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弹性学制(共9篇)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1
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中初级技术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几年从总体上来说却陷入了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三难”境地, 渐渐呈现萎缩、滑坡的趋势。究其原因, 尽管有多方面的影响, 但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传统学制也是使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学制下, 职业学校亦步亦趋、谨小慎微, 显得呆板、单调、无生气。要想改变职业学校的现状, 办出朝气蓬勃的新职教, 必须改革传统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只有这样, 才能办出多样性的办学体制, 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也才能适应我国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意义
(一)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增强学校办学的活力, 有利于自身
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 学习期限的长短、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毫无疑问, 传统学制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但事实上, 传统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上有很大的缺陷:其一, 置学校主体地位于不顾;其二, 无视职业高中学生差异性;其三, 忽视专业的特殊性;其四, 脱离现实的复杂性。这样, 就使得学校办学被动, 学校办得呆板, 缺少活力, 束缚了学校的发展。实行弹性学制, 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既可以办全日制, 又可以办半日制, 还可以办业余时间制;既可以是一年制、一年半制的, 又可以是二年制、二年半制、三年制的, 也可以是三年半至五年制的。学生既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 又可以进行部分时间制学习 (半日制、一周一次制、一年数周制) , 也可以进行分阶段学习, 以学完规定课程达到相应水平为毕业标准。优生可以在短期内提前毕业;后进生可以延缓一段时间推迟毕业。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学习、打工分阶段进行。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 直到毕业发给毕业证书为止。灵活的学制可以吸引众多学生, 稳定生源, 减少流生, 保持学校规模, 促进学校自身发展。另外, 弹性学制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的,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
(二)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直接就业的人员。
学生毕业后将走向市场, 进入社会择业就业。市场把职业学校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 这种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将会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宽广的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多层次的人才;另一方面, 学校和政府部门也期望企业能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 互相沟通, 获得企业的支持, 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了必然趋势, 职业教育的学生对口就业率的高低成了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职业教育如果忽视现实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 必将走入窘迫的境地。弹性学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特点, 解决了传统学制下校企之间相对封闭产生的问题, 即在人才供给与需求质量标准方面存在的“剪刀差”、在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流通环节方面存在的“时间差”、在学校与企业的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空间差”。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 培养层次不同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随时提供层次不等的人才;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的环境和机会。照此, 既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要, 也满足学生的需要, 从而建立起校企之间宽松和谐、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 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 弹性学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 有利于因材施教近年
来, 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 职业学校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卖方市场, 渐渐地进入到买方市场的行列。为了维持办学局面, 种种优惠政策纷纷出台, 以吸引学生入学。各个职业学校都以多收、收满学生为前提。其直接结果导致, 一个班级学生成绩悬殊惊人前所未有。在传统学制下, 这些学生要平起平坐, 共同学习, 最终好的学生学有余力吃不饱, 感到乏味;差的学生学习如骨在喉吃不下, 许多学生渐生厌学之念, 由厌而弃, 成为流生;而特殊情况的学生也有可能解决不了就业与学习、经济压力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而成为流生。弹性学制则可以兼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 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习、学习与就业矛盾的特殊性, 可以给优等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给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给提前就业学生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就业、学习两不误,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健康成长。
二、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初步构想
(一) 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鉴于弹性学制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物, 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架构以及具体的操作模式, 国家教育部门应制订一个包括指导思想、实施方法、实施步骤、实施原则等内容的总的指导性的实施方案, 用以指导、规范弹性学制的实践工作。
(二) 修订教学计划。
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各地、各校在国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根据学制的变化修订相应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以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学习的需要, 并且要按照“目标明确, 学制灵活”、“宽基础, 活模块”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两种类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一种类型是完成某种专业学习的基本课程模块, 它包括必修文化课 (含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 、必修专业课、选修文化课、选修专业课共四种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 用以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 以保证毕业生质量。一种类型是便于分阶段学习的多样性的学制型课程模块。它按学制分为一年制、一年半制、二年制至五年制等不同类型。两种类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于一体, 既相对稳定又富于变化, 相辅相成, 互相照应。
(三) 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
性学制的学校要推行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制定学分, 颁布学分制度, 并与证书教育制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 (无论是全日制、半日制学习, 还是业余时间制、阶段时间制学习) ,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通过考试, 积累学分。各单科成绩合格者, 可以获得代表各单科水平 (能力) 的单科证书, 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的时候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的结合, 符合弹性学制的要求, 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职业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 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四) 针对弹性学制特点, 严格过程管理。
弹性学制的灵活性, 必然带来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系列变化: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多样化, 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复杂化, 学籍变动频繁, 学生流动加快, 必然增加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各职业学校要针对这些变化, 摸索规律,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成立弹性学制管理领导小组, 并确定专职人员组织实施、管理。
(五) 加强考核加强考核管理是弹性学制的关键环节。
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单科证书要考核, 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要考核, 专业实践 (动手) 能力也要考核。学校要制定各级各类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制度, 严格考核。各用人单位, 教育、人事部门和学校要成立不同层次的资格考试委员会, 根据国家颁布的行业等级鉴定标准、行业发展趋向、企业用人标准、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标准, 层层考核, 严把质量关, 确保毕业生质量。
总之, 实行弹性学制才能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弹性学制: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 篇2
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客观依据
实行弹性学制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几年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陷入了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三难”境地。究其原因,尽管有多方面的影响,但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传统学制也是使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职业学校的现状,办出朝气蓬勃的新职教,必须改革传统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多样性的办学体制,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早在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这就从大方针上对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方向做了明确的政策性的规定。因此,在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符合国家政策规定,而且在国外已有成功经验。我们考察一下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就会发现,实行弹性学制是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点。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不是一种学制,同一专业的学制有二年、三年、三年半的。新西兰的职业学校学制也是长短不一,一至五年不等,教学安排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时间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是一样,他们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往往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灵活的学制为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促进了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国家实行弹性学制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在职业学校中实行弹性学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职业学校实行弹性
学制的优越性
可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有利于自身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期限的长短、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订。毫无疑问,传统学制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管理,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但事实上,传统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上有很大的缺陷:其一,置学校主体地位于不顾;其二,无视职校学生差异性;其三,忽视专业的特殊性;其四,脱离现实的复杂性。这样,就使得学校办学被动,学校办得呆板,缺少活力,束缚了学校的发展。实行弹性学制,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既可以办全日制,又可以办半日制,还可以办业余时间制;既可以是一年制、一年半制的,又可以是二年制、二年半制、三年制的,也可以是三年半至五年制的。这样,职业院校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活力。
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走向市场
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直接就业的人员,市场把职业学校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这种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将会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拥有技术知识、基本技能的多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和政府部门也期望企业能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互相沟通。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了必然趋势,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口就业率的高低成了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弹性学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学制下校企之间因相对封闭产生的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质量标准,培养层次不同的人才;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宽松的学习、就业、培训环境和机会。照此,既能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要,也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建立起校企之间宽松和谐、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
近年来,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为了维持办学局面,纷纷出台种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学生入学。各个职业学校都以多收、收满学生为目标。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悬殊。在传统学制下,这些学生要平起平坐,共同学习,最终好的学生学有余力吃不饱,感到乏味;差的学生学习如鲠在喉,吃不下,许多学生渐生厌学之念,由厌而弃,成为流生;而特殊情况的学生也有可能解决不了就业与学习、经济压力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而成为流生。弹性学制则可以兼顾到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习、学习与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可以给优等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给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给提前就业学生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就业、学习两不误,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健康成长。
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初步构想
如何实行弹性学制,笔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结合一些相关经验和认识,提出初步构想如下:
颁布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鉴于弹性学制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物,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架构以及具体的操作模式,国家教育部门应制订一个包括指导思想、实施方法、实施步骤、实施原则等内容的,总的指导实施方案,用以指导、规范弹性学制的实践工作。各省、市、县教育部门以及各职业学校也要在国家弹性学制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地方性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弹性学制的顺利运作。比如修订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对弹性学制的教学计划、学制类型、学籍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
修订教学计划,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各地、各校在国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根据学制的变化修订相应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需要,并且要按照“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两种类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一种类型是完成某种专业学习的基本课程模块,它包括必修文化课(含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必修专业课、选修文化课、选修专业课共四种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用以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以保证毕业生质量。一种类型是便于分阶段学习的多样性的学制型课程模块。它按学制分为一年制、一年半制、二年制至五年制等不同类型。两种类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寓统一性与灵活性于一体,既相对稳定又富于变化,相辅相成。
推行学分制与证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的学校要推行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制定学分,颁布学分制度,并与证书教育制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无论是全日制、半日制学习,还是业余时间制、阶段时间制学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通过考试,积累学分。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相应的总学分的时候获得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或相应学历的毕业证书。学分制与证书教育制的结合,符合弹性学制的要求,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职业学校办学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办学的灵活性。
弹性学制的实施必然带来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系列变化: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多样化,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复杂化,学籍变动频繁,学生流动加快,这些都必然增加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各职业学校要针对这些变化,摸索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成立弹性学制管理领导小组,并确定专职人员组织实施、管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单科证书要考核,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要考核,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也要考核。学校要制订各级各类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各用人单位,教育、人事部门和学校要成立不同层次的资格考试委员会,根据国家颁布的行业等级鉴定标准、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标准、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订考核标准,层层考核,严把质量关,确保毕业生质量。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3
一、传统学年制教育存在的缺陷
传统学年制教育重视学生学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培养,而导致实践能力缺失。教学观念落后,忽视了教育管理质量。在学年制教育中,任务安排和教育活动虽然精益求精,但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忽视了社会需求。职业教育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以计划和实施为主,学生步入社会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企业也找不到有针对性的人才。同时,学年制教育质量和教学结果得不到重视,社会需要的是专业技能突出且基本素质过硬的人才,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定格在传授与被传送基础上,没有遵循与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知识仅仅来自于课本和教师。当前,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来源和技能训练要得到应有的拓展。
二、实施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以班级和专业作为教学重点,结果会导致学生技能出现雷同且千篇一律。学生没有形成针对性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相对于传统学年制而言,弹性学制更加灵活主动。学生有选择课程的空间,学校也能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增加课程种类,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来提升素质和知识结构。如果学生能充分评估未来工作方向和自身潜力,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身的课程。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弹性学制,便于学分制操作和设计。由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可选的工作岗位较多,且差异性较大,弹性教学更能满足旅游酒店行业的需求。避免实习环节流失造成的尴尬局面。也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牢固学生专业思想。
三、弹性学制实施策略
(一)拟定实施方案健全管理制度
目前对数院校在进行弹性学制方面的探索,但是最终成效不大,将学分制变成了学年制的翻版。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因此,教育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和指导思想。用具有指导性的方案,规范和指导弹性学制的实践工作。教育部门以及职业院校,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确保弹性学制顺利开展。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如,弹性学制教学类型、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管理等。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学年制是按照文化课基础和专业课构建课程体系的,虽然知识较为系统和完整,但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忽视学了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体化需求。因此,在实施弹性学制过程中,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由任选课、限选课以及比修改组成新的教学体系。通常情况下,选修课份任选课和限选课两种,三种课程分配比例应该以60%、25%、15%为好。
(三)因材施教,分层导学
对着生源素质差异性不断增加,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以及学习习惯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招生门槛降低的同时,学生只要凭借初中毕业证就能进入学校学习,这给弹性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少院校考虑的是如何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差异。在选修课方面,没有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学习因素,使得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发挥弹性学制的优势,应该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招生情况和学生素质状况,拓展课程教学层次,没门功课有合格标准和较高标准。如,针对不同的学习结果认定不同的学分,较高标准取高学分,较低标准的取地学分,参加B类考核的学生按照A类考核标准进行评分。针对较低标准的学生,加强技能方面学习,使得学生能获得毕业资格。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适宜的开展技能考核和课程考核项目,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得学生学有所成。
(四)结合弹性学制特点,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弹性教学强调证书教育与学分制结合。学校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拟定学分,并颁布院校学分制度,促使其与证书教育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考试积累学分,成绩合格者,可办法单科水平证书,学分累计达到总学分的时候,办法技术证书和学历证书。弹性学制的发展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能使得教学向多元化、灵活性发展。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4
关键词 弹性学制 学分制 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了全日制普通学校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这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以计划体制为主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统一时间入学、统一时间上课、统一时间接受考试,统一时间取得毕业文凭等等。其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模式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仅注重了社会需求而不顾学生个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可行性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人才素质的标准更高了。二是人才的规格多样化了。三是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灵活。
(二)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在不断放宽,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愈来愈大;随着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创业,已逐渐取代了统招统分,学生在入学和就业上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日益增强,在学什么和怎样学方面希望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随着学生就业和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入学深造已成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多种选择,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
(三)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界限鲜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构建人才立交桥,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已渐成潮流。
上述几方面的变化,无疑为职业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最大的现实可行性,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学分制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推行弹性学制势在必行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行学分制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方法,自上而下不断推进学分制的实施。1994年国家教委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中首次提出试行学分制的设想,并在1995年颁发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重申了试行学分制的意见。至此,可以说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宏观政策环境已初步形成。
(二)学分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新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职业教育要适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以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的素质。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弹性学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基础设施不充足,难以适应弹性学制教学的要求
弹性学制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应开设更多的选修课课程,而中等职业的教学基础设施相对紧张,开设的选修课的数量因此受到限制。
(二)弹性学制与现有学籍管理之间的漏洞淡化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培养目标。实行弹性学制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这其中的一个首要内容是学费以学分还是以学年来计算和交纳。
(三)弹性学制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弹性学制的操作困难加大。首先,传统教学管理系统是在学年制基础上设置的,运作过程适应了学年制的要求,在弹性学制全面推广的情况下,整体性的系统改造不可避免。其次,教学管理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对学生的考核,目前的考核制度基本上是在期末确定几门课程作为考试课程,其中大部分是必修课程,由学校教导处考试中心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地点,这种考核制度对于学年制比较适用,因为在学年制条件下,学生的年级界限清晰,不会出现考试时间的冲突,然而对于实施或参加弹性学制试点的学生来说,问题就出现了。
四、实行学分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弹性学制是学分制改革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对于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弹性学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先进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手段,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目前开设选修课的教师资源可以满足,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资金问题。
(二)根据弹性学制特点,建立新型的学籍管理模式。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规定,若不相应改革传统的职业学校学籍制度,就无法使学分制顺利运行。修订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必须考虑三个基本原则:1.激励性原则;2.个性发展原则;3.实践性原则。
(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新生,刚刚结束基础教育,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懒,觉得前途无望。
(四)做好宣传工作转变教育观念。职业学校多年沿用传统的学年制进行管理,已习以为常,实行学分制目前还是新事物。要使学分制能顺利实行,必须让全校师生所认识,并得到认同。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弹性学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地发展。但真正实施弹性学制,还需做许多探讨,如怎样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制定适应弹性学制的培养计划;弹性学制下教学过程管理机制、考核管理方法、学生管理模式等均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霞:《弹性学制真正具备了弹性吗我国实施弹性学制的困境与所需条件》载《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1期。
[2]郑彩霞、朱丹、孙采兰:《关于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思考》载《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第2期。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5
一、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的制定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现有的学年制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弹性学制的要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要求, 其制定原则如下。
(一) 课程体系的核心
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保证弹性学制实行的先决条件, 构建与弹性学制相匹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实行弹性学制的条件,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二) 课程比例的合理设计
弹性学制下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提供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素养, 包括文化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实践课。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活动的模块化课程, 是针对某些专业而设置的, 可以是专门化课程的组合也可以是主干专业课的深化与拓宽。任选课是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需要而设置, 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 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的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 必修和选修的比例应为7:3。
(三) 构建弹性学制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在弹性学制下, 应使课程种类多样化,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将学科整合, 然后按知识点分块进行教学, 每一个模块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特定的整合知识内容, 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外, 各模块之间有机结合, 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教学质量。
二、弹性学制下的教师管理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参与者, 实行弹性学制, 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及教学的适应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在弹性学制下教师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改革高职教师编制管理模式
对高职教师的管理要从过程管理、宏观控制向目标管理、微观开放过渡, 突破普通高校教师编制管理模式, 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通过调查发现, 现有职校教师教学任务重, 学习进修机会少, 对生产实际了解还不充分, 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应增加高职院校教师编制, 使教师有时间和机会得以继续学习、进修, 参加实际生产。
(二)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和核心, 他们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职业学校应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并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在现有环境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应以现岗教师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 在现岗教师中逐步培养和发现双师型教师, 这样有利于保持教学过渡的平稳性。
(三) 建立教师的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 为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应该定期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需要调研, 一方面要和学生的需求相联系, 另一方面还须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要从整体上制订培训规划, 定期、定量进行培训。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实习基地或企业学习先进技能, 了解行业需求及发展动向, 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专业培训。
(四) 发展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弥补高职教育中师资的不足, 也可以把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 建立一支良好的兼职教师队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兼职教师可以是社会上学术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 也可以是其他职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骨干。他们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促进校企之间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课程的改革, 活跃学术思想, 有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办学特色。但是兼职教师的编制不在学校, 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为保证教学质量,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来源就应该有制度保障。
三、弹性学制下的选课制
选课制, 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 在选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推进课程管理改革, 提高开课数量和质量
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和桥梁, 保证选修课程的应有数量和质量, 是学分制的精髓和本质。应该设立专门的开课管理机构, 负责接受开课申请并组织专家评审。鼓励教师开新课, 把最先进的知识引入课堂。对新开设的每门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都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缜密的专家论证, 确定其学时数和学分数。同时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改革, 保证学生选修时不至于出现知识不连贯和顺序混乱。鼓励教师开设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讲座性选修课, 丰富学生的视野, 扩大知识面, 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为选课作好准备。
(二) 建立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培养计划
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是选课的指导性文件。选课前, 学生需要参照指导性教学计划, 结合自身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制订出个性化而又合理的修读计划。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该遵行如下原则:压缩必修课总学时, 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按照大类培养的模式来安排课程体系, 必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基础化和综合化, 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合理化和科学化;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 控制选课过程, 规范选课流程
在选课前, 需要制定严密的选课流程, 对选课系统的开放时间、选课阶段的划分、选课人数安排、选课对象的优先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一般选课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限容量选课, 学生根据情况可自由选课, 然后教务部门根据选课情况, 调整课程开设。若选修人数过多超过课程容量, 可按专业、年级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筛选, 以保证急需学生的需要。第二阶段为补选和退选阶段, 允许学生查漏补遗和调整修读计划。第三阶段为重修阶段, 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利益, 又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 实行导师指导选课制
实行弹性学制后原来统一的教学班被打乱, 一个学生一张课表, 不可能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 为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选专业、选课时都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实行导师制, 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其他情况, 帮助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向学生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四、弹性学制下的考试管理
弹性学制的考核与学年制不同, 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灵活。一般来讲, 学生每学期修读的所有课程都必须按时参加考核, 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考试课可以百分制计, 成绩达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取得相应的学分。考查课以五级分类, 成绩及格及以上取得相应的学分, 否则不计学分。在弹性学制下, 学生的管理难度大, 考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律性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 保证学习质量。
(一) 实行考教分离
弹性学制下学生自由选课的比例增加, 为保证考试公平, 准确评判学生学习效果, 保证考试的质量, 要实行教考分离, 即授课的教师不参加命题和阅卷, 由考试机构根据学习内容另行组织人员进行命题和阅卷。在现有师资情况下, 如果难于达到完全教考分离, 也可采用任课教师出几套试题, 随机选取试题或考试内容组合的方法作为过渡。
(二) 实行重修重考
由于弹性学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施的, 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获得学分, 因而在学生某门课未获得学分时, 学生必须重新修读这些课程, 然后再参加考试, 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弹性学制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是比较灵活的, 它不以一次考核成绩定终生, 而允许学生通过重考、重学等方式参加多次考试来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
(三) 加强考试资源库建设
教考分离的实施, 重考制度的建立, 必须以丰富的考试资源库建设为前提。考试资源库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命题教师和阅卷教师库, 库内应包含教师的基本信息, 特别是其从事专业、课程方面的信息。二是试题库, 建立试题库, 可以按难度要求随机生成不同的试卷, 便于某门课程的重复考试。
(四) 加强考试研究
题库建设、组卷系统开发、试卷检查、试卷评价等工作, 必须投入专门力量进行研究, 同时考试方式改革、考试管理等也要不断进行研究。强化考试的有关理论、研究考试的评价及反馈等工作, 不断完善弹性学制下的考试管理。
(五)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考试形式注意闭卷和开卷相结合, 增加开卷考试的比重。考试内容应避免过多的机械识记的内容, 多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方面的考察, 使考试更贴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还可使课程考试与专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
摘要:弹性学制是实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实行弹性学制后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管理等方面作了分析, 提出了弹性学制管理思路。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6
一、大学实施弹性学制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是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和自主发展的基础。弹性学制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 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从而有效地实现学习效果与自己职业发展的融合。在弹性学制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入更加有乐趣的教学因素,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最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弹性学制强调培养学生的差异性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为主, 学生通过学习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独立意识, 从而具备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
(二) 实施弹性学制课程改革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模式使得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观念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体育技能、素质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依靠传统的课程设置很难满足大众教育的要求。而弹性学制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以及选择上课时间等, 这样就会满足大众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实施弹性学制课程改革有利于优化与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与质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此种模式学生在教学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 而实施弹性学制下的课程改革可以督促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 因此在弹性学制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师, 这样那些业务平平的教师必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就必然会加强内在修养的培养, 最终迫使教师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与知识, 以更加灵活、开放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与理念应用到体育教学中。
二、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分析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本文随机选择5所大学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 大学体育课程选课制度实施状况分析。选课制是学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专业教学的课程教学安排, 自主选择学习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经过调查90%的大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但是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不多, 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以及乒乓球等项目中, 而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瑜伽、街舞等项目比较缺乏。
(二) 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现状。体育课程结构就是将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连而形成的课程体系。以高校的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例, 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对于大一、大二学生都要求其必须进行选修体育课的规定, 并且将选修课获得的分值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 但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不作要求, 很多高校对高年级的学生不再开设体育选修课。
(三) 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是影响教学手段、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 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而定的, 是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实践课内容和理论课内容。在调查的大学中, 很多大学将体育实践课的内容确定为各种球类以及武术等项目, 尤其是篮球、乒乓球以及足球在高校中的开设比较广泛, 但是大学缺乏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具有时尚元素的运行项目, 尤其是钢管舞、街舞以及保龄球等运动高校开设的积极性不大;而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大学侧重点放在了书本知识, 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战术, 但有关体育欣赏、体育保健与养生、预防等方面还只是少数学校开设。
(四) 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分析。弹性学制下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 而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然而实践中体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以及比赛法等, 虽然这些方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以促进学生思维模式拓展的研究性教学法应用的比较少, 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体育课程适应弹性学制改革的策略
(一) 创新大学体育教学理念。弹性学制是对体育教学制度的创新, 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建立适应此种制度创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 将教学内容与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上, 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核心, 例如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 要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进行, 将那些偏难的、不实用的知识删减掉;二是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弹性学制课程改革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为目标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具有服务意识, 将社会中时代前沿的运动元素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实现学生与社会的零差距。
(二) 优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增加体育课程课时。弹性学制下的体育课程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的权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上课时间以及教师等, 而大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类型与结构:一是优化体育课程的结构。大学在现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要开设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大学要及时更新体育项目, 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动态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二是创新体育课程类型。大学在开设基本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 要创新课程元素, 比如将养生知识、预防疾病等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三是大学要增加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 通过增加教学课时, 可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一来必然也会带动大学生学习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三) 构建符合弹性学制要求的体育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构建适应弹性学制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必然要求, 基于当前大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大学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学校高层应在思想上和制度上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作的重视, 尤其是增强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 在职称评定方面要向体育教师倾斜;二是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在岗培训。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可以学习到许多新鲜的知识与理念, 因此大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在职培训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通过自学、他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
(四) 完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一是要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多元化, 除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之外, 还应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幅度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纳入评价内容;二是评价方式实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总之, 弹性学制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 也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浓厚兴趣,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但是由于弹性学制下的体育课程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需要大学在实施弹性学制的时候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 最终实现体育素质教学的目标。
摘要:弹性学制下的大学体育教学能够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其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弹性学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作为论述的切入点, 基于当前大学实施弹性学制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提出大学实施弹性学制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弹性学制,体育课程,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戴福祥.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2]刘建明.基于弹性学制视域下大学体育课改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9
[3]石利萍.弹性学制下的教学质量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6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7
一、创业型经济内涵与特点
(一) 创业型经济的内涵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指出, 创业型经济 (Entrepreneurial Economy) 是相对于管理型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以企业家的创意和创新为基础, 以创业型公司和企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 在微观上实现了企业家个体精神价值和知识价值, 在宏观上促进了国家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 创业型经济的特点
创新性。创新是企业家具有的特殊的手段, 创新可以使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创业型经济的性质来看, 最主要特点就是创新性。
可持续性。创业型经济把创业、创新作为龙头, 以知识产品和技术产品创意产品为主题, 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促进创新水平的提高, 以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性。创业型经济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可以很好地实现个人追求和理想, 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指出:“创业者就是经济发展的, 或者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业带头人”。
风险性。创业型经济具有很高的市场启动率和市场退出率, 选择进入市场很容易, 但是同时也极容易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必然伴随着很大的风险性。
二、弹性学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
(一) 弹性学制
首先, 弹性学制的含义是指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时间具有伸缩性、学习过程具有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可选择性;其最终目标就是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搭建桥梁, 由此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其次, 西方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 其之所以成功, 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弹性学制的实施。弹性学制的实施就要求不能是年级制度, 而应该是学分制。例如, 美国的大学实行的就是“完全学分制”,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完成一门课就可以得到所规定的学分, 当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后, 不论学习年限如何都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成功毕业。另外, 在美国大学之间还建立了完善的学分互认、转移和积累制度和体系。
最后, 弹性学制在西方已经实施多年, 使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创业更为灵活, 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以学生为主体, 学制、课程设置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突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但是, 如何能够更好的借鉴他国的经验, 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我们而言,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 对大学生创业影响
先来看一下创业的规律, 一家企业从创办、理顺到稳定, 至少需要3到5年的时间。正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的“弹性学制”与创业的规律还没完全对接, 所以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毕业后再创业”。等到毕业时, 或者错过了创业的大好机遇, 或者自己的斗志被消磨, 也只得选择就业或者待业;一部分学生选择“在校创业”, 但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导致学业、创业“双输”;少数学生坚持创业, 但最后往往只能以“结业”或“肄业”来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 给自己的人生留下很大的遗憾。因此, 弹性学制的提出对于大学生创业是有利的。李克强总理2013年底, 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曾指出, 即使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也都是从小公司起步的, “大学生青年不仅要泡实验室、图书馆, 也要有创业理念”。但同时也应注意到, 创业的风险也是很高的。2014年, 每天中国有1万家新公司登记注册, 近2.5万家个体商户注册, 但也有1万多家企业和个体商户停业注销。更何况, 创业失败后又耽误毕业。
三、创业型经济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
(一) 互联网模式
在网络销售快速发展的今天, 2014双十一天猫成交额成为万众瞩目的交点, 最终成交额突破500亿, 支付宝全天成交额为571亿元, 其中移动所占比例达到42.6%。大学生的生活处于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网络的环境中, 这也使得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 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业模式, 该模式在传统零售行业与电子商务之间搭建起了联通桥梁, 促使两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易。互联网模式的创业方式极为灵活, 在相应的电商网站注册就可成为其中业主的一员, 因此, 特别适合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例如, 淘宝、聚美优品、当当等知名电商网站。因此, 相对科技创新度较高的行业, 网络模式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 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
(二) 品牌加盟模式
品牌加盟模式是指大学生以直销、代理、特许经营等方式来销售品牌商品的一种创业模式。对于这种模式, 往往对于资本的需求较高, 尤其是一些大的大品牌的代理或加盟费非常高昂, 这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极为困难的一点。从行业分布性质上看, 商业零售和餐饮行业比较适合于创业者加盟经营。加盟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有利于没有经验的创业者进行经营管理, 可以利用品牌效应降低经营风险, 创业成功率较高。但是, 其经营模式相对固定, 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创意的发挥。
(三) 灵感创意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 有创意, 有想法,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灵感、创意和想法转变为现实。这些点子在某个行业或领域里可能是空白的,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率先抢占市场。先抢到市场, 就可以先占领市场, 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创意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对于创业资金的需求不是很大, 大学生创业者可以通过家庭、合伙制或者在政策范围内的小额贷款即可满足其创业需求。例如, 90后大学生总裁于佳文开发的“超级课程表”, 一款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实用软件, 其使用对象是面向高校大学生。他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读大学后, 发现自己记不住课程表, 经常忘记在哪里上课。这样的小烦恼, 给了他创业灵感, 由此他组建了8个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2011年, 开发了这款软件, 并迅速被大学生多接受, 在2014年, 获得了阿里巴巴数千万美元的投资。
四、结论
在当前创业型经济的背景下, 高校大学生是欢迎弹性学制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份调查, 71.3%的受访者支持高校弹性学制, 53.2%的受访者认为弹性学制有必要在全国大学推广。而弹性学制也是国际教育的一个基本趋势。国外高校, 特别是美国高校大都实施了弹性学制。但是, 国外高校能够很好的推行这一制度, 这和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分不开的。因此, 我们不妨以“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为契机, 进一步推动高校改革的步伐, 争取更多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如此, 中国高校和高校大学生或可找到更多出路。由此可见, 高校要建立真正的弹性学制, 绝不是教育部的一纸通知就能解决的, 如果没有一场以落实“完全学分制”为核心内容的系统改革, “弹性学制”就仍将只是噱头, 停留在概念上而已。要落实“完全学分制”, 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高校的改革, 更需要在法律上彻底厘清学校与学生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必要的保障。
摘要: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在当前创业型经济的背景下, 高校大学生是欢迎弹性学制的。而弹性学制也是国际教育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高校应以“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为契机, 进一步推动高校改革的步伐, 争取更多高校自主办学的空间。高校要建立真正的弹性学制, 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高校的改革, 更需要在法律上彻底厘清学校与学生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需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创业型经济,内涵与特点,弹性学制,大学生创业,模式
参考文献
[1]董抗.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知识经济, 2014 (2)
[2]陈秀丽, 丁俊丽.基于创业型经济元素视角下的创业模式探析[J].前沿, 2010 (11)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8
一、选课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学年制等因素的影响, 选课制所要体现的新的教学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 并没有得充分的发挥,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选课自由度有限, 影响了学生的选课积极性
许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科目数量都相对较少, 尤其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公共选修课程仍显不足。同时, 受到传统的排课方法、教师资源、教室资源等因素影响, 学生选课自由度有所降低;或者即使有足够的自由度, 但由于上课时间冲突 (同一时间有专业课) , 学生往往不能顺利选课;即使上课时间不冲突, 学生也常常因为选课人数太多、教室资源有限等原因放弃想选的课程, 选课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详见表1) 。
(二) 缺乏有效合理的引导机制
选课制所提倡的自由选课, 应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但是也因此使得学生选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避难就易的心理, 出现学生拼凑学分的现象。许多学生不看课程内容, 只选择那些易得学分的课程, 由此导致学生在选课上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和对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整体规划, 对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影响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从选择教师方面看, 一些学生可能选择要求宽松、让自己顺利过关的“不负责任”的教师讲授的课程, 这对治学严谨、教学严格的教师造成了打击。对学生要求宽松的教师深受单纯为拿学分的学生欢迎, 并得到了“鼓励”从而形成了不良教风与学风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不少学生对实行学分制的目的认识不清, 对课程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 师资力量不足, 选修课开出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
师资缺乏无法按要求开出相应数量的选修课, 此外, 因教师忙于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以及部分教师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 也无法保证开出课程的质量。一些教师对选修课的备课不充分, 上课不认真, 简单运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 选修课流程不科学, 教学管理成本过高
选课流程仍需完善, 对学生选修的主观要求落实有限, 为正常的教学管理和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保证学生在选课时的公平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选课愿望, 是实施选课制的基本目的之一。受选课硬件设备、选课步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确定选课时间是否合理, 安排选课课表是否得当, 是否组织试选后再实施真正的选课, 以及是否向学生公布选课结果等。这些因素都为学生选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增强了教学管理成本。
(五) 选课情况复杂, 教学秩序难以控制
由于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 所以它比学年制要复杂得多。每学期有几千个学生按自己的课表进行选课, 还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 工作量很大。由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 容易发生碰课现象, 再加上选修科目多, 学生上课的流动性大, 教学秩序较难控制, 教学高度比较困难。
二、完善选课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 完善导师制, 对学生选课实施合理有效的指导
一是加强专业选修课导师工作, 加深对课程的掌握和研究, 做到及时有效果指导学生选课。二是依托系部、教研室, 构建一支数量稳定、认真负责的公共选修课导师队伍, 在选课前组织专场选课指导讲座,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个人的兴趣、爱好, 科学合理的选择公共选修课, 安排好学习进程。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管理的能力,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专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发挥最大的潜能, 从而尽量避免出现避重就轻、舍难求易的倾向, 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处理选课中存在的问题。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选修课的开出数量和质量
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选课制实施, 必须充分挖掘、扩大教师资源。一方面, 在数量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教师、开出足够的课程。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校内外优秀人材充实教材队伍,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讲堂。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下功夫。选课制在更高的水平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同时教师也要掌握所授课程的前沿知识和相关专业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 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再培养,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和继续教育, 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建立完善的选教制, 促进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
在选课制下, 学生对教师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教学成果的评价, 无形中在教师内部形成了竞争机制, 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这种竞争压力将传递给每一个教师, 可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好教坏无碍大局”的观念, 从而起到督促教师钻研教学、拓展知识、更新知识和跟上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并最终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四) 改进选课管理机制,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在选课制管理中, 特别是网上选课, 对学生选课及选课信息的处理, 涉及预选、退选、改选、统计选课人数, 超过选课人数时随机删除等诸多复杂问题, 工作量大, 时限要求高。为了确保选课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除加强网上选课系统功能拓展外, 还可尝试采取权重选课制或三轮选课制。权重选课制, 即选课前由系统发放一定的选课点, 学生可任选三门, 并按照意愿强烈程度给予选课点, 按选课点多少完成选课。第一轮为筛选, 任何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无名额限制, 无先后顺序;第二轮采用优先制, 第一轮未选上或落选的学生, 在本轮继续完成选课, 先选先得, 学生也可以第一轮所选课程进行调整;第三轮为改、补、退阶段, 因错选、漏选、重修、改专业等原因, 允许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处理。
(五) 逐步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 实行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出台学分互认, 按学分收费、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办理毕业证等政策, 要进一步确立开放办学意识,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 积极研究和开放课程平台, 允许学校跨校选课, 使学生有更多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林玉华.高校选修制存在的问题目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 .
[2]孙百鸣, 郭清兰, 等.高职院校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7)
职业学校弹性学制 篇9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 在办学和管理上一度沿袭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然而, 传统的学年制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于是, 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以其灵活性的特点逐渐被高职教育采用。相对学年制而言, 弹性学制不仅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 还包括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的自主安排, 从而拓展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 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首先,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实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使当代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已被认识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认识, 已经不再是一种固定模式, 对学分制条件下为不同学生构建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已逐步趋于认同。
其次, 我国高职院校多转型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这些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与校园文化、管理经验、管理体制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物质基础, 为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提供了内部环境。
再次, 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他们成为实行学分制的受益者和支持者。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 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 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中职生。这些学生底子薄却有个性, 基础差却有特长, 懒得学习却有热情, 学分制下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他们发挥特长, 全面发展。
2 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
我国高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学年制, 在学年制条件下, 课程体系存在刚性强、灵活性差, 学科性强、应用性差, 专业面窄、适应性差等弊端, 不利于学生自主选课。实施学分制后, 如果不进行配套的改革, 而仅在计算方法上将学年转换为学分, 学生无高质量的课程可选,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本质就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学分制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发挥。因此, 必须进行配套的教学管理改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2.1 修定教学计划, 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素质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等模块) , 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 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课程划分模块的同时, 将各类课程按照修读要求分为必修课、任选课和限选课。其中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方向或各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这类课程可根据不同侧重, 开设若干选修课群组, 限定学生必须选读其中一至几组或按要求在各组内选读若干课程, 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任选课包括本专业或跨专业任选课及文化素质课, 学生可根据个人志愿和需要进行选课, 并取得规定学分。
为了尽可能给学生选择课程提供方便与可能, 课程开设时间也须进行调整, 对师资力量强的课程、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全学年开设, 让学生在每一个学期都有选择的机会。
2.2 建立基本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2.2.1 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与核心, 是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 包括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在条件许可时也允许选择专业或方向。
为方便操作, 一般新生开学第一学期不实行选课, 由学校统一安排第一学期所学的课程。选课时间安排在每一学期的期末, 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中进行。学校公布可选课程基本情况后, 学生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及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拟选课程, 并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完成选课操作。
另外, 为了缓解学校因教师、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紧张对选修课开设造成的影响, 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网络课程,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2.2.2 导师制
导师制的目的在于突破课堂界限, 对学生进行跨年级、跨专业地指导,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导师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引导学生接触某专业、学科的科研前沿, 从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能独立创造或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导师应由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对人才的需求有深入了解的专业课教师担任, 导师会在确定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行为等环节发挥示范和教化的作用, 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2.2.3 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及学习成绩计算而得到的分数, 它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量和质的双重相关量化指标, 可以在学籍管理中作为选拔优秀毕业生、授予荣誉称号、评奖学金、决定是否授予学位、是否要发出学业警告的依据。实行学分绩点制, 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入一个竞争机制, 学生只有经过刻苦学习才能达到规定的绩点学分,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年制条件下, 一些学生以追求60分为目标、造成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2.2.4 学籍管理制度
由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与学年制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必须建立一整套与学分制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如放宽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 在学分计算、选课、选教、课程考核、重修、学籍处理、毕业 (提前或延迟) 等各个环节都应做明确具体的规定。教师应当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在第一堂课就应交代清楚本门课程的学分、最高学分绩点、最低学分绩点、达到毕业资格的平均学分绩点所对应的成绩等。
2.2.5 学分互认制度
我国高校扩招后, 许多学校面临师资、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跨校选课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有益尝试, 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优势, 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2.2.6 质量监控制度
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由校———院 (部) -室三级构成, 校级工作的重心是突出目标管理, 院 (部) 管理的工作重点是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实施, 教研室的管理重点是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教学监督系统由校、院 (部) 两级督导制度, 同行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和定期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院 (部) 教学工作评估四个方面。
2.2.7 教学资源和后勤保障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后, 要求教师多开课, 必然对教室的数量和不同规格教室的需求大大增加, 因此教室的配套要跟上。与此同时, 图书馆、机房、实验室等也要相应增加。学分制下, 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促进课程资源开发, 提高教室利用率, 增强选课的灵活性, 学校通常会执行全时段教学方案, 因此, 学生就餐等后勤服务必须调整以满足需要。另外, 实行弹性学制, 学生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也会涉及住宿安排等其他问题, 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和后勤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实行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是它的实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所以, 必须进行一整套的教学管理改革, 在探索中实施, 在实施中完善, 才能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规律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参考文献
[1]高洁如.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3) :15-16.
[2]尹碧兰.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63-64.
[3]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4]董跃娴.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
[6]丁爱萍.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