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法

2024-05-11

图示法(共12篇)

图示法 篇1

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 如何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 科学归纳、分类,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着手, 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示来解说历史, 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也更便于掌握。

例一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侵略的目的、方式的变化

1. 画一个圆, 填写“工业革命”。

2. 在“工业革命”前后两个方框内填写“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 表示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发展阶段不同, 就决定了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和目的也有明显区别。

3. 从工业革命引出两个箭头, 表示工业革命前后侵略的目的分别是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因为工业革命之前是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 亦即资本家的创业时期。在这个阶段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所以这时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 即黄金白银, 以此来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 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产品产量的增加使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市场变得很急需。

4. 从工业革命再引出两个箭头, 表示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方式, 在方框内填写“抢劫、掠夺”与“武力和商品”,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 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 不能靠商品来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 而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又起着顽强的抵制作用, 所以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西方那些探险家通过暴力、抢劫和掠夺来获取大量财富, 而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实力的增强, 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他们可以以武力为后盾, 靠物美价廉的商品来打开落后国家的市场, 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料。

这样, 就把难以理解的知识, 化解成简单明了的直观图示,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 图示法还可以作教学小结, 归纳、概括单节的知识要点, 甚至单元的知识结构, 使知识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楚。

例二第六章第一节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画一个方框, 中间填写“国共合作的实现”, 其上下左右分出四个箭头分别标注“条件”、“步骤”、“基础”、“成果”。

2.分别在四个箭头所指方向画四个方框, “条件”所指方向填写“可能性和必要性”, “步骤”所指方向填写“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基础”所指方向填写“新三民主义”, “成果”所指方向填写“黄埔军校”

以此知识框架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相关知识点。

(1) 可能性:当时的国民党尚为真正的民主派, 而且有实力、有威信, 孙中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 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 就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的阶级, 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 步骤:中共“三大”确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国民党的性质转变为四大革命阶级的联盟的政党。

(3) 基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 突出了反帝反封建、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 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由于它和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基本一致, 所以, 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4) 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 于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在军校中, 孙中山任总理, 蒋介石任校长, 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代表, 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1924年至1927年共举办六期, 共毕业7399人, 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的军事骨干。

总之, 图示教学法可以使课本上那些繁杂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 对于知识的掌握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和业务自修中多留心分析学科知识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出一个个简单明了的示意图, 对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图示法 篇2

论文摘要:图示教学法,就是通过研究课文、片断及词句,合理运用线条图示,形象再现课文、片断及词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比文字更形象、更直接、更可感、更易记和更有启发性的特点,笔者从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图式教学法的形象性和启发性、图示教学法的易记性和生动性几方面对图示教学法作用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图示教学法,科学性,直观性,形象性,启发性,易记性,生动性

所谓图示教学法,就是通过研究课文、片断及词句,合理运用线条图示,形象再现课文、片断及词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比文字更形象、更直接、更可感、更易记和更有启发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就是更容易、更透彻、更深刻了。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能很好运用图示教学法的课文及片断,谈谈自己对图示教学法的理解。

一、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和直观性

说明文较强的知识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它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图示教学法则具备科学性、直观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说明类文章中可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巧妙地运用图示教学法,使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有个更加明晰、系统、科学、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长有关知识。

语文课本中《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文,对于莲的各种形象的寓意,一部分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此时若将莲的各部分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再用其各个部分形象上的特点与君子的高洁品质一一对应讲解,使原本抽象的事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不但很快领会了其中寓意,而且还加深了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理解,并且对学生理解记诵默写这篇文章有帮助,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二、图示教学法的形象性和启发性

记叙类文章语言极具形象性、概括性和含蓄性,尤其是古代记叙类散文则体现得尤其鲜明。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停留在字词句的翻译工作上,而不让学生感悟作者在用词造句上的精湛艺术,自然就难以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也难以接受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艺术熏陶,更不用说学而用之了。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确实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千古名篇,其在用文字重塑岳阳楼、洞庭湖之自然美,抒发崇高的人生情怀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文中众多的字、词、句都极具形象性、概括性,一般的.学生是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精妙。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语言讲述,配以图示教学法,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岳阳楼记》的第二小节是这样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作者用十分精炼的语言刻画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句中“衔”、“吞”两字极写了岳阳楼前洞庭湖何等壮阔的气势,何等雄伟的景观。

我们在教学中对于“衔”、“吞”两字的理解,常常停留在“用嘴含”、“吞吐”这样的文字注释层面上。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把原来形象的语言作模糊解释的做法。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作更形象和更有启发性的教学。

对于“衔”字,首先让学生体会“用嘴含”的动作要领。这里的“衔”并非全含在嘴里的意思,它有一半含在嘴里,而另一半露在嘴外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明白此处“嘴”指的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嘴”衔的对象是指远山,那么远山怎会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嘴”外呢?这里就体现了作者极度的夸张和非凡的想象力,在“嘴”外的一半是远处的山,而在“嘴”里的则是倒映在湖水中的远山的影,期间我们配以“衔”字的图示,这样,学生可说是真正见到了作者笔下的景了。

“吞”字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明白洞庭湖湖形,长江的巫峡至洞庭湖段就象胃的进食管,而洞庭湖至武汉段不也正像排泄系统的肠吗?整个教学图示就是一个巨人完整的进食、消化、排泄示意图。对“吞吐”的理解,也就豁然开朗了。

至此,我想学生会由衷地钦佩作者在文字上的非凡功夫,也顿时感觉到洞庭湖的雄壮、辽阔的气势,自然生发无尽的感叹,学生的心与文中的景和情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对作者下文所抒发的能容纳一切是非荣辱的博大情怀,自然不难理解。

三、图示教学法的易记性和生动性

在语文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图示法教学,不仅有增强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的作用,而且常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效果。

语文教材魏学伊《核舟记》一文的第二小节,介绍了核舟的体积和船舱。教学中,首先画出“八分有奇”长、“二黍许”高的船的示意图,并标出船中间的舱及用料,船舱旁的小窗数量及颜色。然后,让学生明白“启窗”看到什么,“闭之”时右边见到什么,左边又见到什么,窗又是什么颜色。如此,学生口里念,手中画,兴趣盎然,记忆效果十分明显。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将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图示的形式进行教学,反之也可利用课文中一些优秀的插图指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熟记课文的内容。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有关于“我”雪地捕鸟的插图。教师可在学生学完第三节课文后出示插图,要求学生依照图示并配以动作讲述捕鸟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动作。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肯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此时,鲁迅笔下百草园捕鸟的乐趣,学生也就得到了更深切,更真实的体验了。

概念图示法:从意会到言传的嬗变 篇3

其实,解释的过程,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的过程。在调查和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解释具体问题时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或者只是依据文本的答案,或者只停留在表象的概括阶段上。

一、案例呈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都会明确地回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如果敲击桌子,问:桌子怎么会发出声音?有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敲击产生了声音,他们还是只关注看得到的表象“击打”,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自身的变化“振动”,没有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二、成因解读

(一)新旧不符,止于感性认识

学生的感性认识影响着对事物的判断,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桌子的声音是在“敲打”这个动作发出后而产生的,仅仅聚焦于声音是由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这种具体的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不会化“具体”为“抽象”,阻碍了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二)缺少思辨,困于不可言传

在将科学概念和新信息进行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中,学生仅仅用文本的结论一概而论,却不能清晰地暴露思维走向。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借本文,主要叙述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概念图示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为核心概念的理解架构了有效的学习“支架”的一些做法。

三、概念图示法的应用

概念图示法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概念表述和现象解释的辅助工具,有着直观的视角,是学生应用科学概念进行表述的媒介,也是一种例示的模型。它可以帮助师生对概念展开有意义和深层次的探究,使一些复杂的信息和抽象的知识更加清晰和直观。根据科学学习内容及图示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实验图示法

“物质世界”板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广泛应用实验图示法来促进理解,如溶解、物质的变化、沉和浮等单元的学习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实验情景模式,利用一系列图示符号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

以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即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影响沉浮的变量涉及物质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并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下面笔者就用图示诊断的方式,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应用浮力解释现象的能力。

表象: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例题:把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浸没水中,同时松手,木块上浮,铁块下沉, 受到的浮力大。

A.木块 B.铁块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解读:这是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案例,认为木块受到浮力大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在解释时都认为“木块是浮的,所以受到的浮力大”。由此窥见部分学生对于浮力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物体沉浮的表面现象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形成抽象的概念,只能用感性认识对事物进行解释,缺乏严格的推理论证,所以很难理解“沉的铁块受到的浮力反而比木块受到的浮力大”。

概念图示法便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为核心问题,展开梳理,更为有效地展示实验现象和思维的结果。学生借助关键词和核心概念,辅以受力示意图符号来替代文字,更直观地呈现力的方向,以及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帮助学生厘清解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解释:“铁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如图1)学生的模糊概念在解释过程中层层深入,清晰呈现了论证的过程,推动着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的养成,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全面性。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时,我们便可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列举更多的例子让学生解释,如“铁块受到的浮力比木块大,为什么反而下沉了,你能解释铁块下沉的原因吗?”从重力和浮力这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决定物体是否下沉。还有类似的现象“如果把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放入水中,哪个球受到的浮力最小?”等等。

(二)结构图示法

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还比较欠缺,遇到信息量较多的问题,思维就会紊乱。生命科学领域涉及的信息量较大,如人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花的结构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关键字词辅以图形的形式,既可以省去大量的文字叙述,又清晰地梳理出并列或是从属等关系,从而建立起可视的思维结构图,清楚地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展现出来。

表象:在室内,人多拥挤时会感觉气闷。

例题:冬天,教室若长时间不开窗,很多同学会感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什么原因?

解读:结构图示法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从静态的身体形态到动态的生命活动,从个体的结构与功能到整体的相互作用。图示将呼吸过程清晰呈现:外界空气吸进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气体交换后废气从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呼出(如图2)。既梳理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进一步理解了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它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工作。如果长时间不开窗,空气不流通,不能及时补充新鲜空气,人体将吸进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而呼出,所以教室里二氧化碳浓度太高,造成教室内缺氧,引起人体大脑供氧不足。

(三)对比图示法

利用科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是现有观念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拓宽,是迁移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只停留在文本上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中会表现出其不稳定性的一面。如何真正实现从“知道”到“理解”的过渡, 运用图示提供关键信息,通过对比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表象:在天气变冷的时候,大家都很自然地想到增加衣服,多穿衣服让身体感觉暖和。

例题:夏天天气非常热,有时由于供电不足会导致商店停电,这时就可以用厚厚的棉被覆盖在冰柜上,以减缓棒冰融化的速度,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解读:多穿衣服感觉暖和是因为“衣服能保温”,学生的答案很标准也很正确,但厚厚的棉被盖在冰柜上,真的可以减缓融化速度吗?一部分学生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答案,而是这种表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图示能较形象地揭示热传递的过程(如图3),让学生关注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并发现这种传递是有方向的。冬天时,我们的体温比外界空气的温度高,衣服起到了阻止冷热传递的作用,穿得越多越厚,阻止冷热传递的效果就越明显。

同样的道理,夏天时冰柜外的温度很高,覆盖在冰柜上的棉被有效阻挡了外面热空气的进入。应用类比推理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相对应的性质。如果棉被越厚呢?如果没有棉被呢?教师边设疑边改变图示,代表棉被的符号从一层到多层,再完全撤掉(如图4),有序的解释便是对于所学知识最好的应用,学生对于热传递的理解便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拓展联系保温杯的作用等,在解释过程中反思修正、逐步完善。

(四)动态图示法

隐含在简洁的概括性的科学概念下,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外延。只有让学生自己建立起一个新概念的表述方式,对学生来说,这个概念才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文本上的结论,也不是用简单的小结来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立足认知规律,借图示的浓缩、静中析动的作用,使“共性”的呈现可视化。

表象:影子在光的作用下,长短、大小、形状、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例题:赵红与几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解释一下。

解读:影子的“长短”和“大小”在学生原有认知系统中是一个盲点,它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有交叉又有区别。当一些知识难以用清晰的语言进行描述时,图文解释可以让事物变得通俗易懂,并能清晰地展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光源和屏幕的位置不变时,光源和遮挡物距离越近影子越大,光源和遮挡物距离越远影子越小。学生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因为手是不透光的,所以在后面形成一个暗的区域,就是影子。借助图文解释,学生更容易理解挡住的范围越大,形成的影子就越大(如图5),学生会在脑海里建构形象的解释模型,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由此引申到生活情境“晚上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人的影子为什么越来越短?”进一步理解影子的长短变化与光传播的方向有关,当走近路灯影子越来越短,当路灯在你头顶上的时候,影子在你脚下,影子也最短。

概念图示法作为一种思维支架,将隐形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有助于学生间的思考和交流。课堂上,少一点教师的娓娓相授,多一点学生的细细道来,让学生借助图示从关注“对错”拓宽到关注“知识加工”或“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主动“输出”,更大程度上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学生才会找到新的生长点。

图示法 篇4

一、依据的理论

图可将抽象的数据、事件发生的过程和规律等转化为直观的信息, 展现出某种变化, 进行相关比较, 总结发展趋势等。图来自于社会生产生活, 包含着大量的语言信息。生物学的生命是图, 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强烈的系统性、高度的概括性, 因此, 运用图的形式来记载和描述事实, 是生物科学最常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图示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

1. 斐林试剂

(1) 组成: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 SO4溶液。

(2) 使用方法:

用于鉴定还原糖, 先混合再加入待测组织样液 (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 振荡混合均匀) , 现配现用。

(3) 目的:

得到Cu (OH) 2悬浊液, 防止Cu (OH) 2沉淀。

(4) 图示如下 (如图1) :

2. 双缩脲试剂

(1) 组成:

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 OH溶液。

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 SO4溶液。

(2) 使用方法:

用于鉴定蛋白质,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 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 (先向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 摇荡均匀, 再向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 摇荡均匀) 。

(3) 目的:

造成碱性环境, 提供铜离子, 防止产生Cu (OH) 2干扰实验。

(4) 图示如下 (如图2) :

三、设置练习, 巩固加深

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常常混淆, 你搞明白了吗?下面两个图示 (如图3、图4) 有关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检测待测组织样液的使用过程, 请观察图示过程, 回答下面问题:

(1) 上图中表示斐林试剂使用方法的是图______, 表示双缩脲试剂使用方法的是图______。

(2) 图3中, 试剂1是______, 试剂2是_____;

图4中, 试剂1是______, 试剂2是_______。

总之, 通过图示法, 使学生不但懂得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也很快掌握了二者的使用方法, 不再将二者混淆了,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刘四清.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J].生物学教学, 2003 (3) .

力的图示 篇5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力的示意图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力的图示改画为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拉力器、弹簧秤、握力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分别让一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同学拉同一个拉力器,让学生观察拉力器伸长程度有什么不同.指出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放映幻灯片,内容为排球比赛、马拉车.提出问题:想想看,除了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三要素

指出:在排球运动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推门.提问:当推力作用在离门轴不同点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学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拧螺母,提问该学生有什么感觉.

总结该学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可见,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

图示法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34—01

图示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直观、生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方法。图示的方法很多,诸如出版社出版的教学挂图,教师用黑板或用纸提前绘制的图示,以及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等。但最佳的图示方法是教师当堂绘制,这样的图示效果最佳,很受学生的欢迎,马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初三历史课第一册第二课《古代埃及文明》,教师用语言也可以讲得很生动,但所有的文明都有它发生的地理自然环境。就古埃及而言,尼罗河是她的母亲河,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希罗多德称“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可见,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这样一条与中国黄河一样孕育了古代文明的母亲河,我们确实应该把它绘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对尼罗河的印象和认识。另外,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重要地点都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如孟菲斯、孟菲斯附近的金字塔,以及后来的首都第比斯附近古代埃及人修建的帝王谷和神庙建筑。有了尼罗河的图示,教师就可以在讲述时逐一标出它们的地点,这样学生就会对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及发展有着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再如,我们以《世界历史》第一册第十六课《美国的独立战争》为例来说明图示的作用。美国的独立战争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它的胜利不仅是北美居民的一次大觉醒,也为世界各地人民在寻求独立、民主、自由和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做出了表率,更对西方野蛮的殖民扩张政策给予了沉重打击。为了讲清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不够的,由于美国独立战争从发生到结束,它的重要地点在不断变化,因而,结合图示讲解就十分必要。本课图示如下:先画出大西洋西岸,标出波士顿、纽约、约克镇,在波士顿和康科德镇之间标出来克星顿,再在康科德镇的西北标出萨拉托加,这样,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所有的重要地点都被一一标出,学生不仅通过图示的标识和讲解记住了这些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所有重要地点,也使战争的爆发、发展和经过因图示的作用变得清楚、具体。

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战争可以用图示来展示讲解外,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和科学的内容也可以用图示的方法来展示和讲解,不过文化和科学内容的图示方法与政治、经济、军事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是,文化和科学内容的图示多以表格形式出现。如:《世界历史》第一册第二课《灿烂辉煌的古代亚非文化》,讲述了古代亚非文化的诸多方面,有世界最古老文字的出现和演变,有古代亚非的天文和历法的成就,有古代亚非在建筑上的众多成就,有阿拉伯数字和数学成就,有古代埃及的木乃伊以及古代亚非产生的众多神话和史诗。一堂课的内容之多,涉及范围之广,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教师平铺直叙,一件一件地讲述未尝不可,但内容多,头绪纷繁,始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示的方法,通过表格的方式将所学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就能很好地解决因内容多、头绪纷繁而不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本课的表格设计可以竖向按类别排序,如:文学、天文、历法、建筑、医学、史诗、神话;横向按国家和地区排序,如:埃及、西亚、古代印度,横向竖向对应的则是教学内容,如以类别中的建筑为例,埃及的古建筑在它所对应的表格内容中的建筑代表是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西亚的建筑所对应的内容是巴比伦的城市建筑和空中花园,古代印度的建筑是佛塔,有了这样的表格,众多的教学内容就会变得清楚有序、一目了然,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便于教师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当然,表格不是现成的,它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分析和熟悉教材,在此基础上构思设计表格,表格要设计得简洁清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潜心思考和设计,适合教学的表格就会设计得独特而合理。

图示的方法在初三年级的历史课教学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以当堂绘制的图示的效果为佳,也最受学生的欢迎,但教师当堂绘制图示的方法并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教师下一定的功夫。首先绘图要快而简洁,在几分钟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其次要认真备课,准备充分,设计好的图示,教师至少要在上课之前绘制三到五次,做到心中有底;最后,图示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的需求,要经过深思熟虑。

图示法 篇7

“图示法”与语法教学

一提到语法, 许多学生都感到头痛, 但在日常学习和各类考试中无法回避, 虽然大学生已经脱离了高中时期高强度的题海战术, 但是入校后为了将来的就业, 各种英语考试证书仍然是他们当中许多人渴望借以证明自己英语能力的材料, 而英语教学中语法无论如何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 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角度出发, 如何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语法知识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和任务。

“图示法”与虚拟语气虚拟语气是英语语法学习中较难的部分, 也几乎是各类英语考试的“宠儿”。动词变化多, 特殊结构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防不胜防的感觉。但事实上, 像这种大块的语法点, 如果能掌握其精髓, 就可以“以一敌百”、“不战而胜”。笔者先从概念入手, 借助“时间轴” (见图1) 帮助学生理解虚拟语气中的时态变化, 这就为整个学习过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第一根轴线是正常情况下的时间发展图:过去———现在———将来, 适用正常的谓语动词变化, 即过去用过去时, 现在用现在时, 将来用将来时。第二根直线则是虚拟语气中的时间发展图, 可以看出箭头是倒走的。体现在动词时态上就是倒推一格, 即过去用过去完成时, 现在用过去时, 将来用现在时。这样一对比, 就很容易得出表2中的变化, 粗体部分为虚拟语气中的动词形式。当表2中的动词形式得以明确之后, 虚拟语气中最核心的内容非真实条件主从复合句中的动词变化通过一个简单的推导过程, 就可以正确而完整地记忆下来。这一步, 有赖于主句中的情态动词对于其他动词天然的约束力———其后只接动词原形。所有表2中虚拟语气部分的动词形式在主句中要与情态动词兼容, 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因此导出表3 (表3, 情态动词以would为例) 。表1和表2的存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正确地推导出表3, 实际教学中, 学生普遍反映很容易记忆, 学习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 曾经视为畏途的表3在表1的引导下变得“平易近人”, 此时再辅之以适当的练习, 在课文和日常对话中鼓励学生发现和使用虚拟语气, 这个以往的难关反而成为了坦途, 尤其练习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了。在表3已为学生接受认可的时候, 这时必要的修正或者对表3中的特殊变化就必须“趁热打铁”, 向学生指出有两点例外: (1) 系动词be一律以were形式出现; (2) 将来时中的情态动词有特殊要求, were to或者should选其一。

“图示法”与时态对于已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讲, 单一的时态变化并不难掌握, 难点在于一些复杂的时态形式, 虽然这种情形出现的几率不高, 但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很大, 学生遇到困难容易形成挫折感, 对于英语的“善变”产生厌烦甚至反感。所以, 这虽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 但对于提升学习英语的信心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这三种时态模式, 每一种下面都附有三种变化, 与现在、过去、将来有关。重述这一观点时, 必须要尽力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 譬如, 认为进行时只有现在进行时一种变化。为了明晰这个观点, 笔者仍然借助于“图示法” (见, 以动词do为例) , 向学生演示表2并简略讲解后, 马上安排学生自行变化完成时的三种形式。课堂实践表明, 学生动手兴趣浓厚, 演变出来的形式一般不会有错误。通过巩固练习, 在学生已经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上述九种时态变化的同时, 借助适当的时机 (如习题或者阅读中的句子) , 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另两块比较复杂的时态变化:过去将来时与完成进行时。教学中我不纠缠于两种变化的理论解释, 侧重于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变化方法。如“过去将来进行时”, 名称很复杂, 似乎很难掌握, 这时,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心理障碍, 抓住关键, 简明扼要地实现时态形式的拓展。“过去”由动词“过去式”体现, “将来”要靠情态动词体现。以will为例, will承担“过去将来”的变化, “进行时”则由be doing体现:will→would+be doing→would be doing。再以更复杂的“将来完成进行时”为例 (见图3) 。可以看出, 上述的流程俨然与数学中的公式十分相似, 在文科纯理论的语法知识中导入数学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颇为新鲜的经验, 实际教学效果也不错。

“图示法”与词汇教学

基础词汇学习目标图词汇学习应该分四步走:拼写、发音、词义、词性。在教学当中, 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前三项花了不少时间, 许多学生也就仅止于前三项。而这就是“死记硬背”最发挥作用的地方。英语词汇最大的麻烦在于其形式的“可变”与“善变”, 这令许多学生深受困扰, 总感觉防不胜防。教学过程中, 笔者一直强调基础词汇的深度学习。从中可以看出, 在强调词性学习的前提下, 对于四大类词汇又各自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其中以动词的学习目标最为详尽:不规则动词变化表、及物不及物动词以及系动词的区分、常用词组搭配。基础词汇总量不大, 有助于学生加强学习信心。尤其对于英语后进生而言, 基础薄弱, 信心不足是很大的阻力, 在控制任务量的前提下, 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帮助。

形容词与副词修饰功能区分图关于这两种词汇, 学习的误区主要集中在对于修饰对象的混淆, 能力稍强些的学生能记住“形容词修饰名词, 副词修饰动词”, 但对于其他的修饰功能就没有把握了。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 采用语言讲解的方式收效不大, 即使辅之以练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 笔者借助数学中的“集合”概念, 在图5中可以看到形容词与副词修饰的对象没有交集, 而形容词修饰的对象仅有名词, 这样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形容词的修饰对象, 即节省了时间, 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量, 有“出奇制胜”之功。

英语介词图英语中的另一个困扰是介词, 这是词组搭配的重要成员。单凭讲解难免抽象, 为了使介词的概念更清楚地体现出来, 笔者仍然借助图形, 不但简明易于理解记忆, 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展示图6的同时, 教师辅之以适当的讲解, 这几组介词的用法基本上就比较明确了。再如, 在讲解“及时”in time与“准时”on time两个词组时, 我使用了一个圆形 (见图7) 。在图形的帮助之下, 学生能够很快地记住in time与on time的不同意义, 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这种效果。

词汇练习图在知识点讲解之后, 必然要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 词汇练习的种类很多, 本文着重介绍一种以图表方式练习词形转换的形式:列出10个单词, 要求按照词性放入表格, 如dead是形容词, 放入形容词项下, 然后在其他空格处填出相应的词形, 每个单词至少要求一种词形转换, 一般需要3名以上的学生依次共同完成这项练习, 能力越强的学生能够转换的单词越多。学生板书时, 还可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示区分。见表3 (因篇幅限制, 以4个单词为例) 。

总结

俗语说, “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这是每一位教师所希望达到的境界, 对于承担高职公共外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尽可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并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 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 完成学习目标的任务。

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很多, “图示法”是其中的一种。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桎梏, 实现了认知过程与情境过程的有机结合。它的优点非常明显, 能帮助学生加快理解过程, 相应地也就帮助教师减轻了讲解的负担, 改善了教学效果。更为有利的是它明显地简化了记忆过程, 提高了记忆速度, 当学生发现实际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大大低于自己的预期时, 心理上会更乐于接受, 而这种乐观的情绪对于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构了一座互动的桥梁, 也使原本枯燥深奥的语法词汇的学习转变成简洁明快的图形式学习。

参考文献

[1]闫英琪, 王立明.通过思维导图用词根架构英语单词[J].甘肃科技, 200, 7 (10) .

[2]张淳.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维导图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

[3]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5, (2) .

[4]魏利霞, 郭鸿雁.思维导图与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 .

[5]邵晓霞.用图示理论指导学生在语境中习得词汇[J].社科纵横, 2006, (5) .

[6]杨先明, 何明霞.图示理论与口译记忆能力训练[J].上海翻译, 2007, (3) .

图示法 篇8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能传输模式,该技术综合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等,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间的耦合磁场实现电能从静止电源系统向一个或多个可移动用电设备的非电气直接接触电能传输。

本文从拾取端负载着手,引入图示法和根轨迹法系统全面比较了4种补偿模式频率随系统参数(一、二次侧品质因数)和拾取端负载变化的各种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在QS(二次侧品质因数)一定的情况下,3种Qp(一次侧品质因数)的获取方法,即额定负载时得到最大传输功率时的Qp;负载任意变化,系统始终工作在原谐振频率的Q_;不同负载条件下的频率分岔临界Qp。为构造科学合理的CPT系统结构(补偿模式和器件参数确定)和频率稳定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技术依据。

1 一次侧谐振频率与负载的关系模型

CPT系统4种补偿模式的等效拓扑如图1所示。

图1中,LP、RP为一次侧绕组电感、电阻,LS、RS为二次侧绕组电感、电阻,M为一、二次侧之间的互感,拾取端所接负载为RL,CP、CS分别为一、二次侧电容,一次侧绕组中通以恒定的高频正弦电流IP。为便于计算,RP和RS近似为0。

一次侧谐振网络的总阻抗ZP可以表示为:

二次侧拾取端阻抗ZS为:

拾取端到一次侧的反射阻抗Zr为:

将式(2)代入式(3),反射电阻和电抗可表示为:

二次侧电路近似谐振频率为:

由式(1)~(6)得,一、二次谐振频率均为ω0时,CPT系统各项参数见表1,此时拾取端的负载电阻定义为额定负载R0。

为研究一次侧谐振频率与负载及一、二次侧品质因数之间联系,在对一次侧谐振频率ω做等效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一个新的变量,拾取端负载电阻RL,并做等效处理如下:

式中,u为相对频率;v为相对负载。一次侧谐振网络阻抗ZP可被等效变换为:

一次侧并联补偿模式,一次侧谐振网络导纳YP等效变化为:

由式(10)可得:

经以上公式推导,可得出式(11)、式(12)中等量变换后的一次侧阻抗(导纳)虚部各函数,见表2。

需要注意:一次侧阻抗(导纳)虚部函数关系式中的QP、QS分别是一、二次侧谐振频率均为ω0时,一、二次侧的品质因数,而不是负载变化后的一、二次侧品质因数。

2 图示法与根轨迹法

以PP拓扑为例,用图示法和根轨迹法对CPT系统频率稳定性进行讨论。CPT系统中,QS取值相对固定,通常在2~10,本文选取QS=4进行讨论。

2.1 图示法

利用第1节已构造出的一次侧谐振网络导纳虚部与u、v、QP、QS的关系函数,使用MATLAB,在固定QP、QS下,画出一次侧导纳虚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a)所示;同理,在固定QS、v下,画出一次侧导纳虚部在不同QP下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b)所示。

从图2可看出:负载变化,ω0不再是一次侧谐振频率点。随着负载增大,一次侧谐振频率逐渐分岔为两点、三点。高频率点(分岔后的频率值最高的点)频率越高,低频率点(分岔后的频率值最低的点)频率越低。随着QP减小,曲线更容易呈现分岔趋势,例如同样负载条件下,图2(a)并未出现分岔,而图2(b)则出现了。图2(b)中选择QP=4.25作图,是因为这个值正是后面利用根轨迹法从图4中得出,负载任意变化,系统仍然工作在原谐振频率(分岔前的一次侧谐振频率,分岔后的谐振中频率点,此频率值为恒值)的QP。从图2(b)中可看出,所有曲线正好交于一点,并且此点的纵坐标为0,说明在此时QP下,系统工作在交点横坐标对应频率,负载任意变化,一次侧均谐振,验证了根轨迹法的结论。

2.2 根轨迹法

利用MATLAB,在固定v、QP、QS下,对一次侧谐振网络导纳虚部求根得此时一次侧谐振频率u。编程实现在v值的一段区间内取足够多的点,并在图上对应画出固定QP、QS下的根点,就能得到固定QP、QS下,u随v变化的根轨迹图;同理在QP值的一段区间内取足够多的点,可以做出固定v、QS下,u随QP变化的根轨迹图。

利用根轨迹图对PP拓扑频率稳定性进行分析。

图3详尽描绘了固定QP、QS下,一次侧谐振频率随负载改变的变化过程,可得出图示法已陈述的相同结论,但根轨迹法对于根值的分布情况描绘得更直观精确。当QP=4.25,一次侧谐振频率的中频率(分岔后频率值大小处于高频率点与低频率点之间的频率点)轨迹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此时负载任意变化,一次侧均在直线对应频率谐振,得出结论与图示法相同。

由图4中所有曲线的交点2同时也是v=1时对应曲线的切点,可得出结论:对于固定QS,出现上面所述情况时对应的QP正是图4中点2对应的横坐标(图中对应QP值为4.25),即额定负载下,频率出现分岔时的临界QP值。通过选取大量不同QP,作出一次侧谐振频率随负载变化曲线进行比较,曲线在大趋势上呈现出图3所示的规律:QP减小,频率出现分岔时对应的负载(简称为分岔负载)减小,说明减小QP,将使分岔负载减小,但在一固定QP的周围,曲线变化情况复杂,不具备上面所述性质。

图4详尽描绘了确定v和QS下,一次侧谐振频率u随QP改变的变化过程。图4中点2的横坐标表明了在QS=4时,额定负载下,一次侧谐振频率出现分岔时的临界Qp。此种方法,为研究不同QS和负载条件下,频率出现分岔对应的临界QP提供了一种方法(文献[1]和文献[5]中推导得出了频率稳定性判据,但是不能得出额定负载之外的频率分岔临界QP)。文献[1]得出了当额定负载与分岔负载值近似相等,并且此时额定(分岔)负载对应的唯一频率分岔点的纵坐标为1,即图3中切点1纵坐标对应的频率为ω0时,CPT系统获得额定负载时的最大传输功率。如图4所示,当QS=4,QP的值为图4中点1对应横坐标的值,系统工作在谐振频率ω0时,在额定负载及比它大的一定范围内,系统始终能在分岔后的中频率点获得与最大传输功率相差很小的传输功率。此外,图4中v=0.9时的对应曲线并未出现分岔,这说明,当负载小于额定负载的0.9倍时,QP任意变化,均不会出现频率分岔,这点从图3中各曲线的对应切点横坐标均大于0.9也可以得出。

3 四种补偿拓扑频率稳定性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的图示法和根轨迹法同理对SS、SP、PS补偿拓扑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SS拓扑。负载任意变化,ω0仍是一次侧谐振频率,负载减小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三点),系统可能在其它频率实现一次侧谐振。

(2)SP拓扑。负载任意变化,ω0仍是一次侧谐振频率,负载增大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三点),系统可能在其它频率实现一次侧谐振。

(3)PS拓扑。负载变化,ω0不再是一次侧谐振点(个别情况除外,如系统工作在额定负载取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下,ω0仍然是一次侧谐振点)。负载减小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二点到三点)。对于固定QS,利用根轨迹法,可精确求出不同负载条件下频率出现分岔对应临界QP;负载任意变化,系统始终工作在原谐振频率(分岔前的一次侧谐振频率,分岔后的谐振中频率点,此频率值为恒值)的QP;还可精确求出系统在额定负载获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

(4)PP拓扑。负载变化,ω0不再是一次侧谐振点(个别情况除外,如系统工作在额定负载取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下,ω0仍然是一次侧谐振点)。负载增大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二点到三点)。对于固定QS,利用根轨迹法,可精确求出不同负载条件下频率出现分岔时对应临界Qp;负载任意变化,系统始终工作在原谐振频率(分岔前的一次侧谐振频率,分岔后的谐振中频率点,此频率值为恒值)的QP;还可精确求出系统在额定负载获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

随着QP减小,4种补偿拓扑的分岔趋势均加剧。

4 结束语

图示法能够比较形象准确描绘出一次侧阻抗(导纳)虚部随负载或QP变化的趋势及规律;而根轨迹法则针对不同情况下,一次侧谐振频率随负载或QP变化的情况描绘得精确而详细。尤其是通过根轨迹法,能够轻松找到:(1)固定QS下,负载任意变化,一次侧原谐振频率点不变对应QP。(2)固定QS下,不同负载条件下的频率分岔临界QP。(3)固定QS下,额定负载时,在系统分岔后的中频率点取得系统最大传输功率时对应QP。事实上,针对此时情况,对于PS拓扑,当负载在小于额定负载的一定范围内(频率分岔为三点),传输功率都和额定负载时对应传输功率很接近,此时能够确保高传输功率;而PP拓扑,则是当负载在大于额定负载的一定范围内时,出现同样情况。SS和SP拓扑对比PS和PP拓扑,缺点是同样输入下,前者的传输功率不如后者;优点是负载变化,一次侧仍然在ω0频率点谐振,此时,采用定频控制能够得到稳定的传输功率。以上情况都为CPT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构造科学合理的CPT系统结构(补偿模式和器件参数确定)和频率稳定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Wang C S,Covic G A,Stielau O.Power transfer capability and bifurcation phenomena of loosely coupl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4,51(1):148-157

[2]T.Bieler,M.Perrottet,V.Nguyen,and Y.Perriard.Contactless power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C].in Conf. Rec.IEEE-IAS Annu.Meeting,2001,1:83-88

[3]Kim C G,Seo D H,You J S,et al.Design of a contactless battery charger for cellular phone[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1,48(6):1238-1247

[4]Wang C S,Stielau O H,Covic G A.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a contactless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J].IEEE Transactions on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5,52(5):1308-1314

[5]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5):63-66

[6]Wang C S,Stielau O H.Load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esign of loosely coupl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C].In Proceedings of Power Con.Perth,Australia, 2000:1 053-1 058

[7]孙跃,王智慧,戴欣,等.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频率稳定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5,20(11):56-59

[8]Jang Y,Jovanovic M M.A contactless electrical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portable-telephone battery chargers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3,50(3):520-527

图示法 篇9

国际商会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以下简称《通则》) 是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基于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通则》也就成为高等教育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 (法) 等专业学生必须了解、理解并熟练掌握的重点学习内容, 同时贸易术语也是各类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考试中必不可少的测试点。

在实践中, 最常使用的贸易术语只有三四个, 而在《通则》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则是《通则》所规定的全部术语。2000年《通则》规定了13个贸易术语, 2010年《通则》规定了11个贸易术语。同时, 由于《通则》是国际惯例而不是法律, 不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规则, 实践中会出现有的国际贸易合同选择适用2010年《通则》、有的国际贸易合同选择适用2000年《通则》的现象。因此, 2010年《通则》和2000年《通则》的规定中不相同的部分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记忆十几个由缺乏关联性的英文字母组成的贸易术语已经很困难, 再加上每一个术语所蕴涵的价格构成和交货条件以及每一个术语所划分的买卖双方风险、责任、费用的分担, 贸易术语学习成为一大难点, 也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难点。

二、《通则》教学方法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通则》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教学, 一种是按《通则》的编排方式进行教学。

现行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 (法) 教材中对贸易术语的编排方式通常采用的是直叙法。这种方式是把全部贸易术语按序排开, 对每一个贸易术语用一段话解释其含义, 然后用多段文字解释每一个术语之下卖方的义务、买方的义务、国际运输与保险合同、风险转移、费用划分等。而《通则》的编排方式是把全部贸易术语按序排开, 对每一个贸易术语用一段话解释其含义, 然后用列表的方式将每一个术语之下买卖双方的义务全部囊括起来, 有关国际运输与保险合同、风险转移、费用划分等内容具体化为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并体现在列表之中。上述两种编排方式对应着教学中的两种教学方法。“教材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个贸易术语下的买卖双方义务和费用划分等, “《通则》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贸易术语的调整范围和买卖双方义务有全面的了解。

在实践中, 两种教学方法都难以避免以下3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枯燥。每一个贸易术语都涉及买卖双方义务、价格构成、交货条件、国际运输与保险合同、风险转移、责任与费用划分等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上述内容讲解很多遍, 这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枯燥乏味的。二是教学时间长。一般情况下, 要做到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贸易术语理解透彻, 讲解时间和测试时间相加约需4个课时。三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贸易术语难记忆、易忘记、易混淆, 测试得分率低, 因此很容易出现学生在学期中间掌握而到学期末又忘得差不多的情况。

三、《通则》图式法教学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理解贸易术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即货物需要经过哪些流程、涉及哪些费用才能从一个地点运至另一个地点, 其中又可能存在哪些风险。鉴于多数学生没有交付货物的实践经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品邮寄流程进行概括总结, 进而分析国内不同省份之间货物流动的流程和步骤, 最后分析国际货物流动的流程和步骤。对国际货物流动的流程和步骤的分析体现在图中的横轴上, 具体而言, “供货”是指卖方应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货物以及单证, 该货物位于卖方国境之内;“出关”是指货物需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 并经办理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准备运出出口国海关;“启运地∕装运港”是指货物进行国际运输的始发地。“供货”与“出关”、“出关”与“启运地∕装运港”之间的两条实线表示货物在卖方国境内的运输过程, 涉及该运输过程中运输合同的签订、费用和风险的承担。

“目的地∕目的港”是指货物进行国际运输的终到地。“启运地∕装运港”与“目的地∕目的港”之间的虚线表示货物的国际运输过程, 这一过程同时是承运人履行国际货物运输合同、保险人履行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过程, 涉及国际运输过程中运输合同的签订、保险合同的签订、费用和风险的承担等。准确地讲, 虚线中的“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应是货物国际运输合同和国际运输保险合同的履行过程, 不能按流程顺序理解为在货物到达“启运地∕装运港”后才签订合同。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何时签订取决于依据贸易术语承担签订这两个合同之义务的当事人, 签订时间实际上是在买卖合同签订之后、货物运到“启运地∕装运港”之前。

“入关”是指货物需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许可, 并经办理进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准备运入进口国海关。“目的地∕目的港”与“入关”、“入关”与“付款”之间的两条横线表示货物在买方国境内的运输过程, 同样涉及该运输过程中运输合同的签订、费用和风险的承担。需要说明的是, 货物进入进口国境内后, 经进口国国内运输运至买方营业地或其指定地点,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到货”, 而笔者基于《通则》中对于买方义务的表述用语 (“付款”) , 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付款”, 同时将“付款”前的横实线以横虚线代替以示区别。

第二步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货物流转过程的前提下, 让他们明白: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将会涉及签订国内和国际运输合同、签订保险合同、办理出口和进口清关手续, 由此将产生费用、关税和其他税款与支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各种风险和责任。买卖双方需要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就对上述义务、责任、风险和费用确定一个分担的标准, 以保证货物能正常运至买方控制之下。鉴于这一流程分为多个步骤, 买卖双方可以有多种分担方法, 但是在任何一种分担方法之下, 双方各自所承担的义务、责任、风险和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如此一来, 买卖双方只要在合同中约定有贸易术语, 就不需再用烦琐的语言约定双方在货物流转过程中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同时, 由于贸易术语过于简便, 还需要由双方都认可的惯例对各个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具体的权利义务进行详细的解释, 从而产生了包括《通则》在内的解释贸易术语的各种国际惯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需要提醒的是:贸易术语有十几种, 但在某一具体的买卖合同中, 只需要一个贸易术语;买卖合同在约定贸易术语的同时还需约定解释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 以避免因解释不同而可能引发的纠纷。

第三步是具体分析《通则》所规定的每一种分担方法 (每一种贸易术语) 下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费用分担和风险转移点。教师可以先挑选比较常用的贸易术语进行分析, 如“FOB装运港”这个术语。教师讲解时先不引入FOB的概念, 仅指明图中FOB的纵线箭头处, 表示这是其中一种分担方法。如果买卖双方选择此种方法, 则纵线左边的流程步骤、风险责任、税费由卖方承担, 纵线右边的流程步骤、风险责任、税费由买方承担, 双方分担权利义务的分割点即“风险转移点”是货物在“装运港”装上船时。对双方具体权利义务的讲述建议采用《通则》的表述。在全部内容讲解完成后, 再引入FOB术语的概念, 即这种分担方式被抽象为“FOB装运港”。通过教师对3~4个常用术语的讲解, 学生基本可以以流程图为基础推断出其他术语所表示的分担方法, 此时就可以自己尝试表述其他术语下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和风险转移点。

第四步是讲解图示所表述的其他内容以及读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 图示中横线上方的术语是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 (包括海上运输和内河运输) 的贸易术语, 横线下方的术语是仅适用于海上运输方式或内河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第二, FOB、CFR、CIF 3个贸易术语虽然纵线箭头所指向的地点不同, 但区别仅在于国际运输合同和国际运输保险合同的签订人不同, 其他权利义务和风险转移地点完全一样, 所以表示这3个贸易术语的纵线箭头之间用横线相连, 同时指向风险转移点“装运港”。FCA、CPT、CIP 3个贸易术语同样如此。第三, 除个别贸易术语 (CFR、CIF、CPT、CIP) 外, 每个贸易术语的中文译名和术语本身所指定的地点通常就是“风险转移点”。第四, “启运地∕装运港”与“目的地∕目的港”上的方框可以看作运输工具, 以此可以看出FAS与FOB的区别在于FOB的卖方需装货、DAP与DAT的区别在于DAT的卖方需卸货。第五, 提醒学生除了注意贸易术语的中文译名, 还要注意术语中指定地点的性质, 并要求学生根据指定地点来确定买卖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第六, 在指定某个贸易术语并要求分析此术语基本内容时, 图示法可以帮助学生直接在图示中找到该术语, 然后依据该术语的纵线箭头所做的分割向左找出卖方的义务, 向右找出买方的义务。但是, 应告诫学生, 在查找某一方的义务时应一直查找到图示中标明“卖方”或“买方”的地方, 在“卖方”与某术语的纵线箭头之间的流程是卖方的义务, 在“买方”与某术语的纵线箭头之间的流程是买方的义务, 纵线箭头指向的地点是“风险转移点”。

四、图示法教学的效果分析

笔者对传统教学方法和图示教学方法进行了效果比较, 过程与结果如下。

教学对象:同一年级法学专业普通大专学生A班和B班, 其中A班61人、B班57人。

教学方法:A班采用传统教材法, B班采用图示法。

测验对象:A班和B班各随机抽取50人。

测验方法:开卷测验, A班可以使用教材, B班只允许使用图表。测验时间:50分钟 (教学完成后的第一次课, 教学与测验间隔2天) 。

测验试题:“中国企业A与美国企业B之间有经常性贸易往来, 分别在上海或西雅图交接货物。两企业之间所签订的买卖合同中曾使用过下列贸易术语, 请根据所给的贸易术语回答下表中的问题。”该表第一行为“贸易术语、卖方、买方、出关手续办理人、入关手续办理人、国际运输合同签订人、国际运输保险合同签订人、卖方国内运输风险的承担人、买方国内运输风险的承担人、国际运输风险的承担人、风险转移地点”, 第一列为“贸易术语、EXW上海、EXW西雅图、FOB上海、FOB西雅图、CIF上海、CIF西雅图、DAT上海、DAT西雅图、DDP上海、DDP西雅图”, 要求学生在表中的100个空位中填写上答案 (“A”或“B”、“上海”或“西雅图”) 。

其他要求:写完后不得检查, 立即上交, 并在答卷上写明所用时间。最快完成时间:A班最快完成者用时32分钟、得80分, B班最快完成者用时19分钟、得92分。

测验结果:A班满分者4人, 80分至100分者13人, 60分至80分者18人, 60分以下者15人, 其中0分者4人;B班满分者18人, 80分至100分者21人, 60分至80分者8人, 60分以下者3人, 其中0分者1人。

图示法 篇10

关键词:图示法,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而传统的讲授法更多的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在新课程理念下, 各种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大胆的尝试, 教师已经在渐渐的向为学生服务这个角色转变, 学生渐渐变成了课堂的主角, 情景教学、多媒体的应用、辩论会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活生生的生活成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彩图、插图、漫画等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方便的特点, 如能灵活运用必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原创图导入新课

这里的图不一定由老师给出, 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比如当我们讲到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时, 我们一开始就会让学生拿出纸和笔, 先画一张中国地图。然后请画的好的同学上黑板。大部分同学在画完以后都是不能注意到台湾问题的, 此时再适当的提问:看看这样的中国地图完整吗?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还有台湾。接下来再介绍台湾问题, 从而也就导入了新课。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听讲, 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情感教育: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样的导入方法新颖奇特, 富有吸引力, 必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境界,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用活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 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内容用图片展示出来,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交通安全时, 通过学生收集的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图片, 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 珍爱生命的主题不言而喻。再比如在讲授资源与环境时, 我们就布置了一项竞赛,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图片, 然后让他们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 学生们收集的资料远远要超过我们老师现有的,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分门别类的作简要介绍, 在能引起共鸣的图片面前, 有时是不需要我们再用语言来表达什么的。

三、课本中现成图片用于课堂教学的结尾

课本中现成的彩图、插图也是绝好的教学资源, 但这些资源有时并没有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 发挥他应有的功能。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在一堂课的结尾加以运用, 能使整个课堂的内容得到升华, 效果会更好。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 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及情感的升华。比如在讲党的基本路线时, 当我们要结束新课时, 就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彩图, 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上海浦东等, 边看边讲解, 这些使老百姓受实惠的工程之所以能建成, 得益于党的基本路线, 我们应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最后打出图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四、复习时运用我们老师积累的图片能增强联想和联系

此时的图大多是一些知识结构图, 把我们学习的内容用一张图表反映出来, 前后呼应, 这样定会深化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复习时如以图作为联系点, 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把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必然会有助于学生完整而又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

比如在讲授我国的基本国情时, 我们就发现学生有几个时间和事件老是搞混淆, 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间、改革开放的时间等。于是在复习这一课时, 我们就将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用一个数轴表现出来, 把几个重要的时间、事件、意义一件一件在数轴上标出。通过复习, 整个近现代的国情都可以在这根数轴上反映出来, 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当然, 我们在运用以上这些图示法时也有一些地方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1、处理好和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图片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初中学生对于查找图片、展示图片的热情很高。所以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往往会很多, 而且展示、解说的热情高涨。这样极有可能出现进度来不及的情况。教师可以事先摸底筛选, 避免出现“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情况。

2、图片应精心筛选, 防止出现负面影响

初中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有时收集的图片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收集的图片把关。比如当我们布置学生回去收集交通事故的图片时。有些学生收集的图片过于血肉模糊, 我们成人看了都会不寒而栗, 这样的图片我们最好不要让它出现在课堂上。

3、配上精美的解说词

图片更多是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 如配上精美的解说词, 对学生的听觉再进行刺激的话, 那样的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在讲授到毒品问题时, 展示图片时, 图片上深受毒品侵害的情形正在撞击学生的心灵, 此时, 教师的一句“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 彩图、插图、漫画、知识结构图等就犹如精彩的电影片断, 使教材内容一幕幕重现在学生脑海中, 引发了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 2011年。

图示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图示法 英美文学 文学文本

英美文学在国内许多高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课,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对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吸引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英美文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及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图示法讲解复杂的文学文本和文学史,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众多教学法中,图示法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简单易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人体生理学的理论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存在差异。左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计算、逻辑分析和思维、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听觉和空间辨认等功能;右半球的专门化功能主要是情绪及感情方面的能力、音乐才能、美的意识和歌曲感识、非语言视觉图像、重视三维图像等方面的功能。右半球支配着空间方位定向和图形认知, 有着方位知觉、触觉、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方面的优势。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图示法教学, 用方框、箭头、线条、括号等基本图形组成可视、形象、生动的图示,能够开发右脑半球,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图示(视感觉)在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中起着主导作用。其研究表明,有80%-90%的信息是从周围世界通过视觉分析器进入人脑的;人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操作有80%是在视觉控制下进行的。而F(克里克斯和P(麦茨勒提出了视觉表征于概念结构有直线联系的假设。其实验结果表明在形象编码的情况下更容易解决判明语义关系的问题。

二.何谓“图示法”

所谓的“图示法”,就是通过方框、箭头、线条、括号及其简笔画等组合的方式来传授知识,理清思路和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简洁、明了、生动、直观性强等特点。“图示法”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文字理解的桎梏,实现了认知过程和图示过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过程,提高记忆速度,从而大大加快理解过程,同时也减少了教师讲授复杂文本和理论的难度。用简单而又形象的图示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性的文学作品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文本内容里的难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图示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文学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清晰化、具体化和条理化。同时此项研究也能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将主要探索“图示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围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梳理来探索图示法在其中的运用。

三.图示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几乎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朋友(有人说这位贵族也是诗人的赞助商),在前126首诗中莎士比亚热烈地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152首,献给一位皮肤黝黑的女人,描写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赞美莎士比亚在154首十四行诗里表达了自己对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法律、园艺、生殖、航海、自然等现象,因此要想把这些诗歌能够准确地讲授并让学生欣赏到诗歌中的美,对许多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在讲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候,对某些隐晦难懂的诗歌用图示法配合讲解,将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更加容易让学生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莎士比亚的第143首诗中,有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用一个母亲追逐公鸡,对啼哭的孩子毫不理会的这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影射了莎士比亚和自己的朋友以及黑女人之间的三角恋关系。”(诗歌全文略,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在这首诗歌中,如果不用图示法来显示其中人物的关系,就比较难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歌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在紧紧追赶着从自己家中逃离的一只公鸡,丝毫不顾自己身后嚎啕大哭的孩子在拼命地追着自己。伤心的孩子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停下追逐的脚步来拥抱自己,给自己一个甜蜜的吻。诗歌暗示了莎士比亚和英俊潇洒的赞助商以及魅力无穷的黑女人之间难以说清的三角恋关系。而如果用图示法,则非常容易将三者的关系理清:

孩子 →母亲 →公鸡

↓ ↓ ↓

莎士比亚→黑女人→赞助商

莎士比亚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啼哭的、渴望得到母亲关爱的孩子,把自己内心中深爱的黑女人比喻成那个忽略孩子的母亲,而把自己的朋友兼赞助商比喻成那只从家里逃离的公鸡。通过图示法的表达,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莎士比亚非常伤心,他爱上了那个魅力四射的黑女人,希望黑女人也能够回馈他同样的爱。但是让他难过的是黑女人另有所爱,她的心中情人却是莎士比亚的赞助商,一个不仅年轻富有而且还长得英俊潇洒的小伙子。通过以上的图示,学生对诗歌中的比喻和三者的关系肯定有个十分清晰的认识。

四.图示法在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

讲授文学一定离不开文学创作的背景,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文学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历史的主要脉络,才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时代背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在讲授英国文学这一漫长的文学史,应抓住几个重要的与英国文学的创作息息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够让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一个直观性的清晰的了解。如果使用图示法就可以让学生对英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从汗牛充栋的英国文学作品中记住主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如下图所示,英国文学历史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用中文表示如下:中古世纪(史诗《贝尔武甫》、乔叟的《坎特布雷故事集》)→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时代、戏剧的时代)→17世纪(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杨的《天路历程》)→王政复辟及启蒙运动(新古典时代、哥特小说、伤感文学)→浪漫主义(主要诗人:华兹华斯、骚赛、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维多利亚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化)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文学的历史始于中世纪,期间的作品主要为史诗,代表作品是《贝尔武甫》,之后是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写的《坎特布雷故事集》。中世纪之后,英国文学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通过图示,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文艺复兴时期是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著名戏剧。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什么文学运动,也没有太多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出现,主要的作品有弥尔顿的《失乐园》和班杨的《天路历程》。之后在王政复辟和启蒙运动时期是英国文学史上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时期,主要推崇经验和事实。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之间出现了哥特小说和伤感文学。在以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期间,人们已经厌倦了长期统治文坛的理性主义,希望自己能够从过度理性中缓解自己高度紧张的精神,因而哥特小说和伤感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出现了6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描写自然和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为主。浪漫主义结束之后进入了维多利亚时期,这个时期是小说繁荣发展的时代,许多作家创作了许多小说。进入20世纪之后,小说在主题、结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给英国文学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通过图示法,可以把浩瀚无边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用几个图示就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英国文学史的主要脉络和重要的文学运动以及重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在图示法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关于作家的生平轶事,让学生把作家的写作背景与作品联系起来,以便更容易记住这些繁杂的内容。

五.图示法在小说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在讲述小说文本时,有些情节、内容和叙事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用图示法来显示其中错综复杂的内容。在现当代小说家巴克的小说《另一个世界》里,巴克围绕两条故事主线平行叙述。在两条平行主线里,巴克描写了3起谋杀弟弟的悲剧。在第一条主线里,巴克叙述了两个不同年代但是先后居住过同一栋房子的家庭都发生了弑弟的悲剧。巴克巧妙地将这两个悲剧安排在两个家庭结构几乎完全相同的家庭里上演。当尼克搬进这栋曾经发生弑弟悲剧的房子,在重新粉刷墙壁时,他无意中刮开了画在客厅墙上的一幅画,画像中的人是90前居住于此的凡赛一家。从画像中人物阴郁的表情,尼克猜测这是个并不幸福的家庭。后来他特意去查阅了关于凡赛一家的历史,才了解90前发生在凡赛一家的弑弟悲剧——因为嫉妒备受父母宠爱的同父异母的弟弟,11岁的罗伯特和他13岁的继姐穆里尔俩人合谋杀害了尚未满两岁的弟弟詹姆斯。90后,当尼克一家人搬进这栋房子时,历史几乎要重演。11岁的加雷思跟随母亲和继父尼克,还有13岁的继姐米兰达和不满两岁的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伯搬进这所大房子。加雷思和米兰达因嫉妒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两次企图杀死他。同时,小说中两个少年杀人犯罗伯特和加雷思的“连锁”再现和弑弟情节的重复,为另一条故事主线做了一定的铺垫。小说的另一条主线讲述的是另一个弑弟的悲剧──尼克101岁的祖父加迪在一战战场上亲手杀死被炮弹严重炸伤的弟弟哈利。哥哥残害手足兄弟的主题在《另一个世界》里被重复了三次,由于小说中人物较多,在两条平行主线里发生,容易让学生觉得情节和结构比较混乱。但是如果把这几个相似的弑弟情节用图示法表示,则可以让学生在瞬间了解小说情节,并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通过图示,很容易看出小说中的两条弑弟主线,第一起弑弟案发生在战场上,老兵加迪在战场上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哈利;而第二条主线发生了两起弑弟案,即罗伯特和穆里尔合谋杀死了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詹姆斯,而90年后加雷斯和米兰达企图杀害自己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弟贾斯伯,所幸并未成功。运用图示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用非常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小说的内容。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图示法辅助教学,以具体而又形象的图示法来讲解诗歌、小说和文学史,可以让本来抽象的、隐晦难懂的作品以及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生动。但在对图示法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思路、文字与图形、结构与条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使图示法脉络清晰,符合教学法、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理念与实践”(2015GD0017A)的阶段成果;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图示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GWJY2015046)。

图示法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持续增加,企业和居民的生活用电量骤增,因此各地方也加大了新建电厂项目的投资力度。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达1.144 91×109 kW,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8.191 7×108 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1.5%。2012年我国火电发电量达到3.910 8×108 kW,同[1]比增长0.3%,占全国发电量的78.6%,消耗燃煤1.855×1011t[2]。火电厂项目的建设及以后的运营势必要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噪声辐射等对排放区域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了周边水域的水质、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顺利推进。因此,对火电厂建设项目进行环保综合评价不仅可以全面说明电厂运行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有针对性地弥补或消除已建电厂项目的环境影响,以减轻火电厂所带来的污染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的严重损害,从而也使得火电厂建设项目能够达到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对于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而言,建立适当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精度的重要环节,火电厂对环境的影响大小、范围、程度只有通过综合评价才能得出结论。目前,电厂影响评价常用的方法有:BP神经网络法[3]、模糊综合评价法[4,5]等。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有几何直观图示,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态性,并且只需要确定合适的上、下限以及临界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价过程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精度;另外,其综合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缩小效应,反映了系统的整合原理。因此,本文利用该方法对火电厂建设项目进行环保综合评价。

1 火电厂建设项目环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火电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综合考虑火电厂对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环境的影响,具体从污染物排放、水土保持以及地区环境质量3个方面进行火电厂建设项目环保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1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主要是锅炉燃煤产生的烟气,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将产生悬浮颗粒使空气浑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气象灾害,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所以,这3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是衡量火电厂是否符合环保标准的重要指标。

1.1.2 对水环境的影响

火电厂在运行时,其排放的废水部分呈碱性,而且废水中可能含有超标的氟、砷等和废水悬浮物,包括除尘水、酸碱废液、热排水等。废水的排出超过环境水生生物的承受限度时,将会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造成大规模的水体污染,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所以,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的浓度、固体悬浮物(SS)的浓度以及氟化物的浓度3个指标加以反映。

1.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火电厂会破坏当地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数量和质量的减少和下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另外,火电厂还会影响到植被的覆盖率以及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因此,要对一个火电厂建设项目作环保评价,其对扰动土地的整治率、土地流失的治理度以及林草覆盖率也应该纳入评价体系中。

1.3 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火电厂的生产运行会对周围居住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现在最常见的雾霾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出行与健康,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这些影响是定性的,不太好量化,因此,本文选用了二氧化硫日均值、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以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日均值这3个可监测的定量指标作为衡量火电厂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标准。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法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在环境指标体系的评价中已经得到了认可和应用,该方法无需专家主观评判权重系数的大小,只要确定与决策相关的上限、下限和临界值即可,大大减少了评价的主观随意性。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评价[6]、水环境安全评估[7]、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价[8]以及节能减排绩效评估[9]等方面。

设共有n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成1个中心正n边形,各指标值的连线构成1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这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顶点是n个指标的1个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成!个不同的不规则中心n边形。综合指数定义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

指标值标准化采用双曲线标准化函数:

且F(X)满足以下条件:F(L)=-1,F(T)=0,F(U)=1其中,L为指标X的上限,U为指标X的下限,T为指标X的临界值。根据上面3个条件,可得标准化函数方程如下:

标准化函数F(X)把位于区间[L,U]的指标值映射到区间[-1,1],且映射后的值改变了指标的增长速度。可以证明,当指标值小于临界值时,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当指标值大于临界值时,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增长速度逐渐增加,即指标由没有标准化以前的沿X轴的线性增长变为标准化后的先快再慢后快的非线性增长,其临界值T即为指标增长速度改变的转折点。

因此,对于第i个指标X,对其标准化的计算公式即为:

式中:Li,Ti,Ui分别为指标的最小值、临界值和最大值。

利用n个指标可以作出一个中心正n边形。其n个顶点为Si=I时的值,中心点为Si=-1时的值,中心点到顶点的线段为各指标标准化值所在的区间[-1,1],Si=0时构成的多边形为指标的临界区。临界区的内部区域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在临界值以下,其值为负;外部区域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在临界值以上,其值为正,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各单项指标的大小及其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差距一般是不同的,且可以根据各指标两两组成的个三角形面积来推算其综合指标值的计算公式。

由此可知,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

其中,Si+1的集合意义就是分项指标i的值到中心点的距离;而相应的个边长为2的规则中心正多边形的面积为:二者的比值即为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

式中:Si、Sj分别为第i、j个分项指标;S为综合指标。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以多维乘法替代传统加法。当分项指标值落在临界值以下时,边长小于1,此时对综合指园产生缩小效应。反之,当分项指标值落在临界值以上时,边长大于1,此时对综合指标产生放大效应。这反映了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

3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4家火电厂建设项目的有关数据资料[10](见表1)来客观地综合评价它们是否符合环保标准。依据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如下的评价步骤:

注:“+”表示该指标是效益型指标;“-”表示该指标是成本型指标。

(1)分别找出原始数据中指标的最小值Li、临界值Ti和最大值Ui。

(2)将参数值代入式(4)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如果是效益型指标(+),则采用式(1);如果是成本型指标(-),则采用式(1)的相反数(即-Si),标准化数据见表2。

(3)将标准化数据代入式(5),计算各个样本数据的综合指标值。通过比较样本数据综合指标值的大小对各个电厂建设项目的环保水平进行评价。

3.1 污染物排放评价

4家电厂的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评价结果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4家电厂在污染物排放方面表现都不太均衡,但是相比之下,电厂C的各项指标比其他3家电厂要低,且计算得到的电厂C的环保综合指数为-0.06,高于其他3家电厂的环保综合指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污染物排放评价方面,电厂C的污染排放物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最小。

3.2 水土保持评价

4家电厂的水土保持指标的评价结果见图4。

考虑到水土保持评价中的3项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因此,从图4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相对于电厂A和电厂B,电厂C和电厂D在水土保持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过计算,得出4家电厂的水土保持综合指数分别为0.72,0.82,0.07,0,因此,在水土保持方面,4家电厂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排序为:B>A>C>D。

3.3 区域环境质量

4家电厂的区域环境质量指标的评价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发现,电厂A、B、D分别在指标X11、X12及X10上达到最高,而电厂C不管在哪一个指标上的值都相对较低,由于进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均为成本型指标,因此,从图5中可以很容易看出电厂C对于周围区域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结合计算得出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A:0.07;B:0.34;C:0;D:0.28),可知4家电厂建设项目的区域环境影响大小排序从低到高为:C>A>D>B。

3.4 环保能力总体评价

在图6中,所有的指标都转换成了效益型指标,因此,显然电厂D是4家电厂中环保综合评价值最高的。最终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结果,见表3。

则最终的4家电厂建设项目的环保综合评价排序为:D>C>A>B。

4 结论与建议

火电厂建设项目环保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因子的决策过程,通过引入全排列图示指标法构建评价模型,从污染物排放、水土保持程度以及对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等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4家电厂进行环保评价。该方法有2大优点:一是不需要通过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权重,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二是该方法以多维乘法替代传统加法,充分反映了系统整合原理。当然,该方法也存在着指标体系构建得不够完善这一不足之处,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要更加全面地去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使得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更加能反映出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推进,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鉴于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基本保持不变,所以火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对于决策者而言,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更重视当前和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可以适当大幅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针对一些重点地区甚至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值得注意的是,限值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使每一个控制限值要有相应的成熟、可靠的技术作为支撑。另外,为有效控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我国还应该大力发展清洁发电技术,以降低发电煤耗,淘汰落后产能,必要时也可以关停一些小火电机组,稳步推进我国电力工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火电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其在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为了达到规定的相关标准,也需要对设备和设施进行一些技术改造,尽可能地提高使用的设备、材料等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达到改善周围环境质量的目的。

摘要:火电厂建设项目环保评价对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污染物排放、水土保持以及地区环境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火电厂建设项目环保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4家火电厂建设项目的环保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缩小效应,避免了目前评价研究中的弊端,既减少了主观随意性又反映了系统整合原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较好。

关键词:火电厂建设项目,环保评价,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参考文献

[1]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319/171222399.html.

[2]电力英才网.http://www.epjob88.com/aboutus/newsDetail.php?id=1211378864813154.

[3]苏波,武祥波,白玉娥.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火电厂大气环境评价研究[J].电力勘测设计,2008,1(1):75-79.

[4]林明.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5]王琛,陈宇,刘传庚.火电厂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4):8-9.

[6]李芳,张红,王兵.基于全排列多边形法的生态县建设评价探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J].山西林业科技,2011,40(2):4-8.

[7]邱宇.汀江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2):152-159.

[8]魏婷,李双建,赵鹏.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2,38(4):81-84.

[9]饶清华,邱宇许.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2):617-625.

上一篇:航天科技下一篇:综合外科病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