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融资

2024-10-09

非主流融资(精选8篇)

非主流融资 篇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新兴工业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都己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日益壮大,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活跃力量,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我国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如技术、人才、资金等问题。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所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问题, 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流融资渠道与局限

(一) 银行信贷, 融资困难

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借给资金需要者, 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一种经济行为。在许多国家, 银行贷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是最高的。企业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是目前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取得经营成功的重要手段。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 一旦贷款的请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产生融资缺口。而事实正说明了这一点, 中小企业对我国的工业产值贡献比例在60%以上, 而其获得的信贷比例却不足10%。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贷困难的情况更为严重。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引导下, 中小企业信贷得到大量增长, 但是目前信贷发放对象主要仍是那些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并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 无法真正全面覆盖整个中小企业群体。

(二) 债券融资, 难以拓展

在债券融资方面, 《公司法》规定的公开发行债券的条件相当高。当前, 仅有少数的大型国有企业成功发行了公司债券, 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公司法》规定的发行要求。

直接融资渠道不顺畅是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 虽然最近几年资本市场有所发展, 但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的状况依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三) 股权融资, 成本居高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的所有权, 通过企业增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一种融资方式。

依据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 股权融资的成本高于负债:一方面, 对于投资者, 投资于普通股的风险较高, 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 对于筹资公司, 股利税后支付, 不具备抵税作用, 而债务性资金的利息费用具有抵税的作用, 同时股票的发行费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证券。因此, 股权融资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债务融资成本。

三、中小企业“非主流”融资渠道

(一) 动产抵押

动产抵押, 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供作债务履行担保的动产, 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予以变价出售并就其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动产抵押的最大价值在于迎合了中小企业不仅需利用机器设备等资产的使用价值, 又需要用其交换价值作为融资担保的实际需求, 对活跃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现实经济理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同时, 动产抵押有利于银行将现有储蓄转化为投资, 增加银行利息收益, 降低银行的资金管理成本, 并且动产抵押相对于信用贷款还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程度。

(二) 可转债融资

可转债能够以低成本且不改变企业股权结构的情况下获得资金及有利于企业的“税盾”, 又能在企业借入资金发展向好之后促进债券转化为股票, 减小债务的本息偿还压力, 同时, 可转债还能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 发挥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

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于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融资历史并不长久的中国企业来说, 无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企业不断尝试着进行形式各异的融资活动, 但利用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融资的尝试却寥寥无几。

(三) 杠杆收购

所谓杠杆收购融资是指企业在收购另外一家企业时, 主要通过负债融资, 也就是以增加公司财务杠杆力度的方法融资, 从而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并从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企业采用杠杆收购方式收购其他企业时, 以目标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 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

杠杆收购曾一度风靡华尔街, 彰显了其无穷魅力。鉴于杠杆收购较大的风险性和较高难度的可操作性, 杠杆收购在中国企业收购和融资上总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四) 典当融资

典当融资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 交付一定比例费用, 然后取得当金, 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现代典当行是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中唯一可以合法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 其典当业务的法律性质几乎等同于商业银行的短期抵押贷款业务。由于它具有当物多样化、手续便捷、当金使用不受限制等优势, 能在短时间内为融资者争取到一定的资金, 因而被形象地比喻为“方便面”, 正获得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创业者的青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和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 “非主流”的融资渠道已成为治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剂良药, 让还在犹豫徘徊的众多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虽然这些“非主流”的融资渠道发展尚未完善, 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国家不断改善融资难这个问题的同时, 也看到了中小企业不断探索,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新路的坚持。相信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些“非主流”的融资渠道会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郑小萍, 刘盛华.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9) .

[2]郭小东, 朱洁.国内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经验借鉴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03) .

[3]潘永明, 梁媛, 王丽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 2012 (01) .

非主流融资 篇2

时光倒流10年,当我们还在为三厢与两厢车型孰优孰劣而争执时,有谁能想到汽车“物种”会在今天的市场上极大繁荣,除了传统的三厢、两厢外,休旅车、SUV、COUPE哪个不是大放异彩?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真正的时尚潮流已经在向更加离经叛道、功能整合的方向靠拢。

颠覆已有格局,不断推陈出新,Crossover时尚的混搭风可谓强劲而清新。

Crossover的发展潮流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Crossover车型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种车型虽然小众,但其特殊的用途却能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规模逐渐稳定,跨界车型开始出现有规律的换代。现在,国内标榜跨界的车型也一发不可收拾。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方的观点是,就像历史般不可逆转,Crossover的发展潮流也必将无可阻挡,成为未来的主流车型。而另一方则更为谨慎,认为这种车型仍旧是小众,掀不起大风大浪。但无论如何,Crossover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谈论话题,那么就先让我们从Crossover究竟是何物说起。

名词解释――何为Crossover?

Crossover的本意是“跨界”、“跨越”、“超越”、“交叉”和“融合”,但当它进入汽车领域,一个全新的物种就此诞生了――跨界车。这种新车型源自用户的新需求,并逐渐发展成为轿车、SUV、MPV和皮卡等车型的任意交叉组合,集轿车的舒适性和时尚外观、SUV的操控性和MPV的自由空间组合于一身,又有SUV的良好通过性与安全性,在空间上也会比传统的轿车大很多。

混搭路线一

紧凑COUPE与紧凑SUV的交叉

宝马X1

宝马对混搭的跨界车型总是情有独钟,先有惊世骇俗的X6将COUPE与SUV牵线在一起,而后离经叛道的5GT又将COUPE与旅行车融为一体,现在身材更紧凑的X1也即将进入中国市场。

X1是宝马名为SAV(运动多用途车)中的X系列新成员,同时也是该系列中尺寸最小的。在将宝马1系COUPE与紧凑SUV混搭为一体后,X1呈现出一派Crossover的独有气质。低矮的车身显然不同于任何一款传统SUV,更为紧凑的车身尺寸也使它迅速与X3区分开来。为了营造足够的车内空间,在2 760 mm轴距的前提下,X1的前后悬都尽可能缩短,尽管车身长度不足4.5 m,但X1却能营造出类似X3的内部空间。不过在通过性能上,X1的潜质却没有打折扣,194 mm的最小离地间隙绝对不是旅行车的标准。

MINICountryman

MINI给人的印象是复古与时尚的交汇,不过不论是敞篷版还是拉长的Clubman,都难脱小车的级别禁锢。现在,趁着混搭风潮的流行,MINI刚刚推出史上最另类的Crossover车型,以扭转人们的观念。

Countryman是MINI新跨界概念车的量产版之后的名称。新车型虽然传承了MINI的家族式外观风格,但该车却出自全新的生产平台。Countryman车身长度超过4 m,宽度为1.83 m,高度接近1.6 m,轴距超过了2.6 m,完全是一副紧凑级城市SUV的标准身材。高挑的车身与异常饱满的尾部让Countryman成为MINI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车型。Countryman采用标准的5门掀背式设计,配备4个独立座椅,后排也可选装3个座椅,双座椅的中间配备了两个杯架及滑轨,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较为灵活的储物空间。

在保留了MINI家族特征的同时,Countryman更首次将四驱应用在辆产车型上,可选装的All4四驱系统基于电控中央差速器进行动力传递,在部分情况下,可将全部动力传递至后轮。

混搭路线二 四门COUPE与SUV的组合讴歌ZDX

相比欧美的豪华品牌,讴歌的产品线并不丰富,这就让ZDX显得越发显眼。在将4门COUPE与SUV融合后,讴歌ZDX的车身轮廓看起来与宝马X6更为接近。

“豪华4门运动轿跑车”是讴歌对ZDX的官方定义。由于与MDX有着相同的研发平台,讴歌ZDX的“下半身”看上去与前者非常相仿,而“上半身”的线条则完全是一款4门COUPE。陡峭的车顶曲线,隐藏式的后车门把手以及粗犷的延伸式挡板都向人们证明着这款车异常的运动魅力。此外,该款车型还采用了全景天窗的设计。除轴距略短之外,讴歌ZDX的车身尺寸都与宝马X6不相上下,而车内空间方面则略逊于X6。

混搭路线三 四门COUPE与旅行车的谋面

一向以生产高性能跑车著名的保时捷,意外的带给大家一个惊喜,同时也有无数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无论如何,Panamera 的面世,宣布了除去Cayenne SUV之外,保时捷的产品线上又出现了新“物种”。

浅析中小企业非主流融资难的问题 篇3

1 我国当前非主流融资的现状

非主流融资是相对于在资本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间接融资和股市直接融资而言的,其特点是:(1)融资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居于非主流地位;(2)单一融资规模较小;(3)融资成本相对较高;(4)融资渠道多元而且构成复杂。

1.1 间接融资量极其有限

据统计,我国300万户中小型私营企业获得主流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仅占10%,90%的企业均无法从银行取得必要的信贷支持。

1.2 直接融资渠道窄

我国没有形成“二板市场”,沪深两市中的中小企业板块也是刚刚试行,千军万马挤上一条独木桥;我国没有形成规范的VC市场,难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公司发行债券又受到《公司法》高门槛的严格限制。这种制约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极低,仅占1.4%,发行债券的间接融资由于公司法的限制根本无法实现。

1.3 自有资金匮乏

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多为非公企业,其设立与发展均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只能靠企业的赢利积累点点滚动发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发展速度。据国际金融机构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业主直接投资和留存收益分别占资金来源的30%和26%,其他主要商业信用融资,外部债券和股票型融资不足1%。

通过对当前调研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非主流融资的效能没有充分发挥,非主流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我国非主流融资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管理和引导机制还不健全。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如人为地控制利率或汇率等。由于发展中国家本身资金就不充裕,而政府又往往规定了存贷款利率的上限,较低的贷款利率又刺激了贷款人的强烈的借款需求,导致资金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政府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事实上,可贷资金常常被分配给银行所熟悉的、政府所偏好的大型企业,而那些新创办的、风险较高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贷款。金融抑制是中国银行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2.2 信息不对称

根据企业融资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使用者在企业经营方面比资金的提供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的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差,财务信息具有非公开性,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更偏好于向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

2.3 交易成本

企业融资渠道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资金的所有者(或提供者)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资金的使用者对企业经营状况拥有充分的信息,不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外部融资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高昂的交易成本主要在外部融资时发生。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的贷款,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为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产生的交易成本较高。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活动透明度差、抵押条件差且信息不具有公开性,使得银行在决定贷款之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来调查企业的财务和资信状况;在发放贷款后,同样需要加强监督力度以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由此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提供者与资金的使用者直接交易,这就使得资金的提供者必须亲自对资金使用者的状况进行了解和判断,而这一过程的成本高昂,作为个人的资金提供者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必然要求存在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公证机制来进行信息的披露及监督。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高昂的成本。

3 中小企业非主流融资的主要类型

中小企业非主流融资典型特点是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各种渠道和方式所占的比重均比较低。从融资的性质来分大致可分为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和其他融资,这三种类型又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细分。

3.1 权益性融资

权益性融资是投资主体通过投资活动,拥有一定比例或数量的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或企业原来的所有者通过出让部分企业的所有权而获得外部投资的一种投融资方式。权益性融资的典型特征是企业的权属结构发生了变化,外部资本进入企业。权益性融资的主要形式又分为以下几种:

(1)私募

私募是相对于公募(公开发行股票)融资的一种筹资方式,其主要募集对象仅限于一定资格和一定数量的投资者。私募融资方式筹资成本低,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周期短,资金到位快,是中小型企业设立时广泛采用的筹资手段。

(2)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一种商业化、模式化的投融资模式,它是由投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来实现的,其运作方式为:风险投资公司寻找有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并拥有其股份,在企业发展后,选择时机退出套现。风险投资最大的特点是不要求对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而只重视企业的成长性。

(3)上市融资

上市融资是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资本金的融资方式,作为非主流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只有在创业板或主板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板块来实现上市融资,其操作方式与一般性的上市融资没有太大的区别。

3.2 债务性融资

债务性融资是融资主体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企业发展和运营的资金需求,其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没有发生根本转移,对获得的资金必须还本付息。相对于权益性融资而言,融资企业风险较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信用借款

即融资主体以自身的信用向债权人举债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保证。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职工集资、供应商货款、民间借款都属于信用借款。信用借款主要是企业法人作为主体进行借贷,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主要是以经营者的人格为保障的,其特点是融资方便快捷,不足之处是额度有限。

(2)保证借款

保证借款是借贷人向债权人提供相当数量的物的保证(或互保)之后,债权人才能支付贷款的投融资活动。其主要方式有担保借款、抵押借款、质押借款和典当借款等。保证借款广泛运用于各种企业之中,其中抵押和典当为主要的非主流融资的表现形式。

(3)经营租赁

从狭义上讲,经营租赁不是一种融资方式,它只是承租人有偿使用出租人资产的一种资产使用权转移方式,只能是广义的非主流融资方式。由于中小型企业资本规模较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性不足,因而经营租赁被广泛采用。

(4)金融租赁

金融租赁是指租赁公司作为出租人用自筹或借入资金,购入或租入承租人所需的设备,借给承租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使用,承租人分期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的租赁费,期满后设备产权转让给承租人的一种融资活动,主要有直接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和综合租赁等多种形式。

3.3 其他融资方式

其他融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资助、财政贴息、商业信用等。其中政府资助是对政府引导的企业或项目由政府提供无偿的资金支持或提供低息(贴息)贷款等,主要是针对环保、高新技术等企业或鼓励就业等项目或企业。

4 中小企业运用非主流融资可能存在的风险

4.1 资本性融资渠道不畅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非主流融资的主体——中小型企业注册资本普遍过低,而且存在严重的注册资本不到位现象。中小企业在设立时法律程序主要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而中介机构绝大部分存在着为客户垫资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在中小企业为数不过的资本金中,仍存在较大的水分。

4.2 负债结构不合理,运营稳定性差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方式,但银行提供的主要是短期流动资金而很少有长期信用借款,从而给扩张运营中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而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逐步上收,企业取得贷款的程序繁杂,周期被大大拉长,失去了债务性融资固有的周期短、效率高的优势。

4.3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非主流融资主体对债权的保障程度低,债权人风险相对较大,在浮动利率体制下,其从商业银行取得的贷款利率往往是利率上限,民间借贷利率更是高达12%~15%。这对于尚处于市场拓展期的中小企业,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4.4 各种渠道运作不规范

渠道多元化是非主流融资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不高,目前又没有对各类金融和从事投资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指引,导致整个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用紊乱,各种渠道运作不畅,加大了融资主体的资本运营难度。

非主流融资 篇4

读图时代中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渗入到方方面面, 对平面纸质媒体的影响更是日益彰显。在学界, 大家所热议的主流媒体似乎没有特别的定论, 关于主流媒体的论说也很多。“主流媒体”一词虽然是舶来词, 但是在我国, 它依然与国外的解释有着共通之处, 意味着拥有较大的受众人群, 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 并且有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的新闻媒体。目前较具影响力的是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指出的中国主流媒体的主要分类:

1.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新闻媒体;

2.以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区域性媒体;

3.以各大中城市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为代表的城市媒体;

4.以新华网、人民网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

对于非主流媒体, 在学界也没有绝对的定论, 只有对“非主流”这一词藻有比较中肯的释义: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维, 指不盲目跟从主流, 另类、个性, 相对于主流超前或者滞后。

从新闻报道方面来看,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其公信力的不同, 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绝对权威的话语权, 当民众从该媒体获得信息时, 内心会有信任感;而非主流媒体则更具有话语的草根性, 当民众对该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解码时, 会进行可信信息的筛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报纸、电视台都属于主流媒体, 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网络媒体都属于非主流媒体。在本文中的主流媒体是指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报纸、电视台, 而非主流媒体是指不具备权威话语权的网络媒体。

美国传播学家曾做过研究试验, 结论是:人获得的信息中大约有20%来自文字, 30%来自声音, 40%来自图形和图像。可见新闻图片在当今“读图时代”中的重要性, 人们往往通过一张新闻图片即能领会一条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对新闻图片的运用在数量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在运用新闻图片的题材、内容上也会有所改变。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相同点

同为新闻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对于新闻都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方面也会表现出共同性:

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关注度相同。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如果发生重大事件, 都会有所关注, 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布信息, 这就体现出重大新闻关注度的一致。比如国内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的玉树地震以及2010年7月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 各大媒体,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都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报道, 并配以图片。纸质主流媒体会在头版配发图片, 并会在一些版面配发专题图片, 配合文字对重大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报道;电视台中播出的图片是电视传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不是重点, 此刻图片的决定性瞬间发挥了巨大优势, 让观众可以在收看动态的新闻报道的同时, 也能观看静态的新闻图片, 感受细节的震撼力;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自身存储容量的优势, 上传多幅相关图片, 增加信息量。

认同感相同。关乎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方面的新闻, 不论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认同感是相同的, 即具有一致的情感方向。虽然报道的方式甚至权威性不同, 但是民族荣誉感、人民利益是最容易唤起内心深处同根性的敏感内容, 一旦有相关内容的报道, 情感方向不会有太大偏差。比如在几次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保持高度的情感一致性, 在使用图片时, 尽量选择能维护民族利益的新闻图片。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虽然拥有共同点, 但是它们的差异也确实存在,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数量的不同。由于版面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主流媒体中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与非主流的网络媒体相比, 对同种新闻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最大的区别是数量的不同。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 只能选择少量相关新闻事件图片中最具震撼力、最具内涵价值的图片, 而网络媒体却可以一次性发布很多相关图片, 也许这些新闻图片不是幅幅都精彩绝伦, 不是幅幅都称得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 但即使是简单的纪实性图片, 没有任何构图、用光方面的考究, 人们也会欣然接受这种新闻图片。特别是读者感兴趣的新闻, 甚至有的新闻图片较为模糊, 但人们依然会感受到新闻的真实力量。作为网络媒体, 专门的图片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受众的目光, 通过数量优势传播新闻中的有效信息。今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 网络上先后出现了有关日本大地震的图片专题报道, 印象深刻的是网易新闻中心的图片报道, 按时间顺序报道近一个月的日本大地震。只要网民每天点击这些新闻图片, 就能直观地看到每天发生在日本灾区的情况。比如日本首相菅直人考察灾区, 东京电力公司的高层前去避难所道歉, 还有日本当地的民众排队接受辐射检测等。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只需要一幅幅新闻图片, 就能让人们了解那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大量新闻图片的集中使用, 是主流纸质媒体以及广播电视无法做到的。

内容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新闻角度的不同和广义的新闻内容的不同。

首先是狭义上同一新闻角度的不同。主流媒体会选择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角度对新闻进行报道, 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自然也会体现把关人的思想。这就会让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趋于统一性、单一性, 甚至翻看不同的报纸或者收看不同的电视节目, 都会发现相同的新闻图片出现在报刊或者电视屏幕上。比如某条新闻是新华社统一配稿、统一配图, 那么读者所看到的新闻图片就没有任何差别, 主流媒体优先服从上级命令, 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就有所不同,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或者不正规, 在网络媒体中同一新闻也可能存在多种角度的新闻图片。比如主流媒体就某一新闻事件仅仅配发了一张新闻图片, 但是网络上也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关新闻图片。网络的发达已经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在网上搜索信息的习惯, 一篇新闻事件的报道, 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到成千上万的相关消息, 而新闻图片又充斥其中, 于是新闻图片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比如对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和王振义两位院士的报道, 主流媒体可能使用新闻图片的内容比较局限, 但是网络媒体会涉及两位院士更多角度的图片, 甚至儿时、家人的图片也会出现。

其次是广义上新闻内容的不同。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非常局限, 涉及的内容也没有非主流媒体涉及的广泛。主流媒体只会对大众最关心、最需要知道、最需要了解的新闻进行报道, 包括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社会生活热点、社会发展的难点、备受社会关注的敏感点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并且本国的新闻报道居多。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包容性极强, 世界各地的奇闻逸事都可以进行传播。新闻内容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使用的不同, 互联网的特性让非主流媒体在信息多样化传播中显现出优势,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图片。人们基本上可以从主流媒体上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重大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 而关乎自己休闲、娱乐、服务方面的新闻信息, 从非主流媒体上获得的信息会更多更全面。

图片来源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使用的来源也有所区别。主流媒体多由专职摄影记者进行图片的拍摄, 即使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 也是具有新闻敏感性以及对美学有天赋的文字记者、编辑进行现场的拍摄, 或者就是图片编辑在可靠的图片库中进行新闻图片的选择、购买。而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的来源门槛较低, 非专业摄影记者也能任意上传新闻图片。比如2010年7月28日南京发生爆炸事件, 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 主流媒体中出现的新闻图片数量不多, 而非主流媒体网络上则有非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很多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或者路过此地的路人对新闻现场进行的拍摄, 甚至有些人是拿手机进行的拍摄, 画面谈不上精致, 但是因为真实、及时, 也让关注此事的人们视为有价值的新闻图片。

记者队伍的专业性不同。有些重大新闻事件, 只有具备资格的记者才能进入现场, 那么所获取的新闻图片是独家的, 图片质量也会相对较高。而非主流媒体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更多的是进行转载或者由民间提供新闻图片, 那么不论从质量还是时效上会相对落后于主流媒体。

真实程度的不同。一般而言, 主流媒体对新闻图片的使用非常严格, 因为真实乃新闻之本。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真实, 二是总体真实。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必须坚持时间、空间和对象三位一体的真实原则, 拍摄记录的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新闻对象。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捕捉记录呈现在眼前的典型瞬间, 新闻图片反映的应该符合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要求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 做到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

时效性的不同。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由于自身特点的缘故, 在新闻图片使用的时效性方面也有所差别。主流媒体中报纸、电视对新闻的传播都需要一个过程, 采集、编辑、审核、出版、播报, 需要有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进行操作。而非主流媒体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往往大家还没有从报纸、电视上得到消息时, 便可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消息。最常见的如腾讯QQ与微博, 只要大家在网上开启腾讯QQ或微博, 有一些新闻信息, 比如哪儿发生了地震、哪儿发生了一件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 都会在第一时间弹出窗口进行简单的新闻报道。而对此新闻具体、深入的报道可能要过一定的时间在报纸、电视上才有所呈现。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把关人的缺失, 大众在网络上进行新闻图片传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这也使得一些新闻图片会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见诸网络,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使用上的不同之处多于相同之处, 这并不说明偏重于哪类, 哪类就是绝对正确的发展趋势。这仅仅说明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缺点。两者如何能互补, 对新闻图片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提升, 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 《中国记者》, 2004 (1) 。

[2].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 《新闻知识》, 2006 (3) 。

非主流融资 篇5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

有关于主流媒体的定论, 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未得到广泛认同的答案。在传媒发达的欧美国家, 主流媒体主要指以严肃、深刻著称的高级报纸, 例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 此类报纸均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良好的口碑。我国的主流媒体主要是关注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面向社会主流人群, 代表主流的社会声音和意识形态, 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公信力的权威媒体, 例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各大中城市党报、新华网等。

概括来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认为, 媒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才能成为主流媒体, 即有较大的发行量、收视率;有较多的广告营业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1) 也就是说, 要做到政治主流、经济主流、社会主流三个方面, 才可称得上是主流媒体。

与此相对的非主流媒体, 是近年来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丰富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给予主流媒体有力补充的重要媒体。甚至某些都市类报刊、各类网站、期刊读物等非主流媒体在市场份额中占到很高的比例, 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无所不在的媒介力量。相较于主流媒体, 非主流媒体在传播硬新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过, 在媒体主流化大潮的影响下, 许多非主流媒体也纷纷扛起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大旗, 其中以各地都市报的迅猛发展为代表,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主流化倾向。

读图时代的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都选择大量使用新闻图片, 不过在报道众多新闻事件时对于新闻图片的选取却有同有异。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相同点

从传统的“文以载道”到今日的“图以载道”,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纷纷频繁地大面积登载新闻图片, 使用图片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报道重大及突发新闻事件。对于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验媒体的新闻敏感度、应急机制和运营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都还记得海湾战争成就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 也记得香港凤凰卫视在美国“9·11”恐怖袭击案发生的那一刻起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的壮举。新闻图片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形象、直观地提供给受众以文字和语言所不能涵盖的信息。

随着新闻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事业的不断成熟, 新闻从业人员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越发重视,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非主流媒体, 在应对重大以及突发新闻事件时都毫不犹豫地选取新闻图片来帮助报道。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功能和作用外, 新闻图片在此类新闻事件的报道上能够以无法比拟的现场感、表现力、冲击力来展示颇具感染力的视觉效果。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 媒体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了解事件的严重程度, 新闻图片的直观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报道手段;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迅疾又让人措手不及, 容易导致社会恐慌与流言四起, 而使用新闻图片可以将事实真实地展现给受众, 让人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可以稳定民心。

比如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 包括了开闭幕式的宏大场景、每日夺牌选手的精彩瞬间、狂热的各国体育爱好者等有强烈代表性和新闻点的图片被主流媒体及非主流媒体登载和使用, 无论是党报、经济报、都市报, 央视、省级卫视、地面频道, 还是大大小小的网站、手机报, 有关奥运会方方面面明快艳丽的新闻图片处处可见。这些新闻图片将一个和谐、绿色、文明的北京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时比几万字洋洋洒洒的介绍文章效果更佳。又如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三次特大自然灾害———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同年的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作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典型代表, 在事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给予持续的关注和连续的报道, 现场的受灾情况、搜救进展、生命的成功挽救、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国家领导人的亲力亲为等生动画面都被定格在新闻图片中, 全国同胞与世界人民通过一张张感人肺腑、触目惊心的照片将心与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并伸出援手。

头版新闻图片的比例增加。在同类媒体竞争激烈、新兴媒体强势攻占市场的压力下, 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为了留住读者, 让读者产生翻开报纸将新闻看下去的欲望, 选择在头版放置新闻图片呈现增加趋势。严肃的党政类报纸也需要使用新闻图片作为吸引读者、配合文字报道, 甚至主导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 更不用说制作得明快抢眼、面孔诱人的小报、都市报了。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5日的头版登载了五张新闻图片, 标题分别为《温家宝出席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假日旅游掀起高潮》 (两张图片) 和《18流派传人尽现京剧神韵》。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 是主流媒体的首席代表, 更是中国第一大报。于头版有限的空间和版面放入五张新闻图片这一举动就足以说明其图文并举的理念和决心。

新闻图片压倒文字成为重要信息源。新闻图片使用之初, 主要功能是作为文字信息的补充, 使读者更直接、快速地了解新闻内容, 外加美化版面、优化视觉效果。但是, 在快速消费时代, 冗长的文字新闻或者电视中主持人滔滔不绝的陈述已无法吸引受众长时间耐心的关注, 粗略地翻阅每一版报纸、随意地控制手中的遥控器按钮、轻轻地点击鼠标, 人们选择性的增多和主动权的增大使得媒体人员不得不做出应对。于是, 新闻图片逐渐压倒或取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源, 它的作用不再只是辅助, 而是主导, 简短的文字和说辞成为图片的释义。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报纸上颇为震撼和详细的大幅新闻图片和边上的小字说明, 电视新闻中占满整个屏幕的图片和主持人的几句简短的介绍, 网站上文体明星的作品宣传与花边新闻的组图……这些在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中都屡见不鲜, 所以, 在读图时代, 我们既需要一双睿智的眼睛, 又需要一个灵活的头脑去看、去思考。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的不同点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的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新闻图片的时效性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鲜、即时的信息资讯才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体裁之一也是如此。在时效性方面,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往往存在滥用过往的资料图片、时代性不足的缺点。部分编辑在选用新闻图片时以应付的心态在资料库中搜寻与主题较为契合的图片拿来使用, 摄影记者也不勤于去捕捉。比如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 报纸上都登载冬去春来、百花盛开的所谓祥和图片, 年年如此, 连图片都懒得更换, 毫无新意和价值可言;又如一些非主流网络媒体, 为了吸引眼球, 一旦有爆炸性新闻爆出, 就立即寻找旧图片配以文字报道, 抢占市场先机, 省略了证实消息、采编、审核、把关等必要的制作新闻的过程, 反而会让受众因旧图而产生不信任和质疑的感觉。而大多数的主流媒体使用新闻图片时更加重视时效性, 这与其优良的设备和人员配置不无关系, 而且, 也只有从事件发生现场拍摄的照片才能够成为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让受众有切身体会之感。

新闻图片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对待同一新闻事件, 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着眼于不同的内容和角度。主流媒体担当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 以弘扬正面形象、报道先进事迹、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 选择的新闻图片反映的也是宏大的、具有主题性质的内容;非主流媒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发行量、收视率、浏览量就是生命, 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出现泛视觉化、缺乏深度的倾向, 选取的新闻图片流于表面、简单肤浅、强调个性、角度单一。

新闻图片的风格不同。从褒的角度来说, 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严肃、正统、精英化,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活泼、通俗、娱乐化;但二者也存在风格的缺陷, 主流媒体较为死板、恪守传统并重复性使用同类图片, 非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文化品位较低、追求刺激和短暂消遣, 较为苍白和浅薄。

主流媒体的一个例子是对新华社所发新闻图片的重复使用, 无论是刊登在报纸上还是在央视新闻中播放的照片都是源自新华社的转发, 没有更为新颖的视角, 从不同媒体渠道看到的新闻图片千篇一律令人顿觉索然无味。非主流媒体的个别新闻图片与暴力、色情“打擦边球”, 以感官刺激招徕大众, 庸俗而无品位。

新闻图片的质量不同。质量的区别源于几点:一是图片的来源不同, 多数主流媒体的新闻图片取自专业摄影记者的现场拍摄, 且有专业的新闻编辑进行整理;而有些非主流媒体使用非专业人群利用手机、普通相机等工具拍摄的图片, 画面的美学标准无从谈起。二是图片的真实性存在差异, 主流媒体有着良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新闻图片大多数是真实可信的;非主流媒体本身的娱乐消遣作用让受众对其真实性的要求并没有很高, 人们更愿意以轻松的心态去观看和阅读这类媒体的新闻。

结语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 在社会存在的大量新闻素材中, 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选择和取舍的过程。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的体裁之一, 在读图时代成为重要的信息窗口,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时有同有异, 并互有优劣。认识总结出这些特点, 并在以后的使用中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更好地利用新闻图片为新闻报道服务、为人民服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和媒体的品质和影响力。

摘要:读图时代, 通过新闻图片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的共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在使用新闻图片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类媒体中新闻图片的相同与不同, 并辅之以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为探索如何才能更恰当地使用新闻图片打下基础。

关键词:读图时代,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新闻图片

参考文献

①樊成:《论“读图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效应》, 《新闻采编》, 2005 (3) 。

网购狂人的非主流生活 篇6

这是微博上一个网购狂人的自画像,从一个侧面说明网购狂人的疯狂和无奈,在购物和强忍着欲望之间徘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580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网购成瘾”,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受访者中,91.8%的人有网购经历。对于这些网购成瘾者,有一个专有的名词——“网购狂人”。

网上购物成瘾

吴文静每天最少花三四个小时浏览网上的商品,包括上班时间。不看心里就特别难受,总觉得有件事情没做。如果要买东西,花费的时间就更长了,整个晚上都在网上比价格、挑选信誉好的店铺。她的网络收藏夹每天要清理一次,白天上班时间看好的东西收藏起来,晚上回去跟网商沟通,下单购买,然后将收藏夹一一清除。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个月后,两万多元的消费额让她大吃一惊。吴文静是一名公司白领,月收入在5000左右,尽管收人并不低,可面对这么大的消费额,吴文静还是大吃一惊。

“我仔细查看了我的网购记录,购买的东西完全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除了房子和车子,其他的都买过。”吴文静说,大到书架、物品柜,小到牙刷、牙膏、鞋油,家里的一切东西都是在网上购买的。包括机票、火车票、手机缴费卡,都是网购得来的,甚至煤气卡、电卡交费,都是在网上进行。吴文静告诉记者,平常有什么需要,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在网上看看有没有。

比起逛街购物,网购方便快捷,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体力,鼠标轻轻一点,耐心等待就行了,“而且等待的过程堪比与心仪的男生约会,这种感觉很美妙。”吴文静说,最重要的是网购客服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而且服务周到热情。当初选择网购,一个是为省事儿,不用耗费力气就能货比三家,另外就是服务周到。因为在上学期间被实体店的导购员恶劣的服务态度“深深伤害”过,所以现在对于逛街购物,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抵触情绪,“已经有了心理阴影了”。

“这几年,鼠标轻轻一点,平均每年点掉五六万元。”看着自己的消费额“稳步攀升”,吴文静非常后悔,但是一坐在电脑跟前,就再也忍不住了。用她丈夫的话说,吴文静网购已经成瘾很深。上班时间,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会打开各类网店,选择自己心仪的商品,然后放在收藏夹里、刚开始的时候,网购商品包括衣服、鞋子、小饰品、小电器、小家具一类,后来更是扩大到“除了房子和车子”的方方面面。吴文静坦言,很多时候在网上买东西,并不是出于需要:“有时候是东西便宜,有时候是商品好看,而有时候是因为第一次买贵了,这次一定要买个物美价廉的,让自己心理平衡一下。”每当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吴文静就很开心,而且她经常去一些网购论坛,在里面发一些心得和购物经历,以这种方式和更多网购狂人们交流甚至显摆。

有时候,因为论坛中的网友买到了更好更便宜的商品,吴文静就耿耿于怀,甚至通宵在网店里浏览,“一定要超过他!”就这样,她的网购瘾越来越大。

吴文静的屋子显得很拥挤,也很凌乱,每个角落都放着拆开或者没拆开的快递包装。鞋子装满了一个大柜子,大部分都是崭新的,标签还没有拆掉。她坦言,这里面的鞋子80%都没有上过脚。基本上都是拆了包看了看,然后又放进去,鲜有穿过的。吴文静的丈夫张焕荣扔过很多没用的东西,但是吴文静根本没有发现。

这些东西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空间,也让张焕荣非常无奈和恼火:“买一堆东西又不用,占地方不说,钱全部投资到这些东西上。”张焕荣对于这种疯狂网上购物的行为非常不理解。张焕荣在一家投资贸易公司工作,年薪20万左右。他对于妻子的收入从来不闻不问,直到有一天吴文静向他要钱,他才发现吴文静网购已经到了令他瞠目结舌的地步。一个月超过800次的交易记录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而且,吴文静节假日“网瘾症状”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因为有些节假日快递公司不发货,“她就很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很多时候发脾气的理由都莫名其妙”张焕荣表示,最担心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网购成瘾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陷入网购的“深渊”

很多人选择网购都是奔着方便快捷去的。网友“刘家少奶奶”在接受本刊记者网络采访时表示,惰性是网购成瘾的温床。她坦言现在动动手指头就能解决的事情绝对不动腿。“刘家少奶奶”说,网上购物首先是选购物品方便,鼠标一点就能看;其次是付款方便,输入卡号就能付费,钱都看不到;再次是送货方便,不像逛街购物自己还得拎着东西到处等车,网购送货的直接送到家门口;最后就是价格“白菜”(便宜,网络用语),产品齐全,全世界的商品都能代购。

不仅如此,“刘家少奶奶”能在家里足不出户好几个月,而东西绝对比逛街购买的还要丰富。“刘家少奶奶”绝对是资深网购专家,她在各大网店都是“VIP会员”或“白金会员”,不仅能享受拍卖优先权,还能享受各种打折和免邮的政策。

“都是钱堆出来的。”面对自己QQ签名后面一大堆羡慕的评论,“刘家少奶奶”颇为伤感地回应道。她告诉记者,自从开通了信用卡和网上银行,购物就更方便了。因为她买东西次数多了,信用卡和网上银行的卡号早已经铭记于心。这样省去了每次拿着卡输入账号的麻烦,购物更加方便。

“刘家少奶奶”经常上夜班,上午基本上都在睡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她大发雷霆,只有一种声音不会,那就是快递按门铃的声音。几乎每天早上都有快递员按响门铃,她立即从睡梦中清醒,一脸满足地去开门,拿到东西迫不及待地打开,看一看,然后放起来,继续睡觉。“网购的人,从下单到收货这段充满期待的日子是最幸福的,也是最纠结的。其中的高潮就是送快递的那一声门铃的响声。”她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的购物心理,这种心理和吴文静极为相似。

和吴文静一样,这些买来的东西,其中只有大约20%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将近80%的商品根本没有用过。一对茶色的情侣咖啡杯60元,这是“刘家少奶奶”准备给男友的生日礼物。但是在结账之前,她又鬼使神差地看上了一对好玩的订婚戒指,要价230元。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判断这对戒指是否值得购买,她将实物大图反反复复点击了好几遍,又翻看了好几页网友的评价,不厌其烦地跟客服联络和沟通,最终,这对孙悟空紧箍咒形状的订婚戒指被放进虚拟购物车里。这对戒指并不是此次购物的终结,恰恰相反,只是刚刚开始。

“刘家少奶奶”又看上了一对绣着鸳鸯戏水图样的抱枕,她想象自己和男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抱着抱枕的样子,毫不犹豫地将它也放进了购物车。

尽管在购物的两个小时之前,她刚刚收到一份快递,她的疯狂购物活动并没有因为这份快递而有所收敛。“每次买东西都特别兴奋。我也知道很多东西是并不需要的,但是仍然想买,只要东西便宜,质量差不多,肯定收入囊中。”她告诉记者,收完快递的新鲜劲儿一过,她就会变得非常自责,心里想着再也不能这么没完没了地买东西了,而且买的都是一堆无用的东西。但不过长则数个小时,短则几十分钟后,她的购物欲望就再次燃烧起来。有时候她看到别人购物就忍不住要点开这个页面。“刘家少奶奶”两年时间花费了近10万元,绝大部分是在网上消费的。千手观音和千足蜈蚣的比喻在此时无比恰当。

专家支招,缓解压力

针对网购成瘾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心理学会的负责人付东海,他表示:网上购物能使购物者享受到与传统购物方式截然不同的购物乐趣,在网上淘到的东西比实体店里的物美价廉,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任何事情都必须理性,有一个分界点,一旦超过了这个可承受的分界点,就属于不正常了。网购成瘾问题不可小觑,一些已经处于成瘾状态的消费者的疯狂消费行为,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夫妻反目、巨额债务、信用危机等等。

付东海说:“从心理学上分析,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在生活中缺少成就感或者挫折感比较重的人,容易痴迷于另外一种方式来达到自我的心理宣泄,当他发现通过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快感的时候,就不断地追求这种快乐,寻找其中的乐趣,这就容易成瘾。有人将网上购物当成发泄情绪的手段,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又没有其他的发泄通道,只能通过购物来发泄、舒缓情绪,最终造成网购成瘾。这些成瘾者明明知道这样疯狂消费不好,很多人人不敷出,但是透支信用卡也要购买许多没必要的东西,浪费时间,但控制不住,放纵自己去上网购物,这就已经处于心理病态了,需要心理疏导或者外界干预。”

付东海介绍说,对于网购成瘾者,首先自己一定要注意控制好上网的次数和时间,学会有计划支出,买东西时多问自己几遍“买了以后到底能不能用上”“我真的需要它吗”,或者先把选中的东西放到“购物车”不要急于付款,冷却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看看是否还需要这些东西。

非主流融资 篇7

在实际应用时, 谜语可以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始给出, 即在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时让学生猜谜语, 也可以在授课地过程中给出.例如, 学过无穷大的记号后, 可以让学生猜谜语“一望无际”;在讲过“函数”后让学生猜“统计信件”;在讲过导数后让学生猜“小本生意”等.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 于是认真地去思考谜底到底是什么, 猜不出的学生则会去翻看课本, 即使个别没听课的学生, 这时也为了表现一下自己, 快速的翻阅课本, 希望从中找出合适的数学词汇来.

在实际操作中, 猜谜的时间要灵活, 不能总是让学生很容易的猜中, 那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所出的谜语作了适当的变通, 有两天的谜语是刚学过的数学名词, 有时则是小学或初中就学过的名词, 不定时的变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把书本从前翻到后, 又从后翻到前, 渴望从中找出合适的词汇来应对, 在翻找的过程中, 无疑对书本上的概念又熟悉了一遍, 不过学生收获多少, 至少学生会对某个概念留下印象, 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会想起自己曾经见到过这个词.

学生对讲的数学理论不是特别感兴趣, 但对猜数学谜语却是意犹未尽, 一些平时对学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 在猜谜语时也动了起来.当学生猜不出时教师可以给出答案, 并简单介绍猜谜的方法, 同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谜语,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数学概念制作成谜语.把数学谜语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使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使学生不再讨厌数学, 对数学课的教学产生的积极的作用.

二、把口算速算引入到中职数学课堂中

中职生的计算能力较差, 个别学生不会进行分数运算、不会进行负数运算、遇到绝对值就迷糊, 因害怕计算所以害怕数学.让学生从恐惧数学转变为爱上数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但教师可以让数学变得简单点儿, 让数学变得有趣点,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学会数学.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过口算训练, 很少学生学过速算, 把口算和速算引入中职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口算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数学课中, 抽出几分钟的时间, 可以是课前两分钟的热身, 可以是课堂中间的数学体操, 还可以是学习书本内容结束后大脑进行的整理运动.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速算的方法, 如, 任意的整数与11相乘的结果怎么算, 个位是5的两位数的乘方是什么, 十位相同的两位整数的乘法怎么速算等, 这种“数学瑜伽操”, 只要想学, 一分钟就能学会一种招式.开始可能有个别学生不在意, 但看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快速口答出计算结果时, 他们就会参与进来.

为了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可以是班级内部的比赛, 也可以是系部的比赛或大范围全校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比赛.学生即使在同班学生中不占上风, 但他们可以向不会口算的亲朋好友进行炫耀, 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用到, 这也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把趣味数学题引入到中职数学课堂中

对于中职生来讲, 不需要讲过大的话题和过难的理论, 从贴近他们生活的实例入手, 就能找到许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学习数列知识时可以把传统的小故事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思考, 如, 等差数列中的“高斯巧算前100个正整数的和”、等比数列中的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人等故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 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经过自己改编的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例子, 如, 存款问题、按揭问题等, 还可以讲一些其他的与数列有关的古代趣题等, 如, “有个学生资性好, 一部《孟子》三日了, 每日添增一倍多, 问君每日读多少.《孟子》全书34685字”.

数学趣味题不仅可以是一些较正规的数学题, 也可以是一些脑筋急转弯题目, 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趣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励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各个学环节, 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趣味题, 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把数学游戏引入到中职数学课堂中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 教师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故事情境巧妙串联数学知识, 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数学游戏, 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 使学生在玩儿中学.在讲授新课时, 数学游戏可以在新课导入时进行, 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游戏中来.如, 游戏引入概率知识, 让学生通过掷硬币或抓阄, 理解频率和概率的不同;还可以用游戏解决一些趣味概率问题等.

最具魅力的数学游戏是数独, 它不是中职生必须学习的“本质内容”, 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最要作用.尤其是一些学生曾经玩过此类的手机游戏, 对该游戏情有独钟, 把该游戏引入到中职数学教学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 一些学生不会做书本上的题目, 与其让他们抄作业, 不如让他们做数独游戏, “每日一独”的游戏可以使学生沉浸在征服困难的快乐中.

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一些“非主流”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数学, 让学生都动起来, 达到学习的自动化, 这才是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

摘要: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做多少题目, 而是让学生逐步喜欢上数学, 教师通过合适的环节把数学谜语、口算速算、趣味数学题、数学游戏等“非主流”知识引入到数学课堂, 让学生带着玩儿数学的心情去学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重大新闻采访中的“非主流”视角 篇8

在这20年中经历的重大采访, 时隔多年依然历历在目。中外媒体云集的全国“两会”、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世界关注的神舟七号发射、“5·12”地震及灾后重建、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等等, 都是全球媒体同时介入的重大事件性采访。而一些区域性重大事件, 诸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 在前提上就已无法形成新闻线索的独家占有, 同样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达成对同题报道的“另辟蹊径”和胜出。

基于对轻松阅读和理解本身的考虑, 本文以“故事带剖析”的结构模式, 还原重大采访事件现场与故事, 并以案例为依托, 择要对隐藏其中的“非主流”视角进行相对单一的呈现, 便于从纷繁的故事中梳理出可供借鉴的实作技法与技巧。

一、某个合适的时候, 新闻不在惟一的点上

这是从业20年来, 经历大量重大采访后, 我个人回顾曾经亲历的采访事件与场景得出的一个结论, 即当某个合适的时机来临, 并非所有的新闻仅仅集中在一个点上。此时, 新闻是多点的。

在这一节中, 我以神舟七号发射现场的采访作为剖析案例。

案例:

2008年是一个重大新闻采访不断叠加的一年, “5·12”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等等, 都集中在这一年。其中的神舟七号发射, 虽然并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但因为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漫步, 所以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 也因此成为全球媒体瞩目的重大事件。所以, 新闻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前的神舟号系列发射, 我并未参与采访。由于种种原因, 包括同城媒体在内的其他媒体记者都已抵达酒泉, 我才接到报社通知, 临时顶替另一同事, 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采访神舟七号发射。

在异常短的时间里恶补航天知识、搜寻所有神舟系列公开报道资料的同时, 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才能进入发射基地, 毕竟, 这是重大的科技新闻, 更是管控极其严格的军事新闻。在托了六层朋友关系后, 我获准以正常渠道进入发射基地, 并得到了在最近的安全距离采访神舟七号发射的资格。

但是, 即便是在这个已经非常特殊的近距离采访区域, 我所奉职的单位仅是众多获准进入的媒体单位之一。每一家媒体的记者都铆足了劲, 要将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利用到极致。

2008年9月25日晚,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其返回舱着陆地点远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某个区域, 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媒体记者都无法获得现场采访资格, 而这一次重大事件的新闻, 远未到尘埃落定的时候。此时, 我选择了继续留在好不容易才获准进入的发射基地, 希望换一个角度做一点发射基地的新闻, 毕竟在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的背景下, 整个发射基地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 应该有很多人们关心的延伸新闻。

正因如此, 我在“缺席”神舟七号返回舱采访的同时, 用另外两篇可读性很强的报道弥补了不能亲临返回舱现场的遗憾。一是在纪律允许的框架内, 向受众呈现了发射基地“生活”的一面;二是通过深入采访, 以发射基地在戈壁滩上建起的那个特殊的人工湖泊为切入点, 成就了一篇戈壁滩上“造湖”的传奇式报道。

浅析:

在以上案例中, “神舟七号”是这次的新闻关键词, 由此发散出来的主体新闻很多, 比如神舟七号的发射本身, 三名航天员的确定、准备和出征, 航天员出舱与太空漫步, 返回舱成功着陆, 允许报道范围内的顶尖科技, 等等。但是, 受各种条件限制, 尤其地方媒体更没机会进入更多核心采访区域, 也就无法得到更多核心采访机会, 难以成就更多核心的重大新闻。此时, 即需要现场记者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 在“神舟七号发射”依旧是热点的情况下, 选择好一个角度和思路, 即所谓的“视角”, 另行寻找“非主流”的新闻。事实证明, 在这次的重大采访中, 两篇“非主流”的新闻报道, 无论从呈现篇幅体量还是考量受众阅读兴趣来看, 都是非常成功的。

二、以深度挖掘, 达成“非主流”新闻主流化

但凡有经验的记者, 在激烈的重大新闻采访竞争中, 往往在前期的采访准备中, 即有“出奇制胜”的前期计划。按照最通俗的理解, “出奇制胜”就是所谓的“不走寻常路”。但是“怎么走”和“走什么样的路才不寻常”, 成为横亘在记者面前的两道难题。

在“5·12”地震的采访中, 我也尝试着用了一种“非主流”的视角, 去寻找激烈竞争下的“蹊径”。

案例:

当“5·12”地震来临的那一刻, 我身处云南昆明。此前受报社派遣, 拟从云南出境, 到缅甸采访“纳尔吉斯”热带风暴。尚未来得及出境, “5·12”地震发生, 我从昆明返回, 转而进入地震灾区投身这一重大事件的采访。

刚开始, 几乎所有媒体的采访区域重点, 都锁定了都江堰和映秀镇, 这两个地方也成为最初两天媒体记者最为集中的区域, 新闻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在这次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数高达50%的映秀镇, 更是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区域。

都江堰通往映秀镇的公路已完全中断, 映秀镇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只有水路, 即利用冲锋舟通过紫坪铺水库, 运送抗震救灾人员和受伤群众。虽然每个媒体的记者都希望搭乘冲锋舟进入孤岛映秀, 但在新闻与抗震救灾之间, 大家都自觉选择了一切为抗震救灾让路。包括我在内, 将更多的关注点留在了都江堰城区。单就新闻本身而言, 都江堰城区此时也是一个新闻富矿, 参与“5·12”地震采访的所有记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正因为如此, 当时都江堰城区的抗震救灾新闻竞争异常激烈。身处现场的我, 努力寻找着可以“出奇制胜”的视角。恰好在充满焦虑的时候, 一位满脸尘土的中年妇女进入我的视野。经交谈得知, 她唯一的儿子至今下落不明, 救援队伍地毯式搜救的同时, 她以母亲的身份也不分昼夜地辗转于都江堰城区的各个废墟, 希望自己的儿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正是在这一瞬间, 我确定了自己的“非主流”视角, 我希望跟这位悲伤、焦虑而疲惫的母亲一起, 在各个废墟上寻找他一直没有音讯的儿子。整整一天, 我将其他新闻的采访留给了同样身处都江堰的同事, 我则寸步不离地跟着这位母亲, 在履行我作为新闻人的职责的同时, 做着跟她同样的事。傍晚时分, 我和她寻到了一处垮塌的居民楼前, 几名搜救人员正在这片废墟上搜寻。在现场等候几分钟后, 搜寻人员在废墟里找到一具遗体, 这位母亲瞬间扑了上去, 从尚可依稀辨别的容貌里, 确认了那就是她的儿子。瞬间, 悲恸的哭喊声从她早已嘶哑的嗓眼喷出, 现场空气似乎完全凝固。

在人文情怀与新闻职责之间, 尤其像“5·12”地震这样的采访, 我往往选择人文情怀。但因职责所在, 我最后还是在都江堰城区一个伤员救治点外, 就着昏暗的灯光, 完成了一篇记录一位寻子母亲的一天的通讯。

浅析:

面对“5·12”地震这样的灾难性报道, 每一位媒体人都面临着非常矛盾的抉择, 他们的任何正面报道客观上都可能衍生“重新撕开伤口”的残酷, 但作为新闻人, 他们又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 当新闻富矿摆在他们面前时, 他们依旧需要在“最大限度减少二次伤害”的原则下, 做好新闻报道。此时, 正常的竞争在所难免。也正因为如此, 我需要换一个思路, 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方式, 在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 通过带有普遍性的个人的故事, 寻找新闻报道“另外的出路”。对“母亲寻子”这一天的报道, 看似一个感性的个案, 但这样的个案在当时的地震灾区却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包括后来采访“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 面对所有媒体的新闻竞争, 我也采取了类似的“非主流”视角, 选择了为在“5·12”地震中罹难的父母祭奠的一对夫妇作为报道对象, 也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报道效果。这样的“非主流”视角的成功转换, 从新闻业务而言, 可以概括为“宏大背景下的微观叙事”。

三、有机使用材料, 避免“非主流”视角“花絮化”

在任何重大新闻采访中, 只要把握好主流和导向, “非主流”视角都可以为采访成功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但是, 在借助“非主流”视角完成采访时, 必须厘清一个观点, 即“非主流”视角首先必须置于“主流”背景下, 并且要明确“非主流”并不意味着要将重大采访中的新闻“花絮化”。这一点, 往往是重大采访中“非主流”视角实践者最不容易把握的。

案例:

在我收藏的为数不多的跟新闻采访有关的证件中, 有一份非常特殊的“请柬”, 这份编号“108”的“请柬”, 由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李肇星签名, 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准入证件之一。

由是, 这个新闻实践案例, 与总理记者招待会有关。

从2004年到2009年, 作为长期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 我连续6年采访全国“两会”。对新闻界而言, 每一年的全国“两会”, 都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富矿, 每一家媒体都希望自己派往现场的记者能在这种一年一度的媒体精英论剑中, 最大限度地出彩, 加上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开明和开放, 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外媒体有机会介入全国“两会”的采访, 加剧了新闻竞争。

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 最后的高潮都是人代会闭幕大会后举行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就重庆而言, 在2009年以前, 从未有任何一家都市类媒体的记者有机会走进人民大会堂三楼的中央大厅, 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通过特殊的渠道, 我在焦急的等候中, 于总理记者招待会前一天晚上拿到了参会请柬——所有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记者, 必须同时持有全国“两会”的记者证和请柬, 缺一不可。

3月的北京很冷。2009年3月13日凌晨4点, 我匆匆从床上爬起来, 收拾好采访工具和所有证件, 赶往人民大会堂。为了能在举行招待会的中央大厅找到一个好位置, 凌晨6点, 人民大会堂外排队等候入场的记者, 已有一百多人, 是所有获准参加招待会记者人数的一半。大家就在“零下二度, 六级风”的人民大会堂外, 静静等候。上午10点59分, 参加招待会的记者入场两个半小时后, 刚出席完人代会闭幕大会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中央大厅, 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在2个小时25分钟的时间里, 温家宝总理回答了中外记者十多个问题, 从经济提振到民生, 涵盖面非常广。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 由于工作调整, 似乎也成了最后一次。

浅析:

在返回重庆的航班上, 我完成了总理记者招待会稿件的写作。我很清楚, 类似总理记者招待会这样的主流新闻, 必须按规定由相应的媒体发布。所以, 在拿到招待会请柬时, 我已经确定了这次重大采访的稿件方向, 即在“主流题材”框架下, 通过“非主流”视角, 来完成准确、稳妥而又不失重大和可读的报道。在这样的思路下, 我以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花絮”的细节作为整篇报道的“线”, 通过现场的白描式呈现, 有机地将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重大信息如提振经济、对外经贸交流、民生改善等等, 合理地作为新闻材料填充到我的报道中。最后呈现出来的报道, 表面上看“非主流”, 实则因为巧妙地将“主流”素材融入其中, 使报道中的一切细节甚或是“花絮”, 都成了为“主流”素材“作嫁”的元素, 避免了采取“非主流”视角带来的报道“花絮化”, 也让报道本身更具现场感和可读性。

四、结语

重大新闻采访中的“非主流”视角, 基本上是一种皆可灵活使用的思路和技巧。它的好处就是可以使主流新闻更加多元, 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报道形式, 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有较为深厚的积累, 以及不与常人雷同的思维模式。但这种思路和技巧在重大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误区, 那就是“非主流”视角达成的不能是“非主流”报道, 换句话说, 就是虽然换了角度但是不能偏离“主流”。所以, 需要在以“非主流”视角切入的同时, 在报道中交代清楚大背景, 有机使用主流新闻素材。只有这样, “非主流”视角下的报道, 才依旧是“主流”。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 关于“视角”的释义基于物理化, 即视线与显示器等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 观察物体时, 从物体两端 (上、下或左、右) 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物体的尺寸越小, 离观察者越远, 则视角越小。而在新闻采访实践中, “视角”则更倾向于心理与思想层面, 并在此基础上付诸技术层面的实作。本文尝试以故事串联显性剖析的方式, 达成重大新闻采访中关于“非主流”视角的呈现与分析。

上一篇:服务接触质量下一篇:战略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