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沙地

2024-08-02

陕北沙地(共3篇)

陕北沙地 篇1

在陕西省榆林市古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零星分布有特殊的沙地桑品种资源栽植型式—桑朴子。其抗寒、抗旱、抗风、耐瘠薄,带状生长于漫漫的沙滩及农田周围,发挥着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兼饲养牲畜等作用。桑朴子栽培历史久远,种群分布地域明显,生态及经济性状稳定,生产利用率高,深受当地群众爱护。2011—2012年间,我们比较深入地调查研究了这种在当地生境条件下形成的桑树生态类型。

1 桑朴子分布区域的生境条件

桑朴子以前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榆阳区和府谷、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等县的西北部沙漠边缘地带,曾经达到1333余hm2,目前仅在榆阳区和横山县等地有少量成片保存,总面积数十公顷。

这里地处陕西省最北部、鄂尔多斯台地东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地形地貌以风沙草滩为主要特征,海拔高度1000~1300 m。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各异。年降水量325~425 mm,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蒸发量1905 mm,为降水量的4.6倍,空气相对湿度为56%~60%。年平均温度8~10℃,最高33~35℃,最低-26~-27℃,极端最低温度达到-32.7℃,温差大,冬季酷寒。≥10℃积温3200~3400℃。年日照总时数2800~3000 h,光照充足。无霜期120~165 d,生育期短。总体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早多风,夏秋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易出现寒潮、霜冻和大风沙尘天气,最大风力可达10级;夏季降水集中,多阵性降水,常有伏旱和雹灾出现[1]。

生长桑朴子的土地多为平缓沙丘及沙滩地,质地主要是沙质土,下部是沙壤土,上部是逐年积累的细沙土。地下水位浅,沙壤土层水分比较充足。pH值7-8。

2 桑朴子的生物学特点

2.1 形态特征

桑朴子是冬季齐地面刈割、灌木丛式养成的一种桑树树形,当地土语叫“桑朴”。据我们在榆阳区芹河乡前湾滩村的调查,桑朴子实际是一类实生桑,但性状稳定,有大花桑、灰桑、毛灰桑、圆叶桑等十多个品种。共同的形态特征是[2]:枝条丛生,细长而直,无侧枝,韧性好,每平方米有30~40根,当年条长一般200 cm以上,冬条木质坚实。皮孔突出而稀少,每平方米23~4个。冬芽三角形,褐色,有副芽1~2个。叶序1/3或2/5,节间密,节间长2.5~3.5 cm。叶片小而厚,角质层发达;成叶平伸偏上,叶形主要为4裂至多裂叶,缺刻深;叶长与幅宽为12 cm×10 cm(有的14 cm×11cm);千克叶片数夏季482片,秋季400片;叶色墨绿,叶面光滑,叶背无茸毛;采叶时有带皮现象。桑叶黄化比较迟。结紫桑椹,6月中下旬成熟,圆筒形,大小10 cm×14 cm,味甜。多年生树枝结果多,每芽2~4颗;一年生枝条上结果少,仅中上部个别芽结1果。根系发达,垂直根深可达沙丘的底部。

百年老桑的根系很有特点:原始主根向上发出的树枝因为沙埋而逐渐成为支根,每一支根又向上发展二级支根,并随着桑垄的不断升高而继续发展,直至地面,由下而上就像养成的中干树形。

2.2 特性

2.2.1 抗寒冷

桑朴子能抵抗气温-20~-30℃的冬季酷寒。据我们2012年春季的调查,上年冬季平均条长222 cm的1年生枝条,冬季仅冻枯5~12 cm。而老枝上的枝条,基本上未受冻。发芽率达到80.4%,而且大部分是生长芽。据当地老农讲,从来没有见到桑树被冻死过。

2.2.2 耐干早,抗风沙

桑朴子具有极强的耐干早、抗风沙特性。春季发芽期间虽然常有4~5级的西北风,但桑树不易遭风害。4~6月春秋连旱,常常造成多种树木落叶,庄稼枯死,但桑朴子一般生长正常,从4月中下旬发芽开始至9月上旬气温降低,生长不间断。夏季虽有雹灾,但10 d左右就能发出新芽。桑树常年迎风挡沙而成桑垄,借助风沙不断抬高和延伸。榆阳区芹河乡前湾滩村沙地一条60多年树龄的桑朴子带,宽已达8 m,而且抬高出沙地150 cm,平均每年提高2.5 cm,阻挡风沙作用显著。桑朴子的根系可深达数十米,根冠比达到了7.9∶1,强大的根系从土壤深层获取水分、养分,表现出强的耐早性。

2.2.3 耐砍伐,发条强

桑朴子一般都是采取冬季砍、割的采伐形式。砍、割后,春季发芽多而整齐,成条力强,每平方米30~40枝,最多能有50枝。生长健壮,连年砍伐,年年旺盛,即便是掘根取树的深挖重创,只要留有些许根系,就能长出新枝,快速恢复。反而,不砍伐则树衰枝弱。这种特性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生育期短、冬季酷寒的气候环境。可采用分蘖、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嫁接成活率95%以上。

2.2.4 长势旺,产量高

桑朴子在当地产叶量比较高,榆阳区前湾滩村细沙地上灌木桑带,4月20日左右发芽,6月19日每平方米有桑条34枝,平均单条长88 cm;7月24日桑条基粗0.7~1.0 cm,单条长170 cm,平均每平方米产叶量2.82 kg;9月中旬单条长210 cm,最长达到290 cm,平均每平方米产叶量3.7 kg(见表1)。在绵沙土坡地,也能长得很好。横山县横山镇马家梁村的阳地桑朴子,每朴桑丛4.6 m2,6月19日有桑条181根,平均每平方米39根,单条长120 cm,生长势明显强于5年生有干实生桑,而且养蚕、养畜效果好。

2.2.5 病虫害少

也许是桑朴子生境及栽培形式的特殊性,为害桑树的病虫害比较少。如常见的桑尺蠖、桑象虫、桑毛虫、野蚕、金龟子等害虫,都很少见,桑天牛更是难觅踪迹。秋季有白粉病、褐斑病。

2.3 与同类型桑树的比较

2.3.1 灌木桑

与桑朴子类似的灌木桑有河北迁安的条桑[3]、晋西北的条墩桑[4]等。迁安条桑主要生长在河流两岸的平原沙地、河滩地,甚至低山丘陵梯田区,种质资源多达37个品种,目前具有一定栽培规模和经济价值的主要有10个。普遍具有枝条直立,节间直,节距短,侧枝少或无侧枝,皮孔稀少,副芽多,桑叶较小等特征,以及适应性强,耐瘠薄、干旱,生长势旺等特点。10个主要栽培品种中有6个的桑叶是裂叶。但是与榆林的桑朴子相比较,皮孔明显多(5~10个),这与迁安县年降雨量较多(平均722 mm)、风沙较弱等气候条件有关。

2.3.2 沙地乔桑

新疆的策沙1号[5]、吉林的向海桑1号[6]等,是目前被推荐利用的优良沙地桑资源,树形为有干树型。在周至地界初次嫁接的表现如表2。策沙1号与桑朴子很相似,但侧枝细、多,长势弱。向海桑1号枝条粗、短,叶片较大、涩糙,容易失水。

注:2012年3月于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驻地苗圃截干芽接,7月15日调查。

策沙1号是新疆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县选育的新疆沙漠桑优良品种,能够抵御干旱荒漠多风沙的气候及-25℃极端低温,并在年平均气温4.7℃、全年降水量127.5~201.2 mm、无霜期209 d的环境下生长发育,极耐干旱。向海桑1号是吉林省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位于科尔沁草原东部潜化沙漠区的向海地区野生桑树群体中选出的耐寒品种,在当地年均气温4.9℃、无霜期157 d、年均降水量407.9 mm、极端最低气温达-38℃的条件下,桑树越冬性、生长量、产叶量等表现突出,为目前东北地区最抗寒的桑树品种。

3 桑朴子的开发利用

3.1 作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灌木利用

桑朴子具有庞大的根系以及对风沙地比较强的适应能力,聚沙、抱土作用强,可以作为防风固沙植物及水土保持树种利用,应用于沙地治理、农田防风带、坡地水保灌木带等。阻挡风沙,抑制沙化,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绿化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功能。

3.1.1 沙地治理

桑树虽然是阔叶树种,但桑朴子的裂叶特征,渐渐接近于窄叶、小叶植物,生态进化也接近于沙地植物。这能从其现在的生长地得到验证,也可从新疆沙漠桑策沙1号的生境条件得到佐证。在沙地栽植应依据地形,隔数10 m栽植成一灌木桑带,或横或竖,把大片沙地分割成块。

3.1.2 农田防风带

根据土地情况以30~50 m的桑带与农作物或饲草作物间作,可呈带状、方块状,形成合理的“灌—草”、“灌—粮”结合发展模式。

3.1.3 坡地水保灌木带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坡地上,以水平沟及反坡梯田等形式栽植水保灌木带,能有效保持水土,减少土壤侵蚀。带距5~10 m,株距1 m。带间种植牧草。

3.2 作为牲畜饲料及综合利用原料开发

桑朴子的生物产量比较高,一年可夏、秋收获两次,经济价值列各类灌木之首。桑叶不仅能养蚕,也是牛、羊、猪、鸡等多种畜禽的好饲料。桑朴子枝条长而柔韧,历来就是编织农具的上等材料。桑皮造纸、桑枝屑栽培食用菌等,技术成熟。把桑朴子的生态利用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就会形成一个生态桑大产业。

4 桑朴子的栽培管理

4.1 苗木繁殖

桑朴子属实生桑类,发根力强,发芽率高,好栽易活。生产上常采用分根、压条、插条等方法繁殖。插条法繁殖比较简便。在开春或秋末,选择良种(灰桑、花桑等)枝条,剪成50 cm长,埋入50 cm见方的土坑中。每坑4根竖放在坑的四角,梢部露出地面10 cm,埋土踏实。也可采用弓形插条法,即将枝条剪成50~60 cm长,顺势弯成弓形,埋入土中,枝条两端深埋20~25 cm,弓顶离地面高约5 cm。一般成活率可达60%~70%。秋季落叶后近地面平茬,翌春即可发出新芽,逐渐长成健壮植株。几年后根部变得粗大,萌蘖扩展,形成“桑朴”。

4.2 肥培管理

桑朴子虽然抗逆性强,但要达到多产桑叶、树势健旺,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一是每年冬春多施肥料;二是发芽期间及时防虫;三是秋季桑叶防病;四是做好埋土越冬,埋土厚度5~10 cm。当树势逐渐衰败,生长较差时,要进行更新复壮。即刨去历年割条留存过高的残桩,促使潜伏芽萌发生长,恢复树势,当年就能长成又粗又长的新条。此后每隔3~4年刨根复壮一次。

4.3 采收技术

桑朴子的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或作牲畜饲料,桑条用于编织或作食用菌袋料。采收桑叶1年以两次为宜,如果养蚕,分别在6月下旬、8月中下旬比较合适。方法可以是采摘片叶,或间条、平割收获。条桑收获的适期及方法还需要试验研究。收获桑条一般在10月中、下旬桑树落叶后进行,留茬高度5~10 cm。

摘要:桑朴子是陕西榆林的一个抗寒、抗旱、抗风、耐瘠薄的地方桑树生态资源类型。简要分析了桑朴子的生境和生物学特点,探讨其开发利用的途径,提出苗木繁育、树势保持、采收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沙地桑,桑朴子,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李荣宗.从桑树资源的生态分布探讨陕西的桑树育种及栽培措施[J].蚕业科学,1980,6(2):106-110.

[2]薛振声,白占强,周进党.陕北桑树丰产特性的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1984(5):33-35.

[3]徐允信.山西省条墩桑品种资源概况[J].山西农业科学,1986(8):12-13.

[4]刘金柱,张东升,范立军,等.关于迁安沙地条桑的考察报告[J].中国蚕业,2004,25(3):61-65.

[5]印玉萍,吴曙光,等.浅谈新疆干旱桑树母本桑园的建立及种子生产实用技术[J].北方蚕业,2011,32(3):38-39.

[6]毕庆玲.白城市桑树生态产业研发的现状与对策[J].北方蚕业,2011,32(3):53-54,68.

陕北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分析 篇2

1 选择合适培育樟子松的试验地

对于苗圃地的选择应该慎重, 需要选择地势相对平坦, 并且水源较为充足的地区进行松苗的培育, 并且樟子松育苗对于土壤也有一定要求, 最好选择固定或者是半固定的风沙土为主, 带有一点酸性或者是中性的土壤最佳, 要求其土壤结构松散, 具有良好的排水, 处于背风向阳的地方相对理想。

2 樟子松播种育苗技术和管理

2.1 种子的处理

使用国家三级樟子松种子来播种, 把种子用沙藏处理, 并且在进行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仔细筛选, 使用发芽率在75%以上的种子, 除去种子当中一些杂质, 用水给冲洗干净。利用温水对其进行浸种, 其温度在45~55℃之间为最佳, 在进行浸种的时候需要不停的对其进行搅动, 直到水温降到25℃上下停止, 在经过20~30小时过后再将其捞出来, 使用1%~100%的KMn O4 (高锰酸钾) 溶液对其浸种2个小时, 然后再捞出清水洗干净之后, 将其放到较为温暖的位置, 将其和已经消毒过的沙子按照1:2的比例进行混合, 放到阴凉处积层, 每过2个小时对其翻动1次, 借此来保证其水分含量, 感觉其变得略微干时要注意及时加水, 确保樟子松种子湿润, 通常情况下积层达到6~11天的时候就能够进行播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种子没有发芽之前播完。

2.2 整体作床

只有良好的土壤才能够确保苗木健康成长, 对此, 想要再进行樟子松育苗就需要对其土壤进行改良, 保持土壤有充足的水分, 及时清除杂草, 给樟子松幼苗的生长发芽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其实际实施起来就首先需要对土地进行选择, 找到土壤较为疏松, 并且有利于排水的沙壤土, 最好使用腐熟猪粪以及鸡粪做为底肥, 在对樟子松进行施肥的时候应当注意肥料撒均匀。在来年的春天将土地整平, 修装高床。在进行整体作床的时候要最大化地让土壤细碎, 尽可能不要出现土块, 确保床面平整, 为了更好的预防樟子松遭受病虫灾害, 在其播种前5天左右就用硫酸亚铁粉对其进行消毒。

2.3 播种

播种时间最好挑选在土壤的表面温度在10℃左右为最佳, 按照我国陕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看来, 樟子松的播种在6月初进行播种较为适宜。在进行播种之前的5天左右, 对即将要播种的土地灌足底水, 等到床面略微干的时候 (以不沾脚) 为标准, 在床面上开播种沟, 一般0.4~1.1cm深, 并且要注意均匀播种, 在播种过后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镇压, 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幼苗进行有效的扎根, 并且还能预防干芽的情况发生。在播种覆土之后, 可以使用随喷水1800倍的菌必治对其消毒, 再使用细草与细沙进行覆盖, 在进行播种之后要时常进行灌溉, 借此来确保床面有充足的水分, 如果顺利的话, 大约在半月之后樟子松苗就能够出齐。

2.4 适当浇水

樟子松虽然是较为耐旱的树种, 但是想要幼苗茁壮成长, 就应该确保其生长期内有充足的水分, 在出苗过后的6月末非常容易发生立枯病, 所以幼苗期对于浇水应该坚持少量多次准则, 在7~8月之间, 因为气温稍稍升高, 樟子松幼苗极其容易被日光所灼伤, 所以喷水次数可以适当增加2次。在8月末, 要保证苗木木质化, 要组建控制浇水, 到了冬天, 具体浇水情况看天气情况决定。

2.5 除草与施肥

在幼苗的生长期, 应该重视除草与松土, 在入秋之后, 需要进行1次有机施肥, 给来年苗木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施肥应该注意化肥不能沾到叶苗上面。为了最大化规避幼苗损伤, 应该选用适当药剂, 对杂草及时清除。

2.6 防止病虫灾害

因为樟子松幼苗生长期气温高、湿度大, 非常容易滋生细菌, 产生病虫灾害, 对此, 需要注意防止病虫灾害, 可以使用硫酸亚铁来防止病虫灾害, 同时还能补充土壤当中的微量元素。如果出现病虫灾害, 相关人员立即采取治理措施, 降低损失。

3 樟子松大苗培育要点

3.1 营养袋的使用

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 通常使用营养袋造林, 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樟子松树苗的存活率, 并且能极大地提升造林数量, 将有机肥、泥土、沙子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搅拌放入营养袋。选择春节或者秋季, 樟子松树苗根系较为发达时候进行装袋, 同时应该注意苗木保湿工作, 确保苗木不失水, 保证其根能够很好地吸收营养, 并且对其根部进行适当的修剪。

3.2 樟子松大苗移植

首先在进行苗木选择的时候应该挑选枝干挺直且丰满的树种, 这样才能够确保樟子松幼苗的健康成长;其次在造林的时候, 要选择含水量较高、空气湿度大的时间段, 由于这个时候蒸发下降, 能够有效的保证樟子松的成活率, 在陕北地区秋季造林最佳。最后注意立地条件的选择, 覆沙地为最佳选择, 尽可能地避免黄土地以及固定沙地。由于覆沙地有着充足的水分, 并且植被也相对较少, 这样的话, 就能够让樟子松的存活率有一定的提升。

4 结语

樟子松育苗技术的提升, 加强了樟子松的种植力度, 随着樟子松造林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林木产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还有利于根治风沙。就陕北沙地樟子松育苗而言,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的树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的林木产业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纷纷开始了植树造林。我国的陕北地区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 风沙较为严重, 所以植树造林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陕北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包含试验地选择、病虫灾害以及播种育苗技术等一些内容, 并且就樟子松大苗移植、培育等技术的要点进行阐述, 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病虫,灾害,培育,陕北沙地,樟子松

参考文献

[1] 孙彪彪, 李臻, 张钢等.脱锻炼期间延迟土壤霜冻对樟子松生长和电阻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 (7)

[2] 喻泓, 杨晓晖, 慈龙骏等.地表火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2009 (1)

[3] 段民福, 廖超英, 孙长忠等.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规律[J].西北农业学报, 2012 (3)

陕北沙地 篇3

关键词:陕北,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

樟子松是我国植物的一种, 多分布在辽宁、黑龙江等偏北地区, 属于松科, 也被称为蒙古赤松和海拉尔松。我国陕北地区的植树造林过程中, 樟子松是主要的树种, 具有树干笔直、酸性土壤、生长迅速、喜光照和适应环境能力强等特点。在陕北地区大量种植樟子松, 具有较强的防风固沙作用, 是陕北地区植树造林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建设。

1 陕北地区樟子松试验地的选择

在选择樟子松苗圃地的时候, 应该尽量选择相对平坦的地势, 并且保证试验地具有充足的水源, 然后才能实现对松苗的培育。而且樟子松育苗的过程中, 对试验地的土壤也具有一定的要求, 最佳的条件是选择固定或者半固定的风沙地。同时, 土壤中最好含有一定的酸性或者中性, 保持松散的结构和良好的排水性能, 处于背风向阳的位置。

2 樟子松育苗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项目概况

本次试验选择了具有充足水源、平坦地形、固定风沙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试验,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 该地的土壤结构比较疏松, 土壤呈酸性、背风向阳, 排水性能较好, 适合樟子松的种植。

2.2 樟子松播种育苗技术和管理

2.2.1 樟子松种子的处理。

在试验地进行樟子松播种的时候, 使用的种子是国家三级樟子松, 需要先对种子进行沙藏处理。同时, 播种之前, 播种人员需要对种子进行仔细筛选, 测试种子发芽率, 保证应用的种子发芽率都在75%以上。去除种子中杂质的时候, 播种人员可用水对种子进行冲洗, 应用温水进行浸种。浸种的时候, 温水的温度应该控制在45~55℃之间, 才能保证最佳的浸泡效果。而且, 需要播种人员不停地搅动种子, 当温水的温度降低到25℃的时候停止。浸泡20~30小时之后, 播种人员才能捞出种子, 用清水冲洗干净。另外, 播种人员应该保证种子的水分, 保证种子在发芽前播种完毕。

2.2.2 樟子松的播种。

最佳的播种时间是土壤表面温度大约在10℃的时候。根据我国陕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最适宜进行樟子松播种的时间是6月份。播种前5天, 种植人员需要灌足底水, 床面略干之后开播种沟, 保证播种的均匀。完成播种覆土之后, 需要进行有效的镇压, 不仅可以帮助幼苗扎根, 还能避免出现干芽现象。覆土之后, 需要进行消毒重新覆盖。完成播种后, 种植人员应经常对其进行灌溉, 保证充足的水分。按照预期效果, 如无意外, 约半月后就可出齐樟子松苗。虽然樟子松比较耐旱, 但是保证幼苗的茁壮成长, 应经常进行灌溉, 保证幼苗在生长期具有充足的水分。

2.2.3 浇水、除草和施肥。

樟子松在出苗后处于6月末, 根据陕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非常容易出现立枯病。因此, 在幼苗期, 种植人员应该坚持少量多次的准则实现对樟子松苗的浇水。陕北地区7~8月份, 气温升高, 幼苗容易被日光所灼伤, 可适当增加喷水次数;而8月末, 为了实现苗木的木质化, 应对组建控制浇水;冬天的时候, 可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决定浇水次数。幼苗在生长期, 还需要做好除草和施肥工作。在入秋之后, 种植人员需要对樟子松进行1次有机施肥, 为樟子松苗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对樟子松苗进行施肥的时候, 应该避免在叶苗上面沾染化肥。而除草的时候, 不仅要及时清除杂草, 还需要选择适合的药剂, 以免造成幼苗损伤。

2.2.4 病虫害的防治。

樟子松幼苗在生长期的时候, 因为陕北地区的气温比较高, 湿度比较大, 幼苗长期处于这种环境, 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 种植人员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例如, 种植人员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 可应用硫酸亚铁, 不仅能防治病虫害, 还可以补充土壤当中的微量元素。但是, 微量避免硫酸亚铁对幼苗造成损害, 需要应用清水清理幼苗。樟子松幼苗生长过程中, 最容易发生的病虫害就是立枯病, 发病比较快, 如果对病害的控制不及时, 会对幼苗的成长造成影响。因此, 种植人员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 应对幼苗进行及时检查, 找出病虫害病因, 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治。

2.3 樟子松育苗的培育要点

目前, 我国的植树造林过程中, 为了实现多季节造林, 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部分都是应用营养袋造林, 不仅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还可以提高造林的数量。在培育樟子松幼苗的时候, 需要种植人员注意一定的要点, 具体如下:

2.3.1 营养袋的使用。

营养袋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并且提高樟子松树苗的存活率和造林数量, 在营养袋中放入一定比例的有机肥、沙子和泥土, 并进行搅拌。樟子松树苗装袋, 应该选择春季或者秋季, 这时樟子松树苗根系比较发达。同时, 种植人员应该做好苗木保湿工作, 保证苗木的生长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水分, 并且可以很好地吸收营养。种植人员还需要适当修剪樟子松树苗根部, 以保证树苗的茁壮成长。

2.3.2 樟子松大苗移植。

在移苗时, 种植人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枝干挺直并且丰满的树种, 这样才能保证树苗在移植之后可以健康成长。造林时, 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 保证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大的空气湿度, 在这个时间段, 蒸发量比较低, 有利于提高樟子松幼苗的成活率。在陕北地区的植树造林过程中, 最佳的时间是秋季。在选择立地条件的时候, 最合适的为覆沙地。因为覆沙地的水分比较充足, 植被相对比较少,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移苗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起苗带土, 保证充足的水分供树苗吸收, 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母土。苗圃中具有充足的水分, 可以缩短缓苗期。在陕北地区大力发展樟子松造林, 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沙化, 根治风沙, 还能实现对沙区自然面貌的改善, 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 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陕北地区种植樟子松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现樟子松育苗技术的良好应用, 提高陕北地区樟子松的育苗技术, 加强樟子松的种植力度, 才能充分发挥樟子松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 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促进林木产业的发展, 实现对风沙的根治。

参考文献

[1] 孟鹏, 李玉灵, 张柏习等.沙地彰武松与樟子松苗木抗旱生理特性比较[J].林业科学, 2010 (12)

[2] 张玉, 曹东.陕北沙地樟子松幼苗培育技术初探[J].现代园艺, 2012 (24)

[3] 孙彪彪, 李臻, 张钢等.脱锻炼期间延迟土壤霜冻对樟子松生长和电阻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 (7)

[4] 喻泓, 杨晓晖, 慈龙骏等.地表火对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 2009 (1)

上一篇:新课程的引擎下一篇:氨中毒实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