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莓栽培管理技术(通用7篇)
红树莓栽培管理技术 篇1
偃师市高龙镇于2006年引进红树莓, 栽植面积8hm2, 目前生长状况良好。经过几年的摸索, 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栽植
红树莓各地春秋均可种植, 宜采用宽带栽植法, 行距2~2.5m, 穴距0.4~0.75m, 每穴栽2~3株苗, 株距10~15cm, 667m2定植穴330个。
栽植前要施足底肥, 以有机肥为主, 每穴施4~7kg, 上覆5~10cm厚的土, 然后栽苗。栽植前要将苗木根系在水中浸泡12~24个小时, 使根系吸足水分, 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做到深栽浅埋, 深栽就是苗木的根系要距地面10~15cm, 浅埋就是在苗木周围30cm以内, 覆土不要超过枝条上原有的土印。
2 搭架缚引
红树莓枝条长, 容易倒伏, 必须将枝条缚引在篱架上栽培。春季红树莓出土上架时间宜在晚霜过后, 地温稳定在4~6℃时即可。在距垅带80cm左右与垅带平行处埋上木桩, 每5~6m埋1个, 木桩上横拉1~2道铁丝, 铁丝距地面130cm左右, 将红树莓枝条均匀缚引在铁丝上, 把伤残枝和超长枝剪平。
3 修剪
第1次修剪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在枝条绑架后、展叶前进行, 包括除病株、去损伤枝。第2次在6月初基生枝全部萌发、枝条长40~50cm时进行。修剪原则是留强去弱, 每丛保留6~8株生长强壮的枝条, 修剪的剪口与地面越近越好。第3次是在结完果后, 对结完果的枝条全部剪除。第4次是对当年基生枝短截, 保留170~180cm长度为宜。
4 肥水管理
早秋667m2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作基肥。在果实膨大期 (6月中旬) 追施尿素、磷酸二铵等0.1~0.2kg/株丛;施在距植株40~60cm一侧, 第2年轮换另一侧。追肥共分2次。第1次追肥在开花至幼果形成期, 以氮肥为主。第2次追肥是在果实采收后期, 此次追肥以磷钾肥为主。施完肥后最好覆土盖严并浇水。在干旱缺雨不适宜土壤追肥的地区, 可进行叶面追肥。
5 越冬防寒
冬季温度低于-35℃的地区, 应采取防寒措施, 一般在土壤没有完成结冻之前。埋土前要浇1次透水, 埋土时先将红树莓基生枝按要求剪截后, 朝一个方向顺直压倒, 对枝条弯曲处要堆好枕土, 以防埋土后重压折断。埋土时要把整个植株用土埋严, 以防透风, 一般土层厚度在10cm左右, 取土要在植株1m以外, 防止伤根。春季撤土时间一般在10cm地温稳定在3~5℃时, 要先撤两边土再撤上边土, 以防碰伤幼芽。撤土后要及时将枝条引缚铁丝上。
6 病虫害防治
红树莓比较抗病, 病虫害较少发生, 主要有灰霉病、根腐病和早春害虫。可用速克灵1000~2000倍液防治灰霉病, 用福乐马林50倍液或多菌灵200倍液根部消毒防治根腐病, 用2.5%的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防治早春害虫。
树莓丰产栽培技术 篇2
树莓适应性广,各地均可栽培,对土质无特殊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简单,病虫害少。它不仅克服了普通草莓甜度不够、易沾沙土污物等缺陷,而且避免了种草莓需年年繁苗再种的麻烦,形似草莓却胜于草莓。现已被国家26个部委在西安杨凌共同举办的中国最高级别的“农高会”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其主要种植管理技术如下:
1.建园
树莓园应尽量建在土质肥沃、湿度适宜而温暖的地点,土壤以沙壤土为宜。建园前应施肥深耕,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5000公斤,深耕25~30厘米。
2.栽植时间
树莓春栽或秋栽均可。春栽以春季土壤解冻后苗木萌发前为宜,秋栽则在树莓苗成熟木质化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栽前枝条剪留15~20厘米,并将根部浸水12~24小时,以利成活。每坑内栽苗2~3株,以便较早形成丰产株丛。
3.栽植方式
树莓一般采用带状法或单丛法栽植,行向以南北向为宜。红树莓等发根蘖多的品种多采用带状栽植法,株行距为0.8米×2.5米,每667平方米可栽330个株丛。不发根蘖的黑树莓或其他发根蘖少的品种,宜采用单丛法栽植,株行距为0.8米×1.5米,每667平方米可栽550个株丛。4.整形修剪一般每年进行2~3次。第1次在早春(北方在解除防寒物后)进行,剪去2年生枝顶端的干枯部分,同时从基部疏除过密枝、病虫枝、破伤枝,每株丛内保留7~8个发育健壮的枝条。第2次在5月中旬进行,将距地面30厘米以内的侧枝保留3~5片叶全部短截。第3次在果实采收后进行,将结果后的枝条从基部疏除,并疏除过密的根蘖及病虫枝,每株丛保留10~12个健壮基生枝。
5.枝条引缚
一般采用扇形篱架引缚法,即在行内每隔5~10米立一高1.5米左右的支柱,在其上拉两层铁丝,上层固定在支柱顶端,下层距地面1米,当枝条长到1.5米时呈扇形引缚在铁丝架上。枝条引缚可以使树莓避免因枝条触地而污染果实,既方便土肥水及采收等管理,又可以使枝条分布均匀,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树莓由平面结果转为立体结果,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6.施肥浇水
基肥可于秋后(北方可结合越冬防寒)进行,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并加入磷肥50公斤,碳铵50公斤。追肥分2次进行,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并加入磷肥50公斤,碳铵50公斤。追肥分2次进行,第1次在开花后,第2次在果实发育及新梢旺盛生长期,每667平方米施碳铵30~50公斤。7月上、中旬连续喷3次叶面肥,将0.3%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均匀喷洒在叶面上。
树莓喜水但不耐涝,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浇水量要少,润透根系分布层即可。特别是芽萌动期、开花期、果实成熟期、封冻前不能缺水。每次浇水后或雨后都应及时松土,保持土壤透气性。雨季应注意排水。
7.果实采收
树莓浆果成熟期不一致,应分期采收,并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方式采收。供鲜食的需带花托和果柄采收,供加工用的则可不带花托和果柄采收。早晨有露水及雨天不宜采收,以防霉烂。
8.培土防寒
红树莓栽培管理技术 篇3
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园设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红树莓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面积达1.33 hm2,种植年份为2014年春季。该示范园紧靠沙河,周边为农村,污染源较少,土质为砂壤土,有机质含量达1.8%,p H值7.1,呈弱碱性,电力设施完备,灌溉便利,适宜红树莓种植,园区主栽品种为澳洲红树莓。
试验地设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 755.6 h,年平均气温12.2℃,年降雨量583.2 mm,多集中在每年的7—8月,该地区气温适宜红树莓生长。
2 生长表现
2.1 植物学性状
澳洲红树莓为灌木从生,高度1.0~2.5 m;枝褐色或红褐色,幼时被绒毛状短柔毛,疏生皮刺;小叶3~7枚,花枝上有时具3小叶,不孕枝上小叶5~7片,长卵形或椭圆形,顶生小叶常卵形,有时浅裂,长3~8 cm,宽1.5~4.5 cm,顶端短渐尖,基部圆形,顶生小叶基部近心形,上面无毛或疏生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或重锯齿;叶柄长3~6 cm,顶生小叶柄长约1 cm,均被绒毛状短柔毛和稀疏小刺;托叶线形,有短柔毛;花生于侧枝顶端成短总状花序或少花腋生,总花梗和花梗均密被绒毛状短柔毛。
2.2 生长发育情况
澳洲红树莓根系为多年生,植株萌蘖力极强。根系以纤维网状根生长在土壤上层,占根总量的60%,约30%在30 cm以下,根也可深入土层深处,主要根茎粗约0.7 cm。澳洲红树莓根系可以在任何部位产生出不定芽,不定芽萌发形成幼苗长出土壤表面,并生成初生茎幼苗;由根形成的不定芽可在秋季生出,而通常在春季长出地面。10月至翌年3月是芽的形成期,但炎热夏季不形成不定芽。
茎可以生长2年,在第1年生长季通常是营养生长,此时称茎为出生茎;而在第2年生长季,此茎可以成为繁殖体,抽生出结果枝开花结果,此茎称为花茎。树莓根和茎之间的部分称为根茎,可以生活很多年,通常每年产生新的出生茎。
2.3 结果表现
澳洲红树莓栽植后第2年可具有一定的经济产量,3~4年进入盛果期。澳洲红树莓花期5—6月,果期7—9月,单果重5~7 g,为典型的大果型,浆果圆球形,多汁液,直径0.7~1.3 cm,红色或橙黄色,密被短绒毛,芳香味浓,含可溶性固形物7.5%~9.0%。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陆续成熟,单株丛可结果3 kg,产量可达12.75~18.00 t/hm2。
3 高效栽培技术
3.1 园地选择与整理
澳洲红树莓应选择土质肥沃、浇水方便的地点建园,土壤以砂质壤土和透气性良好的多腐质物黏质壤土为好,同时在园地四周做好排水沟渠的布置,防止积水。
首先将土地(宜南北向)深翻成垄后,再用耙子将2垄合并,耧平打细压实后便可栽苗。在原垄沟或新翻的垄沟内,可隔垄施一些腐熟的鸡粪或牛粪等农家肥作为基肥,按30 t/hm2施入即可;化肥施用钙镁磷肥1.5 t/hm2,可与农家肥充分搅拌均匀后,施于土层中作为肥料。
3.2 选苗定植
澳洲红树莓定植时应选择壮根苗,春、秋2季均可定植,春栽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秋栽必须在土壤封冻前,正常情况下以秋栽为佳。选择壮苗进行秋栽时,应将苗根系浸泡在水中,随栽随取。栽植坑40 cm×40 cm,舒展根系,填土压实,浇透水,完全渗透后,用土埋根茎,防止苗水分消耗过大。春季芽眼萌动前撤除培土,围成保水圈。树莓苗定植后的发枝部位主要是地下根状茎,因此在栽植树莓苗时,地上部分(主干)只剪留20 cm左右;定植后出芽前,可喷“封地药”,防止大面积出草[1]。
澳洲红树莓可采用株行距为0.8 m×1.5 m、密度为8 325株/hm2的栽植方式,适宜人工采摘果实和植株移除。从栽植后第4年后,植株开始萌蘖乱生导致密度开始加大,可采用移除的办法进行分株,防止因密度过大导致生产品质下降和生产难以管理。
3.3 枝条引缚
澳洲红树莓是采取设立支架的方式来提高产量、改善种植环境等。此支架不仅能使枝条均匀分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还能使植株承受更高的产量,果实也更新鲜,方便浇水、施肥、采收。用木柱、水泥柱或金属柱设架,每隔10 m设立1根支柱,其上距地面1.0~1.5 m牵引1道铁线,离架铁丝的粗度可分别选用8~14号铁丝,将株丛的结果母枝均匀地引缚固定在铁线上即可[2]。
3.4 修剪
澳洲红树莓一般不用修剪,但为了美观和高产,可进行适当修剪。共分4次:第1次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绑架枝条后即展叶前进行,对果枝进行修剪也称春剪,包括损伤枝和病株;第2次是在基生枝萌发完全即6月初开始,这时枝条有40~50 cm长,去除弱枝,将生长强壮的枝条保留6~8株,修剪的剪口尽量靠近地面;第3次是在结完果后,剪除所有结完果的枝条;第4次是对当年基生枝进行短截,保留100~180 cm长度即可[3]。多年生园要在入冬前进行分株,多余植株可扩大栽植面积或出售,株丛过密,对通风透光不利,影响果品质量。
3.5 肥水管理
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进行浇水施肥,一般在3月气温开始回升,澳洲红树莓进入生长初期,此时需适量浇水,最佳浇水量大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60%,将根系的主要分布层湿透;挂果期浇水时,以土壤不湿不干为宜;为了防止果实开裂,在大批量采果期前需停止浇水。施肥宜少量多次,宜混水浇施,杜绝开沟施肥,以免伤根,化肥可选用N、P、K复合肥。开花结果后,结合浇水施肥2次即可,即5月的花前肥和10月的越冬肥。
3.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危害澳洲红树莓的病虫害主要是“一病三蛾”,即茎腐病、卷叶蛾、穿孔蛾和蝙蝠蛾。
茎腐病在6—8月为高发季节,因其高温多雨。主要危害基生枝,一般发生在新梢上,出现1条暗灰色似烫伤状的病斑,病斑向四周扩展,病部渐褐色,叶片和叶柄枯萎变黄,最终导致整株死亡。在防治上,将病枝修剪后集中烧毁,在病害初发期可使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40%乙磷铝500倍液进行喷雾。卷叶蛾春季时为害植株顶端和花序顶端,喷施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可起到防治效果。蝙蝠蛾严重影响树莓的年产量,7月上旬其幼虫就开始为害,蛀入口距地面40~60 cm,大部分幼虫向下蛀食,啃食蛀孔外韧皮部,多食7 d,将木屑咬碎并与粪便粘在一起,环树缀连一圈,经久不落,被害枝易折断而干枯死亡。在防治上,在初龄幼虫活动期即5月中旬至8月上旬,可用2.5%溴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均匀喷雾;在成虫羽化之前对被害枝进行剪除并烧毁。穿孔蛾多危害树体,秋天作茧在基生枝基部越冬,展叶期爬上新梢,蛀入芽内,吃光嫩芽后,再钻入新梢,致使新梢死亡。成虫羽化后,傍晚在花内产卵,幼虫最初咬食浆果,不久转移至基部越冬。防治方法是早春展叶期喷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可杀死幼虫。
澳洲红树莓栽植地可采取2种方法清除杂草:一是将麦糠或麦秆覆盖于地面大约2 cm高,能起到保湿保水和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二是采用工具清理杂草,如人工划锄、镰刀割草等方式,但严禁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品进行除草。
3.7 适时采收
澳洲红树莓一般在7月上旬收获,在此期间1~2 d可采收1次,采收期长达1个月左右,一般在浆果达到9成熟即可采收,要轻拿轻放,带花托采下后放在1 kg塑料盒中出售,不能立即出售的要冷藏储存待售[4]。
3.8 越冬管理
澳洲红树莓生长在北方寒冷地带,风大且雪小,为了防止二年生枝植株的花芽冻伤、枝条抽干,需采取埋土的方法进行防寒。上冻埋土时,将选留的枝条用稻草和塑料膜捆绑封严,翌年春天化冻后撤除防寒土和捆绑物。
摘要:总结了澳洲红树莓生长表现,介绍了其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园地选择与整理、选苗定植、枝条引缚、修剪、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采收、越冬管理等内容,以期为红树莓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澳洲红树莓,生长表现,高效,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彦辉,张清华.树莓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2]张清华,董凤祥.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上)[J].林业实用技术,2007(11):8-10.
[3]代志国,高庆玉,代永霞,等.红树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9(2):160-162.
红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篇4
红树莓鲜果甘爽多汁,风味爽口,既可鲜食也可深加工。红树莓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极强,在黑龙江省最冷(-40℃)的高寒山区露地栽培可安全越冬,只要能生长植物的土壤,它都能正常生长。每亩栽苗1 000棵,两年自然串根扩满园,达5 000棵以上。栽培当年少量挂果,二年旺果,采收期为每年的4~7月份(因地区温度而异),保护地栽培可提前上市。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先后引种,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红树莓进行栽培研究和利用。一些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其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以期产业化快速培育红树莓种苗。现对近几年红树莓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红树莓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借鉴。
1 无菌再生体系的建立
1.1 外植体的选择
红树莓组织培养常用的外植体有茎尖、芽、茎段、叶片、种子。一般应选择幼嫩、生长旺盛的外植体,这与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时期细胞的理化性质及其功能有关。毕海林[1]、孟静静[2]等用腋芽为外植体,对红树莓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并取得成功。张健[3]选择长势旺盛的幼嫩枝条,除去所有叶片,切取除顶芽外的第3~10节茎段作为外植体,将外植体一叶一节接种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进行培养取得成功。肖娅萍等[4]采用在早春腋芽刚萌动或长出1.0~1.5 cm嫩茎时剥取的茎尖。关丽霞等[5]以3种双季树莓的当年生茎段为外植体.成功地对3种双季树莓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朴日子等[6]无刺红树莓带芽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试验证明外植体以茎段为佳。任爱[7]曾用红树莓的叶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不同季节和不同外植体的选择对组织培养的效果有较大影响。王岳英[8]以树莓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材料及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器官作外植体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一年中不同时期所采集的同一类外植体,其成活后的生长分化表现没有差别,只要培养基适宜,均可进行分化生长活动,只是外植体的接种存活率、污染率等有差别,4月份采集的外植体污染率最低,成活率最高,是树莓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期;在初代培养中,茎段的诱导率最高,为79.3%,带芽茎段是树莓组织培养最佳外植体材料。
1.2 培养基的选择
红树莓组织培养选择的培养基包括MS、1/2MS、WPM和Anderson,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为IBA、6-BA和GA3。但对最适培养基和激素浓度的选择不同。肖娅萍等用1/2MS为培养基;王岳英试验所用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刘计权[9]初代培养以MS+IBA 0.03 mg·L-1+6-BA 0.5 mg·L-1为最适,接种5 d后,腋芽开始萌发;曹慧[10]以树莓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分化增殖最佳培养基MS+6-BA 1.0 mg·L-1+NAA 0.02 mg·L-1+GA3 6 mg·L-1;关丽霞以3种双季树莓的当年生茎段为外植体,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为MS+6-BA 1.0 mg·L-1+IBA 0.2 mg·L-1+GA3 0.5 mg·L-1;董丽芬[11]等以树莓芽作为外植体,在MS、1/2MS、WPM和Anderson 4种基本培养基中培养40 d后,筛选出最佳基本培养基为MS,芽分化率达90.48%;贺立恒[12]以树莓的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发现树莓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05 mg·L-1NAA,适宜外植体腋芽分化的蔗糖浓度为25 g·L-1。朴日子等以无刺红树莓带芽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筛选各组织培养阶段高频、稳定的适宜培养基,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以1/2 MS+6-BA 1.0 mg·L-1+活性炭0.1%最好,分化率可达100%。
由于pH直接影响培养材料对营养的吸收,因此配制培养基时调节pH是必要的。不同的植物材料对培养基pH的要求是不同的。毕海林等以未萌发的腋芽为外植体,对树莓栽培品种红宝玉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培养基pH为5.8;郭玉霞[13]等以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培养基的pH5.6~5.8;朴日子以无刺红树莓芽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pH 5.8;解瑞彬[14]将预培养10 d后的健壮侧芽为外植体,培养基的pH为5.8。
1.3 褐化的预防
切割材料时,组织中的酚类化合物被氧化产生棕褐色的醌类物质,进而使整个外植体组织受到伤害的现象称为褐变。一般幼龄材料褐变较轻,减小伤口面积并缩短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有助于减轻褐变,酒精消毒虽然效果较好,但易对材料造成伤害,导致褐化。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和活性炭等都会有效控制褐化的发生。
崔雪艳[15]以带芽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红树莓海尔特兹初代培养中防止外植体褐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加长,茎尖明显比茎段褐化现象严重,培养30 d后茎尖最终褐死,可见带芽茎段为其理想的外植体材料;褐化率随着升汞灭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污染率随着汞灭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防褐化的同时又使外植体生长良好的初代培养基为MS+6-BA 0.50~0.75 mg·L-1+NAA 0.1 mg·L-1+GA3 0.2 mg·L-1;暗处理可以明显抑制褐化。朴日子进行不同培养基对外植体萌发的影响,表明1/2MS+6-BA 1.00 mg·L-1效果最好,褐变死亡数最少。曹慧等通过与不加活性炭的对比,看出加入5 g·L-1活性炭可明显降低褐化率。在配制培养基时,适当地降低pH可以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底物的利用率,故可以抑制褐变,升高pH则明显加重褐变。
消除或减少外植体的褐化方法有以下5种:一是选择适宜的外植体,一般以红树梅的带芽茎段为理想外植体;二是加入抗氧化剂或吸附剂,培养基中加入了1.0 g·L-1的VC,能有效减少褐化,添加活性炭效果更好;三是连续转移外植体,对于新接种的外植体,将其很快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2~3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减轻褐化,这段时间外植体的切口愈合,外渗停止[16];四是对外植体的消毒预处理;五是适宜的暗处理。
2 继代增殖培养与生根培养
2.1 继代增殖培养
在初代培养基础上,获得的芽、苗的数量有限,不能充分发挥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优势,需经继代繁殖以获取大量增殖材料。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是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用量较少,但却起着非常重要和明显的调节作用。不同的激素相互作用,具有重叠和互补的效应[17,18,19,20]。
肖娅萍等用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BA 0.2 mg·L-1+NAA 1.0~1.5 mg·L-1适用于愈伤组织的诱导;附加6-BA 1 mg·L-1+NAA 0.1~0.2 mg·L-1+GA3 6~8 mg·L-1+CH 300 mg·L-1适于芽的诱导;附加 BA 1 mg·L-1+NAA 0.1 mg·L-1+GA3 2 mg·L-1适于芽的繁殖。毕海林以未萌发的腋芽为外植体,对树莓栽培品种红宝玉进行了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MS+6-BA 2.0 mg·L-1+NAA 0.2 mg·L-1为较佳的增殖培养基。朴日子继代增殖培养基以MS+6-BA 1.0 mg·L-1+NAA 0.1 mg·L-1最理想,增殖倍数可达7倍。吴春花等[21]对红树莓茎尖进行了快速繁殖研究,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BA 0.5 mg·L-1+GA3 0.5 mg·L-1。诱导丛芽分化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浓度相同时,加生长素的培养基分化出的幼芽要比无生长素的培养基分化出的幼芽多;而生长素用量相同,细胞分裂素偏高时分化出的丛芽较多[22,23]。
目前,很多茎尖组织增殖培养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各种生长调节剂的配比上,但都没有同时研究6-BA、GA3、IAA以及琼脂4因子在增殖培养中的配比[24]。
2.2 生根培养
王岳英进行组织培养生根试验,用2MS、MS、1/2MS和IBA、NAA水平正交设计9个处理,表明1/2MS培养基是生根的最佳培养基。NAA为2.00 mg·L-1时生根率最高,为88.40%。郭玉霞用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2 mg·L-1+活性炭0.2%+白砂糖20.0 g·L-1+琼脂粉4.0 g·L-1。毕海林在生根培养阶段,试管苗在1/2MS+IBA 1.0 mg·L-1+细沙+珍珠岩的培养基上生根情况较好。朴日子的生根培养基以1/2 MS+IBA 1.0 mg·L-1+NAA 1.0 mg·L-1最佳,生根率可达93.33%
加活性炭于培养基中主要是利用其吸附能力,减少一些有害物质的影响,对某些植物诱导生根有利。但是活性炭对物质的吸附基本无选择性,既对有害物质吸附,也对有利物质吸附,因此活性炭不易过多,一般以不超过0.1%为宜[25,26]。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适于红树莓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NAA 2.0 mg·L-1+0.1%活性炭。
3 炼苗移栽
由于试管苗是在无菌、恒温、高湿、弱光的培养条件下生长发育的,不能立即适应栽培环境,因此必须有一个逐步驯化(也称炼苗)和适应的过程。在低温高湿、土壤肥沃、含微生物多的环境中,组培苗移栽很容易从根颈部长霉而导致腐烂坏死。因此,炼苗时需注意土壤温湿度等外部条件的控制。
移栽前要进行通风炼苗,先将生根后的培养瓶口打开,使嫩苗逐渐与外界接触,提高适应能力,但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移栽时用镊子轻轻取出试管苗,用流水将根部培养基冲洗干净,然后栽入细砂中,待长出新的根尖后,移栽到已消毒的基质中。因试管苗根系吸收营养能力差,移栽后3 d内要经常给幼苗叶喷施营养液。10 d内要注意遮荫,并及时喷水,30 d后记录其成活率[27]。
不同基质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具有重要影响[28]。毕海林等在当组培苗的根系生长到3~5 cm时,移栽到大棚,湿度为100%、移栽基质为新蛭石+草炭土(2∶1)时,生长效果最好,成活率最高。刘计权[29]在当生根苗长出发达根系,株高达3~4 cm时,移入温室打开瓶口,保持3 d,洗净根系上的培养基,移入美式72穴育苗盘,基质配比为草炭土+珍珠岩+蛭石(1∶1∶1),成活率达95%以上。王岳英等在试验的几种基质中,纯砂+珍珠岩(1∶1)混合炼苗成活率最高达52.0%,纯砂次之,珍珠岩+蛭石(1∶1)混合的效果最差。郭玉霞等温室炼苗7 d,移栽基质为纯砂+草炭土(1∶1),移栽成活率高达92.78%。陈琦[30]等研究河沙保水性比珍珠岩好,透气性也较好,因此树莓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最高,所以在生产实践中最好选择河沙作为移栽基质。基质松而不散,透气性较好,且苗较易插入,才能使苗生根较多且生根率较高[31]。
4 结语
植物组织培养目前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应用较广泛的技术,在植物育种、建立无病毒株系、快速繁殖无性系、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及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红树莓组织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率仍较高,不能进行批量生产。造成污染的来源较多,主要是外植体、培养容器、接种工具、培养基、接种室和培养室环境、接种人员的操作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分化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组织培养的工作场所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消毒和灭菌水平。
其次,研究者获得众多不同品种的快繁体系,缺少同一品性红树莓在组织培养技术中共性的归纳和理论支持。
最后,缺乏新品种的选育研究。我国红树莓资源较少,且品质不好,大多为引进品种,因此有必要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红树莓进行新品种的选育,为红树莓资源的遗传转化、微型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创造条件。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建立适合地域栽培品种的离体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为开展基因技术优化品种品质提供技术支撑,为地区科研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红树莓的组织培养的相关研究仍然不足,红树莓的开发与利用依然不如蓝莓等其它蔷薇科浆果,因此,对红树莓组培过程的植物生理变化过程和进行工厂化高效再生体系研究以及红树莓的产品开发方面还有极大的研究前景。
摘要:从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褐化预防、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红树莓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红树莓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其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红树莓杆茶饮料稳定性研究 篇5
本品选用优质红树莓杆为原料, 经特殊工艺提取精制而成, 口味醇厚、唇齿留香。本品富含黄酮类物质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黄酮类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心律失常等40多种生理活性, 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很有益的时尚天然营养饮料。
随着饮料业的发展, 天然茶饮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80年代初, 日本从我国进口的乌龙茶和普洱茶加工而成的灌装乌龙茶水、普洱茶水等已成为当今日本的热门饮料。美国的冰茶及各种调味茶占茶叶总销量的80%左右[1]。我国茶饮料也开始有了发展, 但茶饮料作为一种商品, 应该是清晰透明的, 即算是有轻微的失光, 都被认为是变坏的表现。但在茶饮料生产中, 混浊沉淀的产生、汤色的褐变和香气的恶化是三大技术难点[2], 至今仍没有较完美的解决方法, 其中混浊沉淀的产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红树莓杆 (辽宁今日农业有限公司) 、果胶酶 (天津市利华酶制剂技术有限公司食品级) 、琼脂 (福建省石狮市琼脂副食食品加工厂闽南琼脂有限公司) 、壳聚糖 (南通兴成生物制品厂) 、白砂糖 (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 、柠檬酸 (食品级) 。
1.2 实验仪器
分析天平 (美国双杰兄弟有限公司常熟市双杰测试仪器厂) 、电冰箱 (中国雪柜事业有限公司) 、电磁炉 (中山市海马电器有限公司) 、真空抽滤装置。
1.3 实验方法
1.3.1 红树莓杆茶饮料的制备
经晾干、剪断、烘干、粉碎后的红树莓杆与水按比例混合之后, 90℃以上的水中浸提8分钟, 根据配方加入相应的白砂糖、柠檬酸, 冷却, 抽滤, 备用。
1.3.2 澄清剂的配置
(1) 果胶酶:将果胶酶配成1%溶液, 使用潜在45-50℃水浴中活化[3]。 (2) 琼脂:将1g琼脂加100m L水中, 加热使其充分溶解, 即配制成1%琼脂溶液, 并趁热使用。 (3) 壳聚糖:将1g壳聚糖溶于100m L浓度为0.2%的柠檬酸溶液中, 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 即配制成1%壳聚糖溶液, 趁热使用。在稀酸中壳聚糖会出现慢慢水解现象, 故壳聚糖最好随用随兑[4]。
1.3.3 实验内容
为确定红树莓杆茶饮料的稳定性, 一种冷/热试验证明是最好的方法:加入适量的果胶酶、琼脂、壳聚糖, 将三种经澄清过滤的样品先加热到沸点, 在冷却到冰点, 最后加热到室温, 这个样品必须不变混浊才达到要求。当然, 根据要求的不同, 混浊可用眼观察, 对于特别稳定的茶饮料对其试验方法也要做相应更改, 如延长加热时间, 或加热与冷冻多次。
1.3.4 澄清化处理方法
取17kg红树莓杆茶饮料 (1.3.1) , 首先取出1kg, 冷却, 6℃抽滤、加热灌装、巴氏杀菌、冷却, 作为不加澄清剂的对照实验, 350m LPET两瓶1#、2#, 冷却静置12h、24h、48h、72h。
把16kg红树莓杆茶饮料 (1.3.1) , 平均分成4份, 每份4kg, 分别加入1%果胶酶16m L、40m L、80m L、120m L, 低温冷却静置, 每份在12h、24h、48h、72h, 分别取出1kg, 然后抽滤, 加热到90℃后, 灌装, 巴氏杀菌, 冷却室温, 每份成品350m LPET八瓶, 每两瓶为同一条件, 编号相同, 其编号分别为3#、4#、5#、6#, 31#、41#、51#、61#, 32#、42#、52#、62#和33#、43#、53#、63#, 同上所述, 1%热琼脂和1%热壳聚糖, 以1%果胶酶加入法相同操作。成品分别为7#、8#、9#、10#, 71#、81#、91#、101#, 72#、82#、92#、102#和73#、83#、93#、103#和11#、12#、13#、14#, 111#、121#、131#、141#, 112#、122#、132#、142#和113#、123#、133#、143#, 来进行观察, 沉淀量用“+”表示。没有沉淀用“-”表示。见下表。
最后, 选择其中效果最好的再进行加热与冷冻多次的实验, 室温静置15天, 观察其前后样品的沉淀变化, 来验证下述实验。见表四。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入1%果胶酶的感官评定
果胶酶作为果蔬汁生产中最重要的酶制剂之一, 已被广泛应用于果蔬汁的提取和澄清、改善果蔬汁的可过滤性以及植物组织的浸渍和提取[5~6]。所以我们加入到杆茶饮料中加以实验, 看其稳定性, 通过肉眼观察, 果胶酶有一定的澄清作用, 但从表一中可以看出52#、62#没有沉淀, 此条件比较好, 但要注意用量, 用量过多会有增加沉淀的现象。
2.2 加入1%热琼脂的感官评定
琼脂具有凝固性和稳定性, 具有优良的凝胶性质, 能与一些物质形成络合物等物理化学性, 在红树莓杆茶饮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琼脂, 可改变其胶体体系特性, 破坏原有体系中胶体颗粒悬浮与稳定性, 起到降低体系浊度的作用。肉眼观察看出琼脂有明显澄清作用, 红树莓杆茶饮料上清液清澈、透亮, 从表二可以看出, 91#、101#没有沉淀, 此方法比较好。
2.3 加入1%热壳聚糖的感官评定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 属于氨基多糖, 是至今为止唯一发现的带阳离子性质的碱性多糖。可作为阳离子型五毒絮凝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和饮料工业中[7], 它能与杆茶饮料中属阴性的胶体物质产生静电作用, 对胶体物质有很强的凝集力, 因此壳聚糖是阳离子絮凝剂和吸附剂。通过肉眼可以观测到, 加1%热壳聚糖后, 会有絮状物产生, 使红树莓杆茶饮料上清液清澈, 从表三可以看出, 142#没有沉淀, 但处理不当反而会增加沉淀量。
2.4 加热与冷冻多次实验
加热与冷冻多次的目的在于验证上述稳定性好的样品。从表四中可以看出, 加1%热琼脂的方法比加1%热壳聚糖和1%果胶酶的方法更稳定。
3 讨论
通过不同的方法对红树莓杆茶饮料进行澄清化处理表明, 经过一段时间后, 红树莓杆茶饮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浑浊, 比较几种方法, 不加澄清剂直接冷冻有一定的澄清和减少沉淀的作用, 但仍然有沉淀, 加入1%果胶酶、1%壳聚糖短时间冷却静置的效果比较好, 但是进行加热与冷冻多次的验证实验, 稳定性明显没有1%热琼脂的好, 所以, 加0.01%热琼脂48小时和72小时低温静置处理后处理较其他方法好, 红树莓杆茶饮料稳定性最好, 澄清、透明, 15日内未见沉淀。但由于考虑生产时间问题, 建议在生产中使用加0.01%热琼脂48小时低温静置处理。
摘要:本研究以红树莓杆为原料, 以红树莓杆茶饮料生产工艺, 制成的红树莓杆茶饮料, 通过添加1%果胶酶、1%琼脂、1%壳聚糖的方式, 以冷冻、加热的方法确定红树莓杆茶饮料的稳定性, 并放置观察其沉淀现象。结果表明:浸提、粗滤、调配后, 加0.01%热琼脂48小时低温静置处理后, 红树莓杆茶饮料稳定性最好, 澄清、透明, 15日内未见沉淀。
关键词:红树莓杆茶饮料,生产工艺,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季玉琴, 徐正炳.液体饮料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茶叶通报, 1990 (2) :22.
[2]严鸿德, 等.茶叶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3]季玉琴, 徐正炳, 金寿珍.液体饮料浑浊沉淀问题的探讨[J].中国茶叶, 1991 (6) :8-10.
[4]龙立利, 张维广.野木瓜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J].饮料工业, 2009 (1) :29-32.
[5]王卫东, 孙月娥.果胶酶及其在果蔬汁加工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27 (11) :222-225.
[6]蒲海燕, 张斌, 张国良, 等.果胶酶对雪莲果汁澄清效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 2009, 25 (7) :780-782.
树莓栽培技术探讨 篇6
关键词:树莓,栽培技术,探讨
1 概述
树莓, 俗称马林或托盘。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在欧美各国已有多年栽培史, 面积大, 品种多。树莓分黄、红、黑、紫等几种颜色的果实, 它的浆果甜酸适口, 有浓厚的果香, 营养丰富。含糖6.6%~10.90%, 含酸0.62%~2.17%, 蛋白质2%, 含维C24%~30%, 蔗糖、脂肪、有机盐等。是鲜美的生食果品。树莓果实和种子在医疗方面在醒酒、止渴、除痰作用。根浸酒服用养筋活血消红退肿。茎叶煮水、可痔疮。叶捣烂, 可敷恶疮。树莓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树莓具有栽培简单、繁殖容易、结果早、上市快一年栽植多年受益等优点。栽后两年结果, 第三年丰产, 亩产可达1500~3000斤, 收入1000~1500元左右。
2 栽植技术
2.1 园地的选择
树莓是地下根状茎多年生, 地上结果枝一年一轮换果树。它喜光、喜温。需选择通风、透光、土壤肥沃、灌水方便的地块建园。也可利用零星地块和房前屋后栽植, 不仅能生产鲜果, 而且也美化环境。
2.2 土壤准备
树莓对土壤适应性很强, 砂壤土也可栽植。因此土壤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按栽植行距进行深翻和挖定植穴。土壤肥沃地块, 深翻20 cm, 挖定植穴土壤瘠薄地块, 穴深度要达到30 cm。宽度40 cm, 每穴施入有机肥20~30斤, 与地表土拌匀现时施入。瘠薄地可多施, 这样可起到抗旱、抗涝、丰产的作用。
2.3 栽植时期和方法
我省栽植树莓可分春、夏、秋三个时期。春栽5月中旬, 利用繁殖园或生产园当年生长的蘖根小苗进行移栽, 因春季气温高生长的小苗嫩怕晒抽干, 长途运输会造成死亡, 否则成活率不高。
栽植时每穴4~6株, 株与株之间5~7 cm, 根系在穴内舒展开, 栽植深度按苗原生长地表一平即可。然后培土踩实, 充分灌水, 灌水后苗木基部培少许土可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板结。
夏栽6月中旬, 这时期也是根蘖萌发旺盛季节, 取20~30 cm高的蘖根苗, 利用阴天或雨天进行栽植, 然后灌水缓苗5~7 d, 即开始生长, 方法同春栽。
秋栽时期最好在十月上旬, 特殊情况可结合防寒同时进行。秋栽苗木应选择根系多, 基生芽饱满木质化较强的枝条。选取的苗木距定植地点远, 可用草袋包装运输, 苗木过长可剪掉二分之一。定植时按株行距定点挖穴, 穴的直径35~40 cm, 每穴施农家肥15~20斤, 成正方形定植四株。株间距10 cm, 根系要疏展培土后踩实。定植时要切实保护好基生芽。栽植深度, 按苗原生长地表面低2cm为宜, 干旱应灌一次透水, 然后进行防寒。
2.4 定植株生距
确定合理的株生距, 是树莓增产的重要环节。可根据品种特性, 当地的自然条件, 取土防寒, 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平地栽植南北为行, 株行距1 m×2.5 m;坡地栽植横山为行, 株行距1 m×3 m。黑、紫、黄树莓生长势强, 行距应加宽50 cm。如果土地面积充足, 栽植面积大还可加宽行距, 以适应发展后的机械化作业和采摘。
3 田间管理
3.1 耕作管理
3.1.1 间作
当年定植的树莓可与矮棵作物进行间作。如:小豆、疏菜、大葱等。这样即充分利用土地, 又不影响株丛的正常生长。
3.1.2 耕作
果园内一年要进行一系列的耕作。上架后要把土耧平耙细。五月上旬结合第一次除草, 铲除地上杂草和根蘖, 深度10 cm左右。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六月中旬进行二次深耕, 深度20 cm, 将萌蘖根切断, 减少养分消耗;六月下旬, 天气干旱, 可根据情况进行二次浅松土, 深度10~15 cm, 以利于抗旱。果实采收结束后如果土壤板结, 再进行两次中耕, 其深度15~20 cm, 以保证根系正常生长发育。
3.2 施肥
树莓是一种蘖根繁殖强, 生产快, 需肥量大。如果加强花期前的肥水管理, 就能获得好的收成。
3.3 灌水
树莓既耐旱又喜水。尤其是果实成熟期更需要充足的水分, 促使地温升高, 萌芽整齐。展叶期或开花期过于干旱, 可采取开沟灌水办法, 在距株丛30 cm处开沟灌一次水。
果实膨大到成熟期, 此期气温高, 果实迅速膨大, 应在早晚进行灌水, 满足植株的需求。高温天气不宜灌水, 会降低地温, 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成熟。
秋季果实采收结束后, 因气温下降, 植株需水量减少, 所以一般不需要灌水。防寒可灌一次透水既使土壤密集便于防寒, 又提高了根系的抗寒力, 还可防止来年早春干旱。
3.4 防寒越冬
可根据土壤结冻时期而定的, 一般应在土壤封冻前结束。生产上栽培的树莓品种都是从欧州引入的, 所以较耐寒。根系在-10℃, 芽在-5℃左右在没有受冻现象, 但地上部枝条, 因冬季风大, 土壤干旱、降雪量较小, 光照强, 温差大, 造成枝条干旱失水而死。所以, 树莓埋土防寒并不只是为了防冻, 而还起到防干旱抽干作用。
3.5 解除防寒及方法
解除防寒一般在4月中下旬。各地气候条件不同, 必须晚霜过后再进行解除防寒。
方法:首先撤掉防寒物, 然后撤除两侧防寒土和枝条上部浮土, 将稍部轻轻扶起。注意不要碰掉嫩芽和损失枝条。撤土时一定要把枝条基部的浮土撤净以免根部上移, 缩短株丛生长寿命。
3.6 修剪
树莓有旺盛的生长力, 结果枝基部每年抽生大量基生枝, 年伸长可达2~5 m。绑架枝条上抽生的结果枝, 如不合理修剪, 易造成架面郁闭, 光照不足, 果实小, 品质差、产量低, 基生枝条成熟度差, 花芽分化晚, 因此要合理修剪。修剪分春剪、夏剪、秋剪。
3.7 树莓的采收
沈阳地区树莓栽培关键技术 篇7
1 园地选择
树莓既适合成片集约经营, 也适合农家庭院和山边荒坡零散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 可选择地势平缓向阳坡地, 要求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保水保肥、具有丰富的有机质, p H值6.5~7。园地内最好设置主道和支道, 将园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
2 品种选择
选择丰产性好、抗性强、适应沈阳地区气候环境的树莓新优品种。秋果型树莓品种选择秋福, 秋福由沈阳农业大学引进选育而成, 植株生长健壮, 抗病性强, 枝条较粗壮, 直立性强, 株高1.3~1.8米, 刺细软、较少, 基生枝萌发能力中等, 一年生枝可当年结果;夏果型树莓品种选择费尔杜德, 费尔杜德为沈阳市东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2年从匈牙利引进的红树莓品种, 树势健壮, 基生枝为无限生长型, 基生枝平均长3.74米, 每个结果母枝平均着生20个结果枝, 果实近圆形, 鲜红色, 果实7月初开始成熟, 采摘期40天左右, 果实品质好, 含糖量高 (11%~12%) , 硬度好, A级果率高, 抗寒、抗病性好, 喜肥水, 增产潜力大, 为目前东陵区夏果型红树莓的主栽品种。
3 栽植技术
3.1 栽植时间
树莓春栽、秋栽均可, 沈阳地区适宜春季栽植, 在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发前, 以晚栽为好, 若春栽过早, 土壤温度过低, 不利根系恢复生长, 影响成活率, 以土壤10~20厘米地温稳定在10℃以上为春栽的适宜时期。注意栽前要浇透水。
3.2 架材
可选择木柱、水泥柱或种植高稞玉米做架材。木柱直径9~11厘米, 长2~2.3米, 选用坚硬耐腐的树木做支柱, 木柱置于土中深约0.5米, 蘸沥青。水泥柱可自制, 长2~2.3米, 厚9.5厘米, 宽11厘米。栽植高稞玉米做架材, 每隔8米种两株玉米, 拉铁线做架材, 但此种方法尚处试验阶段。
3.3 种植密度
栽植株行距为0.5米×2.0米, 每667平方米约栽660株。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栽植比例按8∶1配置。
3.4 栽植方法
在定植垄上按株距挖深、宽均为30厘米的栽植穴。将苗木放入穴内, 扶正, 纵横对直, 边填土边提苗, 踩实, 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紧密结合, 栽植深度以原苗根际与栽植沟面平齐为宜。栽后灌一次透水, 水渗下后及时封树盘, 并将初生茎用沙壤土埋10厘米左右, 以防芽眼抽干。可配合覆膜、套袋等措施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
4 田间管理
4.1 整形修剪
树莓整个生长季可修剪3次。第一次在定植时, 苗木成活后, 对过密的细弱枝、破损枝要整齐剪除, 当年新梢长至40~60厘米时, 对密度较小的植株可进行10厘米摘心, 以促进萌发新侧枝, 增加枝量。第二次是对当年新梢进行修剪, 对基生枝剪留1.3~1.5米为宜, 超过1.5米的要进行修剪, 每株丛选留长势壮的基生枝6~8条, 其余全部剪掉。第三次是结果后, 对结果母枝要整齐的全部剪掉。
4.2 肥水管理
施基肥宜在早秋, 以腐熟农家肥为主, 可加入适量化肥。施基肥时, 应在距植株40~60厘米的一侧与土拌均匀后施用。施用化肥, 最好采用复混肥, 土壤灌足水分, 距植株50厘米一侧施用0.5公斤左右。树莓是浅根性树种, 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非常敏感, 在不积水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表层土壤湿润。
4.3 病虫害防治
树莓虫害较轻, 可人工剪除病枝, 消灭越冬害虫。病害防治最安全有效的农药是石硫合剂, 在每年11月份, 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枝干1次, 第二年春发芽前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树干, 可兼治叶斑病和茎腐病。
4.4 越冬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