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阿拉伯语

2024-06-30

标准阿拉伯语(共7篇)

标准阿拉伯语 篇1

标准的阿拉伯语历史已有1500多年, 在漫长的岁月中, 它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纳忠教授指出:“伊斯兰教产生后, 对阿拉伯人影响最远者莫过于阿拉伯语的普遍使用。 ”[1]语言是思维交流的工具, 广泛使用标准的阿拉伯语, 有助于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团结。

一、标准阿拉伯语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7世纪以前, 不存在统一的阿拉伯语。 由于社会经济落后, 阿拉伯人多由分散的游牧部落组成, 各个部落有自己的方言, 虽同属于阿拉伯语种, 但差异很大, 同一事物, 同一概念, 各部落有自己的语汇。 马克思在谈到统一的民族语言形成道路的问题时说道:“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为一个统一的语言。 ”[2]我们今天所说的标准阿拉伯语是北方阿拉伯方言历史发展的结果, 它是在古莱氏方言的基础上, 吸收众方言之特长于公元5世纪末开始形成的。 麦加正处于当时半岛上的经济中心与宗教中心, 因而其使用的古莱氏方言就成了其他方言的主导方言。 麦加附近最大最著名的“欧卡兹”①集市不仅是商业集市, 而且是阿拉伯人的文学聚会场所, 半岛各地的文人们在这个场所里极尽所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行吟诗、诵文、演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促进麦加的古莱氏方言成为当时的共同文学语言。

公元7世纪初,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古兰经》的降示, 对阿拉伯语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古兰经》 中有十处明确表明《 古兰经 》 是用阿拉伯语 — 古莱氏族语言降示给世人的”[3], 《古兰经 》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它的神圣性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各部落的语言, 消除各地方言的影响, 使阿拉伯语成了各地方言的标准。 随着阿拉伯人对外扩张时期的到来, 逐渐征服了西亚北非广大地区, 建立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大帝国, 他们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 也将阿拉伯语带给被征服的民族, 在被征服地区, 阿拉伯帝国实行语言阿拉伯化的政策。 同时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 将大量各国古籍译为阿拉伯文。 这些都进一步促使了阿拉伯语的普及和发展, 推动了阿拉伯语走向世界。 随着伊斯兰教与《古兰经》的广为传播, 阿拉伯语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影响尤为深远, 正如纳忠教授所说:“伊斯兰教要求每一个穆斯林朝夕诵读 《古兰经 》。 于是 《古兰经》的诵读声回荡于山巅天涯, 传诵于广阔的沙漠。 天长日久, 阿拉伯语不仅成为维系阿拉伯人统一阿拉伯部落的纽带, 并成为以后东西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用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世界性的重要语言, 对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社会、宗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如今阿拉伯语成为各个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 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被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二、标准阿拉伯语面临的挑战

(一) 外来语的威胁

“从19世纪3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初, 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陆续沦为英、法、意等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或保护国 (仅沙特、也门例外) ”[5]。 西方殖民者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新闻、教育等手段控制这些阿拉伯国家, 向阿拉伯国家人民推销他们的文化和宗教。 他们中有的阻止使用阿拉伯语, 也有的提出终止使用标准阿拉伯语, 而推行自己国家所使用的语言, 并改用拉丁字母, 还有不少殖民者通过建立学校、兴办报纸、传教等方法宣传西方文化。 西方殖民统治对阿拉伯国家有深远影响, 其表现之一是各个阿拉伯国家通用西方殖民者的语言, 英、法等语言在高等教育部分学科及商业、金融等部门广泛使用, 然而标准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 因此不可否认外来语的使用对标准阿拉伯语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二) 方言的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诸多原因, 说同种语言的民族分散在各地, 语言差别逐渐扩大, 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由此形成方言。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人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阿拉伯语在被征服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毫无疑问当地居民在学说阿拉伯语时, 或多或少地受他们原先语言的发音习惯、语音、词汇的影响, 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各地区的方言。 阿拉伯各国在历史上受不同国家的殖民统治, 方言词汇因此也产生变化。 又由于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 各地交通不便, 人们之间的往来不易, 方言间的差别便越来越大。 这些方言在语音语调、用词等方面与标准阿拉伯语有很大差别, 标准阿拉伯语因其自身特性有复杂、繁琐的语法规则, 而方言相对于它来说则更简单, 因此日常生活中, 方言的使用更普遍。 一般阿拉伯人会用方言进行交流, 许多电影、歌曲、电视节目是用方言演出的。 由此可见, 标准阿拉伯语虽仍处于阿拉伯各国的官方用语地位, 但确实受到方言的严重影响。

(三) 教育体制的缺陷

阿拉伯国家的教育有公立与私立之分, 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于私立学校较差, 公立学校的教师认为自己收入过低, 社会福利与政府部门相比相差甚远, 因而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教学质量上。 例如在一些大学教育机构中, 举办各类讲座的教师会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参考书籍和授课笔记的销售上。 私立学校费用较高, 它们能帮助学生掌握很多能力, 但这些能力大多是关于对外语的掌握, 而并非对阿拉伯语的掌握。 对于外语的学习一直是私立学校教学大纲围绕的中心, 也是它们吸引生源的“招牌”, 这些均会导致阿拉伯语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下降。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会图一时之便采用方言上课, 学生听到标准阿拉伯语的机会也就比较少, 在交流过程中, 他们会偏向于用外语与方言。 又由于受到西方音乐和电影等的影响, 学生不喜欢用阿拉伯语进行阅读, 学习阿拉伯语缺乏新鲜感, 缺乏动力, 可见教育体制的缺陷局限了标准阿拉伯语的推广与使用。

三、应对策略

(一) 提高民众对标准阿拉伯语危机的认识

标准阿拉伯语正面临严峻挑战, 当代很多年轻人在排斥它, 语言全球化也正慢慢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有方言、外来语的醒目广告牌, 人们的交流中也混合夹杂着方言、外来语, 这些都深刻反映了标准阿拉伯语危机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凸显。 因此面对这些挑战, 首先要提高民众对标准阿拉伯语危机的认识, 广泛宣传, 提高各阶层人民使用阿拉伯语的自觉性。 全民族从各国领导人、有关机构到各国人民都应该认识到:推广、使用阿拉伯语是关系到保持阿拉伯的民族性, 维护民族统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性问题, 是不容置疑和争论的问题。 积极通过召开一些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座谈等, 发布关于捍卫阿拉伯语, 重视标准阿拉伯语的使用和传播的决议、 方案。 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下, 动员全体有生力量一起探讨标准阿拉伯语的振兴问题, 制定并实施各种保护标准阿拉伯语的政策。

(二) 重视标准阿拉伯语的教育

制定相适宜的阿拉伯语教育大纲, 选用适宜的阿拉伯语教材,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标准的阿拉伯语。 政府增加资金投资建立阿拉伯语专业教学院校, 并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使这些学校快速发展并获得成功。 同时保证教学队伍质量,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地投身阿拉伯语教学, 并在传播阿拉伯文化中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鼓励阿拉伯青年文学发展, 让他们感受到阿拉伯语是优美且与时俱进的;鼓励阿拉伯本土作家创作出更多阿拉伯语作品, 扩大阿拉伯文学的传播, 促进阿拉伯语大众化;鼓励阿拉伯语翻译业的发展和更新, 为阿拉伯语的教育提供多种渠道, 拓宽教育范围。

(三) 发挥影视传媒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传媒的时代, 电影、 电视、 网络、 报纸、 传媒会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阿拉伯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媒体, 构建信息量大、受众广泛、影响力强的传播宣传体系, 制作推广标准阿拉伯语的教育节目, 把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 采取娱乐性的方式实施标准阿拉伯语的教学。 同时可以在电影、歌曲、电视节目、广播中用标准阿拉伯语演出, 促使民众多听、多看标准阿拉伯语, 从而达到多说标准阿拉伯语的目的。 各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学会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做好标准阿拉伯语的推广工作。

摘要: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共同语言、世界上六大通用语言之一,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阿拉伯人却极少使用标准的阿拉伯语, 而使用方言。本文通过纵向回顾综述标准阿拉伯语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标准阿拉伯语所处的社会地位, 从外来语、方言和教育体制三个方面分析标准阿拉伯语面临的挑战, 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标准阿拉伯语,挑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纳忠.阿拉伯通史[M].商务印书馆, 1997:1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版) , 第3卷, 第500页.

[3]哈吉·卡米尔·穆哈伊丁, 著.王玉栋, 译.《古兰经》对阿拉伯语的影[J].阿拉伯世界, 1985 (01) :109.

[4]纳忠.阿拉伯通史[M].商务印书馆, 1997:177.

[5]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语的保护和振兴[J].语文学刊 (高教·外文版) , 2008 (6) :2.

标准阿拉伯语 篇2

姓 名:***** 出生年月:1983-6

性 别:女 身 高:162CM

婚姻状况:未婚 籍 贯:江西南昌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目前所在地:义乌秦塘小区

•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英语翻译

职位类型:全职 工作地点:义乌市

工资待遇:面谈 住房要求:面议

•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5年

工作经历:

在义乌工作近四年,带客人翻译和主管,非常熟悉义乌市场,并且能非常熟练地操作整个外贸流程,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和团队精神!本人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也做过国际贸易部经理,能很好地控制公司运转并能胜任和国外客人的联系,以及工厂,货代的.协作!

•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

所学专业:英语 毕业时间:0-0

第一外语:英语 水平:普通

计算机能力:熟练 其它能力:法律

所获证书:

教育培训经历: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很棒!并能用阿拉伯语和客户熟练交流

• 自我评价

论阿拉伯语词汇的发展措施 篇3

关键词 阿拉伯语 词汇 发展措施

一、前言

阿拉伯语词汇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派生为阿拉伯语中尤为基本的一种构词法,这便使得其词汇蕴含较强的灵活性,将更广阔的空间赋予阿拉伯语词汇的不断发展,并且这还是阿拉伯语的灵魂。近年来,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阿拉伯语原词汇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除派生与引入外来语之外,创造词语的一主要手段为合成构词法。再加上,由于长期受到阿拉伯文化冲击与影响,对某些词汇的理解不能仅局限在对字面的理解层面上,还要结合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汇的意义。

二、关于阿拉伯语的概述

(一)阿拉伯语产生

阿拉伯语是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它与其它闪族语都居住在同一地区,使用最原始语。但是,因闪族人数量逐渐增多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使得有些人便离开自己家乡。因分化以及和土著人相处,从而使得阿拉伯语语言发生较大变化。此外,因随着环境变化以及时间推移,他们之间差距逐渐变大,因此,逐渐形成了各方言都有各自独特性。直到今天,阿拉伯语主要是来源阿拉伯半岛纳季德与希贾兹地区,它们都是在古莱氏部落所使用的语言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古莱氏部落人都生活在主要贸易通道上,因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生活在此种社会环境中,要求他们能够相互聊天、吟诵诗歌等。所以,要求阿拉伯人也要使用同一语言、习惯,演说家或者诗人均是借助于流行表达形式以及公认的词语,以便于使得广大听众能够更为容易的将其所表达的想法和观点加以理解。从此之后,传述者把演说家或者诗人的一系列作品向各个地方传播,长此以往便在大范围和诸多区域传播了他们的思想及语言。

(二)阿拉伯语的词与词汇

词为语言中能够独立运营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其独立运用指的是词能较为独立的造句运行;而音义结合是指一种语音为词的表现形式,而语意为词是内在的一种含义,即语音形式对其语义内容加以负荷,而语义内容的表现则利用语音的形式。所以,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语义和语义二者既相互依赖,又不可缺少。

三、阿拉伯语的构词

(一)派生

派生指的是由一个词产生另一个或者多个词,然而,产生的新词在结构以及意义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阿拉伯学者从最初对语言的研究,便已认识到相似发音与相近意义词语,从而逐渐出现了派生。并且,词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即增加部分以及词根部分。这些研究成果被闪族语系学者予以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闪族词汇是在派生表达词义、新义词质以及词根等方面得以建立的。

(二)合成构词

所谓合成构词指的是把两个或者多于两个的此删节成新词,而最新构成的后词带有被合成部分含义。若将派生和合成构词相比较,我们便发现,派生大多数都处在新词结构的不断创设中,然而,合成构词是将多个句子或者多个单词进行删节。在古代时期,对合成构词进行描述时,一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词中将某个单词取出,主要是因为阿拉伯语中蕴含着为数不少广为流传的诸多短语,而这些广为流传的短语通常都作为格言或是谚语来使用。

(三)复合构词

具体而言,复合构词指的是合并两个词,亦或是在另一词中融入一词。就合并后的词而言,无论是外来阿拉伯化的词,还是阿拉伯语词,从语法方面来分析,都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名词。复合词都是用来表示人名、国家等一些专有名词,也或是表示声音等。

四、外来词的吸收

通常阿拉伯人借助于对外来词的吸收,进而使其能够将阿拉伯语词构成,也可以称作是借入构词。当借入时,阿拉伯人通常借助阿拉伯华方式,也称之为意译法;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阿拉伯化,而是直接音译借入词语方式,变成之为音译法;在阿拉伯语中,借助意译与音译相结合方法吸收外来词,将其称之为音义兼译法。

(一)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通过原有的阿拉伯语词汇,以阿拉伯语词组机构或者词式结构对外来词进行吸收,把阿拉伯语加以语化的方式,这是他们对外来词加以借用的一主要手段。

(二)音译

音译指的是借助阿拉伯语字母把外来词发音进行翻译。

(三)音义兼译

音义兼译指的是利用意译和音译结合方式来吸收外来词。

五、修辞

一般而言,阿拉伯语词汇得以发展的途径主要为对外来词的吸收以及构词,但是此类途径是远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词的构成不只是借助构词途径这一方法,而是要借助修辞途径所形成。借代是修辞手法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又和比喻有较大区别,借代本体与借体间有一定实在关联,比喻本体与喻体本质有较大区别,只是人类结合他们所具有的相似之处,将其进行联系,但事实上,两者没有其实在关联。其中,在阿拉伯语词汇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借代而转化得来的。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阿拉伯人创造出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在使用阿拉伯语的能动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将阿拉伯语所具备的诸多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且利用修辞手法逐渐积累下来的各种词汇,还能够将阿拉伯语词汇在逐渐发展中所得出的民族特点真正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葛勇.浅析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字母及语音的区别[J].丝绸之路,2009,2(22):134-136.

[2]张攀.东干语词汇特点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67-69.

[3]惠建新 周杰.基于SSH的多语种语言资源库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14(6):123-125.

标准阿拉伯语 篇4

关键词: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

近年来,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标准化优势, 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区域标准化工作的研究, 提升标准化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批复成立了吉林东北亚标准研究中心、上海北美标准研究中心、广西东盟标准研究中心和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 批复筹建黑龙江中俄标准研究中心和阿拉伯国家标准化 (宁夏) 研究中心。

这些区域研究中心的建设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制造强国战略, 服务自贸区建设, 加快中国标准海外应用, 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 提高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 全面提升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对以标准提质量、助转型、保优出、促合作, 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4年9月28日,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文《国家标准委关于同意筹建“阿拉伯国家标准化 (宁夏) 研究中心”的批复》 (国家标准委外[2014]68号) , 同意宁夏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托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院, 筹建阿拉伯国家标准化 (宁夏) 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宁夏阿研中心) 。主要从事阿拉伯国家及地区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信息收集、技术法规及贸易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对标准的需求, 以促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贸易以及标准化领域的交流合作。

2015年初, 国家标准委田世宏主任在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交流会上指出, 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 首先, 要在“建好”上下功夫, 找准定位, 筑巢引凤, 创立品牌。其次, 要在“用好”上下功夫, 发挥好智库作用、桥梁作用、孵化作用和筑垒作用。第三, 要在“管好”上下功夫, 严格管理, 宁缺毋滥;严格要求, 扎实开展工作;严格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 实行退出机制。要不断提高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支撑标准化国际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推动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

笔者通过参考国内其他研究中心的建设及根据宁夏阿研中心的具体情况, 结合田世宏主任讲话精神, 并以宁夏阿研中心为例, 探讨一下如何开展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

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设立

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设立是近年来国家标准委为发挥地方标准化研究机构的作用, 依托地方标准化机构, 开展对特定外国区域标准化定向研究所推出的一项工作模式。2015年国家标准委田世宏主任在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交流会上强调“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应当从实施国家重点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外贸大局、推进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 立足创新、务求实效。”建成的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 应是国家标准委收集各特定区域标准化情报的资料室, 是对特定区域标准化政策进行分析预判的研究室, 是与特定区域进行标准化联系的桥梁, 是与特定区域进行标准合作的试验田, 是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宣传员。

笔者通过比较国家标准委批准和批筹的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 认为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设立, 最好需要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优势, 包括:在特定区域标准化研究上有优势, 具有地缘上的便利或优势, 具有特定语言人才聚集方面的优势, 所在省市在对外经贸合作有特定政策倾斜及特定的开放战略。下面以宁夏阿研中心的设立为例, 谈谈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设立。

1.宁夏向西开放的宏观政策对阿研中心的建设有迫切的需要

近年来, 宁夏不断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0年起宁夏连续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 2013年, 国务院同意宁夏设立中阿博览局, 举办了首届“中阿博览会”, 并建立了永久会址。2012年, 国务院批准在宁夏建立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其目的就是搭建我国向西开放平台, 全面加强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在2014年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上, 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 要以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 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中阿全面合作战略关系的建立为深化中阿标准化交流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

根据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宁夏党委、政府提出要把宁夏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把中阿博览会办成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进行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战略平台。在配合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上, 宁夏还将积极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和中阿网上丝绸之路, 积极建设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这对加强中阿标准化合作交流同样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同时, 也为开展标准化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2.借助人文优势及地理优势, 宁夏清真产业发展迅速

宁夏是我国唯一回族自治区, 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6%, 占全国回族人口的20%。宁夏与世界穆斯林国家文化相通、习俗相近, 历来就是中国与穆斯林国家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的重镇。同时, 宁夏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北部几何中心, 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便利优势,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是开辟中东、欧洲和非洲空中通道的理想节点, 是中阿经贸空中物流的低成本通道, 随着三、四、五、八航权相继获批, 为清真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开放条件。

借助西部大开发和“两区”建设, 宁夏清真产业已取得较好发展基础。经过多年培育发展, 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2014年全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超过701家, 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达140余家, 全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实现产值约390亿元, 同比增长15.6%以上。

3.宁夏在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标准研究上有一定优势

宁夏近些年来, 开展了一系列清真产业标准化研究工作, 先后制订并发布了十多项清真标准, 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清真 (HALAL) 乳制品加工通用标准》、《清真 (HALAL) 制品包装通用标准》、《清真羊肉生产准则》等等, 并积极完善清真标准体系, 在清真标准的制修订上走在全国的前列。2009年, 自治区民委与自治区质监局共同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标准。2012年, 在宁夏的倡导下, 宁、陕、甘、青、滇五省 (区) , 制定了《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联盟标准, 在五省 (区) 统一实施。现在, 《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标准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其他地区穆斯林国家的认可, 与马来西亚、巴林、约旦、埃及、卡塔尔、沙特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个相关机构签署了清真食品互认协议。

同时, 紧跟自治区政府的战略布局, 配合宁夏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 在2010年第一届“中阿经贸论坛”召开时期, 宁夏就提出了建设“阿拉伯标准研究中心”的构想, 收集、翻译、整理了沙特、土耳其、阿联酋等5个穆斯林国家的标准化基本情况及17 566条标准题录。

4.宁夏的阿语语言人才培养有巨大优势

宁夏有包括回族在内的穆斯林群众超过220多万人, 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强, 从宗教习俗和教育氛围上来说, 宁夏具有培养阿语 (阿拉伯语) 人才独特的优势。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纲要, 未来10年, 宁夏将重点支持宁夏大学阿拉伯语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同心阿拉伯语学校阿语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培养阿语人才, 把宁夏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阿语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阿语商贸服务专项专业技能考试试点单位。纲要提出, 实施阿拉伯语人才培养工程的目的是“努力打造阿拉伯语人才品牌”。截至2014底, 宁夏开设阿语专业的公立学校5所, 专门培养阿语人才的民办学校10所, 在校生3 000多人。

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工作

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后, 就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一是工作的内容, 二是保障措施。

1.具体的工作内容

2015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国家标准委关于加强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管理的通知》 (国家标准委外【2015】12号) , 明确了区域中心的工作内容包括:

(1) 目标国家或区域标准化立法、标准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标准化体系等的研究。

(2) 目标国家或区域的标准化重点领域、与市场准入相关的标准信息的研究。

(3) 与目标国家或区域大宗贸易产品的标准比对研究。

(4) 服务自贸区谈判和自贸区建设的标准化专题研究。

(5) 目标国家或区域标准化动态跟踪和热点前沿问题研究。

(6) 经国家标准委授权, 承担相关的双、多边标准化合作工作。

(7) 承当国家标准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宁夏阿研中心, 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情况, 并根据宁夏自治区的开放发展战略, 在筹建期 (2014-2016) 制订了9个方面的工作行动计划:

(1) 开展并完成阿拉伯国家标准化概况研究。包括区域标准化组织 (阿盟和海湾标准化组织) 和主要的阿拉伯国家标准化组织概况、标准制定程序、标准立法、标准发展战略与规划、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2) 开展阿拉伯国家标准化重点领域、与市场准入相关的标准信息的研究。前期研究工作的重点是主要出口目标国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标准方面主要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以及相关认证认可程序;研究食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立法和市场准入要求。

(3) 与阿拉伯国家大宗贸易产品的标准化对比研究。掌握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动态情况, 确定重点国家和重点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4) 阿拉伯国家标准化动态跟踪和热点前沿问题研究。密切关注阿拉伯国家新出台的、对中阿贸易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研究制定应对阿拉伯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解决方案,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信息服务。

(5) 开展服务于中国阿拉伯国家自贸区谈判和自贸区建设的标准化专题研究。宁夏作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自贸区建设的“桥头堡”, 在标准化领域的谈判与合作也会摆上议事日程, 阿拉伯标准化研究也要跟随自贸区建设步伐。

(6) 配合国家标准委开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双、多边交流合作工作, 为国家标准委的国际合作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机制框架下, 签署具体领域合作文件, 为举办中阿标准化合作论坛、学术会议与交流、人员互访等活动提供人员、翻译、场所等服务;完成国家标准委下达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7) 开展与中阿贸易相关的标准化研究项目。完成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标准体系研究项目, 在参照国际 (包括阿拉伯国家) 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国相关标准体系, 对相关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具有促进作用。

(8) 标准制修订与标准对接互认工作。起草制定国家、行业或地方清真食品标准, 完善标准体系。争取标准内容与阿拉伯国家相应标准对接, 并通过洽谈, 与更多阿拉伯国家达成互认。

(9) 承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自治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2.开展工作的措施

笔者通过比较各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的工作, 并结合宁夏阿研中心近一年来的工作实际, 认为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采取措施, 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 才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国家标准委下达的研究任务。

(1) 取得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

各区域中心开展对外标准化研究, 必须要得到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 在方向上引领, 在目标上引导, 在合作上协调, 在技术上指导, 在工作上督导。各区域中心对外研究工作, 必须要紧紧围绕国家标准委制定的整体战略开展, 如宁夏阿研中心的工作开展, 就必须围绕《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 (2015-2016年) 》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开展。

(2) 取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区域中心开展对特定区域的标准化研究, 能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外经贸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能为当地政府开展对外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提供重要的建设性意见, 所以区域中心的建立必须要取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 区域中心的工作就会有更多资源拓展研究项目, 有更强能力挖掘研究深度。

(3) 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因为区域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内容包括:对目标国家或区域的与市场准入相关的标准信息的研究;与目标国家或区域大宗贸易产品的标准比对研究。因此建立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就非常必要, 建立同商务、海关、商检、经信等部门的联络, 及时收集相关贸易信息, 及时了解重要贸易政策, 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研究。并借助相关部门的行业优势、信息渠道、交流平台、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 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4) 建立涵盖多领域的专家队伍

阿拉伯语翻译个人简历 篇5

性别:男

年龄:21岁

求职位:阿拉伯语翻译

期望薪资:面议

目前职位:阿拉伯语翻译

学 历:大专

工作经验:1-3年

现居住地:北京

联系电话: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尽职尽责,平易近人,善于与人沟通,做事认真,执着,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有相当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强

工作经验

广州塞俩目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20XX-7 至 20XX-12任职阿拉伯语翻译

薪资-3000元/月

工作职责:主要负责与外商的商务交流及其日常工作坏人负责负责联络并陪同阿拉伯商务人士进行谈判、采购以及各项商务工作。掌握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并能熟练的与阿拉伯人进行交流。

教育经历

20XX-9 至 20XX-6北京企业管理研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语言能力

标准阿拉伯语 篇6

【关键词】阿拉伯语;国家战略;应用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这是能够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深化与推动我国同周边和沿线国家合作中起到重要领头作用的亮点性倡议。而快速有效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理论与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极大优势的阿拉伯国家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因此学习阿拉伯语言并了解其特点也就具有了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以便让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与创新理论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前期是采用了“引进来”、随之便是“搭便车”的战略,即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来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而且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利用境外市场与资源,达到增大我国改革开放规模、加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效果,我国又实行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然而,这次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方向,其事实上就是中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必然后续,是中国与相关国家现有合作的延续与升级。争取将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发展,这就表明了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所以,“一带一路”战略是具有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内在的。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及各方面对该战略的介绍与分析来看,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只是实时地提出了一个倡议,对于具体该怎样进行还需要各相关国家共同探讨。“一带一路”绝不只是以中国为中心,而是应与所有相关国家协力进行,在进程中应注重多边讨论与双边协商并举,不断促进不同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全方向多领域地推进战略实施。并且“一带一路”战略有着非常强的区域包含性。我国四周有着20多个邻国,这为进行周边战略提供了基础,因此把周边国家中睦邻友好的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外交,在选择时优先考虑也有利于该战略的实行。在去年中央召开的外交工作会中就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周边战略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都占据了重要作用,因此阿拉伯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结点与交汇地带在中国发展外交关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阿拉伯语的应用

1.在宗教文化中的充分应用

在展开伊斯兰产品贸易方面,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我国也有如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多达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正因如此,在开展产品贸易中伊斯兰就成为我国外贸工作中的一个新亮点与战略突破口。在次贷危机发生过后,由于欧美等国不断进行贸易保护措施,让我国不得不寻求贸易构造改善,而调整与优化出口地理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是从与阿拉伯国家的长久贸易来考虑,或者是对欧美日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挑衅还击,继续大力开展伊斯兰产品贸易都是我国对阿拉伯国家开展贸易的一个重点和突破口。

2.在商贸中的应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学习阿拉伯语,同时,中阿之间文化、商贸交流的密切令阿拉伯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比如,现今中国的石油进口就有将近一半来自阿拉伯国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达1.33亿吨,占中国总进口总量的47.2%,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阿拉伯国家日常生活必需品中穆斯林长袍、女士面纱等服饰,大多数是出自于中国生产。调查数据表明,在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伊斯兰国家里,每十顶穆斯林白帽有七顶来自中国企业。因此,在中国阿拉伯语的应用之处也越来越多,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必将迎来更多以前少有涉及的如金融、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阿拉伯语在中国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在旅游中的应用

在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就已经为中阿人民之间的友谊链接了纽带,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成为建立当代中阿合作发展的强大、繁荣的前行之路的基础。不难发现,阿拉伯元素在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来。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航线越来越多,包括北京、银川、广州等地飞往埃及开罗、苏丹喀土穆等多个阿拉伯国家的直达或转机航线开通,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也开始发展各种业务。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等服务质量上乘的航空公司已经成为了不少的中国公民出境的首选,在以前比较小众冷门的阿拉伯国家旅游近年也逐渐开始热络起来。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已有12个阿盟国家成为中国人民的旅游目的地国,中国游客跟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旅行公司开辟的前往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等地的路线进行购物游、奢华游等。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学习阿拉伯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战略方针的实现。学习阿拉伯语可以对阿拉伯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生活、社会制度以及风俗习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为建设“一带一路”创造有效的交流、沟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2]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

[3]刘晓欣.从汉语、阿拉伯语色彩词汇的内涵对比看中阿文化差异.科技资讯,2010

作者简介:

标准阿拉伯语 篇7

在一些西方观察家看来,“阿拉伯之春”是堪与上世纪90年代初“柏林墙”倒塌相比肩的重大历史事件。那么,时隔五年之后,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阿拉伯之春”的呢?

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发布的舆论调查报告显示,阿拉伯民众对于“阿拉伯之春”的负面看法持续上升,2015年持负面看法的人数首次超过了支持“阿拉伯之春”的民众。在2012~2013年的舆论调查中,61%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及其后果是“积极的”或“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只有22%的受访者对其持否定态度。在2014年的舆论调查中,持两种观点的人大体持平,分别为45%和42%。2015年的舆论调查报告则显示,59%的受访者对于“阿拉伯之春”及其后果持负面看法,只有34%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持负面看法的理由主要是:“阿拉伯之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国家和国家制度陷于崩溃;造成了更大范围的不稳定,使混乱、无序和不安全感四处扩散。持积极看法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推翻了独裁和腐败的政权,为建立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政府铺平了道路;这场变革为民众提供了表达的自由,恢复了阿拉伯民众的尊严。由此可见,民众对于这场社会政治变动的看法正在渐趋理性和务实,当初对于“革命”的狂热和激情已经开始减退。2014年尚有60%的受访者认为这场变革“可以实现其目标”,如今只有48%的人坚持这一看法。另有34%的受访者认为“阿拉伯之春”已经结束,被推翻的前政权势力正在卷土重来,持此类观点的人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多。

促使阿拉伯民众改变对于“阿拉伯之春”看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毫无疑问,“阿拉伯之春”以来的惨痛事实让不少民众意识到了被西方奉为圭臬的“民主政治”并非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万能良药”,民主并不必然带来真正的“良治”。阿拉伯世界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质上是其现代化发展受挫所造成的,比如政治腐败、工业落后、发展失衡等,通过简单的政权更替未必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正如世界银行副总裁哈菲兹·加尼姆所说:“一个缺乏民主传统、机构不甚健全的国家又如何能够在一夜之间改善民生、建立良好的民主制度?”伦敦一家媒体在评论中指出:“突尼斯革命震惊了整个中东地区,开启了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起义浪潮。然而五年之后,追随突尼斯的国家一个个糟糕透了,民众的希望早已被新独裁者、内部纷争、内战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圣战’分子所掏空……在中东各地,民众起义并非新春的开始,而更像是严冬的前奏。”

“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什么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政治腐败”和“民生问题”一直被大多数观察家视为这场政治变革的主要根源。如今,阿拉伯民众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政治发展问题上,阿拉伯民众对于军队和安全机构的信心要远远高于对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信心。比如,对军队和国家安全/情报机构有信心的受访者分别为58%和37%。相比之下,对政府和司法机构有信心的受访者只有25%和22%,对于政治性政党和代议制机构有信心的受访者仅为7%和17%。而且,91%的受访者认为本国的政治腐败状况“非常普遍”、“普遍”或“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只有6%的受访者认为本国的腐败现象并不流行。除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和毛里塔尼亚之外,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不相信本国政府在认真地解决国内腐败问题。至于司法正义问题,25%的受访者认为本国的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21%的受访者认为本国完全不能依法办事。与此同时,高达54%的受访者表示本国法律对某些群体存在关照,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在民生问题上,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43%的受访者对本国经济形势持积极态度,56%的民众对本国经济形势持负面看法。20%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收入在扣除各种必要开支之后还能有所盈余,48%的受访者大体上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另有29%的受访者则生活在入不敷出当中。在生活“入不敷出”的受访者当中,53%的人通过各种借贷来维持生计,20%依赖于家族和朋友的帮助,9%的人需要从政府或慈善机构获得救助。

显然,历时五年多的动荡不仅没有给民众带来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反而造成了更多新的社会问题,国内政治也并未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明和公平。仅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为例,发生政治变动的阿拉伯国家要么因政治动荡而经济止步不前,要么因缺乏政治共识而陷入了血腥内战,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战火中被付之一炬。在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当中,只有利比亚和也门依赖丰富的石油资源保持了一定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回落,其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进一步增加。被视为“革命样本”的突尼斯近年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在2%~3%之间徘徊,明显低于“茉莉花革命”之前。2014年,突尼斯经济增长率为2.4%,国内失业率和通胀率却高达15.2%和5.7%。自2011年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经济增长率也一直在2%左右徘徊。在2012/2013和2013/2014财年,埃及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1%和2.2%。与此同时,这两个财年的失业率高达13%和13.2%,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达13.7%和12.8%。作为埃及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旅游业更是一蹶不振,旅游业收入从2011年前的每年100多亿美元跌落至目前的50多亿美元。至于内战正酣的叙利亚,在战火纷飞、遍地废墟和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的情况下,谈论经济增长恐怕无异于痴人说梦。

nlc202309082045

“民主”还是“安全”?

“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民主”和“自由”曾一度成为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时尚。如今,在“民主”这一诉求之外,“安全与人身保障”也开始成为阿拉伯民众的新关注,2015年的调查报告反映了这一点。

相比威权政治、伊斯兰“沙里亚”制度和伊斯兰代表制等政治体制,仍有79%的阿拉伯民众认为民主是最为合适的政治制度。相比之下,反对民主制度的受访者只有22%。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受访民众对于“民主政治”的理解和立场却存在很大分歧。一方面,受访者对于“民主”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各执一词。比如,35%的受访者认为“民主”就是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26%的受访者将其定义为“保障平等和正义”,强调“提供安全保障”和“改善经济状况”的受访者也各占6%。另一方面,支持“民主”的受访者未必接受“民主结果”。比如,40%的受访者表示将会反对他们不认可的政党在选举中上台。民众围绕伊斯兰政党和非伊斯兰政党之间的分歧更为明显。比如,57%的受访者担心伊斯兰政治运动,同时有61%的受访者担心世俗化的非伊斯兰政治运动。

和往年的舆论调查结果相比,2015年阿拉伯民众对于安全和人身保障问题的关注有所上升,这是2014年以来的新特征。比如,46%的受访者在本国安全问题上持消极看法,52%的受访者对本国政治状况持负面看法。在受访者当中,23%的人希望移民国外。尽管大多数人表示经济问题是移民的主要因素,但事实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是基于政治和安全考虑而移民的。在伊拉克,因缺乏安全感而希望移民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或许是受到恐怖袭击威胁的影响,反对“伊斯兰国”的受访者在2015年进一步增加,多达89%的受访者反对“伊斯兰国”。至于“伊斯兰国”崛起的原因,38%的受访者认为是阿拉伯地区和有关国家内部冲突的产物,50%的受访者认为是外部大国造成的。至于如何打击“伊斯兰国”和其他恐怖组织,受访者也远未形成共识。比如,有人建议支持本地区民主转型(28%)、有人支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18%)、有人要求结束外部干预(14%)、还有人主张加强军事打击(14%)或解决叙利亚危机(12%)等。

值得一提的是,9.11后一直在阿拉伯世界积极推动“民主改造”的美国也被11%的受访者看作是对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排名仅次于以色列(27%)和伊朗(12%)。2015年的调查还显示,对美国的阿拉伯外交持负面看法的受访者从2014年的49%上升到了65%。美国和伊朗在核问题上达成和解,以及在叙利亚问题上无所作为等是对美国持负面看法的主要原因。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毫不讳言:奥巴马不愿为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混乱承担责任,美国中东政策在其任期内“不会发生任何重大变化”,“在奥巴马任期尾声依赖美国的国家不过是自欺欺人。或许对于一些阿拉伯国家政府而言,这是一个让自己从美国的监护下解放出来的大好时机,只是要获得这种自由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该项调查的内在缺陷和盲点

“阿拉伯舆论指数”项目设立于2011年,旨在对阿拉伯世界从事公共舆论调查并发布相关报告。迄今已经发布了四份报告,其中2012~2013年为双年度报告,其余为年度报告。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数进行舆论调查分析,误差范围在正负2%~3%之间,每年调查样本量近两万人,其范围包括阿拉伯世界十余个国家,号称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公开舆论调查。其调查结果虽然可以为我们观察阿拉伯世界提供一扇重要的窗口,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和盲点。

首先是调查过程中的代表性问题。虽然历次舆论调查都采集了大量的样本,总数量均在2万左右(其中2012~2013年和2014年采集的样本分别超过了2万人次),但相比于总人口超过3亿且发展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的阿拉伯世界来说,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虽然研究者宣称其调查范围涵盖了90%的阿盟人口,然而除去2014年对约旦、黎巴嫩、土耳其和叙利亚北部难民营的调查外,历次调查均未能将叙利亚正式包括在内。众所周知,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是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导的政权,并且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很快被踢出了阿盟,而阿拉伯世界基本上又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在叙利亚民众几乎完全失声的情况下讨论叙利亚问题未免有些滑稽,不加区分地提出“绝大多数阿拉伯人认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最好办法是改变叙利亚政权”似乎也有些偏颇。其次是舆论调查的科学性问题。研究者在报告中专门谈论了阿拉伯世界对于“民主政治”、“阿拉伯之春”等问题的看法,事实上因“阿拉伯之春”而发生严重政治动荡的国家,如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并未被涵盖在内,从而造成调查对象与调查问题之间的不一致性。可以想象,发生政治动荡国家的民众和没有发生政治动荡国家的民众对于“阿拉伯之春”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这种不加区分的做法自然会影响到其研究结果的针对性。

“阿拉伯之春”已经过去了五周年,我们对于这场变革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其中仍有太多的未知因素。阿拉伯舆论指数报告代表了一种试图洞察阿拉伯民众在这场变革之后的内心世界的努力,尽管它遗忘了大量未被言及的阿拉伯群体。

上一篇:高职机械设计下一篇:家兔腹泻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