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流程

2024-08-15

测试流程(共8篇)

测试流程 篇1

摘要:为了解决测试工作中开发人员由于对测试工作流程不了解而配合不到位等问题,该文对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进行了介绍,对测试过程的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策划、测试设计和实现、测试执行以及测试总结各阶段的实际操作过程分别进行了阐述,以便初学者更容易上手和开发人员在测试全过程中更好地配合。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流程,测试过程

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开发过程和涉及的人员易于出错,所以即使是保证一个相对简单的程序没有缺陷也是不可能的[1]。对一个给定系统进行充分地测试以确定其没有缺陷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改正缺陷,测试人员必须集中精力使测试过程尽可能地高效和有效。

有效测试的关键是使过程尽可能地高效。正规的软件测试工作过程应包括:编制测评大纲(或测试需求和测试计划)、 编写测试用例、准备测试数据、搭建测试环境、测试执行、编写测评报告进行测试总结和评估等多项内容。各阶段流程及生成的主要文档如图1所示:

1测试需求分析与策划阶段

测试需求分析与策划阶段是软件测试提纲挈领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对软件需求及可测性进行分析,提取出测试项,规定测试环境、测试类型、测试范围及主要测试方法,在该阶段生成的测试文档测评大纲(或者是测试需求和测试计划)往往需要经过委托方、用户代表和开发方代表等的审查认可。

软件要提交测试(这里指成型的软件产品的确认测试或系统测试)首先需要有完整齐套的过程文档。除了测试所依据的标准、规范外,一般软件测试的输入文档应包括:

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根据软件具体情况,可分为软件需求、接口需求和数据库需求);

2)软件设计说明书(根据软件具体情况,可分为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等);

3)软件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1.1测试需求分析

针对一个待测软件,可以依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等文档, 逐条提取出测试需求,主要包括功能测试需求、接口测试需求、 性能测试需求、强度测试需求、边界测试需求、人机交互界面测试需求、安装性测试需求、安全性测试需求、恢复性测试需求等。测试需求的提取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测试需求要对软件需求进行全面的覆盖。

测试需求分析阶段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内容逐项进行分析,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的相关章节中提取各测试类型的测试项。

1)功能性测试需求

功能性测试需求来自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软件功能描述。每个功能模块至少提取一个功能测试项,每个测试项至少生成一个测试用例。为了避免由于软件需求文档描述不完整而导致的测试需求提取不全面问题,还需要通过与用户和承研单位交流获取软件测试需求。

2)性能测试需求

性能测试需求来自于软件相关文档的技术指标或性能要求。通常包括系统响应时间、资源利用率、系统容量、并发访问量、配置要求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软件系统针对不同配置或不同目标有不同性能要求的情况。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每项性呢指标均要提取一个性能测试需求。

3)其它测试需求

其它测试需求包括强度测试、边界测试、安装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恢复测试等测试需求通常可以从相应需求中发现与其对应的描述。每一个描述信息可以生成至少一个测试需求。 同样需要注意与用户和承研单位交流以获取一些软件需求文档中未描述到的内容。

常见的测试类型主要有:代码审查、代码走查、文档审查、 静态分析、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余量测试、接口测试、人机交互界面测试、强度测试、逻辑测试、边界测试、安全性测试、安装性测试、恢复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内存使用缺陷测试、容量测试、数据处理测试。

1.2测试策划阶段

测试需求分析确定了要进行的测试类型和测试项,下面需要进行的就是测试策划,制定测试策略。

软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作为评判软件质量的标准,则软件缺陷可以包括下面几个因素:

1)软件未满足客户要求的所有功能和性能(即部分功能未实现);

2 )软件实现了客户不需要的功能(即实现了多余功能);

3 )软件功能实现错误;

4)软件的用户好性不好。

测试策划阶段就是制定适合的测试方案,尽可能地发现软件的各类缺陷。

在测试策划阶段可以依据软件功能等需求和测试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项,即需要测试的点。每个测试项需要追踪到相应的测试需求,规定测试内容、测试范围、测试环境要求、前提约束、数据准备及该测试项的结束条件,制定好相应的测试方法, 还要分析测试环境与软件实际使用环境的差异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测试用例设计阶段

测评大纲确定了软件需要进行的测试类型和每个类型要测试的点,而测试说明则是对测评大纲的拆分、细化和具体化, 是测试项的具体设计和实现。在测试说明中,针对每一个测试项至少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Test Case)目前没有经典的定义。比较通常的说法是:指对一项特定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任务的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内容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等[1]。

设计测试用例首先要对测试项进行分解,然后根据一定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确定测试用例执行顺序,进行测试数据准备、测试资源准备、测试程序开发、测试环境建立和校核等工作。

由于测试用例规定了测试的前提、方法甚至是操作步骤, 直接关系到测试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测试工作的成效,因此测试用例设计阶段是软件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下面是一个测试用例的模板:

软件测试根据测试级别和类型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叫法和不同的解释。比如,从软件是否执行角度看,可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从对应的软件开发过程角度看,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从代码透明度方面来分,可分为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各种类型的测试设计测试用例时都要使用一定的测试技术。常用的测试技术功能分解法、等价类划分、因果图法、猜错法等,如图2所示。

3测试执行阶段

测试执行前,需要搭建满足测试需求的环境。在搭建测试环境时,要尽量减少测试环境和实际使用环境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实装、模拟(通用接口测试工具)有机结合构建被测软件外围测试环境,实现被测软件与外部设备的数据通信;使用相应的测评驱动环境构建测评流程,完成相应的功能输入、关键数据的处理,以及通过接口人工干预的异常功能流程的测评, 实现构建最小差异的测评环境。测试工作具体实施的阶段,直接关系到测试的真实效果。该阶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在软件测试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测试用例设计阶段未考虑到的地方,这时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且对用例进行补充或者根据软件的特殊场景,对某些测试用例进行反复执行,以确保测试的充分性。

4测试总结阶段

在测试完成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以利于软件改进和后续开发软件质量的提升。测试总结主要是依据测试工作产品对测试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对被测软件及其文档进行评价。

测试工作总结除了对正常的测试工作进行总结外,有几点内容需要重点分析,如:

1)测试需求规格说明、测试计划和测试说明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2 )因测试异常终止未实施的测试;

3)无法解决的测试问题;

4)测试数据和文档分析。

对被测软件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

1 )被测软件与软件需求之间的差异;

2 )被测软件评价;

3)被测软件文档评价;

4 )性能评估。

5结论

本文对软件测试的基本流程进行了介绍,对测试过程的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策划、测试设计和实现、测试执行以及测试总结各阶段的实际操作过程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初入软件测试行业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有利于软件开发人员在测试的各个阶段根据需求在环境搭建、数据准备、产品评审等方面的配合,促进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

测试流程 篇2

说明

1,有产品评测部门主管收集评测目标,并记录到评测日程表中

2,由市场或其他部门来提供评测目标,相应的评测目标会记录在评测日程表中 3,有评测组的测试员来对评测目标进行游戏评测并给出相应联运建议

4,在测试部门内进行最终筛选,并给出集中建议(建议分为:推荐;不推荐;周期观察)5,提交给评测报告产品运营部门接口人,报告包括所有给出建议的产品报告

6,对评价为可观察的产品,进入评测日程表中的回归参看列表中,将根据周为单位进行跟

踪观察

报告上报时间:周二,周四,周五(上报时会RTX通知相关人员)

周五为每周评测产品的一个数据统计,并包括当天评测的游戏报告

如有非常值得推荐的产品游戏,会马上提交给产品运营接口人

研发产品测试流程

说明

1,对公司内研发产品测试,遵循研发部门测试进行

2,产品更新及架设到内网测试服务器后,则进行游戏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bug

上报到bug上报系统中(这个之后进行架设)

3,提交后的bug由功能能划分表进行分配给相应的修正人,功能模块负责人划分到时可以

和其他负责部门主管进行沟通来制定或者有对应负责的部门主管来进行分配,这部分可以到时来讨论决定

4,对修正后的bug进行回归测试,测试结果分为已修正和未修正两种

5,对已修正的bug进行关闭操作,这部分有测试部门负责人执行

6,对未修正的bug测试人员则直接打回给修正人,让他继续修正

注:对于项目整体bug修正的推动会按bug的严重程度进行重点推动,督促严重bug尽快的解决

Bug的严重等级和所归为具体功能模块,到时会给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文档,已供测试员参考

测试流程 篇3

在制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流程时, 根据学生的特点:中学生在智力、心智上都比小学生成熟, 管理起来较为容易;同样的人数测试时间初中生可比小学生测试时间减少一半。因此, 测试中最大的难题在于维持小学生的测试秩序, 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 班主任需全程协调管理, 建立易于识别的流程规范。

一、根据学生情况, 设计测试流程方案

按照各阶段各年级的学生身心发育特点, 团队设计了3套流程方案。

方案一:一、二年级测试流程:采用较为宽裕的测试时间, 强度不宜过高的方法。在测试前班主任必须告知学生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 牢记测试项目和顺序, 同时在现场发卡处挂上流程图及指示牌, 学生按秩序排队领卡 (见图1) 。每个班级测试完一个项目后方可进行下一轮测试, 班主任必须全程带领班级测试, 避免学生走散漏测。每个项目点至少配1名操作员和协调员, 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并且在该点放置简洁明了的标 准动作示意图, 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模仿。

注意事项:跳绳测试时, 操作员必须在开始前示范正确的握柄姿势和摇绳方法, 不允许把手柄上的开关按键关掉, 跳完之后把跳绳整齐的放回 到相对应的 位置 (见图2) , 对随意摔设 备或测试器 材的行为给予警告。

方案二:三至六年级测试流程:可适当的缩减测试时间, 教师解释清楚流程和项目后, 由学习委员带队分20人一组去不同的项目进行测试, 坐位体前屈项目可让后一名学生监督正在测试学生的动作规范 (见图3) , 充分调动这个年龄段 学生的合作参与度。统一安排跳 绳为最后测 试项目, 测完后列队回教室。

方案三:中学生测试流程:基本可参照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做法, 中长跑列为最后测试项目。由班长和体育委员组织带队, 3个班级配备1名教师维护秩序即可。

注意事项:立定跳远多标注一条起跳线 (见图4) , 让许多有垫步习惯的学生站在该线外, 强调3次踩线犯规后无成绩, 单脚起跳不计成绩。同时跳远项目也是最容易引起围观的项目, 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 必须多设置几条警戒线, 增派协调员让他们站好位置, 不要离测试点过近 , 禁止对正在测试的学生起哄或者取笑, 以免增加测试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测试前的组织要点

选择有紧急疏散通道的场地, 每个项目间距至少可排25人, 避免不同班级窜道。项目点设置指引牌和警戒线。跳绳区域使用1~12的数字地标, 让学生按序使用对应跳绳。1000米、800米等剧烈运动项目, 在测试前后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活动时间, 注意学生的身体反应状况。如遇雾霾、大风、大雨等不宜开展户外运动的天气, 相关项目的测试可延期进行。

整体来看, 教师对智能化仪器的认同度相当高, 特别是跳绳测试, 30平方米范围内, 12个跳绳的数据皆可在主机中实时显示, 许多小学生测完之后观看跳绳手柄的液晶显示屏就可得知结果, 惊叹其先进程度。从测试数据看, 坐位体前屈小学生多数表现不好, 只有课外练舞蹈及武术的学生能达到优秀;而在跳绳这个项目中, 一年级过半学生不会跳, 但二年级至六年级上升幅度明显, 可见学校对跳绳的训练较为到位。中学坐位体前屈普遍能达标, 女生仰卧起坐达标率也较高, 立定跳远则远不如男生, 更有甚者只是随便跳下, 1米2都不到, 态度较为随便, 体育教师应多引导其正确对待体育运动。而男生引体向上超过10%拿零分, 合格率也不超过50%, 上肢力量比20年前差了好几个量级, 学生上身身体素质训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软件测试流程总结 篇4

(1)系统架构、开发方法、人员安排、实现过程、开发周期

(2)产品应用范围、面向的用户及用户人数、产品要实现的功能、使用的数据类型

(3)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版本、数据库版本、操作系统版本

(4)运行环境: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支撑环境(数据库版本、IE版本)、相关组件、服务

(5)安全要求:产品权限、数据库权限、部署的服务器信息、防火墙信息、要放开的端口号

(6)性能需求:系统支持的并发数量、响应时间、数据库中数据容量、占用的系统CPU、磁盘空间、传输速度、网络带宽等。

2、需求分析

(1)画出整体系统的(网络)拓扑图

(2)根据不同角色身份进行分析,画出系统流程图:用户角度、安装人员角度、维护人员角度

(3)从数据库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数据层、业务层、表现层

(4)系统包含的功能模块/子系统列表,画出各模块的流程图,各模块间的关系及衔接接口

(5)安全级别是否达标、对性能需求进行分析

3、测试准备工作

(1)环境准备: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用户机干净环境虚拟机、复杂环境虚拟机(IE不同版本、操作系统不同版本、防火墙不同、数据库版本不同)

(2)数据准备:正式数据、不自洽数据

(3)书写测试功能点

(4)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和测试功能点,制定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周期、人员安排。

4、测试开始

(1)测试用例书写:根据八大测试用例方法书写:等价类划分方法、边界值分析方法、错误推测方法、因果图方法、判定表驱动分析方法、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功能图分析方法、场景设计方法

(2)编写测试使用的sql语句、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

(3)功能测试:可借助测试工具,例如:Xenu、Cookie Editor、QTP

(4)白盒测试:代码走读、静态结构分析法、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测试法,工具:NUnit。详读w.config等配置文件,辅助理解程序整体结构,检查之前的测试点是否完善。

(5)数据库测试:数据备份与恢复测试、故障转移和恢复测试、数据迁移数据操作测试(包括不同版本数据库间的迁移、跨数据库类型迁移,例如SQL迁移到Oracle)。

(6)数据库压力测试

● 通过数据库连接数的变化,测试是否有连接泄露的现象

● 是否有数据表锁死等现象

(7)性能测试:连接速度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工具loadrunner

(8)安全性测试:建立整体的威胁模型,测试溢出漏洞、信息泄漏、错误处理、SQL 注入、身份验证和授权错误、XSS攻击。可用工具:

● Paros proxy(http:///fiddler),用于截获HTTP 通信数据

● TamperIE(http:///dl/TamperIESetup.exe),用于修改GET 和POST

(9)兼容性测试:利用之前准备的不同环境,测试产品兼容性及支持环境

(10)安装测试:不同环境、安装过程不同选项、不同路径

(11)参数测试:书写可配置参数的意义及语法说明文档,并进行测试

5、测试结束:

(1)测试总结:bug情况、系统稳定性、使用方便度、遗留待解决改进的问题

(2)功能点测试报告

(3)性能测试报告

(4)环境要求文档:操作系统的版本(包括企业版、标准版等)、位数;数据库的版本(包括企业版、标准版等)、位数;.Framework版本;不支持的环境

(5)使用手册: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说明、错误信息编码说明

(6)部署文档:包含FAQ的内容以及截图

(7)维护文档:系统目录结构说明、系统启动进程说明、数据备份说明

(8)外出安装前的检查文档

6、外出安装注意事项:

(1)设计若安装出现问题的紧急预案

(2)安装前检查环境(待写一个环境检查的小工具)

(3)根据事先写的检查文档一项项打勾、安装后对每一模块进行测试验证

测试流程 篇5

1 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内涵

1.1 软件可靠性测试定义

软件可靠性是指测试人员在与用户类似的运行条件下, 并在运行时间内, 测得的软件不会引起系统运行失效的频率。可靠性测试即指在该软件较为普遍的使用环境中, 为得到软件正常运行的概率而对软件运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 这个测试过程也是为保证软件能够正常运行所进行的一项验证性测试。常用方法是按照实际应用的预估数据对软件使用情况描述并对软件功能进行随机测试, 规定测试软件有三个时间段:

1.2 软件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的可靠性测试是需要密集进行的, 该时间段内的测试结果能够及时发现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重要设计缺陷和漏洞, 对软件可靠性能的有效提高提供帮助, 同时也有效的避免由设计缺陷引起的无效编码和下一阶段的测试失效。软件研发漏洞改进的越早, 程序变更的代价越小。

1.3 确认测试阶段

确认测试阶段对软件的可靠性测试中故障情况数据进行分析, 验证软件的可靠性处于设计阶段对该阶段可靠性的要求范围内, 并保证软件可靠性在现阶段的定量要求。此阶段的可靠性测试是为了接下来的软件部署工作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 也是为软件开发过程提高效率有很大帮助。

1.4 软件部署阶段

部署阶段的软件可靠性测试与确认阶段的测试类似, 均属于验证性测试, 通过对鼓掌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当前软件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甚至还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对未来时段软件可靠性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进而为软件的开发管理的决策工作提供依据。

2 可靠性测试应用举例

测试的内容涵盖软件的安装方便性、服务可靠性、软件应用性能、维护便捷性以及软件运行文档等方面的失效率测试。

2.1 正交试验法

正交法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做理论基础, 并利用现成正交表格安排的多因素实验法。这种试验法中的正交表形式整齐、搭配均衡, 其标记形式为Ln (q) t。其中L代表正交表符号、n代表实验次数, 或正交表的行数、t代表正交表列数、q代表单个因子水平数。

2.2 对比实例算法优缺点

正交法的优点是它的均衡性和整齐可比性可以使用较少的实验次数达到相同优化目的, 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其他因子的干扰, 使得同一个因子在不同的水平之间具有可比性;统一抽样的方式具有代表性, 确保每个类均被测试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测试用例融入到统一抽样的方法中, 使得测试人员有可能对各因素的优先级进行附加测试。

虽然正交实验法的特性使得它在可靠性测试中具有较好的测试效果, 但是这种测试方法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软件测试中的正交实验法需要将全部因素的组合情况以穷举法全部列出, 代价较高;测试水平仅为基类之间的交互, 导致用例少;在这种实验方法下, 测试人员的测试用例选取数目较为任意, 并非统计的随机抽样。

2.3 改进正交测试方法

本文拟用一种针对正交实验测试法的改良措施——测试用例精简算法, 对测试需求集进行规则简约并去掉冗余测试用例, 进而得到测试用例的精简集合。其步骤如下。

(1) 根据正交实验设计对操作剖面简化结构, 并第一次获取测试用例集合。

(2) 从双方签订协议中提取软件测试需求并生成测试需求与测试用例关系结构, 并根据次关系结构精简冗余测试用例, 第二次得到简约后的测试用例集合。

(3) 重新建立操作剖面并对关键操作过程进行监督。

2.4 改进效果分析

我们以某一电机的操作控制系统软件做效果分析实例。该电机系统的主要功能项为系统初始化、电机控制功能和紧急关闭功能。使用普通的算法时, 整个测试过程使用986个测试用例, 在测试过程中, 共有7个失效用例, 编号分别为306、361、386、543、683、890。从失效发生的频数可以推得可靠性估计值为0.9929。在使用了改进后的正交化实验算法后, 我们仅使用了631个测试用例得到4个失效用例, 计算得出可靠性估计值为0.9936, 我们将两种算法的测试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如下: (上图为普通方法测得结果, 下图为优化正交化算法测得结果)

3 可靠性测试的发展分析

软件的可靠性测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式多种多样, 但是为保证实施和运用的关键性措施是对软件特性和对软件测试中出错的规律进行良好的分析和研究, 并对已有的估算方法和估算模型进行个性化改良, 否则软件的可靠性测试评测将会因为使用手法死板而最终走向“死胡同”。在今后可靠性测试的研究领域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投入, 对测试进行前期的估算和后期数据的评测起支持性作用的软件—软件可靠性测试将会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的研究方向。截至目前为止, 在国内外对该项研究的内容中, 对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分别进行可靠性评估并最后整合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评估的概念是个空白, 也是软件可靠性测试在提高和优化方法中可以选择的另外一条途径。

摘要:种类繁多的软件系统在各种复杂细微的社会信息化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军事、经济、政治、金融等各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应用软件系统的发展, 与此同时, 软件系统自身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如何在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提高软件的质量、增强软件的可靠性能, 关系到使用软件系统的领域的兴衰成败。本文从软件可靠性测试的流程分析和应用举例入手, 研究如何对软件可靠性测试进行优化。

关键词:软件可靠性,测试流程,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春秀, 马力.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2]张俊萍, 朱小冬, 张鲁, 余文定.软件可靠性测试流程设计及其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1.

[3]于琛琛, 刘瑞方.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探析[J].国防技术基础, 2009.

测试流程 篇6

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可以分为活塞式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等。航空发动机具有结构高度复杂、零件多的特点。因此, 在日常的运行中需要对发动机进行诊断和维护。对于发动机产生故障监测需要具有专业的、系统的诊断及工作流程, 才能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同时航空发动机测试设备需要在耐高温、高压、高负荷等极端环境下准确测试发动机性能。由此不难看出, 航空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及测试流程的重要性。

1 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

1.1 信号诊断方法

信号诊断是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的主要方式, 主要是建立I/O信号模型, 通过信号幅度, 信号频率等对航空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在航空发动机信号故障诊断中可以PCA分析法对故障进行分析[1]。PCA信号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将实际信号与标准信号进行对比诊断, 通过与参照信号数据之间的对比差异来显示当前航空发动机中是否存在问题。具体分析方法为:首先, 建立正常航空发动机状态下的PCA数据模型[2]。其次, 当航空发动机产生故障时信号与数据模型对比产生异常, 在将航空发动机故障信息通过数据总线传出。最后, 通过PCA数据分析, 分析航空发动机产生故障的部位。信号诊断中还可以采用小波变换诊断方式对故障进行诊断。小波变换诊断方式主要是通过信号波动进行诊断, 将产生非稳定状态下的小波动转换为数据信号, 在通过输入变换端中的异常部位检查波段中异常点的位置, 从而对故障点进行诊断。此外, 在信号诊断中还可以采用δ 算子分析法对航空发动机故障进行诊断[3]。此方法主要是利用 δ算子在特定的空间内构造出的最小投影向量集的方式进行诊断, 其中特定空间主要是指Hibert空间。通过将完整的格形的滤波器, 将误差向量与首位元素之间进行残差的比较。同时应用降噪技术的配合来实现故障噪音敏感检测, 从而诊断航空发动机故障发生点。

1.2 智能检测方法

智能检测方式主要是依靠当前智能操作系统对航空发动机故障进行诊断, 其主要优点在于使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加准确的对故障部位进行确定, 提高诊断精确度。智能检测方式主要依据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故障诊断:第一, 模糊伦理智能分析法。模糊伦理智能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在特定的环境下, 进行精度确定, 从而给出的一种非线性函数诊断。通过事先对故障征兆和故障类型等进行模型的建立, 将故障征兆与故障类型之间的原因与现实的结果进行关系建立, 通过二者之间的模糊关系建立一种非线性函数关系。根据航空发动机领域中的相关特点和常识特点进行人工智能问题推导, 最终诊断出故障的来源及故障原因。第二, 神经网络诊断。神经网络诊断主要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神经的智能化诊断技术。一般采用计算机能力较高的测试系统对故障进行排查, 通过计算机中高速的数据演算功能将航空发动机中可能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终将故障进行总结。由于是利用智能化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诊断, 因此被称之为神经网络诊断。第三, 粗糙集模型诊断。粗糙集模型诊断主要使用数学计算手段进行演算和诊断。由于此种诊断方式不需要事先对航空发动机故障经验进行模型建立, 因此被称之为粗糙模糊诊断。此种诊断方式主要是通过RS理论进行的一种简化故障维度系数的诊断方式。通过将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进行最小范围内的缩进, 最终进行诊断的一种程序。

2 航空发动机故障测试流程

航空发动机的故障测试的具体流程为:首先, 确定该种航空发动机的型号及总体诊断方案;其次, 对其进行测试诊断, 其中包括使用维护要求分析和保障性分析两种方式, 分别从以上两种诊断中进行测试, 最终确定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根据发动机FMECA分析将发动机故障数据进行分类。将以上两种诊断的结果与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分析相结合, 从而进行综合性分析, 最终却定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及测试流程。

根据航空发动机故障测试流程进行分析发现, 航空发动机的故障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 功能失效及性能衰退故障。此类故障主要是由于发动机转速、摆动、喘振、温度产生故障。因此, 在检测中可以根据实时监控和系统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航空发动机的总温度、转子速度和燃油量等进行最终确定, 将故障方位进行隔离, 从而进行维护。第二类, 航空发动机内部检测与地面内部检测系统故障。此类航空发动机的故障主要是由于发动机内部风扇部位的转子叶片产生裂痕、风扇部件转子叶片叶身掉落及高压气机转子叶片裂痕等。在对此类故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内部发动机内部结构损伤导致无法完成自动检测, 需要进行人工检测。根据航空发动机故障测试流程, 最终确定检测方式为, 使用孔探仪对故障部位进行检测, 或者使用超声波检测和磁力探伤检测等方式对发动机特定的机构内部进行检测[4]。第三类, 航空发动机无法进行内部检测和地面检测。产生此种故障的主要原因为发动机内部的中央传动机构受损。可能由于腐蚀、磨损等原因, 从而造成发动机无法进行自动检测。根据航空发动机故障测试流程, 最终确定检测方式为, 使用分解设备、探伤设备和装配设备对发动机进行分解, 更换部分零件, 重新进行组装。

3 航空发动机测试系统设计要求

在对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及测试系统进行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设计要求:第一, 对于自测系统中的数据集设备应固定在一个具体的单元模版中, 从而方便进行检测;第二, 对于测试点的设定, 应该使用或建立更加快捷、方便的测试工具和测试设备, 从而方便发动机内外部的联系, 便于智能检测和人工检测;第三, 设定具体的数据库和自动测定原件或电子控制系统等。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程序的设定, 定期对航空发动机内部进行诊断, 及时进行故障检测、故障隔离、故障警报等, 提高发动机的运行效率。第四, 对发动机涡轮系统、数控系统等进行数据参数的设定及调整, 从而进一步完善航空发动机测试系统。

4 结束语

由于航空发动机的复杂性, 在对航空发动机故障进行检测和诊断中需要更精准的检测率。因此, 在进行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和测试流程设定的过程中需做到精益求精, 不断优化航空发动机的测试方法与流程, 以提升发动机测试准确率, 在飞机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郝腾飞, 陈果, 廖仲坤, 等.基于正则化多核判别分析的航空发动机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融合诊断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 2013, 12 (1) :2759-2770.

[2]于宗艳, 韩连涛, 孟娇茹.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 2013, 2 (5) :65-67.

[3]刘文兴, 刘海年, 刘慧娟.航空发动机成品研制中的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的应用[J].航空维修与工程, 2013, 3 (6) :40-43.

测试流程 篇7

1 岩矿样品测试的工作流程

1.1 加工岩石式样

在对采集的岩石样本进行破碎的前提下, 将不适用岩矿样品测试的岩石式样通过过筛、搅匀、缩分等步骤去除, 再通过相同的步骤对留下的中等碎料进行筛选。等留下的碎料呈现出小而细的状态时, 再经过过筛、搅匀等过程进一步选出测试样品。在选样过程中, 如技术不达标, 工作流程不正确, 都会严重影响找矿、勘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增强对岩石式样加工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岩矿样品加工作业的正确性, 为岩矿样品测试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1.2 分析岩石定性及半定量

对岩石式样进行加工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得出岩矿样品测试所需的分析正样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定性及半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是指对岩石分析正样所包含的元素种类进行粗略判断及分析;半定量分析是指对岩石分析正样所包含元素的比例进行粗略分析及判定,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工作人员选择精准度高、与之相适应的岩石定量分析方式。同时为准确确定待测元素应用的测定方式及干扰消除的方式, 必须将岩石分析正样定性及半定量进行准确分析, 还要根据地质工作准确度的要求及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岩矿样品测试工作。为避免样品测试的盲目性, 可以选用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进行岩石分析正样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测试时间, 提高测试速度, 确保有用成分及含量的准确性。

1.3 岩石矿物分析方式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岩石样品测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测试的内容也不断增加, 这样就增加了岩石样品测试的难度。在岩石各个元素测试中可以依据岩石分析正样的定性及半定量的分析结论, 选用科学有效的测定方式对待测元素及共存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判定。通常情况下, 试样待测元素含量较高可以选用重量法、滴定法;试样待测含量较低可以选用仪器光谱法进行测试。

1.4 拟定岩石矿物分析方案

拟定分析方案主要包含各元素的测定方式及分析方式等。拟定的岩石矿物分析方案要具有全面性、综合性, 分取溶液对分解后的同一称样进行多组份的测试, 在分析测试方案中普遍带有一定局限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必须根据分析化学的不断更新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案。

1.5 分析岩石矿物审查的结果

岩石矿物审查结果的分析作为岩石样品测试工作最重要的阶段, 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 确保测试的质量。确定分析方案后, 必须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岩石样品测试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

2 岩矿样品测试工作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岩矿样品测试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岩矿样品的测试工作, 必须先对控制指标的准确度进行准确定位, 这是有效进行岩矿样品测试工作的基础前提。我们要对岩矿样本中各元素分析结果的误差范围进行严格控制, 尽可能减少误差值, 并对精密度的控制指标进行有效确定, 在本项工作开展中必须根据客户的要求及相关规定进行。提高空白试验的力度, 依据空白试验得出的结论选用科学有效的对策。通常情况下, 空白试验得出的结论值波动幅度大时, 试验失误就越大, 我们必须找出原因进行分析处理。当空白试验得出的结论值波动幅度小时, 就不用进行校正。

2.2 岩矿样品测试的质量评估

作为岩矿样品测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矿样品测试的质量评估具有极强的严肃性。在岩矿样品测试质量评估中主要有评估试样加工的质量、评估多种分析方法的质量等。对岩矿样品测试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质量评估, 才能更好地确保岩矿样品测试的准确性及真实性。在进行质量评估时, 还要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和具体的测试情况选用最佳的质量评估方案, 降低失误值, 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岩矿样品测试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地质工作开展的基础前提, 岩矿样品测试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客户的要求对岩矿样品测试工作流程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才能更好地确保岩矿样品测试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才能促进岩矿样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才能为我国地质开采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臧慕文.分析测试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Ⅰ) [J].分析试验室, 2005 (11) .

测试流程 篇8

从高职院校测试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发现, 一方面, 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有大量需求, 但招聘不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 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和开发人员有志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却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分析其原因: (1) 专业定位不准确, 学用脱节。 (2) 培养模式未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 (3) 教学内容陈旧, 无法与产业需求衔接。 (4)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如何有效解决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少院校都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包括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完整的实训案例库[2], 在校内建设仿真模拟实训室, 教学过程引入企业项目[3], 但毕竟校内模拟与真实的企业生产规范标准有差异;推行理论教学与实习分开进行的“3+1”教学模式, 实施顶岗实习的机制[4], 或聘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 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等[5,6], 但总体而言, 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 职业院校积极性高, 而企业的参与感低, 症结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还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双赢, 校企双方的现有合作模式不仅占用企业资源, 甚至会打乱企业日常工作秩序, 所以并不受企业喜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高职教育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和培训方式的不足, 探索如何形成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开展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是高职教育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最主要是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需要在市场中竞争生存发展, 而学校则是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力最优化, 从整体目标而言, 企业和学校是缺乏共同点的, 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 但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为了有效解决这个校企双方合作利益冲突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软件专业推行工学结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提出基于业务流程外包的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新思路。

纵观企业的实际运营中, 无论是任何企业都必然存在“三大流动”-资金流、信息流及物流, 而业务流程是企业在运营中的对此三大流动的实质组织方式。通过对多家软件设计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的调研, 我们构建出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模型, 如图1所示。

从图1的模型中可以看出, 其中与软件测试专业目标培养相匹配的应该是“项目测试过程”, 此工作过程归属于企业的设计测试部, 也就是说, 从合作的主体而言, 高职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的重点应该选择放在专业与企业测试部之间进行;然后参考企业“业务流程外包”的模式, 抽取其测试的流程, 建立一个由企业方和学校方共建共享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 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介入公司的实际开发项目, 另一方面可以承担软件测试专业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如图2所示。

传统的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 从形式上而言更像一间独立的公司, 从业务到技术、从设计到实现、从市场到销售等都主要靠工作室负责人 (一般是学院的专业教师) 来完成, 接近完整的公司架构, 也需要非常完整的业务流程, 但这类工作室, 某种意义上与学院的财务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是比较难协调的, 这也是很多校企合作项目最后无法运行下去的原因, 而且随着现代软件设计的发展, 一个项目的开发已经不是靠单个人或个别几个人简单合作就能完成的。“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是不同于传统的工作室的, 主要不同点在于:

(1) “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更多的是“完成业务流程中的某一部分”, 如图2所示的工作室, 可接受软件设计公司的外包单, 并非所有企业的业务流程都进入此工作室 (只有一部分适合业务流程) 。

(2) 根据从企业剥离出的业务流程, 选择性地设计专业学习领域。

(3) “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不强调有无完整企业的“机构支撑过程”, 例如财务管理等工作。

(4) 可以有多种模式实现“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 例如, 由几位技术过硬的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工作室, 与企业合作, 接受业务流程外包;也可由企业方将整个研发部搬至学校, 学生与教师进入工作室等。

(5) 基于“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引进企业项目的同时不干扰企业原有的运作, 尤其不要破坏企业原有的三大企业流动 (资金流、信息流及物流) , 而从支撑三大流动的业务流程中抽取适合的流程域进行工学合作。

在“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的基础上, 把软件设计公司的项目测试部引入到学校, 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其模式如图3所示。

在图3的模式下, 我们进行了实际项目运作, 通过与软件公司确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院将其项目测试部引入到学校, 成立业务流程工作室, 进行企业正常生产运营, 在生产与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建共享,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方利用其科研力量的优势、场地的优势和人力成本的优势为软件设计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而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而软件设计企业利用其丰富的项目制作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经验, 完善了学院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为学院软件测试专业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科研的素材, 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把综合实践课程外包给企业, 既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专业师资匮乏问题, 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为进入“业务流程外包”工作室实践的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机会;企业把部分项目外包给学校, 也节约了生产的成本, 并获得人力资源的补充等。在这种模式下, 校企双方在正常运作均不受干扰的情况下, 真正做到了双赢, 校企之间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切实的、长期合作的桥梁。

摘要:我国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有效利用校企合作的教育平台促进软件测试专业的建设, 本文从软件开发企业的工作流程分析出发, 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业务外包模式, 提出了基于业务流程外包的软件测试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从实施的成效表明, 这种新的合作模式能够达到校企双赢, 提高软件测试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有效地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业务流程,业务外包,软件测试专业

参考文献

[1]51testing.2012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EB/OL].2013.http://download.51testing.com/ddimg/uploadsoft/20130506/2012_tester_report.pdf.

[2]尹红健.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软件测试专业建设[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8, (12) :63-64.

[3]刘丽.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的探索与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 (2) :86-87.

[4]兰景英.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71-73.

[5]库波.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J].软件工程师, 2009, (10) :50-51.

上一篇:路桥建设中的风险管理下一篇:非个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