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空调系统

2024-11-17

GMP空调系统(共9篇)

GMP空调系统 篇1

摘要:介绍了中成药制药车间GMP空调系统的环境要求与改造前的概况, 重点阐述了GMP空调自控系统的原理与控制方案。通过一系列自控设备与空调风管的安装、改造, 以及软件部分中风量检测与风量控制等的执行, 达到恒温恒压差的GMP空调要求。最后经投产运行, 效果理想。

关键词:GMP空调系统,自动控制装置,风量检测,风量控制,旁通风,补充风系统

针对能源紧迫形势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内部节能挖潜的动力, 对当前制药空调系统而言, 不但要求这类设备能使车间内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微压差可靠地达到GMP的要求, 而且还要求空调系统有较高的“综合能效比”, 起到经济运行,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公司效益的作用。

制药车间GMP空调的技术基本指标与规定。

(1) 恒温恒湿车间室内温度参数:23℃±2℃, RH湿度:55%±10%;

(2) 洁净车间相对外界要有相对一定的正压差;洁净级别相同的区域, 产尘量大的操作室要对前室或走廊保持相对负压 (但对室外与吊顶仍为正压) 。

1 制药车间GMP空调系统现状概述

本制药车间GMP空调系统的主机由两台冷水机组构成, 其冷却水系统各自独立冷冻水系统并联向末端供冷。按设置的主机额定制冷能力来说, 即使是夏季最热工况它依然可以满足该车间空调降温冷却功能要求。况且两台主机可以并联供冷或单独供冷, 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能量的调节。

总体上, 各末端设备与各空调分区负荷要求也基本匹配, 其中AHU中冷冻水流量设置了手动调节阀, 送风风机设置有手动变频调速装置, 风机盘管冷冻水出口设置有温控电动阀。每一末端的空气循环主要以送风管系及回风管系组成, 个别洁净室设置了独立抽气扇排风管系。

2 该GMP空调系统优化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该系统存在如下缺陷。

(1) 自动控制系统不完善, 没能根据实施工况进行调节。

G M P对空调系统要求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 (相对湿度) 、微压差三类参数方面, 它的功能作用与多种因素相关:系统内部的负荷变化与系统外环境条件的影响。系统内部的负荷变化主要是生产过程中车间内部热负荷的动态变化, 而系统外环境条件的影响中, 季节变化与气候环境变化起着主要作用。这些较为复杂多变的动态负荷的变化, 客观上要求空调系统必须具备实时的自动匹配调控功能, 才能及时适应各种变化的要求, 才可能做到高效、经济、可靠且使用寿命长的目标。

而该空调系统的控制大部分还停留在人工手动调整的水平, 不可避免存在调控时间滞后、调控偏差大等问题, 很难达到自控系统的高速实时反馈调节的准确效果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

(2) 系统能耗大, 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空调系统是按能满足车间的最大冷负荷来进行设计的, 而在实际应用中, 冷热负荷是随天气和车间内热负荷变化而变化的一般运行在非满载状态。更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能自动检测、运算和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导致空调系统在非满载状态下无法协调各功能设备工作在合理匹配的经济运转, 许多电机运转白做工, 浪费电能。

3 空调系统自控改造方案

经过对现场的调查与分析, 该系统的优化改造主要围绕空气管道系统、冷冻水管道系统、温度调控系统、微压差调控及集中监测系统、补充风系统等进行的。采用风量检测与定风量输送、动态负荷匹配、变频调控、PLC数据采集及智能化控制等技术围绕温度与微正压等关键参数的动态变化, 对空调系统进行了优化节能的改造, 具体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3.1 空气管道优化改造

该制药车间四层有三台空气处理柜将洁净空气分别供给洁廊、A剂型、B剂型三大区域 (系统) 。由于原风管与个别风机机械传动的设计未如理想, 致使空调机柜的实际送风量达不到标称风量, 而且各洁净区域之间的相对压差与GMP标准存在一定误差。现将各风管与风柜进行优化改造, 使之送风量达到要求。在三个系统的回风总管上安装串通风管, 为各洁净区域之间的相对压差的有效调整提供条件。最后, 在三个系统的新风管、串通风管以及各功能房间的送、回风管上安装电动风阀控制器、压差传感器与温湿传感器, 为后续的自动控制提供硬件支持。

3.2 风量控制方案

在空调系统启动后十分钟内, 自控系统根据触摸屏上的三台风柜风量参数设置与实时检测风量 (风量检测数值由安装在现场风管的压差传感器监测, 并在PLC内部经过风量公式运算所得) , 由PLC运用PID算法, 计算出风柜变频风机的输出频率, 从而令输出风量趋向于设定风量。至于各功能房间的风量给定, 系统根据GMP中最少换气次数的要求, 设定了各功能房间的电动风阀的最小开启角度, 保证满足最少换气次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若采集得到的房间温度高于GMP要求, 电动风阀会每相隔一段时间 (该时间设定为温度扫描时基) 开启10度 (满量程全开启为90度) , 直到室内温度满足GMP要求为止。

3.3 微正压控制方案

系统开启十分钟后, 三区域的输出风量已基本稳定。这时, PLC根据采集得到的洁廊、A剂型、B剂型对外界的压差, 通过软件运算, 调节新风电动风阀使洁净区域压差满足GMP要求。三区域之间的相对压差是由串通风管电动风阀控制的。

3.4 补充风系统方案

个别产尘量大的洁净房间设有排风机设备。当生产工艺需要开启这些排风机时, 由于排风机的作用使得这些房间产生了相对洁廊较大的压差, 破坏了洁净区内的压差平衡。经改造后, 当补充风自控系统接收到排风机开启信号时, 补充风系统便会同时启动送风机与冷冻水电磁阀。这样, 新风风柜便将新鲜空气经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过滤、冷水表泠挡水段, 最后经末端高效过滤器送入洁净区。系统会根据室内的压差来调整送风机的频率, 以维持洁净区内的压差平衡。

3.5 冷冻水系统优化方案

在冷冻水管道上安装电动阀门。PLC采集回风总管的温度信号与设定的温度进行PID运算, 根据实时状况, 动态调节电动阀门的开度, 使其满足温度要求。而且, 当有哪个剂型所属区域没有生产时, 冷冻水电动阀门将不会开启, 减轻冷水机组负荷, 达到节能的效果。

3.6 自控系统集中监测方案

在系统触摸屏上, 可以设定风柜送风量、区域温湿度、区域间压差;同时可以显示PLC采集的各路信号。人机界面完成了实时参数设定与在线监控。

4 结语

改造后技术基本指标。

(1) 恒温恒湿车间室内参数:23℃±2℃, RH湿度:55%±10%。

(2) 室内各功能间室相对洁廊压差大于等于5Pa, 洁净走廊相对大气压差大于等于10Pa。

(3) 温度、微正压调控实现全自动控制。

纵上所述, 实施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优化改造, 不但使功能参数满足GMP要求并且能保证其稳定性,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减轻运营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且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另外, 通过项目改造有利于强化公司自动化技术水平, 促进设备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综合实力。

GMP空调系统 篇2

本温湿度监控系统是一套开发成熟的符合GMP药厂要求的系统。系统能对大面积的多点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记录,并将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进行数据存储与分析,并输出打印曲线,在设备异常情况下还以多种形式的报警通知相应人员,能 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记录的自动化监测系统。

温度、温湿度监控系统 SE-WS

◆测量范围: 温度:-40℃~100℃

湿度: 0~100 %RH

◆测量精度: 温度: ±0.5℃

湿度: ±3% RH

◆分 辨 率: 温度: 0.1℃

湿度: 0.1%RH

◆通讯接口: RS-232、485、USB、RJ45

◆ 软 件: 中、英文两种版本

系统功能:

1:可在线实时24小时连续的采集和记录监测点位的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光照、空气洁净度、供电电压电流等

各项参数情况,以数字、图形和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显示和记录存储监测信息,监测点位可扩充多达上千个点。

2:可设定各监控点位的温湿度报警限值,当出现被监控点位数据异常时可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报警方式包括:现场多媒

体声光报警、网络客户端报警、电话语音报警、手机短信息报警等。上传报警信息并进行本地及远程监测,系统可在不

同的时刻通知不同的值班人员;

3:数据集中器提供USB接口,在没有配监控电脑或监控电脑损坏、瘫痪,可随时用U盘导出将数据转至其它电脑。

4:数据集中器端提供具有信号输出协议的端口,可接通信设备(GPRS DTU等)进行无线传输。5:温湿度监控软件采用标准windows 98/2000/XP全中文图形界面,实时显示、记录各监测点的温湿度值和曲线变化,统

计温湿度数据的历史数据、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累积数据,报警画面。

6:监控主机端利用监控软件可随时打印每时刻的温湿度数据及运行报告。

7: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通讯能力,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访问监控电脑,在线查看监

控点位的温湿度记录仪变化情况,实现远程监测。系统不但能够在值班室监测,领导在自己办公室可以非常方便地观看

和监控。

8:系统可扩充多种记录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能进行绘制棒图、饼图,进行曲线拟合等处理,可按TEXT格式输出,也能进

入EXCEL电子表格等office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9:控制软件的编制采用软件工程管理,开放性与可扩充性极强,由于采用硬件功能的软件化的系统设计思想及系统硬件 的模块化、通讯网络化设计,系统可根据需要升级软件功能与扩展硬件种类。

10:系统设计时预留有接口,可随时增加减硬软件设备,系统只要做少量的改动即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可根

据政策和法规的改变随时增加新的内容。

11:设备改进、检修过程中及检修完成后,均不需要停止或重新启动机房监控系统。

12:系统都均做可靠行接地,以防静电。

温湿度监控系统产品其他应用场合:

食品、电子生产车间、药房、冰箱、冷库、库房、机房、实验室、工业暖通、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馆、孵房、温室大

浅谈新版GMP文件系统编写 篇3

按照新版GMP的要求, 企业必须做到一切工作文件化, 文件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文件是企业的“法律”, 反对抄袭、照搬硬套和执行文件走过场或视文件为装饰品的做法, 我们不仅仅应该关注文件的符合性, 更应该关注文件的有效性。

1 法规要求及主要变化

新版GMP中文件的定义:本规范所指的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记录、报告等, 与1998版GMP比较主要变化有:

(1) 新版GMP参照欧盟GMP基本要求和美国cGMP中相关要求, 对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操作规程和记录等文件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进行了细化规定, 大大加强了文件管理的可操作性, 强化了文件管理的要求, 大大增加了违规记录和不良记录的操作难度。

(2) 新版GMP强调与GMP有关的每项活动均应有记录, 将记录管理纳入文件管理的范畴。为了保证记录的可追溯性, 强调尽可能采用设备自动打印的数据, 强调批生产记录的复制和发放应按相关文件进行控制并有记录。

(3) 新版GMP增加了防止误用、定期评审、记录的保存、电子记录管理等相关要求。

2 文件系统分类和组成

从ISO系列标准及国内外一些制药企业成功经验看, 典型的制药企业质量体系文件可分为3个层次 (如图1) , 即质量手册、管理性文件以及包括作业规程和基准记录 (经批准的空白记录原稿) 在内的其他文件[1]。

在我国, 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所规范的各类文件, 通常可分为标准文件、记录文件, 标准文件又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操作标准。具体分类和包含的内容如下:

(1) 技术标准:工艺规程、质量标准、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等;

(2) 管理标准:生产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验证管理标准等;

(3) 操作标准:岗位操作规程、检验操作规程、清洁规程、更衣规程等;

(4) 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以及其他用于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记录。

3 区分SMP与SOP

新版GMP中只出现操作规程, 而没有出现管理规程, 是不是编写文件的时候就不能够体现管理规程呢?

新版GMP的很多内容与欧盟GMP的内容是一致的, 对比之后我们不难发现, 欧盟GMP中“procedure”与“操作规程”一词相对应, 用SOP可以同时概括管理和操作规程, 因为管理规程本来也就是一个通则性的SOP[1]。我们也可以把“procedure”理解为“程序”, 程序可以包括管理程序 (SMP) 和操作程序 (SOP) ,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可以认可的, 只要它们能同样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都不违反GMP的原则, 不必为具体哪一个文件的属性大伤脑筋。SMP和SOP的区别主要如下:

SMP是标准管理规程 (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 的英文缩写, 其内容一般是描述管理程序, 阐述事情或程序由谁负责完成, 什么时候应该完成, 完成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完成哪些项目, 例如卫生管理制度消毒液配制的条款中规定由某人负责配制某种消毒液、何时配制、用何种溶剂、是否需要除菌过滤、保存时限等。

SOP是标准操作规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的英文缩写, 用来指导操作程序, 指完成一件事或进行一项操作, 应该使用什么工具, 采用什么设备, 工作到什么程度, 将操作过程细化量化, 例如消毒液配制操作规程中, 在配制某种消毒液的时候详细规定配制的地点、配制人员、配制的容器、组份加入的顺序、溶剂的加入量、搅拌速度和时间、除菌过滤的操作细节等。

总而言之, 管理规程是质量活动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般不涉及技术性或操作性细节, 而这些细节通常应在操作规程当中加以规定。

4 前期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公司高层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 阐述公司总的质量目标、标准和观念, 确定组织机构图, 明确各岗位职责并授权给具有相应资质、经验丰富的人员 (如质量受权人) 负责组织进行文件系统编写工作, 文件编写人员应统一思路, 一切以符合GMP要求为指导原则, 摒弃对领导意见的唯命是从, 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各部门应消除隔阂, 进行有效沟通。

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在厂房洁净装修施工前应组织各部门对厂房设计图纸进行会审, 部门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计确认。设备采购前应按要求编写URS (用户需求标准) , 要求设备厂商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改进,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根据厂房的设计思路和产品的特性, 确定药品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 讨论正常生产情况下硬件是否能满足要求, 存在哪些质量风险。因为“硬件不足软件补”是有前提条件的, 大部分硬件方面的缺陷是无法用软件来弥补的, 也是新版GMP所不提倡的, 良好的文件系统必须建立在优良硬件系统的基础上。编写文件时不能脱离公司的实际情况, 文件系统中提到的相应设施设备应与实际相符, 对提出的问题各部门应协商解决, 及时添置或改进所需设备。

应杜绝抄袭, 原创的文件才是最好的。新版GMP属于技术指南, 对各种文件编写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说明, 如果再去抄袭或修改按1998版GMP编写的文件, 肯定不能满足要求。因厂房设施设备等硬件、人员素质等不同, 相应的文件系统肯定会不相同, 照搬照套别人的文件, 没有把基本原理搞清楚, 也不适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学会并认识标准体系,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外标准和专业书籍。专业书籍最好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司和认证管理中心组织编写的, 比如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培训教材》、《药品GMP指南》、《药品生产验证指南》 (2003版) 、《欧盟药品GMP指南》、《ICH质量管理文件汇编》等, 严格按标准进行文件编写工作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质量管理部门根据新版GMP要求和实际需要对公司文件进行整体设计, 规定文件的整体框架和各部门编写文件时应至少包括的内容, 各部门根据文件系统设计和GMP的要求, 制定本部门的文件目录, 对于有争议的内容, 文件系统开始编写前应讨论清楚, 务必做到分工合理, 职责明确。

5 制定编写文件的SOP

质量管理部门应首先编制文件的SOP, 通过全体人员审核并培训到位, 包括文件管理、编码原则、标准格式等内容。

按照新版GMP第一百五十三条要求: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应当按照操作规程管理, 并有相应的文件分发、撤销、复制、销毁记录。制药企业应制定文件, 规范文件管理的整个流程 (如图2) , 文件起草和修订人员须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具备相应资质, 能够胜任文件的起草和编写工作。各部门确定的文件目录须经必要性讨论后确定文件的名称、编号和编制要求等。编写的文件经部门审核、质量管理部门复审和公司分管总监复审后交总经理批准。经批准的文件只有经过培训后才能生效, 文件的复制必须填写记录并加盖受控章, 分发文件时必须由接收人签字确认, 填写文件分发记录。替换或撤销文件时, 质量部文件管理员逐份检查替换或撤销的文件, 保证失效的文件不在生产或管理现场出现。失效的文件除质量部文件管理员留一份存档外一律销毁, 销毁文件时必须有销毁人和监销人两人同时在场并填写文件销毁记录。

文件编号的规则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必须具有系统性、准确性、追踪性、识别性、稳定性、相关一致性和发展性[3], 如果企业的生产车间较多, 建议采取按公司部门进行编号, 每个生产车间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同一类别的文件, 主要是质量标准与标准操作规程, 为了便于查找, 将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及其他以序号段加以区分。提供以下的编号方式供大家参考 (其中部门代码和文件类别码均为其英文的首字母缩写) 。代码示意如图3, 文件编号如表1。

根据新版GMP第一百八十一条及GMP指南的相关要求, 公司应制定文件的标准格式, 其内容可包括:文件名称、编号、类别 (分为管理标准、操作标准、技术标准) 、颁发部门、分发部门、目的、范围、责任、培训要求 (规定培训部门和需培训的岗位) [2]、变更历史 (包括文件编号、变更描述、生效日期等) [2]、产生的文档 (能够体现文件配套记录的审核过程) 、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 (必要时可编写) 等。文件格式除应该具体规定字体、大小、行距、页边距等因素外, 还应该包括页眉和页脚的样式, 建议文件的每一页经过审核后由相关人员签名, 签字栏可考虑放入页脚处, 如表2所示。

第页, 共页

6 编写SOP的要求和技巧

SOP应简练、明确、易懂, 经培训后由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SOP应明确每个环节转换过程中各项因素的要求, 即由谁来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内容、做到什么标准。编写SOP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为5W1H, 如图4所示。

根据在文件系统实践编写中的经验, 总结如下编写SOP的技巧供参考:

(1) 多使用流程图、图片和表格对文件内容加以说明, 表达更加直接易懂, 让人一目了然。如在编写进入洁净区的操作规程时洗手应采用六步洗手法 (见图5) , 如果仅用文字去表述则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2) 按新版GMP要求, 在编写的过程对物料、产品、阀门、过滤器、功能间等进行编号管理, 用特定并且唯一的代码来表示, 然后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说明。如按图6所示, 原料进入洁净区称量配制的顺序可设置为101房间 (外清) →102房间 (缓冲) →103房间 (原辅料暂存) →104房间 (称量) →105房间 (浓配) →106房间 (稀配) 。

(3) 在编写SOP时应避免长段落, 应将一个操作分为若干步骤并加以说明, 并可将每个步骤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4) 编写文件时应注意使用清晰、简练和准确的语句, 所用的术语应是通用的, 并且前后保持一致。

7 结语

文件是确保信息有效传递和管理的工具, 按新版GMP要求进行文件系统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提供最优质的资源, 使操作规范化、合理化, 从而有效地指导生产, 大大提高药品生产过程的重现性, 从而确保产品质量, 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邓海根.制药企业GMP管理实用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GMP空调系统 篇4

简介

空间消毒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繁殖的措施。空气质量将直接影响在该环境中生产药品的微粒和微生物污染的水平,进而直接影响药品生产的质量。空间消毒是所有环境消毒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制药厂洁净区消毒灭菌的重要性

制药厂生产洁净区空气质量是药品生产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生产环节,因其高标准的洁净环境,不仅要控制空气中悬浮状态的气溶胶离子,还要控制微生物数,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免受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必须每天每批时刻进行消毒。药厂是最为严格控制微生物数量的生产企业,尽管如此,但是环境空气的微生物扔然存在,因此,减少空气中悬浮粒子的含量和有效地去除已存在的固体微粒子,始终都是制造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制药厂空间消毒灭菌系统的选择

制药工厂空间环境消毒灭菌系统的主要用途是防止产品和洁净区受到微生物污染,防止用于制药生产的病毒、致病菌和芽孢菌的扩散和污染,防止诸如青霉素或其他高活性药品的扩散和污染,防止固体粉尘的扩散污染。因此,在选择消毒灭菌系统时应重点考虑如下几点:

1,消毒能力必须是高效的,即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该产品的材料兼容性要好,对环境、设备腐蚀性要小。3,该产品不能有残留,而且好验证,必须有充分的验证资料。

4,制药厂洁净区布局一般较复杂,所以该产品扩散性要非常好,不能留有死角。5,使用要方便,不能造成二次污染,消毒时间也不能过长。在满足了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性价比也必须要高。随着这些要求和指导意见的提出,为找寻适合制药企业空间消毒的消毒剂指明了方向。德国原装进口奥克泰士消毒灭菌剂+奥克泰士冷雾机的完美结合,让这一切完全成为了可能。奥克泰士

奥克泰士--德国原装进口,食品级过氧化氢 银离子复合型杀菌消毒剂,在欧盟已注册商标,并获得多个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如ISO9001、ISO14001管理体系认证,IFS食品检测认证,欧盟EMAS检测认证、德国莱茵TUV认证等。具有无色无味无毒无残留无腐蚀性无耐药性等特点,能够高效杀灭药品生产中各个环节的细菌孢子、真菌孢子、放射菌、分支杆菌、酵母菌、霉菌、病毒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微生物,彻底解决因微生物污染所面临的困扰。奥克泰士冷雾机

奥克泰士冷雾机--德国原装进口,外形新颖,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雾化性能好,粒谱范围小(超低容量)。具有省药,药液挥发快,不湿透表面,腐蚀性小等特点。还具有杀菌效果不受湿度影响,效率高等特点。清除粉尘悬浮颗粒物,杀死细菌,达到十万级国家净化要求。奥克泰士空间消毒灭菌系统

奥克泰士空间消毒灭菌系统是济南辰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制药厂,食品厂、实验室等专门在德国引进的科技前沿产品。该机可以使(奥克泰士)药液经特制喷雾装置以10微米以下雾滴高速雾化,迅速弥漫到空气中,由于雾滴细微,扩散强劲,消毒无死角,无残留。无须移动,单台机即可对100㎡在5秒内实现覆盖。从而快速有效的杀灭环境空气内存在的细菌、传染性病毒和微生物,提高环境空气的质量,抑制细菌、病毒在空气中传播,保证了生存在改换境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如果人工移动,即可以对3000㎡面积在30分钟内有效覆盖。在3000㎡空间内对自然菌杀灭率达到95%,杀菌范围能到达每一处死角。其灭菌效果及覆盖能力完全符合美国药典(USP)中的规定,采用奥克泰士冷雾机,生产员工更安全,更便于企业管理。雾化消毒作用过程

1.设备和房间的准备工作

首先将消毒区域内不适合的雾化消毒的物品移出(例如:植物、科研用活性菌类等,我们的技术工程师将提供详尽的技术指导)。冷雾机的安放位置遵从指令。2.气化/冷雾

通过奥克泰士的消毒系统,过氧化氢银离子溶液被转化气化冷雾,通过气相射流将气溶胶均匀分布在室内空间和物品的每一个角落。3.冲击作用时间

当过氧化氢气雾到达后,就开始冲击作用。在270立方米空间中,冲击作用在15分钟后开始进行,这就意味着,与此同时空间内的冷雾达到饱和状态。在冲击作用的过程中,过氧化氢的成分会随着作用相应衰减(详见图表)。4.降解/通风

在冲击作用完成后,过氧化氢降解为水和氧气。当雾化所采用的过氧化氢处于高浓度等级时(>5%),可以采取辅助的措施以加快降解速度(例如,打开空调通风系统或者打开门、窗)。产品特点

1、具有高效灭菌(杀菌率>99.9999%),这个是目前其它传统消毒方式望尘莫及的;

2、一体化三维立体消毒,一台设备就能对环境、空隙、表面,360度无间隙、无死角高效灭菌消毒; 3、5-20微米冷雾,精确控制无落水,适用于各种材质包括高敏感度电子材料;

3、全自动控制,节省大量人工成本,避免认为因素造成的消毒失败;

4、开放化工艺,经过权威细菌学和病毒学专家的检测与评估;

5、生态环保,没有任何残留;

6、基本无腐蚀,不会对设备造成危害;

7、良好的使用体验,轻型易于移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8、超微技术净化杀菌;

GMP空调系统 篇5

注射用水 (Water For Injection, 以下简称WFI) 系统是由发生装置 (多效蒸馏水机) 、储存-分配系统等部分构成, 本文仅涉及储存-分配系统的内容。

WFI储存-分配系统 (WFI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是由储罐、输送泵、不锈钢管路、换热器、用水点阀门以及一些检测设备等构成。系统在设计上应能有效防止微生物及细菌内毒素的滋生和污染, 便于系统灭菌, 满足无菌生产用水的要求。

2 WIF储存-分配系统整体设计要求

WIF储存-分配系统的整体设计要求:

(1) WFI系统采用循环式管路设计, 整个WFI储存-分配系统的温度最低点不得低于70℃。

(2) 循环管路的设计应在满足各个用水点生产要求的前提下, 始终保证回到储罐的WFI流速不低于1.0 m/s。

(3) 系统的设计应避免产生死角, 盲管至少符合“3d”标准, 以防止水滞留而滋生微生物。

(4) 系统的设计应能实现完全排空 (最好能配有压缩空气装置进行管道吹干) , 水平管道应保证0.5%~1%的斜度 (视水平管道的长短而定) 。

(5) 始终维持系统相对正压。

(6) 系统能实现灭菌功能。

(7) 系统在回水电导率超标、TOC值不合格时, 管道有自动排放的功能。

(8) 系统应有可靠的保温措施, 保温材料应该是非纤维性的材料。

(9) 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应符合ISP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国际制药工程协会) 和ASME BPE—2009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美国机械工程协会、Bioprocessing Equipment/生物加工设备) 的相关规定。

3 WFI储存-分配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建造要求

3.1 WFI储罐

3.1.1 储罐容积

储罐容积的确定主要取决于3方面的要求:

(1) 兼顾制水设备产水速度和生产不断变化的用水量, 保证足够的缓冲余地。

(2) 确保制水设备在大部分时间内能够连续运转, 避免因为制水设备的频繁开机和停机而降低各公用工程系统的利用率, 使设备受到不良影响。

(3) 在产水设备发生故障或因系统消毒而不能产水时, 可以提供短期的储备水量。在确定储备余量时, 应考虑能够足够完成一批产品、某一工作周期或其他的适当的需求。

3.1.2 储罐形式

储罐的形式主要有立式罐和卧式罐2种。

立式罐的优点是可使用的容积 (有效容积) 大、制造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内部易清洁排空、喷淋球的设计相对简单。

卧式罐的优点是外形低矮, 受水站房间高度的限制小。但其占地面积大, 内部清洁用喷淋球的设计难度大, 一般至少安装2个喷淋球。

具体选用立式罐还是卧式罐, 要结合水罐设计容积、场地面积和房间高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如果不考虑空间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 储罐容积在10 t以内选用立式罐, 容积超过10 t宜选用卧式罐。

3.1.3 储罐材质及表面处理

与WFI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罐体及部件的材质均需使用经供应商鉴定确认的AISI 316L不锈钢材质, 其对应的国标牌号是00Cr17Ni14Mo2。

罐体内表面需要经过电解抛光处理, 表面粗糙度为Ra≤0.4μm, 同时所有与WFI接触的表面应该没有任何可能妨碍正确清洗的裂缝和尖锐的边缘及缝隙。

罐体外包的保温材料效果可靠, 保温材料应该完全密封于保温层内, 外表面覆盖AISI 304不锈钢板, 厚度应不小于1.5 mm, 其对应的国标牌号是06Cr19Ni10。

3.1.4 储罐温度和压力

WFI储罐设计温度为0~135℃, 设计压力不低于0.4 MPa。WFI储罐是应符合国家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的相关规定, 并有第三方检测证书。

3.1.5 储罐附件

3.1.5. 1 呼吸器

呼吸器配备0.22μm的疏水性PTEF滤芯, 能够在位灭菌, 有完整性测试接口, 配备电加热装置使其能时刻保证滤芯的干燥。

3.1.5. 2 喷淋球

喷淋球的设计要能够保证喷淋到罐内每一个部位, 供应商在交货前需要做核黄素喷淋实验, 提供有关清洗效果的验证文件。

3.1.5. 3 爆破片和安全阀

罐体上必须安装爆破片或安全阀。爆破片和安全阀均采用卫生型设计。在WFI储罐上推荐使用爆破片, 对于今后的维护相对简单。

3.1.5. 4 液位计

目前WFI储罐上长用的液位计主要有3种, 分别是静压式、电容式、压差式。无论哪种形式的液位计均需满足卫生型设计。

静压式液位计显示结果误差太大, 因此不推荐使用。电容式液位计的安装对房间高度有要求, 因为如果房间太矮而储罐又很高, 则一旦储罐就位后液位计就再也不能从罐上取出, 造成今后维护困难。但电容式液位计价格较低, 如果储罐容积较小则适合使用电容式液位计。压差式液位计读数准确, 且不受安装空间的限制, 虽然价格略高, 但最适合WFI储罐使用。

3.1.5. 5 温度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

WFI储罐上需配备温度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 均需有信号输出功能, 且属于卫生型设计。

3.2 循环水泵

3.2.1 技术要点

WFI水系统一般使用离心式水泵, 且必须选用符合卫生型结构设计的产品。

水泵的材质采用AISI 316L的不锈钢, 经过电解抛光并钝化处理。

水泵自润滑, 不额外添加润滑剂, 密封垫能够耐受系统灭菌的温度 (121℃) 。结构上能排净泵头内的积水, 在安装时泵出口应该斜向上45°, 以避免出现气穴现象。

水泵的卫生型设计在结构上最重要的2点是全开式叶轮 (图1) 和卫生型设计的特殊O型圈密封槽 (图2) 。

3.2.2 雷诺数和回水流速

为保证WFI管道内形成湍流, 从流体力学角度考虑, 雷诺数Re一般的设计值在4 600左右。雷诺数的计算公式:

式中d———管道直径 (m) ;

w———流速 (m/s) ;

ρ———密度 (kg/m3) ;

μ———流体黏度 (Pa·s) 。

在实际的工程实施过程中, 由于雷诺数不能进行测量, 因此还是以回水流速作为表征来评定WFI管路内的湍流情况。

WFI储存-分配水系统对最大用水量时的回水流速是有要求的, 至少不应低于1 m/s。由于用水量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WFI系统的水泵必须配套变频控制器, 根据回水流量计的信号来不断调整水泵的频率, 控制水泵的转速, 始终保证WFI系统的回水流速在设计范围之内。

3.2.3 备用泵

目前有的药厂使用在线布置备用泵的做法, 即将2个水泵并联或串联安装, 本文不推荐这种方式。关于在线安装备用泵的做法, 也值得商榷。因为当运行的水泵出现故障时, 直接将管道连接至并排安装的备用泵, 虽然确实可以节省系统维修排除故障的时间, 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符合GMP要求的。因为当系统接入新的水泵时, 为保证整个WFI无菌安全生产的质量要求, 必须对整个WFI储存-分配系统进行清洁、灭菌处理, 因此车间停产时间并没有缩短。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WFI系统内配置质量优秀的、无故障运行时间长的水泵, 并在每年的停产检修时做好水泵的维护、保养工作, 尽早发现故障隐患。

3.3 热交换器

新版GMP要求WFI水系统有检测换热器泄漏的装置或方法, 为满足此规定, 选择双管板换热器是很好的选择, 图3为双管板换热器的局部特写。

双管板换热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图4为双管板换热器剖面示意图, A和B是2块不锈钢圆板, 无缝不锈钢管与B板胀管密封, 与A板焊接。WFI走管程, 冷却水走壳程。万一无缝不锈钢管和B板间密封处发生渗漏, 则冷却水会由此处渗出, 绝不可能和管程内的WFI相混。即使无缝不锈钢管和A板间的密封处发生泄漏, 则WFI会从此处渗出, 也不会和冷却水相混。所以双管板换热器为WFI系统提供了最安全的换热解决方案。

双管板换热器的缺点是换热效率低, 而且由于加工难度高, 双管板换热器的造价非常高。由于实现同样的换热能力双管板换热器需要更大的安装空间, 因此在项目建造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3.4 不锈钢管路

3.4.1 管材要求

不锈钢管材必须采用AISI 316L不锈钢管材。按照ISO2037标准或ASME BPE标准, 管道内壁要求电解抛光, 表面粗糙度为Ra≤0.4μm, 并做脱脂、酸洗和钝化处理, 必须要求供应商提供所有管路的材质证书。

3.4.2 系统设计要求

系统设计压力不小于0.6 MPa, 安装完毕后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水压测试, 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5倍, 并至少维持30 min, 试压所用的水应不含氯离子。

整个管道系统设计上应考虑至少0.5%的坡度, 设置系统的最低点保证能够将水系统中的存液完全排净。

WFI管路的设计应尽量避免出现“盲肠管道”, 如不能避免, 要符合阀门中心到主管道外壁的长度≤3d的原则 (图5) 。

3.4.3 管道安装要求

WFI系统管道尽可能使用TIG自动轨道焊接安装, 尽量减少手工焊接和卡箍连接。每个焊点都必须刻码, 并绘制焊点布局图, 经过检测的焊点位置要在图上标识清楚。

焊缝总量的至少20%要做彩色内窥镜检查;当使用手动焊接时, 100%的焊缝要做彩色内窥镜检查, 所有结果拍摄制作成光盘, 焊接标准应参照ASME BPE—2009的标准。

焊缝总量的至少10%做X射线探伤检查, 具体的抽样位置由供应商提出, 并且必须由需求方确认, 并在最终的焊点布局图上标明。

WFI管道外壁需要保温, 保温材料应该完全密封于保温层内, 外壁有水流向标识。净化区内的保温采用AISI 304不锈钢的管套管结构, 要求美观大方、密封可靠。

3.5 阀门

3.5.1 阀体材质

WFI储存-分配系统的所有阀门必须使用AISI316L材质的卫生型隔膜阀。

3.5.2 阀体形式

隔膜阀体有锻造和铸造2种形式, 价格相差近3倍。WFI系统的运行压力不超过0.3 MPa, 因此属于低压管路, 选用铸造隔膜阀足矣。另外, 用锻造隔膜阀还是铸造隔膜阀并不是GMP关注的重点。

3.5.3 膜片

3.5.3. 1 硅胶膜片

硅胶膜片价格低廉, 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制药厂水系统的隔膜阀上使用最广泛的膜片。但其耐热性相对较差, WFI需要高温循环、定期灭菌, 因此硅胶膜片容易老化, 需要经常更换。

3.5.3. 2 EPDM (三元乙丙橡胶) 膜片

此种膜片的弹性、耐温性和耐老化性能都比硅胶膜片好, 比较适合WFI系统使用。但其实这种膜片最适合使用在纯化水 (Purified Water, 简称PW) 这种常温运行的制药用水系统中, 目前国外的制药企业在纯化水制备、储存和分配的各个环节均使用EPDM膜片。

3.5.3. 3 EPDM+PTFE复合膜片

PTFE (聚四氟乙烯) 有塑料之王的美誉, 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耐老化等诸多优点。但其缺点是硬度太高, 延展性和弹性太差, 因此不能单独作为隔膜阀的膜片使用。国外开发出一种新做法, 将很薄的PTFE膜片 (约0.4 mm左右) 和正常厚度的EPDM膜片复合在一起 (图6) , 使之兼有了EPDM的弹性和PTFE的耐高温性能, 性能十分优越。目前, 国外制药企业的WFI系统均已普遍使用这种复合膜片。

3.6 在线电导率检测仪和在线TOC检测仪

3.6.1 在线电导率检测仪

根据新版GMP的规定, WFI系统必须按照在线电导率检测仪实时检测储存-分配系统内WFI的水质变化。在线电导率仪应该安装在WFI回水管路进储罐前的位置, 这样才能全面地检测整个管路系统内有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在安装电导率的管路后面应该装有不合格水排放阀门, 当WFI水质异常, 电导率值超标时, 控制系统PLC应该在HMI上报警, 同时自动关闭WFI进罐阀门, 打开旁通的排放阀, 使不合格的WFI能够及时排放至系统外, 且不会污染到储罐内的WFI。

3.6.2 在线TOC检测仪

总有机碳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是反映水质中有机污染物总量的指标。相比于传统的化学需氧量 (COD) 的测定, TOC技术简单、快速。TOC分析仪的分析时间一般为4~6 min, 如果是在线检测仪可以24 h不间断地对WFI水质进行监测。

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WFI的TOC检测为强制检测项目, PW的TOC检测为可选项目 (易氧化物或TOC任选其一) , FI与PW的TOC合格限为500μg/L。

虽然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在线监测TOC与离线实验室测定TOC都是允许的, 但是药典同时也指明了离线检测可能带来的污染, 指明了在线检测的优越性:“在线监测可方便地对水的质量进行实时测定并对水系统进行实时流程控制;而离线测定则有可能带来许多问题。由于水的生产是批量进行或连续操作的, 所以在选择采用离线测定还是在线测定时, 应由水生产的条件和具体情况决定”。

在线TOC检测仪应该安装在WFI回水管路进储罐前的位置, 原因跟在线电导率检测仪一样, 因此通常情况下它们往往会安装在一起。

当WFI水质出现异常、TOC值超标时, 和电导率值超标时一样, 控制系统应该报警, 关闭WFI进罐阀门, 同时打开排放阀, 使TOC值超标的WFI能够及时排放至系统外, 而不会污染到储罐内的WFI。

4 结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符合新版GMP要求的注射用水储存-分配系统的建造实施细节, 从工程角度出发对系统建造实施的关键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解决方案, 希望能为制药用水企业的项目制造和实施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S]

[2]制药用水及制药用蒸汽指南[S]

[3]GB24511—2009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及钢带[S]

[4]Alfa lava-Centrifugal Pumps卫生型离心泵[S]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 [S]

[6]钱应璞.制药用水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GMP空调系统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在制药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计算机系统应用于工艺控制、在线清洗灭菌、物料控制、实验室设备控制等。如今为大家所熟知的BPCS系统(业务计划及控制系统)、SAP系统(系统、应用及产品数据处理系统)、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PLC(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等都属于计算机系统。

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验证存在一定技术上的困难,在国内还难以实施,所以有关计算机系统的一系列SOP、清洁和维护保养也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简化甚至是忽略。

事实上,计算机系统的合理操作及适当保养对于其所控制的生产过程、数据管理等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而言,如何保证电子记录的真实、及时、规范对制药企业而言也是一大难题。计算机维护是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和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设备的日常保养则是设备维护的基础,也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积极措施。本文着重从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及外围设备三方面就其使用与维护进行简单讨论。

1 软件系统的维护

软件是指管理和操作硬件的为完成某些任务而编写的程序。计算机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计算机运行所必备的软件,包括如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现在制药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操作系统就是DOS、Windows。应用软件是用户根据自己工作需要为了某些特定的任务而自行开发或从厂家购买的软件,它能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及过程控制等,包括像电子制表软件、标准化学分析软件、材料需求计划系统(MRP)等。

1.1 软件维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软件维护是指为保证投入使用的软件能够持续完全地维护装备执行任务所进行的全部活动。而维护阶段处于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也是生存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

软件维护可分为:(1)改正性维护,包括改正处理上、性能上、编程上的错误,即改正软件中原有的错误、缺陷和不足。(2)适应性维护,包括为适应硬件、操作系统和环境等的变化而作的维护。(3)提高性维护,包括为提高处理效率和性能以及为方便管理而做的变更[2]。

通常,软件的研发者和使用者并不是同一人,因而在软件系统研发完成后,软件中存在的错误基本要靠使用者来发现和解决。所以,软件使用者对软件的维护至关重要。软件使用者或维护人员对软件进行维护就可能因为修改某个模块或程序而导致潜在的新的错误和缺陷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的维护比软件开发需要更高的技术专业水平。从现实考虑,制药企业中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人员中懂IT并能进行软件维护的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他们对于软件系统进行诸如上述的维护,也是不太现实的。

仅从改正性维护来说,因为软件开发过程中是无法避免错误的,而错误的出现又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改正性维护是必须的而且是繁琐的。更何况,任何一次软件维护就是一次变更,根据GMP验证要求又必须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再验证。这对于制药企业来说,维护成本就过于昂贵了。因此,要从本质上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制药企业必须经过验证来确定维护周期,并制定相关文件及SOP来约束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同时记录遇到的所有问题及缺陷,定期请软件研发者对其进行系统维护。

在企业日常生产中,软件系统的维护一般也只能局限于对生产管理数据的保存和保护。对制药企业生产来说,实时控制及实验检验等产生的数据记录是最需要进行保护的。

1.2 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

在制药企业中,应用软件可分为标准软件包、可配置软件包及客户自设计系统。诸如电子制表软件、LIMS系统、BPCS系统等较为通用的标准软件包及可配置软件包基本上从厂家直接购买再通过配置来满足自身需求。

对于这方面的软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已日趋成熟,因此软件本身的错误缺陷基本不会太多,但也会由于操作者的不当操作或设置修改参数或受到病毒感染而引起故障。客户自设计系统尤其是用于过程控制的应用软件则根据各个企业各种药品特殊的生产工艺进行自我研发或请软件生产商为其进行专门研发设计。此类软件系统在开发中较容易出现问题和缺陷。但对于此类软件的操作制药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SOP进行规范,只要操作人员规范操作,引起软件故障几率还是很小的。

日常使用中,对于软件系统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清理垃圾文件。计算机系统使用过久后,会产生大量垃圾文件,占用系统空间,使系统变慢,长此以往,则会导致系统无法工作。因此操作人员应定期对磁盘进行清理,以有效利用磁盘空间。

(2)对数据及系统进行备份。由于人为因素或硬件故障而导致的计算机故障常引起计算机操作系统受损及数据丢失,造成工作中的严重损失。因而,对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的备份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制药企业来说,由于计算机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尤其是QC部门对原辅料、中间体及成品的检验都将产生大量数据,因此数据的备份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一般数据备份要求一份数据至少应有两个拷贝,一份在计算机系统中,以保证数据的正常恢复和数据查询恢复,另一份则要归档保存,以防系统故障和失效使数据永久丢失。因此,操作人员也应定期将大量数据备份到其他可以单独保存的软盘或光盘,例如备份到大容量的DVD碟片上,以保护数据及其完整性。为保证这些电子记录的真实性,必须由经过授权的人员进行操作,以防止数据被篡改。

(3)人员培训。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故障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或误操作而导致的。尤其是在软件方面,操作人员因为执行了不该使用的命令,选择了不该使用的操作,或运行了磁盘操作程序等而使文件丢失、磁盘格式化等等。QA部门须制定相应详细的SOP,以规范员工操作,而人事部门则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计算机系统操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操作人员正确而规范地操作,告知在操作中所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同时,企业应设置安全进入机制,防止除具体操作人员以外的未授权人进入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

2 硬件系统的维护

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日常我们所见的CPU芯片就是由这两部分所集成。存储器分内存储器(主存储器,即内存)和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硬盘和软盘等都属于外存储器。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操作键盘、鼠标、热电偶、压力表、酸度计、压力传感器等,输出设备有电动机、显示器、开关、阀、阴极射线管、警报器、绘图仪等。通俗地讲,硬件就是我们所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

2.1 早期硬件维护

早期指从购买的设备到货、安装直至用户保修期前后的一段时间[3]。在这段时期内出现故障不多,多为内部因素,即由于元器件的性能及质量方面所造成的故障。这一阶段,外部因素影响不是很大,即由于使用的外部条件所造成的故障不是很多。然而,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早期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其外部因素。要使计算机系统在正常状态下工作并延长使用寿命,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为了节省企业的维修成本,因此必须使它处于一个适合的工作环境,应具备以下条件:

2.1.1 温湿度条件

一般计算机系统应在20~25℃环境下工作,过高的温度会使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而磁介质受热膨胀也会影响记录的精确性。环境过于潮湿会使绝缘电阻等电子器件工作不稳定,在硬盘进行读写操作时极易产生数据丢失等故障。此外,线路板等也容易腐蚀,使得板卡过早老化。而环境过于干燥,则可能引起静电积累,可能会损坏集成电路,清掉内存或缓存区的信息,影响程序运行及数据存贮。这些都将对电子记录的真实性造成影响。

在制药企业生产车间、仓储部门、实验室等温度基本控制在18~26℃,湿度在45%~65%,可以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时所需的环境温湿度。然而,由于某些计算机系统从早到晚一直处于运转当中,因此操作人员也不能忽视计算机系统的良好排热。在我国气候潮湿的地区或阴雨季节,需采取空气降湿措施,在西北地区空气干燥,必须采取升湿措施,有效调节环境的湿度以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

2.1.2 防尘

由于机箱和显示器等都不是完全密封,灰尘会进入其中,若计算机长期不进行清洁,会致使部件接口被灰尘堵塞从而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过多的灰尘附着在电路板上,不仅会影响集成电路板的散热,甚至还会引起线路短路等故障。由于洁净区域环境的高要求使设备维护人员一般无需注意计算机系统防尘问题,但是灰尘也总是无处不在的,若不注意定期清洁,也是会积少成多,这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可能会对其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所以设备维护人员也应当定期清洁以防止灰尘吸附。在无洁净要求或易产尘药品生产车间内及成品库、物料库中,用于过程控制和物料成品出入库记录等的计算机系统则应设一个单独的房间来放置,且更需要定期进行细致的清洁。清洁部分主要包括主机箱内表面的积尘,插槽、插头、插座、CPU风扇、内存条和适配卡等。

2.1.3 电源

我国一般办公用的交流电源标准电压是220 V,按规定电网电压的波动度应在标准值的±5%以内,在这范围内计算机系统可正常运行。由于市电供应存在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压不稳也容易对计算机电路和器件造成损害,在电压经常波动的环境下,最好能配备一个UPS,以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所需的稳定的电源。USP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在突然停电后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以使用户能够紧急存盘,而不至于影响工作或丢失重要数据。二是消除市电上的电涌、瞬间高电压、瞬间低电压电线噪声和频率偏移等“电源污染”,改善电源质量,为计算机提供高质量的电源。需要注意的是配备UPS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因此最好请专业人士为不同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合理的配备方案。

2.1.4 防震与防噪

震动和噪声也容易造成硬盘的损坏或数据丢失等。由于硬盘是一种精密设备,工作时磁头在盘片的表面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当硬盘处于读写状态时,较大的震动及噪声都可能造成磁头和盘片的撞击,导致硬盘的损坏。尤其用于工艺生产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系统放置于生产现场,大型机器的运转会产生一定震动和较大的噪声,因此除了要将这些计算机系统单独设置房间外,还应考虑安装防震和隔音设备。

2.2 中后期硬件维护

中期是指计算机系统在使用约3年后的一段时间[3]。此时,计算机设备使用久了出现故障在所难免。若从计算机系统使用开始即对其进行良好的维护,那么这时所出现的故障一般是由于某些小元部件质量问题或者已经到了使用寿命,又或者是由于在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清洁过程中,操作人员乱拆卸乱调乱改或大意疏忽而造成硬件的损坏,一般情况下用新的器件更换后,设备即可恢复正常了。后期指计算机系统在使用数年后直至设备报废的一段时期。长期工作使得一些设备的电阻电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老化失效等,这类故障往往比较难以排除,要维修可能需要有足够经验和水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因此,此时企业就需要考虑是否更换新的计算机系统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的计算机系统的验证问题。

由于企业很少关注如何减少硬件系统的维护成本,因此他们会一直使用原有的计算机系统直到它完全报废,然后再重新购置新的计算机系统。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这种方式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早期,下面的两个问题是企业会遇到且要面对的:(1)若对计算机进行良好的维护维修,及时进行故障排除,对硬件进行更换,那么这仅仅属于变更,则需要根据变更影响的范围来决定是否应该实施再验证。即使是再验证,因为所需重点验证的是与更换的新部件相关的性能等方面,所以它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再验证时间和人力精力。(2)若不注重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维修,致使计算机系统过早到达其生命周期,那只能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重新配置。企业则又需要对新的计算机系统进行DQ、IQ、OQ、PQ等一系列的软硬件的验证[4]。此时,企业又不得不考虑到其预算和成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在验证阶段所损失的机会成本。因此,通过两方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企业应更注重用于硬件的维护维修以及停工时间上的一系列的花费,而不是购置新设备。

3 外围设备的维护

外围设备是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机、存储机以外设备(如驱动器、标绘器、打印机、终端等)[1]。事实上,外围设备属于输入/输出系统,也就是说外围设备也属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因此对于外围设备的维护就不再赘述。此外还应注意外围设备与中央处理器间的距离不宜过长,以免受到电磁干扰,致使中央处理器的输入数据发生错误或变形。

4 结语

与GMP相关的计算机系统在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电子记录的保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重视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不仅能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延长计算机系统使用寿命,从长远的经济角度来看,也降低了往后的维护维修成本,同时还能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

摘要:就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硬件和外围设备三方面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及维护进行简单讨论。结论:制药企业应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规范的使用及有效的维护,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有效运行及确保电子记录等的真实、及时、规范。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GMP,软件,硬件,外围设备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验证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39~552

[2]连纪海.计算机软件的维护[J].赤峰学院报,2005,21(1):76

[3]何晓东,郭金奎.计算机硬件常用危险方法和技巧[J].物探装备,2005,15(2):124~127

GMP空调系统 篇7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且药品品种多、剂型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专业性强,现有药品生产监督方式以现场检查为主[3],由于监管人员少、任务重,导致监管频率低、盲区多。当前药品生产监管需要从单纯依靠行政监督向依托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因此,迫切需要具备先进性、时效性、完备性等特点的监管平台做支撑。

1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设计的主要思路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的研发基于源头治理的思路,采用非现场监管的理念,依据行业法律法规及GMP等规范[4],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基于统一应用支撑平台,构建各类监管应用模型,集电子批记录、实时风险预警、监管控制模型、质量追踪与追溯、监管协同与共享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从生产源头实现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时全方位的有效监管,创新药品监管机制采用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升各级监管主体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通过持续研究和不断创新,以及深入药监系统和生产企业实地调研,在全面掌握各级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形成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的详细设计思路。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内置所有GMP要素,通过自动采集和手工录入等方式在制药企业端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实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加以监控,对每一个关键操作过程进行行为记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记录[5],自动形成电子批记录,确保质量档案及时、准确、真实、完整,作为质量评估和问题溯源的依据,实现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远程实时监控和实时预警;同时对药监部门现有分散的、孤立的信息发布、GMP证书管理[6]、GMP检查人员管理[7]、监管任务管理、药监执法、特药监管[8]和相关查询统计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将远程监管和现场检查结合起来,并在处室之间、局与局之间、药监局与其他部门之间实现监管信息共享[9],实现异构环境中多样的、综合的信息协同,跨部门、跨地域的业务流程协同以及信息访问者在信息展现层的协同,建立长效的药品生产监管机制。

2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业务模型

2.1 电子批记录模型

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批监控记录、批包装记录等批记录承载了企业药品生产、检验、包装等全过程信息,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依据,因此电子批记录模型是实现药品非现场动态监管的核心工具之一。通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电子批记录,确保及时记录生产过程,方便质量控制和追溯。同时系统内置所有GMP要素指标,企业可以根据剂型和实际监管需求定制电子批记录模板。另外,通过电子签名、加密等多种安全手段保证电子批记录内容的责任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2.2 监控预警模型

依据GMP规范、行业规章制度和企业操作规程定制监管模型,监管模型涵盖所有GMP质量要素,可以对GMP中规定的全部质量要素,包括物料、环境、人员、工艺规程、供应商等进行全面的监控,满足监管部门对于药品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的需求。

系统通过监管模型引擎调用监管模型,自动执行监管程序,按照GMP规范定义的指标对生产过程、环境、物料出入情况、药品检验[7]情况等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控;同时,系统定义不同级别的预警模型,运用监管规则自动检查生产合规性,对质量风险、违规操作、关键控制点参数不匹配、物料质量不合格[10]等多种情况自动实时预警,并向相应监管部门发送警示信息,以提醒各级监管部门对违规情况进行及时跟踪查处,从而有效降低药品质量事故发生率。

2.3 数据采集模型

根据监管模型的要求,在制药企业端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基础数据:包括企业机构、人员信息,厂房、设施、设备信息,供应商、验证信息以及采购、销售、仓储等信息,这类数据多存在于企业已有的OA、ERP等业务系统中,因此可以联机抽取,对于没有应用系统支持的情况,可以定制填报模板,由相关人员手工填报;第二类是生产过程数据: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指令、物料检验、环境监测、工艺流程、生产和检验操作记录凭证、人员行为、设备状态等信息,这类数据是生产、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数据,如果环境、生产、检验设备支持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它是微软公司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在过程控制方面的应用)通讯协议,可以通过I/O接口从设备中自动采集,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于不支持OPC标准的情况,可以通过PDA、触摸终端等设备手工填报数据,并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2.4 药品质量追踪追溯模型

通过对企业(包括原料药生产企业)进销存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准确掌握药品流量、流向信息,利用药品条码、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生产企业等各种追踪手段,对问题药品实施快速召回处理[2]。同时,通过问题药品的属性信息,如品名、批号、规格等信息,结合电子批记录,定位问题药品生产中存在隐患的环节,快速定位问题药品源头。

3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总体设计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采用B/S结构,分别在各省药监局端和所辖制药企业端两级部署。经过权限配置,各地市级药监局通过药监专网统一访问省局端系统,实现监管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9]。监管数据来源于制药企业端,通过多种采集手段,在制药企业端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上报至药监局端,进行加工、计算,服务于各类监管应用。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基于SOA技术架构,架构设计[11]分五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层,由系统软件环境、系统硬件环境与网络基础环境组成,系统支持各种主流的硬件、系统软件,并且支持药监专网与互联网间的信息交互。第二层为数据层,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如:DB2、ORACLE、SQLSERVER等),包括生产动态监管数据库与生产动态监管数据仓库,用于存储各类监管数据,如实时监控数据、预警数据、违规数据、监管任务数据、电子批记录等。第三层为平台层,提供应用组件支撑。包括工作流组件、商业智能组件、内容管理组件、规则引擎组件、数据交换组件等。第四层为应用层,包括了各监管业务功能模块,进行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包括:生产监管、现场监管、监管分析、自动预警、违规处理、交互协同、知识管理、辅助决策、信息发布等模块。第五层为访问层,访问层是系统用户的接入渠道,系统通过访问层的综合监管门户实现界面集成。在药监局端分为内网门户与互联网门户,内网门户供药监部门系统用户开展日常监管业务,并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发布药品管理制度信息,实现政务公开。

用户通过统一入口登录,系统能有效控制各用户对不同模块的访问权限。同时,在网络建设方面采取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相结合、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策略,保证信息在存取、处理和传输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密性。

4 预期效果

药品生产非现场动态监管系统以各级药监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为使用对象,以提高监管效率、监管水平为出发点,为从生产源头确保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工具,更好的解决了药品生产监管面临的难题,同时寓监管于服务为制药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了基本信息化保障,增强企业质量控制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4.1 对于监管部门

(1)实现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实时监控,自动风险预警,最大限度的防范药品生产安全隐患。

(2)实现了创新的监管模式。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动态监管相结合,实现对药品生产各环节的动态、规范、有效的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扩大监管覆盖面。

(3)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在各级药监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可以方便、快速的洞察药品质量风险、药害事件发展态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提升了对药品质量隐患与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4)实现准确的药品流向追踪和源头追溯。通过系统对药品生产各环节信息的实时、准确记录,方便监管人员掌握确切的药品流向与源头追溯信息。

(5)药监工作科学部署。通过系统提供先进、科学的统计分析功能,各级药监机构能够更加及时、客观的、全面的掌握药品生产信息,有利于合理分配监管资源,部署监管任务,做出科学决策。

(6)实现信息共享与监管业务协同。通过统一门户访问模式、横向互联的数据交换体系和统一的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实现监管资源共享;通过集成业务流程,实现监管业务协同。

4.2 对于制药企业

(1)确保药品质量:运用先进科学的信息化监管手段确保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刚性执行,实现企业第一责任人对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永恒承诺。

(2)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信息化监管,强化质量控制手段,实现企业以高质量的药品抢占市场,赢得公众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中国药企通过国外认证,与国际标准接轨。

(3)促进企业的GMP自觉遵从意识:通过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他律促进自律,保障GMP规范的自觉遵从,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

(4)提高企业监管水平:实现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监管效率,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在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6/05/content_637391. htm.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五号)[S].2001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14号)[S].2004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国食药监安[2007] 648号)[S].2007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局令第9号)[S].1999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国食药监安[2005] 437号)[S].2005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国食药监市[2006] 379号)[S].200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0号)[S].2002

[9]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 2号),http://www.qj.gov.cn/upload/1177658092262. doc,2006

[1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食药监安[2006] 120号)[S].2006

GMP空调系统 篇8

2011年5月30日, 在第41届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上, Bosta博健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了“欧美及新版GMP标准下无菌液体灌装/粉针分装系统国际论坛”, 分享了欧美发达国家无菌药品生产中的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 吸引全国70余家制药企业100多人参加, 成为此次展会最引人瞩目的焦点论坛之一。5个多小时的论坛, 共分4个阶段:Bosta博健科技卢存义、DEC-Austar技术总监Ewart Richardson、M&O Perry公司的Phillip Osterhaus总裁、奥星公司的验证经理马义岭分别讲解了“新版GMP对无菌灌装生产线设备及设计要求”、“符合欧盟标准的隔离器在无菌灌装生产线上的应用”、“FDA对粉针分装系统的要求及案例分析”、“欧美风险评估方法在无菌粉针车间的应用”。报告嘉宾与参会人员有效互动, 并现场解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深入理解GMP内涵 篇9

制药装备直接与药品、半成品和原辅料接触, 是造成药品生产差错和污染的因素之一。制药装备是否符合GMP要求, 直接关系到生产企业实施GMP的质量。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制药装备在制药企业改造中常常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新庙旧菩萨”的现象在一些已经取得GMP认证的企业里同样存在。由于设备使用、选择、维护等原因所造成的药品生产差错和污染现象也屡有发生。这既有生产工艺、药包材、配套等方面的原因, 更有很多企业并未真正理解GMP, GMP对制药设备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符合GMP等基本要求他们并不清楚。因此, 在制药行业深入理解GMP内涵的同时, 制药设备行业更需深入理解GMP内涵、真谛。同时, 必须更快地加强对制药装备的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大力促进制药装备行业的技术进步。

可喜的是, 业界许多领导和有识之士已有先见卓识, 很多企业在研发自己产品的时候自觉注入了GMP理念, 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自主创新, 形成了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同时推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这一点, 我们从第39、40届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上可以看到很多,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制药装备行业一定会在进一步规范和严格门槛的治理中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上一篇:过程回顾下一篇:教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