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参数

2024-08-09

生产参数(共10篇)

生产参数 篇1

卷烟工业企业在“卷接”与“包装”过程中, 产生废烟支, 经过“收集”, 转到扒烟工段处理, 把卷烟材料与烟丝分离, 才能回收利用烟丝。绥化卷烟厂扒烟生产线, 是本厂机修车间制造, 设备现已落后老化, 以人工手动操作为主, 回收烟丝质量较差、生产损耗较大;而当前, 不能上新扒烟设备。为了提高扒烟质量并且降耗增效, 而对扒烟生产技术参数, 进行优化研究。

1 质量现状

绥化烟厂扒烟回收烟丝质量与出丝率质量2011年3月现状, 2周“软黄哈”检测数据, 经统计, 如表1、2。

2优化实验

2.1 优化一次处理打辊转速

扒烟机打辊转速, 是一个重要技术参数, 做4组实验, 优化一次处理打辊转速。实验结果数据, 请见表3。

由表3, 第102组实验, 扒烟质量最佳, 因此, 扒烟机打辊转速 (一次扒烟) , 优化为调频38 Hz。

2.2 优化二次处理技术参数

在扒烟过程中, 没扒净的残烟支、没筛分出来的长烟丝, 混在“分离”后废料中, 人工除杂物中, 也有少量烟丝;对上述三者收集、“上烟”, 进行二次处理;处理工艺流程相同, 生产技术控制不同。

“二次处理”技术控制研究:做6组正交实验, 请见设计表4, 实验结果, 请见数据表5。

由表5, 第204组实验, 扒烟综合质量最佳, 因此, 二次处理生产技术控制为:打辊转速优化为调频36 Hz;回潮工作汽压优化为0.2Mp。

3 优化效果

新生产技术参数实施一个月后, 做效果检查。扒烟回收烟丝质量与出丝率质量, 2周“软黄哈”检测数据, 经统计, 请见表6、7。

由表6得出:对策实施后, 扒烟回收烟丝三项质量, 明显好于活动前;由表7得出:实施后扒烟出丝率, 提高5.1个百分点, 明显降低了生产损耗。

结论:此次生产技术参数研究, 提质降耗, 为企业挖潜增效。

生产参数 篇2

编织袋厂家随着编织袋产品发展迅速,不断的产品更新不断的厂家突入到生产的行列,目前其已形成花色品种多样、规格尺寸齐全的系列产品,品种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化纤地毯的衬垫材料也被塑料编织物取代,如购物袋、超市购物袋,超市环保购物袋;用于物流运输的货运编织袋,物流编织袋。生活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做工的,务农的,运货的,赶集的无人不用塑料编织制品,商店里,库房里,家舍里,到处都有塑料编织制品。编织袋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从一定的生产参数,下面小编就对编织袋密度公差、编织布单位面积质量、编织布拉伸负荷、幅度以及手感等方面向您一一介绍编织袋厂家应遵循的相信内容。

1.编织密度公差。

编织密度公差是指比给定标准编织密度多处或减少扁丝的根数。

2.编织布单位面积质量。

编织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是以平方米克重数来表示的,是编织布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平方米克重数主要取决于经纬密度和扁丝的厚度,平方米克重数影响编织布的拉伸强度,载荷能力,平方米克重数是生产企业控制成本的一个主要环节。

3.编织布拉伸负荷。

拉伸负荷也称抗拉强度,拉伸强度。对于编织布克承受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的拉伸负荷,故称经向,纬向拉伸负荷。

4.幅宽。

各种编织布幅宽直接影响制袋工序。对于筒布用折经表示幅宽,折经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幅宽回缩率,所有编织布织造卷取后的宽度,在展卷切割,印刷,缝合后,制成袋子的宽度都要略小于卷取时的宽度,我们称幅宽回缩。

5.手感。

DV常见的参数类型画面效果参数 篇3

AF模式

AF模式主要分为两种设置方式:Instant AF和普通AF。我们知道,AF的主要目的就是自动对焦。Instant AF是在高清阶段开发出的即时对焦系统,通过外部AF感应器与普通对焦方式混合的控制系统,即使在低亮度、低对比度或者高亮度的复杂环境中,Instant AF也可以实现对焦区域的精确和快速对焦。

当我们对于自动对焦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时,可以使用普通AF。不过既然已经有了更加先进的选择,在对电池电量、操控使用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希望大家都可以使用Instant AF模式。

这就大大方便了使用者拍摄人物时的对焦操作,DV的智能化还可以不止锁定一张脸来进行识别,可以同时锁定在画面中出现的多张面孔,这对于聚会和商务会议等的拍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如此,我还做过简单的实验,即使是宠物,猫和狗的面孔也可以被识别和追踪,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功能,拍摄好动的小宝宝和不听话的宠物都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来完成。同样,我建议大家在进行拍摄时要打开这个功能。

曝光类参数

自动背光校正

我们在拍摄中,经常遇到逆光的情况,当你是一个成熟的摄像师时,你会特别地喜欢逆光或者侧逆光,因为它对于人物的造型来讲非常有帮助,甚至有很多朋友使用逆光、大光圈、反光板补光的方式,通过过曝的背景来拍摄人或物,用这样的方式来突出主体。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曝光是一个大问题,使用逆光来拍摄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DV会提供给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这就是“自动背光校正”功能,使用它在我们遇到逆光的情况下,DV会自动通过光圈或增益的方式来对前景做曝光补偿,自动校正背光的亮度,这样就会保证我们逆光下拍摄不会出现死黑的剪影效果,尤其是在拍摄人物的过程中,谁也不想把脸部埋在阴影之中。

在环境光线的亮度达不到正常曝光的需求时,如果我们使用了自动低速快门功能,这就如同和DV签订了可以使用低速快门的协议,它会自动开启低速快门功能,这样可以保证画面的正常曝光,但是对于运动的画面就会造成拖影的效果。

当然它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使用低速快门可以拍摄河流和瀑布,让水流有一种丝绸般的感觉,还可以用它来表现运动的画面,正因为快门速度很慢的虚景和拖尾,如果恰如其分则可以很好地表现出运动的快感,这也是很多摄像师非常喜欢运用的手法。

中灰滤镜过去在民用级DV中没有出现过,佳能HF G10摄像机提供了比较专业的中灰滤镜拍摄方式。中灰滤镜是一种专业的减光滤镜,它如同我们在强光下需要带墨镜一样,可以对通过镜头的光线进行处理。当然它也不止减光这一种使用方式,当我们在恒定的光照条件下想要使用更大的光圈时,同样也可以使用中灰滤镜来完成拍摄。

在这个选项中,我们可以将中灰滤镜的使用方式设置为自动或者关闭。

这项功能主要针对DV使用的长焦附加镜和广角附加镜的添加来设置。我们知道民用级的DV产品是无法更换镜头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附加镜的方式来改变它的长焦和广角范围,但是使用这些附加镜后画面会有相应的变化和失真,为了矫正这些失真度,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滤镜方式来对应处理。

从生产操作参数评估熟料烧成热耗 篇4

关键词:操作参数,估算,烧成热耗

关注熟料烧成热耗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精细操作和管理的核心之一。评估方法往往是传统的用得最广, 很少有人去质疑它, 即使有人质疑, 却苦于无法。本文探讨的方法, 可以使操作者更直接的去贯彻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的计量精度误差较大,如何更加准确、及时估算熟料的热耗,一直以来都困扰着技术人员。有的厂采用喂煤秤进行计算;有的根据进厂原煤与库存量进行计算;也有根据生料与熟料的率值进行计算。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旨在从现实生产中反应出的数据进行热耗估算,讲述详细的计算依据,并对计算过程进行编程,举例进行计算。

1 根据生产数据评估热耗的理论依据

以1kg熟料为基准,以回转窑出口到预热器一级筒出口为热平衡范围,只要能够计算出支出的热量,就可以解决热耗问题。首先在计算中应该测定熟料出窑温度,同时通过中控数据记录二次风温、三次风温、一级筒出口温度、系统用风量大小以及生料的化学组成,通过热量平衡、物料平衡计算就可以评估单位熟料的热耗。

2 评估步骤以及方法

2.1 出窑熟料温度的测定

在测定过程中需要密封小桶(保温)一个,量程在100℃的温度计一支,电子秤一台,取熟料的铲子一把。首先测定空桶的重量m1,然后测定空桶装一定水后的重量m2,记录此时水的温度t1;随后用铲子在窑口取熟料(0.5kg左右),把熟料直接倒入装有水的密封小桶内,称出小桶和水和熟料的重量m3;同时用温度计对水中的熟料进行搅拌直到温度不变时记录温度计的温度为t2,通过以下公式就可以计算出熟料的出窑温度:

式中,T为熟料出窑温度。在评估中默认为出窑熟料温度在一定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但在取熟料时应该把铲子预热,同时水的温度也不能上升太多,最好在1~2℃之间。

2.2 二、三次风温及出口废气温度

二、三次风温度以及一级筒出口废气温度的统计:根据某厂的统计数据记录平均值。

2.3 系统物料比热随温度的变化

计算中需要的空气比热、生料比热、熟料比热、烟气的比热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如图1~4[1]。

2.4 单位熟料热耗计算如下:

(1)一级筒出口烟气量计算

根据离心风机的风量与风机转速成正比,可以算出一个小时高温风机的工况风量,再对工况风量进行标态换算就可以计算出单位熟料的烟气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T——温度校正系数;

kp——压力校正系数;

Q工况——工况风量,m3/h;

m——熟料台时产量,t/h;

Q额定——风机额定风量,m3/h;

V0——单位熟料标况下烟气量,Nm3/kg-cl。

(2)一级筒出口烟气带出显热计算

一级筒出口烟气带出显热根据烟气温度、烟气量以及烟气比热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标况下烟气比热,与温度有关,kJ/Nm3·℃;

t——烟气温度,℃。

(3)单位熟料出窑带走热量计算

出窑熟料带走热量根据出窑熟料温度一级比热进行计算(取熟料m为1kg),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熟料比热,与温度有关,kJ/kg·℃;

t——熟料温度,℃。

(4)熟料理论形成热计算

熟料的理论形成热很难测定,所以通过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各种氧化物代表的是熟料中各种氧化物百分含量。

(5)系统表面散热的计算

预分解窑系统表面散热以对流散热为主,由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α——对流换热系数,W/m2·℃;

F——换热面积,m2;

△t——换热温差,℃;

对不同规格的窑,窑体表面积可分别按几何尺寸确定,预热器及分解炉、窑尾烟室的面积可按几何尺寸确定。窑体表面温度可直接用筒体扫描仪确定的平均温度。窑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与风速、环境温度有关,可查手册确定。分解炉表面散热对流换热系数α与温度有关,根据经验研究可知[2]。

(6)一级筒飞灰带出显热计算

一级筒飞灰带出的显热根据一级筒的收尘效率(按95%计算)、一级飞灰温度进行计算,在计算中飞灰的温度要比一级筒出口烟气温度低30~50℃,飞灰的比热按生料比热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与熟料带出热量计算方法相同。

(7)生料带入显热计算

生料带入显热的计算与飞灰带出热量计算方法相同,但是在计算中1kg熟料所需要的生料根据入窑生料的烧失量进行计算。

(8)二、三次风带入显热计算

在进行二、三次风带入显热进行计算时,首先应该计算1kg煤燃烧所需要的标况下的理论空气量,由于煤的元素分析实验做起不方便,所以计算中根据发热量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3]:

式中:Va0——1kg煤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Nm3/kg;Qnet, ar——煤的发热量,kJ/kg。

当计算出1kg煤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后才能计算二、三次风带入的显热,计算时考虑头尾煤的比例为4:6,二次风量和三次风量的计算以头尾煤能够完全燃烧为前提,根据头、尾煤的多少计算出所需的理论空气量就为二、三次风量,计算中二次风温应该以三次风温为基准,因为二次风温受熟料的辐射较大,计算中二、三次风比热用纯空气比热,它与温度有关。

二次风带入显热计算如下:

三次风温带入显热计算如下:

式中:mr——单位熟料煤耗,kg/kg-sh。

当把每一部分的热量都计算出来后就可以计算单位熟料热耗,在计算中假设燃煤加入量为0kg、0.001kg、0.002kg……依次类推直到加入燃煤量所发出的热量能够满足系统的热平衡为止。为了计算的方便,特把上面的计算过程编译成程序,计算中只要输入系统参数就可以计算出单位熟料热耗,程序界面见图5、图6、图7。

2.5 计算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三个计算实例可以看出不同厂的热耗处于不同的水平,但是通过对比三个计算实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设计产量的回转窑在热耗上相差很大,同一回转窑在煅烧不同品种的水泥时其热耗也是不相同的。

(2)对于同一回转窑,在同样的产量情况下一级筒出口气流温度和二、三次风温度是影响单位熟料热耗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更应该确定一回转窑的最优产量,在此前提下不断提高生料在预热器内的换热效果,降低一级筒出口烟气温度,另外我们还应该保证篦冷机高温段有足够的料层,为高的二次风温和三次风温提供保证。

(3)一级筒的分离效率对熟料的热耗影响很大,从计算可以看出,一级筒的分离效率从85%提高到95%,相应的熟料热耗会从740.93kcal/kg-sh下降到734.27kcal/kg-sh,所以在设备的正常运转中我们必须减少内漏风的发生。

(4)从计算可以看出,一级筒出口温度每升高1℃,相应热耗就会增加2.3kJ/kg-sh;二次风温度每提高1℃,相应热耗就会减少0.5kJ/kg-sh;三次风温每提高1℃,相应热耗就会减少0.7kJ/kg-sh;一级筒出口单位熟料的烟气量每降低0.01Nm3/kg-sh,热耗就会相应降低4.5kJ/kg-sh;筒体表面温度每降低1℃,相应热耗就会降低0.9kJ/kg-sh。

4 结论

本文讲述了利用生产数据进行熟料热耗计算的详细方法,为分析熟料热耗的高低提供思路,通过操作参数反应的热耗也可以与各种统计手段得出的热耗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科学准确认识熟料的热耗。同时我们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热耗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每个参数的变化会对熟料热耗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就为我们科学地进行节能降耗提供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君伟, 李祖尚.水泥生产工艺计算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1.

[2]杨力远.预分解窑煅烧过程计算机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

[3]孙晋涛.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

[4]沈威, 黄文熙, 闵盘荣.水泥工艺学[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5]陈友德.大型预分解窑的能耗探讨 (一) [J].新世纪水泥导报.1998, 02.

生产参数 篇5

关键词:词典参数理论,术语词典参数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5)04-0005-06

一 词典编纂参数化理论产生的基础

词典类型问题一直是词典学理论的核心。词典学中一切理论问题的研究均难回避这一核心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词典编纂实践也应首先从确定词典类型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学者谢尔巴(几B.IIIepбa)院士在其词典学理论奠基之作中同时对术语词典编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写道:“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技术词典理论的状况丝毫也不比其他词典理论强,甚至是要差,因为多数人都认为,这里不需要任何理论,只要是一个工程人员就能弄清其中的问题。”他在《词典学一般理论初探》一文中,将词典类型划分出6个对立面:(1)学院型词典和查考型词典;(2)百科词典和普通词典;(3)大全型词典和一般词典(详解词典或翻译词典);(4)一般词典(详解词典或翻译词典)和概念词典;(5)详解词典和翻译词典;(6)非历史型词典和历史型词典。

谢尔巴提出的6个对立面词典分类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有着广泛的支持者。然而,在他的分类体系中,却找不到术语词典或专业词汇词典。或许谢尔巴院士当时误把术语词典与百科词典混为一谈,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尽管该学者对技术词典编纂一直比较重视。

继谢尔巴之后,比较有影响的是蔡文(A.M.ВНН)的词典分类模式。它是由8个按不同区分特征确定的二分法的分类表组成,如表1所示。具有涵盖面更广的区别功能。对词典的类型列举也是比较全面的。但这种二分法局限性同样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仅仅指出了词典类型,却没有指出每一类型词典具体的区分特征。

俄罗斯的另一位语言学家格罗杰茨基(B.10.енкп й)将词典的分类特征做了新的归纳,从整体上提m词典编纂的20项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很醒目地罗列出来,具体有:

1.词典只反映描写单位的形式信息还是也反映其语义信息;2.词典反映语言哪一层面的信息总汇:3.词典是规范性的还是描写性的:4.词典包括怎样的时限:5.词典反映的是言语的总貌还是某一社会地域的亚语言;6.语言(亚语言)词汇的收入幅度;7.对描写的语言单位提供哪些语法信息;8.采用哪些修辞标注;9.词典使用哪种类型的释义方法;10.是否收入百科信息:11.是否解释描写单位的理据性;12.在多大程度上考虑语义关系;13.是否在语境中展现描写单位;14.是否指出描写单位的产生历史;15.是否标明描写单位及其意义的数量特征;16.描写单位的排列次序是怎样的,是按形式原则(如按字母表顺序)还是按语义原则;17.词典是否有索引;18.是否提供所谓元语言学信息;19.是否将描写单位及其意义与亲属语言做对比;20.是否将非亲属语言材料作类型学的比较。

按照上面20个方面考量任何一部词典,可以比较清晰地判定词典侧重描写语言单位的倾向,确定词典的性质和类型。尤为重要的是,格氏提m的词典编纂的20个方面,能够帮助词典编者在开始词典编纂工作之前对词典的编纂进行设计,对所要描写的语言单位从哪些方面进行处理做出周密的安排。上述分类的不足之处是可操作性不强。

正是在对词典类型问题的探讨过程中,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都曾寄希望于编纂一部大全型( thesaurus)词典(Д. B.谢尔巴)或“完备型词典”(J.卡萨雷斯)。这种词典的特点是“某种语言从开始诞生起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切语言现象的综合。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谢尔巴院士在其发表的《论语言现象的三个层面及语言学研究实验》一文中就已经明确提m,复杂的语言现象包括3个层面:言语活动、语言系统和语料。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表述了语言学描写一体化的想法。他写道:“一部编得好的词典和语法书应该穷尽某种语言的全部知识。我们当然离这个理想境界还相去甚远,但是,我认为,词典和语法书的优点如何,应该用借助它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场合构造出各种正确的语句以及能否完全理解用该语言所说的话语来衡量。然而,这一高屋建瓴的见解并没有以术语的形式得到体现,也没有一体化描写的实例作为支撑。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该提法既没有对语言学思想,也没有对语言学描写实践产生较大影响。稍晚时候,莫斯科语义学派基于这一想法提出了语言描写一体化理论。在词典学领域,这一理论体现在编纂多功能词典的理论和实践上。20世纪80年代初,俄罗斯语言学家卡拉乌洛夫(юн.карлчлов)还提出了一个“词典编纂参数化”(лекснкографнческая параметриэация)问题。与谢尔巴的6个对立面及其他学者的分类相比,这些分类标准更加深入、细致,可谓面面俱到。

二 词典编纂参数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词典编纂参教化?卡拉乌洛夫解释说:“通常的理解是:把现代语言科学研究的各种成果(最好是所有的成果),用词典形式体现出来,即语言学描写词典化。词典编纂参数化理论可以用来编纂多功能词典。尽管很多学者都承认,编纂这样一部“再现整个标准语全貌的包罗万象的词典”只是一种理想。因为在收词上无一遗漏,在内容上无所不包,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矛盾,这种矛盾中就包含了与词典体系和词典编纂系列化的矛盾。但是,编写一部广大读者普遍需要的多功能的(卡拉乌洛夫称之为“各种参数优化结合的”)综合型词典却是可能的,而且是现代词典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单一参数词典(如某一种单科性语文词典)由于功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并不代表现代词典学发展的大方向,尽管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词典编纂参数化思想是编纂多功能词典的一个理论基础。功能多元化的词典,实质上是义用兼顾的积极型词典,要尽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用的语文信息,包括词汇——语义信息、词的变体信息、相关词语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文化背景信息等等。当然,由于词典规模与对象不同,可分为基本信息和补充信息(或“必选参数”和“任选参数”)两种。endprint

卡拉乌洛夫把词典的参数看作是语言结构的某种信息量子。如果有需要,用户可能对某个量子有特殊的兴趣,一个量子通常与其他量子组合使用,在词典中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这是词典呈现语言结构特征的特殊方式。词典编纂的参数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词典编纂中对某一个结构要素或语言的功能现象以及语言外相关信息进行诠释的一种方法。一部理想的词典应该是某些量子的最优化组合。

卡拉乌洛夫在《论当代词典编纂中的一个趋势》一文中,首次较全面地列举出词典的编纂参数,达67个之多,其中包括语言参数、词目参数、年代参数、数量参数、拼写法参数、词长参数、重音参数、性参数、数参数、动词的体参数、及物性参数、变位参数、时间参数、词的形态切分参数、构词参数、地域参数、组合参数、配例参数、修辞(语体)参数、借词参数、同义词参数、联想参数、文献参数等。

在此之后,词典编纂参数的提法和理念在语言学界,尤其是词典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并对其做出各种归纳,对该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斯科.利娅列夫斯卡娅(г.н.скляревская)试图对把词典编纂的各个参数进行归类,力图使该理论的表述更加紧凑。她认为,把词典的诸参数分成理论参数(指导思想参数)和经验参数(实用参数)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在方法上也是有据可循的。她把词典的分类特征及其在词典体系中的地位归为理论参数。理论参数反映词典的指导思想,即词典的精髓;经验参数包括词典针对的对象,文本的年代界限、收词的依据、体例的规定、材料来源、词典结构、语义信息量、功能和修辞评价、配例的原则等,是理论参数的体现,受理论参数制约,形成词典的文本,是词典的血肉。

三 词典编纂参数化理论与术语词典的参数问题

术语编纂学是词典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同术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术语词典学中的诸多问题,如同义、同音、多义术语的界定、术语意义的厘定、对应外来词语的选取等一系列问题通常都是在术语学框架内解决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术语学家把术语学看作是术语编纂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人把它看作是术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然而,近些年来,术语编纂学本身的问题范围已经确定,因此,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是词典学和术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有人把术语编纂学的这种身份形象地比作“一仆侍二主”,这似乎也不无道理。

近些年来,词典编纂参数理论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术语词典编纂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当中。这个理论在俄罗斯似乎更有“市场”。术语学家格里尼奥夫(с.в.гринёв-гринёвйч)在他撰写的专著及教材的多处地方提及词典编纂参数及参数化。他认为:“对词典编纂参数最为一般的理解是,它是词典编纂对语言的某一结构成分或功能现象及其语言外相关因素的阐释方法。”

词典参数在词典学理论研究中得到不断的细化。依托词典编纂参数化理论,格里尼奥夫对前人词典的分类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认为:多数词典编纂参数传统上是从一般词典编纂中脱颖而出的。如谢尔巴划分出规范性、语言词汇描写的穷尽性、词的排序(按字母或类义)、词典的用途(详解或是翻译)、时间定位(历史词典与非历史词典)。兹古斯塔又补充了如下参数:对词汇层和词源的定位、选取所描写的单位和描写的层次以及词典的篇幅。稍后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参数,如主题定位(多学科、单一学科及狭窄专业学科)、用户群定位、选取所描写单位的原则等。

事实上,只有充分考虑到决定词典结构的所有元素,才能对一部词典的结构做出准确的评价。格里尼奥夫把术语词典编纂的所有参数归为三个大类:编写意图参数、宏观结构参数和微观结构参数。每一组参数包括一系列元素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词典的编写意图参数集合。图1列出术语词典编写意图元素集合。术语词典编写意图参数是术语词典编纂的外部参数,同时也是术语词典分类的基础。词典的类型首先通过上面指出的这套参数进行描写。外部参数的描写顺序体现着各个参数之间的制约的倾向性,实现各个参数的相互牵制性,因此,也体现着在编写词典时选取各个参数的最有效的顺序。比如,用途的选择决定着词典的读者范围以及词典的题材取向,而选择词典的功能取决于学科取向、词典的用途及描写的层面,选择词典的篇幅取决于学科和读者取向及词典的用途和功能,而上述各项因素决定着词典词表如何筛选词汇单位。因此在编写和评价术语词典时遵循这个顺序是比较合理的。

术语词典的宏观结构参数包括:词典中词目的排列原则、词典主体部分的组成、术语词组和多义术语的处理方法等。

术语词典的微观结构参数有:词条内部词典编纂信息单位的选择、编排和体例。这些参数可以分为以下9组:

(1)录人参数:录入信息,某一具体词汇单位信息录入的条件,包括录入号码、录入日期、词目信息的来源、录入者信息等。这组信息中,多数并非直接体现在词典中,而是存在于卡片上,主要是供在必要的情况下核对一些信息的真伪。

(2)形式参数:条目词(所描写的术语)的形式特征信息,包括条目词的写法、发音、重音、音节划分、移行规则、各类语法信息(形态信息和句构信息等)。

(3)词源参数:条目词出现的时间、源出语、中介语及构造方法和模式等,是对术语形成和发展阶段的说明。

(4)限定参数:术语单位属于某一词层、语体、题材、地域及使用场合等信息。这类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标注手段来实现。

(5)诠释参数:词典中对术语意义进行诠释、解释的各种方法,包括科学定义、词语释义、参见定义、图解、上下文定义、百科定义等。

(6)联想参数:某一术语与其他术语在形式和语义上引发联想的联系参数,包括词目语义环境信息、词目的对应词、有联想关系的术语、意义相关的术语以及同音异义术语等.

(7)语用参数:术语使用特征信息,指出术语的年代、使用的地域、规范程度及在言语中的语用特征(术语的普及程度、新旧程度等)。endprint

(8)配例参数:对术语使用特征加以说明的语词或图表手段,这组参数与诠释参数联系极为密切,是对诠释参数的补充,也是术语释义过程的延伸。

(9)微词条参数:对术语词条信息的安排及包装,通常使用一系列词典编纂符号、字体、字号等。

研究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其中的一些参数可能影响另一些参数特征的体现。因此,可以选择这样一个参数的先后顺序,以便选取前一个参数可以为比较有效地解决后面的参数设下伏笔。此外,可以厘定一些决定词典类型特征的参数。

四 词典参数化理论对中国术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词典参数化理论是词典类型学研究的延伸。词典类型的研究有助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m版规划,填补某些空白,避免因选题重复、内容雷同而浪费人力、财力。毋庸讳言,目前中国的词典出版事业基本上仍处于受市场经济支配的无序状态。市场上术语词典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这些术语词典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时期的产物,为读者阅读科技文献、生成科技语篇、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在阅读和使用各类术语词典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各类科技词典的学科定位并不十分明确,综合类术语词典居多;对词典中编纂参数的处理存在很多不尽合理之处:对词目释义不规范、不准确,一些双语或多语术语词典提供的译语对应词错误较多;很多术语词典编写体例不统一等。

设计和编纂任何一部词典,也包括术语词典,都应该有切实可行的词典编纂理论和原则作为指导。从传统词典编纂的角度上看,词典编纂的实践通常先于词典编纂理论研究。词典学理论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词典的编纂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从而形成了无需具备任何专业知识,只需要“剪刀加浆糊”,就可以编纂词典的不正常局面,也使得词典编者落下了“辞书匠”的鄙称。很显然,剪刀加浆糊的“编纂T艺”造成了大量低质量词典产品的出现:部分同类词典内容大同小异,一部词典中存在的问题同样被带入另一部词典,词典编纂技术含量不高、创新之处不多,也造成一些人对词典编纂乃至词典学存在某些误解。实际上,词典编纂是需要有指导性的理论依据、有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并经过词典编者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的。在术语词典编纂中,目前,研编词典,尤其是创建术语数据库和术语网络平台已经是大势所趋,因其技术含量较高、有新意、面向更广泛用户,得到学者们和使用者广泛支持。词典编纂呼唤创新,理论研究更期待有新的突破。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十分注重科技名词工作形式与方式上的开拓与创新,在加强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完善数据库和网站功能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成效。2002年初建成术语数据库,提高了审定工作的效率。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正式开始运行,2014年新版网站上线。网站提供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免费查询,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的平台之一。该数据库可看作是双语数据库,主要包括汉、英两种语言。

从查询结果页面上看,该数据库大体包括如下参数:录人参数、外语对应词参数、所选题材(学科及子学科参数)等。白2014年新版网站上线以来,该数据库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参数,即术语的定义参数,因为在很多术语词典及术语数据库中,为术语所称名的概念提供定义是必选参数。除了以上这些参数以外,该数据库还可以适当收入一些供选择参数,如词源参数、术语的时间和空间参数,即某一个术语是何时出现,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较广等信息。

五、结语

烧结砖工厂生产参数的设定与控制 篇6

1 工艺参数设定的重要性

烧结砖工厂生产工艺参数的设定是一项严谨、科学、全面的工作。它涉及到生产的全过程,从原料的自然含水率、发热量、配料、破碎方式、粒度控制、加水量、陈化时间、成型水分、成型压力到干燥周期、干燥残余水分、烧成周期、烧成温度和成品拣选等等,各个方面缺一不可。任意一个环节参数设置不当或缺失,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影响成品率甚至造成生产不能持续正常进行。

2 工艺参数的设定

工艺参数的设定必须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所有工艺参数必须是针对某个生产线的具体特点而设定的。不同的原料有着不同的特性,混合料掺配比的不同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工艺参数。不可能对于多个工厂采用同一套参数,要根据每一个生产线的特性确定完整的工艺参数,再根据自已生产线各个阶段的参数分别进行控制。目前许多生产管理者不重视技术投入,考察几家工厂了解几个数据后就用于本厂管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一条生产线,要设置完整的工艺参数,需要对以下几个环节加以重视。

2.1 建设前需要一个很好的技术筹划

首先,必须了解原料的性能是否符合制砖要求。这一过程有必要通过有专业资质及经验的单位进行原料制砖的可行性试验分析来完成。在原料制砖的可行性试验中,针对原料做如下几方面的研究测定:(1)原料基本性能测定;(2)配合比研究;(3)确定配比后工艺性能的研究;(4)小型试样性能测试等,特殊性能的原料在完成原料试验后还要进行半工业性试验,为设计和生产提供相关数据。

其次,要对生产线理顺一个全面的设计思路和轮廓,要考虑原料的自然状态及性能,考虑生产的产品性能,并结合可用场地的地形地貌,做到合理利用,同时也要考虑生产及辅助及配套的各个方面。设计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原料和即将生产的产品确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在原料的选择和甄别上同样要考虑它的适应性,因为普通砖、空心砖及保温砌块三种类型的产品对于原料的基本性能要求不同,对于原料的处理方式、粉碎粒度要求也不同,尤其采用的工艺方案更是不同。因此,在确定各参数之前要根据原料性能及产品特性来筹划并确定一个整体方案路线——一次码烧还是二次码烧。近些年,由于砖瓦行业废渣利用项目的增多,工艺路线普遍采用一次码烧工艺,造成许多人认为一次码烧是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好的工艺方案。在选择工艺方案时盲目地套用,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并对产品质量及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原料干燥、成型性能不太好或者生产产品质量高的道路砖、保温砌块等产品时,考虑到半成品的废品率及产品质量等因素采用二次码烧是明智的选择。工艺路线选用的适宜与否,是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

2.2 工艺参数的设定

工艺方案确定后就要考虑各个工段的工艺参数,整套工艺参数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叠加,一个参数的变化,其他各个参数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顺利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如何设置工艺参数,设置的工艺参数主要有哪些,设置工艺参数考虑哪些因素?可以根据工艺流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 原料处理工段

首先要先了解原料自然状态、硬度、自然含水率、发热量、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物理性能参数等。了解了这些参数后,在原料处理工段再设定以下工艺参数:配料、破碎方式及粒度控制。

确定原料配比时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a.根据原料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以及物理性参数如塑性指数、干燥敏感系数等来确定原料配比;

b.热量掺配:目前工业废渣产量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保护资源限制黏土砖生产,生产企业积极利用废渣生产砖瓦,达到了节土、节能、利废的目的。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利废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了大家利用废渣节约能源的积极性。利用有一定发热量的废渣(如煤矸石)来制砖可根据制品烧成、干燥(余热利用)所需的热量确定掺配比,同时还要考虑原料的塑性、工艺要求等因素。确定内燃所需热量时,不同的产品、内燃程度不同则所需热量也不一样,孔洞率高的烧结砖相比普通砖每公斤制品所需的热量就偏低一些。

确定原料破碎方式及粒度的控制方法首先要掌握原料自然状态、矿物成分和团粒的硬度以及所生产产品的性能要求。目前,部分制砖原料塑性指数不太高,通常经过粉碎来改变颗粒分布、颗粒状态及表面反应能力,从而提高物料的塑性,如果破碎不够充分,则原料不能达到最佳塑性状态。对一些普通砖及空心砖的产品,出于投资及日常运营成本考虑,破碎粒度要求相对粗些就可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对外观质量要求高的产品如清水墙砖、道路砖及需打磨的保温砌块等,在破碎的过程中要求原料粒度比较细。总之,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破碎方式及粒度范围。另外,对含石灰石杂质的原料则必须经过充分破碎,以免成品发生石灰爆裂现象。

2.2.2 原料陈化

原料经过配料、破碎、加水处理后,必须充分混合原料,使物料水分均化,利于一些硅酸盐矿物与水分接触水解成为胶结物质,从而提高原料的塑性和成型性能。

有些生产线由于场地限制或建设投资的原因没建设陈化库,生产中造成隐患。

在设定陈化工艺参数前,首先要了解原料的自然含水率及成型水分,根据这两个参数来确定一搅的加水量。同时,陈化库内的温度及湿度也要进行严格控制,温度不低于5°,湿度不低于70%。如果满足不了这些条件易造成原料上冻或表面结块,结块后对成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生产密孔的产品,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温度过低,原料的塑性就相应降低。陈化时间也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一般不低于3 d,这就要求陈化库布料与取料有相应的措施。

2.2.3 成型

烧结砖的成型主要为挤出成型,挤出成型分为塑性挤出成型、半硬塑挤出成型及硬塑挤出成型。

成型跟原料的塑性有很大关系,应根据原料的性能来选择不同的成型方式。在成型过程中主要控制的是成型水分的大小、挤出压力及真空度等,成型水分及挤出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到湿坯的质量及码坯高度。

2.2.4 干燥

坯体干燥分为人工干燥与自然干燥两种方式。人工干燥类型有隧道干燥室和室式干燥室。本文主要分析一下人工干燥(以下简称干燥)。干燥过程是在干燥介质(热空气)中进行的,是一个表面水分蒸发,内部水分向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水分慢慢释放的过程。因此,在此工段要控制以下参数:干燥周期、干燥室进风温度、干燥室内湿度及残余水分。干燥周期的设定与干燥敏感系数有关,一般干燥敏感系数越高,干燥周期越长,反之,干燥周期则越短。干燥敏感系数的分界为1,大于1是难干燥物料,小于1是易干燥物料。干燥周期的确定需要看系数的具体值,一旦干燥周期确定,整个生产中一般不做改变,除非掺加其他物料改变了原料的性能等。

2.2.5 焙烧

焙烧烧结砖的窑主要有轮窑与隧道窑。窑型结构、通风设备和码窑形式决定窑内通风的大小及燃料的燃烧速度、焙烧的火行速度或窑车运行的速度,同时决定了成品的焙烧效果。当窑型结构合理、通风大小适当、码窑形式合理、焙烧操作适当时,就可以达到优质高产、低能耗的焙烧目的。因此就需要依据原料性能设计出合理的窑型及门数(或长度),选择合适的通风设备,确定适合的码坯方式,结合烧结温度及烧成周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烧结温度曲线,作为实际生产中温控依据。

3 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

上面论述了生产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工艺参数,下面就生产中具体如何控制、运用工艺参数进行交流和讨论。

3.1 配比

根据原料颗粒状态选择不同的供料设备,配料可以按容积加料或按质量来配料。很多生产线生产中按容积来配料,配料设备比较简单,有的用铲车或装载机就能实现,还有一些用圆盘给料机按容积给料,这种上配料方式的缺点是误差大。现在越来越多的生产线为满足工艺生产需求,采用按质量来配料,也就是在供料设备衔接处加皮带秤及配套设施,其具有计量偏差小、实用、效率高、工作稳定、维护量小、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等特点,同时减少劳动力,也为后面工段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热量的配制也是配料的关键,主要控制以下两个方面:(1)先测定内掺量的发热量,确定掺配比;(2)混合料的测定,校正配比,一般在两个位置测定:一是陈化库前;二是成型时,在这两点同时测定水分和发热量两个参数,一班四次,做好记录,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

3.2 物料粒度

对于硬质物料,一般普遍采用锤破+筛分的工艺。以煤矸石为例,初期采用锤破带篦子板,产量低易堵塞,通过更换不同孔径的筛网控制产量,通过巡检及时发现并更换。粒度的大小主要靠筛来控制,煤矸石破碎时筛孔的大小为2 mm,筛上料再回到锤破进一步破碎,达到粒度要求的筛下料进入下一工段。

对于软质物料,一般采用对辊(轮碾)+搅拌+对辊工艺,通过控制对辊间隙来控制粒度,定期或及时对辊皮的磨损部分进行修复。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换时,要通过交接班制度予以落实,或反映给相关部门尽早解决,以免颗粒过大,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目前,烧结砖的品质越来越高,高品质产品对破碎粒度要求较细,因此,原料粗碎后,采用雷蒙磨或立式磨进行细破,这两设备均是采用气流风选收集细颗粒,细碎后的颗粒均在1 mm以下。经过处理的细颗粒成型水分相对高些,不利于干燥,一般用在二次码烧工艺方案中的原料处理。

3.3 成型水分

作为生产考核参数,不同的工艺方案成型水分要求也不同。二次码烧方案采用塑性成型,成型水分在20%左右,挤出压力低,坯体强度小,适合于单层干燥或2~3层干燥码放,码放高度再增加会造成下层砖坯出现变型或微裂纹,影响半成品率;硬塑挤出成型的含水率较低(12%~16%),高挤出压力(22 kg/cm2~45 kg/cm2),坯体的抗压强度为20 kg/cm2以上,常与一次码烧工艺配套使用,有效地控制成型水分,保证足够的挤出压力,才能使挤出坯体的强度达到要求。

成型水分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测定陈化后的原料含水率来实现。陈化前加水到成型水分的80%左右,调整水分是砖机前或砖机上来完成。很多生产线的水分控制是人工取样、测量,每班要保证4次检测,发现水分变化异常及时调整。整套加水设施也可结合配料采用工业计算机高速取样,进行计量加水。自动加水系统实现水自动跟踪,在停料的情况下自动停水,可控制砖机、皮带输送机、搅拌机等多路电器设备,除微机键盘启停外,并支持远程现场一键启停。

成型水分控制不理想,水分过高的话会造成残余水分的提高,进而影响干燥焙烧效果。

3.4 残余水分

每种原料干燥、焙烧周期设定好后,对坯体残余水分也有要求,每班都应对残余水分进行测定,如果忽略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每班至少测定1次。二次码烧中砖坯干燥后要再次码到窑车上,因而在室内搁置时间间隔相对长些,容易再次吸潮,造成半成品的抗弯强度大大降低,影响到码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残余水分控制,同时还要保持好半成品含水量,尽量避免吸水回潮。

3.5 温度、压力控制

人工干燥及焙烧两个工段均有温度及压力的控制问题。对隧道干燥室而言,隧道干燥室的生产方式是连续的,干燥室内沿长度方向有不同的温度、湿度。通常,送风温度、干燥周期及湿度是这个工段比较重要的控制参数。另外,对于干敏系数低的原料,采用大断面单层干燥室时,干燥室内各分区湿度指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控制参数。

焙烧制度包括温度制度和压力制度。温度制度是由升温速度、最高温度及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组成;压力制度是用沿焙烧长度方向各点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力差值来表示的。传统窑炉焙烧及温度控制均是由有丰富经验的烧窑工不停地看火巡视,完全靠人工掌握火行速度(或进车速度)及烧结温度。现在越来越多的窑炉使用自动温控系统来实现这一过程,采用的热电偶作为测量仪器探测隧道窑(或干燥室)内、窑侧、窑底的温度,使用压力采集变送器来测定压力,所有信号与数据传送到中央工控机,通过中央工控机对整个焙烧窑的排烟系统、送风系统、抽余热系统、窑底压力平衡系统、窑车运转系统和燃烧系统(或投煤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随时巡检、显示各测点工作状况和发展趋势,可在线修改各种参数,对温度、压力等信号进行相应组态,发现压力、温度有异常波动时报警等。这些数据要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同时该系统能降低劳动强度,优化生产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这也是生产管理先进性的标志。

生产参数 篇7

双层卷焊管是由成型机将双面镀有钎料(铜)的带钢沿带宽方向卷曲720°,然后通过加热装置将管筒层间焊成一个整体——钢管[1]。按成型、钎焊工序是否连续进行,双层卷焊管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连续式和半连续式。连续式生产线结构紧凑,生产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控制。

如图1所示,该连续式制管生产线主要由开卷机、成型机组、钎焊炉、冷却管、牵引机、矫直辊系、涡流探伤仪和成卷机组成。

1-开卷机;2-成型机组;3-钎焊炉;4-冷却管;5-一次牵引机;6-垂直矫直装置;7-涡流探伤仪;8-水平矫直装置;9-二次牵引机;10-气动标定装置;11-成卷机

当生产线运作时,放置于开卷机上的双面镀铜钢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进入成型机组,由成型辊系卷轧720°形成双层卷焊管管筒;再经芯棒和辊轮定径后进入电阻直热式钎焊炉,管筒层间铜料在1 200℃高温下熔化相互渗透,冷却后牢固结合在一起;双层卷焊管出炉后在一次牵引机的带动下进入涡流探伤仪,进行焊接质量检测,缺陷处由标定装置自动标记;最后卷焊管在成卷机上自动成盘。其中牵引机通过闭环直流调速以保证制管速度的稳定和生产线的连续运转。在进行探伤检测时,焊管在前后垂直和水平矫直轮的作用下形成多个支点,同时受到二次牵引装置的拉力张紧而不产生抖动,保证了涡流探伤的正常进行。

2双层卷焊管的制造工艺分析

双层卷焊管的制造工艺可分为开卷、卷管、钎焊、冷却、矫直、探伤、成卷等工序。整个过程是不间断连续完成的,其中,卷管成型质量是影响双层卷焊管尺寸的关键工序,而钎焊又是影响双层卷焊管成型质量的关键工序,所以本文重点介绍卷管和钎焊两个工序。

2.1 卷管成型

在双层卷焊管的生产中,管筒成型过程是全部生产工序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管筒成型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成品管的尺寸和形状精度,而且对后续焊接工艺的成败也有着决定性影响[2]。双层卷焊管的卷管成型是通过水平辊与立辊交替布置的成型机组完成的,其成型过程如图2所示。

成型机装置由坡口辊、成型辊及定径辊、芯棒及传动装置等组成。双层卷焊管成型示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轧边阶段。

首先在坡口辊的辊轧作用下,钢带边缘被轧压成一定角度的坡口,其目的是使双层管内层、外层能平滑搭接。

(2)卷管阶段。

在第一个参加主要成型的水平辊上,将内圈按单半径弯曲,将外圈弯成有一过渡圆角的直角边;再以成型的直角边定位,在立辊和水平辊的共同作用下,另外一边逐步沿径向旋转卷曲形成内圈,其剩余部分成型为外圈。此时并未完全成圆形。

(3)定径阶段。

定径辊与芯棒配合,对未成形的管子进行二次整形,使内外层紧密贴合,成为完整的圆管状,达到焊管内、外径基本尺寸要求,并为下一步的钎焊能顺利进行提供基础。

2.2 钎焊

如图3所示,钎焊装置主要由加热区、焊接区、压力辊、保温冷却区、电极等几部分组成。由成型机供给的管筒以一定的速度经滑动电极进入保温良好的钎焊腔,与滚动电极接触,两电极间的管筒经电极与电源构成回路,管子在由滑动电极到滚动电极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加热,到达正极时达到最高温度即钎焊温度。这时不需要对管筒施加任何外加载荷,由于铜具有较好的液态流动性和在钢中的快速扩散性,待冷却后使层间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其关键是炉内温度的控制和表面镀层的防氧化问题,钎焊是在导管内的还原气氛下进行的,保护气体为氢气[3,4]。

1-被焊管;2-滑动电极;3-焊腔保温筒;4-滑动电极支撑杆;5-滚动电极

钢管从钎焊炉加热区段出来后进入冷却区,并在保护气氛下进行炉内冷却,这时层间与表面的铜层开始凝固。钢管在冷却区出口处表面温度要降到100℃左右才能出炉,这样可以避免镀铜层因接触空气而发生氧化变色(铜的氧化温度约350℃)。采用炉冷—空冷—水冷的冷却方式可以确保成品管的退火质量。

3工艺参数的检测与控制

3.1 工艺参数

为满足双层卷焊管的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要求,提升产品的焊接质量和使用性能,降低废品率,整个生产过程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十分严格,而定径压力、钎焊温度、运行速度是控制的重点。

(1)定径压力。

为保证管筒层间紧密贴合,在定径阶段需对管筒施加一定的定径压力,如果定径压力过小则会降低层间的焊合率,但是如果定径力过大不仅会导致两层间过大的扭曲变形甚至失稳,还会使芯棒的轴向拉力急剧增加而断裂。由于受成品管的尺寸限制,芯棒拉杆的截面不能取得很大,尤其在成型小直径的双层卷焊管时,拉杆的横断面积非常小,成为最薄弱的环节。

(2)钎焊温度。

在加热区内,卷焊管的温度由常温一直增加到1 200℃以上,并且其在运行方向各点段的电阻值也极不均匀,是一个变化量,但电阻值与最高温度有关。若温度偏低,管材焊接不牢;若温度过高,则管材会烧断或者管材表面的铜完全熔化而向下流淌形成铜瘤。因此保证炉内温度的稳定是焊接过程的关键。

(3)运行速度。

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卷管管径较小时,生产线管材运行速度相应要快一些,不然会导致卷管被烧坏。因此不同管径的卷管对制管速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双层卷焊管生产线的生产速度控制范围为10 m/min~27 m/min,成型机组制管速度与一次牵引机、二次牵引机的牵引速度要匹配,以保证整个生产线的运行稳定,并且一次牵引机的牵引速度略大于制管速度,使钢管处于张紧状态。

3.2 工艺参数的控制

如图4所示,控制系统由触摸屏、中央控制器、现场总线、传感器及执行器组成,控制对象为制管速度、一次牵引速度、二次牵引速度、芯棒拉力、钎焊温度。

各工艺参数控制原理如下:

(1)芯棒压力的在线监测。在制管过程中,通过压力传感器将芯棒的拉力数据传输到编程控制装置上,调节杆依据事先确定的参数进行调整,通过参数确认芯棒的位置,避免了人工调整芯棒的不确定性。同时,该装置对实时数据采集分析,若测值为零,即芯棒断裂时,立即发出停车指令,以减少原材料浪费,降低废品率。

(2)钎焊温度的检测与控制。生产线启动后,管材开始自动升温,红外测温探头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反馈给编程控制装置,经编程控制装置转换为数字信号后输出到显示屏,同时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温度与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处理,经转换处理后控制电力调整器以调整电压大小,使炉内温度逐渐稳定。

(3)运行速度的检测与控制。生产前先设定工艺速度,生产线启动后将检测的速度脉冲信号反馈给中心控制系统的PLC,经PLC处理后输出到变频器的控制端,通过调节变频器的频率来控制变频电机的速度,使生产线管材运行速度自动达到设定速度并保持稳定。

4小结

本文对双层卷焊管生产线的关键工艺及其控制参数进行了研究,为实现双层卷焊管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介绍了双层卷焊管生产线的结构组成,重点分析了生产工艺中卷管成型和钎焊等关键工序,并对生产线中关键工艺参数的检测与控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双层卷焊管,钎焊,卷管成型,工艺参数

参考文献

[1]刘承杰,于恩林,吴坚.双层卷焊管的生产研究[J].鞍钢技术,1994(5):42-44.

[2]于恩林,赖明道,吴坚.双层卷焊管成型质量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J].钢铁,1996(1):40-44.

[3]米俊如.双层卷焊管连续焊接工艺与设备[J].电焊机,1994(1):28-30.

生产参数 篇8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经过引进和消化吸收, 自主研发技术逐渐成熟, 生产线装备国产化的比率不断提高, 新型干法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新技术的普及推广, 新型干法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发展[1]。2008年以来, 我国水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出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提高效率的重要课题。引入信息技术对水泥生产进行优化, 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生产综合目标最优 (产量、质量、能耗等) , 使生产的粗放化达到生产的精细化[2,3,4,5]。

1 水泥生产过程优化分析

1.1 确定优化目标

本次生产优化的范围是熟料生产线, 即从生料的预均化直到熟料的冷却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中, 窑操主要根据入窑生料的情况、观察各项参数据实际动态, 参考DCS系统实时采集的数据, 对窑尾分解炉用煤量、喂料量、窑头用煤量、冷却机推速、窑速等一些重要参数进行调节, 达到最佳烧成效果。熟料的指标比较多, 有产量、单位煤耗、单位电耗、熟料游离钙、熟料立升重、3天抗压、抗折强度、28天抗压、抗折强度等。这些指标都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优劣。

经过分析, 在这些指标中, 以产量及熟料强度指标为主, 其它为辅。原因是当产量提高后, 可使能耗指标相对下降, 也说明了生产的工况是稳定的。水泥强度也代表了熟料的最终质量指标, 其次考虑游离钙及立升重, 因为这两个指标比较复杂, 影响的因素很多, 从原料的配比到煅烧温度、冷却速度等, 可放在第二阶段进行考虑。

1.2 提高熟料产量

由于原来的控制系统是通用的控制系统, 对于本生产线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只要将这些问题进行控制策略的细化改造, 就能使生产线局部更加稳定, 进而提高生产线的熟料生产能力。

1.3 提高窑操作水平

由于影响热工制度的因素很多, 对象复杂, 对它的控制问题是一个难题。为了给窑操提供可调整的参考值, 辅助窑操做好判断, 优化系统利用历史数据, 采用人机交互方式, 为窑操提供在相近的工况下与历史上最好水平的参数对比, 当达到了当前工况的状态后, 继续为窑操寻找更好的工况参考值, 这样循序渐进, 使工况逐渐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对于主要参数的分析, 生成一套历史数据链, 即将生料检验数据、平均工况数据、熟料质量检验数据、熟料产量数据、熟料3天、28天强度数据连成数据链, 将生产过程参数与产量、质量数据相关连, 就可以分析出在质量较好的情况下, 某几个参数的变化范围, 进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来指导窑操的控制范围, 可以有效地提高窑操的操作水平, 间接地提高了熟料的产量和质量。

1.4 制定优化方案

通过以上对生产状况的分析, 生产优化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1) 实现部分操作自动化:弥补原系统粗放控制的缺陷, 减轻窑操的劳动强度, 提高产量和质量, 见效快。

(2) 参数分析: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提取参数的优化范围值, 为窑操提供可靠的参考, 提高窑操的操作水平。

(3) 其它辅助功能:方便窑操掌握操作规律, 总结、保存操作经验, 重要参数据的分析、预测等。

2 系统总体设计和优化参数模块功能

根据优化方案, 程序设计了以下九个模块, 即:生料及工况分类模块;历史数据存储模块;优化数据模块;DCS数据采集模块;窑操经验模块;优化参数模块;自动控制模块;参数报警模块;强度预测模块。本文重点介绍优化数据模块的功能。

回转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每时每刻参数都在变化, 当窑操查看历史最好工况时, 可在当前的主要工况前显示一个箭头, 表明当前工况与历史最好工况的差距, 该图标只显示二分钟自动消失, 进入下一阶段。用鼠标接近箭头时可显示该参数的优化数据 (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偏差) , 指导窑操调整、操作。

工况数据以两小时为单位, 通过采集整理从生料-平均工况-熟料全过程的数据, 并连接产量、28天强度、3天强度数据, 把生产数据链串连起来, 能够将生产的最佳情况反映出来。

(1) 首先按照入窑生料 (1次/2小时) 和煤 (1次/天) 的检验结果, 来确定生料的类型 (MStr) , 生料按其率值KH、P、N事先已划分3-4个组别。

(2) 以当前工况20主要参数划分工况的类型 (PStr) , 20个主要参数据的工况已事先按照数值划分为3-7个组别。

(3) 按照MStr+PStr的类型在优化数据库中查询, 寻找该类型产量最高、28天强度最高、3天强度最高的工况情况, 一般为每个工况参数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偏差。

(4) 将查找出来的20个主要最优工况的数据分别显示在当前的工况数据旁边, 与当前的工况进行比对, 窑操以最优工况为目标调整当前的参数, 达到一个平稳的目标值。

(5) 以此类推, 再进行c-d的过程, 达到或接近历史的最好水平。

优化数据的产生是一个自学习过程, 当第一次运行时, 以当前的材料和燃点分类去查找优化数据库, 优化数据库中没有记录时, 就以当前的数据放入优化库中, 暂时认为是最优的工况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产生了一个材料和燃料相同的数据时, 就要与优化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是将最优的数据存入到优化库中。

每二小时进行一次工况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的计算, 并将其存入数据库中, 待28天后质量检验数据完成后, 按照当时的MStr+PStr类型与优化库中的同类数据对比, 如果优于数据库中存储的纪录, 就将本次数据替代数据库中的记录, 否则不进行优化替代。优化替代的顺序比较方法为:产量、28天强度、3天强度。

3 结语

该系统在干法水泥生产线应用后, 建立建全了企业的数据规范, 加强了规范的数据管理,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初步估算窑产量提高7-12 t/d, 可减少窑操的盲目操作, 以及窑操之间的操作不统一15%左右。但由于水泥生产涉及的要素很多, 水泥质量检验又滞后于水泥的生产, 因此带来了诸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水泥生产中涉及的原料、燃料、辅料变化的因素很多, 窑的操作错综复杂, 在设备上的变化也较为复杂, 因此, 程序运行时, 还需要对优化系统给出的结果由窑操做实际分析和判断。

摘要: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生产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但是与之相配套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本文介绍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水泥熟料生产过程各种数据 (DCS、生产、质量、设备、计量等) 进行监控分析, 在特定的生产线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的参数优化。

关键词:新型干法水泥,信息技术,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海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与设备[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杨公源.机电控制技术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任世永.基于PCS7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夏之云, 张卫民.我国水泥工业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泥技术.2001 (1) .

生产参数 篇9

塔西南电力工程部是一家石化企业配备的自备电站, 使用美国公司生产的Titan130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配套国内生产的余热锅炉组成热电联产装置, 为化肥和炼油装置提供电力和蒸汽。因生产需求配备了负荷, 温度, 压力不同的余热锅炉。

二、余热锅炉布置及负荷分配要求

1. 由3台Titan130型燃气轮机尾部安装了3台单独的国产余热锅炉, 生产1.35~1.50 MPa (叫中压蒸汽) 过热蒸汽。为化肥和炼油装置提供蒸汽。蒸汽需求量为:40--50 T/h。

2. 由4台Titan130型燃气轮机尾部安装了4台单独的国产余热锅炉, 生产4.2~4.35MPa (叫高压蒸汽) 过热蒸汽。为化肥装置提供蒸汽。蒸汽需求量为:45--48 T/h。

3. 高压与中压之间设计安装了减温降压器。高压多余的蒸汽, 通过减温降压器降低压力温度后补充给中压蒸汽系统里, 满足中压蒸汽系统的要求。高压蒸汽系统与中压蒸汽系统通过减温降压器连接并列运行。

4. 一台单独安装的事故快装锅炉, 与中压蒸汽系统并列运行, 为化肥和炼油装置提供蒸汽。蒸汽需求量为:3--10 T/h。如电力系统停电引起的停汽事故中, 依靠锅炉自身配备的直流电源, 高架水箱生产蒸汽, 提供炼油装置的事故蒸汽。

7台锅炉通过减温降压器和双母线相互连接, 实现并列运行。运行方式为四台余热锅炉混合, 加上一台快锅, 共五台锅炉并列运行。

三、影响余热锅炉蒸汽负荷变化的因素

余热锅炉的蒸发量随时燃机发电量的变化和适应外界蒸汽负荷的需要而变化。运行中对余热锅炉的运行进行监视和调整特别重要。

1. 燃机发电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余热锅炉蒸汽量的主要因素。燃机发电量与余热锅炉产汽量成正比关系。燃机发电量增加, 余热锅炉产汽量也增加。反而减少。

2. 使余热锅炉的蒸发量随时适应外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外界负荷增加时, 余热锅炉负荷增加。蒸汽温度, 压力下降。外界负荷降低时, 余热锅炉负荷不变, 蒸汽压力和温度升高。

3. 余热锅炉补燃是增加余热锅炉蒸发量的主要补充措施。根据余热锅炉外界负荷的变化量, 而调整余热锅炉补燃量。

4. 余热锅炉水位:余热锅炉水位是影响蒸汽质量, 蒸汽负荷变化的主要因素。水位过高蒸汽带水, 蒸汽温度下降。水位过低, 下降管进口带汽, 循环流动压头降低, 严重时会引起水循环的破坏, 汽包的干锅和水冷壁管的烧损等严重的事故。

5. 主蒸汽温度, 主蒸汽压力。余热锅炉的蒸汽温度会随着锅炉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锅炉内部是一个密闭的空间蒸汽越多锅炉内压力就越大, 蒸汽压力与蒸汽的温度是一个呈正比的关系。

四、调整余热锅炉变化的因素

1. 燃气轮机负荷调整:

燃机发电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余热锅炉蒸汽量的主要因素。余热锅炉运行中尽可能控制好燃机发电量的波动范围。波动范围一般控制在±10%范围内。

2. 外界负荷的调整:

余热锅炉的蒸发量随时适应外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及时, 合理, 均衡调整热力负荷, 尽可能缩小外界蒸汽负荷波动范围。

3. 余热锅炉补燃量调整:

余热锅炉的蒸发量随时适应外界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余热锅炉的蒸发量利用补燃量的大小而调节。当余热锅炉负荷降低时增加天然气量。当余热锅炉负荷增加时降低补燃或切断补燃, 或是适当降低燃机电力负荷的方式调整余热锅炉负荷。

4. 减温减压器的调整:

根据运行方式, 多余的高压蒸汽通过减温减压器, 利用高压喷水的方式降低压力温度, 变成中压蒸汽。补充给中压蒸汽系统中去。调整高压, 中压余热锅炉负荷。

5. 锅炉水位调整:

锅炉在正常运行中, 水位是经常变化的, 运行中要控制好水位, 要做好对水位的监视工作。通过三冲量给水量, 蒸汽流量和汽包水位自动和手动调节锅炉水位。水位的误差值约为50一100mm。

6. 主蒸汽温度, 压力的调整:

蒸汽锅炉正常运行过程中, 应监视蒸汽流量表指示和汽包压力, 并维持汽包压力在正常范围内。压力表的压力除表示汽包蒸汽压力外, 同时也反映锅炉产汽量和用户用汽量的平衡。

结束语

Titan130型燃气轮机尾部安装的余热锅炉由水加热器, 省煤器, 蒸发器, 过热器, 汽包等部件组成。利用燃机的尾气生产出合格的过热蒸汽, 供给炼化装置。不但满足了炼化装置热力需求, 而且提高了热电联产装置的整体效率达90%左右。在十几年的余热锅炉运行中, 能快速调整热力负荷, 根据炼化装置的蒸汽需求量的变化而调整蒸汽叁数, 保证电力的同时也要保证了蒸汽要求。不断总结了余热锅炉运行调整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蒸汽锅炉安全规程国家劳动总局2001年.

生产参数 篇10

纵观预分解窑全系统, 反映在工艺线上的控制参数中, 大多数都可以划分为检测参数 (窑系统的检测参数主要表现在温度、 压力、电流、气体监测等方面)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 需要重点监控的主要工艺检测参数及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为:

1) 系统的烧成带温度:预分解窑系统的烧成带温度就是处在烧成带的物料温度, 温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熟料的质量、窑系统的热耗和窑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转, 一般情况下, 若发现窑温过高, 应减燃料量。使物料温度转为正常。

2) 系统的窑尾废气氮氧化物 (NOx) 浓度:预分解窑系统的窑尾废气氮氧化物 (NOx) 含量的高低与所用的原 (燃) 材料中的氮的含量、煅烧温度的高低和使用的燃料品种有关, 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2013-12-27共同发布, 并于2014-03-01实施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915 -2013) 对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规定氮氧化物 (以NO2计) 不得超过400 mg/m3, 因此对预分解窑系统的窑尾废气氮氧化物 (NOx) 浓度的测量, 除了掌握其含量, 使其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外, 还在于系统生产情况及空气消耗比例一定情况下, 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规定氮氧化物 (以NO2计) 的浓度同烧成带火焰温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烧成带温度高, NOx浓度相对增加。因此, 可将此同其它参数一起, 综合判断烧成带情况。

3) 系统的窑尾气体温度:窑尾气体温度是预分解窑系统的重要参数之一, 结合烧成带温度的高低可以体现窑内各温带热强度分布状况, 而与最上一级旋风筒出口气体温度又能表征预热器、、分解炉的热强度分布状况。应根据尾温升高或降低的程度, 合理平衡风、煤、料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窑尾温度纳入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一般尾温变化的调节范围在900~1050℃。

4) 窑尾、分解炉出口或预热器出口气体成分:系统一般都是通过设置在各相应部位的气体成分分析装置检测窑尾、分解炉出口或预热器出口气体 (O2) 的成分, 通过 (O2) 和CO的含量多少, 表明窑内、分解炉内或全窑系统燃料燃烧情况及通风情况。 一般, O2含量高, 说明空气过剩或有地方漏风;实际生产中分解炉出口烟气中O2含量控制在3.0%以下, 窑尾O2含量一般控制在1.0~1.5%;而CO的存在只能说明风量不足。

5) 分解炉、窑尾和各旋风筒出口气体温度:分解炉、窑尾和各旋风筒出口气体温度。生产实际中各部位的温度基本控制在: 窑尾气体温度1000~1150℃、分解炉出口气体温度850~950℃、 C1出口气体温度330~390℃、C2出口气体温度550~600℃、 C3出口气体温度710~750℃、C4出口气体温度850~900℃, 保证在各区段的温度在一定的范围, 从而使整个系统热工制度稳定。

6) 系统的窑头负压:在实际生产控制中往往会出现抽取二次风的量大于冷却机的供风量, 使窑头负压增大。窑头负压一般保持在-20±5.0Pa, 决不允许窑头形成正压, 否则窑内细粒熟料飞出。

7) 窑筒体温度:燃料产生的热量有以下几个直接作用, 其中之一就是筒体表面散热损失即预分解窑筒体温度。一般情况下窑筒体温度﹤350℃。一般采用扫描温度仪测量, 通过动态扫描窑筒体各局部温度跟踪判断窑内烧成状况, 适时增减燃料, 保持窑温变动在合理范围。

二、调节参数及其调节与控制

预分解窑系统检测参数的调节与控制是通过对调节参数 (变量) 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的。现如今, 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都将生料的下料量、窑筒体的转速、窑头和窑尾配煤量、风机转速等作为调节参数:

1) 生料的下料量及其调节与控制:熟料煅烧工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工艺过程, 尽量稳定生料的下料量, 相对减少一个变量或者缩小变动范围, 保障生料连续、均匀地通过预分解系统。

2) 窑速及其调节与控制:比较先进的测量窑速方法是是以计算机和图像处理相结合, 动态连续的跟踪对窑速检测, 正常窑速控制在3.8~4.2r/min。同时应依据薄料快转的原则。

3) 喷煤量 (窑头、窑尾) 及调节和控制:窑头和窑尾配煤量不能简单地视为加点煤减点煤的问题, 要全面观察窑尾温度、窑前温度、窑头和窑尾的负压、窑尾的气体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等等, 及时合理增减配煤量, 一般预分解窑煅烧用煤质量要求灰分A≤30%, 挥发分V在18%~30%, 发热量QDW≥5000kcal/kg, 煤粉细度要求控制在8%~15%, 适度调整增加窑尾分解炉用煤量和降低窑头喷煤量, 其比例控制在6:4左右。

4) 风机转速及合理用风:系统的热工制度能够稳定运行, 其中系统用风至关重要, 一是为燃料的充分燃烧供应足够的氧气; 二是使物料运动中的风量风速;三是利用熟料冷却热交换后的高温空气回窑和助分解炉燃。在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各风量参数。

三、结语

保持预分解窑系统能均衡稳定运转的关键在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及时正确的对系统生产过程参数调节、控制, 使系统内风、煤、料的合理定比配合、流场分布, 是体现生产状态良好的重要标志。

因此, 调节控制参数的目的就是要使窑系统经常保持最佳的热工制度, 力求较充分地发挥窑的煅烧能力, 在保证熟料质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提高窑的运转率。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期, 一种新型的水泥煅烧设备即水泥预分解窑在我国逐步兴起, 至今已成为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占主流的水泥煅烧设备。与传统的回转窑相比较, 预分解窑系统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增多, 其过程控制及调节也比较复杂。文章在总结笔者多年调研类似工艺企业实际过程控制经验基础上, 对涉及预分解窑系统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及调节与控制, 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预分解窑,参数,调节与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应武.过伦祥预分解窑水泥生产技术与操作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8年9月.

上一篇:温室韭菜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环境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