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人才

2024-09-29

智能型人才(精选11篇)

智能型人才 篇1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企业的经营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已意识到了人才在今后发展与竞争中的重要性。人才需求的激增使得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质量、用人标准的定位有了深层次的变化。手脑并用型的智能人才就成了抢手货。

作为面向企业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 应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指引, 顺应需求, 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应具备思维拓展的能力、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革新发明创造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动作技能, 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心智技能。

一、优质工作的“两只手”——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

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所谓动作技能, 是指以躯体为活动主体的一系列动作过程。在活动中, 身体活动起主导作用, 而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居于次要。通过讲授、示范等使学生从感官上清楚“做什么”、“怎样做”。;而心智技能则是指以思维为主体的思维能力、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革新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人类通过大脑内部借助语言、动作等表达方式对事物印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 心智技能的培养内容主要是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在独立完成中的发明与改进、技巧应用的灵活性与合理性等方面。总而言之就是培养一个在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等方面能力卓越的调节者。

二、勤学多看、手脑并用——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1、理论教师对理论知识及要求做基本讲解。

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工作的具体内容, 了解工作的实际意义, 知道如何去正确、高效的工作, 使学生对工作项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从而达到了然于胸。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在工作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要求, 并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我们希望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去分析研究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基本工作, 在此基础之上还可

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事故或应用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实训教师应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合理, 甚至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给予指正, 对能够在研究课题中有所创新的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安全, 无论怎样创新,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让学生自己多去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逐渐让学生自己成为工作的主体。教师少参与多放手, 只是提一些建议和注意的问题就够了。

3、智力活动高于书本知识, 将死板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

成多种多样的实际工作方法, 从而达到吸收、完善、发扬的效果。达到这一阶段后, 学生不需要用书面和口头言语将分析研究时思维活动的每一步都一一写出, 只要针对问题, 能够找出根源, 提出一种或几种高效简洁的处理方法就可以。一旦达到这一要求, 我们就可以说学生在心智技能方面具备了基本要求。

4、竞赛与比武是提升技能的捷径。在竞赛与比武中, 学

生独立完成待考项目甚至是组织实施工作,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 因此它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组织竞赛与比武对学生思维与操作等能力的快速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5、走出去、请进来, 校企联合办工办学。

让学生认识企业、走进企业, 让企业支持学校, 特别是在一些知名企业参观学习, 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通过参观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

三、“小、巧、多、精”——构建多姿多彩的实训场

什么是“实训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实习场所, 它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综合实验训练环境。是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我们的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

1、构建一个适合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小而全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并能够大大的节省教育成本。

例如在学校中的一些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让学生通过组装收音机来了解电子器件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室内配线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铺设日常的照明控制线路;电机检修实习可以使我们的同学熟悉电机的基本结构, 进行异步机的检修。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训项目使我们同学的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同步提高。

2、根据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特点设置实训环境, 成为同

学们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力连接点, 在实训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找到自信。要想实现, 那么我们就需要转变职能:不要只是去寻找适合的学生去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 而是去创造适合的环境, 在实践中发掘他们的长处。在学习中去发现学生的优势, 而不是去突显他们的弱点, 要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的去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 从而全面提升, 找到他们的价值所在。

3、适合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实训环境, 可以促进学生们自觉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觉学习是一种经历学习, 也是一种深刻的学习, 我们建构的“实训场”就是一个“不会忘记”的学习环境。通过我们“实训场”的培训学习, 使我们的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 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因此我们要加强心智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的技能全面发展, 成为智能型技术人才, 具备技术革新的能力、发明创造的本领, 成为企业的行家里手、技术尖子。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催生高自动化设备的快速衍进与发展, 对于技术工人的工作能力已不只是单纯的熟练操作, 其中心智技能已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并有成为主导的趋势。作为职业院校, 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从单纯的操作技能传授改变为心智技能 (又称智力技能) 的培养, 在此要求之下去构建适合学生心智技能发展的实验实训环境, 也就是“实训场”的建设。

关键词:心智技能,智能型人才,“实训场”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戴维:《美国<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1。

[3]邓见元:《创建促进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7.4。

做技能型人才“专卖店” 篇2

在无锡职业教育中,物联网应用专业只是众多火爆专业中的一个。2014年,无锡职业学校不少专业的招生分数线超过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分数线。多年来,无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家长选择了职业教育?又是什么原因让无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成为“香饽饽”?记者近日走进无锡进行了实地采访。

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一座百年工商名城,无锡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上世纪80年代的无锡,中职学校遍地开花,很多学生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曾经的电子职中、轻工职中等5所职业学校因为毕业生受欢迎,而被称为“五朵金花”。但随着普教的强势发展及其他因素影响,职教在上世纪90年代慢慢冷了下来。如何让职业教育再次火起来,为无锡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无锡教育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适应当今经济新常态,才能实现无锡职教的再次续航起飞。”无锡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2010年,国家颁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职业教育中心”确立为无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目标功能之一。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在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此基础上,2014年,无锡市积极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成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开启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确立建设一流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与国际接轨的技师大市的目标,以推进国家、省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实验项目为契机,坚持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无锡市正致力于“三地三中心”建设,将建成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胜地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获得重大发展。

无锡市积极谋划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十一五”以来,全市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36亿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集研发、生产、教学于一体,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完成国家级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国内物联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牵头成立无锡市物联网职教集团。

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相呼应,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共建“无锡感知科技大学”,在未来几年,学校将建成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物联网最新技术展示中心,为物联网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

结合区域特色,按企业需求办学

“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结合区域特色,按企业需求办学,在专业和课程上下狠功夫,才能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要做‘专卖店’,而不是做‘超市’。”无锡市一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校长对此深有感触。

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找准学校定位,为企业提供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是无锡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追求。近年来,无锡市多次组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调查,引导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对接企业需要、岗位要求。

在市级层面上,无锡市财政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培育市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示范专业,把符合无锡需要的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无锡还加强专业技能教学,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选派40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建立全覆盖、规范化的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20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各职业院校也都各显神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经历了由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的不断转化,日渐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类、文化创意类、软件技术类和物联网技术类四大特色专业群,并不断开发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建设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来实现做“专卖店”的目标,学校从自身优势出发,着力突出“机电”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开设了机电、电子信息、自动化三大类专业群,其中数控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机电”特色在业内独树一帜、赫赫有名。

设立定点实习实训企业,把学校建到企业里

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打破校企之间松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双方紧密合作?如何让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如何推进学校和教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为企业输送适应岗位要求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这些是让无锡职业教育人一直困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立了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无锡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命名实习实训定点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稳定、优质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无锡建立的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特殊之处还在于遴选企业时有很高的“门槛”。“当时在筛选的时候提出了5个条件,所选企业必须是行业领头羊;企业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要有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条件;企业要与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学生劳动安全教育和管理,并向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该负责人说。此后在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中,这些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如今,无锡市教育局已推出100家定点实训企业,“从企业来说,我们得到了市政府授予的‘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称号,除了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等政策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对成绩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和一定的经费补助。此外,企业可优先进入院校理事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的咨询、监督和决策。这让我们可以深度参与到企业未来职工的培养过程。”入选定点实训企业名单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任强说。

实际上,无锡不少定点实训企业还是相关行业职教集团的成员。例如,在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中,既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也有无锡科尔华电子有限公司等定点企业和无锡中电科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及有关协会。

2011年,无锡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工作意见》。几年来,围绕服务支柱产业发展,全市组建了物联网等10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为有效培养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

智能型人才 篇3

1.“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办学体制的需要。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深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互惠共赢、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合作制度化。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未来几年,高职教育改革建设的重点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即建立什么样的政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怎样建设政行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面临新的发展课题。未来的职业教育一定不是学校的孤立行为,发展趋势一定是在多方互动的情况下进行人才培养,而且一定是在个体行为之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下而进行的,因此,高职教育行为一定涌现出高层次的复杂行为。

2.“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范畴推广趋势的需要。

行业、企业发展中的人才战略需求规划表明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职业院校办学的发展也表明要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而进行。从合作方式视角分析,其趋势由分散的个体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由协议型朝着立法规范型方向发展;从合作范围视角分析,其趋势由“点状”朝着“块状”及“网状”方向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角分析,目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既需要理论支撑,又需要在实践中具有操作性,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同一、统一、并行的。

3.“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政行校企合作未能将区域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多方主体看作一个复杂系统,总是寄希望于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统一智慧运转的组织,来完成人才培养,但是,多方合作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合作深度化难以推进,也未真正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建立一个类似蚁群一样的系统,个体并不需要向中央控制系统请求命令,而是通过简单的个体行为完成任务,个体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涌现出自组织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以政行校企合作为核心形成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智能的复杂系统。

二、演化路径:“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自组织

“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是自组织基本理论。Bonabeau、Dorigo和Theraulaz在文献中对“群智能”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任何一种由昆虫群体或其他动物社会行为机制而激发设计出的算法或分布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均属于“群智能”。在这个概念中,Swarm可被描述为多个具有相互作用、彼此有关联的个体的集合体,比如,社会生物群体中的蜂群、蚁群、鸟群都是Swarm的典型例子。在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体,比如,一只蜜蜂或蚂蚁行为能力非常有限,几乎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自然世界中,而多个个体的Swarm,如蚁群、蜂群具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且这种能力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协作而涌现的,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多个个体的能力。社会性动物群体所拥有的这种特性能帮助个体很好地适应环境,个体所能获得的信息远比它通过自身感觉器官所取得的多,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体之间存在信息交互能力。Bonabeau将“群智能”的定义进一步推广为“无智能或具有简单智能的个体以任何形式的聚集于一起,通过协同活动,进而表现出复杂的智能行为”。

Mark Millonas(1994)提出构建一个“群智能”系统应满足五项基本原则:一是临近原则,群内个体具有能进行简单计算或评价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能力原则,群内个体能对环境变化及群内其他个体发出的关键性因素做出响应;三是响应多样原则,群内不同个体对环境中的某一变化所表现出的响应行为应具有多样性;四是稳定原则,每次环境变化不完全导致整个群体行为模式的改变;五是适应原则,环境发生变化,若出现群体值得付出代价的改变机遇,群体必须改变其行为模式。

“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效用大小与延展表明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通过对目前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发现,合作瓶颈有如下六个表征:一是对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二是政府主导推动力不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法律法规未形成体系;三是企业参与热情不足,政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四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加大政行校企合作的难度,缺乏利益协调机制;五是没有从系统角度出发,使政行校企形成智能联动;六是政行校企没有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对于在校学生来讲,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目前,校企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责任方,而现代学徒制度是以工人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方。这是现代学徒制度与目前校企合作的根本区别,因此,从目前校企合作转向现代学徒制,主体方与责任方的角色需要换位。

在自组织理论与现代学徒制理念下,把政行校企假设为独立智能体(agent)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协同机制,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是agent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使agent产生新的结构。agent要素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形成涨落,agent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agent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任一微小的涨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agent的巨涨落,推动agent进入有序状态。那么通过分析子系统以及要素之间的属性、行为,来模拟每个子系统合作过程,使之成为独立智能体(agent),需要具备四条演化路径:

1. 形成小群落。

通过仿真鱼群,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四个独立智能体(agent)各自形成四个小群落,其中的诸多要素为采集各自“食物”呈离散状态,在agent内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要素微小涨落波及整个agent巨涨落,推动四个独立智能体(agent)进入有序状态。显示出各自为“猎食”而完成工作目标,行为过程智能的形成严密、灵活的自运转编队。

2. 形成正反馈机制。

通过仿真鱼群,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四个agent初始状态呈现随机状态。通过自运转编队逐步聚集成一个群落,每个群落以相同速度朝着相同方向为猎取各自目标智能地前进,它们聚集、分散行为通过信息素传导而进行,正反馈机制起到主要作用。

3. 形成智能秩序。

通过仿真鱼群,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四个agent,在一个分布式没有自上而下的计划与控制情况下,而是智能地对准“食物”目标,“涌现”出结构式的规则与策略。

4. 形成大群落。

通过仿真鱼群,激活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四个agent的“活性”,培育自身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与环境及其他主体随机进行交互,agent自动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争取最大的生存和延续能力,使四个agent共同演化为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智能化的大群落。

三、建构策略:“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群落移动

基于四个agent小群落演化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大群落,而且为“群智能型”的,其中的个体交互、趋优均表现为自主完成,这种行为导致出群体复杂的智能行为,微观个体不受某个中心个体控制,宏观智能行为自发产生,大群落智能移动策略如下:

1. 大群落移动必要条件。

大群落移动必须具备三项条件:一是大群落涌现。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四个agent各自向目标移动。相对简单的agent个体向各自目标移动时段,在没有一个集中控制的情况下,每个agent行为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中心聚集,和其他三个目标或行为在速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不产生碰撞,形成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大群落。二是拟出信息素。四个agent向人才培养模式移动,使agent中的主体和元素通过离散事件进行交互,优化离散状态、分布式、并行性和个体对于局部信息的利用等。三是涌现agent内的“活性”。将其中诸多要素视为个体,通过一揽子措施,使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群体选择、群体竞争共同演化。

2. 大群落移动协同机制。

大群落移动需要具备四项协同机制迁移。当agent自我运行时,外部环境关系、层次、结构、类型、成本与收益等各种扰动因素,将会使agent向人才培养模式移动,在速度不一致的情况下造成碰撞挤压态。为了避免碰撞现象产生,需要从政策机制、利益机制、驱动机制、监控机制、法规机制、保障机制进行优化、拆解、重组,协同迁移:一是群落移动主体适应式迁移。当四个agent协同移动实施职业教育目标时,主动成为适应性主体。在每个个体适应环境的同时,并与其他主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根据学习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二是群落移动智能化秩序式迁移。通过鱼群仿真建立起四个agent个体以及个体间交互信息通道,内部结构不能叠加,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不能相互“碰撞”,聚集协同形成交互运行的信息素,搭建成一束正反馈机制。三是群落移动消除随机式迁移。四个agent依据觅食、聚群、追尾、约束等四个行为,分隔、内聚、对准选择个体各自移动策略。换言之,四个agent个体既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进行工作,又要不能发生重叠和碰撞,避免资源浪费,主观随意实施各自的想法,消除随机性行为,实施协同移动。四是群落移动生态式迁移。四个个体agent的移动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空间内相继代替时序过程,大群落表现一定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从而导致四个agent的组成和结构变化,演替迁移、群聚、竞争、反应、稳定等阶段。

3. 大群落移动条件保障。

大群落移动需要具备两个层面保障条件。(1)政府层面:一是确立加快政府主导下的政行校企合作基本原则;二是着手制定政行校企合作具有指导性规划和方案;三是按照职责与财权相匹配、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完善高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四是政府放权和建立市场参与机制。(2)微观操作层面:一是完善政行校企合作群落,构建保障机制、互惠多赢驱动机制、合作考核评价机制;二是规划合作的总体性、长远性、指导性、竞争性、风险性、创新性和成长战略;三是检测战略实施推进进程。监视诸多有关战略因素的变化,全面评审,保持战略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四是建立制度保障、资源配置与利用。

四、结论与启示

“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外延内容包括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社会经济转型、劳动组织形式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区域经济特征与高职人才关键能力的依存共生关系,学生关键能力评价数据的集中提取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分类,区域资源与高职教育资源的关系与利用等,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群智能型”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容包括四个agent小群落协同合作在大群落里,简单个体只感知局部信息,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个体之间通信自主隐性完成,个体改变系统的途径是间接的,改变局部环境影响周围个体,受影响的个体再将这种改变扩展,逐步影响整个群体。群智能由大量简单个体组成,若干个体出现故障对整个群体的问题求解能力没有实质的影响。

事实上,建构成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人才结构与市场经济人力资源需求配置趋于一致,有利于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阵痛中的迅速复苏。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佳契合点关键在于校企合作,从价值链角度考察,它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中间节点,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体现价值链效用的大小与延展。从当前的政行校企合作培养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全方位观察,合作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二元单边状态,未能在行动、目标方面达成有步骤、一致性、秩序性的深度合作。为了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更大效用,把这种模式建构成“群智能型”的,对现实高职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群智能型”,建构

参考文献

[1]黄秀明,等.农业高职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2]陈树彬,陈罡,张淑敏.校企联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杭瑞友,葛竹兴,朱其志.基于体制机制创新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理论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4]匡维.“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J].高教探索,2010(1).

[5]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6]黄耀五,李勋华.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2(4).

[7]徐耀生.高职生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6).

[8]王瑞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问题研究[J].商情,2010(2).

[9]戴雪梅.对“政行企校”机制下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的思考[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人才紧缺 篇4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现在智能楼宇系统设计、智能楼宇安全防范设计、安防工程安装、视频监控安装与维护、安防工程评估,安防工程管理等岗位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由于智能楼宇人才需求量大,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了,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远达不到楼宇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楼宇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所以学习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智能楼宇管理是伴随着我国楼宇智能化而出现的朝阳职业,智能楼宇管理师是体现未来城市发展特征的先导型职业人才,目前从业人员约70万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

由于楼宇智能化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稀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北京智能楼宇管理师人才缺口至少达10多万,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市将有200多座智能大厦和智能化小区投入运营,长期以来负责维护管理的电工等人员不能满足智能楼宇的维护工作,现在迫切需要尽快培养一支庞大的智能楼宇管理技术人才队伍.楼宇智能化是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新兴的产物。美国智能楼宇超过万幢,日本新建的大楼几乎都是智能大厦。在国际上已经向着“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发展。

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次召开“数字化城市研讨会”,许多大城市已提出若干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和信息港等建设目标,很多中小城市也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可以预言,全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容量将有很大的突破。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培养以下几种能力: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楼宇控制设备电气原理、接线图的识图和运用CAD绘图的能力;掌握楼宇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综合布线技术等专业知识;掌握智能化楼宇及楼宇工程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 机应用、电气设备操作技能。

智能型人才 篇5

关键词:恩来精神;会计英才;素质工程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57-02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江苏财经学院将其概括为“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的准职业人”,通俗易懂,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一直以来,江苏财经学院会计系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教育机制,多管齐下,打造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坚持实施“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素质工程,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区域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精心组织,稳步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多年来,江苏财院会计系非常重视大学生素质理论的研究,认真研习各种教育理论,积极参与和申报各级课题的研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创新理论,细心实践。近期“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素质工程,就是会计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校内外资源,精心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

周恩来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党的楷模;恩来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淮安是周恩来的故乡,江苏财院地处淮安,会计系教育者认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走进恩来,继承和弘扬恩来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服务人民,感恩社会,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会计系教育者感到,天下学子来总理故乡淮安学习和生活,若不引导和教育他们登堂入室,追寻总理足迹,弘扬伟人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必是教育者的失职。正是基于此理念,会计系精心打造了“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素质工程,提出“走进恩来”、“自我提升”和“感恩社会”三个篇章,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

从理论上,“走进恩来”篇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的先进事迹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促使大学生了解和熟悉会计系、学院、淮安和江苏,直至社会,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提升自我”篇就是以会计系师生为主体,在“恩来”精神的激励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着力全面培养和打造会计英才,使其学有所成,为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感恩社会”篇就是在恩来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把所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人民和感恩社会,这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恩来精神的核心理念。

在实践上,依据此素质工程,会计系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走进恩来”篇开展了“弘扬恩来精神,争做会计英才”、“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升自我”篇开展了“多管齐下,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争做低碳人,文明你我他”和“提升共青团员素质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感恩社会”篇开展了“社区孝老献爱心”、“走进特校,关注残障”和“离校了,我为母校做点什么”等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众多媒体的报道,非常成功。

二、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为了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会计系以素质工程为立足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坚持德艺双馨,打造会计英才。

会计系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一直以来,会计系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以政行企校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出发点,构建包括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的“一线二点三领域”课程体系。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技能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三大领域,形成了纵向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分明、横向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每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了专业学习核心领域课程。同时,发挥江苏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在会计系的优势,每门核心课程选取若干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教学的载体,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或任务训练中,积极开展实训。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财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诚信杯会计知识大赛、会计技能大赛和ERP演练大赛。几年来,会计系积极参加各级比赛,成绩显著。

在搞好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会计系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素质工程建设,定期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团结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例如“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教育工程,以恩来为榜样,集中开设人文与专业素质类讲座,强调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高度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活动,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每一堂课上,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系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强调系统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是会计系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特色。系统教育就是把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作为一个项目工程,层层深入,不断深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主题教育就是开展的每个大学生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有强烈的现实性,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其实质内容。“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教育工程,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首先“走进恩来,提升自我,感恩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以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为对象,三年为一个周期,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继承恩来精神,在恩来精神的激励下,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各项素质,学业有成,德才兼备,服务社会,感恩人民,实现国强民富,这是恩来精神的核心,也是会计系教育者的共同愿望,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其次,系统教育工程是由三个主题组成的,即“走进恩来”、“提升自我”和“感恩社会”。“走进恩来”主要以2011级新生为教育主体,引导和教育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走进恩来”,继承和弘扬恩来精神,据此主题,江苏财院会计系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提升自我”主要是以大二学生为主体,兼顾大一和大三学生,在“恩来”精神的激励下,着力全面培养和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会计人才,根据此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感恩社会”主要以大三学生为主体,兼顾大一和大二学生,培养大学生服务人民和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基于此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实现系统教育和主题教育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促进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区域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

实现区域资源和校内资源相结合也是会计系大学生素质工程的重要特质。区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区域内值得大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的各种资源,如历史文化胜地等;校内资源主要指一个学校内对大学生有教育价值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等。

淮安区域资源丰富。周恩来纪念地,包括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在淮安历史上曾出现一大批英雄人物,如韩信、梁红玉、关天培、左宝贵等等。还有物质文化遗产,如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墓、韩信故里、河下状元里,还有许多实训考察学习基地如社区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区域资源,这些资源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中,会计系教育者充分结合区域资源与校内资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弘扬恩来精神,争做会计英才”系列教育活动中,就充分把周恩来纪念馆等资源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恩来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学习。在“争做低碳人,文明你我他”活动中,把淮安市政府建设生态城的号召与校园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联系起来,为实现低碳经济做贡献,很有现实意义。在“年輕的心载着夕阳 我们的爱一同飞翔”,以及“点滴爱心,你我同行,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紧密把社区和特校资源与校内大学生思想教育联系起来,组织青年学生关注贫困老人,献爱心、送温暖,鼓励大学生走进特校,为聋哑儿童服务。实践证明,把区域资源与校内资源结合起来,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打造德艺双馨会计英才,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校企合作共育技能型人才 篇6

1 校企合作,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途径。我院工科各专业都是2+1的培养模式, “2”是在学校学习的时间, “1”是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认识性的实习在学校自己的实习基地进行, 完全可以达到目的;后一年的顶岗实习, 一般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顶岗实习需要在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中完成, 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 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在过去的几年里, 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性, 接受顶岗实习的单位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个人之间的感情而做的, 管理上比较松散, 学生到企业后, 未能完全到一线岗位实习锻炼, 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决策者已意识到与学校合作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对于企业来说, 从招工进来的门外汉转变为熟练的技术工人, 起码需要三年以上, 如果把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作为企业准员工来培养是一件投入少见效快的事情, 为企业解除了人力资源的隐患, 同时提高新招员工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校与企业来说, 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企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 到主动与学校联系, 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接受学生顶岗实习, 并把这些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准员工在岗位上培养, 既解决了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 又为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的后顾之忧。

2 校企合作, 共建冠名班

“企业冠名、定向培养”是近年来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探索实施的一种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方式, 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共建冠名班, 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 充分体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益处。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共建冠名班是近几年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 它是由企业负责选拔接受订单教育的在校学生, 并对学校和学生提出培养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计划, 学校负责实施理论教学及基本的认知实习, 企业提供与生产一线零距离的岗前培训, 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订单式培养, 共建冠名班, 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 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 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缩短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周期, 促进岗位优化, 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岗位激励机制, 有利于企业管理。在课程建设上一是按照企业岗位的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 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及总体课时进行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与改造,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 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与培训。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 课程建设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按照企业生产特定的教要求, 可有选择的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 将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设置的课程。三是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方法转。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 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 辅之以实验、实训和在企业生产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用结合, 并可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传授最新业务知识, 开展技能培训。五是考核方法多元化,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 课程考核方法应改变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的做法, 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操作技能, 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3 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青年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理论教学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 我院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双师型”教师上狠下功夫。首先是在校企合作中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 同时是教师实践教学培训基地, 为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针对青年教师所教专业, 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 熟悉企业相关岗位、操作规范等具体内容,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三是聘请合作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 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四是在培训的基础上, 让青年教师积极担任实践课教学, 通过教学提高能力, 从而真正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手。五是从学院相关制度上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实习锻炼, 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项硬性条件。通过以上做法, 不仅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提高了对自身专业的进一步认识。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生命线, 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 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 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 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 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

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 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 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战鹏, 杨瑞卿.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王闯.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J].中小企业科技, 2007, (5) .

智能型人才 篇7

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成长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但技术型人才的出现只有将近一百年。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最初作为工程师的助手, 以后又成为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主力。

1. 工程师的助手

据美国一位专家说:“由于工程和其他职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增加了, 工程师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水平的职业去填补由于工程师升级而造成的真空, 在教育上出现了新水平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新水平称为技术教育。”[注1]关于技术型人才作为工程师助手的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文件认为, 包括:管理 (生产人员的组织协调) , 技术 (了解工程师意图后, 进行试验调查、制图, 作出生产计划执行等安排) , 商业 (了解劳动和产品价格和市场趋势) , 会计 (做费用分析, 进度记录) , 安全 (一定工作范围内保障生命和健康的安全预防, 并承担责任) 五个方面职能。

2. 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现代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新能源, 新材料技术等, 这些技术并不象传统经验技术那样来自生产实践, 而是来自科学原理的应用。例如, 信息技术起源于美国科学家香农 (C.E.Shannon) 1948年出版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从理论上阐明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度量概率信息的公式, 并逐步形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传递、处理和识别的共同规律。一般认为这是“信息论”诞生的标志。这应用于“控制论”后形成现代控制论, 推动了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开展。

当前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培养既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系统理论又能实际应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

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年发表的术语

早先,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制都属于非学历教育, 一般是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成为技术员。德国曾规定技术工人的两个提高方向, 一个继续提高技能等级成为高级技术工人, 另一个通过培训成为技术员。技术员属于中级技术型人才。

用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员的学制, 最早出现在前苏联, 列宁主张“把第二级学校改为专业技术学校”, 1928年又明确中等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在西方国家, 最早是美国, 1946年以高等专科二年制培养技术员, 1965年又以高等本科四年制培养技术师, 这属于高级技术型人才。其他国家大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举办技术员学制, 到60年代, 很多国家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根据《教育研究》文章。在116个国家或地区中, 培养技术员类人才大体可分四种类型[注3]:第一种包括朝鲜、泰国、韩国、新西兰、赞比亚等12个国家或地区, 用高等专科学制培养单一层次的技术员或技术工程师。第二种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86个国家或地区, 以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分别培养高级技术员和技术员两个层次人才。第三种包括前苏联、古巴、土耳其等17个国家或地区, 用中等技术学校培养单一的技术员层次。第四种包括美国一个国家, 用高等本科和专科分别培养技术师和技术员两个层次人才。以上统计说明, 到20世纪80年代, 世界各国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用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已经很普遍, 但由于举办技术教育的时间不长, 在具体培养目标和层次区分上并不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级技术型人才增长很快。例如美国培养技术师的在校学生数, 1997年为14193人, 2004年发展到281538人, 7年中增长将近20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84》。第7条为:“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第8条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第9条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也明确区分两类教育。

“技术教育”条的释文中说:“技术教育包括普通文化教育, 学习理论的科学和技术的学科, 以及相关技能训练”。培养目标分两个层次, 中级层次“培养技术员和中级管理人员”;高级层次“培养高级管理岗位的技术师 (technologist) 和工程师 (有些国家称高级技术型人才为工程师) ”, 这和“职业教育”条所规定的培养“技能人才 (skilled personnel) ”有明显区别。

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目标

1. 最近一百多年来对“从做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探索

现在有“从做中学”和“从知识载体 (包括书本) 中学”两种学习途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都要学习知识和技能, 但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以学习技能为主, 并结合学习一些知识。技术教育主要“从知识载体中学”, 以学习系统理论知识为主, 并结合学习一些技能。从知识载体中学, 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 并按知识的深度区分教学层次和人才层次, 几千年来, 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从做中学, 创立的“学徒制”虽然已经存在几千年, 但在工业革命前长期不承认“从做中学”属于教育范围, 这方面的教育研究十分贫乏。

美国教育家杜威 (J.Dewey) 是提倡“从做中学”的著名教育家, 他在世界各地发表了很多演讲, 在1896至1903年间, 他创建“芝加哥实验学校”, 试图按照“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原理, 也即完全从做中学, 拟订课程, 编出教材, 以代替传统的课程和教材, 但结果失败了;并没有说明失败的原因。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 (B.S.Bloom) 在1948年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他主张教育目标分成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首次明确“从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动作技能;并组织编写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分册。他本人参加编写第一第二两个分册, 华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两本分册, 并把其他专家对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研究汇集成第三分册 (动作技能) 。

2. 教育目标分类学应用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几点认识

(1) 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所形成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动作技能, 没有提到心智技能。这是由于心智技能并不随着动作技能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却随着知识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人们的知识程度提高后, 阅读写作、计算等心智技能必然相应提高, 因此, 心智技能归属认知领域。也就是说, 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动作技能必然大幅提高, 但心智技能的提高必须看他们所掌握知识提高到什么程度。

(2) 职业教育按动作技能由低到高的程序组织教学, 按动作技能的高低区分人才层次。这和技术教育按知识由浅入深程序组织教学, 按知识深度区分人才层次完全不同, 两类教育构成两个不同的人才层次系列, 无法合而为一。

(3) 学习动作技能要求同时掌握相关知识, 但由于不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的程序组织教学, 在学习中主要得到经验知识, 对知识深度的提高十分有限。有一个课题组曾发表“技工教育课程领域的探索”文章[注4], 对这种经验知识作了生动描述:“知识面宽且浅而不陋, 实用性强并学以致用。”“其内容上采用了较多的实际应用知识和工厂实例, 复杂的公式和原理只讲结论和应用, 重点分析其特点和实际中的运用, 而不作详细的推导和理性分析;对于设备和元件则较多地讲授其功能和使用方法, 而对其原理和结构只作一般的介绍。”依靠这种经验性知识, 技能型人才能在宽广的范围内工作, 例如, 他们对应用高新技术的数控机床, 同样能进行操作和常见故障的维修工作。但是, 不能解决需要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技术创新项目。由此也能说明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失败的原因, 可能就在于从做中学只能得到经验知识, 无法代替系统理论知识。

四、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加区分的危害

1. 影响职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 曾对初办的职业高中进行调查, 发现有多种培养模式。有的仿照中等专业学校, 有的仿照技工学校, 有些面向第三产业闯出自己的道路。但因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 往往任意减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 增加文化课;很差的学校只是高中文化课加一些职业培训。当时职教司内成立职业教育处和技术教育处, 何东昌同志曾提出是否在职业高中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分别管理。但因情况太复杂, 无法完全区分。由于没有明确培养目标要求, 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相差十分悬殊。

2. 模糊了技术工人的培养途径, 导致高级工严重紧缺

前不久报道东北某企业愿意月薪5000元聘请高级工, 还是招不到。如何培养高级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花了很大力量试验用高等专科学制培养高级工, 先是技工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 后来是高等职业学校, 但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高级工。高等专科学制是从知识载体中学, 按照知识由浅入深程序组织教学所形成学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怎能培养成高级工呢?实际上,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国家职业标准》已经明确培养途径。以车工为例, 规定报考高级工的主要条件可以是, 具有中级工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至少4年, 再参加高级工资格培训, 获得结业证书者;也可以具有中级工资格证书后从事本职工作7年以上者。明确指明学习途径主要是“从做中学”, 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由于不明确培养技术型人才, 导致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

由于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社会上迫切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 发达国家培养“技术师”“高级技术员”的学生数成倍增长。但在我国, 人事部门还没有明确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职称, 教育部门还没有制订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规划。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专科学制, 只能培养中级技术员, 而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 或者与培养技术员学制衔接的培养高级技术员学制, 学生数都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以上问题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并将进一步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希望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摘要:技术型人才最初作为工程师助手, 以后又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主力。在20世纪, 已有很多国家举办技术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有关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术语。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教育目标。职业教育主要从做中学, 教育目标主要是动作技能, 技术教育主要从知识载体中学, 需要掌握高新技术等系统理论知识。不区分两类教育会造成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供应紧缺。

关键词:从做中学,从知识载体中学,动作技能,经验知识,系统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注1] (美) B.R.Shoemaker“论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设施”教育部中等专业教育司编外国教育丛书〈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1982年版

[注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1年出版的文件《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几个问题》第1部分第2点“技术员的定义部分。

[注3]《教育研究》1984年第11期文章“世界职业教育学制研究“

武汉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探讨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产业需求,技能人才培养,武汉

目前, 武汉市物流产业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政府把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定了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但与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 武汉市的物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技能型人才匮乏制约物流业发展。

一、武汉市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

根据纳杰人才对武汉2008年1—7月份物流招聘职位的统计分析, 武汉物流岗位招聘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3%, 武汉物流招聘职位保持在3 000个以上, 且招聘数量和层次不断增长。联邦快递、长洪物流、恒运通物流、武汉国际集装箱转运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招聘主要集中在仓储经理、物流主管、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主管、仓库配送调度、生产计划调度、物流操作、司机等岗位。

据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在武汉, 基础性物流人才的月薪在1 000元~1 500元左右, 主要是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和仓库保管员、配货员。主管级的月薪在2 000元~3 000元左右, 主要是物流配送环节的设计和管理, 比如沃尔玛、中百仓储、苏宁等各类商超的全球物流配送系统的操作;高级物流人才的年薪在10万以上, 主要负责公司整个物流体系的建立和把控。

而在人才供应方面, 武汉市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 拥有大学学历及以上的只占20%左右, 而中专、技校、职高则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并且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于其他专业, 拥有管理或物流专业学历的人数少。这样的结果显示, 虽然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却缺乏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 难以达到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所以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 尤其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

二、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要满足物流领域对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快、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因此,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一) 培养目标设计

培养目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过在校二至三年的培养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 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专业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 尽量确定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 并且目标方向宜窄不宜宽。要做到这一点, 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武汉市物流需求方向分析。

分析武汉市物流需求方向必须考虑武汉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经济特点、当前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武汉是重要的连接南北大动脉的内陆城市, 水路、陆路及航空运输都非常发达, 这一点在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时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如可重点考虑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 或者重点考虑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或以航空运输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的需求。

2. 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首先应按照行业类别对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分类, 如船舶类、交通类、医药类、商业服务类和综合类院校等, 然后再考虑将这些院校的资源优势将与武汉物流产业需求结合起来进行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划分。如船舶类院校可以考虑港口物流方向、船舶企业物流方向, 船舶类院校港口物流及船舶企业物流方向的师资力量充实, 同时实训基地资源也可以实现与船舶类专业群共享, 并且该院校长期以来已建立的企业资源库又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以及物流专业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交通类院校可以考虑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方向, 甚至可以考虑汽车物流方向 (武汉市汽车产业发达) ;医药类院校可以考虑医药物流方向;商业服务类院校可以考虑仓储与配送方向、采购方向或者钢铁物流方向 (武汉钢铁集团的物流需求) 等。通过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划分, 既可以满足武汉物流产业需求, 又可以避免各院校因培养学生脱离实际需求而导致的就业受阻。

总之, 各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依据本地区物流需求的特点及各院校的资源优势来把握, 结合实际进行设计。虽然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相对整个物流行业来说是窄, 但对一个具体企业来说则可完全满足需要。

(二)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又促进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作相应的调整。各院校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 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 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因此, 要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以某一高等职业院校为例, 该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 (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具类基础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选修课程 (系统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哲学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 构成, 如上图所示, 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则可以满足学生递阶式学习的需要。

(三) 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 因此,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把握好“基础、精简、实践、衔接、并行”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突出知识点渗入, 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如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综合使用“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关注国内和国际物流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性教学方面, 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等处实习, 形成对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认识,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 争取让每个学生毕业时拿到本行业被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 真正突出以“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武汉市经济发展急需大批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而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又是物流业发展尤其关键的因素, 作为武汉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应联合起来, 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针对物流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云堂.推进武汉市现代物流发展的策略[J].综合运输, 2004 (, 9) .

[2]邹方启.武汉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经济学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 4) .

[3]宁波物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研究[R].宁波人才蓝皮书, 2008.

技能型人才短缺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9

1 导致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1.1 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只注重挖人,不注重育人

由于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企业为了寻求高技能人才的加盟,往往采取“挖墙角”的策略。招聘会上“高薪聘请高技能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人才获得的渠道一方面是通过市场;另一方面应该是靠自身培养。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企业自身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益。目前的这种短视效应,缺人就去市场高薪挖的炒作风气,无助于企业的发展,更无助于国家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去培养人才,而不是挖人才作秀。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企业如果能够培养出高绩效的技能人才团队,又何愁企业的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呢?

1.2 企业倾向于特殊培训,忽视一般培训

对于人才的培训,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一般培训是指培训所带来的技能对所有的行业或企业都有用;特殊培训是指培训所产生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对其他企业则没有用处[3]。企业往往更注重内部的个性化培训,而不注重外部的一般性培训。殊不知,没有共性的基础就没有个性的特殊,企业往往在特殊培训上花费大量成本,成效却不尽人意。同时,企业也不鼓励技术人才自主学习,参加社会上的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甚至采取各种方式阻挠技术人才学习考证。相当多的企业不愿意对技能人才进行投资开发,甚至存在着“绝不能让他们学到基本工作技能以外的任何东西,以免被别的企业所用”的错误观念[4]。他们担心一旦技能人才有了证书;要么就要求提高待遇,要么就会被其他企业挖走。尽管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但是我国采取“愚人政策”进行管理的企业还比比皆是。

1.3 国家缺乏统一的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及认证标准

职业资格制度一直是发达工业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强制性规定。德国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最早的国家,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由政府授权、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已有376个。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起步较晚,1993年党中央才明确指出,要制定多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1994年2月国家劳动部、人事部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被喻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新战略”[5]。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存在着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认证机构不权威、认证体系不完善等弊病。而职业资格的获得,亦有许多障碍,如学历要求,标准设置往往比较注重同行业的共性标准的设置,而忽视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奔驰公司的高级技工,可能未必会具备国家高级技工职业资格。因此,尽管许多技术人才在企业中承担重任,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对于获取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仍觉得困难重重。

2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离开了企业的参与,就不可能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政府应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参与职业培训进行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树立职业教育形象,并让企业明白自己在职业培训中可能充当的重要角色。还可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要求企业每年必须提取一定的培训费用,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2.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再是以学科体系为本,而是以企业中的岗位、职业技能为本。学校中的课程设置也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职位来进行设置。那么在企业中的具体学习内容应该怎么确定呢?政府、学校对此可能并不专业,而企业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偷工减料。而行协会既超越于个体企业的狭隘利益,又同时对从事本行业所需的技能有明确的把握。因此,行业协会在学生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的咨询、建议作用是很重要的。政府应该鼓励推进行业的规范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本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调动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制定本行业标准,为本行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提供建议,并逐步让其与企业、学校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在学校以及企业中的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及考核标准。

2.3 加强职业资格标准的规范

职业资格标准的设定是技术人才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的根本。目前职业资格的准入条件中过多地注重学历及理论知识,使许多技术能力很强、但学历水平较低的人才难以获得职业资格的认可。技能性人才的定义,要求人才更多的是动手能力,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操作问题,而非理论问题,因此职业资格标准的设定亦应该更注重于实际操作,比如在考核中加大实际操作题目的分值权重(60%)以上,以鼓励生产一线的员工积极参与资格考试。职业资格的认定标准过多地注重共性技能,而忽视了个性技能。当前许多行业的产品都追求个性化,尤其是许多名牌企业更是注重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上过度地追求一致性,显然是个错误,在职业资格的认证上应该承认产品的差异化,允许技能水平的专业化发展。可以通过资格证书备注的形式,对专业化产品技能加以区分。职业资格标准的设定及更新目前主要由主管部门操作,如地方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而这些部门往往通过个人委托的形式,找个别专家形成考试题库就算完成任务,许多标准的设定都脱离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笔者认为,职业资格标准的设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劳动部门统一规范。但由于我国各地方对各种工种的需求程度不同,其设定的标准亦会产生不同的情况,因此地方适度的自主权也不应忽视。标准的设定应采取专家组共同协商的形式进行,专家中更多的应该由相关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并对不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技术标准。

摘要:本文对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挥企业积极性、加强职业资格标准等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的对策。

关键词:技能,培养对策,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凡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8,(6).

[2]何亦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3]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劳动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4]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圳技能人才调查[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智能型人才 篇10

【关键词】人文素养 办学理念 技能型人才 内涵

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劳动大军的素质。然而,大多数中职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不高或是低下,已经日益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我们现在面临许多的社会问题,难以得到一个解决。现在是社会问题矛盾的突发期,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职业技能,达到提升人性与能力的相互统一,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提升中职技能型人才内涵的必然趋势。

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过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职教育的根本尺度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但不能否定了人的发展,不能忽视了人的心灵完善与精神的完整建构。中职教育从根本上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强调人的面向社会的发展,却忽视了人的生存本身,缺少对人本身深入地关怀。强调知识,但没有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予以应有的人文关怀。中职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实为严重。“品质成就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为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技能型中职人才内涵开辟了新的思路。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即在于教人道理,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善良美德,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人才,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那么,中职学校办学理念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中职技能型人才内涵的首要因素。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中,河源理工学校近2年来在办学规模、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绩的取得与学校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分不开。学校在2009年创办之初李观华校长就前瞻性地提出“品质成就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办学理念。“品质成就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办学理念凝聚了李校长对河源理工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体现了李校长对“办怎么样的中职学校”和“怎样办好中职学校”的深层次思考。

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的中职学校有振兴经济、发展科技、适应社会之类的功利价值,同时又具有人伦教化、文化传递等非功利价值。它主要是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来实现的。因此,在中职学校培育人文素养,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问题。河源理工学校提出“品质成就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的新型中职技能人才。

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积极推进人文素养的培育,始终贯穿人文教育,才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肩负起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品质成就人生”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基本目标。河源理工学校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具备效率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心胸开阔、乐于奉献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技能改变命运”侧重技术教育,体现在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辩的理性方面。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来考虑,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内涵。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现代社会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体现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上。人文素养,培育着激励着人的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高瞻远瞩,勇敢坚毅,既为真理不断超越前人他人,也为真理不断战胜个体自我,坦坦荡荡做人,廉洁自律为公;有打败敌人的勇气,有战胜困难的气慨;助人不讨回报,奉献不讲条件。人文素养,总是把崇高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忙忙碌碌,也不是见小利而忘大义的狭隘浮躁,更不是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政客。人文素养,也是人心的和顺,思维的自由,爱心的凝结。

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就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人。为了提升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河源理工学校基于“品质成就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学会宽容;学会感恩;讲究信誉,不说谎话;团队意识;平等观念;崇尚自由;富有爱心;学会思考;有慎独精神等人文素养,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现代“文明”人。

中职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教育产品的成品阶段,它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是既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积累,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有社会参与能力,又有理想追求意识;既敢于进行科学探索,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当然,培养这样的社会有用人才的工作是艰难的,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这样的人才难以塑造和培养就降低我们教育的理想与追求。“品质成就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办学理念就是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努力培育中职学校的人文素养,使学校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始终保持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高地。

参考文献:

[1] 许丽丽.人文教育提升职业化素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 葛力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职校德责任.[J]职教论坛.2010(17)

[3] 刘亚珍 周凤山. 注重人文素养 培养职业能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0(10)

[4] 周锐丽 卢锋.浅谈中职教育中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平衡.[J]教育理论研究.2010(7)

[5] 管小青 朱世德.技能树人 人文立魂.[J]教育观察.2011(6)

作者简介:管小青(1974,7—),男 ,汉族 ,江西临川人 ,硕士 ,河源理工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曾永亮(1982,10—),男 ,汉族 ,广东河源人,学士 ,河源理工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为中职特色文化建设。

注:课题名称:中职德育的核心维度——人文素养的培养 课题立项号:HY10-0104002

智能型人才 篇11

2006年1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 并将开发地质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加快地质人才培养成为地质事业和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各类国土资源是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的重要战略资源, 国土整治所涉及的国土安全度和舒适度, 尤其是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 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是矿产资源大省, 矿业经济已发挥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80%的有色金属、50%的优质磷矿石运销全国各地;二是为外贸出口提供了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批矿产品, 在全省外贸出口中, 矿产品约占30%;三是吸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全省从事矿业开发的农村从业人员已达30多万人, 各类经济组织采矿的年产值已突破20亿元, 实现了办矿脱贫的目标;四是促进了城镇建设, 交通、能源得到了较快发展, 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因此, 矿业开发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1)

然而, 制约云南矿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是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 云南现有资源勘查、测绘、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共计5千余人, 而直接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仅2千余人;在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中, 大学专科学历的占66%, 本科学历的占32.2%, 研究生学历的占1.8%。另外, 从2003~2005三年云南省招生情况分析, 矿产勘查类专业的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招生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二是开设矿产勘查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极少。 (2)

由此可见:第一, 各层次矿产勘查专业招生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与云南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第二, 专科层次的矿产勘查专业招生人数大于其他层次的招生人数, 设置矿产勘查专业的高职院校将成为这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其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第三, 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影响下, 矿产勘查专业招生规模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大, 因而培养高素质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矿业开发技能型紧缺人才已迫在眉睫。

矿业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结合”是矿业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按照以项目驱动的目标任务系统化原则, 构建“开发项目驱动+实训基地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总体设计上将完成矿产勘查项目分解为矿区地质填图与取样、野外地质编录、地质图绘制、资源量计算、地质报告编制和项目质量验收等阶段, 各阶段之间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相对独立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 着力营造“教学内容项目化, 教学方式工作化, 教学环境职场化, 工作过程流程化, 组织管理企业化”的“地质工作情景”; (3) 有机联系是以完成矿区地质勘查项目为目标任务, 有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野外勘查的技术方法和内业工作能力, 训练学生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技能, 形成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 重构具有“生产过程”特征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总称, 是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的关键, 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沿。以揭示客观现象和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线性逻辑思维, 具备的知识形态是基本概念-条件判断-逻辑推理-形成体系, 由此建立起来的课程是性质相同的自然规律放在一起的具有“名词”属性的“××学”, 其教育特征是学科型课程概念且根深蒂固。而进行矿业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却是以提供矿产资源信息的生产项目和实现价值为主体的能力本位教育形式, 形成的知识形态是目标导向-实现手段-具体行动-完成项目的生产过程, 所建立起来的课程是作用相同的自然规律放在一起的具有“动词”属性的课程, 如“矿区地质填图与取样”等课程, 其教育特征在培养设计上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但在实现价值上却是非线性的。

生产过程迫切需要的知识的特点:一是知识的综合性;二是运用知识深浅不一;三是生产过程定性先于定量。如矿产勘查野外工作中极其简单的罗盘测产状, 有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的知识, 也有数学和物理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生产过程中是迫切需要的;又如在地质填图中,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初步知识也是同等程度的迫切需要。按照先基础、后专业, 先理论、后实践, 先岩浆、后沉积、再变质的线性学科逻辑思维, 高职院校不可能在学校完成在生产业务中发挥作用、满足生产迫切需要的知识的学习, 更谈不上能力了。因此, 重构具有生产项目特征的“生产过程”课程体系十分必要。同时, 制定“专业规范”衔接“双证融通”, 所谓“双证融通”是指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 其实质是两种证书内涵的衔接与融合。具体做法是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使教学瞄准职业岗位, 增加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层次。 (4)

(三) 建立校企互动机制,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强化“人才强校”战略, 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 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 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使团队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适应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坚持培养与引进两手抓, 着重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 逐步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二是实施“科技兴校”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增强技术服务能力, 围绕矿业开发行业、产业、企业人才需求, 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与矿业经济产业、骨干企业联合, 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 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在实习基地的生产性实习实训进行产品生产、探索生产与实训相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 创新“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开展顶岗实习、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立校企互动机制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 着力提升办学“软实力”

一是紧密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 依据区域支柱产业及其延伸产业设置专业, 重点围绕“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珠宝玉石鉴定与营销”、“钻探技术”等重点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建设,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在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十一五”规划教材以及校园扩建等内涵和外延建设方面有较大发展, 成为“云南有地位, 西部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二是从制度上注重教育教学各要素的过程管理, 在教育过程中, 用“三光荣”精神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贯穿于学生的专业思想、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规范授课计划、教材选用、教师聘用、备课讲课、实习实训、作业考核的程序, 突出教学实效性;在管理过程中, 从学籍管理、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等方面显现育人的文化品位;在服务过程中, 从招生工作、新生教育、图书借阅、就业指导与推荐等方面强化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三是有机组合各类管理资源,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进行改善。四是通过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促进就业工作。五是加强内部监测, 重视外部评价。一方面重视学生满意度监测、教学过程监测和教学结果监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其运行效率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①《“九五”—2010年云南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业发展规划》, 见http://www.yn.gov.cn/yunnan, china/72635975808843776/20050317/23183.html. (2005-03-17) [2008-11-20]

②资料来自2006年6月23日云南省地质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上一篇:高亮度LED下一篇:脑水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