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的妙处

2024-08-30

巧设悬念的妙处(共3篇)

巧设悬念的妙处 篇1

悬念,是通过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编剧技巧。 最早设计悬念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悬念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巧设悬念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是提升课堂效益的催化剂。

一、悬念生成好奇心,引 导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学生老老实实听讲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每天在课堂上,总是那些课文、那些定理、那些字母转来转去,一切的一切都会显得太平常,使学生对本来充满生机的课堂失去了兴趣。也因此,学生们对老师的照本宣科早就有点麻木不仁了,有时候看上去“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可能“人在课堂,心在外”了。更有甚者,很可能在老师催眠式的说教中已经“甜甜地” 进入了梦乡。

此情此景,你能无动于衷吗?你能看着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一堂课就在学生的走神或梦乡中结束吗?

当然不能!

可是,怎么办?

提高音量,来一句:“注意听讲!” 还是敲敲桌子,“睡觉的同学,醒醒!”

可这或许只能让他的注意力保持五秒钟的热度,五秒钟后呢?

如果你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在他眼里总是那一套,他甚至都算准了你讲完概念之后就要布置练习了,你还能让他对你的课堂保持十二分的热度吗?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各位读者,你们还记得曾经看武侠小说或者侦探小说抑或是言情小说时的心情吗?一拿到手,就恨不得一口气看到尾,不肯释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书中总是设有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 吸引读者把故事看完。

因此,在课堂上也可设立悬念,让学生思维跟着你走,而不是飞往别处。

二、悬念是提高课堂质量 的有效手段

好奇是人的天性。当某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不可思议的时候,当平平淡淡的事情正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时候,任何人的胃口都没有理由不被吊起来,任何人的神经都无法不兴奋。

悬念是通 往已知的 一道神奇 的 “门”,打开这道“门”豁然开朗之时, 不知不觉,悬念已不再,于是,一切就淡了;但是,“门”未开时,扑朔迷离, 揣测连绵,人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所以,如果你想给大家一个惊喜, 如果你想制造一个高潮,那么你在公布结果之前,最好把门虚虚地掩上。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 或许你也曾经是个听书迷,却每每因为这句“且听下回分解”的话而听得不尽兴,于是就盼着听下一回。

听书如此,讲课亦如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巧设悬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知道在45分钟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 有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 也就是说,在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往往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因此,课堂上悬念的设置,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是在课堂调动学生注意力的好办法之一。

三、精心设置悬念,有利 于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中,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 就能让学生始终充满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教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或许你会说,悬念说白了很简单, 就像演员说相声要“抖包袱”一样,就是把问题的答案“藏而不露”,先让观众听听过程,听完过程再你答案,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其实,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技巧,悬念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 “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悬念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到将要讲授的教材上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对课本知识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

想让你的课堂成为学生眼中的神秘之地吗?那么巧设悬念吧,让学生在你的“悬”而不答中跟着你走,让你的课堂神采飞扬!

巧设悬念的妙处 篇2

传说“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应邀到一个富翁家给他母亲的寿辰绘画题诗。他画了一幅画后,接着题诗,第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刚写完,满座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唐伯虎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转怒为乐。唐伯虎又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这时唐伯虎第四句脱笔而出:“偷得蟠桃献母亲。”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唐伯虎的诗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民间艺人说书时的“卖关子”,其实就是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拟一个富有悬念的标题。

这一点只针对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标题上设置悬念,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如一篇题为《请扔掉它》的文章,醒目的标题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扔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扔掉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看完文章后,再看标题,觉得既准确无误又醒目含蓄,原来谈的是戒烟。若改为《谈戒烟》就不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开头设置悬念。

万事开头难,开头好了自然引人阅读。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就很容易达到这一效果。常见的有倒叙法和设疑法。

1.倒叙法就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使读者产生期待、关注的心理,然后再叙述事件的经过。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开篇点明身在异国他乡的友人竟然再三索要几枚枣核。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索要枣核的原因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读者心头,让人想一探原委。这样作品就把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写得曲曲折折,颇有韵致,最后才点明老人那颗深沉的爱国之心,让人读完感觉荡气回肠。倒叙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2.设疑法就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可以这种人物某一刻的神态为悬念,可以人物某一刻的言行为悬念,也可以环境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知道事情底细的阅读兴趣。

三、巧妙处理情节,悬念迭生。

把情节处理得“一波三折”,能够极大地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切记这些“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常用的有误会法。

四、结尾余味无穷,意味深长。

结尾处适当地运用悬念,可使文章显得意味深长,还能让人在读后回味无穷。如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同时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总之,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人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效果。

范文引路 生日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妻子边找酒瓶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得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面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我的眼睛湿润了。

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它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为此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唯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绝不限于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年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比我的早两天!

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又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作些许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将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呀?”

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技法解析】

这是一篇令人伤感、动人心扉的文章。小说开篇便设置悬念:30岁生日怎么点了53支蜡烛?作者无意急于解开谜团,而是通过妻子的话继续增强悬念,并且顾左右而言他,“突兀”地加了一句“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我”过生日怎么又写到母亲了?更是让人如坠云雾之中,让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布置的谜局读下去。音乐中,故事转入对母亲的回忆,在回忆中,点出了“我”没有给母亲过最后一个生日的愧疚,既照应了上文,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同时也点开了悬念,自然而巧妙。结尾则画龙点睛,辞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

大家之言

小说的读者,难道不曾发现悬念带给你们的乐趣吗?人物、背景和其他的要素一样都不可缺少,但是它们终究是一些修饰性的东西。而故事中的主要线索吸引着读者从开头第一行读到下一页,然后又从下一页一直读到故事的结尾。人人都想知道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这就是悬念。

真题回放

周杰伦不走寻常路,成为一代偶像,引领青春风尚;蔡伟不走寻常路,十年磨一剑,走上成才之路。不走寻常路,意味着另辟蹊径、独创一格、个性人生„„

请以“不走寻常路”为题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3)文中不得

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不走寻常路

他不健全,但很乐观。他不健全,但很坚强。他不健全,但他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生活路。

去新华书店,顺手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子没有同往常一样往大道上走,而是弯进了一条清幽的小道。我正纳闷,只听车夫说:“这里人少,安全,又安静,可以给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他居然不走寻常路。我笑着打量着他,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马甲,修得平齐的发丝中掺着银丝,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吧。

车前行着,我却开始奇怪,因为上好的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一样。目光往下一移,猛然发现,他居然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那截空空的裤管,挽了个疙瘩,悬在空中,随着他蹬车的频率,先向前一冲,片刻停顿之后又向前一冲。为了加快蹬车的速度,他的臀部时时脱离车座,身子向前倾,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那唯一的一条腿上。

望着那截空空的裤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十七岁,一百多斤的体重„„我几次想下车,却又怕玷污了一些圣洁的东西。

前面一带是上坡。我说:“我先下车,帮你把车推过去吧。”他连忙制止:“不用,不用,这点坡都爬不上,我咋个挣生活呀。上次,我还靠我这条腿,载着两个老外游过嘉兴呢!”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的确是个不一样的人。车子遇上陡坡,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车夫弓起身子,加速向前蹬,车子发出“吱吱”的尖叫声。他黝黑的后颈高高地绷起一根筋。我想,他此时的脸一定是紫红色的,那单薄的衣服包裹下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车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气。眼前的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在我看来他无疑是个强者。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残缺的腿,注定了他会有特殊的一生,他却走了不一样的路,就像弯进的那条小道。骑三轮车,也许是很平常的工作,但对于他,却要比正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他骑着三轮车,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挣来了坦荡的生活。他是在与自己较劲,同命运抗争。那条仅有的腿,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重量,撑起了他整个人生的尊严,撑起了他整个人生不寻常的路。

【技法解析】

本文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读者对人物身份和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展,悬念不断涌现:他为什么走小道而不走大路?上好的路,为什么车身却微微颠簸?带着这些疑问,作者为我们揭开了谜底:车夫是个残疾人。更妙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揭示车夫残疾的原因,而是通过对车夫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他可贵的精神品质。这就增加了文章深度,给读者以启迪。

请你演练

和------在一起

巧设悬念的妙处 篇3

【技法说明】

人们总是对悬而未决的东西充满强烈的好奇,打破沙锅问到底。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设置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巧设悬念法就是通过在文章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和情感满足。悬念在叙述情节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预设结局式,即开篇预示故事的结局,但如何演变成这种结局的过程则遮住不提,使之形成疑问,引发读者的寻因心理;二是提示契子式,即开篇提出关键契子,但由于这个契子演变而成的结局究竟如何则深藏不露,使之成为悬疑,撩拨读者的探究心理。

【考试要求】

1、巧妙的悬念设置可以对文章的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3、设置悬念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4、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只有前提交代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信服。

【范文例说】

请以“我们的心近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我们的心近了 安徽考生

她,今年42岁了,是一位下岗女工。她勤劳、能干,有一颗慈爱的心。她是我的妈妈,是一位好妈妈。

一年前,我还把她当作敌人,我对她恨之入骨,因为她是我后妈。我恨她同样也恨爸爸。我恨她抛开自己的家人和爸爸再次结婚;我恨爸爸为什么在妈妈去世还没有一年又和这个女人结婚。我恨透了这个家。在那时,我和她一直不说一句话,因为我看见她就焕(?)。其实我知道这“焕”了还夹杂着“恐惧”,都说后妈会虐待像我这样的孩子,所以我天天躲着她不和她交谈。

一次,她的所作所为让我更加讨厌她了。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她在和两个孩子哭着说话。我站在她们看不见的地方,我听出了她们的关系。那是她的孩子。因为孩子不想和爸爸在一块住了,她们的爸爸会用残暴的手段打她们。她们想和妈妈在一起。她答应了。我很气愤,这下完了,我又多两个妹妹。回到家,她们已经坐在餐桌上了,爸爸向我介绍了两个妹妹。我不想和她们有什么关系,饭没有吃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从此,我迷上了网络,经常在放学后进入我的网络世界。我感觉在网络上才真的有人关心我,理解我。上网让我将自己彻底忘了。爸爸气得不想管我,可她,偏偏和我过不去,天 天带着可怜兮兮的脸去网吧找我。每一次我玩的都半途而废。我怎么说她都不行。我急了,我骂她,我咒她。她伤心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其实骂了她后我也后悔了,毕竟是我的错。爸爸狠狠地打了我,我跑了出去,去了网吧。本想找人听听我的诉说,可她又跟了上来,找到了我。我讨厌极了。她被几个讨厌的男人围了起来,对她动手动脚。可我一点用也没有,只能打了110。几个流氓被吓跑了。这时我哭了,不知为什么,只是因为她的眼神,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妈妈的爱。是的,在她的眼神里有一股浓浓的母爱。那一次我哭得好认真。我不再去上网,因为我从她那里得到了我久违的母爱。

我和她的关系近了,我和她的心近了!

【技法点津】

1、开篇设疑,引起注意。一篇好的作文往往是“凤头”、“猪肚”、“豹尾”三者兼备,也就是说文章开头要精美,像凤头那样引人入胜;内容要充实,有理有据,像猪肚那般有“内容量”;结尾则要像豹尾那样有平衡感,简单明了,一句话点题。万事开头难,开篇处理好了,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的心近了》一问,开篇并不直接说我的妈妈今年多少岁,然后怎么样怎么样,而是用“她”起头,这就给读者设置了两个疑问:“她”是谁?在“她”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于是读者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到第一段末尾作者才揭开那重面纱,原来“她”是我的妈妈,而且还是一位好妈妈。这样的开头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巧设悬念,云山雾罩。设置悬念能使文势跌宕曲折,给读者新、奇、美的享受。设置悬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1)、利用矛盾冲突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敏感神经,引发思考;(2)、利用假象设置悬念,使作文意象更加丰富,更具艺术魅力;(3)、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作文情节更加离奇曲折,妙趣横生;(4)、利用平淡的事件来设置悬念,使作文更具“功力”,激起阅读兴趣。《我们的心近了》一文在第二段一开头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一年前,我还把她当作敌人,对她恨之入骨。开篇不是说她是一个好妈妈吗?怎么突然就说对她恨之入骨了呢?悬念一出,情势急转直下,刚才还在天堂,如今已是身临地狱了,读者的眼球被牢牢抓住了,更想要探个究竟了。

3、曲径通幽,层层深入。文似看山不喜平,太平直反而觉得淡而无味。就像看电视剧,情节要逐步深入,这样才能吸引和打动读者。通过多个片段或事件来产生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以增加作者情感表达的深度,达到曲径通幽之境。《我们的心近了》先设悬念:为什么作者会恨她妈妈?原来她不是作者的亲生母亲,而是后妈。作者怀着对去世的亲生母亲深深的爱去恨这个后来者,这个矛盾冲突是第一折。接着又有事情发生了,“一次,她的所作所为让我更加讨厌她了”。什么事使小作者更加讨厌后妈呢?原来后妈的两个亲生女儿入住他们家了,这就让作者对后妈的恨意加深了一层。于是“我”就整天去上网来逃避有后妈的生活,但后妈却总是尾随自己到网吧里并好言规劝并在网吧遭到调戏,这就把故事推向高潮了,读者的情绪也就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4、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了,眼前突然一片豁然。事情发展到最高潮也就意味着尾声的临近。《我们的心近了》一文写到后面,“我”感受并感悟到了后妈对自己以及对子女伟大的深深的母爱,作文的主题就彰显出来了。作文最后用一句话作结:我和她的关系近了,我和她的心近了。这样既点明了题旨又能顺利地煞尾,作文结构由起悬、垫悬再到释悬一气呵成。

【作文导思】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既无提示,又无其他条件限制,自由度很高,只要所选材 料所写作文能突出“良师”这个内涵就算是扣题了。因为这道题开放度大,文体又不限,学生可天马行空自由发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自我展现的平台,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若写记叙文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1、很多考生一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诲人不倦、和蔼可亲、无微不至的教师形象,像这类“第一构思”虽然容易写,但往往不容易写出新意,当然也可以写“医治心灵创伤”的“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就像电影不同镜头的切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良师”这一主题。

3、走出“良师”的圈圈。“良师”这个题目在选材的时候并不一定写人,可以将物拟人化,选取对你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或者有深远影响的事物,在读者面前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如黑板、扫帚、橡皮等等,也可以写小草、老牛、大雁等等。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内心对它的独特有个性的感悟。

4、写作的时候可以设置悬念,合理运用倒叙或者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的时候可以从师生的矛盾冲突、师生之间的误会和一些日常的小事等角度来设置悬念并展开情节。

上一篇:安全保密检查下一篇:第一执业机构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