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讲述活动

2024-10-04

幼儿讲述活动(共12篇)

幼儿讲述活动 篇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看图讲述活动中更是通过教师精巧的提问, 引发幼儿对图文内容的探究兴趣, 营造良好的问题情景, 有意识地为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发展、提高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感知、倾听、理解、独立思考和大胆表述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有效的提问设计、适宜的提问时机、得当的提问策略, 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问题设计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贴近幼儿发展需求

兴趣是决定幼儿活动参与情绪高低的关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认知发展规律, 从活动内容的实际出发, 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水平, 激发幼儿表述、思考的愿望, 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 他们通常根据图画中的直观画面进行思考。因此, 为小班幼儿设计的问题宜简单、具体, 从细节入手, 引起幼儿经验联想与讨论。如在小班看图讲述活动《礼物》中, 老师在出示图画前先提问:“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感觉怎么样?”然后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猴的表情、姿态和所处的背景 (医院) , 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感受, 帮助幼儿体会到小猴生病苦闷、难过的心情, 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开心、忘记病痛, 从而引出小动物们也来送礼物, 启发幼儿观察小动物们送了什么, 启发幼儿猜猜小动物们说了什么。中班幼儿则应在小班“有中心地说”的基础上有序地讲述并丰富相应的故事情节, 因而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提问后的追问和发散。而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教师应注意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冲突性、延伸性, 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并引导幼儿总结甚至提升看图讲述内容的含义。

二、问题提出要考虑指向性、层次性,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 提问应紧扣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抓住其中的关键预设。如在大班看图讲述《三只蚂蚁》活动中, 目标为:“ (1) 引导幼儿围绕图片所设悬念, 完整、连贯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象的内容, 提高讲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能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幽默感。”我们逐步展示前四幅图画, 为每幅图设置悬念:“三只饿着肚子正在找食物的小蚂蚁, 发现草地上有一根长长的白线, 你觉得它们会想到什么?会怎么做?”“三只蚂蚁顺着白线往上爬时, 分别会怎么想?”“远远有一个黑色的物体, 你觉得那会是什么?”以一个接一个的设问来激发幼儿的观察、讲述、想象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充分猜测、尽情表达之后, 出示第五幅图, 此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结论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幼儿也在学说“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中体验了幽默、趣味。幼儿在老师步步设问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想象、讲述体验了蚂蚁疑惑—好奇与期待—惊愕与失望的心情历程, 活动目标有效地展现在师幼互动中。

2. 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紧扣主题, 指向、目的性要明确。不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也不要被幼儿发散到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大班看图讲述《理发师的奇遇》活动中, 第一幅图可提问:“理发店里来了一位狮子先生, 它是来做什么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引到狮子与理发师身上, 而不必去讨论“这是哪里?里面有什么?”分散幼儿的关注点。同时, 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有次序地观察。从一部分观察到另一部分, 使幼儿能有目的地、投入地感知活动内容, 形成有效应答的氛围。再如, 出示到第五幅图时, 狮子头上几乎没有头发了, “理发师吓得浑身发抖, 狮子则笑了笑……”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瞧!理发师太紧张、太害怕了, 他又一次地失败, 狮子都没有发火, 还笑了, 你觉得, 这回狮子会怎么说?如果你是理发师, 你会怎么办?”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续编故事情节, 更可引起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不可以貌取人, 不能从表面看问题”这一寓意。

3. 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幼儿的思维往往会存在较为肤浅、缺乏深度的缺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 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构建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分层提问、层层设问,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遵循“ (1) 帮助幼儿理解图文内容、结构; (2) 启发幼儿分析情节发展线索; (3) 引导幼儿抓准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 (4) 启示幼儿图文蕴含的深层寓意”的梯度设计提问, 起到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的作用。

4. 提问应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提问时, 目光应面向所有的幼儿, 一方面设计一些能够鼓励全体幼儿参与的问题, 让每个幼儿感到教师在问自己, 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应提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 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 他们经过思考回答, 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 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 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 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 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在中班看图讲述《小松鼠的大尾巴》活动中, 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 就设计了提问:“小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设计的提问是:“小松鼠的大尾巴有什么作用?”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则提问:“小松鼠可以用大尾巴帮助小动物们做些什么呢?”由于准确把握幼儿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内容, 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三、提问时要抓准“发散点”, 突出“转折点”, 引发幼儿的思考与想象

精巧有效的提问得益于活动前充分解读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语言表述能力, 思考如何巧妙运用提问等教学手段最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思考、想象, 促进幼儿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体现发展性原则。

因而, 抓准看图讲述内容中的“发散点”及把握幼儿思维的“转折点”, 显得尤为重要。如绘本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刚开始老师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爱”的多少:手有多长, 我就有多爱你, 跳得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接着引导孩子开拓到看到的景物:“小兔子用眼前看到的东西怎样表示心中的爱的?还有什么可以表示爱?”“房子有多大……;路有多长……;树有多高……”然后引导到生活中的实物:“其实除了这些, 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表示我有多爱你。” (出示图片:围巾、星空……) 幼儿看图表达, 教师随机引导: (1) 有比围巾更长的吗? (2) 比星星亮的是什么?此后老师又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有好多东西可以让你来表示对周围人的爱, 有什么呢?”幼儿:“巧克力……”最后老师提出:“这个故事爱多吗?平时在家里你最爱谁呢?在幼儿园的伙伴当中, 你最喜欢谁?除了伙伴, 你还爱其他老师吗?”一步步地突破幼儿的思维局限, 扩展幼儿思维的广度。

四、活动中应审时度势, 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和时机

优化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 应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活动气氛;运用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想象, 不但有效推进课堂进程, 更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常提问的时机在于:幼儿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幼儿观察图片重点偏移或思维受阻的时候;活动进程推进到转折、推理、概括、小结的时候。同时, 有效结合多种提问方式将进一步引导幼儿挖掘画面内涵, 促进幼儿思维活动的逐步深入。

一般看图讲述教学的提问设计可分为描述性、判断性、推想性、分析性、比较性、想象性和追究性几类问题, 在设问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类问题进行有机搭配。 (1) 描述性问题与推想性问题结合。如:“小猫正在做什么事情?” (描述) “他为什么要给小兔子写信?” (推想) 通过推想促使幼儿对人物心理进行猜测, 将事件与相关因素联系起来, 使讲述由表及里地深入展开,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2) 判断性问题与追究性问题结合。如:“小猴随手扔了罐头对不对?” (判断) “为什么不对?” (追究) 通过追究促使幼儿讲述自己判断的依据,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 推想性问题与分析性问题结合。如:“下雨了小兔子们可怎么办?” (推想) “躲在什么地方最适合?” (分析) 通过分析促使幼儿的讲述由扩散到集中, 有利于引导幼儿扩展自己的推想或修正自己的推想。 (4) 想象性问题与分析性问题结合。如:“小老鼠真的能帮助大狮子吗?” (想象) “它能帮大狮子什么事?” (追究) 通过追究促使幼儿讲述想象的依据, 引导幼儿展开合理的想象, 通过讲述理由, 还可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促使想象的分散。

五、合理控制提问节奏、频率, 善于等待和引导

提问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思考,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但需要幼儿较长的时间去思考, 并组织语言说出答案, 如果在教学中频繁进行开放式提问, 可能会使教学进度减慢,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推进, 多应用在重难点突破;而封闭式提问省时高效, 在短时间内可帮助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 更有助于推进教学目标, 但频繁使用会使幼儿养成机械记忆的思维习惯, 弱化思维的批判性, 逐步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活动中教师应依据两种提问形式的利弊合理取舍, 如: (1) 活动内容富有想象空间、情节发展有多种可能, 可进行开放式提问, 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展开充分联想, 表达独特的见解。 (2) 当教师希望幼儿记住某些词汇或短句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对具体教学内容或具体情节、对话进行提问的方式, 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 开放式提问语速应放慢, 身体前倾, 以眼神、动态提示幼儿展开思考、想象;封闭式提问时语气坚定、语速提快, 问题与问题间衔接顺畅, 不留空白, 集中幼儿注意力。

看图讲述活动能有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与想象能力, 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与情感, 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看图讲述活动,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讨和挖掘, 以推动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幼儿讲述活动 篇2

2.从逆向思考、讨论中得知太阳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健康等的重要性。

3,积极进行联想,并大胆讲述。

二、活动准备1.幼儿已初步掌握一些太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2.挂图“假如没有太阳……”,幼儿用书。

三、指导要点1. 活动重点:运用“假如……”的句式进行联想讲述。

2.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讲述。

2. 指导要点:指导幼儿在讨论中理解太阳与人、动植物的关系,学习运用“假如……”的句式联想、讲述。

四、活动过程1.猜谜语教师:今天老师请你们猜一猜谜语,“圆球红彤彤,挂在天空中。雨天看不见,晴天就出现。”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2.设置疑问激发幼儿扩展想象。

(1)提问:假如天空没有太阳,人会怎样?动植物又会怎样?

(2)幼儿三三两两议论,教师巡回倾听。(注意倾听幼儿是否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讲述)(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想法。

3.引导幼儿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

提问:(1)假如真的没有太阳,会对动物与人的生长、生活,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2)你会用“假如……就……”的句子说吗?(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讲述,重点启发幼儿讨论没有太阳,植物生长受阻碍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及人体缺乏光照产生的影响。)(3)打开幼儿用书仔细观察,然后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进行讲述练习。

教师小结:假如没有太阳,花就不香,草就不绿,人就长不高。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人们、动植物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五、评价要素1.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否运用“假如……就……”的句式讲述太阳对动物生存、植物生长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

六、活动建议1.充分发挥想象,用图画表示没有太阳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

幼儿讲述活动 篇3

一、利用图片、照片进行分享讲述

1、图片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育资源。看图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要求幼儿将平时所积累的词语、句子按照讲述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想象图片内容。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编成小故事,再展示给同伴,与同伴分享。既发展了幼儿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与想象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品行与情感。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教师提问:如果大老虎下次再来,你们认为小动物会怎样对付大老虎,结果会是怎样呢?幼儿能自由想象,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此外, 废旧图书也是幼儿练习讲述的好材料,将废旧图片剪下来自己自由组合讲述,讲述后还请其他小朋友帮忙续编或添加。如此引导幼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些过程都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了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家庭都会有几本家庭相册,其中的照片不僅记录着孩子从出生以来的生长过程和整个家庭的欢乐、幸福,同时,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珍贵资源。由于这些照片拍摄下的都是幼儿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情境。是幼儿最好的说话题材,其中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幼儿为了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并让人理解,会主动选择、组织和使用语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语言学习和建构语言经验的机会。这种交流和谈话是幼儿之间自发的、自由的交谈,是在自然的状态的谈话,也最能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表达的热情,使幼儿有话想说,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也拍摄些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的照片,供幼儿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概括照片大意,概括之中幼儿经过不断思考,重新组织语言,创造性的讲述了照片内容。

二、结合见闻、感受分享讲述

1、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交流。怎样学会与人交流呢?那要让幼儿感到心里有话可说。当然,有了内容才有话说。因此我想到了玩。玩是幼儿的天性。我让家长在周日让幼儿尽情地玩个痛快后或有意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幼儿去做,然后让孩子用丰富的语句表达自己在假期中玩得最快乐的事,题目为《快乐的星期天》。星期一的早晨,幼儿都拿着自己周末见闻的记录高兴地来了,内容很丰富,有的描述了自己爸爸妈妈去到外地玩的情景;有的描述了星期天在家和好朋友怎样玩,玩了什么游戏的事情;有的讲了自己在家怎样跟姐姐学本领的事。一段段话语句连贯,词语丰富,讲述了自己最快乐的事。

2、日常生活中的师幼对话、同伴间对话,就是提高幼儿语言交流与应用能力的最好契机。孩子们经常会跟老师、同伴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于是我们创设条件让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讲述活动,把自己在幼儿园、在家里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到的事告诉大家,或提出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幼儿述说,如: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你玩了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今天你学到什么本领?星期天,你想到哪里去玩?为什么要到那里去等等。餐后,我们还让幼儿说说饭菜、水果的颜色、味道是否喜欢?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它们相似?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味道?最不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等。我们努力使对话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感受表达和交流的乐趣。其次鼓励幼儿多观察,并为幼儿的同伴交流创设机会。

三、针对幼儿作品分享讲述

幼儿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图画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趣,而画后说画,也是分享讲述的一种重要形式。孩子对讲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好的讲评能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在讲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地展开讨论。在一次次地讲评与讨论中充分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把画面内容讲出来,再请小朋友給话中的小动物说句话。幼儿还可以自主选择,说给自己听,或说给老师听,或说给同伴听,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说,一起讨论;可以集中说某一幅画,也可以说所有的画;可以说绘画的过程,也可以说绘画的感受,幼儿兴趣极高,都争着进行讲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畅所欲言通过相互间或与老师间的对话、交流、讨论,道出自己的心愿也了解了别人的感受,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倾听习惯。

四、通过幼儿游戏分享讲述

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更是语言发展的大好时机,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自编自导游戏的情节,产生与人、与事物打交道的现象。如借玩具、给娃娃过生日、请求帮助、打电话聊天等等。在这些游戏过程中,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实际的练习,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流,满足了孩子们分享信息和喜悦的需要,也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又如:在完成积木拼搭以后,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再回头看看、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一来有助于幼儿形成一种连贯的、清楚的、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用语言表述成功的体验,促使幼儿积极的参与讲述。

发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之,在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要克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要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汲取多家之所长,积极进行语言教学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更好发展。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使我们感到分享讲述是发展幼儿对话和讲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对语言活动浓厚的兴趣,使我们决心继续深入开展、探索,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幼儿讲述活动 篇4

看图讲述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教师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 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并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 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组织好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合理选择图片,激发表达兴趣

在组织幼儿看图讲述时,图片的选择至关重要,适合幼儿讲述的图片激发幼儿观察、讲述的兴趣,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选择图片,图片可以是老师、家长或幼儿自己绘制的,也可以是印刷图或照片。

(一 )场景为幼儿所熟悉

图片内容要有教育意义,主题明确,是幼儿熟悉的场景。因为幼儿的注意是由无意注意逐渐转变为有意注意的, 所以选择图片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 图片要吸引幼儿的目光,使他们产生观察的愿望。这就要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场景,激发他们讲述的愿望,使他们一看到图片就想急切地告诉别人,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等。如果幼儿对图片的场景过于陌生,将不利于讲述活动的开展,对幼儿的语言表达产生不利影响。如给大城市的幼儿选择小乡村里的图片,幼儿因为对乡村生活不了解,可能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其兴趣将慢慢消磨光,使活动难以进行下去。

(二 )图片适合幼儿特点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对色彩鲜艳、形象突出的图片尤其感兴趣,同时,因为年龄及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注意时间不一样,所以选择图片的时候要注意:为小班幼儿选择线索单一、以单幅图为主、内容简单、形象鲜明突出、色彩鲜艳协调的图片, 为中班幼儿选择线索较复杂、联系紧密、能较好观察的四幅以内的图片,为大班幼儿选择画面内容丰富、能激发想象又不超过六幅的图片。

二、理解图片内容,做好讲述铺垫

看图讲述要求根据图片线索进行描述,因此,理解图片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片、仔细分析内容、理解故事主题,为后面讲述做好铺垫。

(一 )认真观察图片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 , 主动观察也能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主动讲述。要让幼儿流利讲述图片内容,就要运用多种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会认真观察图片, 理解图片主题主涵。

1.整体观察与局部观察相结合

整体观察就是让幼儿全面观察图片, 把握画面的整体内容,了解事物或事件发生或发展的整个过程及主要内容。局部观察则是让幼儿重点观察画面的重点部分,了解画面中隐含的内容,通过展开联想,想象图画外的内容。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时,先引导幼儿进行整体观察,然后进行局部观察。

2.顺序观察和比较观察相结合

顺序观察是按照事物发展的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主要按时间早晚、空间移动、主次分别等顺序,引导幼儿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场景的由远及近、方位的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等顺序逐一观察。比较观察则是把几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发现事物的规律。在指导幼儿观察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顺序观察和比较观察,这样幼儿才能通过观察理解图片内容。

(二 )理解图片主题

理解图片内容、分析画面主题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讲述。而提问能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观察和讲述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运用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地把握主题脉络并连贯地表述。

1.直 接性提问

直接性提问就是紧扣图片内容, 提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让幼儿通过直观观察从画面上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如小班看图讲述《搭积木》,可以直接提问:图上有谁? 他们在干什么?

2.想 象式提问

想象式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发散幼儿的思维,让他们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图片场景里畅快淋漓地想象。如《搭积木》讲述活动中,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小朋友是在什么地方搭积木呢? ”激发幼儿大胆假设,讲他们在自己家里、幼儿园、活动室等地方搭积木的情景,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3.层次性提问

层次性提问就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讲得与别人不一样, 对于语言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通过提问引导他们讲得细致一些,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则通过提问请他们讲清楚图片内容。

三、讲述图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看图讲述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清楚地讲述。因此,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讲述氛围,丰富讲述经验和词汇,引导他们清楚流利地表达,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 )营造讲述氛围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宽松和谐的讲述氛围能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 使他们大胆描述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我们要为幼儿营造快乐、自由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讲述,使幼儿想说、敢说。要善于用肢体动作和语言鼓励幼儿,并在集体中表扬敢于表达的幼儿,即使幼儿的表述有误,在纠正他们正确讲述后,也要进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更乐于表达。同时,可以将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图片放在语言区或张贴在教室的显眼处,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二 )丰富讲述经验

幼儿的讲述离不开生活经验和对词汇的掌握和使用。我们既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讲出图上人物会怎么说、怎么做等,还要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使用这些词语进行讲述。如中班看图讲述《小兔搬家》,可以引导思考:下雨时,你会怎么做? 小兔子呢? 它们怎么到桌子下面,引导他们学习“钻”、“躲”等词语。讲述时,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运用丰富的词汇,讲述出小兔们急忙钻到桌子下躲雨。

(三 )引导清楚表达

看图讲述的关键是让幼儿清楚讲述图片内容。可以示范讲述一张图片的内容,让幼儿尝试一起讲述或复述,然后引导幼儿接着讲后面的图片,并仔细倾听,讲得好的地方,让其他幼儿跟着一起说一说,讲得不清楚的地方,请其他幼儿进行补充,或者带领幼儿一起讲,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述过程中逐渐得到提升。

幼儿讲述活动 篇5

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是提高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它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要求贴近幼儿生活;都要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幼儿,从而开展活动;都需要教师营造自由平等的活动气氛等。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以各有自己的特点。

谈话活动是在一定主题内容和目的的范围内,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活动。它不同于生活中随意性很大的一般谈话,也不同于其他语言教育形式。幼儿园的谈话活动一般包括看图谈话、情境谈话、参观后谈话、总结性谈话等,有效地组织谈话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讲述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幼儿把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独自语言进行表述的教育形式。作为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讲述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完整掌握口头语言,发展幼儿连贯性独白语言。教师应该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语言规范要求、适用范围等方面认真辨析,把握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的区别,从而科学运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活动目标不同

谈话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需要面向全班幼儿的谈话,其活动目标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幼儿在与他人谈话中学会倾听,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倾听是幼儿学会交谈的基础,因为只有听懂对方的话语,理解谈话内容,把握谈话的关键信息,联结上下句的意思,才能有效地做出反馈。

第二,引导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表达个人见解。谈话活动最基本的思路是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这对于改正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相对匮乏的缺点有很大意义。第三,引导幼儿学习简单、基本的交谈规则,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就要求幼儿能在谈话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谈话围绕某主题继续进行。

讲述活动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为幼儿提供讲述的内容,帮助和指导幼儿有中心、有重点、有顺序地进行构思和讲述。其活动目标表现为:

第一,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对象并完整讲述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泥塑、剪纸等材料,引导幼儿有序观察,逐步掌握观察的经验,为讲述做好准备。

第二,发展幼儿连贯性的独白语言。这是讲述活动最主要的目标。它要求幼儿不但要说好每句话,而且要说清楚每段话,理清各句的逻辑关系和语序,并要将观察到的内容独立讲述出来,对幼儿的要求更高。

第三,要求幼儿创造性地扩展讲述内容,发展幼儿想象力,开阔幼儿的思路。创造性讲述活动要求幼儿不但能讲出直接感知的内容,而且要通过想象再造新的内容。

由此可见,谈话活动注重的是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培养,而讲述活动则侧重于幼儿清楚、完整、连贯地表述某一事物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不同

谈话活动是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一般围绕日常生活开展。只有让幼儿讲述相关的生活经历,幼儿才有材料可说,才能够使谈话继续下去。谈话活动中的看图谈话、情境谈话、参观后谈话、总结性谈话,显然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如谈话活动“快乐的星期天”要求幼儿说出自己星期天最喜欢跟谁玩、去哪玩,是教师根据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共同的兴趣进行集体谈话,以帮助幼儿整理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零散的知识,纠正幼儿的片面认识。在幼儿感性认识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谈话加以初步的整理和概括,不仅能系统化幼儿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幼儿对谈话主题印象深刻而激发交谈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谈话活动之前,可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他们的生活,多渠道地帮助幼儿积累直接生活经验,让他们广泛接触各类事物。谈话活动题目的确定,教师既要考虑教育的需要,又要考虑前一段教育和教学的情况。如最近到哪里参观过,有什么重大的节日活动,以及幼儿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再生成相应的活动。而且,谈话活动的题目一定要具体,目的要明确,内容不能太宽泛,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

讲述活动作为幼儿口语表达的有效教育方式,主要包括看图讲述、情境讲述、生活经验讲述等,同样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印象。尤其是生活经验讲述,要求教师在确定讲述题目前,深入了解幼儿的生活。讲述的主题一定要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这与谈话活动很相似,但是谈话是采用双方交谈的方式,而讲述采用的是幼儿独立讲述的方式。

看图讲述和情境讲述是幼儿针对需认识的某个图片或情境进行讲述。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要运用有教育意义的、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启发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图意。如“小兔乖乖”讲述活动,要求幼儿能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并进行图片排序,用完整的语句大胆地讲述图片内容。情境讲述则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布置好某种场面,由教师或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幼儿仔细观察表演后,讲述表演的情节、对话和内容等。情境表演比图片更符合幼儿的感知特点和学话特点,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

因此,谈话活动主要是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关的活动,只要在确定的主题里,幼儿可以与同伴自由、天马行空地谈,没有限制;相比较,讲述活动更侧重对某主题的图片或情境进行连贯的、独立的描述。

(三)语言规范要求不同

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不特别强调规范化的语言。它鼓励幼儿相互交谈,积极表达个人想法,在谈话主题范围内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独特的经验,且不要求他们严格使用准确无误的句式、连贯完整的语段。实际上,谈话活动重在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操练自己的语言并产生相互影响,通过提高自己对口语交流规则的敏感程度而发展语言能力。

讲述活动则要求幼儿有中心、有重点、有顺序地完整讲述教师提供的主题内容。正确是讲述的基本要求,即讲述能围绕一定题目,用词准确,词语搭配恰当;使用复合句时,能正确运用连接词或关联词,做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生动是对幼儿口语的更高要求,即讲的内容要生动、形象,会选择恰如其分的形容词进行描述,能根据表达要求恰当地运用复合句。

因此,在讲述时,幼儿既要看,又要回顾已有的知识,对主题进行构思,还要用较正式的语句有条理地完整讲述。所以,讲述主要培养幼儿掌握口头语言,发展幼儿的连贯性独白语言。

(四)适用范围不同

谈话活动是在谈话中发展语言,对幼儿语言方面的要求伸缩性大,根据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可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它的适用范围很广,贯穿幼儿园的语言教育。相比较而言,看图谈话和情境谈话符合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参观后谈话和总结性谈话一般在中、大班进行,但要求不同。

讲述活动是发展幼儿的独白语言,这比对话语言更为复杂、更为正式,要求更高的语言能力。所以,年龄小的幼儿不适宜进行讲述活动,小班幼儿并不要求具有讲述能力。在小班主要通过问答谈话方式,来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到了中班以后才逐步要求幼儿会连贯地进行讲述。不过,为了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教师也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看图讲述活动,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根据问题的要求观察,再告诉他们图片的题目,以帮助幼儿理解图片的内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讲述活动可不断增加难度。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看图讲述 篇6

关键词:看图;讲述;幼儿;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43-01

看图讲述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它是以图片作为凭借物的讲述活动,漂亮的画面,本身能给予幼儿形象的视觉刺激,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它能较好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水平。首先它能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水平。其次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思考和想象能力,而且看图讲述给予了幼儿运用已知词汇的机会,丰富有关的知识。学会了看图讲述,幼儿就等于学会了自己阅读。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看图讲述的活动,以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图片的选择。图片是看图讲述的教材,因此,必须选好图片。选择图片首先内容要有教育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图片才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引导幼儿讲述。其次是要考虑到通过观察和讲述图片,对孩子语言培养上能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如词汇上可以让幼儿运用哪些已掌握的词,新掌握哪些词,在表达方面可以有什么新要求。这样才能通过每次看图讲述,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图片要主题突出,情节一目了然,形象鲜明,背景不太复杂,没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是主要人物要突出,形象要正确,色彩要鲜明,线条要清晰。还有多幅的图片,内容上要连贯,前一幅图,能为下一幅图在情节开展上,提供为幼儿联想的线索。

2、教师要分析研究图片。选好图片后,教师要认真对图片进行研究,分析图片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想象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对图片内容的讲述范围,以及讲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估计到幼儿在讲述图片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引导幼儿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如何突破难点等,对此教师都要事先有所考虑。

3、教幼儿看图。教师先要展示图片,以引起幼儿看图的兴趣,并使幼儿知道要看的是什么图片,应该怎么看,有什么要求等。图片可能是一幅,也可能是几幅。一幅图片可以一次摆放在幼儿面前,也可以先展示一部分(掩盖其余部分),逐步扩大,以便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有次序地观察和讲述。几幅图片就应有次序地逐幅展示,引导幼儿逐幅讲述。有时为了让幼儿了解内容概况,也可以在开始时就把图片全部出示,然后再逐幅讲述。在幼儿看图时,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教幼儿把观察到的东西用适当的词句表达出来,问题提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讲述质量,因此,教师应事先精心设计好提问,先问什么,再问什么,怎样问,都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首先要围绕图片的主题来提,而不要引导幼儿回答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而且,提问要具体、明确。对能力稍弱的幼儿要启发其讲出图片的角色、动态和主要情节,并用完整的语句简单地讲述人物的服装和主要对话;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可启发其说出图片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简单的心理活动及主要背景;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不仅要启发其说出图片表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还要求幼儿描述人物动态、表情、人物心理等,并要求幼儿经过思考、想象,丰富图片上没有画出来的发展了的情节;第二,教师应根据图片内容、情节的次序来确定提问和幼儿观察的顺序,一般是从整幅图片到局部画,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一个问题问完了,幼儿观察完了,再问下一个问题,再观察下一部分 ,一张图片讲完了,再讲下一张,不要打乱次序。第三,对幼儿的提问要富于启发性,以促使幼儿积极想象和思考。如果幼儿讲述发生困难,教师可作适当提示,这样可以为幼儿的思维提供线索,起到引路、搭桥的作用。

4、引导幼儿理解大意。仔细观察是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画面看清楚,才能有把握的去讲。不管是单幅,还是多幅,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环境、人物,细看人物的表情、动作,领会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分析和合理构想。这是幼儿思考部分。在这里,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析画面内容。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表情?”等等,可以促进幼儿对画面的感性认识;而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幼儿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要指出的是,教师的图片出示也要作为教师设计课的重点。一般看图讲述都是依据图片进行的,它是幼儿说话的根据,一些多幅的图,思维有较大的波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逐幅出示。如:“小兔回家”,就要首尾幅出示,通过设问:“小兔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呢?”,使幼儿产生悬念,对图片的观察会更仔细,对画面和情节产生更多的想象,开阔思路。而有些情节并无多大曲折的,则一次性就可展出,让幼儿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逐幅仔细观察,如:“西瓜船”,有利与幼儿围绕一个中心“看到西瓜皮——做西瓜船——乘西瓜船”来讲述画面。而单幅的图可以先整体,再局部观察,也可遮住部分,放大部分等等。总之,根据幼儿的观察兴趣,运用各种方式出示图片,充分调动幼儿的讲述兴趣。

幼儿故事讲述改编策略 篇7

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和审美的享乐活动。幼儿文学, 可以通过文学途径, 给幼儿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对他们的性格、气质、志趣和理想的形成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幼儿故事是幼儿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 是幼儿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婴幼儿成长的摇篮。故事是一种能带动幼儿听、说、读、想等各方面发展的有效的文学形式, 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科学知识、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净化幼儿心灵、令其思维徜徉的快乐老家。幼儿故事对陶冶幼儿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性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在语言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喜欢听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扼杀孩子快乐和想象力的。

为了进一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 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江苏省教育厅已连续几年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 其中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比赛中就有即兴讲故事项目, 目的就是提高幼儿教师讲故事的技能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即兴演讲故事的能力, 具有改编幼儿故事的能力, 能针对幼儿生理心理上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问题, 确立教育中心, 选择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 动手改写或创作一些幼儿文学作品, 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

每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改编者, 作品的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只有在阅读讲述过程中产生, 阅读是一个读者将文本具体化过程, 讲述则是将文本创造性再现过程。有时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讲述同一个故事时, 也会不一样。所以故事是不能机械地背的, 必须讲, 必须尊重受众, 根据对象适时调整内容语言;根据场景调节主题语速;根据时间调整故事长短;根据讲故事人自身语言条件特色调整用语方式, 以达到最好的故事表达效果。

所以从每一个师范生开始, 就要加强讲故事和改编故事的能力的训练, 最终使每一个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者。

二.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策略

1. 尊重幼儿感受, 创造属于他们的意义世界

好的故事讲述首先要从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把握开始。每一个讲故事者对所拿到的故事材料需作整体感悟分析解读, 读懂文本自身的内容意义, 而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也会不一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讲述者首先要明确故事的主题、主干内容, 把握故事中的主要、次要角色, 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对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有概括性了解, 做到对故事胸中有数, 准确把握故事的基调特色。然后为幼儿搭建建构知识的合适脚手架。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兴趣取向、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教育性等方面来思考改编, 同时也要根据此次讲故事的时间、对象等具体要求作必要的调适, 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需求。

幼儿故事的主题要单一、明确。原作的主题如果适合幼儿, 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 不必改动。如果主题太繁或不明确、不自然, 则需浅显化处理。如《龟兔夺宝奇遇》故事的主题较积极, 希望世界和平, 但主题出现得较生硬, 口号化, 当得知“神灯可以实现三个愿望时, 小龟和小兔许愿‘我们还要世界没坏人。’过了一会, 所有的坏人都消失了。从此世界更加安宁了”。故事的成功必须以幼儿的理解为前提, 符合幼儿审美情趣。这个故事的语言就显得有些生硬, 主题急显。我们在故事讲述时, 可以把语言更具体化、浅显化、形象化、趣味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关注文本所承载的知识、教育性或成人自身逻辑, 而忽视儿童心理逻辑, 必须以儿童什么情趣为基本出发点, 关注艺术、科学、道德等领域的契合点, 选择“有趣、好看、读得懂、细节丰富的”故事。要让故事与生活相联系。要时时多想这样改编幼儿喜欢吗?符合他们审美趣味吗?能引发幼儿感知、想象、理解与体验吗?能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审美体验相衔接?能更多鼓励幼儿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意义世界吗?

如果是可以自由选择故事, 则要选择适合幼儿欣赏、健康活泼、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故事, 主题鲜明, 情节单纯, 既具有教育意义、极具趣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比如, 绘本故事《蛤蟆爷爷的秘诀》、《我的幸运的一天》等。

2. 符合幼儿审美趣味, 情节简单有序有变

要注意幼儿故事情节的基本部分必须紧紧围绕一条线索来展开故事, 没有枝枝节节、繁复杂乱的情节内容。情节结构的发展要既简单又有序有变。学会对故事情节作深层次分析解读, 如《母鸡萝丝去散步》, 表面看来故事多次反复, 较长, 但我们仔细研读, 会发现故事中, 实际上是两条线交错进行。母鸡造型平稳, 神闲气定散步, 每张画面似不变, 故事似乎平淡无奇, 但仔细研读狐狸形象后会发现, 作者正是以母鸡的淡定无奇来与张牙舞爪百变狐狸作对比, 狐狸的造型百变不一, 且都有一种下山虎式, 每次都有一种张力指向母鸡, 母鸡在下, 狐狸就在上, 母鸡在前, 狐狸就在后, 使故事形成紧张动态。通过两条线的交错发展, 使故事张弛不断变化, 最后通过狐狸的失败, 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表面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 须仔细研读。

反之, 如有的故事情节反复多次, 较长, 又不是主题展开必须的过程, 只是简单重复, 则可适当删减, 根据实际, 随时调整。如《想长高的小老鼠》中最后小猫追小老鼠时, 有许多语言是重复的, 因为一般讲到这三分钟已过, 可以将重复的话语归并表达, 更利于故事性、趣味性。又如《馋猫小鱼钓鱼记》中, 对小猫去到的地方都有一些具体描述, 由于故事已经很长, 所以就可将这些删去, 又如小猫钓到鱼后, 对鱼的保存状况也有较多叙述, 也可忽略不讲, 使故事更紧凑, 同时也更符合幼儿审美趣味, 情节简单。

3. 注重幼儿接受特点, 语言幼儿化

幼儿故事讲述时必须注意到幼儿的语言接受特点。如《牙齿先生病了》中“来一穗刚出锅的玉米吧!”这“一穗”就不太符合幼儿的接受特点, 幼儿难以理解, 可以改成“一根”。又如《猫的第九条尾巴》中“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 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这里耗费、慷慨、回馈都较书面化, 孩子不太容易理解, 可以用更通俗浅显的的“浪费、大方、回报”来替换, 使孩子乐于接受。

故事讲述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左右, 篇幅宜短不宜长, 如故事太长, 一般超过550字就要缩短, 因为时间长了, 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分散了。如《小老鼠的漫长一夜》这一故事就较长, 其中“大老鼠躺在床上, 听着外面的风呼啦呼啦地吹, 树枝啪啪啪地敲打着窗户, 猫头鹰呜呜呜地叫, 还有小老鼠呼哧呼哧的呼吸声。不一会儿, 他又听到早起的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类似的这些语段, 虽然较具体形象, 但因为多次反复, 使故事过长, 就可适当删去一些重复的部分。

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的是一场鳄鱼和牙医之间的心理较量, 用简单、反复的语句, 刻画了鳄鱼和牙医每时每刻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他们相互惧怕, 可是那颗蛀牙把他们凑到了一起。凶恶的鳄鱼只得乖乖听牙医的摆弄, 而红脸的牙医也只能壮着胆子上。鳄鱼:“我真的不想看到他, 但是我非看不可。”牙医也在想:“我真的不想看到他, 但是我非看不可。”从画面上看, 两个人物都别过头, 上身远离对方。画面色彩也是灰冷色。讲述时需将人物内心的这种纠结、惧怕、无何奈何等情感, 通过适当的语调尽可能形象直感地表现出来, 如语速慢而迟疑, 将每个句子分成四次停顿, 语调下降, 尾音渐弱。“真”、“非”语音加重强调, 语速放慢。通过这样搭建平台, 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情感。

还需要根据语音表达调整文字, 字音不响亮的音节可以替换成发音响亮的音节。使故事讲得更顺口、听得更顺耳。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口语化, 将书面语改成口语。《一闪一闪的月亮》中“通知所有的家禽, 都到院子外面来!”这一句, “家禽”既不口语化发音也不响亮, 可以改成“小动物们”。《狗和公鸡和狐狸》中“公鸡像平时一样, 引腔高啼。”“引腔高啼”语言书面化, 儿童不易理解, 不妨改成“放开嗓门高声唱起来”。幼儿故事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 这就要我们讲故事时时刻想到幼儿的接受特点, 及时修改调整语言, 使之口语化、儿童化、趣味性强。

有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讲述者自身条件, 调整故事内容。如讲述《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 有一学生“没有牙齿的”这一短语发音始终困难, 到故事内容讲述则没有大问题, 但题目中“牙齿的”语调始终别着, 无论如何读不正确, 由于学生已没有时间再重新准备, 后来只好将题目改为“奇怪的大老虎”, 结果这个同学的故事讲述在后来的专转本考试中顺利通过。

有时如故事中有大量的数据、过于复杂的人名、太多的次要人物形象, 可以简化或删去展开部分。如《馋猫小咪钓鱼记》中主人翁馋猫小咪太长, 可统一为小咪。如《钟老头买钟》中地点、时间反复, 十分难记, 可以做简单化的改编处理。

幼师生应该有意识地接近幼儿, 观察他们的言行, 熟悉他们的生活, 掌握幼儿心理, 爱他们所爱, 想他们所想, 做到“以孩子的眼光去看, 以孩子的耳朵去听, 以孩子的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幼儿故事编构同时也有助于幼师生提高语言的分析、解读、综合、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有效地提升幼师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在语言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喜欢听故事。故事的意义是故事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只有在阅读讲述过程中产生。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即兴演讲故事的能力, 具有改编幼儿故事的能力。每一个师范生都要加强讲故事和改编故事的能力的训练, 最终使每一个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师生,故事改编,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0

[2]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H].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32

浅析如何指导幼儿看图讲述 篇8

一、老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幼儿对图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感知是以观察图片得来的。根据幼儿观察的无目的性、随意性、概括性差及带兴趣性的特点。首先,要选择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班采取不同的开头方法,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图片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示方法,既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和目的性,又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小班不宜多副图片整体展示,而宜逐一展示,这样会使幼儿感知清晰,大、中班可以根据图片内容,采取单副局部展示,多副逐一展示或多副整体展示。

二、注重提问要有艺术

看图讲述是一种创造性讲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它能引发幼儿对图片的兴趣,促使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积极思考问题和讲述故事。可见,教师的提问艺术对提高幼儿的观察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小班幼儿宜用鼓励的口吻提问,中班宜用竞赛的方式提问。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不同的图片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的观察由粗线条向精细发展,由局部向整体、理解内容发展。

三、激发幼儿的想象

启发幼儿的想象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和不同的图片内容进行。小班要根据图片内容启发幼儿想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的简单的心理活动。想象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对大、中班幼儿,不仅要启发他们想象图片上反映的情节,还要以图片为线索,想象出画面外的情节。

我们利用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还要根据图片内容,指导幼儿在同一个主题的图片中合符情理地、符合逻辑地想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给人物起不同名字、想象事情发生的不同原因、想象不同的细节、想象各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想象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多向性的想象就会防止讲述上的千篇一律,还有打乱图片顺序,让幼儿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或倒序重新排列,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方法。还有根据图片内容的讲述给图片命题,可以培养幼儿的综合、推理能力。

四、看图讲述的图形要色彩搭配合理

小班幼儿的集中注意时间很短,有时课刚上到一半,孩子们便不认真听讲了。在观察中我发现色彩鲜艳的物品往往能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所以在选择图形时,我根据所讲内容把图形的色彩合理搭配,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注意,来更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五、要充分发挥图形的作用

图形是看图讲述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具,幼儿可以借助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画来看看、说说、想想、编编,继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讲述图上内容,每上完一节看图讲述课后我都把图形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幼儿自由地看、自由地讲,这是提高幼儿讲述的一个好办法,孩子们很感兴趣,每下课后他们都能自发地对图片观察、讲述、交流,并把新发现告诉老师。

六、幼儿表述的合理指导

表述是观察和思维结果的反映,也是幼儿看图讲述的主要目的。同样的图片内容,有的幼儿讲述起来形象、生动,有的却呆板、枯燥,这与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表达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教师平时要重视幼儿的词汇学习和积累,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多种看、听、讲的机会和场合让幼儿学习、积累,应用词汇、训练表达能力。看:看图片、看实物、看动作表情。听:听广播、听录音、听故事、听同伴讲话。讲:自由交谈、回答问题、造句比赛等。如在参观花坛时,教幼儿学习“漂亮”、“美丽”、“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好看极了”等词语和短句效果很好。造句比赛既使幼儿互相竞争又互相交流。他们会尽量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如用“高兴”造句,有的说:“我高兴地上幼儿园。”有的说:“我说话,妈妈很高兴。”有的说:“我玩得真高兴”等。

七、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孩子们的年龄不同,生长发育也不同,如经常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那么只能对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幼儿产生影响,而对那些智力水平高或弱的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我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小组、个别的教育形式进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慢慢地锻炼他们的讲述能力,从而使每个幼儿的讲述都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

总之,幼儿期时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如果能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讲述活动,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把讲述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更进一步提高。

摘要:幼儿园的讲述活动是指在幼儿园里开展的以指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和看法的教育活动,属于语言领域范畴,需要一定的语言经验来完成。它包括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故事讲述、情景讲述等内容。而看图讲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幼儿语言特色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形式。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从而提高老师的指导能力呢?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下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的。

幼儿讲述活动 篇9

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 看图讲述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差, 根据刺激能引起注意的道理, 用声形结合的方法引出课题, 引起幼儿注意, 使之对看图讲述产生强烈兴趣。

如:《鸭鸭旅行记》活动设计时这样开头:“今天,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新朋友, 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 听一听是谁来了。”教师模拟小鸭的叫声叫三声。让幼儿问答。然后让幼儿睁开眼睛, 教师出示图片, 讲述故事内容:“一天, 天气晴朗, 鸭妈妈带着它的鸭鸭到野外去玩, 现在请小朋友帮鸭妈妈找一找, 鸭鸭跑到哪里去了。”这样, 教学活动一开始, 就把幼儿的听觉、视觉牢牢地吸引在课题上,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容易地学习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

又如:《小猫上天》时, 活动开始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看了以后再学一学它叫的声音, 下面的小朋友再猜猜是什么在叫。”幼儿答对以后, 教师就出示小猫, 这样, 全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 先张起耳朵听, 再睁大眼睛看。总之,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 用声、形结合的方法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 使幼儿思维活跃, 情绪轻松愉快, 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表演讲述, 激发幼儿对看图讲述的表演和创新

图上的形象是静止的, 而好动、好奇、好模仿是幼儿的特点, 要幼儿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去看图、思考是难以做到的。表演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 能满足幼儿好动、好表现的心理需求。幼儿在表演中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表现角色的心理特征。

如: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幼儿为动物们加入用果子砸老虎、用绳子抽老虎的动作, 表现小动物们勇敢的品质。幼儿创造性的表演, 将图片不存在的情节合理地展现出来, 这既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 又使幼儿在无拘无束中自由想象, 创造性地讲述了图片内容, 同时促进了幼儿艺术创造力、表现力的发展。把静的内容化为动的情境, 让幼儿进入角色, 就会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在动中进行, 教师教得自然, 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问题, 在看图讲述中发展幼儿抽象思维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 由于幼儿的观察肤浅, 语言贫乏, 往往不加思考张口就说, 在看图讲述时, 可给幼儿自由讨论时间, 让他们自由想象,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秋风起, 树叶飘。飞舞的树叶飘落在幼儿园的操场、跑道上、草地上, 午饭后我带领幼儿外出散步, 一路上孩子们对地上各种各样的树叶十分感兴趣, 他们欣喜地捡起一片片的树叶, 并带回了班里。“你们是从那里拣到这么多的树叶的”“这些树叶像什么?”我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讨论, “我的树叶是在路上拣到的, 像小船, ”“我的树叶是在草地上拣到的, 像小手, ”他们的回答如此地富有想象力。

欣赏散文《落叶》时, 看图讲述时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 显得具体而又形象。“小树叶落到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 被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看见了, 当作了屋子、小船、小伞、信”, 这些都和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

四、提供材料, 利用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口语表达

在看图讲述中常常有些内容隐含在图外, 需要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向画外延伸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了促使每个幼儿积极动脑, 我在想象部分为幼儿提供绘画材料, 让幼儿用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然后让幼儿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幼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思维异常活跃, 他们大胆出笔, 你一言, 我一语, 积极性高、想象丰富, 能创编出许多成人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

班级幼儿人数多, 不能让每一位孩子都有效地参与到看图讲述的活动中来, 于是教师每周为孩子准备一幅看图讲述的图片, 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幼儿对该图片进行剖析, 然后让幼儿把图片带回家, 进行看图讲述故事创编, 请家长逐字逐句记录。第二天把记录纸带到幼儿园, 教师把故事中精彩的词、句、段在课余时间读给孩子们听, 一方面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一次让幼儿相互学习的良好时机。我利用家长资源, 共同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创新活动, 幼儿对看图讲述活动的兴趣更浓了。更重要的是它更适应新教学, 从而更好地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语言优美的童话故事、逼真形象的道具和亦真亦幻的场景, 童话剧表演就这样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吸引着幼儿。幼儿运用声音、动作、手势、表情等手段来扮演各种角色, 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从中体验到成功、快乐, 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看图讲述和表演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现能力的发展。

摘要:《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看图讲述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为了使看图讲述活动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我在活动中对看图讲述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关键词:环境创设,创造性思维,主动活动

参考文献

[1]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9 (2) .

[2]梁志焱.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2004.

[4]石磊, 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行动指南[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幼儿讲述活动 篇10

关键词:看图讲述,有效提问,幼儿语言能力

在我国的《幼儿园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中, 关于语言领域提出的总目标是“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积极性, 发展语言能力”。幼儿园语言教学一般包括听、说、读、写等几方面, 而学前期幼儿则是以“听”、“说”为主。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是对语言表达中意义层面的训练, 主要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看图讲述是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 然后要求幼儿根据画面材料, 用独白的语言来表达。讲述的基本要求是意思连贯、条理清楚、具体丰富、鲜明生动。

看图讲述活动多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 即是教师通过层层点拔, 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 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 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途径, 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好的提问,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幼儿的思维,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反之, 则激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 抑制幼儿质疑的冲动。因此,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 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 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初始的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 简单明了, 尽快吸引幼儿注意力, 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使幼儿“想说”。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 教师呈现图片后, 可采用直接的信息式提问, 这样做的好处是:简洁明了, 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对画面进行粗略的观察, 获取画面提供的显性信息, 为讲述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如讲述活动《捉迷藏》, 讲的是小白兔、小猫、小鸭、小鸟、青蛙等小动物在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讲述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 找到小动物的藏身之处, 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关键是“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等方位词的运用。这一材料的选取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因而画面容易被幼儿理解。图片出示后, 我利用小白兔这一突出的主体形象,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小白兔闭着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别的小动物吗?”“它们在哪里呢?”使幼儿在观察图片时, 有比较明确的目标, 能抓住主题线索, 展开积极的思维。因为幼儿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所以教师在讲述时, 幼儿都能积极参与, 对口语的训练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在活动过程中, 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 层层深入, 积极互动, 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因果关系,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会说”活动中, 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 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 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 层层深入, 大胆表述, 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 重视思维清晰度, 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 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 图片展现的是一个废物再利用的故事:一只破皮鞋, 在小松鼠眼里一文不值, 但是在勤劳、聪明、能干的小鼹鼠手里却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 它送小兔子上学, 为小松鼠送松果……教师要抓住“破皮鞋变成皮鞋车”这条线索, 提出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的问题, 并对幼儿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应答,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形成积极的互动。

在第一幅画面中, 一只又脏又破的皮鞋在没有太多背景衬托的草地上特别显眼, 活动就从观察这只皮鞋开始。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 看到这只皮鞋, 你在想什么呢?”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 引发幼儿的疑问。幼儿的反应比较活跃, 一个说:“看到这只皮鞋, 我在想, 这是谁的皮鞋, 这么大?”另一个说:“这只皮鞋放在这里有什么用呢?”还有的说:“这里只有一只, 孤零零的, 还有一只哪里去了呢?”……孩子们七嘴八舌, 说了很多。《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 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 当幼儿的讲述脱离了图片线索时, 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如我先是对幼儿的回答予以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接着出示一辆崭新的皮鞋车,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看, 这么漂亮的车是谁的呢?”“是用什么做的?”“它是谁做的?”这样很快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图片中来, 然后逐一出示图片, 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小松鼠最早看见这只皮鞋, 它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小鼹鼠呢, 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小松鼠、小鼹鼠经过破皮鞋时的不同表情和动作, 利用这些信息, 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 体会两只小动物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 不同做法, 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思维, 学习用较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述, 特别是对“小鼹鼠是怎么把这只破皮鞋做成了漂亮的皮鞋车?”这个问题,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正确运用“提、冲、修、刷、推、按”等动词进行讲述, 较好地促进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在行动即将结束时,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以引导幼儿读懂图片内涵, 体验角色形象在“这一个”情境之中的感受, 促使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还想说”。

看图讲述作为语言文学教育材料的一个重要部分, 有着丰富的内涵, 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单纯地训练幼儿的口语能力, 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外,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要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提问, 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 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 读懂图片的画外之音, 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看图讲述《救小鸟》, 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小朋友机智救小鸟的故事, 图意清晰, 主题明确, 既表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又表扬了小朋友聪明机智的行为, 具有双重的教育作用。这个活动的语言呈现连锁式, 因而提的问题需层层紧扣。在第一幅图中, 教师可通过问题:“图中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帮助幼儿了解故事的人物和地点, 然后继续提问“小鸟和冬冬是好朋友吗?你怎么知道的?”特别提醒幼儿关注“小鸟”和“小朋友”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关系, “你喜欢小鸟吗?”用这个问题引发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当后来出现一个打鸟的陌生人时, 小朋友很自然地就会萌生“救小鸟”的想法。“冬冬是怎么救小鸟的?”“如果是你, 你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来救小鸟?”教师利用角色置换法, 使幼儿进入一个语言环境, 发挥自己的想象, 讲出自己所能想得到的办法来帮助小鸟, 再根据幼儿的回答, 引导幼儿生成新的问题, 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这种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更多地体现在“看图续编”的讲述活动中, 如续编故事《小老鼠旅游》, 讲的是一只小老鼠, 看见小朋友在河里开小船, 也找来半个西瓜皮, 当作小船, 划到河面上玩, 半途中, 感觉肚子饿了, 就啃西瓜皮, 对小鱼的劝告充耳不闻。这时教师可提问“小鱼为什么要劝小老鼠呢?”“结果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根据图片提示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结局, 再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而训练幼儿的口语能力, 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提升大班幼儿的讲述能力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大班;幼儿;讲述

一、“七彩舞台”演出,激发讲述兴趣的源动力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发现幼儿比较喜欢听故事、表演故事,对故事讲述的积极性却并不很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幼儿故事讲述的材料多为教师设计准备的,如图片、头饰、胸饰等,又多是平面和静止的物品,给幼儿提供想象、创造、发挥变化的空间不大,幼儿在最初的好奇新鲜感过后,也就失去了反复操作和讲述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立体的手指木偶、布偶、拉线玩偶等逼真、直观的道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操作和讲述的欲望。为营造故事表演和讲述的氛围,可为幼儿创设一个故事表演讲述的“七彩舞台”。老师和幼儿共同商量制作表演道具,幼儿把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迁移到这种语言游戏活动中。这时幼儿将会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有表情地学说角色间的对话,边玩边说,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角色扮演是幼儿在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情、动作、语气以及借助一定的辅助物对扮演内容进行演绎再现,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七彩舞台”的演出激活了文本语言的生命,使静态的语言在“角色扮演”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动态的立体语言。轻松、快乐、有趣的“七彩舞臺”演出,是激发幼儿讲述兴趣的源动力,幼儿能从中享受生动形象的语言张力,引起共鸣,进而品出真挚的情感、精彩的细节、动人的语言所带来的生命体验。

二、“读书交友”互动,拓展有效讲述的平台

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讲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在阅读讲述活动中,除了进行师生共读、师生交流外,同伴交流、合作阅读也能补充、完善发展幼儿的阅读讲述技能。可见,同伴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讲述方式。我班尝试定期开展“读书交友”系列活动,如系列活动之一:“大带小阅读”活动,大班与中班或小班的弟妹进行共同阅读活动,由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与弟妹分享阅读,也可共同表演故事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不仅增强了阅读兴趣,而且学会了交往的技巧、实现在交往中学习分享,在分享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获得了快乐。

三、“故事大王”争霸,体验单独讲述的成就感

刚开始的“故事大王”争霸赛中,发现幼儿缺乏讲述经验,表现出声音小,口语表达不够流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的,词汇不够丰富,不自觉的小动作太多,如抖腿、摸口袋等。怎样来改变现状呢?我尝试在班内利用晨间、餐后、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开展复述短小故事或精彩片段,鼓励幼儿讲给别人听,也可两两讲述,小组讲述,进而要求幼儿自然大方地进行集体讲述。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的胆量,增进了幼儿语言的流畅与自然。针对幼儿讲故事时无关动作太多这一现象,启发幼儿根据故事需要加上体态语言,让手和脚都得到解放,并为讲述增加效果,在说一说、动一动中更能调动幼儿讲述的兴趣。慢慢地幼儿能将所学的故事在人前讲述,态度大方、自然,并且声音也很响亮。渐渐地,胆小的幼儿也变得勇敢、自信,敢于说话,敢于展示自我了,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我班真正的“故事大王”争霸赛开始了,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想讲、敢说了,讲故事的表情也生动有趣。当有人拿到“故事大王”的奖状时大家都会为他送上最热烈的掌声,光荣与骄傲在幼儿最灿烂的笑容中一起绽放。可见,为幼儿提供特定的时间和环境让幼儿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受自己学习的成果,收获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和最佳期,在幼儿发展语言的黄金阶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注重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式,寓教于乐,变静为动,诱导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从而使孩子六岁之前的阅读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互动能力等五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将为他们顺利迈入小学及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李碧华.大班幼儿看图讲述之我见[J].学前教育研究,1999(06).

幼儿讲述活动 篇12

一、选择适宜的图片,是提高幼儿自主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首先,选择色彩鲜艳、主要角色特征突出、有一定感染力的图片作为看图讲述的材料,这是开展看图讲述活动的关键。只有材料美观、艺术性高,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观图兴趣,使幼儿乐于观察、愿意表达。如看图讲述“小老鼠去旅游”,图片中的小老鼠坐西瓜船去旅游的可爱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使幼儿能带着浓厚的兴趣,细致观察第一幅图片中所呈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等,能从近到远、有序地观察并描述,尝试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由于幼儿被画面所吸引,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提高了,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由此,在观察第二幅、第三幅图时,教师采用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并讲述的方式,对画面尤其是对小老鼠高兴的面部表情、动作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尝试着利用适宜的语言描述图中的情节内容,在互动表演中感受小老鼠坐西瓜船去旅游的愉悦心情,讲述效果良好。因此,生动形象的图片,最能诱发幼儿的视图兴趣,引发幼儿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促使其大胆表达。

其次,选择看图讲述活动的图片还应具有教育价值,主题要鲜明、生动,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某方面(如社会性情感、知识、能力等)教育,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大班看图讲述“哪个宝宝好”。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讲述宝宝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使幼儿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在情境表演中习得良好的行为;在延伸活动中,通过贴红花表彰的形式,促使幼儿做到在园和在家一个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用于看图讲述的图片内容要丰富,能引发幼儿根据画面线索联想角色的心理变化、动作、表情、对话等,讲述画面上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幼儿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例如看图讲述“小红伞”。图片隐含着对幼儿进行互帮互助、安全自救的教育,主题突出,使幼儿想说、有话可说、会说。教师指导幼儿重点观察第一幅图中的天气的变化,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天气以及小兔带伞出门的情景,有条理地想象、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并猜想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第一幅图的画面激发了幼儿看图以及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随后,幼儿细致观察第二幅图中小兔和刺猬的动作、表情,想象小兔和刺猬的对话及小兔用小红伞的伞柄帮助小刺猬摘果子的情景,并采用表演的方式,将语言表达和形体艺术有机整合,使讲述活动更具形象性。当看第三幅图中小兔告别小刺猬后,来到了蘑菇地,机智地利用小红伞自救,以及大灰狼被发现后表现出的沮丧表情,幼儿不仅兴致高,想象丰富,还能较连贯讲述。

二、多种形式的支持策略,是提高幼儿自主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1. 活动准备的支持。

教师要分析材料,从所要使用的图片入手,寻找每幅图的讲述重点及需要丰富的关键词等,思考、设计每幅图提出的问题及辅助性问题,以帮助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有条理、清楚地讲述;活动前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准备;教学用具应简便易行,能反复使用;创设与讲述相适宜的活动环境,使幼儿有话可说、想说、愿意说、会说。例如看图讲述“谁救了小猫”,图一教师重点要引导幼儿观察“小猫被气球带上天害怕”的表情,提出问题为:“你从哪里看出小猫很害怕?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图二至图四的问题为:“长颈鹿、大象及小鸟是怎么救小猫的?”问题清楚明了,利于幼儿观察、思考及表达;活动前教师注意帮助幼儿丰富有关动物习性、气球会飞上天及有关物体重量等知识经验,为讲述奠定基础;同时创设“谁救了小猫”的表演情境,使幼儿在小组表演中情绪高涨,乐于表达。

2. 观察图片和讲述方法的支持。

上一篇:月变化特征下一篇:信息系统审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