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精选4篇)
三国志通俗演义 篇1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描绘三国时代各个军事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彩色画卷。为了突出政治、军事这一斗争的核心, 作者将各种社会关系的描写都与政治、军事联系起来, 大到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 小到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婚姻关系, 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酒也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饮酒有过多次的描写, 但是, 这些饮酒几乎没有家庭生活中的亲朋相聚、节日喜庆, 而是与政治、军事斗争密不可分, 酒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说来, 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传威壮行、彰显气概功能
“临行喝妈一碗酒, 浑身是胆雄赳赳”,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 李玉和的这段唱词, 说明了酒有壮胆助威的作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酒的壮行作用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其精彩片段是就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斩华雄以前的形势是这样的:十七路诸侯响应曹操的号召, 公推袁绍为盟主, 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 联合讨伐董卓。兵进汜水关, 即遇到董卓的部将关西大汉华雄, 华雄骁勇异常, 打败孙坚, 连杀诸侯大将。面对华雄的挑战, 诸侯无人敢出, 当此之时, 关羽挺身而出, 愿出战, 斩华雄之头。为了给关羽壮行, 曹操命人给关羽斟热酒一杯, 先饮后战, 关羽却说:“酒且斟下, 某去便来。”“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众皆失惊。正欲探听, 銮铃响处, 马到中军, 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斩华雄这件事, 就关羽个人来说, 是他一生英雄战斗历史的开端, 此后他不断斩将立功, 声名大振。而酒在刻画关羽神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酒在凸显关羽英雄气概方面的功能还见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鲁肃为讨回荆州, 在军中设下鸿门宴, 邀请关羽赴宴, 关羽独驾小舟, 率亲随数人赴宴。酒至半酣, 鲁肃提出归还荆州之事, 关羽以酒宴不谈国家事为由予以推辞。鲁肃部将欲出袭杀关羽, 关羽挟鲁肃之手来到江边, 登舟离岸, 挫败了鲁肃的阴谋。这里酒在显示关羽无畏的勇气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决战先机、养晦障眼功能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很多的政治、军事活动是在酒的掩盖下悄然进行的。小说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面对董卓的专权和滥杀无辜, 司徒王允决定设美人计, 让董卓与吕布反目, 借机除掉董卓。王允先令良匠嵌造金冠一顶, 送与吕布。吕布来王宅相谢, 王允乘机留吕布饮酒, 酒至半酣, 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 与吕布把盏。吕布与貂蝉二人眉来眼去, “又饮数杯, 允指蝉谓布曰:‘吾欲将此女送与将军为妾, 还肯纳否?’布出席谢曰:‘若得如此, 布当效犬马之报!’”美人计初见成效。又过数日, 王允请董卓来家赴宴, 天晚酒酣, 王允令貂蝉出来歌舞, 董卓称赏不已, 王允当即将貂蝉送与董卓, “命备毡车, 先将貂蝉送到相府”。连环计至此已然成功一半。此后董卓大闹凤仪亭, 父子反目, 王允劝吕布除掉董卓。在整个连环计使用的过程中, 酒的功能处处在发挥关键作用。当年十八路诸侯的未竟之业, 竟然在酒席宴间得以实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酒在军事斗争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群英会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期, 赤壁之战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一场大战, 也是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精心设计的一场战役。此时,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消灭了吕布、袁绍、袁绍等割据势力, 统一了北方。现在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 欲一举平定江东, 消灭孙权集团。孙权派周瑜为都督, 率领水路各军迎击曹操, 敌我双方隔长江夹江对峙。周瑜本想利用北方军队不习水战的略势, 利用水战打败曹操。但是, 在偷看曹军水寨之后, 发现曹军“深得水军之妙也”。原来素习水战的蔡瑁、张允归降了曹操, 周瑜看准了二人是自己破曹的最大障碍。要破曹操必须先除掉蔡张,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 周瑜的同窗蒋干奉曹操之命前来劝降, 周瑜决定通过蒋干, 借曹操之手除掉蔡瑁、张允, 而这一切皆是在酒的功能下进行的。周瑜为了实现自己的计谋, 给了蒋干最高的礼遇, 举行群英会, 招待蒋干, 江东诸将作陪。宴会一直进行到深夜, 周瑜佯做大醉, “呕吐狼藉”, 携蒋干抵足而眠, 为蒋干盗书提供有利时机。为了使蒋干深信不疑, 周瑜在梦中泄密, 并且梦话内容与密信内容并无二致。同时, 周瑜还安排了探子密报蔡张二都督急切不能下手的话, 并且还要让蒋干听到, 是蒋干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决心盗书。最后, 曹操中计杀了蔡瑁、张允, 除了周瑜的心腹之患。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情节中, 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酒, 周瑜的计谋就会落空, 蔡瑁、张允也不会被杀, 赤壁之战胜负难料, 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可能改写。
酒在军事上的应用,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还有很多, 如第二十二回张飞胜刘岱、第七十回胜张郃都是借助于酒的功能。
三.酗酒乱性、丧师取败功能
酒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过度饮酒, 不仅会伤害身体, 而且会给事业带来负面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有多处酗酒贪杯造成军事失败, 进而丧失生命的战例。
小说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在官渡之战相持的最后阶段, 曹军缺乏粮草, 面临败绩。曹操听从了谋士许攸的建议, 袭击了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 焚烧了袁军的粮草, 结果曹操转败为胜。乌巢粮草被烧的原因是守将淳于琼“方与众将饮了酒, 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 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言未已, 早被挠钩拖翻”。结果“粮草尽行烧绝”。
第七十三回, 关羽北伐樊城, 即将出发之际, 先锋傅士仁、糜芳饮酒, 致使账后遗火, 烧着火炮, 把军器粮草尽皆烧毁。大军未出, 就发生此事, 先伤了锐气。
第一百回, 诸葛亮出祁山, 大败曹真、司马懿, 形势十分有利, 都尉苟安押解粮草, 因贪杯好酒, 迟误十日, 被诸葛亮杖责八十。苟安怀恨降魏, 司马懿令其回成都散布流言, 施反间计, 后主急招诸葛亮回成都, 结果失去了一次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饮酒取胜与饮酒误事最为典型的, 当属张飞。对于张飞来说, 应该是“成亦酒, 败亦酒”。张飞不仅饮酒误事, 而且还为此送掉了性命。
第十四回, 刘备奉命去打袁术, 张飞自告奋勇愿意留下守卫徐州。刘备要求他一者不要酗酒发疯, 鞭挞士卒, 二者听从人谏, 张飞满口答应。刘备走后, 张飞把刘备的话忘在脑后, 每日在家参酌, 还不过瘾, 聚众官豪饮。“自斟巨觥, 连饮了几十杯, 不觉大醉”。还把不能饮酒的曹豹打了五十鞭, 结果, 曹豹差人送信给女婿吕布, 让其连夜取徐州。吕布兵到时, “张飞正醉卧府中, 左右急忙摇醒”, “张飞此时酒犹未醒, 不能力战”, 不仅丢了徐州, 连刘备的家眷也不顾及了。
如果说上面的酗酒使张飞丢失城池的话, 那么张飞的最后一次酗酒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八十一回, 写关羽被杀之后, 为了给关羽报仇, 张飞“下令军中, 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 “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 入账告曰:‘白旗白甲, 一时无措, 须宽限方可。’飞大怒---叱武士缚于树上, 各鞭五十。”并命令来日倶要完备, 否则即杀二人示众。与其被杀, 不如杀人。范疆、张达准备杀掉张飞投吴。当晚, 张飞“与部将同饮, 不觉大醉, 卧于帐中”。范、张二人以短刀刺入腹中, 张飞“大叫一声而亡”。一代名将“伐吴未克身先死, 秋草长遗阆地愁”, 溘然殒世。张飞之死, 除了性格原因之外, 还与他性喜嗜酒密切相关。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功能, 酒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为商谈政治、军事问题以及评价天下人物提供了环境气氛。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这里酒起到营造平等和谐氛围 (虽然是表面上的) 的作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在酒的作用下, 曹操想到自己所建立的丰功伟业, 面对滚滚的江水, 诗兴大发, 横竖赋诗《短歌行》。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在箭如雨发的形势下, 诸葛亮与鲁肃在舟中闲适的饮酒交谈, 体现了孔明履险如平的大智大勇。
总之, 《三国演义》中对酒的描写, 已经超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范围, 而将其与军国大事相联系, 成为作家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显现了作家的匠心之所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 篇2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由著名作家梁衡编写的。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中国特有的通俗文学体裁――章回小说,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这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作者尝试籍文学之力,引起大家学习数理化的兴趣,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数理化的发展史,且内容幽默风趣,大都通俗易懂,是我们对数理化学习的认识的`一个良好开端。
文章记叙了数理化的发展历史,表述了各个数理化方面上“巨人”的追求以及不懈努力,如:“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而献身”、“埃拉托色尼巧算地球周长”、“阿基米德意外发现比重与浮力”……诸如此类的有趣故事非常之多,“宇宙是什么?”“无理数的发现”一个又一个奥妙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揭开了谜底。在书中我见识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就世代相传。
其中牛顿的一生让我犹记在心。牛顿从小生活就很艰难,未出娘腹父亲就先去世了,好不容易考进了剑桥大学却又因为大瘟疫而不得不暂时停学,就留在了家乡自学并发现了万有引力。
牛顿因为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人人皆知,却又有多少人知道因此他和爱他的姑娘就此分道扬镳,并且终身未娶。而回到剑桥大学之后,因为观点和立场不同,牛顿和胡克结下了学术冤仇,导致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迟迟难以出版,最后还是在他的好友哈雷的私人出资下才得以问世。《原理》一书虽然一出世就受到了众人的追捧,但是他的《光学》一书硬是等到胡克死后的第二年才得以出版,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出版了《原理》之后,牛顿窝在房间里推演着引力的公式,却意外地发现了光。牛顿又拿出三棱镜研究,在恩师巴罗的帮助下还将光分为了七种颜色,又向皇家学会写了封《光和颜色的新理论》,归纳了十三个命题。这又是一个大发现,牛顿并因此创造了“光谱理论”。后来恩格斯说:“牛顿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从这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牛顿的成就之高。
但是与牛顿有学术之仇的胡克又出来了。他与牛顿的观点不一,极力反驳牛顿的观点,此间荷兰人惠更斯又提出了一个“波动说”,得到了胡克的大力支持。从此,物理学上便开始了一场粒子说和波动说的大争论,一争就是一个世纪。
由于牛顿在光学和引力上做出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科学界的一颗新星。但就在这个本该顺风顺水一鼓作气继续完成一系列课题的时候,牛顿却因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辛劳写作而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又因为科学发明权与人打官司、在光学问题上与胡克争吵、在天文学上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台长弗拉姆斯蒂德闹翻了,在微积分的发明权上更是与莱布尼茨闹得沸沸扬扬,而且不久牛顿的母亲还与世长辞,令他心痛欲绝。而牛顿长期在学校教书,工资不高,单独一个人生活却又不会管理生活。工作、学术、生活使他心烦意乱。而此时财政部长查尔斯・蒙塔吉给了他一个闲适高新的工作,使他一跃成为了大富翁,他的心性与生活却因此而改变。
当他的好友哈雷再来拜访牛顿时,七十三岁的牛顿将自己一生的发现都还给了上帝,而连他自己都做了上帝最顺从的仆人。二十三岁的牛顿连整个宇宙都敢探索,两者一对比让哈雷打了个寒噤,心中不免升起一种惆怅之情。“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科学巨人,他的朋友,他的师长,正当他在自然的宣战中取得如此显赫的成果,全欧洲都在羡慕他,以他为旗手,为偶像时,而他自己怎么一下子又带着这全部的战利品,全部的荣誉去甘心投靠上帝,去做一名仆人,做一名小卒呢?这的确是个悲剧。”读到这里,我也为牛顿一生的巨大反转而感到遗憾,疑惑不解,以及叹息。后来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替哈雷回答了这个问题:“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始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1727年3月20日,牛顿病逝,享年85岁。
牛顿就这样,在前半生科学、后半生神学的混合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牛顿的故事结束了,数理化的历史却还在继续。数理化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巨人,抗过这个大旗,领着这一时代的人们,上前去。而这个时代,我由们来探索真理。
三国志通俗演义 篇3
本文通过对影印宋本《后汉书》《三国志》和影印元本、点校明本《后汉书详节》《三国志详节》与影印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范晔《论》《赞》及陈寿《评》进行文字比勘, (2) 得出的结果完全可以支持周兆新观点的正确性。先看这样两个例证。一是把《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王允授计诛董卓》写到董卓死时所引“论曰”云云, “赞曰”云云, 与《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及《后汉书详节》的《论》《赞》进行文字比较, 《后汉书》的《论》中有一句“尚有盗窃之道焉”, 《赞》中有一句“矢延王辂”, 而在《详节》和《演义》的《论》《赞》中均作“尚有盗窃之道哉”, “矢延王路”, 后二者相一致。由此可见, 《演义》中《论》《赞》确实引自《后汉书详节》, 而非《后汉书》。同时, 《演义》的《赞》末注释“已上见《详节》”之“详节”二字, (3) 即指《后汉书详节》一书。二是《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三国志详节》卷一八《吴传·吕蒙》末“评曰:……孙权之论, 优劣允当, 故载录焉”, 是陈寿针对传中“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云云的数百字评论而言。而《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六《汉中王俑哭关公》写到吕蒙死时也将陈寿的《评》语全部引入, 但小说中并无孙权评论吕蒙等人的相关情节, 从而使得“孙权之论, 优劣允当, 故载录焉”三句话没了针对性而落空, 这显然是因后人“生硬插入”所致。如果是由小说作者引入的, 绝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无的放矢的现象。再对比一下文字, 《三国志》中的“岂徒武将而已乎”一句, 在《三国志详节》中少一“乎”字, 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也缺一“乎”字, 显而易见, 此段插入的《评》语是引自《三国志详节》, 而非《三国志》。为求醒目, 兹将比勘所得之文字择要选取数条, 用列表方式显示, 且以下划线标明各本的异同, 并保持底本原字繁体。
综观表中所列各本文字异同的具体例句, 很清楚地显示出:凡《后汉书》《三国志》与《后汉书详节》《三国志详节》相异者, 与小说也相异。换句话说, 即《演义》与《详节》完全相同。可见小说中的《论》《赞》《评》语是直接引自《详节》, 当无可疑。
然而, 这一结论仅仅是对周兆新观点的进一步支持, 还算不上是新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文字比勘, 可有进一步的新发现, 即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论》《赞》《评》语是引自明刻本《后汉书详节》和《三国志详节》。而明本《详节》是刻印于武宗正德九年至十一年, (4) 所以, 插引的时间只能在此之后, 由此可进而确定嘉靖壬午本所据以刻印的底本是修订于正德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的某个抄本 (1516—1521) 。 (5) 兹仍将比勘文字表示如后文, 可一目了然。
综观表中所列文字异同, 可以清楚地看出, 凡元刻本《后汉书详节》《三国志详节》与明刻本《详节》相异者, 与小说也相异。换句话说, 即《演义》与明本《详节》完全相同。由此可以证明, 小说中的《论》《赞》《评》语是引自明本《详节》, 又进而可以说明嘉靖壬午本的底本应该是在正德末年由某人修改过的一个本子, 而非据孝宗弘治七年庸愚子 (蒋大器) 序本刻印的。
不过, 从文字比勘的结果来看, 小说中陈寿的《评》略显复杂, 除上面表里所见小说中陈寿的《评》是直接引自《三国志详节》的这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少量的陈寿《评》乃直接引自《三国志》, 而非《详节》。如《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评曰:……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而心神无贰……”在元本及明本《三国志详节》卷一二《蜀传·先主》“评曰”中, 无“焉”、“其”二字, “贰”作“二”。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七《白帝城先主托孤》写到刘备死时引“后晋平阳侯陈寿史评曰”:“……盖有高祖之风, 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 而心神无贰……”与《三国志》同, 唯改“器”为“气”, 或音近而讹。但是, 《评》语之末三句却又无, 显而易见, 这三句与全书对诸葛亮所进行的近乎神话的形象塑造是大为不符的, 故出于净化形象的艺术需要, 原作者在引上段《评》语时将其删掉了, 不像修订者那样不顾小说中正面人物形象描写完整性, 而无所择别地“生硬插入”历史学家的评语, 对形象造成破损。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七《范彊张达刺张飞》写至张飞死时引陈寿的《评》语, 说关羽是“刚而自矜”, “以短取败, 礼数之常也”, 这与小说着意把关羽塑造成忠义智勇的形象而显得格格不入。
余例不再赘举, 仅此已可以说明《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的写定者亦可谓之原作者, 当从《三国志》中引过少量陈寿的《评》语, 而后来某一修订者依据此例而从《后汉书详节》《三国志详节》中大量地插入范晔的《论》《赞》和陈寿的《评》语, 时在正德末年。一为原作者, 在引入时全面考虑, 准确把握, 取舍得当;一为修订者, 在插引时考虑不周, 随意安排, 取舍不当, 其优劣自是判然分明。
总之, 本文的这一发现, 对深化和推进《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和版本的研究, 当不无小补。
参考文献
[1]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2][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影印《古本小说集成》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影印《百衲本二十五史》本)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5][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6][宋]吕祖谦辑.后汉书详节, 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 1997.
[7][宋]吕祖谦编纂, 黄灵庚主编.后汉书详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8]张元济著, 张人凤.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4
“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不知道是女儿是遗传了我的不开窍呢,还是所有的女生,数学逻辑思维都晚成的原因,总之,闺女在数学上面,学习起来相对文科,还是要吃力的。在为她寻找最好的学习办法之际,我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能持续的进行,就是数学的预习和复习。这,除了是不良习惯,更多的,也是因为兴趣所至吧,没有兴趣的事情,总是难以坚持下去的。但作为重点科目,就算没有兴趣,也是要重点去关注。期待她能够找到自己的弱处,端正好学习的态度,早日找到数学的乐趣!
说到乐趣,我是在初中的时候发生的,当年,初中开始学习代数和几何,平常数学成绩靠抓瞎得分的我,竟然被作为数学老师的班主任委以重任――学习委员。至此,竟然无意造就了我在数学科目上的拔高。在经历几次考了班级第一的数学成绩后,我竟然因此喜欢上了数学,浅尝甜头后,更是进一步喜欢上将题目用几种方式解答出来的成就感。
【三国志通俗演义】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三国志》读后感:奸雄乎?05-24
三国演义心得精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03
三国演义05-23
《三国演义》体会07-02
三国演义练习12-30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07-16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07-24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09-12
一本书三国演义10-19
三国演义读书总结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