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成长博客

2024-12-04

女儿的成长博客(精选10篇)

女儿的成长博客 篇1

教育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工具, 正在走进我们教师的工作中, 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诸多方面, 为每一个教师带来了益处。它是教师自由阅读、写作与交流的平台, 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

一、教育博客———阅读与交流的平台

首先, 借助教育博客, 教师可以进行网络阅读, 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信息化社会之中。其次, 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 教育博客上的内容是经过作者的思考和精心筛选组织起来的, 这就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提高了学习者的阅读效率。另外, 教育博客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式。在不停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 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方法, 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由于教育博客是教育教学资源积淀的场所, 其中拥有思想、风格、水平各异的教师, 因此教育博客的“发布、分享、交流”功能, 能促使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分享、思想共鸣、生命历程共进。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 大家各抒己见, 思想的火花、智慧在不断碰撞, 在共同的理想下集合, 相互感召, 相互学习交流。尤其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地对话, 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心灵与心灵的交融,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 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

二、教育博客———写作的自由空间

写作是教师生涯的痕迹的记录。教育博客作为写作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它也是提高教师自我素养的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植根于理论的研修与实践的探讨, 而教育博客的写作则是对理论研修和实践探讨过程的呈现和结果的反馈, 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教师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志向所趋、能力特长等个性前提的、持之以恒的、自由自在、自为自觉状态下的教育博客写作, 是衡量教师专业效能感的方式之一。上海的程立海老师从2003年建立博客起, 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写作, 他不断充实博客内容, 包括读书心得、教育感悟、教学指导、学生作文、班级管理、科研论坛、同行交流等等。他的教育博客里的每篇文章, 都是自己与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与反映。教育博客的写作, 使程老师踏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他也成为了学校颇具影响的教师。

三、教育博客———教育成果的展示空间

在学校里, 教师只负责自己的班级, 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也只能在自己的班级里应用。这种小规模的教学方式, 使得教师进行研究的成本较大, 收益却很小, 因为享受研究收益的学生太少。教师要把教育博客当作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舞台, 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是教育博客的主要优势, 同时也能够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研究成果的批判, 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研究成果更完善。通过教育博客, 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随笔、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班级活动照片、视频等教育教学成果。以此为基础, 教育博客写作者可以定期查阅修改自己的各种成果, 积极向各级各类教学报纸、杂志投稿, 踊跃参加各类教育专业写作的征文评奖等活动。在反复历练中, 提高博客写作的质量和对教育理论研修及教学实践探索的兴趣。

四、教育博客———教师生活的理想家园

新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要求教师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班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此外还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另一方面又要给学生树立为人的榜样。另外, 教师工作超负荷, 工作时间长, 备课、批改、辅导……长此以往, 导致教师身心疲惫, 给教师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 教师需要适时调节自己的心理, 而教育博客就是教师缓解压力与成长的结合点, 博客写作既达到了宣泄的目的, 又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 与同仁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把教书育人中遇到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用文字、图片或影像等展示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秘诀, 失败的教训, 可以得到素不相识的同行们的正确引导, 还可以在对曾经岁月的反复咀嚼玩味中不断丰富生命的体验、演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捕捉生命蓬勃向上的动力, 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教学和学生。

女儿的成长博客 篇2

“生物学”这个词是在19世纪才有的。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一门科学。在培根、笛 卡尔、莱布尼茨及康德的有关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著述中,就只有医学(包括解剖学及生 理学)、博物学和植物学(还包括其他内容),而没有提到生物学。解剖学(人体解剖)在18世纪就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植物学同样也主要是由一些对药用植物感兴趣的医生在 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运用的。动物的自然史当时主要作为自然神学的一部分而研究,用以 对付设计论(design)提出的争议。物理科学的科学革命根本未触及生物科学。直到十 九、二十世纪生物学思想才得到革新。因此,在十七、十八世纪建立的而又完全以物理 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哲学没有将生物学包括在内就毫不奇怪(而且在随后修订科学哲学时 要再把生物科学包括进去又非常困难)。只是在近二三十年才有一些哲学家(如

Scriven,Beckner,Hull,Campbell等)试图将生物学和物理科学之间的区别明确起来(Ayala 1968)。这种思想还很新频,只能作试探性的论述。以下讨论的目的只是阐述 有关问题的性质,并不是作出明确的解答。

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今的定律(法则)

定律在物理科学中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一件特定的事态只有当它能被证明是由符 合于一般定律的特定原因引起的时候才被认为得到了解释。有些哲学家把定律的建立作 为评价科学的依据。这样的一些定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因而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

近年来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定律在生物学中是否像在物理科学中那样重要。有些 哲学家,如Smart(1963;1968),就根本不承认在生物学中有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这 却是物理学的特征)。另一些哲学家,如Ruse(1973)以及(在一定程度上)Hull(1974)则坚持强调生物学也有自身的定律。生物学家们却几乎毫不重视这种争论,认 为这个问题与从事实际工作的生物学家毫无关系。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19世纪的拉马克、达尔文、梅克尔、阿伽西、科普以及许多和 他们同时代的人经常提到(生物学)定律;而在生物学的各个学科的现代教科书中却可 能一次也遇不到“定律”这个词。这并不是说生物学中不存在规律性,而只是指这些规 律性是如此显而易见或如此平凡不值得一提。这可用壬席(Rensch,1968:109~114)所列出的一百条进化“定律”这件事作为例子很好地说明。这一百条“定律”所指的都

是受自然选择影响的适应倾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又常有例外(偶然的或经常的)情况,所以只是“定则”(惯例,rules),而不是普遍的定律。它们只是对过去的事态具有 解释意义而不是预测性的(除非是统计性或几率性预测)。当我说“一只占据有一定领 域的雄鸟赶走侵犯者的机会是98.7%(或其它的任一正确数字)”,我就几乎不可能 声称建立了一条定律。当分子生物学家称蛋白质不能将(遗传)信息重新转译入核酸时,他们认为这是事实而不是定律。

生物学中的概括几乎完全是几率性的。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 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这种几率性的概念化与在科学革命早期 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原因都由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的定律支配的看法相去甚远。实际上这 种思想显然首先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它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主导思想,特别是在物 理科学中。它一再成为某些综合性哲学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很不相同的表 述形式,如柏拉图的本质论、伽利略的机械论、笛卡尔的演绎法。这三种哲学对生物学 都有重要影响。柏拉图的思想是几何学家的思想:一个三角形不论它的三个角是怎样组合的,它总 是三角形的形式,因而和四边形或其它任何多边形是不同的(不连续式不同)。就相拉 图看来,世间各种变化无常的现象不是别的,仅仅是数量有限的固定不变的形式的反映,这固定不变的形式相拉图称之为eide,中世纪托马斯主义者则称之为本质(essences)。本质是真实的,在世间是重要的;而作为思想,则本质可以不依赖实体而存在。本质论 者特别着重恒定不变和不连续这两点。变化或变更被认为是作为基础的本质的不完善显 示。这一概念化不仅是托马斯主义者的唯实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后来所谓的唯心主义或 一直到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基础。Whitehead是一个数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的奇怪混合型 人物(也许应当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人物),他曾经说过:“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保硷 的一般描述是,它存在于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footnotes)之中”。毫无疑问,这 话如果是真的,则看来是赞扬而实质上却是贬低。这话真正指的是欧洲哲学经过了这么 多世纪一直没有能摆脱柏拉图本质论的窠臼。本质论,连同它对恒定不变,不连续以及 典型价值(模式概念,typology)的强调,一直支配着西方世界的思想,以致研究思想 意识的历史学家到现在对之还没有充分认识。达尔文是首先反对本质论(至少是部分地 反对)的思想家之一。他完全不被同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全是本质论者)所理解,因而 他的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概念就无从被人接受。按照本质论,真正的变更(变化)只能 经由新本质的突然发生而实现。因为达尔文所解释的进化必然是渐进的,所以和本质论 是完全不能和谐共存的。然而本质论哲学和物理科学家的思想却十分合拍,物理学家的 “类别”(classes)是由完全相同的实体组成,不论是钠原子、质子、还是π-介子。

就伽利略看来,几何同样是开启自然定律的钥匙。然而他和柏拉图比较起来却更多 地以数学方式来运用它。他曾写道:“在宇宙(它永远让我们注视着)这本大书中写上 了哲学。除非首先学会它的语言和构成这语言的文字,否则就无法理解这本书。这书是 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它的文字是三角形、圆和其它几何图形;没有这些,人类就根本无 法理解这本大书中的任何一个单词;没有这些人们就只能在漆黑的迷宫中徘徊”(《计 量者》)。然而对伽利略来说,不仅几何而且数学的一切方面,特别是测量的任何计量 都被他认为是最基本的。

“世界观机械化”——这种信念认为,世界是由创世主按有限数量的永恒规律(定 律)所设计的,因而井然有序,有条不紊(Maier,1938;Dijksterhuis,1961)——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得到很大发展,直到牛顿将天体力学和大地力学融为一体时更取得 了极大胜利。这些辉煌成就使得数学赢得了几乎无限的声誉。这具体地表现在康德的有 名(或名誉极坏!)格言中:“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只有在包含有数学的那些领域 才能找到真正的科学”如果这话是正确的,那末《物种起源》又怎么能算得上科学著作? 毫无疑问,达尔文对数学的评价是很低的。

对数字和数量的魔力的盲目迷信,在19世纪中叶或许已达到顶峰。即使是洞察入微 的思想家Merz(1896:3O)也曾说过:“现代科学只规范它的方法而不阐释它的目的。现代科学奠基于数字和计算之上,简而言之,奠基于数学运算上;科学的进展既取决于 将数学观念引进到显然不是数学的学科中去;又决定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概念本身的拓 展。”

尽管随后对此有不少强有力、甚至极尽挖苦能事的反驳(Ghiselin,1969:21),而具有数学或物理学背景的哲学家却仍然紧抱着数学是科学皇后的魔杖不放。例如数学 家Jacob Bronowski(1960,P.218)就曾讲道:“时至今日,我们对任何科学的信赖 程度大致和它运用数学的程度成正比。…我们认为物理学真正是一门科学,然而化学则 多少沾染有烹调手册的怪味(和污名)。当我们进一步转向生物学,随后是经济学,最 后到社会科学,我们就很快地滑落到偏离科学的泥坑中去。”关于定性科学和历史科学、或涉及到系统如此复杂无从用数学公式表达的科学门类的这样一些误解,最后归结为一 句专横武断的宣告:生物学是一门劣等科学。这样就导致了在生物学的不同学科中滥用 数学解释的现象。

没有人比笛卡尔对数学的重要性更加感受深刻,然而对他的思想的这种赞扬的结果 却和对伽利略或牛顿的赞扬结果十分不同。笛卡尔对数学证明的严密性以及针对某一问 题所作结论的必然性具有极其深刻的印象,竟至于声称数学定律是由上帝授旨,正如皇 帝在其帝国内颁布法律一样。笛卡尔拟定了一种运用数学方法(严格按演绎法)的逻辑 以获取理性知识。这种逻辑采取了数学的思想结构而不是用数学公式或方程式作为语言,然而它赞同严格的决定论解释和本质论思想。采用笛卡尔的数学方法论的莱布尼茨则是 数学逻辑的创始人。

虽然数学挟其绝对优势支配科学达数百年之久,但是几乎从一开始就有人持不同意 见。Pierre Bayle(1647—1706)似乎是不承认那种把数学知识看作是用科学方法所能 取得的唯一知识的看法的第一个人。例如他断言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比数学的必然性低劣 而只是有所不同。历史的事实,如罗马帝国曾经一度存在过这一事实和数学中的任一事 实都是一样确实可信的。生物学家同样可以坚持过去曾经有恐龙和三叶虫存在,这和数 学定律是同样真实的。Giambattista Vico对笛卡尔以数学-几何解释世界的观点也给予 了无情的抨击。他确信、观察、分类、假说的方法不容置疑地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 真正而又质朴的“户外”知识。

博物学是对伽利略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第二个反叛根源。布丰特别致力于促进博 物学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哲学著作集》oeuvr.Phil.,:26)有些学科过于复杂不

可能有效地运用数学,在这些学科中就包括博物学的各个部门。观察与比较是切合这些 学科的科学方法。布丰的“博物学”(Histoire naturelle)对Herder产生了决定性的

影响,后者又影响了浪漫主义派和自然哲学派。甚至康德也在179O年放弃了他对数学的 崇拜。如果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无效性在以前还并不明显,那末随着《物种起源》的 出版这就肯定无疑了。

顺便应当提到的是,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皇后”是多么容易引起误解。数学只是科 学的一小部分,正像文法只是语言(如拉丁语或俄语)的一小部分一样;数学是和一切 科学有关的一种语言(虽然程度极不一致),或者同什么也无关。有一些科学,如物理 科学和大部分功能生物学,其中定量和其它数学处理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或启发作用。也有像系统学和大部分进化生物学这类的科学,其中数学的贡献就极其微小。

实际上,在这些门类的生物学中考虑不周地运用数学有时会形成模式概念,从而形 成错误观念。例如遗传学家约翰逊就经受不住这种诱惑将遗传上可变的种群“简化”为 “纯系”,从而混淆了“种群”的确切涵义,在关于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上就作出了错误 的结论。同样,数学种群遗传学的创导者为了使数学易于处理,将进人演算公式的各 种因子加以过份简化。这样就对基因的绝对适合值(absolute fitness value)加大了 胁强(stress),过份估价了累加基因效应(additive gene effects)并进而作出了 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基因而不是个体的假定。这就必然只能得到不切实际的结果。

当达尔文根据地质学和种系发生现象计算地球年龄至少应当在十亿年以上时,物理 学家凯尔文爵士(Lord Kelvin)断然宣称这是错误的,因为他根据与地球同样大小球 体的热量散失计算,地球年龄至多只有二千四百万年(Burchfield,1975)。十分引人

发笑的是凯尔文怎样能保证,他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而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是错误的。由于生物学是劣等科学,因而错误在何方是不言而喻的。凯尔文根本不承认可能有某种 未知的物理因素存在,而这物理因素最终倒可能支持生物学家的计算。在当时的这种知 识气氛下有些生物学家走迷了路,用浅近的物理学来解释他们的发现。例如魏斯曼在其 早期工作中将遗传性归之于“分子运动”,贝特森则认为遗传性是由于“涡动”(旋涡 运动)。这样的一些解释只能阻碍科学进展。

在过去50年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相当激剧的变化。绝大多数纯属生物学过程的不确定 性和物理过程的严格确定性已不再呈现十分明显的差异。在研究银河和星云的涡流效应 以及海洋和大气系统的湍流现象中,发现在非生物界中随机过程是多么经常,多么有影 响。这一结论并没有被某些物理学家接受。例如爱因斯坦就曾大叫“上帝并不玩骰子!” 然而在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随机过程出现,小至原子核一直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big bang)所产生的各种系统。随机过程虽然使得预测是机率性(或不可能)的而不 是绝对性的,但随机过程本身和确定性过程一样,是有原因的。只是绝对性预测是不可 能的,这是由于等级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每一步有非常多的可能选择,以及同时发生的 各种过程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就这方面来说,气象系统与宇宙星云在原则上和生命系 统就没有什么不同。在如此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数量是如此之多,根本无从预测哪一个将必然会实际发生。研究自然选择和其它进化过程的学者、量子力 学和天体物理学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而且或多或少是独立地作出了这种相同的结论。

由于上述一切原因,物理学已不再被认为是科学的尺度。特别是涉及到研究人类时,是由生物学提供了方法论和概念。法国总统最近将这一信念用下面的活简洁地归纳了起 来:“毫无疑问,被人们考虑不周地称为„精密‟科学的数学,物理学以及其它科学… 将会继续提供惊人的发现,然而我却不能不感到未来的真正科学革命将必然来自生物 学。”

生物科学中的一些概念

生物学家通常并不建立定律而是将他们的概括组织成概念结构(体系)。有人认为 定律与概念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因为每个概念都可以转化成为一个或几个定律。即使这种看法表面上是正确的(我对此却并无十分把握),这样的转化在实际的生物学 研究工作中却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定律不具备概念的灵活性和启发性。

生物科学的进展大多是这些概念或原则发展的结果。系统学进展的标志是分类、种、类目、分类单位(分类群)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提炼和完善;进化生物学的进展则是由 于世系、选择以及适合度等概念的发展与完善。生物学的每个部门都可列出一些类似的 主要(或核心)概念。

科学的进展在于新概念的开发(如选择、生物种)和用以阐明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反 复提炼与完善。尤其重要的是有时会偶然发现一个多少是专业性术语,过去认为所指的 是某一特定概念,而实际上却被用来表示好几个概念,例如“隔离”既表示地理隔离,又表示生殖隔离。又如“变种”,达尔文既将它用于个体,又用于种群,而“目的性的”(teleological)这个术语所表示的却是四种现象。

奇怪的是科学哲学对概念的极端重要性却很不注意,很不重视。由于这个原因,一 直到现在还不可能对重要发现的过程和概念发展成熟的过程作详尽的阐述。然而非常明 显的是,生物学思想的创导者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开发和提炼概念,偶尔还排弃错误的概 念。进化生物学的大部分概念都应归功于达尔文,行为学概念则应归功于洛兰茨(Kongrad Lorenz)。

直到现在一直被忽视的概念(历)史中有很多意外情况。“相似”(affinity)、“亲缘关系”(relationship)在进化论以前的系统学中被用来指简单的相似,1859年 以后转变成“血缘相近”(Proximity of descent),并没有引起任何混乱或困难。而 当亨尼克(Hennig)试图将“单元的”(单源的,monophyletic)这个词从鉴定分类群 转变到鉴别世系途径时,在分类学中就产生了很多困难。有时在研究概念时还发现在某 些语言中词汇非常贫乏。例如“资源”(resource)这个术语在生态学中非常重要(如 资源分配,资源竞争等等)而在德文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汇,后来才将原来的英文字德语 化成“Ressoureen”。

概念的种类很多。例如生物学就认准哲学(quasi-phyilos-ophical)概念或方 法论概念的完善化中得益不少;如近期原因与进化原因,比较法与实验法的明确划分。承认比较方法就在生物学中引进了一个新概念。

当引进一个真正的新概念时在科学内部常常引起特别大的困难。例如引进种群思想 代替柏拉图的本质论概念,引进选择概念或遗传学中的封闭程序及开放程序等概念时情 况都是如此。这正是Kuhn在谈到科学革命时所指的(部分)情形。

有的时候仅仅引进一个新术语,如“隔离机制”、“分类群”(分类单位)、“目 的性”,就大大有利于澄清以前概念混乱的情况。更多的情形是必须首先排除概念上的 混乱然后再引进新术语这才有利。约翰逊的“遗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术语的情况 就是这样(虽然约翰逊本人倒多少被它们弄糊涂了;参阅Roll-Hansen,1978a)。

另一个困难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学中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或者甚至在同一 门科学的不同学科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18世纪的胚胎学家Bonnet或19世纪的动物学家 阿伽西使用“进化”这个词其涵义就和达尔文学派大不相同;同样,这个词对人类学家(最低限度对那些直接或间接受斯宾塞影响的)和对选择论者来说涵义又有很大出入。科学史上的很多著名论战几乎完全是由对手双方采用同一个术语而表达的概念十分不同 所引起。

在生物学的历史上定义的措辞往往十分困难,而大多数定义又常被反复修订。这种 情形并不奇怪,因为定义只是概念的暂时性文字表述,而概念——特别是难懂的概念— —常常由于我们知识的增长或理解的深化而需要一再修订。这种情况可以用种、突变、领域、基因、个体、适应与适合度等这样一些概念的定义作为例子充分说明。

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方面常常被误解,从而成为对同源现象或分类这样一些 概念引起争论的原因。这是定义与在特定场合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Simnson,1961:68-70)。这最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同源”(homolosous)这个词在1859年 以前就有了,然而一直到达尔文创立了共同祖先学说之后才赋予它以现代流行的意义。按照这一学说,“同源”这个词在生物学上最具有意义的定义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分类群中出现的某一特征,当这特征来自它们共同祖先的同一(或相应)特征时,这出 现于两个或两个分类群的特征就是同源的。”在给定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证明是否同源的 证据应具备什么条件?有一整套这样的标准(例如某一结构相对于其它结构的位置),然而如果将某些学者在为“同源”下定义时所提到的证据也包括进去,那就会引起误解。定义及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于生物学所使用的几乎一切术语的定义中。例如某人如试图进行“系谱分类”而完全依赖形态学证据去推断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 这样也并不能形成形态分类。目前普遍接受的种的定义包括生殖群落(“品种间杂交”)这一标准。古生物学家不能用化石来验证品种间杂交,但是通常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其它 证据(群聚,相似等等)综合起来以强化同

(一)种(类)的可能性。定义阐明概念,但是并不要求包括与定义相符的证据。

下面讨论生物学中一些特别重要的概念。

种群思想与本质论

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受本质论支配。直到19世纪一种新的和不同 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开始传播,即所谓的种群思想。什么是种群思想?它和本质论有什 么不同?种群思想家强调生物界每一事物的独特性。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个体而不是模 式。他们强调有性繁殖物种中的每个个体和一切其它个体都不相同,即使单亲生殖的个 体同样也具有特异性。没有模式的或“典型的”个体,平均值只是抽象概念。过去在生 物学中所指的“纲”(classes)大多数是由独特的个体所组成的不同种群(Ghiselin,1974b;Hull,1976)。

在莱布尼茨关于单胞虫(monads)的学说中就有种群思想的苗头,因为他提出每个 单胞虫和其它的每个单胞虫都不相同,这和本质论思想截然相反。然而德国当时是本质 论的顽固堡垒,所以莱布尼茨的意见也不可能形成种群思想。种群思想最后在其它地方 得到发展,源流有二;头一个来自英国动物育种学家(Bakewall,Sebright等人),他 们发现在他们的畜群中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选育了下一 代的种畜和母畜。另一个来源是系统学。所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博物学家都发现在就一个 单独的物种收集标本时,虽然收集了“一系列”标本,但从来没有两个标本是完全一样 的。这种观察结果使博物学家产生了深刻印象。不仅达尔文在研究甲壳动物时强调了这 一点,甚至批评达尔文的人也承认这个事实。例如Wollaston(1860)就曾写道:“在 世间的千百万人之中,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从来没有两个人在各方面丝毫不差地完全相 似;同样的道理,我们断言曾经存在过的一切生物都是如此(尽管由我们未经训练的眼 睛看来它们在某些方面多么相同)也不为过”。19世纪中叶的很多分类学者也发表过类 似的议论。这样的独特性不仅表现于个体;而且也表现在任何个体生活史的发育阶段上,并且还表现在个体的群集上,不论群集是属于同类群(demes)、种,还是植物和动物 的群聚。考虑到在某个细胞中大量的基因时或开启,时或关闭的情形,身体中从来不会 有两个细胞完全相同的论断就完全可能。生物个体的这种独特性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生 物的集群时,就必须采取完全不同于我们在研究个体完全相似的无机物集群时的方法和 态度。这就是种群思想的基本意义。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而在比较个体的集 群(例如物种)时可以计算出的平均值只是人为的结论。物理科学家的种类和生物学家 的种群之间的根本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若不懂得个体的独特性就无法理解自 然选择的作用。

本质论者的统计与种群论者的统计截然不同。当我们测定一个物理常数,例如光的 速度时,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常数,而且观测结果如有任何变化,那就是 由于测量不准,统计只表示我们的结果的可靠程度。从Petty和Graunt到Quete-let的 早期统计学(Hilts,1973)是本质论统计学,它试图求得真值以便克服因变易而引起 的混乱状况。Quetelet是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信徒,对决定论定律深感兴趣。他希望通过他的方法能够计算出“普通人”(averase man)的特征,也就是说,发现 人的“本质”。变易(变化)不是别的,只是围绕平均值的“误差”。

高尔敦(Francis Galton)可能是首先充分认识到易变的生物种群的平均值只是一 个抽象观念。在一群人之中身高的差异是真实的,并不是由于测量不准。自然种群统计 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实际变异,它的量和它的性质。变异量因性状和物种的不同而有异。达尔文如果没有采取种群思想就不可能创立自然选择学说。另一方面,充斥在种族主义 文献中的言论则几乎完全是基于本质论(类型学)思想。

与引进新概念(如种群思想)同等重要的是排弃或修正错误概念。这可以用目的论 这个概念来充分说明。

目的论问题 自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噶学派以后,广泛流行着一种信念(但遭到伊壁鸠鲁学派反对),认为自然界及自然过程都有意向,都有预先决定的目的。

马英九女儿博客不提他 篇3

马元中提到妈妈周美青时说,大概因为妈妈很少亲自下厨,所以当妈妈煮饭时她都会很开心,而她最爱吃妈妈煮的咖哩牛肉面、莲子银耳汤、薏仁汤、绿豆汤,“稀饭也很好吃”;而她似乎做什么事都喜欢和姐姐马唯中在一起,最喜欢一起去看电影,她还说:“我们家不吃青葱,不吃洋葱,不吃大蒜。”

马元中在博客的自我介绍栏“About Me”里,提到自己“失落且被伤害,但总带着微笑;温柔且甜美,但常被误解……”而她的朋友栏里没有任何朋友,看来实在有点孤独,不过她也曾自述:“我是属于朋友有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型的热血少女。”她还说自己在学校吃素,不过是肉边素,也吃海鲜。

2月13日马英九被贪污起诉后,马元中在博客里并没有只字片语反映与她爸爸处境相关的心情。倒是在2月12日,她在一篇主题为“sunk”(沉没)的文章里提到:“因为一些事让我从昨天起就不太高兴,我本来要责怪一些人的无知与疏忽……”这段小女孩的心情描述是否和马英九有关,让人越看越纳闷。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博客写作 篇4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动态而富有生命的, 是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享受一路花香的过程, 养博则是语文教师自觉关注生命成长的轨迹, 是借助教育博客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动态研究。

养博对于培养语文教师的成长有何积极的意义呢?笔者认为大概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 养博, 提供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摇篮。

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需要人文素养, 语文岗位需要他不仅具有博大的情怀、通识的理论、专业的知识, 更需要敏锐的洞察能力、善思的知觉能力、充分的表达能力。特级教师王君, 工作二十年, 反思二十年, 博客成为她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她从重庆一所乡镇中学到綦江县中, 到重庆外国语, 再到北京人大附中, 博客记录下她努力高歌的奋斗历程。正是因为她把成功当作奋斗的基石, 把失败当作激励的清泉, 把养博当作了生活的方式, 才有了《青春之语文》《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青春课堂》等一系列作品。语文教师养博, 就是通过敲击键盘记录下教育教学生活的行动和课堂上成功与失败的瞬间, 可以是教育叙事、随笔, 可以是教学实例、课题研究, 还可以是学习感悟、读书心得。语文教师所养之博, 以时间纵轴对他的知识进行纵向管理, 以分类横轴对他的教学生活进行横向管理, 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各行各业都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语文教师, 如果连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都无法滋养, 又怎能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学生?

(二) 养博, 拓宽语文教师研讨交流的平台。

博客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 文化层面的特性, 为语文教师的研讨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是在课题研究方面, 语文教师可以在博客上与课题组成员交流, 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还可以参与远程培训, 打破了以往培训“僧多粥少”的局面。国家级课题《少教多学》的参与人员之多, 范围之广, 领域之宽, 若不是借助于网络博客的平台, 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博客, 不仅为语文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更拓宽这方平台。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这是对心界的阐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 胸藏天下, 腹怀古今, 这是眼界孜孜以求后的更高层次———心界。如果王君没有养博, 而是将思考固步自封在脑海中, 不反思, 不求索, 又怎能从綦江走到北京, 怎能成长为让学生、家长恋恋不忘的老师, 怎能撰写下几十万字的教育专著?在博客里, 语文教师将结识更多同行, 学习更多理念, 了解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最新态势、重要人物及重大成果。“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又何以不能变成“胸有语文神自若”?当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品读语文、欣赏语文、爱慕语文时, 我们的心界也会跟着宽广起来。养博, 让工作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 促进了思维的活跃与创新, 提升了教研的质量和效能。

(三) 养博, 促进语文教师精神世界自我完善。

人生从来都离不开修心。心的修炼, 是每个正常人一生所求。滚滚红尘, 语文教师承载着传承社会文明、发扬国学经典的重任, 但首先他们更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做语文教师, 仅仅是他们所选择的一种行走方式而已。在这行走的过程中, 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遇风雨磨难, 面临困惑艰难。养一个博客, 可以在博客中寄托思想情感。古语有云:“我手写我心。”人的成长, 不一定每一件事都要与人分享, 每一份痛苦都要有人知道。那么, 不妨让“我”与“我”对话, 给自己建一座倾诉的花园, 搭一个怡情的凉亭, 那里有博友在等你, 有美文在等你。

(四) 养博, 强化语文教师意志品质的锻造。

养博是一个工程, 一个“养”字, 足以折射出博主需要付出的精力。写一次博客并不难, 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永不放弃。现在各大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博客功能, 只要花几分钟就可以拥有一个, 但如何让你的博客灵动而有思想, 是每一个博主的追求。养博,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三年、五年、十年, 在这每一个三百六十五天里, 要不断地呵护:施肥、浇水、捉虫。博客也会生病, 有时会让你恨不能丢了它, 但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里还需要一份理智。教师这个职业多的是琐碎与劳累, 在琐碎与劳累之余养博需要毅力。养博不但可以增长知识, 还可以锻炼品质。那么, 语文教师该如何养博呢?

笔者认为养一个博客, 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初建期:也叫更多学习期。语文教师所养之博不能脱离三个根本点:在语文中、基于教学、为了素养。在博客新建时, 要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网站建立博客, 网易、新浪都可以, 当然, 还有不少人选择“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在线”网站建立博客, 此类网站管理更规范一些。建好博客以后, 要做到“三多”。一是“多看”, 多看看那些访问量较高和原创作品较多的语文教育博客, 这会让你博采众长, 眼观天下。二是“多读”, 一旦发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博客请耐心地读下去, 你将看到博主一路走来的足迹, 也将觉察到博主所持的观点。三是“多比”。泛泛看、细细读之后, 你会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博客都让你留连忘返, 在读博的过程中, 你会渐渐觅得同路人。这时候不妨加为博友, 将语文教学上的感悟思考进行分享、交流, 这样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两人甚至多人的思维结晶。当然, 你同样要主动写一些日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你不能一直做看客, 必须留下你的作品, 即使只是一些课堂偶得, 工作小感,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你的博客变成一潭死水。

成长期:也叫思想渐成期。经过了一年左右的努力, 你的博客已经站稳了脚跟, 在博客天空中拥有了一方自己的领空。看多了别人的博客, 你有了动笔的欲望, 好吧, 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描述语文课堂, 撰写教学随笔, 记录教育叙事。你有固定的圈子和博友, 你推送的文章会被圈子评为五星, 重点推荐。有了博客的底蕴, 你的语文课堂, 偶尔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教育语言乍现, 教研活动时你也变得更加自信。校内校外活动, 你不再畏惧发言, 教师课堂比武, 你也不再担忧。博客, 为你的专业成长贡献了一份力量。

影响期:也称壁垒初成期。当一个人能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经营一个博客时, 他的教育壁垒将渐渐厚实, 见识与观点将不再单薄孤立, 变得有理有据。即使是一则读书心得, 一次课堂生成, 都蕴含着教育的哲理。博客, 也与他自己一样渐渐成荫。

引领期:也叫最佳发展期。初建期、成长期、影响期, 是养博所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 有的博主会一步步走过这三个时期, 也有不少博主会因为无法做到持之以恒而停留, 甚至丢失。到达引领期, 博客发展到最高境界。“引领”, 顾名思义, 即带领、引导。一名语文教师, 能将博客经营到引领同行的高度, 实在幸福!一旦到此境, “博”便与你的生活不可分开, 养博对你来说, 已从“我要坚持”变成了“我离不开”的境界, 如若此时有谁让你不再去“养”, 那你的生活色彩将全无, 妙趣将不再。

女儿的成长博客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走搭石一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摆搭石两段)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课件划线(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站起来齐读)(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5、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6.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请大家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六、布置作业

女儿的成长博客 篇6

1. 使我认真对待工作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 我带着一腔热情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大干一番。然而, 接下来却遇到了诸多困难——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不重视、同事对体育课时间的随意“占用”、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屑一顾”, 在我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时, 却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当时的我, 真的不想干了, 接下来我在工作中也是“破罐子破摔”, 直到“结识”了《中国学校体育》, 我的思想开始转变。而当我加入了“博客圈”, 看着一篇篇具有很强实效性的经验式文章和案例、一篇篇来自一线体育教师的成长经历、一段段来自圈主与博友诚恳的指导和建议,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从此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 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2. 使我养成了积累的习惯

在工作的十多年中, 以前的我对于课堂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等从没有记录的习惯。加入“博客圈”后, 了解到其他成员、博友几乎每天都把他们一天的工作情况加以整理, 然后上传至“博客圈”, 并让同行们提出建议、指导, 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受此启发, 我也试着写一些课后反思、疑难问题等, 并加以整理后上传至“博客圈”, 让其他成员、圈主和博友给我指导和提出建议, 同时我也把他们的一些好的课例、经验、反思、心得体会等以“备忘录”的形式记载下来, 以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借鉴和应用。现在的我, 在每一天的工作结束或某一项任务完成时, 总要想一想出现过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当中明白了什么, 然后把这些写入自己的博客, 和同行们共同去探讨、研究。

二、《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交流、学习的平台

《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是我心里的“家”, 是一个让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地方。在这里, 所有成员与博友都在分享与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开拓视野、获得灵感, 都在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女儿的成长博客 篇7

一、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联

教育博客是使用“博客”软件, 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教育感悟, 展示和传播教育资源的人, 也是继课件、资源库、教育主题网站后的一种新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在专业结构的更新、专业水准的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获得, 本质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新课程下,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 最终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及发展模式。

二、教育博客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其一, 教育博客作为萃取和链接丰富的信息与资源的网络平台, 为教师准确把握有价值的观点、热点、动态、趋势和成果提供最快捷的渠道, 成为教师学习和管理知识的优质工具, 构建起一个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虚拟学习社群, 使教师在相互交流、借鉴过程中不断自主吸收新的教育知识与理念、教学技能与方法, 实现专业素质快速成长。

其二, 教育博客是教师进行教研交流的重要平台。教育博客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容纳了教学思想的个性化与教育行为的专业化存在, 使每位教师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还准备着迎接他人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评论, ”打破了长久以来教师相对封闭、趋同、短浅的教研模式, 使教师在共融、互助、持续、深入的教学研究环境下实现教学素质的个性、专业成长。

其三, 教育博客是教师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博客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纪录, 也是对话、交流、反思的过程, 更是教师的成长档案。其实质是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 进而实现对最佳教育理念、最优教学行为和最好教学效果的追寻。

三、运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向。

首先, 在博客的内容方面应该是主要与“教育”相关, 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 不提倡过多以叙写教师生活和抒发感情, 以免偏离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发展的方向。其次, 博客圈或者博客群体的组成也应该主要以教育界的人士为主。教育博客的设立应在自愿自由原则前提下, 由一线教师, 各级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各类教育专家, 学生、家长, 以及关心支持教育的各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为主。其次, 应该重视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

2. 学校要通过教育博客推广运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

一是应建立专题性教育博客促进教学特色。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形式, 以及具有开创性的教学模式、科研方法和领先的教育教学成果, 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教师在这种统一理念和共同品质的引领下, 必然在教学、科研、活动等各个领域中汲取先进经验做法和优质成果的营养, 继而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实践探索促进整体教学特色和品质的持续提升。

二是应加大教育博客开发和建设力度实现教育方式和效益优化。一方面, 学校为教师提供时间和技术上的支持, 训练教师表达、反思和研究能力, 同时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筛选、归纳与整理的能力, 以最少的时间消耗最少的精力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 完善检索、交互、链接等功能, 进一步提高共享互动, 强化后台管理, 使教育博客更加方便、快捷、实用、高效和规范。比如, 开发专题栏目、过程监测统计、效果质量评价等版块, 将教育博客引入教师的课堂教育、课程培训、科研活动, 将教师自发的行为引向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自觉轨道。

3. 教师应自主利用教育博客促成自身专业能力素质形成。

利用教育博客迅速完善自我。教育博客全新的技术工具来变革传统的信息交流与知识管理的方式, 不断拓展教师知识的结构、深度和广度, 促使其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应定期登陆自己的博客将日常教学中的所思、所悟记录下来使博客保持常新, 还要积极主动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 并充分利用博客的留言和评论等功能, 与其他教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 排解教学中的困惑和烦恼, 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 家长参与教师博客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经常出现“5-2=0”现象, 经常使教师陷入教育困境。应当鼓励家长登陆学校和孩子所在班级的教师博客, 以学校教育积极的参与者和班级教育的积极协助者角色, 与教师共同参与幼儿学校教育。与此同时, 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家庭教育情况, 分析自身教学不足, 矫正不当教学行为或者改进教学策略和方式, 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育博客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对话、反思与评价平台, 在教师知识管理、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透过女儿的成长窥见作文辅导 篇8

果不出所料,二年级下学期女儿开始学写作文,常常前言不搭后语,连一件平常小事也叙述不清。为了提高女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我有意识地与女儿沟通、交流,比如,每天接女儿放学时,我总会问她:“今天学校发生什么新鲜事没?今天你在班上的表现如何?……”女儿总会兴致勃勃地向我叙述,我则细心聆听;当女儿在叙述中出现语病或用词不当时,我会耐心地给她纠正,并鼓励她:“不要急,慢慢说。”“今天你讲的这件事好有趣!”……渐渐地,我惊喜地发现,女儿能把事情叙述清楚了,用词越来越恰当了。但在写作文时,依然存在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东拉西扯,无法扣住中心等问题。我知道,这是由于女儿阅读太少,积累太少,练笔太少所致。于是我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以身示范,带女儿逛书店,培养她读书的兴趣。

平时,只要女儿在家,我就不看电视、不上网,而是看书,每读到精彩处都啧啧赞叹。我的苦心没有白费,我悄悄地察觉,平时女儿不屑一顾的童话书、作文书,现在成了她的“宝贝”。每看完一本,她都会向我炫耀:“妈妈,您有没有读过《拇指姑娘》的故事?”“噢,看过,但具体内容记不大清了。”我故意这样说。“唉!妈妈,您读书真不太认真,我再为您讲讲吧?”此时,听着女儿绘声绘色的讲述,我心中的喜悦真是无以言表。

不久,家中的课外书女儿都看过了,于是我开始每隔几周就带她去儿童书城逛逛,并同意她每次可以任意选购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但我也有条件:若这次买的书没有及时看完,下次就只能买我选中的,当然,我选的往往都是她不喜欢的。果然,女儿中了我的招,为了避免我选书,她总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我则寻找时机让女儿复述故事的大致内容。

一学期下来,女儿读过的课外书还真不少,如《安徒生童话》、《小王子》、《神秘岛》、《红楼梦》(儿童版),等等。女儿的作文水平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例如,女儿曾在《家乡美景》一文中这样写道:“河边长着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它们的枝叶好像少女的秀发,那停在上面的小鸟,则成了有趣的发卡,真迷人!”她还在《我爱您,妈妈》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回到家,妈妈整日整夜地细心照顾我,几天后,我的病好了,但妈妈却累病了。看着妈妈憔悴的样子,我深深地体会到她对我的爱是多么伟大……”每次当我读着女儿的“小作”时,心中总会流淌着一股暖流,柔柔的,甜甜的。尽管女儿的笔触显得那么稚嫩,但与她半年前的作文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女儿的成长给了我启示:只要父母稍加留心,就能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但要留意以下几点。

一、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浓厚氛围,以身示范,从而感染孩子,让孩子渐渐地爱上读书。

二、积累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感受的多少,对事物认识的深浅,而不是技巧。”“读课外书、读杂志、读报纸,是我布置给学生的主要家庭作业。”(《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P140)。于永正老师强调的多读,其实就是注重积累的过程。因为只有孩子多读,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才会有话可说,也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能够大大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模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学作文的孩子,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模仿就非常必要。对于孩子从未接触的题目,不妨找一些范文给他们阅读,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入手,逐步拓展至谋篇布局。不要担心孩子摘抄,初学者的摘抄是在模仿和借鉴,但要让他们明白,初学阶段可以摘抄,但必须标注双引号,表明这是别人的东西,自己只是借用。当他们的作文水平提升至一定程度后就要杜绝这种行为,要求独立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练笔

有了积累、模仿还不够,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单靠美词妙句的堆砌,一味地摘录引用。它需要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有逻辑地谋篇布局。此时,练笔就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只有多写,才可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形成原创。

五、修改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每篇作文都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章做反复修改,让它日趋完善。但初学作文的孩子往往不知怎样修改,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要指导孩子先从寻找错别字入手,逐渐指导他们学会修改病句、材料组织、详略安排、紧扣主题等。对于孩子的每一次修改,家长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千万不要打击,如“怎么这样笨,如此明显的错别字都没有发现”。这样的言语万万不可说,因为它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不愿意修改作文,更不愿意给父母看。

我与女儿一起成长 篇9

一、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了, 他们一出生, 心灵的土地上是荒芜的, 父母是这块土地的最早播种者, 播下什么样的种子, 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为了不结出苦果, 作为父母, 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我在女儿面前又身兼双职, 我既是她的家长也是她的老师, 女儿模仿我的方面特别多, 例如在家里, 我爱化化妆, 女儿就喜欢学我, 只要是写完作业在家没事, 她就会拿出我的化妆品, 学着我的样子, 像模像样地化起来。在学校, 她也喜欢跟我学, 因为每天都是和我一起上下班, 我经常在学校里查资料, 不会的问题, 我喜欢上网查, 我感觉方便, 需要计算的东西, 我总是拿计算机算。我的这个习惯给女儿一个错误的引导, 因为她每次遇到不会的问题, 总是对我说:“妈妈帮我上网查查吧。”久而久之, 她养成了不爱思考的毛病, 为了改掉她的这个坏习惯, 我现在遇到问题总是到图书室去查书, 或者自己去想, 有时我也试着让她和我一起想, 逐渐的我发现她不问我了, 遇到问题她知道自己查资料和思考了。看来, 古代孟母三迁是对的, 作为父母的我们, 一定要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 而他的模仿对象一般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所以我们要时刻给孩子留下一个好的榜样。

二、用爱去感染, 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的孩子, 独生子女太多了, 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他们格外受到爱。高尔基说过:“爱孩子, 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问题。”但怎样去爱呢?每位家长做的各不相同, 过分的爱, 就容易造成溺爱。有时我们不自觉地就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例如, 女儿特别爱吃虾, 我们就经常买给她吃, 每每看见女儿贪吃可爱的样子, 我和她爸爸都舍不得吃, 一直等到她吃好了, 我们才吃。一天中午, 我们带她去外婆家, 中午餐桌上呈现了一盘大虾, 女儿一下子就把端到自己面前, 并且对外婆说:“你不准吃我的虾。”看见女儿如此不尊重外婆, 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心想:“这都是平时在家里养成的坏毛病, 不能怪孩子。”但怎样才能让她改掉这个坏毛病, 学会尊重老人呢?看来光说不行, 一定要做给她看。从那以后, 不管是在她外婆家还是在她奶奶家, 每每吃饭的时候, 我都主动把最好吃的端到老人面前, 让他们先吃, 还主动给他们盛饭。现在的女儿在我们的影响下, 不管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外吃饭, 总是喜欢给大人们盛饭, 也不把自己最爱吃的东西放到自己面前, 不准别人吃了。看着女儿的进步, 我在心里高兴, 我今后还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 培养她一颗感恩之心, 不让她在溺爱中长大。

三、用平等和尊重, 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我们都知道, 随着孩子的长大, 他们和父母的交流会越来越少, 矛盾也会越来越多, 他们的心灵世界我们很难知道。我们作为父母, 怎样才能让孩子永远向我们敞开心灵之门, 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首先,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尊重的表现是: (1) 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 赢得孩子的信任, 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 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 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 遇事半途而废没有信心。 (2) 在家里, 我们要提倡情感式教育, 不搞一言堂, 不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 作为家长, 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例如, 在女儿上一、二年级的时候, 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其他学生, 我在家里给她多买了一套学习资料, 女儿也很听话, 总是在做完学校作业后, 认真地完成我的附加作业, 上了三年级, 随着课程的增加, 作业逐渐地多了, 每次在做完学校作业的时候, 孩子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 不想再做了, 于是我就跟女儿说:“我们不做附加作业了, 你能跟上吗?”女儿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并且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可以照样考好的, 不信我们可以打赌。”我笑着说:“谁都可以不信, 女儿的话我一定信。”听了我的话她高兴了好几天, 确实, 她没有让我失望, 成绩一直稳中上升。 (3) 我们要学会经常鼓励和欣赏他们。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声。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 我们应该从小处入手, 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 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 在学校里有哪些趣事是否爱发言, 是否受到老师的表扬, 等等。如果父母能时刻关心孩子生活中的小事, 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波动, 并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孩子在这样愉快、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成为父母最好的朋友。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受用终身, 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用,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 我经常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希望自己总结好的经验能给孩子一些帮助, 总结出的一些失败的教训, 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对孩子来说, 就需要家长来带。例如, 孩子学习时, 家长也在看业务书、在学习, 而不是在看电视、打游戏。教孩子去实践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例如与孩子一起阅读, 每读完一个故事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检查她看了多少, 理解了多少, 这样可以培养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读散文使人宁静, 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为把女儿引入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 我们家添置了图书柜, 每次逛街, 总要给她买点适合的图书, 有时为了孩子能多读些书, 放学后我经常陪她去学校图书室, 同时在陪女儿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最初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完全依赖于父母, 就像钢水一样, 倒进什么样的模子就会形成什么形状, 一旦冷却淬化, 再改变就万难了, 因此, 作为家长, 我们一定不能不拘小节, 要时刻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和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女儿的成长博客 篇10

西方对成长个体内心的关注, 是通过“顿悟”这个链条来实现的, 它往往成为主人公内省转变的关键, 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 乔伊斯曾经解释这个词为“观察一件普通物体时所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威廉, 经历了几次强烈的内心冲突, 最后才清醒地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心智发展的正确目标和方向。《远大前程》中的匹普在远大前程的迷梦中几经波折, 最终才恢复了善良的天性。

与西方“成长”模式有共通之处, 《饥饿的女儿》设置了两次个人体悟, 一次是身世之谜解开之后, 一次是出走而回乡的历程中。虹影将个人命运的沉浮安置在了60年代三年饥荒时期的灰色梦魇之下, 将一部分被遗忘和忽视的历史剥离开来, 在沉睡数十年的民族国家记忆中, 将尘埃一样的女孩六六的心理与成长告诸世人。

饥饿在那个年代犹如一道不散的阴影, 笼罩在每一颗焦灼的心上, 在道德竖起的高墙面前, 个人甚至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维护最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六六就出生在这样的年代。身世迷宫层层叠叠, 贯串起宏观的时代历史和其他人的人情世故, 家庭成员的矛盾, 街坊邻居的争斗, 文革武斗的枪林弹雨, 这一切都以巨大的推动力试图拨开层层迷雾, 推导着走向身世迷宫的出口。作者尽量保持着内敛的姿态书写这种推动的施施而行, 以刻画同时代人渴望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又把握不住命运的缰绳, 压抑、焦虑、恐慌的精神状态, 再掺杂进时代洪流的泥沙, 六六的身世因此带上了一层滞重而又复杂的色彩。

在身世之谜被一层层解开而若隐若现时, 母亲对六六的坦白以一种奔涌的爆发之力将疑惑的界点爆破开来, 那就是六六私生女的身份。“私生”远不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 它还因为游离于法律和公德之外而带着身份缺失的性质, 这无疑会遭到指责和非难的词语将耻辱深刻地烙印在她身上。这时候, 历史老师的自杀导致了六六唯一精神支柱的坍塌, 她经历了第一次顿悟:“这个世界, 本来就没有父亲!”在父爱缺席的状态下, 无穷无尽的悲观失落向她翻涌而来, 因此她开始了自己另类的漂泊生活。她混迹于黑道诗人、画家之流, 在无日无夜的酒醉狂欢中放纵自我, 直到有一天刘小枫的一首诗向她透露了一丝沐浴新生的亮光。她最终选择了回乡之路, 表明了她对私生身份客观存在的坦然面对, 以及向灵魂回归的希望。虽然回乡后仍然摆脱不了和父母冷漠冰冷的疏离气氛, 但生父在她心中撩拨起的歉意, 已彰显了她收容而接纳这些苦难记忆的成年人心态。这是她的第二次顿悟, 六六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进行了一次精神涅槃。

(二) 女性叙事视角——世纪末的中国式“成长”书写

与西方成长小说关注内心体验的个人化感受有契合之外, 作为处身于90年代这个时代转折点的女作家, 虹影不可避免地要卷入时代的洪流之中。中国成长小说从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叙事视角、九十年代前期的生命叙事视角,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叙事视角, 一直以一种宏大的趋势裹挟着文学的枝蔓, 因此虹影的书写, 此时必然带上女性叙事的特征。

《饥饿的女儿》发表于1997年, 那时候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普遍的怀旧倾向, 世纪末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因此对过往事物的发掘成为作家不自觉的行为, 个人的成长是对过去经验和欲望的怀想, 正成为世纪末文化命运的隐喻, 因此世纪末成长书写有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虹影身居海外多年,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使得她不可能完全抽身而进行一种零度书写, 因此, 对个人隐私的大胆书写隐匿着复杂的情感分子, 书写口吻的冷静又将时代记忆刻画得细腻客观。

这种个人化体验的写作可以作为一个切点管窥90年代作家书写的全貌。从50年代和谐、完美的理想规约成长叙事开始, 50到70年代社会新人的塑造, 到80年代已经开始透露出“自我”的概念, 90年代的变化最为明显, 以前对人生路径的选择或困惑开始为对内心体验和经历所置换。这群90年代书写的作家大家出生于60年代, 在生于价值断层的时代夹缝中, 解除了禁锢的思想在面对开阔的社会场域时显得茫然, 因此一种新的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亟待确立起来, 这时候西方的非理性思潮涌了进来, 叔本华、尼采的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尤其萨特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 引导中国文学向“个体人”的领域延伸。这些思潮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和社会心理达成了契合点, 因此作家开启了个人自我的意识, 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投以了高度的关注目光。因此, 和之前将个人“成长史”作为社会变革的文学注解不同, 成长叙事在此时变成了作者个人情感意识细微流动的体验。虹影作为女作家, 将女性的独异体验引入了文学, 通过自陈自述的方式, 表达着一个女性成长的主题, 把那些被长期掩蔽在无名状态下的女性成长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流程裸露出来。《饥饿的女儿》中, 虹影采用个人私密视角与全知全能视角的交叉混合这一独特视角来进行书写, 作为个人私密视角来讲述六六的自我成长历程使小说具有真实性, 采用公共的全知全能视角来讲述他人和社会的经历和故事, 更显示出作品本身的巨大的历史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拓宽了小说文本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维度。而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低微化描写, 也颠覆了以男性为中心话语权的文本写作模式, 在精神层面剥夺了传统宗法父权的男性权威, 是女性掌握中心话语权的文本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话本的一次挑战。

摘要: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来看虹影《饥饿的女儿》, 虽与西方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精神关联, 却也带上了中国本土历史、时代、文化的印记, 另外还与作家的文化情结和创作理念等因素割裂不开联系。因此, 本文不仅仅以西方成长小说作对比来进行分析, 还将它放在时代历史的大底盘中, 寻找出它独特的本土性特色。

关键词:叙事视角,成长,缺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薄壁设计下一篇:重特大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