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方筛选

2024-09-21

优化配方筛选(精选7篇)

优化配方筛选 篇1

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展有效的三次采油技术研究是确保油田稳产的关键。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被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三元复合驱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尽管如此,仍有约50%的剩余油留在地下[1,2]。为了挖掘这部分潜力,必须研究比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更好的三次采油方法。泡沫是气体分散于发泡剂溶液中所组成的分散体系, 是一种黏弹性流体[3],具有比聚合物更大的渗流阻力,因此泡沫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泡沫流体应用于三次采油,在国内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4,5,6,7]。

发泡剂的起泡和稳泡性能好坏,影响泡沫在地下油藏多孔介质中的传播距离和扩大波及体积的效果。而发泡剂的界面性能影响驱油效率,发泡剂的界面张力越低,其驱油效率越高。因此,具有较好起泡性能、稳泡性能和低界面张力的发泡剂可以同时起到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作用,可以大幅提高泡沫复合驱的最终采收率。

为了优化适用于大庆油田应用的发泡剂体系配方,针对发泡剂配方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影响因素复杂、不能有效降低界面张力等问题,开展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发泡剂配方的泡沫及界面性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部分

1.1主要试剂及仪器

主要试剂:α-烯烃磺酸钠(AO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非离子双子表活剂(FL),烷基磺酸盐(RDF),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烷基甜菜碱(CD),聚合物(HPAM),低分子量醇(FE),羧甲基纤维素(CMC), 羟乙基纤维素(HEC),聚乙二醇(PEG),氮气,原油(大庆脱水原油)。

主要仪器:全自动泡沫扫描仪,界面张力仪TX-500C。

1.2实验方法

泡沫起泡性和稳泡性测定:泡沫扫描仪采用鼓气方式产生泡沫,在鼓气结束后测量泡沫的最大体积,即泡沫的起泡体积。泡沫体积衰减一半,所用的时间记为泡沫半衰期。泡沫扫描仪自动控制气体流速、流量及进气时间,自动监测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起泡体积和泡沫半衰期。本实验在45℃样品池中注入50m L发泡剂,预热20min后,通入氮气,气体流速为30m L/min,进气时间为5min。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起泡体积和泡沫半衰期。

界面张力测定:选用TX-500C界面张力仪进行测量,样品均由污水配制,实验温度45 ℃,转速为5 000r/min,平衡2 h读取界面张力值。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分析

针对表面活性剂的泡沫及界面性能差,调研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报道,选择了国内外常用且泡沫性能好的不同种类、不同分子结构的7种表面活性剂, 评价其起泡性能、稳泡性及界面张力。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一定值后,起泡体积趋于平稳。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体积有一定差别,SDBS和RDF起泡性能较差,其余5种表面活性剂起泡体积均接近160 m L。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稳定性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泡沫的稳定性增加,但是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泡沫的半衰期开始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其中CD的泡沫稳定性最好,RDF泡沫稳定性次之, SDBS的泡沫稳定性较差。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的结构、大小和电性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界面上排列方式及紧密程度不同,因此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体积和泡沫半衰期差别较大。通过不同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和稳泡性综合分析可知,SDS、AES、FL和CD具有较好的泡沫性能。

2.2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能分析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如表1所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 %,FL与大庆原油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RDF与大庆原油的界面张力低于1 m N/m, 而其余5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界面张力较高。结合不同表面活性剂泡沫性能,确定FL为发泡剂体系配方中的最佳表面活性剂。

每个FL分子中有两个烷基亲油基团,一个非离子亲水基团,FL分子的油溶性好于其余6种表面活性剂,FL分子更趋向于在原油界面紧密排列,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其余6种表面活性剂均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只有一个烷基亲油基团,导致其降低界面张力效果较FL差。

2.3稳泡剂种类优化

针对稳泡剂对表面活性剂泡沫性能及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调研文献及相关报道,选用6种常用的稳泡剂,不同稳泡剂对FL的起泡体积和泡沫稳定性影响如表2所示。FL浓度为0.3 %,稳泡剂浓度为0.1 %。

由表2可知,稳泡剂对FL起泡体积影响较小, 其中CMC和HPAM使FL的起泡体积略有降低,其余4种稳泡剂使FL的起泡体积增大。FL溶液中加入不同稳泡剂后,泡沫稳定性差异较大,其中FE、 HEC、PEG6使FL的泡沫稳定性减弱,而CMC、 PEG2、HPAM使FL的泡沫稳定性出现不同程度增强,其中HPAM效果最好,泡沫半衰期增加超过一倍。因此,发泡剂体系配方选用HPAM作为稳泡剂。

2.4发泡剂体系性能优化

为优选出适合大庆油田的发泡剂体系,对FL和HPAM发泡剂体系配方进行泡沫及界面性能优化, 不同浓度FL和HPAM发泡剂体系的泡沫性能如图3所示。FL和HPAM发泡剂体系中,FL浓度大于0.3 %,起泡体积趋于稳定,体系中HPAM浓度增加, 起泡体积减小。FL和HPAM发泡剂体系泡沫半衰期随无碱发泡剂和聚合物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发泡剂体系配方的泡沫半衰期均明显大于30min。 由于体系中HPAM分子增多,FL分子与HPAM、HPAM与HPAM分子间作用力及缠绕作用增强[9,10],这些作用导致泡沫液膜更加稳定,因此泡沫稳定性增强。但当HPAM质量浓度大时,FL和HPAM体系黏度高,起泡性降低。

由表3可知,不同浓度发泡剂体系配方的界面张力均可达到超低。FL和HPAM发泡剂体系配方中FL浓度低于0.3 %时,界面张力变化趋于平稳,而FL浓度大于0.3 %时,界面张力明显增大。这是由于FL在油和水两相的分配系数等于1时,界面张力最小[11]。FL浓度较高时,在胶束中增溶或油相的分布破坏了这种分配系数等于1的平衡,使FL和HPAM发泡剂体系界面张力反而增大。

FL和HPAM发泡剂体系配方中HPAM浓度为0.15 %时,界面张力明显增大,在HPAM浓度较低时界面张力变化不是很明显。由于HPAM浓度增加, 体系黏度逐渐增加,FL分子在高黏度体系中的运动非常困难,使油水界面分布的FL分子排列改变,导致FL和HPAM发泡剂体系的界面张力增大[12]。

2.5应用情况分析

通过筛选和优化得到了适合大庆油田泡沫复合驱矿场试验所需的发泡剂体系配方。目前该发泡剂体系配方已经在大庆油田泡沫复合驱试验得到应用,试验区共有注入井6口,共需注入表面活性剂2 300t,每吨发泡剂体系配方的成本比三元发泡剂体系配方节约1.06万元。

3结论

1)通过对不同表面活性剂起泡性和稳泡性的综合分析,SDS、AES、FL和CD具有较好的泡沫性能,FL与大庆原油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HPAM稳泡效果最好。

2)FL浓度为0.3 %,HPAM浓度为0.1 %,二元发泡剂体系的泡沫及界面性能最优,其起泡体积大于160 m L,泡沫半衰期接近60 min,同时界面张力可以达到超低水平。

参考文献

[1]WANG D M,CHENG J C,WU J Z,et al.Experiences learned after production of more than 300 million barrels of oil by polymer flooding in Daqing Oilfield[C].SPE 77693,2002.

[2]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1):74-78.

[3]Benjamin D,Miguel A,Francois G.Anti-inertiral lift in foams:A signature of the elasticity of complex fluids[J].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5,95(16):1-4.

[4]Tortopidis S,Shallcross DC.Carbon dioxide foam flood studies under australian reservoir conditions[C].SPE 28811,1994.

[5]Chou S L.Conditions for generating foam in porous media[C].SPE 22628,1991.

[6]刘合,叶鹏,刘岩,等.注氮气泡沫控制水窜技术在油田高含水期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0,31(1):91-95.

[7]张彦庆,刘宇,钱昱.泡沫复合驱注入方式段塞优化及矿场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1):46-48.

[8]周国华,宋新旺,王其伟,等.泡沫复合驱在胜利油田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369-373.

[9]燕永利,张宁生,屈撑囤,等.胶质液体泡沫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J].化学学报,2006,64(1):54-60.

[10]赵振国.吸附作用应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1-50.

[11]杨普华,杨承志.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43-54.

[12]刘宏生.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界面性能[J].石油学报,2011,32(6):1021-1025.

优化配方筛选 篇2

文心兰种子没有胚乳, 自然条件下很难发芽, 因此,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是实现其种苗商品化生产较为理想的方法[3]。自1960年法国学者Georgesm·Morel首次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兰花的无性繁殖, 众多学者对文心兰的快速繁殖进行了大量研究[4,5,6,7,8,9]。生根基本培养基大都选用1/2MS[9,10,11], 在此基础上添加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尤其是NAA能促进文心兰的生根[9,12,13], IBA和NAA配合使用并添加少量的南瓜汁, 不仅有利于壮苗、促根, 而且苗健壮舒张、根粗壮、生根率高、移栽成活率高[10]。兰花的试管苗移栽上大多选用水苔作为基质[9], 有人以石子和树皮按比例混合移栽文心兰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4]。

文心兰不定芽生根大多以生根率反应配方好坏[9,12,13], 很少有人同时关注生根率、根长和根数等与试管苗茎高、苗高和茎粗等地上部生长状况, 这些指标显著影响移栽后试管苗的质量, 该试验综合评价地上部不定芽与地下部根的生长状况, 筛选移栽基质, 优化文心兰生根培养基配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文心兰品种为南茜 (Oncidium’Gower Ramsey) , 材料为第6代不定芽。

1.2 方法

1.2.1 IBA、NAA、6-BA和蔗糖组合对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采用L9 (34) 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 因素组合分别为, IBA (0.3、0.5、0.7mg·L-1) 、NAA (0.2、0.4、0.6 mg·L-1) 、6-BA (0、0.1、0.2 mg·L-1) 、蔗糖 (20、30、40g·L-1) , 基本培养基为1/2MS, pH 5.8, 在 (25±1) ℃, 光照强度为30μmol· (m2·s) -1, 光照时间为10h·d-1的条件培养, 2次重复, 每重复接种15瓶, 每瓶接种6个不定芽, 培养40d后, 统计生根不定芽数量、根数, 测量根长、茎高 (根茎交界到最新自然展开叶的叶柄与茎交会处的距离) 、苗高 (根茎交界到最长叶子的距离) 和茎粗 (根茎交界以上1cm处) , 计算生根率。

1.2.2 基质对文心兰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 基质分别为刨花;刨花∶木糠=1∶2;水苔∶刨花∶木糠=1∶1∶1, 每处理40株, 2次重复。移栽60d后测量苗高、茎粗, 称量鲜重, 计算根冠比。移栽后根据基质湿润程度和天气情况及时浇水, 保持基质湿润, 有新根长出后, 每10d浇一次0.1%的花宝一号肥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IBA、NAA、6-BA和蔗糖组合对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2.1.1 生根率

培养40d后, 对生根率做极差和方差分析 (见表2) , 结果表明, IBA极差 (48.88%) 最大, 其次是蔗糖 (25.24%) , IBA0.3mg·L-1的生根率 (43.32%) 极显著低于0.5和0.7 mg·L-1的生根率 (88.99%, 92.20%) ;NAA 0.4mg·L-1处理生根率 (68.20%) 极显著低于0.6 mg·L-1 (80.98%) 处理, 也显著低于0.2mg·L-1 (75.32%) ;6-BA 0.1 mg·L-1处理生根率 (69.70%) 极显著低于0.2 mg·L-1 (80.33%) 处理;蔗糖20、30和40g·L-1处理生根率差异均极显著, 分别为62.87%、73.53%和88.11%, 同时在20~40g·L-1浓度范围, 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 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率也随之升高。

IBA是影响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率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蔗糖。由表1多重比较可知, 低浓度的IBA (0.3mg·L-1) 不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生根, 较高浓度蔗糖 (30~40g·L-1) 有利于文心兰生根;1/2 MS+IBA 0.7mg·L-1+NAA 0.4mg·L-1+蔗糖40g·L-1生根率最高 (98.49%) 。

2.1.2 根数

培养40d后, 对根数做极差和方差分析 (见表3) , 结果表明, 蔗糖的极差 (3.74) 最大, 3个浓度水平的之间差异极显著, 40g·L-1的蔗糖处理的根数 (6.87条) 极显著高于20和30g·L-1处理的根数 (2.72和5.45条) , 在20~40g·L-1浓度范围内, 随着浓度的升高, 文心兰不定芽的根数越来越多;IBA的极差 (3.73) 略低于蔗糖, 3个浓度水平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IBA0.7mg·L-1处理的根数 (6.73条) 极显著高于0.3和0.5mg·L-1处理的根数 (3.00和5.30条) , 在0.2~0.6mg·L-1的浓度范围内, 随着IBA浓度的升高, 对文心兰不定芽根数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6-BA 0和0.2mg·L-1处理的根数 (5.83和5.26条) 极显著高于0.1 mg·L-1处理的根数 (3.93条) ;NAA的极差 (0.79) 最小, 0.2mg·L-1处理的根数 (5.58条) 显著高于0.4和0.6mg·L-1处理的根数 (4.75条) 。

蔗糖是影响文心兰生根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IBA。由表1多重比较可知, 高浓度的IBA (0.7mg·L-1) 、高浓度的蔗糖 (40g·L-1) 和低浓度NAA (0.2mg·L-1) 有利于增加文心兰不定芽的根数, 中等浓度的6-BA (0.1mg·L-1) 不利于增加文心兰不定芽的根数;组合1/2 MS+IBA0.7mg·L-1+NAA 0.4 mg·L-1+蔗糖40g·L-1文心兰不定芽的根数最多 (9.1条) 。

2.1.3 根长

培养40d后, 对根长做极差和方差分析 (见表4) , 结果表明, IBA的极差 (0.80) 最大, 3个浓度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0.3、0.5和0.7mg·L-1处理的根长分别为0.22、0.64和1.03cm, 且随着浓度的升高, IBA对根长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次是6-BA (0.29) , 0mg·L-1处理的根长 (0.79cm) 极显著高于0.1mg·L-1处理的根长 (0.47cm) , 0.2mg·L-1处理的根长 (0.64cm) 显著高于0.1mg·L-1处理的根长;NAA和蔗糖对文心兰不定芽的根长影响差异不显著。

IBA是影响文心兰不定芽根长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6-BA。由表1多重比较可知, 高浓度的IBA (0.7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根长度伸长, 中等浓度的6-BA (0.1mg·L-1) 不利于文心兰不定芽根长度的伸长;组合1/2 MS+IBA0.7mg·L-1+NAA 0.4 mg·L-1+蔗糖40g·L-1的根长最大 (1.24cm) 。

IBA、NAA、6-BA、蔗糖4个因素对生根率、根数和根长影响的检验结果可知, IBA是影响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是蔗糖, NAA和6-BA对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的影响较小;高浓度的IBA (0.7mg·L-1) 和蔗糖 (40g·L-1) 、低浓度的NAA (0.2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 中等浓度的6-BA (0.1mg·L-1) 不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1/2 MS+IBA 0.7mg·L-1+NAA 0.4mg·L-1+蔗糖40g·L-1最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

2.2 IBA、NAA、6-BA和蔗糖组合对文心兰不定芽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2.2.1 茎高

培养40d后, 对茎高做极差和方差分析 (见表6) , 结果表明, IBA极差最大 (0.26) , IBA 0.7mg·L-1处理的茎高 (1.45cm) 极显著高于0.3和0.5mg·L-1处理的茎高 (1.21和1.19cm) ;其次是6-BA (0.16) , 6-BA 0mg·L-1处理的茎高 (1.35cm) 显著高于0.1mg·L-1处理的茎高 (1.19) , 而NAA、蔗糖的3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

IBA影响文心兰茎高生长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6-BA, NAA和蔗糖对文心兰茎高的生长影响不大, 由表5可知, 高浓度的IBA (0.7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茎高的生长。

2.2.2 苗高

培养40d后, 对苗高做极差和方差分析 (见表7) , 结果表明, NAA的极差 (0.95) 最大, NAA 0.2mg·L-1处理的苗高 (6.04cm) 显著高于0.4和0.6 mg·L-1处理 (5.14和5.50cm) ;其次是蔗糖 (0.52) , 但蔗糖3个水平之间苗高差异不显著, IBA和6-BA 3个水平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NAA是影响苗高的主要因素, 蔗糖、IBA和6-BA对文心兰不定芽苗高的增长影响不大, 由表5中多重比较可知, 低浓度的NAA (0.2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苗高的增长。

2.2.3 茎粗

培养40d后, 对茎粗做极差和方差分析 (见表8) , 结果表明, IBA极差 (0.06) 最大, IBA 0.3mg·L-1处理的茎粗 (0.36cm) 极显著高于0.5和0.7 mg·L-1处理的茎粗 (0.31和0.30cm) , 其次是蔗糖 (0.03) , 但其3个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NAA和6-BA的3个水平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IBA是文心兰不定芽茎粗增长的主要因素, 其它3个因素对文心兰不定芽茎粗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由表5多重比较可知, 低浓度的IBA (0.3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茎粗增长。

综合IBA、NAA、6-BA和蔗糖4个因素对文心兰不定芽茎高、苗高、茎粗的检验和分析, 结果表明, IBA是影响文心兰生根不定芽地上部分生长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蔗糖, 之后是6-BA和NAA。不同浓度的IBA对地上部分的生长影响不同, 高浓度的IBA (0.7 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茎高的增加, 低浓度的IBA (0.3 mg·L-1) 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茎粗的增加;低浓度的NAA (0.2mg·L-1) 有利于苗高的增长。

综合IBA、NAA、6-BA和蔗糖对文心兰不定芽地下部和地上部的影响可知, IBA是文心兰不定芽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蔗糖, 再次是6-BA和NAA;高浓度的IBA和蔗糖、低浓度的NAA和6-BA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生长。在IBA方面, 高浓度的IBA虽然不利于文心兰不定芽茎粗的增加, 但是高浓度的IBA不仅对地下部分包括生根率、根数、根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且在地上部分的生长中也能显著促进茎高的生长;高浓度的蔗糖提高不定芽生根率, 增加根数;在NAA方面, 低浓度的NAA可以提高苗的高度和增加根数;综上可以得到组合IBA 0.7mg·L-1+蔗糖40g·L-1+NAA0.2mg·L-1是最优的文心兰生长的组合。

2.3 移栽基质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2.3.1 苗高

由表9可知, 刨花、刨花+木糠和水苔3种基质培养的文心兰苗高极显著高于刨花+木糠+花生壳基质培养的文心兰幼苗, 刨花、刨花+木糠和水苔这3种基质之间的苗高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2.3.2 茎粗

由表9可知, 刨花处理茎粗最大, 达到0.55cm, 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然后是刨花+木糠、水苔、刨花+木糠+花生壳, 依次递减, 刨花+木糠+花生壳培养的茎粗最小, 仅有0.38cm。

2.3.3 鲜重

由表9可知, 刨花的平均鲜重为1.2g, 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次是刨花+木糠处理的鲜重达到1.00g, 也极显著高于基质刨花+木糠+花生壳和水苔。

2.3.4 根冠比

由表9可知, 刨花+木糠培养的根冠比最大, 达到0.48, 刨花的根冠比为0.45, 两者间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 二者根冠比极显著大于刨花+木糠+花生壳和水苔;而刨花+木糠+花生壳培养的根冠比最小, 仅为0.28。

综合移栽60d后文心兰试管苗的苗高、茎粗、鲜重和根冠比的情况可以得出, 刨花是最适合文心兰生根幼苗移栽的基质, 其次是刨花+木糠, 这两种基质培养的文心兰幼苗的生长情况均优于水苔培养的生长状况, 而刨花+木糠+花生壳培养的文心兰幼苗生长情况不如水苔培养的, 且其生长状况较差, 不适合文心兰生根幼苗的移栽。

3 结论与讨论

生根和移栽是息息相关的两个环节, 生根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移栽苗的质量, 而生根的质量不仅体现在地下部分, 在生根的同时如果能保持地上部分的茁壮生长对于提高试管苗的质量和缩短组培流程具有重大的意义[15]。

一般认为, 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也是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 同时蔗糖是淀粉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 其作用是作为碳源和维持渗透压[16]。蔗糖对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的影响仅次于IBA, 明显高于NAA和6-BA, 且高浓度的蔗糖可以提高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率, 增加根数, 从而促进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蔗糖一般在鳞茎诱导和生长阶段发挥重要作用[18], 而关于提高蔗糖浓度可以促进文心兰试管苗的生根却鲜见报道。

刨花+木糠+花生壳培养的文心兰生根苗的生长状况不如刨花+木糠培养的文心兰生根苗, 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花生壳没有经过高温发酵, 不能够杀死对文心兰根部共生菌有拮抗作用的菌群, 影响了文心兰共生菌对文心兰生根苗的养分供应;另一方面可能是花生壳含有某些抑制文心兰生长的物质, 影响了文心兰的生长。

综上所述, IBA是文心兰不定芽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蔗糖, 再次是6-BA和NAA, 1/2 MS+IBA 0.7mg·L-1+NAA 0.4mg·L-1+蔗糖40g·L-1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刨花是最适合文心兰生根幼苗移栽的基质, 其次刨花+木糠=2∶1, 这两种基质培养的文心兰幼苗的生长情况均优于水苔培养的生长状况, 而刨花+木糠+花生壳=1∶1∶1培养的文心兰幼苗生长情况不如水苔培养的, 且其生长状况较差, 不适合文心兰生根幼苗的移栽。

摘要:为了优化文心兰生根培养基, 以文心兰不定芽为材料, 1/2 MS为基本培养基, 在 (25±1) ℃, 30μmol· (m2·s) -1, 10h·d-1光照时间的条件下优化文心兰生根配方, 同时筛选移栽基质。结果表明:IBA是影响文心兰不定芽生根的主导因子, 其次是蔗糖;1/2 MS+IBA 0.7mg·L-1+NAA 0.4mg·L-1+蔗糖40g·L-1有利于文心兰不定芽的生根, 生根率98.49%、根数9.1条、根长1.24cm、茎高1.49cm、苗高5.08cm、茎粗0.30cm;刨花是文心兰较佳的移栽基质, 整体效果高于其它基质, 60d后苗高6.75cm, 茎粗0.55cm, 鲜重1.20g, 根冠比0.44。

稻田恶性杂草防除药剂配方的筛选 篇3

1.1 试验材料

1.1.1 除草剂品种的筛选

供试药剂:56%二甲四氯钠粉剂:抚顺农药厂生产;48%苯达松水剂: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20%敌稗:鹤岗农药厂;50%扑草净粉剂:红卫农药厂;41%草甘膦水剂;25%西草净粉剂;50%杀草丹乳油。

1.1.2 苯达松和二甲四氯混剂的配方筛选

供试药剂:56%二甲四氯钠粉剂:抚顺农药厂生产。48%苯达松水剂: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供试生物材料为阔叶植物白菜。

1.1.3 37.5%苯·二甲水剂田间药效试验

供试药剂:37.5%苯·二甲水剂(牡丹江农科所提供); 56%二甲四氯钠粉剂(抚顺农药厂生产);48%苯达松水剂(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试验作物为插秧田水稻东农419。防除对象为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

试验地点在肇东市涝洲镇民主村、西八里乡新发村、东发办事处东发村、四站镇。

1.2 试验方法

1.2.1 恶性杂草的发生及危害的调查

调查地点有:肇东市涝洲镇、西八里乡、东发办事处、五站镇、四站镇。调查地点固定,连续调查3 a,以对角线法各取5点,每点1 m2,主要调查日本藨草、扁秆藨草、藨草等几种恶性杂草的种类、数量、生长习性、发生规律[1]。

1.2.2 除草剂的筛选

将供试药剂56%二甲四氯钠粉剂、48%苯达松水剂、20%敌稗、50%扑草净粉剂、41%草甘膦水剂、25%西草净粉剂和50%杀草丹乳油分别以常规用量750、3 000、 9 000、1 500、3 000、3 000和4 500 mL·hm-2对日本藨草、扁秆藨草、藨草等恶性杂草较重地块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通过防效进行药剂筛选;对防效明显且对水稻安全的除草剂再进行复配增效筛选,确定最佳组合。

1.2.3 苯达松和二甲四氯混剂配方筛选

(1) 室内苯达松和二甲四氯混配比例的筛选。

小型塑料盆、盆内装过筛耕层土壤。播种白菜,播后放于温室,在出苗10 d后分别进行药剂处理。试验处理36个,每次处理重复4次,共144个处理,找出适宜的混配比例(见表1)。

(2)田间苯达松和二甲四氯不同混配比例的药效检验。

设空白对照及苯达松+二甲四氯分别为:2 500 mL·hm-2+300 g·hm-2、 2 500 mL·hm-2+400 g·hm-2、 2 500 mL·hm-2+500 g·hm-2、 2 500 mL·hm-2+600 g·hm-2、 1 600 mL·hm-2+400 g·hm-2、 2 000 mL·hm-2+400 g·hm-2、 2500 mL·hm-2+400 g·hm-2和 3000 mL·hm-2+400 g·hm-2的9个处理。观察药效并调查根治情况。

1.2.4 37.5%苯·二甲水剂杂草吸收速度测定

人工降雨冲刷处理试验,用2 500 mL·hm-2剂量处理生长相同的扁秆藨草,分别于施药后0.5、1、2、3 h进行了人工降雨冲刷处理(每处理设3盆,每盆用1 kg水冲刷干净),对照为苯达松。

1.2.5 37.5%苯·二甲水剂田间药效试验

每点试验分别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见表2)。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扁秆藨草2~4叶期施药,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扇形喷头茎叶喷雾,兑水450 kg·hm-2左右,施药前一天将田中水排出,施药后第3天覆水,以后正常管理。防治效果调查于施药后第15天和第30天进行,调查残存杂草株数,计算防治效果,并在最后一次同时调查杂草鲜重。调查方法为对角线取5点,每点1 m2。

1.2.6 37.5%苯·二甲水剂对水稻的安全性测定

在截面积200 cm2的陶瓷罐中装入一定量的沙壤土,镇压、淋水后播入定量、发芽一致的水稻种子,覆土1 cm,利用筛选出的配方将苯达松和二甲四氯钠混配后进行土表面喷雾处理,20 d后调查水稻株数及鲜重,计算鲜重减少百分率[2]。

结合田间药效试验,施药后连续14 d观察各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收获后考种、测产,计算折合产量和增产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恶性杂草的发生及危害

扁秆藨草、日本藨草和藨草生长速度快、繁育率高,特点是藨草植株繁茂高大,对水稻的危害尤为严重。

2.2 有效防除水稻田莎草科杂草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2.2.1 除草剂品种的筛选

经过不同药剂对莎草科杂草的防效试验(见表3,表4),筛选出对莎草科杂草防治效果好,且对水稻安全的单剂-48%苯达松水剂。但存在用量大、成本高、药效迟缓而不能及时消灭草害的问题。

筛选出以苯达松为主剂,混用二甲四氯的配方,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其施药剂量,并能显著改善二甲四氯对水稻安全性。

2.2.2 二甲四氯、苯达松混剂的配方筛选

施药后观察白菜生长发育情况,二甲四氯、苯达松单剂及混用处理,白菜生长萎蔫,逐渐死亡;二甲四氯单剂处理,白菜很快萎蔫。调查白菜株数及鲜重,并计算防除率。

二甲四氯、苯达松混配对白菜的防除效果属于相加作用,二甲四氯、苯达松混配的适宜比例为32∶5.5,如果配成37.5%混剂,混剂用量为2 100~3 200 mL·hm-2。

2.2.3 被杂草吸收速度处理结果

对照苯达松在喷药后3 h降雨,药剂被冲刷掉未达到防治目的,防效为21.3%~38.9%,而37.5%苯·二甲水剂在喷药后1 h降雨,药剂已被吸收则达到杀死杂草目的,防效达83.5%~96.9%,可见37.5%苯·二甲水剂的被吸收速度比苯达松快。

2.2.4 37.5%苯·二甲水剂田间药效试验

施药后第15天和第30天对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进行了调查,并在水稻收获时进行了考种、测产,计算了产量及增产情况,可看出:37.5%苯·二甲水剂对恶性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效(防效为62.3%~99.5%),各处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产作用。

综合各点的试验结果,37.5%苯·二甲四氯水剂用量2 250、3 000、3 750、6 000 mL·hm-2及48%苯达松3 000 mL·hm-2和56%二甲四氯钠1200 g·hm-2对扁秆藨草的防效第15天分别为74.6%、87.0%、93.2%、94.9%、87.1%和83.4%,第30天的防效分别为79.5%、87.6%、92.7%、95.7%、90.6%和89.2%,鲜重防效分别为85.6%、90.9%、94.5%、95.8%、93.2%和93.1%。以上6个处理增产程度从8.2%~111.5%,草害越重的地块增产幅度越大,总体上看相对于空白对照分别增产45.5%、48.8%、55.0%、49.7%、41.5%和37.7%。

据试验和大面积示范,37.5%苯·二甲水剂对恶性杂草具有根治效果,该药剂无论对日本藨草、扁秆藨草还是藨草均可达到一次性根治目的。用3 000 mL·hm-2在开花前后施药的试验区和示范地,地下球茎全部烂掉,第二年基本不发生,根治率达97%~98%以上。同年于施药防治的地块中,随机抽出其球茎盆栽,重新埋入稻田里越冬,第二年调查除了空白区和苯达松混用二甲四氯区外,均未发生,根治率达100%。

2.2.5 37.5%苯·二甲水剂对水稻的安全性测定

在正常施药量情况下一般很安全,施用剂量2 250、3 000、3 750和6 000 mL·hm-2水稻苗株高减少为1.2%~2.1%,鲜重减少为1.6%~2.4%,与施用苯达松单剂水稻株高和鲜重减少的1.2%和2.9%差异不明显,而明显低于施用二甲四氯钠单剂的2.8%和3.8%,说明37.5%苯·二甲水剂对水稻无杀伤力,在所设计的剂量下对水稻安全性很高,无药害表现。

直播田在水稻5~6叶期,插秧田在缓苗后喷药,不影响水稻生长和分蘖,为了肯定37.5%苯·二甲水剂对水稻的安全性,我们以2 000 mL·hm-2为低剂量,3 000 mL·hm-2为中剂量,6 000 mL·hm-2为高剂量,对6叶期的盆栽水稻进行喷雾处理,均未发现药害症状。

结合田间药效试验,对药剂的安全性进一步做了测定试验。37.5%苯·二甲2 250、 3 000 mL·hm-2和48%苯达松3 000 mL·hm-2未见药害症状出现。

3 结论

3.1 三棱草对水稻的危害

日本藨草、扁秆藨草的发生密度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100~150株·m-2三棱草(扁秆藨草、日本藨草和藨草)影响水稻产量40%~50%,400株·m-2以上三棱草,降低产量70%~90%,甚至可以造成水稻绝产,对水稻生长危害十分严重。

3.2 除草剂的筛选

56%二甲四氯钠粉剂、48%苯达松水剂、20%敌稗、50%扑草净粉剂、41%草甘膦水剂、25%西草净粉剂、50%杀草丹乳油对三棱草的防效分别为87.5%、96.3%、23.5%、36.1%、87.0%、26.3%和20.4%。本研究筛选得到以苯达松为主剂混用二甲四氯的配方,克服了单独使用苯达松用量大、成本高且速效性差等缺陷[3]。还进一步明确了苯达松与二甲四氯的混用效应为相加作用。

3.3 筛选苯达松与二甲四氯混用配方的效果

新配制的37.5%苯·二甲水剂,在苯达松+二甲四氯基础上复配不同性能的化学助剂,改变药剂的理化性能,杀草活性高,渗透力强,从而提高药剂的速效性,根治率达97%~98%,第二年不再发生。

3.4 37.5%苯·二甲水剂的施用技术

37.5%苯·二甲水剂的适用剂量为:防治扁秆藨草、日本藨草、藨草、萤蔺、蒲草和花蔺等顽固性宿根杂草为3 000~3 750 mL·hm-2;防治鸭舌草、慈菇、泽泻、谷精草和狼巴草等一般阔叶杂草则为2 250 mL·hm-2,施药适期是在杂草出齐后开花前排水喷雾茎叶处理,对水稻安全。

3.5 经济效益分析

37.5%苯·二甲水剂施药成本较同类除草剂低,防治扁秆藨草等恶性杂草成本为35.0~43.8元·hm-2(防治一般阔叶杂草只需26.3元),比苯达松混用二甲四氯成本低15.6%,由于杂草死亡彻底,增产效果显著,较人工除草增产50.4%,比苯达松混用二甲四氯增产14.2%,特别是该药具有根治效果,至少第二年不需防治,达到了一年防治数年增产的效应。

4 讨论

经过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证明:37.5%苯·二甲水剂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杂草出齐时,以3 000~3 750 mL·hm-2的用量对稻田恶性杂草进行茎叶喷雾处理,药效可达94%以上,增产50%左右。对扁秆藨草、日本藨草、藨草、萤蔺、花蔺和蒲草等宿根性恶性杂草的防治效果均稳定在95%~100%,增产20%以上。

二甲四氯属于激素类药剂,增加其剂量对水稻的安全性必然降低,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4]。37.5%苯·二甲水剂的施用适期是在6月末至7月初,几种莎草科恶性杂草出齐,开花前施用,但杂草发生的一致性各个地块不尽相同,施药适期在个别地块很难掌握。地势不平,排水不彻底,药剂对茎叶未露出水面的杂草防治效果也会受影响。另外,6月末至7月初水稻处于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对施用药剂剂量控制不好,将会影响分蘖、幼穗分化,造成减产。

人工薅草只能用于发生密度相对较小的稻田,化学除草仍是有效防除水田恶性杂草的重要措施[5]。但目前生产上所用的除草剂要么用量大、安全性差,要么作用效果不理想;二次施药技术能有效控制其危害,但也存在程序繁琐,用工多,成本高等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平,赵广鹏,潘胜利.黑龙江垦区稻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J].现代化农业,2004(4):4-6.

[2]陈温福.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3.

[3]王春燕,杨静.水稻本田除草药剂筛选试验[J].垦殖与稻作,2004(3):36-37.

[4]王焕民,张子明.新编农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36-539.

秸秆栽培黑木耳的配方筛选研究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菌种为敦化市明星特产科技公司选育的绥化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黑木耳丰收2号。

1.2方法

1.2.1菌种制备1母种的制备:采用PDA培养基,其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 000mL。制备方法:马铃薯入水煮至酥而不烂,取滤液,加入琼脂慢火溶化,加入葡萄糖, 趁热分装于20 mm×200 mm的试管中,每管14mL,塞好棉塞,于121℃(压力1.1kg·cm-2)下灭菌30min,待压力降为0、温度70℃左右取出摆斜面,冷却后备用。在消毒后的超净工作台内,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试管接入黑木耳菌种,25℃恒温培养10d左右,待菌丝长满管即为母种。

2原种的制备:采用传统通用培养基,其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5%。制备方法:按比例取不溶于水主料与辅料干拌均匀,将溶于水辅料溶于水中,倒入料堆, 使料含水量65%,反复翻堆搅拌均匀后装袋,菌袋规格为16.5cm×34cm×0.05cm聚丙烯袋, 每袋装料800g,121℃ 下灭菌2h,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取出,在超净工作台内接菌,每支母种试管接4袋原种栽培袋,接种后置于25℃培养室内避光培养,30~40d长满袋备用。

3栽培种的制备:培养料配方共设5种,以传统配方为对照组,配方成分详见表1。

原料预处理:将玉米秸、玉米芯等粉碎(直径≤0.5cm),根据每组配方比例备料、拌料,拌料、装袋方法与原种相同,含水量65%,pH自然。 使用菌袋规格与原种相同,每袋装料360g,每组配方20袋,灭菌、接种方法与原种相同。

1.2.2发菌管理接种完毕的栽培种移入培养室内,25℃ 恒温条件下避光培养,另每组取3袋分别在温度不同(20、22、23℃)其它因素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记录菌丝生长速度,每天定时通风,每2d检查有无感染情况,每3d培养室消毒1次(用高锰酸钾和甲醛)。25~30d长满袋(25℃下)。

1.2.3出菌管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用割口机划口后移至出菌室,放置5d后待划口处伤口愈合开始喷水保湿,初期以雾状为主,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避免直接喷到划口处,7d后划口处出现黑色耳线(原基形成)。原基形成后可加大喷水量,当耳片伸长至0.5cm可加大喷水量,并增加喷水次数,在浇水过程中要遵循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原则,即连续浇水几天后要停水2d,待耳片干透再开始浇水。喷水在早晚进行,如温度过高, 可略喷少许水降温,保证菌丝不受伤害。喷水时应注意:水流要细、匀,时间要长些,水质要洁净、 无农药或污染,水的温度要与菌袋的环境温度相近,自来水温度较低,放置一段时间后再用,如遇雨天湿度大时不用浇水。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速度

由图1及表2可见,不同组别菌丝在不同温度下其生长速度不一致,各组别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其中含秸秆配方均比对照组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快:20℃时生长速度最快的为C组,其次为B组和D组;22℃时生长速度最快的为D组,其次为C组;23℃时生长速度最快的为D组,其次为C组;25℃时生长最快的为D组,其次为C组。对照组在各温度下生长速度均为最慢。因此在养菌期间可适当提高养菌温度, 尤其在养菌初期,可使菌丝迅速定植,降低感染机率。

2.2不同配方培养黑木耳生长情况

由表3可知,菌丝长势上,秸秆配方菌丝长势除配方B与E稍逊外,其它组别菌丝长势健壮, 与对照组无差别,从菌袋外观观察有的甚至比对照组菌丝洁白厚重。这是因为秸秆物质含有黑木耳生长所需的基本物质且易被吸收,因此其长势及生长速度较快,而木屑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速效养分少,其难被直接利用,需添加速效辅料。在感染率上秸秆配方都有感染,其中A与E感染率最高,而对照组无感染。由于秸秆物质中易被降解的营养物质丰富,适合黑木耳生长的同时也适合各种杂菌生长,因此感染率较高。在各配方长满袋的时间上,除E组与对照组相同, 其它均较早长满袋。从原基形成时间上,含秸秆配方较对照组形成时间提前1~2d。产量对比, 秸秆配方产量均低于对照组产量,配方D产量与传统配方最接近。由图2可见,配方B、C与E耳片略发黄,较对照组颜色浅,配方A、D耳片颜色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3结论与讨论

玉米秸、玉米芯和稻壳粉等秸秆可以替代部分木屑栽培黑木耳,并且菌丝萌发健壮洁白,与传统的木屑配方差别不大,但秸秆配方在养菌后期易感染杂菌,这可能与秸秆所含营养物质较木屑多易被杂菌分解有关。养菌期间,随着温度的升高,黑木耳菌丝生长速度加快,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资料表明[4],温度越低菌丝越健壮,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超过30℃后菌丝生长速度快但菌料失重多,菌料脱壁明显且耳片颜色浅甚至产生黄色耳片、耳片薄污染率高。

试验中秸秆培养基菌袋采收时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耳上且采收量较对照组第一潮耳大,采收完第一潮耳后期出耳量较对照组小。本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58%、稻壳粉20%、石膏1%、石灰1%。秸秆培养基配方产量低于传统配方,产量最高的与传统配方产量差别不明显,且其耳片质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它秸秆配方耳片质量与对照组相比颜色略发黄。 本试验只对单一黑木耳品种进行了研究,对其它品种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秸秆栽培平菇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篇5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为9400, 引自江苏省高邮市食用菌研究所。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培养, 用undefinedmm试管培养;原种培养基为小麦粒培养基, 用500mL培养瓶培养;栽培种采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石膏1%、石灰1%, 培养袋为16.5cm×33cm的聚丙烯塑料袋。

1.2 供试材料

玉米芯、豆秸及辅料来自于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农场。选择干燥、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豆秸及辅料备用。

1.3 供试配方

供试配方见表1, 其中配方1为对照 (CK) 。

1.4 栽培袋制作与培养

1.4.1 培养料处理

将玉米芯和豆秸粉碎至0.5cm以下大小, 按配方称量后, 分别用1%石灰水浸泡24h预湿, 使其充分吸水、软化。

1.4.2 制袋

每个配方150袋, 每袋折合干料1500g。按配方称取其它原辅料分别加入到各配方的玉米芯和豆秸中, 先将各配方原料混拌均匀, 然后再边加水边搅拌, 至含水量为65%左右。将拌好培养料装入规格为24cm×50cm的聚乙烯塑料袋中, 装袋时, 将料稍压实, 上下松紧一致, 两边袋口用绳系好, 摆入常压灭菌锅内, 大火加热灭菌, 并使温度迅速升至100℃, 然后保持12h, 再焖4~6h。

1.4.3 接种

将灭菌后的菌袋放入培养棚, 冷却至30℃以下接菌。接菌前进行空间消毒, 采用两头接菌, 菌种撒播在袋口料面, 接菌后, 套上直径为7~8cm套环, 盖上两层的纸盖, 并用皮筋套紧颈口。

1.4.4 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放入培养棚内, 成垛摆放, 置气温25℃左右条件下培养, 要求湿度65%, 避光黑暗。8~10d以后, 温度降至20℃培养, 养菌期间, 温度超过25℃时, 及时将菌袋“品”字摆放, 并注意加强通风, 防止高温影响菌丝生长。

1.5 出菇管理

菌袋长满后, 移入出菇棚, 去掉纸盖, 菌袋码垛, 高6~8层、垛间距为60cm, 墙式两端出菇, 出菇棚温度控制在15℃左右, 湿度保持在85%~90%, 自然散射光, 促进子实体形成。待子实体长至1~2cm时, 控制温度在18℃左右, 保持湿度在90%~95%, 加强通风, 子实体成熟后, 及时采摘。采菇后及时清理料面和地面残留物, 停止浇水1~2d, 使菌丝得到恢复, 以利出下一茬菇。

1.6 观察测定与产量统计

定期观察记录生长情况。

a.菌丝生长情况测定。菌丝生长速度, 待菌丝长离袋口3cm时, 开始测定, 以后每隔5d测一次, 共测3次, 取平均值, 同时观察菌丝长势, 记录长满袋时间。

b.子实体生长情况测定。测定各处理子实体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短、菌柄粗细。

c.统计整个出菇期子实体产量, 计算生物转化率。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同配方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见, 各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以配方3为最快, 日均生长量达6.47mm, 配方1最慢, 日均生长量为5.19mm, 配方3比配方1日均生长量快1.28mm, 配方3、2、4与配方1之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显著, 配方3、2与配方1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菌丝长势上配方3、2、4菌丝生长健壮、洁白、密集, 配方1生长较密、白。

配方3最先长满袋, 用了40.1d, 比配方1提前6.3d。

注:++++菌丝浓密、粗壮、洁白, +++较密、白。

2.2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平菇产量及转化率的影响

表3表明, 配方3产量最高, 袋平均产鲜菇1948.2g, 生物转化率达到129.9%, 配方1最低, 袋平均产鲜菇1268.8g, 转化率为84.6%, 配方3的转化率比配方1高出45.3个百分点, 配方3、4、2的产量与配方1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配方4与配方2之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配方3、4之间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a.试验结果表明, 在玉米芯栽培平菇培养料添加作物秸秆——豆秸中, 豆秸添加的多少可以影响平菇菌丝长速长势、产量、生物转化率。配方3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最先长满袋;在生物转化率方面, 3个添加了豆秸的配方均大幅度高于配方1, 其中配方3比配方1高出45.3个百分点, 3个添加了豆秸的配方之间, 也以配方3为好, 所以, 适宜的豆秸添加量应为35.2%。试验显示, 玉米芯栽培平菇, 添加豆秸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在不增加麸皮、黄豆粉、玉米粉等辅料用量的前提下能提高产量,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的目的。

摘要:以作物秸秆——豆秸为原料, 添加到玉米芯中栽培平菇, 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不添加豆秸的玉米芯配方, 生物转化率最高可达129.9%, 试验结果表明:主料为玉米芯栽培平菇, 添加作物秸秆——豆秸可提高平菇产量, 添加量可达35.2%。

关键词:秸秆,平菇,配方,生物转化率

参考文献

优化配方筛选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2年4月1日至8月10日, 试验在六安华仁现代牧场有限公司的鸡场进行。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动物。

选用霍邱县皖西麻黄鸡场生产的淮南麻黄鸡健雏鸡苗4 890羽, 出壳日期基本一致, 经过雌雄鉴别, 以母鸡为主。

1.2.2 试验原料及日粮。

供试饲料原料主要有玉米、小麦、豆粕、DDGS、棉粕、菜粕、米糠、次粉等。供试饲料中的复合添加剂预混料VMT为合肥华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折算为1 kg饲料 (添加3110VMT) 含VA8900IU、VD3500IU、VE21 mg、VK32.4 mg、VB12.1 mg、VB25.6 mg、VB63.5 mg、VB120.029 mg、烟酸35 mg、泛酸14 mg、叶酸1.1 mg、d-生物素0.24 mg;添加3110M含铜3.5 mg、铁75 mg、锌15 mg、锰15 mg、硒0.25 mg、碘0.25 mg;添加3111VMT含VA6900IU、VD3450IU、VE16 mg、VK32.2 m g、VB11.9 mg、VB25.1 mg、VB63.2 mg、VB120.025 mg、烟酸32 mg、泛酸12 mg、叶酸1.1 mg、d-生物素0.24 mg;3111M含铜3.2 mg、铁65 mg、锌14 mg、锰12 mg、硒0.25 mg、碘0.25 mg;添加3147VMT含VA7900IU、VD3450IU、VE20 mg、VK32.2 mg、VB12.2 mg、VB25.6 mg、VB63.2 mg、VB120.025 mg、烟酸32 mg、泛酸12 mg、叶酸1.4 mg、d-生物素0.28 mg。

1.3 试验设计

随机将4 890只鸡平均分为3组, 分别标记为CK、处理A、处理B, 5次重复, 随机饲养在5间鸡舍, 每个鸡舍不小于27 m2, 养殖密度为12只/m2, 每组采食同一配方饲料。土鸡的饲养参照肉用仔鸡的饲养特点, 分为0~30、31~100、100~120日龄 (上市) 3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按照上述所述3个处理进行试验。

试验饲料的代号分别为510 L、511、513, 配方及营养指标含量分别见表1~6, 分别用于前 (0~30 d) 、中 (31~100 d) 、后 (100~120 d) 3个阶段。

1.4 试验方法

一是鸡舍进鸡前须经消毒、等待过程, 然后进苗进行育雏;二是供给足量清洁用水, 自由采食, 常规饲养方法;三是按常规方法进行防疫, 并做记录, 记录死淘数;四是每个阶段末随机选鸡10只进行称重, 统计该周的饲料消耗;五是按饲养户的习惯上市日龄进行批量出售, 做详细记录。为了保持土鸡的生活习性, 禽舍外用围栏分割与禽舍等面积的运动场, 其与禽舍保持畅通, 自由进出。

(kg)

试验结束后, 经对试验过程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分析归纳, 其中各组均重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按照单因素方差试验对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如显著 (P<0.05) , 按照邓肯氏进行多重比较。由于饲料成本约占饲养总成本的65%以上, 因而饲料品质的优劣对于最终饲养效益有较大的影响, 饲养户对最终的养殖效果的评价以成鸡出售后的几个指标来判断: (1) 料肉比; (2) 成鸡出售均重; (3) 每羽鸡的收益等。

(%)

注:ME的单位为k J/kg。下表同。

(kg)

(%)

(kg)

(%)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养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 各阶段处理B生产性能较CK、处理A均理想, 均重处理B较CK、处理A分别提高2.73%、1.54%, 差异不显著 (P>0.05) ;料肉比处理B较CK、处理A分别降低4.13%、3.24%, 差异也不显著 (P>0.05) 。成活率各组基本一致。

2.2 经济效益分析

各处理在该试验期内均取得较为可观的预期增重目标, 甚至超过有关文献报道[3]。从表8可以看出, CK、处理A、处理B的饲料成本平均分别为14.15、14.25、14.27元/羽, 差别不大, 而毛收益 (每500 g成鸡按8.7元计) 分别为21.05、21.47、21.75元/羽, 除去饲料成本的单位收益分别为6.90、7.22、7.48元/羽, 处理B的单位收益最高, 较CK、处理A分别高出8.41%、3.60%。

养殖的鸡苗费2.5元/羽、人工费1元/羽, 养殖固定资产等折旧1元/羽, 防疫费0.5元/羽, 粗计5元/羽, 净收益各组分别为1.90、2.22、2.48元/羽。由于成鸡出售时期遇到养殖行情持续下跌, 导致收益降低, 但这与大环境相比, 还是有较高的饲养回报。

由于大田 (推广) 试验的客观条件有一定限制, 饲养户的业务素质属中等水平, 使得饲养结果有一定的波动, 但这基本上代表了养殖户群体的饲养水平, 也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此次处理B试验收益及其他生产性能指标高于CK、处理A, 分析原因是处理B的小鸡饲料营养指标中的代谢能及粗蛋白均高于CK、处理A, 使得前期的鸡只生长无论是成活率、料肉比均优于其他2组。良好的饲料营养水平, 可以使雏鸡发育得到充分保障, 中、后期的生长中, 只要饲料供给合理, 仍然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4], 符合麻黄鸡的生长曲线规律[5]。

此次试验的配方设计, 符合预期优质土鸡的生长指标 (即:料肉比3.8~4.2∶1, 每羽鸡正常收益不低于2.0元, 成活率在93.8%以上等) , 证实该饲料配方的营养指标设置符合麻黄鸡母鸡获取良好生产性能的营养需要。

此次试验各组均添加使用了小麦DDGS、玉米蛋白粉、国产玉米DDGS[6]、酒精蛋白粉以及喷浆玉米皮等玉米或小麦的酿造工业副产物[7], 在小鸡、中鸡生长阶段添加的比例总量分别达到8.0%、17.5%以上, 组间的具体添加物使用比例虽有差异, 但总量基本一致, 表现出相近的饲养效益, 说明酿造副产物在土鸡饲料中合理使用, 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饲养效果, 还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为该类副产物作为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 尤其是对安徽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如丰原生化的副产物利用寻找到了更好的途径[8]。建议可用此研究结果来引导未来的相关配方设计, 在市场予以推广, 形成土鸡料规模生产, 并向产业化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丁治影, 马德元.淮南麻黄鸡不同杂交组合产蛋性能比较[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1999 (4) :9.

[2]程玉冰, 夏伦志, 李先保, 等.安徽省家禽产业区域布局情况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1) :162-184.

[3]张伶俐, 程仁荣, 耿照玉, 等.不同分布区域淮南麻黄鸡的生长规律研究[J].农技服务, 2007 (1) :68-70.

[4]赵益贤, 汪保根, 周洪松.淮南麻黄鸡不同杂交组合肉用性能测定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4 (4) :380-384.

[5]刘旭光, 高丽, 赵益贤.淮南麻黄鸡生长曲线分析与拟合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4 (4) :362-365.

[6]李改娟, 刘洋, 姚军虎, 等.玉米DDGS的营养特性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 2010 (5) :14-16.

[7]章世元, 谢月华, 李燕舞, 等.玉米深加工副产品饲料营养价值的确定[J].中国畜牧杂志, 2007, 43 (5) :59-61.

优化配方筛选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采精公犬的选择

选择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繁育研究室的拉布拉多种公犬作为供试犬。供试犬必须健康,性欲强,性情温顺,年龄在2.5~4.5岁之间。在确定为精液提供犬前,采集2~3次精液,每次精液精子活率均达0.8以上,精子密度为中等以上,pH值为6.0~7.0之间,精液气味、色泽正常的犬为合格。

1.1.2 采精方法

手握法采精。采精器械经过灭菌消毒备用。采精前首先用温生理盐水清洗公犬的阴茎部,并用热毛巾擦干。采精时手戴上乳胶手套,左手拿住小烧杯调整以合适的姿势准备收集精液,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半握拳住阴茎包皮稍用力轻缓地上推止锁结后,露出阴茎,即将锁结球握在手掌内并给予适当有节奏的压力.锁结头球迅速变硬,阴茎也会充分勃起,数秒钟后即开始射精。

1.1.3 精液处理

采精后,立即对精液进行常规检查。记录其所采精液的精液量、活力、密度、pH值、气味、色泽、畸形率和顶体完好率等。精子活力采用五级评分法。

1.2 稀释液的筛选与配制

1.2.1 稀释液的筛选

参考国内外相关报道,试验选择了5种稀释液配方,分别为A、B、C、D、E配方。具体配方见表1。

1.2.2 稀释液的配制

按配方要求准确称量各成分药品放在消毒过的干燥量杯内,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对溶解后的溶液用滤纸过滤,然后将其密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将溶液冷却备用;使用前将新鲜鸡蛋洗净后用75%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后破壳。用注射器刺破卵黄膜吸取卵黄,流入量杯,用消毒后的4层纱布过滤后,按比例加入消毒冷却后的上述溶剂中;将配好含有卵黄的溶液搅拌混匀、测定其pH值后,密封保存备用;使用时按比例加入抗生素:林肯霉素200μg/ml,庆大霉素100μg/ml。

1.3 精液的稀释及保存

1.3.1 稀释比例

稀释比例为l∶2。

1.3.2 试验方法

把试验分为5组,采精液分成5等份,分别按试验方案作5种稀释处理;稀释后分装于灭菌的试管内,置于18~20℃的恒温箱内保存,每隔4 h检测1次,记录各类数据。按计划时间检测各项指标,直至全部精子死亡为止。

1.4 数据处理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中的方差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稀释液对犬精子活力的影响

不同稀释液对犬精子活力及保存时间的影响,结果见表2。

h

由表2可见,精子0.5级存活时间、生存指数值均以D号稀释液配方效果最好,分别达到114.0±12.2、74.6±14.0。与A、B号配方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C、E组配方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不同稀释液对犬精子总成活时间的影响

不同稀释液对犬精子总成活时间的影响,详见表3。

h

由表3可知,犬的精子在稀释液中液态18~20℃的恒温保存的情况下,精子成活时间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总成活时间以D号稀释液配方最长,达到l50.0±16.0,与A、B号配方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C、E组配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犬精液的输精应尽早进行,防止由于时间过长而造成精子活力下降,导致母犬的受孕率或产仔数减少。

2.3 稀释液稀释后直到90 min内pH值变化测定

不同种类的稀释液在溶解后,每10 min用精密pH试纸测定1次pH值,直到90 min止。结果表明,在这一时间内平均pH值为6.4~7.0,各种稀释液在溶解后50 rain前的波动较为明显,之后的时间内pH值进入平衡状态。其中A配方在溶解后的pH值波动幅度为0.3,明显大于B、C、D和E配方的0.2,而又以D配方的幅度最小,这可能是导致保存时问长短不同的原因之一。不同种类的稀释液在溶解后90 rain内的平均pH值,详见图1。

3 讨论

3.1 Tris及糖类添加物的作用

在稀释液配方中,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及糖类是调节渗透压的重要物质。渗透压对精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精清部分的盐分类含量较高,则渗透压必高,易使精子本身脱水;反之,渗透压低,易使精子膨胀[1]。

近年来,很多配方中采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作为缓冲物质,达到对代谢中毒和酶活动反应的缓冲作用。但在本试验研究中发现,在选出的优等稀释液中并不含有Tris。Tris并不是最适合于犬精液的保存,这可能是因为犬精液较适合于在pH值6.6~7.0之间保存。

糖在稀释液配方中能参与精子代谢,给精子提供外源性能量,减缓内源性物质的消耗。Hammerstedt等[2]通过研究认为多糖又优于单糖。这是因为由于多糖含有较多的羟基,同样数量的分子可以从膜上置换出更多的水分子,降低了膜液晶态向凝胶态的转变温度,减少了六面体结构的形成,从而对膜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单糖。而这一结论在本试验研究中并未能得到证实,二者无明显差异(P>O.05)。

3.2 关于犬精液稀释液pH值

有关犬精液稀释液pH问题,国内外已有许多人对此作过专门研究。C Yildiz等[3]认为犬的精液稀释液pH最佳pH是6.6。本试验中精子总成活时间比较长的C、D、E配方的pH均在6.6~7.0之间,这一结果与国外的报道一致。另根据本试验中各种稀释液在溶解后50 rain前的波动较为明显的特点,建议在采用上述稀释液时应在稀释后1 h使用为好。因为精子在适宜而稳定的酸碱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保存效果更佳是毫无疑义的。不过pH值的变化幅度与精子的损害程度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受胎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配制犬精液稀释液时对p H值不加以调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3 关于犬精液稀释的倍数

精液进行适当稀释可以提高精子的存活率。只有经过稀释的精液才适于保存、运输及输精[4,5]。但是如果稀释倍数超过一定限度,精子的存活即会随着稀释倍数的提高而逐渐下降,以致影响受精效果。李彩霞等[6]报道认为,液态保存犬精液稀释倍数以l∶2效果较好。叶俊华等[7]提出犬精液以l∶1等量稀释。笔者认为,决定精液稀释倍数的主要依据是原精的精子密度,原精的精子密度越大,液稀释倍数也必须相对加大。多年试验研究证明,犬的精子密度与犬的品种密切相关,如德国牧羊犬较拉布拉多犬的原精的精子密度普遍要稀;另同一品种犬内的个体及年龄等因素而形成的差异也很明显。所以在输精前可根据每次输精所需的有效精子数和精液的需要量,而适当调整稀释倍数,确保稀释倍数在一定的合适范围。

3.4 抗菌素等相关问题

精液和稀释液都是营养丰富的物质,细菌微生物极易,各环节虽严格的操作也难免要污染某些细菌等有害微生物。因此,本试验研究配方中的抗生素采用林肯和庆大霉素,是因为是这二种抗菌素的抗菌作用维持时间长,抗菌效果较好,而又不易产生耐药性。

本试验说明,只有质量好的种公犬原精液,再加理想的稀释液才能使精液有效保存时间提高。稀释保存用精液精子活力应在0.8级以上,低于0.8级保存效果明显下降。新鲜精液质量对保存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稀释液配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配制时的温度及消毒要严格执行有关药品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兆旺,刘丽霞.稀释液溶质、渗透压、pH值和缓冲指数与低温保存鸡精液效果的关系[J].中国家禽,2004(21):15-16.

[2] Hammerstedt R H, Grahm J K, Nolan J P. Cryopreser vation of mammalian sperm:what we ask them to sur vive[M].J Androl, 1990,11(1): 73-88.

[3] C Ylidiz, A Kaya, M Aksoya, et al.Influence of sugarsupplementation of the extender on motility,Viabilityand acrosomal integrity of dog spermatozoa du ringfreezing[J].Theriogendogy, 2000(54): 579-585.

[4]潘寿文,刘湖,马大君,等.犬的精液冷冻技术[J].畜牧与兽医,1986(3):105-106.

[5]禹学礼,庞有志,栗颖华,等.犬精液冷冻与人工授精的进展[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报,1999,19(2):21-22.

[6]李彩霞,郑新民,崔井岘,等.犬精液低温常温保存稀释液筛选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4):53-54.

上一篇:“2+x+2”学制下一篇:三轴水泥土搅拌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