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改(精选8篇)
以赛促改 篇1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分析总结淄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机制的效果及意义,提出了实施该教学机制的几项措施,真真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标。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软件技术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广泛的社会需求,软件专业成为高就业率的专业之一。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高职计算机专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热点。师生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的成绩和奖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样也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看作是评价专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及意义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是指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并在备赛、比赛及大赛总结的过程中,重点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实现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赛中改。
1.1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淄博职业学院软件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蓝桥杯”软件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齐鲁软件杯软件大赛、中国软件杯和Android挑战赛等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大赛,参赛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软件专业学科的内涵,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更有一些获得了优秀成绩的参赛学生看到了自己学习本专业的优势,自信心增强,能够坐下来踏实的钻研专业知识。通过大赛总结,分析问题原因找差距,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积极配合,形成了自主管理、 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在有些大赛的颁奖典礼上,经常同时组织专业招聘会,很多大赛的优秀选手在颁奖典礼上就找到了心仪的就业单位,高质量就业情况层出不穷。另有一部分同学考入了专升本,更深入的学习软件专业知识。更有一部分同学毕业之后自主创业,成立软件公司,成为企业的领跑者。
1.2有效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及协作能力
淄博职业学院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每年都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的技能大赛,例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山东省高职院校微课大赛,全国教学设计大赛以及院级教师技能大赛,并根据大赛性质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参赛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参赛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不仅提升了参赛教师的专业及教学技能水平,也提高了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并及时分析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案,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增多,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打破了“上课来下课走”的传统大学式教学方式。
1.3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和高质量专业建设进程,提升专业知名度
大部分的技能大赛都是由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牵头主办,通过参加各类大赛,能够与企业更密切的接触,深入的了解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让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建设。另外,参加大赛的学校来自全国各地,在大赛期间各参赛队的指导教师和选手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彼此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指导教师积累的大量的教学素材和案例,这就为申请及建设高质量专业项目提供了依据。这些高质量专业项目的开发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进程,提升了专业知名度,不仅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每年也有许多本行业的公司单位来学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使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有高质量就业。
2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有效机制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分析淄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总结相应的措施。
2.1充分把握各类大赛的内容和特点,调整教学进程,逐级选拔优秀参赛选手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大赛的赛项内容可以对某个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成绩选拔大赛种子选手进行集训准备参加国赛。 例如近年参加的国赛项目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需要的C语言和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蓝桥杯”软件大赛C语言赛项和Java语言赛项作为课程考核结果和选手的选拔依据。另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参加大赛的机会,灵活调整教学进程。例如在第三学期使用分阶段授课的方式开设《Java面向对象编程》和《3G移动应用开发》课程。
2.2健全保障机制,着重健全奖励制度
为了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院建立了专用的大赛集训室,配备各类大赛的专用设备,并制定了各种保障机制。一是使用“学分银行,弹性学制”机制, 根据大赛成绩相应算入学分,可以申请免修指定课程,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就可申请提前实习;二是健全奖励机制,对于参加大赛的学生,在大赛的集训和参赛期间都有相应的补助,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不仅有现金奖励,还是优先考虑的各类评优人选,例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 国家级和省级奖学金以及一些企业组织的学生活动(专业夏令营),对于大赛的优秀获奖选手,优先挑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单位和岗位,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另外,近期淄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还在探索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挑选优秀毕业生保送专升本的办学模式。
对于参加教师技能大赛和指导学生参赛的指导教师,除了现金奖励,更在各类评优方面占据优势,例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这些荣誉的价值可以在职称评定及聘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功用,实现自主管理
对于大赛种子选手的集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除了指导教师按照计划做相应的指导外,大部分的时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大赛集训班可以以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社团指导教师就是大赛的指导教师。对于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纳新成员不仅是大一新生,而是各系各专业的学生,参加大赛的成绩或者专业认证考试的成绩就是纳新的依据。大赛集训班的活动由社长或者组长主持开展,例如讲座、视频课堂、竞赛等,同时学生组织主动关注大赛的动态,自发组织报名、集训计划安排等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还可以形成参赛梯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设积极向上的学风。
2.4密切联系企业,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机制
在大赛的备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与企业密切联系,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参加大赛,信息工程系软件教学与Google中国大学合作部、联想、华为等知名公司建立合作项目,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每年不仅向实习基地输送实习学生,也派遣专业教师去公司顶岗实习或参加培训;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赛、 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等教学环节,并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根据需求分析并参考赛项内容,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从而培养能够适应专业岗位需求并为专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模式的“改”之间相互影响,循环促进。既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与企业接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临场发挥等品质,取长补短,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平台,又可以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品牌,促进招生数量和学生就业质量。
以赛促改 篇2
摘 要: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上升,三本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本文从西京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特点与竞赛现状进行分析,以组织参加的各类大赛为背景,阐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索从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校内大赛平台、健全奖励制度等方面,来保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9-23
1.学生学习特点与竞赛现状分析
西京学院控制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类大赛,我院举办这些大赛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能够被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1]但我院总体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在教学与竞赛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源质量限制。受高考招生政策的限制,西京学院本科层次的学生只能第三批录取,生源质量要低于一本、二本院校。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自主意识不够强,自学能力较弱。
(2)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自动化专业相关的大赛一般都是与实际相关联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与较强的学习能力。西京学院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需不断提高。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是以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中心,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训练队伍,把学生在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于训练。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2]而为更好地配合各项大赛的进行,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进一步拓展专业技术领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参赛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比赛结果,反思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制订有针对性的、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的要求,重新规划、调整教学课程,使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与竞赛的时间相衔接,制订鲜明的且有针对性、导向性、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学分置换”“学分银行”“以赛代考”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学中赛、在赛中学,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2)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健全指导教师奖励制度。一方面,可以引进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来优化教师结构,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以此来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组建时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尽可能将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组合在一起,使得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方法与丰富的经验相互弥补、相互碰撞。并且应当将指导学生竞赛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与绩效考评等相关工作相结合,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3)搭建校内大赛平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一方面,把综合性比较强的大赛进行项目分解,实施“项目式教学”,将竞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多举办校级比赛,实现好中选优。这样,既能选拔出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又能让学生一起学习,互帮互助,共享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改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性,调动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 篇3
关键词:中职会计技能大赛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以赛促建
“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技能大赛”,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自从2009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和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中职学校会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项目学生的辅导培训工作,并带领学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2名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项目(含电算化/翻打传票/点钞)获优秀奖,4名学生获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项目一等奖、5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5名学生获省级三等奖。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工作和辅导学生技能竞赛工作,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以赛促教,技能大赛促进会计教师专业发展;以赛促学,技能大赛促进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以赛促建,技能大赛促进学校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
一、以赛促教,技能大赛促进会计教师专业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职学校要有一支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渊博、专业技能精湛、乐于奉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技能大赛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反过来,技能大赛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又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技能大赛能够促进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的转变,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技能大赛促进会计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能才,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应就业岗位及职业技能的要求,突出技能教学。通过中职会计技能大赛,专业教师明确现实社会对从事会计相关专业人员所需技能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修正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辅导技能大赛的实践,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促使教师更加注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如翻打传票、点钞、电算化和手工会计都是技能型竞赛项目,强调动手能力;团体项目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需要选手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专业教师要确实践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技能大赛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当前,会计理论、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正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如中职会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项目由会计电算化(占60%)、点钞(占20%)和翻打传票(占20%)三部分组成。
其中会计电算化项目变化较大。变化一,从模块上讲,从最早的总账一个模块调整成总账、工资、固定资产三个模块,最后调整成总账、工资、固定资产、进销存四大模块。变化二,从软件上讲,从最早使用用友通软件调整成使用用友T310.6版,然后调整成使用用友T310.8版,最后调整成使用营改增版本;变化三,准则从一开始使用2007年会计准则调整成使用2013年小企业会计准则。
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然后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财会政策传授给学生。会计技能大赛正好就是这样一个载体。
会计技能大赛重视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比赛的内容。会计专业教师应结合国家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根据每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内容的变化、会计技能大赛的不同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能够学到当前会计相关专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技能大赛激发会计专业教师的求知欲。教师为了把最新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必须加强学习和钻研,以适应会计就业岗位及职业技能的教学。
自从2009年以来,笔者一直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中职学校会计技能大赛学生的辅导培训工作,不断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软件等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已成长为专业知识渊博、专业技能精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技能大赛促进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中职会计技能大赛中的翻打传票、点钞、电算和手工会计都是技能型竞赛项目,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研究和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辅导和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为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和同行、专家、评委、选手和企业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中职会计技能大赛中会计实务项目中的电算化项目,要用用友T3的会计软件来做账。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会计专业教师应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将最前沿的会计知识融入到用友T3的会计软件来做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企业做账的方法和技能,为探索和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铺垫。
二、以赛促学,技能大赛促进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
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职教育成了一些学生的无奈选择,甚至被社会看成“次等教育”。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未来很渺茫。技能竞赛的大力开展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才能被挖掘,特别是参加技能大赛优秀选手,比赛让他们找回信心,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生的一生。学生为了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就会在平时学习中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刻苦训练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得到大大提高。
技能大赛是学生展示职业技能的平台,其竞赛项目常常会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传导到第二课堂,形成许多与会计技能大赛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如翻打传票、点钞、会计手工、企业沙盘、会计电算化等兴趣小组。比赛不仅仅是个别优秀选手的平台,更是激起大部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热潮的平台。专业技能竞赛可以让学生找出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在校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浓厚学习氛围。
三、以赛促建,技能大赛促进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
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而实践操作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要取得实训成效,中职学校必须增添与会计专业技能竞赛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购买新型设备和软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切实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投入,推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要求,建立完备的实训环境。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强的学科。通过会计技能大赛,不仅能促使会计专业教师钻研专业知识,重视课堂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而且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促使学校切实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投入,建立完备的实训环境。
以赛促改 篇4
为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在接到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后,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积极筹划、认真准备,通过选拔、集训和组队参赛等环节,努力探究并实现这次全国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价值。
一、选拔:彰显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广泛参与、公平竞争的价值
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后,我们组织参赛选手到我省各市、各高校体育院系进行汇报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学校将教学技能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少体育教师纷纷苦练基本功,盼望在省比赛和全国比赛中一展雄姿。因此,当举办第二届全国比赛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体育教师积极要求参加。为此,我们没有从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优胜者中直接选取,而是要求从市、县(区)层层选拔,这样做的优点是:
1. 扩大了参与面: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发出“关于推荐优秀体育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省辖各市、县(区)十分重视,纷纷组织预选和举荐,共推荐60名优秀体育教师参加省选拔赛。这一过程满足了全省体育教师的参与愿望,宣传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作用和意义,推动了全省体育教师重视体育教研和自身的专业发展。
2. 体现了教育公平:
江苏的经济较发达,文化教育资源较丰富。课改以来,由于领导的重视,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有了较大的改观,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和趋于精良,广大体育教师敬业爱岗、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大大增强。我们考虑不直接从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选取优胜者,不仅是因为省比赛与全国比赛在参赛对象、参赛内容和参赛规程上的差异,还出于我们对体育教师参赛热情的尊重、对教育公平的敬畏,让敢于拼搏的江苏体育教师在选拔中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享受这一过程带给自己的磨练和快乐。
3. 凸显了教学技能的全面性:
这次省内选拔赛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不够全面。不少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短板,有的体育教师自己擅长的项目运动技能非常出彩,但其它项目却较差;有的体育教师运动技能很好,但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却较差。综合考评后,我们确定了参加全国比赛的选手的标准。首先,各项技能的总体水平较高;其次,有一项技能比较突出;再次,可塑性强,在短期内有进一步提升的潜能。这一标准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成为我们集训的主导思想。
二、集训:彰显体育教学技能比赛专业引领、学习探究的价值
2014年12月20日开始我们在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进行集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模拟全国比赛进行培训时,采用专业引领、合作研修、实践探究等方法来提升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
1. 专业引领:
这次全国比赛侧重专项运动技能,其课堂教学采用没有学生参与的模拟上课形式,因此,比赛规程更像是高校体育院系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的考核评比。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聘请江苏高校中在体育师范生教育中有特殊专长的教授进行专业引领。让已有9~15年教龄的参加全国比赛的江苏代表队队员又重回高校过了6天大学集体生活。多年的中小学教学经验让他们有了“问题”意识,因此,只要专家一点拨就唤醒了他们的技能积累。
2. 合作研讨:
集训中江苏代表队的所有队员团结得像一个人。在“教学设计”和“评课”的模拟比赛中,大家先相互评阅别人的答卷,互相打分,然后再相互交流和研讨,最后由专家进行指导。在《“绳”彩飞扬》民族民间传统项目集体展示中大家更是群策群力,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在宿舍、在饭厅、在大堂相互切磋、相互纠错,在陈晓莺教授的带领下,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将《“绳”彩飞扬》搬上了舞台。
3. 实践探究:
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人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体育教师来说同样如此。我们体育教师大多都喜欢篮球运动,但由于不是自己的专项,一上场就不像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梁维祥教授指导下,大家从“持球基本姿态”、“运球基本姿态”、“投篮基本姿态”入手进行实践性训练,很快就上了路子。大家总结说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下,通过实践探究是提升专项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组队参赛:彰显体育教学技能比赛团队协作、拼搏进取的价值
2014年12月25日,参加集训的江苏代表队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最后的实践演练,并接受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基教处马斌处长和体卫处杜伟处长的检阅。江苏代表队的队员既兴奋又紧张,在圆满地展示完所有项目后,胡金波副厅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即兴讲话,用十六个字“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个性鲜明、夺标有望”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激励我们用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投入比赛,争取更好的成绩。
1. 调整心态:
到达湖北大学后江苏代表队在傅雪云总教练的带领下,大家相互勉励、互相帮助,进行各项技能的细节推敲,并以淡定、自信的心态和拼搏进取的姿态投入赛前的准备工作。代表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坚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常教育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那么我们自己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因此,全体队员在比赛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舆情的影响,自信而又热情地投入每一场比赛。
2. 团队协作:
这次全国比赛的队列、广播操、武术操和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展示等集体项目对选手的团队精神是一个考验。我们在准备《“绳”彩飞扬》这一展示项目时尤其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可贵。这个项目很容易出彩,但也容易出错,六名参赛队员必须很好地掌握节奏,相互照应、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才能顺利完成。江苏代表队以微笑和自信面对热情的观众、跳得那么自如,那么轻松,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让场上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3. 拼搏进取:
这次参加全国比赛让我们最欣喜的是参赛选手2/3来自知名度很高的中小学校,这是江苏参加全国比赛很少有的现象,充分说明一些文化课质量很高、受广大家长追捧的知名学校对体育也越来越重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崇保老师在教练陈晓莺教授的指导下,推敲每一个武术动作,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在众多武术高手面前,淡定从容,一招一式,步步到位,得到了较高的评分。前来观摩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为他的拼搏进取精神鼓掌、叫好。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姚娟老师在身体不适的特殊情况下,克服头晕腹痛,认真做完垫上的每一个技巧动作,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四、结束语
首先,要探究体育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价值,我们要通过赛后的一系列活动来拓展全国体育技能比赛的价值,扩大全国体育教学技能比赛的影响。并通过滚动发展让全国比赛这一“盆景”移植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地方,成为提升“教学技能”、发展专业素养的“百花园”。
其次,要让《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学技能比赛的指导性文件,让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魄强健”的理念成为教学技能比赛的核心价值,鼓励和促进每一位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研究经教育部审批的现行体育教材,研究处于变化中的现代中小学生的学情,研究新时期教学技能不断革新的新情况,以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为主干和重点,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情境中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最后,通过全国技能比赛,我们教学研究部门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问题诊断,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各级学校都要将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各校的体育教研组要将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
以赛促改 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1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满足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掌握服装设计、服装陈列设计、服装制图软件、服装制版、服装产品开发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技能、适应现代服装工业化生产需求的高级服装专业人才。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入学的学生其高考成绩优秀率很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差。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是应付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很少有学生积极主动去钻研。教师面对少数学生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挂科而无可奈何,而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学习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高职学生主动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研组经过讨论探索,认为:
广泛开办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对于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展示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素质、营造良好的职业竞技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课题组基于这一目的,对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整改,逐渐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战竞技模式,使学生在紧张的竞技氛围中努力奋进,主动探索,亲身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技能。
创新能力就是在反复实践和技能竞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说,技能竞赛是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发展起来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任务,通过竞技模式锻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和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应用为目的,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出发点,革新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教”与“学”的完美融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合作精神,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革新了传统以言传口教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模式。在技能竞技中,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教师从旁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
2.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深度挖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索实践精神。
服装设计竞赛中的竞技项目是设计主题鲜明的服装设计作品。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赛,明确设计任务和各自所承担的实践任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服装作品参与最终评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营造竞技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生动有趣,并且愿意广泛参与。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以培养专业兴趣为跷板,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和参与性。有竞技,就有成败,有成败,就有探索钻研的士气。竞技活动带给学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成为日后专业学习的动力,不断鞭策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主动探索实践,这是我们开展实践教学希望看到结果。
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们设计能力、手绘效果图的能力、电脑辅助设计能力、立体裁剪操作能力等。使得原来不爱动手做实验的学生,逐渐养成动手实践的好习惯。
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对实践项目手足无措,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但实践素质缺失。由此可见,高校长期沿袭的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推行实践教学模式时遇到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在面对竞技项目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日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校方应该多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如复杂服装款式的立体裁剪操作,注重培养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做到设计图和最终服装作品的相吻合,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其主体意识,使其懂得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运用自主思维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推行以来,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理论成绩并未下滑,同时在专业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实践探索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普遍对与技能竞赛相关的专业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相关课程的探知欲较高。而学生在为竞技作准备时,其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充分表明,技能竞赛有必要继续开办下去。以往,学生在学习了《时装画技法》、《平面结构制图》、《立体裁剪》课程后,学生大多只能画,却很难做出自己画的服装,或是在制版的时候只能做出老师教过的服装款式,碰到新的服装款式就无从下手。推行竞技实践教学模式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不断策动着学生去主动尝试,试着通过动手实践去缩短这种差距。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知识面拓宽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一些刻板难懂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持续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推进泉州轻工职业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优化实训项目,完善课程实训体系。②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直接参与大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赛,有效促进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培养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③通过技能大赛的组织与参加,以赛促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展该院实训室建设与改造,开放实训室作为大赛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加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实训室利用率。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认真备战省级、国家级服装设计技能大赛,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他们在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种技能、设计竞赛,强化主动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2014年,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8项,其中在2014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项目比赛中,廖炜琳同学获得一等奖,钱本权同学获得二等奖;在2013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比赛中,洪心怡同学荣获一等奖,蔡荣品获三等奖,其中洪心怡同学被选入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并获得免试就读本科院校的机会,蔡荣品同学获得三等奖;其中在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项目比赛中,缪玲玲和黄敏如获团队二等奖;在2012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比赛中,缪志营获二等奖,刘巧玲、陈佩佩获三等奖。在“农行杯”第三届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该院轻纺工程系同学获两个铜奖,若干优秀奖。
5结束语
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教研组针对这一现状,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整体牵引学生自主实践水平迅速提升,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再深造都有极大的帮助,近三年来,该院轻纺工程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9%,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同学,有的继续读本科,有的被知名服装企业抢先录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张仁朝.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电子世界[J].2011(14).
[2]凡华.职业教育有大赛:继续探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21):58-52.
[3]查建中.技能大赛要在“做中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9(21):64-65.
以赛促改 篇6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1. 学生学习特点与竞赛现状分析
西京学院控制工程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类大赛, 我院举办这些大赛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 能够被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1]但我院总体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 在教学与竞赛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生源质量限制。受高考招生政策的限制, 西京学院本科层次的学生只能第三批录取, 生源质量要低于一本、二本院校。这些学生相对来说, 基础知识较薄弱, 学习自主意识不够强, 自学能力较弱。
(2) 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自动化专业相关的大赛一般都是与实际相关联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与较强的学习能力。西京学院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 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需不断提高。
2.“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 是以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中心, 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训练队伍, 把学生在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于训练。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2]而为更好地配合各项大赛的进行, 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 进一步拓展专业技术领域,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参赛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比赛结果, 反思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从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实现教学相长。
3.“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 制订有针对性的、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根据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的要求, 重新规划、调整教学课程, 使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与竞赛的时间相衔接, 制订鲜明的且有针对性、导向性、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学分置换”“学分银行”“以赛代考”的教学管理制度, 让学生在学中赛、在赛中学, 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2) 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并健全指导教师奖励制度。一方面, 可以引进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来优化教师结构, 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 还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 以此来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组建时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尽可能将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组合在一起, 使得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方法与丰富的经验相互弥补、相互碰撞。并且应当将指导学生竞赛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与绩效考评等相关工作相结合, 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3) 搭建校内大赛平台,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一方面, 把综合性比较强的大赛进行项目分解, 实施“项目式教学”, 将竞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 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另一方面, 多举办校级比赛, 实现好中选优。这样, 既能选拔出优秀学生, 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的大赛, 又能让学生一起学习, 互帮互助, 共享知识与技能, 共同提高。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改革,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积极性和创新性, 调动教师教学激情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 做到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 实现教学相长,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熊婷, 邹璇, 梅毅.“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对软件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3) .
以赛促练,改革大课间体育活动 篇7
一、改革前的情况
1. 活动时间与活动人数没有保证
课间时间相对较短, 学生除上下楼、上厕所及一些必要调整, 几乎没有个人支配的时间。好运动的学生也只是匆匆忙忙跑到场地, 再匆匆忙忙跑回教室。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下楼甚至出教室。得不到积极的休息,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越是高年级表现越明显。
2. 活动场地与器材没有保证
学校没有统筹安排各班体育活动时间, 学生“各自为政”。好运动的学生长期“霸占”运动场地、器材。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去操场运动的意识, 并形成体育活动影响学习的错误观念。
3. 班主任不重视, 校园体育氛围淡薄
体育活动无组织、无纪律、无秩序, 有时还会引发矛盾。加之部分文化课教师始终置学生于题海, 对体育活动不屑一顾, 甚至经常占用体育活动时间给学生“加餐”。学校体育氛围十分淡薄。
4. 师生互动不积极、校领导参与少
有些教师放不下尊严的架子, 认为和学生一起“玩”不成体统。校领导平时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 只是在大型体育活动时到场走走形式。
学生体育活动被动、单一, 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实效性。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大课间体育活动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颁布与新一轮门与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全校师生大力支持下, 体育组全体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了大胆改革, 逐步形成“以赛促练”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主要做法是:
1. 确定活动时间和项目
为给体育活动让路, 学校调整了作息时间。上、下午各安排了3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该时间。每学期除固定的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篮球比赛、会操比赛, 又创设了三个比赛项目, 每个比赛项目开展的时间不少于两周。春、夏季安排个人计数跳绳 (计个人成绩和团体成绩) 、乒乓球团体赛、踢毽子比赛、三人绑腿跑 (计个人成绩与团体成绩) 等;秋、冬季安排拔河比赛、集体跳绳比赛、羽毛球团体赛、长跑比赛等。
2. 保证活动时间和人数
比赛均安排在上、下午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进行。规定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两项活动, 切实保证直接参与活动的人数。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能用于比赛的时间只有25分钟, 大量准备工作由体育教师提前完成。比赛裁判由学生担任, 体育教师现场巡回指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与公开、公正、公平的体育精神。学生担任裁判是我校体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包括大型春季田径运动会, 也是在少数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担任裁判。
3. 保证了活动场地和器材
器材管理员必须保证体育场地、器材完好可用。如果场地、器材出现问题, 必须及早汇报, 及时维护、更新。比赛场地尽可能安排在离教室最近的地方, 并要提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
4. 领导带头, 师生互动
每项比赛, 有任课教师参与的团体总分加1分、班主任参与的团体总分加2分、年级主任参与的团体总分加3分。这一策略, 使学校
三、改革阶段成果
1.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
据调查, 95%以上的学生喜爱课外体育活动;97%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除体育课、早操、课外活动, 学生每周自行安排锻炼1~2次者占48%、3~4次者占36.2%、5~6次者占13.7%。
2. 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达到45%~55%。
3. 促进了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100%的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95%的学生掌握了1~2种健身方法。
4.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奠定了终身体育的基础。
5.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6. 开展小型、多样的大课间体育竞赛活动,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锻炼兴趣, 同时也激发了体育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促进了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四、几点体会
1. 要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 必须得到学校领导与全校教师的支持。
学校领导与文化课教师亲身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对全体学生是无声的动员与鼓舞。
2. 要高质、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
间体育活动, 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组全体教师的作用, 除制订、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场地与器材, 还要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养, 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并要对各班级的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 再好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天天做、月月
主题联动,以赛促研 篇8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着重安排了教学团体赛活动,活动主题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一、活动组织:一个团队推举三个代表
举行“说课、上课、评课”三项团体比赛。要求每所小学推举一个由三位品德与社会教师组成的团队,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项任务。比赛时,评委对说课、上课、评课三项内容分别评分,然后把三项评分相加,依据总分设奖。
说课:团队协商,研究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基本方案后,由一位教师对课的准备作一个基本陈述。主要是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点和探究点;本节课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介绍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正确,教学设想是否科学合理。
上课:由一教师执行团队设计的教学方案。评价主要依据是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特别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
评课:对其它参赛团队的一节课进行点评。具体评哪一节课由抽签决定。评课前给一定的时间,由团队成员酝酿定稿,一名成员代表评讲。特别规定要对课中的一项探究性学习活动作出具体评述。
三位参赛成员看似各司其责,其实,他们展现的都是团队成员合作交流的成果,是学校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每一团队参与的教师远非三人。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学校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和评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这些教师也直接参与了这项活动。
二、活动过程:一次比赛分成四个阶段
1.自由组团,择优推荐
参加比赛的三人团队由各学校教导处领导,由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自由结合,甚至可以跨学校寻找一名外援,满足教师寻找自己心目中最佳拍档的需求。每个学校择优推荐一个团队参赛。本次参赛的20个队中,就有9个队是从本校几个队的比赛中胜出的。
2.校校联动,分点赛课
将20个团队分成5个组,每一组4个队,分别在5个点进行比赛。在每个点的比赛时,相关的4个学校应组织教师现场观摩。时间为一天。
3.择优展示,展评合一
每个赛点通过评比,各推出一个队进行县级展示和评比。教研室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时间为一天半。5个团队进行展示和比赛,评选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
4.设置论坛,观点交流
最后半天安排交流活动——“探究”论坛。要求5个团队各推举一位代表作10分钟的主题发言,围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半个小时安排自由论坛,与会教师可以就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展开讨论。
三、活动结果:一个活动带动几个效应
1.学习成为需要——课程标准摆上了办公桌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少有专职教师,一般教师都会主要关注与自己业绩评价密切相关的语数教学,平常较少研读品德课程标准。这次比赛不仅要上课,还要说课和评课,需要对教材和教学作认真的、非常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教师自然产生了学习的需求。所以,教研组长在会议上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后,一些手头还没有课程标准的教师,就请求学校再购买一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就这样,课程标准悄悄地摆上了办公桌。一位教研组长说:“以前也组织学习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但时间一长,就少去关注,全糊涂了。要搞好这次活动,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读课程标准。不然,尽说外行话,做外行事,还不让人笑话。”
2.活动成为必然——教研组动起来了
应该说,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然而,真正属于品德课程的并不多,有的学校整个学期甚至一次也轮不上。在学校,品德课程的边缘化使得课程教研成为一种奢侈之举,即使有也是极其简单。这次团体赛为品德教研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许多教研组长把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磨课活动纳入了教研组活动之中。有的把品德教师组织起来,直参与课的尝试和改进;有的学校对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就参赛的课进行讨论。教学团体赛活动为学校教研组活动搭建了平台,也为热心于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供了舞台,促进了教研组建设。
3.思考趋向深入——探究性活动怎样进行
教师对教学的思考需要凭借真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对课的研究,大多是一次性的,课听过了、想过了就结束了。然而,这次活动的运行从三个方面促进教师把思考深入下去。一是它的团体性,使得对课的思考是多维的,形成了碰撞和综合;二是它的主题性,探讨的主题明确,学习和研究就有了方向。三是它的持续性,从校到点再到县,多次竞争,在对主题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步推进。这个思考和改进的过程是精加工过程,教师的品德课程教学素养和探究教学能力就在这样的锤炼过程中成长起来了。
(作者单位:浙江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以赛促改】推荐阅读:
以赛促建11-24
以赛促改革10-27
厉兵秣马练内功 以赛促学强技能06-14
以案促改免费11-12
“以案促改”整改措施11-20
以案促改总结01-01
以案促改警示会11-12
以案促改活动汇报12-02
以评促改教学反思总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