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中毒实验

2024-08-02

氨中毒实验(精选5篇)

氨中毒实验 篇1

“氨中毒实验”是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经典实验之一, 其实验目的为: (1) 急性阻断肝脏血流造成急性肝功能损伤模型, 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 (2) 对经不同处理的家兔灌入氨化溶液或生理盐水, 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的氯化铵用量, 测定各组动物实验后的血氨水平, 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 通过各组动物的不同处理, 进一步加深对医学研究设计的理解[1]。目前, 我校在此实验中一直使用0.1%普鲁卡因皮下浸润麻醉作为动物麻醉方法。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 此麻醉方法显示出许多弊端。是否应该将麻醉方法改为全身麻醉, 引起了实验指导老师的大讨论, 为此, 笔者随机挑选一个班进行该实验操作方法改革, 比较使用20%氨基甲酸乙酯进行全麻[2]与使用0.1%普鲁卡因皮下浸润麻醉的区别。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教学用兔, 均为我校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体重2~3kg, 平均 (2.6±0.3) kg, 雌雄不限, 共计18只, 随机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 并各自分为甲、乙、丙组。

1.2 主要实验器材和药品

10ml注射器、5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婴儿秤、缝针、导尿管、0.1%普鲁卡因、25%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生理盐水、血氨测定试剂盒。

1.3 实验方法

1.3.1 麻醉:

取健康家兔称重, 自上腹部正中切口部位用0.1%普鲁卡因5ml做皮下浸润麻醉 (局麻组) 或者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 (5ml/kg体重) 后, 背位固定于兔台上。

1.3.2 急性肝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复制:

从胸骨剑突下沿腹正中线行长约6~8cm的切口, 打开腹腔;暴露肝脏, 向下压肝, 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 再将肝叶上翻, 钝性分离肝胃韧带, 使肝叶完全游离, 辨明肝脏各叶。用粗棉线从肝蒂部结扎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 以阻断肝血流。甲组和丙组动物结扎, 乙组动物不结扎肝脏。

1.3.3 十二指肠插管:

沿胃幽门向下找到十二指肠, 提出腹腔, 用眼科剪在肠壁上剪一小口, 将导管插入肠腔约4cm, 沿插管周围作荷包缝合, 收缩荷包结扎固定, 将肠管回纳腹腔, 检查腹内无出血, 关闭腹腔。

1.4 实验观察

观察家兔一般状况, 呼吸 (频率、幅度) 、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刺激的反应、是否出现肌肉痉挛、抽搐及强直。每隔5min向十二指肠插管中给药一次, 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直至出现全身性抽搐、角弓反张为止。甲组和乙组注入25g/L复方氯化铵溶液5ml, 丙组注入生理盐水。

1.5 心脏采血、血氨测定

按血尿素氮测定试剂盒 (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说明书操作。

2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2。本实验通过肝结扎, 人为地阻断肝脏的血流, 造成肝功能急性损伤的同时, 经消化道灌入复方氯化铵溶液, 使血氨水平明显升高, 产生类似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实验中将家兔随机分为三组:甲组为肝结扎+给复方氯化铵, 乙组只给复方氯化铵, 丙组为肝结扎+给生理盐水。理论分析, 甲组由于肝脏结扎且丧失肝脏解毒功能, 在反复给药后, 最终会产生肝性脑病直至死亡;乙组肝脏未结扎, 肝脏解毒功能仍存在, 是否中毒, 与个体差异、实验误差、动物肝功能状况、肝脏解毒功能和药物毒性大小的强弱等因素相关, 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可能出现或者不出现氨中毒症状;丙组未给氨, 不会出现氨中毒症状。

由表1、表2结果可见, 甲组在局麻和全麻下均能观察到呼吸加快、明显的肌颤和角弓反张等肝性脑病症状, 最后死亡;乙组在两种麻醉状态下, 有的组别出现氨中毒症状, 有的未出现;丙组在两种麻醉状态下均未出现氨中毒症状。可见两种全麻方法得出的实验结果相似, 且均与理论预测结果相符合, 均为此实验中可行的麻醉方法。

3讨论

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但动物实验操作时不可避免地要给动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惧、疼痛甚至需要献出生命。1959年, 英国动物学家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Burch在他们的《人道试验技术的原则》一书中提出3R原则, 即替代 (Replacement) 、减少 (Reduction) 、优化 (Refinement) 。替代就是在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下, 使用非生命材料代替有生命材料、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用动物的部分组织器官代替整体动物等;减少就是通过反复利用或不同试验连续使用一批动物, 相对减少动物的用量, 尽量减少实验中动物的痛苦等;优化就是通过优化实验设计和伦理审查, 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 减少非人道实验程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尽管有些科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 也有些国家或一些学者有所补充, 但“3R”原则已经成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进行动物实验的职业道德标准, 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推动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成为实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核心[3,4]。

“氨中毒实验”中若使用普鲁卡因皮下浸润局部麻醉, 家兔将在意识非常清醒的状态下被动的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 如开腹、肝结扎、皮肤缝合、5~6次灌药等。将由清醒的状态逐步发展至肝性脑病状态而导致烦躁不安、出现呼吸深快、肌颤、角弓反张, 然后接受心脏穿刺采血、最后死亡。整个过程根据学生操作熟练程度约需1~2h不等, 实验过程中家兔惨烈的哀叫声和学生恐惧的叫喊声不绝于耳, 有的学生直接在实验报告中写道“太残忍, 不忍心下手”。 在腹部皮肤缝合和胃管插好后, 为了便于观察氨中毒后的行为改变, 家兔从实验操作台被搬至地面。随着家兔的走动, 整个实验室不可避免地被弄得到处血迹斑斑。在这样的状态下实验, 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较大。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是, 若使用氨基甲酸乙酯全身麻醉, 家兔将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开展实验, 减轻了很多痛苦;学生可以非常安静和投入地进行操作;操作场地一直在实验台, 避免了实验室脏乱的产生。显而易见, 在此实验中使用全麻优化了实验方案, 遵从了3R原则中的“优化”原则, 比局麻更好的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怀, 教学效果在学生中反应良好。

氨基甲酸乙酯为常见的实验动物麻醉药, 作用快而强, 对延髓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较弱, 为实验动物比较安全的麻醉药, 麻醉可维持2~4h[5]。在集体讨论中, 有老师认为, 由于全麻时动物意识丧失无法观察痛觉反射等氨中毒早期症状, 局麻药更能完整地还原动物由清醒到昏迷的整个中毒过程, 在这方面比全麻药更具科学性, 更符合实验设置的初衷。也有老师担心氨中毒出现的肝性脑病症状会可能和全麻药出现的脑部症状重叠, 而无法科学地反映该实验的内涵。万洁等用该药对36例家兔进行麻醉, 术中动物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平稳;肌肉松弛效果良好, 术中动物肌肉收缩、身体抖动少见;麻醉中无动物死亡[6]。由表2可见, 在实验中未见丙组家兔出现肝性脑病症状, 另外将此药应用于其他机能学实验中时, 也未发现肌颤、角弓反张等现象, 偶有麻醉过量导致动物死亡的事件发生, 但是在麻醉后迅速发生, 而“氨中毒实验”中肝性脑病导致死亡的是在给氨5~6次后, 二者导致死亡的时间点有明显差别, 可以进行科学区分。

综上所述, 在机能学“氨中毒实验”中使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既能达到实验目的, 又能注重动物关怀, 是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摘要:“氨中毒实验”是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经典实验之一, 该实验的麻醉方法可采用局麻和全麻。本研究中, 笔者分别将0.1%普鲁卡因皮下浸润麻醉和20%氨基甲酸乙酯耳缘静脉注射全身麻醉两种方法麻醉家兔。比较实验中家兔出现的症状及家兔的血氨浓度来分析和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机能学,氨中毒实验,麻醉

参考文献

[1]李悦山, 胡景鑫, 董伟华.机能实验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50-154.

[2]陆源, 林国华, 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 (M) .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77-179.

[3]白晶.动物实验“3R”原则的伦理论证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5) :48-50.

[4]宁磊, 吴祥林.实验动物福利与“3R”原则 (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6, 34 (3) :53-56.

[5]阎继业.畜禽药物手册 (M) .第3次修订版.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7:430.

[6]万洁, 许崇泰.乌拉坦在生理科学实验中对家兔麻醉效果的研究 (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30 (6) :504-510.

氨中毒实验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了37名急性氨中毒患者, 其中2005年4月25日某食品厂冷库氨管道爆裂, 大量液氨渗漏于冷库中, 致使27名职工中毒, 全部为男性, 年龄21~47岁。于中毒后30~50 min入院, 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平喘对症治疗后, 治愈26例 (96%) 、好转1例 (4%) , 住院时间最短14 d, 最长64 d, 平均住院20 d。

1.2 临床表现

27例 (100%) 典型症状为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严重呼吸困难;5例 (18%) 伴有血性泡沫痰, 咯血丝痰、躁动不安、发绀、肺水肿症状;20例 (74%) 双眼球结膜充血、水肿、畏光, 其中1例角膜混浊, 视物模糊。所有中毒者的颜面、上下肢、腹股沟及会阴部位的皮肤都有不同程度的灼伤, 伴有皮肤红肿、红斑、水疱, 基底部红白相间伴有渗出液, 占体表面积1%~2%。1例昏迷伴急性呼吸衰竭, 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吸气末正压方式) 治疗。

2 抢救与护理

2.1 建立绿色通道

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启动院化学中毒应急抢救预案, 建立绿色通道, 在短时间内处理由医疗、护理、服务中心组成的抢救中心。科主任、护士长做好人员配备;检诊组于门口做好分诊工作, 红、黄、绿三色腕带分别表示重、中、轻患者。

2.2 迅速清洗皮肤、黏膜, 防止氨继续吸收

氨气因腐蚀性强, 可致组织蛋白变性, 脂肪组织皂化造成溶解性坏死, 病变向深部发展。患者入院后, 消洗组立即脱去中毒者污染衣服, 皮肤及双眼用2%硼酸液冲洗, 口腔用2%~3%硼酸漱口, 也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以减轻氨的继续吸收。氨的腐蚀性强, 会造成深度皮肤损害, 切忌为等待拮抗剂而丧失有效的抢救时间。冲洗时要注意毛发、皮肤褶皱处, 冲洗液温度以38~39℃为宜, 如过高可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加氨的吸收, 清洗后由运输组按病情和手腕上的标志将患者送至病房。其中一名带红色腕带昏迷的重症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 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病情相对稳定时进行皮肤处理。

2.3 急性肺水肿的抢救护理

急性肺水肿的抢救护理是抢救氨中毒的关键, 要严密观察24~48 h。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氨气中毒后,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 肺水肿时大量泡沫痰或带血性泡沫痰自口鼻不断涌出, 要及时擦净, 必要时负压吸引, 昏迷患者严重喉头水肿、极度呼吸困难, 应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吸气末正压方式) , 并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动作要轻柔, 时间少于15 s, 防止进一步损伤气道, 并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 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 对坏死脱落组织不易吸出者, 可考虑气管镜取出。

2.3.2 立即以20%~30%酒精湿化吸氧6 L/min, 患者可取半卧

位, 利于呼吸, 安慰患者, 减轻患者精神紧张, 昏迷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者保持平卧位, 及时观察患者缺氧有无改变, SpO2是否有所提升、能否达到90%。

2.3.3 静脉通路的建立。

因患者多躁动不安, 使用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非常必要, 既可保证药物顺利进入体内, 又可避免多次穿刺延误抢救时间, 病情严重者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一组抗感染、平喘用药, 另外一组抢救用药, 如静推强心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类, 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30~40滴/min) , 每日液体量应控制在50~80 ml/kg及早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3~5 d, 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观察患者呼吸困难有无减轻, 心率是否下降, 注意监测动脉血气压及SpO2变化。

2.4 气道护理

氨中毒多伴有呼吸道吸入性灼伤及气道痉挛, 做好气道护理, 对愈后非常重要。

2.4.1 雾化吸入。

根据病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雾化药物, 加入2%硼酸或0.9%生理盐水加入地塞米松10 mg, 氨茶碱0.125 g庆大霉素8万U, α糜蛋白酶4 000 U交替雾化, 以减轻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并稀释痰液, 减轻气管痉挛。叮嘱患者在雾化时要含住口, 含嘴不得漏气, 由口深吸气后经鼻腔呼出, 这样, 药物才能顺利进入小气道, 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要注意脱机后的呼吸情况, 有无发绀。

2.4.2 气管、支气管灼伤坏死黏膜可在中毒后2~14 d内脱落,

应密切观察痰量以及有无坏死条状或块状物脱落, 如必须负压吸引者动作要轻柔, 防止大块坏死组织脱落阻塞气道。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半卧位深吸气后连续轻咳, 使痰到咽部附近时用力咳出, 然后腹式呼吸调整呼吸, 避免用力剧烈咳嗽, 以防坏死脱落物大片脱落造成气道阻塞, 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以备突发呼吸道梗阻前抢救使用。

2.5 眼部护理

碱性烧伤者因碱溶于水, 水溶液中的氢氧离子与组织内的脂肪结合, 使组织软化的蛋白质溶解, 致使碱性物质继续向深部扩散, 甚至可使角膜穿破、继发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的眼部疾病, 因此立即应用2%硼酸每15~30分钟冲洗1次双眼, 冲洗时要嘱患者转动眼球, 力求双眼各部污物冲洗干净, 以减轻氨对眼的损害, 请眼科会诊进行专科治疗, 正确使用眼药水滴眼。

2.6 皮肤灼伤护理

及早用2%硼酸或清水冲洗以减轻氨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并请烧伤科专科治疗, 对于局部涂SD-Ag盐的患者要做到正确涂药, 热吹风保持创面干燥, 有渗出时要及时补涂SD-Ag盐, 药物涂的不可过厚, 以免影响吸收, 对于抗生素纱布包扎的患者做好换药, 以避免创面受压及尿、便污染, 可使用翻身床。

2.7 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 避免因恐惧而无效咳嗽或根本不敢咳嗽, 使分泌物不易排出, 加重气道痉挛及呼吸困难, 告知患者半卧位利于呼吸。另外发生急性中毒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及时安慰患者并向其宣教氨中毒无蓄积作用, 使其配合治疗, 争取最佳疗效早日康复。

3 讨论

液氨管道爆裂造成大量液氨泄露近年时有发生, 我院长期从事化学毒物中毒抢救, 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接到有关中毒抢救的电话时要问清是何种物质中毒, 中毒人数、中毒人员病情等, 以便备好相应的急救器材、药品及医护人员。上下一致为抢救开辟绿色通道, 采取先救人, 后补办入院手续的办法, 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接诊人员将重患手腕系上红色标志, 直接送入抢救室, 而其他系上黄色标志的患者被分送到5个病房, 各治疗小组在抢救指挥人员的安排下, 采取分组抢救的方式, 紧张有序地进行各项抢救工作。

液氨中毒伴有肺水肿的症状及体征是本批患者的共同特点, 抢救急性肺水肿在急性氨中毒中尤为重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轻气管痉挛, 33%酒精吸氧4~6 L/min, 脱水利尿剂及早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抢救关键。

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做好眼部护理及皮肤灼伤部位的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为患者愈后减少并发症奠定良好基础。

4 抢救体会

平时要经常组织对突发性化学事故急救工作的演练, 制定周密的抢救程序和明确的医护人员分工图表, 一旦发生突发事故, 应立即按相关各种毒物的急救程序进行抢救, 大批中毒时应立即启用院化学事故抢救应急预案。

抢救工作要在科主任及护士长的合理人员调配下进行, 参加抢救的人员要服从分配, 各负其责, 按岗定位, 对重症患者要争分夺秒实施急救, 以挽救生命、降低并发症为目标, 发挥协作精神, 抢救后要对本次抢救工作作出评定, 找出不足以便改正。

做好各种中毒预防的宣传工作, 教会患者做好自我防护及急性氨中毒的现场自救知识, 减少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群发性氨中毒的组织抢救及护理。方法:迅速启用院内化学中毒抢救应急预案,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人力, 采用分组救治。一个治疗组由1名医生2名护士组成, 抢救室由2名主治医师及4名经验丰富的护士 (师) 组成, 联络员备好所有抢救药品及物品, 并随时请院专家组成员参加抢救。结果:经吸氧、吸痰、解痉、平喘、抗感染, 积极有效控制肺水肿等, 患者治疗时间最长64d, 最短14d, 均康复或好转出院。结论:有序的组织、高效的治疗及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氨中毒,群发,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培安, 刘卓宝.职业病临床指南[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4.

[2]任引津.实用急性中毒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

[3]方克美, 杨大明.急性中毒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

[4]黄韶清.现代急性中毒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8.

[5]崔力争, 肖振彬, 赵德禄.237例氨气刺激反应及轻度中毒报告[J].化工劳动保护, 2000, 6 (18) :26-27.

氨中毒实验 篇3

关键词:氨中毒,布地奈德,氧气雾化,呼吸系统

氨气是一种较强的碱性水溶性气体, 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人体短时间接触大量氨气将会与人体黏膜表面的水分子进行结合并形成具有极强腐蚀性的碱性化合物, 导致机体的组织蛋白变性, 脂肪出现皂化, 同时破坏普通细胞的细胞膜, 尤其是对于患者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1], 而出现喉头水肿以及化学性肺水肿甚至继发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高浓度氨气有可能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糖皮质激素的静脉全身应用价值已经得到证实, 但是鉴于患者氨中毒后呼吸道黏膜损伤, 所以极少有通过雾化吸入治疗者, 本研究患者在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 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氧气雾化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氨中毒患者41例, 其中观察组21例:男14例, 女7例, 年龄31~54岁, 平均 (41.1±2.3) 岁, 发病时间0.5~3h, 平均 (0.6±0.1) h, 入院获得吸氧时间1~6h, 平均 (1.5±0.3) h, 入院获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时间1~6h, 平均 (1.6±0.3) h;对照组20例:男13例, 女7例, 年龄31~53岁, 平均 (40.5±2.4) 岁, 发病时间0.5~3h, 平均 (0.7±0.1) h, 入院获得吸氧时间1~6h, 平均 (1.5±0.2) h,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入院获得吸氧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强心利尿等预防急性左心衰竭, 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并给与10%二甲基硅油解除气道痉挛等处理,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阿斯利康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903, 产品批号738808) 进行氧气雾化, 每次2mg通过中心供氧, 将氧流量调节在6L/min以上, q (4~8) h,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天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结果, 并统计中毒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 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3天肺功能结果比较

观察组第一秒用力肺活量 (FEV1) 及其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FEV1/FVC)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每分钟最大通气量 (MVV) 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治疗后3天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治疗后3天观察组血气分析中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 (P<0.05) , p H值在正常范围内,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氨中毒相关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喉头水肿以及气道黏膜坏死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氨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急性肺水肿[2], 治疗上主要是针对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 有效预防和治疗肺水肿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一旦发现可以氨中毒的患者要立即将患者安全的脱离中毒环境至通风换气的地方, 有条件时给予氧气吸氧, 并使用雾化吸入以减轻氨气对患者呼吸道的损伤, 并使用蒸馏水清洁眼部, 在患者入院后持续监测其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 并行血气分析了解患者机体氧供需情况, 有研究称[3], 无论是是否伴有严重肺水肿以及处于何种发病情况者, 使用高流量的氧气吸入并配合早期、短程的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雾化治疗,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减少患者并发症。氨气对肺组织的急性损害主要是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破坏、纤毛脱落及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透明膜形成, 而长期损害则主要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空泡样变性及支气管黏膜的广泛纤维化改变[4]。胡蕙蕙等对氨气中毒后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提示, 支气管黏膜透射电镜提示上皮下大量胶原纤维增生, 造成患者出现广泛支气管及肺的纤维化, 肺组织弹性和顺应性下降, 以致在短期内出现呼吸衰竭, 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5]。

氨中毒所致的肺水肿只要是化学损伤所致, 其机制主要是氨对呼吸道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 到时呼吸道损伤、出血甚至水肿, 呼吸道处于保护性反射, 则产生大量的分泌物, 同时促进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而影响了正常情况下氧气的弥散, 加重了呼吸功能受损, 而且氨气还对患者Ⅱ型肺泡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到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 并且还能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导致肺淋巴管的痉挛而出现淋巴回流的障碍, 最终出现肺水肿。根据其发病机制, 临床上处理主要是在积极强心利尿扩的同时, 严格限制液体的输入量, 并且将降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症反应, 减轻肺损伤, 恢复肺功能作为主要处理措施以区别于常规急性肺水肿的处理[6], 而且对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主张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 具有较好的防治肺水肿的作用, 并且对于恢复期肺纤维化的预防亦有一定效果。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专门为雾化吸入而设计的糖皮质激素, 通过雾化吸入后其能有效抑制TH2类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及炎症细胞在呼吸道黏膜中的迁移, 并诱导嗜酸性细胞的凋亡, 同时还能阻止白细胞三烯以及前列腺素、内皮素等扩血管炎症因子的释放, 有效清除呼吸道炎症[7]。本研究观察组中患者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后肺功能中FEV1、FEV1/FVC以及MVV均显著高于未使用者, 同时结合氧气雾化, 其中氧流量超过6L/min后, 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后在患者呼吸道内能产生3~5μm的颗粒, 而进入患者下呼吸道以及肺泡内, 同时因为其较高的呼吸道黏膜亲和力, 其在病变起到内滞留起效的时间亦相对较长, 可以有效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 抑制炎症反应, 促进纤毛运动的恢复[8], 所以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天其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及p H值等均恢复正常水平, 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而且血氧饱和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布地奈德雾化溶液脂溶性高, 气道吸收好, p H值为6, 其局部抗炎作用强[9], 且反复多次吸入不良反应小[10], 因此, 重度氨中毒建议用布地奈德雾化溶液代替地塞米松吸入治疗, 通过高流量的氧源动力喷射雾化其作用更具有针对性[11]。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对于氨中毒导致呼吸道损伤患者, 早期使用布地奈德氧气雾化能较快的缓解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减轻患者肺功能损伤, 还能减少并发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Kosenko EA, Kaminsky YG.Activation of AMP deaminase and adenosine deaminase in the liver during ammonia poisoning and hepatitis[J].Bull Exp Biol Med, 2010;150 (1) :36~38

[2] Lali H, Djindji-Pavici M, Kukuljan M.Ammonia intoxication on workplace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literature[J].Coll Antropol, 2009;33 (3) :945~949

[3] Welch A.Exposing the dangers of anhydrous ammonia[J].N u r s e Pract, 2006;31 (11) :40~45

[4] 闻胜兰, 邵瑾燕, 吴晓虹.重症氨中毒对患者呼吸道的急性及长期损害[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4;22 (1) :75~76

[5] 胡蕙蕙, 闻胜兰.氨气吸入近期及远期呼吸道超微结构改变的1例报告[J].中国职业医学, 2008;35 (5) :400~402

[6] Raidal SR, Jaensch SM.Acute poisoning of silver gulls (Larus novaehollandiae) following urea fertilizer spillage[J].Avian Pathol, 2006;35 (1) :38~41

[7] 尹宝叶, 王亮.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3) :520

[8] 谢宝辉, 王畅, 姚坤.氧气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与超声雾化地塞米松治疗轻度急性氨中毒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1;31 (6) :573~574

[9] 杨启慧.布地奈德联合特布特林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3) :448~449

[10] 刘红卫, 程春华, 张瑞云.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 (4) :567

浅析温度对铜氨纤维实验的影响 篇4

1857年, 德国的Schweitzer发现硫酸铜氨水溶液能溶解纤维素, 然后纺丝, 再用稀酸处理可得再生纤维, 这种纤维叫做铜氨纤维。铜氨纤维虽是纤维素纤维中较小的品种, 但其优异的耐磨性、手感柔软的特性得到人们的青睐。铜氨纤维采用天然的棉花的短毛制成, 是一种对人类、地球生态环境最温和的纤维。铜氨纤维易受土壤及水中的细菌分解, 不会破坏自然环境, 就算燃烧也不会有毒性气体出现, 是迎合当今环保趋势的“绿色纺织品”。铜氨纤维作为面料, 它手感柔软、光泽柔和, 符合环保服饰潮流, 所以常用做高级织物原料, 特别适用于与羊毛、合成纤维混纺或纯纺, 做高档针织物, 如做针织和机织内衣、女用袜子以及丝织绸缎女装衬衣、风衣、裤料、外套等, 所以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 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在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选取了该实验作为纤维素的性质实验之一。查阅文献, 笔者发现温度对铜氨实验的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而在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中并没有对温度这个条件进行控制。本文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 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铜氨纤维实验的影响。

二、探索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原理的阐述

铜氨溶液不仅能溶解纤维素, 而且能和纤维素起化学反应, 生成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物质———铜氨纤维。这种深蓝色液体在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下, 能立即凝固。在氢氧化钠溶液里生成的纤维还要通过硫酸溶液, 将黄原酸酯水解成黄原酸, 黄原酸不稳定而分解成不溶解于水的纤维素。这个步骤还有去微量杂质铜离子的作用, 使纤维素不带颜色。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2.实验仪器和药品

下表列出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和药品, 在药品前附上了药品的浓度。

3.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所示:

(1) 将水浴锅的温度设为表2中的温度;

(2) 配制10%的H2SO4, 装入大试管中, 并将H2SO4溶液放到水浴锅中, 进行恒温;

(3) 配制10%CuSO4、5%NaOH各30mL, 将以上配制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依次、迅速倒入同一只烧杯, 烧杯中出现絮状沉淀;

(4) 向新制氢氧化铜沉淀中逐滴滴加浓氨水, 同时用玻璃棒搅动, 到沉淀恰好消失为止;

(5) 向铜氨溶液加入少量脱脂棉, 迅速搅动成黏稠状;

(6) 用针筒吸入黏稠液, 装上针头, 将针头插入烧杯中的稀硫酸溶液中, 边挤压针筒边轻轻抖动针筒。

实验的注意事项:

(1) 在控制温度时, 选择了控制硫酸溶液的温度, 是由于铜氨溶液在温度较高时会出现变质;

(2) 在用针筒吸取黏稠液时, 尽量减少空气的吸入, 否则制得的白色纤维中会出现气泡;

(3) 用针筒开始注入黏稠液时, 纤维很容易在针筒附近结成团状, 此时需用力振荡一下针筒, 将形成的纤维抖开, 挤压针筒的速度越快, 得到的纤维就越细;

(4) 在实验结束后应迅速吸入少量硫酸溶液, 或吸入少量清水, 否则针头会被堵住造成无法再次使用;

(5) 反应后的铜氨溶液可以回收利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中所得铜氨纤维如表2所示, 表中所示的盛放纤维的容器是试管。拍摄背景采用的是蓝底或黑底以增强对比性, 方便观察实验现象。

氨中毒实验 篇5

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演示“氨催化氧化制硝酸”实验的操作技能; (2) 了解该实验不同的几套装置, 提高对实验装置的选择、评估及改进等能力; (3) 提高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二 实验用品

锥形瓶、圆底烧瓶、双孔附导管橡皮塞两个、气唧、反应管、烧杯、玻璃纤维、重铬酸铵、氨水、石蕊试液。

三 实验原理

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反应是一个很复杂的反应过程。研究表明, 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可以生成不同的氧化产物, 这可由下面几个反应式给予说明:

上述几个反应都是不可逆反应, 所以实际上不可能用改变反应平衡的方法, 使氨的氧化反应只生成NO, 而只能选择相适宜的反应条件, 改变可能发生的各反应的速度, 提高主反应的速度, 使其他副反应受到抑制。事实证明, 选用选择性强的催化剂是唯一能相对阻止其他副反应发生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催化剂的选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众所周知, 铂是本实验最佳的催化剂, 在本实验中其催化氨氧化的速度比常用的非铂催化剂的速度要大100倍左右。但由于铂的价格昂贵, 所以在中学常选用三氧化二铬、氧化钴、铜等为本实验的催化剂。

三氧化二铬是最常用的催化剂, 简易的制取方法是取1~2克重铬酸铵放在新的石棉网上, 用煤气灯加热使之分解。分解时, 橘红色的重铬酸铵变为绿色的三氧化二铬, 体积也膨胀多倍。其反应式为:

上述反应有水生成, 所以分解反应结束后, 还应继续加热片刻, 使三氧化二铬充分干燥, 以提高其催化的活性。三氧化二铬可不用载体直接作催化剂, 也可将它研成粉状与石棉相混, 使之载于石棉上用于催化。另外, 还可将砖瓦砸成赤豆粒大小的碎块, 浸入饱和的重铬酸铵溶液中, 数小时后进行干燥、灼烧至重铬酸铵分解再用于催化。

除了催化剂,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还包括鼓入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的控制。另外, 实验装置的选择也会影响本实验的演示效果。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强放热反应, 但温度过低, 反应速度则太慢。所以本实验要在反应前对催化剂作预先加热处理。另外, 不同的温度对NO的产率也有影响, 例如用铂、铑催化剂时, 最佳的反应温度为700~800℃。

从化学反应式可知, 每一摩尔的氨需要氧气1.25mol。但采用这一理论上的比例会使NO的产率很低, 经研究证明, 氧气与氨的比值达到1.8∶1左右, 其NO的产率可达到最高点, 该比值相当于在氨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氨的含量为10%左右。采用纯氧当然有利于NO的生成, 但纯氧和氨混合后极易爆炸, 而且选用氧气后会导致装置及操作的复杂化。所以本实验一般都选用空气和氨相混合进行反应, 氨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 往往由室温、氨水的浓度及用量等相关因素决定。

四 实验装置

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的实验设计装置有不少。用辩证的观点看, 一个装置在具备种种优点、长处的同时, 难免会产生另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对某个实验的各个环节、各种现象考虑得十分周到, 使实验每个细小的步骤、变化、现象能清晰、精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那么该实验的装置或操作等往往较繁琐复杂, 可能会使一些教师不愿或不能采用, 反之一样。氨的催化氧化制硝酸的实验设计装置有很多, 下面仅选出两种供参考、讨论。图1是采用内热式的加热装置, 其特点是加热速度快、方便 (不用点酒精灯) 、装置及操作较简单。但要有电源, 且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图2也是一种较简易的装置, 其特点是氨水耗用量少, 操作步骤简易。但实验成功率会产生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演示者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

上述两实验装置的尾气没安排处理, 使NO2变为硝酸还要再加入水和指示剂。

五 实验改进

试验一开始发现了棕黄色的气体, 但烧瓶内却凝结了大量的水蒸气, 使棕黄色看起来模模糊糊。这主要是因为氨气在氧化后生成了大量的水。水蒸气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二氧化氮的观察, 而且会将其吸收形成硝酸酸雾。因此可将原有装置按图3进行了改进, 在燃烧管和烧瓶中增加一个装有无水氯化钙的干燥管。在这里氯化钙不但具有干燥的作用, 还能吸收过量的氨气, 可以更加直接、清晰地观察到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六 实验操作

第一, 用重铬酸铵自制三氧化二铬催化剂 (重铬酸铵取蚕豆般大小即可, 太多造成浪费、喷料) 。

第二, 按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 并检查气密性。

第三, 装入玻璃棉、催化剂, 注入100m L约2∶1的氨水 (氨水浓度视室温可作适当变化) , 小烧杯中注入半杯水并滴加1~2m L石蕊试液。

第四, 点燃酒精灯 (或煤气灯) , 加热催化剂。

第五, 催化剂受热由草绿色变为灰黑色后, 慢慢鼓入空气, 注意观察催化剂是否有发红 (放热) 现象。

第六, 催化剂的现象如正常, 可加快鼓气速度, 注意观察圆底烧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化及小烧杯中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第七, 记录实验各步骤有关条件和相关现象、数据。

七 实验分析和讨论

上一篇:陕北沙地下一篇:延伸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