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控技术

2024-09-02

施工监控技术(精选12篇)

施工监控技术 篇1

1 桥梁概况

洋河大桥主桥为3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 跨径布置为32 m+50 m+32 m, 箱梁横截面采用单箱单室截面。箱梁的顶板厚度统一为28 cm;箱梁底板为变厚度, 由跨中的28 cm按二次抛物线渐变至0号块中心线2.5 m处的50 cm;箱梁腹板为直腹板形式, 变厚度设计, 主墩处厚度为65 cm、经过渡段变为45 cm。箱梁采用C50混凝土对称平衡悬臂逐段浇筑而成。图1为洋河大桥的立面布置图。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

2 线形监控

根据桥梁结构计算结果, 确定箱梁每一节段的立模标高, 在每一节段布置线形观测点。桥梁挠度测点布置见图2。

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每一节段悬臂浇筑过程中, 对箱梁节段混凝土浇筑前、箱梁节段混凝土浇筑后、预应力钢束张拉后等工况进行挠度变形观测。对每一节段的变形观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并根据施工情况和监测情况及时对下一节段的施工进行调整。如有异常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

在中跨合龙段进行合龙之前两侧的高程控制情况见表1。

表1中数据显示, 洋河大桥在中跨合龙段进行合龙之前, 南幅桥主梁中跨跨中合龙段在合龙之前两侧的高程差为9 mm, 北幅桥主梁中跨跨中合龙段在合龙之前两侧的高程差为10 mm。南北幅主梁合龙前高程差均满足“悬臂合龙段的高程差在±20 mm之内”的要求。

3 应力监控

应力监控截面布置在0号块内, 每幅桥梁的主墩两侧各布置一个截面, 每一截面箱梁顶板、底板各布置2个纵向应力测点, 见图3。

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 箱梁混凝土应力随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对节段混凝土浇筑前、浇筑混凝土后以及预应力钢束张拉后等工况进行监测。应力监测显示混凝土应力为压应力, 并且随着施工的进行, 混凝土压应力逐渐加大 (见图4) , 4号节块后, 两幅桥的压应力增长趋缓;底缘压应力要比顶缘的压应力小;在中跨合龙时顶缘压应力为15 MPa~21 MPa, 底缘压应力为9 MPa~12 MPa。

4 结语

在洋河大桥主桥悬臂浇筑过程中, 无异常情况, 桥梁线形流畅。桥梁合龙时, 南幅桥的实际高差为9 mm, 北幅桥的实际高差为10 mm, 都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在桥梁施工过程中, 箱梁混凝土的应力基本处于受压状态, 测点处顶缘压应力都要比底缘压应力大。综合整个施工监控结果来看, 施工过程中和成桥后的线形与应力均能满足要求, 整体施工情况良好。

摘要:以洋河大桥主桥上部结构施工为例, 对采用的平衡悬臂浇筑法施工工艺作了介绍, 并在桥梁结构计算分析的基础上, 对该桥进行了施工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结果分析表明该桥成桥后的线形与内力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整个施工情况良好。

关键词:挂篮施工,PC箱梁,施工监控量测

参考文献

[1]喻小林, 陈雪峰, 赵徐祥, 等.九圩港大桥挂篮悬浇施工控制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8, 31 (4) :75-77.

[2]陈雪峰, 喻小林, 王新定, 等.扁河桥静载试验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8, 10 (4) :29-30.

[3]徐尚村, 王新定, 曾晓青.宽幅变截面连续箱梁底板纵向裂缝成因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10, 36 (1) :172-173.

[4]王新定, 戴航, 丁汉山, 等.体外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2009, 39 (3) :557-562.

[5]JTG D26-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6]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施工监控技术 篇2

梅关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

介绍了该隧道的.监控量测方案、量测流程及数据采集分析与信息反馈等,取得可靠的监测数据,全面反映围岩及隧道结构工程的受力、变形状况,准确评定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状态,确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

作 者:张志定 ZHANG Zhi-ding 作者单位:韶赣高速公路粤境段管理处,广东,韶关,512400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英文刊名: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5(3)分类号:U456.3关键词:隧道施工 监控量测 数据分析

施工监控技术 篇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桥梁建造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大跨度的桥梁在现今这种交通运输量不断加大的状况下,被运用在了非常广泛的环境中。为了能保证桥梁的质量能够符合安全质量的要求,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加强监测与监控是极为有必要的。通过科学的手段加强对桥梁施工中的监测与监控能够有效的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施工步骤都是能够满足桥梁安全质量要求的。加强桥梁施工中的检测和监控是保证整个桥梁的施工结构能够始终处于安全状态的重要保证。不断的促进检测与监控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作用,并且在不断的进行监测和监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各种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及时的调整不完善的部分,能有效的保证完工桥梁能够达到质量标准。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测与监控也是能够保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为后期的桥梁建设提供有效数据参考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监测;监控;技术;桥梁施工;作用

1.桥梁监测与监控的内容

1.1物理监测与监控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进行物理监测是为了能够对施工的时间、温度等因素进行实时的监控。例如监控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整个桥梁施工时间和施工序的影响,在需要较长停工时间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整。对桥梁施工进行物理监控还能够及时的了解桥梁体系内部受力情况,并能够针对异常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桥梁的质量不会受到天气等外部环境的干扰。

1.2力学监测与监控

力学检测指的是对混凝土进行实时监控与监测,明确各个施工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并根据实时数据全方面的对桥梁内力进行判定,明确桥梁的内力的状态。通过对桥梁进行力学监测能够有效的形成预警机制,能够实时的对桥梁建造的安全性进行监控。力学监控可以大致的分为对原件的测试、对数据的采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结果测试。

1.3线形监测与监控

线形监控是指对桥梁的外部线条进行监测和控制,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保证桥梁的挠度变化及扭曲程度处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线形监控还需要在不同的施工时期对桥高进行标高,根据标高数据分析桥梁的主梁实际竖向挠度,并及时对不正常的数据进行监控,避免出现偏差过大而导致合拢段不能顺利施工的现象。

2.监测与监控对桥梁施工的必要性

2.1避免桥梁事故的发生

保证桥梁的完工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保证是桥梁施工的中心环节,所以必须要保证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监测和监控。在进行桥梁施工计划之前,就需要建设起一套完备的监测监控体系,保证这一体系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桥梁的技术结构和内部受力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保证在发现异常状况下就立即停止施工,能够有效的保证桥梁施工人员的安全状况,还能保证桥梁主体不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在进行桥梁监测和监控的过程中,若是发现施工实际值与施工前的预期值有着较大的出入,也需要及时的停止施工,寻找造成差值较大的原因,并及时的制定解决方案,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和发生。

2.2提供可靠的数据

由于桥梁施工有着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复杂、科技含量高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其进行检测和监控,保证在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着准确的数据证明。在桥梁施工的每个阶段所提供的数据对桥梁的整个安全质量和施工进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由于通过施工中所提供出的数据能够有效的反应出桥梁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或者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并且由于桥梁在施工的过程中多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就会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变形及受力情况的变化,为了避免变形和受力额改变对施工产生不良影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便在施工前对所有的情况都做出了预计,并有着相应的应急方案,也会存在着由于天气、环境和季节等外部环境而造成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所有环节进行必要的监测和监控都是能够有效避免这些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

2.3技术经验的累积

桥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运输道路,现代化桥梁建造需要考虑到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标准。在现代桥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运用新颖的结构和设计模型,为了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现代桥梁建设在建造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建造工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建造的难度,但是完整的建造数据能够为后期桥梁建造提供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数据标准。在桥梁建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难以预计的情况,但是通过不同桥梁在建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分析就能高效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桥梁建业的发展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能够有效推动桥梁建造业发展的有效数据支持。

3.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对桥梁进行监测和监控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监控和监测功能的协作运转来进行。只有监测与监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序的进行,才能让桥梁的施工从根本上符合质量要求标准,也是能够有效为后期工程建造提供数据的基本环节。桥梁的检测与监控系统的具体应用则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

3.1管理功能

对桥梁实行整体的监测和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建造管理活动。对各个监控点实行集中化的管理。在主机中对多个监控点的数据进行整体的查看和分析,并且保证各个监控点的数据能够做到高效准确的传播。在遇见突发情况是,能够通过整体的监控系统来对现场情况進行协调和管控。

3.2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是指能在主机室对整个施工现场进行完全的控制。控制各个机器设备的开机、关机和重启,并且运用有效的手段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必要的控制,实时了解施工设备的运作情况。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的进行停机处理,保证机器设备的完好。

3.3集控监控

桥梁建造的监测和监控系统一般会设置二十四小时的实时图像监测,并且在监测的过程中由于网点的不同会让各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监控画面。在进行实时监控的过程中要保证监控探头的开启,并且各个服务器的运转也要正常。对于桥梁的建造实现全天候的监控能够为后来的建造程序提供很多有用的数据报告。

3.4录像和回放

在桥梁建造监测与监控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监测工作具有完备的录像和回放的功能,在进行录像的过程中,是需要保证可以手动操作的,例如当一个建造节点出现问题时,能够自主的选择录像功能。保证手动录像和自主录像能够同时进行,为后续的查证工作提供有效的影音资料。

4.结语

在桥梁的建造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监控活动能够有效的保证本期的施工能够按照预定计划进行,也是能够有效保证桥梁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桥梁实行实时监控和监测能有效的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桥梁建造业提供完善可参考的数据资料。保证桥梁的建造质量是能够有效保证我国道路建设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徐立成.刘云飞.黄小琼.中山二桥施工监测报告[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3(09):78-79

[2]郎红农.顾伟健.李继承.浅析监测与监控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价值[M].广西土木建筑.2013(08):67-68

[3]高三娥.张金行.戴敬涛.检测与监控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1):56-57

[4]廖建华.冯玉兵.张尚明.桥梁监测与监控技术的作用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09):90-91

浅谈软基路堤施工监控技术 篇4

在软基路堤设计和施工中, 有一个重要依据, 即软基的强度随荷载的增加以及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一般黏土的抗剪强度可用库仑公式表示式中, C为原始粘聚力, σ为有效应力, φ为摩擦角。

原始粘聚力由土颗粒之间的分子引力形成, 随土的压实和土颗粒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大, 即C为变化

值;同样σ也为变化值。因此τ为一变化值, 如图1所示。地基土的P-S曲线, 如图2所示。

图2中oa段为压实阶段, 当P在Pa (比例界限) 内时, 地基土产生的变形主要是在荷载作用下, 土的孔隙减小, 地基被压缩而产生的变形。此时土中各点的

剪应力均小于土的抗剪张度, 土体处于弹性平衡状态。ab和bc段为剪切破坏阶段, 当P超过Pa和Pu (极限荷载) 时, P-S曲线不再保持直线, 地基土开始向四周挤出, 直到地基土中开始形成连续滑动面。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当P在Pa范围内, P越大, 时间越长, 土体不断压缩变形越大, 原始粘聚力C越大, 则土体强度越大, 如图3所示。当P超过Pa或Pu时, 地基土会有破坏趋势或失稳而破坏。

2 软基路堤施土中可能出现的工程问题

由于施土填筑速率控制不当造成土程事故。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 使实际地质情况与原设计有较大出入, 由于填筑过程中缺乏及时监测而造成工程事故。软基路堤的危害还表现在后期的长期运营过程中, 由于残余工后沉降较大, 而引起路面过早破坏。

如何控制填筑速度并知道加荷水平没有大于地基强度增长情况呢?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观测路堤的沉降情况和侧位移情况, 判定当前路堤稳定情况, 控制当前的填筑速率。

3 观测项目

路堤施工观测项目及内容见表1

4 观测仪器的埋设

一般地段沿纵向每隔100~200 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桥头路段应设置2~3个观测断面, 沿河等特殊路段应酌情增设观测点;对于路堤较高 (大于12 m) , 其下有排水板或碎石桩等处治措施时, 应适量缩短观测断面间距。对于上述段落, 要求观测断面I纵向间距不大于100m。观测仪器埋设位置与仪器尺寸大样如图4、图5所示。

沉降盘一般在路堤中央埋设, 对于重要的段落, 可在较危险一侧路肩位置增加埋设点。

侧位移桩在两侧均应埋设。在地形趋势明显, 一侧软基或填方高度明显大于另一侧时, 也可只在较危险一侧埋设。

基准桩和套管接长可用螺纹联接, 在方便时可焊接;边桩长度不应小于1.5m, 断面可采用正方形或圆形, 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测头。一个断面设4个边桩, 埋设间距5m, 外设基准桩, 基准桩应在路堤坡脚外30m以上采用钢尺量测法。

5 观测精度和频率

量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可用测距仪或钢尺测量, 测量仪精度+5mm;钢尺测量精度不低于测距仪精度。侧位移的高程应采用S1、S2型水准仪, 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高程, 观测精度不大于1mm。沉降盘的竖向位移采用直钢尺量测套管与基准桩的相对位移的方法, 量测精度不大于1mm。

观测频率。在填方高度较低时, 可不控制填筑速率, 软基观测间隔大于15d。在软基高度接近或超过临界高度后, 每填筑一层进行一次观测, 应控制填筑速率, 软基观测间隔不大于5d。对于有异常情况的软基处理段落, 应暂停加荷, 每天进行软基观测直到该段落稳定为止。路堤填筑完成后, 预压期间观测应视地基稳定情况而定, 一般半月或每月观测一次, 直到预压期结束。

6 填筑控制标准

按相应规范路堤稳定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 cm, 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0.5 cm。用观测结果结合沉降和位移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路堤填筑速率, 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如超过此限立即停止填筑。

7 资料整理与汇总

每次观测按规定格式作记录, 并完整保存, 及时整理、汇总观测结果。根据观测资料, 结合填筑情况整理出软基填土与沉降曲线和软基填土与侧位移曲线。

8 异常情况的发现与处理

异常情况的判定:在沉降或侧位移观测结果超过控制标准时;尽管观测结果未超过控制标准, 但在趋势曲线上越来越大, 且呈明显不收敛趋势;在路堤出现明显的异常征兆时。

处理方法:当路堤稳定出现异常情况而可能失稳时, 应立即停止加载并采取果断措施, 待路堤恢复稳定后, 方可继续填筑。对有破坏趋势的软基处治段落, 每天进行软基观测直到段落稳定为止。

9 结语

施工监控技术 篇5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下,我国的道路桥梁的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条件,给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因此,道路桥梁施工中的难点问题,以及处理技术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论文以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施工技术与安全监控。

【关键词】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安全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较高。近年来,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逐渐增加,但是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安全上的问题却一直没能妥善解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地形的国家,因此,在道路施工中,往往会伴随着隧道、桥梁施工等内容。为了保障整个工作平稳、顺利地进行,就要深入分析道路桥梁隧道施工的难点,以及主要技术和安全监控。

2现阶段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工程中的难点分析

2.1铺装层极易脱落

作为保护层性质的施工项目,道路铺装层主要起保护路面和桥面板的作用,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施工完成后,能有效防止行驶的车辆对路面造成直接磨损,还可以保护路面不受恶劣自然天气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分散路面所承受的载荷。但是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道路桥梁隧道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许多施工单位因为单一追求降低成本,忽视了铺装层的`质量,导致出现铺装层脱落现象。

2.2钢筋锈蚀情况频出

钢筋是支撑桥体质量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桥梁的建设和安全使用。一旦钢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大大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还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桥梁隧道项目施工时,首先要选择质量较好的钢筋材料,然后在施工中做好钢筋质量防护工作,在道路桥梁隧道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做好钢筋质量的维护工作。现阶段,在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建设中,常常出现对钢筋材料偷工减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桥梁隧道的使用安全。

2.3混凝土裂缝问题突出

在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得最多的建设材料就是混凝土。由于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施工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或在运营过程中,常常出现混凝土裂缝问题,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或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加工时,采用的力度不够等。因此,除了要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上把好关,还要注重混凝土加工过程的规范性[1]。

3提升我国道路桥梁施工工程质量的策略分析

3.1针对铺装层脱落的解决对策

铺装层脱落是道路桥梁隧道使用中最常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材料;(2)施工人员要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得出精确的铺装层厚度,运用优质的铺装材料进行加工;(3)对铺装层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如何发挥防水材料的价值,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4)施工前,要对施工地的地质特征、施工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外界环境对铺装层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3.2针对钢筋锈蚀问题的解决策略

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钢筋管理制度,保障市场流通钢筋的质量。严格要求钢筋生产厂家做好质量把关,依法整治“以次充好”的不良市场竞争情况。除此之外,还要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钢筋涂层,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施工人员树立先进的安全防护理念。还可以创建施工队伍内部的安全责任制度,保障责任分化到个人。

3.3针对混凝土裂缝问题的解决策略

我国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到施工技术的研究中。为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做出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扶持。在国家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施工单位也要做好材料把关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保障混凝土的质量。

4道路桥梁隧道施工中安全监控手段的运用策略

4.1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要实现完善的施工安全保障,必须具备一套完善的施工安全保障体系,政府和相关单位要结合实际的道路桥梁隧道施工情况,创建完善的、科学的法律监督管理体系。1)通过道路桥梁隧道施工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对每个施工部门的实际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划,并做好职责分工工作。管理部门要做好安全管理、施工规划、施工监督、施工设计等工作。对一些管理漏洞以及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对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展现出的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保障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2)在管理体系中,要明确规定施工质量的管理规范。在施工开始前的施工设计阶段,要切实计算施工质量保障费用,再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适当放宽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做好前期的预算工作,明确标记质量监管费用支出。一般情况下,一期道路桥梁隧道施工项目中的质量费用,会占据整体建安费用的0.6%~2.0%。这样的比例分配,一方面保障了较少的资金支出,一方面保障了施工质量。3)要吸纳更多的专业素养较高的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除了要做好必需的施工监管,还要做好施工质量监管和施工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实际的施工规范,施工单位在每个施工项目现场,都要设置2个及以上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一定的施工经验。依据之前的施工设计,以及施工前的施工合同,结合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施工中的各项设置和施工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管。

4.2严格把控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质量

在实际施工中,开展现场安全监控工作,必须同时做好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监控,以及对施工工序的监控。目前,我国道路桥梁隧道项目施工的质量监管工作,大多采用交由第三方负责的形式。承担质量安全监理的第三方单位,必须在工程施工开展之前,做好工程监理计划,确保监理计划与实际施工条件相符合。在监理计划中,必须做好检查重点项目规划、检测技术手段规划工作,并做好进一步的细化工作,在实际监理中做好记录。

5结语

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工程的施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数量和施工质量不仅是关系到施工单位经济效益,也是关系到社会民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因此,它的施工效益和最终的使用价值,是当前需要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的道路桥梁隧道施工技术和管理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这些问题,并借助国家政策法律的扶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我国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和安全监控水平。

【参考文献】

空心薄壁墩施工质量和监控措施 篇6

关键词:空心薄壁高墩 质量 监控。

1 工程概况

洋墩大桥位于福安市西铭村,为左右线分离式高架桥,左线1#桥桥长68.5m,左线2#桥桥长347m,左线3#桥桥长250m,右线大桥桥长950m。主墩(左线2#大桥4#、5#、6#及右线大桥11#、12#、13#)采用2.5米高承台下设4根直径1.8米的嵌岩桩基础,墩身和盖梁均采用C40混凝土浇注,上部采用连续刚构预应力T梁,跨度为40+40+40+40米。

2 施工流程(如图1)

本桥墩身结合工期及其他因素考虑确定每次浇注的高度为4.5m。模板高度的选定:因墩身高,确定模板分为3节,每节高度为2.25m,它主要考虑机具长度及钢筋配料和砼施工缝的数量,以及节段施工时间等内容。每节由4块整体式大块模板组拼而成。每次翻2节模板,浇筑4.5m高的砼,施工时,每次浇注2节模板的高度。(见图2)

3 空心薄壁墩的施工质量控制

为了提高外观质量,经多次探索,多次浇注,容易引起外观质量下降,高墩施工由于多次立模,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针对混凝土和易性差、颜色灰白的问题,为使得混凝土的颜色更均匀,和易性更好,可以增加适量的减水剂,当然,前提是要保持原来配合比、坍落度。②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品牌、同一颜色的原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外观颜色不一致或斑点的情况,水泥、砂、碎石和外加剂等原材料应该干净无杂质,同一单位工程尽可能采用同一批原材料, 必要时应对砂、石子进行冲洗,减少泥污含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原材料不完全相同而造成的不良后果。③模板设计制造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避免模板变形。使用大面积整体钢模,模板面板焊接拼缝应予磨平,保持表面平整光洁;模板表面使用模板漆,分块模板间采用定位销,防止模板错台,模板拼接处用厚3mm的高强止浆条处理接缝,保证接缝严密。④浇筑混凝土前,模板间和下部贴上止浆条以防漏浆,对支架、模板和钢筋用高压水冲洗干净,进行检查、整理,清除杂物,要对上次施工顶面人工凿毛。⑤混凝土浇注时水平分层浇筑,每层浇注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砼的浇筑与震捣要密切配合,分層浇筑,分层震捣。振动棒插入下层砼5~10cm,每一点应振捣至砼不下沉,不冒气泡平坦泛浆为止,振完后徐徐拔出振动棒。振捣过程中不得碰撞模板和钢筋,谨防其移位、损伤。砼充满模壳,同时将砼内的汽泡排出,达到密实的要求。防止漏振和过振,保证砼密实度。混凝土浇筑下料落差超过2米时,采用溜槽作为减速措施,防止混凝土造成冲击力过大和离析。砼浇注要连续进行,中间因故间断不能超过前层砼的初凝时间,砼浇注到标高,应按要求修整、抹平。⑥提高立模精度,每一块模板吊装到位后先用吊绳检查竖直度后再上拉杆固定。⑦为确保墩身外观线条顺直,模板在安装前认真检查,对模板有变形处立即进行打磨、调直、修补和加固。⑧砼浇注高度为4.4m,预留10cm模板不浇注砼,便于下一节模板的安装。⑨为减小因温度过高造成的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应尽可能安排在温度较低时经行混凝土浇注施工。■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为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期不少于7d,拆模后立即用土工布进行覆盖,未拆模前,应在养护期间经常使模板保持湿润,每3~6小时洒水一次,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前,不许添加任何过重的荷载,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架等都要注意。■拆模后及时修复表面缺陷,将外露的PVC管切平,以保证墩身的外观美观。保证墩身颜色一致、棱角分明。

4 空心薄壁墩的监控措施

由于墩身高,需多次翻模,为保证墩身垂直度和中心位置准确,施工中采用三维空间定位法,采用空间坐标控制墩身四角,测量仪器采用全站仪。在承台施工前,首先放出墩身十字线,做好型钢支架,将墩身预埋钢筋准确定位并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墩身钢筋不移位,不偏斜。模板安装前在墩身上准确测放出模板的四个控制点,模板安装时利用铅锤线测量模板的倾斜,模板安装完成后,利用全站仪直接测量墩身四角坐标与计算的理论坐标对比,利用千斤顶调整模板,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为确保墩身截面尺寸准确、顺畅,在每次浇注砼后,对墩身进行四角复测,并测量四角的标高,达到双控效果。

4.1 测点布置及测量监控 中线垂直度、边线垂直度测量采用自动安平激光铅直仪,每个墩安设2台。在浇筑墩身混凝土第一模之前,在承台上准确放出墩身四角点的位置,在墩身相邻两点的延长线上引出50cm的8个点(见图3)作为观测点,观测时把激光铅直仪安装在承台上的8个点上(每角2个点)和桥墩中心,墩身工作平台上设激光接受靶,能显示光斑并捕捉斑心,激光斑心即为桥墩四角点延长线上50cm点或墩身的竖向轴线上的点。进行墩身的竖向轴线传递,这样通过激光铅直仪将8个控制点和桥墩中心点准确的引到工作平台上,同时定期(模板每翻9m)用全站仪对矩形空心墩的四个角进行定位检查,及时进行调整。

4.2 高墩垂直度监控测量 薄壁墩身的垂直度规定的允许误差值为:0.3%H且不大于20mm。模板每提升一节,对模板的位置检查一次,以控制桥墩的纵横向偏移和扭转。为了防止仪器误差导致墩身偏斜,每循环9m用天顶仪和带水准泡的水准尺控制调整高墩四个侧面的模板平面位置,并结合垂线来控制垂直度。

4.3 线型监控措施 ①为减少外界环境对测量的影响程度,选择并确保固定的测量方式和测量温差条件。当日气温高于28℃时,控制测量应选在晚22:00到早上日出前(8:00前)的时间段内完成,测量时减少旁折光等影响。②为减少外界环境对测量的影响程度,选择并确保固定的测量方式和测量温差条件。当日气温高于28℃时,控制测量应选在晚22:00到早上日出前(8:00前)的时间段内完成,测量时减少旁折光等影响。

5 结语

高墩施工中,一方面是要选用合理的施工工艺,一方面是要进行严密的劳动组织。洋墩大桥的空心薄壁高墩施工中,主要表现在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好、工程成本低,采用塔吊配合翻模技术,效果显著,墩身的垂直度测量,需要采用精密测量仪器完成,高墩混凝土要求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高墩施工要求具备良好的混凝土垂直输送设备,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和质量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技术规范》.

[2]《服务设施主体工程设计图》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主编.

王家梁隧道施工监控测量技术 篇7

王家粱隧道为分离式双洞单向行驶隧道, 其左线起讫桩号为ZK184+365~ZK185+930, 隧道长度1565m;右线起讫桩号为K184+349.91~K185+865, 隧道长1515.09m。隧道穿越地层为黄土、冲洪积卵石层和强风化砂砾岩层, 地质围岩分类为V级、Ⅳ级, 地质情况较差, 隧道覆盖层浅, 属浅埋隧道, 开挖时覆盖层极易出现岩层失稳, 并有塌方出现的可能。

王家梁隧道按照新奥法原理设计, 洞身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结构的复合式衬砌, 即以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格栅钢架等为初期支护, 超前注浆小导管为施工辅助措施, 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在监控测量信息达到要求后, 进行二次模注衬砌。

2 监控量测的项目与方法

2.1 监控量测的项目与方法

现场监控量测根据设计要求、隧道横断面形状和断面大小、埋深、围岩条件、周边环境及支护类型分为必测项目内容和选测项目内容, 必测项目在施工中必须按照一定频率进行测量, 选测内容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测量, 在量测实施过程中, 测点设置应可靠, 易于识别, 并妥善保护。

2.2 必测项目

2.2.1 洞内外观察

包括掌子面岩石种类、特性、地下水类型以及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观察;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漏观察;已施工区间渗漏水情况 (位置、状态、水量等) , 施工支护表面喷射砼的裂缝状态 (位置、宽度、长度) 描述和记录, 有无锚杆被拉坏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情况, 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 是否有底鼓现象。

2.2.2 地表沉降

隧道的进出口段通常位于软弱、破碎、自稳时间较短的岩层中, 隧道地表下沉量测与洞内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量在同一个横断面内, 横向布置间距为2-5m, 布置7-11个测点, 隧道中线附近密些, 远离隧道中线处疏些, 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面前方隧道埋置深度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 直到衬砌结构封闭, 下沉基本停止为止。

2.2.3 周边位移

周边位移量测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情况, 在地质条件良好, 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中, 可设一条水平侧线;当采用台阶法开挖时, 可在拱腰和边墙角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水平位移量测频率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确定。

2.2.4 拱顶下沉

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水准仪, 且应与水平收敛测量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 测点埋设在隧道拱顶轴线处, 为保证测量精度, 在隧道轴线左右个增加一个测点, 拱顶下沉量测时间延续到拱顶下沉稳定后。

以上必测项目在施工初期阶段、地质条件差地段、或者变形和位移数率较大时, 应适当增加量测断面和量测频率, 施工中应主要保护测点, 确保量测数据的连续性, 按照规范规定的量测频率进行数据采集, 收集所有量测数据。

2.3 选测项目

选测项目包括:钢架内力及外力, 围岩体内位移, 围岩压力, 锚杆轴力, 支护、衬砌应力等。选测项目根据工程需要和业主要求, 在具有代表意义的区段进行选择性监控量测。

3 监控量测的数据整理、分析

施工测量前做好准备工作, 对测量仪器进行标定、养护。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保护测量原始数据和测点。由于现场量测所得到的原始数据, 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离散性, 其中包含测量误差甚至测试错误, 须对同一量测断面的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相互印证, 以确定量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量测数据分析、整理绘制位移、应力、应变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时态图。通过数理分析预测最终值和各阶段的变化速率。

由于量测的误差所造成的离散性, 按实测数据所绘制的位移等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散点图上波动, 很不规律, 难以分析。因此对量测数据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 并以相应的数学公式进行描述, 通过用回归分析对量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可以预测位移最终值和各阶段的变化率。常用以下指数、对数和双曲三种曲线函数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1) 对数函数:u=A+Bln (1+t)

(2) 指数函数:u=Ae-B/t

(3) 双曲函数:u=t/ (A+Bt)

u=A﹛[1/ (1+Bt0) ]2-[1/ (1+BT) ]2]﹜

式中:u———位移值 (mm) ;A、B———回归系数;t———量测时间, d;t0———测点初读数时距开挖时的时间, d;T———量测时距开挖时的时间, d。

根据对隧道的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比照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和变形管理等级, 生成如下有关表图。

(1) 当量测隧道周边位移变化速度率不大于表中所列隧道允许相对位移值的2/3既速度变化小于0.2mm/d时, 可认为隧道初期支护状态达到基本稳定;当隧道拱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速度大于1mm/d时, 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当变化速度小于0.2mm/d时, 可认为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可以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2) 当时间-位移曲线出现反弯点时, 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 此时增加量测频率、密切监视围岩动态, 并加强支护, 必要时暂停开挖。

说明: (1) 相对位移值系指实测位移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 或拱顶下沉实测值与隧道宽度之比。 (2) 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 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3) Ⅰ、Ⅱ、Ⅵ级围岩可按工程类比初步选定允许值范围。 (4) 本表所列数值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和资料积累做适当修正。

说明:Un为实测变形值, Uo为允许变形值。

(3) 隧道周边任意点的相对位移值或回归分析推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小于允许相对位移表所列数值。当位移率无明显下降, 而此时实测位移值已接近表列数值, 或喷层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 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

对于V级围岩, 二次衬砌按承受部分围岩压力进行设计, 应根据测量结果确定二次衬砌适当的施做时间, 二次衬砌过早可能会承受过大荷载, 施做过晚可能会造成初期支护破坏。

4 结论与体会

隧道监控测量是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环节, 新奥法隧道施工即容许围岩适度变形, 又要控制围岩过渡变形。通过隧道监控测量为隧道的开挖、施工支护以及二次衬砌提供了动态数据分析, 预测和确认隧道围岩最终稳定时间, 指导施工顺序和施做二次衬砌的时间。通过监控测量数据结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后续同类型围岩中或者间接地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中, 作为施工的参考资料。

摘要:介绍宝天高速公路王家梁分离式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隧道的监控测量, 并通过隧道监控测量数据分析, 预测隧道变形形态, 进而确定隧道二次衬砌的时间, 保证施工安全, 指导隧道施工。

关键词:公路隧道,监控测量,收敛数据,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JTJ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S].

[2]2007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3]公路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效果监控量测技术的研究.西安:2009.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篇8

随着我国路桥交通行业的发展, 对桥梁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连续刚构桥凭借其自身优势受到人们关注。连续刚构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既具有T形刚构的优点, 也具有连续梁桥的优点。它不仅具有较强的跨越能力, 而且由于其本身的结构优势, 使得施工起来并不复杂, 在众多的桥梁施工中, 连续刚构桥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也能适应在复杂地理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数据显示, 连续刚构桥近年来在我国高等级的公路桥梁施工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桥梁施工监控技术是指在研究现代桥梁施工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应用软件, 根据桥梁的实际参数建立施工模型, 对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模拟仿真, 参考得到的仿真结果对桥梁施工进行具体管理。

1 连续刚构桥的产生发展及受力特点

在上世纪中期, 前联邦德国第一次使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建成T型刚构桥, 它不再采用T型钢构的笨重的大桥墩, 取代以空心薄壁式轻便型桥墩。同时, 它将边孔做成连续的, 而中间的空洞则使用剪刀铰。在后来的多年中, 多国采用该技术建设大桥, 比较著名的有Bendorf大桥、浦户大桥、滨名大桥等等。然而, 随后的发展使人们发现, T型刚构存在一些问题, 从结构而言, 它采用剪刀铰的方式构造复杂, 使施工难度加大, 因此成本造价非常高昂。另外, 由于混凝土结构会受到早晚温差影响, 剪刀铰在梁上会出现附加的应力, 整体结构的应力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铰的连接处容易出现裂痕, 倘若在设计时桥的拱度设置不当, 就可能在桥坡上出现折线或者纵段面出现起伏不平。所有这些弊端迫使人们对混凝土技术T型刚构桥进行改进。在上世纪末期产生了预应力的连续桥梁, 连续桥梁在施工中要求对桥墩临时固结, 并且要设置大吨位的支座, 因此桥梁制造成本高昂, 养护费用也不低。在后来的十年间, 人们发现了基于预应力的连续刚构桥。连续刚构桥结合了T型刚构桥和连续梁桥共同的优点, 是桥墩固结的连续梁桥,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通常体系布置为对称形式, 悬臂浇筑或拼装的方式使桥随桥墩高度增加的时候, 对上部结构的作用力减少。因此整体的施工效果较好。

2 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研究

国外在施工监控方面的研究较早, 在上世纪80年代, 在修建连续刚构桥时, 运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 利用分析结果现场指导施工,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后来, 日本成功研制了第一款分析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包括测量数据采集、精度控制运算和数据分析三部分, 能完成现场数据的自动测试、分析运算和控制结果的仿真输出。该系统曾在多个大桥的施工过程中得到应用,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 国外在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在我国, 这方面的研究较晚, 最初在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的修建中, 采用施工监测的技术对标高和应力进行调整,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 施工监控才真正运用到大跨度桥梁施工中, 因此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在连续钢构桥的施工中, 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桥梁施工产生影响, 这包括应用材料的性能情况, 理论标注参数与实际参数的误差水平, 施工中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实时变化等等。连续刚构桥采用悬臂浇注方式可以大幅促进大跨度桥梁的建设, 但这个施工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 前期施工与后期施工会产生影响, 有些在前期施工中产生的不足是无法在后续施工中进行弥补的。因此,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施工监测, 并实时地对施工方案进行评估, 确定方案的可行性与各个控制参数的选取, 保证施工应力符合设计要求, 确保施工质量。

3 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的内容

桥梁施工监测方案取决于桥梁的类型, 一般而言,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有以下几个部分。

3.1 结构挠度

在施工中, 混凝土收缩、预应力、施工荷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容易导致桥梁绕度产生变化, 桥梁结构的标高与理论计算产生差异, 影响桥梁的美观与承载力。因此, 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绕度需要实时监控。只有在监控的实际标高与理论值偏差范围在合理值时, 才能实现成桥绕度和线形符合标准。

3.2 应变应力控制

如果连续钢结构的实际应力水平与理论值差别太大, 桥梁结构会存在极大风险。然而, 预应力的问题在外观上不容易发现, 因此需要通过桥梁监控来完成实时控制。监控人员可以连续监测桥梁的应力情况, 将测得值与计算机计算值进行比较, 如果误差不满足施工要求, 需要及时检查问题所在。

3.3 稳定性控制

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在桥梁施工与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目前国内的学者有通过有限元分析来计算桥梁的稳定性, 但仍然没有十分成熟的理论和监控技术来完成稳定性控制。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系数具有不足处, 并不能区别不同工况下的情形。现在这种稳定性计算一般利用轴心受压计算公式。

4 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方法

4.1 施工监控方法

连续刚构桥进过多年发展, 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两种, 分别是纠偏终点控制法和自适应控制法。纠偏终点控制法也称为事后控制法, 它是在实时监测数据之后, 对比监测数据与理论数据, 实时对偏差进行调整以取到控制的目的。这种方法计算量大, 控制效果一般。自适应控制法师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它采用对模型参数, 特别是应力及结构线形绕度等重要参量进行修正识别, 从而达到控制目的。

4.2 施工监控误差调整方法

理论值与实测值通常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 对于这种误差的调整方法, 一般有三种, 分别是卡尔曼 (Kalman) 滤波法、灰色理论法和最小二乘法。下面分别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介绍。

4.2.1 卡尔曼 (Kalman) 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法是1960年Kalman教授首先提出的。它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算法灵活, 对非线性系统同样有效。因此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将卡尔曼 (Kalman) 滤波应用到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是:以悬臂浇筑桥梁和预拱度值作为状态变量, 施工阶段为k, 可以列写状态方程:

其递推公式可以列为:

滤波算法::X (k/k) =X (k/k-l) +K (k) *[Y (k) -X (k/k-1) ]

预测算法:X (k/k-1) =Ф (k, k-1) X (k-l/k-l)

滤波增益:K (k) -p (k/k-1) [p (k/k-1) +R (k) ]-1

滤波误差协方差:p (k/k) =[I-K (k) ]p (k/k-l)

预测误差协方差:p (k/k-l) =Ф (k, k-l) p (k/k-l) ФT (k, k-1) Q (k-l)

在初值问题上, 由于0号块在一般情况下的误差很小, 近似取值X (0/0) =X0=0, Ф (k, k-l) 的值由原定的理想状态给定, 另外, 还需要已知R (k) 和Q (k-l) 的值才可以确定解值。

4.2.2 灰色预测控制系统

灰色模型是近年非常受学者欢迎的一种算法, 在桥梁施工监控研究中, 通过建立灰色模型体系, 可以预测系统未来的发展变化。在连续刚构桥的施工中, 设有各个阶段预拱度的理论计算值为:

相应X的实测值为:

根据X、Y可以建立方程式:

只要根据δ, X (0) , 求出Z (1) , 再根据Z (1) 建立灰色模型, 确定参数值x (l) , 再求得x (0) 值减去c即可得到误差估计值, 从而求得预拱度计算公式。

4.2.3 最小二乘法理论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K.EGaus S提出最小二乘算法, 它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寻找数据的最佳匹配函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简便地求出数据, 使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最小二乘法在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尤其在修正参数误差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摘要:我国的连续刚构桥在近年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研究了连续刚构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对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测技术的施工内容, 监控方法及误差调整法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测,预应力

参考文献

[1]Mathivat, J.The ceantilever construetion of Prestressed coneretebridge[M].John Wiley&Sons Ine, 1983.

[2]Rosingle, Dying, M.Solution of the continuous beam in launched bridges[J].Strucral All Buildings, 1997 (5) :390-398.

[3]马保林.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4]徐君兰.跨度桥梁施工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5]林颖.浅谈连续刚构施工控制设计[Z].广州:广东省交通咨询服务中心, 2003.

[6]杨高中, 等.连续刚构桥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J].公路, 1998 (6) :l-7.

[7]向中富.桥梁施工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技术 篇9

扬州市文昌大桥主桥采用78 m+126 m+78 m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结构,主桥全长282 m,桥面宽45.6 m,横向由2个单箱双室断面组成。单幅桥采用单箱双室直腹板截面,顶板宽度22.3 m,底板宽度15.3 m,翼缘板悬臂分别长3.5 m。由腹板不等高形成1.5%的顶板横坡,单箱梁中轴线处梁高由2.7 m(跨中)变至6.7 m(支点中)。梁底下缘采用R=384.2 m圆曲线变化。箱梁顶板厚28 cm,底板厚从28 cm变化到80 cm,边跨直线段从边支点附近5.12m范围内从58 cm变至28 cm。跨中箱梁腹板厚45 cm。在两端支点、中跨跨中、两桥墩薄臂处共设置7道横隔梁。

主桥主墩采用双薄臂墩,横桥向宽度1 526 cm,顺桥向宽度100 cm。两薄臂墩间距离320 cm,承台尺寸400 cm×1340 cm×1990 cm,单幅桥每个桥墩基础由11根直径2000 mm的钻孔灌注桩组成。

主桥施工采用悬臂现浇法,共有4个悬臂T构同时进行,每个T构两侧均有16个悬浇节段,悬浇完成后通过合龙施工将悬臂体系转换为连续体系,合龙方式采用先顶推、后边跨合龙、最后中跨合龙。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主梁高程处于动态变化中,同时随着悬臂的伸长其根部截面的应力也不断增大,因此施工监控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主梁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成桥状态主梁高程达到设计要求;跟踪监测关键截面的应力状况,提供及时预警,保障施工安全。

2 监控方法

目前,桥梁的施工控制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3类:开环控制、反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1]。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目前在桥梁监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自适应控制法也称为参数识别修正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工过程反馈的测量数据不断更新用于施工控制的跟踪分析程序的相关参数,然后根据桥梁结构变形、应力等方面的实测结果与按照参数的初步估计值的理论计算结果的反复比较,来逐步逼近结构设计计算参数的真实值,使计算分析程序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施工过程,最后以计算分析结果指导下一步施工,使实际输出与目标值逼近,从而实现控制意图[2]。图1所示为自适应施工控制流程。

图1自适应控制方法流程图

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是一个“施工→量测→识别→修正→预告→施工”的循环过程,在控制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变形、内力和稳定性。在施工中采取如下的控制策略:全桥控制截面应力和主梁挠度应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并反馈,整个施工过程中以主梁标高作为主要控制指标,即以变形控制为主,应力为辅,最终确保结构成桥线形和设计线形相一致,并使全桥控制截面应力在安全范围内。

3 变形监控[3]

3.1 变形计算

施工监控变形计算分析采用正装计算法,较好地模拟了桥梁结构的实际施工历程,砼收缩、徐变等时间效应在各个施工阶段可逐步计入。本项目采用“桥梁博士”建立平面杆系模型进行计算。建模采用变截面梁单元,计算时考虑混凝土箱梁收缩、徐变和几何非线性的影响,施工阶段的划分按设计图纸预定的施工步骤进行。主桥施工阶段的模拟为T构悬臂施工,然后先合龙边跨,最后同时合龙中跨。

分析计算采用的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全桥合龙、并完成二期恒载后,各单元节点的累计竖向位移曲线见图2。

3.2 预拱度设置

连续刚构桥主梁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主要通过混凝土浇筑前立模标高的调整来实现,而立模标高并不等于设计中桥梁建成后的标高,需要设置一定的预拱度,以抵消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形(挠度)。因此立模标高的确定如下:

式中:Hli为i节段立模标高;Hsi为i节段设计标高;∑f1i为由i节段自重及以后各梁段自重在i节段产生的挠度总和;∑f2i为由i节段预应力及以后各节段预应力在i节段产生的挠度总和;f3i为砼收缩、徐变在i节段产生的挠度总和;f4i为施工临时荷载在i节段引起的挠度;f5i为使用荷载在i节段引起的挠度;fgl为挂篮变形值。

通过计算得到的各节点累计竖向位移已包含了∑f1i、∑f2i、f3i、f4i、f5i这几项因素的作用效应,在立模时考虑预加一个反向的位移以抵消累计竖向位移,即为理论计算预拱度。最终立模标高=设计高程+理论计算预拱度+挂篮变形量+调整值。挂篮变形量根据挂篮静载试验值确定,调整值则是根据实际测量结果给出的修正值。

3.3 变形监测

梁段变形监测主要通过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主梁控制点标高的测量实现:测出砼浇筑前立模底标高,再测出后续工况梁顶控制点标高变化量,最终得出各工况梁段控制点绝对标高。为消除日照温差引起的梁体的不规则变化,位移测量选择在温度变化小、气候稳定的时间段进行,并尽可能缩短测量工作持续的时间。悬浇节段标高测点如图3所示。

在悬臂施工过程中,为监测两端悬臂是否发生不平衡施工状况,在0#块中心处设置纵向位移观测点,采用全站仪进行不定期观测。此外,还对箱梁轴线偏位进行监测,主要测量已施工节段的中线点相对于桥轴线的偏位,和挠度监测同步进行。位移测试时间要求严格安排在清晨(5:00~8:00)时间段内完成。

3.4 监控结果

主梁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跟踪监测主桥T构在悬臂施工过程中的累计挠度,同时根据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不断调整立模标高,最终实现主梁变形的控制。

从实测结果来看,主梁变形监控效果较好:成桥后结构的整体线形良好,各悬浇块段之间衔接顺畅;主桥合龙时,左幅中跨合龙段的高差为8 mm,右幅中跨合龙段的高差为2 mm;最终成桥后的桥面线形平顺,无明显沉降和下挠现象,和设计线形基本一致(见图4、图5)。

4 应力监控[3]

4.1 应力监测

本桥施工周期长,监控中考虑要适合长期施工过程观测并能保证足够的精度,选用长期性、稳定性较好,精度较高的振弦式砼应变计和配套的振弦式读数仪进行应力测试。

根据3跨连续刚构桥的受力特点和施工控制的目的,确定全桥正应力监测断面18个,单幅桥应力测点72个,应力监测断面选取在双薄壁墩根部、主梁根部、主梁1/4跨处、主梁跨中,其中主梁根部截面在悬浇过程中处于最不利受力状态,需进行重点关注。主梁应力测试截面布置如图6所示。

混凝土在浇注后的一段时间内,其收缩变形相当大,因此应力测量一般安排在混凝土完成这一初始变形后进行,要求在混凝土浇注完成48 h后的夜间或清晨(0:00~8:00)时间段内完成应力初始值的测量;预应力束张拉后,预应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施加到整个结构上,因此张拉主梁内预应力后的工况,要求在张拉完成6 h后的清晨(5:00~7:00)时间段内完成应力测量。

4.2 监控成果

应力是结构受力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应力的跟踪测量为桥梁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定期报告各阶段监控测点的应力变化数据及趋势,并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以主桥右幅6#墩处主梁根部截面的应力变化为例,其实测应力变化曲线见图7。从图中可以看到,主梁悬臂浇筑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根部截面都处于全截面受压状态,且压应力随着浇筑梁段增加明显变大,压应力增幅均匀,实测应力分布曲线基本符合理论分析的应力曲线分布趋势,在监控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存在的偏差主要是由于未剥离的徐变引起的虚应变使应变传感器发生了非受力变形引起,因此主要从实测应力分布状况和应力增幅来判断结构受力是否安全。

5 结语

本文总结了文昌大桥的施工监控技术,包括采用的监控方法及流程、监控计算方法、现场监测技术、监测数据分析等。施工监控作为桥梁施工的重要保障环节,需要将现场跟踪测量与计算分析紧密结合起来,用实测数据来调整分析模型,用分析结果来指导桥梁施工,对保证桥梁施工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土岩,于卫云,陈秀云.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施工监控与发展趋势[J].中州建设,2005,(7):62-63.

[2]李宏亮.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综述[J].山西建筑,2005,31(6):233-234.

[3]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扬州市文昌大桥施工监控方案[R].2007,3.

[4]蒋伟平,李亚东.预应力温凝土梁式桥悬臂施工控制的探讨[J].四川建筑,2003,23(1):38-40.

PC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篇10

关键词:连续梁,线形监控,应力监测,施工监控

1 前言

随着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以其线形美观、跨越能力强、顺桥向抗弯刚度大横桥向抗扭刚度大、造价低等优点, 被广泛地应用在大跨径桥梁建设中。但是, 实际建设中由于受结构设计参数的误差、施工误差、施工工艺复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都会致使成桥目标与设计目标有一定的偏差[1]。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结构进行施工监控。通过对施工各状态控制数据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误差分析、对计算参数进行识别与调整、对成桥状态进行预测及控制分析, 确保成桥后的内力状态和几何形态与设计尽量相符, 同时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

2 监控原则和方法

2.1 监控原则桥

梁施工监控是一个施工→量测→识别→修正→预告→施工的循环过程[2]。施工控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关注施工中结构的受力安全, 具体表现为: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并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施工监控的原则是稳定性、内力和变形控制综合考虑。在施工中采取如下的控制策略:主梁控制截面应力和挠度应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并反馈, 整个施工过程中以主梁标高和应力作为主要控制指标[3]。标高主要控制线形, 确保最终成桥线形和设计线形相一致;应力主要通过定期监测与分析, 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及时预警, 保障施工安全。

在施工中, 如发现全桥应力接近或超出安全控制指标或主梁线形误差偏大, 应暂停施工, 查明原因, 及时纠正, 以尽可能使两者均满足要求。

2.2 监控方法

通过施工过程的反馈测量数据不断更正用于施工控制的跟踪分析程序的相关参数, 使计算分析程序适应实际施工过程, 当计算分析程序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施工过程后, 以计算分析程序指导以后的施工过程。

由于经过自适应过程, 计算程序已经与实际施工过程比较吻合, 因而可以达到线形控制的目的。其基本步骤如下:

(1) 首先以设计的成桥状态为目标, 按照设计参数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 以确定每一施工步骤应达到的分目标, 并建立施工过程跟踪分析程序;

(2) 根据上述分目标开始施工, 并测量实际结构的变形等数据;

(3) 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整各统计参数, 以调整后的参数重新确定以后各施工步骤的分目标, 建立新的跟踪分析程序;

反复上述过程即可使跟踪分析程序的计算与实际施工相吻合, 各分目标也成为可实现的目标, 进而利用跟踪分析程序来指导以后的施工过程和必要的调整与控制。

3 工程概况

某连续梁桥跨径布置为16m+22.68m+22m, 梁高1.3m, 梁宽18m, 梁采用C25混凝土浇筑。采用等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梁, 空心板梁顶底面均设置单 (双) 向横坡, 桥梁上部结构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方案。结构如图1所示。全桥通过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模型计算, 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4 施工监控内容

4.1 变形监控

主梁线型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标高的控制, 为了正确反映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标高变化 (即竖向变形) , 在每一跨的L/4, L2, 3L4截面选取三个点作为标高观测点, 如图3所示, 即底板的中点和两个翼缘板的转折点。施工时在测点位置预埋粗钢筋, 并用油漆作好标记, 以便识别。在后期观测过程中观测钢筋头标高, 作为标高 (变形) 的控制测量结果。最终测量结果取同一截面3个测点的均值。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结果, 混凝土浇筑前后和预应力张拉前后的梁体线性变化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受到客观环境、测量手段和主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标高理论值和实际值必然有一定差异。图4和图5表明, 梁体理论和实际变形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同时成桥后主梁各控制点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差值控制在l0mm以内, 因此结构的线性变化满足要求。

4.2 应力监控

反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桥受力要求主要为上部结构主梁的截面内力 (或应力) 。对于三跨连续梁, 主跨的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分别是结构最大负弯矩部位和最大正弯矩部位, 因此选取主梁的支点和跨中截面作为控制截面。结构内的上下缘正应力通过预埋的应变传感元件和相应的应力仪进行测量。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布置在控制截面顶板和底板处, 见图6。

在施工过程中, 对各工况下主桥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同一截面应力应变取2个测点的均值。各截面应变数据如表1所示。

埋入式混凝土应变计的数据显示, 在浇完混凝土、预应力张拉及模板拆除之后,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均在允许应力之下, 且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 数据误差不大。该桥整体受力情况良好, 各截面应力均符合规范要求。尽管个别数据存在偏差, 这与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及预应力的张拉情况有关, 但总体满足受力要求。

5 结语

通过工程测量的实际值和理论计算的设计值进行对比, 施工监控结果表明:结构的应力状态满足设计要求, 主桥的线形与设计目标曲线吻合较好, 参数控制合理, 保证了桥梁安全可靠的施工。

参考文献

[1]向中富.桥梁施工控制技术E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2]徐君兰.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施工监控技术 篇11

【摘 要】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行业都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建筑业随着施工高度和施工规模的扩大,逐渐与矿工业、工业等危险等级较高的生产方式接轨,成为一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工作模式。基于这种施工现状,在现阶段的工程项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控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就施工现场安全监控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的管理现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和控制方法。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监控;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安全生产法》的颁布为建筑工程的现场监控和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平台,在工作中,如何安全进行生产和文明施工十分必要,这对于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同时更是对施工企业自身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可靠的基础平台。

1.安全概述

顾名思义,“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人不受伤害、平安健康,物不受损伤、完整无损,即“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从这个意义上,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物态、环境或状态。也有人把“安全”理解为一种能力,即人对自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资源等的维护和控制的能力。总之,安全是指不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状态。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的发生,消除导致死亡、伤害、急性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发生的条件。与安全相对应的是危险。所谓“危险”,是指人和物易于受到伤害或损害的一种状态。能导致危险发生的原因是危险因素,危险未得到控制而产生的,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后果就是事故。值得指出的是,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传统的安全定义不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安全和危险看作截然不同的、相互对立的概念。而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则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当危险性低于人们认可的某种程度时,就被认为是安全。关于安全管理从古代就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这样的成语;现代也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这样的安全方针。

2.施工现场概述

建筑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衡量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性评价把施工现场看作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是通过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各种缺陷进行控制实行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的过程。通过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采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和管理模式,随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种手段和施工方式不断的增加,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措施。在当前建筑施工中,每个要素的变化若存在异常和危险都会引发事故,这些事故是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应的技术和控制模式的关键,更是影响工程施工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键手段。建筑工程中每个要素存在的异常和危险得到调整和控制,这些缺陷和异常都是需要安全控股的过程,从整体上评价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是利用当前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建筑安全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过程,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的主要模式。

3.常见的施工现场安全监控问题

危险源一般是指一个施工项目整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设备及其位置,也是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上述情况的组合所形成的根源或状态。通过对整个施工现场施工过程的分析,界定出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施工环境、设备、人员等哪些是危险源,其危险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是什么。通过有效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也就是说事故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危险源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危险源是原因,事故是结果。

4.现场安全监控的主要措施

4.1统一认识、健全监控机构

在目前的工程建设工作中,安全监理已成为监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工作中通过人、机械、环境和施工管理控制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认识和总结的关键环节。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监理单位和企业在工作中通过行政、法律、施工规范等相关手段和标准来进行严格系统的控制,根据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都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完善,使得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都能得到系统的认识与完善。

在监理工作中,安全监理的驻要任务在于贯彻和落实国家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生产方式,督促施工企业和相关的施工单位在工作中能够按照现有的国家规范和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同时对于施工的过程中常见的危险源和重点环节进行控制,使得其能够有效的消除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从而实现生产的全面系统控制。

一般来说,在现场管理机构中,认真的学习有关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标准,应当建立在完善而又全面的系统基础上,使得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得到完善有效的预防和解决,从而给工程施工效益和施工质量提供良好可靠的基础依据。

4.2安全监理要点

4.2.1事前控制

在目前的工程监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事前监理体系和要点对于保证生产体系的正常持续进行十分必要,同时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落实安全生产组织的工作要点和工作模式。

4.2.2事中控制

在事中管理和事中控制工作中,管理监控的驻要目标和内容是针对安全知识的培训要求来进行普及和完善的,在工作中我们要明确安全责任人,针对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都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完善,使得其中的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保证措施。

(2)营造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做到人人讲安全,时刻抓安全,对工人落实三级教育。落实岗前培训达标率100%。

(3)业主给足安全文明施工费用,并对施工企业安全文明措施进行检查。

(4)建立健全的承发包体制,杜绝层层转包,忽略安全施工现象。

(5)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力度,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5.结束语

施工监控技术 篇12

关键词:悬臂梁桥,施工监控,预拱度,调整值

1 概述

任何桥梁施工, 特别是大跨径桥梁的施工, 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该系统中, 设计图纸是目标, 而自开工到竣工整个为实现设计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中, 将受到许许多多确定和不确定因素 (误差) 的影响, 包括设计计算、桥用材料性能、施工精度、荷载、大气温度等诸多方面在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 施工中如何从各种受误差影响而失真的参数中找出相对真实之值, 对施工状态进行实时识别 (监测) , 调整 (纠偏) 、预测对设计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是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T型刚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墩梁固结的一种新型连续结构, 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节段多、工期较长, 其纵面高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容易出现较大的悬臂标高误差, 甚至出现两相对悬臂端标高相对误差太大, 使合龙困难的情况。若为保证线形而采取措施强迫合龙, 必将在结构中产生不利的附加内力, 影响结构受力安全, 所以, 必须对其标高进行严格控制, 确保成桥线形与内力状态符合要求。在此类桥的线形施工控制时, 梁段立模标高的合理确定, 是关系到主梁的线形是否平顺, 是否符合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计算公式如下:立模标高=设计标高+施工预拱度+成桥预拱度+挂篮变形。

在上述公式中, 成桥预拱度是为了抵消桥梁在运营过程中的长期收缩徐变效应, 跨中最大成桥预拱度一般取8L/10 000~15L/10 000左右, 挂篮变形值一般由现场挂篮预压试验、考虑梁段自重及已施工梁段观测挂篮变形数据等综合确定。

施工预拱度可以通过结构仿真计算得到桥梁各施工阶段及二期恒载作用下的累计变形值, 并将其反向施加到梁段的立模标高上, 从而使施工完成后的桥梁基本上达到结构理想状态的理论线形[1]。尽管每个阶段都严格控制施工时的结构几何尺寸、容重、收缩和徐变、弹性模量、预加力等等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 但是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际结构状态与理想结构状态的偏差, 随着桥梁跨径和结构复杂性的增大, 这种误差已经到了影响结构的几何线形的程度[1], 并可能导致桥梁合龙困难, 成桥线形与设计要求不符等问题, 给桥梁施工安全、外形、可靠性、行车条件和经济性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消除因设计参数取值的不确切所引起的施工中设计与实际的不一致性, 需要对计算得到的控制参数结果进行修正, 以保证结构施工的结果能够与设计吻合。上述参数可通过试件或试块试验、现场测试等手段选取, 或根据施工中实测到的结构反应来修正计算模型中的这些参数值, 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但施工中每个块段的施工参数并不一定一致, 且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变形值的偏差影响因素很复杂, 这种偏差可能来自于施工本身的误差, 也可能是环境误差的干扰, 还可能是测量系统的误差。因此进行参数识别后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际结构状态与理想结构状态的偏差。为了避免这种偏差的累计, 可采用最小二乘法用修正后阶段变形值与实测阶段变形值的误差进行直线拟合, 对后续块段的阶段误差值进行预测, 得到误差预测值, 并将已完成的悬臂端头块段的较大误差值使用抛物线分配得到误差分配值, 而施工预拱度调整值=误差分配值-误差预测值。这里的误差预测值是为了对实际参数与设计参数的偏差进行规律总结及预测, 是为了达成实际线形与设计线形一致, 而误差分配值的意义是如果前一梁段实际变形比计算值低, 则后续若干块也同样调低一些, 逐渐连续的弥补已经发生的误差, 而不是一次调整到位, 保证线形不出现“波浪”。

2 实际应用

某高速公路大桥为分离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其跨径组成为62 m+3×115 m+62 m, 桥墩最高为85 m, 属于高墩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最大施工块段号为15号块, 16号块为合龙段, 为了确保大桥成桥后结构内力、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对此大桥施工过程进行了全程施工监控。桥型布置图见图1。

理论值的计算采用桥梁博士软件建立全桥模型, 将桥梁结构离散为164个梁单元, 103个主墩单元, 单元的划分充分考虑了悬臂施工时各梁段的长度等情况。结构计算参数的取值尽量采用了现场实际试验测得的数值。施工荷载的模拟以施工单位实际试验测得的数据为准。以2号墩小里程侧悬臂端施工块段10号块线形误差的控制为例, 5号块~9号块为已经浇筑完毕的块段, 在9号块浇筑完成后, 首先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识别。识别的主要参数为:实测梁体几何尺寸、材料容重、材料弹性模量、混凝土方量, 其中材料容重与弹性模量通过试验取得, 方量通过统计取得。梁段的变形主要通过精密水准仪在各工况后进行测量取得, 在进行挠度测量时, 尽量安排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进行, 以消除日照温差的影响。参数识别后对模型重新计算, 通过表1可看出通过对参数进行修正后, 理论阶段变形值虽然更接近实测变形值, 但仍无法消除全部的误差, 为了更好的消除后续块段的理论变形值与实际变形值的误差, 先将5号块~9号块误差值用最小二乘法拟合, 求出10号梁段的误差预测值, 误差值的拟合图见图2。

使用图2直线拟合出的公式, 计算出10号块的误差预测值为:-0.3×6-3.14=-4.94 mm;并将9号块浇筑后存在的误差值-4.7 mm向后进行逐段抛物线分配, 设9号块端头的误差值为-4.7 mm, 跨中合龙前的块段15号块为0 mm, 可求得10号块段的抛物线误差分配值为-3.73 mm;根据公式施工预拱度调整值=误差分配值-误差预测值, 就可得到10号块段的施工预拱度调整值为1.21 mm。在11号块~15号块段每个悬浇梁段反复进行这一过程, 即可完成后续各块段施工预拱度的调整。

3 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比较复杂, 在施工监控的线形控制中, 引起理论计算与实际结构变形之间误差的因素很多, 对已完成块段的实际参数进行识别时, 因参数的识别需要若干个块段的磨合, 且后续梁段的参数与已完成块段并不一定一致, 这将导致梁段实际线形与理论线形有偏差, 而本文通过对已完成块段理论变形与实际变形偏差的拟合得到预测值, 并将已完成块段与实际线形的偏差值采用抛物线分配到后续梁段, 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后续梁段的误差累计, 避免桥梁合龙困难, 成桥线形与设计要求不符等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业竞争环境管理论文下一篇:笑气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