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x+2”学制(精选10篇)
“2+x+2”学制 篇1
0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 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文件进行了全面部署。
文件中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到2005年, 在中等职业教育推行3年学习, 2年在校, 一年顶岗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全国需要为推动职业教育扩大规模、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机会。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
自教育厅发布文件, 全面部署实施后,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也遇到:顶岗实习优质岗位落实难, 实习时间长、教学内容少, 实习质量与效益偏低等一些问题。此次《意见》为改进:减少顶岗实习时间、优化顶岗实习管理和教学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规定此项政策将在2013年新生入学开始实行, 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时间均以半年为一个期限, 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需要延长2.5年和4.5年。
在新的学制要求下,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本专业应迎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际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应坚持教学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行业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
1 人才培养模式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向发展
学校需要根据企业对不同人才的能力还有素质要求,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来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向人才的培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 公共基础课需要在第一、二学期讲授完成 (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 辅以专业技能课程的平台课程 (如素描、色彩、中医基础等课程) , 课时安排可以按照公共课与专业课6:4设置课程;第三、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方向课程学习 (如美发、化妆、美甲等课程) ;第五学期强化专业技能课程并与企业合作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而所有的课程设置要满足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 并且选修课占10%。为了将校企合作提到更加高水准的阶段, 就需要改变过去师生单一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进入企业观摩学习, 可以引进企业设备或者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来校指导, 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进一步提高技能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本专业建设多年经验,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面对的岗位主要为美发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目前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在一些固定的岗位就业, 如化妆师、美甲师。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相对应的岗位操作与创新能力以外, 还需要自身有专业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方向课程中可以根据“以基本素质为基础, 以专业知识为重点,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设置:美发、化妆、美甲等三大基础课程。为了构建起项目化课程体系, 实现“岗位导向, 学做一体”的教学原则, 可以加大与企业合作。
我校“十二五”以来全面推行主题教学模式, 对于本专业的课程, 主要采用“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以项目教学为内容, 小组合作为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与操作的过程需要教师指导, 最后完成任务。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检验学生学业的成绩, 需要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 通过师评、组评、互评、自评等一些形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 可以实现理论结合实践, 考试不拘泥于校内, 不拘泥于课堂, 可以将“企业评价“引入学生综合考评, 以此来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3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形象设计专业的流行性和时尚性的特点, 决定了专业教师需要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做到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成为研究者、创新者, 不在是单纯的授课者;而优秀的行业人员不在只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需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造型实践技能强的“双职称型和双素质型”即“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次, 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和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这就需要学校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使之与各企业、行业精英广泛接触, 合作。第三, 鼓励教师进修学位, 为教师提高外出培训机会, 组织教师分别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 以此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提高专业教学成果;第四, 提倡教师多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亲身体验比赛过程, 及时改进自身的不足, 还可以增加实践经验。
4 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 信息化教学日益普及。传统专业在发展进程上也在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分析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指出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结合力学课程的教学, 探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冀望信息化教学能够扬长避短、健康发展,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传统的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中, 采用的都是“师带徒”的传统教学方式, 而如今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运用于传统课程中, 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 或是进行网络教学, 从而弥补现实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 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必要的改革。改革后将形成合理的教育机构、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系, 有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多样化的职业学生成长, 对中职教育具备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丹.浅谈形象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
[2]朱春辉.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17) .
[3]美发美容行业开拓有序发展之路[J].中国商贸, 2010 (11) .
“2+x+2”学制 篇2
说课稿
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
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第 1 页 的能力,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确定四瓶无色溶液的成分做为主线,让学生们层层探究,逐步深入的运用实验技能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
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 2 页 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秋甘蓝“2+X”肥效试验 篇3
关键词:秋甘蓝;常规施肥;优化施肥;硼肥
中图分类号 S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64-02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2+X” Fertilizer Efficiency of Cabbage
Zhang Xiufeng1 et al.
(1Renliji Town Government,Dezhou 2511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in 2015,the experiment on “2+X” fertilizer efficiency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ptimum application on cabbag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um application could increase yield significantly. Cabbage yield of optimum application and optimum application+boron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7 300.4kg/hm2 and 4 700.2kg/hm2,compared to regular fertilizing. However,on the basic of optimum application,incre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boron fertilizer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yield of cabbage.
Key words:Cabbage;Regular fertilizing;Optimum application;Boron fertilizer
“2+X”肥效试验方法分为基础施肥和动态优化施肥试验两部分,“2”是指各地均应进行的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处理为基础的对比施肥试验研究,其中常规施肥是当地大多数农户在蔬菜生产中习惯采用的施肥技术,优化施肥则为当地近期获得的蔬菜高产高效或优质适产的施肥技术;“X”是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类蔬菜可能存在一些对生产和养分高效有较大影响的未知因子而不断进行的修正优化施肥处理的动态研究试验,未知因子包括不同种类蔬菜的养分吸收规律、施肥量、施肥时期、养分配比、中微量元素等[1-2]。为进一步完善齐河县蔬菜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笔者于2015年进行了秋甘蓝“2+X”测土配方田间试验,以期形成完善的施肥指标体系,为秋甘蓝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5年8—9月在齐河县宣章屯镇美东蔬菜基地(E116°37′11″,N36°55′55″)的地块进行。试验地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土壤为厚粘心小红土,中等肥力。土壤基础肥力如下:有机质15.9g/kg、全氮0.944g/kg、碱解氮26.07mg/kg、有效磷38.3mg/kg、速效钾277mg/kg,pH8.47。试验地不靠近道路,无土传病害,无堆肥场所。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作物及品种 试验作物为甘蓝,品种为水果结球甘蓝。
1.2.2 试验肥料 商品有机肥(Mr)、46%尿素、64%二铵、50%硫酸钾、硼砂。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常规施肥,MrNPK为3000-231.0-109.5-114;处理2:优化施肥,MrN2P2K2为3000-337.5-94.5-213;处理3:补充硼肥,MrN2P2K2+硼砂为3000-337.5-94.5-213+0.9。3次重复,共计9个小区。每小区20m2,小区宽2.15m、南北长9.30m,小区间起垄隔离,避免小区间肥水串施,小区间用塑料膜隔离50cm深度。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
1.4 施肥方法 基肥:全部有机肥、磷肥、80%的氮肥和80%钾肥,撒施;莲座肥:10%的氮肥、20%的钾肥,条施7~10cm覆土;结球肥:10%的氮肥,条施7~10cm覆土。硼肥:叶面喷施0.2%的硼砂溶液450kg/hm2,于莲座期和结球期进行两次喷施。各个处理的施肥种类、用量、时期等具体施肥方案见表1。
1.5 统计分析 收获期从每个小区108株甘蓝中选取10株有代表性的甘蓝称重,测定净菜率(净重/毛重),最终计算甘蓝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方差分析得:F处理间=8.76>F0.05(2,4)=6.94,F重复间=6.75 3 结论 秋甘蓝一般较春甘蓝产量高,为喜氮、喜钾蔬菜。本试验中秋甘蓝优化施肥较常规施肥提高了氮肥、钾肥用量,降低了磷肥用量,能充分满足秋甘蓝生长的需要,从而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优化施肥和优化施肥加硼肥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增产7 300.4kg/hm2和 4 700.2kg/hm2。本试验还得出,施用硼肥与不施用硼肥产量差异不显著,施用硼肥在秋甘蓝种植上没有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宗海,李玉平,蔡兰英.赤水市秋甘蓝配方施肥氮肥“2+X”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6(5). 当前, 中职学校大多采用“2+1”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2+1”学制一般是指学生在三年的有效学习时间里, 前两年在学校按照界限相对清晰的三段培养方式接受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训, 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 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做法。采用这种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重点是解决如何使学生在学校两年有限的学习时间里, 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 传授给学生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规划学生的毕业条件 (毕业所需学分获取) 、课程体系设计、实训条件、师资要求、实施计划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内容。在这种学制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如下不足:其一, 采用这种学制,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各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 采取压缩文化基础课学习课时的做法, 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后续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其二, 不利于工学结合的开展, 由于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多数学校忽视了贴近岗位、接轨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进阶式专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三, 对第三年外出顶岗实习的学生没有明确制定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 大多数学校因师资配备不足, 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多采取“散放式”管理, 导致工学结合的互动性不强, 所设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 直接影响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安全管理。这些不足通过实地调研机电类企业可以得到直观的反映, 企业普遍反映顶岗实习的学生无法马上适应技术型工作岗位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看不懂电路图, 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和仪表, 怕吃苦、眼高手低等等。这些问题折射出中职学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必须加以修订完善。 二、实施“2.5+0.5”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基于“2+1”学制存在的不足, 实施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推动工学结合的开展, 促进中职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与企业的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并满足中职生后续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充分研究原所在学校与宝马中国培训学院开展的“双元制”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机电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 探讨福建省推行的高职教育入学考试政策的基础上,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依据, 并在学校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按照贴近岗位、接轨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进阶式培养思路, 提出了“2.5+0.5”工学结合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三点优势: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 有利于多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模块化教学内容, 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又可为学生的后续升学奠定基础。二是围绕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制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有利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三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延长, 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形成的一项重要技能, 是学生认知世界、沟通交流和辨别岗位的重要法宝。中职教育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初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学习动机不足、目标不明、认知能力水平低、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加上传统学制下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他们的心智技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导致就业后产生怕吃苦、眼高手低及喜欢“跳槽”等现象。 三、“2.5+0.5”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方案 这种培养模式的学制依旧为三年 (6个学期) , 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这里的“2.5”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参与企业识岗和习岗时间一共为两年半, 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具体的建构方案如下: 第一学期, 按照教育部和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 主要安排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基础课程, 在传授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品德、职业生涯规划和行为养成教育, 并辅以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职业目标、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 第二、第三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学习和生产性任务实训, 主要是完成文化基础课和技能模块化学习。所谓技能模块化指的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技术能手的指导下, 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生产性实训项目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梯度进行整合, 形成对接生产过程的核心训练项目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重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应知的通用专业能力。如在电工基础的交流电知识里, 融入家用照明供电线路、车床控制线路、楼宇自动供水控制系统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和项目实训, 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 (如电度表接线等) 以及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如示波器使用等) 。在第三学期还穿插开设技能技术类选修课, 如小家电的检修等。 第四学期分为轮岗见习和校内学习两个阶段。本学期前两个月安排学生到企业轮岗见习, 这也是第一层次的岗位实习, 目的是让学生到合作企业的生产线或电气设备控制相关岗位, 进行认识岗位的感性体验, 见习过程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和进行职业定向之外, 也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诚信品质等。第四学期余下的时间, 学生要回校完成经整合后的专业技能课学习和生产性任务实践, 如完成恒压变频供水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采用PLC控制的车床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 培养学生职业定向能力和职业素质。第四学期末与合作企业联合选拔组建工学结合班。 第五学期分为轮岗实习、在校学习两个阶段。前两个月为轮岗实习阶段, 学生在完成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轮岗见习所获得的心得和意愿, 在满足合作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 与企业签订意向性实习协议 (考虑到学生的升学意愿, 最终协议要在第六学期开学初签订) , 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定能力, 并通过轮岗实习确定自己的专门化岗位方向, 这个阶段要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 (俗称“师带徒”) 的过程。接下来的两个月在校内学习, 主要对实习期间的实践内容进行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理论提升, 并针对实习过程中所暴露的学生实践的薄弱环节开展高层次的校内生产性任务实训等教学, 为后续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企业技术资格的认证、顶岗实习工作或学历提升奠定基础。 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经过两年半的规范学习、见习、实习、取证及企业技术认证后, 已经初步具备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 接下来就要成为合作企业的准员工参与实际岗位操作。此阶段学生要与企业员工一样, 应能够严格执行电气操作及电气控制系统的相关标准、工作程序与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并具备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 拥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工学结合的中职“2.5+0.5”学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一)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 要先开展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 寻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企业, 明确专业培养的基本方向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 要从区域的企业分布情况、企业生产方式、人才需求数量、岗位特点、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通过问卷调查、一线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 展开调研、分析和统计。根据调研 (笔者共调研了福州地区、莆田地区和厦门地区共22家机电类企业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以及福州市1个职业技能鉴定单位、1个劳动就业指导单位) 结果可知, 目前大多数企业多采用先进的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 随着数控加工机床、电梯和其他自动化控制专用设备的普及, 机电类企业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增加趋势。调研中也发现, 中职学校培养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部门担任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日常维护人员;在电气控制设备及电子通信设备的制造部门担任生产设备操作、产品测试检验和生产管理人员;在设备安装企业和有关企业的工程部门担任常规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工作的人员;在物业管理部门担任楼宇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或担任供配电系统维护人员等。其中, 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约占41%, 从事操作岗位工作的约占21%;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约占17%;从事营销岗位工作的约占11%, 从事其他工作的约占9%。部分毕业生还能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 选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部会从事一线操作的毕业生经过2~3年的生产一线实践被提升为技术员或班组长。通过对调研数据的进一步归纳分析,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毕业生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如表1所示。培养目标定位是在一线从事组装、维护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从事生产管理的班组长。 “2+x+2”学制 篇4
(二) 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为例, 课程体系构建框架如下页图1所示。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是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依据, 坚持以学生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为核心, 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四大培养方向为主线, 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所需项目、任务、素质为基础,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遵循感知岗位、接触岗位、适应岗位的递阶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任务、项目贯穿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中, 并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 建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模块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由此可使学生在获取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完成对岗位的认识、对接和适应的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软能力 (道德能力、心智技能、后续升学能力) 的培养, 并融入本专业领域的文化基础知识整合课程, 为专业学习、职业素质和素质拓展奠定基础。依照教育部的要求, 公共基础课程的语、数、外学习分别安排240、200和240课时。
专业模块化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生产性实训任务和递阶岗位实习 (识岗→习岗) 经系统整合组成, 并且要根据各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需求, 确立核心课程, 如电气运行控制技术与PLC应用、电工EDA课程、供配电系统维护和电气自动化运行监控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要根据产业、企业需求以及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内容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 通过选用企业提供的培训教材或校本开发教材, 将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或产品的实际故障案例融入实际教学, 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并且根据岗位的专业化分方向进行理实一体或项目教学的专项学习训练,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参与的“项目实施者”、“技能实践者”转变, 促进学生在“2.5+0.5”工学结合的递进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熟悉岗位工作, 最终由初学者成长为准职业人, 毕业后就能上岗, 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选修课程由人文类课程 (如音乐、街舞、跆拳道、礼节礼仪、演讲口才和文化欣赏等) 、技术技能类课程 (如新房修布线、机器人设计、小家电安装与维修、汽车电气、Protel电路图绘制、C语言编程和单片机技术等) 和职业素质类课程 (如生产企业管理、招投标设计、生产成本核算、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 等选修课组成, 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知识及技能储备。
(三) 教学实施模式
围绕工学结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育教学层面必须遵循职业性原则。教学实施要大力推行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式或项目教学模式。与生产过程对接一般是指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或加工项目设置为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 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 贯彻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该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与中职生的认知特点, 能将以往单一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 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做中学、做中教”, 建立起学生、教师、企业技术能手 (企业兼职教师) 和学习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实现基于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知识传授, 使学生在理实一体的课程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使学生养成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分析教学对象。了解教学对象已有的知识或技能, 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判断教学对象学习的难点。二是要开发教学任务, 主要通过调研企业人才规格需求、岗位特定职业能力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确定。三是要设计单元教学任务单, 内容要围绕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企业规程与文化、应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实施安排和评价模式展开。教学实施安排建议采用“三段式”行动导向模式:第一阶段根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各学习任务单元进行实践, 让学生“感性认知、建立兴趣”;第二阶段在实践中融入理论, 进行“拓展知识、理实转化”。第三阶段再次实践验证结果,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 完成“知识整合、验证提升”。评价模式包括课堂考核与评价、教学效果评价。课堂考核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评价采取学生个人自评、学习小组互评、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及教师对学习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由企业专家、学生和同行评价组成。四是要确立教学团队, 根据教学任务, 选定主讲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或主讲教师+行业技术能手组成的教学团队, 确保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 实训基地建设
要完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实施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必须建设能满足承接实施企业实际生产任务或仿真生产任务的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环境中接受岗位真实训练或仿真训练。实训基地的建设, 从场地规划、设计、装修, 到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和工具的采购, 再到最后设备的摆放等等, 都要在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下完成, 并且所有的实训室都要配备多媒体设备, 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我校在规划电梯运行与维护实训室时, 就在莆田锐博机电有限公司专家的指导下, 完成了电梯轿厢安装与运行控制实训室、电梯运行控制实训室等等。
(五) “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
为有效实施工学结合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教练型”师资队伍。对“教练型”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要拥有从事专业教学的渊博理论水平, 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指导经验;教师既要能胜任课堂教学, 又要能充当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的技术员, 即具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打造“教练型”师资队伍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定期安排专业教师接受合作企业开展的岗位实践技巧、专业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培训学习, 并获取企业资质认证证书, 同时, 可聘请合作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基本满足教师条件的技术骨干到校兼课, 参与专业建设方案制定, 指导校内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以此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二是通过举办常态化的各级别技能大赛, 为学校教师、学生、企业技术能手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如通过各级别常态化的教学能力竞赛为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进行说课、课件制作和片断教学比赛提供平台, 通过青蓝培养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文件撰写能力等等, 以此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平.解读“工学结合”的概念与内涵[J].科技风, 2012 (19) :191.
[2]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3) :5-14.
[3]夏国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5-01-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c4f7150101e2mf.html.
[4]江国奋.“双元制”培养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10) :12-14.
[5]林爱华.浅谈中职生心智技能培养[EB/OL]. (2013-05-20) .http://www.ypzx.net/manager/news/data/jyky/20130520_113736_82.htm.
[6]戴锋.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12 (36) :40-43.
“2+x+2”学制 篇5
会议名称:关于XXX同学入党的党内外群众座谈会 会议时间:2012年5月1日
会议地点:洛阳师范学院东区文学与传媒学院办公室 参加人:魏方源、朱哲、李赢、孙雁南、侯丽萍陈晓佳、武战国、石晓丹、王博东、马静静主持人:朱哲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X X X 说:(优点)
(不足)
文学与传媒学院第四学生党支部(代章)
2012年5月1日
注意:以上内容需手写,无需封皮。
材料中,参会的10人都必须发言,发言应对其正反两面提出意见,其中的不足之处必须是无关痛痒的缺点,不能是大问题、大毛病。以下是过去座谈会记录中所用到的一些发言,可供大家参考。1.我比较了解XXX同志,因为她从刚开学就跟我在一个寝室。我认为XXX同志无论干什
么工作都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人也很忠厚老实。
不过他有点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XXX同学在思想上很进步,积极向组织靠拢,刚入学就写了入党申请书。
有时太执着,太较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
3.XXX工作上任劳任怨,踏踏实实,我从没见她说过什么抱怨和消极的话。
刚接手工作时经验不足,做的不太好。
4.XXX不仅能吃苦,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还很细心,考虑周到全面。
有时,他也会思考问题过于细致。
5.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很善于思考,做事肯动脑筋,善于用科学的头脑分析解决问题,总是
能又好又快的完成任务。
性格爽朗,有时说话太直
6.该同学热爱劳动,平时经常主动地扫地干活。
上课迟到过
7.我认为XXX个人素质较高,能力很全面,学校和社会上的许多有益活动他都能积极参
与。
有时太忙,不太整理自己的东西
8.XXX同学是很有思想,抱负远大,深知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有时过于感性
9.她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很突出,勤奋刻苦,考试成绩也是很优异的。
有时挑灯夜读,不注意身体,生活不规律
10.她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与大家的相处都很融洽。经常帮助同学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
题。
对任何人都很热情,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甘蔗2+X肥效应用试验 篇6
1.1 供试材料
甘蔗品种:粤糖60号
肥料品种:尿素, 产地四川美丰化肥厂, 含量46.4%;过磷酸钙, 产地北海, 含量12%;氯化钾, 产地加拿大, 含量60%。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沙埠镇望埠村委龙怀周户蔗田, 试验面积1334m2, 土壤类型为砖红壤, 耕层22cm.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甘蔗, 产量约5吨/667m2。
1.3 试验设计
“2”是指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处理为基础的对比施肥试验研究, “X”是指针对氮素养分而开展的进一步研究试验。
1.3.1“2”对比施肥试验设计
试验设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2个处理, 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66.7m2, 不设置重复, 行距0.8m。
kg/667m2
1.3.2“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 (甘蔗氮肥总量控制试验) 设计
“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主要针对甘蔗氮肥的优化管理, 即氮肥总量控制试验, 试验设4个处理, 3次重复, 小区面积=7.5m×4m=30m2, 行距0.8m。每小区种5行,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单位:kg/30m2
说明:2水平施肥量N-P2O5-K2O=27.6-10-19.2 (kg/667m2) 表中。0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1水平: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的70%;2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3水平:为2水平氮肥推荐量的1.3倍。
1.4 试验方法
2013年3月20日种植, 栽培行距80cm, 四周设保护行。施肥方法:施肥量见表1和表2。每个试验小区下甘蔗种200个芽眼, 较正区下种466个芽眼。下种后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拌种下种, 杀防地下害虫, 下种覆盖土后用乙草胺喷雾封闭防止杂草萌芽, 4月10日出苗。5月23日, 追第1次肥并结合甘蔗小培土用甘蔗田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8月12日, 追第2次肥并结合甘蔗大培土。甘蔗生长期间因有蚜虫、甘蔗螟、蓟马等危害, 用农药喷雾防治3次。
定点定株。每小区 (连续10株) 每月观察记录1次, 记录生长动态。2014年1月23日砍收, 采取全小区砍收, 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和分蘖率的影响
芽、株/小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的出芽率没有太大差异, 这是因为甘蔗出芽主要受蔗种质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影响。但是不同处理对分蘖影响较大, 分蘖最多的是较正区化处理和动态优化处理4, 其次是处理3, 最少是处理1。
2.2 不同处理对生长速度和甘蔗锤度的影响
注:每小区随机连续定点10株, 每月观测1次;株高统一量至叶叉处;田间锤度测蔗茎中部, 每小区连续测5株。
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速度和锤度的影响也不同 (见表4) 。从表4可知, 生长速度总体来看较正区优化处理和处理4最快, 其次是处理3和处理2, 处理1最慢。锤度的高低也是这个顺序。
2.3 不同处理对甘蔗经济性状的影响
甘蔗经济性状除了蔗种本身因素的影响外, 主要受施肥量和肥料种类搭配的影响 (见表5) 。无论是亩有效茎、成茎率、茎长、茎经、单茎重、田间锤度等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的是较正区优化处理和处理4;
2.4 不同处理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从表6中可以看出, 产量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较正区优化处理和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氮3水平处理产量较高, 与处理1不施氮区相比较, 差异达48.7%
kg/667m2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氮3水平的施肥量比较适合本类型土壤上甘蔗生长的需肥量。2013年, 本地甘蔗产量普遍在5.t/667m2左右, 氮3水平处理的产量要超过常规施肥种植的, 产量达5.68t。与处理1、处理2产量相比, 差异分别是48.7%、11.1%, 都达极显著水平。与处理3比, 差异8.7%, 达显著水平。在有效茎、单茎重方面也都是最好的。甘蔗是喜钾作物, 但对氮、磷的需求量都相当大, 而且是1a生作物, 长时间生长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需求相对较高, 氮元素的供给当然非常重要, 此次的试验结果支持推广优化氮区3水平的施氮量。当然, 土壤养分的缺丰, 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 在本地的甘蔗生产中, 对于其他类型的土壤要视该土壤养分含量的缺丰情况在此试验的基础上对氮肥的施用量进行增减。
摘要:甘蔗是钦南区优势经济作物之一,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 在总结群体施肥的基础上开展甘蔗肥效试验, 对氮、磷、钾的合理推荐量进行了摸索, 初步提出甘蔗施用氮、磷、钾的用量范围。为了进一步验证当地获得甘蔗高产高效或优质适产施肥方案, 同时针对氮素养分开展进一步研究, 特进行本试验。
X线机故障维修2例 篇7
1.1 故障现象描述
日本岛津CS3200 1000 mA X线机透视不能曝光, 过载灯亮, 拍片程序正常, 但出白片。
1.2 故障分析与检修
经拆机初步检查, 150 A过载熔断丝烧坏, 主逆变器内部有污物, 初步清理后检测, 发现主逆变器有4个IGBT损坏。选配IGBT更换及更换600 V/150 A熔断丝后开机, 设备透视可曝光。再试拍片, 主机柜内有异响, 发现主逆变器的4个IGBT再次损坏。重新对发生器油箱、高压电缆和球管进行全面检查, 也未发现异常。
再次回到主逆变器, 发现IGBT的损坏和驱动有关。于是对主逆变器所有线路板进行彻底清洁, 测量驱动电路, 发现一路的输出保护二极管D4 (18 V稳压管) 损坏。更换后, 用示波器对驱动输出进行测量, 又发现该路经过光耦器件M3 (SHARP PC918) 的触发波形有不定期的毛刺干扰。更换光耦器件M3后再次测量, 波形正常。重新检查所有线路, 再次更换IGBT和600 V/150 A保险后开机, 设备透视、拍片使用正常, 再对实际管电压和管电流进行校准测量。主逆变驱动电路图见图1。
1.3 故障分析
从以上维修过程分析: (1) 150 A熔断丝被烧断, 证明是瞬间大电流造成的, 而产生大电流的原因主要是污物导致的负载短路。 (2) 在更换IGBT时一定要慎重, 对前级驱动和后级负载都要作相应判断, 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上述事件同时引起了医院加强对鼠患的治理: (1) 对全院设备室的门窗及空调管道口的缝隙处进行封堵, 防止进入污物。 (2) 院内所有垃圾桶都必须带盖子, 并保持清洁, 以减少老鼠滋生。 (3) 院内各处放置捕鼠器等。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描述
西安航天NOVA DG30隔室遥控X射线影像系统 (透视机) 在使用过程中忽然黑屏, 无法成像。
2.2 故障分析与检修
对于无法成像的故障, 一般先要区分是影像系统问题还是X线系统问题。
开机, 设备自检正常, 目测监视器隔行扫描正常, 实测影像增强器供电及高压正常, 基本可以判断影像系统部分正常, 为确定该系统正常, 也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先将摄像机拆下, 用手电筒照射摄像机镜头 (开机状态) , 观察监视器, 如果有白色图像显示, 说明摄像机到监视器这部分系统是正常的。 (2) 再观察增强器的输出屏, 选择低条件曝光, 观察增强器输出屏是否变亮 (曝光时间要短, 避免照射过多的X线) , 结果无图像显示, 说明没有X线发射。
通过上述 (1) 和 (2) 的操作后判断为X线部分故障。关机, 打开机箱, 发现主逆变器的功率保险已烧坏, 这种情况是由于短路产生瞬间大电流造成的, 估计是IGBT短路所致。将主逆变器上的2个IGBT拆下测量, 1只功率部分烧坏, 1只触发部分烧坏。烧坏IGBT可能有3种原因: (1) IGBT的驱动电路故障导致; (2) IGBT的输出负载短路造成; (3) IGBT本身质量问题自然损坏。
(1) 先拔掉XP3、XP4、XP5、XP6 (即不接IGBT) , 开机, 测量A1~B1、A2~B2、A3~B3、A4~B4之间的电压, 测量结果为4组一样, 都是正确的, 并且V1~V4绿灯都亮。再测量XP1为+15 V, 用双踪示波器测量4组 (XP3~XP6) 输出波形, 也是波形相同, 相位相反的规则方波, 初步判断驱动电路完好。 (2) 由于负载连接组合机头, 无高压时不能测量短路, 只能冒险更换IGBT后低条件曝光再判断。 (3) 更换IGBT, 低条件下曝光可以正常工作, 但监视器上图像闪烁并有白色雪花点干扰。
影像系统配有数字处理器, 将视频不通过处理器, 直接观察摄像机的图像输出, 没有发现明显的干扰。应该是由于数字处理器将干扰放大后, 叠加在视频信号上, 出现雪花干扰。检查设备接地、接线接触良好, 无异常情况, 因此判断可能有打火现象, 产生干扰, 而IGBT的负载 (组合机头) 可能性最大。
将球管拆下打开, 发现球管内绝缘油异常, 混浊有变质异味, 取出高压变压器线包, 匝间有烧黑痕迹, 漆包线绝缘层已损坏。更换损坏部件, 进行抽真空、灌注绝缘油后重新装回, 调试后机器正常工作。
2.3 结论
此次故障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球管绝缘油绝缘程度长期使用后下降, 高压变压器线包匝间短路打火并伴随高压打火, 使得阳极对地短路产生大电流, 导致IGBT烧坏。
参考文献
[1]高绍英.岛津UD150L X光机故障检修一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11) :90.
[2]漆影冰.岛津1000mAX光机IGBT故障分析排除[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19 (3) :76.
X波段2×3平面开关矩阵设计 篇8
关键词:开关矩阵,微带电路,定向耦合器
微波开关矩阵由于可以提供多路微波信号的选通,在多波束-时分多址通信系统以及电子战系统中可以实现上行和下行等多通道微波信号之间的互联,因此在微波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传统的微波开关矩阵中多使用多层板电路实现传输线之间的交叉互联,由于工艺限制,使得设计复杂且成品率低。开关矩阵MMIC芯片可以实现小型化和高可靠性的开关矩阵[3,4],但是相关的开关矩阵产品例如Hittite的产品限制在10 GHz以下,国内的射频芯片生产单位目前没有可用的产品,因此给生产制作开关矩阵带来较大难度。在文献[5]中提出了两种实现DPDT的方法,但back to back结构只能实现单路导通,不可以两路同时工作,ring type结构可以实现两路同时导通,但输入输出端不能出现在同一水平面上,不方便在系统中使用;该文献中的结构在多通路开关矩阵中将不可用。
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内的成熟工艺条件,提出了一种设计平面开关矩阵的方法。通过使用定向耦合器实现传输线之间的交叉互联,使用PIN单刀单掷和单刀多掷开关MMIC芯片和键合工艺实现开关矩阵的小型化和高可靠性。
1 设计方法理论分析
双刀双掷开关矩阵RF原理如图1所示,图中的1-4端口均端接单刀双掷开关,实现端口之间的选通。该原理图中包括一个交叉点,通过该交叉点实现通路1→4和通路2→3。
使用支线耦合器可以实现交叉点的互联。
图2中各分支线长度为λg/4,旁边标注为该分支线的归一化导纳。按照文献[6]有
G2=H2 (2)
其中分支线长度主要决定了耦合器的中心频率,H的选择可以决定带宽和耦合平衡比。
所以将双刀双掷开关的交叉点使用0 dB分支线耦合器代替后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对于其他多刀多掷开关矩阵中的交叉点同样可以使用0 dB分支线耦合器,从而实现单平面电路
2 设计实例
设计工作于12±0.1 GHz 的开关矩阵,输入功率为10 dBm,输出功率≥13 dBm。逻辑控制要求如表1所示。
说明:0、1表示TTL控制电平
(1)方案设计。
端口1首先经过功分器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继续进行功分后驱动端口3,另外一路经过耦合器后功分驱动端口4和5;端口2首先经过功分器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继续进行功分,分出后驱动端口5,另外一路经过耦合器后功分驱动端口3和4。经过功分器和耦合器之后的支路通过SPST和SPDT进行逻辑控制,然后使用放大器放大到需要的电平从端口3、4、5输出,原理如图4所示。
(2)耦合器仿真。
按照式(1)和式(2),当耦合度C=0 dB时,计算得到G1=1,取H=G2=1。选用Rogers5880的介质板,厚度为0.254 mm,介电常数为2.2。利用ADS自带的微带计算工具Linecalc计算得到1/4波长50 Ω微带线宽度为0.78 mm,长度为4.54 mm。在ADS中建立模型优化得到版图和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从仿真曲线可以看出,在理想情况下插入损耗为0.016 dB,端口驻波系数在20 dB以下,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3)其他问题。
为减小组件体积,其余电子元器件均选用GaAs的MMIC芯片。其中单刀双掷开关芯片、单刀单掷开关芯片、功分器芯片分别使用中国电科13所生产的NC1667C-618、NC1669C-218和BW494,放大器芯片使用Hittite公司生产的HMC564。使用单刀单掷开关是为了增加开关的隔离度。
设计完成后的结构外形图如图6所示,组件外形为40 mm×60 mm×15 mm,射频端口为2.92 mm的K型阴头,逻辑控制、供电、接地端口为玻璃绝缘子。
(4)测试结果。
实物如图7所示,对盒盖进行激光封盖。经过调试后,射频端口驻波均在1.2以下,输出功率13.5±0.2 dBm,满足设计指标。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利用耦合器进行射频支路交叉的方法,可以使微波开关矩阵等复杂形式电路在同一平面内实现。同时给出了利用该方法设计的X波段2×3开关矩阵,实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证明该方案有效可行。使用耦合器进行射频交叉可以有效简化电路形式,提高微波组件的可靠性,对微波组件研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中方法中端口之间的隔离度主要取决于耦合器的端口隔离度,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耦合器的隔离度。
参考文献
[1]GUPTA R K,GERSON H I.Design and packaging approach for MMIC insertion in a broadband4×4microwave switch matrix,GaAs IC Symposium[J].IEEE Trancesaction on Communication,1988(2):261-264.
[2]ROBERTO J A,ROBERT B.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atellite(ACTS):four-year system performance[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1999,17(2):191-193.
[3]NOH Y S,JU I K,YOM I B.High speed4×4microwave switch matrix using MMIC SPST switch for satellite applica-tions[C].APMC2005Proceedings,2005.
[4]CHANG D P,NOH Y S,YOM I B.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HEMT switch for S-band MSM of satellie transponder[J].IEEE,2008,17(2):2888-2891.
[5]YANG Ziqiang,YANG Tao,You Yu,et al.A2GHz high isola-tion DPDT switch MMIC[C].APMC2005Proceedings,2005.
“2+x+2”学制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新城街道办事处油菜坪村5组某农户责任田进行, 此地为龙山蔬菜种植基地之一。试验前测试土壤养分, 该地块含有机质28.01 g/kg、碱解氮139.43 mg/kg、有效磷29.52 mg/kg、缓效钾51.71 mg/kg、速效钾108.86 mg/kg, 土壤p H值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为川翠3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即常规施肥 (A) 、优化施肥 (B) 、无氮区 (C) 、70%优化施氮量区 (D) 、130%优化施氮量区 (E) (表1) 。其中, 优化施氮量是根据蔬菜目标产量、养分吸收特点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的, 磷钾肥施用以及其他管理措施一致[5,6,7,8]。处理A、B不设重复, 处理C、D、E各设3次重复, 小区随机分布 (图1) , 小区面积30 m2。基追肥比例为3∶7, 前2次追肥量一致, 各占总施肥量的25%, 第3次追肥占总量的20%[5]。
注:0水平指不施该种养分;1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的70%;2水平指适合于当地生产条件下的推荐值;3水平指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为2水平氮肥适宜推荐量的1.3倍。
1.4 试验实施过程
6月12日整地, 同时用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按2~3 kg/m2的用量喷洒, 以起到杀菌杀虫的作用;6月18日播种, 7月7日搭架, 同时用吡虫啉对水喷雾防治蚜虫;7月24日进行第1次追肥, 7月29日第1次摘果, 同时用环业一号喷雾防治菜青虫;8月10日进行第2次追肥, 8月29日第3次追肥。
2 结果与分析
分析各处理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表2) , 可以看出, 处理A、B、C、D、E的瓜粗分别为3.55、4.00、3.70、4.15、3.30cm, 处理D、B的黄瓜较粗, 分别居第1、2位, 处理C次之, 处理E居最末。处理A、B、C、D、E的瓜长分别为38.1、38.4、34.5、34.9、38.0 cm, 处理A、B、E的瓜长较理想, 处理C、D的瓜长一般。处理A、B、C、D、E的商品瓜率分别为91%、93%、78%、91%、88%, 处理A、B、D、E的商品瓜率较好, 均超过90%。处理A、B、C、D、E的单瓜重分别为277.6、288.3、165.4、212.2、243.2 kg, 处理A、B、E的单瓜重较理想, 以处理B最重。处理A、B、C、D、E的黄瓜水分含量分别为96.12%、96.38%、96.12%、96.25%、96.27%, 各处理黄瓜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处理A、B、C、D、E的折合产量分别为19 633.3、20 690.0、10 710.0、14 400.0、15 566.7 kg/hm2, 处理B的折合产量最高。处理C与处理D、处理B与处理E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处理D与处理B间差异显著。查表得F0.05=4.07<F=124.54, F0.01=7.59<F=124.54 (表3) , , 查SSR值表得SSR0.05=3.26, SSR0.01=4.74, LSR0.05=0.96×3.26=3.13, LSR0.01=0.96×4.74=4.55。
注: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优化施肥处理各项指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 但是优势不明显;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基本达极显著水平。无氮区与70%优化施施区、优化施肥区与130%优化施施区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70%优化施施区和优化施肥区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谢卫国, 黄铁平, 钟武云, 等.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张福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5]马国瑞.蔬菜施肥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6]李宝灿, 李占元.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黄瓜栽培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11 (3) :312-313.
[7]艾希珍, 张振贤, 冯红军, 等.早春日光温室黄瓜氮肥施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蔬菜, 2001 (2) :11-13.
“2+x+2”学制 篇10
关键词:白菜,氮肥,调控,产量
通过小区试验获得白菜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 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 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 为白菜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3年7-10月, 在阿图什市阿湖乡阿其克村3组, 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改良青杂3号。
1.3 试验设计方案
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
处理1:氮肥总量控制处理—N:0 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 kg/667 m2。
处理2:氮肥总量控制70%处理—N:45.5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kg/667 m2。
处理3:氮肥优化处理—N:65 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 kg/667 m2
处理4:氮肥过量处理 (氮肥总量控制130%处理) —N:84.8 kg/667 m2, P2O5:20.6 kg/667 m2, K2O:23.5 kg/667 m2。
处理5:常规施肥处理 (按当地农民施肥水平) —尿素65 kg/667 m2, 二胺25 kg/667 m2。
1.4 肥料施用方法和用量
供试肥料是尿素 (净含量46%) 、重过磷酸钙 (46%) 、硫酸钾 (净含量51%) 。磷肥和钾肥全部作底肥, 处理2, 处理3, 处理4氮肥的30%作底肥, 20%做第1次追肥, 20%作第2次追肥, 30%作第3次追肥。处理5氮肥的30%做底肥, 追肥分2次进行。
1.5 重复与小区排列
试验处理随机排列, 3个重复, 长7 m, 宽2.85 m, 小区面积20 m2。
1.6 田间管理及记载
播种时间与播种量:7月8日人工播种, 拉线点播, 平均行距40 cm, 株距30 cm, 每667 m2理论株数5 000株, 播种在当天完成, 播种量140g/667 m2。
7月19日出苗, 9月6日包心期, 灌水5次, 分别为7月25日、8月5日、8月16日、8月27日及9月17日。结合第1、第3、第4次水追施氮肥。
中耕2次, 分别为8月4日、8月16日、8月17打药防治菜青虫。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方差分析
表上可以说明处理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当F≥F0.05值时, 为处理间差异显著;当F≥F0.01值时, 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F0.05 (4, 8) =3.84, F≥F0.01 (4, 8) =7.01, 这说明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2.3 肥料利用率及增产效益
表上可以看出:处理2、处理3、处理4的尿素利用率分别10.8%、13.1%、10.1%。纯氮的每667 m2施肥量在30 kg/667 m2时尿素利用率最高, 施肥收益最好。
2.4 经济效益
3 结语
【“2+x+2”学制】推荐阅读:
学制改革08-20
学制教学设计07-16
研究生弹性学制05-17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08-25
美国研究生学制05-28
美国中小学学制06-16
长学制医学教育论文08-17
河北大学博士学制几年08-23
塔山中学制定中考送考方案落实相关工作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