,应及时关闭房间门窗,用湿的织物封堵门窗缝隙,防止烟火窜入,并迅速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到易获救的地方等待救援(如靠近马路的窗口附近或与入口较近的房间等)。

2、设法减少烟、火危害。逃生时,应以防毒面具或湿毛巾掩口鼻呼吸,降低姿势,以减少吸入浓烟。烟雾弥漫中,一般离地面三十公分仍有残存空气可以利用,可采取低姿势逃生,爬行时将手心、手肘、膝盖紧靠地面,并沿墙壁边缘逃生,以免错失方向。若逃生途中经过火焰区,应先弄湿衣物或湿棉被、毛毯裹住身体,迅速通过以免身体着火。

3、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4、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5、穿过着火区域时,万一衣服着火,可就地打滚压灭火苗,不宜带火奔跑,以免加快空气的相对流动,从而增大衣物燃烧的火势。如果着火点位于自己所处位置的上层,此时应向楼下逃去,直至到达安全地点;如果着火点位于自己所处位置的下层,且火和烟雾已封锁向下逃生的通道,应尽快往楼上逃生,楼顶平台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场所;发现自己被火、烟追赶且又封锁了向上的道路时,此时应果断地选择横向逃生路线,从另一层楼的走廊通道逃生,或退守到该层有利于逃避的房间内,寻求其他的自救逃生方法。

火灾安全管理 篇6

关键词:消防安全档案 预警机制 归档范围

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发生特大火灾,造成120人遇难,70人受伤。这起近年来伤死人数多和经济损失巨大的事故,震惊国人,再度引起了人们对火灾事故的高度关注和反思。作为防火重点单位的船舶施工企业,应该从中反思什么?笔者认为,应该从事故发生的原因等方面,反思如何通过研究船舶消防安全档案,及时发现和提醒船舶弥补消防工作的缺陷,建立船舶火灾预警机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1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必要性

工程施工船舶是船舶施工企业的“吃饭工具”,造价昂贵,一艘工程施工船舶造价动辄几千万人民币,大型的施工船舶造价甚至近20亿人民币。如此昂贵的船舶,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建设船舶火灾预警机制,对预防船舶火灾,指导船舶开展船舶消防安全管理以及事故的应急处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有利于提高船舶处理火灾事故的能力。工程施工船舶由于结构紧凑、空间较小,并装载有燃料油和船舶正常营运所需的其他油料、物料,一旦发生火灾,火情易蔓延、难控制,灭火较为困难,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加上船舶营运的独立性较强,远离岸基,一旦发生火灾,不易及时得到外援,灭火的任务往往只能由船上人员独立承担。因此,建立船舶消防档案归档制度,建立消防档案,能促进船舶按制度要求开展消防工作,从中熟悉船舶的消防设备布置和管理情况,熟悉每个岗位的消防应急处理的要求,掌握各类消防设备设施的使用要求;能促使船舶的主要管理人员熟悉组织和指挥灭火的程序,做到组织有效,指挥得当;能使船员掌握各自在灭火中的岗位、职责和做法。建立消防安全档案,能进一步提高船员处置火灾事故的能力。

1.2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有利于为船舶火灾灭火和救援提供支持。鉴于船舶结构和独立运营的原因,船舶一旦发生火灾,来自岸基的救援相当重要。要有效实施救援,岸基部门需要了解船舶结构、设备布置、设备状态、人员配置、消防演练等一系列情况,才能制订最合适的救援方案。而在船舶发生火灾的紧急情况下,制订救援方案,查阅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是最有效、快捷的途径。

1.3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有利于提高船舶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是船舶消防活动情况的历史纪录,通过查阅消防档案,可以考察船舶消防活动情况,找出消防安全隐患,督导船舶完善消防设备、设施,整改消防安全活动缺陷,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預防事故的发生。

1.4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是船舶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资料。安全源于教育,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不仅可以为船舶安全教育提供现成、直接的资料,而且可以通过对档案的分析,总结出船舶消防安全工作的特点、难点,以及应该特别予以重视的问题、设备等,将这些分析、研究的结果作为船舶消防安全教育的资料,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提高船舶消防安全教育的效果。

2 船舶施工企业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现状

2.1 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建立未引起高度重视。在船舶施工企业,船舶是企业的“吃饭工具”,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应是船舶施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的船舶施工企业只重视工程项目档案、科技档案、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管理,船舶档案也大都停留在船舶建成时归档的文件材料,少有收集和建立专门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存在着“重生产、轻档案”和“档案归档案,工作归工作”的两张皮倾向,没有将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建立摆到事关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的战略高度上来重视。

2.2 制度不健全。船舶安全管理制度很多,但笔者发现,很多船舶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制度。因为制度的缺失,责任不清,奖罚无据,这导致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开展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管理不到位。部分船舶施工企业的档案部门只是被动地坐等各船舶送上来的消防文件材料,不重视船舶消防档案制度建设和日常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船舶施工企业大多为国有老企业,一般情况下船舶的施工生产和生产安全由工程生产部门管理,消防安全由保卫部门管理,设备安全由船舶设备部门管理,档案由办公室管理,这其中有的职能相互交叉,管理职能上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情况,这导致了谁都管,谁都不管好的情况。

3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思路

3.1 建立健全船舶消防安全档案责任制度是关键。有制度才能明确责任,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船舶消防安全档案责任制度一要明确船舶的归档责任,确定船长是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责任人,对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收集、立卷、归档工作负全责,并将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纳入船长年度考核的内容。二要确定与消防安全档案工作有关的部门的职责,明确奖惩。

3.2 建立健全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管理制度,以规范和指导船舶和相关部门开展船舶消防安全档案,应确定船舶消防安全文件资料归档范围,建立归档工作制度,做到船舶消防安全文件材料一经形成立即归档。

3.3 提高认识,舍得投入。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建立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会计档案的建立不同,有其特殊性,一是船舶远离岸基,如何将一经形成的文件资料尽快归档并及时传送到岸基的档案部门,以便船舶一旦火灾时岸基能够及时从档案中查到有效信息,确定救援方案。这需解决档案传输的技术问题。二是船舶消防档案的归档主体是船员,在目前的船员配置中没有档案员的配置,而且目前大部分的施工船舶配员紧张、施工任务重,不可能安排专人从事归档工作,归档工作要在船员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需解决配员问题或是激励机制问题。三是绝大数船员没有接受过档案专业知识的教育,不能按规范要求完成收集、立卷工作。这需解决船员的档案知识教育问题。要解决上述三个难题,企业的管理者以及船舶的领导必须对船舶消防安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舍得投入,研究和实施有别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又适合施工船舶实际情况的归档方法,才能舍得制订和实施兼职档案员的激励措施,才能舍得购置现代办公设备,改善硬件环境,解决立卷归档、传输的设备问题。

4 船舶消防安全档案的基本内容

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是船舶施工企业档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船舶设备设施的分布情况:应包括船舶平面图、消防设施布置图(电气设备、报警设备、灭火设备和逃生通道以及必要的关闭装置的图纸)。如果船舶修理时对这些设备的位置进行调整,应及时对上述图纸进行改正。

②船舶消防规章制度:应包括防火控制图、船舶应变部署表、船舶防火安全知识手册和消防安全操作手册等。

③船舶消防设备设施的检查和修理的文件材料。

④船舶消防应急预案以及消防演练的文件资料:包括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消防演练的方案以及形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⑤消防安全教育的文件材料。

⑥船舶消防安全事故的文件材料。

5 结语

建立船舶消防安全档案是支撑船舶施工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建立、运用和发展将为船舶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船舶的火灾预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爱武.消防档案的建立[J].商,2013(02).

[2]印建皖,丁晓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档案的信息化[J].上海消防,2003(10).

火灾安全管理 篇7

火灾高危单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该类单位发生火灾后的危害性及后果严重, 主要指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 除以上单位或场所外, 某些特定单位对象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或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2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的现状及分析

2.1 火灾高危单位领导者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高危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企业, 对于时间及经济的利用率依赖较高, 导致消防责任主体意识淡薄, 自我防范及防患能力较差, 未将安全防火的主观思想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从意识上对消防安全多带给企业的危害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消防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贯彻执行的不够彻底, 企业领导者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消防管制所带来的潜在利益, 私自将消防安全规则简单化, 未完全将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贯彻至实际工作中去。

2.2 消防安全培训形式化现象严重

企业在学习防火安全教育时, 其聘请的讲解者多数是参照宣传资料照本宣科, 对于受培训教育者未分层次有的放矢的进行培训, 多数受训者仅对触目惊心的案例感兴趣, 真正深入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 发生火灾时需要做什么, 如何做什么知之甚少, 即使有的单位会出台一些培训考试等形式约束其成员认真记录培训知识, 但培训以后的后续反馈工作几乎没有, 培训的效果自然收效甚微, 受人体记忆周期的影响, 培训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脑中存留的痕迹逐渐淡忘。

2.3 企业消防设备实施陈旧, 消防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企业专职消防员设置较少, 多数以兼职消防员的形式存在于企业消防安全体系中,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兼职消防员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作岗位安排, 当真正出现消防安全时, 兼职消防员的专业技能及组织协调、疏散能力必然会经受实战的极大挑战。受资金成本的制约, 多数中小型企业的消防设施陈旧, 更新速度缓慢, 淘汰率低, 当消防安全来临之际, 此类设备对于初起火源的扑救甚至利用设备逃生获救无法得到保证。

3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

火灾高危单位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要将企业自身精细化管理的内部管理模式与相关部门依法监管的外部管理模式相结合, 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与迎接消防安全的挑战。

3.1 火灾高危单位外部消防安全管理

1) 消防机构不断完善监管制度, 严肃执行。

(1) 各级国家安全及防火机构要依法履行其消防监督职责, 强化对火灾高危单位实施高压监管力度, 充分发挥消防法律法规的指引及指导价值, 对于因监管不力而导致的消防隐患及消防安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连带责任;

(2) 增大监管频次, 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火灾高危单位, 自然要与非高危单位的监管程度有所区别, 必须使用常规检查与非常规抽查的形式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监管, 不断提高检查质量, 增加检查频次, 对于出现的隐患, 及时弥补完善, 防患于未然。当出现由于自身原因而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时, 务必从重从严处罚。

2) 相关部门监管

国家行政部门对于涉及消防安全规定的火灾高危性质的单位进行审批时, 一定要依法审批, 严格按相关规定及流程处理, 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高危单位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将消防安全的萌芽扼杀于摇篮之中。

3) 中介机构监管

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服务机构要认真履行其监管职责, 完善其“事前”“事中”“事后”的权利与义务, 公正公平的将火灾高危单位纳入保险体系中去, 对于高危单位的预防工作及灾后事故赔偿处理等工作均具有其重要意义。

3.2 火灾高危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

3.2.1 坚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

火灾高危单位必须坚持火灾消防责任中的主体意识, 单位要时时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广大员工及管理者要牢记“以人为本、责任重于泰山”, 从理念上深刻意识到消防安全事故对于企业发展的危害性, 这样才能强化自我安全管理, 才能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3.2.2 消防人员专业化, 消防设施更新及时

火灾高危单位须设立专职消防人员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 并配备相应的兼职消防人员, 不断加强自防自救能力建设, 逐步形成体系, 能够随时应对火情火警, 为专职消防队员进入火场扑救争取时间。

在消防设施的配置上, 高危单位消防设施配置要高于其他单位, 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高于现行主流消防技术, 升级防火档次及能力, 保持设备的与时俱进性, 随时能够迎接火灾安全的挑战。

3.2.3 责任体制与时俱进

建立责任体制是有效的预防火灾安全的手段。单位应从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 划分明确的消防安全责任区, 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规范不同责任人的规章制度及作用。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 逐级、逐部门的形式落实到终端, 以此消除单位消防管理盲区和消防安全责任空白点。

同时, 防火设备设施标识要醒目, 防火重点区域要有警示标识, 防火培训内容要定期演练演习, 其频次要高于其他非防火高危单位。

4 结论

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及生命安全, 做好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更是各级消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火灾高危单位在进行消防安全管理的过程中, 要将企业自身精细化管理的内部管理模式模式与相关部门依法监管的外部管理模式结合起来, 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火灾高危单位的界定区分了火灾高危单位与非高危单位的含义, 在分析了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的现状后, 对其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提出了要将企业自身精细化管理的内部管理模式与相关部门依法监管的外部管理模式结合的形式齐抓共管, 以期共同营造良好的防火环境。

关键词:火灾,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赟.试论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30:144-146.

[2]王建刚.火灾高危单位消防监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332-334.

[3]张元祥, 刘沐炎.火灾高危单位消防管理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8:920-922.

[4]宋立明.浅议创新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14, 1:33-36.

[5]王景春.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应急救援, 2014, 1:30-33.

煤矿火灾防治组织与管理 篇8

一、劳动组织

(一) 加强组织领导力度

1) 成立矿井火灾防治领导组, 由矿领导和有关科、室、部负责人组成。矿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组织实施火灾防治工作。

2) 制定年度火灾防治实施意见, 以矿正式文件下发。

3) 定期召开火灾防治工作会议, 研究制定防灭火实施措施, 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4) 矿通防部门负责防灭火日常管理, 包括火灾隐患点的定期排查、防治措施的指定、日常资料的管理。

(二) 健全管理制度

对矿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所应承担的通防管理职责制作出具体规定, 制定矿井通防岗位责任制, 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1) 矿长是火灾防治的第一责任人, 要把防灭火工作当作全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管理。定期组织召开通防工作会议, 听取工作汇报。2) 矿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火灾防治技术管理, 及时组织火灾隐患排查, 研究制定防治措施。3) 各分管副矿长及副总工程师要对分管范围内的矿井火灾防治工作负责, 及时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4) 矿通防部门作为火灾防治工作的主要部门, 要切实做好矿井火灾防治措施的制定和日常通防管理, 及时组织隐患排查和治理。5) 矿其他职能科室负责所辖业务中有关火灾防治方面的工作, 对所辖区域内的通防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二、生产管控

(一) 开拓开采方法

1. 简化巷道布置

尽量少掘生产辅助措施巷道和联络巷, 最大限度减少漏风。对已掘的措施巷或联络巷要严格管控, 监测到位, 不符合防灭火要求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整改。

2. 合理安排开采顺序

采区内的开采顺序应采用“台阶式循序开采”, 严禁采用“间隔跳采法”, 避免后期形成孤岛工作面, 从而增加漏风系数和火灾隐患。

(二) 采、掘作业防火管理

1) 掘进施工严格遵照规程措施, 严禁超掘乱透。2) 掘进期间严禁在区段间留设小煤柱和煤皮, 减少煤层暴露面积。3) 分层巷道一次性掘透, 严禁掘一段停一段。4) 工作面回采时要加快推进速度, 减少煤层暴露时间。5) 工作面浮煤要清理干净, 提高回采率, 减少人为丢煤量。6) 合理安排采掘进度, 严禁前采后掘和采后即掘。7) 各采、掘区队要维护好所辖作业区内的通风设施, 共同维持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8) 工作面回采结束后, 要加快回撤速度, 及时封闭。

(三) 通风系统管理

1. 通风管理

1) 优化矿井通风设计, 简化通风网络, 合理布置通风设施, 建立合理完善、便于防火的通风系统。2) 合理分配各用风地点的风量, 确保通风系统稳定。3) 严格通风设施管理, 严禁任何人随意损坏。4) 严格执行测风制度, 严禁盲目加大配风量。5) 工作面回采完后要及时封闭, 不用的巷道要及时封闭, 减少漏风。

2. 火灾监测预报管理

1) 建立矿井火灾监控系统, 合理布置监测点, 提高预测预报精度。2) 执行气样分析日报制度, 合理变更取样地点和次数, 重要监测点要定点、定人、定时取样, 确保气样采集质量。3) 做好防灭火监测旬报, 每10天要对全矿防灭火监测工作进行阶段性分析评价, 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指导下一阶段的防灭火工作。4) 每月月底要对全矿防灭监测工作和防灭火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一次总体评价, 火区和重要监测点要按要求绘制指标气体变化曲线图。

三、监督考核

作为对防灭火工作成果的一个检测手段, 考核是必不可少的, 实行奖优罚劣、量化考核,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披露, 总结经验, 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矿井应制定日常考核制度。

(一) 对井下通防设施日常管理考核

1) 由矿通防部门每月组织一次对井下通防设施的全面检查。2) 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 并认真执行。

(二) 对回采工作面注浆质量的专项考核

1) 矿通防部门按照工作面注浆措施的要求, 对回采工作面注浆质量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到现场取证考核每旬不少于三次, 月底将考核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并在月度总结会议上汇报。2) 绘制泥浆压注分布图, 以供在下分层掘进时作最终考核。3) 每月组织一次对已注浆工作面在下分层掘进时的假顶泥浆分布状况进行现场检查, 按泥浆缺失面积累计量对施工单位进行罚款。

(三) 对井上制浆站供浆质量的考核

1) 浆材供给量必须经矿通防部门、矿物资供应部门和供货方三方共同签字验收, 由矿物资供应部门保留存档。2) 矿通防部门每月底组织对制浆所需材料的用量进行统计考核, 若制浆量达不到本月计划, 或者材料供应量不够, 对相关单位按照矿有关制度进行处罚。3) 矿通防部门对制浆质量进行检查, 每周到注浆站现场取样检查不少于3次, 并将检查结果形成文字材料。

矿井火灾由于火源隐蔽, 火源位置往往难以准确确定, 所以给治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但是只要坚持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的防灭火系统, 就能将矿井火灾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有效的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秦波涛, 王德明.矿井防灭火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2]王德明.矿井通风与安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周心权, 万裕章.矿井火灾防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 篇9

1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的必要性

1.1 安全科学的概念

安全科学是一门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缘科学, 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门学科, 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诞生以1973年美国出版《安全科学文摘》杂志, 1981年德国库尔曼教授发表《安全科学导论》专著以及1990年第一次世界安全科学大会的召开为基本标志。对于安全科学的概念, 德国学者库尔曼认为:安全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应用技术所产生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 或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容许的限度内。比利时教授丁格森认为:安全科学研究人、机和环境之间关系, 以建立三者之间的平衡共生态为目的。我国“安全科学开创者”刘潜先生认为:安全科学是一门专业研究人们在生产及其他活动过程中的身心安全 (包括安全、舒适、健康、愉快乃至享受) , 以达到保护活动者及其活动能力, 保护其活动效率的跨门类、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安全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 避免和控制人为、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的学问。它以技术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避免、控制事故和减轻损失, 达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安全。

1.2 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安全认识的深入, 安全科学理论也在逐步发展。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 安全科学理论到目前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局部安全认识阶段。工业化初期至19世纪50年代, 人类对安全逐步从无知的安全认识过渡到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经验型阶段) , 安全科学基本理论是事故学理论, 即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以经验为基础采取安全预防和整改措施。事故学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 认识事故的本质, 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质是“亡羊补牢”的模式, 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属于事后反馈决策型。此时安全科学尚未成为一门系统科学, 安全仍处于被动局面。

(2) 系统安全认识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上升到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事后预测型阶段) , 安全科学基本理论是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 以危险和隐患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 提出安全系统由人、机、环境、管理4个事故综合要素构成, 提出了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和思路, 主张采用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进行安全防范和控制, 属于预期控制型。此阶段安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步建立发展, 但这一层次的理论在安全科学理论体系上, 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3) 安全系统认识阶段。19世纪90年代以来, 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综合系统论阶段) , 这一阶段中现代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 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主要是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 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研究对象不仅涉及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 而且涉及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所有大的科学门类。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 研究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安全大协调系统, 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 安全控制属于综合对策型。

1.3 对火灾隐患的基本认识

“火灾隐患”是消防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 也是消防理论、实践中最常用的一个概念。然而, 对火灾隐患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术语定义。从字面角度看, 说文解字中对“患”字的解释为“患, 忧也”, 即忧虑和灾祸。隐患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对火灾隐患, 人们认为有以下几种解释:“指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不安全因素, 这些不安全因素有的是使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有的是使发生火灾后的损失增加”;“生产、生活中潜在的或固有的火灾危险性或火灾危害”;“生产、生活中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及可能的损害超过了能够容许的限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中多次提到火灾隐患, 但并未对火灾隐患给出明确定义。《消防法》条文释义 (第五十四条) 中指出:“火灾隐患是指明显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可能引起火灾的各种成因和情况, 包括人为和物质的成因”。火灾隐患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二是火灾时会增加对人身、财产的危害;三是火灾时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十六条对消防监督执法中的火灾隐患给出了明确界定。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确定为火灾隐患: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或者灭火救援行动, 不能立即改正的;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 影响防火灭火功能的;擅自改变防火分区, 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 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 不能立即改正的;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 影响公共安全的;其他可能增加火灾实质危险性或者危害性的情形。重大火灾隐患按照GA 654-2006《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认定。

1.4 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的必要性

《消防法》条文释义中对“火灾隐患”的定义, 还局限在人为和物质的成因上, 从安全科学理论上分析, 只认识到了人和物的因素。公安部令第107号《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中对火灾隐患的界定, 更多是为了使公安消防机构消防监督执法法律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而做的解释和定义。上述认识只是相对狭义的火灾隐患分析和定义, 周永康同志“将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的要求, 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范畴。火灾事故是常见的安全问题之一, 基于安全科学的理论,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上对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即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对火灾事故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广义的火灾隐患概念, 并且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角度提出综合的工作对策, 以减少火灾事故, 减轻火灾危害, 对消防工作的发展更具理性、积极的意义, 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2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分析火灾隐患

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 安全系统论主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 一是事故系统, 二是安全系统。事故系统以危险和隐患为研究对象, 涉及人、机、环境和管理四大要素。通过研究事故系统, 认识事故系统因素, 可以确定防范事故的基本目标和对象。从系统安全的角度来看, 隐患的定义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 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 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 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 (一些行为) 或一种状态 (一些状态) 或二者的结合, 包括一切可能对人-机-环境系统带来损害的不安全因素”。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是一种瞬时发生的状态。安全科学理论下, 宏观的火灾隐患包括引发火灾的动态过程或趋势。从事故系统的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上分析, 广义的火灾隐患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2.1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 或超出了可接受的界限, 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识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识、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 其特点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尊重科学, 不重视安全。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非故意的行为, 行为人没有意识到其行为是不安全行为。具体到火灾事故中,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防法规定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公安部印发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规范》 (公通字[2009]11号) 中详细规定了违反消防法的51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 这些行为都可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列。公安部令第107号定义的火灾隐患, 大多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也可以看作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此外, 从安全科学角度看, 一些由社会因素引发的人为故意行为, 如纵火、战争、恐怖袭击、社会动乱等引发火灾, 也被列入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即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是引发火灾事故最直接的原因。

2.2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 都有能量意外释放, 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 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设备缺陷、机械故障、电气线路老化等引发火灾事故都可列入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定义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 不包括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等, 不能列入物的不安全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将公安部令第107号中定义的火灾隐患多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 也是引发火灾事故的最直接原因, 因为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 (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 , 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

2.3 环境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同时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例如场地环境不良引发的设备故障, 生产环境恶劣造成人的误操作等引发的火灾, 可以归入此类。纯自然因素如雷电、火山、 地震、 龙卷风等引发的火灾也属此类。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引发火灾事故的重要因素。

2.4 管理上的缺陷

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但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因此管理往往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消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依照《消防法》规定对本行业、系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消除火灾隐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负主责, 采取各项防范措施, 防止火灾发生;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 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 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如果未能履行这些法定职责, 都可以视为管理上的缺陷。

当然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 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待。事实上一些隐患很多情况下无法严格确定为单一因素, 往往是二者或多者的结合。例如一单位建筑发生火灾事故, 经调查火灾原因是电线老化引发, 但调查中同样发现该单位未履行《消防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 建筑消防设施未能保持完好有效, 造成火灾蔓延成灾。因此, 此起火灾事故中既有物的原因, 又有人和管理上的原因。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安全科学理论下广义的火灾隐患, 不仅包括《消防法》规定的各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公安部令107号中列举的情形, 而且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物质本身能量因素以及综合管理因素, 内容更加宽泛。

3安全科学原理下的本质消防安全对策

3.1 相对安全和本质安全

在安全科学理论下, 相对安全指一切安全都是相对的, “不存在危险性”的本质安全并不存在。因为从“人机环管”四要素分析, 目前无论从管理上, 还是在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上, 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消除这些危险或隐患的水平。退一步讲, 即使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理论上可以将这些危险或隐患通过管理或技术手段来预防和消除, 仍存在一个经济上是否合算的问题。本质安全是在安全科学理论下提出, 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 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的目标。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 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相对安全与本质安全并不矛盾, 因为本质安全只是一个逐步趋近的目标, 是安全的最高理想境界。安全科学理论下, 绝对的消防安全也不存在, “相对消防安全观”是指:降低发生火灾的概率, 或发生火灾后能够将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就达到了相对的消防安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 可接受的损失水平是不同的, 因而衡量消防安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现阶段, 公安部领导提出的以不发生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作为衡量消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很好地诠释了相对消防安全的理念。

3.2 不同发展阶段的安全监管措施

随着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和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如图1所示, 安全监管工作也可大致分为4个历史阶段:一是在无知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处于自然本能期;二是在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处于法制监督期;三是在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人们对安全的监管从法制监管向自我管理时期过渡;四是在安全系统认识阶段, 从法制监管、自我管理向团队文化时期迈进。从图1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的认识、安全科学理论发展和对安全的监管几个方面的关系。

图1中灰色部分是我国目前在这几个方面所处的水平。根据社科院研究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 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对安全的认识水平总体处于系统安全向安全系统认识阶段过渡, 当然局部领域仍处在经验型阶段, 在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上也是如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我国的安全监管在整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对安全的认识水平, 基本还处在法制监管的初级水平, 即强制监管阶段, 在法制监管中以强制性手段为多, 辅以自我管理, 远未达到团队文化的水平。

3.3 现阶段我国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

美国著名安全科学家家海因里希分析认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杜邦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 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美国安全理事会NSC也得到90%的安全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结论。我国一些研究结果说, 85%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我国目前火灾统计中将火灾原因分为11类:放火、电气、生产作业、用火不慎、吸烟、玩火、自燃、雷击、静电、原因不明、其他。如果把放火、违章操作、用火不慎、吸烟、玩火归入人的不安全行为, 电气火灾看作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自燃、雷击看作环境影响, 那么根据2009年中国消防年鉴的统计, 人的因素约占45%, 物和环境的因素约占32%, 原因不明和其他类约占23%。事实上, 电气火灾和原因不明类火灾中很大一部分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因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火灾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 是减少火灾危险的有效措施。

3.4 本质消防安全对策

根据安全系统科学的原理, 预防为主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 这与《消防法》提出的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的方针是一致的。笔者基于安全系统论中的事故系统对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提出了广义的火灾隐患的概念, 确定了防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 为预防火灾事故发生明确了思路。沿此思路, 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构成广义火灾隐患的诸要素入手, 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即可逐步趋近本质消防安全的目标。

3.4.1 加强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

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是消防工作实践的先导。近年来, 我国在消防安全科学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上有了较快发展, 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消防监督管理体系、消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消防应急救援体系、消防信息化建设、消防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消防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为消防工作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当前, 应当紧紧围绕现实需求, 充分发挥消防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 不断整合消防科研资源, 完善消防科研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消防安全科技投入, 推进消防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在消防安全哲学、消防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消防安全经济学、消防安全管理学以及消防安全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并加以实践, 以达到最终的本质消防安全目标。

3.4.2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

人的本质消防安全可通俗地解释为“想消防安全, 会消防安全, 能消防安全”, 这是一个可以不断趋近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不断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不安全行为的过程,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教育培训, 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 使人在本质上有对消防安全的需要;二是通过技术措施, 以更安全稳定的设备或自动控制系统代替人。人的因素是最复杂的因素, 要达到人的本质消防安全不但要解决人的消防知识、技能和意识素质, 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 加强消防安全文化建设, 这是任何设备和机械都无法完全替代的。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是强化人的本质消防安全的最重要方法。人的深层、基本的消防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 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能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

3.4.3 提高设备与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

物和环境的本质消防安全化主要是推广采用先进的消防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 对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 以消除不安全的消防设计、物质和材料选择, 提高设备与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 并且充分考虑人的操作失误及在设备故障情况下终止火灾危险, 达到解决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问题, 最终确保消防安全。

3.4.4 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消防安全管理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人的管理, 二是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在这两大范畴中, 人的因素相对重要得多。因此, 安全管理中强调人的因素和对人的正确管理, 是超前预防的最终选择。《消防法》确定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 实施消防安全责任制, 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就是依法加强监管效能的举措。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管理手段并用, 采取复合管理措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消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二是建立合理的消防安全管理体制, 构筑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 理顺部门间的职能分工, 强化权威性和执行力, 并逐步实现单位、个人的自我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实现消防安全的依法管理;四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即不断提高消防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素质;五是逐步实现消防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手段, 使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六是强化消防监督执法和消防现实斗争, 采用铁腕手段严厉惩治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这是现阶段遏制产生火灾隐患的有效方法。

4结论

没有绝对的消防安全, 本质消防安全也是相对的。从安全科学的角度和历史经验分析, 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采用强制性监管手段消除火灾隐患, 是短期内减少火灾事故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但也最容易引起反复。从中期看, 加强消防法制化建设, 实现以法治火;加强消防监督管理, 提高人的消防安全素质以及物和环境的消防安全可靠性;加强消防科学技术研究, 以达到本质消防安全化, 是减少火灾危害的必然要求。从长期看,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进行全民的消防安全文化建设, 真正从深层次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和意识, 实现消防安全的自我管理, 是实现本质消防安全的最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潜.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2]金龙哲, 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郭铁男.我国火灾形势与科学技术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6) :663-673.

[4]陈伟明.加强消防科技工作促进消防事业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1) :1-3.

[5]公安部消防局.2009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9.

[6]刘铁民.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J].现代职业安全, 2003, (1) :11-17.

[7]张景林, 王桂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1, 11 (5) :6-9.

火灾时期走廊内安全疏散研究 篇10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保证其中的人员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具有重要意义。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疏散指的是在火灾烟气尚未达到对人员构成危险的状态之前,将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安全地疏散到安全区域的行为[1]。发生火灾时,人员的疏散行为路线基本和烟气的流动路线相同,即房间→走廊→楼梯间。发生火灾时,人员离开着火房间后先要进入走廊,因此,走廊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走廊的长度和宽度影响着人员疏散时间。所以在安全疏散设计时必须考虑走廊的疏散能力,保证火灾时期人员能在走廊内安全疏散[2,3]。

在实际的疏散观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疏散流的某些行为非常类似于流体波的行为。在建筑物内的非瓶颈段,人流运动都比较有秩序,按着各自的疏散速度匀速运动。但在瓶颈路段将出现拥挤、紊乱甚至阻塞现象,这是因为人流在即将进入瓶颈时会产生一个与人流运行方向相反的波,类似于声波碰到障碍物时的反射或者管道内的水流突然受阻时后涌的情况。这个波导致在瓶颈之前的路段出现紊流现象,这就是疏散人流的波动行为,即疏散波现象[4]。

走廊是人员疏散的重要通道。一般观点认为走廊的人流疏散是匀速疏散过程。 但实际疏散过程中,走廊也存在人流紊乱甚至阻塞现象。如图1所示是某楼层走廊平面示意图。

由图1可以看出,走廊是各房间人流的汇合处,因此,在走廊的各路段人流的密度及速度不尽相同。在走廊内人流密度达到饱和之前(即最大容纳量时),人员疏散比较有秩序,不会发生阻塞现象,而且流动速度较快。但是当人流密度达到饱和之后的路段,由于该路段之后还有人员从之后各房间内涌入到走廊,因此,此时容易发生阻塞。

本文将运用疏散波模型来建立走廊内的人流疏散模型,描述人流疏散过程。

1 走廊疏散波模型的建立

现从图1中截取两个房间进行单独讨论,如图2所示。走廊中人员疏散方向为从右至左,并设此方向为正方向。定义单位距离疏散路线上的人员数量为人流线密度,以字符ρ表示。设v为人流速度,q为人流单位流量,l为疏散路线宽度。疏散人流从区域1移动到垂直线w处,融合从房间ij中流出的人流,形成区域2的疏散人流。

显然,由流量守恒可知,在时间t内通过界面w的人数N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vsp1为区域1人流相对分界线w的速度;ρ1为在区域1的人流线密度;vspi为房间i人流相对分界线w的速度;ρi为房间i流入走廊的人流线密度;vspj为房间j人流相对分界线w的速度;ρj为房间j流入走廊的人流线密度;vsp2为在区域2人流相对分界线w的速度;ρ2为在区域2的人流线密度。

设分界线以向左运动为正,式(1)可写成:

整理后可得:

vw(ρ2-ρ1-ρi-ρj)=v2ρ2-v1ρ1-viρi-vjρj

设疏散路线上人流单位时间流量:

q=ρv

则式(2)可整理成:

vw[ρ2-(ρ1+ρi+ρj)]=q2-(q1+qi+qj)。

即:

式(3)即为长廊与房间人流汇合点处疏散波的速度计算公式。

2 走廊疏散波模型的物理意义

上文描述了建筑物中长廊与房间汇合点处两种疏散状态的转化过程,vw代表了转化的方向和进程。vw>0,表明疏散波面w的运动方向与人流的运动方向相同,说明汇合点后疏散状态的通过容量大于汇合之前,则疏散路线上不会发生堵塞现象,且仍有富余;vw=0,表明疏散波面w维持在原地不动,说明两种疏散状态达到平衡,既不会发生堵塞,也没有富余;vw<0,表明疏散波面w的传播方向与疏散流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两种状态的连接处会发生堵塞现象,区域2达到饱和容量。

由式(3)可知:

vw>0,则有:

前一种情况表示疏散流从低流量、低密度、高速度区进入到高流量、高密度、低速度区,但这两种疏散流波界面向下游运动,即高密度区并未向上游扩展,说明走廊人流汇合之前的流量小于汇合点之后的走廊所能容纳的流量,此时,疏散人流能顺利通过汇合点而不发生堵塞现象。后一种情况表示的是疏散人群从高流量、高密度、低速度进入低流量、低密度、高速度区,下游疏散状态变好,由于汇合点前后疏散宽度相等,因此走廊疏散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vw=0时,则有:

这是一种流量相同,速度和密度可以不同的两种疏散状态的转换,即汇合之前的流量刚好等于汇合点之后的走廊所能容纳的流量。此时的疏散波界面在瓶颈处,既不前移,也不后退,此时汇合点处也不会发生堵塞现象。

vw<0时,则有:

这两种情况都是疏散波向后传播,前一种情况表示疏散人群从低流量、高密度、较高速度进入高流量、低密度、较低速度状态,假定人员个体的疏散能力相同,那么在走廊里就不会出现此种情况。后一种情况表示疏散流从低密度、高流量、低速度状态进入到高密度、低流量、高速度状态的情形,说明汇合之前的人流总和大于走廊的最大容纳能力,疏散人流在汇合点发生拥挤堵塞。

综上所述,走廊的人流疏散状态只能出现式(4),式(6)和式(8)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状态均不会发生堵塞现象,第三种状态将发生堵塞现象。

3 结语

以疏散波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大型建筑物中走廊与房间汇合点处的疏散波模型,并分析了走廊疏散的各种状态,得出如下结论:

1)当汇合点之前的人流流量之和不大于走廊的可容人流线密度时,汇合点处不会发生堵塞,房间内的人员和走廊内的人员能顺利通过汇合点;

2)当汇合点之前的人流流量之和大于走廊的可容人流线密度时,汇合点处将会发生堵塞现象,房间内的人员和走廊内的人员将会放慢原有疏散速度,因此比原计划的疏散时间要长;

3)在进行疏散时间计算时,应对走廊中每个汇合点进行计算,考虑疏散时的堵塞现象,而不应用固定的疏散速度进行疏散时间计算。

参考文献

[1]陈智明,霍然,王浩波,等.某教学楼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预测[J].火灾科学,2003,12(1):40-45.

[2]宋卫国,于彦飞,陈涛.出口条件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及其分析[J].火灾科学,2003,12(2):100-104.

[3]袁理明,范维澄.建筑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1997,6(2):28-33.

火灾安全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原因;防火安全对策

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发张起始于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敞开了国门,许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开始涌入中国。这为高层建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解决了我国用地紧张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尽管高层建筑的优势明显,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弊端,火灾发生的潜在危险系数逐步升高。因此,如何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做到安全防护火灾是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原因

(一)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与人们平时居住的砖瓦房相比,它的结构更加复杂,为了保证居住人员生活的便捷和舒适性,高层建筑物内设置了许多诸如楼梯间、电梯井、输水管路等垂直的管井。整个高层建筑都被管井所覆盖,当火灾来临时,如果火灾处理不完善,这些管井就起到了烟囱的作用,将火灾的火势不断增大,这极大地加重了火灾危害程度。管井的存在不仅可以增强火势,管井贯穿于整个高层建筑,它还能够将火灾逐步蔓延,进而增大了火灾的损害面积。由于管井的联通效果好,火灾产生的烟气会随着管井遍布到高层建筑的各个角落,这有可能造成很多居住人员窒息而亡。

(二)风力的作用

风力因素是影响火灾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高层建筑本身具有“高”的特性,使得高层建承载的风力比较大。经研究发现,风速的大小与建筑物的高度成正比。因为高层建筑的风力较大,会使很微弱的火源就可能酿成一场火灾。

(三)可燃物品

高增建筑的建设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在高层建筑居住的人员很多,这就使得搞成建筑物内的设施品种更加多样,而且这些设施大多数都是可燃的。尤其是高层建筑物中的宾馆、写字楼、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陈列的物品、室内的装饰等可燃的几率比其他高层建筑更大。纵观近些年来的高层建筑物的火灾事故,因为室内物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在少数。不仅如此,室内的可燃物品大多数是化学合成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燃烧会产生巨大的有毒、有害气体,对居住人员的生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由于烟气的存在,使得建筑物的内部可见度变低,不利于消防人员的防火和灭火工作,为火势的继续蔓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高层建筑火灾防火安全对策

(一)合理规划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

建筑物设计的合理与否与火灾发生频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规划建筑物的设计工作是火灾防火安全的关键一步。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建筑物的地点、建筑物的水源、建筑物的防火设备等,为减小火灾的损害程度,要适当的将建筑物划分为多个区域,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火势的进一步扩散。建筑物的修建位置很重要,首先不应修建在易引起火灾的厂房周围;第二建筑物的地点交通要便捷,保证在火灾發生时,消防人员能够及时赶到。建筑物和建筑之间的距离不能过于紧凑,距离要严格遵循预防火灾的相关规定,这样可以阻止火势在建筑物之间进行传递,还能保证消防车的顺利通过。

(二)加强防火管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

防火管理制度也是有效防止火灾发生的关键要素,如果高层建筑的防火管理制度不完善,会使高层建筑物存在诸多的火灾隐患。有些建筑物火灾的发生,并不是设计者的问题,而是防火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选用优质可靠的电器设备,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管理工作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标准,不得投机取巧;2、在建筑物的施工和维护工程中,要严禁明火工作,除非得到相关关单位的许可,在建筑物易发火灾的的地段实施控烟管理;3、建筑物的用火、用电、用气等必须符合安全规程和建筑物防火管理制度;4、定期排查、定期维修,建筑物内的电器、防火设施等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一旦出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将隐患扼杀在初始阶段。

(三)使用先进的智能防火系统

智能防火系统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降低了人力和物力的投资。要根据高层建筑物的各自特点,选用适当的智能防火系统,能够让工作人员及时的获悉火灾的发生,以便尽快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层建筑是我国建筑施工的必然发展方向,而火灾的隐患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根据原因优化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是预防火灾发生的重要环节。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积极的探讨防火安全对策,合理应对火灾突发事故。

[参考文献]

[1] 邢志祥,高文莉,诸德志,唐永.高层建筑火灾救援力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

[2] 张益民,李来保.高层建筑火灾固定消防设施应用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04)

监狱消防安全现状及火灾预防 篇12

一、监狱火灾隐患特性

1、监狱建筑消防规划滞后。监狱除部分新建或改扩建的生产车间按照消防安全和生产安全标准设计规划外,因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监狱的厂房是由教学楼、仓库或其他房屋改造而成,未进行消防规划改造。有的厂房之间、车间与车间建筑毗连严重,缺少必要的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蔓延趋势;有的未设置独立的物流仓库,车间与仓库混杂为“二合一”,在火灾情况下,极易导致火烧连营的局面。消防设施配置不到位:有的灭火器选型配置不合理,数量不能满足灭火需要,不符合有效控制初起火灾的要求;有的监狱在边远农村或城市郊区,市政消防给水管网难以到达监区,生活用水属于是二次供水,不能保证随时用水的需要。

2、监狱安全疏散通道不畅。一是监狱的防逃措施,造成了安全疏散不畅。监狱的监舍、车间、教学楼、医院、犯人伙房、禁闭室等建筑的门窗、楼梯、疏散通道都安装了坚固的铁护栏,层层设卡,防止囚犯脱逃,一旦发生火灾,罪犯难以逃生,给火灾扑救造成了困难。二是监狱的生产、生活、学习场所虽然都设有疏散通道,根据监管安全的需要, 一般都是“铁将军把门”,时常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开展疏散演练或其他工作需要时才打开。三是监狱监舍、生产车间等场所人员集中,疏散通道较少,有的疏散通道宽度不够,有的疏散通道被劳动产品挤占,发生火灾后,疏散难度大,扑救难度大。

3、劳动生产车间火灾危险性大。监狱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后,罪犯集中在监狱内劳动,生产项目多是服装、印刷及塑制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防危险等级较高,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棉布、涤纶、海绵、粘合剂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火灾荷载密度大,动火、动电作业多,火灾危险大。改建的劳动车间电线敷设简单,乱接乱拉电线严重,电线接头多,车间的电器数量多、功率大,经常超负荷运行, 电线承载与电器功率不相匹配,很容易造成局部过载、短路等而引起火灾。

4、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监狱监管不力,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及时整改,对违章作业不及时查处,常常以种种借口推委、拖延,为火灾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基层民警和罪犯缺乏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个别罪犯在车间吸烟,甚至故意纵火,极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现场人员多,出口不够或设置不合理,防烟排烟差,即使是小的火灾事故,也会导致罪犯惊慌失措,争先逃生,互相拥挤,不能及时疏散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二、监狱消防安全建设对策

1、监狱建筑安全出口的设计。安全出口是指监狱内供人员疏散安全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安全出口是火灾发生后最为关键的逃生出口,它的设计不但要满足监管安全需要,更要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但一些改建或既有生产车间固有的疏散宽度难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通常应通过增设疏散楼梯或设置疏散安全通道等方式解决。监舍楼、车间、医院、教学楼等建筑单体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净宽必须大于2.4米,安全出口都应清晰可见,安全出口处不得设置门槛、台阶等突出物,不得堆放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因安全需要必须设置的铁质栅栏应具有外部紧急开启的功能,生产车间一楼窗户不得安装铁质栅栏。监狱所有房间的门应为可透视的外开门,疏散门应采用边轴门或弹簧门的形式,并向疏散方向开启,当门开启后,门扇不得影响疏散走道和平台的宽度,门的设计和安装应能够从不同的位置打开,开门的力不应超过22牛。

2、监狱建筑疏散通道的设计。严格控制疏散通道上的火灾荷载,疏散走道中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采用难燃烧或不燃材料。通向出口的疏散通道都应有明显指示标志,疏散指示标志应安装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1米以下的墙面上,且走道疏散标志灯的间距不应大于20米,安全出口标志宜设在出口的顶部,大开间的室内疏散指示标志宜在墙面、地面或顶棚上,同时在通道的地面上设置自发光的疏散指示标志。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应有连续性,在墙面上应采用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地面上应采用自发光的疏散指示标志。

3、监狱建筑自动排烟设施的设计。大量的火灾实例表明,在火灾中吸入有毒烟气致死率约占80%以上,自动排烟设施是救火的辅助手段和疏散逃生的有效保证。监狱人员集中、密度大,监舍、学习用房、劳动用房、文体有房等建造内受监管安全因素影响,实行封闭式管理,门窗较少且安装有铁质栅栏,一旦发生火灾,有毒烟气无法及时排出, 必须设置自动排烟设施。监舍楼的卫生间、贮藏室、宣鼓室等要增加排风装置。劳动车间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的要求,除在车间厂房外墙上开设自然排烟窗外,还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排烟口应设置在顶栅或靠近顶栅的墙面上,且尽量远离送风口,与送风口的高度差不小于3M。机械排烟系统控制柜尽量设计在安全出口附近或民警值班室,确保发生火灾后能迅速架设临时电源启动排烟系统排烟。现有的监舍与车间合一的建筑,要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烟分隔措施。

4、监狱建筑灭火、供电系统的设计。监狱监舍、生产车间、生活区、学习场所要按规定设计安装消防栓,合理配置灭火器材,监狱给水管网布置达不到要求时,应设置专用消防水池。劳动车间要按照《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的要求,结合建筑特点,设置相应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各层信号阀设计应安装在靠近安全出口或民警值班室,即使信号阀关闭,消防员也能安全开启信号阀,利用消防车通过水泵结合器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注水灭火。在监舍、车间、医院、教学楼等罪犯聚集的室内场所和通道,除设置有电源线的照明灯具外,还要配备有自备电源的火灾事故应急照明,其电源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监狱内的服装厂、电子厂等车间及其食堂内安装的电气线路的额定流量要与电气设备的最大流量相匹配,防止出现过载现象。

三、强化防火措施,提升消防能力

1、加强监狱消防监督。公安消防机构要与监狱系统建立消防安全执法监督长效机制,夯实消防安全基础,消除安全隐患。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监狱消防执法监督,严把监狱内新建、扩建、改建、用途变更工程审核、验收关。加强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消防管理,督促监狱落实各项消防安全制度,依法消除火灾隐患。加大对违反消防安全法律、 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保证监狱的消防安全。监狱要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健全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紧急安全疏散方案,指定专人进行安全巡视检查,定期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消除火灾隐患,提升消防安全水平。

2、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监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民警职工和罪犯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消防教育培训纳入监狱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中,在民警、职工和罪犯中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常识性疏散、 灭火、救人训练。民警要做到会报警、会组织罪犯疏散、会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罪犯要学会如何扑救初起火灾和逃身自救的技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加强重点区域防控。一是重点场所的防控。监舍、劳动生产车间、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要符合规定并保持畅通,仓库、医院氧气储藏室等场所要符合消防安全条件,对消防设施损坏严重、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的,一律依法责令整改或者予以临时查封。二是重点设施的防控。配电房、配电箱、高低压线路和各类电器设备要经常检查,防止线路老化,杜绝违规用电现象。三是重点物品的防控。氧气瓶、乙炔瓶、胶水等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使用要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4、加强火源的管理。一是严格火源管理规定。监狱要严格落实生产区域禁烟制度,罪犯生产区、民警办公室,一律不准吸烟,不准带入火种,劳动生产现场要按照标准设置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监狱内所有动火作业,全部由民警或职工负责,不得由罪犯代管操作。二是严格用电管理,消除着火源。在进行电线敷设时,要严格按电力部门要求由持证的电工进行安装,选择质量较好的带阻燃性能的铜芯线,在吊顶或夹层内敷设电气线路时,必须穿金属管或pvc阻燃管进行保护,且不可有接头,避免超负荷使用机器,老化的线路要更换,作业结束要关闭所有电器电源。

5、建立专、兼职消防队伍。监狱要建立专、兼职消防员队伍,抓好防火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实战能力。同时,还要组织消防队伍和全员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实战的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地实施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45-95(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李芳、张宇:既有建筑疏散宽度不足问题解决方案[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8).

上一篇:在线自动排水装置下一篇:好书伴成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