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论文

2024-06-14

暑期学校论文(精选6篇)

暑期学校论文 篇1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利用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举办暑期学校是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1920年暑期,在陶行知、郭秉文等人的努力之下,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办首届暑期学校。因其招生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效果比较显著,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在其示范效应的感召之下,其他大学亦纷纷开办暑期学校。暑期学校这一社会服务形式在民国大学中迅速传播开来。

一、民国大学暑期学校起因

以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为标志,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正式在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大学中产生。这一职能诞生之后,迅速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美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地图格局中迅速崛起。举办暑期学校是美国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哈佛大学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暑期学校,业务范围从早期的教师培训、 学生学业补习扩充到后来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发展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等[1]85。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初期美国高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暑期学校办学经验。

近代中国大学诞生早期主要以日本大学为蓝图,日本大学又是参考欧洲的模式。所以,在近代中国大学产生早期与以威斯康星理念为代表的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理念和实践是隔膜的。20世纪初期,因为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等原因促成大批学生留美。美国大学日益发展成熟的服务职能给远道而来的中国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极力宣传和实践此种思想。如杜威的学生、曾经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陶行知归国后任教南京高师,其对于南高第一届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功不可没。191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留学的北大学子刘光颐致信北大校长蔡元培,盛赞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服务理念。 信中说:“ 该校校外服务(UniversityExtension Service)为美国各大学冠”,“宗旨在供给全州人民之不能来大学者以专门或普通知识”[2]。刘光颐在信中建议蔡元培借鉴威斯康星大学的做法,鼓励北大师生从事校外服务。蔡元培后来在北大倡导社会服务事业与美国大学的影响不无关系, 而举办暑期学校是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

当时的报刊杂志对于大学社会服务的思想和实践(包括暑期学校实践)进行了大量报道,这种宣传也激发了民国大学开办暑期学校的热情。《教育杂志》、《同学季刊》、《先导半月刊》、《图画时报》等都对欧美国家暑期学校的状况进行报道。例如,《教育杂志》 就刊登过1923年法国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办暑期学校的报道,说法国将派出“Joseph Bedier,巴黎法国学院中世纪语言文学教授;EmileBourgeois,巴黎大学近代政治外交史教授;Paul Hazard,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教授;Edonard Le Roy,法国学院现代哲学教授”[3]27等人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学校担任主讲。除了对国外大学开办暑期学校的情况进行宣传之外,结合当时我国大学开办暑期学校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暑期学校的关心者和创办者也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如1928年杜时禄在《学蠡》第一期发表文章《城市内有办暑期学校之必要》论述在我国开办暑期学校的必要性。这些关于暑期学校的宣传和讨论,激发了民国大学开办暑期学校的热情。

二、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招生对象

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招生对象非常广泛。当时开办较好的暑期学校,比如南高师、南开大学等校的暑期学校招生一度多达千人左右,足见人们报名之踊跃。从学生来源看,暑期学校的招生对象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的普通民众。政治的战乱、经济的赤贫导致旧中国人们识字率非常低。为了启发民智、转移国运,招收文盲、半文盲进行识字教育是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重要任务。 此类暑校入门门槛较低,大凡有兴趣者均可入学。此类暑期学校通常主要由学生组织。华西大学学生利用暑期余闲,组织义务服务团,深入民间开办学校,提供各种服务[4]21。此外,由院系组织的一些暑期学校也面向普通大众开放。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系曾经组织暑期体育学校,不但招收中小学女体育教员,而且只要“对体育有兴趣之女子、预备作体育教员、欲求新体育知识者,亦可报名入校”[5]2。由此可见,该暑期体育学校兼顾普及和提高。

第二类是需要补习学业的中小学生和在校大学生。此类学校开办的目的,旨在提供补习教育,以期中小学生能在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大学生能够利用暑期余闲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民国大学所办的暑期学校当中,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为招生对象的占有很大比重。如1924年,山西大学英文协会举办暑期补习学校,招生对象分为两组。“一为升大学或专门者而设;一为升中学或师范者而设”[6]5。其招生对象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办目的是提供升学补习教育。燕京大学女同学会也曾面向高、初中生举办暑期补习教育[7]。除了为高、初中生提供暑期补习教育外,民国大学也通过暑期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补习教育。暨南大学因为学生多为华侨子女,暑期往返费时,学生多有暑期不归者。考虑到学问不进则退,于是利用暑期开办学校提供补习教育[8]79。1933年,复旦大学暑期学校规定“凡在国内外大学肄业,及高中毕业者,均得报名入暑期学校”[9]87。

第三类是各行业在职人员。如果上述两种暑期学校旨在对招生对象进行补课的话,那么招收各行业在职人员进入暑期学校学习则更多的含有提高的意味。以在职人员为招生对象的暑期学校在当时亦颇多见。行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教育、电力等部门。民国教育部对于教职人员的在职培训非常重视。曾在1934、 1935、1936年连续三年敕令各地教育部门并各地公私立大学举办暑期中学各科教员进修班。但是,教育部对于这三次暑期进修学校的成就不甚满意。教育部于是在1937年重新发布训令要求各地教育厅局及公私立大学重视中学教师进修事宜,并出台了新的实施办法。1937年国立浙江大学遵照“教育部规定及浙江教育厅之催促,继续办理1937年暑期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员讲习班,拟开英文、数学、理化、生物四科,每科约可容50人,共计200名”[10]。同年, 为提高工业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部令同济大学举办工业职业学校教员暑期讲习会。除了教育行业的培训之外,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在职培训还涉及其他行业。浙江大学曾经举办电业暑期学校,由该校电机工程学系系主任曹凤山亲自担任校长。东南大学、岭南大学等学校还利用自己农科方面的特色举办暑期学校,这些暑期学校也吸引了大量的农业机关单位的在职人员参加。

由以上可知,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招生对象是比较广泛的, 从文盲半文盲到有一技之长的在职专业人员都能涉及。从性别来看,暑期学校大多男女兼收。尽管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进入暑期学校学习的人数非常少。但是,这对于提倡男女平等、发扬社会风气起了宣传和推动作用。

三、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特别是名校举办的暑期学校)大都组织比较严密。例如,1934年浙江大学组织求是暑期学校。最高权力机构为校董会,校长直接对校董会负责,校长下设校务会议,校务会议下设行政会议,行政会议分设秘书处、总务处、教务处、训导处和各种委员会。严密的组织系统为暑期学校教学组织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条件。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非常灵活,主要有开设正规课程、特别讲演等。

开设正规课程是民国大学暑期学校最为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招生对象、学校性质和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民国大学暑期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型多种多样。面向文盲、半文盲的暑期学校开设的课程通常是识字、简单的算术等方面的课程,有的也传授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以补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暑期学校通常根据考试科目设置课程,主要提供国文、英文、三角、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课程。例如,1923年南开大学暑期学校招生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其中乙类为大学肄业生而设,丙类和丁类主要是为投考中学和大学而设,课程有伉乃如的化学和化学实验、章辑五的物理、赵克捷的几何和代数、胡适之的国语文学小史和国语文法概论等课程。课程设置的类别非常丰富,能够尽量满足补习教育的不同需要。以在职人员为招生对象的暑期学校开设的课程注意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面向在职教师的暑期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 教育统计学、教授法等方面的课程。工业、农业方面的暑期学校同样结合需要,开设一些专业课程。例如,金陵大学1921年开设的暑期学校提供棉学、蚕学等专门课程。1933年,上海沪江大学暑期学校宣传文件中称:“所有学程,务求适合时代需要”[11]65。适合时代需要正揭示了民国大学暑期学校课程开设的原则。

除了开设正规的课程之外,邀请名人进行学术讲演是民国大学暑期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国立东南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就曾经邀请杨杏佛、袁观澜、晏阳初等人做主题讲演。晏阳初和袁观澜有关平民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论述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暑校学员评论晏阳初和袁观澜的演讲说:“(袁观澜) 此次到东大为暑校同学讲演义务教育,切合国情,适于实际,颇足为各地方教育行政人员之参考。日前既听晏阳初先生讲演平民教育,现在又听袁观澜先生讲演义务教育,此二者均为吾国当急之务。”[12]1杨杏佛的讲演“增进个人效力的原理和方法”同样在学员中产生很好的反响。 南开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也曾经邀请海内外名人来校讲演。一些暑期学校甚至主要采取讲演的教学组织形式。1930年7月15日到8月13日,国立青岛大学为了推进学术组织而发起暑期学校。该暑期学校主要采取讲演的形式,定名为暑期讲演班[13]196。

除上述教学组织形式外,民国大学暑期学校还采取实地参观、实地调查、野外旅行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岭南大学农学院参与办理的暑期学校,除正规课业和演讲之外,还带领学生参观与农业有关系的场所,晚间甚至还有娱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14]286。这些教学形式消除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隔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摘要:受到美国大学社会服务思想和实践的激发,特别是借鉴美国大学开办暑期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民国大学通过举办暑期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招生对象非常广泛,面向不同人员提供不同的暑期学习服务。民国大学暑期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开设正规课程、举办讲演等。

关键词:民国大学,暑期学校,招生,教学

暑期学校论文 篇2

暑期学校学习心得

感谢上海市学位办创办了本次的“绿色电力-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研究生暑期学校,更加感谢我的母校-上海电力学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接触到许多之前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面。虽然暑期学校时间不长,只有2号到11号短短的十天,但是我在其中学习到了许多的东西,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同学,真的是获益匪浅。开学的第一天,主要是一个学员破冰-拓展训练,好多人下意识会认为这顶多也就是一个体能活动,但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在这个破冰-拓展训练环节中,我们分成了五个团队互相角力。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对抗,我看到了属于团队的力量、明白了什么是团队的精神,懂得了团队在我们生活中有多么重要。更为主要的是暑期学校的讲座,以绿色能源和电力系统为主题,邀请了多所知名大学、企业以及中科院中的著名专家、教授来为我们讲述目前电力行业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作为一名上海电力学院的学生,我深深地我们学校而自豪,为暑期学校而高兴。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的韩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智能发电厂信息化与优化控制技术,什么是数字化电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有什么优势,如何去建设等等,韩老师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除此之外,还重点和我们分享了研究生如何去做科研的一些方法。而作为长江学者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沈教授主要给我们传递了太阳能光伏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发展,晶硅电池的单晶与多晶的对比,以及中国光伏产业突飞猛进的“四部曲”,让我们了解到目前太阳能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应用的前景,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新能源,未来终将取代现有的发电模式。新能源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平稳地发展电力系统以及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是目前研究的一个主流方向。河海大学的赵教授针对稳定评估和控制技术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学校和企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机构,它们自身的性质就决定着它们的研究方向,学校侧重于理论方面,而企业主要是偏向于实际的工程应用。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的高工康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能源监视系统”讲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座之余,我们还进行了小组交流讨论,一来是加强学员们之间的感情;二来也是关于学术方面的探讨,因为我们都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知识面也都不太一样,这样我们就能取到一个很好的互补作用,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学术上亦是如此。除了讲座之外,暑期学校还有校内外参观的安排,大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经历。校内参观我们去了本校的智能电网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已经实行和上海市电网并网运行,除了能够进行实验研究还能创造实际的利益;校外参观则去了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外三电厂被认为是世界最高效的燃煤发电厂,其煤耗指标在世界上一直遥遥领先,除此之外,外三还研发了多项先进的技术,特别是“一种高低位分轴布置的汽轮发电机组”技术,能在现有材料和装备技术条件下,大大地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水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如今的我们已经不合适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青年,我们不光要从书本上学到知识,还需要多去见识见识我们身边的事物,开阔我们的眼界,理论和实践总是相辅相成。“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很短暂,一晃十天就要过去了,暑期学校就要结束了,这十天不仅仅是学习的十天,更是收获的十天。我们收获了多种多样的知识,结交的五湖四海的朋友,增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真是不虚此行。最后,我由衷地感谢此次暑期学校,丰富多彩的十天学习,让我受益良多。

暑期学校论文 篇3

研究生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 for postgraduates)是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有关培养单位,利用暑期面向全国招收在读研究生,针对某一专业进行授课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充分利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建立一个研究生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学术平台[1]。2008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共有近300名全国各地医学专业研究生申请参加,从中择优录取了来自47所高等医科院校的120名学员。学员中包括汉、蒙、回、土家、满族等多个民族。暑期学校具有生源广泛、文化地域差异和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管理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暑期学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员很难在短期时间内达到思想上完全一致,因此在暑期学校中应用“班长负责制”可以更好的对学员进行统一管理,对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 暑期学校学员管理中应用“班长负责制”的必要性

暑期学校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科院校,学员的文化和阅历不尽相同,自觉性和自律能力也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统一管理,我们选用“班长负责制”进行人员的分班管理。学员入学前,须将自己的个人简历通过E-mail的方式发送给暑期学校组委会。组委会核实后,根据学员的任职、年龄、政治面貌、阅历等方面选择优秀骨干为暑期学校的各班班长(共分为12个班,每班1人),主要负责班级学员的日常生活(包括:上课签到、班级讨论、集体活动、思想动态和晚点名工作),同时及时传达暑期学校的最新通知,在暑期学校组委会和学员之间起到桥梁沟通的作用。同时暑期学校管理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上,建立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科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班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在暑期学校结束时,根据班长工作情况进行表彰和奖励。

2 暑期学校学员管理中应用“班长负责制”的意义

实施“班长负责制”是适应暑期学校新形势的需要。随着高校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生的自主权增大,自主意识增强,个性得到张扬,这与传统的班级工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的做法是不同的[2]。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班级工作模式,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班长负责制”正是通过班长带领同学在班级工作中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从而满足高校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需求,是顺应形势应运而生的一种学生管理新方法。同时,班长对班级成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对暑期学校的教育工作而言,“班长负责制”弥补了暑期学校工作人员因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工作盲点,与暑期学校组委会的工作形成互补,帮助掌握学员情况,避免隐患的形成。对班长自身而言,提高了自身素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3 暑期学校学员管理中应用“班长负责制”的效果

为了调查班长负责制在暑期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我们设计了专门的“班长负责制”意见反馈表。调查项目涉及班长负责制的必要性、可行性、意义、效果等多项内容。

结果显示:100%的学员对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管理中应用“班长负责制”持认可态度;93.3%的学员认为班长工作负责、认真;95%的学员认为增强了学员之间的交流、班长及时向暑期学校反应了同学对教学和管理上的意见;95%的学员认为班长在学习和生活上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及时传达了暑期学校的通知和要求;100%的班长认为担任班长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交流和组织能力。

4 暑期学校学员管理中应用“班长负责制”的体会

“班长负责制”必须严格、规范地实施,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是班长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班长负责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提高了暑期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

暑期学校开课前,对班长进行集中教育、动员,使班长明白自己的职责,建立公正的班长奖励制度。

“班长负责制”锻炼了学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与人交流的技巧和协作的精神。

总之,“班长负责制”是研究生暑期学校管理模式的一种新探索。“班长负责制”促进了学员间的交流,提高了学员的交流和组织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暑期学校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南燕,王卫,卢晓东.暑期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7(4):40-44.

暑期学校信 篇4

推荐信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作为***的一名教授,我很乐意推荐**同学参加贵院的暑期学校培训班。**同学是我所承担的大三下学期***这门课程的学生,自大三上学期担任该生***课程老师之后,逐渐发现该生有严谨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该生踏实认真,思想端正,行动力强,能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气象知识。在本学期布置的课程论文中,该生能主动查询相关文献,并能很好应用各种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表现了该生很强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极强的逻辑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生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拓展补充,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全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该生英语能力较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够借助辅助工具进行英语文献的阅读与写作。

该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能很好地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该生素质优秀,品格端正,不怕吃苦,对大气科学的科学研究有一定兴趣,希望贵院能批准她参加此次的暑期学校培训班,让她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在各方面得到提升。特此推荐!

推荐人签名:

推荐信二:

朗阁教育集团各位老师:

您好!

在这里我真诚地向贵校推荐我非常优秀的学生——______同学。作为该学生的英语老师,我见证了_______同学的一步步成长,基于对她的了解,我觉得能够让这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暑期期间得到贵校的英语培训,提到更大程度的英语提升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的这封推荐信能够帮助您们更好地了解______同学。

______同学中考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我校。一直以来,她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学习成绩好。她勤奋好学,头脑灵活,思维敏捷,领悟力强,各科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二,思想素质高。该生具备很强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能勤于思考,明辨是非。同时进步意识浓郁,有强烈的上进心。在校时光荣的被推荐参加了校马克思理论培训班,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三、综合能力强。该生思辨、善辩、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很强。这些方面都充分展示了她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这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是个谦虚稳重、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孩子,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憧憬。我衷心的祝愿她能够在暑期享受到贵校的“免费学雅思”活动。我相信,她会用自己的真诚和实力,用青春的澎湃和闪光的自信来赢得您们的认可和欣赏。 最后,感谢您们阅读我的推荐信。

暑期学校论文 篇5

一、国防科技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现状

国防科技大学从2006年开始坚持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是首批承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军队院校, 也是全国承办工科研究生暑期学校次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仅“十一五”期间, 就成功举办了“信息安全中的数学理论”、“高性能计算”、“微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系统结构”4个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以及2个省级和7个校级暑期学校, 培养各类学员近1500人次。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暑期学校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制度创新, 精心组织, 保障暑期学校的高效实施。

实行春、秋季两季学期制, 是各类院校一项常规的制度。自2010年起, 国防科技大学在春、秋两季学期之间增加一个夏季短学期, 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实行夏季学期制, 正式为了成体系地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利用暑假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吸纳国内外一流师资, 开设国际通行的“名教授、短学时”核心课程, 以帮助学员开阔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早在暑期学校开学的三个月前, 国防科技大学就组织各学科领域专家, 就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术交流及教学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论证, 以确保在不长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员学有所获, 不虚此行。为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承担具体课程的学院, 投入专项经费改善教学楼及学员宿舍的后勤保障条件, 并为正式学员提供伙食补助。学校还专门抽调长期从事研究生学员管理的优秀队干部协助暑期学校的管理工作, 按照军校学员的管理体制, 成立暑期学校学员队,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形成暑期学校有序的教学运行秩序, 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更加为地方大学的学员提供了体验军校生活的难得机会。

2. 借力暑期学校, 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在学科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十分类似。该院通过开办“复杂系统与管理”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机会, 邀请斯坦福大学副教授Ross D.Shachter博士系统讲授“决策分析”课程, 为“复杂系统与管理”暑期学校学员作为期10天、30学时的授课。这是该院第一次邀请国外教授来校完整讲授一门课程。Shachter是“决策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与概率推理”研究领域的专家, 现任管理科学国际顶级期刊《Operations Research》副主编, 斯坦福大学“决策分析导论 (Introduction to Decision Analysis) ”、“概率分析 (Probabilistic Analysis) ”等课程的主讲教师。Shachter还在该院作“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决策分析与风险分析领域教学和科研情况介绍”专题学术报告, 重点介绍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在决策分析与风险分析领域的教学、科研现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 该院要求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员全程听课, 课后还就课堂大纲、课程要求与研究生培养等问题与之开展交流探讨, 相互学习借鉴, 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外一流大学教授的讲课, 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与风格, 对于该院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该院将结合这次外请专家讲学与交流的情况, 将借鉴其有益经验, 对学科建设特别是“决策分析”课程建设进行调整改革, 使其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

3. 一流师资阵容, 保证暑期学校的一流水平。

暑期学校教学内容紧贴前沿, 师资阵容更是堪称一流。以2010年暑期学校为例, 该校不仅从本校遴选了一批院士和知名专家授课, 还从国内外一流大学聘请了55名院士和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其中13人来自美、英、德等世界顶尖大学。例如“微处理器设计”班和“高级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系统”班暑期学校邀请包括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会士在内的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 以及美国AMD等3家微处理器公司的高水平专家授课。光电前沿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开设《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等11门研讨课程和《物联网与光纤传感网》等14个前沿讲座。邀请中国工程院许祖彦、周寿桓、范滇元、赵伊君4位院士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王义平教授等十几名国内外光电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为了抓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授交流学习的机会, 该校不仅仅停留于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开展讲座, 逐渐开始邀请学者在暑期学校期间开展核心课程的全程讲授。这其中包括, 意大利米兰大学Giovanni Righini教授讲授的《数学规划方法在大规模组合优化与调度问题中的应用》;美国爱荷华大学Medical Imaging HPC&Informatics Lab的Jun Ni教授讲授的《体系工程前沿》主题系列讲座;挪威卑尔根大学台雪城教授主讲《数学成像学基础及应用》, 以及加拿大尼皮新大学朱海滨教授讲授的《高级软件工程研究》等课程。

二、关于推进暑期学校的几点思考

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学科前沿、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为前来参加学习的学子们奉上了一道有别于常规教学的“知识拼盘”。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必然迫使学校要继续寻找不足, 开拓创新。推进暑期学校的建设, 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动暑期学校与各级重点实验室开放相结合。

在当前阶段, 各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仪器设备统一管理, 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 成为吸引、凝聚国内该领域外优秀人才的基地。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与配套设施属于目前相关科研领域的稀缺资源, 是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所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例如, 由于具有巨大的军用及民用发展潜力, 高超声速推进技术近十几年成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超声速燃烧、流动及传热研究领域正式该技术的基础支撑研究方向。但超声速燃烧、流动及传热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 即与光学学科联系紧密, 对于冷态及燃烧流场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光学仪器。对于承办相关领域暑期学校的依托单位, 可以允许暑期学校研究生学员自带实验项目, 向实验室提出实施相关实验的申请。对于设计好的具体实验方案, 经实验室同意后, 可以为学员配备指导教师和试验技术人员, 由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防范。这样就使得学员在暑期学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研究条件, 开展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活动, 从而将暑期学校的教育引向深处。

2. 增加学员实践应用环节。

钱学森[1]曾经指出, “人才培养问题的确是当务之急, 我觉得传递知识比较好办, 而启发智力较难, 尚无科学方法, 还有待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与成果。”钱老所指的启发智力, 主要就是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与应用能力是形成和发展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钟海荣[2]等人提出,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层次分解, 相应有三种培养方式:开设教学实验模块、开展综合实践项目以及组织自主创新活动。教学实验模块侧重于提高性基础实验。而综合实践项目则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 需要多人多学时共同完成。从以上分类及内涵可以看出, 由于暑期学校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学校已经具备了相关领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 暑期学校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及组织自主创新活动上来。在进行暑期学校课程选择时, 应侧重一些开放性的、协作性研究题目, 老师通过课堂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发布给学员, 吸引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3. 通过多种形式深化暑期学校的学术交流效果。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暑期学校是促进学术交流的一个良好开端, 应该利用暑期学校交流平台, 全方位、深层次地继续深化学术交流。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3], 应该“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 实现学科间、高校间的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目前, 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强度较弱, 仅限于学术会议等特定场合。这些场合由于时间有限, 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学术交流。暑期学校为相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长时间的学术交流环境。学员在暑期学校形成的创新研究思路, 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进一步的延续。这些方式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 使得高校之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应用。有了这样的后盾, 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 有难度的课题, 暑期学校学员作为双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有机会在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制定学期制度, 精选一流师资力量以及结合学科建设, 在暑期学校建设方面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在总结暑期学校建设的同时, 还应继续对推动暑期学校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建议在暑期学校课程安排中增加学员实践应用环节, 同时促进暑期学校与重点实验室开放相结合, 深化暑期学校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 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流动站、互派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术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给《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一文作者的信[J].中国社会科学, 1993, (6) :56.

[2]钟海荣, 李建成, 曹慧.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程渐进式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1.

暑期学校论文 篇6

一、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分析

(一) 基本情况

1.领域

由于中文专业的应用领域很广, 因此除了学校, 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机会很多, 学生多到学校、企业、乡镇机关、村委会、商场等领域进行社会实践。

2.岗位

不少学生选择做助教、促销员、调解员、应侍生, 社会实践领域的广泛性使实践岗位呈多样性特点。学生在暑期实践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结合本专业发展特点选择岗位, 还有部分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选择岗位, 也有的选择公益类岗位。

3.时间

实践一般都在暑假期间, 时间为一个星期、半个月或一个月。

(二) 结果分析

1.成效

(1) 实践岗位与专业学习相衔接

较多学生在学习辅导班及艺校担任助教一职。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践岗位, 不仅积累了教学经验, 而且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水平, 为走上讲台授课积累了经验。另外, 也有一些学生在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担任文秘助手, 了解基层工作, 为将来回乡镇做公务员发展探路。

(2) 提高个人的实际综合能力

暑期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实际提升, 弥补了课堂不能教授给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弊端。学生不仅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而且增强了工作自律意识, 特别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为今后就业提供了认识基础。

(3) 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在暑期实践活动报告中, 许多学生的迷茫心态有了极大改进。首先是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体会到应珍惜有限的大学时光, 并在读书阶段多方面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其次是许多同学也认识到不仅应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学好社会经验知识, 即情商智商同步发展。最后, 参加实践的学生普遍认识到一份工作的艰辛程度, 职业行业类别的广泛性、分工的精细化使每一项工作都具备社会意义。

2.不足

(1) 社会支持环节薄弱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职院校在读学生在学历方面存在一定的门槛问题。此外, 由于不是正式员工, 一些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 工作方面存在差别待遇, 例如在商场当推销员, 资历老的员工时常为难新员工; 在辅导班做助教, 老师对实践学生的工作要求非常严厉;在村委会做文秘助手, 讨论的时政问题有时因不知道被取笑, 等等。

(2) 自身综合技能欠缺

实践中许多学生感受到自身综合技能的欠缺, 如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 基本的应用型技能不擅长, 如计算机操作、粉笔字书写等。另外, 学生对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缺乏关注和了解, 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3) 缺乏学校专业指导

由于缺乏工作经历, 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实践岗位, 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 简单地寻找餐馆、酒店做应侍生、洗碗工;还有些学生逃避社会实践, 通过父母、亲戚随意找个单位盖章填表, 敷衍应对, 这说明学校在落实政策时引导性有待加强。

三、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一) 扩展社会实践的时间长度

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突出时间优势, 但同时有一定问题, 由于放假, 许多老师另有假期安排, 安排老师带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难度, 因而削弱了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可以考虑拓展社会实践长度, 将社会实践主题与内容分成小块, 以一周为节点, 一月为阶段, 利用周末、小假期时间完成小型模块, 贯穿整个学年。提高学生的社会调研与实践能力后, 利用寒暑假交给学生完成自由项目, 这样既增加了社会实践的训练时间, 又加强了指导性。

(二) 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

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十分重要, 但社会实践是高校和社会比较薄弱的环节, 一些学校由于领导重视、资金充足取得了充实成果, 但是高校还缺乏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制、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如奖学金普遍受到学生重视, 但社会实践存在走过场的普遍现象, 这与高校对社会实践的定位有关, 若仅仅将社会实践等同于一次社会活动, 局限于几个项目组, 对于整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 有必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评价中的比重, 使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三) 增强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

指导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进行与成效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应将教师的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挂钩, 以政策激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 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依托班级、兴趣小组实现社会实践精细化指导工作, 这项工作也能促进高职院校师资深入企业挂职、公共课教师开展市场调查等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师资力量的社会化程度和水平。只有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才能实现一名教师指导数名学生的实践计划, 为社会实践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 探索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

不少本科类院校普遍实行项目申报制模式, 这种模式加强了学校对社会实践的引导性, 保证了社会实践重点成果的突出性。但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多, 学生理论水平欠缺, 应该结合学生特点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长效运行机制。可以考虑以思政课部与院系学生工作结合的方式, 在班级、小组的小块单位下, 将两课教学与社会实践、人才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借助“两课”课堂, 加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和操作性。

摘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也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 本文分析了学生实践情况, 通过总结实践成效与不足, 提出了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职生创业教育下一篇:正交实验结果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