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过程(精选6篇)
通用过程 篇1
笔者在用VB.NET做项目时, 很多时候要调用数据库中的存储过程, 因为使用存储过程使得程序在调试、升级、维护方面都变得方便, 时间久了, 笔者发现存储过程的调用模式几乎一样, 差别只是在于调用不同的存储过程的参数不同, 所以每调用一次存储过程都要写一大堆几乎一样的代码, 这在做项目时很麻烦, 所以就想找一种简便的调用存储过程的方法。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编程实践实现了在VB.NET中调用存储过程的通用方法。该方法只需要提供要调用的存储过程名字和提供具体的参数值就可实现任何存储过程的调用。
在VB.NET中存储过程分为有返回值的和无返回值的, 不论哪种存储过程, 它的调用方法都可以概括为下面的几步:
(1) 声明一个Sql Connection实例。
(2) 声明一个Sql Command实例, 并且设置其Connection属性为刚声明的Sql Connection实例, 设置Command Name为存储过程名, Command Type为存储过程。
(3) 向声明的Sql Command实例的Parameters集合中添加所有的存储过程调用需要的参数。
(4) 声明Sql Data Adapter和Data Set, 设置Sq Data Adapter的Select Command属性为2中声明的Sq Command实例, 再调用其Fill方法来把返回的行集填充到Data Set中。
(5) 关闭Sql Connection实例。
(6) 释放声明的各个实例。
调用不同的存储过程, 只是第二步的Command Name和第三步中的参数不同。
我们要写一个通用的调用存储过程的方法, 该方法只需要提供要调用的存储过程名字和提供具体的参数值就可实现任何存储过程的调用, 那么就要自动实现如何根据存储过程名来得到它所有的参数信息, 再根据这些参数信息自动创建各个参数。在每个SQL Server数据库中都有自己的系统表。这些系统表被用来保存配置和对象信息。从这些系统表中, 可以得到每个存储过程的所有参数的信息, 其中syscolumns表就保存了包括参数名、类型、长度、方向等需要用到的存储过程的信息。不过, 系统表中的字段会随着SQL Server版本的变化而变化。比如syscolumns中的type和xtype, 它们都保存了类型的信息。要让我们的方法适应SQL Server的版本变化要求, 就要用到信息结构视图。
ANSI-92将信息结构视图定义为一组提供系统数据的视图。利用该视图, 可以将实际系统表在应用程序中隐藏起来, 这样系统表的改变就不会影响到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就可以独立于数据库厂家和版本。
ANSI-92和SQL Server支持用三段命名结构引用本地服务器上的对象。ANSI-92术语称为catalog schema.object, 而SQL Server称为database.owner object。例如, 要找到某个存储过程的所有参数信息, 就用:
那么如何编程实现通用的调用存储过程的方法呢?其部分程序如下:
首先定义两个类:一个是用来作为返回值的载体的, 用一个Data Set返回查询出的数据, 用一个Hashtable返回存储过程的返回值和输出参数;另一个类用来完成声明Sql Connection、Sql Command、Sq Parameter, 创建各个Sql Parameter的功能。
在VB.NET中常用的返回结果集的类为Sql Data Reader和Data Set, 而Sql Data Reader必须在保持连接的状态下才可以使用, Data Set却不需要。在本文的实现方法中, 连接应该在调用之后就断开, 因此采用Data Set来保存返回结果集。
这样用户只需提供存储过程的名字和各个参数值就可以调用存储过程。
摘要:在VB.NET中存储过程的调用模式几乎一样, 不同之处是每个存储过程的参数不同, 所以每调用一次存储过程重复代码很多, 这在做项目时很麻烦。笔者经过实践实现了在VB.NET中调用存储过程的简单方法, 该方法只需要提供要调用的存储过程名字和提供具体的参数值就可实现任何存储过程的调用。
关键词:VB.NET,存储过程,系统表,信息结构视图
通用过程 篇2
考点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服务对象的来源通常有3种情况:主动求助的、他人转介的、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象的。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服务对象真正接受机构服务之前,他们都还是“潜在的服务对象”。考生在这里要具体分析这3类服务对象:自愿型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不自愿或被强制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考生需要理解的是:初次求助的服务对象和求助多次或者有过多途径求助经历的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采取的技巧和介入的策略应有所不同。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现有服务对象,是指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潜在服务对象,是指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
考点2: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接案是一个有结构的操作过程,遵循一定的步骤并使用专业的方法技巧,包括:准备、面谈、收集资料和记录。考生需要掌握的各步骤的内容及技巧如下:
1、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1)资料准备。
(2)拟定面谈提纲。提纲的内容一般包括: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和工作过程;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
2、面谈
(1)面谈的目的。面谈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个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以确定是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人际互动。
(2)面谈的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④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面谈的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4)面谈中回应服务对象的方法。
3、收集资料
(1)资料收集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2)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查阅服务对象的档案记录;进行家访等。
4、初步预估
初步预估的任务主要是要界定并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对照机构功能看是否能够处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看服务对象是否愿意由社会工作者协助,最终达到服务协议;同时确定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的轻重与先后次序,看是否需要马上处理一些对服务对象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5、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包括:(1)同感。(2)诚恳。(3)温暖与尊重。(4)积极主动。
6、决定工作进程
在接案阶段,一般有如下几种可能:
(1)终结服务。这里要理解终结服务的具体情形。
(2)转介其他服务。转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转介。
(3)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服务协议的内容包括: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务;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服务协议的形式可以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在这里,考生不仅要记住接案的4 个步骤指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每一个步骤中所嵌套的小知识点。比如,接案准备阶段的第一项工作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考生仅仅掌握到此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掌握服务对象的3个来源分别是:主动求助;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结识到的服务对象。
考点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常见的接案不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4、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5、社会文化因素
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考点4: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时应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在这4个方面中,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和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最为重要,是考试的重点。考生要清楚地知道在哪些情况下是需要紧急介入的。《教材》中给出了4种情况:自杀、性暴力、离家出走、虐待。那么,从这4种情况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接案时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的处境危险或危急时,均可以实施紧急介入行动,以保证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
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在接案时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与高效。社会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情绪情感方面的沟通工作是开启后续辅导工作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上,社会工作者要把握住3点:第一,先易后难;第二,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第三,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决定先后顺序。其中,第一点先易后难最为重要。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结合实际工作来理解什么是先易后难,哪些工作属于易,哪些工作属于难。而且,在与服务对象共同讨论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往往是由服务对象来决定和选择的。考试的时候考生在设计服务方案或者在提出介入策略时,就要注意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先后顺序了。
考点5:预估的目的、任务、特点及原则
预估就是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
1、预估的目的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预估的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
(2)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
(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4)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状况。
3、预估的特点
(1)持续性。
(2)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
(3)行动取向。
(4)有可识别的步骤。
(5)渗透了专业判断。
(6)有局限。
4、预估的原则
主要包括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等原则。
考生在掌握本知识点的时候要把握住2点:一是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何;二是要结合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内容辅助理解,了解服务对象当前的问题不是他个人的问题,往往是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面出现了问题。在预估问题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有一个系统的视野,综合全面地评价服务对象个人及其环境的状况。只有这样,社会工作者预估的问题才会是客观的、为后续的服务计划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考点6:预估的基本步骤
预估是由系统有序的程序组成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向前推进的过程。其基本步骤包括:
1、收集资料
(1)个人资料的收集。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等基本资料;看待问题的主观经验;解决问题的动机;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
(2)环境资料的收集。服务对象的环境资料包括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可以得到的其他资源的系统。
(3)交互作用。服务对象的问题可能出在他(他们)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上,所以,收集资料的第三个领域是服务对象与其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方面。
(4)收集资料的方法。
①询问。询问主要有3种方式: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②咨询。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③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
④家访。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⑤利用已有资料。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以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
2、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
(1)排列次序。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识别是指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形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
3、认定问题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
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
(4)探究服务对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
4、撰写预估报告
(1)撰写预估报告应注意的事项:?确定报告的目的和读者。?确定报告应使用的资料。?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不同部分。④将事实与判断分开。⑤语言简洁精练。
(2)预估报告的结构
?第一部分:资料和事实。这部分主要是对问题的呈现,包括问题的时间及涉及的人和系统,以及服务对象和问题的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业、就业历史等。
?第二部分:专业判断。这部分要阐述如下内容:对资料的理解;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对形成问题原因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预估的基本步骤与过程分为四大步。
请考生注意,预估阶段的工作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提出具体的介入策略非常重要。掌握预估方法,找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链接有关资源,是我们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功。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考题不管是否出现这个字眼,但是考试和实务的时候,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我们开展所有服务的前提。建议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参考案例进行理解。
考点7: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家庭图、社会生态图加社会网络表等方法具有简明和直观的特点,是进行预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1、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请考生注意,《教材》上提到的张敏社会历史报告信息表非常具体地阐述了社会历史报告方法的运用,请考生要详细阅读,掌握这种方法。
2、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家庭结构图的绘制方法,首先是了解家庭结构图的基本图形结构,其次是要懂得绘图的图示,以及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特殊含义。这一类的题型通常是通过对案例中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分析,绘制结构图,再从其中分析问题、需求、资源、支持状况等,制定介入策略。
3、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教材》第48页中孟健的案例有助于我们熟悉了解生态系统图的绘制和功能。请考生注意,结合教材的案例熟悉此方法,并且能够对其他的案例尝试用此图进行预估、分析。
4、社会网络分析
考生需要掌握社会支持网络评估表的制作。方法是:首先由服务对象找出他们支持网络的成员,然后将支持网络成员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按其所回应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再由服务对象描述他们如何看待所获得的这些支持。
考点8:服务计划的构成
一份完整的服务计划由6个部分构成:(1)目的与目标。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3)介入策略。
(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撰写服务计划书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基本的技巧。在这里,特别需要提醒考生注意:
(1)目的与目标的区分。目的是总体介入工作要达到的方向,目标是指具体的工作指标。换言之,实现了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就能达到总体的目的。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主要指的是个人、家庭、小组/群体、组织、社区。这也是表明服务对象常常不是孤立的,是处在一定环境中,受周围其他环境的影响的。因此,在分析问题提出介入策略时,也要注意服务对象及其周围系统之间的关系。
(3)介入的策略。介入的策略包括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如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和政策倡导。介入的行动包括:危机干预、物质支持、心理辅导等。
(4)关于协同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要理解不同系统的协作。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澄清角色与义务。
(6)具体工作程序和时间表。有助于服务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考点9: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主要是提醒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制订服务策略需要把握如下几点: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3、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4、要与工作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5、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通常情况下,在考试中直接考原则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原则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准则,不是写出来或者说出来,而是要在实际助人过程中做出来的,体现在考试中就是看你的介入策略的考虑是否以服务对象为本,是否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在上述制订服务计划的5个原则中,前两个原则更为重要。服务对象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参与、参与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辅导的效果。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工作计划的制订常常是拍脑袋、想当然,缺乏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更缺乏计划制订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参与。因此,导致我们的许多工作投入多、收效微,服务对象不满意。
考点10: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一项服务计划的制订要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包括目的和目标的设定、构建行动计划以及签订服务协议。
1、设定目的和目标
制订服务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在认定问题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共同设定工作的目的和目标。
(1)确定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目的”是指服务总体上要达到的结果,是工作的大方向,通常是不可测量的。它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通过努力期望最终达到的总目标。
(2)设定工作目标。目标设定包括如下程序和工作:①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②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③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目标选择包括两个步骤:筛选目标和定义目标。④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⑤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
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介入方法和介入系统的过程,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1)选择介入系统。社会工作的介入系统即是前述的关注对象,同时也包括为帮助和协助关注对象解决问题而需要介入的其他社会系统,包括宏观社会系统。社会工作的介入系统可以分为直接介入系统和间接介入系统两类,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决定介入的系统。
(2)选择行动内容。社会工作介入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行动可以分为如下不同类型: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和专业咨询。
考点11:服务协议的形式
社会工作的协议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书面协议要列明各项工作目标及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协议对于改变过程是有积极帮助的。所以,一般来说最好是能够订立书面协议,使其起到督促双方的作用。
考点12:服务协议的签订过程及技巧
1、签订服务协议的过程
社会工作协议是与服务对象在从接案到共同讨论问题、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协商产生的,因此协议的过程从接案时就已经开始了。随着助人过程的发展、协议的内容越来越具体,直到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协议。
2、签订服务协议的技巧
(1)认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2)与服务对象讨论对问题的看法。
(3)描述介入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4)确定目的和目标并说明行动的具体策略。
(5)总结和强调协议的主要内容。考点13:介入的特点
介入也称社会工作的实施、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介入阶段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按照服务协议落实社会工作计划的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解决预估中确认的问题,从而实现助人计划的重要环节。介入具有以下特点:
1、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
2、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4、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考点14:介入的分类
社会工作介入活动分为两类,即直接介入(也称为社会工作的直接实践)和间接介入(也称为社会工作的间接实践)。
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任务是掌握每种介入的关注对象。直接介入的关注对角是个人、家庭及其互动关系;间接介入的关注对象是与个人、家庭互动的社会系统;综合介入是前两者的综合。
考点15: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社会工作者介入行动的原则有6个: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2、个别化。
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5、瞄准服务目标。
6、考虑经济效益。
其中,原则1-5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而第6条原则是需要深入琢磨的。众所周知,社会工作的助人工作很多时候是非营利的,其间的各种花费通常由政府来承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的助人工作不需要考虑成本。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是花纳税人的钱,社会工作才更应该科学合理规划,做好预算,在介入行动的选择中要量力而行,优先考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少的行动,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有效的改变结果。
考点16: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直接介入行动和策略是与服务对象系统一起行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任务和环境的需要,减少由社会功能问题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考生要注意,直接介入策略主要包括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危机介入、运用活动和调解服务等。
1、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一是帮助服务对象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以达到改变的目标。二是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外部资源。运用外部资源的目的是将服务对象系统与资源系统联结起来以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进行危机介入
危机介入是一种特殊的介入,目的在于去除服务对象的紧张情绪,恢复功能,使他们走出危机。帮助服务对象采取处理危机的行动,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解决危机并恢复其社会功能。危机介入的技巧包括:
(1)将焦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挥功能上,而不是解决整个问题。
(2)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以防精神崩溃。
(3)介入目标要现实,要瞄准服务对象当前的需要。
(4)担任教导角色,当服务对象功能逐步恢复时就可以结束介入行动。
3、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策略时,要考虑介入目标是否与活动相符;活动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能力和特殊需要;资源和设备是否与活动相配合。
4、调解行动
调解行动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中的系统一起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带来改变的介入策略。调解的重点是通过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的互动,消除冲突,满足共同需要。进行调解介入时,社会工作者要做到:一是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系统进行接触;二是协助环境系统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三是协助双方界定共同目标。
5、运用影响力
为有效帮助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运用诱导、劝导、利用关系、利用环境等各种能够影响服务对象改变的力量。
考点17: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是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的行动。
1、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争取社区资源时,常用的方法是让社区内有影响力的人物参与。
2、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在一个地区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常常不止一个机构或者组织,但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助人计划。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掌握下列原则:
(1)团结不同专业的服务人员以实现共同目标。
(2)了解各方的不同观点,协助建立共同目标。
(3)识别各专业的长处和差别,划分职责。
(4)与各方沟通情况,为有效协调打下基础。
(5)协调前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协调效率,减少协调成本。
3、制订计划创新资源
当发现社会有新的需要但却缺乏有效服务资源时,社会工作者就要考虑筹划发展新资源。发展创新服务和资源时要留意:
(1)控制规模,使之在可以管理的范围内。
(2)争取机构和社区的支持。
(3)设立必要的组织以承担工作。
(4)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依计划的性质而定。
4、改变环境
改变环境的工作也称环境介入、环境改变术,其目的在于改变服务对象周围的环境,以促成服务对象的改变,达到服务的目标。这里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介入中的“环境”一词意指围绕着服务对象的整个外部世界。
考点18:评估的目的
社会工作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和目标的过程。评估的主要目的有4个:
1、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考点19:评估的作用
1、监督介入工作进度。
2、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3、巩固改变成果。
4、社会问责。
通过评估社会工作能够向服务对象作出交代、进行社会交代、专业问责。
考点20:评估的类型
社会工作评估有不同的策略,因评估目的不同也有不同类型,比较常用的有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种。
1、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包括对社会工作介入进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阶段分别作出评估。
2、结果评估
结果是指介入行动最终完成的形态,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
考点21: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进行评估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类,即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社会工作评估的目的在于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所以,选择评估方法的原则应是简单、可行和实用。
1、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测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具体操作程序:(1)建立基线。(2)进行介入期测量。(3)分析和比较。
2、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通常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情况:没有进展(0分);极少实现(1分);部分实现(2分);大体上实现(3分);全部实现(4分)。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
3、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这种评估方法是对介入目标的评估,包括:(1)目标核对表。(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4、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这种评估方法包括:(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2)差别影响评分。
考点22:结案的类型
结案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根据双方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而采取的行动。结案的类型包括:目标实现的结案;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关系的结案;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考点23: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结案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整个助人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方面,主要任务包括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其中,巩固已有改变可以采取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的策略来进行。
考点24: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结案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意味着服务对象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工作的结束和另一种新生活经验的开始。服务对象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两极情感反应,即一方面对即将结案而产生的与社会工作者的分离,及由此产生的失落、难过、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充满兴奋、成就感和对未来的希望等正面的情绪。
对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在结案期服务对象可能会有的负面反应,并在结案阶段审慎处理它们,采取步骤与方法让服务对象适应和接受结案即将到来的事实。具体方法包括:
(1)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3)在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有需要时社会工作者将继续提供协助。
透平机通用控制过程总结 篇3
1 透平机的控制过程
透平机的控制过程大体分为启动准备过程、启动升速过程、正常运行监控过程和停车过程。而其关键点则是如何调速和防喘振。
1.1 启动准备过程
透平机正常启动前, 除常规操作外还要检查润滑油的压力、油箱液位和温度, 密封气压力是否允许启动, 引发透平机联锁停车转速、轴振动和位移、轴瓦温度、冷凝液位以及隔离气与密封汽压差等信号是否指示正常、稳定。上述所有条件都正常时, 才允许进行本地或远程启动。
1.2 启动升速过程
不同厂家透平机的升速速率不一样 (一般为300r/min或400r/min) , 都有自己的升速曲线, 升速曲线中各速度段的暖机时间也不一样, 通常是升一段速、暖一段时间。如果是热启动, 还可以减少暖机时间。升速过程中要监视设定工作点的跟踪情况, 压缩机的性能曲线不同工作曲线就不一样。防喘振阀具有快开-慢关控制功能, 当工作点从喘振线向防喘振线移动时, 防喘振阀按照程序设定逐渐关闭。当然, 防喘振阀也可以手动控制关闭。
1.3 正常运行监控过程
透平机正常运行时, 需对润滑油的压力和温度、密封气与隔离气的压差、轴瓦温度、主轴转速、轴振动和位移、入口分液罐液位及冷凝器液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先报警, 再联锁停车, 避免对机组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每一联锁条件都有相应的旁路, 当需要调校仪表时, 可以切换到旁路, 减少不必要的停车。
1.4 停车过程
不管是联锁停车还是正常停车, 透平机都是逐渐停下来, 程序设计时通常要求在低转速下转动一段时间后再停车。
2 TS3000系统控制的特点
2.1 TS3000对透平机的控制措施
TS3000针对透平机在启机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状态来实现机组的速度控制, 并将机组的启动运行定义了9种运行方式, 表示各种运行状态。各方式控制程序的定义如图1所示, 启动顺序由一系列方式和状态组成, TS3000中的顺序逻辑指定在任何当前方式下程序将会进入某种方式, 保证特定的程序进程以及在某一特定机械设备故障情况下采取的动作, 如果启动程序选择自动升速方式, 透平转速将沿升速曲线自动上升;如果启动程序选择手动升速方式, 可由现场控制盘升速/降速按钮或人机界面上的升速/降速软按钮来执行, 系统默认为HMI;若由现场控制盘升速/降速按钮进行升速和降速, 则通过HMI上的就地盘/控制室选择开关来实现。
2.1.1 Mode 0
Mode 0为系统停车或联锁动作。
2.1.2 Mode 1
联锁信号解除, 经复位后系统进入Mode 1, 此时速关阀关闭 (入口蒸汽紧急切断阀) 。防喘振调节电磁阀带电, 此时可以用手动控制输出控制防喘振调节阀的开度, 此步可以完成防喘振调节阀的静态测试, 也可以完成主气门的静态测试, 按调速画面中的静态测试按钮, 弹出静态测试画面 (注意:此按钮只有在模式不大于1时可见, 且有操作权限) , 静态测试完毕, 不规则按取消测试按钮后再按退出按钮, 退出静态测试画面。
2.1.3 Mode 2
具备启动条件后, 系统进入Mode 2, 就地允许启动灯亮。
2.1.4 Mode 3
上述条件满足后按下“启动”按钮, 系统进入Mode 3。系统动作如下:当选择自动升速方式时, 目标设定值 (第一暖机转速为1 500r/min) 为暖缸转速, 当前设定值按既定斜率爬坡升速到目标设定值。当实际转速到达1 500r/min时, 进行暖缸 (暖缸分冷暖和热暖两种方式, 冷暖时间为45min, 热暖时间为20min) 。自动/手动方式升速速率可设置 (设为5r/s) 。机组升速沿预定曲线上升, 手动方式下选择就地盘操作方式, 此时就地盘操作指示灯亮, 同时HMI按钮失效, 并且在手动方式不考虑暖机时间。手动方式时一旦松开升速/降速按钮, 目标设定值将同于当前设定值, 暂时停止升速/降速。如果选择自动方式, 目标设定值为暖缸转速, 转速达到暖缸时将启动暖机定时器, 定时时间到后进入Mode 4, 进行二阶暖机 (第二暖机转速为4 000r/min, 暖机时间为20min) 。手动方式将直接进入Mode 4。如升速方式是自动, 需在HMI上切为手动, 目标设定值将同于当前设定值, 暂时停止升速/降速。
2.1.5 Mode 4
当透平机处在Mode 4的自动状态时, 暖机时间到则自动从暖机1进入暖机2状态, 系统动作如下:当前设定值将按设定的升速速率向升速控制器在自动模式Mode 4下的目标设定值爬坡。如升速方式自动, 在HMI上切为手动, 目标设定值将同于当前设定值, 暂时停止升速/降速。操作人员可用手动按钮升速/降速恢复升速/降速。如选择手动方式 (可选择就地盘或HMI) , 并选择升速/降速按钮, 当前设定值将按固定升速速率靠近目标设定值。手动方式下选择就地盘方式, 就地盘操作指示灯亮, 手动方式不考虑暖机时间。手动方式时一旦松开升速/降速按钮, 目标设定值将同于当前设定值, 暂时停止升速/降速。
2.1.6 Mode 5
系统自动进入Mode 5。具体动作为:临界区设置, 在喘振线到防喘振线的这段区域, 控制器以较快的速率升速/降速。如在临界区由自动方式切至手动方式将被禁止, 一旦走出临界区目标设定值将同于当前设定值, 暂停升速/降速。任何联锁停车将使系统回到Mode 0。
2.1.7 Mode 6
系统自动进入Mode 6。具体动作为:一旦进入Mode 6, 目标设定值限制在当前方式最大/最小设定值之间。给定值限制在当前方式最大/最小设定值之间, 超过将不接受。任何联锁停车将使系统回到Mode 0。
2.1.8 Mode 7
在Mode 6状态下, 以管理员以上的身份进入系统, 按下“正常停车”按钮后自动进入Mode 7。此时, 系统会慢慢把转速降下来, 在1 500r/min停留2min后再停车。
2.1.9 Mode 8
在Mode 2状态下, 以管理员以上身份进入系统, 按下“超速试验”按钮后自动进入Mode 8, 系统动作如下:
a. 在现场手动升速;
b. 按下“超速试验”软按钮时, 转速在大于15 611r/min (105%NE) 时跳车;
c. 按下“机械试验”软按钮时, 转速在大于16 511r/min (110%NE) 时跳车;
d. 如要取消超速试验, 按“超速试验”弹出对话框的“取消试验”软按钮即可。
2.2 TS3000调速程序
TS3000调速程序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a. 开机顺序程序完成模式的控制和选择。
b. 目标值程序完成在相应模式下选择对应的最大/最小目标值。
c. 爬坡速率程序完成在相应模式下对应升/降速速率的选择。
d. 实际设定值生成程序, 依据在相应模式下的目标值和速率生成实际的给定值。如模式由2变成3时, 其最大目标速度由0变为1 500r/min、速率为300r/min, 则实际设定值由0以300r/min的速率升到1 500r/min;当模式由3变成4时, 其最大目标速度由1 500r/min变为4 000r/min, 则实际设定值由1 500r/min按照300r/min的速率升到4 000r/min。
e. 调速器控制输出程序由VPID功能块完成, 其功能与常规调节器类似, 但它只采用自动方式, 如果工作模式小于Mode 2, VPID功能块强制输出为0;如果转速小于1 000r/min, 输出最大为40%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 机组在升速过程中无论在手动还是自动操作模式, 通过临界区时均强制自动操作通过, 待通过临界区后恢复正常升速。
2.3 TS3000防喘振程序
该系统利用TRICON防喘振扩展函数功能模块完成压缩机的防喘振控制。HMI画面上有喘振曲线图, 包括喘振线和防喘振线, 当喘振发生后防喘振线每次增加2%生成喘振下移线, 成为新的防喘振线, 最多可右移10次。当工况稳定脱离喘振区后, 可按复位按钮, 取消喘振下移线, 恢复原防喘振线。
喘振控制由喘振线和防喘振线以及喘振下移线组成, 喘振线与防喘振线之间的距离为0~100%, 当工作点距离喘振线70%时防喘振阀开始打开, 控制输出具有快开、慢关功能。防喘振阀的输出有自动、半自动和手动3种方式。自动方式下, 喘振控制输出为自动控制输出;在手动方式下, 输出阀位由操作员在HMI“手动输出”给出;在半自动方式下, 手动控制值与喘振控制输出选高值。
3 结束语
通用过程 篇4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温馨提示:本章全属理论铺垫
一般了解宏观把握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含义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含义
(一)是一种概括: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目的: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
(二)是一个框架:为社会工作形成系统的方法和行动、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技巧运用的框架
(三)是一种说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因素决定论
(二)“问题”的“心理-社会”视角及解决方法
(三)“环境中的人”的实务视角
(四)系统理论
(五)优势视角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因素决定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1、个人因素
2、社会因素
3、两者相互作用
★ 启示:社会工作介入:要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政策多重层面进行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问题”的“心理-社会”视角及解决方法
1、观点:强调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2、技巧和原则:
(1)首先:辨识、评估服务对象“心理”情况(人格、应对压力的策略、智能水平、自我功能)(2)然后:了解社会状况、处境(家史、同辈关系、社会参与)的影响 ★ “生理-心理-社会”视角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环境中的人”的实务视角: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个人的行为、心理产生于具体环境:
原则:从分析个人问题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找出与社会制度安排的关联性,倡导社会政策变革
2、个人又是能动个体,可自主选择生活:
原则: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改变认知、适应社会 ★ 并不否认个人对自己行为 应负的责任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四)系统理论:综合系统、子系统
主要观点:系统=一定部分(要素)组成、具有一定层次、一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
社会工作观点:
1、人类社会系统特点:人类社会=复杂的大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
2、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系统”:社会系统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其意义:使整合社会、心理现象成为可能(静态——动态)
(1)超出服务对象自身问题,评估他们的生活环境(2)评估个人问题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要点:环境=社会工作者介入、改变的场域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四)系统理论:
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观点:
(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完整性:①人与环境交叉互动、相互影响;②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2)强调社会系统: ①家庭系统的重要作用; ②各系统互动的形态、互动的规则(3)运用社会资源:正式、非正式社会网络资源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五)优势视角:
1、主要观点:评估问题和需要时,发现、发掘优点、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操作流程:识别、利用、建立、强化(人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抱负)
3、实务技巧:
(1)整体性:每个对象都有优点、资源(内、外)(2)两面性:困难既是伤害,更是挑战和机遇(3)积极性:理想和抱负=转变的能量(4)互动性:相互协作,更好服务(5)资源性:每种环境,充满资源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二)社会功能发挥
(三)内外影响力范式
(四)生命周期理论
(五)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重要贡献:界定三个系统(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1)微观系统:个人系统(生物、心理和社会)(2)中观系统:小群体(家庭、工作群体、其他群体)
(3)宏观系统:比家庭更大的群体、系统(四个重要系统:组织、机构、社区、社会文化)
2、实务目标:让个人适应环境
3、实务焦点:(1)促进成长发展;(2)增强适应能力;(3)消除阻碍因素;(4)增加社会资源。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社会功能发挥
1、着眼点:(1)个人的社会角色;(2)是否有效发挥社会功能。
2、关注点:(1)外在因素(威胁个人发挥角色功能);(2)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中的)。
3、任务:(1)分析社会关系;(2)找出方法资源;(3)消除干扰因素;(4)联系丰富顺畅。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三)内外影响力范式
操作框架:融合系统理论+生态理论元素
基本假设:人自身+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产生特定行为
1、内部力量:(1)内在动机;(2)动机下的行为。
2、外部力量:对个人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四)生命周期理论
1、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都经几个普遍阶段;(2)每个阶段是逐步攀升、成长的
2、实务要求:(1)系统全面思考问题;(2)找出内、外因素;(3)消除影响(个人、社会发展成长的)因素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五)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1、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
2、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3、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五)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1、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1)非正式(自然)资源系统
①对象: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
②内容:情感支持、服务资源、临时帮助、获取使用正式社会资源(2)正式资源系统
①群团组织:A、类型:工作单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各种协会。B、宗旨:提升福利权利、提供服务资源
②社会性资源:公共服务机构(适应社会公共生活、满足短期、特别需要):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
(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非正式+正式(资源系统)
(五)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2、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1)基本观点:问题根源在于人与社会环境不良的互动:不是人有问题,而是怎样互动(2)互动类型:
①人在资源系统中互动(人人互动)②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人资互动)③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资资互动)
(五)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3、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1)基本观点:
①个人问题必由社会问题而来 A、与人所处之社会情境有关;B、与社会公共问题有关
②解决个人问题必先解决社会问题
A、提供服务和资源;B、研究社会问题影响(2)社会工作之责任:
①反映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之关系;②演绎社会问题对个人之影响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二、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二)综合的理论取向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五)整合的价值观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1、建立专业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专业助人关系是实现目标的基石、灵魂);
2、改变是一种过程:量变到质变(形成自我改变意识:自我觉悟、自我引导、自我行动,最终:教育自己、改变自己)
3、改变是主动与自发的一个过程:启发内心动机、促进愿望实现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二)综合的理论取向
1、采取综合立场
2、选取最好方法
3、加以综合运用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1、逻辑上:
①阶段明显、前后相连; ②阶段不同,任务不同
2、实践中:不同阶段、交叉重叠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1、每一阶段,对应不同任务
2、每一任务,需要专门技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五)整合的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强调接纳、服务对象参与
2、伦理守则:强调对服务对象负责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二、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一)阶段次序有弹性
1、阶段颠倒;
2、阶段简化
(二)工作过程螺旋式
时间推移、认识深入、问题改变、方案修正
(三)过程模式参考性
1、提供信息和引导;
2、运用技巧弥补抽象模式之不足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一、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一、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1、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
2、服务对象系统(服务对象)
3、目标系统(改变的目标)
4、行动系统(其他人士)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运用知识、整合资源、实现目标(为改变而进行的努力、变迁努力)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1、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1)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
(2)任务:促进个人完成生命任务、提高应对问题能力、促进良性互动、实现计划目标
2、改变媒介系统=团队(社会工作者+其他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主要改变媒介;其他专业人士=次要改变媒介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2、服务对象系统(服务对象)
(1)定义:服务对象、直接受益人(个人、家庭、团体、组织、社区)(2)类型:
①主动求助;②别人介绍;③机构转介;④机构要求。(3)现有与潜在:
①现有服务对象:已经使用服务 ②潜在服务对象:可能需要服务
转化前提(区别标准):对象需要是否符合机构功能 社会工作者任务:建立联系,使“潜在”成为“现有”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3、目标系统(改变的目标)
(1)定义:社会服务需要改变(影响)的系统(2)原则:与服务对象一起确定目标系统(3)关系: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的关系 一般来说:目标系统>服务对象系统,时效性 ①一致性;②不一致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4、行动系统(其他人士)(1)定义: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2)不同目标、两种互动: ①多个行动系统互动 ②建立新的行动系统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小结:四大系统、重要工具 不断互动、实现目标 第一章小结:
1、个人的问题,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
2、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困境的愿望和能力;
3、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要通过发现、发掘优点、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用过程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规模日渐扩大, 为了满足高效的办事效率, 营造绿色环保的城市环境, 全国大中城市中修建城市轨道的队伍不断壮大, 地铁成为了当代大中城市缓堵保畅、提效环保的先行军。但是地铁建设周期长, 规模大, 投资高, 这对建设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就地铁建设过程中通用设备造价的控制做一简单分析。
1地铁建设过程中通用设备造价的分析
通用设备是地铁实现各种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都随着地铁的开工建设, 各类设备要完成从设计、生产商的招标确认、设计联络、生产、安装调试等工作, 其间时间跨度长、设计方案调整等因素对设备供货的影响较大, 造成前期招标的设备与最终供货设备变化比较大, 其中部分调整对投资成本会造成较大影响。为了尽可能降低变更对成本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先做好准备:
1.1在设计方面, 技术方案经设计院和设计咨询确认后, 后期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变化, 如必须调整, 也应尽可能不做设备型号 (如生产厂家、材质, 工艺等) 的调整, 只对设备参数进行调整, 这样在已签订的合同内同一设备型号的报价还可以参考, 如果设备型号调整后业主在认价方面, 很难确定合理的价位, 因为现在的设备生产厂家较多, 规模大小各不一样, 品质差别很大, 即便是进行市场询价也大相径庭, 给投资控制造成很大麻烦, 往往造成后期投资费用的增加。
1.2地铁建设是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 设计院在进行设计方案选择、设备选型时应首先考虑选择技术性能比较稳定, 设备在市场的占有率已具规模, 生产厂商较为成熟的设备产品运用于地铁建设中, 这样既有利于地铁建设工期和建设投资的控制, 也可保证地铁建成后各系统功能的实现。如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型设备等, 加大了施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投资成本也相应提高。一些尚不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可以在经过市场验证后再考虑应用于地铁行业, 这样也可为地铁建设投资节约很大一部分成本。
1.3在招标准备阶段工作必须细致, 尤其是技术接口、工作范围、服务项目等内容, 描述必须准确, 边界一定要清楚, 不能模棱两可, 让投标人在投标时必须依据充分, 报价准确、合理、量值统一。在接口及工作范围描述时尽量避免出现真空地段 (几个项目招完后, 中间环节的部分工作, 责任人界定不清) 和交叉重叠 (几个项目都含有同一项内容, 给后期工程协调增大难度, 有些甚至造成投资成本增加) 。在需要描述影响设备报价的工作范畴的时候, 尽量避免出现附近、类似、左右、上下等不能定量的词语, 应该表述确定, 描述尽可能“点对点”描述如:从**处到**处, 投标人根据招标人提供的技术资料, 自行考虑报价, 如果招标人技术方案还有待确定, 可在招标时给投标人建议按**m或者**kg报价, 投标人在报价数量标准一样, 如要变更也可参考此数量作为调整依据。这样在后期合同执行期间, 双方就不会产生很大分歧, 调整才会方便, 工程造价方面也有据可查。
1.4招标所附设备清单必须按站 (或按单体建筑) 开项列表, 各项技术参数描述详尽 (包括安装方式等其他特殊要求须注明的地方) , 商务报价部分所附相应报价表格也应按照清单表格模式制作, 提供给投标人, 尽可能使投标人按照清单分站 (或分单体建筑) 报价, 这样合同执行期间如果部分站点 (或单体) 设备发生变更调整, 在价格变化审核时, 可以准确快速的从合同中找到相同类型参数最接近的设备价格作为参照来定价。
1.5招标文件中对相应的不确定的一些因素应充分考虑, 在招标阶段应提前约定好哪些是招、投标人双方共担的风险、哪些是独立承担的风险;哪些属于可调整范畴, 那些属于不可调范畴, 在合同执行期间, 发生什么样的情况予以调整, 在什么情况下不予调整, 让投标人在投标阶段充分考虑清楚自己所要承担和所能承担的风险及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投标报价中充分把握好报价的尺度, 以免中标后再发生争议, 致使投资成本增加。
2结束语
招标工作在地铁建设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工程进展得顺畅与否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在工程建设过程当中需要解决 (包括有可能遇到的) 的问题都要在招标阶段处理妥当, 为后期工程施工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尽可能减少遗留问题, 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摘要:招标工作是每个重大建设项目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与否, 招标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招标阶段工作必须细致、严谨。本文就招标阶段的一些经验作一简单总结, 以便后续工作有所借鉴和改进。
关键词:地铁,设备,招标,造价
参考文献
[1]王宇.从招投标中看工程造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1) .
[2]刘凡.建筑施工企业投标风险分析浅谈[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8 (05) .
通用过程 篇6
图1所示电路是一款适合过程控制应用的完全可编程通用模拟前端 (AFE) 。它支持下列输入:2/3/4线RTD配置、带冷结补偿的热电偶输入、单极性和双极性输入电压、4 mA~20 mA输入。
如今, 许多模拟输入模块使用线链路 (跳线) 来配置客户输入要求, 配置和重新配置输入需要时间、知识和手动干预。本电路提供一个用来配置工作模式的软件可控开关以及用来激励RTD的恒流源。本电路也可以重新配置, 以便设置热电偶配置的共模电压。一个差分放大器用来调理Σ-ΔADC的模拟输入范围。本电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业界领先的性能。
由于AD8676和AD8275提供电压增益, 因此该设计特别适合小信号输入、所有类型的RTD或热电偶。
AD7193是一款24 bitΣ-Δ型ADC, 可配置为4路差分输入或8路伪差分输入。ADμM1400和ADμM1401在微控制器与ADC之间提供所需的全部信号隔离。本电路还含有标准外部保护功能, 符合IEC61000标准。
阅读本文更多细节请访问:http://comm.ChinaAET.com/ADI/Circuit20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