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Ⅺ项目论文

2024-10-01

卫Ⅺ项目论文(精选3篇)

卫Ⅺ项目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评估江苏省卫Ⅺ项目县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活动的实施、效果和贡献, 总结项目创新经验, 为政策开发提供证据。方法 以姜堰市和丹阳市为研究现场, 采用现有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 (深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 的调查方法。结果 多项项目活动围绕实现多部门、跨领域方面的合作。结果显示, 患者检出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62‰) , 病情稳定率超过50%, 同时服务供需双方满意度较好,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结论加强利益相关方合作与资助, 促进农村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功能开发是提高农村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卫生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快速进程, 精神卫生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1]。其中, 重性精神疾病 (Severe Mental Illness SMI) 的防治康复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2013年, 江苏省登记在册的SMI患者有22万, 居全国第三位;SM的检出率为2.86‰, 高于全国平均2.62‰的水平。

SMI防治由专科医院康复向社区防治及康复转移, 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3]。自2009年起, SMI患者的管理已列为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农村地区普遍防治能力不足, 缺乏发现病例、管理患者的有效手段[4]。同时, 精神障碍作为特殊的社会病, 相关部门涉及较多, 难以实现协调合作[5], 这些都是农村精神卫生的薄弱环节。

江苏省六个卫Ⅺ项目县中, 姜堰市总人口约73万人, 2011年在册SMI患者1 000多例;丹阳市总人口96万人, 在册患者近2 000例。3年来, 两县将SMI管理创新列为项目活动内容。研究评价项目创新经验, 试图为农村提高SMI规范管理和社会照护水平提供证据。

1 资料和方法

以江苏省卫Ⅺ项目县姜堰市、丹阳市作为调查地区。辖区内SMI相关卫生服务机构 (卫生局、精防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和利益相关方 (卫生官员、服务提供者、SMI患者和家属、村负责人和妇女干部等) 作为调查对象。

1.1 资料收集

收集2008-2014年样本地区和机构关于SMI防治的政策、制度、计划和总结等。另外, 研究收集近3年“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系统”中患者的登记和随访信息。

1.2 现场调查和分析

定量和定性调查相结合。采用自制《农村SMI管理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样本地区项目活动前后SMI的防治需要、资源配置和防治效果的资料。在丹阳市根据社会经济情况选择4个样本乡镇, 对样本乡镇所有从事精神卫生服务的人员采用自制《农村社区SMI防治人员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定性访谈包括对两县各级各类SMI管理相关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个人访谈, 以及患者家属的焦点小组访谈, 共计32人。定量数据利用SPSS20.0分析;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后, 通过归纳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创新项目活动及实施过程

2.1.1 建立相关部门伙伴关系, 建设横向合作机制, 见图1。

2.1.1. 1 组建SMI管理项目工作小组

两个项目县在活动实施之初均建立了SMI管理治疗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如姜堰市成立了区SMI管理治疗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由区政府副市长任组长, 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 发改、卫生、财政、公安、民政、人社、宣传、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办公室设区卫生局。

2.1.1. 2 制定部门合作政策

2013年姜堰市由区政府牵头, 率先制订《姜堰区关于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和《姜堰区关于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治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 明确、细化了区政府、卫生、民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保等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把SMI患者救治救助、服务管理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评。

2.1.1. 3 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联席会议和日常病例排查信息互报机制的建立。姜堰市由政府办牵头每季度召开SMI防制工作例会, 卫生、公安、综治、民政、残联等部门已建立SMI患者信息互报机制。

2.1.2 建立市、镇、村三级防治体系, 开发社区重点服务功能

2.1.2. 1 建立基层SMI三级防治服务网络

以丹阳市为例, 2013年制定《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管理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方案》, 建立由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综合防治模式。丹阳市精神病院成立点对点技术指导小组, 医院所有精神科医生均兼职从事社区工作。

2.1.2. 2 开发社区SMI管理重点服务功能

两项目县均通过制定地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规范》加强治理。 (1) 主动发现疑似患者。姜堰市在组织卫生、残联、公安及各乡镇摸底排查的基础上, 结合日常随访、出院患者登记和公安肇事肇祸信息平台资源共享, 建立疑似患者的发现机制。 (2) 规范随访管理。姜堰市改变免费药物发放方式, 残联委托精神病医院送药到乡镇卫生院, 由患者家属或本人到卫生院领药, 当场由精神病专科医生开展个案管理和信息追踪服务。 (3) 实现双向转诊。丹阳市建立起专科双向转诊制度, 对象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常住人口及知情同意参加SMI管理的患者。 (4)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丹阳市通过发放入户资料, 重点人群心理教育, 世界精神卫生日广场义诊宣传活动, 广播、电视宣传片等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2.1.2. 3 服务绩效考核和监督的加强

两项目县均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SMI管理) 绩效考核细则》对乡镇卫生院定期进行考核, 并与绩效挂钩。如姜堰市每规范管理一例补助160元 (发现30元, 随访100元, 体检30元) 。

2.1.3 开展各类服务提供者的培训活动

丹阳市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培训机制。2013年开展专题讲座3次, 参加各类培训班4次, 学术交流3次, 参加培训人员142人次。基层精防人员由专科医务人员每年开展3次集中培训, 重点为精神科基础知识和SMI的管理规范。

2.1.4 多渠道提高SMI家庭社会照护和支持水平

2.1.4. 1 推进“免费”工程, 提高患者保障水平

丹阳市免费住院和门诊药物救助的资金主要来自5种救助体系, 包括医保、慈善关爱、残联救助、医院减免和市财政拨款。2013年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达到90%。市残联对精神残疾二级以上患者每月给予450元生活补助。民政部门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姜堰市将SMI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畴, 报销比例达70%~90%。集中收治期间的患者医药费用经基本医保和大病救助结报后, 其余按30元/人*天 (区、镇财政, 患者法定监护人按4∶4∶2的比例分担, 无监护人的区、镇财政5:5分担) 的标准予以补贴。2.1.4.2建设村级“关爱小组”“关爱一点点, 温暖一大片。”丹阳市各乡镇/社区由村干部、妇女主任、全科医生和村医等为成员组建关爱小组, 对辖区内患有SMI的困难户、五保户提供生活帮助和其他支持服务。

2.2 效果评估

经过3年的努力, 两项目县的创新活动主要产出如下:

2.2.1 管理效果指标的变化

2013年, 丹阳市筛查疑似患者375人, 确诊290例, 在管患者2 448名。与2011年相比, 主要管理效果指标水平逐步提高。见图2、图3。经趋势卡方检验,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检出率趋势 (χ2=26.54, P<0.01) ;检出患者的管理率趋势 (χ2=23.18, P<0.01) ;规范管理率趋势 (χ2=24.58, P<0.01) ;患者服药依从性趋势 (χ2=24.69, P<0.01) ;病情稳定率趋势 (χ2=25.57, P<0.01) 。

除服药依从性外, 姜堰市取得了相似的管理结果。2013年筛查疑似患者3 023人, 检出率达到3.81‰,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62‰) 。区规范管理患者2 365例, 患者病情稳定率超过了50%, 轻度滋事和肇事肇祸率均有大幅度下降, 见表1。

2.2.2 供需双方满意度的评价

2013年, 丹阳市75名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总体执业满意度为30.1%, 高于国家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平均水平 (25.1%) 。其中, 工作胜任情况的满意度达到60.3%。对丹阳市患者家属的访谈发现, 其对目前的社区SMI康复治疗服务和救助政策反应性较好, 但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见表2。

2.2.3 疾病负担的减轻

丹阳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财政投入2013年 (160万) 比2011年 (50万) 增加了3.2倍, 基本实现患者医疗费用的“零”负担。住院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从2009年的18%下降到2013年的7%。姜堰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SMI管理) 专项财政投入为27万元, 2013年增加到36万元。2011年免费给药患者42人, 人均救助524元;2013年免费给药惠及237人, 人均救助增加到590元。

3 讨论

两项目县的实践经验表明, 值得推广的SMI管理项目创新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多部门、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两地的实践经验表明, 农村SMI管理的加强亟需政府的领导, 发挥卫生的主导性, 开发各类相关公立部门以及民间社会。没有政府的支持, SMI服务的提高将是举步维艰;没有相关部门和组织的紧密合作, 难以实现对SMI这类社会病的有效防治 (如与公安的信息互通, 有利于患者的发现) 。

3.2 多渠道医疗和生活救助的加强

SMI常常使个人和家庭陷入贫困, 患者往往生活在脆弱情景中并遭受社会排斥和边缘化, 这已成为实现精神卫生服务全民覆盖和公平性的重大障碍。项目经验认为, 各地需要加大力度, 研究和制定本土化的救助政策, 组织和发动社会支持团体, 有效提高患者的照护和保障水平 (如免费给药策略) , 解决患者家庭的后顾之忧 (如村“关爱小组”) [6]。

3.3 社区服务能力和功能的开发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是目前突出的问题。项目活动实践经验认为, 短期内需要更多借助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技术支持, 建立因地制宜的社区服务模式[7] (如点对点指导小组) 和机制 (如利用民政免费发药时机进行患者随访) ;从长期来看, 应开发更多以证据为基础, 适宜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技术, 培养更多基层医护人员, 辅助医疗人员从事SMI管理的危险性评估, 随访和对患者家庭的指导来提升服务水平[8]。

参考文献

[1]徐俊芳, 于风华, 王健.重性精神疾病的住院费用和管理现状的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10) :53-56.

[2]彭香红.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11) :65-66.

[3]黄海锋, 蒋廷云, 杜宝国, 等.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效果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 (2) :157-158.

[4]李东兰, 刘敏东, 廖永兴, 等.南宁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5 (6) :457-459.

[5]胥爱萍, 卜祥峰, 董兰, 等.潍坊市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免费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J].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 (3) :178-180.

[6]赵东荣, 郭建康, 吕凤燕, 等.甘肃省精神疾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现况调查[J].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9 (2) :65-68.

[7]郑宏, 陈思路, 牛昕, 等.社区综合服务团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 :90-92.

[8]赵伟, 朱叶, 罗兴伟, 等.严重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治疗的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 (综述)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 (2) .89-96.

卫Ⅺ项目论文 篇2

2014年第一次公卫督查存在问题:

1、居民健康档案中的身高、锻炼、吸烟等情况与体检表中的记录不一致,或者前后矛盾。

2、35岁以上人群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未测量血糖或者是未做记录。

3、2014年建教音像资料未更新,门诊日志缺乏个体化健康教育记录。

4、慢病档案所留电话打不通或者错误,缺乏相应的慢病诊断证明,体检表后面的健康评价填写错误。

5、重性精神病管理率低,相关资料收集不齐全。

6、老年人年检进度慢。

7、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服务人数过少,中医药指导不到位。

具体整改措施:

1、要求做资料的具体工作人员认真测量和询问,按真实情况记录、做到前后一致,符合逻辑。如之前的填写有误,请更改。

2、在给35岁以上群众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要做血糖检测,并把结果记录在档案中,贴上血糖化验单。

3、及时订购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在对门诊病人进行口头指导后,必须要有相应的个体化健康指导记录。

4、及时核实慢病档案的联系电话,注意更新。按现行要求填写好体检表,如:健康评价只是针对这次体检存在的异常情况,不用再写以前的慢病诊断。实验室检查出现异常时,要求填写具体异常项的数值,而不是笼统的血糖异常、肝功能异常等。

5、加大重性精神病的筛查力度,努力提高管理率。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资料,按2011年版服务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就算病情稳定,2次随访之间间隔不超过90天。

6、尽快安排老年人年检工作,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实惠。要求老年人体检率不低于60%。我镇共有常住老年人4483人,至少需要完成2690人的年检工作。相关年检资料必须及时录入冠新系统。

卫Ⅺ项目论文 篇3

1资料来源和方法

对甘肃省项目县每县选取1/3乡镇,具体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好、中、差选取样本乡镇,对选取乡镇的所有村卫生室进行调查。通过各县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给各所辖村卫生室的负责人填写,经复查、审核后收回。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共调查了五个县中所有的村卫生室(368个),实际收回330份,有效回收率为89.67%。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录入、逻辑审核。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比较、卡方检验等。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84.5%(279人),女性占15.5%(51人)。年龄构成中,最小的25岁,最大的72岁,其中,25-39岁的占33.7%(110人),40-49岁的占39.4%(125人),50岁以上的占26.9%(88人)。学历构成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19.6%(64人),中专学历者占66.0%(21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4.4%(47人,最高学历为本科,只有1人)。

2.2 对绩效考核关于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质量效果的认知

根据对绩效考核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作用效果调查,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5%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只有5位被调查者认为较差。对绩效考核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效果的认知调查结果情况基本相似,认为较好的占39.6%,所占比例也最高;其次,有29.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好,认为较差的也只有5位(详见表1)。

Person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表明,不同年龄组的村卫生室负责人对绩效考核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效果、医疗服务质量效果的认知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学历的负责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101和0.019),大专及以上学历被调查者认为绩效考核对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有很好效果的比例最低,而认为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有很好效果的比例最高。

注:χ2(P)分别为卡方值和P值,下同

2.3 对目前实施的绩效考核内容的评价

注:χ2=16.512,P= 0.000

对目前实施的绩效考核内容,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满意(含认为非常满意的4人),占45.3%(145人)。有9%(29人)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满意,有45.6%(146人)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由于选择“不满意”的人数较少,与选择“一般”的人数合并后,进行Person 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年龄组的村卫生室负责人对目前实施的绩效考核内容是否满意的评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0),年龄越高的一组,被调查者认为满意的比例也越高。(见表3)

2.4 对目前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价

根据对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指标存在问题的认知评价调查,对表中提到的几项问题,认为存在“难准确测量”问题的人数最多,占52.4%,其次是认为存在“过于繁杂”的人数比例为50.5%,然后是认为存在“标准高,难达到”的人数比例为50.3%。认为存在“不反映真正绩效” 问题的人数比例为39.1%,也较高。(见表4)

2.5 对绩效考核实施主要障碍的认知和实施周期的态度

被调查者认为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存在主要障碍的选择频率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政府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80.1%)、“操作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78.0%)、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53.4%)。(见表5)。

在有关村卫生室负责人对绩效考核实施周期的态度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实施周期以半年为合适的人数最多,占37.4%(123人);其次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支持者,占32.5%(107人);以季度为周期的支持者,占22.2%(73人);以月为周期的支持者,占7.9%(26人)。

3讨论与建议

目前国内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问题已有较多关注[3,4],但有关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的研究较少,崔颖等[5]做过有关指标体系研究,不过还尚未见有关应用评价方面的文献报道。随着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增加、村医基本补助等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一些地区已开展了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随着卫生Ⅺ项目的深入实施,项目县已积极开展了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工作,及时总结其实施存在的成效与问题,有利于完善促进这一工作。本次调查发现,相对于年龄大的被调查者,年轻的被调查者认为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内容满意的比例较少;根据访谈,这主要与年轻村医认为改革后收入减少有关。对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难准确测量”的人数比例最高。对于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障碍评价,认为存在“政府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的人数比例最高。根据数据分析,提出以下有关建议:

3.1 建立政府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对村卫生室的投入缺乏规范性的制度保障,需建立政府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具体包括规定政府补助的内容、力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制度等。鉴于我国县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较薄弱的现实,应当增强中央、省级财政的筹资主体地位,完善实施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不同地区之间村卫生室筹资的公平性。

3.2 改善绩效考核指标难以测量问题

绩效考核指标如果不能相对准确、客观的测量,会造成考核结果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村卫生室的绩效,就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意义。因此,应研究解决部分指标难以测量的问题,根据村卫生室服务特点,开发新的指标,探寻确实能反应其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可测量指标,促进科学化与可测量程度。

3.3 精简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指标,合理确定指标标准

本次调查中,村卫生室负责人认为考核指标过于复杂、标准较高而难以达到等问题的人数均较多。对此,需精简村卫生室考核指标,抓住村卫生室工作中核心的、关键的指标[6],建立易操作的、可行性高的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卫生工作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指标的标准要求,如现有考核中“每周到乡镇卫生院进修一天或每月四天”的要求,对只有1个村医且业务较忙的卫生室很难达到。

3.4 对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村医之间的实际情况

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村医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理解、对不同服务项目和内容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原有的业务收益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在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中需充分讨论分析,考虑到目前不同类型村医之间的实际情况,不宜用简单一刀切式的考核标准和方案,以充分调动村医的积极性。

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卫生Ⅺ项目县村卫生室负责人对绩效考核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利用简单描述比较、x2检验等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所调查的村卫生室负责人对绩效考核关于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以及对目前实施的考核内容均基本满意,对于具体考核指标问题的反馈主要集中在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准确测量、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繁杂、绩效考核标准较高等方面。对于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障碍评价中,认同人数比例占前两位的问题依次是“政府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操作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结论:建立政府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改善绩效考核指标难以测量问题;简化村卫生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并合理确定指标要求;对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村医之间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绩效考核,村卫生室,认知,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槐,杨敬宇,赵文静,等.甘肃卫生Ⅺ项目县村级卫生室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4:275-277.

[2]曲江斌,张西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效果、不足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61-63.

[3]高建民,雷瑞杰.基本型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方案设计[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1):24-26.

[4]熊巨洋,俞鸯,汪云,等.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8,21(3):12-14.

[5]崔颖,杨丽,吕孟涛.村卫生室公共医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1(3):138-141.

上一篇:高中学生英语作业评语下一篇:处理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