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

2024-08-02

阿拉善地区(共12篇)

阿拉善地区 篇1

我院自2 0 1 4年采用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 (TCT) 。用于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女性, 进行宫颈癌的筛查。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患者, 有性生活病史, 自愿做TCT检查的阿拉善盟蒙古族女性患者655例, 年龄24~83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采用福建省三明博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液基薄层细胞处理试剂盒 (TCT) 制备液基细胞涂片。

1.2.2 取材方法

首先, 采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对患者宫颈病变位置进行消毒, 并使用棉球擦去患者宫颈病变表面粘液。其次, 在宫颈管中插入宫颈细胞刷, 插入深度约为1 cm, 将细胞刷形态调节为扇形, 采取适当压力在患者宫颈内旋转8圈, 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收集宫颈外口或宫颈管内脱落细胞, 放置于细胞保存液中, 并对其进行涂片、染色、观察, 确认患者病情[1]。

1.2.3 细胞学诊断方法

以2001年TBS分类诊断标准为依据, 对患者细胞检测结果进行分类诊断。其诊断参考如下。

(1) 阴性:患者宫颈细胞变化已于正常反应, 出现良性反应改变[宫颈出现炎症 (轻、中、重) 或良性反应性改变], 以病原体分析:滴虫感染;念球菌感染;细菌感染;提示HPV感染;疱疹病毒感染。

(2) 鳞状上皮细胞分析:1) 非典型鳞状细胞倾向上皮内瘤病变, 倾向良性反应性改变不能明确意义不除外高度病变。2) 上皮内低度病变改变, 鳞癌。

1.2.4 TCT检测

TCT检测结果异常患者, 实施阴道镜病理检查, 确认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对患者细胞检测结果数据进行观察分析, 从而诊断出患者病情。

2 结果

2.1 经TCT细胞涂片检查

1) 78例患者检测结果正常, 宫颈病变处于正常范围内, 占总数的11.9% (78/655) 。2) 良性细胞改变占88.09% (577/655) , 其中炎性改变占91.68% (529/577) , 重度炎症29.98% (173/577) , 中度炎症31.36% (181/577) , 轻度炎症占30.32% (175/577) , 萎缩上皮占8.3% (48/577) 。3) 病原体感染率:其中滴虫感染51例 (7.78%) , 念球菌感染33例 (5.03%) , 细菌感染64例 (9.77%) , 放线菌感染2例 (0.03%) , 提示HPV感染22例 (3.35%) , 合计172例 (26.25%) 。4) 异常涂片48例占总标本数7.32%0、鳞状上皮细胞分析:非典型鳞状细胞47例其中倾向上皮内瘤病变10例, 占总阳性例数的20.83% (10/48) , 倾向良性反应性改变5例, 占总阳性数的56.25%, 不除外高度病变4例, 占总阳性数的8.33%, 上皮内低度病变改变1例, 占阳性总数的0.2%[3]。

2.2 患者年龄及细胞学阳性和患病率之间的关系。

经对所有患者细胞检测结果观察分析发现, 30~40岁年龄组占26.86% (155/577) , 40~50年龄组占比例为34.83% (201/577) , 50~60岁年龄组占21.83% (126/577) <30岁和>60岁年龄组患病率分别是7.97% (46/577) , 8.49% (49/577) 。见表1。

3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恶性肿瘤患病率第二名, 据相关资料统计, 全球每年约有46.6万人患宫颈癌, 其中又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约占全球总人数的80%。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 北部与蒙古国交界, 国境线长>733.48公里总面积27万u平方公里, 阿拉善民族主要有内蒙古, 汉族, 回族, 满族组成约24万人口。在阿拉善盟蒙古族最具体民族特点。医疗条件相应落后等特点, 宫颈癌的防治工作覆盖不够, 因宫颈癌至死亡的病人不少, 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规范诊断治疗。

目前, 我国在宫颈癌诊断上, 主要采用宫颈涂片进行检查, 但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 其结果准确率不够高, 每年约有50%~60%存在误诊,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取材不当或标本不足, 另外, 在涂片过程中, 如涂片细胞数量过少, 或细胞上粘液过多, 加之, 受血液及炎症细胞影响。其检测很难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 临床医学家们对传统细胞涂片进行改正, 创造了液基细胞学, 在患者细胞标本采集后, 立即将标本细胞放置于细胞液中, 从而对取材器上的细胞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 打破了传统细胞涂片检测的局限性, 有效的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4]。

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率与年龄密切相关, 最高峰值出现在40~50岁占34.82%, 其次是30~40岁年龄段26.86%。

本调查中我们还可得知, 通过TCT对患者宫颈细胞进行涂片检查, 不断可以判断患者宫颈是否存在病变, 还可准确得出病变时间段及过程, 而患者病程越长, TCT检查结果越灵敏, 其检查结果也更为准确, 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子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 没有年轻化的趋势。因阿拉善地区地域辽阔, 人员居住分散, 蒙古族女性大多居住在医疗条件落后的牧区, 对防范意识薄弱, 通过这项研究调查, 增加健康教育, 使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妇女, 充分认识宫颈病变筛查的重要性, 提高健康意识及知晓率。并建立宫颈病变和宫颈癌规范化防治体系, 逐步使阿拉善地区宫颈癌的防治规范化, 常态化。使子宫癌的普查在阿拉善地区得到推广。了解阿拉善盟地区蒙古族女性宫颈病变得发病率, 做到早预防及时正规的干预和处理癌前病变, 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5]。

2.3 细胞学阳性与宫颈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 (见表2)

摘要:目的 应用液基超薄细胞技术 (Thinp rep cytologic test TCT) 和Bethesda系统 (TBS) 调查分析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率, 做到早预防及诊治。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655例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女性患者采用TBS进行细胞分类诊断及TCT检测, 分析患者检测结果, 并TCT检测结果异常患者, 实施阴道镜病理检查, 确认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655例涂片中检出异常涂片48例, 其中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细胞32例,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9例, 非典型腺细胞2例, 鳞状细胞癌4例, 腺癌1例。4049岁年龄段, 异常涂片最高219例, 其次是3039岁年龄段, 165例。结论 采取TCT技术、TBS技术及阴道镜活检, 是检测女性宫颈病变, 其操作方便、结果准确率高, 能详细了解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女性宫颈病变得发病率, 做到早预防及诊治, 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阿拉善地区蒙古族女性,宫颈涂片,液基超薄细胞技术,宫颈病变,TBS系统

参考文献

[1]姜志欣, 王丽娟, 林宁, 石慧, 陈伟, 吴玉璘, 张敏, 潘丽.1155例城乡女性宫颈癌防治知识及筛查需求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3) :77-80.

[2]张楠.妊娠期宫颈癌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5, 31 (02) :101-103.

[3]丁丁, 孔为民.宫颈病变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 0 1 3, 4 1 (12) 10-12.

[4]王军, 李银凤, 马丽蓉/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的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44 (09) :1081-1085.

[5]肖冬梅, 魏爽, 刘军, 王玉兰.宫颈癌筛查中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的门诊病案管理[J].中国病案, 2010, 11 (04) :11-12.

阿拉善地区 篇2

本学期总第44课时本单元第 12 课时授课日期课题第二节 南方地区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 1、 知道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知道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3、 理解以水田为主耕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4、 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耕作业特点重 点 难 点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以水田为主耕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教 具电脑、投影仪、背投教 法电化教学教 学 过 程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 间一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突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由此导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引导学生“越过秦岭—淮河一线,我们来到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范围、主要地形、河湖、气候、人口、民族等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1、 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3、 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4、 南方地区人口和民族状况如何 这些概况对气候有何影响? 5、南方地区的北界在哪里?学生思考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分析问题。5 35步 骤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时间三6、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的等温线相当?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7、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几度以上?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 8、南方地区属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二)鱼米之乡 回答下列问题: 1、 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 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3、 南方地区盛产淡水鱼类的原因是什么? 4、 南方地区为什么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课堂总结 本节课,大家主要了解了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人口、民族、主要地形、河湖、气候等基本概况。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和《南方地区农业与农作物分布图》 学生自已总结。5板书设计: 第二节 南方地区 土 位置、范围和面积 一、基本概况 人口和民族 主要地形区、河湖、气候 二、鱼米之乡 教后记: 这节课把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成问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来阅读课文、插图和其他展示材料,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水平。

阿拉伯人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吗? 篇3

我们所称的阿拉伯数字的数学符号原本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了阿拉伯。大约在公元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把所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命人将这本书翻译成阿拉伯语,从此书中所介绍的印度数字及印度的计算方法被推广到了阿拉伯国家,后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了。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也叫得顺口了,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经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但有意思的是,在阿拉伯国家,却很少见到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那里的人们用的是另一套数字和计算方式,其在写法上跟“阿拉伯数字”完全不同,被称为“阿拉伯人数字”。在阿拉伯国家,所有标有数字的地方,他们都使用自己的“阿拉伯人数字”。而“阿拉伯数字”只是辅助性地使用,并不经常见到。(丁 汀)

阿拉善地区 篇4

四大区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2000-2010年期间, 中国四大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其中东部地区由2000年的44.88%提升到2010年的65.32%, 中部地区由2000年的35.93%提升到2010年的54.13%, 西部地区由2000年的33.72%提升到2010年的52.23%, 东北地区由2000年的38.96%提升到2010年的56.35%。2001-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2%、3.76%、4.18%和4.47%, 在四大区域中, 西部地区增速最快, 中部地区次之。

综合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大类分项指数组成。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类指数分别为73.29%、67.49%、57.91%和58.72%;“民生改善”类指数分别为73.21%、63.04%、61.33%和55.54%;“社会发展”类指数分别为67.32%、68.28%、66.93%和66.12%;“生态建设”类指数分别为65.90%、54.52%、57.73%和55.31%;“科技创新”类指数分别为38.37%、15.16%、14.72%和13.54%。

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普遍提高, 差距有所缩小。2000-2010年, 31个省 (区、市) 的综合发展指数普遍呈现向好的趋势。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排在前10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和重庆。2000-2010年, 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排在前10名的地区分别为贵州、新疆、重庆、山西、四川、江西、西藏、安徽、宁夏和甘肃。

需要关注的是, 全国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异系数, 自2004年后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与2009年相比, 2010年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均有所提高。2010年, 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2009年分别提高4.65%、4.03%、4.55%和5.85%, 在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增长仍然最快。

2010年, 31个省 (区、市) 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都有所提高, 近一半省份增幅达到5%以上, 其中, 贵州、青海、西藏、宁夏、海南、甘肃、陕西、云南、新疆和重庆增幅位列前10名。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2)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4)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5)对所用资料可以大胆批判、怀疑、探索、交流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南、北方地区各有利弊)。

(6)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小组进行分析、研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辩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x k b1.c o m

(1)感受我国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谐之美。

(2)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次教学活动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课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最后通过辩论赛展示出来。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如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指导和策划,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在网上或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查找、选择、阅读和整理地理材料,并把这些材料提供给辩论赛的正反双方;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学法指导

把本节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选择南北方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加以研究,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重点放在辩论人选的选拨过程,在最后辩论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难点: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原因及优劣。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准备xk b 1.com新 课 标第 一 网

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 授课学时:1学时。教学流程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大家回忆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和划分依据?四大地理区域中位于季风区的区域有哪些呢?(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是什么呢?

尽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我国季风区,但是两地区也存在很大差异。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带领大家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村去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读图: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 回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有哪些差异?

(注明:由学生观察景观图片比较差异,并总结属于哪方面的差异。例如北方地区以旱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这属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延展: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发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环境有哪些差异?(南矮北高(身高)、南繁北齐(语言)、南轻北重(工业)、南拳北腿(武术)、南甜北咸(饮食)、南软北硬(姓名)等)

设疑: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环境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影响因素: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学生活动探究:前后桌为一个讨论小组,任选一个方面,利用教师提供的图表和资料,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资料进行验证)

(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教师提供资料和图表)

资料一: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课本第7页图)

① 四个城市分别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一个区域? ② 比较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③ 根据上面的比较,总结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④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资料二:地形图

①读图,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形的差异。②地形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探究,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文环境的差异。请大家总结,自然环境有哪些差异呢?列表格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图片和图表,分析河流的流量、植被的差异。

北 方 地 区 南 方 地 区

1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植被

河流的流量(大或小)„„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环境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板书: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地区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地形、气候 河流、植被

二、北地区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耕地、作物、熟制

交通、住房、主食、爱好

巩固练习:

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作业:填写下表

1、必作题:

主要地形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干湿区 河流流量 河流结冰期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2、选作题:

作物熟制

它作物 传统民居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植被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传统运输方式

耕地类型

油料作物 气候类型

糖料作物

阿拉善地区 篇6

关键词:巧取;巧定;巧连;巧设;巧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70-02

数学试卷答得好坏,主要依靠平日的基本功。只要“四基”扎实,临场不乱,重审题、重思考、轻定势,那么成绩不会差。切忌慌乱,同时也不可盲目轻敌,导致“大意失荆州”。不是审题有误就是数据计算错误,这也是考试发挥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认真对待考试,认真对待每一道题主要把好4个关:1、把好计算的准确关。2、把好理解审题关“宁可多审三分,不抢答题一秒”。3、把好表达规范关。4、把好思维、书写同步关。5、充分把握解题技巧。

下面就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行一些重点说明,常言道“四两拨千斤”,充分说明技巧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尤其在应付各类考试中的绝大多数数学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教会学生解数学题的技巧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本人的一点经验做一点简单的探讨:

阿拉善盟地区金属矿成矿规律分析 篇7

关键词:阿拉善盟,金属矿,成矿规律

区内已探明的矿种84种,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33种,主要有煤、盐、芒硝、石膏、萤石、硅石、铁、金等。盐及盐化工、煤炭化工、铁金矿产采选及冶金已成为阿盟的支柱产业。

1 成矿时空分布特点

1.1 时间分布特点

西北部的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和中生代所形成的内生金属矿床数量相对有限,而晚古生代则是成矿作用的集中爆发期;东南部的华北板块北缘区成矿则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具体而言,塔里木板块北东边缘的北山北部地区(甜水井-黑鹰山-雅干一带)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海西中、晚期的火山-岩浆杂岩有关,如:黑鹰山铁矿、流沙山金钼矿、额勒根乌兰乌拉铜钼矿、呼伦西白金矿和交叉沟金矿等,其次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如:小狐狸山钼矿、独龙包钼矿;中部地区(石板井-七一山一带)主要与加里东期(如:七一山铷-钨-锡多金属矿)和海西中晚期(如:小黑山铁矿、反帝山北西铜矿化点等)岩浆作用有关,且有燕山期(如:小黄山南铁矿点、1278铁矿点和1221铁矿点)和印支期(如:梭梭井铁铜矿)的成矿显示;而南部地区(阿木乌苏-老硐沟一带)主要为海西期(如:老硐沟金矿)和燕山期(如:百莲图金矿点、红柳井金矿点等)成矿,也有加里东期的成矿显示,如古硐井金矿点。

华北板块北缘巴丹吉林断裂与恩格尔乌苏断裂所夹持地带中的乌力吉-欧布拉格一带则以海西期成矿为主;而狼山裂谷南西侧(碱泉子-雅布赖-盖沙图一带)海西中、晚期成矿作用显著,如朱拉扎嘎金矿,也有印支期(如:陶格托木斯铜矿化点、乃木毛道铁矿点等)和加里东期(如:哈拉托洛海北西铜矿点)的成矿显示。此外,在雅布赖山-阿拉善右旗一带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变质岩中产出有变质型铁矿。

1.2 空间分布特征

区内矿床(点)主要沿甜水井-雅干、石板井-月牙山及巴丹吉林等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分布,反映了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对内生金属成矿的控制作用,形成了甜水井-雅干铁钼金铜镍铅锌钨成矿带、石板井-东七一山钨钼铜铁铅金成矿带、阿木乌素-老硐沟金锑汞钨成矿带、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金铁成矿带、雅布赖-狼山铜铅锌铁金成矿带、碱泉子-卡休他金铁铜铅锌成矿带和桃花拉山-宽湾井铁稀土成矿带成矿区带。

2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阿盟西北部和东南部具有不同构造演化和成矿特征。

2.1 西北部北山地区

北山地区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历史可追索到中元古代,北山隆起就是这一时期中酸性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在该阶段沿古大陆裂陷槽(或盆)堆积了巨厚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局部地段产出有金和铁矿体、矿胚和矿源层,如:老硐沟、交叉沟等地产出有金矿床和含金矿源层。北山地区许多兼具有沉积型“印记”和热液交代型特点的铁或金矿床均是原生沉积和后期改造双重作用的结果。

2.2 狼山裂谷带

狼山造山带在从太古宙以来经历了太古宙结晶基底形成、古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格架初步形成、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活动陆缘、晚古生代以来陆壳增生的多个构造演化阶段。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狼山造山带有不同的地质作用过程,并形成了相应的矿产。

3 主要控矿因素

3.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构造是成矿控制地质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它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构造环境的控矿作用。

不同的构造环境产出有不同的矿产。太古宙-古元古代陆块中的花岗岩-绿岩带内赋存条带状铁矿(鞍山式铁矿)、金矿或金矿源层。在中元古代时,一方面在太古宙-古元古陆块边缘的裂陷槽或裂谷带内形成了与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相关的海底火山喷气、喷流-沉积型铁、铜、铅、锌、金、硫铁矿床。另一方面在以洋壳为基底的火山弧环境内形成与中基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钼矿床;而在大洋脊扩张部位或其与异常脊的过渡带环境内有与富钠镁质基性火山岩浆活动相关的铁(金)矿床形成。

(2)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均为超壳断裂,有的甚至切穿了岩石圈,所以它们是地幔物质上升的通道,而与其有成生联系的次断裂或裂隙构造带往往就是成矿物质沉淀定位的场所。另一方面,这些深大断裂具有活动时间长的特点,所以在其一侧或两旁常分布形成不同时代的矿床。

(3)巨型沉降带中沉积盆地的控矿作用。

巨型沉降带实质是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控制的裂陷槽(或裂谷),它们延展数百公里,宽几十公里,赋存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然而,并非在整个裂谷中到处有矿床形成,只有在发育受同活动断层控制的三级或更次级的盆地中才形成矿床,如:渣尔泰山-狼山裂谷带中的霍各气、炭窑口、东升庙、朱拉扎嘎等大型或超大型矿床都是形成在类似的次级盆地中,这种次级盆地能否形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往往与控制其的同生活动断层的活动时间的持续性和活动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同生活动断层是成矿物质涌入盆地的通道,它的活动时间长短和活动次数的多少决定着进入盆地内的成矿物质数量的多少。

3.2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地层沉积过程中成矿物质的初始富集作用。

许多成矿物质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火山喷发沉积或水体中沉积)虽未能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体,但较地壳克拉克值而言产生了显著的初始富集,在后期的变形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产生再活化、迁移而富集成矿体。

(2)在成岩过程中直接成矿。

太古宙乌拉山岩群,色尔腾山岩群中的条带铁矿床;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中的铁、铜、铅、锌、硫铁矿、金矿床;早石炭世与海相基性-中酸性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铁锌矿床等都是在地层岩石形成的同时,成矿物质大量富集而形成的。

(3)地层与成矿流体发生水岩反应,为成矿流体沉淀提供空间。

地层中某些岩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再加上构造变形而产生的裂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它们的渗透性,故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进入而发生流体与岩石的物质交换反应,使成矿物质富集沉淀成矿。碳酸盐岩地层,往往与岩浆热液发生水岩反应而形成矽卡岩体,在水岩反应过程中,改变了成矿流体的p H、Eh值,从而促使成矿物质的沉淀成矿。地层中富钙质的砂岩、粉砂岩、板岩等与中酸性侵入岩的成矿流体在外接触带内发生碱质交代,形成蚀变岩,因在碱质交代过程中的物质交换而改变成矿流体的p H、Eh值和成矿元素浓度,从而促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形成热液脉状矿体。

3.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火山岩浆成分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矿床。

(2)岩浆岩成分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岩浆岩成分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形成铬铁矿床的超基性岩主要为纯橄榄岩。如:与铜、镍、铂矿床相关的辉长岩是超基性-基性过渡、分异较好的富镁质基性岩。

(3)岩体形态产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基性辉长岩体底盘倾角由陡变缓的铲状形态有利于岩浆熔离型矿体的形成。

中酸性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形态对成矿有控制作用。

与成矿有成生联系的岩体都呈岩株、岩枝、岩墙和岩脉产出,规模不大。

(4)提供成矿物质和热动力。

岩体一方面对成矿提供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另一方面提供热动力而加速水岩反应,以围岩中淬取、活化成矿物质而提高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浓度而有利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而形成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体。

参考文献

[1]王金龙,尹忠,黄志全,等.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探讨[C]//中国西部地区金矿地质学术讨论会.2001.

阿拉善地区 篇8

一、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使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1. 保障基本就业。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能力和手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内地就业外,大部分回到原藉,实现就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二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城镇就业成为焦点问题;三是近年来内地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大量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增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困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问题比内地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就成为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 保障基本养老。

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必须重视和采取政策措施解决养老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农村地区,也高于城镇地区。同时,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四世同堂”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要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3. 保障基本生活。

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起来,但在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仍是空白。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人群。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又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保障基本住房。

西部民族地区的住房保障有一些特殊性,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2009年冬天,新疆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暴风雪灾害,给许多少数民族牧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使牧民定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5. 保障安全饮水。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今,解决西部偏远山区农民饮水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依靠蓄水和移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6. 保障教育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教育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滞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保证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切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

7.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医疗卫生条件是衡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努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主要瓶颈,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民生改善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 推动交通建设。

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要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的支援下,切实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这也是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需要克服交通的障碍,推动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2. 推动水利建设。

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6.6%。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属于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6%。此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今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以及发生在新疆等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切实解决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可以选取一些薄弱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3. 推动能源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要看到,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在需求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使用能源的价格政策方面,存在农村与城市同网不同价、能源资源地价格高于消费地价格等现象;三是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因此,需制定并实行相关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推动通信建设。

由于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均通信基础设施占有量、电信业务普及率以及人均电信业务消费量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内地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市场需求不旺、用户承受力较低、通信建设及运营成本高、通信企业自身发展困难、通信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现象。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不灵和封闭制约着各族人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制约着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加快通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多样化的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三、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地区有36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58个是边远山区县,210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的六大贫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贫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而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依托。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创造条件参与发展成果制造和分享

分享发展成果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或者说,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要从“被动”向“自为”转变,主动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在两大方向上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水平尺度”的放大,即地理范围的非线性扩大;另一方面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表现为台阶式结构变化。

1. 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特色领域出发,发展特殊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国家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应有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受益少,资源地居民受益少;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应在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和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2. 主动融入全国经济体系。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商品走向全国的成本非常高,内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部。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情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外贸对本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来看待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五、保障社会稳定

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发展成果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作用凸显;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

社会稳定既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结果,又是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分享全国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各族人民的福祉,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以祖国日益强大为后盾,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有了安定团结的稳定气氛,西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才能更好地分享全国发展成果,才能参与制造更多的发展成果。

阿拉善地区 篇9

一、日喀则地区扶贫概况

日喀则地区的扶贫历史悠久, 从解放时期至今已经过了六十多个年头。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 从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前的扶贫情况

解放时期, 十八军带动群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解放后, 为了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 主要以贷款贷粮和无偿发放 (农作物、牲畜和资金) 促进生产。五十年代后, 中央无偿赠送生产器具达十万余件, 以工代赈修建公路改善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大, 各地支援不断。兴教育、建医院, 调拨医疗器械, 促进了日喀则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 1966年至改革开放前的扶贫情况

七十年代初向日喀则地区发放办

社基金款850万元, 继续无偿捐赠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内地省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推广农技, 提高兽防水平并控制疫病蔓延。与此同时, 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得到推动, 内地发达省份选派优秀教师、毕业生以及医疗队援助日喀则。

(三) 改革开放后的扶贫情况

改革开放后, 除了扶持政策外, 农业部在日喀则援建了多个农具厂、拖拉机站和农机供应站, 加快了日喀则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第二次藏谈会确定了43项工程, 涉及到能源、文化、卫生、商业以及旅游等方面。尤其将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点, 选派优秀毕业生定向对日喀则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缓解了师资匮乏的矛盾。

(四)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确定上海市和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通过人才援助, 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免费接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党政干部进行岗培或挂职锻炼;专设援藏基金, 积极落实援藏项目, 包括日喀则地区体育场、日喀则山东大厦以及日喀则市贸易市场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一度成为日喀则地区新的增长点。

(五)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在总结上届座谈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确定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以及宝钢、中化粮集团对口支援, 不断加大项目数量和资金支持力度, 吉林路、日喀则长白山幼儿园、旅游宾馆以及青稞啤酒厂等项目纷纷落成。在对口支援有力的推动下, 日喀则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

(六)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明确将对口支援政策延长到2020年, 并同时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和科技援藏格局, 明确了铁路建设、能源工程、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和城镇体系等未来的工作方向。

二、扶贫工作的成效分析

(一)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六十年前, 日喀则98%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财税数字几乎等于零, 人均GDP只有133元。六十年来, 其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6.4亿元, 常住人口70.33万, 人均GDP已达到12285元。

(二) 财政收支得到改善

1978年, 日喀则地区财政收入仅有0.04亿元, 2010年的财政收入达到3.35亿元, 短短三十年增长了82倍, 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支出从1978年的0.6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7亿元, 增长了62倍, 年均增长13.9%。

(三) 各项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日喀则地区工业总产值是6.9亿元, 同比增长1.7%。旅游部门接待游客110.6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高达8.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621.62万元, 是1959年的141.99倍, 邮路总长度达到2760公里。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9亿元, 是1958年的1.3万倍。

(四) 民生事业得到改善

六十年前, 日喀则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 该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投入四十多亿人民币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 解决了43万农牧民的住房问题, 人均住房面积从原先的10平方米提高了1.5倍。2010年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1.57万人, 是1958年的196.1倍。全地区医院252家, 是1958年的50.4倍;有专业卫生人员1841人, 是1958年的25.4倍;病床1889张, 是1958年的53.89倍。

三、扶贫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 强化依赖性

办理低保的公共部门, 其收支与低保内容不挂钩, 这就从制度上强化了责任链条的断裂, 甚至会将输血式扶贫资金用于偏离原本政策意图的对象上。这样, 中央政府不惜资金代价来对待稳定, 以谋求最大政治效益;地方政府没有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去检查监督申请者的真实性;申请者通过各种渠道“满足条件”并办理相关手续。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扶贫方式不仅会扭曲扶贫对象, 而且会加强扶贫对象自身的依赖性, 一旦停止输血, 返贫现象立刻发生。

(二) 挤出效应

2011年自治区加大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就力度, 对政治过硬、学业合格以及公务员考分过关的考生实行“零失业”就业政策。但这种就业政策, 进一步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臃肿, 效率低下, 从而只能加强新老交替在养老方面对财政的依赖。大幅扩招公务员的公共政策对私人部门存在严重的替代效应, 良好的公务员就业政策导致本来流向其他产业的优秀人才, 被公共系统所垄断, 进一步打击西藏私营经济。

(三) 沉没成本

道路建设无疑对当地资源开发有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外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使农牧民脱贫, 还需要水电、通讯等一系列基建项目的连续实施, 这无疑是在追加沉没成本;而且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对基础设施毁坏异常严重, 每年维护费相当可观。许多项目建设不久, 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开始凸显, 设施的维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中央政府原有投资已经沉没, 难以自拔, 只能继续跟进。

(四) 规模不经济

上万人的县域工程项目往往需要耗资千万, 而惠及的用户不过百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即便对生产生存条件不断改善, 只要规模人口无法形成, 就难以形成规模性经营与消费。即使是基建设施自身所形成的行业, 其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也相当有限, 加上工程本身的非连续性以及劳动力自身的技术特点, 直接决定了基建不能显著拉动就业。

四、扶贫工作的未来方向

(一) 扶贫新战略

尽管之前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同的是,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解决“绝对贫困”的基本温饱问题, 而是巩固现有成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问题, 使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 旨在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 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为基本工作目标, 实现人民更有尊严地生活。

1. 新的扶贫对象和目标。

改变以往的局限于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员, 而是授权地方根据实际制定地区扶贫标准, 凡标准之下的所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均为动态扶贫对象, 并且更突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

2. 新的战略内容。

以往的内容主要围绕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运用科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基本解决水电路邮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而新《纲要》的主要任务突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交通、危房改造、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分项目标, 可以看出, 这是对更高一个需求层次的扶贫。

(二) 扶贫新思路

1.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机制。日喀则地区的社会救助系统比较发达, 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孤品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各种专项救助制度等。努力完善日喀则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避免资源浪费。努力做到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以及中央与自治区监督, 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去监督检查申请者的真实性。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公共政策在维稳的同时, 应更多关注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应当加大对专业人才在民营经济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提升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 壮大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等西藏特色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西藏文化特色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强化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使特色产业拉动就业。

3. 优化造血式扶贫的经济效益。

讲求效益的扶贫战略, 要求将扶贫责任、资金管理以及部分项目审批权下放, 而影响到自治区长远科学总体投资规划的重大项目, 应当由部委带领能做出客观科学的投资需求规划的专业人才进驻日喀则地区了解现状和成因, 从扶贫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上入手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后, 再制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日喀则调查队.日喀则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M].日喀则地区统计局, 2002.

[2].张亚庆.珠峰脚下谋跨越——西藏日喀则地区60年发展综述[N].西藏日报, 2011-07-20.

[3].王杜银.日喀则:扶贫农发惠泽万千群众[N].西藏日报, 2010-11-09.

[4].顾正纲.西藏提前退休政策的影响分析[J].时代经贸, 2012 (9) .

阿拉善地区 篇10

1 严寒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内蒙古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斜伸, 横跨东北、西北、华北3大地区, 地处亚欧大陆, 位于中纬度地区。从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出发, 其大部分地区处于东亚季风的影响,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复杂多样, 严寒天气占据着主导。从内蒙古地区的地域文化出发,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 目前正在朝着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方面迈进。在这些地域情况的影响下,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就需要从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高效性原则、艺术性原则这4个方面予以实施。

2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研究

2.1 注重对景观绿地面积的保护

受内蒙古地势的影响, 在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上, 对景观绿化面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中, 城市绿地面积的侵占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而人为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内蒙古地区, 其原本的绿地就有限, 若在城市建设中继续侵占将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内蒙古在城市绿地景观的实施上, 首先要加大法律保障体系, 在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前提下, 来更好的维护城市植物景观规划的具体实施。同时, 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只有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下, 对管理的制度进行加强, 城市中的绿化水平和景观水平才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2.2 加强防护林的建设

在自然绿地资源上, 内蒙古本身就具备良好的先天环境, 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给内蒙古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 受过渡放牧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在不断的加深, 此时, 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加强对内蒙古地区防护林和防沙林的建设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片、带、网多种模式结合的方法, 结合农田、河岸绿化、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力度, 实施防护林建设, 在维护城市植物面积上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使城市周边的植物得到更好的恢复和保护, 还能更好地满足城市景观和人们正常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 在城郊种植耐寒性强的植物, 注重对内蒙古地区灌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 这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至关重要。

2.3 凸显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建设

城市在植物景观上的发展, 如何将城市的特征凸显出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凸显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着手点, 在内蒙古地区, 随处可见的文化设计、城市标识、雕塑小品、建筑风格都将内蒙古的文化特征和鲜明个性, 生动而又形象的凸显出来。内蒙古作为一个移民地区, 其具有着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城市风貌更是多姿多彩, 此时, 在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中, 将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将内蒙古地区的地域风貌展现出来, 还能够有效在凸显出内蒙古的文化特色。同时在绿色景观建设的过程中, 对城市建筑和植物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两者统筹实施, 这对内蒙古城市发展和城市植物景观的和谐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好体现。

2.4 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是在保护和发展中建立起来的, 从内蒙古地区草坪建设的沉痛历史分析, 推广自然的草坪化建设, 倡导、发展、保护耐旱的乡土草地模式, 是内蒙古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内蒙古地区, 不仅极寒, 而且严重缺水, 在植物景观的建设上就应该因地制宜的发展乡土乔木和灌木这2种耐旱性植物, 并对自然杂草做特别的保护。在此基础上, 对内蒙古地区的水源进行充分的分析, 通过采集雨水、回收利用污水等手段, 对有限的水资源实施循环式的应用, 以此来维持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

3 结语

综上所述, 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严寒而又极度缺水的地区, 其在发展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上, 一定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在保护好原有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对城市的植物景观实施总体性的规划, 设计合理而又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这对内蒙古地区城市植物景观向合理化、人文化、系统化方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丽颖.严寒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阿拉善地区 篇11

在一些西方观察家看来,“阿拉伯之春”是堪与上世纪90年代初“柏林墙”倒塌相比肩的重大历史事件。那么,时隔五年之后,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阿拉伯之春”的呢?

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发布的舆论调查报告显示,阿拉伯民众对于“阿拉伯之春”的负面看法持续上升,2015年持负面看法的人数首次超过了支持“阿拉伯之春”的民众。在2012~2013年的舆论调查中,61%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及其后果是“积极的”或“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只有22%的受访者对其持否定态度。在2014年的舆论调查中,持两种观点的人大体持平,分别为45%和42%。2015年的舆论调查报告则显示,59%的受访者对于“阿拉伯之春”及其后果持负面看法,只有34%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持负面看法的理由主要是:“阿拉伯之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国家和国家制度陷于崩溃;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不稳定,使混乱、无序和不安全感四处扩散。持积极看法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推翻了独裁和腐败的政权,为建立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政府铺平了道路;这场变革为民众提供了表达的自由,恢复了阿拉伯民众的尊严。由此可见,民众对于这场社会政治变动的看法正在渐趋理性和务实,当初对于“革命”的狂热和激情已经开始减退。2014年尚有60%的受访者认为这场变革“可以实现其目标”,如今只有48%的人坚持这一看法。另有34%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已经结束,被推翻的前政权势力正在卷土重来,持此类观点的人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多。

促使阿拉伯民众改变对于“阿拉伯之春”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阿拉伯之春”以来的惨痛事实让不少民众意识到了被西方奉为圭臬的“民主政治”并非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万能良药”,民主并不必然带来真正的“良治”。阿拉伯世界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质上是其现代化发展受挫所造成的,比如政治腐败、工业落后、发展失衡等,通过简单的政权更替未必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正如世界银行副总裁哈菲兹·加尼姆所说:“一个缺乏民主传统、机构不甚健全的国家又如何能够在一夜之间改善民生、建立良好的民主制度?”伦敦一家媒体在评论中指出:“突尼斯革命震惊了整个中东地区,开启了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起义浪潮。然而五年之后,追随突尼斯的国家一个个糟糕透了,民众的希望早已被新独裁者、内部纷争、内战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圣战’分子所掏空……在中东各地,民众起义并非新春的开始,而更像是严冬的前奏。”

“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什么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政治腐败”和“民生问题”一直被大多数观察家视为这场政治变革的主要根源。如今,阿拉伯民众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政治发展问题上,阿拉伯民众对于军队和安全机构的信心要远远高于对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信心。比如,对军队和国家安全/情报机构有信心的受访者分别为58%和37%。相比之下,对政府和司法机构有信心的受访者只有25%和22%,对于政治性政党和代议制机构有信心的受访者仅为7%和17%。而且,91%的受访者认为本国的政治腐败状况“非常普遍”、“普遍”或“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只有6%的受访者认为本国的腐败现象并不流行。除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和毛里塔尼亚之外,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不相信本国政府在认真地解决国内腐败问题。至于司法正义问题,25%的受访者认为本国的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21%的受访者认为本国完全不能依法办事。与此同时,高达54%的受访者表示本国法律对某些群体存在关照,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在民生问题上,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43%的受访者对本国经济形势持积极态度,56%的民众对本国经济形势持负面看法。20%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收入在扣除各种必要开支之后还能有所盈余,48%的受访者大体上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另有29%的受访者则生活在入不敷出当中。在生活“入不敷出”的受访者当中,53%的人通过各种借贷来维持生计,20%依赖于家族和朋友的帮助,9%的人需要从政府或慈善机构获得救助。

显然,历时五年多的动荡不仅没有给民众带来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反而造成了更多新的社会问题,国内政治也并未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明和公平。仅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为例,发生政治变动的阿拉伯国家要么因政治动荡而经济止步不前,要么因缺乏政治共识而陷入了血腥内战,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战火中被付之一炬。在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当中,只有利比亚和也门依赖丰富的石油资源保持了一定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回落,其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进一步增加。被视为“革命样本”的突尼斯近年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在2%~3%之间徘徊,明显低于“茉莉花革命”之前。2014年,突尼斯经济增长率为2.4%,国内失业率和通胀率却高达15.2%和5.7%。自2011年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经济增长率也一直在2%左右徘徊。在2012/2013和2013/2014财年,埃及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1%和2.2%。与此同时,这两个财年的失业率高达13%和13.2%,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达13.7%和12.8%。作为埃及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旅游业更是一蹶不振,旅游业收入从2011年前的每年100多亿美元跌落至目前的50多亿美元。至于内战正酣的叙利亚,在战火纷飞、遍地废墟和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的情况下,谈论经济增长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

nlc202309082045

“民主”还是“安全”?

“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民主”和“自由”曾一度成为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时尚。如今,在“民主”这一诉求之外,“安全与人身保障”也开始成为阿拉伯民众的新关注,2015年的调查报告反映了这一点。

相比威权政治、伊斯兰“沙里亚”制度和伊斯兰代表制等政治体制,仍有79%的阿拉伯民众认为民主是最为合适的政治制度。相比之下,反对民主制度的受访者只有22%。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受访民众对于“民主政治”的理解和立场却存在很大分歧。一方面,受访者对于“民主”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各执一词。比如,35%的受访者认为“民主”就是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26%的受访者将其定义为“保障平等和正义”,强调“提供安全保障”和“改善经济状况”的受访者也各占6%。另一方面,支持“民主”的受访者未必接受“民主结果”。比如,40%的受访者表示将会反对他们不认可的政党在选举中上台。民众围绕伊斯兰政党和非伊斯兰政党之间的分歧更为明显。比如,57%的受访者担心伊斯兰政治运动,同时有61%的受访者担心世俗化的非伊斯兰政治运动。

和往年的舆论调查结果相比,2015年阿拉伯民众对于安全和人身保障问题的关注有所上升,这是2014年以来的新特征。比如,46%的受访者在本国安全问题上持消极看法,52%的受访者对本国政治状况持负面看法。在受访者当中,23%的人希望移民国外。尽管大多数人表示经济问题是移民的主要因素,但事实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而移民的。在伊拉克,因缺乏安全感而希望移民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或许是受到恐怖袭击威胁的影响,反对“伊斯兰国”的受访者在2015年进一步增加,多达89%的受访者反对“伊斯兰国”。至于“伊斯兰国”崛起的原因,38%的受访者认为是阿拉伯地区和有关国家内部冲突的产物,50%的受访者认为是外部大国造成的。至于如何打击“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组织,受访者也远未形成共识。比如,有人建议支持本地区民主转型(28%)、有人支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18%)、有人要求结束外部干预(14%)、还有人主张加强军事打击(14%)或解决叙利亚危机(12%)等。

值得一提的是,9.11后一直在阿拉伯世界积极推动“民主改造”的美国也被11%的受访者看作是对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排名仅次于以色列(27%)和伊朗(12%)。2015年的调查还显示,对美国的阿拉伯外交持负面看法的受访者从2014年的49%上升到了65%。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达成和解,以及在叙利亚问题上无所作为等是对美国持负面看法的主要原因。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毫不讳言:奥巴马不愿为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混乱承担责任,美国中东政策在其任期内“不会发生任何重大变化”,“在奥巴马任期尾声依赖美国的国家不过是自欺欺人。或许对于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府而言,这是一个让自己从美国的监护下解放出来的大好时机,只是要获得这种自由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该项调查的内在缺陷和盲点

“阿拉伯舆论指数”项目设立于2011年,旨在对阿拉伯世界从事公共舆论调查并发布相关报告。迄今已经发布了四份报告,其中2012~2013年为双年度报告,其余为年度报告。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数进行舆论调查分析,误差范围在正负2%~3%之间,每年调查样本量近两万人,其范围包括阿拉伯世界十余个国家,号称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公开舆论调查。其调查结果虽然可以为我们观察阿拉伯世界提供一扇重要的窗口,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和盲点。

首先是调查过程中的代表性问题。虽然历次舆论调查都采集了大量的样本,总数量均在2万左右(其中2012~2013年和2014年采集的样本分别超过了2万人次),但相比于总人口超过3亿且发展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的阿拉伯世界来说,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虽然研究者宣称其调查范围涵盖了90%的阿盟人口,然而除去2014年对约旦、黎巴嫩、土耳其和叙利亚北部难民营的调查外,历次调查均未能将叙利亚正式包括在内。众所周知,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是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导的政权,并且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很快被踢出了阿盟,而阿拉伯世界基本上又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在叙利亚民众几乎完全失声的情况下讨论叙利亚问题未免有些滑稽,不加区分地提出“绝大多数阿拉伯人认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最好办法是改变叙利亚政权”似乎也有些偏颇。其次是舆论调查的科学性问题。研究者在报告中专门谈论了阿拉伯世界对于“民主政治”、“阿拉伯之春”等问题的看法,事实上因“阿拉伯之春”而发生严重政治动荡的国家,如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并未被涵盖在内,从而造成调查对象与调查问题之间的不一致性。可以想象,发生政治动荡国家的民众和没有发生政治动荡国家的民众对于“阿拉伯之春”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这种不加区分的做法自然会影响到其研究结果的针对性。

“阿拉伯之春”已经过去了五周年,我们对于这场变革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其中仍有太多的未知因素。阿拉伯舆论指数报告代表了一种试图洞察阿拉伯民众在这场变革之后的内心世界的努力,尽管它遗忘了大量未被言及的阿拉伯群体。

阿拉善地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原组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326例, 其中产前曾经检查过的有35例, 占总分娩数的10.73%;发生胎盘早剥8例 (均未进行产前检查) 占总分娩数的2.45%;年龄在17~33岁, 其中有两个17岁;初产妇2例, 经产妇6例;孕周在20~39周, 其中28周以下的有3例;有合并症的有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1例肾性高血压。高原组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季节 (5~7月份) 。平原组的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是2116人, 其中产前定期检查有2046人, 占总数的96.7%;发生胎盘早剥6例 (2例未进行产前检查) , 占总数的0.28%;年龄在20~31岁;初产妇4例, 经产妇2例;孕周在34~41周;有合并症的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一例妊娠胆汁酸淤积症。平原组发病没有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

高原组患者持续性腹痛3~4 d入院的3例;腹痛伴阴道流血1~2 d入院的2例;腹痛1 d入院的3例;8人中有5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一般状况均差、均有子宫压痛;胎儿已经死亡的7例。平原组持续腹痛伴阴道流血0.5~1 h入院2例;没有任何症状的4例 (分娩时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早剥) ;胎儿均成活。

1.3 胎盘早剥分度

I度多见于分娩期, 胎盘剥离面积小, 患者无腹痛或者腹痛轻微, 贫血体征不明显。腹部检查见子宫软, 大小与孕周相符, 胎位清楚, 胎心正常。产后检查发现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即可诊断。II度:胎盘剥离面为胎盘面积的1/3左右。Ⅲ度: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若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属Ⅲa度, 有凝血功能障碍属Ⅲb度[1]。

1.4 辅助检查

高原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5例Ⅲ度胎盘早剥, 2例Ⅲa度, 1例是II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的2例;重度贫血2例;中度贫血4例;轻度贫血2例。平原组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有2例II度胎盘早剥, 4例是产后检查发现胎盘面有小血块及压迹而诊断;有一例入院时轻度贫血。

1.5 治疗方法及转归

高原组8例全部急诊行剖宫产术, 其中发生DIC的2例经输血后治愈;产后出血2例, 其中1例 (没有条件输血) 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另一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例17岁的行子宫全切除术;只有1例新生儿成活, 其余的全都是死胎。

2 结果

通过高原组与平原组两者的胎盘早剥相关因素的比较发现: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0.28%;胎盘早剥度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I~II度;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产妇产前后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的原因及预防

3.1.1 血管病变

妊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时, 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 引起远端的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 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现两组共14例有合并症的4例, 占总数的28.57%, 考虑为血管病变所致胎盘早剥。

3.1.2 机械因素

高原组8例胎盘早剥, 其中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的季节 (5~7月份) , 考虑与挖虫草是匍匐在地腹部受到挤压有明显的关系。在高原上应大力宣传孕期保健知识, 孕妇避免挖虫草的劳动。

3.1.3 其他因素

孕晚期尽量左侧卧位避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时, 最好在宫口开大2~3 cm宫缩间隙以小针人工破膜, 让羊水缓慢流出, 预防突然破膜致宫腔压力突然降低致胎盘早剥;双胎第一胎娩出不要操之过急。临床严格执行缩宫素使用指证及使用常规。

3.2 对高原地区胎盘早剥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胎盘早剥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能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直接危及孕产妇及围生儿生命, 防治至关重要。轻型胎盘早剥或症状不典型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若不及时发现可能发展为II、III型。高原地区的孕期产前检查率才10.73%, 多数孕妇不知道孕期保健知识, 出现腹痛、阴道流血不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旦到医院已经病情很重, 所以根据病史及症状及明显B型超声图像, 临床医生诊断不困难。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 胎儿成活的尽量争取胎儿成活;胎儿已经死亡的也要尽快剖宫产, 尽量争取挽救孕妇的生命, 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质量。高原地区应普及妇幼卫生知识,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 提高医疗技术及加大必要的人员及设备投入, 建立血库 (或紧急情况下的用血制度) , 是提高高原地区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对高原与平原地区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探讨, 以期寻找高原地区胎盘早剥发病率高等因素的原因, 并设法提高高原地区的产科质量。方法 选择甘孜州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胎盘早剥为高原组, 新都区人民医院的为平原组;分别收集并总结两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的住院产妇的临床资料就孕期保健、胎盘早剥发生率、早剥的程度、产妇及围生儿的结局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0.28%;胎盘早剥度为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ⅠⅡ度;胎盘早剥的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的产妇产前后的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的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关键词:高原与平原,胎盘早剥,孕产妇及围生儿转归,预防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批量流水线调度问题下一篇: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